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乐游德化,阅陶读瓷

宋词精选 乐组词

2022-05-18

如同这里出产的瓷器一样,初到德化的人,往往会觉得这座山城有着一种低调的奢华。它地处闽中屋脊戴云山腹地,水、陆、空的现代化交通设施几乎把这里遗忘。而且,作为中国三大古瓷都之一,不像景德镇那样有着官窑的皇室血统,亦不像醴陵那样有着红色官窑的荣耀,它是草根的。然而,小城并不自惭形秽,因为这里千年不熄的窑火曾陶冶出闻名世界的古外销瓷,并随着海上丝路的兴起而漂洋过海,成为改变了海外世人的生活,在中外贸易史上写下了令国人倍感骄傲的一页。

制陶工艺

自宋元以来,德化陶瓷就主要以外销为主,内销市场份额很小,而且也很少有茶具,多数是观音像和日常用具。现在,随着它的品质与价值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同,内销市场渐渐被带动起来。再加上福建茶业经济的繁荣,很多企业都在开发茶具。好友郭国明一边推开车门,一边介绍道。他的加工厂在德化1100多家陶瓷生产企业中颇具特色,不制瓷,只制陶。在他看来,陶制茶具比较自然,看起来更古朴素雅,更有禅茶的韵味。

加工厂根据制陶工艺流程划分为若干生产区。下午2点钟左右,工人已陆续来到车间,穿上围裙,戴上袖套,准备开始工作。车间里随处可见泥土的痕迹,墙上、玻璃窗上、机器上、坯架上当然还有工人们的手上。从一杯粘土变成一只茶杯,至少要经过20道的工序,这里面还不算最初陶土精选、炼泥以及最后的包装。泉州市陶瓷研究所副所长林志辉指着靠墙的几部泥料打浆机说道。正说着,一名师傅过来装了一桶滤好的泥浆,然后在几排旋转的六棱体石膏模具前,小心翼翼地泥浆注入模具正中的圆孔。这叫注浆,等到模具中的泥浆风干到一定程度,就成了这样一条条的泥条。林志辉手指移到一堆圆柱形的泥条上。

再行几步,便是茶器成型最关键的工序修坯与接坯区。事实上,这两道工序只是个统称,视不同器型的需要,还会分解为若干个子工序,如打磨坯身、壶盖打孔、拼接壶嘴、钤印底款等等,不一而足,负责每一道工序的工人们则包干到位。继续往前,在几排齐整地码着素坯的坯架间,几名工人正在给素坯上釉,有的用气枪喷施,有的则用铁夹夹着素坯浸到一个装满釉水的大缸里施釉。当行至一个带有轨道的大铁皮箱前时,忽然感到一阵热风扑面而来。不消说,这个大铁箱就是窑炉了。与炉平行的坯架后面,工人正把施好釉一个个的素坯整整齐齐地码放好,以待进窑。

这些坯是要最终烧结的,窑温在1280℃~1300℃,而在上釉前的素烧温度则为800℃。林志辉说。烧成以后,如果有贴花,还要再放进另外一个窑炉,用600℃~700℃烤干。然后,再经过选瓷(磨掉瓷角)、包装,就可以上架了。

接着,我们又走上一层,来到制模车间。一位师傅正专心致志地用一枚三角形的铁片在飞旋的模具上刮擦,旁边喷出细白的石膏粉。林志辉介绍说,模具是制陶制瓷时的依据,对各项技术参数都要非常精密精确,需要不断地车模、打磨,直到所有规格都符合既定的标准。因为失之毫厘,则缪之千里。模具烘干后,就和前面的修坯工序对接起来了。

看来,制一只茶杯,竟凝结着如此繁复的一系列工序,而我们今天在执壶握杯品茗时可曾想到它们由土成器过程中所经历的重重水溶火炼的蜕变?在高新科技广泛应用于陶瓷工业的当代,陶瓷制造尚属不易,更遑论古代。尽管如此,千年前的德化窑还是璀璨了中国陶瓷史,铸就了中国外销瓷的辉煌。

古窑遗迹

从宋代创烧,历元、明、清,德化的窑火至今已绵延-了千年之久,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位于县东南隅宝美村覆船山西坡的屈斗宫古窑址。

德化县城不大,车出鹏翔工业区,不到10分钟,就到宝美村了。驶上一个斜坡,一抬眼便看到一幢具有浓郁闽南建筑风格的厝祖龙宫。它的墙体为砖石结构,宋代始建时系全木质结构,屋顶皇宫起,燕尾举翼为脊,上有颜色鲜艳的龙、宝焰、宝塔等造型,宫内供奉着窑坊公虞圣大帝(林炳)及玄女真仙、三代祖师等神像。每年农历五月十六日,德化都会举行奉祀大典,当地烧窑的人用获奖陶瓷作品祭奠窑神,以示敬仰之心。祖龙宫最早是叫玄女宫,明代陶瓷雕塑家林朝景在募资扩建时,发现地基下有深厚且成片的白瓷土沙层,断定该处曾为古窑址,故更名为白沙宫,其后在宫右边又建了个瓷窑,清咸丰六年(1856年)重修时,又更名为窑尾宫(即下尾宫)。直至同治年间(1826年~1874年)为纪念开创龙窑先河的窑坊公林炳而改为现名。祖龙宫往前十多米,立有一块石碑,碑头刻着屈斗宫祖龙宫窑址。看来,屈斗宫应该不远了。

踩着有些泥泞的小路前行,满心期待着屈斗宫焕然眼前。然而,小路却在一间农舍前停止了延伸,无奈只得原路返回。开下山后,在公路上行了一小段,路旁的一块褐色指示牌上赫然写着屈斗宫古窑址德化六中内,顿有豁然开朗的感觉。车在校门前停下,学生正在上课,我们从偏门进入。经过一条展示学生优秀陶艺作品的走廊,在一棵高大的樟树掩映下,一座红砖墙琉璃瓦的闽南厝连着一条黑瓦朱柱的长廊缘坡匍匐。屈斗宫古窑址到了!

林志辉介绍说,这座发掘于1976年的宋元古窑址,东西宽约300米,南北长约150米,其中挖出的窑基长57.1米,宽1.4~295米,共有17问窑室,曾出土800多件窑具和6700多件器物。从这里开始就是窑基了,窑依山势倾斜砌筑,因形状像龙而名龙窑。他指着窑址前的石阶说道。手抚朱栏,拾阶而上,相形两旁绿茵遍野的景象,残颓不堪的窑基更显沧桑,废砖废渣、碎陶碎瓷杂陈于裸露的红壤上。尘土覆盖的外表,曾是莹白光亮的釉色,映照着一个时代的繁盛。残破断裂的肢体,虽历斗转星移,却仿佛犹有千年前烈焰舔舐的热度。交错的陶瓷碎片间,有几丝鲜亮的翠绿探了出来,那是几棵从窑土中萌发的小草。恍惚间,千年前的土,千年后的草,不同的时光竟在同一处交汇。站在龙窑的尽头处,眺望四野,山林蓊郁,农舍脉脉,隐匿着千古寂寥。

我俯身随手拾起一枚碎瓷片,虔诚地包好放进包里,留作纪念,因为这上面有时光经过时留下的印迹。

古今陶瓷

屈斗宫古窑址是德化窑滥觞与勃兴的一个时代缩影,确切地说,是一地华丽的时光碎片,就好像是在往窑炉中添入薪柴时刹那窜起的火焰,绚丽而短暂。然而,冉冉不息的窑火并不止于此,欲知泥与火的艺术的嬗变则要到德化陶瓷博物馆,那里是一部被永久定格的历史。

博物馆在唐寨山森林公园内,是一幢两层的仿古建筑,内设6个展厅,其中最具特色的展馆当属《德化陶瓷史话》主题展厅。这一组展厅以历史发展为经、以2876件古今陶瓷为纬,系统地反映了德化历代精湛的陶瓷工艺与悠悠千年的陶瓷史,其上追新石器时代,下讫当代,共分为水土宜瓷千年窑烟、宋元瓷器崭露头角、明代白瓷独树一帜、清代青花诗情画意、海丝瓷路蜚声宇内、民国瓷器承袭传统、瓷国明珠百花齐放等七个单元,而精品多集中于宋元、明、清这3个单元。

宋元之际,随着海上贸易的繁荣,德化窑开始鼎盛,青釉、青白釉、黑釉和白釉瓷等风行海外。因此,1275年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到福建泉州看到制作精美的德化瓷器时,在《马可波罗游记》中写道:刺桐城(泉州)附近有一别城,名称迪云州(德化),制造碗及瓷器,既多且美。打那以后,德化瓷在欧洲诸国便被赋予了马可波罗瓷之称。入明以后,德化窑登峰造极,诞生了别具一格的象牙白瓷中国白,以瓷圣何朝宗作品《渡海观音》为代表的瓷雕工艺炉火纯青,上升到一个让后世垂范的巅峰;至清,德化窑的彩瓷逐步取代了白瓷,以釉下青花为主,兼有釉上五彩、粉彩,瓷窑遍布山乡,臻于全盛,这从道光二年(1822年)从厦门港起航开往爪哇(印尼)的泰兴号沉船上35万件古瓷器中窥见一斑。民国以后至今,在现代科技发展进步的驱动力下,德化窑更是百花齐放、争奇斗艳,涌现出了琳琅满目的陶瓷工艺作品。

短短一小时,漫漫一千年。从新石器时期开始,我们沿着悠远绵长的瓷路迤逦而行,惊叹于宋元,惊艳于明清,徜徉于当世,目及的每一件陶瓷仿佛都在诉说着一段刻骨铭心的前尘往事。它们在展柜里,不论完整还是残缺,静默地凝望着我们,不带忧伤,一种尘埃落定后的安然。也许,它们支离破碎的记忆中还有往日的鲜妍,渐渐地化为时光深处一道不曾黯淡的风景。

薪传千年的窑火还在窑炉中鲜活地跳动

taoci52.com编辑推荐

推荐:古诗遇上陶,这么读会不会更有趣?(通用)


远看山有色,

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

陶的也不错。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

就怕拉坯拉的差。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山月,

原来是无釉磨光。

雕栏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

不可琢磨的窑变。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这画,要成仙。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这出水,真欢。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

我的杯,啥时包浆?

一去二三里,

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

全是泥巴。

德化窑瓷


德化窑系产品是中国历代外销瓷贸易的重要角色,产品外销量巨大;德化青白瓷是中国最早出口的瓷器产品之一;德化明代创制的阶级窑是最早被外国移植成功的窑炉技术的先祖;德化白瓷是最先被欧亚各国作为本国学习标本试烧成功的先师;德化瓷自宋代以来的千年时空中,以其难以想象的巨大体量和完整的先进生产工艺,提升和改善了世界各国的社会生产和物质生活,推进了世界物质文化的进步;以明清德化白瓷为代表的中国瓷艺产品,成为几百年来世界性的传统文化艺术珍品而广为传承和笈藏。

最早开始外销瓷的专门生产和国际运销

德化窑系不仅是最早参与外销瓷贸易,而且是重要角色。始于北宋的成规模的中国外销瓷贸易,其生产地以东南沿海的青瓷,青白瓷和白瓷各窑系为主。散布在亚非等外销瓷贸易接受国的中国瓷器遗存中,都有德化窑实物,有的地方还占有很大的比重,且与在中国的德化窑址直接对应。至南宋时期,泉州港的地位提升,更是的德化窑系产品的出口量大增,元朝政府更加鼓励对外贸易,至元十四年,在泉州设市舶司,更使身处泉州当地的德化窑系成为了对外贸易的主力。有学者考证,“宋代以来外销瓷的一大部分,是从泉州登舟发舶的。到了元代,泉州便扶摇直上,升为世界贸易大港,陶瓷由此外运,数额更大”。那么,位于泉州境内的德化窑及漳州、晋江等窑就承担了泉州的刺桐港的外销瓷贸易的主要生产任务。被欧洲人称为中世纪四大游历家之一的摩洛哥人伊宾。拔都他于至正七年游历中国,约在当年的夏季到达泉州(依张星琅先生说)。拔都他的《游历中国记》中说:“中国瓷器,仅产于刺桐(即泉州)、兴克兰(即广州)二城,乃得诸地山上之土,燔烧而成者。……中国人将瓷器转运出口,至印度诸国,以达吾故乡摩洛哥。此种陶器,真世界最佳者也。”此说虽有偏颇,但显示了德化为代表的泉州诸窑在元代外销瓷的影响是何等的巨大。他还说道,他在印度港口所见,中印之间的贸易船只,都掌握在中国人手里。中国的大船可载一千水手和随船士兵,每船皆有四层,公私房间极多,以备商客之用,厕所秘房,无不设备周到。而所有中国的船舶,皆造于刺桐及兴克兰二埠。以此进而推之,元时期的外销瓷贸易,很大份额也在泉州地方经营。

以东南亚为例,菲律宾专家庄良有先生说,“在菲律宾所发现自北宋至明的福建瓷,数量可观,其中以德化白瓷为最”。他发现,菲律宾发掘出土的北宋青白瓷,和德化碗坪仑遗址下层遗存一致;南宋遗存则大致与碗坪仑上层遗存有对应关系。元时期的遗存大致和德化屈斗宫遗址的遗存相对应。颇有意义的是,菲律宾出土的元时期白釉花卉纹四系瓜棱形罐(元一类罐)和意大利威尼斯圣马可教堂收藏的“马可波罗罐”完全一致(庄文《德化陶瓷研究论文集》2002),这类资料也见J.M.ADDIS:<菲律宾出土的中国瓷器>(《Transactions of the Oriental Society》37卷)。虽然这类器型在德化屈斗宫地层中还没有见到,但据徐本章、苏光耀、叶文成先生证实,在碗坪仑窑址采集相似的瓜棱形的“罐形壶”标本两件,肩部和腹部印莲瓣纹和卷草纹,与菲律宾出土的标本完全相同(《考古》1979.2)。以上三个地点的信息证实了意大利这件被史称为由马可波罗从泉州带回去并被欧洲所尊崇的珍品,的确是元代德化白瓷。欧洲大陆的历史传说,穿越千年时空,竟然和东南亚和中国的现代考古发现相拥抱,诉说着他们来自同一个的故乡——中国德化的故事!

最早输出窑炉技术

制坯和窑炉技术在的世界传播,也是德化瓷的一大历史贡献。就目前所知,除德化窑以外,还没发现中国各大窑系的这类资料。我们可以从以下两方面予以观照。

德化白瓷外销的同时,瓷器制作技术工艺也传播至东西方世界,促成了各国制瓷业的兴起和发展,促进了中国陶瓷文化的传播和世界陶瓷文化的交流。宋代德化窑盛行的伞形支烧窑具,使用高12cm、直径8cm左右的黏土柱,支撑一个直径40cm左右的圆盘,圆盘中心又立一柱,柱上再置圆盘,形如多级伞状,如此层叠直至窑顶,高度可达2m左右,每层圆盘的四周放置粉盒、碗、碟之类的小件器物。这种窑具后来传入日本,提高了产品的装烧产量。明代德化由一个个像馒头的窑室单独砌就、而又相互串联的阶级窑,也在明末清初传入日本,成为日本“串窑”的始祖,使当地瓷器的烧制质量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17世纪左右,欧洲瓷业处于萌芽时期,工艺技术直接师从德化白瓷,并于18世纪初首先试制成功。首先是由德国迈森的匠师柏特格根据奥古斯都大帝的指令完成的。他于1715年左右开始仿制德化白瓷,成功制作了两件,一件是圆柱形烛台,上饰菊花浮雕图案,丝毫未杂入以往流行的烦琐的巴洛克艺术风格;另一件是五英寸的小型笑弥勒坐像。在柏特格的仿制成功以后,欧洲各国掀起了模仿德化白瓷的热潮,德国的制瓷工匠被各国聘请去,传授德国消化的德化瓷胎釉和窑炉技术。英国的“弓”瓷器工厂和切尔西工厂根据英女王的指令在清干隆五年(1740年)后开始仿制德化白瓷,上饰葡萄、李子等浮雕图案。法国的科得和钱蒂雷工厂、丹麦的哥本哈根厘家瓷器工厂,都吸收了德化窑的工艺技术烧出白瓷器产品。(朱培初《明清陶瓷和世界文化的交流》)

站在这种角度上看,是明清德化白瓷引导和照亮了17、18世纪欧洲瓷业的诞生和发展之路。(刘幼铮《中国德化白瓷研究》)

德化人民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化平凡之土为高贵圣洁,架起了中外文化交流、经济贸易、友好往来的伟大桥梁。

规模巨大的出口量

德化瓷既是出口贸易历史最长的,又是在出口瓷中占到很大分量的,加之我们在世界各地看到的大量德化瓷实物,因此德化瓷的出口量,其规模是巨大的。目前还没有研究成果显示我国历史以来的外销瓷贸易的总数,但我们可以举出一些单体案例,感受到德化瓷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巨大贡献。

世界各地海域古代沉船的发掘中,几乎都有德化瓷现身。

——1974年在泉州湾后渚港发掘宋代沉船,出水大量宋代德化窑产品

——1975年在韩国新安发掘南宋商船,出水1万多件宋代瓷器,其中一部分是德化窑产品

——1984年荷兰商人米歇尔。哈彻在南中国海海域发掘“哥德马尔森”号沉船,属荷兰东印度公司,于1752年沉没。出水瓷器14万件,内有大量德化白瓷和青花瓷。

____1986年开始的瑞典“哥德堡号”商船的发掘,持续了十年。这条船隶属于瑞典东印度公司,它于1745年1月11日从广州满载中国货物启程回国,同年9月12日沉没于哥德堡港区。据唐纳利(P.J.DONNELLY)说,船上载有福建德化瓷商品。

——1999年荷兰商人米歇尔。哈彻在印尼一侧的中国海海域发掘中国清代“泰兴号”沉船一艘,除去残损的65万件,获德化瓷器35万件,由斯图加特纳高拍卖公司悉数拍卖;

——2007年在阳江海域发掘的南海一号南宋商船沉船,出土大量外销瓷器,其中德化瓷占大宗

——2005年平潭海域碗礁一号的发掘,出水清早期德化窑系的青花和五彩瓷器1.6万件,

——2009年南澳海域南澳一号明代商船的发掘,出水大量德化窑产品

根据有关资料推断,德化瓷的外销量也是巨大的。

——欧洲对华贸易中最早的荷兰东印度公司,是与德化瓷生产关系十分密切的贸易公司。根据该公司来往信函统计,估计在1602至1682年的八十年中,有1010万件中国瓷器被运往欧洲等地销售。这其中很大部分应是德化产品;

——根据英国资料,1722年,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商船哈雷孙号(Harrison)从厦门港运载了十余万件瓷器回国。其中肯定是以德化窑产品为主。

精选:陶瓷茶具陶与瓷的区别(通用)


我们经常说饮茶要用陶瓷茶具,那么对于陶瓷茶具大家知道说的是两种器皿吗?

陶瓷茶具陶与瓷的区别!陶与瓷的区别。茶具多用陶或瓷制作而成,故了解陶与瓷的不同性状,有助于在选择茶具时,根据不同冲泡方法、不同茶叶、不同饮用方法等有针对性地选用。陶与瓷的主要区别在于:

(1)作胎原料不同:陶器一般用粘土,少数也用瓷土,而瓷器是用瓷石或瓷土作胎,因原料不同,其成分有所差异。以宜兴紫砂陶为例,其矿物组成属含铁的粘土-石英-母系,铁质以赤铁矿形式存在,主要物相是石英、莫来石和云母残骸,结晶细小均匀。烧制白陶的高岭土是一种以高岭石为主要成分的粘土,呈白色或灰白色,光泽暗淡,纯粹的高岭土含氧化硅46.51%、氧化铝39.54%、水13.95%,熔度为1780℃,因其可塑性差、熔点高,要掺入其他材料才能制作。瓷石是由石英、长石、绢云母、高岭石等组成,完全风化后就是通常所见的瓷土,制作瓷器的瓷石属半风化,经扬碎、淘洗成为制坯原料。主要成分是氧化硅、氧化铝,并含有少量的氧化钙、氧化镁、氧化钾、氧化钠、氧化铁、氧化钛、氧化锰、五氧化二磷等,熔度一般为1100~1350℃,其高低与所含助熔物质的多少成反比。

(2)胎色:陶器制胎原料中含铁量较高,一般呈红色、褐色或灰色,且不透明;瓷器胎色为白色,具透明或半透明性。

(3)釉的种类:釉系陶瓷表面具有玻璃质感的光亮层,由瓷土(或陶土)和助熔剂组成。陶器一般表面不施或施低温釉,其助熔剂为氧化铅。秦汉时就大量烧制这类铅釉陶,唐代的三彩、宋代的低温颜色釉、明代的五彩和清代的粉彩均属此类。瓷器表面施有高温釉,主要有石灰釉和石灰一碱釉两种。石灰釉以氧化钙等为助熔剂,含量多在10%以上;石灰-碱釉以氧化钙和氧化钾、氧化钠等为助熔剂,氧化钙含量多在10%以下,氧化钾和氧化钠等金属氧化物的总和常达4%以上。

(4)烧成温度:因制胎材料的关系,陶器的烧制温度一般在700~1000℃,瓷器烧制温度一般在1200℃以上。

(5)总气孔率:总气孔率是陶瓷致密度和烧结度的标志,包括显气孔率和闭口气孔率。普通陶器总气孔率为12.5%~38%;精陶为12%~30%;细炻器(原始瓷)为4%~8%;硬质瓷为2%~6%。

(6)吸水率:这是陶瓷烧结度和瓷化程度的重要标志,指器体浸入水中充分吸水后,所吸收的水分重量与器体本身重量的比例。普通陶器吸水率都在8%以上,细炻器为0.5%~12%,瓷器为0~0.5%。

德化仿古瓷初探


陶瓷,这一泥与火的艺术产物,凝聚着中华民族文化的结晶。各个历史时期的陶瓷具有不同时代的特征和社会生活、科技进步、艺术成就、民俗风尚以及地方特色等等广泛的文化内涵。既是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实用品和艺术品,也是历史文明的重要标志。因此,存世稀少的古陶瓷,就成为考古家、鉴赏家、收藏家和各国博物馆、文物店、古玩铺寻求的稀珍,尤其是名窑、名瓷产品,名家作品,更加备受青睐,视若价值连城的瑰宝。可惜,属于易碎品的古陶瓷,历经历史沧桑的颠扑,延至后世,完美者已所存无多。名瓷名作,更加风毛麟角,重金难寻。后代专家出于对古名瓷的喜爱和探索其烧制技术奥秘,不惜代价地进行研究恢复。同时也有一些古董商人为牟取暴利,千方百计委托能工巧匠加以仿制,藉以以假乱真,于是也就诞生了仿古瓷。

以善制白瓷和瓷雕名驰中外的德化窑,是中国陶瓷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际瓷坛也占有特殊的地位,与历代各大名窑一样,既有名瓷名作问世,后代也就有些仿古产品制作流传,本文拟就此作一初步浅探,以求教于专家。

一、德化仿古瓷产生原因和时代

具有优质丰富资源和优秀技艺传统的德化窑,经过宋元二代的发展,至明代登上了一个开拓的新高峰,在窑炉改革、优质瓷研制、瓷雕艺术三个方面取得突出的成就,诞生了被国际上誉为“国际瓷坛的明珠”的象牙白,被日本人称为“串窑的始祖”的“蛋式窑”和享有“东方艺术珍品”的艺术瓷雕,使德化瓷器在国内外产生了划时代的深远影响。明代德化窑的能工巧匠,利用当时较先进的蛋式窑的适当装烧窑位和当地的优质瓷土原料,研制成功的象牙白瓷种。或白中泛黄,宛如象牙;或纯白如脂,形若奶油;或白中蕴红,尤如婴儿粉嫩透红的肌肤,故有象牙白、猪油白、奶油白、乳油白、天鹅绒白和孩儿红等等的美称,这些不同名称的瓷器,虽是由于受到烧成中不同温度和气氛影响而产生略有不同的瓷色,但仍以白为主,属于白瓷,并具有晶莹温润,如脂似玉,优美绝伦,举世无匹的同一瓷质。故被国际上推为中国白瓷的代表而称为“中国白”。嘉、万期间,德化瓷雕独特风格的奠基人,雕塑大师何朝宗采用这一优异瓷质所创制的瓷观音、如来、达摩、罗汉等艺术品,设计工巧,造型别致,形神兼备,衣巾飘举,线条柔和,衣纹流畅,动静相衬。栩栩如生。加上精雕细刻,风格别致,件件宛如脂凝玉琢,格外精美动人,被视为天下独特的艺术瓷珍,达到使当时的“日本富人,不惜以万金争购之”的珍贵程度,足见其艺术魅力的高度影响,与其同时期的陈伟、张寿山、林朝景等瓷塑艺人的作品也受到中外一致的珍爱。除瓷雕佛像外,当时还有部分造型精巧、装饰别致的花瓶、香炉、杯碟、文具等实用艺术品问世,由于此类产品的轰动和影响而成为收藏家、艺术爱好者、高屡人士猎取的异珍奇宝,至今国内外博物馆、文物单位以及民间仍有不少珍藏,随着岁月的流逝,明代德化瓷的存世品益见稀少而珍贵,清代的釉下青花,古彩香炉、花瓶等亦有不少优秀产品深受后代所喜爱。因应国外古玩商户的需求,清代直至民国,德化均有仿制前代名瓷名作流向国内外。

二、德化仿古瓷的主要品种

德化的仿古瓷主要是应香港、台湾、宁波、广州、厦门、福州、泉州、仙游等各地古董商和东南亚一带的侨商特订而制作的。多数产品为商户提供样品或图片和要求给作者进行仿制,例如民国期间德化著名的瓷雕艺人许云麟(即许友义、许裕源)就曾为香港的“玉成轩”、“源源”等古董商户承制过多种多样的仿明仿清德化瓷雕产品。

仿古瓷所仿制的都是前代具有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的优秀品种。德化仿制明代的艺术白瓷居多,有各种不同造型的观音、如来、弥勒、达摩、罗汉、三大士和八仙、寿星、关公等佛像和八卦炉、鼎式炉、竹节炉、三足炉、筒形炉、狮纽、狮耳、兽足及仿青铜器造型和装饰的鼎炉、爵形杯、花瓶以及运用堆贴、浮雕技法制作的梅花杯、八仙杯、牡丹杯、八仙壶、平心盌和瓷箫、瓷笛等精巧产品,清代中后期至民国,除仿制明代白瓷产品外,亦有一些前代釉下青花仿制品,诸如圈彩山水人物香炉、八宝博古香炉、山水笔筒、山水花瓶、博古花瓶、满彩缠枝牡丹茶盌等等。防制产品的造型、瓷质基本与原作一致,制作、装饰工艺精细,基本达到形似质似而且神似的程度,后人要加以鉴别,没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极易产生谬误。例如,我们收集到的一件狮耳花瓶,瓷质白中蕴红,莹润如玉。胎体厚重,具有很好的半透明度,造型、瓷质、制作工艺完全与明代产品一致,釉上刻有“康熙十七年赛谢”字样,此件到底是明代所制,收藏者至康熙十七年才作为谢神供品献给寺庙?或是康熙十七年所制?值得推敲。

三、德化仿古瓷的一些特征

能工巧匠所仿制的仿古产品,大多达到形似、质似和神似的程度,准确鉴别,并非易举,加上德化历代均为烧制外销瓷的民窑。优秀产品世代流传相袭,变化不大,极难截然断代,也给仿古瓷的鉴别增加了复杂性,要寻找其特征,应注意如下几个问题:

1、瓷质釉色。瓷质釉色是鉴别的一项重要依据。有些人认为德化的普白瓷是宋元的,建白瓷(象牙白等)是明代的,青白瓷是清代的,高白瓷是现代的,这种看法极为片面,须知德化历代以来直至六十年代,都是采用当地瓷土进行单一配方。釉料也是基本采用釉石配合石灰、谷壳灰所制。所用的窑都为龙窑,历代产品都有青自瓷和普白瓷,瓷质釉色的变化除了选择原料和釉的配制比量的不同而外,还涉及烧成温度和气氛的影响。因此历代也就都有白瓷、青白瓷生产,以明代为例,生产建白瓷的也仅浔中和三班等少数窑场,全县其它各窑场均烧制白瓷和青白瓷,产量居于主要地位。因此,明代的瓷雕产品也有青白瓷和普白瓷。可以认定何朝宗、陈伟等著名雕塑艺术家的早期作品也有青白瓷和普白瓷。直至嘉靖、万历期间,其雕塑技艺成熟并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加上选用当时优异的建白瓷原料才达到珠联璧合、完美无匹的程度,但此类作品较少。清初虽有少量建白瓷产品,其后建白瓷质的烧制技术中断,转而以青白瓷和白瓷替代,也就只能仿制前人的青自瓷和白瓷产品。因此,鉴别明代的产品或后代的仿制品。不能单以建白瓷质为依据。而应包括青白瓷和白瓷,同时还应参照其艺术特点、款式标记、制作工艺等加以全面鉴别研究。

2、款识标记。德化瓷的款识标记主要有如下几种。一为出现于明代的瓷雕印章式款识,这一款识为何朝宗等具有高度文化艺术修养的艺人所创制,后代承袭沿用。如表明产地的葫芦形或花瓶形的“德化”篆书二字章,表明作者的四方形“何朝宗印”篆书四字章,或葫芦形“张寿山”篆书三字章,表明年代的长方形“大明万历年制”正楷六字章等等印章款,一般均盖于作品背部的胎体上然后上釉烧成,胎体湿度适当所盖者字迹清晰,胎体太干所盖或釉层太厚者字迹模糊。一般地名章或年代章在上,作者章在下,亦有单一盖作者章或年代章的。后世艺人均仿效这一形式。但后世艺人则较少直接用姓名印章,多数采用艺号或堂号章,如苏学金的“苏蕴玉”,许友义的“许云麟”或“许裕源”,有的仿制前代作品则在背部上方盖一葫芦形“何朝”或“何潮”篆书二字印,表示继承或仿效何朝宗的作品风格,下方盖-诸如“博及渔人”等作者的艺号章。何朝宗等明代艺人的产品被仿制较多。仿制产品的印章、字体形状虽同,但由于烧戒胎体的收缩不同,一般均与原作有偏大偏小之差,但凡具有印章款识者虽非原作,也是属于能工巧匠仿作的精制品,同样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此外,还有一些艺人除了盖上印章款识之外,还在作品底座等不明显处刻上自己的姓名。我们曾见过一件上面盖有“博及渔人”,的印章,座下还有手刻的“苏学金手制”标记。二为以香炉和花瓶为多的印章款式,此类款识,大多仅表明年代,少数表现作者,诸如明代白瓷的洪武、宣德、正德、成化、嘉靖、万历加“年制”四字款或加“大明”六字款,及林子信的“林氏子信”四字章、“子信”二字章、苏和顺的“和顺苏记”和“文荣雅制”等等。清代青花瓷和古彩瓷以颜料印制或书写的康熙、乾隆、雍正、嘉庆等加“年制”四字款或加“大清”的六字款,字体工整端丽,大都出现在产品底部,基本是仿官窑作风,此外还有大量表明窑场作坊的标记,如月记、胜玉、和玉和笔画灵芝、火焰、秋叶、鱼、藻、如意等等,仅作为各自产品的标志,不属仿古瓷之列。

3、制作工艺。仿古瓷的制作必然要受到一定数量和交货期的制约,仿制工艺虽是采用前人手法,但却难以达到那种精心自如的程度,难免要露出一些急就的痕迹,例如瓷雕艺术品,原作者一般是在不受任何限制的情况下,充分发挥自己的艺术才能进行创作设计,印制坯体时都采用拇指指腹由中心向四周顺序推压,衣纹、线条较多较深处,印压力度较大并有多遍重压的痕迹。印成后内部不加修削,存在一定推压的指纹,胎体厚重、衣纹深刻、边沿锐利,明代雕塑整体简练,装饰物较少。仿制品则因赶时间,保数量,印坯时指掌兼施,掌跟痕迹较多,印成后较厚处有所修削,胎体也较薄。衣纹刻划比较浅,合缝处理不够精细。再如香炉和花瓶等的制作,浮雕者以模印成型,素胎者以手拉坯制作,较大型和形体变化较大的花瓶,则采用分段拉坯加以粘接成型。清代中期以上的产品胎体均厚重,香炉口沿较厚,内里拉旋纹清晰,花瓶内里的拉旋和粘接痕迹同样清晰可见。仿制品胎体则较薄,粘接处有所修整,这些改变主要是为有利于产品烧成,减少开裂、变形,增强整体瓷化的强度,保障如期交货所采取的改进措施,也给后世留下了一个鉴别依据。

总之,可归纳为:1、德化仿古瓷主要诞生在清至民国二代,以仿制明代的白瓷为多,并有少量清代的瓷雕及釉下青花和古彩瓷。2、仿制的产品有观音等佛像、香炉、花瓶、笔筒和堆贴、浮雕的梅花、八仙、牡丹、龙鹤等杯、盘实用艺术产品和青花、古彩香炉、花瓶等优秀产品。3、明代的白瓷应包括青白瓷和普白瓷。4、仿制品可分为特定仿制前人的带款识的名作和继承前代产品的优秀造型、装饰传统两类,带款识的属于作者的得意原作或为精工的仿制品。有些名家(包括何朝宗等)的作品并非都有款识。5、德化沿袭仿制前代优秀产品甚多,此类仿制品仅为继承优秀传统,并不存在以假乱真的牟利企图。

以上所述,谨是我们在从事德化古陶瓷的探索中,对德化仿古瓷的一些初步了解。不计粗浅,藉以抛砖引玉。

读瓷、听瓷、赏瓷、制瓷、鉴瓷——宋瓷博物馆全新变脸


总投资1200万元的四川宋瓷博物馆改扩建工程已近尾声,将于8月初正式向公众开放。据了解,博物馆展馆面积、展品数量、布展方式较过去有很大差别。百闻不如一见,记者昨(30)日到遂宁率先体验了一番。

展馆是一座巨大的“瓷窑”

博物馆大门上方,4个中国古代建筑符号———斗拱,散发出一股浓浓的历史文化气息。进得大门,仿佛进入一个大瓷窑,“19米高,共有3层楼。”四川宋瓷博物馆馆长何瀛中告诉记者,博物馆的内部是按瓷窑的形状设计的。把宋瓷放在这个“大瓷窑”里展示,独具匠心。

圆形大厅的正面墙上,是一组环形的金、木、水、火、土五行玻璃钢板浮雕,地上铺就一条12米长、3米宽的黄铜“书卷”。走完这条古铜色的“书卷地毯”,我国古代瓷器发展大事记便悉知于心。

“展厅面积由过去的2000平方米扩大到4000平方米,并新增300多件真品。布展上,增加了历史生活场景,使展览更加直观。”整个展馆由读瓷、听瓷、赏瓷、制瓷、鉴瓷五大篇组成,“通读”这五篇,中国瓷文化的独特魅力便能充分体现。

让“死”的瓷器“活”起来

步入“读瓷篇”,记者了解到,由红陶、灰陶、黑陶逐步发展到原始青瓷,再由原始青瓷到青瓷,无论种类、式样,还是烧造工艺,在宋代都达到顶峰。博物馆所藏985件文物,属宋代青瓷的经典之作。

为了呈现宋瓷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在“赏瓷篇”里,以《韩熙载夜宴图》(局部)为背景,把酒具、杯盘等置于书桌上,再现瓷器与宋代人息息相关的生活场景。

采用瓷器方阵的展示手段,在“镇馆之宝”龙泉窑青釉荷叶形盖罐四周,增加了全世界荷叶形盖罐的高仿品,浙江、江西乃至日本等地收藏的荷叶形盖罐尽收眼底。通过声、光、电等技术手段,宋瓷优美的形态、沉静的釉色、含蓄的花纹更加生动起来。

与宋瓷亲密接触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清新悦耳、美妙动听的音乐飘来,一位女子正在敲击“瓷编钟”,不知不觉已来到“听瓷篇”。瓷编钟造型古朴典雅,由大小不同的白底青花瓷圆钟按照音调高低的次序排列起来,悬挂在一个巨大的钟架上,用丁字形的木锤和长形的棒分别敲打,能发出不同的乐音。“这个瓷编钟是我们新增加的展示内容之一,给游人一个亲密接触瓷器的机会。”何瀛中说。除了敲击瓷编钟外,还可以见到各种瓷乐器,如瓷排箫、陶埙、瓷琴、瓷二胡、瓷唢呐、蓝斑腰鼓等,还能通过视屏欣赏其他地方的瓷器演奏。走进一间300来平方米的房子,胎料、釉料、轮盘、剔刀、窑具等呈现眼前。当褐色的泥胚在自己手中飞速旋转,逐渐成形,让人感觉自己成了经典影片《人鬼情未了》中的主角。在“制瓷篇”里,从炼泥、拉胚、上釉再到烧制,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游人可以亲身体验制瓷,最后,还可以带着自己的“杰作”满意而去。

在“鉴瓷篇”里,取得鉴瓷会员资格的人士,还可以亲手触摸出土的瓷器残片。“通过这种零距离接触,可以感受瓷器细腻的肌理,对宋瓷有比较直观、全面的印象。”何瀛中告诉记者。

德化窑白瓷


福建德化县各地自宋至清代生产大量瓷器,现被人称为德化窑瓷器。宋代早期的产品主要是青白瓷,随着技术的不断提高,逐渐发展为白釉瓷。明代白釉瓷瓷质如脂似玉,创造了独具一格的象牙白,被视为中国白瓷代表。其装饰工艺主要有刻、画、印花和堆贴印花装饰刻花也称画花。在宋代德化窑烧制影青瓷工艺中普遍采用,它用竹签或篦笔在器物湿坯上刻画各种纹饰,有明显的斜笔刀痕,线条流畅豪放、明快利落。

印花或刻花两结合的纹饰,是宋元时期德化窑制瓷艺人广泛采用的装饰技法。如在一些瓷盒的盖面中心印莲花、萱草等纹饰,而在盒身周壁刻画缠枝莲花牡丹等纹样,纹饰层次分明,比单纯印花更生动、清晰、美丽。

在印花的基础上加以堆笔修饰是宋元明时期德化窑制瓷艺人常用的装饰手法,无论花鸟、鱼虫、人物等等,均肯有鲜明的特征,给人以典雅朴素,简洁大方的美感。

明代印花有模印及模印与刻花、贴花相结合的技法,如通体模印饕餮纹的双耳四足方炉、压模成坯而后贴花修饰的饕餮夔龙纹双耳炉。

贴花、堆花,既有单独施艺,也有堆贴并举的。有些宋影青釉瓷,则是堆贴印花三结合。

明代贴花工艺的特点纹饰不如贴花纹饰清晰。贴花与堆花并举的装饰,效果如同浮雕,立体感更强。堆贴梅花双耳三足炉、堆贴梅花椭形杯、贴螭壶、双螭耳三兽足炉、螭龙烛台等等,为同时代窑口中的精品。

对陶瓷收藏的理性思考——读《说瓷论藏》


这是一本思考陶瓷收藏的书,作者是哲学教授马广彦先生。

中国古代陶瓷是华夏文明的载体,反映着极为丰富的科技、经济、政治、民俗、艺术诸多物质的或非物质的社会大文化内涵。解读陶瓷,已超越了陶瓷研究的单一考古学意义,成为专业的和非专业的爱好者的共同目标。

在现代陶瓷考古学产生之前,收藏曾是古陶瓷研究的重要动力,历代文人的专著和笔记对古代陶瓷的记载成为目前探究陶瓷发展史的学术源头。近二十年汹涌而至的收藏大潮,又掀起一股非专业人士研究陶瓷的热浪,这些原来从事科技、经济、哲学、艺术的专家学者或普通的工人、农民和干部,以自己原有的学识或经验来诠释古陶瓷,且成就可观,开辟了推动中国陶瓷研究的第二战场。

马广彦先生正是这支队伍的领军人物之一。广彦先生是历史专业科班出身,做过编剧,长期进行哲学研究和教育,十年前开始热衷古陶瓷收藏,以哲学教授的方式来感悟和思考陶瓷,对陶瓷的鉴定、陶瓷的收藏和陶瓷的欣赏都提出了独到的理解,《说瓷论藏》一书正是广彦先生对陶瓷收藏理性思考的记录。

对陶瓷鉴定的思考——广彦先生在大学中教授哲学,有着二十多年的自然辩证法教学经历,从而开始接触陶瓷鉴定就能站在辨证思维的高度上。在理论上全面地学习和掌握鉴定知识,同时又通过实践对已有的结论进行验证和反思,从而提出自己新的见解,是广彦先生学习陶瓷鉴定的成功之路。通过到景德镇访问有经验的陶瓷师傅,修正了前辈学者的一些结论,也搞清了仿古瓷的工艺方法和特征规律;通过对大量瓷片标本的研究对火石红的分类、特征、成因及对断代辨伪的意义都做出了全新的诠释;经过大量鉴定实践,对陶瓷鉴定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基本原则等等,《说瓷论藏》中的一些文章正是反映这些内容的力作,经过多年的总结,广彦先生对陶瓷鉴定形成了一整套方法,对鉴定内容、鉴定方法、鉴定思维、鉴定禁忌都有系统而精辟的归纳,对初入门的爱好者甚至专业人员都有非常大的启迪作用。

对瓷器收藏的思考——收藏并不是单一的财力的比拼,收藏什么、怎么收藏都有非常高的技巧。

书中有不少篇幅讲的是瓷器的收藏之道。在《悟陶斋说瓷——古瓷之藏》中,对收藏目的、藏品选类、收藏成功之路、藏品保护、收藏途径、藏瓷禁忌等内容做了简要又全面的阐述。

作为玩瓷的票友,广彦先生对业余爱好者的酸甜苦辣有着深切的感受。为此,作者结合自身经验,向读者介绍了许多中肯又实用的收藏方法。这本书中有较大的篇幅谈了古瓷片的收藏。古代的一些珍贵瓷片历来为文人所珍视,有“柴窑片瓦值千金”之说。时至今日,对大多数爱好者而言,无论从经济上讲还是从机遇上讲,都不可能收集到大量的完器供赏玩,因而退而求其次,集瓷片就成为收藏古瓷的一个重要领域。而且对研究古陶瓷来说,瓷片更是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说瓷论藏》中的有关讲述,对初入此道者很有指导意义。

古陶瓷的市场价值使收藏活动具有了经济属性。对藏品价值的评估,发展的趋势就成为爱好者们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书中所做的分析,准确而中肯,读后很有启发。

对陶瓷欣赏的思考——收藏具有经济属性和文化属性,瓷器收藏这个行为可能有各种目的,广彦先生提出欣赏是其最终目的和最高境界,在瓷器鉴定、收藏和欣赏三者关系上,鉴定和收藏都是决定于服务于欣赏。在确定了欣赏的中心地位以后,广彦先生进而分析了古瓷欣赏的历史文化价值角度、艺术美学价值角度、工艺技术欣赏角度的具体内容,又对古代陶瓷的器形之美、釉色之美、纹饰之美作了阐述,同时对提高古瓷欣赏水平的方法提出了见解,对赏瓷禁忌提出忠告。

作为一本普及型读物,《说瓷论藏》对陶瓷爱好者的指导性作用已得到广大读者的认同。广彦先生是个宽厚的学者,他对爱好者耐心又具体的指导,使这本书得到更具体的实践注解,这也是陶瓷爱好者高度评价这本专著的重要原因。

德化窑白瓷价格


德化窑是我国古代著名的瓷窑之一,是福建沿海地区古外销量瓷最重要的产地之一,从其宋朝时期就开始了烧制,所烧制出的瓷器中有大量的瓷器是中华陶瓷烧造中的艺术珍品,在明朝之后走向了繁荣时期,其中以白瓷塑佛像闻名,制作工艺较为的细腻且雕刻较为的精美、纹饰较为的生动,展现出了古代工匠师制瓷工艺的水平。整体上看,纹饰较为的多样且盖面的纹饰就多达一百余种,题材较为的丰富,大多数都装饰在碗、盘、瓶等常见实用的生活用具上。发展至清朝时期出来烧制白瓷之外,还盛行烧制青花与彩绘的瓷器,具有着烧成率高,制作精美的特点。

在我国的宋朝德化窑刚起步之初,是以烧制青白釉而闻名的,其釉色偏白,纹饰上主要是以刻花、蓖划纹为主,其器物中以盒子较为的多样,有圆形、八角式和瓜棱式等,而在其盖面上大多都是通过折枝花卉的纹饰为主,具有着生动性强、美观性好的特征。

而在明朝时期则迎来了属于它的兴盛时期,这一时期制作瓷器胎质较为的细致,透光度较好且釉色的呈现为纯白色,色泽较为的光润明亮,在迎光的照射下会在其釉色中呈现出粉红色或乳白色的形态,也就是现俗称的“猪油白”和“象牙白”,但是其生产的主要器型是以供器以及瓷塑为主,生活用具较少。

清朝时期的德化白瓷则是在其釉层上呈现出微微泛青的形态,釉感较硬,上手感较重,主要是以生产日用器物为主,这一时期的瓷器收藏价值相对而言没有其他瓷器的收藏价值高。

众所周知,德化瓷塑在德化窑的烧制历程中最为的出名,其中白瓷的观音、达摩等塑像做工尤为的精致,胎釉混为一体,不仅在其面部的刻画上较为的细腻且生动,衣纹的褶皱都有了非常细腻的描绘,并且将其人物的性格也凸显出来,具有着观赏性较高的特点,收藏价值也是非常高的。在白瓷的烧制产品中也是非常的多样化,有爵杯、梅花杯、瓶、炉等常见的器物,制作工艺较为的精湛且实用性能较好,但是现在市场上流通的大部分都是现代所进行仿制的。

而在青花这一类型的器物中,最有特色的就是在其青花中有深蓝色的线痕,这也是德化窑中最为明显的特征,并且在其图案花纹上除了常见的花卉、山石之外,还有着大量的人物故事题材的出现,将其人物的外貌特征以及性格特征都可以非常好的展现出来,收藏价值较高。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精选:乐游德化,阅陶读瓷》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精选:乐游德化,阅陶读瓷》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宋词精选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