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石板路 千年磁器口

磁器口是重庆的一个古镇,在重庆只有一个白天的时间,我却游览了两回。

第一次是在上午临近吃午餐时跟着导游去的,时间很短,但古镇的繁华却使我一直割舍不下。下午是自由时间。午饭后,我们几个人又再次来到磁器口,这回时间充裕,可以让我们好好享受着古镇浓厚的文化气息。

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嘉陵江畔的古镇磁器口,始建于宋真宗咸平年间(公元998年),因明朝建文帝朱允文避难曾隐修于镇上宝轮寺,故又名龙隐镇。清朝初年,因盛产和转运瓷器,而得名磁器口,作为嘉陵江边重要的水陆码头,曾经“白日里千人拱手,入夜后万盏明灯”,繁盛一时,美誉为“小重庆”。磁器口距繁华的重庆主城区仅3公里,是不可多得、古色古香的传统文化历史街区,是人文荟萃、风景优美、独有“一江两溪三山四街”地貌的旅游胜地,是交通便利、休闲娱乐、重温老重庆旧梦的好去处。

镇上建筑极具川东民居特色,石板路与沿街民居相依和谐,房屋结构多为竹木结构,穿斗夹壁或穿半木板墙。沿街铺面多为一进三间,长进深户型,铺面后房一般为四合院,为商贾大户居所。雕梁画栋,窗花户棂图案精美,做工精巧。“一条石板路,千年磁器口”。一条平平仄仄的青石板路,弯弯曲曲地自然延伸,有如蛇形。千年来,一块块石板被爬坡上坎的路人磨得油光发亮,分辨不出纹理,却见证了岁月的沧桑。古镇上,青瓦灰墙、木格花窗的建筑随处可见,大红的灯笼也挂满了石板路的两旁。灰白墙、枣红柱、翘角楼、麻布幌子、小青瓦……古香古色的格调似乎能重温明清时代老重庆的风貌。镇上的老人们则延续着旧有的习惯,喜欢坐在屋门口,摇着大蒲扇,摆开龙门阵,享受一种悠闲自在的生活。

古镇是沙磁文化发源之地,抗战时聚集了郭沫若、徐悲鸿、丰子恺、傅抱石、巴金、冰心等文化名人。著名美籍华裔科学家丁肇中先生曾在镇上就读。《红岩》小说华子良原型从古镇码头险脱魔爪。现在,华子良塑像和华子良陈列室已经成为古镇的两大景点,供中外游客参观瞻仰。

现今磁器口古镇保存了较为完整的古建筑,沿街店铺有榨油、抽丝、制糖、捏面人、川戏等传统表演项目和各种传统小吃、茶馆等。在磁器口的茶馆里总会传出评书艺人的精彩段子,声声贯耳,满堂生辉。到磁器口泡茶馆也成了一种风尚,而茶馆里的评书人、惊堂木、盖碗茶、八仙桌,还有茶客凝神的表情,都成了磁器口流动的风景线。

沿着石板路一步一观望,视线全被路两旁密密麻麻的特色小店和风味小吃挡住了,风格迥异的店面、花招迭出的招牌、一路吆喝叫卖,真是“舟车蚁聚万商显身手”。任何人走在这条石板路上都会驻足下来,任何一家商铺都有可能激发购物的念头,因为这里的工艺品店不仅包容了重庆的特色产品,还装满了来自贵州、西藏、云南的民间工艺品。从以画人物写真、素描、速写钢笔画等为特色的“古镇画廊”到卖民间粗布衣、小挂件的“淑绣坊”,从经营彩陶、字画、古玩的“古绿轩”到以竹雕艺术品著称的“小李子竹雕”……

磁器口的小吃别有洞天,曾有一句诗吟道“忆三宝至今香盈肘”。诗中的“三宝”指的是椒盐花生、毛血旺和千张皮,这三种小吃被称为“古镇三宝”,在古镇人们的心中,吃的分量可见一斑。当然,古镇还有许多美食,豆瓣鱼、麻花鱼、毛凉粉、鸡杂……这些不仅仅是一道道精美爽口的小吃,更是一个个优美的传说。店铺最多的是“陈麻花”,最有趣的是有五家“陈麻花”连在一起,牌匾都差不多见,墙上也挂满了各种证书,但只有一家是顾客排了长队,想必这家才是正宗的吧。

逛了3个小时,有点累、也有点饿了,我们顺着一条小巷,走进一家挂着“磁器口小吃”牌子的小餐馆。5个人点了排骨火锅、爆炒肥肠、毛血旺、香辣鱼、青菜、米饭、5瓶啤酒,总共只花了100元,实在是便宜。而我们进餐时,店主人一家就在一旁唠着家常,完全不避讳我们这些外人,或许他们以为我们听不懂,或许他们认为生活就是这样,无需做作和掩饰。

操千曲而知音,观千剑而识器。走进磁器口,耳目所及皆为特色与民俗,因商而兴的这座千年古镇如今成了重庆一景,每天吸引着数以万计的游客,虽然为了旅游需要,磁器口增加了许多商业化的色彩,但在新潮的外表下,古镇的内涵仍伴着岁月流转熠熠生辉。

精选阅读

风雨千年磁州窑


金代磁州窑褐彩孩儿枕 早就知道我国古代北方有一个庞大的民窑体系——磁州窑,在我国陶瓷发展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对它心仪已久。7月下旬的一天清晨,我不顾大雨如注、狂风四起,前往河北省邯郸市磁州窑遗址考察。 走进古老的燕赵大地,街头耸立着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塑像,令人顿生思古之幽情。邯郸,是战国时期七雄之一赵国的都城。很多成语典故出自这里,如邯郸学步、负荆请罪、黄粱一梦、完璧归赵等。 方圆百里之内,元、明、清代的古窑遗址一个挨着一个,密密匝匝,蔚为壮观。仅观台镇和彭城镇两地,已经发现的古窑场就多达200余个。位于彭城镇的富田窑遗址,依然散发着悠远古老的异彩,古井、料池、作坊、碾槽等,诉说着先民冶瓷的艰辛。我们走进“裤衩街”(俗称),放眼望去,到处弥漫着陶瓷文化的气息,几乎所有人家的院墙、圈棚等都用古窑具匣钵垒成。在老乡的院落里,还有多处保存完好的“馒头窑”,窑炉内堆放着生产工具和粮食,有的还住了人。 磁州窑创烧于北齐,一直到今天仍在烧制。“这里,古代文化流传有序。”同行的国家文物出境鉴定河北站副站长穆青告诉我,“磁州窑瓷器保留了大量古代民间绘画、书法及反映民俗民风的实物资料,形成了质朴、洒脱、明快、豪放的艺术风格,成为享誉中外的一代名窑。”千年炉火从未间断,这是十分罕见的。 我们来到盐店遗址,但见元明清的馒头窑林立。馒头窑炉的外表是用废匣钵装土后垒起来的,像一串串铜钱,古朴而美观。走进元代馒头窑,我们看到了当年的炉膛、烧红的炉壁、灰白的残渣和散乱的黑花白釉瓷片,有些瓷片上清晰地写着“酒”等文字。还有古窑洞,今天仍作为仓库和生产车间使用。在这里,我意外发现了竹刀、竹篦等生产工具,于是才恍然大悟,原来很多精致均匀的纹饰是用特定的工具刻画出来的。 听说当年盐店遗址有四条长两公里、高十几米的煤渣山,后来用于生产水泥而仅剩现在这么一段了。炉渣山上长出了绿色植物,淡化了沧桑痕迹。我们在炉渣山上也发现了许多瓷片,考证下来是清代的,承袭了磁州窑瓷器黑白对比鲜明的装饰艺术风格。 值得一提的是宋代磁州窑,它继承了唐代长沙窑的书法艺术传统,这与当时文人雅士的参与有着直接的关系。在瓷器上大量书写诗词短语,真、草、隶、篆、行等字体均可见到,笔墨豁达,气韵生动,自成一格,对研究书法艺术,是不可多得的资料。 喜悉,河北省磁县已开工建设磁州窑遗址博物馆,我又专程到磁县的库房里仔细品赏了磁州窑的一流精品,印象非常深刻。磁州窑不愧为我国一代名窑。

陶瓷文化:7米青瓷路,记载千年古窑史


“中国陶瓷研究之父”陈万里曾说:“一部中国陶瓷史,半部在浙江;一部浙江陶瓷史,半部在龙泉。”而这龙泉陶瓷史,又大部都在大窑了。

上周末,由雪花啤酒等单位和机构共同发起的雪花啤酒古道探秘系列活动第十九站小梅镇大窑村,这个龙泉青瓷的起源地,成了我们探访的目标。踏着古代窑工运输青瓷的鹅卵石古道,走进大窑,也走进了无数个与青瓷有关的故事。

远销海外的大窑青瓷

有个洋名雪拉同

始建于宋代的大窑古道,是古时龙泉到庆元的必经之路,全长约40公里。沿途分布着近百处龙泉窑遗址。与一般的古道用大块石头铺路不同,大窑古道使用卵石块砌筑,由于古时是窑工运输瓷器的主要干道,所以也被称为“大窑青瓷古道”。

“古代运输主要靠河运,所以大窑的瓷器做成后,窑工们就走这条古道,把瓷器从大窑运到小梅镇上的码头,再通过瓯江把瓷器输送到温州、泉州乃至世界各地。”大窑村的村委会主任王仲长带着驴友,漫步在古道上,道旁青瓷碎片随处可见,它们犹如祖先的名片,记载着青瓷在宋元明的兴盛与衰落。“这些碎片,都是当时运送瓷器时留下来的,很有历史价值,当然,只能看、不能拿。”

而远销海外的大窑青瓷,还有个洋名雪拉同。据说在十六世纪末,法国巴黎正在上演一部话剧《雪拉同》。剧中男主角雪拉同的一件青瓷外套深受观众喜爱,而巧合的是,首批大窑青瓷也刚好运到法国,于是法国人便把大窑青瓷叫“雪拉同”。由此,“雪拉同”成了外国友人竞相珍藏的宝物,大窑青瓷也因此享誉世界。

虽然在明后期实行的“江禁”使得大窑青瓷日渐衰弱,但王仲长还是不由感叹,“虽然现在大窑青瓷没有古时那么兴盛,而且古道走的人也少了,但不可否认,这条路,让世界认识了大窑青瓷,也知道了大窑。”

仅存7米的娘娘路

记录窑工的辛酸史

现在的制窑工厂已经非常现代化,但大窑村民在烧窑前,依旧会烧香,杀牲畜,以此祭拜祖先,保佑烧窑成功。而祭窑的习俗,则是源于一个在大窑流传千年,家喻户晓的民间传说。

在宋朝,有位名叫叶有根的窑工要烧制一批朝廷贡瓷,但烧了很多次,烧出的都是废品。而若再不成功,将被朝廷治罪。此时,叶有根的女儿叶青姬为了拯救家人,纵身祭窑,顿时窑洞炸开,只见叶青姬飘向天外,而这炸开的龙窑里,烧成竟都是上等的青瓷贡品。为此,窑工们称叶青姬为“飞天窑女”,并形成了之后祭窑的习俗。当朝皇帝也把叶青姬的家人接进宫,纳其妹妹叶青梅为妃,封“大窑娘娘”。大窑的窑工们则将“大窑娘娘”走过的那条瓷砖古道改名叫娘娘路。

如今,在大窑古道上,记载窑工辛酸史的娘娘路只剩下7米左右,但路上的青瓷碎片,历经了千年岁月的磨损,釉面依旧还清晰可见。

村民钟建飞非常了解大窑青瓷文化,“古时候窑的温度很难控制,窑工只能靠眼睛去看火的颜色来推测温度,一不小心就会烧出废品,因此窑工经常会被窑主处罚。”

一部窑工的辛酸史才铸就出名闻天下的大窑青瓷史。行走在崎岖而漫长的古道上,驴友们也体会到了窑工的艰辛:“烧窑就很费力了,还要走那么长的路运出去,真是不容易,大窑青瓷能享誉天下,很多无名窑工是真正该载入史册的人。”

千年古瓷 再放异彩


河南云台山因其秀丽的风景和峡谷奇观而闻名天下。在云台山脚下,距“当阳峪古瓷窑遗址”不足200米的焦作市金谷轩绞胎瓷艺术有限公司,因其生产的绞胎瓷图案奇特,极具艺术感染力,成为有名的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绞胎瓷亦称绞泥、搅胎瓷、透花瓷。绞胎瓷因其表里如一,被称为“瓷中君子”,又因为每一件绞胎瓷的纹饰不尽相同,而被诠释为“君子和而不同”。其可以说是“十样釉色入泥层,百种纹理由胎生,千度火焰冶瓷韵,万种情怀在其中”。

当阳峪绞胎瓷的质量特色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密切相关。当阳峪绞胎瓷的胎釉料成分主要为高岭土和皂白,它们都源于河南省修武县当阳峪村及周边太行山脉。高岭土和皂土中的主要元素是二氧化硅和三氧化二铝,它们在高岭土中的含量分别为50%和45%~48%,在皂土中的含量分别为65%和11.4%,而且当地泉水和溪水中的钙、镁离子含量较高,分别达到440mg/L和46mg/L,远高于其他地区泉水,加之当地空气较湿润,年平均相对湿度67%。这些都对当阳峪绞胎瓷质量特色的形成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当阳峪绞胎瓷的生产始于唐,盛于北宋,直至明朝还比较发达。其中绞胎技法品种最全,品质最高,具有独特风格。现存于修武县当阳峪村的《德应候百灵翁之庙记碑》,就记录了北宋时期当地200多万平方米的古代瓷窑遗址。2006年,古瓷窑遗址在多次文物考古发掘中,发现窑炉6座,窑洞式作坊5孔,并出土了一大批珍贵文物,有碗、盒、瓶、灯、盘等,并于当年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据考证,日本大阪博物馆、英国大不列颠博物馆等都收藏有当阳峪瓷窑出土的部分古瓷器。“白如雪、红如朱、绿如翠、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罄、花似锦、凝如脂、润如玉”正是对当阳峪绞胎瓷的准确描述和高度赞誉。这也是当阳峪绞胎艺术瓷不同于其他瓷类的独特之处。

绞胎陶瓷器皿因生产工艺复杂、制作难度大,所以产量极少,属当时的贵族才能享用把玩的器物,能流传到今天的制品,更是凤毛麟角。如今人们对唐三彩器并不陌生,然而对同是产于唐代的绞胎器,却知之甚少。虽然多年来,有很多学者对绞胎器的发明、生产技术、产地等进行了调研,但是由于实物资料的缺乏,严重制约了该项研究的深入开展。

为了保护和发扬当阳峪绞胎瓷这一具有悠久历史文化底蕴的优秀品牌,确保当阳峪绞胎瓷独特的品质,修武县政府于2001年投资100万元在焦作市高新区管委会设置研发楼,给研发人员提供资金和政策的支持。该县还组织成立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申报资料编撰小组,当阳峪绞胎瓷也于2010年12月获得了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称号。

在政府的支持下,一向酷爱收藏古陶瓷,且对当阳峪绞胎瓷的文化和历史耳熟能详的焦作市金谷轩绞胎瓷艺术有限公司总经理柴战柱,潜心绞胎瓷技艺的研究与复活,经过多年苦心钻研和实验,2002年完成了第一件完整的绞胎瓷,这表明沉寂了1000年的当阳峪绞胎瓷,失传600年之久的当阳峪绞胎技艺,终于在他的手下重获新生。

为了使当阳峪绞胎瓷生产控制、质量检测和产品销售有据可寻,修武县质监局在县政府的领导下,积极配合焦作市金谷轩绞胎瓷艺术有限公司,结合当阳峪绞胎瓷产品特性、技术要求、检验方法、检测规则、包装、标志、运输、贮存等,制定了《绞胎艺术瓷器》企业标准。为了保证产品质量、降低能耗、减少污染和保障生产安全,他们还制定了作业指导书。

目前,当阳峪绞胎瓷作为河南4大名瓷,被收编入全国中小学生9年义务教育美术教材,并先后多次作为国礼赠送给外国首脑。谈及实施地理标志保护对绞胎瓷的意义,柴战柱告诉记者:“我们的当阳峪绞胎瓷贴上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的标签,不仅身价成倍上涨,而且还被日本、韩国、美国、法国、波兰等国及国内知名人士及馆藏机构视为珍品而收藏或馆藏。”

磁器口 既已闻名又何需改名?


连日来,重庆城区地名混乱成为市民茶余饭后的热门话题,这种讨论也在网上激烈展开。有网友认为“磁器口”用了错别字,呼吁还历史真相之说法予以更改。但我市权威部门表示:老地名使用异形字一般不用更改,约定俗成“磁”不改“瓷”。

还历史真相之说法,理当支持,而笔者想表达的是,既已叫了磁器口,又何必再改回去?叫龙隐镇、叫瓷器口、或现在叫磁器口,其实都是历史真相;地名的以讹传讹现象举目皆是,造成的“错误”很多,比如,较场口之名,就有错字之嫌,全国历史城市中,叫校场口的地方不少,独有重庆,有个较场口,错字了吗,没必要深究;中国文字一直在更新,很多地名自然而然地由古体字、繁体字、通假字、异形字、谐音字……共同朝着简化字方向发展———只要约定俗成,只要民众认同,习惯了,就没有再更正的必要。

地名不承担规范文字的责任,它就是个符号,中国这一名字,曾被老外叫成“支那”(CHINA),更有人认为这有辱我泱泱中华威严,可即便如今中华文明“威加海内”,有些对中国极其友好的国际人士,依然是满口“CHINA”,也没见有谁觉得十分不妥。驻马店,好小气啊,对得起这个大城市现状吗,没人想去改它,还有什么苏州吴中区的西山改金庭之类,都因其对地名这一历史符号的不尊重而几近胡闹。

地名,具有社会公共历史文化产品属性,是城市历史文化的积淀,而改名则意味着对城市人文历史的“记忆置换”。在现代社会,任何地名都具有唯一性的特点,频繁变更,不仅会额外增加巨大的社会管理成本,如变更印章、各种证件等的花费;还可能造成不必要的混乱,给市民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其工作量和经济成本都相当巨大。所以,依笔者之见,作为约定俗成的地名,大家既已经接受,只要没有什么有损公德的原则错误,沿用即可,不宜轻言更改。

千年瓷都的古老典故


千年瓷都,窑火传烧不止。那些华美的瓷器记录下历史的印记,从古至今绵延不断。不知道是由于历史的局限还是对于美丽的事物人们总爱赋予各种美好的想象,那些古老的美丽典故悠然而出,与景德镇有关。

高岭土的故事

“高岭土”是世界对这种瓷土的通称,景德镇的高岭村成了这种瓷土的命名地。

关于“高岭土”有个传说故事:很久以前高岭村住着户姓高的穷汉,夫妻两人租地种田为生,生活很苦。一个冬天早晨,高老汉看到屋檐下躺着个被冻僵的白发老头,他忙唤来老伴把他抬到订床上,然后烧姜汤把他灌。老人饿得不会说话,只用手捐捐嘴想吃东西。可是他们家只有野菜。怎么粉呢?他们只得去向富户人家借了一升米熬成粥送给老人吃。老人吃了粥后忽然哈哈大笑:你们确实是好人,名不虚传。于是从口袋里拿出一粒洁白晶莹的小石块,交给高老汉,叫他把埋在高领山上,过七七四十九天去挖出,那就会变成挖不尽的白玉土,送到景德镇去就是上好的制瓷原料。老按照他的话去做,果然出现我奇迹,到处是白嫩嫩的玉土,便和村里人一起去挖,运到景德镇,卖了很多钱。景德镇的瓷器也因用上了这种瓷土,质量更好,为国内外的人所喜爱。

刚正凛冽的“风火神”

“风火神”,本名童宾(公元1567一1599年,)字定新,明代浮梁里村人。幼年读书,秉性刚直,因父母早丧,遂投师学艺,执役窑业。死后尊他为风火神,把在“佑陶灵祠”。万历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太监潘相任江西矿使兼理景德镇窑务,督造大器青龙缸,久不成功。潘相便对窑户进行“例外苛索”,派役于民并对瓷工进行鞭笞以至捕杀。瓷工衣食不得温饱,还要受到迫害,处境十分凄惨。童宾目睹同役瓷工的苦况,非常愤慨,竞以自己身体为炼瓷的窑柴,纵身火内以示抗议。据说次日开窑一看,所烧炼的龙缸果然成功了。这种缸直径三尺,高二尺多,外围环绕着青龙,下面有潮水纹。能烧成这样大的龙缸,在当时确实是烧制瓷器的一大奇迹。童宾投窑焚身后,余骸葬在凤凰山。童宾之死,激起了工匠们的义愤,全镇起来暴动,焚烧税署和官窑厂房,潘相只身逃走。事后,封建官府为了缓和人心,在瓷工和镇民的强烈要求下,不得不为那因大众利益而牺牲自己生命的童宾立桐在御器厂的东侧,并号之为“风火仙”,祠名“佑陶灵祠”,至今尚保留有瓷制的“佑陶灵祠”匾额。祠内供奉的是童宾坐像,即风火仙师像,两边是窑厂烧炼工人神像,有把桩、托坯、架表、收兜脚、打杂、小手、二手、二手等(都是瓷业烧窑工种名称)各脚师祖。

此后烧窑业还定出行规,二十年一届开禁迎神,招收徒工,定升工种岗位,并举行迎神盛会。这种迎神会既庄重,又热闹,成为当时全镇陶人的盛典。邻近各县的农民、商人和工人的家属都赶来观光,一时人山人海,街道挤得水泄不通。过去景德镇有日食“千猪万米”码头的说法,如果按当时迎神盛会的流动人口来计算,确实不算过分。这种迎神盛会,一直延续到1949年才自然消失。

唐英和唐窑

清代著名的督陶官唐英,在景德镇镇陶时所烧制的瓷器世称"唐窑"。唐窑瓷器非常精美,其制作水平和质量都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中国的瓷器》一书中就说:“中国瓷器,到了唐窑,确实集过去所有制作之大成。这表现在瓷器装饰方法,造型设计以及制瓷技术方面。”瓷器装饰仅高、低温颜色釉就有57种;彩绘方面“山水人物花鸟写意之笔,青绿渲染之制,四时远近之景”无所不有,而且“规抚名家,各有原本”;造型设计上,则从"古札器尊鼎卤爵之款制,到瓜瓠花果象生之作",应有尽有。

唐英在景德镇督陶时间长近30年,是景德镇御窑厂督陶时间最长,成绩最显著的督陶官。他悉心钻研陶务,身体力行,不仅经验丰富,而且还对景德镇瓷业生产技艺进行科学总结,从理论上加以提高,先后编写出《陶务叙略》、《陶冶图说》、《陶成纪事》、《瓷务事宜谕稿》等著作。

这些美丽古老的故事千年传唱,我们相信明天还会有更多的人来讲述这些属于千年瓷都的古老典故。

陶土千年不改晋瓷一瞬窑变


中国网山西(微博)综合编辑 一个有趣的现象,山西的地名中常常含有“窑”字:窑头、北瓦窑、杨家窑、朱家窑、石子窑……

窑与采掘、烧造有关。自古以来,山西自然资源得天独厚,手工业发达。以陶瓷为例,山西制陶业可追溯到一万年以前,其作品传承综合了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具象审美,融合了农耕文明和游牧文化,一笔一画,将刀光剑影、鼓角争鸣,写实于陶面,写意于匠心。

纬度,晋中有一间工作室

从“晋中北”下高速走不远,就是晋中市北胡村。王向阳工作室由一个小学校改造而成,同时是晋中学院美术学院实习基地。工作室里摆满了砖雕、明清桌案、老式门窗、黑釉大缸、老窑瓷碗。“你看这些造型多漂亮,这几年有点收入,都买了这了。”王向阳说。

王向阳,1993年就读于山西师大美术系油画专科,在陶艺专家张尧的影响下,转攻艺术类陶瓷创作。作品多次获奖,代表作《故乡的云》《记忆片段》《山雨欲来》《痕》等等。“以前不屑于做实用器,觉得那是工匠才干的活儿,愿意在纯粹的陶艺方面下功夫,表达个人思想,觉得咱是学院派么。”王向阳直截了当。一年前,他受到山西古代黑陶窑变瓷器制作技艺的启发,一头钻进仿古黑釉瓷器的制作当中,不能自拔。

于是,有了这满屋子的碗、盏、壶。

态度,烧陶有一段不了情

王向阳骨子里喜欢画画,“你说为什么双眼皮就比单眼皮好看?”他抛出一个问题。接着解释说,从西方透视学原理分析,双眼皮多了一条线,在线条下,光线自然形成阴影,使面部更有立体感,更有美感。

上大学时,老师常常拿着一本《瑞丽》杂志,封面上有孪生姐妹模特,老师让学生们临摹写生,从中观察其中细微的面部差异,最终分清楚谁是姐姐,谁是妹妹。“还有调色,我原来学油画,对色彩特别敏感,暖绿、冷绿怎么区分?怎么调出‘高级灰’?都需要训练。最终,这些基本功对陶艺创作起了很大作用。”

山西陶土资源丰富,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当年,老师张尧从中央美术学院毕业后,就是看中山西这块艺术沃土,才到山西师范大学任教的。师从张尧以后,王向阳的艺术世界一下子打开了,受到北方山脉形态的启发,他在青花瓷上描摹远山、缓坡,远看山色如黛,近看竟然是一粒粒灵动的圆点,那么聚集着、可爱着。

王向阳敬佩著名陶艺家姚永康先生,姚先生做出了具有民族意味的现代陶艺作品。他是他的标杆。

温度,茶里有一股烟火色

只一年时间,王向阳的黑釉顺利出窑。有时候等着成批烧制,一个月里不停地喷水,以防止器皿开裂。在景德镇的时候,他一天只能画两件青花瓷瓶,别人的成品可以堆满一桌子。他承认:“我太慢,没办法。”

王向阳发现,山西在宋代就能做出兔毫和油滴,但山西身处内陆,交通不便,因此陶瓷用品市场狭小。而福建沿海贸易发达,建盏制作很快实现规模化,出口到日本,成为名品。王向阳不服气,一直不服气。

山西黑釉窑变瓷以兔毫和油滴最为常见,山西博物院收藏有两件金代山西窑烧造的油滴釉碗,其技法较之建盏并不弱。从胎釉上看,山西黑釉窑变瓷多为灰胎或土黄胎,胎质较粗疏,釉薄亮黑;福建建窑胎质坚硬,胎色赤黑,釉厚漆黑。

“哗啦”一声,王向阳拉开两个抽屉,里面是他烧制黑釉茶具的残次品,兔毫、油滴,或如星子,或如闪电,每一个都经历了天时地利人和,每一个都在某个温度的瞬间窑变成色。它们也属孤品,却只能成叠地躺着。附近,被精选出的成品光彩夺目。胜者为王,然而,败者必须为寇吗?

胜者的背面底部,会打上两个篆体字“向阳”。

气度,中国有一个山西窑

作家唐晋曾与瓷器鉴赏家雪野有过一段对话认为:山西南部窑口至太原为界,瓷器胎质细密轻巧,造型秀雅,有中原汉文化的传承。太原以北至大同、阳高,瓷器胎质粗疏厚重,造型粗犷,带有游牧文化的气息。总之,山西南部瓷器纹饰大都写实,刻画细腻,而北部的纹饰大都写意、豪放,一只鸟可以一笔而成,有大朴大拙之美。

明代大移民时,山西制瓷工匠被迫迁徙南下,制瓷技术传播开来,快速推进了景德镇瓷器的一统天下。因此,山西人对景德镇瓷器成为瓷业霸主,功不可没。

陶,掘于深山沃土,运于阡陌城乡,熔于氤氲升腾,凝于范式造型,陈于殿堂桌案,易于贩夫闹市。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千年窑火薪传不息


景德镇,一提起她,人们常常会想到瓷都,想到CHINA(中国)。而“CHINA”的小写形式就是“瓷器”的意思。在外国人眼里,中国与瓷器几乎是两位一体的,这充分说明了景德镇及其瓷器在世界上的影响和地位。

景德镇从汉朝开始烧制陶器,从东晋开始烧制瓷器,窑火不绝,薪传至今。到宋代,因所产青白瓷质地优良,宋真宗于景德元年(1004年)以年号赐江西昌江边上的瓷器产地——浮梁县昌南镇名为景德镇。景德镇的历史从此掀开了新的一页,并因生产“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精美瓷器而蜚声海内外,享有“瓷都”美誉。

景德镇名气实在不小。正因为此,如何继承和弘扬景德镇的文化尤其是陶瓷文化,成为景德镇文化工作者的重任。而作为景德镇陶瓷历史文化集中展示地的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的工作人员,这种责任感分外深沉而自觉。这从近年来他们一系列的开拓创新之举可以充分感受到。

30多年前的开创之举

1979年7月,时任景德镇市委书记的杨永峰建议,景德镇应该有一处具备景德镇陶瓷历史文化特色的旅游风景点。景德镇陶瓷历史博物馆的建设构想应运而生。

1980年3月,景德镇市委决定在西市区的盘龙山人工林保护区内规划修整出83公顷空地,集中成片地保护一批陶瓷历史文化遗产,抢救性保护一座古窑及部分明、清民间建筑珍品,建设陶瓷历史博物馆。这便是今天所见到的古窑民俗博览区。

集中保护了景德镇陶瓷历史文化与当地古代建筑文化遗产的古窑民俗博物馆,得到许多知名文保专家以及古建专家的认可,认为在30多年前推行的传统陶瓷、古典建筑之“静”与陶瓷手工艺人现场表演制瓷技艺之“动”结合的文化遗产保护形式,堪称开创之举。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作为景德镇王牌景点的古窑民俗博览区却没有预想中的红火,甚至一度非常冷清、萧条。

“用腊肉的香味去吸引人”

古窑民俗博览区令人尴尬的局面在两年前出现转折。陈武平在众多的竞争者中脱颖而出,成为博览区管理处主任,并担任景德镇市古窑民俗旅游有限公司董事长,走出了一步步好棋。

对于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我并不陌生,但有意识地进行观察、分析和思考,则是在应邀参加2010年中国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的一系列活动时开始的。

2010年10月17日晚7点多抵达景德镇后,博览区工作人员怕我们在飞机上没有吃好,便直接把我们送到宾馆餐厅用餐。饭后已是9点多,还来不及进宾馆房间,接待我的工作人员就说,陈武平想见我。我们做媒体的,多是夜猫子,不怕晚,加上在景德镇逗留的时间短、事情多,我也想早点敲定采访的有关事宜,于是把随身行李又拿回车上,去了陈武平的办公室。

此前没有见过陈武平,但通过电话。及至见面,发现他年龄不大,干练。尽管已是晚上10点多了,但他仍在和古窑民俗博览区管理处副主任、文博研究员周荣林等为次日的活动忙碌,不时有人来找他请示、汇报,电话不断。

陈武平对于陶瓷并非门里出身,他由成功经营在景德镇名气不小的伊龙大酒店而进军陶瓷与文化领域。他坦言:“如果说我懂陶瓷,肯定会有一帮人笑我。”但他爱景德镇,爱景德镇的文化,他要做的是通过讲述陶瓷背后的故事,让世人看到景德镇文化的价值。古窑民俗博览区就是他要的平台。他说,一个人知道自己能干什么固然重要,知道自己不能干什么尤其重要。他只做自己能做的。他认为,古窑民俗博览区文化与旅游结合、在动态过程中保护文化遗产的模式,是博览区的理想选择。

“景德镇人都很喜欢吃腊肉,不过一般人家都喜欢把肉储藏在瓷缸里。”陈武平微笑着说,“我所做的只不过是把腊肉晒了出去,让所有的人都可以闻到它的香味,并被吸引来。”

陈武平说的那块“腊肉”,就是古窑民俗博览区。正是这种由藏到晒的转变,使博览区走出了隐于深山少人知的落寞。

交谈中,江华来了,他是景德镇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文广(文物)局局长,我们是熟人。他刚参加完别的活动,怕第二天的活动有什么问题,连夜赶过来,当然也带有督战的意思。

看得出来,江华与陈武平合作得很默契。对博览区的工作,江华表示:放心、信任。他认为,只要符合政策,就要少干涉,否则别人没法做事。应该说,这是开明的管理艺术。

他们交流了一下工作。看到第二天的活动没有什么问题,江华也加入到我们的谈话中来。对于景德镇文化,他主张整体保护与异地保护相结合,恢复能体现景德镇文化特色的传统街巷,再现当地人的生活与民俗。基于此,他对博览区近年来恢复景德镇镇窑等传统窑的复烧显然是赞赏与支持的。

需要提及的是,在景德镇逗留的3个夜晚,我们3人不时交谈。作为媒体人,我看到了他们以及其他许多人为景德镇文化夜以继日工作的敬业与奉献,感佩之情油然而生。

复烧古窑,打造“镇窑1728”

古窑之所以能走出困境,其秘诀就在于借助景区的文化优势,通过各种精心策划的活动将优势放大。陈武平认为,必须突破思想束缚,勇于创新,走前人不敢走甚至不敢想的新路。

于是,古窑民俗博览区提出了复烧镇窑的想法。当时的镇窑已破败不堪,支撑窑体的梁柱摇摇欲坠,内部也出现窑砖脱落现象。一些人认为,镇窑属于珍贵的文物,如果贸然复烧可能会对其产生破坏性影响。有着丰富柴窑烧炼经验的老师傅则指出:“想要保护老柴窑,仅凭砖头补、泥巴糊不够,还得让窑火‘养’着。”

在研讨会上,与会专家认为,复烧镇窑是使用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像北京的故宫等著名古建筑数百年来从未停止使用。正是在这种使用与不断修葺的过程中,那些瑰丽的古建筑得以完美地保存于世。

事实证明,“镇窑”的复烧不仅达到了复兴景德镇陶瓷文化、提升景点人气等效果,也的确让古老的柴窑重新获得了生机。

“镇窑”“葫芦窑”都是宝,但酒香也怕巷子深,必须要以足够大的嗓门宣传出去才行。于是博览区想方设法联系媒体,以拍摄专题片等形式,将古窑向全世界推广。民间收藏“大佬”马未都、节目主持人王刚、影视演员唐国强等人,也被邀请前来参加 “镇窑”“葫芦窑”复烧、再烧等活动。名人效应让本已具备轰动效应的盛大复烧活动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通过复烧活动让古窑获得空前关注的陈武平,试图在陶瓷领域大展身手。但与一般的陶瓷企业不同的是, 他们凭借的是古窑的文化优势,走出一条不同于他人的陶瓷文化发展之路。

“清雍正六年,督陶官唐英来到景德镇,为景德镇的瓷业书写了不少传奇,那年正好是公元1728年。”陈武平说,“我们所创建的陶瓷品牌就叫‘镇窑1728’,它由博览区里的传统手工制瓷老艺人亲手拉制泥坯,由传统瓷窑烧制。”

改革成就奇迹

这几年古窑民俗博览区屡屡创造奇迹。但奇迹发生的根源,也许了解的人并不多。

其实,不断深化的文化体制改革大环境,是古窑发生蜕变的深刻社会基础。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所进行的大胆尝试,颇具示范意义。

“如果没有体制改革,就没有今天的古窑。”周荣林认为,正是由于机制的创新,才可以让自己为古窑,也为景德镇的非遗保护事业做出更多的贡献。

陈武平与周荣林两人在对待古窑的事业中,有着相当的默契。他们不约而同地谈到这样一个观点:文化产业要发展,必须采取“学者+商人”的模式。

所谓“学者+商人”模式,即对文化和历史有独到见解的专家与有意在文化产业领域有所作为的投资者或企业家合作,利用各自的优势,相互配合,各展所长,将文化产业做得既有文化韵味,又具有经济效益,实现良性循环。

“一个人成就不了大业。体制重要,人才更重要。大家团结一致向着共同的目标进军才是成功之根本。”陈武平说。

“像我这样的文博研究员,只有与陈总这样有想法、有魄力的企业家携手,进行优势互补,才可以把一些想法变为现实。”周荣林坦诚地说。

瓷彩千年 钧瓷漫谈


中国古代先民们,早在公元前约五六千年的原始社会时期,就创造出了原始瓷器  陶,这不仅使人类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得到了改善,同时成为对世界文明的又一重大贡献,“CHINA”一词原意为瓷器,很多西方人正是通过瓷器认识了东方这个神秘而古老的文明国度——中国。 河南省禹州市境内,有一条源于嵩山,流经金玉玛瑙丛生之地的颍河,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就定都于此,禹之子启建立夏王朝后,曾在禹州钧台举行盛大开国大典,宴会天下诸侯,北宋时期,我国五大名窑,钧汝官哥定中的钧瓷就出自禹州,因钧台而得名,钧瓷始烧于唐,盛烧于宋,后由于战乱和历史的变迁,历经元明清之后,宋钧瓷存世之作已不过几十件,寻找钧官窑遗址,就成了历代考古学者的一个悬而未解之谜。一九七四年,经过考察队的全面考察,在禹州县城北关,发现了同故宫博物院所馆藏的钧瓷釉色造型上都一样的钧瓷片,就此确定钧官遗址就在禹州北关,钧官窑遗址近千年之谜终于解开。通过对钧台窑址的钻探 挖掘,共清理出十一座比较完整的窑炉,其中一号双火膛窑为宋代钧瓷官窑所特有,采用这种办法建造的窑炉由于低于地面三到五米,优点在于蓄热量大,窑温可达一千三百摄氏度,钧瓷易于呈色,同时由于分火膛燃烧,当右边窑温达到七百摄氏度时,左边窑室木柴,已经炭化为木炭,打开左侧通风口,空气流动木炭燃烧达到一千三百摄氏度左右的高温,由此揭示出北宋时期的人民,用木柴为燃料可满足烧制钧瓷所需的一千三百摄氏度左右高温的不解之谜。钧瓷之所以有其神奇妙绝的魅力,是同它千年来严格的传统制作工艺密不可分的,钧瓷是石与火的艺术,它生在选土,长在成型,成败看烧成,首先是选料,当地陶土资源丰富,选用大龙山的土,与凤山的石,经碾磨粉化,并加以颍河水调制,就形成了拉坯所需的泥,拉坯工艺师对泥土进行反复整理调和,就可以上拉坯台进行钧瓷素坯的拉制了,长在成型,就是指这一步手工拉 制的过程,在禹州地区,大部分拉坯工艺师仍旧保留这项手工技艺千年的传承。意在心中,情在手里,工艺师娴熟的技艺,让泥土在自己的手里指尖挥舞流动。拉坯完成后,素胎经过自然风干,进行第一次低温素烧,使其定型,素烧完成以后,就要为胎体上釉了,钧釉的调制,严格按照传统密方,其中富含金属氧化物及矿物质并加以颍河水调制,当釉浆上完以后,我们看到的仍然是素白洁雅的胎体,“入窑一色”就是指这个阶段钧瓷的特点,随后把已经上釉的胎体装入窑中进行烧制,生在选土,长于成型,成败看烧成的钧瓷,此时进入最后的烧成时刻,它在烈火的洗礼下,钧瓷艺术家的设计制作进入了神妙的窑变阶段,这是火的艺术,其窑变成色不再受人工控制,浑然天成。经过三天的烧制,冷却三十八小时以后,入窑一色的钧瓷,带着梦幻般的色彩,沐浴着和谐的阳光,悄悄的出窑了,钧瓷之所以名贵,在于其独特神奇的窑变釉色,在宋代五大名窑中,就以“釉具五色、艳丽绝伦”而独树一帜,它创造性的使用,以铜为呈色剂的高温彩釉,烧制出炫烂的红色,打破了青白黑单色瓷一统天下的格局,成为我国乃至世界陶瓷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古人曾用“夕阳紫翠忽成岚”来形容 其窑变成色,红里有紫、紫中有蓝、蓝里泛青 青中透红、宛如蔚蓝天空中出现的一抹彩霞。钧窑瓷器不但釉色绚丽多彩,周身还布满冰裂纹,珍珠点 兔丝纹和曲折迂回的蚯蚓走泥纹等生动美妙的窑变流纹。蚯蚓走泥纹是钧瓷的特色纹理之一,它是钧釉在低温烧制时所产生的釉层裂缝和缩釉,经高温烧造后又重新弥合所至的独特景观,加之其釉质乳光晶莹,肥厚玉润,达到了似翠玉赛玛瑙的美丽程度,形成了钧釉,无可比拟的独有特色,由于窑变的不可预测性,所以相同的两件作品,即使同时制作,同时上釉,同时烧制,也不可能出现一样的窑变色彩 ,正所谓“钧无二件,窑变无双",再加上钧瓷烧制成品率很低,素有“十窑九不成之说”,每一件成功的钧瓷艺术品都显得弥足珍贵。

钧瓷是一种境界,其窑变图案,似画非画胜似画,让观者看到了画中不能见到的,另一种境界,花轻似梦,雨细如愁,它比真实的情景更真切,这就是钧瓷的“瓷境”,成就了中国艺术美学“神与物游”,“思与境谐”完全统一的最高境界,这就是钧瓷艺术永恒的美。

有人说钧瓷是一个美丽的传说,千年前,中国人民用勤劳和智慧把它创造出来,千年后的今天,中国人仍旧继续创造着这一不朽的经典,蟠龙瓶《升腾》就是今天钧瓷人的又一神奇力作,瓶体上伏着一条通体无鳞无角的幼龙,它像是从母体里刚刚脱离出来,披着一层薄薄的胎衣,焉焉的伏着,血脉细流清晰可见,看似柔弱却充满了生命无穷的律动,这就是中国瓷器的精神所在,或许这就是中国古人所说的“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吧。

“旧时王榭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钧瓷作为我国传统民族文化中的宝贵遗产,历经千年沧桑之后,正以它那隽永的芳华,在祖国的艺术宝库中,散发出夺目的光芒。

千年古瓷耀目新


“看我们美术课本上这幅图,柴战柱先生的艺术作品《硕果》和杨峡先生艺术作品《花器》,它们都是绞胎瓷,是我们修武县当阳峪生产的。听说还成为我们河南省名牌,还获得了县长质量奖。”河南省修武县实验中学九年级三班的王毓涵指着自己的美术课本,无比自豪。

修武县的当阳峪群山环抱,是宋朝时期黄河以北最大的名瓷产地。据史料记载,当阳峪的瓷业形成于唐,昌盛于宋。当阳峪村村头立有一块北宋时期遗留下来的德应侯窑神碑,据说这是河南省唯一一块窑址碑文。当阳峪窑遗址碑文题名为《德应侯百灵翁之庙记》,碑文首句:“怀州修武县当阳村土山德应侯百灵庙证。”立碑日期记:“大宋崇宁四年岁次乙酉二月二十五日建。”碑文内容有:“时唯当阳工巧,世利磁器,埏埴者百余家,滋养者万余口。”意思是:当阳峪村北宋时叫当阳村,当地制瓷窑主有100多户,滋养了1万余口人,实属民间名窑。

绞胎瓷是我国唐代将仿犀皮漆器工艺特点运用到瓷器制作中而形成的一个独特瓷种。著名古陶瓷学家叶民说:“绞胎瓷因为表里如一,被称为"瓷中君子";又因为每一件绞胎瓷的纹饰不尽相同,而被诠释为"君子和而不同"。”它以两种以上颜色的泥土相互糅合形成绞胎而著称,以绞胎釉和刻花剔花而取胜,北方民间亦称之为“透花瓷”。

然而,“靖康之变”后,当阳峪炉熄火灭,精美绝伦的绞胎瓷技艺从此失传。如今,宋代绞胎瓷仅有60多件,珍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以及美国、泰国、日本、新西兰等国家的博物馆里。

当阳峪绞胎瓷的失传让人扼腕叹息。“绝不能让当阳峪的名字就此消失。”高级工艺美术师、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焦作金谷轩绞胎瓷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柴战柱经过20多年积极探索,潜心研究,2002年,这一失传近千年的瓷种在他的手上重获新生。不仅如此,他在产品创作内容上更加注重融入古今中外优秀文化元素,涉及焦作山水、太极拳、十二生肖、山水花鸟、现代陶艺等,并创作出了树叶纹、凉席纹等各种花型30余种,还创作出了绞胎艺术瓷瓷板、绞胎艺术瓷绞釉花及刻剔花等8大类新品种的胶胎瓷,同时也将镂空雕、浮雕、彩绘等创新的雕刻技法和艺术手段巧妙地应用在绞胎艺术瓷的创作之中。其创作的作品深受社会各界人士和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青睐,多件产品已经被国外的收藏家和知名的收藏机构永久收藏或馆藏。

为了保护和发扬当阳峪绞胎瓷这一具有悠久历史文化底蕴的优秀品牌,确保当阳峪绞胎瓷独特的品质,修武县政府于2001年投资100万元在焦作市高新区管委会设置研发楼,给研发人员提供资金和政策的支持。2013年动工建设了建筑面积为4300平方米,包括陈列馆项目、宋窑瓷坊项目和当阳峪窑研究中心项目等,预计今年年底前完工。此外,该县还将规划建设当阳峪绞胎瓷园区,规划成为集展示、采购和旅游观光为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园区,园区内规划有绞胎瓷生产企业厂区、手工作坊展示区等。

在县政府的引导下,修武县质监局主动开展标准化技术咨询与服务工作,积极配合焦作市金谷轩绞胎瓷艺术有限公司,结合当阳峪绞胎瓷产品特性、技术要求、检验方法、检测规则等,制定了《绞胎艺术瓷器》企业标准。2010年12月当阳峪绞胎瓷获得了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称号,之后,该局发动企业申请使用《地理标志产品绞胎瓷》保护专用标志,为了保证产品质量、降低能耗、减少污染和保障生产安全,他们还制定了作业指导书。

该局主动向企业宣传《质量发展纲要》等相关文件,召集企业开展质量管理培训,推动企业导入先进质量管理模式,并积极组织企业申报政府质量奖,鼓励扶持企业积极参评“河南名牌产品”。

在当地质监局的推动下,企业质量与品牌意识不断提升,焦作市金谷轩绞胎瓷艺术有限公司在2012年获得县长质量奖,该公司的产品获得河南省名牌。

地理标志让当阳峪绞胎瓷这个失落了千年的古瓷添上新彩,增了辉色。该公司总经理柴战柱自豪地说:“地理标志这个荣誉非常有分量,我要在我们焦作云台山景区门前,竖个醒目的牌子,上面就写"山水之魂,千年古瓷,中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当阳峪绞胎瓷"。”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