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世家一脉相承 林建良执掌敏文堂

技艺一脉相承自成一派终结硕果

陶瓷艺术,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尤其是在中国千年古县、“中国三大古瓷都”的德化县,陶瓷工艺与文化的传承,备受世界瞩目。当地陶瓷世家代表人物、敏文堂创始人林建良更是通过对传统工艺的创新,自成一派,其代表作品《寒江雪泊》在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第十四届中国(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暨《中国工艺美术优秀作品评选》中一举夺魁,摘得“中国工艺美术金奖”,推动着中国陶瓷艺术迈向新的发展。

出身陶瓷世家耳闻目染养成艺术气质

据了解,生于德化的林建良来自一个名副其实的陶瓷世家,祖辈世代从瓷。祖父林克洞幼承父教,一生先后于程田寺格盛益等瓷庄、宝美后井步华等瓷庄、塔雁街陶玉、兴盛等瓷彩店彩画;父亲林质彬是德化瓷坛知名彩画艺人。家庭耳濡目染的熏陶,使得林建良从小就对陶瓷美术产生浓厚的兴趣。

谈到对陶瓷艺术的喜爱,林建良认为与自己的生活环境和成长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德化,是民间艺术丰盛之地,古陶瓷文化在他的青少年时代就潜移默化的受到影响,从小他就十分酷爱绘画,随父学习中国画、工笔人物花鸟画,积累了深厚的艺术功底。凭着对艺术的热爱,林建良还经常深入德化山区写生,体验生活,广泛搜集素材。1977-1978年间,他到县文化馆边工作边学习,期间,还参与县文化馆德化窑考古工作,大量整理临摹德化明清时代青花图案,从中吸取了大量传统装饰的优秀技法、技巧,为后来的艺术创作和成就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中国工艺美术金奖作品《寒江雪泊》

技艺一脉相承自成一派终结硕果

1978年,年仅17岁的林建良随父亲进入德化第一瓷厂彩画车间当学徒,从那时起,他就正式走上了传承与发扬传统陶瓷艺术的创作之路,从此在陶瓷美术的道路上迈开了第一步。在家传的熏陶下,林建良工作之初就大放异彩,由其设计的花卉花瓶、仕女挂盘等作品,在县工艺美术展览中分别获得一、二等奖,当时在厂里引起不小的轰动。1981年参加德化县陶瓷造型装饰设计培训班,获得青年习作评比二等奖。1983年,由其创作的五头儿童餐具,获得了全国青年小发明竞赛纪念奖、福建省优秀奖等荣誉。1995年,林建良凭借其出色的技艺,获得“福建省工艺美术师”职称。

1984年,为了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开阔眼界,林建良进入北京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陶瓷系学习,师从陈若菊、庞瑞媛教授。还得到著名乧术大师吴冠中的亲自指导,随着理论知识的丰富,视野的开阔和专业技能的提升,他的创作能力得到更大的提升,在创作一系列新产品装饰画面中,特别注重陶瓷的艺术性与适用性,其代表作品玉凤22头茶具和四凤花瓶,获得87年全国第二届青工智慧杯三等奖,福建省二等奖,并被收入《中国青年科技成果》中。

随后,林建良通过不断探索和创新,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新的成就,其创作的作品深受各界人士好评。认识林建良的人知道,他的绘画基本功扎实,但在技巧上又不拘泥传统,在继承中国传统工笔画的基础上,林建良将国画笔墨精髓灵动运用于陶瓷艺术创作中,最具表现力的是他的陶瓷艺术挂盘作品。在林建良的获奖作品中,记者看到一幅奇特的陶瓷挂盘《寒江雪泊》,该作品妙趣横生,远看浑然一体,近看工艺精细,这也正是他的独具匠心之处。而这个《寒江雪泊》作品,在2012年上海国际艺术节《第十四届中国(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暨《中国工艺美术优秀作品评选》上获得“中国工艺美术金奖”。

林建良对陶瓷独特的创作和敏锐的捕捉,与他陶瓷世家的血脉密不可分。作为陶瓷世家的传承人,在三十多年的从艺经历中,林建良总结了走工艺美术之路的一些经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观点。他认为,一个陶瓷工作者,不仅要具有工艺美术产品的创新设计技能,同是要对整个陶瓷成型、烧成、装饰工艺的流程的深入了解,要善于多方吸取其它艺术,取其精华,为我所用,才能使自己的作品具有生命力,取得成功,要不断创新,努力研究,才能对德化陶瓷美术事业有所贡献。

taoci52.com扩展阅读

青花斗彩陶瓷世家


青花斗彩陶瓷世家

《伏虎罗汉》(作者 郭琳山)

《婴戏》(作者 郭琳山 嵇锡贵)作品之一

《唐舞女》(作者 郭琳山 嵇锡贵)作品之一

●郭琳山陶瓷艺术回顾展正在进行 去看看千金难求的珍品

●两代人都是工艺美术大师 这样的家庭杭州不多

本报讯 嵇锡贵望着橱窗里的《唐舞女》发呆,眼角有点湿润,这是她最喜欢的一套瓷器,是她和先生郭琳山合作的一套作品,她彩绘,先生制作,但,这样的时光再也回不来了。

从前天开始,郭琳山大师陶瓷艺术回顾展在杭州市工艺美术博物馆展出,为期一个月,他的夫人、同为工艺美术大师嵇锡贵,一看到这些展品就会想起与先生 “青花斗彩”的日子。

本次展览以郭琳山大师的作品创作年代为脉络,从上世纪六十年代至2009年。

在杭州市,国家级的工艺美术大师一共只有七位,郭琳山伉俪占了两大名额。他们的大女儿郭艺,则是省级工艺美术大师。

郭琳山一家,很低调,他们的作品风格多样,但在市面上流通的却很少,都集中放置在两套房子里。这两天,郭琳山的作品一展出,马上就有不少人通过熟人找上门来,希望买个一两件收藏收藏。

可对郭家人而言,郭琳山的作品是无论如何都舍不得卖的。

郭艺说,父亲生前就开始向各级博物馆捐赠作品,他最大的心愿就是有个自己的艺术馆,免费供人参观欣赏。

“他每做好一件作品就会藏起来,有些连我也不知道,我一直以为他作品很少,要办展览了,一件件翻出来,没想到那么多,这次展出的陶瓷作品有75件,画13幅。” 嵇锡贵说,真可以搞艺术馆了。

郭琳山惜瓷,徒弟金国荣最有体会,他打趣说,“当嵇老师做好一件作品,郭老师都会怂恿她卖掉,而轮到他自己,他却根本舍不得卖。”

金国荣说,郭先生的青瓷捏塑瓷雕作品《射》曾被一个香港收藏家看中,三番四次打电话过来,然而,无论对方说什么,郭先生都不肯松口,“外行人可能不知道,做一件陶瓷作品,从原料开始要经过70多道工序,可以说是呕心沥血之作了。《射》更是师傅用独创的手工卷泥片陶捏塑方式创造的,堪称得意之作,他宝贝得紧。”

现在,郭先生的愿望马上就要实现了:西溪湿地的贵山窑陶瓷艺术馆年底就要开馆,到时将会长期免费对外开放。馆名特意从夫妻俩的名字里各取了一个字,里面陈列的也将是两位“陶瓷伉俪”的毕生心血。

大师的家

郭琳山(1939~2011),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浙江临海人,毕业于同济大学硅酸盐专业,攻陶瓷雕塑。

他的陶瓷艺术风格多样、别具一格,涉及紫砂陶塑、陶捏塑、南宋官窑釉瓷雕、青瓷捏塑瓷雕等。尤其擅长人物和动物的造型,其制作的《伏虎罗汉》被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

夫人嵇锡贵,1941年出生,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浙江湖州人,擅陶瓷彩绘,《大地回春图》是她的青花代表作。

女儿郭艺,1969年出生,省级工艺美术大师,12岁开始随母亲学习陶瓷制作技艺,13岁便成为国家注册的民间艺术传承人。她现在是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

詹明光 重新执掌亚细亚陶瓷品牌大权


上月底,詹明光先生被任命为上海亚细亚陶瓷有限公司董事长和上海福祥陶瓷有限公司董事长,重新执掌了这个著名陶瓷品牌的大权。

詹明光先生是从山东亚细亚陶瓷公司董事长的位置上调任过来的,此前曾已担任过上海亚细亚陶瓷的董事总经理,操盘亚细亚陶瓷的运作。他性格幽默诙谐,在行业中颇有人望,在企业里有较高威信,1年多前调任山东亚细亚陶瓷公司董事长,现在重返上海。

华东台资陶瓷企业曾在较长时间里以高品质、高定位的势头成为行业的标杆,引领建陶的潮流,5年前其他陶瓷产区对华东陶瓷产区还有着可望而不可及的感觉。后来,由于广东陶瓷产区的企业快速地发展,使这种差距在日益拉近,并对华东产区造成了较强的冲击,一些台资陶瓷企业逐渐被淘汰出局。这一两年来,华东陶瓷产区的强势品牌企业仍在继续发展,但也有不少企业已经显露出下滑的迹象。

业内资深人士认为,詹明光这次重返上海亚细亚陶瓷执掌大权,任重道远。

青瓷世家--张绍斌幸福一家


青瓷世家--张绍斌幸福一家

这是当地最繁华的一条街道,尘土飞扬,张的头像被放大成一米高、80厘米宽。照片的图说配了一行大字: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张绍斌绝对算得上大器晚成的典型——直到30岁以后,他才走上了青瓷创作的道路。但他又绝对是一位为青瓷而生的人,不仅仅是他,包括他的家庭——张家是青瓷世家,他的一对儿女至今也从事和青瓷相关的工作。

2009年,世博会浙江馆在全省寻找“最浙江”的六户代表家庭,几经选择,龙泉青瓷世家张家最终入选。

和张家一起入选的,还有三十口人住同一屋檐下的义乌周晓光家、重振祖业的丝绸家族杭州汪昔奇家、世代在老街生活近百年的临海戴世忠家以及代表浙江海洋经济文化发展的舟山周氏家族。

正月初六的上午,张绍斌和女儿张英英开始了虎年第一件作品创作。

至于这件作品的构思,他还没有完全成形,“我需要一边做一边寻找灵感。”他说。

他的两个孩子,女儿张英英和他一起在家从事青瓷创作,儿子则去了景德镇陶瓷学院读书,除此之外还带了一位徒弟。“他们都是从小一起跟我学的,现在已经有了相当的水平。”

张绍斌说,尤其是25岁的女儿张英英,作品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在当地媒体的一些描述中,张英英被认为是龙泉青瓷界新秀。

青瓷世家

张家的青瓷在民国初期就进入过上海,这要从张绍斌的爷爷说起。

与其说张绍斌的爷爷张高礼和叔公张高岳是青瓷的创作家,不如说他们是手工艺人兼商人更为准确。

青瓷只是他们自产自销、用以赚钱谋生的“产品”,由于他们的精益求精,在不经意间成就了仿古青瓷的更高水准。

一篇题为《龙泉青瓷渊远流长》的研究文章中描述,民国时期,随着洋人入侵,外商涌至,曾掀起了一场仿古青瓷热。

《龙泉文史资料·第五辑》记载:民国初期,日本、德国、美国先后有人来龙泉搜罗古青瓷,继之国内大批古董商纷至沓来。由此,一方面引发了龙泉挖掘古窑址和盗掘古墓之风;另一方面一批民间制瓷艺人开始研制仿造古青瓷。时有县城廖献忠、宝溪乡陈佐汉、张高礼、李君义等。

也就是说,当时张绍斌的爷爷研制仿古青瓷,是因为有市场。

张绍斌回忆,当时爷爷张高礼和叔公张高岳就一度成功把自己的作品“打入”上海市场,“每次除去进贡给上海帮派的费用后,回到龙泉依然能获利丰厚。”

这样的日子一直持续到解放后,1957年,周恩来批示恢复龙泉青瓷生产后,龙泉成立仿古小组。叔公张高岳,正是仿古小组的成员。

在现今的龙泉青瓷博物馆还存放着“寿龟”、“白菜瓶”等他们的多件作品。

全球陶瓷人汇聚一堂共议资源危机


作为亚洲第一大陶瓷工业展,每年的中国广州国际陶瓷工业展总会吸引全球陶瓷业界的关注。在上周四至周日,2011中国广州国际陶瓷工业展也如约而来,与以往不同的是,尽管展会在离佛山不远的广州举行,但陶城报却牵头“组团”新锐陶瓷品牌集体亮相,并且通过举办高端论坛积极与国际陶瓷业界接触,发布“佛山陶瓷”声音,彰显佛山陶瓷国际化新主张。

“资源有限,陶瓷事业无限;如何用有限的资源做出更伟大的事业,这是全球陶瓷人的共同使命。”陶城报管委会主任、总编辑李新良表示。当资源紧缺成为全球性命题,作为高耗能产业的陶瓷业该何去何从,特别是对于佛山众多尚停留在产业低端环节的陶瓷企业,如何与全球陶瓷业界共舞,这是佛山陶瓷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问题。

上周五,由陶城报社与中国陶瓷工业协会、意大利陶瓷机械及设备生产商协会等主办的“如何共同应对资源危机——— 2011陶瓷工业国际高峰论坛”成为“2011中国广州国际陶瓷工业展”现场亮点,来自西班牙、意大利、印度、美国等区域陶瓷业内知名人士汇聚一堂,就国际陶瓷行业发展趋势激荡思维。

不仅如此,在为期四天的广州国际陶瓷工业展上,陶城报还主办了“2011陶瓷行业海外营销问道”论坛,邀请包括科达机电、英国安得仁等在内的国内外知名企业的海外运作高手“把酒论道”,共同探讨陶瓷行业的海外营销理念与思路,博得业内人士的满堂喝彩。

“听到国际同行的所思所想,还能与国际陶瓷业界知名人士交流,这是佛山陶瓷行业国际化必走的路径。”参加完“如何共同应对资源危机——— 2011陶瓷工业国际高峰论坛”的佛山市奥特玛陶瓷有限公司营销总监苏可路如是说。

景德镇开展“一带一路”陶瓷文创产业调研


为贯彻落实江西省委省政府创建“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的重大决策,围绕打造陶瓷文化旅游重要节点城市和做大做强陶瓷文创产业的目标,日前,市政府副市长,民革省委会副主委,民革市委会主委熊皓率民革江西省委员会、政协景德镇市委员会、民革景德镇市委员会、景德镇学院、市瓷发局等相关人员一行赴新疆、甘肃、陕西等地就“一带一路”陶瓷文创产业课题开展调研。

调研组通过与当地政府部门、高校、科研机构及陶瓷企业的相关负责人座谈、参观文化产业示范区内有影响的陶瓷类企业等方式,重点考察古丝绸之路上中国陶瓷的存在状况和影响力、当前“一带一路”建设新时代背景下存在的问题与应对策略及如何实现各地文化旅游与商贸密切结合、相向推进的策略与措施。

调研期间,熊皓一行还详细了解了丝绸之路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2016年新疆)、丝绸之路国际文化博览会(2017年甘肃、2018年陕西)等展会上中国陶瓷的展销情况及三个地区如何利用“一带一路”平台开展文化研究与学术交流情况。同时,瓷发局主要领导还积极邀请新疆等地采购商来景参加2018中国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

中国陶瓷闻名于世很大程度是因为丝绸之路让世界认识到中国,瓷器是中国连接世界的桥梁和纽带,景德镇是享誉世界的千年瓷都,建议结合此次调研,由江西省陶瓷旅游产品研发设计基地牵头将课题转化为陶瓷旅游产品的研发资源,与企业合作,引导和激发企业,重视陶瓷文化话语体系建设,传承好陶瓷文化,讲好陶瓷文化故?拢銮恐泄幕娜硎盗ΑQ蟹⑹视λ砍裰泛?“一带一路”建设的陶瓷旅游产品,并使之规模化、品牌化。向世界各国展示了的艺术魅力,把我们景德镇打造成冠领中国、代表江西走向世界,世界感知中国,认识江西的国际瓷都,向世界弘扬新的时代建立新的丝绸之路,造福中国和沿线各国人民,并通过陶瓷向世界展示一个经济强大、文化自信、热爱和平的东方大国。

什么是堂名款?怎么辨识明代堂名款与清代堂名款?


古代宫室,前为堂,后为室。唐代以前,“堂”、“殿”通称。唐以后,专以帝王所居为殿,官府治事处所称堂。明清瓷器上的堂名款,大多为达官贵人定烧器物所用。明代堂名款瓷器稀少。清代康熙朝瓷器以堂名款为识,广为风行,表明康熙时期的士大夫阶层对瓷器艺术特别钟,一个侧面显示了时代的审美趣味。

古代宫室,前为堂,后为室。唐代以前,“堂”、“殿”通称。唐以后,专以帝王所居为殿,官府治事处所称堂。明清瓷器上的堂名款,大多为达官贵人定烧器物所用。明代堂名款瓷器稀少。

康熙堂名款的命名,一般有三重含义。一为道德修养,如:慎德堂、怡德堂、应德堂、心逸堂等;二为祝愿经济繁荣和官爵的永保,如:恒丰堂、兆余堂、兆裕堂、世锦堂等:三为赞颂,如:美玉堂、金玉堂、佩玉堂、碧玉堂、正玉堂、美旭堂等。雍正、乾隆堂名款瓷器与康熙朝相比,不仅数量大为减少,而且命名的内涵也发生了变化。康熙朝的堂名款,闪烁一种对道德修养和事业追求的蓬勃向上的开拓性。雍正朝的堂名款,却转而为固守自律,如“淡宁堂”、“天宝堂”等。乾隆朝的堂名款,则流露出一种小心翼翼的自我保护的谨慎心态。在字体风格上,康熙与雍正、乾隆的堂名款,也变化鲜明。康熙朝的堂名款,书体刚劲挺拔,富于阳刚之美。雍正朝的堂名款,书写清新秀丽,具有一种柔美之态。乾隆朝的堂名款,则拘谨端方。

建窑天下茶盏第一窑


建窑,以在瓷釉上的纹理表现是道家思想在瓷器上的一种反应。北宋徽宗曾说“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

能够得到皇帝的评价,可见建窑瓷在当时受到皇室的重视程度。

建窑主要产品以盏、碗、盘、碟为主,兼烧盒、罐、壶、灯、炉、钵、梅瓶、冥器等,在宋代盛产黑釉瓷而闻名于世。

足底有“供御”、“进盏”字铭的,应是为宋代宫廷烧制的贡品。黑釉盏的特征:胎含铁量高,一向有“铁胎”之称,胎体厚重,呈黑灰色、紫黑色,胎质粗糙坚硬,露胎处色沉而无光。

造型多样,有大小敛口、敞口等不同形式,圈足小而浅,修胎草率有力,刀法自然,釉质刚润,釉色乌黑,器物内外施釉,外釉近底足,足底无釉而露胎。釉面有明显的垂流和窑变现象,有“兔毫”、“油滴”和“曜变”及“鹧鸪斑”等有名的品种。

宋代是建窑的发展时期,以烧黑釉器而著称。兔毫斑、鹧鸪斑、曜变等釉色的名品就出在这里,以茶盏为多

由于宋代斗茶风尚盛行,而主烧适宜为斗茶的黑釉茶盏,亦称建盏,以水吉镇窑制品为最,北宋后期曾为宫廷烧制斗茶使用的黑釉盏,并于器底刻"进盏"、"供御"字样。建阳窑产品使用含铁高的原料做胎,因而胎色深黑坚硬,有"铁胎"之俗称,或名乌泥窑、黑建、乌泥建等。盏内外均施黑釉,外壁釉不到底,露黑色胎。

窑神林炳


窑神林炳

林炳北宋·德化县人,鸡笼窑(龙窑的前身)发明人。

北宋时期,德化县的陶瓷业已相当发达,“村南村北春雨晴,东家西家地碓声”,描绘的就是当时德化县陶瓷作坊遍布乡里的情景。宋·哲宗年间,为了弥补国库亏空,朝廷调整了贸易政策,规定“凡购买外国货,均以帛、绸、瓷、漆等特产博易,不用金、银、铜币”,全国的陶瓷出口因此猛增。

德化县作为陶瓷主要生产地之一,陶瓷是“海上丝绸之路”最主要的出口产品之一。虽然瓷窑遍布,但由于当时的瓷窑都是平顶方形、容量很小的小窑,难以大批量生产,远远不能满足陶瓷出口的需求。烧制技术的落后,制约了德化陶瓷业的进一步发展。林炳应时而生,他设计发明的圆拱形大窑炉(亦称鸡笼窑)不仅容量扩大了十几倍,还由于设计了烟囱拔焰消烟,热度倍增,烧制出的瓷器更显得洁白、剔透。距离祖龙宫不远的屈斗宫古窑就是根据这种圆拱形大窑炉改进而成的。

关于林炳建成大型窑炉,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传说林炳在进行窑炉改革时,高温窑火一冲便塌顶,屡试屡败。有一次,林炳再次倒塌的窑炉旁边,疲劳得不觉昏昏睡去。睡中梦见一位仙女翩翩而至,在他面前解开衣襟,对他示意地指一指败窑,又指一指自己的乳房,然后隐没在云雾之中。林炳醒来突然有所领悟,于是将窑房砌成乳房样的圆拱形大窑,两旁再砌小奶窑(亦称狮耳)护住主窑房,这样烧窑时就不再塌顶了,而且烧成的瓷器质优量多。后来,林炳又利用山坡地形,把几个窑房串连起来,既能充分利用热能,增加产量,又能使窑体更加牢固,也为此后演变发展成龙窑(亦称蛇目窑)奠定了基础。

传说的真伪已无从考证,但可以确信的是林炳首创的大窑炉在当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林炳因此被朝廷敕封为“烧成革新先行”称号,指点林炳的仙女也被敕封为“玄女夫人”。一时间,林炳大名远播,各地纷纷学习他的建窑技艺。在当时泉州知府的授权下,德化开办了第一所瓷庠(类似于今天的陶瓷学校),由林炳亲自到瓷庠传授技艺,现场指导。当年的瓷庠就是现在的祖龙宫,这座不甚起眼的小瓷庠,影响了近千年来整个中国乃至整个世界的瓷业发展。据日本有关陶瓷文献记载,宋代有一个叫加藤四郎的日本人来德化学陶艺,将砌鸡笼窑的技术带回日本,砌成“德化窑”,并尊奉林炳为“陶祖神”。

为感激玄女指点的恩德,瓷乡人按照林炳梦中的玄女英姿塑造了玄女像,建玄女宫奉祀。后来,林炳赴江西传艺,再也没回来过,最后积劳成疾,客死他乡。家乡人怀念他,便塑林炳像安放于玄女之右,尊为窑坊公。每逢农历五月十六日窑坊公诞辰之日,乡人依然不忘到祖龙宫奉祀一番,一则纪念林炳为光大瓷业所作的巨大贡献,二则祈愿自己在来年的陶瓷生产制作中能够顺利如意。

祖龙宫

每年的农历五月十六日,是祖龙宫一年中最热闹的时候,因为这一天是祖龙宫供奉的窑神(当地称之为窑坊公)林炳当年受朝廷敕封嘉奖的日子。林炳所处的年代距今已有九百余年了,时值北宋时期,德化县的陶瓷业已相当发达,“村南村北春雨晴、东家西家地碓声”描绘的就是当时德化县陶瓷作坊遍布乡里的情景。宋哲宗年间,为了弥补国库亏空,朝廷调整了贸易政策,规定“凡购买外国货,均以帛、绸、瓷、漆等特产博易,不用金、银、铜币”,全国的陶瓷出口因此猛增。

补充阅读:屈斗宫古窑址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陶瓷世家一脉相承 林建良执掌敏文堂》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陶瓷世家一脉相承 林建良执掌敏文堂》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古代瓷器良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