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云南陶

前人烧废了的陶瓷片层层铺在村道上,承载今人的脚步,记录着华宁陶的前世今生。

华宁县碗窑村位于县城的北面。村边的陶器厂,琉璃瓦在阳光下溢彩流光。老屋的墙上,镶嵌着色彩斑斓的陶瓷碎片。碗窑村里,有的人家甚至直接用废弃的陶罐、陶锅、陶碗垒墙做隔断。前人烧废了的陶瓷片层层铺在村道上,承载今人的脚步,记录着华宁陶的前世今生。

600多年前的明朝,江西景德镇的陶瓷艺人来到华宁,创造了以釉色著称的华宁陶。其釉色黄如纯金、绿如翡翠、白如羊脂、蓝如宝石、紫如剑气、青如松烟,集自然之美,得天地之秀。

600年后的今天,华宁人还在安然制作着手中的华宁陶,沉醉在它千变万化的釉色里,延续着华宁与陶瓷的这段缘。

碗窑村:时光重叠的地方

华宁制陶的历史,可追溯至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战国至汉代滇文化的墓葬出土文物中,也发现了陶质的罐子、壶、釜等。

到了明代,有史料记载,车鹏,明洪武年间迁居华宁,于城北华盖山麓建窑制陶,华宁陶业由此兴焉。根据其他印证史料,这里所说的车鹏(也写作车朋)来自江西的陶瓷之都景德镇。直到现在,他的神位还被供奉在华宁的慈云寺里,牌位上写着创始本镇陶业车公讳朋之神位。

车鹏之后,又有江、张、彭、高、仲等人家迫于生计,因亲及亲,因友及友接踵而至。后来,华宁陶经历了仿制宋代钧窑,到窑变釉陶,又经过了清代华宁陶的兴盛期,到近代由于战乱等原因衰败、没落,几番起落。

这些岁月的印鉴,在华宁随处可见。华宁窑街门口的牌坊上,挂着陶冶千秋四个大字。窑街,是华宁人出售陶器的地方。旧时的窑街十分热闹,连贵州等地的人都不惜长途跋涉,到这里买华宁陶器。

碗窑村背后还保留着一些古窑遗址。据资料显示,到民国末年时,碗窑村还保存着14座龙窑,而今只保存了5座古窑遗址。很多古窑,都被村民变成了种菜的菜地、居住的房子,不过让人感到庆幸的是,古窑虽然消失了,但是村子里埋在地下的、年代久远堆积起来的陶器碎片层保存得还很完整。不同的时光,在同一个地方,层层重叠。

华宁人:在陶中找到自我

华宁白塔山陶器厂坐落在华宁县一中旁边白塔山的水和土是当地公认的制陶好材料。当地很多人都在华宁白塔山陶器厂工作过。从最粗浅的晒土、切割,到精细的拉坯、画花、上釉、烧制,华宁人在其中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

记者了解到,最早迁居碗窑村的陶工,有着严格的身份界定,划入工籍,没有田产,不盘田种地,而是用一双手,在泥土和炉火里讨生活。这种传统一直延续到近代。

华宁陶制作流程复杂。从山上采集回来的土,需要先晾晒两三日,再放入泥塘中浸泡,踩泥后就可拉坯制作成各种器物,再经过制釉、上釉、晾晒后,才可入窑烧制。而每道流程又再细化为不同的步骤,由专人完成。

今天,在华宁白塔山陶器厂打工的,多数还是当地人。天赋一般,没有经过系统学习培训的,多在陶厂做些诸如晒土、切割青瓦等工作。上釉、画花等,则需要美术功底。而制釉,则是工艺里要求更高的一道工序。

与陶器日夜相对,华宁陶工与陶器互相塑造,日益接近陶的精神。著名考古学家石璋如在考察了华宁陶之后记录了一个让人动容的细节,说在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碗窑村出产的一种小酒杯销量很大,每户陶匠都做。但是按照当时的售价,这种小酒杯并不赚钱。原来,一是这种酒杯小,烧制时可放在其他陶器之间;二是每个铺子都需要出售酒杯,这样货物才齐备;三是人们确实需要酒杯。这就是陶的感情人情中的温暖与朴素。

窑变:华宁陶的天成之美

华宁陶的另一面,是窑变。所谓窑变,主要是指瓷器在烧制过程中,由于窑内温度发生变化导致其表面釉色发生的不确定的自然变化。《稗史汇编》记载,瓷有同是一质,遂成异质,同是一色,遂成异色者。水土所合,非人力之巧所能加,是之谓窑变。

事实上,华宁陶并不以器形取胜,而是以釉色著称。在入窑烧制前,华宁陶看起来灰灰白白的,并不起眼,但是经过炉火淬炼,就会出现黄如纯金、绿如翡翠、白如羊脂、蓝如宝石、紫如剑气、青如松烟之美。

华宁陶配釉的原料通常是老沙、泥浆土、草灰、铜矿等多种天然材料。粉碎的釉料分别用水浸泡,然后搅化为浆水。

至于配料的比例,是各家制陶厂绝不外传的秘密。不同的比例,做出来的釉色完全不同。因此,华宁有多少个制釉师傅,就有多少种华宁釉色。

而这些釉色入窑之后,还会再产生变化。原料、胎质、造型,釉料的比例、粗细程度,施釉工艺和窑内温度等都有可能造成窑变。窑变可能变成窑废,也可能变成窑宝,两者大约是七三开,烧坏的占大多数。

好的窑变会产生冰裂纹,在陶器表面形成品格独特的肌理,有一种残碎的整体美。特别是窑变形成的色彩,微妙飘逸,晕染开来变化自然。丰富多彩,变化万千之间造就了许多华宁陶珍品。

每个制陶人都希望出现好的窑变。然而,正如《稗史汇编》所言,它非人力之巧所能加,这样的天成之美可遇不可求。而华宁人能把握的,就是当下,与华宁陶的百年缘分。

taoci52.com编辑推荐

云南建水紫陶回炉重生万能版


五色陶土、紫色陶器,云南建水县城西北三里地的碗窑村,全村80%以上的劳动人口从事紫陶行业。从仅有的几个国营老厂濒临倒闭,到遍地开花的小作坊,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建水紫陶烧制技艺,已从濒危状态变成了一个数亿元的产业。

普洱茶的异军突起让建水紫陶重新找到用武之地

在昆明市官渡区的一家茶叶批发市场,除了普洱茶,建水紫陶茶具店也随处可见。虽然还无法和宜兴、景德镇相比,但建水紫陶已经成长为一个数亿元的产业。建水县紫陶办主任李绍宽说。

建水制陶历史悠久,一直有宋有宋瓷、元有青花、明有粗陶、清有紫陶的说法,而阴刻阳填、无釉抛光等特有制作工艺,更是让建水紫陶独树一帜。清末民初,烟斗的盛行也带动了紫陶整个行业的发展。

然而,进入计划经济时代后,手工作坊改为国营,建水陶主要用来制作生活日用品,因其本身装饰特色无从施展,建水陶也随之淡出省外。即便在那个时期,建水陶制作的汽锅还是有着不错的销路。但数十年的流水线生产还是让传统工艺濒临失传。

上世纪90年代末,随着云南普洱茶的异军突起,用云南壶泡云南茶、用建水紫陶存普洱茶受到不少人的追捧,建水紫陶重新找到用武之地。随着建水紫陶市场前景看好,建水国营厂的部分技师外出创业,小作坊生产逐渐恢复。李绍宽介绍,建水2004年时仅有7家紫陶企业,如今已经超过300家。

本地的年轻人、景德镇和宜兴的手艺人为建水紫陶带来了更多可能

有的人对市场天生敏感,就是在2004年,田波辞工回到建水创建了陶茶居,成为建水紫陶产业最早的一批从业者。他将厂里的产品分为两大类:汽窑烧制的紫陶落款陶茶居,是厂里的品牌。传统柴窑烧制的紫陶则落款创作者个人的名字。

实际上,投入紫陶产业的并不仅仅是当地人,不少景德镇、宜兴、广东等地的制陶人也来到建水,为建水紫陶创新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

毕竟建水紫陶近十几年才恢复元气,在市场上的表现还不是很亮眼。从价格上看,一方面由于是手工烧制,很难找到低于百元的建水紫陶茶壶。另一方面,由于名气不够大,超过万元的紫陶产品也不多见。

低不下来的背后,是建水紫陶至今没有实现工厂化批量生产。虽然当地政府曾尝试引入大规模企业,但收效甚微;高不上去的背后,是建水紫陶仍处于行业发展初期,虽然在云南名气不小,但在全国的认知度并不高。

田波认为,建水紫陶的成长需要时间,现在关键是先生存下来,把技艺传承好,只有在市场竞争中活下来,才谈得上出精品、出大师。

现在,紫陶行业最缺的还是人。尽管从事拉坯、装饰这些工种,月工资已经超过万元。

看到了人才缺口和市场前景,红河州民族师范学校专门开设了陶学院,第一批毕业生实现了全就业。学校既有现代汽窑,也有宋元明清各个时期柴窑,像贝山等紫陶企业会派员工到我们学校培训,学校培养的毕业生很抢手,工作不愁。 红河州民族师范学校校长张兵说。

在红河州民族师范学校,学生既学习传统的紫陶烧制工艺,又会学习现代艺术理论。年轻学生更愿意创新,不拘一格,他们是建水紫陶的希望。陶学院管委会主任史婧婧说。

精选:谈谈云南建水紫陶与普洱茶集锦


如今的普洱茶相比十多年前可谓成长了、成名了。现在提起云南大家都会经意不经意间想到、说起云南普洱茶,他无疑已成为云南特色。提起普洱想起泡茶,泡茶离不开个器。这又让我想起了云南不仅有普洱茶还有泡普洱茶的器具云南建水紫陶。

也许是因为建水紫陶与普洱茶同植根于云南这片热土,感染着相同的风土人情;也许是因为他们有着一段相似的成长经历,似乎都有点好事多磨,大器晚成的味道;也许是因为他们同属于云南茶道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当建水紫陶遇上普洱茶那份相见恨晚的情愫,怎一个懂字了得。

建水紫陶来自云南建水古城北郊碗窑村。这是一个陶火烧出来的村落,世代以陶瓷为业。通过对建水古陶遗址和陶瓷残片的分析,我们发现这里宋有青瓷、元有青花、明有粗陶、清有紫陶。这让我们想起他与普洱茶同样在历史的长河中传承而至。早在1953年,就被国家轻工部命名为中国四大名陶之一,但却是在近些年才逐步被人们认识、关注,甚至大有普洱茶当年一发不可收拾之势。

建水紫陶是用建水境内硅、铝、铁含量较高的天然五色土为原料,按照特殊工艺烧制成,窑温在1200度左右的高温陶器。从吸水率的指标来看,粗陶器的吸水率>15%;普通陶器12%;在《建水紫陶》地方标准中对吸水率的规定是5%,并且绝大部分产品的吸水率检测结果远优于标准要求甚至可以达到1%。低吸水率某种程度上表明建水紫陶的烧结程度高、质地紧密坚硬,防污染、防异味性能好。

适宜贮存、沏泡茶叶,能够很好地呈现茶叶原有的滋味。其铅、镉溶出量符合GB12651与食物接触的陶瓷制品铅、镉溶出量允许极限,并且优于国家标准,在《建水紫陶》地方标准中对铅、镉溶出量的规定是铅0.5mg/l、镉0.05mg/l。

它谈不上精致秀雅、也不算富丽堂皇,无需玻璃釉的闪光,更不用雕龙画凤的装饰。它的美需要耐住性子,慢慢细酌,是自内而外散发出的柔光,不张扬、不外露的内敛气质,如同品普洱,那感觉是古朴、是自然、是陈韵、是泥土的气息也许用拙雅可以表达吧。

烧水、拨茶入盏,温润茶、器,沸水浸泡建水紫陶与普洱茶相遇了,是似曾相识的朋友,是阔别许久的故交,是意气相投的兄弟,是高山流水的知己。茶陈香醇正、器古朴拙雅,细酌一口,这琥珀色的液体散发着古木与大地般的自然气息暖暖的流入身体的每一个部位。仿佛感受到了春天的阳光洒向那雨点飘落着的小村庄,空气中弥漫着泥土香。

再浸泡,再品。茶醒了,陶醉了。他们懂得拂去繁华,归真自然,心赏拙雅。

笔者寄语:近年来,随着建水紫陶产业的不断发展,产品价格飞速爬升,江苏、江西等多地的陶艺工作者慕名而来,在带来丰富的拉坯、装饰工艺的同时对建水紫陶的风格定性也会产生一定影响。希望建水紫陶能够包容外来文化,取其精髓的同时,保持其传统的制作工艺和特有的拙雅之美。

推荐:建水紫陶如何开壶?简短


紫陶开壶的两个主要原因

1、祛除异味

紫陶壶经高温烧制,发生物理变化气孔扩张,降温出窑后难免会被一些粉尘堵塞气孔;工艺师在后期对于细节的打磨,也会在壶内留下些砂料碎屑。

另外,有些茶壶里面仍留存着白色的铝粉(此为隔离用的耐火物,入窑烧坯前先撒布于壶盖内沿,可避免壶盖与壶身烧结在一起分不开);同时,经过若干道环节到你手中时,其间也会有许多粉尘类杂质粘附于壶壁内外。以上这些异物均应予以清除后才能泡茗饮用。

2、清除火气和燥气

泥料在千度以上高温中炼烧时,其特殊属性与显微结构虽未被破坏,然其间却已无甚水分,产生了一种燥气,并不可避免的有泥料的土味,需要进行退火。

有经验的朋友都知道,新出窑的壶立即用来泡茶,不管你塞多少茶叶,冲出来的茶汤都很淡且含土味。因此,必须让壶先吃足水分,消除火气和土气,为以后的养护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把紫陶壶,从泥巴开始,历经百十道工序,最终到达爱壶人手中,冥冥中的缘分使得壶友要好好待她。然而,云南建水陶开壶,又是每一位紫陶壶使用者必经过程,其意义有点像人类的成年礼。

买了新壶第一件事情要做的就是开壶,开壶就是使新壶去掉泥土味,同时也使新壶初次受到彻底的滋养,打通壶身气孔,为以后的养护打好基础。

建水紫陶壶是无毒无害产品,比较简单的开壶方法是用开水洗洗壶,然后泡上一壶茶,冷后用茶叶搓搓壶的内外就可以了。

稍复杂一点的开壶方法如下:

第一步

方法:用清水将紫陶壶的内外仔仔细细地清洗干净,这里会用到小刷子、抹布等等。切记不可使用任何洗涤剂和消毒剂。因为陶本身有气孔,洗涤剂和消毒剂有可能深入气孔。

作用:主要是清除紫陶壶坯体表面的杂质。因为紫陶壶在制作、烧制、打磨抛光和运输的过程中,会在壶的内外堆积很多细小的杂质,如粉尘、打磨时留下的金刚砂粒等等。这些杂质附着在紫陶壶坯体表面,用清水可将其清除。

第二步

方法:将洗净的紫陶壶放平底锅,用纯净水或矿泉水中煮大约20分钟,水需要淹没整个壶,火温均匀,不宜过高,保持沸腾即可。要注意防止水沸腾后壶盖与壶身或锅壁发生较大碰撞而损坏,可用洁净的白毛巾货纱布垫在锅底及隔开壶盖与壶身。

【作用】通过沸水煮开,可使新壶泥土味去尽,这样做也可以去掉壶的炉火。通过这样开壶的新壶比没有进行这样开壶的壶会更加好养壶。

第三步

方法:往沸水中加入少许自己常喝的茶叶,继续煮20分钟左右。如这把壶准备专泡熟茶,因此放入熟茶,平时撬茶饼落下的一些细小茶末,用作开壶之用,正好。

作用:加入茶叶,这是一把紫陶壶熟悉新环境的流程。就像我们走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刚开始都需要询问、交流,才会逐渐熟悉并适应新的环境。我想紫陶壶也就是这样一个道理。

使得紫陶壶发挥它的实用功能,使其从闲置时的冷常态向使用时的热常态转变,而开壶正是起到这个作用。

第四步

方法:将仍然发烫的紫陶壶与茶叶闷10分钟,放置自然冷却。浸入水中清洗,擦干净,一把壶就算是开了。

作用:由热到冷,完成一个循环,将壶内外再次清洗干净,一把壶完好无损,才算完成了检验,开壶合格。

经常有陶友问我,北方冬季来,紫陶壶骤冷骤热,会不会开裂,要不要像紫砂壶那样让温度逐渐过渡,避免骤冷骤热而损坏。其实紫陶壶在骤冷骤热的情况下,其抗裂性能还是不错的。当然,一把壶不能百分之百说明全部,毕竟模仿不出北方寒冷的温度。还是要靠自己日常小心使用,爱护好,让温度逐渐过渡是最好的。

简单的四个步骤,约一个小时后,就可以用新壶泡一壶佳茗,静心品饮啦。

建水紫陶开壶注意事项:

这样开壶后的壶,头几天泡茶味道不怎么好是属正常现象,这也是为什么要开壶,是需要把这种现象的时间缩短。

总体来说,开壶宜简不宜繁,切勿受网上那些五花八门的开壶教程影响,什么甘蔗、豆腐、米汤之类,反而将一件简简单单的事情搞得很神秘。

简是一种主义,在茶道之中尤为明显。茶人开壶、泡茶、品饮,追求的就是极简的境界,以及随之而来的静谧和空灵之感。品茶悟道,悟的是一种极简的生活之道。因此,反对将简单的事情搞得太过复杂,从开一把紫陶壶起。

推荐阅读:陶人新咏-李进


李进,(1940—),江西石城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高级会员、江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他擅长陶瓷装饰人物,兼工花鸟。其作品多次在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国家和我国香港地区展出,深受收藏家喜爱并多次获国家级一等奖。业绩载入《中国当代美术家人名录》《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等文献。

每借丹青抒性灵,凌波仙子意娉婷。丰神逸韵毫端出,黛玉花魂忆旧盟。注释:① 李进长期在轻工业陶瓷研究所从事陶瓷艺术创作研究,师从"珠山八友"王大凡先生苦研技艺,锲而不舍。他坚持长期写生,广泛阅读中外绘画艺术的书籍,研究我国古代绘画技巧,并吸收西画的养料,来提高自己的艺术素质,丰富自己的艺术表现方法。他的作品不局限于形似,而是注重通过人与物的形象刻划来表达自己内心的丰富情感。② 凌波仙子:水仙花的别称。李进的代表作《水仙花》曾获轻工部艺术瓷评比一等奖。③ 李进的代表作《黛玉葬花》曾获上海展览会优秀奖。作者简介: 韩晓光 笔名 晓寒 江西景德镇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教授、全国优秀教师、江西省高职高专院校首届教学名师。近年来已出版《近体诗语式研究》《杜甫诗歌语言艺术》《杨万里诗歌艺术散论》《唐英诗歌选注》等专著九本;在《中国文学研究》《古汉语研究》《杜甫研究学刊》等刊物发表论文百余篇;在《中华诗词》《当代诗词》《江南诗词》《江西诗词》等刊物发表诗作近百篇。

推荐阅读:陶人新咏-杨苏明


杨苏明,女,(1940—),别名杨美利,河北涿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1958年于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中专科提前毕业,分配到轻工业部陶瓷工业科学研究所艺术室雕塑组,师从景德镇陶瓷美术家、瓷雕高手杨海生先生,专攻陶瓷捏雕创作和技法研究。她的艺术成就由中央电视台摄制成《杨苏明与她的捏雕艺术》电影专题片在中央电视台第二套,第四套《祖国各地》、《天涯共此时》节目中分别播出,受到专家及各界人士好评。

巧捏精雕立体诗,薄如蝉翼细如丝。神乎其技叹观止,瓷苑奇葩又一枝。注释:① 立体诗:本意是一种诗行排列能显示出立体形象的诗,这里用以比喻杨苏明充满诗意的陶瓷捏雕作品。② 神乎其技:形容技艺或手法十分高明。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十四章:"从我们众人看来,你在外科上已经是神乎其技,所以都叫你‘老神仙’。"③ 杨苏明的捏雕作品,既以精工细巧而享誉瓷雕艺坛的特技,又有提炼概括、古朴豪拙的手笔,被誉为"景德镇瓷坛的一支奇葩"。作者简介: 韩晓光 笔名 晓寒 江西景德镇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教授、全国优秀教师、江西省高职高专院校首届教学名师。近年来已出版《近体诗语式研究》《杜甫诗歌语言艺术》《杨万里诗歌艺术散论》《唐英诗歌选注》等专著九本;在《中国文学研究》《古汉语研究》《杜甫研究学刊》等刊物发表论文百余篇;在《中华诗词》《当代诗词》《江南诗词》《江西诗词》等刊物发表诗作近百篇。

云南建水青花瓷


云南建水陶瓷源远流长。在龙岔河谷发现的西汉古墓中出土的陶罐残片距今已有两千年之久。近年来,有关专家在城东郊与北郊的古窑址进行考古发掘,证明早在宋代这里就已生产青瓷制品,到元代有青花瓷,至明代达到鼎盛时期,与同时期景德镇的青花瓷相比,春兰秋菊,各具特色。史载元代景德镇烧造的青花原料即产自建水笔架山,称之类碗花石。郑和下西洋时,曾带有一部分建水窑生产的青花瓷器。自元迄明,建水青花瓷除满足本地需求外,还远销云南全省和东南亚一带,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但后因建水地处边陲,交通闭塞,致使建水青花瓷湮没无闻。近年,随着建水苏家坡等地元明古墓的挖掘,大量出土的青花瓷器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建水青花瓷频频亮相于香港、北京、上海、广州、昆明等地的拍卖会,屡创高价,还被收入国家出版社出版的各种工具书和图录,成为收藏界的新宠。

我国早在唐宋时期,青花瓷器就已经渐露端倪,但留传下来的实物极少。大约在14世纪30年代的元代中期,成熟的青花瓷器再度崛起,这是景德镇、建水等地的制瓷业巧匠们在总结前人生产经验的基础上,推陈出新的结晶。

我国青花瓷器的产地以南方为主,已知的有河南、浙江、江西、云南、福建、广东、湖南、广西、四川等省(区)。从目前出土的材料看,这首创于河南巩县,但质量最好、影响最大的当推江西景德镇,其次是云南的建水。建水青花瓷器与景德镇等窑口同类产品有着明显的区别。建水窑青花瓷釉色和装饰纹样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一是器物一般均为砂底,部分有流釉漏底现象,胎内灰黄色,胎中含铁量约3%左右。二是除大罐为浅底宽圈足或平底外,一般器物均有圈足和卧足,胎体较厚,造型古朴庄重。三是釉中含石灰最高,约在20%左右,烧成后收缩比例很大,开片情况十分普遍。又由于含铁量在3%左右,钠和钾的含量很低,所以釉显得不够清亮,不是泛青绿,就是泛黄。四是在钴土矿料中,锰和铁的比例较高,因而烧成的青花呈现铁灰色。又分3种,一种色深如豆青,一种浅青而又略显黄色,另一种色泽竹黄而又隐泛青蓝。与浙江的青花器呈现暗蓝色、江西景德镇青花器呈现天蓝色不同,一眼望去,即知是建水的产品。五是青花瓷器上花纹密而繁多,题材以缠枝花、牡丹、莲花、月季、龙凤、鱼藻、瑞兽、海涛、山水人物、梅兰竹菊及杂宝图案为主。六是器型大,品种多,以将军罐、荷叶盖罐、碗、盘、玉壶春瓶、香炉、象耳花瓶为主,其次有碟、盅、杯、盏、缸、盒、钵等器物。七是形式活泼,画笔流畅,具有粗犷润泽的美感。

建水青花瓷的造型、装饰、内容、手法和色彩,既明显受中原文化的影响,又有自己的创新,洋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建水窑青花瓷器不像景德镇等窑口那样的要求严格,出现大量的写意花鸟、人物山水以及各种大小动物题材,构图精致,线条洒脱。时而逸笔草草,画景自然逼真;时而率意勾勒,人物形神兼备。无论是吹箫引凤图、秋江晚渡图、寒山萧寺图、,还是狮子戏图、婴戏风筝图、梵文香草图、寒山萧寺图、临江远眺图、几何纹样图、春水泛舟图,都匠心独运,别具一格。从形式到内容,都力求在人物、动物的个性上用心,借以寄托作者的无限遐思,使观赏者产生联想,并为之动情。建水青花瓷画不强求过多过繁的纹样来显示华丽贵重,工匠们独有流畅自如的笔法,精练独到的风采。这种风格在元代就已经表现得极为出色,有明一代体现得更加突出,以青花瓷器、青花瓷碗、玉壶春瓶、青花荷叶盖罐为杰出代表。

青花瓷盘。有菱口盘和圆口盘,盘心和内壁的装饰图案有莲花瓣、蕉叶、牡丹、双鱼、鱼藻、蝌蚪、翔鹤、狮子滚锈球、水波、云龙海涛纹、菊花点线纹、龟背纹、猴子等。特别生动的是有的双鱼游弋水中,两条鱼之间有莲叶或浮萍、水草,把鱼戏水中怡然自得的姿态都描绘表达在一只一小小的盘子里了,神态惟妙惟肖。还有一种青花瓷盘,绘3层花纹,内绘牡丹含苞怒放,枝叶茂盛,中层绘缠枝莲花,外层绘回文几何纹。花纹既多又层次分明。

青花瓷器。器型有敞口深腹,也有浅腹、弧腹。装饰纹样有开光折枝牡丹,有的含苞欲放,有的呈怒放状。也有松树、蕉叶、太阳、莲花、菊花、杂宝、佛杵、桂鱼。最有魅力的是绘有仙山琼阁的图案,楼阁在山峦云雾中若隐若现,楼旁树丛在风中婆娑遥曳,颇有几分仙境情趣。民间艺人还爱在碗的外壁和内底随心所欲地画上鱼、凤、蝙蝠、瑞花仙草、八仙等吉祥图案,清新明快。

青花玉壶瓶。基本器型是撇口、细颈、削肩、硕腹、圈足,用变化的弧线构成柔和匀称的瓶体,亭亭玉立,极为典雅。纹饰多种多样,以“青花鱼藻纹”和“青花花卉纹”为主。前者瓶之撇口内沿装饰如意头、斜格纹、弦纹,颈部饰蕉叶,肩部绘复线或莲瓣纹,分成4组开光,内绘折枝花果,肩腹部带状斜格纹或编织纹,主体装饰花纹是腹部两组鱼藻纹,下面为水波纹。后者器型略小,口、颈花纹略同“鱼藻瓶”。肩上4组莲瓣开光,内绘水涡纹或牡丹,颈肩部是一周斜线编织纹。腹部绘缠枝牡丹或莲花,或者弧线开光3组,内饰折枝花卉,腹下绘变形莲瓣,给人以春深似海、荷香四溢的感觉。

青花荷叶盖罐。常见的器型有五种形式:一、敞口,无颈或短颈,肩腹交接处大。器身上大下小,往上收成平底。器盖为圆纽碗形,腹部装饰花纹为折枝牡丹或莲花、变形莲瓣等。一般高33~35厘米,时代在元朝“泰定”年前。二、盖为狮纽或莲干纽,盖边沿为荷叶边。器型变矮胖,中间大而上下小,时代在元代“至正”年间到明初。三、器型变修长,纹饰由繁至简,器盖为扁圆纽荷叶边和宝珠纽圆口盖,有的还在肩腹部附加2~4个对称的象鼻形器耳。此类罐的时代为明初。四、器型接近第3种罐而稍小,纹饰由简单变成粗糙,盖上饰叶纹,此类罐的年代为明中晚期。总的来看,建水青花荷叶盖罐装饰图案丰富多彩,新颖别致。

元明时期的建水青花瓷器图案,以鱼装饰的最多。在有鱼的罐、壶、盘、碗上,活灵活现的鱼总和娃娃、莲花、蕉叶、鱼仔、柳条、水草等结合在一起,极受人们的欢迎。其次有枇杷绶带鸟纹图案,一枝枇杷占据器物的中心位置,枝间果实累累,一只拖着长翎的绶带鸟憩息枝头,正啄食枇杷。绶与寿谐音,寓意高官与长寿。所以,枇杷绶带鸟图案寓意四时吉祥高官长寿。第三为鹭鸶莲花和芙蓉图案,寓意“一路连科”、“一路荣华”,是科举时代对应试考生的祝贺语。此外还有许多以寓意和谐音来象征吉祥的图案。

云南元明时期生产青花瓷器的地方除建水外,尚有玉溪、禄丰、风仪、祥云、弥渡等,但以建水烧制年代最早,制作最为精美,品种最为丰富,这是有原因的。公元1275年,赛典赤·瞻思丁任云南行省“平章政事”(代理省长),努力发展生产,提倡儒学,尊重佛教。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临安广西道军民宣抚使张立道创庙学于建水,开建水教育的先河。元代又以建水为中心,立宫屯、民屯,设驿路,置马站,有效地促进了建水经济的发展。明代,驻军大量移驻建水,汉族人以空前规模迁入,带来了内地的先进技术和文化艺术。因此,元明时期建水能烧制出成熟的青花瓷器也就不足为奇了。

建水青花瓷器的烧造地在距城北1.5公里的碗窑村。这里依山傍水,群峰滴翠,林木茂密,有着瓷业生产的丰富条件。其下蕴藏着大量的瓷土和黄粘土,瓷土质地纯净,呈灰白色,少部分黑灰色,均出自碗窑村后山,可就地取土制胎。黄粘土是青釉的主原料,经与本村附近的白沙土、外地的螺丝土按一定比例,再加石灰和草木灰配制,经烧造即为青釉。青花原料之钴土系采自本县笔架山,青花以氧化钴为着色剂,以铁、猛等为调色剂,故青花色泽深黑,浓重悦目,并有晕散现象。建水窑由3组窑群组成:一组是以洪家窑为中心的姜家窑、高家窑、大窑、小窑、小新窑、张家初窑、杨家窑等瓷窑。另一组是以张家窑为中心的湖广窑、何家窑、陈家大窑、旧窑、老窑、向家窑、陈家双胞窑等瓷窑。再一组是以老潘家窑为中心的潘家老窑、潘家新窑、安太窑、土窑、袁家窑、大坝窑等瓷窑。在以上这些窑址中,时代最早的是张家窑群中的老窑和旧窑,大约属元代早期窑址。其余为元代中晚期和明代窑址。

建水窑生产的青花瓷器装饰上也独具新意,在我国陶瓷发展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云南青花瓷


“目前陶瓷收藏专业单位和民间队伍都对云南青花瓷比较青睐。每次大型拍卖会陶瓷成交量占80%以上。”目前民间收藏队伍或专业研究队伍对青花瓷的研究和品鉴都还有一定差距。

元明时除景德镇外,云南的玉溪等地曾一度烧制青花瓷。产品虽无景德镇青花的精致华丽,但质朴而率真,如布衣荆钗别存风韵。

云南青花瓷品种以大罐为主,另见玉壶春瓶、执壶、碗盘之类。云南有些少数民族旧俗实行火葬,青花大罐作棺椁之用,在大罐中和罐外两侧用玉壶春瓶、碗盘等其他器物随葬。云南的曲靖、大理、思茅、丽江等地的古墓群都出土过元明青花瓷。这些和景德镇产品风格迥异的青花瓷经考古证明,属云南本地烧制。主要是玉溪窑、建水窑和罗川窑等处生产,其中影响最大的是玉溪窑。

玉溪窑在云南省中部,距昆明约一百多公里,考古界对玉溪窑作过多次调查并建立了窑址博物馆。但大部分窑址未作宣传已垦作农田或夷为平地,殊为可惜。玉溪窑在元至正到明永乐、宣德间开窑烧瓷。有仿龙泉青瓷和青花瓷两大类。青花的烧制相当于元末明初,以碗盘为主,瓶罐较少。胎大多青灰色或灰白色,粗松且有气孔。釉玻璃质状,青黄或青灰色。青花采用当地的土青料,呈色不稳,青中含绿,青中含灰或青中含紫均有,见晕散和铁褐斑。施釉大多不及底,露胎处见明显的旋削痕。玉溪窑青花近年频见出土,云南友人曾持数枚残片相赠。经细观,其绘画笔法跌宕起伏,有奔石惊雷之势,极度夸张和变形的纹饰带有几分神秘,从中可以感受到原始艺术的野性之美。

网记者从云南省文物鉴定委员会获悉,近年来云南的青花瓷受到收藏爱好者们的青睐。为增进大家对青花瓷的了解和品鉴知识,日前多名专家就此进行了研讨。

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云南省文物局副局长张永康介绍,一般说到青花,都会想到景德镇青花瓷器。其实近年来伴随着古窑址的发掘,福建、广东、四川、云南各地都相继有青花瓷器出现。

云南玉溪窑曾在上世纪80年代发掘出一条龙窑,出土了一些瓷器和碎片;建水窑发现了较大的窑口,已知的就有七八条龙窑,以青釉瓷和青花瓷为主;禄丰古瓷窑发现了精美的火葬罐。这些发现,引起了专家学者和收藏者的高度关注。

云南省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云南文物产业集团总经理王昆说,近年来随着考古发掘的不断进行,云南烧造的青花瓷器品种和数量开始增多,精品也不断出现。

推荐阅读:戚培才-陶人新咏


戚培才

戚培才,(1939—),江西赣县人。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评委、江西省高级工艺美术师职称评委、陶瓷指画创始人。多次应邀赴美国、澳大利亚、台湾、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参加学术交流和作品展。

彩墨淋漓指上挥,南村一去世间稀。以瓷为纸手为笔,花鸟鱼虫夺化机。注释:① 手指画是中国独特的画种之一,即以画家的手指代替传统工具中的毛笔蘸墨作画,别有一种特殊趣味和技巧。戚培才是陶瓷艺术界中第一个以手代笔在瓷上作画的人,首创陶瓷指画,表现手法新颖,艺术效果独特,画面生动,风格别具,在中国陶瓷界独树一帜。② 南村:清代画家高其佩,号南村,擅长以手指蘸墨在纸上作画,近代的潘天寿也在这方面做过尝试,现已濒临失传。③ 化机:自然造化。【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七:"此词亦非正声,然其中有一片化机,未可浅视。"作者简介: 韩晓光 笔名 晓寒 江西景德镇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教授、全国优秀教师、江西省高职高专院校首届教学名师。近年来已出版《近体诗语式研究》《杜甫诗歌语言艺术》《杨万里诗歌艺术散论》《唐英诗歌选注》等专著九本;在《中国文学研究》《古汉语研究》《杜甫研究学刊》等刊物发表论文百余篇;在《中华诗词》《当代诗词》《江南诗词》《江西诗词》等刊物发表诗作近百篇。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推荐:云南陶》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推荐:云南陶》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陶意瓷砖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