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瓷器:彭城窑元代鱼藻纹盆赏析

元代磁州窑生产仍然非常兴盛,彭城镇所属窑场遍及镇内及附近几个村庄,陶瓷生产蔚然可观。元代彭城磁州窑主要代表品种为厚唇碗、白磁盘、四系瓶、大盘、鱼藻纹盆、方形枕、龙凤坛、玉壶春瓶及梅瓶等。其中鱼藻纹盆为元代彭城窑最优美产品之一,彭城窑成为元代鱼藻纹盆生产最集中的基地。

这件出土于彭城二里沟窑址的鱼藻纹盆,器型硕大、雄浑、敦厚,其造型特征为圆唇、敞口、宽圆沿或折沿、斜腹、平底,口径46.5、底径27、高12.5厘米。盆口为台阶口,口沿平坦光滑,盆底非常厚实,厚度达2厘米以上。鱼藻纹盆采用拉坯成型制作,外施黑釉,内施化妆白釉,里白外黑对比分明。盆大容量自然大,宽大的口沿便于搬动。在使用功能方面,鱼藻纹盆与其他磁州窑产品造型意匠如出一辙,显示出其很强的实用特点。在盆的正中央由三条圈线形成的圆底内,画一条游动的鲤鱼,鱼张着鳍,活灵活现地向外吹着泡,鱼的两侧是由于鱼的游动,而被卷起的水草,形成一缕一缕状。鱼藻纹盆的盆壁上,以两对相对的大叶牡丹纹分割成两个开光,在开光框内绘有硕大、肥嫩的折枝菊花纹。鱼纹描绘用笔精细。鱼的嘴、眼、鳍、翅、尾、鳞等均清晰可见,生动、逼真。主题画面用墨畅酣淋漓,一鼓作气,一气呵成,洋溢着中国传统绘画的神韵。

由于元时统治者保留了游牧民族坐卧生活习俗,鱼藻纹盆造型成为颇具时代特点与民族风格的器型。鱼藻纹盆由于器型硕大,很方便进行大面积纹样装饰,多为白地釉下黑彩绘画装饰。自元代起,彭城窑装饰技法开始出现简略化倾向。白地黑花装饰中有的从釉下彩转向釉上彩,以适应快速和大批量生产需求,如碗、盘、甚至瓷枕均采用釉上彩装饰。不过出于对鱼藻纹盆产品使用功能考虑,则仍然采用传统的釉下彩装饰。由于纹饰居于釉下受到釉层遮盖,且在高火部位烧成,鱼藻纹盆由于烧成中熔釉多有向下沉积,故盆底往往呈现釉汁肥厚,具有炯亮闪光及很美的玻璃玉质感。

彭城窑画匠对鱼纹的描绘方法丰富多样。一是写实摹写,尽力真实反映生活中的鱼。二是对鱼纹更多采用艺术加工方法,将自然界中的普通鱼儿,创作成优美的极富民俗含义与吉祥图腾的艺术形象。

磁州窑画匠将各类优美的鱼纹绘在盆内,显示出他们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智慧与聪明才华。该鱼藻纹盆作为磁州窑典型且精美的产品,造型与装饰纹样形象珍同拱璧,均具有丰富的美学与欣赏价值,饱满、烂漫的菊花,象征着花开富贵,鱼纹则象征着连年有余的吉祥涵义。从这件鱼藻纹盆作品还充分显示出民窑磁州窑的卓越的技艺。

精选阅读

半坡遗址出土“人面鱼纹彩陶盆” 古代瓷器知识


人面鱼纹彩陶盆仰韶文化,1955年陕西西安半坡出土。仰韶文化先民用瓮棺埋葬夭折的儿童,这件彩陶盆是儿童瓮棺的棺盖。

所谓"彩陶",是指以赤铁矿粉和氧化锰为颜料,使用类似毛笔的工具,在陶坯表面上绘制各种图案,入窑经火烧后,在橙红的底色上,呈现出黑、红、白等颜色的陶器。彩陶工艺是中国新石器时代原始工艺艺术的主体之一。

仰韶文化的彩陶工艺达到了相当完美的程度,是中国原始彩陶工艺的典范。这件20世纪50年代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半坡遗址的人面鱼纹彩陶盆,就是仰韶彩陶工艺的代表作之一。

此盆通高16.5厘米,口径39.5厘米,由细泥红陶制成,敞口卷唇,盆内壁用黑彩绘出两组对称的人面鱼纹。人面为圆形,额头左半部涂成黑色,右半部呈黑色半弧形,可能是当时的纹面习俗。人物眼睛细长,鼻梁挺直,神态安详,嘴旁分置两个变形鱼纹,鱼头与人嘴外廓重合,配上两耳旁相对的两条小鱼,构成形象奇特的人鱼合体,表现出制作者丰富的想像力。人像头顶的尖状角形物,可能是发髻,配以鱼鳍形的装饰,更显得威武华丽。此盆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人面鱼纹彩陶盆上的人与鱼题材,可能与古代半坡人的图腾崇拜和经济生活有关。这种鱼纹装饰正是他们生活的写照,也象征着人们期盼富足的美好愿望。人头上奇特的装饰,大概是在进行某种宗教活动时的化妆形象。而稍作变形的鱼纹很可能代表了鱼神的形象,表达出人们以鱼为图腾的崇拜主题。

古代瓷器:汝窑经典文物天青釉无纹水仙盆赏析


天青釉无纹水仙盆: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高6.9cm,口径23x16.4cm侈口、深壁,平底凸出窄边稜,四云头形足;周壁胎薄,底足略厚。通体满布天青釉,极匀润;底边釉积处略含淡碧色;口缘与稜角釉薄处呈浅粉色。裹足支烧,底部有六个细支钉痕,略见米黄胎色。全器釉面纯洁无纹片,系传世汝窑器中唯一无纹片者,仅略见未完全熔融的石英质流淌於釉中,益增釉色凝练的趣味。此种传世稀少、温润素雅的色泽,正是宋人所欲追求如雨过天青的宁静开朗的美感。器底刻乾隆书御题诗一首:官窑莫辨宋还唐,火气都无有葆光,便是讹传猧食器,蹴枰却识豢恩偿,龙脑香薰蜀锦\裾,华清无事饲康居,乱碁解释三郎急,谁识黄虬正不如。后署乾隆御题,并钤比德、朗润二印。

半坡遗址出土“人面鱼纹彩陶盆”


人面鱼纹彩陶盆 仰韶文化(约公元前5000年—前3000年),1955年陕西西安半坡出土。仰韶文化先民用瓮棺埋葬夭折的儿童,这件彩陶盆是儿童瓮棺的棺盖。

所谓"彩陶",是指以赤铁矿粉和氧化锰为颜料,使用类似毛笔的工具,在陶坯表面上绘制各种图案,入窑经火烧后,在橙红的底色上,呈现出黑、红、白等颜色的陶器。彩陶工艺是中国新石器时代原始工艺艺术的主体之一。

仰韶文化的彩陶工艺达到了相当完美的程度,是中国原始彩陶工艺的典范。这件20世纪50年代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半坡遗址的“人面鱼纹彩陶盆”,就是仰韶彩陶工艺的代表作之一。

此盆通高16.5厘米,口径39.5厘米,由细泥红陶制成,敞口卷唇,盆内壁用黑彩绘出两组对称的人面鱼纹。人面为圆形,额头左半部涂成黑色,右半部呈黑色半弧形,可能是当时的纹面习俗。人物眼睛细长,鼻梁挺直,神态安详,嘴旁分置两个变形鱼纹,鱼头与人嘴外廓重合,配上两耳旁相对的两条小鱼,构成形象奇特的人鱼合体,表现出制作者丰富的想像力。人像头顶的尖状角形物,可能是发髻,配以鱼鳍形的装饰,更显得威武华丽。此盆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人面鱼纹彩陶盆上的人与鱼题材,可能与古代半坡人的图腾崇拜和经济生活有关。这种鱼纹装饰正是他们生活的写照,也象征着人们期盼富足的美好愿望。人头上奇特的装饰,大概是在进行某种宗教活动时的化妆形象。而稍作变形的鱼纹很可能代表了“鱼神”的形象,表达出人们以鱼为图腾的崇拜主题。

古代瓷器:宋代钧窑精品赏析


器型仿青铜器式样,为渣斗型。口沿外撇,直颈且颈部较长,鼓腹,宽圈足,里外通体施釉,但各部分的釉色又不相同。口沿以下至颈部以天蓝色釉为底色调,上面晕散着几道玫瑰红色釉,宛如蓝天中飘浮的几缕晚霞,给人一种自然柔和的美感;腹部的釉色又以玫瑰红色为主,烘托出明亮艳丽的气氛,足部为酱色釉。器里口沿处为玫瑰紫色釉和天蓝色釉各半,内部则为蓝、紫相间的窑变釉。此尊器型完整,整件器物造型端庄、规整,色调柔和、典雅,器物内外蓝紫相间、交错变化的釉色给人一种变幻莫测、扑朔迷离之感,颈部上呈现的蚯蚓走泥纹更增添了器物自然天成的美感,为宋代传世器物中的精品。

洗板沿口,器壁矮,呈孤形,矮圈足,里外施天蓝釉,缀以紫红斑,口边及器里壁釉薄处微露胎色,底有三支钉烧痕。此器为民窑烧制的作品,造型独特,通体的天蓝色釉凝厚滋润,清新淡雅,不失为民钧中的上乘佳作。

古代瓷器:赏析元代的青花瓷器鬼谷下山


鬼谷下山

第一组为颈部几个连续的水波纹单元。该器水波纹单元的画法为元代的典型画法,从目前的资料看,在元代以前的瓷器和以后的明清瓷器中,都没相同或类似的画法,即每个水波纹单元都由三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为逆(顺)时针形成的向外旋的圆形圈。第二部分为连接着两部分的粗线双勾平涂的曲线,犹如雄蛇曼舞,和前两部分形成鲜明的浓淡对比,并且注意留白。第三部分为相对的同心圆弧曲线,开口向上的圆形弧线不甚明显,开口向下的圆形弧线比较明显,有的接近半圆。这就使颈部的水波纹看起来绵延不断,韵味十足,于方寸间感觉到惊滔骇浪的气势。现藏英国戴维德基金会元青花云龙纹象耳瓶上所画水波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现代所仿的元青花云龙纹象耳瓶往往忽略这一点)。在大家公认的元代瓷器上,与此相同或类似的水波纹画法的还有英国大英博物馆藏青花牡丹纹双耳罐、青花孔雀牡丹纹,日本大阪东洋陶瓷美术馆藏青花莲池鱼藻纹罐、日本出光美术馆藏青花双龙扁壶(以上均见陈文平《流失海外的国宝》图录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年)、釉里红三友图梅瓶(参见徐湖平主编《江苏博物馆藏文物精华》,南京出版社,2000年)。

第二组纹饰为缠枝牡丹,叶片有大有小,有叶脉的痕迹,多则五瓣,少则三瓣,错落有致,叶片顶部细长。叶片和花卉色泽浓郁,叶芽、枝条色泽浅淡,花繁叶密,相映成趣。

第三组为“鬼谷下山”场景。此故事来自于元代平话,而不是有些媒体所报道的取自历史故事。平话中的人物形象,就目前所能见到的资料来说,主要在元代壁画、版画和瓷器上。佳士德亚洲部顾问苏玫瑰认为此故事来自于元代至治年间建安虞氏所刻版画《乐毅图齐七国春秋后集》(其为世界孤本,藏于日本内阁文库,民国和解放初期个人和出版机构对此书多有影印,笔者在国家图书馆发现,各种版本质量参差不齐,只能参考民国时期蝴蝶装的影印本,以下相关资料均来自此影印本),笔者就此翻阅了大量资料,对绘画的场景逐一分析。

1234下一页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