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瓷器:汝窑瓷器的鉴定和鉴赏

北宋汝窑刻丙、蔡款碟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北宋天青釉荷花式温碗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汝窑作为一代名窑,高丽曾对其进行过仿制。自明代以来,汝窑瓷器一直受到人们的热捧。

明代宣德时期,景德镇御窑厂已开始仿烧汝釉瓷器。清代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各朝也都有仿烧。但明清景德镇御窑厂所仿汝釉瓷器只是模仿汝窑瓷器的釉色,基本不模仿其造型。

真正对汝窑瓷器进行全方位仿制还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河南汝州、宝丰都在仿制。但迄今为止,据笔者观察,仿品很难乱真,在造型、釉质、制作工艺方面仍存在一些缺憾。

造型方面。仿品显得呆滞,缺乏神韵。尤其是采用注浆成型者,更缺乏神韵。所仿汝窑三足弦纹樽往往胎体过厚。笔者曾问仿制者为什么不将胎体做薄些,回答说是胎体做薄了极易变形。看来还是胎体配方存在问题。另外,臆造的器型也很多,尤应引起注意。

釉质方面。仿品的釉质很难达到与真品完全一致,往往带有乳浊感,普遍偏向钧釉,釉色也多偏蓝。釉面不是无开片就是开片无不及而过之。TAoci52.COM

制作工艺方面。支钉痕不是过大就是过小,钉痕的颜色往往过白。

还见有在仿品上錾刻乾隆御题诗者,只要看看真正的汝窑瓷器上所錾刻的乾隆御题诗就会发现,仿品上所錾刻御题诗的字体根本达不到乾隆时的刻诗水平。至于在仿品上包金镶银者,更是别出心裁之作。

编辑推荐

古代瓷器:盘点那些名贵的北宋汝窑瓷器


北宋汝窑碗

上有乾隆皇帝御笔题诗,为国家一级文物,是北京故宫镇馆之宝。目前北宋汝窑碗仅存世两件,另一件在英国达维德基金会,属严禁拍卖的国家一级文物。此汝瓷碗高6.7厘米,口径为17.1厘米,足径7.7厘米。敞口微外卷沿,深腹、外撇足,足内有五个小支钉痕。

北宋汝窑弦纹樽

身价数亿堪称汝瓷之王,弦纹三足樽全球仅存一件,为北京故宫博物院镇院之宝,是传世汝瓷中极为罕见的大件器,无价之宝。樽高12.9厘米,口径18厘米,足径17.8厘米。樽直口、圆筒腹、平底,由三个变形兽足支撑。胎质细腻,呈香灰色,胎体较轻。

北宋汝窑大盘

属全球最大,千古一绝的北宋汝窑瓷器,亦是北京故宫博物院的镇馆之宝,是存世汝窑盘中最大的一件。汝窑盘釉色天青纯正,内外均开冰裂片,底足外撇,满釉,五支钉支烧,高3.4厘米,口径19.6厘米,足径13厘米,是标准的汝官窑器物。

北宋汝窑莲花碗

为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国宝,为全球罕见传世珍宝,十吨黄金不换。莲花碗呈十瓣莲花形,俯看形如十曲花瓣,形似一朵盛开的花朵。莲花碗高10.5厘米,口径16.2厘米,足径8.1厘米,造型比例适度,器身随花口亦呈十瓣,凸凹与莲口相衔接,协调自然,美观大方。

北宋汝窑葵花洗

经34轮叫价,最终以2亿天价成交。北宋汝窑天青釉葵花洗是唯一现存的葵花六瓣形盆洗,其直径为13.5公分,六葵瓣花式,口略撇,上丰下敛,浅腹薄壁,器身随沿起伏,圈足微外撇,底有细小芝麻钉痕三枚。北宋汝窑葵花洗原被英国著名的中国古陶瓷收藏家艾弗瑞克拉克夫人收藏,上世纪70年代转入日本藏家手中。

古代瓷器:宋代定窑瓷器鉴赏


定窑是宋代著名瓷窑之一,以产白瓷而驰名。宋代是定窑的发展时期,产量、质量及制作工艺较五代又有明显提高。定窑瓷器多为白釉,亦有少量的黑釉、酱釉、褐釉、绿釉等品种。宋代白釉颜色偏黄,唐代定窑白釉呈色偏青,在造型曲线转折变化的积釉处,常呈现较明显的青白色。这是区别唐宋定窑白瓷的重要依据。宋代定窑白釉还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即所谓的泪痕。这是上釉过程中,釉浆流淌的痕迹,泪痕厚处均有明显的偏黄色。无论是正烧,还是覆烧,泪痕流向均是自上往下流淌。这是鉴定定窑瓷器尤其要仔细观察的重要特征。

酱釉、褐釉、黑釉、绿釉等品种,在定窑瓷器中占的比例不大,完整的传世收藏品更是稀少,故收藏价值较高。定窑颜色釉品种均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全系白胎,即与白瓷所用胎料完全一样,只是外罩色釉不同。这是紫定、黑定、绿定与其他窑口区别的重要标志。

定窑刻莲花纹盘:敞口,圈足,芒口覆烧。盘心及内壁刻莲花纹饰,造型生动,布局疏朗典雅。刻花是宋代流行的一种陶瓷装饰技法,北宋定窑刻花以其线条纤细流畅、刀法娴熟精湛而为宋代刻花之冠。花纹轮廓线的一侧呈单线,另一侧呈双线,双线由外粗内细的线条组成,这种以复合线组成的刻花是定窑刻花器的一大特征。

宋定窑龙纹浅口盘:器型古朴,盘心暗刻龙行纹饰,边沿暗刻云形纹饰,通身施白釉,釉质较佳,胎质细腻,晶莹可人,牙白色自然顺畅,是河北曲阳窑的典型器物,较少见。

古代瓷器:陶瓷碗鉴赏


哥窑八方碗,高4.2cm,口径7.8cm,足径2.8cm。碗呈八方形,口微外撇,弧壁,瘦底,八方形圈足,足微外撇。碗里外满施釉,外壁施釉较厚,开片较大,为冰裂纹;内壁施釉薄,开片细小而密集,形成一种无规则的蜘蛛网线,即百圾碎。口沿因釉下垂呈现出紫色,足边无釉,呈铁黑色,俗称“紫口铁足”。

哥窑葵花洗,高3.5cm,口径12cm,足径8.8cm。洗呈葵花瓣式,洗心微向内凸起,底有6个支钉烧痕。通体施灰色釉,釉汁厚润,釉面满布开片,纹片大小相间,大片的纹线呈铁黑色,小片的纹线呈金**,故有“金丝铁线”之称。

古代瓷器:汝窑经典文物汝窑三足洗赏析


汝窑三足洗: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高3.6cm,口径18.3cm,足径16.7cm洗直口,平底,下承以三足。里外施满釉,釉面穿插细碎纹片,韵味无穷。底部满釉,有五个细小支钉痕。清乾隆帝颇看重此洗,曾为其题诗一首,由宫廷玉作的匠师镌刻在器物外底部:紫土陶成铁足三,寓言得一此中函。易辞本契退藏理,宋诏胡夸切事谈。后署乾隆戊戌夏御题。此器造型简洁,制作规整,釉呈淡天青色,柔和温润。三足洗造型较为少见,极为难得。

古代瓷器:汝窑天青釉代表了中国瓷器的最高峰


汝瓷位列中国五大名瓷之首,因产于河南汝州而得名。汝瓷的器型有盘、碟、洗、瓶、尊,一般尺寸较小,故有汝窑无大器之说。汝瓷,是中国陶瓷史上的华美乐章。

汝瓷其釉如雨过天青云破处,千峰碧波翠色来,土质细润,坯体如胴体,其釉厚而声如磬,明亮而不刺目,具有梨皮、蟹爪、芝麻花之特点,被世人称为似玉、非玉、而胜玉。

汝瓷以名贵玛瑙入釉,色泽独特,有玛瑙为釉古相传的赞誉。南宋人周辉在《清波杂志》中说:汝窑宫中禁烧,内有玛瑙为釉。唯供御拣退,方许出卖,近尤难得。

今天距离南宋已近千年,就更为难得了。汝窑存世量稀少,据业内统计,全世界博物馆在册有67件半的说法。窑址出土文物,大多为瓷器残片。

南宋笔记《坦斋笔衡》中,曾有这样的记载:本朝以定州白磁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窑为魁。汝瓷的地位之高、价值之大,毋庸赘言。

汝窑为魁

高古的瓷器,是以汝窑为首,就是汝窑是一座颠峰,无可替代的。汝窑并非仅仅是宋徽宗指定的那二十几年。只是到了宋代末期,他极端地推崇汝窑,在原来民间汝窑的窑子范围内另外建了一个窑专做官窑,我们叫汝官窑。建了汝官窑的同时他又建了一个北宋官窑,也是追求天青釉。所以说汝窑,或者说天青釉也代表了中国雅文化瓷器的最高峰。

南宋笔记《坦斋笔衡》中,曾有这样的记载:本朝以定州白磁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窑为魁。汝窑稀珍,因其烧造时间极短,因而传世的汝窑器物稀少。南宋人周辉在《清波杂志》中说:汝窑宫中禁烧,内有玛瑙为釉。唯供御拣退,方许出卖,近尤难得。千百年来汝窑为魁,不仅是个定论,而且将它推至神话。

汝瓷的胎釉特征

香灰胎

汝瓷胎质细腻,胎土中含有微量铜,迎光照看,微见红色,胎色灰中略带着黄色,俗称香灰胎,多见汝州蟒川严和店、大峪东沟,汝州文庙、清凉寺等窑址;汝州张公巷汝窑器,胎呈灰白色,比其他窑口的胎色稍白,是北宋官窑的主要特征。

青如天面如玉

汝瓷以玛瑙入釉,釉色呈天青、粉青、天蓝色较多,也有豆绿、青绿、月白、桔皮纹等釉色,釉面滋润柔和,纯净如玉,釉稍透亮,多呈乳浊或结晶状。用放大镜观察,可见到釉下寥若晨星的稀疏气泡,釉面抚之如绢,温润古朴,釉如堆脂,素静典雅、色泽滋润纯正、纹片晶莹多变为主要特征。

芝麻花蟹爪纹

汝瓷开片堪称一绝,釉面开片较细密,多呈斜裂开片,深浅相互交织叠错,象是银光闪闪的片片鱼鳞,或呈蝉翼纹状,给人以排列有序的层次感。釉中细小沙眼呈鱼子纹、芝麻花和蟹爪纹。并有典型的桔皮釉、冰片釉、茶叶沫,部分柳条纹状的开片是因手拉坯辘轳旋转时,使泥料分子排列结构朝一定方向而形成的现象。

汝窑的器物特点

汝窑的器型有盘、碟、洗、瓶、尊、碗、盏托、水仙盆等,盘、碟、洗、碗多为圈足外卷,多采用满釉裹足支烧,足底心有三至五个细小的支烧痕。其中,尤以盘和洗的数量最为众多。

不过尺无大器

汝窑瓷器一般较小,多为盘、洗、碗等器型,口径一般在10-16厘米之间,极少超过20厘米,超过30厘米的几乎没有,故有汝窑无大器之说。随着汝窑遗址的发掘,这种说法也日渐动摇。

支钉

宋代宫廷用汝窑器物一般均采用满釉支烧,为了避免窑炉内杂质的污染,需用匣钵装好,并将器物用垫圈和支钉垫起,防止与匣钵粘连。高濂的《遵生八笺》中曾说,汝窑底有芝麻细小挣针。

款识刻花

存世的汝窑器物上,一些有刻花,以及款识。北宋时汝瓷器表常刻奉华二字。奉华是南宋宫殿之名,是德寿宫的配殿,是宋高宗赵构的宠妃刘贵妃居住的地方,很多写奉华的汝窑都是刘贵妃她本人使用的。

汝窑的历史演变

从盛唐时期起,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为汝州的陶瓷生产提供了便利条件。烧造时,由于火候过高而烧造出了不同于以往的陶器产品,表面光滑细腻,色彩迷人,为世所少见。

北宋时期,汝窑已位居汝、钧、官、哥、定五大名窑之首。北宋后期,宋金战乱不息,汝窑兴盛前后不过二十余年,汝瓷传世品极为稀少,其价值自是弥足珍贵。北宋末年,金兵入侵,宋室南迁,由于长期兵灾战祸,汝窑被毁,技艺失传。宋人笔记中曾有汝窑宫中禁烧,内有玛瑙末为油,唯供御拣退,方许出卖,近尤难得。的记载。

自明代开始,不断有人复烧,成功者寥若晨星,失败者却代不乏人。汝瓷博物馆馆长杜宏伟认为,凭借今天的技术,加之古人的心境,以美为前提,完全可以烧造出超越宋汝瓷的好作品。

汝窑精品欣赏

北宋汝窑天青釉弦纹樽全球仅存一件,为北京故宫博物院镇院之宝,是传世汝瓷中罕见的大件器。器物制作庄重古朴,气韵高雅。胎质细腻,呈香灰色。里外满釉,呈天青色微泛蓝,并有细小浅白的开片。代表了千年国宝汝窑瓷的最高水平。

北宋汝窑天青釉弦纹樽

宋汝窑天青釉碗是北京故宫镇馆之宝。碗撇口,深弧腹,圈足微外撇。胎体轻薄。通体满釉,呈淡天青色,莹润纯净,釉面开细碎纹片,釉中含有寥若晨星的稀疏气泡,美轮美奂。外底有5个细小支钉痕及楷书干隆御题诗一首。

北宋汝窑莲花碗

北宋汝窑莲花碗,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为全球罕见的传世珍宝。莲花碗呈十瓣莲花形,比例适度,器身随花口亦呈十瓣,形似一朵盛开的花朵,青釉匀净温润,颇具艺术风韵,造型奇特,精美绝伦。对于其价值,有十吨黄金不换之说。

汝窑青瓷无纹水仙盆

汝窑青瓷无纹水仙盆是一种种植水仙用的器具,也可作装饰品。通体满布天青釉,极匀润。裹足支烧,底部有六个细支钉痕,略见米黄胎色。全器釉面纯洁无纹片。此种温润素雅的色泽,正是宋人所极力追求的宁静开朗的美感。

宜兴青瓷鉴赏 古代瓷器知识


在宜兴丁蜀镇附近元帆村遗址的上层和杨破窑墩、张泽乡的前港咀和寿山村上层、湖汶乡画溪河西岸、善卷乡五洞桥,以及杨巷镇附近的城头地、桥渎里和王府墩三处遗址的上层都出土了相当数量的商周时期印纹硬陶和原始瓷碎片,这些遗存中可能有的就是烧造印纹硬陶和原始瓷的窑址所在,如丁蜀镇南山古窑址中发現有春秋战国的原始青瓷等。而在江浙地区的商周吳越文化聚落遗址、城址,特别是土墩墓中出土的完整几何印纹硬陶和原始青瓷器成千上万。如镇江博物馆1975年发掘的镇江句容浮山果园一号墩,这是一座土著吳人的家庭合葬墓,墩内共葬有16个墓,随葬品种类别为夾砂红陶炊器、泥质陶和印纹硬陶及原始瓷盛食器等。其中印纹硬陶器71件,包括坛和罐;原始青瓷器124件,器形有罐、豆、盅、盘、器盖等。句容浮山果园的一处吴国土墩墓群计有一百多个土墩,这样的土墩墓群当地群众往往称之百培山,在江南地区有数百处之多。在宜兴张渚镇附近西渚乡的吾桥遗址曾先后出土过16艘满装陶瓷的春秋战国时期的独木船,生动地向我们展現了当时宜兴窑陶瓷的外销繁忙情景。由此,我们完全可以认为苏南吳地出土的面广量大的印纹硬陶和原始瓷器并非全來自越国的窑场,而相当一部分应該是宜兴窑烧制、通过水路输出的商品陶瓷。原始瓷是吳越地区特产,宜兴也为我国原始瓷的发源地域。瓷器的成熟并得到广泛使用是在六朝时期,六朝青瓷在我国陶瓷史上占有十分特殊的地位。它上承汉代青釉陶创造的成就,下为隋唐青秞瓷器鼎盛期奠定了基础,在中国古代陶瓷发展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宜兴也是烧造六朝青瓷的重要窑场,汉、六朝时期宜兴窑场大多分布在丁蜀镇之南的南山、均山一带。

宜兴六朝瓷业兴盛于西晋,青瓷商品行销江南地区。以南山窑群为主的宜兴六朝窑,其产品已全属青瓷,在质量上有精有粗,精者与同期越窑产品不相上下。器物类别以日用器皿碗、钵、盆、洗、壶、罐为主,同时烧制俑、灶、水井、鸡笼、猪圈等丧葬明噐,其中不乏魂瓶、神兽尊、镂空香熏一类的精品。

宜兴窑烧制的六朝青瓷唾壶

我国瓷业生产在唐代飞跃发展,形成南青北白的格局,北方邢窑系的白瓷与南方越窑系的青瓷并驾齐驱。此时,亦是宜兴窑青瓷的繁盛时期。唐代宜兴窑场主要烧造民间日用青瓷器,产品有碗、盏、盘、鉢、灯、壶、罐等,釉色以茶绿为主,酱色釉次之,施釉均匀,釉面光泽。其产品在江苏境内唐代遗址中常見,说明它是销路很广的民用瓷。当时国内最大的陶瓷集散地和消费市场杨州,对考古发掘出土的唐代全国各窑口瓷片分析,据统计宜兴窑瓷片通常占出土瓷片总量的24~35﹪。宜兴窑产品属于越窑青瓷系统,虽然其质量与越窑有着明显的差距,但它以地理位置和产量的优势,成为我国南方长沙窑之外越窑青瓷的另一个竞争对手。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