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窑口

说起窑,早在新石器时代,我国就已经发明了“穴窑”用来烧造陶器。商周时期,又出现了升焰式的圆窑和方窑,但当时的瓷器与陶器同窑烧造,并无专门的瓷窑,像商周时期的原始瓷器与印纹硬陶即是同窑烧制。随着制瓷业的不断发展,瓷窑才逐渐从陶窑中分离出来,成为专门烧造瓷器的窑炉。

按形制来分,窑炉有馒头窑(圆窑)、龙窑、阶级窑、葫芦形窑、蛋形窑等多种.其中的馒头窑与龙窑是最为常见的,且沿用时间较长,北方的平原地区多使用馒头窑,而南方的山区、半山区则多依山建造龙窑;下面就谈一下这几种形制的窑炉。

馒头窑又称“圆窑”,火膛与窑室合为一个馒头形的空间,故而得名。馒头窑大约出现于西周晚期,一直沿用至今,它是北方地区流行的陶瓷窑炉形制,由窑门、火膛、窑室、烟囱等部分组成,多在生土层掏挖修制或以坯、砖砌筑而成。馒头窑的特点是容易控制升温和降温速度,保湿性较好,适用于焙烧胎体厚重、高温下釉黏度较大的瓷器;但由于它升温、降温都比较慢,烧成时间相对较长,且窑内温度前后、上下分布不够均匀,所以容易出次品。

龙窑又称长窑,多依山坡或土堆倾斜建筑,窑长多在30-80米之间,形似长龙,故称之龙窑。龙窑结构分窑头、窑床、窑尾三部分。龙窑出现于商代,这个时期的龙窑既烧制印纹硬陶,又烧制原始青瓷,即通常所说的“陶瓷同窑合烧”,至东汉晚期结束了陶瓷同窑合烧的状况,出现了专烧瓷器的龙窑。此后,龙窑逐渐增长,各朝的倾斜度和结构也不断改进,使龙窑烧成效果不断完善,宋、元时期的龙窑出现了一种在窑室内砌筑多道挡火墙,将其分成若干小室,挡火墙下部设烟火孔,使室与室之间相通,即所谓的“分室龙窑”。直至当今,南方有的地区仍然在使用龙窑烧制陶瓷器。龙窑的特点是建筑方便,装烧量大,产量高,其升温、降温都很快,容易维持还原气氛,适合于焙烧胎体较薄、高温下釉黏度较小的石灰釉瓷器,所以有人说龙窑是青瓷的摇篮。

阶级窑出现于明福建德化窑,由宋元时期的分室龙窑发展而来。它是以砖等材料依倾斜的山坡建筑,倾斜度在21度左右,由窑门、火膛、若干个室和烟囱等组成,各室依次相连,自下至底形成层层阶级,故称之“阶级窑”。它集龙窑装烧量大、产量高与馒头窑容易控制升、降温速度的优点于一身,同时具有节省燃料的长处,适合于烧制德化窑白釉瓷器等含氧化钾成分较高、釉在高温下黏度较大的瓷器。

葫芦形窑是由龙窑发展而来的,对龙窑做了较大的改造,由窑门、火膛、前室、后室、烟囱等部分组成,适合烧制氧化钾含量较高、釉在高温下黏度较大的瓷器。

蛋形窑出现于明末清初江西景德镇,由元明时期的葫芦窑发展演变而成,由窑门、火膛、窑室、护墙和烟囱等部分组成。其结构合理,所需材料造价低廉,施工方便,烧造量大,适合于多种坯釉,多类品种瓷器可一次烧成;蛋形窑以柴做燃料,烧成时间短,产品质量好,它对于清景德镇瓷器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按照火焰走向,窑炉又分为直焰窑、倒焰窑、半倒焰窑、平焰窑等。

烧制瓷器的窑口,各省各地可谓数不胜数,历代名窑也是星罗棋布。北宋时期,出现了由官方营建、主持烧造瓷器的窑场,称为“官窑”。其实早在五代十国吴越钱氏宫廷垄断越窑的部分生产,已经具有了官窑的性质,但尚未形成具体的概念。史上著名的官窑如北宋大观、政和年间在汴京设置的北宋官窑,南宋的修内司窑,明代的宣德窑、万历窑、成化窑,清代的康熙窑、雍正窑、乾隆窑等等。历代的官窑瓷器主要有三个用途,一是官廷御用瓷,包括赐赍给功臣国戚的赏瓷;二是对外交往的礼品瓷;三是用于海外贸易的商品瓷。由于官窑工匠的工艺水平较高,还有专门的监督官员来监督生产,并且会将产生的次品严格销毁,所以官窑瓷器一般比较精致,且存世量较少。

相对宫廷兴办的官窑而言,民间的瓷窑即称民窑,历代绝大多数的瓷窑皆数此类,民间的众多瓷窑中,以一个窑口为代表,产品的胎釉成分、工艺、造型、釉色、装饰等方面相同或相近的一批瓷窑,往往被划分为一个窑系。窑系形成于民间制瓷业空前繁荣的宋代,元代继续发展。重要的如宋代八大窑系。各窑系产品多以一个品种为主,如定窑的白瓷、磁州窑系的白地黑花瓷、耀州窑系的刻花青瓷、龙泉窑系的青瓷等,但有时也有一些其他种类的产品。相对于官窑产品必须代表皇家意愿,反映统治阶级心理需求的限制,民窑产品的造型、纹饰题材更加自由、丰富。

宋代是我国瓷业发展史上的一个繁荣时期,瓷窑遍布全国各地。这时出现了史上有名的五大名窑八大窑系。宋代五大名窑是指官窑、哥窑、汝窑、定窑、和钧窑。八大窑系是指定窑系、磁州窑系、耀州窑系、钧窑系、龙泉窑系、景德镇窑系、建窑系和越窑系。宋代瓷窑众多,各具特色,是我国陶瓷史上名窑蜂起、名瓷迭出的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

我国的瓷窑在元代以前南北方分布较为均衡,窑址遍及全国,名窑星罗棋布,如上面提到的宋代八大窑系,就是南北方各有四大窑系,而宋以后制瓷业的发展则出现了倾斜,由于战争的原因北方地区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制瓷业随之衰落,瓷业的重心南移,许多窑工南迁。元代以后,江西景德镇借助其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技艺精湛的能工巧匠,在原有的雄厚制瓷技术上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到明清时期,终于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制瓷中心,名扬天下的“瓷都”。

中国陶瓷文化历史悠久,制瓷产区分布广泛,由于各窑分布的区域不同,各地区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各有差异,不同的制瓷原料制约着各窑的生产手段、工艺技术、装饰技法,使各窑产品各有不同的风格和特点,为准确鉴别古瓷产地及其真伪提供了重要依据。

精选阅读

中国瓷器窑口大全(北方篇)


山西省:

介休窑:在今山西介休县,故名。创烧于宋初,历金、元、明、清四代,以烧白瓷为主,兼烧黑瓷、白釉黑花及黄褐釉印花瓷等。其产品特征及鉴定要领是:(1)宋代以烧白瓷为主,兼烧黑瓷和白釉黑花瓷,胎呈浅褐色,施釉一般近底部,圈足内无釉,足端一般平切。(2)早期白瓷器物胎体厚重,晚期受顶窑影响,产品胎体趋薄,有薄胎印花碗、盏,碟有花口,花口下器内饰直线凸纹。产品主要为盘、碗、罐、盏、盆、盖碗等日用器皿。(3)白瓷装饰技法有印花、划花等,印花纹饰布局完整,线条清晰,与定窑有共同点,但不讲究均衡对称。常见图案装饰有缠枝花卉、婴戏牡丹等。(4)受磁州窑影响,生产白釉划花、剔花、釉下黑彩及褐彩瓷品种。器物普遍敷化妆土,纹饰以折枝花叶纹为主,纹饰部分因用料较多而凸起,高出釉面。此外盘、碗内心露胎五角、六角纹亦多见,还有一种白地红花的划花装饰,也为特色品种之一。(5)碗、盏等器的装烧方法采用支钉垫烧,碗内多为缠枝花卉。盘、洗则四面饰以孩童荡船纹饰,是介休窑的独特纹饰,不见于其它瓷窑。金代产品器内心刮掉一圈釉,露出胎体。

大同窑:在今山西大同市,故名。始烧于元代。以烧黑瓷为主,兼有少量茶叶末釉瓷。其产品特征及鉴定要领是:(1)胎色灰黄,胎体较厚。(2)黑釉乌黑发亮,茶叶末釉表面无光。器物内外均施釉。(3)器形有小口瓶、鸡腿壶、罐、盆之类,以弦纹瓶及剔划罐最具代表性。剔花线条粗犷,因剔得较深,可见参差的刀痕。纹饰有卷草、水波、古钱绣球纹及鱼纹等。

怀仁窑:在今山西怀仁县,故名。始烧于金代,历经元明两代,以烧黑瓷为主。其产品特征和鉴定要领是:(1)胎色灰黄,较粗糙,胎体厚重。(2)产品大多是瓶罐之类,以罐为多。(3)装饰有粗线条划花及剔花两种,纹样多数是十分草率的卷草纹,只用单线划成,不剔空地。有的则是把空地划成席纹。此外,以弦纹装饰瓶多见。

盂县窑:地在山西盂县而名。文献最早记载见于《元一统志》:“石甘有窑十处在盂州。”《永乐大典》:“盂县磁窑一座,在县东南三十里。”1977年在山西盂县磁窑坡发现了窑址。产品以白瓷为主。有印花、刻花等装饰也有的以镂空装饰器足。

长治窑:在今山西长治八义镇,故名。烧瓷品种有白釉、白釉红绿彩、白釉黑花及黑釉四种,以白釉红绿彩绘碗最富特色,碗心多画折枝花卉,有画鱼纹者,碗心及圈足都有五支烧痕,这种碗晋南地区金墓出土过。白釉有刻花及画黑花装饰,刻花纹饰较简练,黑花多绘于碗内或罐外,纹饰多为折枝花卉,也有鱼鸭等纹,但为数较少。

榆次窑:在今山西太原孟家井,孟家井明代数属榆次县,故名。此窑产瓷,明初已有记载,孟家井柏灵庙明弘治三年(1490)重修碑记中说:“榆次县治之北六十里有乡曰孟家井,居民大率三百家,乃古昔陶器之所。”窑址遗存大量瓷片,以白釉印花碗最多,碗心一圈刮釉,具有典型金代作风。

陕西省:

旬邑窑:在今陕西旬邑县,故名。烧瓷于金、元,以青瓷为主。其产品特征是:(1)胎色灰白,釉色青黄。因距耀州瓷较近,烧瓷具耀州窑特征。(2)装饰技法有刻花和印花,纹饰有花卉、海水、牛等题材。(3)金代产品盘、碗的内心多刮釉一圈,与耀州窑金代瓷器特征相似。

山东省:

邢窑:在今河北内丘县,唐属邢州。故名。以烧白瓷为主,是唐代最负盛名的白瓷窑,与同时代著名的越窑所产青瓷齐名。白瓷分粗细两类,其特征及鉴定要领是:(1)粗白瓷1胎色白,胎体厚重,胎釉之间敷一层化妆土。2釉色银灰,积釉处泛青或泛黄。3产品有碗、杯、壶、罐、钵和直口平底盘较有特色。4施釉方法器内满釉,外壁施釉不到足。5器外旋削痕较明显,部分器物足底外缘有一道切削斜棱。6光素,无纹饰。(2)细白瓷1胎白而细洁,瓷花程度高,胎质坚实致密,胎体厚重。2釉色白润如雪,微闪黄或闪青,釉厚处呈浅水绿色。3不施化妆土。4产品有碗、盏、瓶、罐、喷、盒和烛台等,其中凤头壶、皮囊壶和穿带壶等别具一格。5碗类有葵口、菱花口等,碗身较矮,碗壁弧度不大,底足外墙壁略高于内墙或相当,挖足较浅(玉环底)或为玉壁形足。6施釉方法为器内外、足心满釉,足端露胎。7光素,无纹饰。8器底心有的刻“盈”、“翰林”或墨书“翰林”款,为官用瓷。

磁州窑:在今河北磁县,宋属磁州,故名。始烧于宋代,终于明代。产品以烧白瓷、黑瓷为主,品种繁多,有白釉黑花、白釉酱彩、白釉绿斑、白釉褐斑、珍珠地划花、绿釉黑彩、红绿彩等等,以白釉黑花为主要特征,是宋代北方民窑的代表。其产品特征和鉴定要领是:(1)胎有两种,一种质地坚细,呈灰白色;另一种质地粗松,呈红褐色。(2)白釉是奶白色,不太透明。(3)普遍使用化妆土,器内一般多不挂釉。(4)以生产瓶、罐、盒、碗、缸、瓮、枕等日用品为主,还生产玩具。枕以长方形和如意头枕面方座两种形式为多,枕底有的“张家造”、“赵家造”等款字。(5)装饰题材丰富,富有生活情趣,如马戏、熊戏、孩童钓鱼、池塘赶鸭、蹴球等,线条流畅,风格豪放。尤其白釉黑花、黑白色彩对比强烈,最具特色。(6)白釉划花盘、碗采用叠烧法,器内均有5个条形支烧痕迹。珍珠地划花色调为橙红色,色彩鲜艳。(7)器物上常见题写唐、宋诗词及通俗的诗句民谚作为纹饰。(8)元代产品特点是厚重,硕大,浑圆,大盆,大罐,枕多见。纹饰主要有云龙、云凤、云雁和鱼藻纹等等。

贾壁村窑:窑址在河北省磁县贾壁村,故名。是一处在北方有代表性的隋代青瓷窑场。所烧青瓷瓷质可分为两类:一类胎质细腻,瓷化良好,颜色灰白,胎面施透明青绿色釉,流釉现象不甚显著;另一类胎色青灰,颗粒较粗,有黑色斑点,瓷化较差,胎面施透明青褐色釉,常有流釉现象。品种以碗、高足盘、钵为多。特征为胎体厚重,件大而不变形,器内施全釉,外部施釉不到底。由于迭烧,器内均有三个支钉痕,装饰除钵划有花瓣纹和波浪纹以外,其它均以光素无纹饰为主。器物成形主要用轮制法。

辽宁省:

辽阳窑:在今辽宁辽阳或三十公里江官屯,故名。烧瓷以白釉粗瓷为主,也有少量白地黑花、黑瓷及三彩陶器;白瓷及白地黑花胎体较粗,均挂化妆土。白瓷烧杯、碗、盘、瓶、罐等器,黑釉则烧大器,此外,还烧黑釉、白釉、小俑、狗、马、骆驼等小玩具。

内蒙古:

林东窑:在辽宁昭乌达盟巴林左旗林东镇,故名“林东窑”。为辽代民窑,窑场规模大,专烧茶叶末绿釉和黑釉大型粗瓷器。胎质粗黄厚重,硬度高而坚致。茶叶末绿釉器以鸡腿瓶为最多;黑釉器则多瓷、罐,其中以双耳小罐为多。

安口窑:在甘肃省的平凉,华亭的安口,因名。旧有“陇上窑”之称。始烧于唐代,宋元时期以烧制黑瓷&xqypic铁锈花&xqypic和青瓷。至明清烧制黑陶与白陶,以粗缸等日用器为主。兰州窑:在今甘肃兰州,故名。最早见于《元一统志》兰州土特产,简略提到产瓷器,有窑一所,距州四十五里。清康熙《兰州志》山川条:“煤炭山洞在州南四十里,其洞数十,皆产煤,州民赖之。阿干峪在州南四十里,其土宜陶,经火不裂,故多窑冶,水岔在州东南六十里,亦有窑冶。”经调查阿干峪,发现元代黑瓷窑址一处,以黑釉碗为主,《兰州志》所记初步得到证实。

中国瓷器窑口大全(福建篇)


福建省:

德化窑:在今福建德化县,故名。创烧于宋代,宋元时期烧青白瓷,明代盛烧白瓷,清代又有进一步发展,除烧白瓷外,还烧青花和彩绘瓷器。其特征和鉴定要领是:(1)宋元时期所烧青白瓷釉色偏白,主要以刻花、蓖划纹装饰。器物中盒子多见,式样有圆式、八角式和瓜棱式等多种,盖面多印有折枝花卉纹饰。(2)明代白瓷胎质致密,透光度极好。釉面为纯白色,色泽光润明亮,迎光透视下,釉中隐现粉红或乳白色,故被称为“猪油白”、“象牙白”。(3)清代德化白瓷与明代白瓷的区别是釉层微微泛青,与明代相比釉感较硬。(4)白瓷产品有爵杯、梅花杯、掀炉、瓶、壶、碗、洗及瓷塑等。一般来说,明代以生产供器和瓷塑为主,清代以生产碗、壶等日用器物为主。(5)德化瓷塑极为著名,白瓷观音、达摩等塑像,胎釉浑然一体,不仅面部刻划细腻,衣纹深而洗练,而且都能很好地表现人物的性格。这类作品往往印有名匠何朝宗、张寿山、林朝景等人的印记。(6)德化青花瓷器的特征是青花中有深蓝色的线痕,图案花纹除花卉、山石外,人物故事题材也常见。在今福建德化县,故名。创烧于宋代,宋元时期烧青白瓷,明代盛烧白瓷,清代又有进一步发展,除烧白瓷外,还烧青花和彩绘瓷器。其特征和鉴定要领是:(1)宋元时期所烧青白瓷釉色偏白,主要以刻花、蓖划纹装饰。器物中盒子多见,式样有圆式、八角式和瓜棱式等多种,盖面多印有折枝花卉纹饰。(2)明代白瓷胎质致密,透光度极好。釉面为纯白色,色泽光润明亮,迎光透视下,釉中隐现粉红或乳白色,故被称为“猪油白”、“象牙白”。(3)清代德化白瓷与明代白瓷的区别是釉层微微泛青,与明代相比釉感较硬。(4)白瓷产品有爵杯、梅花杯、掀炉、瓶、壶、碗、洗及瓷塑等。一般来说,明代以生产供器和瓷塑为主,清代以生产碗、壶等日用器物为主。(5)德化瓷塑极为著名,白瓷观音、达摩等塑像,胎釉浑然一体,不仅面部刻划细腻,衣纹深而洗练,而且都能很好地表现人物的性格。这类作品往往印有名匠何朝宗、张寿山、林朝景等人的印记。(6)德化青花瓷器的特征是青花中有深蓝色的线痕,图案花纹除花卉、山石外,人物故事题材也常见。

泉州窑:在今福建泉州市,故名。共发现碗窑乡、磁灶、童子山等窑址十一处,主要烧青白瓷、青瓷和黑瓷,时代均在宋元时期。其特征和鉴定要领是:(1)青白瓷产品以碗、盘、洗为主。碗外壁多刻莲瓣纹。盘类以折沿大盘居多,盘心留有叠烧粘结的条形支具痕。洗类器皿胎薄釉润,采用覆烧法,口边无釉,与景德镇同类器物相比,口缘较厚;器内心印有花卉纹饰。(2)青瓷产品中的壶胎较薄,器形很小,与其它地区不同。(3)黑瓷产品以碗为主,兼烧长流曲柄壶。另有黑釉、绿釉军持,主要外销菲律宾等国。(4)童子山窑专烧青黄釉褐色彩绘大盆,有直口与折沿两种造型,器内多画折枝花卉纹,有写寿山福海或其它诗句的。日本福冈曾出土该窑所烧制的彩绘盆。

南安窑:在福建南安县,因名。为宋代窑场,有窑址近五十处。主要烧造青瓷和青白瓷。器形以盘、碗等日用器皿居多。青白瓷碗多由碗里刻花或蓖划纹饰。胎质细洁,致密。

福清窑:在今福建福清,故名。是闽东沿涨地区古外销瓷产地之一。五十年代在县东门外东张区发现宋代窑址五处,均烧青釉刻花筐点纹及黑瓷两类器物,风格与福建各地宋代同类窑址出土遗物基本属于同一类型。

连江窑:在今福建连江,故名。是闽东沿海地区古外销瓷产地之一。建国初在浦口、魁岐发现宋元时期窑址群。浦口镇所属井头里、锦上窑及西山顶三处遗址钧烧青白瓷,有精粗之分,精者为白胎,数量较少,粗者釉偏灰。三处遗址也烧少量青瓷碗,碗里饰以刻花篦划纹,碗外刻龙泉窑浮雕莲瓣纹碗的,胎釉纹饰均很相似。

莆田窑:在今福建莆田,故名。是闽东沿海地区古外销瓷产地之一。

仙游窑:在今福建仙游,故名。窑址于1953年发现,遗留有青瓷、青白瓷及黑瓷标本,属宋代瓷窑。文字记载最早见于明弘治《兴化府志》之卷十二:“近仙游县万善里潭边有青瓷窑,烧造成器皿颇佳;……北洋澄林有瓷窑烧粗碗碟”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