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嵌瓷—南粤文化瑰宝

让百年工艺走向世界

嵌瓷工艺开创自明朝而兴盛于清朝,一直盛行于寺庵庙宇、祠堂陵园的屋顶、檐前、门侧、墙壁和公共场所上。无论是挂屏,还是摆件,人物、山水、花鸟等图案都十分精致,令人不禁叹赏这门百年传统工艺的技艺。

嵌瓷工艺以潮州最具代表性,潮州嵌瓷以绘画为基础,运用各种彩色瓷片剪裁镶嵌表现形象的建筑装饰艺术,是潮汕地区特有的工艺品种,俗称“贴饶”或“扣饶”。

小编生于潮州,长于潮州,自小就觉得嵌瓷很美,被其技艺的精湛深深吸引住。据小编对嵌瓷的了解,嵌瓷分为平贴、浮雕、立雕三种。制作过程一般是:用石灰、红糖、草纸调匀成浆,然后按各种形式要求,用钳剪成形状各异、大小不一、五颜六色的各种瓷片,镶嵌拼贴而成图案。若是立体构件,则先用铁丝扎好骨架,用灰浆塑造出粗胚,再用各色瓷片进行嵌接。

嵌瓷是一项综合性比较强的技艺,耗工费神,高空操作,安全系数低,承建量少等原因,致专此项者寡。发展到今天,这项技艺已接近失传。幸而近年来国家对文化的重视,给予传承人以礼遇。并积极对这项艺术进行抢救、保护、研究,并将其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让这项工艺得以保存下去。

小编对嵌瓷工艺的流失也痛心疾首,希望潮州嵌瓷技艺名扬海内外,这是值得潮汕古建筑,艺术界骄傲的事,寄望工艺大师能够举办培训班,带徒授艺,努力壮大嵌瓷工艺队伍,在青少年中普及嵌瓷技艺,培养更多有潜力的工艺师,将潮州嵌瓷发扬光大。

taoci52.com小编推荐

“乱世中瑰宝”—民国瓷


民国时期虽然国家未统一战争频繁,但当时的文化艺术却发展的不错。民国瓷器作为乱世瑰宝有着别样的艺术性和美感,今天带大家来了解一下。

民国瓷是按照年代来划分的一类瓷器。民国初年,仿古瓷又攀上了一个新的高峰。无论在胎质、釉色以及绘画等各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景德镇陶瓷业生产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民国瓷继承了清代末年以来仿古瓷的工艺成就,仿古陈设瓷的生产和销售非常活跃。

收藏民国瓷主要收藏细瓷。细瓷是供上层人士使用的日用瓷和瓶尊之类的陈设瓷,工艺水平很高,有较高的艺术收藏价值。民国瓷有几个收藏重点:一是洪宪瓷,二是彩画仿古瓷,三是珠山八友的瓷板画。瓷板画最好是四块以上的套屏;插屏、挂屏上用于观赏的瓷板,其价值远强于一般日常家具上的瓷板;四是民国瓷塑作品。

选择民国细工粉彩应注重两个方面,一个是作者的艺术地位和作品艺术价值,另一个是瓷器的完整精美程度。比如以瓶为主的各类陈设器、壶与各类文房用具,很多名家都画过壶,有的极为精美,具有较高的升值潜力。目前,青花瓷、粉彩瓷,凡画工简单、无底款、器形又小者价位在百元左右。如果青花发色好,或粉彩鲜亮,而画工精细者,虽无底款也值几千元。如果画工好、釉色好、又有底款,无论是青花还是粉彩价位都应在万元。至于那些仿清三代官窑品和“珠山八友”的精品价值就更高了。

关于民国瓷今天就介绍到这里了,民国统治时期虽然短暂但其间的文化艺术发展不可否定。民国瓷器也是中国瓷器文化史上重要的一部分,不可轻视和否定。

潮州陶瓷文化,积淀深厚


做潮州瓷的新成陶瓷

潮州陶瓷,历史悠久。潮州作为宋代的广东瓷都,其中心产区就在潮州城四围,即今湘桥区辖区。潮州陶瓷分美术陈设瓷、日用瓷、建筑卫生瓷和特种陶瓷等大类,美术陈设瓷又分人物瓷塑、通花瓷花、动物瓷和花瓶(盘)彩绘等。目前,潮州已获“中国瓷都”称号,其亮相第十八届深圳礼品展的潮州新成陶瓷有限公司就位于瓷都第一产区,枫榽区。在第十八届深圳礼品展上,潮州新成陶瓷有限公司以日用陶瓷餐具为主亮相展会,其洁白晶莹、构图清新、造型秀美深受买家青睐。

潮州市新成陶瓷有限公司成立于1992年,是一家专业生产日用陶瓷的企业,位于南国瓷都之乡——广东省潮州市枫溪区。主要生产各类高档的日用瓷、中温色釉产品等等,公司覆盖面积为15,000平方米,现有员工人数大概为300多人,拥有一些先进的气窑和隧道窑。公司主要生产陶瓷餐具,产品款式新颖大方,造型独特。现已经发展成为一家集产品设计、开发、制造、包装等整套工艺流程的工厂。

从建立至今,本着“务实、创新、优质、诚信”的经营理念,秉承“质量第一,荣誉第一”的原则,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得到发展和不断壮大。目前已通过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ISO14000:2004环境管理体系认证、OHSAS18001:1999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2006-2009年度连续被评为“潮州市枫溪区纳税重点企业”。拥有商业合作非常好的来至世界各地的客户,其主要的市场是美国,欧洲国家。

潮州陶瓷文化,积淀深厚。潮州陶瓷自唐宋以来,以外向型为主,产品大多供出口之用。目前已出口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潮州成为中国最大的工艺美术瓷和日用瓷的生产和出口基地,卫生洁具生产基地。

文化遗产日 “零距离”接触河北文化瑰宝


□记者冯楠黄蓥

免费看文物精品展、跟民间艺人学点绝活、参观知名历史文化景点……6月14日是我国第三个“文化遗产日”,今年的活动主题是“文化遗产人人保护,保护成果人人共享”,为此省市有关部门精心筹划的一系列活动,就是想让大家“零距离”接触河北文化瑰宝。在此晚报记者打造文化遗产日旅游图,为读者提供个参考——

路线一:看展览

如果你喜欢看展览,由石家庄市文化局、市文物局主办,市群艺馆、市博物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筹划的“石家庄市文化遗产宣传周”中,就有几个不容错过的展览,这些展览均免费向市民开放。

6月14日至21日,“博物馆馆藏文物精品展”将在石家庄市博物馆举行,市文物局局长刘正军透露,该展览实在不一般,参展的百余件文物中有些是首次公开展示,其中不乏市博的镇馆之宝。“市博的书画藏品享誉海内外,譬如此次展出的清代《儒经大字塔》以儒家四部经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组成七级浮图塔,整个宝塔的轮廓图案由蝇头小楷组成,令人叹为观止。还有郑板桥、林则徐、董其昌、齐白石等人的书画作品也颇值得一看。”同时展出的瓷器、金石铜玉等展品也看点十足,“像唐代的青釉点褐彩贴伎乐人物执壶,清代的粉彩缠枝莲瓜棱形花盆等都很精美。”

同期“石家庄市剪纸精品展”也将在市博揭幕,展出无极剪纸作品100多件。据悉,剪纸在无极已经形成文化产业,无极剪纸艺人近两年走南闯北,将剪纸艺术发扬光大,对此石家庄市群艺馆副馆长李小吉介绍说:“他们心灵手巧,剪纸题材很广,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此次展出的就有人物、花草、民俗等几大类,还有反映当前抗震救灾的作品。”届时无极剪纸艺人还将进行现场演示。

路线二:看展演

民间艺人的现场表演堪称今年省会“文化遗产日”系列活动的一大亮点。6月14日上午,石家庄市博物馆的二楼展厅将热闹非凡,一批国家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将现场表演各自的拿手好戏,据了解,此次展演将体现“新”和“精”两大特色,记者在这里先说三样——

赵州扇鼓流传在赵县,因为表演者用的鼓很像团扇而得名。扇鼓起源于商代,其轻快、优美、诙谐、幽默、抒情的风格,逐渐演变成载歌载舞的民间艺术形式,深受百姓喜爱。如今赵州扇鼓以集体舞形式为主,每逢喜庆丰收之时,农民们手持扇鼓,在场院里扭起舞步、敲起活泼轻快的鼓点、唱起民间小调,是他们最为惬意的时刻。

正定竹马也叫“跑竹马”。用竹子扎成马状,相传清朝咸丰年间有“高腔”戏班到当地演出,戏中有“跑竹马”场面,被东柏棠村人学会,改为街头表演流传下来。如今东柏棠村的竹马挺有名,表演者身穿古装,还分各种角色。

吹糖人不稀奇,但毫不起眼的一团糖面在河北民间工艺美术大师马青旺的手里可谓变化多端,而他利用独特的配料、气法、手法,突破了前人在夏日不能吹糖人、搞糖塑的历史,堪称国内独创,华夏一绝。2005年在中央电视台《小崔说事》栏目与崔永元同台表演后,他陆续被各地电视台邀请,先后七次登上央视舞台表演的故事至今被人津津乐道。此次他是摩拳擦掌要为省会百姓献上自己的看家本领。

路线三:去互动

让文化遗产走近大众、走近青少年,是今年文化遗产日诸多活动的一个目标。由省文化厅等组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暨河北省首届民俗文化节”就是专门面向大学生的一项活动,6月14日和15日两天将在河北科技大学推出“武强年画展”、“无极剪纸展”、“传统工艺美术展”等展览,对此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省群艺馆馆长马维彬透露:“此次还特别邀请到民俗学家乌丙安到科技大学举行讲座,他现任辽宁大学民俗研究中心主任、教授,还是国际民俗学家协会最高资格会员、中国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评审委员会评委。另外,‘中华传统文化与青年学子’论坛也将在该校举行,这些活动都有助于青少年进一步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

记者了解到,6月14日在市博、省会文化广场也将举行一系列专家、传承人与大众之间的互动活动。当天上午,市博物馆展厅将设置咨询台,诸多“非遗”保护专家将进行现场答疑,文物专家则将现场为市民义务鉴宝。同时市博还特设了一个互动环节——有奖竞答,市民可参与答题,答对者将获得书画作品;14日上午在省文化广场,省内有关文博专家也将就有关文物法、藏品保管、修复等相关知识接受现场咨询。

路线四:寻历史

记者昨天还从河北省文物局了解到,6月14日当天省内69处文物开放单位将对观众实行减免费开放,在石家庄包括省博、省民俗博物馆、市博、毗卢寺、西柏坡纪念馆、平山县博物馆、井陉县福庆寺、于家石头村、井陉古驿道、赵县永通桥、赵州陀罗尼经幢、柏林禅寺均免费向大众开放;而赵县赵州桥景区,正定县开元寺、天宁寺、正定文庙、广惠寺华塔、正定南城门则实行半价开放。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嵌瓷将得到美好展示


汕头潮南区大寮村筹资140万建艺术嵌瓷展馆

汕头市潮南区成田镇大寮村有“嵌瓷之乡”的美誉,其嵌瓷艺术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为更好地传承和发扬光大这项传统民间艺术,大寮村近期筹资140万元建成“大寮嵌瓷”展览馆。

开建于去年底并于日前完工的“大寮嵌瓷”展览馆位于大寮村委会办公楼旁边,占地200多平方米,共两层。楼下作为嵌瓷作品的展览厅,三面墙壁上有《八仙图》、《富贵花开》、《龙凤呈祥》等出自大寮村嵌瓷艺人的作品。展柜上还放着已故知名嵌瓷艺人许梅洲创作于上世纪90年代的《孔雀迎春》、《松鹤延年》等多幅挂屏,许梅洲的作品色彩缤纷、富丽堂皇、形象生动,他于1977年创作的嵌瓷作品《郑成功》被北京博物馆所收藏。大寮村党支部书记许伟镇告诉记者,展览馆的二楼将作为嵌瓷艺人现场展现手艺的地方,“我们将邀请一些学校带学生来这里参观学习,让更多年轻人了解、喜欢上这门百年艺术,把大寮嵌瓷发扬光大。”

据悉,嵌瓷是潮汕地区的民间建筑装饰工艺,它采用各种釉彩光泽的陶瓷片作为主要原料,经剪取、敲制、镶嵌、粘贴、堆砌而成人物、花鸟、山水等半浮雕或立体圆雕效果的工艺品,通常应用于寺庙、祠堂、民居等建筑。近30年来,大寮嵌瓷艺人足迹走遍潮汕各地,还先后到过香港、泰国、新加坡、美国等地献艺。2008年,嵌瓷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色彩缤纷、形象生动的嵌瓷作品让人流连忘返

龙山文化瑰宝:黑陶与蛋壳陶


黑陶

人类在大约一万年前发明了陶器,而陶器的诞生也促进了原始社会劳动生产力的发展。劳动生产力的逐渐提高也扩大了对陶器的需求,加速了制陶业的发展。新石器时代山东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器可以验证不同文化时期的先民生产、生活中使用过不同形制的陶制器皿。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出土的陶器以黑陶为主,二者在制作成型工艺和烧造技术方面有明显的传承关系,形成了独特的黑陶文化。

大约五千年前,陶器的生产过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非专业小规模烧造逐渐发展成为具有较强生产能力的专业制陶群体。陶器从创烧开始只能烧制红陶产品,逐步向能够烧造灰陶、黑陶、白陶转化,陶器的装饰功能越来越强,精美程度也越来越高。黑陶制品的出现就充分反映了人们对于器物审美的更高追求。经过砑光打磨、高温烧制、渗碳着色等工艺烧造出来的黑陶,具有前所未见乌黑发亮的金属光泽。大汶口文化时期黑陶的成功烧制,为蛋壳陶的诞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所谓“蛋壳陶”,是一种制作精致、造型小巧、外表漆黑黝亮、陶胎薄如鸡蛋壳的高柄杯。它仅为典型龙山文化所见,并非所有薄胎陶器皆为“蛋壳陶”的专家结论是有一定根据的,因为高柄杯非常具有代表性,而且高度在25厘米以下的高柄杯重量一般不超过70克。当然也有例外,高度超过25厘米的高柄杯,一般重量在100克以内。除高柄杯之外,其他器形的薄胎黑陶能否称为蛋壳陶呢?因为许多不同器形的薄胎黑陶当年并没有被收录到考古文献和资料当中,国内博物馆也没有系统地展示过这些薄胎黑陶。根据这些薄胎黑陶的制作工艺和烧造水平,有相当一部分与蛋壳陶高柄杯同属一个时期烧造,我们认为这些薄胎黑陶也应同属蛋壳陶范畴。问题的关键在于它们的厚度和重量。笔者个人的观点是:不论什么器形,薄胎黑陶的厚度在0.2至1毫米之间,单件重量不超过100克,原则上都可以称为“蛋壳陶”。

大汶口文化在历史分期上属于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大汶口文化晚期地层出土的黑陶高柄杯,陶胎已经很薄。但是,大汶口文化的薄胎黑陶无论从器形,还是制作的精美程度,以及陶胎的厚度,都不能与龙山文化的蛋壳陶相提并论。如果说黑陶诞生于大汶口文化,蛋壳陶则代表了典型的龙山文化。

黑陶和蛋壳陶的产地主要分布在山东省低山丘陵与河流冲击平原的交汇处,以潍坊、临沂、淄博和青岛地区为主。作为如此重要的一个黑陶品种在这里延续烧造上千年,应该有很多可供考据的地方。比如:窑址遗迹、遗存堆积以及与遗存堆积相关的地层年代关系等等。但是我们至今没有看到任何一项关于黑陶或蛋壳陶窑址的发掘报告。难道窑址真的荡然无存?遗存真的消失无踪?值得考究。事实上,山东有大量的出土黑陶器物存在,就证明了一定会有窑口存在。

蛋壳陶

蛋壳陶取材于远古时期河湖中沉积的细泥。其细腻程度甚至超过现代工艺生产的陶土,而且这些陶土中绝不含粗砂或其他杂质。陶艺匠人采用快轮拉坯成型或分段手工成型,经利坯、打磨、砑光、剔地儿、划花、锥孔、镂空、捏塑、贴塑、粘接、高温烧制、渗碳等多道工艺烧造而成,吸水率较低。出土器物历经数千年基本不受水土侵蚀,器物表面光洁如新。

许多蛋壳陶成品胎体可见极其细密的同心圆拉坯痕迹,证明制作使用了当时非常先进的快轮拉坯技术。其薄胎成型技术成为历史上最早使用快轮技术的典范。据现在的制陶技术显示,要顺利拉出厚度在0.2-0.5毫米左右的薄胎陶坯几乎是不可能的。景德镇明清官窑的薄胎瓷底部厚度也有1-2毫米左右,拉坯至口沿处才不足1毫米。除非用模制注浆成型工艺,否则照原样仿制蛋壳陶,技术难度令今人无法想象。

蛋壳陶的砑光和渗碳着色工艺使器物表面产生了黝黑发亮、具有金属光泽的视觉效果,这个现象与同时期各个不同文化类型的红、白、灰陶的状况迥异。独特的渗碳工艺将碳分子在高温状态下渗透到器物胎体的微孔里面,使经过砑光的胎体表面形成更加致密光洁、细腻光润的黑色保护层,令蛋壳陶历经数千年而不受水土侵蚀。用现代人的眼光看蛋壳陶,一切都近乎完美,无可挑剔。在四五千年前的陶器时代,人们头脑中还少有金属的概念。这种神秘的、黑色的金属光泽无疑给人们带来直观的视觉冲击和震撼,令人不由自主地产生出无限敬畏的、不可轻举妄动的虔诚心情去审视这些具有神秘色彩的蛋壳陶。

蛋壳陶胎体制作精细,器形多变,薄似蛋壳。制作蛋壳陶对于陶土原料的挑选、采集、运输、保管、制坯以及成坯以后对各种加工工艺过程的耐受性都有极高的要求。由于成型工艺复杂,估计只有少数人掌握蛋壳陶的制作工艺,因此,部分类似的产品甚至出自一人之手的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

蛋壳陶的纹饰以弦纹、凹凸纹、竹节纹最为典型常用。尤其竹节纹的制作水平堪称空前绝后。纯粹用手工在0.5毫米厚的坯体上均匀分布竹节纹,使之等宽、等圆、等弧。做工非常精细规整,变径处的处理自然得体且胎体厚度内外一致,绝无扭曲变形造成外观缺陷的作品存世。精美绝伦的竹节纹饰对商周以后青铜器的制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许多器形复杂的青铜器都采用竹节纹作为装饰,与蛋壳陶的竹节纹完全吻合。

蛋壳陶的镂空工艺更加精妙。在不足1毫米厚、半干的坯体上镂出非常规则的图形,不知要经过多少次的失败才能成功,难度可想而知。镂空的图形有圆形、正方形、楔形、菱形、三角形、椭圆形、水滴形等几何图形,当时人们用什么样的形象思维方式来表现这些图形?我们今天还无法破解。

蛋壳陶划花的纹饰有几何条纹、波浪纹、鱼纹等等。还有一种特殊的划花工艺是在坯体整体砑光之后,剔地划几何纹饰。使乌黑发亮的器表形成比较强烈的视觉对比,明显增加了器物表面的装饰效果。但是,这些划花工艺是在厚度只有0.5毫米左右的陶坯上进行的,很多器物给人的感觉是一触即破。

蛋壳陶还有贴塑鼓钉、盲鼻,捏塑鸡冠耳、环形耳等等不同的装饰工艺,令人叹为观止。综上所述,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诞生于原始社会的蛋壳陶集各种装饰艺术和制作工艺于一身,其艺术价值远远超过了器物本身的实用价值,因此被视为古代东方艺术宝库中独一无二的艺术瑰宝。

由于蛋壳陶的烧成工艺繁复,成品器形丰富多彩,对于青铜时代以后的陶瓷业发展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以高柄杯为例:杯口平折宽沿,杯身通常卵圆形收底,也有少数为折腹底,高直柄,外撇高圈足。这类器形发展到唐、宋、金时期,在耀州窑、定窑、磁州窑系的瓷灯中还能找到类似的器形,可见其传承年代之久远非比寻常。其他诸如:长颈瓶、直口瓶、花觚、三足鬲、高足杯、双耳簋、玉壶春瓶等器形都有数千年的传承和发展。蛋壳陶从原始陶器的大、粗、重、笨中脱颖而出,一枝独秀,不仅空前而且绝后。我们研究中国陶瓷史时往往忽略了这个重要环节,忽略了蛋壳陶为后世发展陶瓷业奠定的美学基础与价值。

蛋壳陶创烧于大汶口文化中晚期,鼎盛于龙山文化中期,断烧于龙山文化晚期,历经千余年。“蛋壳陶”不是偶然出现的几件特殊器物,它是龙山文化时期制陶手工业高度发达的产物,器形本身又有它形成、发展和衰退的过程。因此,它成为特定地域内新石器时代末期或铜器时代早期一种古代文化的代表。作为中国陶瓷史上极其重要的一个原始陶器品种,我们应该重新确定蛋壳陶在中国陶瓷史上的地位,并且加以认真地研究和系统地考察,搞清楚蛋壳陶遗存的分布情况,是否有窑址,存世器物的种类、器型、数量、完好程度等,以便更好地加以保护。

由于出土的蛋壳陶制品稀有,完整器物比历代官窑瓷器和元青花还要少。因此,蛋壳陶又具有潜在的市场需求。现代人仿制蛋壳陶的出发点与古人相去甚远,急功近利地去复制,其制成品与四五千年前的真品无法比拟。须多看真品,才能提高鉴识能力。如果从来没有上手过真品,对器物也缺乏足够认知,购藏蛋壳陶须谨慎。真仿品区别主要为:

1、陶土原料来源不同:古人采用的陶土是以古河床年久沉积的细泥为主要原料。陶土的细度决定了坯体的可塑性、延展性和成坯后的稳定性。蛋壳陶的坯泥不仅细度均匀,而且不含任何杂质,也无任何孱和料。乃至用快轮将坯体拉至0.5甚至0.2毫米厚度时不坍塌、不变形。如此之薄的坯体在半干状态时还要承受砑光、打磨、剔刻、划花、锥孔、镂空、贴塑、粘结等工序的外力干扰而不破损,可见其陶土质料的品质绝对上乘。精致的坯料是现代仿品可望不可及的。

2、成型工艺不同:仿品形不似神更不似。器形刻意模仿太过呆板,没有自然神韵,更没有手工制作时随心所欲和自然流畅地刮削、打磨的痕迹。大多数器物表面没有砑光。锥孔、镂空、划花不自然,手法拙劣。燃料、烧成温度、渗碳工艺也与古人迥异,成品表面没有黝黑发亮的金属光泽,甚至没有经过渗碳工序而直接着黑色冒充黑陶。大多数仿品胎体厚重,器物表面还须抹黄土作旧等等。最近新出的所谓高仿品刻意追求薄胎效果,然而在器形和装饰工艺方面却不得要领,与真品摆在一起就相形见绌,显得不伦不类了。

陶瓷文化:了解潮州古瓷的特点 有助于鉴别古瓷


潮州窑位于广东省潮州市,唐宋时即属潮州,故名。始烧于唐代,终于宋。唐代烧青瓷和酱褐釉瓷,宋代以烧青白瓷为主,兼烧青瓷和黑瓷等。其产品特征和鉴定要领是:

1)唐代产品胎质一般呈灰色或灰白色,胎体较厚。釉面一般均有细小开片。器形有碗、碟、壶、罐、杯、盆、枕等。碗以敞口平底造型为多见,一般施釉不到底。少量碗为圈足或四花瓣口圈足,碗内凸起四条直线。青瓷器物上有点褐彩装饰的。

2)宋代产品胎质细密,胎色大致可分白、灰白或深灰等种。施釉较薄,一般都有细小开片。

3)宋代瓷器器形有碗、盘、杯、壶、瓶、炉、罐、盆、灯、粉盒、砚、笔架、佛像和玩具等。青白瓷产品以浮雕莲瓣纹炉和喇叭口、长颈、细长流的壶最具特色。

4)青白瓷装饰以划花为主,其次是雕刻、镂空和褐色点彩,印花很少见。划花线条简朴流畅,内容以弦纹、卷草纹、平行斜线纹为主,其次是蓖纹、莲瓣纹和云龙纹等。青白瓷佛像的头、眼、须部常点以黑褐色彩,此为一大特点。

5)青瓷产品中较有特色的有贴花双鱼纹盘,双鱼纹是贴附上去的,釉色较淡,胎质较松,与南宋龙泉窑青瓷贴花双鱼纹有区别。

6)器物一般采用垫饼或垫环装烧,故底足无釉。盆类器皿中有的采用叠烧法,盆内底留有支钉痕,一般为5个支钉痕。

“瓷商”砸的啥瓷?廉价“潮州瓷”


正规“景德镇瓷商”斥责砸瓷毁了“景德瓷”声誉

本报记者袁江斌报道本报昨天报道了南山区出现的又一起“景德镇瓷商”砸瓷事件,引起不少读者关注。一位资深瓷商主动报料称,那些被砸的都是“潮州瓷”,并不是地道的“景德瓷”。这位瓷商及其同行均对砸瓷行为表示了强烈谴责,认为这败坏了“景德瓷”的声誉。

昨天下午,这位姓钱的瓷商在看到本报报道后,马上拨打了本报热线,希望与记者面谈。钱先生是一位资深瓷商,在深圳经营“景德瓷”已有多年。一见面,钱先生就指着本报刊登的照片告诉记者,那些瓷商砸碎的瓷器并不是“景德瓷”,而是“潮州瓷”。据他介绍,从成本上来说,“潮州瓷”要便宜一半以上。据称,瓷商前天砸的那堆瓷器根本值不了几个钱。

接受采访时,钱先生及其多位同行均对砸瓷行为表示出强烈愤慨。他们认为那些瓷商们打着“景德镇”的名号,却在全国各地砸瓷,严重败坏了“景德瓷”的声誉。据钱先生介绍,这种砸瓷闹剧在国内四处上演,实在丢人。

据了解,这个露天瓷展什么证也不具备,却还要继续一段时间。记者采访获悉,瓷展在城管、工商等部门都没有备案。据相关城管执法队的负责人介绍,瓷展占用的是待建地,可能是从开发商或承租方那儿取得的,他们既没有占用市政道路及用地,也没有搭建临时建筑,因此很难适用相关管理条例。

潮州陶瓷:文化助力经济走出特色之路


潮州陶瓷:文化助力经济走出特色之路

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基和软实力,是当今全球经济竞争的决定性力量。

早在去年粤东地区(潮州市)现场会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实地考察潮州陶瓷产业发展情况后,就已一语道破奥秘:“潮州形成的陶瓷、食品、婚纱晚礼服八大产业集群,都在国际金融危机下表现出很强的竞争力,这与潮州的文化特质是分不开的。”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也孕育一方产业。

长期地少人多的生存现状,使潮州人不自觉地形成一种“精细”文化特质,并将其移植到经济生活中:种田如绣花,精耕细作;在木板上雕龙画凤,精雕细刻;创作三层陶瓷通花瓶,精灵剔透;烹制潮菜,精工细作;便连潮州人经商特点,也往往被人们评价为“精细、精明”。而同时,潮州人崇文重商,善开拓、敢拼搏、能吃苦,素有“东方犹太人”之称。文化,便这样潜移默化、丝丝入扣地影响着潮州经济社会的发展,为潮州经济注入独特的“文化基因”。

而“文化基因”一旦被激活,便会产生极大能量。

当国内不少陶瓷产区仍在固守工艺瓷、日用瓷泾渭分明的界限时,潮州陶瓷产业开始走上一条“工艺陶瓷日用化、日用陶瓷工艺化”的独特发展道路,通过文化与经济的水乳交融,提高产品文化含量和附加值,使潮州陶瓷源源不断地走出国门,赢得欧美等世界各地客户的青睐,并为潮州夺得“中国瓷都”的桂冠。

在伟业陶瓷有限公司的展示间内,一对印有潮州喜庆剪纸的洞房婚庆杯吸引了记者目光。因为注入了潮文化元素,这对瓷杯虽标价高达128元,却在北京卖得脱销,目前订货仍供不应求,此外,“把‘潮州八景’画在套杯上,因为有文化,5000多元一套,也照样卖得很好。”该公司副总经理黄映辉介绍。

对此,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也曾经感叹:“潮州陶瓷发展所走的经济与文化结合,产业与艺术结合的路子,很值得称道。”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潮州嵌瓷—南粤文化瑰宝》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潮州嵌瓷—南粤文化瑰宝》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陶瓷文化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