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瓷器:品味宋官窑瓷器

李唐越器久称无,赵宋官窑珍以孤。色自粉青泯火气,纹犹鳝血裂冰肤。这是清代乾隆皇帝对宋代官窑瓷的赞美诗。乾隆皇帝是中国历史上对艺术十分爱好的帝王,他在位几十年曾写下了无数的对各种艺术品的赞美诗词,至今仍为后人津津乐道。从这首诗中,人们亦不难看出乾隆皇帝对宋代官窑瓷器的推崇之情。

传世甚少

官窑,属宋代五大名窑之一,是继汝窑后为满足宋朝皇室特别是宋徽宗个人的艺术爱好,而在京都汴梁(今河南开封)设窑烧瓷的窑口,史称汴京官窑,学术界又称为旧官。宋代顾文荐的《负暄杂录》中曰:宣政间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北宋官窑。

北宋官窑瓷器传世甚少,这是因为黄河古道在历史上曾有过多次改道,窑址均被淹没无存,实物也难以寻找之故,所以考古界无法考证,这对中国陶瓷发展史的研究是一件憾事。

而靖康之变后,北宋灭亡,宋朝皇室南迁,定都临安(今浙江杭州),也就是南宋初年,当时的南宋皇帝宋高宗便在京都又设官窑于修内司(即杭州老虎洞修内司官窑)和郊坛下(即杭州郊坛下官窑),这个时期烧造的瓷器则称为南宋官,学术界又称之新官。

南宋叶寘的《坦斋笔衡》中说道:政和间,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中兴渡江,有邵成章提举后苑,号邵局,袭故京遗制,置窑于修内司,造青器,名内窑。澄泥为范,极其精致,釉色莹澈,为世所珍。后郊坛下别立新窑,亦曰官窑,比旧窑大不侔矣。余如乌泥窑、余杭窑、续窑,皆非官窑比,若谓旧越窑,不复见矣。

古朴精致

官窑既有北宋官窑和南宋官窑之分,而且又是继汝窑后专为宫廷烧制御用瓷,其器物形制和烧造工艺等与汝窑有不少共同之处。

南宋官窑瓷器造型古朴而精致,胎体同北宋官窑一样较薄,呈紫褐铁色,但釉层肥润,具有玉质感,其釉色多见淡雅的粉青色和米黄色,釉下见气泡,釉面见大开片,底足亦露胎,紫口铁足。但无论是北宋官窑也好,还是南宋官窑也好,学术界均统称其为官窑,而且价值不菲。

器型多样

宋代官窑的器型丰富多样,除了上述所说的仿古礼器外,主要还有各式洗、瓶、壶、炉、盘、碗以及盏托、花盘、单柄杯和供器等,且多以釉色见长,特别是南宋官窑中修内司仿汴京官窑形制特征所烧造的瓷器,系采用澄泥,制作极其规整,并以釉质晶莹透澈而备受人们珍视。

《格古要论》说:官窑器宋修内司烧者土脉细润,色青带粉红,浓淡不一,有蟹爪纹,紫口铁足,色好者与汝窑相类;有黑土者谓之乌泥窑,伪者皆龙泉所烧者,无纹路。《遵生八笺》也说:官窑品格大抵与哥窑相同,色取粉青为上,淡白次之,油灰色之下也;纹取冰裂鳝血为上,梅花片墨纹次之,细碎纹,纹之下也。可见釉色、片纹、金线纹三者的有机结合,使之浑然一体,是官窑瓷器千百年来具有特殊艺术效果的根本,后人绝难仿造。难怪诸多文史资料中历代文人多有赞叹之词,就是清代乾隆皇帝对之也赞不绝口,赋诗以抒胸臆。

正因为官窑瓷器具有如此的精妙之处,因而其文物价值与经济价值都有着不俗的表现。上世纪90年代中期,香港佳士得在一次春拍中推出的一件南宋粉青色琮式瓶,最后以25.3万港元成交;而北京翰海秋拍会上推出的一件宋代官窑琮式瓶,更以902万元人民币成交,令人惊叹。

编辑推荐

古代瓷器:清代官窑瓷器赏析


此碗口径14.1厘米,底径5.5厘米,高7.2厘米。碗外壁腹中部绘一圈伏羲八卦方位墨地三彩和虎皮三彩。其中的虎皮三彩据《陶雅》云:以茄、黄、绿三色晕成彩斑,曰虎皮斑也其釉面由黄、绿、紫、白色斑块渐次浸晕而成,如同班驳的虎皮,因此称为虎皮三彩,传世器物以碗居多,官窑器外底多署六字款。康熙素三彩在清末民初曾被大量仿制,真器釉色薄而润,色斑衔接自然;仿品釉色不正,色斑生硬呆板。

清乾隆素三彩葫芦形贴花龙纹小瓷瓶(一对)

瓶口径1.6厘米,底径3.6厘米,高13.2厘米。瓶身以青绿色暗刻纹为背景,浅浮雕三条龙和云、水,分别施以黄、蓝、紫色,清新淡雅。表现手法以堆塑为主,辅以阴线刻划。在不大的器物表面雕划多样纹饰,工艺严谨,技法多样,但繁而不乱,主次分明。素三彩是瓷器釉上彩品种之一,是在未上釉的素胎上,施以绿、黄、茄紫三色而烧成。素三彩始于明正德年间,清康熙时继续烧制。素三彩瓷其实并不限于三色,但不用红色。其制作方法是在高温烧成的素瓷胎上用彩釉填在已刻划好的纹样内,再经低温烧成。素三彩一词首先出现在清末寂园叟《陶雅》中:西人以康熙黄、茄、绿三色之瓷品为素三彩,其中的三表示多数。之后,民国初年的许之衡在《饮流斋说瓷》中也提到:茄、黄、绿三色绘成花纹者谓之素三彩。素三彩中的素可以归结为两种含意:一是使用素胎(又称素烧胎)烧制,素胎是陶瓷生坯没有上釉前预烧的胎,既可增强坯体机械强度,使其在搬运时不容易损坏,又可在上彩釉时不会因浸湿坯体而导致坼裂;一是古代有红为荤色,非红为素色之说,素三彩所用色釉以素色为主,故名。

古代瓷器:[图片]宋代官窑瓷器欣赏


手感平滑细腻釉色莹润如玉青中泛红,象是涂了一层粉。表面虽然晶莹光亮却没有一般青瓷那种贼亮的浮光。闪现着含蓄温润的光泽,精光内蕴,有凝重深沉的感受。在不同光线条件下呈现相对差异的色泽,强光线釉如翠一般透亮,弱光线如脂玉般润滑,也是宋官窑青瓷器的特点。迎光斜视,闪着点点的结晶。釉象翡翠色呈酥蜡泪痕堆脂状,故器上常有无釉之处,显露出棕灰色胎骨,当时风尚颇以此种釉汁不均匀现象者为美观。

宋代文化在中国文明史上有着辉煌的一页,凝聚在宋瓷上的文化艺术更是空前绝后的。以宋官窑代表典型的供御用瓷,其釉色平淡含蓄,素雅之中表现着内心的意蕴。从美学角度,它的艺术格调是高雅的,特别受到西方人的倾赖。细密的冰片,隐约间闪烁着的光芒,仿佛是宋代艺人无意间冰镐敲击的严冰穿过时空来到了我们面前、温润而细腻。

南宋修内司官窑粉青贯耳八方壶

南宋修内司官窑粉青贯耳穿带方壶

南宋修内司官窑粉青贯耳穿带杏叶方壶

南宋修内司官窑粉青弦纹瓶

南宋修内司官窑粉青长方盆

南宋修内司官窑粉青纸槌瓶

南宋修内司官窑灰青钵

南宋修内司官窑浅粉青花插

南宋修内司官窑天青窑变弦纹瓶

南宋修内司官窑月白葫芦瓶

南宋修内司官窑月白投壶

古代瓷器:宋青花小酒盅赏析


宋青花小酒盅青花是中国瓷器制造技术中的一种工艺手法,原始青花于唐宋已见端倪,元代景德镇湖田窑出现成熟青花。今以景德镇出产的最为著名。历史上带有穆斯林风格花纹的瓷器称为回青,属于外销瓷。

青花是中国最具民族特色的瓷器装饰,也是中国陶瓷装饰中较早发明的方法之一。其特点一是着色力强,发色鲜艳,呈色稳定;二是纹饰永不退色;三是丰富多彩,明净素雅,有中国水墨画的艺术魅力;四是不含铅、砷等有毒元素,对人体无毒副作用;五是不但适合装饰餐、茶具等日用瓷,而且也适合装饰花瓶、大缸等陈设瓷;六是其制作原料蕴含天然矿物钴。

清代龚轼在他的《陶歌》中这样称赞青花瓷:白釉青花一火成,花从釉里透分明。可参造化先天妙,无极由来太极生。

目前发现最早的青花瓷标本是唐代的(也有学者称唐青花并非青花瓷);成熟的青花瓷器出现在元代,在中国制瓷史上具有划时代的进步意义。元代以前,影青刻花的运用较为普遍,自庄重浑厚的青花出现以后,影青刻花的装饰便渐渐退居次要地位。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时发展到了顶峰。明清时期,还创烧了青花五彩、孔雀绿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红彩、黄地青花、哥釉青花等品种。

中国各朝代的青花瓷有其自身的特点。唐青花经过初创期以后,并没有迅速发展起来,而是走向了衰败。宋青花与唐青花并无直接的延续关系。宋朝出土的青花瓷也并不多,左图是难得的宋青花小酒盅。

古代瓷器:宋赣州窑黑釉炉


宋代是中国瓷器发展的高峰时期,五大名窑,各领风骚,民间瓷窑,星罗棋布,百花齐放,呈现一派繁荣的景象。“南海一号”正式出水之后,人们看到不少赣州窑的精品,赣州窑引起了大家的关注。今春举办的“祈福世博平安香炉展”,因没有赣州窑的展品,引起收藏家黄震郧先生的注意,他特意将所藏10余年的赣州窑黑釉香炉慷慨相赠,供我鉴赏研究,可谓古道热肠。这尊宋赣州窑黑釉炉,彻底改变了我对此窑的看法。我撰写《寻访中华名窑》时没有将其列入考察的范围,真的有点怠慢此窑了。宋赣州窑黑釉炉高10.6厘米,直径14厘米,敞口、厚唇、束颈,自然大气,制作流畅,千载如新。炉腰身圆满,胎骨较紧,外施黑釉到底,釉面匀称,釉呈乌金色,滋润光亮,可见零星细纹和不规则开片。胎体较厚,拿在手里较沉,有一定分量,敲击后发出清亮的声音,可见其烧制温度较高。内壁为露胎,可清晰地看到拉胚、修胎的痕迹,瓷土淘洗较为精细,器物规矩,三足鼎立,足底亦为露胎,修足刀痕清晰,从中可以看到当时的工艺特点。赣州窑其实还是有一定历史地位的,它在今江西赣州七里镇,故名。这里临江靠山,赣江水面开阔、水量丰盈;山上森林茂盛、瓷土丰富,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为七里镇先民瓷业生产带来便利。考古发掘中发现大量瓷片和匣钵片中姓氏及大量符号,反映了当时瓷业生产的规模和经营、联营或附烧的多样性。赣州窑始烧于唐末五代,盛烧于两宋,终烧于元代。赣州窑器物可和景德镇窑、吉州窑相媲美,有标新立异、曲尽其妙的盛誉。宋代赣州经济除瓷器、铸钱外,还有造船、虔布、泥片茶、贡茗等,手工业、农业、商业以及交通之繁荣名列当时大都市之列。北宋是赣州七里窑鼎盛期,延至南宋,产品经大余岭、北江至广州,远销海外。外销瓷目前已知有褐釉乳钉柳斗纹罐,远销朝鲜、日本等地,日本还发现仿中国赣州七里窑乳钉柳斗纹罐产品。赣州古瓷窑,在宋代曾烧制有刻花纹饰的青白瓷以及少量黑釉瓷等。赣州窑烧制的高足杯与柳斗杯极具地区特色,杯里施釉,杯外不施釉,但划刻柳斗纹,颈部有凸起白色乳丁一周。点、线、面、色的巧妙组合,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器物,中国人欣赏,外国人青睐。瓷器,其实也是一种造型艺术,我想,工匠们在烧制这些作品时,一定蕴藏着苦心孤诣创造的意境吧!1976年韩国新安沉船里发现了赣州窑的瓷器,这大大提升了这座原本不知名的古瓷窑的地位,使它成为江西四大古瓷场之一。由此可见,国家、民族间的交流,对文明的进程起着多么重要的促进作用。这是这尊宋赣州窑黑釉炉,留给后人的美好而有趣的话题。

古代瓷器:宋影青莲瓣香薰赏析


影青莲瓣镂空香薰

江苏省姜堰市博物馆藏有一件影青莲瓣镂空香薰。该香薰为北宋景德镇窑制品,施青白色釉,薰盒盖为镂空缠枝花卉纹,盒身设子母口,上下两体,下体印莲瓣纹;通高9.4厘米,最大径9.3厘米,重247克,胎质细腻,造型端庄,镂空纹饰工整,釉色莹润纯正,为北宋影青镂雕瓷中不可多得的精品。

香薰为汉晋时焚香用的器皿,用以薰香,净化空气。它是由古代祭祀焚香用的器具香炉演变而来,后渐以其功能区分,凡用于祭祀无盖者谓之香炉,而用于香化净化空气有盖者则称香薰或叫薰炉。汉晋时,有竹节形长柄薰炉,有短柄龙座薰炉,最常见的是所谓博山炉。博山炉一般炉体为半球形,上有盖,盖镂空雕成山形,以便香烟泄出缭绕。

姜堰市博物馆藏的这件香薰,下件为压印莲瓣纹。显得清雅端庄,上件(盖)为镂空透雕缠枝花卉纹,更显巧妙自然。其透雕技法娴熟、刀工老辣,镂空与花卉纹布局合理,章法井然,上下体纹饰协调和谐,浑然天成。上下件以子母口盖合,十分规整;上下口端留有小孔可用线绳相联,以减少滑落破损几率,可见古人考虑是十分缜密的。

该香薰1980年于姜堰市腰庄一纪年墓出土。墓主陈钦止,名天若,泰州海陵人,为一介书生,卒于北宋政和六年(1116)。墓为土坑竖穴木棺墓,发现时棺木已朽,尸骨尚存。墓志称姜堰为蒲津乡,墓主之父陈护六世同堂,百口无间,曾获徽宗旌表。可见,陈钦止生前对这件香薰也是爱不释手的,死后还不弃不离。(据姜堰市博物馆官方网站)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