大学生焗瓷之旅

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在历史的长河中经历了酝酿而变得更加醇美。中华文化的精髓在时代的更迭中经久不衰。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陪伴着正在时间线上努力奔走的我们。我们的文明,涉及各行各业,广而精,深而有源。其中,手工艺制作的代代流传让我们震惊,传统手工艺作品在当今物欲横流,高科技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仍旧大放光彩。传统手工艺品中所蕴含的文学价值,美学价值,以及独特的时代意义是独一无二的,它是不可替代的宝贵财富,是我们学习和研究历史文化的最好教材。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们面对着中外文化的交流和冲击,也肩负着发扬和传承我国传统文化的责任。我们出于对于传统文化的热爱,自发组成团队,在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良好平台之下,承蒙关向伟老师的指导,投身于“焗瓷”文化的学习和探讨之中。

“焗瓷”的发展和兴盛主要源于我国瓷器技艺的高度发展。“焗瓷”技艺又是从何时开始的呢?其实,焗瓷的开始在历史文献中并没有清晰的文字记载,“焗瓷”技艺的最初画面是出现在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之中。正如历史所展现的那样,在当今的河南省仍旧有“焗瓷”手工艺的存在。我国的“焗瓷”主要从宋开始,经历元,明,清,民国,新中国六个朝代,至今已达1000年之久。凭借着手工艺的精湛,在艺术领域里成就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焗瓷”简单来讲,就是一项瓷器以及其他手工艺品的修复和创作工作。其中包括,基本瓷器,女性装饰品,项链,手链等珍贵物品的修复。同时,“焗瓷”技艺还包括在原有器物基础上的再创作过程。

在我们理解中,“焗”字不同于现代汉语词典里的意思,“焗”在这项传统的手工艺中,有连接,修补之意,是紧扣“焗瓷”过程而产生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句话是对于“焗瓷”技艺最合适不过的描述。在我们的学习中发现,“焗瓷”仅仅从工具上就有颇多讲究,针对不同的情况,配有不同大小剪刀10余把,各类钳子,锤子,镊子多件,不同型号的刀可以说是不计其数。另外,在许多情况下,我们还会对于工具进行再改造,达到工具方便和实用的理想效果。

我们的学习从基本的修复工具开始,那便是“钉”的制作。在“焗瓷”技艺中,“钉”的制作是非常重要的,它的分类也是非常广泛的。钉,作为修补工具的基本单位,一般分为棱形钉,花纹钉和文字钉等。顾名思义,前者的形状为棱形,后两者形状和样式更加丰富,是根据动物,植物,文字的原型创作的钉,可以使修复效果更加美观。钉的取材也十分讲究,一般要选取较好的铜,金,银等作为材料。先将修补条用剪刀剪下,然后修形,用锤子不断修正钉的形状。当然花纹钉和文字钉的制作更加复杂,它还包括设计,雕刻的整个过程。最后要用砂纸打磨,达到原材料本质上亮的效果,更加美观。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知道,钉的作用发挥还要依靠瓷器上的孔。孔的厚度,孔的角度,都会影响钉的作用,甚至影响到整件修复品能否完成。孔要打到瓷器的三分之二深度处,这个深度可以有效固定钉子,将钉子的作用力发挥到极致。党修复完成之后,修复物品仍旧可以拿来继续利用,盛水的容器在修复之后依旧可以做到滴水不漏。焗瓷技艺中的包边过程更是考验一个手工艺者的技术水平,技艺精湛者可以将所包边的厚度与原器物的厚度保持一致,其中的辛苦可想而知。

“焗瓷”不仅过程繁杂,而且对于手工艺者的要求较高。其中精髓也不仅仅如文中提到的一般。整个手工制作的过程,从简到繁,从易到难,直到完成小零件的制作,都汇聚了我们学习的经验和成果。每一件修复品的完成都是我们一锤一刀的积累过程,是时间和人工叠加在一起的深度较量。是从观摩,设计,到简单制作直到作品的最后完成的过程。“焗瓷”的过程,不仅是对于传统技艺的学习,更是对于传统文化的吸收,对于美学和设计学的另一种积累。“焗瓷”技艺的学习更有利于我们深入学习自己的专业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是艺术领域里对于传统美的继承和创新。源于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对“焗瓷”的热爱,所以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学习,通过学习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的,我们将传承和发扬我国传统文化以及传统手工艺作为己任。我们坚信,面对传统的继承我们责无旁贷。我们还将坚持不断学习和研究“焗瓷”技艺,将“焗瓷”这项传统工艺保留下来!

延伸阅读

桐花瓷创始者范春芳: 一段传承与嵩山文化的碰撞之旅


■艺术人生

桐花瓷创始者范春芳:

一段传承与嵩山文化的碰撞之旅

8月2日,天刚破晓,范春芳便踏上了去河南兰考的归家路。此次行程,她期待许久。当明亮光洁的桐花瓷器诞生时,范春芳再也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热泪盈眶起来。因为她知道,摆在眼前的小小的瓷器,不仅仅代表了她对焦裕禄精神的无限热爱,更代表着她对家乡最深切的情谊。

登封播报付晓文文/图

结缘桐花催生桐花瓷

“这叫桐花瓷,是为纪念焦裕禄对咱兰考县做的贡献而创的……”当范春芳向当地乡亲们说起桐花瓷的来由时,手捧瓷器的老人们都哭了:“看到桐花,俺想起了当年焦裕禄在俺家吃饭、治沙的场景,这瓷器越看越亲切。”

年过五旬的范春芳是土生土长的兰考人,从小经历了兰考贫瘠的土地带给群众的苦难。直到焦裕禄成功治沙后,在范春芳的心里,她一直想着要通过自己的双手,为兰考做实事。凭着对瓷器多年的偏好,范春芳决定将桐花融入其中。

与嵩山文化不谋而合

记者发现,雪白如玉的桐花瓷在粉红桐花的点缀下,异常光彩夺目。常年居住在登封市的范春芳,钟情于嵩山文化的研究。在她看来,嵩山文化圈是中华文明的核心,在辗转拜访多位嵩山文化研究者后,范春芳决定将百姓吃饭用的瓷碗,贴上桐花标志,别有用心配上“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字样。范春芳说,当人们端起饭碗时,能时刻提醒他们节约粮食。她希望通过瓷器的传播,让更多的人敬畏生命,珍惜身边一点一滴,“这也是对焦裕禄桐花精神的一种敬仰”。

探寻景德镇陶瓷之旅,领略文化之风采


“买得彩纹杯盏去,从今茶饭有精神。”这是绘画大家丰子恺在游玩景德镇之后写下的诗句,非常明显地表示出了他对陶瓷的不一般的喜爱。古往今来,赞扬景德镇陶瓷的人数不胜数,每一个人都在为景德镇陶瓷的风采所倾倒,所迷恋。陶瓷的美好与人文的厚重,一旦碰撞,便有说不完的话题。接下来我们就来一一探寻景德镇陶瓷的美丽。

探寻1 柴窑最贵 世不一见

烧造一柴窑,需要近两千斤的松木,稍有疏忽烧造的柴窑就会出现意外。

特殊定制柴窑烧制,体验烧制全过程!从封窑到亲自添柴再到见证开窑;感受坯体经过火的洗礼由泥到瓷的神奇蜕变。

与现代窑相比,柴窑烧制的瓷器散发着一种质朴、浑厚、古拙的美感,这正是陶艺家均为其着迷而投入庞大心力的原因。

探寻2 陶瓷制作72道工艺

天工开物记载:“共计一坯之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这七十二道工序究竟都是什么呢,观摩古法制作,感受匠心,更有肌肤体验的安排!精华在笔端,咫尺天涯。

探寻3 爱上陶溪川

陶溪川是一处陶艺家/艺术村的青春地,聚集着不同年龄阶段/不同行业形态的店主,他们用自己脑洞大开的小宇宙,温柔地包揽着大家的需要。

这里保留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传统的工业厂房、六七十年代苏式风格锯齿状“包豪斯”厂房、八九十年代的现代工业厂房等各具时代特色的典型建筑,以宇宙瓷厂22栋老厂房改造作为工程主体,每栋厂房的打造都各具特色。在宇宙瓷厂老厂房的基础上,结合现代时尚元素进行翻新改建。主体区内,老瓷厂原有的青灰色的窑砖墙、高大的烟囱等瓷元素得以保留,厂房墙体上原有的文字和时间的痕迹依旧。

探寻4 非遗景德镇大件

领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件手工陶瓷的非凡,走近瓷匠—领略瓷艺的艺术范儿,制瓷的规则与中国人做事遵循的法则一样:天时、地利、人和,而烧制一件口径宽2米,高1.1米的大件作品所用的心力,以及与自然的磨合难度就可见一斑,该项目已获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探寻5 古窑民俗博物馆

从没有这样一座城,可以因为一项手艺而活色生香上千年。也许从宋真宗将自己的年号赠予这座制瓷小镇的那刻起,景德镇与陶瓷便结下了千年之缘,景德镇陶瓷也名声大噪。

烧瓷是人与自然地磨合。采泥、练泥、制坯、绘画、上釉,这些工序的完成,仅仅是制瓷的开端。在古窑民俗博物馆,您可以探秘千年圣火,拍摄明清传统手工制瓷工艺。

景德镇陶瓷的难忘不需要多说,各位小伙伴们也能明白。我们要做到的是把这份难忘带给全世界,在更多人的脑海里留在深深的记忆。

为紫砂茶具文化之旅注入更多的文化内涵


 紫砂茶具的文化在于其全手工的捏造之美。线条、比例好不好,是否流畅,有没有气韵。好的紫砂壶,应该有神韵,应该有美学上的各种名目,如拙朴、端严、华丽、大气等等,好的紫砂壶是材质、工艺、造型、内涵的完美统一。好的紫砂壶是长期的手工积累,是熟能生巧,是文化修养和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因此好的紫砂壶才能让人们心甘情愿掏出钱来收藏。

因为做茶壶的这些个难度在前,无法快速逾越,于是着急的现代紫砂艺人包括其身后经销商们开始了捷径之旅。他们在壶外动脑筋,调动一切可能调动的元素给一个原料成本仅数十元的紫砂壶披上"文化"的外衣。毕竟,相比在做壶本身下几十年的苦功夫,走"文化"捷径要省事得多。

紫砂壶有"文化"了,紫砂壶的热潮却难以再现,只能依靠旅游点的"一枪头"推销和所谓的限量版来给市场保温,大师的作品依然身价高昂难觅,假货、劣质紫砂壶依然充斥街头,紫砂壶的"文化之旅"一时仍看不到曙光。紫砂壶的收藏品热兴起了好多年,跟热潮跟得紧的朋友,家里往往会有上百个壶的壮观景象。但是,紫砂壶的收藏热也提前透支了行情,近几年来,价格飞涨的势头不再,大多数作品只能维持高位盘整。紫砂行业人士也很急,急了就要开会,一开会就会集思广益,最后,大家一致认为,紫砂壶的出路在于应该注入更多文化内涵。

江南文化的深厚底蕴赋予紫砂壶独特的魅力,而这样的魅力也迎合了江南诸多精细雅致生活人士的审美心理和审美需求。中国文化,向来注重和谐,有"和成天下"、"壶成天下"之说。宜兴紫砂壶跟"和"文化有着一种无形的默契和相通。不仅仅"壶"跟"和"谐音,紫砂壶自身所体现的一种敦厚、朴质也跟"和"相一致,壶嘴要收敛,嘴把壶体上下要和谐、协调,这样才符合中国人的精神需求和文化诉求。你付出多少努力,就会养出什么样的壶来。紫砂壶的外表还是诗书画的载体,刻上一些铭文或诗句,既可以展现紫砂艺术的文化内涵,也可以提升个人鉴赏能力和素养的提升。养壶、玩壶其实也是一种为人的乐趣所在。壶因人的养而有灵性,人则因壶生发感悟。

壶中自有乾坤在,煮茶品茗任江湖。无论是懵懂未开后的醍醐灌顶,还是大智若愚后的风雅气度,再或者是韬光养晦间的从容不迫,紫砂壶给人的都是一种无尽的享受。壶者,虚实分明,而又虚实合一。实者共赏,虚者为用,有无相通,阴阳相生。一壶在手,思接千载。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同样,有壶的地方就有延续千年的江南精神和虚怀若谷的大度情怀。

从有田到伊万里———日本瓷器之旅


关于晃荡

默音(作家)

作为外国人在日本旅游有个好处,就是可以申领JRpass。我们买的是北九州的三日券,靠着它从福冈到熊本,又在次日辗转三城。听起来相当奔波,其实还好。火车都整洁舒适,而且我们去的都是很小的城,脚程不长。惟有一点不便,火车班次很少,错过一班就得等一个小时。

有田、伊万里和唐津均属于佐贺县,前两个地方是著名的瓷器产地,后者则是“一乐二萩三唐津”的陶器大宗。这几处的盛名也少不了朝鲜陶工被绑架漂洋过海埋骨异乡的悲哀往事,村田喜代子的小说中多有记叙。朝鲜的审美是蓝白二色,朝鲜来的陶工们本来不会做红彩瓷器,当时的日本人酷爱绚烂,需求催生了创造,才有了日本的色绘古陶,而到了十八世纪,更开始流行加了金粉浓重华丽的“金襴手”。

有田的车站虽小,却有日本最出名的车站便当,用有田烧的大碗盛装的芝士咖喱焗饭,吃完了可以把碗带回家。故此比普通的车站便当贵,一千五百日元一份。白底蓝花的大碗很厚实,故意做成不规则的圆形,看得出不是手工成坯,而是模具造就。这个大碗是我们在有田惟一的收获,回家后吃面条装凉菜,十分好用。偌大的“有田陶瓷之乡广场”走了一遍,两旁的货色让人想到如今的景德镇,甚至上海的九星批发市场。若嫌其商业化,有田却是从古至今就很商业的。

十七世纪开始烧制的有田瓷从伊万里港运送,所以有田的出品也叫“伊万里烧”。提到伊万里烧,不能略过的一个名字是柿右卫门。早期柿右卫门的白色釉是一种接近米汤的浊白。这种釉色,喜欢的人很喜欢,觉得古雅有味;不喜欢的人大概会嫌不够细洁。白釉上以青红绿金铺陈仿中国或纯和风的纹样,最常见的是各种缠枝花,所谓“唐草”。此外,柿右卫门衍生出许多文人意境的花鸟小品,其影响逐渐遍及伊万里烧的各窑,以至于到了后期,要把柿右卫门窑与寻常窑口加以分辨,非专家难以做到。

有田等地的古伊万里烧的大量制作,除了供应日本国内,还有出口的需要。而伊万里的大川内山,则是锅岛藩烧制御用窑的所在。我们离开已经“沦落”的有田,坐松浦铁道前往伊万里。在那里等着我们的,除了遍布窑口的大川内山,还有值得一吃的伊万里和牛。

燕京大学专文论述唐山陶瓷


燕京大学成立于1919年,是中国近代最著名的教会大学之一。清末翰林、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吴雷川是该校首位华人校长。

《河北省之陶业》单行本

笔者珍藏有一本民国二十年十一月(1931年11月)燕京大学经济学系出版的《河北省之陶业》论文单行本。封面上印有“燕京大学经济学系中国经济研究丛刊第一种,河北省之陶业,吴雷川题”的字样,末页印有“燕京大学经济学系中国经济研究丛刊第一号,河北省之陶业,中华民国二十年十一月出版,每册定价大洋一角,编辑者燕京大学经济学系,发行者燕京大学经济学系”的字样。书的封面和内页有“宁夏师范学院图书馆藏书”的印记。从燕京大学经济学系陈其田教授撰写的序言中了解到,《河北省之陶业》是戴乐仁教授根据该系毕业生李善陈搜集的材料,研究整理撰写的论文,并在《中国社会政治评论季报》发表,原稿为英文。其中文译稿为经济学系侯树彤教授所译,发表在1931年6月15日实业部出版的《工商半月刊》上,文章题目为《调查河北省之陶业》。同年11月续印了若干册单行本,作为燕京大学经济学系中国经济研究丛刊的第一种、第一号论文。《河北省之陶业》作者详细论述了唐山陶瓷工业发展状况,并对唐山陶瓷工业化的发展成就进行了专门论述。论文首先在导言中列举了江西、广东、福建、江苏、东三省、河北、湖南及其他各省的陶器(陶瓷)产额(产值)比较表。据此表,作者有以下的论述:“观上表,可知河北省陶器产额不及他省甚远,此不但数量为然,即品质亦视他省陋劣。若就河北一省言,制造粗陶器地方虽所在多有,然语其大者,陶业中心点实不外两地:一为彭城,占全省出品百分之六十;一为唐山,占全省出品百分之四十。 ”“唐山居河北省东北部,北宁铁路经过其地,近年始见繁盛。惟销路狭窄,只限当地一隅。直待铁路经过唐山后,市场逐渐扩大,近自启新洋灰公司制磁部开办以来,当地陶业颇受新法影响,情形为之一变。”由此可见,彭城、唐山是当时河北省的两大制瓷中心。彭城属磁州窑,陶瓷生产历史悠久。古代的磁州窑陶瓷以粗犷、豪放、潇洒的艺术风格而独树一帜,创造了宋、金、元时期中国民窑陶瓷艺术的极高成就。到了近代,彭城的陶瓷生产以日用粗瓷为主,由于工艺陈旧,失去了磁州窑以往的风采。唐山陶瓷生产始于明代,东、西缸窑是唐山陶瓷的发祥地,以生产大缸等粗瓷产品为主,从业者多为山西及山东移民。到了近代,唐山陶瓷在开滦煤矿,启新水泥,铁路运输的带动下,发展迅速。特别是启新洋灰公司制磁部(厂名:启新磁厂,唐山陶瓷厂的前身)引进德国陶瓷机械设备、注浆贴花工艺,实现了陶瓷产品的工业化生产之后,唐山其他陶瓷企业纷纷仿效,使唐山陶瓷有了焕然一新的变化。在“彭城旧式陶业之情状”的论述中,作者对彭城、唐山两地传统陶瓷工业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彭城与唐山两地旧式陶业之情状,每多相同。举例言之,如两地陶业之原料,皆取于附近地带。而两地陶器之制法,亦皆由经验中得来,非具有科学上研究者,即此种旧式工业特点之一也。”“彭城、唐山旧式陶业之第二特点,为此种窑业与当地农业及居民经济生活时间上之配合,唐山陶业昔日原为农民副业,当农作暇日,每年冬季每窑烧磁两次,余时则概置而不用。”“彭城、唐山旧式工业之第三特点为两地磁器产类虽多,而各窑店营业规模则甚为狭小。经营窑业者,其组织之大小,多随窑之大小为转移。”作者还论述了唐山陶瓷工业化发展对彭城传统陶瓷工业的影响:“最近河北省立工业试验所及唐山启新洋灰公司,俱用新法制磁。予彭城陶业不少维新影响,如‘印花’一法,既于前年一九二九年仿行矣。”“印花”一法即陶瓷贴花工艺,启新洋灰公司制磁部(启新磁厂)使用德国进口的花纸及贴花工艺,生产出了中国最早的贴花瓷器。

启新磁厂卫生陶瓷出窑的场景

启新磁厂产品陈列室

由燕京大学吴雷川校长亲笔题写书名的《河北省之陶业》单行本,是关于唐山陶瓷工业化发展研究的珍贵历史文献。它是燕京大学经济学系师生在河北陶瓷工业发展研究方面,留下的一份内容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非常值得我们深入地加以研究。

景德镇陶瓷大学:陶瓷Diy诉瓷都魅力。


“玩陶瓷很开心,来学校一年多了,第一次参加这样的陶瓷体验活动,这四天只要有时间我就会来体验,真的学到了好多。”一位身着深蓝色工作服的同学边收拾着工作台上的零碎物品边说道。

近日,景德镇陶瓷大学举办了以“魅力瓷都 融情陶瓷 走进陶艺 我形我塑”为主题的“瓷心瓷语”陶瓷DIY活动。12月4日至7日每天上午8.30-11.30和下午的2.00-5.00,景德镇陶瓷大学陶瓷实训中心格外热闹,老师手把手教学生们有关注浆成型、手工拉坯、滚压成型、素烧、施釉等陶瓷制作工艺过程,让很多非陶瓷专业的学生近距离接触了陶瓷的制作过程。该活动吸引了近五百名同学的报名参与,每天还有慕名前来参与到同学。

“老师,这个瓶口怎么切啊?”身边传来同学询问指导老师的声音。“拉坯就感觉在玩泥巴一样,虽然没有捏成形,但是过程很开心。”满手沾满泥巴的一位女生一边拉坯,一边笑着说道。一道工艺的完成,不仅要投入时间,还要投入热情,过程远远比结果来的更重要。“这些东西很新奇,吸引着我,制作的过程很开心,作品成型之后很有满足感。”一位女生咧开嘴笑着说,袖口还沾着点点泥巴。

一步步看着自己做的作品成型,同学们总是一脸满足。“参加这个活动,体验了陶瓷的制作过程,也能寻找到一份自己的成就感。和同学们一起玩陶瓷很有趣,在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老师都有很耐心的解答,感觉收获了很多课堂之外的东西。”一位同学满脸欣喜的看着自己的成品,一边和记者分享着。

“参加活动的人很多,他们玩的都很开心,感觉这几天大家辛苦的付出没有白费。通过近距离的体验,同学们可以感受到陶瓷文化的魅力,同时能够把陶瓷文化与大学生实践相结合,也是对学生兴趣爱好的丰富,和动手能力的训练。”活动负责人蔡祥发认真地说道。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