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釉黑花猴鹿纹瓶(西夏)

西夏是另一个少数民族——党项族建立,他们生活在草原与大漠之间,汲取着中原文化的营养,又不肯完全被汉化,仍执着地保持自己的风情。但是,西北的山水毕竟与中土相连,我们仍能从它的器物中看到血脉相融的迹象。

顽猴戏鹿

此瓶是一件民间生活用瓷,瓶口外撇,短颈,丰肩,长腹,宽圈足,砂底无釉,造型挺拔秀丽。通体施白釉,釉下以黑彩勾勒纹饰,肩部绘一周变形莲瓣纹,两侧绘两组下垂的卷叶纹,腹部一面绘两只展翅飞翔的大雁盘旋于芦草上空,另一面绘一只猴与一只梅花鹿在芦草丛中跃动嬉戏,猴以一手持苇草逗鹿玩耍,鹿单腿抬起,低首抿唇,若有所动,看得出猴的顽皮与矫健,还有鹿的机灵与乘巧,整幅画面充满着运动感和节奏感,生机勃勃,活灵活现,以酣练的笔调,描绘出无尽的画意,让人说不出来,又爱不释手。

美好向往

画的主题选用猴、鹿纹,取材于中国民间的风俗,隐喻“侯(爵)”与“(俸)禄”,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官禄和长寿富贵生活的向往。非常沉重、看似模糊的理想追求以如此轻松活泼的画面表现出来,我们不知作器者何人,但愿将此瓶连同那份美好向往保存长久。

延伸阅读

三羊开泰纹和人鹿纹


三羊开泰纹

瓷器装饰的一种吉祥纹样。也称“三阳启泰”,以羊谐意阳,为岁首称颂语,喻意元旦来临,天地交,万事兴旺,一切安泰。始见于明代中后期,于清代瓷绘中继续流行。

取材于《易经》“正月为泰卦,三阳生于下”。《易·泰》谓:“象曰:天地交,泰。”王弼注:“泰者,特大通之时也。”瓷器图绘上以3只羊谐音三阳,并衬画山坡、松柏、小树、小草等,画面郁郁葱葱,生机盎然,有的题写“三羊开泰”。还有画9只羊的,题写“九羊启泰”(九阳也是《易经》上说的9个阳数),均常用作岁首称颂之辞。

清·开光粉彩三羊开泰纹碗(一对)

人鹿纹

人鹿纹—黎族的美术。

人鹿纹,流行于东方、昌江等地。图案模拟人与鹿,以几何形构成,如菱形块为人首,三角形为鹿角。多作正面人形,左右对称。人的两旁配置对称鹿纹,与人物呼应,造型抽象概括,装饰性强,富于生活情趣。常用于黎锦花筒裙饰纹,也有用于陶瓷(器)的装饰图案。

粉彩人鹿纹梅瓶

粉彩人鹿纹梅瓶,清雍正,高16.6cm,口径3.2cm,足径6.1cm。

瓶小口微撇,短颈,丰肩,肩以下渐敛,圈足。瓶身白釉地上以粉彩描绘两组纹饰:一组为一老者肩扛铁铲,手提篮子,正扭身回首笑容可掬地望着稚嫩的小鹿;另一组为一轮红日、山石及花草。外底署青花“大清雍正年制”三行六字楷书款。

此件收藏品敷彩淡雅,所绘人物与动物生动传神,反映出雍正时期粉彩瓷器的高度艺术水准。

西夏瓷器上的剔刻花艺术


西夏瓷器上的剔刻花纹一般采用开光构图,巧妙地处理了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使主题纹饰和地纹主次分明、疏密有序,能产生强烈的艺术感。

西夏剔刻花所使用的工具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刀具型的刻刀,一种是用圆锥型刻刀。不论是用刀或者用锥,都是“刻花”;刀具型刻刀,在运用上主要有剔、削、刮三种技法,统称为“剔花”。两者可以混用,谓之“剔刻花”。

如这件茶叶末釉剔刻花经瓶,就是一件典型的剔刻花工艺。该瓶高30.5厘米,口径9.2厘米,底径10.2厘米;平折广口,口部刮釉,束颈,宽折肩,深腹,暗圈足;通体施茶叶末釉,釉色绿中泛黄,米黄胎,分上下两个圈带,上部为开光牡丹花,以叶脉纹、弧线纹陪衬,下部由忍冬纹组成一圈,图案粗犷豪放并有大雅之美感。该件瓷瓶釉色莹润,剔花刀锋犀利,线条流畅,是西夏窑中少见之物。

再还如这件白釉刻牡丹花纹大罐,是一件典型锥形刻具刻出的。该罐高31.5厘米,口径16.5厘米,底径16.5厘米;唇口,短颈,圆肩,鼓腹,腹下渐收敛,内圈足,器身由四道双弦纹组成三个图案带,肩部图案带由三个半圆开光牡丹花纹组成,周围空间用弧线纹添补,腹部图案带由三个连弧开光刻牡丹花纹和二个叶脉纹组成,周围空间也用弧线纹添补,腹下部图案带由忍冬纹组成;通体施优雅高贵的白色釉,胎质细腻,呈浅黄灰色。图案完全被刻花填满,显得十分的雍容华贵,线条流畅,造型质朴逼真。

用刀刻花就是在瓷器的坯胎上直接用刀刻出花纹的纹饰工艺技法,刻花的特点是纹饰轮廓或图案内部线条清晰,图案层次分明,由于刀痕宽窄或深浅不一,又可使图案具有一定的浅浮雕效果。比如石嘴山博物馆收藏的黑釉刻花扁壶,就是用刀刻出的牡丹花纹。此壶高32厘米,肩部有仿制四个耳系周边用圆珠形做装饰,两边安有四个耳系,耳系有铆钉痕迹,腹部用刀刻出牡丹花纹。

用锥刻花就是在瓷器的坯胎上直接用圆锥形的锥子刻出花纹的纹饰工艺技法,刻花的特点是纹饰轮廓或图案内部线条清晰,图案层次分明,由于锥刻痕宽窄一致、线条均匀,图案也有一定的浅浮雕效果。西夏的瓷器多属于这种类型。如果用刀再剔去多余的釉面,就更加地突显出了花朵。

总之,西夏瓷器制作及其装饰艺术,就像西夏的秃发一样,是一种与众不同的艺术。

“黑花”开后“青花”开


宋代名窑蜂起、名瓷迭出,是中国瓷业的巅峰。

赵宋一代,瓷窑众多,特色各具,其中以五大名窑(钧窑、汝窑、官窑、哥窑、定窑),八大窑系(磁州窑系、耀州窑系、钧窑系、定窑系、龙泉窑系、景德镇窑系、建窑系和越窑系)为代表,它们最能突显宋代瓷器的沉静素雅之美。

在学术界,大都把扒村窑归于磁州窑系。磁州窑系的典型特征是“白地黑花”,“白地黑花”是扒村窑的典型产品。

扒村窑与钧窑近在咫尺,也大量烧制钧瓷,把它归于钧窑系也未尝不可。“学界也有人把扒村窑称为磁州窑系扒村窑类型,甚至主张把扒村窑从磁州窑系中独立出来。”教之忠先生说,“无论是五大名窑还是八大窑系,都是后人对宋瓷的一种总结与概括。”

无论是磁州窑还是磁州窑系,大体上是个考古学概念。扒村窑归入磁州窑系,只是考古学上的一种归门分类,这与仰韶文化以渑池县仰韶村命名是一个道理。尽管仰韶文化最早发现于仰韶村并以此命名,但这不是说仰韶村是仰韶时代最为文化先进的地方。

磁州窑系是宋、金、元时期中国北方最大的一个民窑体系,它上承唐代北方烧制白瓷、黑瓷的诸多窑口,如巩义窑、相州(安阳)窑等,到了宋代蔚然而为北方最大的一个民窑体系。

现代考古学已经证实,至少在北魏、北齐时代,巩义窑、相州窑已经相继烧出白瓷。白瓷的出现,是中国陶瓷史上划时代的伟大事件。有了白瓷,才会有白地黑花、白地青花(青花瓷),才能在瓷器上绘出最好最美的画卷。

磁州窑系窑口烧瓷品系繁杂,以白瓷、黑瓷为主。装饰以白地黑花为主流,纹饰题材取自民间生活。

磁州窑与磁州窑系是两个概念,尽管磁州窑在河北,但磁州窑系的重要窑口,大都集中在河南。

磁州窑系窑场主要分布在今日河南、河北、山西三省,以河南为多、为早,如河南鹤壁窑、禹州扒村窑、登封曲河窑都创烧于唐。唐代北方民窑除主烧白瓷以外,兼烧黑瓷、花瓷、青瓷、三彩等,品类多而不单一。至于磁州窑系之磁州窑本身,创烧历史倒是晚于河南磁州窑系诸多窑口,烧瓷年代不会早于北宋神宗熙宁、元丰年间。

北宋时期的墓葬,不见出土磁州窑系瓷器;禹州白沙宋墓壁画上,绘有磁州窑系的瓷器形象。

磁州窑系的代表性窑口主要有:河北磁州窑,河南修武当阳峪窑、鹤壁集窑、禹州扒村窑、登封曲河窑,山西介休窑与江西吉安吉州窑。

磁州窑:宋代文献不见记载,明初文献开始提及,但很简单。此后,文献记载日渐增多,但对它的评价不是很高甚至有失公允。这也许全在它的民窑身份与大胆创新——烧了白地黑花瓷器。1957年,河北省文物工作队对磁州窑进行了考古发掘,证明其创烧年代不早于宋神宗时代。

修武当阳峪窑:不见文献记载,上世纪30年代在焦作煤矿任职的英国人R·W·Swallow调查过该窑址,此后北京古董市场上开始叫卖当阳峪窑的东西,从此引起注意。

鹤壁集窑:不见文献记载,1954年河南省文物工作队普查时,才发现了窑址。

禹州扒村窑:1950年著名陶瓷专家陈万里写了《禹州之行》,它才为学界所了解。扒村窑白地黑花器物有瓶、罐、盆枕、盘、碗等,黑花笔调粗放、简练,下笔任意,勾画简单,皆在似与不似之间。

登封曲河窑:1961年3月发现,代表作要算珍珠地划花装饰,但珍珠地划花当创始于新密西关窑,曲河窑对它有了改进与发展。

山西介休窑:上世纪50年代被发现。创烧于北宋,至今尚未进行考古发掘。

江西吉安吉州窑:文献不见记载,烧制的瓷器具有磁州窑系的白地黑花风格,因此学界把它归入磁州窑系。

之所以节外生枝地简要罗列学界公认的磁州窑系的这几个代表性窑口,旨在寻找唐青花的“下家”,元青花的“上家”。

青花瓷起源于唐代巩义窑,目前已经成为中国陶瓷界的共识。唐代青花瓷器是中国青花瓷的滥觞期,宋青花、金青花比唐青花还要少见,但到了元代,青花瓷一下子成熟起来——固守在“青花”上,寻找青花瓷的发展脉络,寻来找去,命若游丝的宋青花、金青花还是不能背负起中国元、明、清的巍峨大厦。

回到中国瓷业巅峰的赵宋一朝,环顾五大名窑钧、汝、官、哥、定,八大窑系之磁州窑系、耀州窑系、钧窑系、定窑系、龙泉窑系、景德镇窑系、建窑系和越窑系,也许会顿然发现:五大名窑八大窑系中,唯有磁州窑系诸窑在瓷器上书写着最新最美的图画,指示着中国瓷业的发展方向——只不过,这种图画,是黑花,而不是青花。

巩义窑创烧的唐青花瓷器,是外销产品,这也是中国陶瓷界的共识。至少在元代之前,国人喜欢黑色与黑白分明,不爱青色与青白不分。蒙古人尚青,改变了国人的色彩欣赏习惯,明、清继之。生产白地黑花瓷器的北方磁州窑系代表窑口,全都“死”在元代,明、清成为遗址。这,也许是“黑花”凋零,转为“青花”的一种见证。

巩义窑因处在赵宋皇陵区域,宋初被迫停烧。十里窑场的大多数工匠,自然不会从此种地,不再烧瓷。而磁州窑系诸窑,恰好以巩义窑为中心,画圆布局的。这,难道只是巧合?

宋、金相对于唐朝,对伊斯兰世界的影响力乃至贸易往来,无疑是减弱的。特别是金,海上与陆上都难以与伊斯兰世界沟通,在金朝地盘的磁州窑系诸窑,把参与海外贸易“青花瓷”,转换为中国人喜欢的“黑花瓷”,自然而然。

没有“黑花瓷”,元青花瓷没有道理一夜成熟,明、清没有道理主宰中国瓷业几百年。

“瓷上青花”与“瓷上水墨”

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冉冉檀香透过窗心事我了然宣纸上走笔至此搁一半

…………

没有“黑花瓷”,青花瓷也就真的如周杰伦的《青花瓷》一样“走笔至此搁一半”,缺少它的“前一半”了。

画以墨为韵,瓷以青为贵,青花在瓷胎上的色性,一如水墨在宣纸上铺展,具有无法言说的韵味:或明朗宁静,或曲折幽深,或如蓝天白云,或如荷塘月色,淡到极致,也浓到极致。青花以它的这种独特瓷韵,自蒙元以降,始终是中国瓷器的主流。

但“瓷上青花”并不是中国传统中的“画中水墨”——谁都知道,宣纸上的中国书画,黑白分明,书画颜料,是黑墨,不是青墨。

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古瓷学会会长、故宫博物院研究员耿宝昌先生认为,扒村窑瓷器才是真正的历史中国的“瓷上水墨”。在为《中国扒村窑艺术》一书作序时,他这样写道:扒村窑“将釉下彩的黑并加染淡赭互相衬托,以增进彩绘艺术的美感,绘画内容丰富,纹饰用笔工细、粗犷兼备,既有人物、动植物、鸟禽,也有来自民间的民谚童语为装饰,取意都是民间喜闻乐见祈福求祥;并且生产釉上的红绿彩瓷与三彩。绘画内容丰富,生活气息浓郁,实为瓷上水墨。它为磁州窑系的一个新的亮点”。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协主席、著名作家兼书画家冯骥才先生,不是古瓷专家,面对扒村窑瓷器残片,话语无多。在展开的宣纸上,他挥笔而题的,正是“瓷上水墨”。

作为民协主席,他看重的是作为中国民窑代表窑口的扒村窑瓷器残片绘画所遗存的民风风俗;作为书画家,他看重的是扒村窑白地黑花瓷器是“瓷上水墨”。

这,当然是他冒雪乃至冒险探访扒村窑的两大根由。

北宋末年靖康之变后,磁州窑系部分工匠南迁江南等地,继续烧制瓷器,这是中国学界的共识。他们烧什么?是否还是磁州窑系的代表瓷器“白地黑花”?

江西吉州窑遗址试掘所获资料判明:吉州窑北宋时烧青白瓷,出土标本有注子和注碗。注子腹如球形,没有纹饰;注碗有敞口深腹与瓜棱形两种,没有纹饰。这类标本压在最下层,时代最早。压在青白瓷上面时代稍晚的,则有釉下彩瓷器,也就是磁州窑系的白地黑花等。也因此,学界把江西吉州窑列为磁州窑系,尽管磁州窑系通常被称为中国北方最大的一个民窑体系。

吉州窑釉下彩绘,也就是白地黑花等,对景德镇青花瓷器影响颇大。元代青花瓷器中的蓝地白花画法,借鉴的,正是吉州窑。因此,已故著名陶瓷学家、中国古陶瓷学会前会长冯先铭认为:“……很可能是北方陶工为了逃避金军入侵,南迁到吉州窑,以磁州窑的技法生产出瓷器。后来到南宋末,吉州窑许多陶工迁移到景德镇,这时白釉黑花技法传到景德镇。”

青花瓷,说得文气一点儿,无非就是白釉青花、白地青花、釉下青花瓷器等;但不管是白釉黑花、白地黑花、釉下黑彩瓷器,说得简洁一点儿,不就是“黑花瓷”吗?

唐青花——宋黑花·宋青花——金黑花·金青花——元青花·元黑花——明青花·明黑花(此时尚有少量烧制)——清青花,这样的序列,也许道出了中国“花瓷”——青花与黑花,“瓷上青花”与“瓷上水墨”向前演进的历史轨迹。

在宋代五大名窑与八大窑系中,作为民窑的磁州窑系的白地黑花,为明、清瓷器的演进种下力量。除磁州窑系诸窑,五大名窑与其他窑系,都在追求窑变与釉色,没把“花儿”烧在瓷器上。

不能因为青花走进皇宫变得高贵了,就割断它与民窑黑花的血缘,“一个民族如果忘记了自己的历史,就不可能深刻地了解现在和正确地走向未来”。

扒村窑作为北方磁州窑系最南端的一个窑口,当是“黑花”南迁变“青花”的重要跳板。宋、金之际,这儿是岳飞以武汉为根据地,实施北伐的主战场。岳飞退军后,很多百姓随军南迁,当然包括杰出的瓷器工匠。田野考古业已证明,扒村窑金、元瓷器烧制水平,大不如宋。

扒村窑地接南北,扒村窑“黑花”承前启后,当是中国陶瓷史上一个重要节点。

康熙青花群猴嬉戏凤尾瓶的鉴定与经营


1931年,在下野督军王占元公馆客厅,摆着一件康熙青花群猴嬉戏凤尾瓶。这凤尾大瓶是康熙官窑还是民窑生产的?古玩界人士有不同的见解,大部分人认为没年款就是民窑货,而有人则说.没“大清康熙年制”的款,也不见得不是官窑烧造的。从造型、胎质、釉色、青花的颜色和绘画的图案来看,这是件官窑器。这件凤尾瓶是不是官窑器?东西是怎么到王占元手的?这里边还包含着有趣的人和物的故事,我们今天把它挖掘了出来。

凤尾瓶的主人

“九·一八事变”前,天津英租界地住着位寓公王占元,字子春,河北馆陶人。他为人和气豪爽,但仍有旧军人习气。他行伍出身.自幼当兵,很有来历。光绪年间他入天津武备学堂。参加过中日甲午战争。民国二年他当了北洋军第二师师长兼豫南剿匪总司令,镇压白朗起义,后升任湖北军务帮办。民国九年他出任两湖巡阅使兼湖北督军,第二年便被吴佩孚的联合湘军把他驱出湖北。民国十五年他出任孙传芳的训练总监,联络张作霖、张宗昌,企图共同抗拒北伐军,失败后逃入天津英租界地,盖洋楼修花园当了寓公。

那个年头,失败和下台的军阀官僚,大部分人住进天津租界地,就是吴佩孚不住租界地,他还有点骨气。他们有了洋楼花园,就要装饰,大量购买硬木雕花家具和仿古瓷器。天津锅店街同泰祥细瓷店就是做这些人的买卖而发财致富的。同泰祥先派人去帮助布置设计,花园里摆绣墩、鱼缸、花盆。客厅里摆瓶尊砚洗……主人喜爱什么,他们根据主人的喜爱出主意.让他们购买大量的仿官窑瓷器。

王占元客厅里的大凤尾瓶不是从同泰祥买来的,是天津的一位古董商卖给他的。

青花群猴嬉戏引人注目

王占元客厅中央摆的大凤尾瓶.瓶高二尺四(80厘米),口大而外撇,腰腹鼓圆,底部外撇小于口部。配上紫檀雕花大座。放在红木八仙桌上,壮观气派!

引人注目的是大凤尾瓶上的青花群猴嬉戏图案。这瓶上的青花颜色纯蓝鲜艳.又有层次分明的特点。这特点是出于绘画、填彩工匠运用多种浓淡不同的青料,有意造成多种不同深浅层次色调,给人以层次分明的感受。甚至一笔之中能分出不同的浓淡笔韵,用这种颜色典雅而一笔多变的青花绘画。绘制出的《群猴嬉戏图》生动活泼,耐人寻味。

凤尾瓶上画沧江断峡,枯藤缠络群松上.景物幽绝。有大小不一的81只猴穿插在绝妙的景物中。群猴姿态各异:行走坐卧,立跪倒悬、滚地爬石、攀树食果、相扑相抱、嬉笑打闹、扳危石自崖下跌、母乳子于怀、寂坐洞中、自捉虱、为他猴捉虱、自上往下走、自下往上爬、婉姿相亲昵。喁喁似对语、四猴抬一巨猴、执竿而舞……千幻万态,有的姿态笔墨是难以形容的。

奇妙之处在于瓶的上端青山石嘴上长一斜松.一猴以一爪攀松干,另一爪握另一猴爪,13只猴各以爪握爪,垂入沧江之中。观之若飞龙翔空,如修绠之汲,下临巨浸。此图案取意“饮水之猿,千臂相接”,又有“短绠难汲深,众志可成城”之深远寓意。

还有更妙的画面:江溪之中绘有一猴立水中抬头竦顾,看另一猴攀跻而坠下,若从天空飞来;竦顾之猴为其担忧的情貌被刻画得出神入化,二猴之形态神色可称绝妙!传说,有位秀才到王占元家作客,观赏凤尾瓶,见到瓶上这个画面时.大发感慨曰:“关切之心,猴皆有之,何况人乎?!”

王占元说这位秀才是穷酸,念书人就会胡诌!他说“我看这大瓶上的画.把猴都画活了,又活泼又热闹,看着舒坦!别的没那么多说道。”

八十一岁要“封侯”

王占元买这瓶时,却有说道。他不懂瓶的画面里的诗情画意,更不知其中的寓意。卖瓶的古董商也不懂。但他们却编出另一个说道,令人啼笑皆非。

买瓶的那一年,王占元已是六、七十岁的老人,寓居天津十来年。天津古董商摸到了他的底,琢磨这位老人的心。老年人怀旧的多,而他戎马生涯、叱咤风云大半生,当到督军便窝了回去,老来时他的心理不可能那么平静,有所寄托才能保持平衡。这位古董商卖给王占元凤尾瓶时,有段对话,在古玩行人中传说:

某古董商拿去青花凤尾瓶给王占元看时说:“请您看看这瓶子上画的猴,个个都活!这不是《西游记》水帘洞里的猴,这猴是另有说道。”王占元说;“要是真有这么多活猴,把我家都要闹翻。猴就是猴,还有什么说道?”“您数数,这瓶上画着81只猴,这隐含着人活到81岁时,还会封侯挂帅!”古董商说完这话,给王占元作个揖,又说:“预祝您老人家封侯、挂帅再出山!”

王占元笑了说:“好噢!老子打了一辈子仗,当过督军,没封侯。”

“您活到81岁时,准能封侯。”

“借你吉言,这瓶子我要了,摆在客厅,我天天看猴。等到猴年马月,我去封侯。”

可是,王占元没活到81岁。他在74岁那年就去世了。那年是1934年.死后就没人再提起他。但是在天津古玩行、瓷器行里的老人,到今天还在说他这段故事。

瓶子是仿制的

王占元买康熙青花群猴嬉戏凤尾瓶六十年后,才弄清这瓶子既不是康熙官窑,也不是康熙民窑,而是民国十年前后仿制的。

1991年清明节,作者返故里扫墓,同84岁的叔父闲谈。他说;“我看你写的《古玩史话与鉴赏》里有段康窑群猴大凤尾瓶,怎么只写物,没写人和故事?这瓶我可见过。”作者告诉他,只见书中有这件东西的记载,还没听说和这件东西有关的人和故事。他说:“你不早问我,我知道啊!”

于是,他向作者叙述了前面文中写的这段故事。这件凤尾瓶的真品也没“大清康熙年制”的款识,是古物陈列所里的收藏品。北京德泰细瓷店拿到景德镇仿制的,据说只伤了一件。由于德泰刘勉之请了两位名手,一位画师、—位是填彩的师傅,加上选的青料好,据说是由广州来的青料,所以绘画出的《群猴嬉戏图》达到“假赛真”。

天津劝业场里的一位古董商从德泰花两干元买到手,转手卖给王占元上万元。所以,招来平、津、沪古董商去王占元家观赏,出现了不同见解,是官窑还是民窑?那时,刘勉之不说谁也不知道是仿制品。后来,刘勉之跟李春生说了,同泰祥才知道。六十年过后,康熙青花群猴嬉戏凤尾瓶的真面目才揭露。这件东西今日落到何方?就是仿制品也是有价值的珍贵文物了,特别是《群猴嬉戏图》绘画精良,堪称上乘!

陶瓷文化:磁州窑白地黑花罐和白地褐花枕


白地黑花罐,磁州窑系烧造。大口,圆肩,平底内凹,器身饰黑色花纹。高19.8厘米,口径21.7厘米,底径10.3厘米。内施黑釉,釉色漆黑油亮,外部在白地上绘黑色纹饰,肩部绘莲花、荷叶纹,腹部绘飞风纹,线条粗犷厚重,增加了全器的稳重感。整件器物纹饰简练古朴豪放,具有浓郁的民间色彩。这种白地黑花,是磁州窑最富特征的装饰手法。由于磁州窑胎质比较粗糙,一般在胎体上施以一层洁白的化妆土,然后在上面绘制黑彩,最后施一层白釉,这种白釉黑彩瓷,黑白分明,图纹十分醒目,富有民间工艺的质朴美感。此件白地黑花罐,1957年安徽临泉县出土,完好无损,疑为河南省磁州窑系产品,因为临泉临近河南,往来方便。

磁州窑系是我国北方分布范围最广的一个民窑体系,这个窑系的窑场分布于现在的河南、河北、山西三省,而以河北邯郸市观台镇窑为典型代表,该地古属磁州,故名磁州窑。据专家从出土标本分析,磁州窑的烧造年代始自宋代元丰年间,以生产罐、瓶、碗、缸、盒之类的陶瓷日用品为主,还生产瓷枕和玩具。瓷器品种除白釉瓷、黑釉瓷之外,还有白釉划花、白釉剔花、白釉釉下黑彩、白釉釉下酱彩划花等十几种之多。

磁州窑能生产满足民间人民生活需要的各种器皿和用具,其中瓷枕是磁州窑的特产,比宋代其他任何窑系都生产得多。这件磁州窑白地褐花瓷枕,上世纪50年代安徽淮北出土。器呈元宝形,地釉呈奶白色。高12.2厘米,长25.3厘米,宽23厘米。枕面前低后高,两头圆形略翘,中间微凹,便于枕用。枕面绘褐彩折枝花卉,周边刻划双弦纹,顺畅自如。折枝花卉纹,看似比较随意,不受任何限制,其实组织严谨,摇曳多姿,增加了画面活跃气氛,美观实用。磁州窑瓷枕除绘画当时人民喜闻乐见的花卉图案和生活小景,还在上面题写通俗诗句与民谚作装饰,在宋瓷中别具一格。此两件磁州窑罐与枕,现收藏在安徽省博物馆。

宋代是我国瓷业发展史上一个繁荣时期,制瓷工艺为我国陶瓷美学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磁州窑白釉釉下黑花器,继承了唐代长沙窑青釉釉下彩的传统,直接为元代白瓷釉下青花瓷的出现作了准备。因此,元青花器一开始就表现了画工技巧的熟练。

登上邮票的登封窑经典瓷器——白釉珍珠地刻划花双虎橄榄梅瓶


很早就听说中国邮政曾发行有登封窑瓷器的邮票,长期以来苦苦而不可得之。近日一个偶然的机会,从一位德高望重的忘年之交那里,亲眼目睹了这枚于一九八一年国家邮政局发行的邮票,欣喜之余,拍下了这张珍贵的名信片照片,与方家共享。

宋登封窑双虎纹瓷瓶

这件登封窑珍珠地划花双虎纹瓶是典型的登封窑作品,现藏于故宫博物院,此纹瓶制于宋朝,32.1cm,口径7.1cm,足径9.5cm。纹瓶形似饱满的橄榄,瓶身刻画两只老虎,一只昂首站立,龇着牙,翘着尾巴,雄赳赳气昂昂,眼里闪着狡黠的光芒,另一只老虎行走,步伐矫捷,目露凶光,凶猛无比。两只老虎刻画的栩栩如生,不是灵动和大气,周围刻画有不大浓密的草丛,芭蕉林,岩洞,石头,仿佛为我们重现了宋朝那天,两只凶猛矫捷的老虎搏斗在芭蕉林,静谧无比,除了微风,绿草,没有任何动物敢踏入这个领地。纹瓶为圈足,胎为灰褐色,施白色化妆土,近纹瓶底处有一周莲瓣纹,莲瓣纹均匀分布在底处,图案以外空白处戳印珍珠形小圆圈,整个纹瓶的图案,丰富和谐,不显繁杂。

此瓶制作规整,线条流畅,色调和谐,绘画生动写实,笔法苍劲有力,是一件难得的具有代表性的登封窑作品。

查找国家邮票发行目录,上面清晰地显示:1981年4月15日发行六枚。此枚宋代登封窑珍珠地双虎纹瓶邮票排在第一位,面值4分,发行量为520.66万张。

瓷器上的猴文化


猴作为灵长类动物,往往被人们喻为聪明、勇敢、活泼之兽,是智慧与灵气的象征。在中国古籍中,猴子的别称有禺、果然、独、狨等。据东汉班固《白虎通》记述“猴,侯也,见人设食伏机,则凭高四望,善于侯者也。”在十二生肖中,申猴位列第九,有长久长寿之意。“古面睢盱露瘦月,鹬毛匀赋舒玄云”。猴,自古以来就属中国绘画题材中的“四灵”、“八瑞”之一。

有一种精神叫“大闹天宫”。这件彩陶为德化雕刻师创作出《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形象,采用写实的手法,将孙悟空的外表特点表现得细腻而逼真,第一眼让你几乎为之惊叹。整个香炉简洁而大气,孙悟空头戴金冠,身披“战袍”,手持金箍棒,威风凛凛。一对火眼金睛炯炯有神,透露出铲除一切妖魔的决心。配以流云烟的效果,大闹天宫,驾云而来,淋漓尽致地展现岀“美猴王”孙悟空蔑视权威,不畏强权,除恶务尽,天不怕、地不怕的精神。

有一种警世叫“猴思三不”。这件宜兴“三不猴”紫砂壶不仅造型生动活泼,还寓意着更深厚的人生哲学。葫芦上三只猴子呈蹲或坐,神态各异,或用手捂着耳朵,或用手蒙着眼睛,或用手捂住嘴巴。三只猴子代表不看,不听,不说。其源自《论语》:“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听。”不该看的不看,不该听的不听,不该说的不说,故名为“三不猴”。把玩茶宠既可当藏品又可作座右铭时刻警醒自己。做到“三不”自然远离是非耳根清净心情舒畅,心情舒畅自然笑口常开,受人欢迎,这难道不是处世之中的一种睿智与豁达吗?

有一种启示叫“戏如人生”。这件斗彩瓷《西游记》摆件,作品描绘岀一心向佛、目秀眉清的唐僧骑着白马,火眼金睛、足智多谋的孙悟空登高远望,肥头大耳、长鼻大肚的猪八戒肩扛钉耙,心地善良、淳朴憨厚的沙僧挑着担子,师徒四人一段艰辛的取经之旅。瓷品如同一曲凝固的音乐,以美丽而雄浑的基调为我们生动叙述着孙悟空、猪八戒、沙僧三人保护唐僧西行取经,沿途遇到八十一难,一路降妖伏魔,化险为夷,最后到达西天、取得真经的故事。把玩欣赏之余,让人从吴承恩《西游记》中的“山高自有客行路,水深自有渡船人。一叶浮萍归大海,人生何处不相逢” 得到启示。

花寿山福海纹炉 官窑大制作


现陈列在南京博物院《明清瓷器陈列》展厅中的青花寿山福海纹炉,胎体厚重,器型高大,外壁绘寿山福海纹,集人文意蕴与高超的制瓷技术于一体,表现出撼人心魄的艺术张力。陈列于展厅的独立柜中,非常引人注目。这是明宣德官窑器中的黄钟大吕之作。

青花瓷一般都是白底蓝花,而青花寿山福海纹炉作为官窑大器,不吝材料,以费料费时的十分少见的蓝底白花来表现,器物外壁,满绘汹涌波涛,并在下腹部加绘山峦叠嶂,寓寿山福海之意。青花寿山福海纹炉的外壁用苏泥勃青料绘画,这是一种名贵的进口青料,其中含有一些铁质,由于用料比较浓厚,瓷胎比较软,所以绘画时会将胎粉带起,而青料浸到胎中,烧成之后的青花,手摸有凹凸感,显得深沉典雅,入瓷三分。站在展厅的独立柜前,转换不同的角度欣赏青花寿山福海纹炉,会发现它在灯光下,满身的青花,闪着金属的光泽;满炉的波涛气势磅礴,似乎将要涌出。海水中的山峰,渲染出寿山福海的气势,美好的祝福在观者心中激荡。

这件青花寿山福海纹炉堪称命运多舛。1949年,民国国立中央南京博物院的库房中,工作人员们在紧张地忙碌着挑选藏品,准备运往台湾。这些国宝几年前刚刚躲过八年抗战的炮火,辗转千里,由四川归来,有的还没有来得及开箱,其中有一件体态硕大的青花炉,被单独装在一只大箱子内。但是,淮海战役的捷报使它们中的一部分没有来得及起运赴台湾,这只单独装箱的青花寿山福海纹炉就是其中之一。

在景德镇御窑厂遗址的明代永乐宣德官窑地层中,出土了青花寿山福海纹瓷炉残片,可以复原出三四件同样的瓷炉,它们都是作为废品打碎的,成品仅存两件,而完整器仅此一件,另一件耳部已残,经修复完整。它们都是流传有序的官窑器,收藏于国家博物馆中。

彩陶鲵鱼纹瓶--仰韶文化


远古时期,中国的黄河流域生活着许多不同氏族的人群,他们结成较大的部落,在文化上互相影响,经济上也有了一定的交流,但各自氏族仍然保持着自己独特的生活习俗和文化特性,并都有与众不同的信仰和崇拜。同半坡的人面鱼纹一样,这件彩陶瓶上的鲵鱼图案也是器物制作者信奉的神话形象。

瓶用细花红陶制成,小口翻唇细长颈折肩深腹平底,腹部两侧有耳。在瓶肩部以上至近底处用黑彩绘一条鲵鱼,生动可爱。鲵鱼是现存最大的两栖动物,生长在山溪之中,四肢短小,尾大而扁,身上有斑纹,因为"声如小儿啼",所以又称为“娃娃鱼”。鲵鱼在现今黄河以南的广大地区都有分布,但甘肃省只见于天水武都两个地区,此瓶正好发现在这一范围之内。

鲵鱼绘于瓶上,是这个不知名的氏族的图腾纹样,可能是他们信奉的祖先形象,鲵鱼的脸酷似人形,两只眼睛炯炯有神,身躯卷曲似在游动,两只前肢彷佛在支撑着身体,使头昂起,像是在呼喊着生命,又像是跃动着自由。有人认为这种人面鲵鱼是中国最早的龙图,视之为龙的“史前祖先”,也不无道理。

瓶体上的图案准确地表现了鲵鱼的特点,反映了远古人类对生活观察的细致和艺术再现水平的高超。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