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器物上的风景

明嘉靖五彩鱼藻纹罐

李健强作品 澄怀味象

春云祥和净生远新

以打造人居空间为己任的陈设艺术,其内涵颇为广泛,陶瓷便居其一。器物、摆件、挂件、贴饰……不一而足。大河收藏推出陈设艺术陶瓷系列报道,为您细细述说陶瓷上的艺术及陈设中的艺术陶瓷。 ——编者

从新石器时代素朴的陶,到釉色或斑斓或明丽的钧瓷、粉彩、青花,瓷色及描绘镂刻装饰手法百花齐放,陶瓷装饰艺术,随着人们对空间艺术品位需求的追逐,不断提升。上期说过墙上的艺术,本期来聊聊器物的艺术。

陶瓷器物进入陈设空间

景德镇每日熙来攘往,每一间个性的艺术家工作室内,可能都有一位从另一个遥远的城市飞来的商人或者设计者在洽谈、碰撞、合作,最终诞生新的艺术作品,而后进入国内乃至国外某个商业空间或公共区域内,让过往的人驻足、观赏,揣摩古老中华的神秘陶瓷魅力。

相比于工厂化生产的陶瓷,这种陶瓷大师作品,似乎更受高端消费青睐,市场需求也是长盛不衰,“大师作品都是提前订制,大师们都很忙,订单接不过来。”正心堂负责人李鲲鹏说。

在国香茶城,“正心堂”一二十年前就涉足现当代艺术大师瓷。采访间隙,一位陈设设计师恰好来挑东西,“太好了,都很喜欢!”他的业主需要这些艺术气息的东西来布置空间。负责人李鲲鹏介绍,这些艺术气息浓厚的陶瓷大师作品,近些年市场越来越好。有的客户还特意飞去景德镇等地专门定制。

画家跨界画瓷成产业景观

李健强,著名书画家。平日也创作陶瓷绘画作品,在他笔下不论卷缸、天球瓶、梅瓶,还是文房小件、笔筒、笔洗,都体现他纸本绘画的思想,或萧散淡远,或清丽祥和,不论釉下青花,釉上粉彩,都传达出传统文人精神意志和生活意趣。在他的画室“云心禅堂”,随处摆放着他的瓷画作品。或茶桌上的碗钵,寥寥几笔的人物,大片留白;有枯枝小景,疏疏落落一两行文字。阳光洒进来,器物之上,分明流淌的是艺术家本人的一种生命体悟。

为什么喜欢瓷器上的画?保存久,不易变色、不会变老变质;再一个,瓷上作画和纸张不同,由平面到立体,构图关系完全变了,材质、料性的掌控等,不是简单地把纸本上的画移植到器物上。“其实是完全不同的两个领域。”李健强说,“当然,不论材质的变化,都要保持与艺术家个人的生命体悟一致。”

据了解,目前画家尝试画瓷的现象并不鲜见。在景德镇,书画家、艺术家参与陶瓷创作成为一个产业景观。“因为人的创作介入,让物有了灵性。”正心堂早年签约的一批瓷画作者,均有美术专业背景,而今市场表现不俗,市场价值也水涨船高。

追溯古陶瓷之美

在如今的神垕、汝州,钧瓷、汝瓷的烧造依然兴旺发达……千变万化的钧瓷釉色,汝瓷那淡淡的天青色,如今已不仅仅是艺术瓷的专利,这里大量出品的生活实用瓷中,经典色、经典造型随处可见,并且融入今人的审美和喜好又进行了调整。

河南省陶瓷文化研究会秘书长张保庆表示,我国古陶瓷装饰艺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其烧制工艺虽原始,但彩陶纹饰的变化丰富,整体上稚拙、淳朴、豪放。水波纹、旋涡纹、鱼纹等纹饰、题材全是从生活中来。此外,像后来宋代磁州窑系的黑白花、剔刻,元青花的多层次装饰、明清的彩绘瓷及各种颜色釉瓷;明前期釉上红彩、釉上黄彩和青花金、银的彩瓷,成化斗彩瓷,正德素三彩,万历青花五彩,鲜艳的康熙五彩,淡雅柔丽的粉彩瓷器,清宫廷御制的珐琅彩瓷……纵观历史长河,陶瓷艺术绵延发展,在各个历史时期都显示了当时的装饰风格与艺术特色。

弘文设计公司设计总监王政强说,作为艺术陶瓷,今后和装饰如何结合,陈设设计师是一个关键。世界上知名的博物馆都收藏着精美的中国古代瓷器,而如何将东方文化展现给世界,带领中国当代文化真正进入国际社会的视野中去是当前课题。

香港筑详建筑设计事务所董事长、设计总监孟祥凯,经常去神垕、汝州等地观摩研究陶瓷的烧造过程,很着迷古老的陶瓷魅力。“公司设计案例中经常用到陶瓷器物,最近还打算组织员工去景德镇住一段,学习参观。”

对于陶瓷在陈设中的作用,孟祥凯认为,艺术瓷的陈设能够非常直接地打造视觉中心,让空间起到“聚”的作用,提神儿。“比如汝瓷的颜色非常好搭配,灰灰的,在新中式中,一下子就成为视觉中心,感觉非常到位。”

王本立,西元绘空间设计总经理、设计总监,对于水墨画也研习多年。在他的设计案例中,非常擅长将古典元素进行当代理念的重新解构运用,糅合出不同韵味。他举例说,现在考虑做禅意、中式空间的业主多,但如果中式空间完全按照新中式去搭,会有点飘。全部放入红木,再加上建筑上的梁、天花,又会太凝重,很闷。但放入汝瓷的青、蓝,透一下,就能很好地调剂。钧瓷中窑变出来的蓝色也很适合,并且让空间磅礴起来,不小家子气。

除此之外,王本立认为,之所以艺术瓷被设计师运用,还源于对手作精神的看重,“现代工业化生产出的产品是标准化的,一个模式,没有味道,而源自古陶瓷艺术的器物,或是追寻以往的时代记忆,或是新旧对比,拉回时空,都是当下陈设的意义所在。”

taoci52.com扩展阅读

规范陶瓷器颜色的表述


这是一个很浅显却又经常接触的问题。我们认为,到目前为止,这个经常碰到而又带普遍性的问题,在一些教科书和实际操作中还不太规范,不易掌握。因此,我们认为有必要谈谈。

文博界目前对陶瓷器颜色的表述,归纳一下,不外乎中国画颜料系列,更多的则是自然色。所谓自然色,是指自然界动植物、生物等等所具有的颜色。运用这些颜色描述瓷器,有的准确地表达了陶瓷器的颜色,有的则由于地域的差别或某些动植物本身色调的差别,使学习者不着边际而难于把握。因此,从事很多年文博工作,由于没有见到过某种植物而概念模糊,无法表述,实际工作中就不能对号入座。这种情况,一是有些教科书本身应很好地规范一下,怎样下定义才易于普及和学习;二是教科书与教科书、专家与专家之间互有差异,对同一种植物或颜色称谓不同、叫法不一。

前者暂以《文物博物馆专业基础课纲要》有关单色釉的表述为例:“黄,有蛋黄、娇黄、瓦(琉璃瓦)黄、鸡油黄、姜汁黄等。”我们知道,姜汁黄近于柠檬黄,是一种淡淡的黄;而鸡油黄呢?则稍比姜汁黄浓重一些(其实也差不多),而娇黄尤其使人难以把握;那么“蛋黄”,是指生蛋黄中泛红那种色调,还是熟蛋中近乎土黄的那种“蛋黄”,这很容易产生歧义。“琉璃瓦黄”又由于地域、土质、施釉技术、火候的不同而呈现的黄色也是不同的。所以,琉璃黄也使人难以把握。又如“霁红”、“霁蓝”,但又有“祭红”之谓,也应该统一一下才好。“洒蓝”又是一种什么颜色?再如分类上,青色的“天青、蟹青、豆青、冬青”是指一种动物、植物或物体,较好把握;但又与表示程度的“翠青、灰青、碧青”放在一块,也不科学。以上表述法,多半是沿袭以前的叫法,习惯了,没有人总结归纳,约定俗成吧。

有些颜色,又由于专家的习惯不同而有不同的叫法。以景德镇窑口为代表的青白瓷是一个较为丰富的概念,它应包括枢府釉在内的白中泛青的一系列瓷器颜色,但枢府釉又有其自己的特点和内涵,与其它青白釉不同。但往往人们把它们对立起来叫,把枢府釉以外的青白瓷叫青白瓷,好像并不包括枢府釉,这是不妥的。枢府釉从釉色上讲仍属青白瓷系列。

综上所述,瓷器的颜色表述一定要遵循简单明了的原则。就是说,我们借以类比的动植物或其它物体,最好是常见的、易见的。有些已渐被历史淘汰,如“胭脂水”,是否可以用现代常见的颜色来代替,有的植物在某些地区则很难见到,要选一些易见的东西作类比,容易捕捉其特点。用什么样的方法呢?特殊的颜色,不用某些动植物则难以准确描述的,仍可沿用。如孔雀蓝、蟹青、瓜皮绿等。这里面似乎有一个规律:太凡用动植物颜色作类比的多是单色釉。

那么,介于两者之间或有两种颜色,一主一次、一多一少这样的色调应该如何表述呢?是否可以采取主色调先表述,放在措述词的前边,次要的较少的颜色放在措述词的后边。如以黄为主但微微泛黑的叫黄褐色,以红为主微微泛黑的叫红褐色,以此类推。总之,这种主色调在前,少的、次要的放在后边是一个原则性的提法,特别是介于两者之间,或者两种颜色兼而有之瓷器表述方法,往往在实践中会出现一些特例,这要靠大家共同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较为规范的表述方法,以期为陶瓷器颜色表述的规范化做一点推进和改进工作。

陶瓷器如何修复


古陶瓷修复这门工艺,在过去常有“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说法,行业内历来是以口手相传的方式,不光是工艺,连原材料都是保密的。不过,现代科技的发展为古陶瓷修复工作添上了翅膀。大道至简,老子妙用无穷的“道”,使古陶瓷器的修复方法不再复杂。

古陶瓷修复分考古要求和艺术要求。考古性修复对修补过的地方,要求原貌是原貌,而修补过的地方一目了然,追求清清白白。艺术性修复则不然,它追求的是尽可能地不让人看出任何缺残破绽,并且要给观者感受到修复如旧,有完整器的那份无穷美感。民间修复一般是采用后一种艺术性修复方法。

艺术性修复方法首推专家修复方法。但古陶瓷修复这活计如果请专家,价格可不菲。一个裂缝冲口,就得要上个千儿八百的。如再需修补个官窑器,或修复后的陶瓷器价格能喊上万元的话,专家的要价就不会是小数目了。所以,修补前好好端量一下,否则就不必去花这么多钱,自己动手修补一下就得了。

修复古陶瓷方法,主要步骤无外乎先将所有的碎片与器物的关系用纸头描好,再剪下拼接成图,看各碎片之间的关系做好记号。再找出碎片接口哪有斜面,必须属于先粘接的第一块。有些部位异物沉积而产生黑斑线,需特别清洗。可用双氧水或者“84消毒液”先将主器物上的裂纹缺口清净。尽可能地将缝里的色差减弱,这样粘接后的吻合面就没有痕迹。再对碎片处用棉花条吸双氧水或者“84消毒液”敷在黑斑线上,将黑色物质“钓”出来,一般半小时即可。如遇黑色深沉,多换上几次棉花条,反复进行清洗,直至黑色彻底洗尽为止。注意每块残片及残片的几个接合面,都要用双氧水清洗擦净。粘接前,要等待残片的几个接合面都干燥了,再用适合于陶瓷器的环氧树脂或者502胶粘接。瓷片间的结合处尽量少涂胶,以防空隙过大,合拢时走形错位。

如果遇上有缺口需补缺的。可用瓷粉、石膏粉或者家用祛污粉等矿物长石材料研磨出的石粉,加白色环氧树脂拌合成软泥片。再按缺口的图形压制缺片供补缺用。或者用牛角刮刀随型补缺。固化后的多余坚硬部分,用软轴雕刻机轻松自如地就能将其修补平整。补缺后用木砂纸打磨平整,缝隙处用瓷器腻子填平,最后用细质水磨砂纸磨平作色。过去使用的粘接剂多为天然植物胶,修复后的瓷器接缝有易变色缺憾,一眼就能辨出做过“手脚”。现在粘接时,多使用无色透明的环氧树脂和高分子合成材料,不容易变色,手感,观感均跟原来的器物没什么两样。而且后补的材料敲击时,也有瓷化很好的金属声。

对修补过的地方上釉,是件不容易的事情。首先得配制好瓷釉,一般是将硝基漆与三倍乙酸乙酯调匀,如果原物件釉子泛青或者泛土黄,就需要加点丙烯漆颜料,在小玻璃杯中调匀。色要准,上釉动作要干净。一般用精制不掉毛的毛笔剪掉笔尖,舔成平锋。运笔要快要匀称,一笔到位,尽可能不重笔。要补青花的,先上一层薄釉,在釉上画青花。接着再上—遍釉子。上釉需根据原瓷釉面的厚薄,反复进行,直到与原器一样。对瓷化程度高、收藏价值好的青花白釉瓷,最好用补牙的光敏固化复合树脂和牙粉,其色泽稳定,粘结性强、瓷化效果好。用这种树脂材料,可不能采用马弗炉加温复烧固化,因为胎和釉容易受热炸裂。所以只能采取牙医用局部冷光固化的方法。

修补瓷器的行活“瓷配瓷、陶配陶”。这样的补缺方法一般用在价值较高的精品上。即烧制一块和原器相同的瓷片,选好花纹色泽基本是一致的,切割打磨成型后补缺上去。不过,自古“瓷配瓷”补缺的方法都是一竿子到底。从清洗、拼接,到补缺、打底、做旧,烧制都由一个人揽下。因此,求人难不如求自己。论补缺方法的效果简洁方便、成本低廉的话,还是用石膏补缺的好。尽管强度不够,釉面缺乏瓷质感,但经济实惠是一大特点。所以民间对低档陶瓷的修复补缺,不妨自己动手修补一试。

陶瓷器型——耳杯


耳杯:杯的一种式样,亦称“羽觞”,饮具。系仿汉代漆制羽觞,器身呈椭圆形,两侧有对称的小耳,故名。流行于东汉至两晋、南北朝,品种有绿釉陶、青瓷等。 羽觞出现于战国时期,一直延续到魏晋南北朝,名称逐渐通俗化为“耳杯”,到唐代的时候绝迹,至明清又有出现,不过这时形制已有改变,用途也已不作为实用器,只作为礼器或摆件。

陶瓷器的收藏与欣赏


陶瓷器的收藏与欣赏瓷器演变过程:

早在一万多年前,我国就出现了原始的陶器,湖南黔阳高庙出土的距今近八千年的黑陶罐上就装饰了成熟精美的鸟纹刻划图案和变化各异的几何纹刻划装饰带。这说明古人掌握了烧造工艺后,立即考虑的就是器物的美化与装饰,体现了人类对美的原始追求。随着工艺的不断改进与创新,新品种新器物亦不断出现、演变,使陶瓷一步步走向了今天的完美。

瓷器演变过程:

至宋代,瓷器烧制技术完全成熟,达到一代高峰,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形成了“汝、官、哥、定、钧”五大名窑和八大窑系,宋以后,又逐渐形成了景德镇一花独放的局面。因为宋代以前的高古瓷器很少流到市场上,所以明清陶瓷的收藏与欣赏便成为了市场的主题。

金元汝窑象耳瓶

宋末元初官窑弦纹贯耳瓶

哥窑方胜瓶

定窑印花双鱼碗

钧窑碗

如何欣赏瓷器:

一, 欣赏一件瓷器,首先要从微观上对造型、胎质、釉色、图案纹饰、施釉着彩等工艺特征和艺术手法进行观察,还要注意烧造的火候、釉面的光泽感、开片、釉泡等方面的变化。每个时期、每个阶段的瓷器都有自己的特征和变化规律,对任何一个微小变化的忽视都可能产生你对藏品认识的巨大影响。

二, 从宏观上要注意器物造型的时代特征、比例关系以及同时代器物风格特点之间的关系,比较胎体的质感重量,釉色的厚薄与光泽变化,画面图案的神韵与位置,着彩的特点与线条的流畅性。即便是轻叩胎体的声响,也是欣赏过程中必须把握的环节。

陶瓷器品种繁多,收藏者一定要根据自己的喜好,有目的地进行系列化的收藏,其艺术性、趣味性才能凸显出来。我们的祖先用自己的智慧将最普通的泥土通过火的烧制成为高雅的、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用品和装饰品。通过对古陶瓷的欣赏,我们可以了解古代艺人高超的造型技能,感受古代艺术家的聪明智慧与才艺,从而提高自己的艺术品位和文化修养。

专业的瓷器物理检测


瓷器专业检测中心是经国家工商局,文物局,商务厅批准的文物检测鉴定机构,为我国仅有的具有文物检测鉴定资质机构之一。坐落在中国的经融中心城市-北京。屡次爲国家政府机构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专爲国内外政府机构、及对私人提供权威专业的文物鉴定服务。是目前文物检测鉴定之首。

瓷器专业检测中心拥有由大英博物馆专家负责引进的目前最先进最科学的荧光光谱、热释光分析检测仪,脱玻化结构分析测试仪,X射线衍射仪,经权威专家直接对仪器进行调试,并提供了由国家研究彙总的十万余各类文物在各时代的成分含量数据库,经过多年来的实际使用,该仪器对各时代各类文物的测试结果已得到了专业机构及社会各界的认可。是目前国内把传统鉴定与科技鉴定相结合的“龙头”机构。

关于牛津:

1、最先进最专业最权威检测,仪器经国家文物检测专业调试

中心引进的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探测仪(EDXRF)是国家标准文物检测鉴定国际最新指定文物检测仪器。是世界上检测技术最科学最准确的文物检测仪器。由经过专业的检测工程师调试,检测人员由国家文物检测鉴定专家直接监督操作,检测结论真实准确,是国内外任何仪器检测出具报告的准确定位无法达到的。

2、拥有目前最全面的国家文物检测数据库

本中心拥有国家所收藏的各种类别文物经过十余年的检测数据研究分析排比分类组合后,所建立唯一的科学先进全面系统准确权威的数据库,作为我中心仪器检测后进行数据成分分析对比的依据,没有其它任何仪器检测结果的真实性可以比拟。

3、文物检测专家监督操作

检测人员经过专业培训,由国家文物检测鉴定专家直接监督操作,检测结论真实准确,是国内外任何仪器检测出具报告的准确定位无法达到的。

4、专业检测,公开透明

我中心检测过程客观公正公开透明,藏家可全程参与。所出具的检测结果得到了专业人士及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并成为国内多家私人博物馆,民间收藏家,企业收藏家等指定检测机构。是国内唯一与大英博物馆、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合作检测机构、是纽约格瑞斯基金会在华唯一指定检测鉴定机构。

5、司法鉴定的依据

国家司法机构,如公安局、法院等在无法确定文物真伪时,均选择我中心检测仪进行检测作为司法依据。

6.玖藏宗旨:去伪存真实事求是给您藏品一个真实年代。

关于玖藏仪器:

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分析仪(EDXRF)《EDX9000L》

是国家标准文物检测鉴定国际最新指定古陶瓷检测仪器。测试陶瓷的同时亦可以测试青铜器(Cu、Sn、Pb、Zn等)、贵金属(Au、Pt、Ag、Pb、Cu、Ni、Ru、Rh、Fe等)等的化学成份和金属镀层厚度,做到一机多用,是古文物检测必备的科学检测仪器。

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收藏家协会、大维德基金会、大英博物馆等古文物收藏部门都在使用我公司的此种仪器做为古文物的鉴定和研究。

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分析仪(EDXRF)是当今世界上非破坏化学组成分析、检测古陶瓷方面较先进的X荧光仪。该仪器配置美国进口硅漂移探测仪(月球探测车探测器)、牛津仪器X光管;它的分析范围:1ppm(百万分之一)-99.9%,准确率100%;釉下探测穿透深度:0.3cm.;检测有效空间:(高)100cm(宽)60cm(深)60cm,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真空容量仓。

“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分析仪(EDXRF)《EDX9000L》”在分析、检测古陶瓷方面的优越性体现在以下方面:

(1)非破坏化学组成分析是当今国际上公认的一种高科技检测古陶瓷的手段;

(2)是目前国内现有进口同类机中最先进、准确率最高的一台X荧光机;

(3)具备检测仓真空检测作业标准;

(4)具备检测仓超低(-80个大气压中进行)压检测作业标准;

(5)具备国内较全的古陶瓷科技测试数据库:该检测室拥有古代万余个考古古瓷窑口权威数据及国内所有研究机构长期积累的古陶瓷及青铜器的检测数据。

测量原理:

放置物品于测量位置,低能X射线管发出X射线激发样品,使样品中不同元素产生出各自的特征X射线,这些特征X射线进入探测器产生脉冲信号,经脉冲谱仪放大器送入信号处理器,信号处理电路将模拟信号转换成数字量,送入单片机接口,软件通过控制接口电路来进行谱数据的采集与控制。分析软件通过对各种特征X射线的强度计算与分析,完成古陶瓷标本胎和釉中Na2O、MgO、Al2O3、CaO、Fe2O3、K2O、MnO、SiO2、TiO2、As、Cr、Cu、Co、Mn、Ni、Pb、Ti、V、Zn、Zr、Ba等化学成份含量;青铜器(Cu、Sn、Pb、Zn等)、贵金属(Au、Pt、Ag、Pb、Cu、Ni、Ru、Rh、Fe等)等的化学成份含量检测。通过科学可靠的软件分析和处理,实现断代断源的结果。

检测类型:瓷器,玉器、青铜器,金银器,杂项(各种石、象牙、犀牛角)等各类文物。其测试原理是利用先进的光谱技术分析物品中配制原料的化学组成:如瓷器中釉料化学成分配比值,青铜器中铜质配比值,金银器中金银比重及微量元素配比值,玉器中质地成分含量值,角质器中角质成分含量值等进行测定及光谱分析。

陶瓷器具清洗保养——瓷器篇


瓷器是以瓷土为原料,经过配料、成型、挂釉、干燥、焙烧等工艺制成的器物。瓷器经1300摄氏度以上高温烧成后,胎体呈白色或灰白色,致密坚硬,胎釉结合紧密,釉层不易剥落,几乎不吸水。瓷器源于我国,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就生产出原始青瓷,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宋元时呈现窑口林立、品种繁多的局面,而明清时釉彩高度成熟,使我国制瓷业达到顶峰。瓷器是古玩收藏中不争的龙头老大,这不仅仅是其收藏队伍之广,历史遗存器物之多,市场价格之高,更有其历史及艺术价值的因素为收藏者所重,瓷器收藏品价格动辄上亿。因此也就有众多收藏爱好者在收不到喜爱的古瓷器时,选择礼品瓷器定制,让陶企仿制古瓷器制作出喜欢的瓷器。

瓷器的质地较陶器致密坚硬,且光滑不易吸水,气孔壁较小,在纤维结构上含有较多的玻璃态和一定量的莫来石晶体,这些组合成瓷器的特征,即光线、有害气体、虫害等都不会对它产生作用。但在制造过程中的某些缺点及本身材质所限,瓷器脆而易碎,所以,瓷器保护的重中之重是防震、防挤压、防碰撞。小件瓷器必须入锦盒收藏,而且要一器一盒,以防相互之间的摩擦碰撞。裸放的大件器物要放稳,周围环境中不能有易倒的硬物。虽然瓷器不怕有害气体,但某些物质的溶液对瓷器是有害的,如碱对釉有腐蚀作用,强酸可以改变瓷器表面光泽,使彩绘变色。所以,瓷器的收藏必须远离污染源。一旦瓷器染上污垢,可以用清水洗涤,但不要用较强的化学试剂,以防伤及釉面。

瓷器如果在收藏时不慎损坏,切勿自己动手修复。但对那些小毛病可以进行尝试,如炸底、窑裂、冲口。炸底是在瓷器收藏时因外力的打击使器底产生裂纹,通常在三条以上,呈放射线状,多透过胎体。虽在正常保护下裂纹不会加重,但稍有外力会加重,直至器物完全损坏。对于这种现象可先行清洗,用棉花条蘸水固定两端,覆在炸底上,然后用浓硫酸滴到棉条上,饱浸度为80-90%,再用塑料封底,隔日开封,反复几次之后,用无色透明、固化速度快的环氧树脂粘合剂进行封闭。窑裂是器物在烧造过程中出现的缝隙,或在器物腹部,或在底部,由于是器物本身所致,比人为的损伤程度要轻。但也要进行处理,否则在潮湿的保存条件下,会造成胎体的膨胀和收缩不匀,影响其寿命。冲口是器物因外力撞击出现的长短不等的穿透器壁的细纹,此现象多发生在盘、碗类器物上。这种损伤往往是逐渐发展的,即裂纹会自然延长,在外力的震动或冷热骤变的情况下也会继续开裂。由于这种开裂多在器表,在清洗时可用“84消毒液”浸泡,把冲内的黄渍浸出,然后加以固定,方法同于炸底。为了保证美观,器表不要涂太多的胶。除上述损伤之外,余者皆不可自己动手。

陶瓷器型——花口瓶


汝窑瓷器《荷花口瓶》 作者:朱文立 绿宝石艺术陶瓷馆藏

花口瓶:细颈微撇,圆腹,撇足,因瓶口犹如开放的花瓣,故名。宋代景德镇、磁州窑、耀州窑均有烧造,明清亦仿制。

陶瓷器型细分 (一)


琢器——景德镇制瓷专用术语。指不能在轮车上一次拉坯成型的器物,如瓶、尊、罐等。

圆器——景德镇制瓷专用术语。指能在轮车上一次拉坯成型的瓷器,如碗、盘、碟等。

博山炉——炉的一种式样。盛行于汉、晋,系仿铜熏炉烧制。因其炉盖高耸,象征海上蓬莱三山,故名。使用时,燃香料于炉中,香烟从盖上镂孔冒出,有如云雾缭绕。汉代一般为陶质,南北朝时有青瓷博山炉。

谷仓——一种陪葬物。下部为罐形,上部堆塑楼阁、人物、家畜、粮仓等,故名。三国至东晋时期浙江地区烧制,多为青釉。

耳杯——杯的一种式样。亦称“羽觞”。酒具。系仿汉代漆制羽觞,器身呈椭圆形,两侧有对称的小耳,故名。流行于东汉至两晋、南北朝,品种有绿釉陶、青瓷等。

压手杯——杯的一种式样。口平外撇,腹壁较直,自腹壁处内收,腹壁渐厚,圈足。握于手中有凝重之感,稳妥合手,故称压手杯。以明永乐青花压手杯最为著名。

鸡缸杯——一种洒具。敞口,浅腹,卧足。杯上以斗彩绘画雌、雄鸡及雏鸡,间以山石、兰草、牡丹,故名鸡缸杯。明成化斗彩鸡缸杯曾名噪一时,清代各朝都有仿造,尤以康熙、雍正时所仿最佳,几可乱真。

爵杯——杯的一种式样。酒具。仿青铜器造型,口沿外撇,圆腹略深,前尖后翘,下承三高足,口沿两侧有对称的立柱。明、清两代均有烧造,有青花、白釉、蓝釉及粉彩等品种。

高足杯——杯的一种式样。酒具。因杯身之下有高足,故名。口微撇,近底处丰满,下承高足,高足有竹节形,圆柱形、四方形等。明、清两代均有烧造,品种有青花、斗彩等。

高足碗——碗的一种式样。造型与高足杯相同,略大。元代龙泉窑、景德镇窑盛烧,明清继续烧造,品种有青釉、卵白釉、青花、釉里红等。

宫碗——碗的一种式样。口沿外撇,腹部宽深丰圆,造型端正,多为皇宫用器,故名。明正德时烧制最为著名,有“正德碗”之称。

净水碗——碗的一种式样。佛前供器。侈口,下腹宽圆,圈足,有的饼形足或高足。明末清初流行,碗身上往往题有信士弟子名称,乞求内容、施舍时间等。品种多为青花。

孔明碗——碗的一种式样。由两只碗粘合而成,两碗间中空,外碗底心有一孔,故称孔明碗,亦称诸葛碗。始于北宋龙泉窑,明代景德镇有烧制。

斗笠碗——碗的一种式样。广口,斜腹壁呈45角,小圈足。因倒置过来形似斗笠,故名。宋代始烧,此后历代均有烧制。

折腰碗——碗的一种式样。敞口,圈足,碗下腹部硬折,故称折腰碗。最早见于五代,元代销行最广。

鸡心碗——碗的一种式样。深腹,小圈足,碗底心有鸡心状突起,故名。明永乐、宣德两朝烧制较多,以青花瓷器为多。

卧足碗——碗的一种式样。浅腹,碗底心内凹,以碗壁充当圈足,故称卧足碗。多见于明清两代。

注碗——碗的一种式样。温酒具,与注子配套使用。一般碗壁直而深,有的通体呈莲花形,使用时碗内放适量热水,注子内盛酒置于碗中。宋代南北瓷窑均有烧造,以南方居多。

玉壁底碗——碗的一种式样。流行于唐代中后期,明清亦有少量烧制。圈足宽大,中有脐,似玉壁,故名。

圹碗——指明代墓葬出土的民窑青花小碗。明末多见,工艺粗率,绘画豪放潇洒,多绘山水、花鸟、梅竹、蔬果等。

蟠龙瓶——瓶的一种式样。明器。因瓶的颈、肩处堆塑一条蟠龙,故名。亦称“扳依瓶”或“招魂瓶”长颈,有盖,盖顶钮塑成虎、凤、鹤等各种形式,圆腹、圈足。常见于宋、元明各代。

多管瓶——瓶的一种式样。因器身肩部塑有向上直立的管,故名。直口,上有花形钮盖,瓶身有圆筒式和多节葫芦式。宋代南北瓷窑均有烧造,以龙泉窑制品较多,一般为五管。北方磁州窑系也烧制,瓶体短而浑圆,肩部有直立六管,管粗短。

梅瓶——瓶的一种式样。小口、短颈、丰肩,至足胫部稍狭,因口径之小只能插梅枝,故名。宋代创制,元、明、清各代均有烧造,但梅瓶之名始于清代。

花口瓶——瓶的一种式样。细颈微撇,圆腹,撇足,因瓶口有如开放的花瓣,故名,宋代景德镇、磁州窑、耀州窑均有烧造,明清亦仿制。

琮式瓶——瓶的一种式样。仿周代礼器玉琮烧制。圆口、方身、圈足,器形四面以凸起的线纹为饰,口与足大小相若。宋代创制,以龙泉窑、官窑多见,元、明清仍有烧制。

玉壶春瓶——瓶的一种式样。由诗句“玉壶先春”得名。撇口、细颈、圆腹、圈足,以变化的弧线构成柔和的瓶体。宋代创制,定窑、耀州窑、磁州窑、龙泉窑、景德镇均有烧造。元、明、清景德镇仍烧造,品种有青花、釉里红、五彩、斗彩、粉彩等,是中国瓷器造型的典型器物。

器 型 类

宝月瓶——瓶的一种式样。亦称“抱月瓶”。小口、直颈,颈侧双耳,因瓶腹似圆月,故名。明代永乐、宣德景德镇窑常见器物之一,清代雍正、乾隆仿制,多为青花。

天球瓶——瓶的一种式样。直口、长颈,腹浑圆,似圆球,故名。明永乐宣德景德镇窑创制,多为青花。清代雍正、乾隆又烧制青花釉里红、粉彩等品种。

象腿瓶——瓶的一种式样。广口外撇,短颈,身如直筒状,平底,造型如粗壮的象腿,故名。多见于清初顺治、康熙两朝,品种有青花和五彩。

胆式瓶——瓶的一种式样。直口,长颈,削肩,腹下部丰满,器形似胆,故名。宋代哥窑、钧窑烧造此式,清代景德镇窑多见,大多为单色釉。葫芦,故名。南宋龙泉窑创制,元、明景德镇窑多见,并有四方、六方、八方、上圆下方及扁腹等式。品种有青花、五彩、白釉、黄釉等,有的书“大吉”二字。

橄榄瓶——瓶的一种式样。撇口,短颈,肩、颈部内收,腹部微鼓,足部外撇,口、底大小相若,瓶体似橄榄,故名。宋代河南登封窑创制,清代仍有烧造,造型略有变化,颈部稍长,匀称秀美。

凤尾瓶——瓶的一种式样。喇叭状口,长颈,鼓腹,下敛,至底又广,形状略似凤尾,故名。清代康熙景德镇窑创制,产品多为民窑,品种有青花、五彩等。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陶瓷器物上的风景》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陶瓷器物上的风景》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古代陶瓷器上的的鱼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