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家窑文化陶器

马家窑文化因1924年在甘肃省临洮县马家窑村古文化遗址发现而得名。它是受仰韶文化影响发展起来的,与仰韶文化关系密切但又有一定差异,因此有人曾称之为甘肃仰韶文化。据测定马家窑文化距今5000余年。主要分布在甘肃和青海的东北部,以洮河和湟水的中下游为中心,分为石岭下、马家窑、半山、马厂四个类型。

马家窑文化的陶器有泥质陶和夹砂陶两种,多以泥条盘法制成,焙烧温度在1000℃左右。器物种类有钵、瓮、豆、瓶、盂、杯、壶等。器型特殊的有敛口深腹双耳罐、束腰罐、盆形双耳豆等。由于类型不同,器物造型略有区别。以罐类为例,马家窑类型的罐类造型结构均匀;马厂类型的罐腹部较粗,多侈口;半山类型的罐造型肥硕,腹径较大,底部较小,肩部丰满。

如果说仰韶文化开创了彩陶艺术的先河,那么马家窑文化则将史前彩陶艺术推向了顶峰。

马厂类型的彩陶,某些器物加涂红色陶衣,早期纹饰以很宽的黑边紫红条带构成,晚期纹饰以红色或黑色线条构成,常见纹饰有大圆圈纹、菱形纹、变体蛙纹、波浪纹、人形纹等。纹饰线条无论粗细,都描绘得非常规整,以折线、曲线、圆圈纹、回纹为基本纹饰进行多种形式的组合,且某些器物上出现“卍”纹。半山类型的纹饰表现手法多样,以曲线构成的纹饰花样较多,如同心圆纹、螺旋纹、圆圈纹、葫芦形纹、网纹、连弧纹等。锯齿纹很常见,多用作镶边。还有一种最特殊的人形播谷状的谷神纹。在颜色上多见黑彩、红彩,同时有少数的紫红色彩。半山类型的纹饰构图有很强的立体效果,很多器皿平视与俯视所产生的效果截然不同。马家窑类型纹饰在马家窑文化中最为精彩,纹饰线条均匀柔和,波线曲线大量应用,图案以几何纹为主,还有动物纹和人物纹。一些纹饰如鱼纹、火焰纹比仰韶文化更加生动逼真。最具艺术特色的波纹和漩涡纹,其组织结构巧妙,线条优美,笔锋流利生动,委婉曲折。在漩心中央与交错相连的涡线空当处饰以圆点,象征着波浪上跳跃的水珠,整个图案奔腾动荡,使观者如身临其境。此外,某些马家窑类型器物通体布满纹饰,连器物内壁皆绘纹饰(俗称内彩)。内彩发达,是马家窑文化突出的特征。

相关阅读

马家窑彩陶片


小晏工作于甘肃博物馆,我和他是在扬州文物培训中心古陶瓷鉴定班认识的,一见如故。临别时,我送了他许多青花瓷片,他很感激,说扬州在新石器时期有人类活动的遗迹,也有一些原始陶器出土,但由于地域关系,基本不见彩陶的踪影,以后一定会在当地古玩市场买些彩陶标本送给我。事隔数年,我几乎忘了这件事。今年烟花三月,小晏托一位来扬州旅游的朋友,不远千里带给我一块彩陶标本,这位西北汉子果然不食前言。

在新石器时代,畜牧业、农业已经非常发达,陶器的产生代表了这个时代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而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彩陶和马家窑彩陶更如天外来客,作为人类最早的文明标志,开启了中国绘画史。仰韶文化彩陶上大量绘画鱼纹、鸟纹、植物纹,说明人们在从渔猎、采集到农耕的长期生活中,学会了观察,获得了创作的灵感,并发挥想象力,把客观现实中的事物,提炼成艺术形象,装饰在陶器上。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出土的彩陶盆,就是一幅图形优美的装饰画,这也是我国最早的人物画处女作:五人一组,手拉手,头侧各有发辫,激情洋溢地跳着集体舞,是祈祷苍天赐福,还是庆祝又一个收获的季节?原始舞蹈,过去仅见于一些神话传说,但原始舞蹈一定是我们的祖先在劳动中创造出来的,它发之于心,动人心弦,使今天的现代舞蹈家受到有益的启发。

无论是半坡平直线条的画鱼,还是马家窑弧线感觉的画水,都蕴含了天地自然间的节奏与韵律之美。马家窑彩陶上面旋转的线条,是先民赖以生存的武器——飞石索,还是河流中泛起的涟漪……虽时光相隔六千余年,仍有一股扑面而来的生命气息。

彩陶艺术的写实与抽象一直处于融合状态,反映了先民的巫术思维和“天人合一”的思想。目有所见,心有所悦,在彩陶艺术中,我们看到了人类的乐观精神和创造的激情。马家窑彩陶遗址在甘肃临洮境内,唐诗中描绘这个地方,用了“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等句子,正是西北这块荒凉广袤的土地上,繁育了人类最古老的灿烂文明。

石湾窑陶器


位于广东省佛山市石湾镇的石湾窑,以制陶业闻名于世。佛山石湾窑开始于宋,兴盛于明清。由于其善于仿制宋钧窑,人们习惯称之为“广钧";又由于石湾窑产品为广东各窑杰出的代表作,石湾窑又被称为“广窑"。

石湾窑产品多采用本地陶土,器物形体厚重,胎骨暗灰,也有少量胎色呈白色或红色,其釉厚而光润,釉色丰富多彩,有青、黑、红、黄、蓝、白、紫等。这些彩釉由于配方不同,浓淡不一,因而所呈色泽繁多,仅青釉就有冬青、粉青、桑青、梅子青等。在这些釉色中,最富于变化的当为蓝釉,所谓“钧窑以紫胜,广窑以蓝胜"。此外玫瑰紫、翠毛等色亦为佳品。最为珍贵的为“三捻花釉",即杨桃花釉,它是在浅蓝或红色的釉层中,密布芝麻点般的紫红色,幽雅娇艳,极为罕见。在仿钧窑的窑变色釉中,有一种在蓝釉中流淌雨点状葱白色的品种,人称“雨淋墙”,远远望去犹如飞流千尺、万马奔腾。

石湾窑的表现题材与器物种类非常丰富,有人物、乌兽鱼虫、仿古器物及仿各名窑产品、建筑装饰件等。目前所见明代产品有仿贯耳壶、长颈瓶、拄瓶、三足炉等,其釉色庄重,有蓝釉、翠毛蓝、酱黄、米色釉等。色釉多有开片;人物塑像有城隍、土地门官、神仙道佛等,表现手法单一,人物缺乏个性特征,且面部饰有较厚的色釉,五官模糊不清。清代石湾窑各种类型题材齐全,釉色应有尽有,人物塑像写意传神,除神仙道佛官吏外,还有众多劳动人民形象。与明代陶器相比,人物面部不再施釉,而以各种色彩描绘五官,整个形象着重表现人物的面部表情及个性特征。各种人物塑造得神气意足,栩栩如生。

陶瓷文化鉴赏-中国古代彩陶艺术顶峰---马家窑文化陶瓷


马家窑文化因1924年在甘肃省临洮县马家窑村古文化遗址发现而得名。它是受仰韶文化影响发展起来的,与仰韶文化关系密切但又有一定差异,因此有人曾称之为甘肃仰韶文化。据测定马家窑文化距今5000余年。主要分布在甘肃和青海的东北部,以洮河和湟水的中下游为中心,分为石岭下、马家窑、半山、马厂四个类型。马家窑文化的陶器有泥质陶和夹砂陶两种,多以泥条盘法制成,焙烧温度在1000℃左右。器物种类有钵、瓮、豆、瓶、盂、杯、壶等。器型特殊的有敛口深腹双耳罐、束腰罐、盆形双耳豆等。由于类型不同,器物造型略有区别。以罐类为例,马家窑类型的罐类造型结构均匀;马厂类型的罐腹部较粗,多侈口;半山类型的罐造型肥硕,腹径较大,底部较小,肩部丰满。如果说仰韶文化开创了彩陶艺术的先河,那么马家窑文化则将史前彩陶艺术推向了顶峰。马厂类型的彩陶,某些器物加涂红色陶衣,早期纹饰以很宽的黑边紫红条带构成,晚期纹饰以红色或黑色线条构成,常见纹饰有大圆圈纹、菱形纹、变体蛙纹、波浪纹、人形纹等。纹饰线条无论粗细,都描绘得非常规整,以折线、曲线、圆圈纹、回纹为基本纹饰进行多种形式的组合,且某些器物上出现“卍”纹。半山类型的纹饰表现手法多样,以曲线构成的纹饰花样较多,如同心圆纹、螺旋纹、圆圈纹、葫芦形纹、网纹、连弧纹等。锯齿纹很常见,多用作镶边。还有一种最特殊的人形播谷状的谷神纹。在颜色上多见黑彩、红彩,同时有少数的紫红色彩。半山类型的纹饰构图有很强的立体效果,很多器皿平视与俯视所产生的效果截然不同。马家窑类型纹饰在马家窑文化中最为精彩,纹饰线条均匀柔和,波线曲线大量应用,图案以几何纹为主,还有动物纹和人物纹。一些纹饰如鱼纹、火焰纹比仰韶文化更加生动逼真。最具艺术特色的波纹和漩涡纹,其组织结构巧妙,线条优美,笔锋流利生动,委婉曲折。在漩心中央与交错相连的涡线空当处饰以圆点,象征着波浪上跳跃的水珠,整个图案奔腾动荡,使观者如身临其境。此外,某些马家窑类型器物通体布满纹饰,连器物内壁皆绘纹饰(俗称内彩)。内彩发达,是马家窑文化突出的特征。

上一篇:釉里红传说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