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青花解读(三)

(4)关于元代釉里红、青花釉里红、红釉瓷、蓝釉瓷、釉上红绿瓷、孔雀绿釉瓷仿烧均瓷的研究问题

元代是对中国和世界陶瓷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时代,是各种文化相互影响并交融,自由来往交流的过程中创制了一批具有当朝很受欢迎,并陶瓷发展史具有历史性影响的创新陶瓷品种色。

釉里红瓷是瓷胎上用铜红料着彩,然后施透明釉,用高温一次烧成的釉下彩瓷器。这是元代创烧品种。它的工艺过程和青花瓷一样,但烧制过程中火候温度掌握难度大,成品率极其低,可以说百里挑一。过去专家学者见到元代釉里红实物很少,所以说元代釉里红没有明洪武的好,而且数量极其有限。从现在陆续发现的元代釉里红实物看,釉里红的烧制技术元代已经很成熟了。

青花釉里红是指在同一器物上,既有钴料又有铜红料描绘或涂抹彩色,烧成后使青花与釉里红同现于一器,由于青花料和釉里红料在烧成过程中需要的温度氛围并不一致,因此,要使这两种色泽都能达到成功的程度是比较困难的。元代陶工发挥聪明才智,硬实攻克了这一难关,为人类做出了贡献。

元代红釉瓷、蓝釉瓷、釉上红绿瓷、孔雀绿瓷却是难得一见的缺少品种,但国内我都见到过。我在上面提到的内蒙古蒙元博物馆的藏品中我们将都能看到。元代瓷器件件都是国宝的话,元代釉里红、青花釉里红、红釉瓷、蓝釉瓷、釉上红绿彩瓷更是宝中之宝,可以说件件都价值连城。将来很有必要一个一个地专题研究。元代烧制过均瓷,国内都认了,而且内蒙古出土过大量窖藏均瓷。宋代名窑怎么一夜之间烟消火灭了呢?元代仿烧过没有宋代其他窑名瓷呢?这种可能性不能排除。等将来的考古发现吧!我们不要以为自己没有见到就说中国没有。我敢说,中国民间藏着的元代瓷器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都比国外博物馆高一档次。我感谢民间收藏家们为国家保护了这么多的国宝,我为元代自豪,我为祖国自豪!

五, 对元瓷的认识和鉴定理论要创新

毛泽东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枪杆子里出政权”的理论,领导全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

邓小平倡导“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在不同时期及时提出了一、二、三、四新理论,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思想,改革开放”“摸着石头过河”“不管黑猫白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两只手都要硬”“照顾沿海、内地两个大局”“处理国内问题要坚持三个有利,处理国际问题要划分三个世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动摇”“用四化干部”等等耳目一新的理论之后,中国大地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江泽民在新时期提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鼓励国人“理论创新”要我们“与时俱进”。

中国在崛起,在变化,世人有目共睹。近期回大陆访问的台湾国民党主席连战、亲民党主席宋楚瑜都承认变化太大,出乎他们的想象。这说明一个民族只有理论创新,事业才能够发展,国家才有前途。

我们的元瓷研究也要另辟蹊经,理论创新,不然走不出误区来。

对专家学者要尊重,但不能迷信。因为对元青花我们认识很晚,很 多专家学者也很少有机会接触元青花,所以,元青花面前我们同样都是小学生。景德镇陶瓷研究所的所长刘新园先生看了托普卡比元青花后一番感慨最有代表性。《中国陶瓷》要学习,但需要不断修正、补充和发展。实践出真知。可不能小看中国的收藏家,他们有知识,有头脑,有胆量,也有爱国心。他们在几十年的摸爬滚打中有的已经练就了火眼金睛,可不是当年琉璃厂的古董商有眼无珠,把元青花云龙象耳瓶那样的国宝都不认识而失之交臂,成为国家和民族的一大憾事;更不是当年莫高窟的王道士那样为了蝇头小利,让外国人把国宝偷运出去。我在先人研究的基础和广大收藏爱好者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元青花的认定和鉴定提出如下几点意见:

第一,胎质决定瓷器断代和真假。

我们观察元青花有与其他朝代瓷器不同的很多特点。瓷石加麻仓土二元配方制作胚胎是从元代开始的。麻仓土与高岭土性质一样,出土地方不同。正因为出土地方不同,所以麻仓土与高岭土比较,麻仓土的杂质多,铁的成分高。元代的粉碎、洗练技术简单粗糙,所以,麻仓土和瓷石的颗粒都比较大而且气孔大。这个特点在元代器物和明洪武器物上基本相同。永乐开始就胎质变细些了,后来到清代越发细腻了。元青花底部一般都很干净,元青花底部多数不施釉,所以,用高倍放大镜观察时就会发现元青花的底部象用天津小站大米熬出来的稠稀粥一样白白净净、黏黏糊糊,一颗颗晶莹光亮的颗粒当中加杂着点点铁矿砂和其它各种杂质东西。元青花有什么底子,它的胎质也是一样的。现在的高仿元青花,它制作不了元代的胚胎。高仿元青花有的交尽脑汁在瓷器底部沾些粗砂,但做不到黏黏糊糊,也没有铁矿砂,与器物的胚胎更是牛头不对马嘴。元青花的胎质最好观察。元青花多数底部不施釉,器物施釉不到底,有缩釉现象,再加上元青花有烧制过程中出现窑裂,麻仓土中的铁矿砂在高温条件下炸开釉面而出现棕眼、鼓包等现象,给我们提供了观察胎质的极好条件。如果器物有残冲情况,那观察起来更加方便。在这里我提醒各位不要忘记我在前面提到的几点,明永乐开始中国瓷器进入了写纪年款识,底部施釉的新时代。明永乐、宣德瓷器中也有底部不施釉的,但两点要特别注意,永乐朝的胎质是有名的白而细;宣德瓷器款识满遍身。

taoci52.com精选阅读

元青花解读(四)


第二,苏麻离青青花钴料是元青花的身份证。

考古报告说明,中国的青花瓷最早从唐代开始烧造,宋代北方磁洲窑也烧制过青花瓷。元代一开始就烧制元青花,到中后期达到了顶峰。过去说元青花多见的为盘、罐、梅瓶、长颈瓶、玉壶春瓶、扁瓶、执壶、钵、盒、水滴、豆形洗、高足碗、yi、盏拖等,其中以大件器为多。从我目前掌握的情况看,元青花器形多种多样,大中小都有,我曾见过很小拔火罐用的小罐。蒙古族居住在广阔无垠的草原上,头顶蓝天白云,住着洁白的蒙古包,喝的牛羊奶也是白的。所以,蒙古族视兰色为神圣尊贵,白色为圣洁。建立元朝,随着国土面积的不断扩大,尤其征服西域阿拉伯信伊斯兰教的一些国家之后,因为蒙古族和信伊斯兰教的民族都宗尚兰色,加上苏麻离青青料的进来和北方陶工的南迁,元朝完全具备了生产元青花的各种条件。这样元青花就应运而生。元代中后期从国外进来苏麻离青钴料应用在描绘青花瓷纹饰上,烧成后兰白相映,怡然成趣,受到国内外普遍欢迎。用苏麻离青绘制纹饰经过高温烧后发色多种,但大体上浓艳、淡雅、青灰三种。浓艳是用苏麻离青料,淡雅、青灰是可能用进口料和国产料混合使用,也可能钴料本身成分含量不同或者对水多少所致。元青花烧成后有进入胎骨的很自然的黑色铁锈斑和凹凸现象。这当时被认为是缺点,但正这种现象不仅提高了他的身价,而且成了后人怎么也模仿不成的优点。元代开始使用的苏麻离青到了明成化年间完全绝迹,代而开始使用浙江料和平等青料。现在的高仿可以完全模仿元青花的器形和纹饰,但就拿不到元代所使用的苏麻离青钴料的身份证。高仿元青花只能采用重笔反复描绘或者青料中添加铁金粉,其结果进入不了胎骨,浮在上边,搞的弄巧成拙,明眼人一看就能看出破绽。

第三,当朝使用的釉色是元青花的衣裳。

元代青花瓷上施用的釉基本上青白釉、白釉和卵白釉三种,透明清亮,如脂似玉,晶莹油润,白中见青或者鸭蛋青为主。高仿者在釉色上下了大本钱,但还是差那么一点。

元青花无论是窖藏还是传世品,毕竟经过了七百多年,它身上的釉色是宝亮,新高仿瓷身上是贼亮,高仿者为了掩饰贼亮,只能采取化学处理或者埋入土中做旧等办法。狐狸怎么狡猾也骗不了有经验的猎人的明亮的眼睛。

第四,元青花的纹饰描绘技巧是一绝,是元青花的灵魂。

元代国运虽然不到百年,但却是书画名家辈出的时代。元代书画家继承了以前的文人画家的绘画传统,遗貌求神,以简逸为上,重视绘画创作中主观意兴的抒发,即把景物、动物、人物当作抒发画家主观思想情趣的一种手段。画家们的这种思想情趣在元青花瓷器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元青花纹饰很有时代气息。元青花纹饰中为什么鱼藻纹、牡丹纹、云龙纹、莲花鸳鸯纹、人物故事纹那么多呢?鱼藻纹代表着统一强大的大元国内各族人民自由自在,欢腾雀跃的景象;牡丹纹代表着元代富贵的象征;云龙纹代表着大元国主宰一切的象征;莲花鸳鸯纹代表着和谐安定,永不分离的象征;人物故事纹代表着以史为鉴,教育人民的意思。“萧何月下追韩信”、“三顾茅庐”象征着元代唯才是举的用人思想。元代请藏族巴思巴创造文字;意大利人马可波罗被派到扬州做官;汉族、回族、色目人当官当科学家的更是很多了。“昭君出塞”更是意味深长了。元青花绘画技术熟练老到,一笔画,没有回笔。现在的高仿虽然能做到照葫芦画瓢,但他绝对画不出来元青花那种神韵。一看呆板,毫无生气。

第五,元青花底部和圈足露胎部位火石红是元青花很重要的特点。

元青花底部多数很干净,但有明显而自然的火石红。这是胎体内麻仓土所有的铁矿砂经过高温处理后,从胎体内往外向没有施釉的方向释放出来的红颜色。据考察过土耳其托普卡比博物馆的许明先生报道,土耳其馆藏有几个元青花的底部就没有火石红。肉眼看可能没有发现火石红,这种现象在国内元青花中也有。但它肯定有外露的铁锈黑痣。用高倍放大镜看也能观察到渗漏的点点滴滴的火石红。

第六,对元青花综合分析不能忽视

对古瓷的认定和鉴定是一门综合性科学。尤其对元青花可不能用一种器物或者一两个瓷片来评头论足,顾此失彼,盲目下结论。还是多看,多上手,多动脑筋,慎开口是上策。元青花是元代创烧的新品种,所以,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肯定有不少标新立异的东西。到土耳其考察的先生们第一次感觉到元青花器形和纹饰的丰富多采。他们如果不到土耳其,坐在家里肯定不会有这个感觉的。什么东西也不能一概而论。就拿元青花的火石红问题,实际上江西高安馆藏元青花中就有底部没有火石红的,看了托普卡比馆藏元青花后惊喜地发现元青花也有没有火石红的,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青料和釉料在用料成分含量的不同和烧制过程中窑内放的位置不同,温度不同,气氛不同,所以,烧出来的器物发色不一样、气泡不一样是肯定的。所以,元青花中写纪年款和不写;底部施釉和不施釉,都有可能。关键是看“三神”,神胎质,就看是不是瓷石和麻仓土的二元配方;神釉色,施的釉是不是如脂似玉,晶莹油润,白中见青或鸭蛋青;青料是不是元代特有的苏麻离青或进口料与国产料混合使用的;看纹饰神韵,画的纹饰有没有元代世代气息。同时要注意它的接口、底部乳突、火石红、底部甩釉、气泡等等诸特点。这样综合认读后,对元青花的认定和鉴定就八九不离十,很有把握了。

元青花解读(二)


对元青花的以下几个主要特征,我们应该很好的把握。

(一)高颈大罐、扁壶、高脚碗和杯、八棱六棱器物、yi、敛口大钵、葫芦瓶、觚等是元代少见的特殊器型。碰着了是缘分,可不能叫失之交臂。

(二)大。元青花中不乏大罐、大壶、大盘、大瓶。伊斯兰需要以外,元朝统治民族蒙古族更需要大器物。蒙古族吃肉、喝酒、喝牛马羊骆驼奶、还有吃水从很远的河流、小溪拉水,这些民族习惯需要大器物。

(三)重。同样大的器物,元代的就重。原因是元代瓷器用的是麻仓土。麻仓土就比高岭土重。

(四)底部一般都有乳突,也叫鸡心。

(五)大器物底部一般都有不规则甩釉现象。这不是陶工偷懒所致。而是数量、质量或者商品、贡品的特殊标志。

(六)大器物一般都有接口。但玉壶春、八棱六棱瓶罐一般没有接口。元明大瓷器,为什么会有接口呢?因为元青花用的是麻仓土,麻仓土重,所以怕上边压下边而走形。元明大罐、大瓶都是二次制作,把下半部先做出来经凉半干后接着做上边的。所以,元明大罐、大瓶里边都有上边胎土往下坐的过程中挤出来的一圈封口厚胎土。这方法避免了走形,很好的保持了器物的完美。元代玉壶春为什么没有接口呢?用通俗话讲,元代玉壶春的腿矮,肚子大,脖子细,所以上边压力轻。元代八棱六棱器物为什么很少有接口呢?做的过程中把一部分胎土刮掉,减轻了负担,所以没有接口。这里看到我们的先人多么聪明。本人还没有摸过江西高安、河北博物馆出土元青花大罐、玉壶春和八棱瓶,但我相信它们都应该有这个特征。

(七)胎质不如明清的细致,胎土颗粒大,杂质多。明永乐朝开始,改进粉碎瓷石、陶洗麻仓土的工艺之后,景德镇瓷器的胎土一朝比一朝细致。明中期又采用磁器吸杂质的办法,杂质就更少了。高仿元青花胎土就更不用说了,已经很细了,没有气孔。

(八)火石红。火石红与麻仓土的关系密不可分。元青花器物施釉不到底,底部不施釉,胎土中铁的成分在高温烧制过程中集中往没有施釉的方向挥发,所以元青花的火石红是从里边往外涔漏出来的,决不是后来人为涂抹而成的。有的元青花底部肉眼不见火石红,或者火石红很不明显。但肯定有一些黑痣。不是没有火石红,用高倍放大镜观察,还是能看到一些很自然的火石红。

(九)气泡。元青花是用柴窑烧的。元青花的气泡,可以用高倍放大镜观察,有趣的是元青花的气泡,小气泡外有零散的大气泡。明代瓷器的气泡,一般大中小三种。现在高仿用气窑、炭窑烧制,与元青花的气泡是有明显差别。

(十)纹饰特征。过去的研究把人们的注意力都引到纹饰和釉色上去了,带着礼帽钻牛角,钻不出来了。但对纹饰的研究大获成果。比如,牡丹花的叶子是葫芦形;鸳鸯的翅膀是往上立的;龙纹头小,细颈,躯体壮实,背有锐利的锯齿形鳍脊,龙体修长,以三爪居多,爪修长锐利,斜方鳞;风纹鸡头,鹰嘴,鳞躯,花尾,尾一至五条,作花形排列。这里,我就不一一赘述了。

胎土是元青花的骨骼和血肉;苏麻离青色料和透明油润的白釉是它的衣裳;画工画的纹饰神韵是元青花的灵魂。注意了这三点就抓住了元青花研究的重点。同时不能忽视元青花的一些主要特征,要学会全面综合分析,这样才会认识元青花。

四, 研究元青花需要讨论的几个问题

(1)元青花有没有底部施釉的?

过去专家学者们的认识是多不施釉。但从考古发现和传世元青花器物看,有的元青花底部也有施釉的。我一个朋友就有一个早期元青花玉壶春,它底部就施了釉。

(2)元青花有没有纪年款的?

过去专家学者的看法是,元青花是不写款识的。但事实上不是这样。元青花也有写纪年款识的。《中国陶瓷》一书中就早有记载。我在内蒙古蒙元博物馆的馆藏文物中曾看到“大元至正元年制”的牡丹纹饰梅瓶一个;“大元国至大二年三月”款识的红釉青花玉壶春一个;“枢府公用”款识的红釉青花鱼纹玉壶春一个;“内府公用”款识的红釉青花鱼纹三管瓶一个;“内府”款识的蓝釉凸龙纹玉壶春一个;“内府”款识的蓝釉白龙纹梅瓶一个;“大元国至元二年三月”款识的蓝釉釉里红鱼纹梅瓶一个;“内府公用”款识的釉里红鱼纹梅瓶一个;“大元国 至正六年制”款识的缠枝牡丹纹青花釉里红梅瓶一个。内蒙古有一个藏家手中还有一个“大元国至正十一年制”款识的八棱鱼藻纹玉壶春。另一个藏家手中还有写“木沙栖鸭景已残,沙边落雁雪犹寒。江南江北曾行路,今日山窗借画看。”绝句,并写有“大元国至正七年秋”款识的青花釉里红玉壶春一个。还有一个藏家手中有一个红绿彩绘梅瓶上写着大元国至正元年制的铭款。以上举的烧制难度特大的元代瓷器,国内外博物馆中几乎是见不到的。过去我们没有发现,所以那时侯说,元青花不写款,可以理解。没有见过的东西,世界上不一定不存在。但现在我们面前已经出现一批写款的元青花时,我们承认还是不承认呢?

科学就讲实事求是,实事求是就是唯物论的反映论。是就是是,不是就是不是。陈云同志讲“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十五字箴言,给我们研究元青花指明了方向和方法。我的观点是,如果器物的胎质是麻仓土和瓷石的二元配方,用的是苏马离青钴料,纹饰具有元代神韵,器物的很多方面有元代特点,那就不管他底部施釉了没有,有没有款识都应该认定它是元青花。

(3)关于元末明初青花瓷器认定问题

中国历史上元之后就是明朝。实际上元还没有完全灭亡之前农民起义军已经占领景德镇地区。明洪武开始在景德镇烧制官窑瓷器。明洪武时期烧制的瓷器也多不写款。中国陶瓷发展史上明永乐开始瓷器上写纪年款识,但永乐朝也有不少器物都不写款。改朝换代了,明代开始用的陶工还是元代那时侯的陶工或者他们的后代。所以,元末明初,具体讲的话元至正后期到明永乐后期为至这个阶段内烧制的青花瓷器既有元代遗风,又有明代风格。对这批瓷器认定为元青花好呢,还是认定为明青花好呢?尤其对这时期的釉里红,包括江西高安市博物馆的开光花鸟釉里红罐,从纹饰上看它的肩部绘制的变体覆莲纹是相互搭肩的,是明代洪武的画法,但已认定为元代釉里红。象这样一批器物,我的意见能够明确认定元代的断代为元代,能够明确认定为明代洪武、永乐的断代为洪武、永乐的器物,实在很难划分的定为元末明初瓷器。不要以为不好划分而忽略了这批宝贝。

解读海外元青花发现与收藏


元代青花瓷在14世纪中及稍后通过贸易渠道输往西亚、南非、欧洲和东南亚等地。这些地区的元青花有传世藏品和出土物两类,其中传世品主要集中于西亚的土耳其伊斯坦布尔托普卡帕博物馆和伊朗德黑兰的阿尔德比尔神庙,都是体形巨硕、青色鲜丽和绘制精美的大型至正型青花。与此相反,东南亚地区出土或传世的元代青花瓷大都属器型较小,纹饰简单的小型器,仅出土少量大型青花器的残片。20世纪以来,大量中国文物流散,见于英国、美国等地博物馆的元青花数量巨大,且多为至正型青花,包括作为断代标准的“至正十一年”铭象耳青花瓶。

伊朗藏品。伊朗德黑兰阿尔德比尔神庙是收藏中国元青花瓷的宝库。早在17世纪初,阿巴斯王将1600多件中国瓷奉献给神庙,这些盖上印章的华瓷中,有数十件极为精美的元青花。起初,阿尔德比尔神庙的神职人员并没有把这些元青花视若拱璧而珍藏。在1931年拍摄的一张照片中,元和明代早期的青花瓷叠放于地上,如进入尚代开发的宝库。20世纪50年代,美国人波普曾对这些瓷器进行了研究识别,将一大批元青花瓷分离出来并作了披露。

日本是中国元青花的又一收藏大国,惟入藏时间、入藏方式尚待考证。据日本人三杉隆敏《中近东之中国瓷器》一书记录的27件元青花中,有大盘17件,大碗1件,梅瓶3件,大罐3件,扁瓶2件,葫芦瓶1件。除梅瓶和大罐外,尚有国内出土物中很少见的40-60厘米大盘和近40厘米的扁瓶。作为中国近邻,中国陶瓷对日本文化产生了深刻影响,据20世纪70年代统计,日本近800出遗址发现过中国陶瓷,包括元代青花瓷。日本收藏有极为可观的完整、精美的大型元青花瓷。日本所藏元青花器型丰富,既可见到近年国内出土的玉壶春瓶、大罐等器物,又可见到西亚所藏大盘、扁壶和葫芦瓶。

土耳其收藏。土耳其托普卡帕博物馆又称托普卡帕宫博物馆,位于首都伊斯坦布尔。作为欧、亚、非三大洲的交汇点,伊斯坦布尔是连接东西方的枢纽,历史上曾是古代“丝绸之路”的终点。千百年来,土耳其王国的宫殿中收藏了1万多件的中国瓷器,其中有数十件大型元青花瓷,是世界上收藏元青花数量最多、质量最精的博物馆。这些陈列于原皇宫大厨房的元代青花瓷有大盘、大罐、瓶、碗、壶等器型,有些残损的则用纯金加以修饰,更显豪华和瑰丽。在托普卡帕博物馆所藏39件元青花中,大盘19件,大碗4件,玉壶春瓶1件,罐4件,梅瓶5件,葫芦瓶3件,扁口瓶1件,扁瓶1件,另有残罐盖1件。

这些器物在国内出土物中很少见到。同样,近30年中国内出土的元青花托盏、执壶、高足杯等,在国外则几乎没有。另外,从装饰方法看,大盘上采用的模印、青地白花方法也少见于国内出土物,显然是因销售对象不同而分别生产的。

除日本外,英国、法国、美国、印度、东南亚等地的国家博物馆都有数量可观的藏品。可以不用怀疑的是,元青花绝大部分藏于国家博物馆,海内外私人藏品的数量应是非常有限的。

在中国陶瓷收藏热潮推动下,元代青花瓷器成为海内外研究者和收藏家持久不衰的热点。因元青花的无可替代的艺术价值和能够流通的有限数量,使其货币价值不断飚升。

1994年11月,香港苏富比拍卖的元青花“三顾茅庐”故事纹大罐以794万港元成交。

2003年9月16日,在美国纽约朵尔拍卖公司(Doyle New York )举行的“F. Gordon Morrill 所藏中国瓷器和贸易瓷专拍”中,元青花四系海水云龙纹扁瓶(高36.7厘米)以583.15万美元(约合人民币4822万元)成交,14世纪青花云龙花卉纹大盘(直径48.7厘米)以168.75万美元(约合人民币1395万元)成交。

2005年7月12日,英国佳士得公司在伦敦拍卖会上拍出的元末明初青花“鬼谷出山”人物故事纹大罐(高27.5厘米,径宽33厘米)以1400万英镑(加佣金为1568.8万英镑,约合人民币2.3亿元)成交,创中国瓷拍卖价格之最。这些成交记录为元青花的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提供了最有力的证明。

元青花、明青花、清青花三者,如何分清楚?


青花瓷作为中国传统名瓷,元明清三代都各有特色,对于青花瓷的创新与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但是也因为这三个时期的瓷器烧造技术成熟程度不一样,所以青花瓷的表现也差异较大,特别是收藏者,分清元明清三代青花瓷,可谓必须练习的功夫。那么元青花、明青花、清青花三者,应该如何分清楚呢?

首先应该明确,青花瓷按工艺来划分,只需两大类就可以进行概括,也就是粗类瓷与精细瓷。此二者的差异是肉眼可辨的。因为青花钴料的发色不同,粗瓷颜色更偏深沉,而细瓷则有明快之感。这个特性在三代青花瓷中体现得各有不同,且由于钴料选择的不同,技艺侧重点的不同,辨别更加复杂,所以仅仅想通过某些口诀一次性掌握元明清三代青花瓷的特征并加以辨别是不现实的,但如果多多上手学习,就会发现,三代青花瓷的辨别也是有规律可循的。

比如元青花,苏麻离青的使用可谓一大创举。这种青料的娇贵使得它需要与别的矿物质配合才能稳定发色,但不得不说,这的确是一种独特的青料,发色明艳恬静,蓝中带紫,深邃而不沉闷,无晕染或者局部晕染,整体发色稳定而明丽,是本土青料无法达到的效果。所以元青花比起后代瓷器,在颜色上很有特点,蓝中带紫并且明丽自然的,多为元青花瓷,因为苏麻离青在后世不断减少,与元代无法相比。

不过明代的青花瓷,又有另一番韵致了。由于明代的制瓷技术已有提升,特别是绘画水平的提高,使得明青花更具有中国传统的“文人气”,画面装饰留白合适,风韵独具。当然,在发色方面,早期的明青花也是采用苏麻离青的,所以与元青花有相似之处,但是后期采用本土青料,例如平等青等等,虽然明艳的紫蓝色少了一些,但是温婉秀丽的淡青瓷器也有了很大发展,婉丽淡雅,是元青花少见的。

元青花与明青花的烧造历史,为清青花提供了经验与基础,所以清青花的烧造无疑是更为成熟的。无论是对青花钴料的选择,比如结合不同的青料加以配比,再在釉中加入别的矿物质以达到明润的效果,且由于提纯技术的提升,整个清代的青花瓷相较于历朝历代,都有更多的完善与进步,特别是对于青花发色的控制,不再依赖于进口青料,而是在烧造的过程中通过技术手段加以调整,成瓷也更为精美。

元青花、明青花、清青花精品赏析及价格参考:

1:元青花孔雀牡丹带盖梅瓶,尺寸:高45厘米,估价:RMB 13,000,000 ~ 18,000,000,成交价: RMB 16,675,000 ,成交时间:2018-06-19,拍卖公司: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北京保利2018春季拍卖会。

本品俊秀挺拔,胎质厚重坚致,釉质温润泛青,其盖为覆杯型,中置宝珠钮,外绘六瓣覆莲瓣纹,布局疏朗。在宋元明三朝,梅瓶为实用器皿,多为盛酒之用,故烧造同时必配瓷盖,而清代则以之为陈设或插花之用,故不需烧造盖子。其盖式样与江西高安窖藏出土的六个青花梅瓶当中的五个盖子一致。其肩部装饰孔雀穿牡丹花图案,一面绘雄孔雀回首收翅,恰好落地的瞬间,另一面则是雌孔雀俯首翔飞,与雄孔雀相呼应。所绘孔雀翎羽清晰,神韵尤佳,周围缠枝枝牡丹翩翩展姿,妍态尽见,此处纹饰布局与安徽繁昌县新港街道元代窖藏出土「元 青花孔雀纹兽耳罐」的主题纹饰一致,笔法疏朗清秀,如出一人之手。

腹部绘主题纹饰为缠枝牡丹纹,但见牡丹花开正浓,妍美饱满,仰俯有姿,枝蔓舒展轻盈,布局疏朗清新,笔意酣畅洒脱。纵观本品上下之装饰有别元青花常见繁密之风格,清雅可人,其牡丹枝蔓均以细笔绘就,灵空舒畅,尽显纤巧之柔美,犹见风姿之典雅。青花之色,苍翠妍丽,深入胎骨,兼有丹青之妙。底部涩胎,泛瓦红色,留有明显的垫烧粘结高岭尾砂的痕迹,为元青花装烧工艺的重要特征。除了本品以外,存世所见以牡丹纹为主题纹饰的元青花梅瓶一共十件,装饰风格的不同主要体现在肩部的纹饰,常见为缠枝花卉和云肩式图案两种,其中保存顶盖不失者仅得四例,分别为香港葛氏天民楼藏品、香港佳士得2003年春拍第640号拍品和江西高安窖藏两件出土品,它们的肩部装饰皆为云肩式图案。其中伊朗阿迪比尔神庙旧藏两件器皿则与本品纹饰布局最为相近:一为「元 青花缠枝牡丹纹梅瓶」,只是肩部少了双孔雀。另一为「元 染付灵兽牡丹唐草文梅瓶」,肩部装饰则为缠枝莲与天马麒麟,胫部为卷草仰莲瓣纹。

2:元青花麒麟缠枝莲纹大碗,尺寸:直径29.5厘米,估价:RMB 12,000,000 ~ 15,000,000,成交价: RMB 13,800,000 ,成交时间:2019-11-30,拍卖公司:中贸圣佳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9秋季艺术品拍卖会。

元青花瓷器最初烧造多应波斯地区王公贵族之需,造型、纹饰、功用皆依自彼地之风俗而定,一改宋瓷影青之纤薄小巧,隽秀素雅之风格,往往以器形巨硕着称。本品撇口深腹,体量硕大,造型端庄稳重。通体以青花料绘饰,发色浓郁,浓重之处带有黑色结晶斑点。外壁装饰分上下两层,上绘缠枝莲花,胫部绘仰莲瓣纹。口沿内侧亦绘缠枝莲纹一周,底心青花圈内饰麒麟纹,周身衬以缠枝莲纹。麒麟是古代传说中的祥瑞之兽,和凤凰一样,也有雌雄之分。雄的称为麒,雌的称为麟,绝大部分人都使用“麒麟”这一约定俗成的统称。古人认为麒麟长有攻击性的犄角却性情温驯,是一种“贤德”的神兽。

绘有麒麟纹样的元代青花瓷器多为大型器皿,收藏比较集中于海外。主要的几件有:大英博物馆藏的青花缠枝牡丹飞凤麒麟纹螭耳罐;伊朗国家博物馆藏青花麒麟狮子花卉纹罐;土耳其托普卡帕宫的青花麒麟花果纹大盘(附图);北京故宫博物院的青花飞凤麒麟纹盘,参阅《故宫博物院藏元代瓷器-上》,故宫出版社,页50)。观察上述器皿可以发现,麒麟纹样一般作为主题纹样装饰在大盘中心,或者是作为辅助纹样装饰在大罐的肩部。元青花传世数量甚为稀少,如此绘工精良、品相佳好的青花麒麟纹大碗更是难得一见,堪称元代青花瓷器之中的佼佼者。

3:元青花云龙纹大罐,尺寸:高28.5厘米,估价:RMB 8,000,000 ~ 13,000,000,成交价: RMB 11,500,000 ,成交时间:2018-06-19,拍卖公司: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北京保利2018春季拍卖会。

此罐造型饱满,唇口,短直颈,丰肩,弧腹,为元青花经典造型。施釉肥厚滋润,釉色白中泛青,积釉处呈现鸭蛋青色泽。通体青花绘饰,颈部一周绘制卷草纹,近足处绘莲瓣纹,皆为元青花经典的边饰,余下皆留白,突出腹部为主题纹饰,布局简练,类似一例可参考伊朗国家博物馆藏「元 青花孔雀牡丹纹罐」,高29厘米,与本件体量相若,亦为口沿、足胫绘纹饰,腹部留白绘主题纹饰。腹部通体绘二行龙纹,一龙昂首向前,一龙回首而望,皆张口露齿,肌肉鼓胀,气息豪迈雄劲,身材飘逸灵动,极具神采;龙为三爪,为元代青花龙纹标准制式;龙身周围绘制火焰状祥云朵朵,烘托龙之苍劲、洒脱、雄伟之势,整体笔法洒脱豪放,青花一色苍翠妍丽,有如水墨之凝重晕染,颇得笔墨意趣。多数元代龙纹瓷,龙鳞绘画皆为交错网状画法,而本品不同于前者,则是由细笔勾绘致密鳞片轮廓,可见绘画者用心至深和技法高超。公私典藏所见装饰龙纹之大罐多绘单龙,绘双行龙者寥寥可数,此件更见珍稀。本品之青花苍雅雄浑,彰显出一份浓郁的文人水墨画的效果,云龙的精神气质生动威猛,例如龙爪的刻画,显得比其余要锋利遒健,肘毛的刻画更见飘逸。同样绘有行龙纹的一件可参考高安市博物馆藏「青花云龙纹带盖梅瓶」,1980年江西省高安市窖藏出土,笔触、画法均有本件高度相似,可供参考。

4:明永乐青花如意垂肩折枝花果纹梅瓶,尺寸:36.5厘米,估价:HKD 80,000,000 ~ 120,000,000,成交价: HKD 168,660,000 ,成交时间:2011-10-05,拍卖公司:香港蘇富比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1年秋季拍卖会。

5:明宣德青花地留白石榴纹大盘,尺寸:直径51厘米,估价:RMB 900,000 ~ 1,500,000,成交价: RMB 1,955,000 ,成交时间:2018-12-08,拍卖公司: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北京保利2018秋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大明宣德年制」款。

浅弧壁,平底,圈足。盘内、外壁采蓝地白花装饰。盘心饰折枝石榴,内壁一周饰缠枝各饰花卉。外壁饰缠枝莲纹。白花部分均有暗刻,划出的细部纹饰。平沙底,外口沿下青花书「大明宣德年制」楷书横款。由元代开始以回青钴烧制瓷器以来,瓷工和画匠亦尝试以钴料创烧不同设计的纹饰,其中以蓝釉作色地,主纹饰则以暗划幼线和留白展现的手法最为大胆新颖。此设计上的最大难度,是要在厚润施釉和留白位及纤幼划花纹饰取得平衡。确为景德镇御窑广的艺匠带来新的挑战。由于成功烧制的比率偏低,大量不达标的盘子都被打破弃掉,得以保存而完整地流传后世者翏翏可数。明初洪武和永乐年间,此修饰手法更似被完全放弃。直至宣德一朝才再次采用,并极限度的生产。

6:明万历五彩青花鱼藻纹盌,尺寸:10.5厘米,估价:HKD 600,000 ~ 800,000,成交价: HKD 937,500 ,成交时间:2019-04-03,拍卖公司:香港蘇富比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9年春季拍卖会。

7:清乾隆青花春耕图双福如意大抱月瓶,尺寸:高59厘米,估价:HKD 60,000,000 ~ 80,000,000,成交价: HKD 69,850,000 ,成交时间:2018-05-30,拍卖公司:佳士得香港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8年春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六字篆书款。

这件珍罕之作器身敦硕,釉下钴蓝画工娴熟,前后腹各饰一面大型圆形开光,内绘耕耘图,边框环饰规整的缠枝牡丹纹。颈侧对称置蝙蝠耳,衔一枝喻长生不老的灵芝,瓶颈前后亦各绘一只蝙蝠。这些蝠纹与蝠耳俱上下倒垂,皆因「蝠」象征「福」,而「倒」谐「到」,故「蝠倒」喻指「福到」。瓶耳下方各绘莲花一朵,花下所悬饰物样式繁复,似结合了「卍」(音同「万」)及「寿」字,合指万寿无疆。其下悬磬音同「庆」,暗指「吉庆」。瓶腹前后的两面大型开光,描绘的是一派闲适自在的田园耕耘景致,对于渴望返璞归真、远离案牍之苦的中国文人来说,观之定然心驰神往。实则,其寓意之深远,远不仅止于此。

8:清乾隆青花龙凤云蝠纹鸠耳方壶,尺寸:37.3厘米,估价:HKD 30,000,000 ~ 40,000,000,成交价: HKD 44,537,500 ,成交时间:2017-04-05,拍卖公司:香港蘇富比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7年春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大清乾隆年制》款。

9:清乾隆青花八仙贺寿螭耳尊,尺寸:35厘米,估价:HKD 28,000,000 ~ 35,000,000,成交价: HKD 44,440,000 ,成交时间:2016-10-05,拍卖公司:香港蘇富比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6秋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大清乾隆年制》款。

元青花概述


元青花瓷的胎由于采用了“瓷石+高岭土”的二元配方,使胎中的Al2O3含量增高,烧成温度提高,焙烧过程中的变形率减少。多数器物的胎体也因此厚重,造型厚实饱满。胎色略带灰、黄,胎质疏松。底釉分青白和卵白两种,乳浊感强。其使用的青料包括国产料和进口料两种:国产料为高锰低铁型青料,呈色青蓝偏灰黑;进口料为低锰高铁型青料,呈色青翠浓艳,有铁锈斑痕。在部分器物上,也有国产料和进口料并用的情况。器型主要有日用器、供器、镇墓器等类,尤以竹节高足杯、带座器、镇墓器最具时代特色。除玉壶春底足荡釉外,其它器物底多砂底无釉,见火石红。

元青花的纹饰最大特点是构图丰满,层次多而不乱。笔法以一笔点划多见,流畅有力;勾勒渲染则粗壮沉着。主题纹饰的题材有人物、动物、植物、诗文等。人物有高士图(四爱图)、历史人物等;动物有龙凤、麒麟、鸳鸯、游鱼等;植物常见的有牡丹、莲花、兰花、松竹梅、灵芝、花叶、瓜果等;诗文极少见。所画牡丹的花瓣多留白边;龙纹为小头、细颈、长身、三爪或四爪、背部出脊、鳞纹多为网格状,矫健而凶猛。辅助纹饰多为卷草、莲瓣、古钱、海水、回纹、朵云、蕉叶等。莲瓣纹形状似“大括号”,莲瓣中常绘道家杂宝;如意云纹中常绘海八怪或折枝莲花、缠枝花卉,绘三阶云;蕉叶中梗为实心(填满青料);海水纹为粗线与细线描绘相结合。

谈谈元青花


讯 周杰伦的一曲《青花瓷》述说了青花的魅力,更多的人也因此对它一见倾心。

原始青花瓷出现于唐宋,成熟的青花瓷则出现在元代景德镇的湖田窑。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时发展到了顶峰。而元青花作为青花瓷器的开端,则有着其独特的魅力。

元代青花瓷器的釉色白中微闪青,莹润透亮,胎质幼洁、色白。元代青花瓷器造型独具特色。

当时的景德镇陶工在继承唐宋制瓷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弥补了形体上工艺粗糙的不足,使元青花更精美。元代青花瓷器款式多样,造型别致,并出现了胎体厚重的巨大形体。元代青花瓷器具有精湛的装饰技法:青花与刻花、印花、瓷塑、浅浮雕等多种技法相结合,绘画充分发挥蓝白的艺术效果,形成了以白地青花、蓝地白花或青花线描为主的几种风格。元代青花瓷器的纹饰最大特点是构图丰满,层次多而不乱。笔法以一笔点划多见,流畅有力;勾勒渲染则粗壮沉着。主题纹饰题材多样,其中以元代龙纹极具特色。

总之,元代青花瓷器造型硕大丰满,纹饰繁密,层次丰富,构图严谨,一改唐宋以来瓷器花纹布局疏简的传统,工细的描绘加上繁复的层次,形成了花团锦簇的艺术风格。

从两块元代瓷券探元青花(三)


五、综合分析

一 地券真伪判断

首先从地券本身的瓷质来看,无论胎土、釉色、青料也都符合元瓷的特征。其次从地券的时间地点的考证与元代无出入,再从地券的内容格式及书写模式和字体也属元代风格。从以上各个角度分析都看不出一丝一毫仿制造假的痕迹,所以可以确定这二块地券是元代的无疑。

二 墓中瓷器分析

1、瓷器种类之分析

从瓷券的时间地点来看,墓主人舒英二生前是浮梁人,死后也葬在浮梁,说明其与浮梁有深厚的渊源,而浮梁正是景德镇窑瓷器的发祥地。墓主人死时又是元代至正年间,这时也是至正型元瓷制造的全盛时期。按瓷券所写,此墓瓷器种类至少四种,即青花白釉磁、刻花白釉磁、红花白釉磁、白花红釉磁。从这些瓷器的名称就不难看出,应该都是至正型元瓷。

2、瓷器数量之分析

从券中记载之藏瓷数量,四个方位各“九十九付”这个数字。笔者认为,如是以祭神镇墓之法物来说,则应与“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贯文”一样同为阴界之数,也是一个虚数。但如是以陪葬品来说,则应为实数。但从此券记载瓷器所放方位来看,还是以阴数的可能性为大。也就是说不管每个方位所存瓷器的实际数量是多少,都折阴数虚数 “九十九付”。一般来说,实数一定是比虚数少。所以笔者认为该墓藏瓷实际总数应少于396件。具体该墓藏瓷实际数量是多少,笔者也没有第一手资料,但就笔者所知,这一坑的元瓷应不在少数。

3、瓷器功用之分析

券中记载:“东止青龙,存青花白釉磁,九十九付;西止白虎,存刻花白釉磁,九十九付;南止朱雀,存红花白釉磁,九十九付;北止玄武,存白花红釉磁,九十九付。”从以上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到,此墓中的瓷器,除了作陪葬品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功能,那就是作为改善风水,祭神镇墓之法器。因瓷器是用火烧土而成的,以五行属性来说,属火属土,土中含火,墓穴本身五行也属土,在墓中放入含有火性的瓷器,火生土,故有生旺墓穴风水及墓主家运之作用,且瓷器又不会腐坏,所以用瓷器作为祭神镇墓之法器也不无道理。

这种将瓷器当作四方风水法器的墓葬方式,究尽只是此墓单一的个案而已,还是元代景德镇地区墓葬的一种普遍习俗呢?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问题。如果这真的是元代景德镇地区的一种墓葬习俗,那么试想一下,每个墓穴都有四个方位,只要在每个方位放上几件瓷器,穷人用小盘小碗,富人用至正型大器,那么一个墓穴所需瓷器的数量,就少则十几件,多则几十件,甚至上百件了。这种以每个墓穴乘以四的用瓷量来说,一般家庭只要死人,可能家中所用的大小瓷器多数都要放到墓里去了。如此惊人的墓葬用瓷量,可能就是造成元青花瓷器像谜一样失踪的原因吧!这只是笔者的一个大胆推论,希望大家共同来探讨。

六、结论

在中国瓷器史上,几乎没有元青花瓷的记载,几百年来,中国人一直以为元代没有生产瓷器,直到50年前,英国人发表了至正十一年象耳瓶后,中国人才知道,元代不仅生产瓷器,而且还如此的精美绝伦。但为什么元青花瓷器,在元以后的600年中,奇迹般地在人间蒸发了?对此众说纷纭,到目前为止这还是一个未解之谜。

“元至正六年舒英二买地券”的出土,也许可以帮我们解开这个谜团,至少让我们多了一个思考的方向。从此券中我们看到,元代至正型瓷器,除了人们日常使用外,也是墓葬的风水法器。不仅是阳间人们喜爱它,也是阴间鬼神的最爱。当我们元代的祖先们离开人世,就把它们都带到了地下祭神去了,只有少数几只漏网之鱼传世元青花 留在地面上,至正十一年象耳瓶就是一例。故从元代以后,在中国的土地上,几乎看不到元青花,而只有远销国外的元青花,留传于世,所以人们还以为至正型元青花只是外销而已。

随着这几年国内大兴土木,挖地十尺,沉睡地下多年的一些元代墓葬被翻了出来,“元至正六年舒英二墓”就是其中之一。该墓中的买地券及元青花的问世,对目前元青花的研究将有很大的帮助,一些有关元青花的理论和数据,将会受到很大的挑战。

1、 元青花的失踪,可能与元代实行道教的墓葬习俗有关。本文观点

2、“至正型元青花都是外销”这一理论,将有进一步讨论的空间。

3、“国内民间没有元青花精美大器”的论点,将不攻自破。

4、 “全世界元青花只有四百件”的记录,将被刷新。

5、 一些从未见过的元青花器形和图纹将出现。

6、 元青花的某些“孤品”之说,将出现重大的冲击。

至正六年舒墓中的元青花瓷券及元青花瓷器的出土,一方面给元青花的研究带来一些很好的资料。但另一方面,因它是非官方出土的,出土后已全数散落民间,这也给这些元青花的正名,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尤其当今仿品大行其道,而真正认识元青花的人又不多。当这些出土的元青花精品与一大堆的仿品混在一起时,它的下场是可想而知的,这是目前国内出土元青花的最大悲哀。也是笔者撰写此文最大的用意所在,希望能借此文抛砖引玉,让失落的元青花真品受到更多的关注,让国内的元青花研究更上一层楼,让我们能为保护元青花作一些努力。

2006年,正值墓主舒英二及这批元瓷下葬整整660年。在此谨向墓主人舒英二及在天之灵,表示最高的敬意!

以上是笔者就“元至正六年舒英二之瓷券”所作的考证与分析,因所知有限,难免挂一漏万,不当之处请大家多多指正。

元青花如何鉴定?


元青花如何鉴定?宋代以前景德镇制瓷,胎土只使用瓷石一种原料,烧成温度较低,制大器易於变型。早期景德镇瓷多中小件这是主要原因之一。南宋后期至元初,在麻村发现了烧瓷的黏土(即麻仓土,现在通称高岭土),经研究在瓷石中掺入20%左右的高岭土,耐温高,走型少,提高了硬度,增强了瓷胎的白度和透明度,为烧制优质大型青花器提供了条件。这就是二元配方制胎。具体配料一般掌握高岭土在五分之一,瓷石占五分之四上下。二元配方的使用是景德德制瓷工艺的一大创新:

① 用麻仓土成胎,可以提高炉温,瓷胎不易变形

② 胎色较白,微显青灰色阶

③ 胎骨里面含有气孔较多,鉴于手工制胎的原因,胎骨中孔隙多数是偏狭形④ 胎底颗料状明显,不如明清瓷胎细腻。

景德镇生产的元青花因为含有麻仓土,胎色是以白为基色,微显青灰,显青灰的程度有深浅不同的色阶。大概是窑温的不同而造成。这种白中微显青灰色阶细分可能有多种,一般粗略分成较深较浅两类即可。元青花的胎色没有纯白的,但有深灰和土黄的两种。按程度也可细分多类。但基本上都是不含麻仓土的其他窑口的产品。有因烧窑失败烧结不透而胎色发黄的,不在此例。有的元青花露胎处显土黄色,并不是其胎质本色,有的是因胎土里含有铁质,入窑前晾胎不够干燥而形成的微显淡淡的窑红,有的是长期接触黄土等物形成的包浆。并非瓷胎本色。不应该误解里面也是土黄色的。

元青花在露胎处经常显出或淡或浓的红黄色。这种现象,是在入窑后火烧形成的。平常称做窑红或火烧红、火石红。元青花的窑红从根本上说是因为胎土中含有铁元素而形成的。元青花的胎中含有多种元素,还会有一定量的水分。在入窑烧制的过程中,水分会从胎里向外蒸发。而胎土中含有的游离铁元素随着水分的蒸发会浮现到胎皮表面,显出深浅不等的红黄色。这就是窑红。也就是说形成窑红的成因一是胎中含有铁元素,二是胎含水分,胎晾晒干燥不透而形成。

有人说元青花都有火石红,没有火石红不是元青花,这种说法是不对的。不少元青花露胎处没有火石红。只要胎骨、釉面、青料、工艺、绘画等都对的,不管有没有火石红都是元青花。

元青花瓷器的火石红多种特征:

(1) 大面积火石红,和火石红浓重的。

(2) 火石红较浅淡的。

(3) 露胎和釉交接处有一线火石红的。

(4) 没有火石红的。

元青花的露胎处的情况比较复杂,不能以有没有火石红判断真假元青花。

火石红表现多样,是与胎土所含铁元素及水分的情况决定的。

(1)当素胎施釉后晾晒比较彻底,胎釉均已干透的情况下,入窑烧成后,露胎处往往没有火石红,只有一些铁元素积聚的芝麻黑点。

(2)当胎凉晒不够彻底时,胎土中所含的铁元素会随着水分的蒸发而浮现。在露胎表面显出火石红。

(3)表胎已晒透,但施釉后未干透而入炉烧制的,因为釉中含水分缘故,会在釉水周边形成一圈轻重不等的火石红。

(4)个别元青花在底部露胎处显出较浓厚的红黄色类的护胎釉面的东西,似乎是涂了一层东西,经烧制后而凝聚,尚需进一步研究。

因为真元青花既有有火石红的,也有没有火石红的。而现代制品,也有仿制火石红的。因此以有没有火石红判断是不是真元青花就会进入误区,引起失误。

看火石红应该重点看是真正的古窑火石红,还是现代仿制的假火石红,而不是以它论真假。

一般来说,多数假窑红是从外部涂抹上的。真窑红是烧制过程中自然形成的,很容易区分。但是,几年前在窑中烧制高仿窑红已试验成功。这种仿古窑红如果没有作旧,一般比较鲜艳,出不来几百年的沉旧痕迹,比较好认。如果作旧作的好的,就难认了。因为它也是烧制出来自然形成。特别是新仿一线窑红,围绕釉边露出一线红,很能迷惑人。怎样区分呢?真正的元青花一线窑红不仅有经历数百年的陈迹,周围露胎的地方,还往往伴随产生一些由于胎土中含铁元素聚集成斑而形成的黑芝麻(000716,股吧)点。新仿窑红的胎土与古胎土不相同。因此虽然新仿出了一线窑红,但周围露胎处一般没有黑芝麻点,比较干净。这就区别开了新老窑红。当然这种现象的区别只是对今天的仿古窑红来说的。仿古与鉴别总是相斗争而存在的。我们点出如何区分,仿古者就会研究对策,他们今后也会研究出比较像的窑红和黑芝麻点来。我们的鉴别也要不断提高才行。

元青花的釉料配制呈现出多样化,比较复杂,有影青釉、青花白釉、卵白釉、兰釉、红釉等多种颜色釉。在一些地方窑口烧制的元青花中还有灰青釉。

元代景德镇使用的较多的是青花白釉。这种釉是在原影青釉的基础上改善而来。其中减少了釉灰的比例(约占10%左右),增加了釉果的比例,因此釉层中A2O3的成分增加,CaO成份降低。

以上是由小编搜集整理的“元青花如何鉴定?”的相关知识,更多收藏知识,请持续关注我们。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元青花解读(三)》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元青花解读(三)》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元青花瓷器气泡鉴别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