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素三彩陶塑船

这件素三彩陶塑船(图1),高11.5、长17厘米,1959年安徽省芜湖市铁山出土,现收藏于安徽博物院,近年借展在芜湖市博物馆。这件陶塑船塑船身、舱室、亭台、人物等,船身似月牙形,前提后翘,前部船板有一开口,可通船身内,为船舱;船体中部建一亭台,两侧设有栏板,亭内三人围桌端坐,人物皆作明人装束,亭台前放置一供瓶;在船尾部有一间舱室,舱室开有两窗一门,在舱室对应的船尾下部开有一缺口,塑有一物,似为船橹,因此推断船尾的舱室应为船工摇橹的操作间(图2)。陶船通体施绿、黄、紫三色彩,船身以绿彩为地,并刻有草叶等纹饰,又以黄、紫彩点染作水波状,以表现陶船行驶于水中。船体上部的亭台、舱室与人物主要以绿、黄两色彩相间涂染。整体观之,这件陶塑船素雅古朴,细节上刻画得较为清楚。

民国许之衡《饮流斋说瓷》中说:“紫、黄、绿三色绘成花纹者谓之素三彩……素三彩者,西人嗜此,声价极高,一瓶之值辄及万金,以怪兽最为奇特,人物次之,若花鸟价亦不赀。”说明紫、黄、绿是素三彩最常见的三种色彩,这与这件素三彩陶塑船的三色也是一致的。同时,也可知在民国时期,素三彩已受到外国收藏家们追捧,价值不菲。

总体来说,明代的素三彩主要还是继承了唐宋以来三彩器的特点,为低温一次烧成的陶胎三彩器,笔者观察过的数十件明代素三彩胎体皆比较疏松,釉面玻化程度不高,应该还是属于陶器,与清代康熙以后官窑先涩胎成瓷再施彩二次烧造的瓷胎素三彩还是有较大区别的。而明代素三彩产品主要见有人物俑、器具模型等,应当还是作为随葬的明器,这件素三彩陶塑船应该也是随葬明器,但这类品种较为少见。

形制相似的素三彩陶塑船,曾于1974年在浙江省嘉兴市一座明代天顺癸未年(1463)包处士夫妻合葬墓中出土过一件(参见《明天顺墓出土的素三彩瓷船》,《南方文物》1993年第3期;《明天顺素三彩瓷船》,《收藏家》1996年第2期)。报导中称作素三彩瓷船,但看图片可能还是素三彩陶器。这两件素三彩船形制是非常相似的,均为中部有亭台,船尾设舱室,船头船板开口可通船身内的船舱,大体可判断两件素三彩船的年代相近,均为明代前期的遗物。同时,两件素三彩船分别出土于安徽芜湖和浙江嘉兴,都属江南水乡,河网密布,舟船是古代这些地方主要的交通工具,它们的发现也为研究明代舟船的形制提供了难得的参考资料。

taoci52.com小编推荐

素雅的三彩小瓷船


三彩小瓷船

中国人以物作为陪葬品从夏商就开始,陪葬的有人、动物、日用器物及金银玉器等等。战国到汉代那些王公贵族死后都把生前用过的奴仆、器物一起下葬。汉后到唐葬风开始衰弱,用各种陶狗、陶羊、陶壶、陶猪舍等作为陪葬。宋元开始又添加一些有祝福、求吉含义的冥器。而1974年8月出土于浙江嘉兴冶金机械厂扩建厂房一座明墓里的一件小瓷船,却十分鲜见。

此瓷船长16厘米,宽6.5厘米,高11.3厘米。通体施黄白绿三色彩釉,釉不及底。底釉白里闪银(泛铅),呈色素雅。瓷船由上部的船亭和下部的船身组成。船身中宽,两头略窄,船头平直,舷下弧收,船梢后翘,开一小水孔,船底内凹。船艏有活动舱板,板上塑立俑,舱内置宋钱11枚(寓意“金泉引路”),船板上塑四脊方亭两室,前亭内塑供案、供器和俑人等,后亭三面(左、右、后)封砌,其前塑一舵俑(已残)。全器塑描结合,施釉浅润,船上所塑有亭台、供案、祭俑和刻画彩绘的莲纹、云水纹、叶舟风帆等纹饰。

古代民间常听到有关船的故事,船可以帮助死人复活、重生,所以才选择了这件瓷船作为陪葬品。

仔细分辨素三彩


素三彩暗刻龙纹花碗

我的启蒙授业恩师是老古玩商孙经品,在解放前的古玩界可是响当当的人物。孙老师是古玩店学徒出身,文化程度虽然不高,但他天资聪颖并且极富钻研精神。他13岁时到上海学生意,先学皮毛绣花,后学古玩,瓷、玉、铜、石等样样精通,并能讲一口流利英语。解放前古玩经营者有洋庄和本庄之分,洋庄货指的是欧美人喜欢的中国古玩,包括法国庄、美国庄等,本庄货指中国人喜欢的货色。上世纪40年代孙老师在上海外滩20号的沙逊大厦(现和平饭店北楼)一楼开设其昌行古玩店,还雇佣了一位英国女士做营业员,专做洋庄生意。他还在五马路(今广东路)古玩市场内开设了艺华古玩号兼做本庄生意,主要的大客户有解放前著名的天禄鞋庄老板等。1956年公私合营后进入上海市工艺品进出口公司工作。

自从进入上海工艺品进出口公司以后,我差不多每年春节都到孙老师家里拜年。他每次都拿出一些家藏古玩给我欣赏并指导。记得1960年春节第一次到孙老师家,他就拿出了一件德化窑白瓷簋,形似西周铜器,尺寸特大,口径有20多厘米,还有双耳,釉色呈象牙黄色泽,德化窑如此大的器物十分少见。我立即联想到前不久学到的知识,仔细观察后认为是明代中期之物,老师欣慰地点点头表示我答对了。这件东西耳下有一戟已经缺失,老师说解放前为了赚钱,完好的物件总是先卖掉,碰到东西不错但有小瑕疵的,就留下自己欣赏把玩。当时还给我看了一件白地素三彩三果纹碗,色泽滋润古朴,绘有代表多寿、多子、多福的寿桃、石榴、佛手三果图案,底部有“大清康熙年制”青花双圈款。老师说你仔细看看这件东西还有什么特别的地方,我仔细检查以后发现内外壁的胎上都有刻龙暗纹。这件碗的器形、釉色、款识都表明是康熙时期官窑典型器物,可惜口沿上有两条小冲线,但现在价值不菲了。

素三彩是指以黄、绿、紫三色为主的釉上彩瓷器,这里的“三”是多的意思并不限于这三种颜色,还有孔雀绿、黑、白等其他釉色,但绝无红色。素三彩的“素”字有两层含义,一是釉彩直接画于素胎之上,而不像五彩是在烧好的白釉胎上再施彩的;二是绝不用红色。素三彩的制作过程是先在已成型的胎上刻划纹饰图案,入窑经高温素烧,再施以釉彩,入窑二次低温烧成成品。素三彩创烧于明代成化年间,景德镇明代御窑厂遗址曾经出土过一件成化官窑素三彩鸭形香薰,造型精美,釉彩已经比较成熟。素三彩在清康熙朝发展到顶峰,有白地三彩、色地三彩、墨地三彩、虎皮三彩等品种,其造型丰富多样,釉色质朴高洁,成为康熙瓷器的一个重要门类。素三彩在清雍正以后就少有烧造,直到清末民初颇受欧美人尤其是法国人青睐,价格飞涨,古董商人开始大量仿造,其中仿制高超者常使初学者难辨真伪。

记得1970年初,一次我和孙老师去广东路的古玩市场例行收购,见到一件素三彩罗汉坐像。罗汉端坐在长方形的基座之上,身着彩绘袈裟,绘工精细,衣着上的装饰图案丰富多样,色彩绚烂,尤其是罗汉的面部五官雕塑极精。古玩市场里的老法师均说是康熙时期作品,我正要向卖家询价时,孙老师把我拉到外面告诉我这是光绪仿康熙素三彩。光绪至民国时,安徽徽州地区仿康熙瓷器仿得极好,一般人很难分辨真伪,鉴定的要点在于釉面色彩上有些许差异,特别是素三彩中的紫色很难达到康熙时水平,胎骨也没有康熙真品坚密,护胎的密淋釉比康熙时略厚一些。仿品的麻布底很逼真,右手裂痕应该也是仿制时故意弄出来的。

唐三彩陶瓷马


唐三彩以陶瓷马俑最为出名,唐三彩简单的红绿白釉色表现出唐代朴实尊贵的艺术品器物,让我们感受到盛世唐朝的艺术氛围,深故而久远。唐三彩是指将制成的陶坯烧到1100℃后重新上釉,二次烧窑而成的一种工艺。它以铅为熔剂,配以铜、铁、钴等元素作着色剂,烧制出深浅不同的颜色。唐三彩使其成为这一时期陶俑的典型艺术品。

1.唐三彩马

唐三彩马,唐,高76.5cm,长88cm。

此马两耳上耸,双目圆睁,直立于托板上,表现出伫立时宁静的神态。头戴络头,身披攀胸和鞦带,上挂杏叶形饰物,马背配鞍,外包鞍袱,下衬雕花垫和障泥,尾系花结。通体施白、绿、赭三色釉。

此件唐三彩作品造型准确,比例匀称,挺拔有力的四腿刻画得尤其生动。

马在唐朝之所以受到重视,与李唐王朝本身具有游牧民族血统有关。李世民将骑马狩猎视为大丈夫三大乐事之一,让阎立本画出昭陵(唐太宗李世民陵墓)六骏样本,命工匠雕刻成石质浮雕,永远陪伴其左右。唐玄宗李隆基驯养舞马在自己生日的千秋节上应节踢踏,翩翩起舞。诗人李白吟出”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之佳句。马是唐人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唐代墓葬中出土三彩马众多,反映出唐人对马的喜爱。

2.三彩马

三彩马,唐,高76.5cm。

此马两耳上耸,双目圆睁,直立于托板上,表现出伫立时宁静的神态。头戴络头,身披攀胸和鞦带,上挂杏叶形饰物,马背配鞍,外包鞍袱,下衬雕花垫和障泥,尾系花结。通体施白、绿、赭三色釉。

此件唐三彩作品造型准确,比例匀称,挺拔有力的四腿刻画得尤其生动。

马在唐朝之所以受到重视,与李唐王朝本身具有游牧民族血统有关。李世民将骑马狩猎视为大丈夫三大乐事之一,让阎立本画出昭陵(唐太宗李世民陵墓)六骏样本,命工匠雕刻成石质浮雕,永远陪伴其左右。唐玄宗李隆基驯养舞马在自己生日的千秋节上应节踢踏,翩翩起舞。诗人李白吟出“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之佳句。马是唐人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唐代墓葬中出土三彩马众多,反映出唐人对马的喜爱。

3.唐陶瓷三彩马

唐陶瓷三彩马,唐,高76.5cm。

此马两耳上耸,双目圆睁,直立于托板上,表现出伫立时宁静的神态。头戴络头,身披攀胸和鞦带,上挂杏叶形饰物,马背配鞍,外包鞍袱,下衬雕花垫和障泥,尾系花结。通体施白、绿、赭三色釉。

上面马的图片唐三彩陶瓷马作品造型准确,比例匀称,挺拔有力的四腿刻画得尤其生动。

马在唐朝之所以受到重视,与李唐王朝本身具有游牧民族血统有关。李世民将骑马狩猎视为大丈夫三大乐事之一,让阎立本画出昭陵(唐太宗李世民陵墓)六骏样本,命工匠雕刻成石质浮雕,永远陪伴其左右。唐玄宗李隆基驯养舞马在自己生日的千秋节上应节踢踏,翩翩起舞。诗人李白吟出“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之佳句。马是唐人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唐代墓葬中出土三彩马众多。唐三彩陶俑马是唐三彩典型代表,早在小学历史课本里就记载了唐三彩陶俑马。

唐三彩马,唐,高47cm,长47cm

唐三彩马马首略低,偏向一侧,戴辔头,额前饰杏叶状物。短鬃,前有攀胸,后有绿色鞅鞦,配有马镫。鞍鞯色彩丰富,鲜艳夺目。

明代的素花瓷器之冠宣德青花


永宣瓷器是明代青花瓷器发展的代表性的两个时期,永乐青花瓷是继元代之后中国青花瓷的第二次高峰,而宣德青花瓷被美誉为“明代的素花瓷器之冠”。

明宣宗朱瞻基是明朝第五个皇帝,是洪熙皇帝朱高炽的长子,年号宣德(1426年~1435年),景德镇御窑厂始建于明代洪武二年(1369年),初设时有窑20座,宣德年间增至58座烧造瓷器。宣德皇帝是知名的蟋蟀皇帝,但是至今没有发现一件宣德的青花瓷蟋蟀罐瓷器,他留给我们的是知名的宣德炉、青花瓷。历史演绎的是一个真实的宣德皇帝吗?值得我们思考。

明宣德朝的青花瓷,以其胎釉精细、色泽浓艳、造型多样和纹饰优美而著称,宣德青花的图案装饰,继承、融合了元代青花的笔绘画风,并渐趋典雅、秀丽。其纹饰以花果纹为主,很少描绘人物,所以有素花瓷器之冠。

宣德青花瓷器特征

宣德青花瓷器跟永乐时期青花一样采用进口的“苏泥勃青”青料,宣德青花瓷器烧成后在青花部分出现黑疵斑点,宣德朝后进口的青料使用殆尽了,明代就开始进入国产青料的青花瓷烧造。

宣德时期使用进口的“苏泥勃青”料,烧成后的青花色泽浓重艳丽,深入胎骨,为宣德青花的显著特征。

宣德瓷器造型碗的外壁以花瓣纹装饰是宣德时典型的风格特征,花瓣纹通常作为主体纹饰与其它花纹配合。

宣德瓷器底足采用十字垫烧,一改前朝十字垫烧容易塌陷的问题。

青花缠枝莲纹瓶

青花缠枝莲纹瓶,高19.8cm,口径3.8cm,足径7.1cm。瓶直口,圆唇,细长颈,扁腹,圈足。通体青花纹饰。口沿下饰朵梅纹,身部饰缠枝花卉,足墙外饰卷枝纹。口沿下从右至左楷书“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款。青花缠枝莲纹瓶造型朴实,青花明艳,瓶口沿下横书款者较为少见,是明宣德青花瓷器之佳作。

青花云龙纹碗

青花云龙纹碗,明宣德,高10.2cm,口径27.8cm,足径11.2cm。

碗敞口,方唇,浅腹,圈足。里白釉无纹饰。外青花装饰。口饰青花线两道,壁饰祥云双龙,近底处饰莲瓣纹,足墙饰如意云头纹。口沿下从右向左横书楷体“大明宣德年制”六字一行款。青花云龙纹碗造型浅阔,纹饰描绘细腻。

青花海水龙纹钵

青花海水龙纹钵,明宣德,高12cm,口径26.5cm,足径12cm。

 钵(音bō)口微敛,弧腹,平底。通体青花装饰。外壁从上至下依次绘海水纹、云龙纹、莲瓣纹。内底青花双线圈内署青花楷体“大明宣德年制” 双行六字款。外底素胎无釉。

青花海水龙纹钵底款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款

此器造型敦实,纹饰生动,青龙矫健,颇有气势,为宣德官窑青花瓷器之精品。

 钵形器早在新石器时代的裴李岗文化和磁山文化的陶器中就已经出现。但“钵”字是佛门盛贮器的音译,自佛教传入中国后,僧人多用之。明宣德时,皇家崇信佛教,特别是藏传佛教。大批藏地僧侣纷纷入京朝贡。宣德时期景德镇御窑厂烧制的瓷钵,敛圆口,弧形深壁,底有两种,一为细砂平底,一为无釉浅圈足环底。品种有白釉、洒蓝釉和青花器。洒蓝釉器的外壁饰有暗刻云龙纹。青花器的外壁绘有云龙、缠枝莲等。清代有仿制品。

青花三果纹执壶

青花三果纹执壶,明宣德,高27.5cm,口径6.2cm,足径10cm。

 壶体为玉壶春瓶式,撇口,细颈,垂腹,圈足。一侧有弯形长柄,柄上有小系,另一侧附长流,流与颈间有云板相连。流、柄、口高低相若。壶盖扣合于壶口,盖面拱起,上饰宝珠钮,可与柄上的小系用绳相连以防壶盖滑落。通体青花为饰,颈部绘蕉叶纹,下饰缠枝莲花一周,腹部两面有菱形开光,一面开光内绘折枝桃,一面绘枇杷果,开光间绘缠枝花卉。盖面及近底处均绘莲瓣纹,流与足墙均饰忍冬纹,柄饰朵花纹。底白釉,无款。

 此壶造型端庄古朴,釉质肥厚莹润,青花色泽深沉含蓄,色重处青花下凹,呈现出点点的黑疵斑痕,与浓艳的青色相映成趣,形成独特的艺术效果。

鉴赏康熙虎皮斑素三彩


素三彩瓷器的起源,其上可以追溯到受了唐三彩和辽金三彩的巨大影响,但真正始创却是“在明代中早期,至明代正德时已极为精致”(中国陶瓷史)。而虎皮斑纹素三彩是康熙朝创烧的新品种,因当时烧造量不大,现在的存世量也可想而知,市场上早已是凤毛麟角,很是稀罕。

有道是功夫不负有心人,精诚所至,梦想成真。日前,我的古瓷藏品中也终于有了一件康熙时期景德镇民窑烧制的虎皮斑纹素三彩盘。当时,我是既舍不得钱,又舍不得盘,咬咬牙,暗暗想着:大不了这个月多吃几顿水煮白菜。钱能再挣,古瓷盘不可再生,错过机会,那就不知何年何月再与它相会啦。于是用了差不多一个月的工资买来这件“破盘”,填补了我古瓷藏品种类的一个空白。捧着这件价格昂贵的破烂宝贝,翻来复去,眼细观,手轻抚,心领会,自然多有感悟,亦不敢独吞欢乐,故草记如下,与藏友们共享之。

此盘残而不缺,口径20厘米,高3.5厘米,底足直径11厘米。其型为平底,弧腹,折腰,宽沿成45度角外侈,圈足。这类造型的盘子康熙时期较多,有青花、五彩、斗彩等,但以虎皮斑纹为饰的却难得一见。这只盘的内外由黄、绿、紫、白四种釉色点染而成斑状纹饰,形态随意不定,妙趣横生,颇有“大象无形”的抽象意蕴,洋溢着浓浓的自然美,让人因此而想象大清帝国强盛时期的富贵与繁华。拿这件民窑虎皮斑纹素三彩盘做为实物标本参照器,笔者认为在鉴定同期同类制品时,至少有以下几点要特别注意:第一、釉彩薄,玻璃质强,抚摸时基本上觉察不到凸起感。盘内外,尤其是在外侧,修胎时留下的细密弦纹清晰可见;第二、胎土洁白细腻、缜密坚致,与同时期的青花、五彩等各种器皿的“糯米汁”一般的胎质相同;第三、圈足较浅窄,足根较圆。足底内满施白中闪青的亮清釉,足墙内侧胎釉结合处可见淡淡的火石红色,足墙外侧的胎与釉彩结合处不见火石红,这种现象的出现,可能同白釉与彩料之中所含有微量元素不同有关;第四、经反复观察分析,笔者认为虎皮斑纹素三彩的制作工艺应是在高温烧成的涩胎上先敷一层透明釉,接着点染不同的彩料斑,晾干后入窑二次烧成。

当然,这只盘子也给我留下了一连串的疑问:为什么这种纹饰产生在瓷器制作的巅峰阶段却又产量很少呢?是因为烧造不易,还是审美格调太“阳春白雪”而不入俗人眼呢?它的诞生是不是仅仅源于清康熙王朝的君臣黎民对于唐、宋三彩的浪漫神韵和灿烂辉煌的追慕呢?……看来,要找到上述问题的确切答案,我还必须上下求索。对于真正的收藏者来说,拥有了藏品,并不意味着结束,而是深入研究探讨的开始。

洛阳唐三彩陶瓷特点


唐三彩是唐代陶瓷艺术典型代表之一,洛阳唐三彩也叫唐代三彩釉陶器,是盛行于唐代的一种低温釉陶器,釉彩有黄、绿、白、褐、蓝、黑等色,而以黄、绿、白三色为主,所以人们习惯称之为唐三彩。唐三彩的生产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它吸取了中国国画、雕塑等工艺美术的特点。唐三彩制作工艺复杂,以经过精细加工的高岭土作为坯体,用含铜、铁、钴、锰、金等矿物作为釉料的着色剂,并在釉中加入适量的炼铅熔渣和铅灰作为助剂。先将素坯入窑焙烧,陶坯烧成后,再上釉彩,再次入窑烧至800℃左右而成。由于铅釉的流动性强,在烧制的过程中釉面向四周扩散流淌,各色釉互相浸润交融,形成自然而又斑驳绚丽的色彩,是一种具有中国独特风格的传统工艺品。中国河北、西安、山西都出土过唐三彩文物,但是洛阳唐三彩是唐三彩重要的分支,有自己的艺术特点。

洛阳唐三彩三大特点:

一是洛阳唐三彩体量上普遍大一些;

二是洛阳唐三彩胎质比较白细一些,

三是洛阳唐三彩釉色更加亮丽一些,釉色亮丽是洛阳唐三彩最大的特色。

如何辨别康熙素三彩瓷器


素三彩从明代发展到清代康熙朝达到了中国制瓷史上登峰造极的地步。这不仅表现在器物的数量大大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时代,而且在器物造型、装饰技法、图案纹样及色彩的变化上都获得了空前绝后的成就。与明代制品相比,清代御厂制作更趋细致、复杂化。清初部分素三彩瓷逐渐使用黑彩勾勒代替以往的雕刻划线,使画面精致许多,这种变化应是御厂制瓷者借鉴当时五彩瓷绘画总结改进的结果。因此,清代素三彩制品更加多种多样,既有延续明御厂传统、使用雕刻纹做分界线的,也有雕纹刻画与其他色釉图案互不干涉、相互并存的。这里需要提及的是不少康熙素三彩制品中白釉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牙黄色调,据说是因为烧制不理想,才使白釉没有达到预期的理想效果。

康熙时期,御厂出现一种使用黑彩勾勒轮廓的新素三彩,极可能是制瓷者借鉴当时五彩瓷绘画风格所得的创新品种。清代素三彩的最大变革莫过于御厂工匠在制作传统素三彩时积极引用新兴的粉彩,研制出素三彩与粉彩的组合器。该类器物甚至使用到胭脂红(即荤色),使“素三彩”更加名不符实了。

满清康熙一朝之素三彩器极富盛名,对于成化、正德之三彩和嘉靖、万历色地重叠工艺多有继承,但又发明素胎上刻划出纹饰轮线,绘以图画,涂以釉彩,其工艺标新立异,品种丰富多样,质朴雅洁,黄色地、紫色地、米色地、虎皮釉等反复交替使用,变化莫测而颇具匠心。黄地紫绿龙纹碗,承继万历所创之官品,以康熙制器最为精致,白地素三彩牡丹暗龙碗与白地素三彩三多纹暗龙大盘皆创自康熙时期,其造型庄重,胎细全洁,外壁刻龙施彩,色彩艳丽,层次分明,工艺甚为讲究,乃康熙素三彩器之精品。墨地素三彩天圆地方瓶当属素三彩之佼佼者,型制中包含古人对天地理论之领悟,且制造时先涂绿釉,再施墨彩,即为墨地,再以深紫之笔白描花卉鸟兽、荷莲等图,填绘黄绿紫白各色,方式一器,工艺繁缛之极,故后世殊不敢仿。民国时期,墨地素三彩器多为欧美诸国所夺,令国人所憾。素三彩器在康雍之前较多,以后各朝少有烧造,清末民国多有仿制,终无法与真品相媲美。

◆器型

康熙时期素三彩品种繁多,既有日常所用的盘、攒盘、碗、盏托等,也有陈设瓷瓶,还有供奉用瓷如炉、观音、财神、童子、寿星等,及文房四宝如砚台、笔洗等。除此之外,狮子形瓷塑与鹦鹉瓷塑也为当时所常见。

◆胎釉

康熙时期素三彩器官窑产品制作精细,其胎体和这个朝代的其他陶瓷一样,同样具有洁白如玉、釉质光润的特点。

◆纹饰

康熙素三彩纹饰以龙、凤、花果、蝴蝶、花卉、人物多为见。多为大块涂抹,花卉为主,间饰飞舞的蝴蝶,并加暗刻龙纹,极为清新雅致。

◆款识

康熙时期素三彩款识署有“大清康熙年制”以及干支款加“中和堂”款的,堂名款有“玉海棠制”款等。

◆彩绘

有白、黄、绿、紫、墨、米、虎皮斑等各种色地,水绿浅淡,鹅黄匀润,蜜蜡黄细腻,茄皮紫浓不一。后仿品的色调不是过深就是过浅,而且紫、绿两色灰暗不明,厚腻不匀。

康熙虎皮斑素三彩鉴赏


素三彩瓷器的起源,其上可以追溯到受了唐三彩和辽金三彩的巨大影响,但真正始创却是“在明代中早期,至明代正德时已极为精致”(中国陶瓷史)。而虎皮斑纹素三彩是康熙朝创烧的新品种,因当时烧造量不大,现在的存世量也可想而知,市场上早已是凤毛麟角,很是稀罕。

有道是功夫不负有心人,精诚所至,梦想成真。日前,我的古瓷藏品中也终于有了一件康熙时期景德镇民窑烧制的虎皮斑纹素三彩盘。当时,我是既舍不得钱,又舍不得盘,咬咬牙,暗暗想着:大不了这个月多吃几顿水煮白菜。钱能再挣,古瓷盘不可再生,错过机会,那就不知何年何月再与它相会啦。于是用了差不多一个月的工资买来这件“破盘”,填补了我古瓷藏品种类的一个空白。捧着这件价格昂贵的破烂宝贝,翻来复去,眼细观,手轻抚,心领会,自然多有感悟,亦不敢独吞欢乐,故草记如下,与藏友们共享之。

此盘残而不缺,口径20厘米,高3.5厘米,底足直径11厘米。其型为平底,弧腹,折腰,宽沿成45度角外侈,圈足。这类造型的盘子康熙时期较多,有青花、五彩、斗彩等,但以虎皮斑纹为饰的却难得一见。这只盘的内外由黄、绿、紫、白四种釉色点染而成斑状纹饰,形态随意不定,妙趣横生,颇有“大象无形”的抽象意蕴,洋溢着浓浓的自然美,让人因此而想象大清帝国强盛时期的富贵与繁华。拿这件民窑虎皮斑纹素三彩盘做为实物标本参照器,笔者认为在鉴定同期同类制品时,至少有以下几点要特别注意:第一、釉彩薄,玻璃质强,抚摸时基本上觉察不到凸起感。盘内外,尤其是在外侧,修胎时留下的细密弦纹清晰可见;第二、胎土洁白细腻、缜密坚致,与同时期的青花、五彩等各种器皿的“糯米汁”一般的胎质相同;第三、圈足较浅窄,足根较圆。足底内满施白中闪青的亮清釉,足墙内侧胎釉结合处可见淡淡的火石红色,足墙外侧的胎与釉彩结合处不见火石红,这种现象的出现,可能同白釉与彩料之中所含有微量元素不同有关;第四、经反复观察分析,笔者认为虎皮斑纹素三彩的制作工艺应是在高温烧成的涩胎上先敷一层透明釉,接着点染不同的彩料斑,晾干后入窑二次烧成。

当然,这只盘子也给我留下了一连串的疑问:为什么这种纹饰产生在瓷器制作的巅峰阶段却又产量很少呢?是因为烧造不易,还是审美格调太“阳春白雪”而不入俗人眼呢?它的诞生是不是仅仅源于清康熙王朝的君臣黎民对于唐、宋三彩的浪漫神韵和灿烂辉煌的追慕呢?……看来,要找到上述问题的确切答案,我还必须上下求索。对于真正的收藏者来说,拥有了藏品,并不意味着结束,而是深入研究探讨的开始。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