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禹墟”明日考古发掘 将印证大禹传说真伪

昨日,由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王吉怀研究员等一行9人的考古队伍先期入驻蚌埠市禹会村,于今日同来自安徽大学的9名考古学专业研究生共同组成禹墟发掘工作组,计划将于明日正式开始对蚌埠禹墟展开挖掘工作。因为历史上关于大禹的大量传说,或是口头流传或有文字记录,都与禹墟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使得此次发掘备受世人瞩目。负责此次禹墟发掘的王吉怀研究员表示,此次发掘主要目的是找到大禹所生活的龙山文化时期在淮河流域的遗迹、遗存,而并非专程为“大禹”而来。对于此次发掘是否会证实历史上多个关于大禹的传说,王研究员显得十分保守和谨慎。

发掘从传说中“禹会诸侯”处开始

黑云压顶、瘴气翻滚,传说禹率众劈开山脉,淮河水顿时倾泻而出,不再泛滥,劈开的山也变成了今天的荆山和涂山,禹会村的陈育新老人指着前方两座山脉极富表现力地演绎着在当地流传颇广的传说,力图让记者确信,脚下的自家那已被砍掉的一亩桃园正是当年大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的圣地。当地的农民更是从禹会村的村名、北面的荆、涂二山以及那些充满神秘色彩的传说中提炼出一条条线索和踪迹,试图让大禹这个在中华文明史上具有重要历史地位的人物与淮河河畔这个小村庄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具体、确凿。

陈育新老人昨日将自己的桃树砍去后,显得十分骄傲。因为他一直认为,考古队这次征用他家桃园,正是因为桃园的地下是禹墟,考古队希望从中找到当年大禹留下的活动遗迹。而这个概念却没有得到王吉怀的认同,负责此次发掘的王研究员认为,发掘的目的是为了大禹所生活的龙山文化时期的一切祖先留下的遗迹和遗存,从而证明龙山文化在淮河流域的存在和影响。“无论是大禹留下的还是当年别人留下的”只要能找到任何龙山文化遗迹,此次发掘的意义都是重大的。同时,只要能够证明在该地区确实有龙山文化的存在,也能从时间上,给大禹与禹墟之间目前十分微妙的关系找到支撑。

“禹会诸侯”处地下80厘米确存夯土层

据了解,2001年,蚌埠市文物部门在之前当地村民普遍认同的“禹会诸侯”处,也就是早年陈育新家种植桃树的那座一亩大小的土丘上竖起了一座“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碑,而名称则有意写作“禹会村遗址”。据该市文物部门介绍,当时这样做,是在没有出土任何与大禹个人有关的实物证据之前,本着科学严谨的态度,将禹会村作为一个地理概念保护起来。同时,蚌埠市文物部门对此次发掘的成功、“禹会村遗址”的升格充满了信心。

王吉怀研究员则告诉记者,禹会村是否因一段大禹会诸侯的历史在此发生而得名,尚无从考证,目前关于大禹治水和大禹会诸侯的地点在学界有很多争论。可是从前期出土的鬼脸鼎足、长条侧三角凹鼎足以及陶片等文物看,在淮河东岸、位于禹会村以南的地区可能存在着大约50万平方米的龙山文化遗迹,而这里被称为禹墟。此次考古之所以选择禹墟的北缘,传说中禹会诸侯的地方,是因为先期钻探发现,该处存在着一个“T”字型的夯土层。夯土层古代主要是大型宫殿、房屋、围墙等地面建筑留下的,该夯土层位于地表下约80~90厘米,面积大约在1300平米左右。

考古队首先将从“T”型的东侧入手,拉出约10个探方,也就是大约250平米的范围,试图找到夯土层上下的文化层,也就是遗迹、遗存,从而推断该夯土层的年代。据了解,夯土层最早将于5月2日前后与“世人”见面。至于夯土层是否就是当年禹与各个诸侯共襄盛举的地方,王吉怀表示,除非在夯土层上有确凿的证据出现,否则,这仍将是一谜团。

禹墟考古是为龙山文化而来

据王吉怀研究员介绍,禹墟发掘研究工程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后,作为淮河聚落研究的重头戏,已被确定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组成部分。目前,在长江流域、黄河流域都发现了龙山时代文化的遗址,但淮河流域至今仍未发现。根据他们前期所做的实地调研,在禹墟遗址的一些地方发现了龙山文化时期的陶片。这些陶片既有北方龙山文化时期的特点,又融入了长江流域,也就是南方龙山文化的诸多因素。据此判断,淮河流域早在四千多年前,很可能就是北方文明和南方文明交汇碰撞的地方。同时,正是因为碰撞,可能使得此处产生最为全面、精彩的龙山文化。(记者强飞)

taoci52.com小编推荐

新瓷收藏潜力被发掘


对于一些瓷器收藏爱好者来说,经常会陷入两难的境地:一方面,历代瓷器的价格经常以百万、千万,甚至以亿来计算,典型的例子如元青花瓷罐在英国拍出2.3亿元的天价,古瓷拍卖节节高升,相关的纪录不断被刷新。而另一方面,市场上又频频出现以现代工艺品冒充古瓷的现象,一些媒体还不断揭露瓷器造假的种种伎俩。太贵的买不起,假古瓷又很多,在目前这种情况下,收藏当代名家制作的仿古新瓷或许是个不错的选择。

新瓷潜力正被发掘

中国嘉德今春首辟的“现当代陶瓷艺术”及“现当代雕刻艺术”专场首战大捷。其中,李菊生的作品“豆蔻年华高温颜色釉镶器”(右图)一开拍便引来众多关注,各路买家纷纷竞价,最后以123万元人民币落槌,拔得该场头筹。顾景舟的“汉铎壶”以78万元人民币成交,而徐秉方的雕刻(下图)以67万元人民币的成交价摘得“现当代雕刻艺术”专场桂冠。

贵远贱近、厚古薄今历来是中国传统的收藏理念,各拍卖机构的重点多放在古代官窑瓷器、杂项、中国书画、油画等方面,近年来,随着收藏家和投资者的日益成熟,以及中国现当代作品在国际拍卖市场上屡创佳绩,使得现当代艺术正日渐成为投资收藏的新宠儿。但其收藏人群相对于别的艺术门类来说还是比较小。嘉德拍卖公司的陈林林介绍说:“当代陶瓷艺术品进入市场才刚刚开始,现在国外一些大的博物馆和社会团体对当代陶瓷都有收藏。据我所知,目前国内有几家博物馆也在收藏,但是还没有完全形成像收藏当代油画艺术品、古玩那样大的气候。”

据了解,上世纪90年代初期,现当代陶瓷主要是以工艺品的形式进行出口贸易,更多的则是一些海外人士在收购现当代陶瓷,特别是中国香港、新加坡、东南亚地区。进入21世纪以后,国内收藏的现当代瓷器大部分是从海外买回来的。现在国内的收藏市场现金流量越来越大,收藏群体也在急剧扩大。

专家表示,目前国家级工艺大师的陶瓷原创作品,上至几万下到几千元都可以拍得,相比之下,价格无疑非常悬殊。因为当代新瓷市场整体价位较低,适合个人小额投资或进行系列、专题收藏。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收藏人数的不断增加,价格势必会大大上扬。投资现当代瓷器无异于优先持有“原始股”。

现当代陶艺“玩”的是观念

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人类学研究中心主任方李莉介绍说,“中国的现当代陶瓷艺术基本是由3支力量构成的:一支是传统的自然延续,这支力量主要是在各传统的产瓷区的陶瓷艺术工作者,他们大多依照前辈遗留下来的技艺与表现方法在制作一些传统的陶瓷艺术品;另一支是受西方文化观念影响的现代陶艺家,因为其教育背景及思维方式的西化,即使表现的内容是中国化的,也难免打上西方艺术的烙印;还有一支力量就是一方面努力学习西方的现代文化,理解西方现代艺术的内在意义,同时将自己的艺术之根牢牢扎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的陶艺家,他们的作品兼具民族性和世界性。这3种力量对于当代的中国陶瓷艺术的发展和构成都非常重要,但最后一支力量将是未来中国当代陶艺发展的主力军。”

陈林林认为,“现当代陶瓷艺术是把现代艺术的观念融入到陶瓷这个载体里面。收藏的主要是观念、手法和工艺。其他艺术可能更多讲究的是绘画方面的语言,现当代陶瓷除了这点,还牵涉到另外一个层面,就是资源、工艺以及火的艺术和运气。”

收藏大师作品还需留点儿心

今天现当代陶瓷、雕刻艺术进入拍卖已是水到渠成的一件事情,当拍卖打开市场以后,面临的问题又会随之而来。据专家介绍,现代瓷器出现几个问题:大师、教授的东西仿冒的很多;有的大师会请其他人画,之后落自己的款。专家提醒,现当代陶瓷进入二级市场,艺术家作品需要经过市场确认其价格,虽然信息相对比较对称、透明,但也会出现一些虚假炒作,作为投资者就要看清二级市场的价格,不要被其所左右。

专家给准备购买新瓷的收藏者提出了几条建议:其一,买瓷就是买“人”,瓷器的价值,往往与其作者有莫大的关系;其二,尽量挑选艺术性、装饰性较强的东西;其三,对于目前市面上价格已经炒作的太高的新瓷要保持谨慎,不要盲目追高。

近年水下考古所见紫砂器


据各国考古界估计,目前已知分布于全球各海域中、具有文物价值的沉船总数约有16000多艘,其中大半都在欧洲。亚洲地区以东南亚海域沉船最多,据美国学者布朗(Dr.RoxannaM.Brown)研究,自1974年至今,已有120余艘沉船在东南亚海域被发现。东南亚区域在中国习称为南洋、南海,自古以来,南洋与中国的政治和商业关系十分密切。南洋也是古代中西交通的咽喉和国际贸易和货物转运、集散的重镇。这条海上丝路水下所蕴藏的大量文物是当时海上贸易盛况的缩影,也是今日研究贸易史、文化史、工艺美术史的重要宝库。在出水文物中以陶瓷器为大宗,这固然是因为中国历代陶瓷丰富多彩,向为外邦所好,陶瓷贸易历来鼎盛;此外,陶瓷器坚实的质地特性,也使其虽历经海底环境长期浸蚀,仍能保持当时的基本状态。研究人员除了藉此观察当年船货的堆栈结构、运输路线、商品内容外,也能据以推断陶瓷产地的制作水平、外销市场的消费品位等社会经济面貌。

近年来中国沿海、东南亚和非洲一带陆续出水陶瓷器中不乏宜兴紫砂陶器,笔者择要简述于下:

1.万历号(theWanli)

2004至2005年间,由瑞典海洋考古学者史坦(StenSjostrand)成立的南海海洋考古公司(NanhaiMarineArchaeologySdn.Bhd.)与马来西亚政府合作,在马国西岸的Terenganu省Tanjong外六海里处,打捞了一艘明天启年间(约1625年)的葡萄牙货船,该船可能是由广州驶往马六甲的途中因故沉没。史坦命名此船为“万历号(theWanli)”。该船的出水物主要是明代万历时期的外销瓷器,紫砂器极少,只捞起3只壶盖与两片破片(图1),俱为圆器,其中一个壶盖以珠钮为中心,贴饰12棱的星形泥片,上面并押印一圈连续涡纹。这是目前已知水下考古中年代最早的出水紫砂壶。

2.冬古湾沉船

2004年,中国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中心与福建、北京、广东等地的水下考古专家组队,在正对台湾海峡的漳州东山岛冬古湾的郑成功古战船遗址中发现一批文物,其中包括一件平盖朱砂圆壶(图2),底钤“状元及第”四字阳文篆字圆章(图3)。东山岛是郑成功的主要军事基地之一,经考古专家研究,该船年代约为康熙十五年(1676年)。

3.乌斯特兰号(theOosterland)

1991年,由南非开普敦大学主持的考古队在南非开普敦Table海湾,对一艘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沉没的荷属东印度公司乌斯特兰号(theOosterland)沉船进行考古打捞,出水物中有6件外销紫砂壶与数十件残片(图4),此批茶壶有两个特色,一是6件全部钤有款识(图5),且风格与中国本地的无异;二是部分茶壶外表已贴饰模印的吉祥纹样,显然是为了迎合西方市场而制作的外销紫砂壶。

瓷板画再度受宠 禹王治水图拍出920万元高价


瓷板青花《不染图》,作者张学文

5尺6四条屏瓷板青花《梅兰竹菊》,作者赖如森,售价12.8万元

一套景德镇四屏的瓷板画,前几天在广州周门北路彩虹会刚挂出来,就被人以3万元买走。作为陶瓷收藏品中的高端品,瓷板画的价值随着近年来瓷器价值的升温出现几级跳,在5月底中国嘉德的拍卖会上,“珠山八友”王大凡的一幅《禹王治水图》粉彩瓷板画,就拍出了920万元的高价。

南方潮湿瓷板画比书画易保管

历史上,瓷板画的艺术地位几度起落,清末民国瓷器大热时,“珠山八友”瓷板画的市价甚至堪比清末官窑。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瓷板画更是盛极一时,很多西关商贾热衷向瓷板制作名家定制,用作自家厅堂的装饰,比如座椅、床具的镶嵌美化、屏风、插屏、挂屏的摆设等,当时瓷板制作名家的价格甚至高于同时代书画名家作品的价格。即使是同一名家制作,比如王琦的瓷板画就比他画的瓶、盘等瓷器器皿要贵。

但后来随着其他轻便艺术品的出现,瓷板画一度被冷落,“因为很多广东人不喜欢在家里墙上打洞”。据彩虹会的市场负责人介绍,“后来随着家居装饰手段的提高以及南方天气潮湿带来的书画保管难题,近年来瓷板画又重新被市场所接受。”

以彩虹会正在展出的景德镇名家作品展为例,有一套5尺6的呈屏瓷板画,标价12.8万元,被很多买家看中。

高手支招

当代陶瓷艺术品三个收藏方向

在5月底中国嘉德的拍卖会上,“珠山八友”瓷板画拍出高价让不少广东藏家心里直乐,因为他们都自称藏有“珠山八友”的瓷板画。但广东一些鉴定专家表示,民间收藏的很多“珠山八友”瓷板画,其实都是赝品,当中又以临摹刘雨岑的居多。

事实上,近年来古瓷不仅高仿多,投资门槛也越来越高,动辄十多万元。那么普通藏家如何在瓷杂收藏中分一杯羹?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审委员会评委张学文在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收藏当代陶瓷艺术品,只要懂得行情、懂得鉴赏、懂得收藏途径、懂得与艺术家深交朋友,那么投资风险、花费相对都小得多。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陶艺家作品的升值空间也会加大。”

“当代陶瓷艺术品的收藏主要有三个方向:一是已故的著名老艺人、老艺术家的作品,如‘珠山八友’,他们在国内外有很高的名望,作品市场认可度高,投资、收藏这些艺术家的作品,升值空间较大、风险较小;二是艺术家处于成熟期的作品,收藏家可以将该位艺术家初期、中期和晚期的作品作一个分期收藏;三是那些尚没有名气,但作品想法独特,技巧丰富,具有发展前途的艺术家作品,这样就能花很少的钱,获取最大的利益回报。”

近年部分瓷板画拍卖成交价格表

名称成交价(元)拍卖公司拍卖日期

王大凡《禹王治水图》粉彩瓷板9200000中国嘉德2011-05-25

王锡良粉彩《黄山四千仞》瓷板7820000上海崇源2009-10-20

张松茂粉彩《和靖咏梅》瓷板4945000北京匡时2011-06-07

张松茂粉彩《黄山温泉》大瓷板4830000北京保利2011-06-05

张松茂粉彩《三顾茅庐》雪景瓷板4370000长风拍卖2011-06-21

王琦粉彩渔樵耕读瓷板(一套)4025000北京保利2011-06-05

王锡良粉彩《雀屏中选》瓷板3910000北京匡时2011-06-07

张松茂《革命胜地井冈山》瓷板3680000北京匡时2011-06-07

知多D

珠山八友

随着清朝皇家御窑厂的衰落,一批出类拔萃的优秀民间陶瓷艺术家异军突起,珠山八友就是其中技艺超群的代表人物。“珠山八友”成员从事瓷画创作的年代,大约在20世纪初至20世纪60年代。这里的“八友”分别是王琦、王大凡、汪野亭、邓碧珊、毕伯涛、何许人、程意亭、刘雨岑。

青白瓷真伪浅议


青白瓷是我国宋、元、明、清时期生产的主要品种之一,它较集中地代表了宋代高度发达的制瓷技术水平。所谓青白瓷,是指其釉色介于青白两者之间,青中泛白,白里显青,具有胎腻质细,体薄透光,釉面莹润,如冰似玉、滋润清雅、晶莹夺目等特点,它既不像白瓷那种素净,牙白瓷那样雅洁,也不像卵白瓷那种失透,更不像青瓷那样青翠欲滴,因此,在中国东南沿海和其他一些省、区烧制青白瓷的众多窑址中,江西景德镇以其烧造优质且典型的青白瓷而冠绝群窑,并形成了以景德镇为中心的“青白瓷窑系”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景德镇窑烧制的青白瓷之所以如此晶莹剔透、质优而典型,主要基于下列原因:

1、 瓷石的质优,导致瓷胎致密洁白,半透明度良好,为同时期各窑产品所不能比拟。

2、烧制工艺严谨、器壁薄腻规整,器型挺拔精巧,其制坯技艺极其娴熟。

3、瓷釉光泽度高、透明度好、釉下的刻花纹饰因线条的深浅不同而积聚厚薄不等的釉层,浅处釉色青白,深处呈色青绿。

青白瓷的造型丰富,品名繁多,可以说应有尽有,有的学者从造型上将其分为琢器和圆器两大类;所谓琢器是指立体造型的瓷器,如瓶、尊、罐等;圆器是指平面造型的瓷器,如碗、盘、碟等,鉴于人们生活相当丰富,而青白瓷的造型涉及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器类的繁杂丰富、变化多样,深受人们青睐。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些不法者的疯狂盗掘和走私古陶瓷的原因。于是就出现了大量仿制历代名瓷,烧制赝品的制假贩假活动。在仿制过程中,由于一些人借用高科技手段,使一些高仿伪赝品几乎达到了以假乱真的程度。为此,如何准确鉴别它们的真赝,在这里跟大家共同学习,谈谈我的一点见解,仅供大家参考。

首先我认为鉴别陶瓷的真古或新仿的传统方法,就是所谓的“眼学”观察法。这种传统的方法具体说就是通过眼观、手摸、耳听等感官手段,从陶瓷器的诸多特征包括造型、纹饰、胎体、釉色、铭款、重量、音色、旧痕和光泽等进行综合鉴别、分析与判断。这是陶瓷辨伪的一种最基本方法,也是当今最流行的方法。

鉴别青白瓷先要认真用眼或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其造型是否符合古瓷特征,胎质是否细腻,器体是否体薄透光,这是一点。如果上述这些都符合的话,则特别关注其器表釉色,釉色是判别真古与新仿品的关键,也是作伪者较难过的一关。一般新仿瓷器出炉后,器表釉色首先给人的直观就是崭新发亮,俗称“燥光”,作伪者为了作旧退除燥光,传统的方法是使用兽皮用手工反复打磨退光,现今新的方法是用现代化学材料稀释,用刷油漆的排笔刷于瓷器表面,一个多个小时后“燥光”就会逐渐退掉。用兽皮反复打磨的作旧效果要比用化学材料的好,而且显得更自然,经过上述方法作旧后的瓷器,稍不注意就易蒙混过关,难以辨别。为此要辨别一件青白瓷器的釉色是否纯真,不仅要用双眼观其釉面是否滋润光洁,色泽青白,观其积釉浅处是否釉显青白,积釉深处是否呈色青绿,还特别需要用手抚摸,即手感如何。如果手一摸过去器表光洁釉净,犹如触玉一般,则说明釉色纯真的可能性较大;反之如果是经过化学材料作旧过的瓷器,用手摸其器表定不甚光滑,当然,这种手摸还要和眼观结合进行,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

如果器型、胎体或釉色经过眼观、手摸都基本无疑点的话,就要观其装饰图案了。青白瓷纹样的种类、组合、布局、装饰手法及其刀法风格特征,也是作伪者最难仿的一关,只要我们细心地反复观察、比较分析,也是能辨别其真伪的。如是新仿品,往往刀笔并不那么熟练,不是此处线条交叉,就是那处双线重叠,甚至成片刀痕紊乱,即便是仿古高手,往往也只能模仿刻划其“形”,而难以刻划出其“神”来。所以,鉴定时只要细心审视,还是能识别真伪的。辨别青白瓷的真伪,还有一点就是要注意瓷品的胎足。作伪者为了作旧,往往在底足露胎处用烟叶水或浓泡的茶叶水反复涂刷,效果很好。

当然,识别陶瓷的真古或新仿,除了上述传统方法之外,就是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的方法。由于传统的鉴定方法无法确定胎、釉成分;对器型、釉彩或纹饰均无量化标准。目前,我国的古陶瓷科技鉴定,主要是对陶瓷胎、釉成分、烧成温度,烧造时间,显微结构等方法进行测定、分析,采用的主要方法是用同步辐射X荧光、热释光等方法分析的。这种方法是现行最有说服力、最科学的一种方法。

7501瓷真伪辨


最近几年来,市场上出现了一批颇受收藏家重视的现代瓷器精品,就是被人们称为“7501瓷”的毛主席专用瓷。1996年,北京太平洋拍卖公司在岁末艺术精品拍卖会上推出了68组(件)“7501瓷”拍品,这是“7501瓷”首次进入拍卖市场。当时人们对“毛瓷”的重视程度远没有现在高,因此,一件釉下彩水点桃花瓷器底价才8000-10000元。经过几年的宣传和炒作,“毛瓷”的价格扶摇直上,2002年,有媒体宣称,每件“毛瓷”的价格已经涨到了10万元人民币。这样一来,“毛瓷”身价陡然提高,收藏家们开始努力追逐“毛瓷”,于是,市场上陆续出现了不少所谓的“毛瓷”。经专家们审鉴,大量涌向市场的“毛瓷”都是这几年景德镇的陶瓷工匠们用瓦斯窑烧制的仿品。如此复杂的市场,难坏了那些喜爱“毛瓷”的收藏者。

面对被仿品充斥的“毛瓷”收藏市场,有人站出来说话了:当年为毛主席烧制专用瓷的工作,是由中央办公厅直接抓的,只烧了有限的20多窑。瓷器烧好后,中央精心挑选了一批精品给毛泽东使用,余下的由当时的中央办公厅主任汪东兴亲自下令,要求全部销毁。因此,按道理社会上不应该再出现“毛瓷”。“毛瓷”是否真的全部被销毁了呢?现在市场上还能不能见到真正的“毛瓷”?事情追溯到1975年,景德镇烧出了4200余件质量上乘的“7501瓷”,经认真挑选后,最终选定了千余件精品送交中南海,其余的全部就地封存。中南海收到这批瓷器后,汪东兴确有指示,曾下令将未送中南海的“7501瓷”制品全部销毁。 但主持这批瓷器研制的原轻工部陶瓷研究所并没有按中办的意见办,他们认为,送到中南海的瓷器在使用过程中,肯定会有损耗,必须留下一批作为将来的补充储备。另外,这批瓷器不但凝聚了研究所200多人半年多时间的心血,它还是瓷中精品,代表了建国以来瓷器制作的最高水平,大家实在舍不得将其销毁。最后,研究所决定将其全部封存,使这批在中南海以外的“毛瓷”幸运地保存了下来。

1980年,在毛泽东逝世了数年以后,研究所按照以往的惯例,在当年的春节,从库房里拿出了一部分封存的“毛瓷”作为职工福利,每人分发了10件左右,近3000件的“毛瓷” 就这样流入了社会。因此,武断地说社会上不会有真“毛瓷”的观点是不对的。在流入社会的仅3000件“毛瓷”中,有600余件已被一位新加坡收藏家收入囊中,现在理论上能在世上流传的“毛瓷”最多不过2000件左右,可谓凤毛麟角。因此,在收藏“毛瓷”时必须提高警惕,仔细鉴别,不要被鱼目混珠的赝品蒙蔽。

怎样鉴别“毛瓷”的真伪呢?根据当年参加过研制“毛瓷”的专家们提供的信息,我们把鉴别真假“毛瓷”的方法归纳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瓷器的种类和用途上鉴别。根据目前掌握的资料,“毛瓷”的主要用途是解决毛泽东用餐的保温、保洁问题,同时还有少量的毛泽东书房用具。所以当时研制的“7501瓷”以盘、碗、勺、品锅、茶壶、茶杯为主,并全部配有很严密的盖。书房用具中有烟灰缸、笔筒、笔洗等。由于毛泽东晚年不喝酒,所以没有酒具。目前市场上流传的“毛瓷”除了上述器物外,还有酒杯、酒壶和不带盖的大碗,这些瓷器基本可以断定是假的。另外,还有一些与餐饮和书房用具无关的摆设瓷器,如花瓶、水仙盆等,也肯定不是“7501瓷”。

二、从款识上鉴别。“7501瓷”一律用非常工整的篆书题写“景德镇制”两行四字款,没有其他落款形式。如发现楷书款,可以断定是假货。还有一种题为“中南海陶瓷研究所制”的款,也与“毛瓷”没有关系。即使发现了篆书“景德镇制”的款识,也要仔细分辨,真正的“毛瓷”题款是著名工匠用小笔写成,字体端庄工整,且透出一种秀逸。而仿制品字体写得往往生硬做作,只要认真辨别,不难发现破绽。

三、从胎体的光洁度、白度和透明度上鉴别。“7501瓷”是特选江西抚州的一种非常珍稀的优质高岭土做原料,这种高岭土今天已经非常稀少了,用此原料制成的瓷器,呈半薄胎状,通体晶莹剔透,温润如玉,洁白无瑕;逆光视之,器壁非常均匀,成半透明状;以手指轻击,其声音清脆悦耳。而近几年的仿品无法找到这样高质量的原料,所以胎釉显得粗糙,而且表面常常呈现深浅不均,或带有疵点,敲击出来的声音有些发闷,逆光看时更可发现器壁薄厚不匀的现象。

四、从绘画技巧上鉴别。当年参加“7501瓷”绘制的都是名传四海的绘瓷大师,如王锡良、章鉴、张松茂、汪桂英、刘平等人,而且在绘制时各位大师又都只绘制自己最纯熟的部位,如花卉的枝干由王锡良、戴荣华绘制,点花朵的洋红由刘平、徐亚凤、舒惠娟承担,其余部分由章鉴、汪桂英等人绘制。所以整个瓷器的画面粉润娇美,生动自然,枝干花朵浑然一体,认真欣赏找不出一点败笔。而仿制的“毛瓷”颜色既不鲜亮,枝干配合也缺乏浑然一体的意境,有时还会出现画面的中断、颜色的变态等现象。虽然有些仿品也不惜使用好的呈色剂,但由于“7501瓷”中花朵的红色使用的是以黄金作呈色剂的特殊颜料,难以寻找,且价格昂贵,制假者为牟利绝不肯做如此大的投入,所以不管是梅花还是桃花,都显得暗淡无神,只要对照真品的图录比较,真品就十分鲜明了。

五、从烧制工艺上来鉴别。“7501瓷”入窑时,是装在特制的匣钵中隔火烧制的,瓷胎的烧制温度要达到1400°C。在高温下隔火烧制的瓷胎瓷化彻底,无论光洁度、硬度、洁白度都能达到很高水平。而现代仿品都是用气窑无匣烧制,温度无法达到1400°C。而且在升温速度、水气蒸发、有机物溢出等几个环节上,都与真“毛瓷”有较大差距,所以不可能有真“毛瓷”那样的胎质,绘画、颜色也不可能有相得益彰的效果。尤其明显的是,釉上彩的水点梅花器物,是在胎体烧成后在瓷胎上再绘制花卉,然后二次入窑烧成的。在选择成品瓷胎时,凡胎上有薄厚不匀或其他瑕疵的,不可能再将其绘上花卉图案,制成成品。因此,凡发现瓷胎有毛病的釉上彩瓷器,可以一律定为伪品。

明成化斗彩瓷器鸡缸杯的传说


明代成化鸡缸杯以2.8124亿港元的拍卖价格成交的明代成化斗彩鸡缸杯,创造了中国古代瓷器的最高世界拍卖纪录。斗彩鸡缸杯其实有一个传说故事。成化是明朝第八个皇帝,成化皇帝叫朱见深。早年,朱见深从太子到民间流亡,对一名万姓丫鬟特别依恋。此后朱见深继任王位,封万丫鬟为万贵妃。万贵妃40岁的时,生了一个儿子,不幸夭折,从那一天开始,万贵妃就变了,宫里一旦有小孩,万贵妃就害一个,整个后宫白色恐怖一片,没有一个小孩能存活下来。

有一天,朱见深看到一幅画,一只母鸡带着一只小鸡在觅食,就联想到他的童年和后宫不稳定,便在这张《子母图》上写了一首诗,工匠们就按照《子母图》的意境把这个图案烧出来了,做出了鸡缸杯。万贵妃知道皇帝的用意后网开一面,有一个小孩存活下来了并继承了王位。万贵妃59岁的时候过世,半年不到,成化皇帝也就死了。

明成化鸡缸杯为御用酒器,成化尚饮,陈于御案,且成为后世皇家之风。明万历《神宗实录》载:“御前有成化彩鸡缸杯一双,值钱十万。”成化鸡缸杯直径仅8厘米,胎薄透明,青花勾描,内填五彩,绘母鸡携雏鸡觅食,故命。经二次入窑烧制,工艺繁复艰难,可供御用之品不及三成。

成化鸡缸杯是中国陶瓷史的奇迹,烧成之日,至臻至美。此后二百年间,历代追访,终不及。将中国陶瓷艺术推向巅峰的清乾隆皇帝,曾命御窑厂仿制,然不无遗憾地赋诗叹道:垂范后世的朱明珍品,“鸡缸最为瓷器斗彩之冠”。

康熙青花如何辨真伪


“清三代”瓷器是市场所追捧的陶瓷的“重头戏”。在其中,康熙青花在陶瓷工艺史上更是主角,在国力强盛的康熙年间,青花所呈现出的大气令人如痴如醉。

近年来,康熙青花瓷的价格在市场上一直“扬头高歌前进”。

不过,由于康熙青花的名声大,市场上也出现大量“鱼目混珠”的器物。一位读者来信咨询自己所藏的笔筒是否为康熙青花,经过广州市文物总店专家黄燕红的鉴定,应该为新仿康熙青花山水纹笔筒。为了让普通收藏者学会辨认康熙青花,我们将该仿品与其他5件青花器皿进行详细的对比说明。

货比货

*比青花

与“康熙青花山水纹笔筒”对比,新仿品的青花发色浮于表面,没有深渗进胎中。康熙时期的青花发色独一无二,特别是中期的青花是最“正宗”的发色,鲜明亮丽,而且青花釉浓淡颜色层次分明。

*比纹饰

仔细观察可见仿制品的纹饰散乱,而且画工甚为粗糙。真品就完全不同,如“康熙青花山水纹笔筒”,绘画明显有着“清初四王”(指四大王姓的书画名家王原祁、王时敏、王鉴、王翚)的笔意(这是康熙晚期山水人物青花特点之一),而仿品看不出章法。从局部对比,新仿青花山水纹笔筒的江水不见任何纹路,只是混沌一片;民国仿康熙山水纹笔筒的江水稍有纹路,但仍是一片模糊;而康熙青花山水纹笔筒便明显可看到清晰的水纹,生动有力,画工之精粗一比较便有明显结论。

*比底部

康熙青花山水纹笔筒底部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1.底部形成俗称的“壁底”;2.半露胎、中间有釉,在底部形成三圈,中间一圈没釉;3.底部在烧制时因为高温受冷收缩而形成“桔皮棕眼”。

仿品却没有这些特点,底部非常光滑,明显经过打磨,而整个底部都有釉,无任何小点。而民国仿康熙山水纹笔筒也没有这样的特点。

*比器型

康熙青花笔筒有3种形状:竹节形、桶形、撇口形。都能表现出康熙青花器的“修身”、大气。然而,仿品胎厚、器型呆板、器物笨重,毫无康熙青花的特点。

*比釉

正宗的康熙青花笔筒外壁白釉釉色泛青、内壁白釉釉色偏白,底部白釉颜色较淡,三种不同。而仿品却三个地方都施以同样的釉,明显不同。

市场:

普通康熙青花也有精品

市场上大量追逐清三代青花,而康熙时期国力强盛、景德镇陶瓷业兴盛、工艺优良,创造出最大气的清代青花,不但胎细、画工好,而且器型多品种,传世量大,在收藏市场上占据重要地位。近年来,随着清三代青花越炒越高,市场上的“货”越来越少,反而是传世量最大的康熙青花被藏家列入“获得的可能性最大”的青花。特别是当清三代青花价格颇高时,有专家提出,康熙时期的民窑也有值得收藏的好东西,而且价格尚未被推高,如普通的康熙青花香炉,3000~5000元能买到,而精品的价格也只有10000元~20000元。康熙青花发色独一无二,其民窑器物的价格上升也是必然的。

●康熙青花山水纹笔筒可看到清晰的水纹,生动有力。

●仿制品的江水纹路比较模糊,甚至一片混沌,而且画工比较粗糙。 

康熙青花的三个发展时期

*初期呈色多样,沿袭了顺治风格,青花发色偏灰,也有青花鲜艳亮丽的。

*中期发色纯正,鲜艳姣丽,色泽最是迷人。

*晚期:接近雍正的淡雅风格。

如何鉴定明清瓷器真伪?


明清瓷器以其器形多样、色彩艳丽、纹饰精美、装饰性强而格外被人们关注。拍卖会上,一件明清官窑精品瓷器,动辄即被抬至数十万、上百万元的价格;古玩城中,人们流连忘返,对这类造型各异、五彩斑斓的器物偏爱有加。

然而,在热闹的背后,却隐藏存在着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仿品、赝品横陈,让人真伪难辨。许多收藏爱好者因不知道怎样辨伪而不敢介入,有的藏友凭感觉去买,结果屡屡买到的是赝品。那么,明清时期的瓷器如何鉴定真伪呢?

远古瓷器,因年代久远,保存民间的传世品甚少,如发现有出土文物,可借助墓葬品仿证参考,同时还可借助历代窑址标本,用现代科技方法进行断代鉴定。而明、清时期的瓷器,因距今较近,传世品较多,加之当时仿制摹古之风盛行,所以对明、清时期的瓷器鉴定,除了需对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等历史知识有综合性的了解外,还要靠我们掌握各朝代瓷器的典型风貌和基本特征作规律性的认识和研究,通过实践,在白己脑子里形成了概念后,才能对瓷器进行科学鉴定。有四个非常重要的关键点我们必须学会,它们分别是瓷器的器型、胎釉、纹饰、款识。

1、器型

明清瓷器的各类器型,能较多的准确反映明清各朝各带在当时的生活习俗、社会风貌、审美标准和技术条件。在鉴定过程中,要重视对时代风貌的研究,并对其不同的风格进行详细了解。

明清瓷器造型丰满、浑厚、古朴,器型线条柔和、圆润,给人以质朴、庄重之感。胎体,琢器指立体造型,如瓶、尊等,都较厚重。圆器指平面造型,如盘、碗等,其胎体也较清代厚重。

明代瓷器的造型除继承前朝的之外,也有因时代需要变化而新产生的,如永宣时期的压手杯、双耳扁瓶、天球瓶等。成化时期则以斗彩鸡缸杯、天字盖碗等为典型器物;正德、嘉靖、万历各朝的大龙缸、方斗碗、方形多角罐、葫芦瓶等也都颇具代表性。另外也有各式文房用具如笔管、瓷砚、水注、镇纸、棋子、棋盘、棋罐等瓷器传世。

清代无论在器型或种类方面均显著增多,并且制作精巧。康熙时期的马蹄尊、象腿尊、凤尾尊、苹果尊、棒棰瓶以及凸腹花觚等都是前代少有的器形。到了雍正在器形的创作方面更加丰富多彩,橄榄瓶、太白坛、菊瓣盘等尤其是所仿宋代名窑。乾隆时期比较突出的造型有转颈瓶、转心瓶等,到了嘉庆、道光以后,很少见有创新之作。观察瓷器的器型一般首先要注意口、腹、底三部分,很多同类的器皿乍看外表极为相似,仔细观察这三个部分,便可得出不同的结论。

2、胎釉

就瓷器而论,胎为骨,釉是衣。细致观察胎体和釉面,是断代和鉴别中很重要的。

釉面呈青白色,是元明两代瓷器的共同点,只是青白程度各朝略有差异,明代官窑瓷器和民窑瓷器釉面一般都呈青灰色,官窑瓷器却较民窑瓷器更加白润肥厚,玻化程度也较高。明代景德镇瓷器品种按其制作工艺可分为:釉下彩,釉上彩,斗彩,五彩及单色釉,杂色釉等,此外,还有仿哥釉,仿龙泉釉,铁红釉等,其中还有一种釉称之为杂色釉兴盛于明代嘉靖时期。

清代康、雍、乾三代的景德镇瓷业进入了制瓷历史高峰,青花、五彩、三彩、郎窑红、豇豆红、珐琅彩品种风格别开生面;雍正的粉彩、斗彩、青花和高低温颜色釉等,粉润柔和,朴素清逸。颜色釉中霁红、霁蓝、酱色釉、黄釉等数量在当时都比较多,康熙时期豇豆红、郎窑红、胭脂红、祭红、洒蓝、瓜皮绿、孔雀蓝、豆青、金银釉等等花色品种纷纷出现,争奇斗艳。珐琅彩、粉彩也是这一时期劳动人民的重大发明。

鉴别胎质时,可从器足的无釉处观察,注意胎土淘炼的纯净与烧结的缜密程度。明清瓷器制坯前的和泥是人工,人工和泥制坯烧出来的胎密度适宜,无密度过大或过于疏松现象。现代仿品瓷器制胎用的泥是炼泥机炼制,用这样的泥制作出来的胎密度过大,拿到手里有过重的感觉。也有用灌浆的方法制胎的,其密度又过于疏松,拿到手里有过轻的感觉。老瓷器露胎部分长期与外界物质和空气接触,经过风化和吸取营养,胎质有滋润的感觉;仿品瓷器的胎质一般较为干涩。从釉面的新旧光泽上,各时期施釉的厚薄,釉质的缜密和疏松,及浓缩、积釉情况等都能作为瓷器鉴定真伪的一个重要依据。

3、纹饰

明清不同时期的瓷器纹饰多为写意,画面豪放生动,画龙多凶猛,咀巴象猪咀,俗称“猪咀龙”,怒发前冲,爪部团成圆形,有三爪、四爪、五爪,晚期龙纹有衰老之态。前期所绘凤纹与元代一样,颈部无发毛,在龙、狮及兽身上多带有火焰纹。嘉靖以后所画儿童形象,头部很大,额角及后脑勺凸出。八宝图案为轮、螺、伞、盖、花、鱼、罐、肠。文字装饰有回纹、百寿字、福字等。

瓷器纹饰都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不同的风格特点,明代瓷器纹饰装饰主要以绘画为主,也有刻花、划花、印花、镂雕等方法,官窑瓷器的纹饰比较工整、细致,民窑器物的纹饰笔法潇洒、自由奔放。明代所画的人物比较挺拔,小孩儿头比较肥大,不合比例。清代瓷器的纹饰较为复杂,追求工细纤巧,虽有惊人之作,但少创意而流於匠气,在康熙后期的瓷画风格多受当时著名画家“四王”的影响,装饰内容多为山水松石、古装人物、神仙罗汉、仕女美妇等等。

明清瓷器各部分比例处理都比较好,看起来比例搭配和谐,仿品一般很难做到。如果外观线条僵硬,处理草率,过度不自然,则基本可断为仿品。从器型上鉴别古瓷器真伪,最好是拿被鉴别对象与某一历史时期的典型器物相对照,仔细观察口沿、耳、肩、腹以及圈足是否相符,从而得出鉴别依据。

古代的画师都是终身制,他们从小开始绘瓷,手法非常娴熟,线条流畅自然。现代仿品瓷器大多整体构图不协调,绘画拘谨,线条滞涩,绘画草率。对细节的处理不够缜密,过度把握不好。

4、识款

明清瓷器各代款式千差万别,以款识特点来断代和辨伪也就相当重要。明代瓷器的款识形式一般以书写为主,极少有刻印的。前人总结的明代瓷器款识规律是:永乐款少,宣德款多,成化款肥,弘治款秀,正德款恭,嘉靖款杂。

清代共有帝皇十个,均有帝皇纪年款的瓷器传世,他们依次是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清代的官窑瓷器和民窑瓷器的款识在题写上是有一定的惯例的,因为开创了金彩、墨彩、珐琅彩等题写工艺,各种堂名款、花押款、吉语款层出不穷。

顺治官窑器以书写“大清顺治年制”两行六字楷书青花款为主,也有写“顺治年制”四字款;康熙朝历时61年,款识较多。其官窑款多为“大清康熙年制”六字两行或三行青花楷书款,晚期有少量篆书款;雍正官窑款主要是“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两行楷书青花双圈款,也有双方框款,其次是多用于单色釉瓷上的三行六字篆书款;乾隆官窑款用得最多的是“大清乾隆年制”三行六字篆书款款字一般以青花书写为主,但亦有抹红写款,在白瓷、茶叶末、珊瑚红等特殊器物上往往用“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刻款;嘉庆官窑器一般都用“大清嘉庆年制”三行六字篆书款;咸丰及其后的同治、光绪、宣统大多为六字双行或六字三行“大清××年制”款,其中光绪时署有“大雅斋”、“天地一家春”及“长春同庆”、“永庆长春”等款的官窑器最为精致,民窑款则多无定制,形式较多。

总之,鉴别瓷器真伪,上述条件缺一不可,同时,又要防止草木皆兵,对所见之器均乱加猜测。研究古玩瓷器是一门复杂的学问,还需要各位加深对识别赝品必要的锻炼和阅历。

上一篇:三彩马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