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渡青筑:一个馆藏级青花售展中心的范本意义

你不妨先闭目想象一下,将古老的青花元素融入一个现代建筑的骨子中去,面前呈现的会是怎样的一个画面。

也许是一色青白相间,古朴却并不单调,典雅而不失高贵;也许是一张城市新名片,诠释着现代文明新的生活主张;也许是菁英阶层新的觥筹交错之地,碰撞智慧、分享人生……

这里是东渡青筑——一个跨界文化高端地产传奇的诞生之地。

最后你不妨大胆假设一下,将文化符号发挥到极致,借鉴一个范本的力量,中国的房地业将会在盘整和裂变中孕育出一轮又一轮的生机。

文化名宅启示录

一个馆藏级青花售展中心的范本意义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国历代成功人士的毕生追求,尽管时过境迁,时代不同,但作为现代社会的成功人士而言,同样有着“修身、齐家、报天下”的人生追求,而作为其选择的生活居所,其同样期望能够将这种人生理想在自身的居住生活中加以展现。

兼容低调和奢华,小小青花背后承载了无穷尽的人生梦想。在深刻洞悉高端客群消费观念改变所带来的市场机会之后,东渡青筑终于翩然而至,对中国高端物业产品进行了全新的精神和技术注解。

历经百练,方能成钢。从率先破题的青筑廊桥售展中心,我们已经感受到了建筑和梦想的力量。好戏刚刚开始……

关键词:原创艺术

青筑的跨界文化复兴概念,已然在建筑艺术各领域引起广泛关注。自2010年开始邀请陶瓷艺术大师王锡良和张松茂出山指导,等一系列、从各领域的研发、融合和攻关,历时近两年,修成果实,而近期刚刚亮相的青筑馆藏级售展中心,为让更多人读懂青花艺术、读懂青筑而铺路。

青筑售展中心的每个细节,都渗透着精工细致的原创痕迹。在这里,未来青筑的艺术造诣、工艺苛求可见一斑。你可以细细观赏每一处布置和展览,几乎每件物品背后都有着独特的来历和故事。m.taOCi52.com

原创青花情怀的背后,是历史文脉传承、东西文明交融和时代精神创新的三位一体的产物,她是人类历史演进中最具珍贵价值的内核,是人类对大自然最积极的、最理性的适应和反应。未来的建筑产品,不仅单纯的满足居住生活的物质需求,更能成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承佳作,最大程度地满足人们对美感的渴望。

关键词:慢工、细活

在中国房地产的黄金期,高速扩张占领土地、快速开发销售的发展模式虽然可能会让企业在短期内迅速获得土地增值的收益。但对于整个城市建设而言,“快餐式”的发展却也埋下“营养不良”的隐患。中国的房地产企业越来越注意到“慢工出细活”这几个字的分量。

东渡国际也不例外。历时两年,青筑作为集团首例高端原创地产作品,终于在所有人的期盼中揭幕。从邀请泰斗级大师领衔的几十位重量级创作团队,到研发过程中对青花艺术的反复研究、突破攻关;从现代中式建筑的改良与设计,到引水治理精工园林…...

在青筑的整个设计建造过程中深入思考的不仅仅是艺术和建筑本身,更考量了中华文化复兴的现在,我们到底需要怎样的居住环境。经历了反复推敲,推翻再造,千锤百炼之后,最终这耗费百人两年心血的作品,以艺术的形式被投入和展现在首度揭幕的廊桥售展中心。

关键词:最青花

售楼中心内部每一个细节,都渗透着青筑精工细致,和突破性原创的痕迹:一面十万孔雀翎拼贴的影壁,体现着青筑稀有珍贵的价值属性,更是对艺术跨界、国粹奢华的诠释;青花瓷片拼装的迎宾墙,以现代设计手法展示传统青花白瓷的艺术神韵;内部吊顶更以三万青花瓷片装饰,令你走进售楼中心就仿佛置身一间青瓷珍品;另外,国内罕见的青花球幕影院也在中心正式亮相示人,用现代科技展示国粹文化,赋予传统文化新的表现形式。

首创感应式铺地,见证青花灵动开放;十万孔雀翎与纯金画釉,构建青花艺术极致;万件青花瓷片,景德镇巨瓷,放大青花美态;景德镇烧制、青瓷‘碗匙’造型的桌椅,是突破了大型青花瓷器技术难度的极品,成为东渡的无价藏品;青花球幕影院,青瓷博物馆,呈现实物史记……

所有外在表现的背后,“最青花”成为这座馆藏级售展中心的灵魂所在。中国人现在是处在一个整体文化自信,一个从文化居住上的自信。我们从模仿上的居住转到了自主性居住的特点。“最青花”就是我们寻找的建筑灵魂之方向。

关键词:精品时代

用两年的时间来设计论证一个住宅项目,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反复实验,终于成就集团历史上第一个文化精品。这不是偶然,是“做精做强”战略指导下的必然;这也不是结束,而是集团精品时代的启幕。

2010年,东渡青筑曾代表青花艺术与建筑的首度融合,成为常驻中国馆的世博会艺术人居典范项目。在世博会上,东渡青筑以独特的建筑创意与国粹艺术的高度融合,赢得了观展者的一致赞许。

东渡青筑不仅仅是一个地产项目,她的原创性和艺术性决定了其豪宅精品的属性。东渡青筑以低调、儒雅、淡泊的东方美学为底色,融合当代建筑精神,传承上百道繁复工序,国礼级筑造标准,以仅3%的青花瓷成品率精心打造。

希望通过这样一场青花与建筑结合的前所未有的尝试,能够给中国当代豪宅人居带来新的活力,缔造一个前所未有的豪宅精品,唤醒中华文化的第五次伟大复兴,共同创造出全新的文化建筑未来。

相关阅读

元青花:一个盛世的文化追忆


“元代文化有极为包容的特点,从青花瓷上看,不论是思想上还是器型上都很丰富,儒释道文化的题材都有,也有来自西域的纹饰。正是这种包容和多样性,奠定了后来青花作为国瓷的地位。”首都博物馆文物征集部主任王春城说。

日前,“青花的记忆——元代青花瓷文化展”正在首都博物馆举行,该展览汇集了国内外73件元代青花珍品,被称为“散落在各地的元代青花瓷的一次空前团聚”。王春城认为:“它基本体现了元青花的主要风貌。”

青花盛世

“就青花瓷来说,元代是个很了不起的时代。光说北京元大都遗址出土的瓷器,主要是青花瓷和青白釉,都有几种风格。儒家风格的方壶也有,佛家的观音也有,还有元代本民族的纹饰,西域来的纹饰,包容性非常强。”王春城说。他认为,把元代的其他功过放到一边,光就青花瓷而言,元代乃是盛世。“一般来说,创制新的品种,限制会很大。比如说釉料对了,但是器型可能会出问题,还有彩绘,方方面面都有限制。但是元代青花一旦研制成功,不论是器型,还是纹饰等等都很齐全。看器型,有玉壶春,圆的八角棱的都有,圆盘浅盘高脚盘都有。”

不仅在器型上如此,而在彩绘方面,元代也是一个爆发期。来自异域的苏麻离青被认为能够产生比较深的颜色,容易晕染,而国产的蓝料则能够描绘精细的局部,“景德镇的匠人们已经对运用不同的彩料得心应手了,不但能够成功烧出青花,而且能够对青色的浓淡过渡进行非常自如的处理。同样的氧化钴,在器物上有浓有淡,还有浓淡相间,会根据景致、诗文等等背景来灵活设置,在这方面已经达到了极致。”王春城还推测,在元代,有不少文化素养很高的文人加入到了青花瓷的生产制造当中,“元青花的精品瓷器当中,绘画的技艺非常高超,连叶子脉络被风吹扭动都描绘得非常到位,一看就是多年积累的修养。”展览当中,来自山西博物馆的青花缠枝牡丹纹罐,“还有先刻出纹路再上色的痕迹,这也是非常罕见的。”

同样在纹饰上,元青花也兼容并包,不但有传统的“寿”、牡丹、凤凰、龙等等汉文化图案,也有“番莲、十字纹”这些来自西域的图样。“都同时出现,同样被接受,”在他看来,元代这种很强的包容性带来的创新性,“对后世影响非常大,可以说,如果没有元代的开创,很难说现在青花瓷会不会有这么高的地位。”

青花之谜

元青花的基础是釉下彩。王春城说:“釉下彩这种烧制技术,其实早在东吴就已经出现了,南京雨花台曾经出土过釉下彩的彩绘罐。而青花釉下彩技术有上千年历史,唐代的时候就已经有了。”

“但是宋代青花是一个断档,虽然五大名窑十分发达,但是青花基本没有。唐代的青花从生产地到考古发掘都已经确定了,主要是在河南巩县窑。但是宋青花,虽然有的地方说出土了碎瓷片,但还没有更确凿的证据来证明。”这其中充满了诸多疑惑。

元青花是一个繁盛的时代,元青花目前比较确切的产地是景德镇,然而繁荣一时的元代青花,传世的数量却一直被认为十分稀少。旅英学者刘奇栖在上世纪90年代曾经统计过世界博物馆和收藏机构的元青花瓷数量,认为只有300件左右,这又是为什么呢?

还有,比如蓝料的产地,有说法是新疆发现了钴矿,但王春城表示:“现在没有证据表明,当时的涂料就来自新疆。”还有当时青花瓷的使用情况,在他看来也还有待更多的考古和历史方面的研究。“元青花出土大部分都是窖藏,很少有墓葬的。因为元代葬俗和汉族人不一样,墓葬发现的就很少。到底那时候元青花瓷是什么阶层在使用?现在还是没有定论的。”

展览当中来自伊朗的青花蓝地白花双凤菱花口大盘,一直深藏在伊朗阿迪比尔陵寺。“元青花在世界各地都有出现,土耳其、伊朗、叙利亚、越南、泰国、印度……”来到首博展厅的伊朗藏的青花瓷梅瓶,肩部有阿拉伯文,底部也有阿拉伯文,“可能是祭祀用器”。但是究竟是怎样旅行到那些地方的,也没有定论。“有一种说法,是当时元代文宗为了得到四大汗国之一的伊儿汗国的支持,送了他很多青花瓷器,这个说法有一定道理。但是也有可能是和当时往来于各地做生意的回族人有关系,钴料也有可能是回族人带进中国的。”王春城认为这些都还需要考古、历史、技术等等各方面的合作深入研究。

尽管有如此多的不确定,王春城还是认为,元青花对于元代人本身就已经有了很重要的意义,“有一点是肯定的,元青花之所以珍贵,不是因为我们现在关注它,也不是因为它稀少,而是因为在元代,它就已经是让人喜爱珍惜的艺术品了。”

宋代:一个瓷器的青春岁月


也许是因为宋朝是文人治国的时代,也许是因为统治者偏居一隅,因此宋人的心思多是敏感细腻,追求精致的。他们将更多的心力倾注到对文化思想的追求,对生活美学的坚持上,因而才造就了灵秀脱俗的龙泉青瓷和那个时代含蓄灵性的美。

16世纪时,巴黎市长的女儿结婚时收到一件优雅温婉、翠绿剔透的瓷器,惊艳了所有人。然而大家却不知其名。刚好舞台上正在演唱《牧羊女亚司泰来》,市长发现男主角雪拉同(译:Celadon)穿的碧绿衣裳与青翠的瓷器相似,大喊,“雪拉同!这是中国的雪拉同!”于是,这种青瓷在欧洲有个独特的名字:Celadon。其实它的中文名更美:龙泉青瓷。

哥窑与弟窑,各占江山

传说宋朝时,在浙江龙泉有两个烧瓷器的兄弟,哥哥叫章生一,弟弟叫章生二。不过,哥哥的技术要比弟弟好,于是弟弟嫉妒了,就偷偷往哥哥的釉料里加了很多草木灰,结果哥哥烧出来的瓷器带着各式各样的裂痕,像冰裂,像鱼仔纹,却另有一番天然情趣,在市场上很受欢迎,也被推到一个极高的地位,这就是哥窑。但其实弟弟烧的瓷器也不差,是历史上著名的龙泉窑。两者各有千秋,是陶瓷史上的两座高峰。

瓷器之所以会显青色,是因为釉里含有铁元素。龙泉青瓷因地制宜,采用了当地独有的紫金土原料,里面含有石英、长石、含铁云母和其他含铁杂质矿物,所以龙泉窑的颜色特别青翠润泽。南宋时烧制出晶莹如玉的粉青、梅子青釉色,更是将青瓷推向顶峰。青釉和梅子青釉被誉为“青瓷釉色与质地之美的顶峰”。

梅子青,釉层厚而透明,釉色莹润如玉,温润泽和,远看如树枝上挂着的梅子,“雨轻风色暴,梅子青时节”,故得此名。青色的梅子很快就会变软发黄,“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的情谊可能被岁月冲淡,那个“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的少女青春易逝,龙泉青瓷却将这份青翠剔透定格下来,想来也是件极浪漫的事。

不过按马未都的说法,梅子青与青梅并不同,“它重嫩不重青”,它在青色调里渐渐揉进蓝色调,可是,“让蓝欲言又止,一副羞羞答答的模样”。有人评价“景德镇瓷器是穿着华丽的美女,龙泉青瓷是裸体美女”。因为景德镇瓷器偏于绘画,而龙泉青瓷偏于器形。先要品造型,其次看釉色,最后看做工。

用生命烧瓷器,对完美的强迫症

宋朝时期,陶瓷工艺已炉火纯青,官窑鼎立,民窑峰起。龙泉地区有三百多处窑址,可见曾经的鼎盛。虽然龙泉窑属于民窑,但据考证,南宋龙泉青瓷的器形多是传承古代青铜器,带有官窑的影子,所以很可能当年龙泉窑不仅是当时政府收入来源,还可能为皇帝做贡品。

当地还有一个故事,讲一个窑工师傅叫叶老大,正烧制一批宫廷用品。如果再不烧制成功全家和所有窑工都要被问斩。叶老大有个美丽善良的女儿叫叶青姬,为了拯救父亲和大家,她纵身祭窑。最后,叶老大终于烧出了温润如玉、晶莹剔透的青瓷。大家都说这是叶青姬的化身。“青瓷”在龙泉方言里也谐音“青姬”,也是对她的纪念。

那时候为皇帝烧制贡品,如果一批里面有一个不合格,所有窑工都要被问斩。或许正是这种严苛至极的制度,逼着工匠们对瓷器追求极致的完美,在技艺上不断精益求精,才有了陶瓷青春而巅峰的时代。

自古陶重青品

青瓷能够仅凭颜色而脱颖而出成为一种艺术,离不开皇帝的喜好、文人的推崇。清朝蓝浦曾在《景德镇陶录》一书中总结道,“自古陶重青品”。宋朝是陶瓷美学的划时代时期,美学追求是“意境”。龙泉青瓷的美,是“如蔚蓝落日之天,远山晚翠;湛碧平湖之水,浅草初春”,是“青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它契合了中国文人对美的追求:含蓄、内敛、优雅、深沉。它静默成景,却又意境深远。

一个韩国考古博士的中国青瓷情结


七月骄阳,浙江龙泉窑大窑枫洞岩窑址,五十多吨碎瓷片正在接受考古队的分析、研究。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龙泉市博物馆抽调专家组成考古队于去年九月开始对枫洞岩窑址主动性考古发掘,此次发掘表明:在明王朝时期,著名青瓷产地、浙江龙泉窑不仅没有衰落,相反还成了中国青瓷发展历史中的最后亮点。

在这支考古队中,有一名特殊的成员,他就是来自韩国首尔、在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陶瓷考古专业攻读博士学位的申浚。作为唯一一名参与此次考古研究的外国人,他吸引了众多目光。而他却埋首在成千上万的龙泉青瓷碎片里,浑然忘却了外面的世界……

学瓷器考古还是中国好

“我父亲很喜欢瓷器,家里曾经有过一些朝鲜王朝时期的高丽青瓷非常漂亮,让我记忆深刻。”申浚说话的时候,白白净净的脸上始终挂着微笑,一如瓷器的莹澈剔透,柔和明净。

今年三十五岁的申浚,看上去就像一个刚进大学的学生,纯朴腼腆。来中国快七年了,他的普通话已经很流利。

在韩国读历史系的时候,申浚深感陶瓷课上学到的知识不够,便主动到各大博物馆、美术馆去找瓷器看。“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里有很多瓷器,为了更容易、更方便地欣赏到瓷器,读大学的时候,我会在寒暑假里去那里打工,学习更多关于瓷器的知识。”申浚说。

在大学四年级的时候,申浚就决定要到中国来学习陶瓷考古专业。他告诉记者,因为痴迷瓷器,大学时期攻读历史专业的他希望读研究生时能够学习陶瓷考古专业。

到国外留学,申浚当时考虑的国家有两个,一个是日本,一个是中国。“中国是瓷器之国,‘中国’的英文就是瓷器的意思,学习瓷器考古当然还是到中国来最好,而且目前在韩国研究中国瓷器的人不多。”申浚说。

大学毕业后,申浚到北京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在获得硕士学位后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现在他已经很习惯中国的生活方式,多年来,他的足迹也遍布陕西、河南、湖南、江西等地,参观学习中国瓷器文化。

“在中国学习的时间越长,越感受到中国历史的悠久,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我想,中国文化我一辈子都学不完。”申浚动情地说。

让世界都知道龙泉青瓷

从去年九月开始,申浚跟随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的专家来到龙泉,参与了对龙泉窑大窑枫洞岩窑址的主动性考古发掘。

“一层一层往下挖,无数精美的瓷器呈现出来,实在是太神奇了!”对于第一次参与如此大规模的青瓷考古研究,申浚感到非常兴奋。考古是一项寂寞的工作,但对他来说,这个探索美的历程是最奇妙的。

“龙泉青瓷非常了不起,不仅行销全国各地及供宫廷御用,而且自宋代起通过陆路和海路远销亚、非、欧三大洲的许多国家和地区。”熟知龙泉青瓷历史的申浚说道。他告诉记者,对韩国的研究者来说,龙泉青瓷并不陌生。

早在一九七六年,韩国新安地区道德岛海域发现了一艘中国元代沉船,打捞出元代瓷器一万七千余件,其中龙泉窑瓷器达九千余件。从这些瓷器可以看出,龙泉青瓷在当时中国瓷器的对外输出中占首要地位。

申浚说,目前韩国在瓷器方面和日本交流比较多,和中国接触不多。我以后要让让更多韩国的青瓷爱好者到龙泉来参观青瓷,促进双方交流合作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