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千年陶瓷传说美丽故事

景德镇古窑瓷厂内有座庙,叫“风火仙师”庙。庙里供奉的是一位烧窑瓷工的塑象。庙内常年烟火缭绕,供品满案,祭祀的人络绎不绝。一个烧窑瓷工的塑象,为何被镇上的人立庙供奉,祭祀朝拜呢?这在历史上也是不多见的。

原来景德镇流传着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这个被奉为“风火仙师”的窑里佬,名叫童宾,又名广利,本镇里村童街人,生前是技术高超的烧窑瓷工,他家世代以制瓷为业。童宾自幼聪明好学,从十二、三岁起,就能独自烧窑看火。父亲去世早,童宾过早地支撑起门户,继承父业烧窑。由于他技术熟练,为人正直,肯帮助人,即使自己勒紧裤带,也要尽力帮助穷苦的瓷工们。故他深得镇里做瓷器人的爱戴。明朝万历年间,皇帝派太监潘相到景德镇来征税。他一到镇上,就四处搜括民脂民膏,巧取豪夺民间的古瓷珍品,强逼陶工们为他制作大批稀奇古怪精巧的瓷器,想发一笔横财回京。陶工们日夜不停地赶制。由于这些造型奇特的瓷坯,一反传统的制作方法,烧窑的火候极难掌握,每次开窑出来的瓷器,不是扁的,就是开裂的,要不就是烧老了或者没烧熟,始终烧不成一件正品瓷。专横的潘相眼看一窑窑的瓷器烧不成器,自己发财梦实现不了,气得暴跳如雷,手拿皮鞭,在窑场亲自监工。在这残暴凶狠的淫威下,瓷工们拖着疲沓不堪的身子,支撑在炕人的窑门口,有的实在支持不了,就倒在地下,再也爬不起来了。潘相乃不管窑工们的死活,工期限制得更紧。童宾眼看到同伴一个一个的倒下,心里十分气愤和难过,决心以身祭窑,来拯救大家。他对潘相说:“我用生命担保把瓷器烧好,你必须立即改善对窑工的待遇,不准虐待大家,每人每个月还要发给半斤猪肉。”潘相听童宾说能把瓷器烧成,便答应了他提出的要求。随后,童宾便跳进了烧得通红的窑里,在场的窑工们看到这悲壮的情景,都流下了悲愤的热泪。数日后开窑,瓷器果然都烧成了,件件洁白如玉,个个端端正正。为了纪念这位献身的烧窑师傅,陶工们把他的骨灰安葬在镇里的凤凰山上,为他建了一个庙,塑了雕像,奉为“风火仙师”。

瓷传说故事---神雕

民国年间,在景德镇只要一提曾生这个人,大家都知道他是瓷雕能手。一坨泥巴他放在袖同里,一会儿功夫,就可以拿出来一件雕塑作品。要他雕一只蟋蟀,雕出的蟋蟀就象真的:透过翅膀可以看见脊背上的纹路;要他雕一个天女散花,不谈他雕的天女何等美丽动人,光是这天女散出的花就有一千多朵,这一千多朵花,姿态各异,找不到两朵相同的,而且花朵就象真的一样,仿佛还能闻到香味呢。大家都十会尊敬地把曾生称为当代神雕。曾生有这么高的手艺,按理日子应该过得很好吧!然而,却偏偏相反。曾生所雕塑的作品,被人们称为珍品,能卖很高的价钱。可是在旧社会里,反动官吏和资本家恶霸,象刮地皮一样,层层压榨,这个捐,那个税,最后剩下的就寥寥无几了。加上曾生为人慷慨,经常接济四周的穷苦窑工,因此,他家中经常揭不开锅,拣烂菜叶当餐,成了家常便饭。有一年冬天,天气格外冷,鹅毛大雪一连下了三天三夜,把个古老的瓷城遮盖得白茫茫的一片。曾生的老毛病气管炎又发作了,他躺卧在床上,从夜里一直咳到天亮,把全身的气力都咳光了。这天傍晚,曾生正昏昏迷迷的睡着,突然听见有人喊他。曾生睁眼一看,原来是县长带着两个马弁站在床前。县长姓屠,是个出名凶残的贪官。不等曾生开口,屠县长就皮笑肉不笑地说:“省长大人今天驾临本县,他早听说你是雕塑能手,特地要我请你上府,雕个雪罗汉,让他欣赏欣赏。”曾生一听,连忙摆手,用咳哑了的嗓门,回答说:自己病了很久,无气力起床雕东西。

屠县长听了,胡子翅得老高,连声大骂曾生不识抬举,命令马弁,连拖带拉把曾生带走了。雪光把屠县长公馆的后厅映得通亮,厅中央已摆起一桌酒席,曾生被推推搡搡地拖到后院当中,他怀着满腔的仇恨,用手堆起了雪罗汉。曾生伫立在冰天雪地里,屠县长一伙喝酒作乐的狂笑声不时传到耳边,怒火在他心头燃烧……。冬去春来,随着天气转暖,曾生的气管炎病也渐渐好了。为了生活,他又开始上坯房,捧起泥巴,一件件地精雕细刻起来。这时候,屠县长又找到曾生的头上来了。他要曾生给自己雕一尊座像,准备放在厅堂中央,摆摆自己的威风。同坯房的工人们一听,都为曾生焦虑,因为大家都知道曾生最痛恨屠县长了,这尊座像,他无论如何也不肯雕的,可是如果曾生不雕,屠县长怎么肯放过他呢?出乎意料的是,曾生竟然一口答应了。只是他跟屠县长讲明:在雕像期间,任何人都不准进入他的坯房。曾生的这一举动大家都感到奇怪,猜不出他的葫芦里究竟卖的是什么药。时间象流水。按照屠县长规定的期限,三六一十八天,曾生把像雕好了。这一天,屠县长心中有说不出的高兴,他得意的想着:凭着曾生一手神奇的手艺,他的这尊瓷像肯定是不同凡人了。于是,他头戴大礼帽,身穿长衫马褂,手拄文明棍,神气十足地率领一帮人,来到曾生的坯房,要把雕像取走。镇上的窑工们一听说,都纷纷赶来,想看看究竟。雕像捧出来,屠县长一看就气昏了!这尊座像,脑袋象个猪头,脸上尽是横肉,龀牙咧嘴的要多难看有多难看,和屠县长完完全全是一个模样。“哈……”工人们一看轰然大笑起来。屠县长气急败坏,羞恼万分,连忙命令马弁将这座雕像打碎。几个马弁围住瓷像,棍如雨下。说也奇怪,这座瓷像竟铁铸一般结实,任凭棍敲棒打,就是不碎。屠县长急了,气呼呼地自己上前,抡起文明棍,劈头劈脑地打去。这一打不要紧,只见雕像纹丝不动,屠县长却“啊呀”抱头痛叫,倒在地下直滚。一个马弁从地上拾起文明棍,朝着瓷雕像连连打去,屠县长又在地上连连打滚。只见他连哭带喊:“别打呀!别打呀!”原来文明棍打在雕像头上,却痛在屠县长的身上。啊!这真是奇事了!难道这雕像和屠县长的灵气相通?屠县长疼过一阵,再也不敢停留,他一面挟起文明棍仓惶逃跑,一边哭丧着脸大喊:“神雕!神雕!”、“神雕!”工人们一下明白了,神雕嘛!当然是雕得入骨三分。曾生把对屠县长的恨,全部倾注进这尊雕像里去了。这时,曾生的脸上,露出了微笑。TaocI52.COm

编辑推荐

景德镇:窑烧千年的秘密


要经过复杂的工序细致的工作马虎不得令人赞叹之精妙

华彩

中国的传统文化离不开陶瓷,那素胚勾勒的青花吸引着世人的目光,那釉色渲染的雪月也依然还在静静地流淌。曾经的中国,是那样地令人遐想,我总在想,是什么让我们的先人创造了如此的神奇,而又是什么,让他们生生不息地膜拜这种神奇。

其实,是执着地追寻让我们的先人创造了神奇,他们创造了绚烂的中华文明,创造了属于龙之子的壮志豪情。他们从简单的陶器生产摸索出制造瓷器,从原料的改变到温度的提升,从简单的实用器皿到豪华的装饰用品,祖先们经历了无数次的探索与追寻。手工制瓷有如下的工艺:从淘泥、摞泥、拉坯、印坯、修坯、捺水、画坯、上釉、烧窑、到最后的取瓷,每一道工序都是复杂的、精细的,不能有任何的疏忽。而古人在做这些工作的时候,总会带上虔诚的心灵去耕耘,而正是这样的虔诚创造,瓷器才会更加地美轮美奂,流芳万世。

我们都知道丝绸与陶瓷是中国人民奉献给世界的两件宝物,这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所用民族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丝绸与陶瓷作为物质产品出现,其意义不仅只此作为可用、可穿之物,由此而延伸出来的两条大道,彻底改变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如果说陆上“丝绸之路”给中国带来了宗教的虔诚,那么“陶瓷之路”则曾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商业财富。

曾经的辉煌令我们自豪与向往,当我们为着融入全球文化的目标不断前进的时候,我们是否还会想起那些传统的灵魂,那些被我们遗忘的、再也无法超越的精神……

记录下清代镇窑复烧活动的全过程,发上来,以供观赏。最后说一句,瓷器烧造早已不是什么秘密,但古窑里熊熊燃烧的火光,照耀过祖先们的汗水,也照耀着我们会遗忘的眼睛。

陶瓷文化:神秘哥窑千年传说


龙泉哥窑是五大名窑之一。

众人周知,汝、官、哥、钧、定,被称为宋代五大名窑,其中,哥窑是五大名窑中谜团最多的一个,瓷器存世量很少,而且窑址长期以来没有定论。

龙泉青瓷,又分“哥窑”和“弟窑”两种。沈岳明用最简单的比喻解释:所谓哥弟两个窑的区别,就在于哥窑开纹片,而且是黑胎。弟窑是不开纹片的,白胎。开片是一种非常奇异的技术,形成的机理就像这样的原理,就跟一个胖子穿上一个小的衣服一样,一绷,衣服裂了。后来人们就有意识地利用胎跟釉膨胀系数的不同,烧出各种很美丽的裂纹。

虽然“哥窑”在龙泉,在这座小城里是妇孺皆知的事情。然而,上世纪60年代发掘的一个重要成果是认为以溪口瓦窑垟为代表的窑场生产的一类黑胎青瓷制品,与文献上记载的哥窑的特征一致。但随即通过对发掘所得标本的测试,发现其与由故宫博物院提供的所谓哥窑标本的测试数据不一致,以致想当然认为与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等收藏的一类被定为哥窑的器物的胎釉化学成分分析结果不同,从而认为哥窑不在龙泉。进而,各大博物馆收藏的原定为哥窑的器物,被改称为“传世哥窑”。这对于龙泉人而言,是心中一块抹不去的伤痛。

其实,凡是记载哥窑产地的文献基本就指向龙泉。明代《春风堂随笔》中提到,在龙泉琉田有章生一、章生二两兄弟,“生一所陶者色淡,故名哥窑。”龙泉乡土的社戏表演、庙宇祭祀中,都包含了哥窑传说的元素。今天的龙泉,这个故事依然家喻户晓。每年正月,当地的木偶戏团就会走乡串户地演出章家兄弟的故事。而龙泉地区的烧窑人都奉章家兄弟为窑神,开窑必拜。

当然,关于文献记载的哥窑产地,除了龙泉以外的唯一指向是杭州的凤凰山下,这在个别文献中确有记载,故也有学者认为老虎洞窑址就是哥窑,但从考古成果看,这应是元代仿哥窑的“元末新烧”产品。

即便是在今天,无论行走在龙泉的任何大街小巷,处处可听到“哥窑”流传的神秘传说——

在龙泉,制瓷人都将章生一、章生二尊为窑业祖师爷,认为他们分别是哥窑和弟窑的创始人。

过去,龙泉在烧瓷的龙窑、鲤鱼窑的窑头,都张贴有章生一、章生二“师父榜”。师父榜除神位外,并附祭祀山神、土地、搬柴童子、运水郎君。每逢农历初二、十六两日,瓷匠必须置办酒肉、茶饭,点香烛在窑头师父榜前祭祀,磕头膜拜,然后分食祭品,俗称“过日”。

中国近代享誉世界的陶瓷专家、故宫博物院研究员陈万里先生在考察龙泉窑后曾说到:大窑村里有窑神庙,我曾去朝拜过,龙泉地区的烧窑人都奉章家兄弟为窑神,开窑必须拜祭。每年正月,当地的木偶戏团还会走乡串户演出章家兄弟的故事。

那些与景德镇陶瓷有关的美丽传说


千年瓷都景德镇,窑火不灭,代代相传。在为世人带来千姿百态的陶瓷精品的同时,也将那些与之有关的美丽传说口口相传。

太平窑的传说

二百年多年来,景德镇都过着有特殊意义的中秋节。每当农历八月十五日夜晚,皎洁的月亮挂在天上,空旷的河岸到处闪烁着火花,这就是镇上的传统风俗烧“太平窑”。“太平窑”是一种类似圆筒的象征窑。它用一只只烧瓷器时用作垫底的圆瓷渣饼搭成,这种窑大的一丈多高,小的也有三尺左右。

相传太平天国期间,太平军曾几次到过景德镇。清兵的头目为了死守住景德镇,堵住江西通往安徽的通道,下令将镇上所有的烟囱和瓷窑拆掉,以便用它的砖头筑起一座座工事,抵抗太平军的攻打。当辅王杨辅清率领的太平军已逼近景德镇。清军知大势已去,只好撤退逃命。逃走前,将瓷窑烟囱,予以破坏,炸毁。而当太平军开进景德镇时,却是下令打开官府的粮仓和金库,并要富户拿出钱粮,然后将米和钱分发给穷苦百姓。中秋节到了,大家准备与太平军一起欢庆,但此时的景德镇已是一片萧条景象。一位老窑工说:到处都是渣饼,何不用这些渣饼垒成窑的样子,内用松柴燃烧,用窑火来庆祝。于是当晚,只见各处火光闪闪,火焰冲天,大家欢乐到深夜。后来人们为纪念这一盛况,也寄托自己的向往,就语义双关地把它叫做“太平窑”,每到中秋节烧“太平窑”。成了景德镇的传统风俗习惯。

“祭红”的传说

相传明代宣德年间,一批祭红御用瓷器即将交货,但瓷工屡烧不成。当时圣上御用瓷有规定,若延误日期,所有制瓷工匠将要被投入窑火烧死。下在人们万分焦急的时候,有位老陶工的女儿得到神仙托梦,要她投身于熊熊窑火中,以血染瓷方可成功。于是她乘人不备,纵身入窑,只见一团烈焰升起,突然窑门大开,整窑瓷器皆成红色。

“知四”肉

景德镇的陶瓷民间传说中除了节日、祭神方面的内容,还有一部分是与地方饮食风俗相关的民间传说,这也是极富景德镇地方特色的。早先,镇上有个姓郑的窑户老板,为人尖钻,吝啬,把坯房佬折磨得个个像皮猴子。一次,瓷工中领头的蒋知四师傅,劳累了一天,肚子里没进一粒米。到断黑时分,好容易才端上碗。一扒饭,满嘴是沙,再看菜,是五里外都闻到臭味的毒豆腐。一气之下,他把碗砸了。蒋知四是条好汉,为人豪爽,爱打抱不平,于是冲到老板面前质问他。蒋知四见老板爱理不理的样子,气愤地说:“我再说一遍,伙计们三个月不知肉味了,再不给,我们就歇工。”“敢!”郑老板恶狠狠地说。说停工就停工,当晚果然停了工。不久,郑老板勾通了官府,把蒋知四抓进衙门。在里面经过几番折磨,最终蒋知四因顽强不屈被砍了头,可坯房佬还是不复工。“要肉”的风潮越闹越大,窑户老板见杀鸡给猴看不顶用,只好答应瓷工每月十二两肉。瓷工斗争赢得了胜利,高兴地将这种肉做成味道鲜美的佳肴。先将肉洗清切细,配上大菜,豆豉,便放到锅里爆炒,然后放进豆腐清煮。肉煮好了,先还要行一套规矩:在坯架上,摆上三块坯板,搭成一个烧香的台子。接着放爆竹,供肉祭奠,行完这套简朴的仪式,才能享用一个月唯一的一餐肉食。镇上的瓷工们为纪念这位英雄,把这餐肉食叫“知四肉”,而“知四肉”现在也已经成为景德镇的一道名菜了。

这些美丽而又略显悲壮的传说,凝聚着景德镇世世代代劳动人民勤劳的心血与汗水,世代相传中,为景德镇陶瓷那无限悠远的文化内涵锦上添花,分外美丽。

景德镇:千年不熄的窑火


景德镇陶瓷收藏家孔发龙,数十年收藏了各个时期的陶瓷珍品近万件,创办了一家民间陶瓷博物馆,再现了瓷都千年历史。

大约在一千多年前

,中国有一个小镇叫昌南。昌南出产的瓷器,远销国外,渐渐地,昌南就念成了英文的“CHINA”。昌南,就是后来的江西省景德镇市。

瓷都感受瓷文化

18日,当我们的雪佛兰新景程车队进入景德镇后,这个城市立即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国瓷都的风采:在这里,满目所见,都是瓷器,就连路灯杆都是用青花瓷做成花瓶形状。

当晚,我们去一个私人瓷器收藏博物馆参观,3层的小楼,摆放着无数的瓷器工艺品,恬静的白瓷、复古的青花、明艳的粉彩……虽然不懂瓷器,但仅看这些精美工艺品的外观,我已被深深陶醉。博物馆的主人是一个精神矍铄的老人,他告诉我们,景德镇瓷器有4大特点:声如磬,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而对于艺术瓷器来说,还要看它的色泽和工艺。在这里,我被一块色彩艳丽、制作精细的屏风所吸引,这样一块屏风,价格为98000元。主人告诉我,一件瓷器在制作过程中,处处充满着不确定因素,淘土成泥的时间掌握不好,就会影响胎质,火候掌握不好,则影响釉色。而这块屏风,是制作者花了1年多的时间才完成的。

景德镇烧制陶瓷的历史,至今已有1700多年。有史料证明,大约在南宋,景德镇就有了专门烧制陶瓷的手工业作坊,到明代中期,景德镇已成为中国手工业制瓷中心。千百年来,景德镇的窑火代代相传,从来没有熄灭过。如今,这里还有一些专门制作仿古工艺品的窑厂。一个私营主告诉我,他厂子里生产的仿古陶瓷,销往全国各地。

据了解,在古代,一件瓷器烧制完成,要经过72道工序,但现在,已经有很多的改变。过去,用人工淘土成泥,现在用机械;过去,是人工凭经验掌握釉的厚薄,现在上釉已经自动化;过去,看窑火的人叫火头,火候到不到,全凭火头的一双眼睛,现在,不用人眼用电脑,火候掌握的一样精准。

在景德镇,蓬莱博展召开了一场旅游产品交流会,近百名当地业户前来参加。也许,不久的将来,我们就会在蓬莱看到景德镇的陶瓷世界……

难识庐山真面目

庐山,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山,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墨客、名人志士慕名前来,并留下脍炙人口的篇章。苏东坡写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庐山云雾,李白写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秀峰马尾瀑,还有毛主席写的“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的仙人洞……这些景点,拿出任何一个,都足以让人仔细品味琢磨,但我却只能用大半天的时间匆匆而过。庐山,于我来说,真的是不识其真面目了。

开车上山,一层层盘绕而上,我看到了那漫山的云雾缭绕,与险峻的山峰在一起,给人一种刚柔并济的感觉。去黄龙潭,导游小姐说,这段路石阶比较多,你们可要做好心理准备。导游说的没错,一个来回走下来,我的衣服几乎被汗水湿透,双腿如灌铅般沉重,体力严重透支。可是导游说,庐山还有一个更好的地方叫三叠泉,路遥景美,那是当初李白都没有到达的地方,现在需要4个小时的路程到达那里。闻言,我们全体放弃……

接下来参观的花径相传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咏诗《大林寺桃花》的地方。白居易被贬任江洲(九江)司马时,曾登庐山游览。时值暮春,山下桃花已落而此处却桃花盛开,白居易有感吟诗一首:“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花径,一首诗,造就一个景点。

景德镇窑——千年薪火相传


中国的传统文化离不开陶瓷,那素胚勾勒的青花至今仍吸引着世人的目光,那釉色渲染的河水也依然在静静地流淌。曾经的中国,是那样地令人遐想,我总在想,是什么让我们的先人创造了如此的神奇?而又是什么,让他们生生不息地膜拜这种神奇?

其实,是执着地追寻让我们的先人创造了神奇,他们创造了绚烂的中华文明,也创造了属于龙之子的壮志豪情。他们从简单的陶器生产摸索出制造瓷器,从原料的改变到温度的提升,从简单的实用器皿到豪华的装饰用品,祖先们经历了无数次的探索与追寻。手工制瓷有如下的工艺:从淘泥、摞泥、拉坯、印坯、修坯、捺水、画坯、上釉、烧窑、到最后的取瓷,每一道工序都是复杂的、精细的,不能有任何的疏忽。而古人在做这些工作的时候,总会带上虔诚的心灵去耕耘,而正是这样的虔诚创造,瓷器才会更加地美轮美奂,流芳百世。

我们都知道丝绸与陶瓷是中国人民奉献给世界的两件宝物,这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民族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丝绸与陶瓷作为物质产品出现,其意义不仅只此作为可用、可穿之物,由此而延伸出来的两条大道,彻底改变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如果说陆上“丝绸之路”给中国带来了宗教的虔诚,那么“陶瓷之路”则曾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商业财富。

曾经的辉煌令我们自豪与向往,当我们为着融入全球文化的目标不断前进的时候,我们是否还会想起那些传统的灵魂,那些被我们遗忘的、再也无法超越的精神……

景德镇瓷传说故事之神雕


民国年间,在景德镇只要一提曾生这个人,大家都知道他是瓷雕能手。一坨泥巴他放在袖同里,一会儿功夫,就可以拿出来一件雕塑作品。要他雕一只蟋蟀,雕出的蟋蟀就象真的:透过翅膀可以看见脊背上的纹路;要他雕一个天女散花,不谈他雕的天女何等美丽动人,光是这天女散出的花就有一千多朵,这一千多朵花,姿态各异,找不到两朵相同的,而且花朵就象真的一样,仿佛还能闻到香味呢。大家都十会尊敬地把曾生称为当代神雕。曾生有这么高的手艺,按理日子应该过得很好吧!然而,却偏偏相反。曾生所雕塑的作品,被人们称为珍品,能卖很高的价钱。可是在旧社会里,反动官吏和资本家恶霸,象刮地皮一样,层层压榨,这个捐,那个税,最后剩下的就寥寥无几了。加上曾生为人慷慨,经常接济四周的穷苦窑工,因此,他家中经常揭不开锅,拣烂菜叶当餐,成了家常便饭。有一年冬天,天气格外冷,鹅毛大雪一连下了三天三夜,把个古老的瓷城遮盖得白茫茫的一片。曾生的老毛病气管炎又发作了,他躺卧在床上,从夜里一直咳到天亮,把全身的气力都咳光了。这天傍晚,曾生正昏昏迷迷的睡着,突然听见有人喊他。曾生睁眼一看,原来是县长带着两个马弁站在床前。县长姓屠,是个出名凶残的贪官。不等曾生开口,屠县长就皮笑肉不笑地说:“省长大人今天驾临本县,他早听说你是雕塑能手,特地要我请你上府,雕个雪罗汉,让他欣赏欣赏。”曾生一听,连忙摆手,用咳哑了的嗓门,回答说:自己病了很久,无气力起床雕东西。

屠县长听了,胡子翅得老高,连声大骂曾生不识抬举,命令马弁,连拖带拉把曾生带走了。雪光把屠县长公馆的后厅映得通亮,厅中央已摆起一桌酒席,曾生被推推搡搡地拖到后院当中,他怀着满腔的仇恨,用手堆起了雪罗汉。曾生伫立在冰天雪地里,屠县长一伙喝酒作乐的狂笑声不时传到耳边,怒火在他心头燃烧……。冬去春来,随着天气转暖,曾生的气管炎病也渐渐好了。为了生活,他又开始上坯房,捧起泥巴,一件件地精雕细刻起来。这时候,屠县长又找到曾生的头上来了。他要曾生给自己雕一尊座像,准备放在厅堂中央,摆摆自己的威风。同坯房的工人们一听,都为曾生焦虑,因为大家都知道曾生最痛恨屠县长了,这尊座像,他无论如何也不肯雕的,可是如果曾生不雕,屠县长怎么肯放过他呢?出乎意料的是,曾生竟然一口答应了。只是他跟屠县长讲明:在雕像期间,任何人都不准进入他的坯房。曾生的这一举动大家都感到奇怪,猜不出他的葫芦里究竟卖的是什么药。时间象流水。按照屠县长规定的期限,三六一十八天,曾生把像雕好了。这一天,屠县长心中有说不出的高兴,他得意的想着:凭着曾生一手神奇的手艺,他的这尊瓷像肯定是不同凡人了。于是,他头戴大礼帽,身穿长衫马褂,手拄文明棍,神气十足地率领一帮人,来到曾生的坯房,要把雕像取走。镇上的窑工们一听说,都纷纷赶来,想看看究竟。雕像捧出来,屠县长一看就气昏了!这尊座像,脑袋象个猪头,脸上尽是横肉,龀牙咧嘴的要多难看有多难看,和屠县长完完全全是一个模样。“哈……”工人们一看轰然大笑起来。屠县长气急败坏,羞恼万分,连忙命令马弁将这座雕像打碎。几个马弁围住瓷像,棍如雨下。说也奇怪,这座瓷像竟铁铸一般结实,任凭棍敲棒打,就是不碎。屠县长急了,气呼呼地自己上前,抡起文明棍,劈头劈脑地打去。这一打不要紧,只见雕像纹丝不动,屠县长却“啊呀”抱头痛叫,倒在地下直滚。一个马弁从地上拾起文明棍,朝着瓷雕像连连打去,屠县长又在地上连连打滚。只见他连哭带喊:“别打呀!别打呀!”原来文明棍打在雕像头上,却痛在屠县长的身上。啊!这真是奇事了!难道这雕像和屠县长的灵气相通?屠县长疼过一阵,再也不敢停留,他一面挟起文明棍仓惶逃跑,一边哭丧着脸大喊:“神雕!神雕!”、“神雕!”工人们一下明白了,神雕嘛!当然是雕得入骨三分。曾生把对屠县长的恨,全部倾注进这尊雕像里去了。这时,曾生的脸上,露出了微笑。

景德镇瓷传说故事之美人醉


美人醉是一种瓷器釉色名,亦称桃花片釉,豇豆红釉等。它是清代康熙时铜红釉名贵品种之一。烧制时先在坯上施一层底釉,然后吹上一层颜色釉料,再盖上一层面釉,入窑高温还原焰烧成,呈色变化较多,粉红色中略带灰色的称“豇豆红釉”,灰而色暗的称“乳鼠皮釉”,粉红中的称“苔点绿釉”,带红块的称“孩而脸”釉等。

关于美人醉的来历,在景德镇还流传着一个美丽的传说。

在明朝时,有一天皇帝穿著一件红袍,从一件白瓷旁经过,回头一看,突然发现白瓷被染成红色,颜色美妙无比,龙颜为之大悦,于是下旨给御器厂,依样烧出这种红色瓷器。御器厂接旨后马上布置任务,日夜赶制,限期完成,但这种釉呈色极不稳定,对窑内气氛十分敏感,极不容易烧成。

期限将至,瓷器仍未烧成,窑工们个个惶惶不可终日,惶恐大祸临头。

有个老窑工每天愁眉苦脸回家,回家也是唉声叹气,一言不发。在其女儿的催逼下,他说出了事情的缘由,并分析了该瓷器烧不成功的原因恐怕是窑温烧不上去。女儿听后,宽慰其父休息,自已转辗反侧,彻夜不眠。在假寐中,神仙托梦,此器要以女儿身祭烧,便可成功。为救众多窑工,也为救其父,她已打定以身殉窑的准备。第二天,在窑工们心急如焚而无可奈何之时,她以探父为由来到窑上,趁众人不备跳入窑内,待众窑工和其父清醒过来,只见窑内熊熊烈焰在蒸腾,众人哭成一片。

待开窑时,满窑瓷器釉色殷红,晶莹润泽,就像少女的血染就的一般。这种瓷器以青年少女的生命为代价,终于烧制成功。窑工们为纪念这位以身殉窑的少女,将这种色釉取名为美人醉。

千年瓷都景德镇凭亮丽“名片”走出国门


今年以来,景德镇市以弘扬千年瓷都文明为主线,全面推进各项陶瓷展示与文化交流活动,不断挖掘、激活陶瓷文化资源,推动陶瓷文化走出去。

精品展示,打造陶瓷艺术盛宴

2017年新年伊始,景德镇与南京联合举办明清官窑瓷器联展,200多件(套)官窑瓷器在南京市博物馆亮相。3月26日,国家艺术基金重点资助项“2017第二届中国瓷画双年展”在景德镇开幕,共遴选出我省以及来自北京、上海、浙江、湖北、安徽等地的30位艺术家的120幅作品,集中展示出当下瓷画艺术家风格独特的陶瓷语汇和艺术魅力。此展随后还在北京、杭州等城市巡展。

6月5日,“国之瑰宝”——中国景德镇陶瓷文化展首展在北京中国政协文史馆开幕,涵盖了古陶瓷标本、仿古经典器物、现代日用陶瓷、艺术陶瓷和高科技陶瓷等五大板块,集中呈现了364块古瓷片、316件(套)仿古瓷、现代日用瓷、艺术陶瓷和高科技陶瓷。

今年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期间,各种配套展示活动同样精彩纷呈,有以“景漂”现象为主题的“景漂”国际陶艺家作品邀请展;有以展示和研究皇家黄釉瓷器为主要内容的明清御窑黄釉器对比特展;有以展示大学生创意陶瓷为主要内容的大学生陶瓷艺术精品展等。

对外交流,助推陶瓷文化走出去

4月7日,“故宫瓷器——皇帝御用”暨“景德镇御窑陶瓷特展”在荷兰代尔夫特王子纪念馆开幕,这是景德镇与代尔夫特2017年友城交流项目,也是中荷双方为庆祝两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45周年而举办的系列重要文化活动之一。展览为期4个月,共展出景德镇御窑遗址出土的文物120件(套),展品涵盖了景德镇五代、宋、元以及明代各时期的珍品。

每年6月份的第一个周末,欧洲陶瓷集市以及Westerwald陶瓷博物馆节暨欧洲陶艺展在德国城市赫赫尔-格伦茨豪森举行。赫赫尔-格伦茨豪森是欧洲最大的陶土产区,制陶历史已经有900年。景德镇作为友好城市而应邀参展。此次展览将景德镇陶瓷艺术和制瓷工艺带到了德国,对两个城市在陶瓷艺术领域以及陶瓷教育领域交流具有推动作用。

7月5日至8日,“感知中国·匠心冶陶”景德镇陶瓷文化展在德国柏林KPM皇家瓷器工场举行,100余件(套)陶瓷作品成为中德文化交流的使者,使景德镇成为展示中国文化的名片、讲述中国故事的平台、传递中国声音的窗口。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