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藏青瓷三尊赏 古代瓷器知识

魏晋南北朝时期,东吴、东晋、宋、齐、梁、陈皆定都南京,史称六朝。六朝是江南历史上第二次(第一次为吴越)大开发、大发展的又一辉煌时期,当时江南社会相对稳定,战乱期间几十万北方移民大军携带而来的中原先进科学技术文化,极大地推动了南方经济的崛起。江浙地区的会稽(绍兴)、吴郡(苏州)、京口(镇江)等城市经贸繁荣,成为长江流域的名城都会。此期间以浙江越窑为中心的各窑场,继承并发展了东汉早期青瓷的成就,烧成了我国完全成熟的青瓷器,这些青瓷被学术界习惯称之为六朝青瓷。青瓷色调的形成,主要是胎釉中含有一定量的氧化铁,在还原焰气氛中焙烧所致。但有些青瓷因含铁不纯,还原气氛不充足,色调便呈现黄色或黄褐色。

六朝青瓷是东吴博物馆藏青瓷中的重头戏,有两大优势,无可比拟,一是数量大,二是精品多,可谓件件达到真、精、美的标准。以三尊即鹰尊、神兽尊、莲花尊为领军,各类器形丰盛的青瓷器精品群体,如六朝青瓷的典型器鸡首壶、盘口壶、各种兽首罐、各式香薰、唾壶、水注、魂瓶、虎子、卧羊烛台、辟邪插座、灯具,以及各种生活器皿和明器类应有尽有,称得上六朝青瓷之大观也!这里先介绍国之瑰宝青瓷三尊。

1.鹰尊(图1)东吴

通高26.6厘米,底径13.6厘米。器作鹰体造型,盖作鹰头形,圆目勾喙,肩部贴塑花形四系,腹两侧刻划双翼,两爪及尾三足鼎立。满釉,釉层肥厚莹润,釉色青中泛黄。整个器形显得十分庄重威严,形象生动。东汉末年诸侯割据,群雄四起,鹰击长空,眼光敏锐,是枭雄的象征,此器非为一般人所用。鹰尊的造型早在商代就已出现,殷墟妇好墓中就曾出土过一件青铜尊,在西汉釉陶中也有此类造型,如河南省博物院收藏的釉陶壶和内蒙古自治区博物馆收藏的黄釉陶壶。而在六朝青瓷中,此类造型的器物目前只有南京板桥石闸湖汝阴太守墓出土过一件鹰形盘口壶,东吴博物馆这件青瓷鹰尊比之更具王气,真乃六朝青瓷神品!

2.神兽尊(图2)西晋

口径12.7厘米,通高30.7厘米。盘口,器身堆塑一蹲坐状的神兽,双目圆瞪外凸,阔嘴露牙,左手捧一宝物,肩部双兽形耳。其造型奇特,兽面狰狞,神态威严。胎质灰白细腻,满施青绿色釉,润泽光洁,神韵非凡。此器由上海博物馆夏君定先生作过热释光科学测试,年代为距今1700年,时代为西晋。这类神兽尊,也有称猛兽尊、熊尊者,目前公开发表的共有三件,除东吴博物馆收藏的此件外,另一件是1976年宜兴周处家族墓出土,纪年为西晋永宁二年(公元302年),还有一件是浙江绍兴收藏家唐勤彪先生的藏品。对照这三件神兽尊的形态,基本上是大同小异,而另两件更为相似一些,如器耳都作横向半环形,神兽口含圆珠,下颌长须垂逸,前肢上举。但东吴博物馆这件所不同的是,全器堆塑、刻划兽形纹饰,更加精致,更是形象逼真,另外其两侧双耳是雕塑的鼠形兽耳,与镇江博物馆藏金坛出土的扁壶器耳是一样的,越加神灵。此种神兽尊不多见,当是高等贵族权威人物的镇墓祛邪或祭祀用器,为六朝青瓷中的极品。

3.莲花尊(图3)北朝

腹径90厘米,通高59厘米。敞口有盖,束腰长颈,椭圆腹,高圈足,肩部有六个直系。器身采用堆贴、刻花、高浮雕等手法,装饰有宝相花、飞天、神兽、蟠螭、莲瓣纹等。通体施釉,釉色清脆晶莹,积釉处翠绿。形体高大,威严端庄,纹饰华丽繁缛。学术界一般认为莲花尊是北朝青瓷的杰出代表。经研究,北方与南方青瓷的差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北方青瓷胎质的氧化铝含量高,往往因烧制温度不足而瓷化程度稍低,但瓷胎的颜色比南方要稍淡一些,多为灰白或白色。(2)北方青瓷釉的光泽性好,玻璃质强,流动性较大,釉面常有开片。南方青瓷较灰暗有失透感。(3)北方青瓷胎体厚重,比南方六朝青瓷相比显得形体硕大。(4)北方青瓷的装饰方法较多,有堆贴、模印、雕镂、刻划等,纹饰中受佛教影响的纹样如莲花纹、忍冬纹等较为多见。迄今发表的莲花尊共见有六件,包括1948年河北景县封氏墓群出土的二件。1956年湖北武昌南朝墓出土一件。1972年江苏南京南朝梁墓出土一件。1982年山东淄博北朝墓出土一件。东吴博物馆这件亦为河北石家庄地区北朝墓所出。对比此六件莲花尊的器形装饰大体一致,局部有些不同,如颈部纹饰有的无飞天,唯山东淄博一件装饰简化,器高武昌的43.7厘米,南京的最高达85厘米。青瓷莲花尊为大型高档祭器,历年来出土甚少,堪为国之瑰宝。

延伸阅读

宜兴青瓷鉴赏 古代瓷器知识


在宜兴丁蜀镇附近元帆村遗址的上层和杨破窑墩、张泽乡的前港咀和寿山村上层、湖汶乡画溪河西岸、善卷乡五洞桥,以及杨巷镇附近的城头地、桥渎里和王府墩三处遗址的上层都出土了相当数量的商周时期印纹硬陶和原始瓷碎片,这些遗存中可能有的就是烧造印纹硬陶和原始瓷的窑址所在,如丁蜀镇南山古窑址中发現有春秋战国的原始青瓷等。而在江浙地区的商周吳越文化聚落遗址、城址,特别是土墩墓中出土的完整几何印纹硬陶和原始青瓷器成千上万。如镇江博物馆1975年发掘的镇江句容浮山果园一号墩,这是一座土著吳人的家庭合葬墓,墩内共葬有16个墓,随葬品种类别为夾砂红陶炊器、泥质陶和印纹硬陶及原始瓷盛食器等。其中印纹硬陶器71件,包括坛和罐;原始青瓷器124件,器形有罐、豆、盅、盘、器盖等。句容浮山果园的一处吴国土墩墓群计有一百多个土墩,这样的土墩墓群当地群众往往称之百培山,在江南地区有数百处之多。在宜兴张渚镇附近西渚乡的吾桥遗址曾先后出土过16艘满装陶瓷的春秋战国时期的独木船,生动地向我们展現了当时宜兴窑陶瓷的外销繁忙情景。由此,我们完全可以认为苏南吳地出土的面广量大的印纹硬陶和原始瓷器并非全來自越国的窑场,而相当一部分应該是宜兴窑烧制、通过水路输出的商品陶瓷。原始瓷是吳越地区特产,宜兴也为我国原始瓷的发源地域。瓷器的成熟并得到广泛使用是在六朝时期,六朝青瓷在我国陶瓷史上占有十分特殊的地位。它上承汉代青釉陶创造的成就,下为隋唐青秞瓷器鼎盛期奠定了基础,在中国古代陶瓷发展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宜兴也是烧造六朝青瓷的重要窑场,汉、六朝时期宜兴窑场大多分布在丁蜀镇之南的南山、均山一带。

宜兴六朝瓷业兴盛于西晋,青瓷商品行销江南地区。以南山窑群为主的宜兴六朝窑,其产品已全属青瓷,在质量上有精有粗,精者与同期越窑产品不相上下。器物类别以日用器皿碗、钵、盆、洗、壶、罐为主,同时烧制俑、灶、水井、鸡笼、猪圈等丧葬明噐,其中不乏魂瓶、神兽尊、镂空香熏一类的精品。

宜兴窑烧制的六朝青瓷唾壶

我国瓷业生产在唐代飞跃发展,形成南青北白的格局,北方邢窑系的白瓷与南方越窑系的青瓷并驾齐驱。此时,亦是宜兴窑青瓷的繁盛时期。唐代宜兴窑场主要烧造民间日用青瓷器,产品有碗、盏、盘、鉢、灯、壶、罐等,釉色以茶绿为主,酱色釉次之,施釉均匀,釉面光泽。其产品在江苏境内唐代遗址中常見,说明它是销路很广的民用瓷。当时国内最大的陶瓷集散地和消费市场杨州,对考古发掘出土的唐代全国各窑口瓷片分析,据统计宜兴窑瓷片通常占出土瓷片总量的24~35﹪。宜兴窑产品属于越窑青瓷系统,虽然其质量与越窑有着明显的差距,但它以地理位置和产量的优势,成为我国南方长沙窑之外越窑青瓷的另一个竞争对手。

衢州博物馆藏品 古代瓷器知识


衢州博物馆坐落于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浙江省衢州市新桥街98号。西侧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孔氏南宗家庙,南面是风景秀丽的府山公园。博物馆总投资6000多万元,总建筑面积9400平方米,由广场、主体建筑和附房三部分组成,主楼外观飘逸、气势宏伟。外墙为钢挂花岗岩,屋顶采用钢网架结构。既有现代气势,又有传统建筑文化的风韵,是一座反映衢州历史文化名城的标志性建筑。博物馆展区面积3000平方米,分六个展厅。

图1、春秋原始瓷印变体云雷纹双系罐

此藏品为春秋时期的瓷器。高31.5厘米,腹围29厘米,口22厘米,底20厘米。束口,无颈,折肩,直筒形深腹,平底。内外修整不平,施釉不均匀。肩至腹部饰1对称绞索耳,外肩至底通体印变体云雷纹。青黄色釉,灰白胎。现收藏于衢州市博物馆。

图2、三国青瓷谷仓

此藏品为三国时期的瓷器。高46厘米,腹径27厘米,底15厘米。该器物从造型上可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分为三层,上层中央置一大罐,中空盘底;中层置四小罐;下层前后两面为二层四阿顶门楼,四角有阙,右侧有拱手跽坐人像四人,左侧三人。在罐、楼、阙周围散落飞鸟三十余只,气氛活跃和谐。器下部为罐形,肩部起沿,椭圆渠腹,平底。上腹部饰贴塑三组:上组为一佛、凤、六瑞兽;中组为一佛、六骑士;下组为大尾游鱼。器物通体施青灰色釉,胎质细洁,呈灰白色,腹部近底处露胎呈暗红色。现收藏于衢州市博物馆。

图3、汉青铜鼎

此藏品为汉代时期的青铜器。覆盖扁圆体附耳圜底,矮足式。通高18.5厘米,口径15厘米,足高6厘米。盖与器合成一个扁圆体,盖上有三个玖形钮,两附耳微曲,兽蹄足上段肥大。此类器形为战国中期以后至汉代最流行的式样之一。现收藏于衢州市博物馆。

图4、南宋玉荷叶形杯

此藏品为南宋时期的玉器。长11.5厘米,宽9.8厘米,高3厘米。白玉质,正面刻成二片荷叶,大片为杯身,小片为杯把。顶饰线刻叶脉,背面略同,并附浮雕莲花、莲叶,其茎卷曲成杯把,造型生动。1974年11月,南宋咸淳十年史绳祖与继配杨氏合葬墓中出土。现收藏于衢州市博物馆。

图5、南宋金娃娃

此藏品为南宋时期的金器。长2厘米,重6克。金质裸体小孩,作匍匐状,右手执一环,左手握莲枝负手背,举手凝视,神态生动。金娃娃在宋代被奉为吉祥物的摩睺罗。1974年11月,南宋咸淳十年史绳祖与继配杨氏合葬墓中出土,出土时置于银丝盒内。现收藏于衢州市博物馆。

图6、南宋银丝盒

此藏品为南宋时期的银器。高2.5厘米,直径7.5厘米。圆形夹层银质盒。内层为银片打制,上下为子母口;外层为银丝编织图案花纹。盖面饰以编织精细的六角菱花。1974年11月,南宋咸淳十年史绳祖与继配杨氏合葬墓中出土,出土时内盛一金娃娃。现收藏于衢州市博物馆。

馆藏汉代陶灶模型赏析 古代瓷器知识


《释名释宫室》称:灶,造也,创造食物也。灶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早期灶址在居室内地面中心,燃烧火焰是敞开式的,炊器多为带三足支架的容器,如鼎、鬲、钵等。约在春秋战国时期,尤其是战国晚期以后,随着陶质无足炊器釜在人们生活中的大量使用,表明新的炊火设施已经出现,这就是有封闭燃烧室和固定烟道的灶。在汉代,人们对生活中的灶极为重视,《汉书五行志》称:灶者,生养之本。西汉中期以后,随着地主官僚厚葬之风的盛行和事死如生,事亡如存观念影响,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灶的模型在随葬品中开始增多。王充《论衡讥日篇》言:推生事死,推人事鬼。见生人有饮食,死为鬼当能复饮食,感物思亲,故祭祀也。由于汉人相信人死后的生活会与在生时一样,人死等于到另一世界继续生活,为了让死者在死后还能继续生前的生活,就将日常生活器具做成陶制的明器作为陪葬品。在墓中陪葬陶灶的习俗逐渐盛行起来。这些形态各异的陶灶,让我们看到了汉代人们使用炉灶的真实状况和他们对饮食的重视。许昌博物馆收藏有几件精美的汉代陶灶模型:灰陶灶(图1),泥质灰陶,长15.5厘米,宽13.6厘米,高9厘米。灶呈马蹄形,灶面前部一个火眼,火眼上镶嵌一釜,前有一块肉,后有一个倒置的釜;釜一侧模印有盘、勺和一个长方形案子,案子上有一把小刀,另一侧模印有长钩、盘、鸡等。灶尾有一凸起的方形块为烟囱。灶前面出檐,饰以菱形纹饰,其余边缘饰以五铢纹。灶前壁中间开方形火门,落地,火门两侧分别模印一个手拿炊铲做烧火状的妇人和一个喇叭口瓶,周围饰乳钉纹、网格纹、菱形纹等。侧壁素面无纹。该灶小巧精致,灶面装饰繁多,随形置物,随意填充留白部位,没有规律性,显得灵活生动。

褐釉陶灶(图2),泥质红陶,灶面及前壁施褐釉,长19.6厘米,宽16厘米,高10.4厘米。灶呈马蹄形,灶面上一个火眼,上镶嵌一釜,釜左右两旁对称模印有两个鳖,釜后两侧分别有两条鱼、小刀、钩、盘和食物等,鱼头朝釜。灶尾还有一鱼,鱼眼凸出为烟囱。灶檐处饰网格纹和直线纹。灶门呈拱形,落地,火门两侧各浮雕一个立姿的炊妇。侧壁饰五铢纹。该灶造型规整,做工精美,灶面装饰简洁疏朗,呈对称布局,在对称中有变化、在变化中有对称。灰陶灶(图3),泥质灰陶,长22厘米,宽17.8厘米,通高16厘米,灶高8厘米。灶呈长方形,灶面上凸出有三个火眼,呈品字形排列,前两个火眼上各置一釜;后面火眼稍大,上置釜、甑一套。甑底有一大四小共五个圆孔。釜周围模印有鱼、鸡等食物和盘、耳杯、长刀、铲、钩、钳、长凳、条案等,灶门上端有灶檐,后置一低矮长方形烟囱。边沿模印菱形纹。灶门拱形,落地,两边没有装饰。侧壁、后壁素面无纹。该灶形制写实,生活气息浓郁,灶面布局错落有致,繁而不乱,极为丰富。龙虎人物纹陶灶(图七、图八、图九、图十、图十一),泥质灰陶,呈长方形,长34厘米,宽23.5厘米,高10.5厘米,灶体中空。灶面正中一大一小两个火眼上镶嵌有两釜,两侧各有一条鱼,鱼头向灶门方向,一鱼尾后有一把小刀。灶门上端塑有用来阻挡烟尘的灶檐。灶尾开一圆孔,象征烟囱。灶前壁灶门为拱形,不落地,灶门外围双弧线内饰以波折纹,灶门上方有斗拱式建筑模型,两侧各有一人,皆头戴笼帽、怀抱幼子,边饰菱形纹和乳钉。灶后壁为虎猪搏斗图,虎在左上方,前爪前伸作扑状,显得异常凶猛;猪在右下方,长嘴短尾,四蹄朝前,几欲仰倒。灶壁左右两侧分别为一龙一虎。龙嘴大张,须、角后扬,背生双翼,身卷曲做飞跑状,动感极强;虎张牙舞爪,双目圆睁,似已发现猎物,正欲捕捉。虎身饰条形纹,更显其威猛雄健。该灶灶面装饰少量图像,朴素简约。图案模印而成,呈浅浮雕,清晰生动,形象逼真,简洁洗练,颇具汉代画像石与画像砖的风格。

古代瓷器:上海博物馆馆藏龙泉窑青瓷精品


上海博物馆(ShanghaiMuseum)是一座大型的中国古代艺术博物馆,陈列面积2800平方米。馆藏珍贵文物12万件,其中尤以青铜器、陶瓷器、书法、绘画为特色。

龙泉窑青釉贴花龙凤纹盖罐

灰白色胎,底足露胎无釉,泛显火石红色。施粉青釉,釉层匀厚,色泽莹润。在拉坯成型的同时,结合雕塑装饰,生动、典雅,是龙泉窑青瓷中的精品。

龙泉窑堆塑蟠龙盖瓶

盖呈荷叶形,全器端庄敦厚。通体施青绿釉,釉面肥厚莹润。主题纹样贴花而成,在器腹饰云龙戏珠纹,器盖饰云凤纹。无釉处呈赭红色。

龙泉窑青釉坐龛观音像

塑像由观音与佛龛组成。观音坐式,神态端庄。龛以如意云纹堆塑而成,善财、龙女侍立左右。以海水浪花纹装饰底座。座内中空,龛背有上下两圆孔,为烧造时防胎裂的排气孔。

龙泉窑青釉褐斑环耳瓶

在龙泉窑青釉上点加褐斑的装饰始见于元代。从传世品看,彩斑主要饰在制作颇精的小件,如瓶、碗、杯类器物上,高大制品上少见褐斑,而此瓶则为特殊的一例。

唐三彩双鱼瓶赏析 古代瓷器知识


唐三彩双鱼瓶山东省博物馆馆藏

瓶呈双鱼形,小口,口上有盖,两侧有系,下为高圈足,施黄、绿、酱等彩。鱼形瓶周身施以大面积绿釉,鱼之胸部、鱼鳞及眼、嘴部位点抹黄色釉料,使鱼的形象更加生动逼真。唐三彩是唐代釉陶艺术的重要创新,器形极为丰富,可分为生活器皿类、人物动物俑类、随葬品类等等。这件唐三彩双鱼瓶是盛酒器,双鱼寓意连年有余、和谐美满、吉祥合欢。以此双鱼和美酒来馈赠亲友,内容和形式俱佳,可谓情深意长。

兰州彩陶艺术博物馆藏留白彩陶盆鉴赏 古代瓷器知识


留白彩陶盆 

 

这只彩陶盆(见图),名叫留白,直径约20厘米,宽边,折口,腹上圆而下敛。腹内一半彩绘,一半空白。该器是5年前从甘肃临洮一施工现场发现的,现藏于兰州彩陶艺术博物馆。留白腹内是水漩涡纹图案。水漩涡纹在盆腹部的下方,一个水漩涡,慢慢旋转,向左右上方扩散发展,变成两个水漩涡。两个水漩涡,继续扩散,形成了三个水漩涡。但画面上只有三排水漩涡纹,其余部分为半边空白,留给人无限遐想空间。

水漩涡纹是马家窑时期的典型特征。马家窑文化中,马家窑类型为水崇拜,多水漩涡纹;半山类型为土地崇拜,多锯齿纹;马厂类型为蛙崇拜!老子曾说,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个道理,5000年前的马家窑人就懂了。这或许就是留白的价值之所在。

陶器中最多者为素陶,其次为彩陶。就价值而言,彩陶高,满工彩绘的彩陶则更高,而绘一半、留一半的留白彩陶盆却一反常态,令人惊疑。难道是半成品?不像,画工精细,笔力娴熟、老到。一气呵成。怎会是半成品?留白本是后人用在易经、书法、绘画、文章中的技巧,没有想到,先民们不仅掌握,还用得如此娴熟、大胆。

据介绍,当初发现者见到这只彩陶盆时,以为是一件当时还未完工的次品。而藏家搞收藏多讲究品相,器型完整、画工精美等等这些才是首选,又怎么会将一个只画了一半的彩陶盆看在眼中!留白无疑是一种智慧。水满则溢,月满则亏,即为此意。世间懂得留白的人多,识得留白的人少,会用者更是寥寥。在笔者看来,留白还是距离有了距离,则产生令人遐想的美。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