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花瓷真伪辨识五要点

每个收藏家都有吃亏上当经历

引言:现在市场上仿制的青花瓷器可谓铺天盖地,而真正的古瓷器已经几乎没有了。那些只存于博物馆中的传世佳品,被仿造得满市场都是。

青花瓷一向是很多收藏爱好者的钟爱,但浩瀚的沧海很难觅到真正的珍珠,一辈子都觅到一件宝贝已实属不易了。

一生积蓄化水

著名演员王刚喜欢收藏是众所周知的,而他策划主持的《天下收藏》节目就是遵循着“去伪存真”的理念为广大收藏爱好者服务的。其实,每个收藏爱好者,哪怕是天底下最大的收藏家都经过吃亏上当的过程。

王刚曾经讲过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人六十多岁得了不治之症,弥留之际托付后事时说:“对不起妻儿老小,这一辈子的积蓄,全搭在收藏青花瓷上了,买了很多东西。”一辈子花了几乎全部的积蓄买这些东西,已经是省吃俭用了,然后交待给老婆、孩子说:“这些东西最起码值200万,我走了,你们把它们卖了,最好卖给一个真正喜欢它们的藏家。一次性要200万,把它们卖出去,你们拿这200万去给孩子买房子。”交待完后事,他走了。他老婆、孩子就找到了真正的行家,发现全部是赝品,没有一件是真的。王刚听到这事的时候,特别难受。收藏的时候遇到这种事情属于司空见惯了。有些企业家投资两三千万元人民币,买来的东西中竟然一件真品也没有。

赝品如何防

现在市场上仿制品的青花瓷器可谓铺天盖地,而真正的古瓷器已经几乎没有了。而那些只存于博物馆中的传世佳品,也被仿造得满市场都是。许多人喜欢到古玩市场上去碰运气捡漏,可99.99%捡到的都是“地雷”。

专家们说在收藏的时候要多看实物,因为理论的描述毕竟抽象,对同一个鉴定方法的描述,不同的读者,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甚至书上都可能用不同的观点去解释同一种现象。故此,笔者认为,收藏必须要多看博物馆的实物,能有机会看到馆藏精品的细节最好。因为在鉴赏瓷器的过程中,往往是细节决定结果的。收藏是需要有极大的热情才能做到持之以恒的坚持。也只有这样,青花瓷的历史才不会间断,也正是有着那些收藏家,青花瓷才会继续抒写那绚烂而崭新的明天。

Tips:青花瓷的真伪辨识法

近年古代青花瓷的市场价一路攀升,所示两器物其价格分别达到60万至80万;380万至460万,但目前市场上的赝品不少,藏家应从以下几方面辨伪存真:

1、青花器的特点是纹饰层次多,画面满,清晰和严谨,繁而不乱。

2、在器物图案体裁上常以花草山水、人物等做纹饰,花草、山水、人物的绘画手法生动活泼,笔法挥洒自如,不但流畅而且多样化。

3、 “青花瓷”在图案绘画填色手法上所呈现出的留白空间特点成为元代“青花瓷”最显著的特色。

4、辨别 “青花瓷”的真伪要从瓷器胎质及声音加以考证。一般元代“青花瓷”真品在敲打器物声音上前者清脆、有震手之感,而后者则声音坚硬,钢化成度高。

5、在绘画手法上,真品笔法流畅、洒脱形象、生动活泼。而仿品追求形似及纹饰,故呈现出笔法生硬滞涩,毫不流畅洒脱。

Tips:如何鉴定弘治青花瓷

明中期青花主要是指成化、弘治、正德三朝的青花瓷器。中国古玩收藏鉴赏研究会会长卢鹤寿先生为收藏爱好者介绍弘治青花的鉴定要点。

他说,要把握弘治时期青花瓷器的特点,必须从明成化青花传承上看,因为弘治青花瓷器不管是青花、色釉还是彩瓷基本上都是成化瓷的延续和发展,总体风格相似。这个时期,成化斗彩的制作已经停止,黄釉、白釉刻填绿彩则负有盛名。该朝瓷器传世量远比不上成化和永宣时期,由于物以稀为贵,弘治青花市场价位居高不下。M.TAOci52.cOm

器型:主要有葫芦瓶、香炉、高足碗、折沿盘,撇口盘、三足炉、罐、收口碗、撇口碗等。官窑中琢器不多见,常见的盘、碗类圆器圈足较成化器稍矮一些,有些器底整个收缩下凹,器里圈足承托处微量凸露,盘底多有塌底现象。弘治青花总体上继承了成化朝的制作工艺,带有成化朝遗风,但就青花器型而言,更加规整流畅,秀逸柔美。

胎釉:弘治青花瓷器,胎骨细腻洁白、致密,修胎工整精到,圈足光滑圆润,足墙偏矮,内墙直立,深浅不一。官器碗、盘类器足双边线特征明显,即贴近器足的地方多饰有两条青花边线。所见仿品在胎足上和真品差异很大,底足平整光亮,足径宽大窄小不一,器身比例很不协调。

taoci52.com编辑推荐

康熙青花瓷鉴别要点


在清朝康熙皇帝执政时,经济贸易发达,开创了康乾盛世的局面,当时的青花瓷器也取得了出色的成就,而官窑烧制的青花瓷器更是精妙绝伦。那么,我们在收藏一件青花瓷器的时候,如何判断它是不是康熙时期的呢?康熙时期的青花瓷究竟有什么显著的特征呢?以下是康熙时期青花瓷的几个鉴别要点,下面跟着一起来看看吧!

一、康熙青花瓷的画工

康熙青花瓷的画工独具特色,皴法像我们的国画一般,它不像过去明代元代那样勾勒线条之后再去填色。所谓色分五彩,就是说用钴蓝作为青花料,它有深浅变化,可以分为五个层次,这是康熙青花瓷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

二、康熙时期的翠麻蓝

很多刚入门的瓷器收藏爱好者还不太了解康熙时期的麻翠蓝是什么样子,但是非常有必要了解什么是翠麻蓝。虽然翠麻蓝的颜色并不偏灰,蓝得比较纯粹,但是也非常沉着,它不像有些仿品,青花是浮在上面的,这一点是非常难得的。而且这与它使用的钴料有关,只有康熙一朝用的是云南的珠明料,因此翠麻蓝也只有康熙这一朝,才能烧制出来。

三、康熙时期特殊的釉色

康熙时期青花瓷的白面被人们称为“硬亮青釉”,硬亮青釉指的是它有一层酥光,很润而且并不刺眼,触感非常光滑,这也是康熙青花瓷重要的特征。

四、康熙时期的糯米胎

康熙时期瓷器的瓷胎和其他时候的瓷器都不一样,人们通常将它称之为“糯米胎”。康熙时期瓷器的瓷胎采用的瓷土非常紧密,烧制出来就像是煮熟的糯米一样,透明而又富有粘性,大家使用放大镜就可以观察到这一点。这种瓷胎的瓷器有个很重要的特征,那就是康熙时期的器物与它同类的大小、厚薄一样的器物相比,它的手感更加重。所以我们判断康熙的瓷器真伪的时候,一定要抓住这个特点。

刚刚给大家陈述了康熙时期青花瓷的几个鉴别要点,希望对各位瓷器收藏爱好者们有所帮助,我们在判断康熙时期青花瓷真伪的时候,一定要记住牢牢抓住这几个特征,如果有一项不符合的话,就很有可能是仿品哟。

明代天启崇祯青花瓷如何辨识


明代天启崇祯青花瓷如何辨识。

收集古玩瓷器,对于初学者来说有两关比较难,那就是辨伪和断代。首先是识真伪。因为,如果你买了假货,断代也就没有任何意义。因此,先要学会识真伪,然后再研究断代的问题。而且,断代又在某种意义上是辨伪的一种延续。

辨伪工作十分复杂,不是一二句话能说得清,即使对于鉴识专家来说,也不是一劳永逸之事。因此,只能具体问题具体讨论。这里,我结合自己的感受,探讨一下天启崇祯青花瓷的辨伪和断代问题。

对于天启崇祯的青花瓷,一般都是把它们放在一起来谈。因为,青花瓷发展到万历之后,已明显走了下坡路,而天启、崇祯制瓷风格比较相近。那个时候,由于制瓷业的趋于衰落,官窑生产几近停顿,现在能见到的,大多是民窑器。此两朝的胎质显粗糙,盘碗类器的器底有点点黑疵,跳刀痕明显,部分有烧痕或有粘砂。官窑器较民窑器稍好,但总体均不如前朝。主要是三类产品:庙宇供器、一般日用瓷和销日本的外销瓷。就一般日用器皿而言,虽然也有精良之作,但大多制作较为粗糙。底足处理草率。釉色灰青。青花大都用石子青着色,少数也有用浙料的。色泽有鲜亮明快的,但大多数青花发色蓝中泛灰,有些甚至泛灰黑,无青翠之感。崇祯时还出现灰暗发褐者,青花多有晕散。天启崇祯之时,底釉的釉发青,并常见有橘皮纹出现。明代天启之时,在审美风格上已完全突破了官窑程式化的束缚,大凡山水、人物、花鸟、走兽、鱼虫、静物,大至龙凤神仙,小到虾虫之微,无一不可入画。而且,画风疏朗随意、俊逸活泼、写意天然,颇具水墨写意的风韵,山水画面常以细线画成。很多文人画为画瓷者所吸取。如果再看到兔款装饰,且底部见跳刀痕者,足尖略成尖状,一般就可以认为是明末之物。绘画风格上与万历相仿,青花器也用双线勾边,中间一抹平涂的画法来绘制。此外,崇祯时期的瓶、罐、笔筒之类,常在颈部和近底部位装饰二圈暗刻花的图案,部分器物上有酱口,这也是辨别崇祯之器的一个装饰特征。当然,仅以此理念去辨别,却往往会上当。笔者就因此而吃过药。

后来,在见到真正的天启崇祯青花瓷后,方才悟到,有些东西仿品完全可以依样而做得和真品无异。如窗格纹、白兔款、瓷釉色调、造型制式等等,这些特征后来人均可仿制,因此,不仔细辨认的话很容易上当。要鉴识真正的天启崇祯瓷,首先必须看得懂明代瓷器的釉色。明瓷与清瓷不一样,由于年代久远,传世品包浆厚重,故釉色较清瓷尤为清亮。凡釉色暗浑,釉面无亮润之色,青花呆滞毫无灵动之气者,即便纹样风格、制式造型、青花发色均对,也不要轻易认定。还有一点很重要,即嘉靖期瓷器的胎釉之间常有一线橙黃之色显现,而且自万历以后,在青花的涂抹处,已有指捺水印纹出现。而窗格纹装饰一般出现在万历之后,因此,如在釉色和青花发色上可认定是晚明之物后,如胎釉之间无橙黃色调,又可见指捺水印纹者,加上纹样上有窗格纹、白兔款和底部见跳刀修饰者,再参考其他特征,如均符合,则断为天启崇祯瓷应无大错。因年代久远而生出的包浆,虽然现在也有仿造者,但仔细辨认则不难区分。水印指捺纹较难仿造,当是鉴定时的一个主要依据。当然,这种断代也是大体而言的,因为,无论是水印指捺纹也好,胎釉之间的橙黃色调也好,均不是绝对的。应根据具体情况,才能做出相应的判断。

光绪青花瓷鉴定要点


我国的青花瓷烧制,在清代康熙时期达到了鼎峰。在这个鼎峰过后,即使还有雍正、乾隆二朝这样极为兴盛的青花瓷艺术阶段,但总体趋势仍然是在走下坡路了。到了清代嘉庆以后就更不用说了,尤其是咸丰年间的内忧外患,别说青花瓷处于滞步状态,景德镇御窑厂没倒闭都算幸运的了。照这种走势继续下去,我国青花瓷应当很快就要消失于历史舞台了。但是,挨过同治朝以后,青花瓷的转折点很快就来了。光绪青花瓷,在清晚期衰败的制瓷史上,宕出了波澜的一笔。

清光绪,历史上将之称为“同光中兴”,这是清政府覆灭以前短暂的民族资本发展带来的红利。青花瓷的制造,也随之“中兴”起来,尤其是朝廷拨巨款给景德镇御窑厂以后,一大批质量上乘、精美至极的官窑青花问世。其中有很多仿烧康熙青花的作品,艺术水准极高,故又有“小康”美誉。有了这种带动,民窑也出现了不少精细之作。当今天的我们再去回顾光绪青花瓷的时候,对于其真伪的鉴定,目前主要有以下要点。

1)看胎:官窑青花瓷所用瓷土更加密实、洁净,淘洗也比前朝精细,因此成型的胎体均不粗松,比较坚致,白度也很高。但是由于瓷土的细腻度仍不比清三代,故光绪青花就显得厚重。但是重量感比康熙偏低,就好像同大小的压缩饼干与普通饼干的区别。其胎壁比雍正青花瓷略厚,但硬度不及乾隆青花。民窑青花粗细兼有,部分胎质好的可达纯白色,很细白缜密。

2)看釉:光绪青花瓷的釉料,质地松软,不够均匀细腻,民窑青花还常有爆釉现象。其釉面施釉普遍较薄,釉水也比较稀,因此釉面不够平整,甚至像浮在胎体上一样,莹润度亦欠佳。“波浪釉”是此阶段青花釉面的典型特征。另外,光绪青花瓷的釉色多白中泛青,如果带有爆釉的芝麻黑点,则釉色一般偏粉白,仅部分釉面为纯白色。

3)看青花发色:光绪官窑青花瓷,发色主要有两种。第一种,使用传统浙料,多用于宫廷高档瓷烧制。其发色以浅蓝为主,色调淡雅洁净,发色面上不见重染瘢痕。第二种,主要用于仿古瓷制作,发色明亮艳丽,青中带紫,细看有明显的重染青花色点痕迹。民窑青花,发色主要有靛青、灰青和洋蓝三种。

4)看款识: 光绪官窑青花瓷,底部落款书体主要是楷书,多为“大清光绪年制”六字双行款,部分为“光绪年制”双行四字款。也有部分篆书款,书写形式为“大清光绪年制”三行六字。另外,光绪官窑青花瓷还有不少落堂号款的,最典型的是“大雅斋”、“储秀宫制”、“长春宫制”等。

如何鉴定咸丰青花瓷真伪


清朝咸丰时期,共持续了十一年,为清朝历代持续时间最短的。这个时期国家政治腐败,经济衰退,官窑基本停烧,民窑也受到战争影响。这边小编和大家聊聊咸丰青花瓷怎么判断真假?

咸丰时期,出产青花质量和数量都无法与前朝相比,虽然青花质量不及前朝,但是其中也有制作精美的,数量稀少导致存世数量更少,沿用古话“物以稀为贵”,咸丰时期的精品青花还是具有一定收藏价值的。

咸丰时期青花瓷胎质疏松,瓷胎颜色也不是很稳定,有比较明艳的,也有比较黑灰的,青花没有层次感,向漂浮在釉面之上,波浪釉现象明显,小件瓷胎轻薄,大件瓷胎厚重,釉面呈现粉白色或是白中闪青色。

纹饰上,咸丰青花瓷常见纹饰有缠枝莲、松竹梅三友、八宝、云龙、夔凤、八卦、寿星等,绘制的人物形象鼻子高直有勾,相比道光时期青花人物纹,其更加高挺,所绘侍女形象多为清装小脚。

咸丰青花瓷器形多为传统器形,其中民窑青花器形多粗壮,偶有造型特殊者,如瓶类口较大、颈部粗短,壶类口小腹鼓。赏瓶是咸丰时期较为典型的器物,撇口,细颈,圆腹,圈足,颈部起弦纹,腹部多绘有缠枝莲纹,寓意“清廉”。

元代青花瓷鉴定要点


元青花,以“至正型”器为典范,同时还包括“延祐型”和一些形、纹简陋,销售层次较低的青花瓷。为提高“目鉴”科学性,在前辈研究成果基础上,本文结合公私藏品,就元青花鉴定,谈一些肤浅的认识:

1.大花大叶,叶为满色,但花朵不填满色,且外部绘有较明显的空白边线。山石、海水、人物、动物纹等、亦相类,纹饰内露白。

2.缠枝莲叶,“叶形多呈葫芦状,或有一至五个尖瓣”(孙瀛洲)。

3.变形莲瓣边饰,有的为一组、有的画二组,构成上下对应的仰、覆莲瓣纹装饰。除盘以外,其他型器上的莲瓣,均呈单体形式排列,莲瓣间留有空隙、互不相连。明洪武时,除部分执壶和盏托外,瓶、罐、盘及碗的莲瓣纹边饰均呈并拢(共边)型、此后,这种绘法贯穿于明清两代。

4.蕉叶纹,多数作分开状、叶与叶之间留有空隙,少量为并拢型或叶与叶呈重叠状。明初以重叠状多见,偶见有分开的。宣德以后,蕉叶纹几乎不见有分开的,都为拼拢重叠状。此外,元代蕉叶的主脉,均以浓笔的粗线条表示;入明后,蕉叶的主脉均留白、呈中空型、同元代蕉叶主脉的粗实线条,在视觉上泾渭分明,非常醒目。

5.如意云头纹(亦称“云头纹”、“云肩纹”、“垂云纹”)。云头与两云脚相交之尖头,指向呈前后相背形态。即,如意云纹两云脚间的尖头,与云头的尖头,方向相反,很少例外。而洪武,如意云的头与脚的尖头指向,均方向一致、亦绝无例外,并沿袭至永宣。成化起,如意云头的两尖头,既有朝向一致的,亦有相背的。

6.回纹边饰。由互不相连的单体回纹组成、有的回纹呈规矩的方形,有的为变形回纹,有的为减笔式回纹。明洪武时,回纹边饰由一正一反两方相连形式排列组成。明永乐以两方连为主,同时又出现一笔环连式的回纹边饰。宣德以后,除少数边饰仍作一正一反两方相排列连外,多数回纹边饰呈整圈一笔环连式,并延续至清末。

7.龙纹。元代青花瓷器上,画龙的不少。龙躯细长,且细颈,细腿、细爪和尖尾巴(偶有火焰式大尾),体态轻盈。头较小,长鹿角,张口、吐舌,龙的下腭有须,上颌一般无须,但是,至正十一年铭标准器的龙上颌有双须,而此类带双须现象,在元青花件的其他龙纹图案上十分少见。龙身鳞片分两种,以网状细鳞片(图多见,以留白大鳞片少见,后者龙纹更加精美龙有背鳍,腹下通常无橫纹带。胸与背部,常饰有火焰状飘带。肘部有长毛三至四根或一撮。龙爪以三爪、四爪居多,五爪极为罕见。

8.元青花立件中的玉壶春瓶与出戟尊,其内口沿部位,常常加绘一道卷草纹或云头纹边饰。入明后,此类内边饰现象,起初仍存在于明洪武朝玉壶春瓶上,洪武以后消失。

康熙官窑青花瓷鉴定要点


2018年5月,中能国拍(北京)拍出了一组康熙款青花五彩十二花神杯,是康熙时期宫廷用物,其最终以近9.2亿元的价格落槌成交,创下清代青花瓷器拍卖的历史之最。青花瓷是我国传统瓷器品种,也是目前古瓷收藏界的主流之一。青花瓷属于高温釉下彩瓷,以青花料绘各式纹样图案,端庄典雅、明润大气。对于青花瓷的发展来说,清代康熙时期是公认的烧造巅峰,其质与量堪称青花瓷历史双绝。

康熙青花瓷有“独步天下”的美誉,不仅在当时成为外销瓷的主力,更是现代藏家争相竞逐的对象,尤其是景德镇官窑青花,动辄即达百万乃至千万的拍卖价格,实在令人折服。康熙青花瓷以其精美无双而广受世人赞誉,光绪年间官窑还专门仿烧,用料用工无不精细,有“小康”之称。

同时,现在市面上也出现很大一批康熙官窑青花瓷的仿冒品,这给很多藏友都造成了困扰。尤其是一些仿冒品打着外销瓷回流的名号,掩盖自己在仿烧上的缺陷,企图蒙混过关。因此,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业内人士及老藏友们对康熙官窑青花瓷的鉴定,都总结了哪些要点,可以供大家参考呢?

①看造型:康熙官窑青花器物种类繁多,器型多样,但是总体可以归为琢器和圆器2类。康熙官青除宫廷御用花盆外,大件器物比较少,特别是大型的瓶罐一类,以中小器物多见,如摇铃尊、凤尾尊、各式盘、壶及文房具等。

康熙官窑青花的造型,不论圆器还是琢器,重心都普遍偏低。圆器造型比较注重平稳感,口径与高度的比例非常精确。琢器造型相比康熙以后的朝代,总体显得更加瘦高。两者造型上的线条都比较硬朗流畅,风格严谨大方,豪放且不笨拙。

②看胎釉:康熙官青胎体最典型的特征是糯米糕状,致密细腻,早期胎体厚重,中期以后厚薄适中。其釉质硬,釉面可见桔皮或棕眼,肥润光洁。釉色早期白中闪青,中期白度较纯,晚期以亮青釉居多。另有一层酱釉往往刷在器物口部。

③看底足:康熙官窑青花底足露胎,修胎很规整,大盘为“双圈底”,琢器有“二层台”特征,文房具可见“玉璧底”。康熙早期,官青圈足俗称“鲫鱼背”,成向两边倾斜的尖削状;中期以后俗称“泥鳅背”,变得平滑圆润。

④看青花发色:康熙官青最显著的特色是“色分五阶”,即头浓、正浓、二浓、正淡、影淡5种。青花发色共计4种,以翠毛蓝为典型,出现在中期及以后;另有灰蓝色,黑蓝色及淡蓝色,其中灰蓝色见于康熙早期,黑蓝色多为仿宣德青花瓷器,淡蓝色多为仿成化青花瓷器。

⑤看纹饰:康熙官窑青花瓷的纹饰,题材丰富,山水人物及长篇文字装饰比较盛行,人物纹图案以刀马人物为代表。除外销瓷纹饰很满以外,其余器物图案留白边均较其他朝明显。在技法上,康熙官青早期沿袭明代单线平涂,中期以后多以勾勒、渲染、皴法等并用,并且借鉴西洋画的焦点透视手法,浓淡、层次相当明朗。

明代天启崇祯青花瓷鉴识要点


收集古玩瓷器,对于初学者来说有两关比较难,那就是辨伪和断代。首先是识真伪。因为,如果你买了假货,断代也就没有任何意义。因此,先要学会识真伪,然后再研究断代的问题。而且,断代又在某种意义上是辨伪的一种延续。

辨伪工作十分复杂,不是一二句话能说得清,即使对于鉴识专家来说,也不是一劳永逸之事。因此,只能具体问题具体讨论。这里,我结合自己的感受,探讨一下天启崇祯青花瓷的辨伪和断代问题。

对于天启崇祯的青花瓷,一般都是把它们放在一起来谈。因为,青花瓷发展到万历之后,已明显走了下坡路,而天启、崇祯制瓷风格比较相近。那个时候,由于制瓷业的趋于衰落,官窑生产几近停顿,现在能见到的,大多是民窑器。此两朝的胎质显粗糙,盘碗类器的器底有点点黑疵,跳刀痕明显,部分有烧痕或有粘砂。官窑器较民窑器稍好,但总体均不如前朝。主要是三类产品:庙宇供器、一般日用瓷和销日本的外销瓷。就一般日用器皿而言,虽然也有精良之作,但大多制作较为粗糙。底足处理草率。釉色灰青。青花大都用石子青着色,少数也有用浙料的。色泽有鲜亮明快的,但大多数青花发色蓝中泛灰,有些甚至泛灰黑,无青翠之感。崇祯时还出现灰暗发褐者,青花多有晕散。天启崇祯之时,底釉的釉发青,并常见有橘皮纹出现。明代天启之时,在审美风格上已完全突破了官窑程式化的束缚,大凡山水、人物、花鸟、走兽、鱼虫、静物,大至龙凤神仙,小到虾虫之微,无一不可入画。而且,画风疏朗随意、俊逸活泼、写意天然,颇具水墨写意的风韵,山水画面常以细线画成。很多文人画为画瓷者所吸取。如果再看到兔款装饰,且底部见跳刀痕者,足尖略成尖状,一般就可以认为是明末之物。绘画风格上与万历相仿,青花器也用双线勾边,中间一抹平涂的画法来绘制。此外,崇祯时期的瓶、罐、笔筒之类,常在颈部和近底部位装饰二圈暗刻花的图案,部分器物上有酱口,这也是辨别崇祯之器的一个装饰特征。当然,仅以此理念去辨别,却往往会上当。笔者就因此而吃过药。

后来,在见到真正的天启崇祯青花瓷后,方才悟到,有些东西仿品完全可以依样而做得和真品无异。如窗格纹、白兔款、瓷釉色调、造型制式等等,这些特征后来人均可仿制,因此,不仔细辨认的话很容易上当。要鉴识真正的天启崇祯瓷,首先必须看得懂明代瓷器的釉色。明瓷与清瓷不一样,由于年代久远,传世品包浆厚重,故釉色较清瓷尤为清亮。凡釉色暗浑,釉面无亮润之色,青花呆滞毫无灵动之气者,即便纹样风格、制式造型、青花发色均对,也不要轻易认定。还有一点很重要,即嘉靖期瓷器的胎釉之间常有一线橙黃之色显现,而且自万历以后,在青花的涂抹处,已有指捺水印纹出现。而窗格纹装饰一般出现在万历之后,因此,如在釉色和青花发色上可认定是晚明之物后,如胎釉之间无橙黃色调,又可见指捺水印纹者,加上纹样上有窗格纹、白兔款和底部见跳刀修饰者,再参考其他特征,如均符合,则断为天启崇祯瓷应无大错。因年代久远而生出的包浆,虽然现在也有仿造者,但仔细辨认则不难区分。水印指捺纹较难仿造,当是鉴定时的一个主要依据。当然,这种断代也是大体而言的,因为,无论是水印指捺纹也好,胎釉之间的橙黃色调也好,均不是绝对的。应根据具体情况,才能做出相应的判断。

珐琅器的真伪辨识


(明宣德掐丝珐琅缠枝莲出戟尊成交价41.8万元)

笔者曾多次遇到这么一种现象,通过朋友介绍而来的一些收藏者拿着心爱的珐琅器来找笔者给掌眼。他们往往都会说:“××专家已看过,说是老货的,但这是出高价买下的,心里不踏实,总想找您弄个明白。”经笔者辨认,那些送来掌眼的珐琅器大部分都为高仿珐琅器。最近又有两位朋友拿着几件珐琅器来请笔者给个说法。二人先后拿来几件造型近似的圆鼎形香炉、敞口瓶、圆尊等器。这些珐琅器器形较大,珐琅做工较为精良,但珐琅釉面图案较暗,略显脏旧,仔细辨认后可以看出其中三件香炉做工相同,“如出一炉”。笔者向其列出了疑点之后,朋友大呼上当。

鉴于此,笔者简单地从明清各时期珐琅器的制作工艺、艺术特征、包浆特点以及这几件珐琅器的款识上谈谈如何识别真伪珐琅器,所谈几点拙见,仅供藏友参考。

一看特征

珐琅器的辨识首先看特征。今天我们行内所说的真珐琅器是指明清至民国这个时期制作的珐琅器,目前市场中多见的珐琅器多为清末、民国时期民间私家作坊制作的珐琅器。明清时期宫廷御制珐琅器是极为珍贵的,皇家专用,很少流向民间。宫廷御制与民间作坊的做工是有区别的,即便是同为内廷制作,不同时期的制作工艺也不相同,器物造型、图案式样、施釉色彩、款识等,在各个时期都有着微妙的变化。

众所周知,我国的珐琅器具有薄、平、光、艳、雅五个优点。制作工艺是在元末明初由阿拉伯国家传入的,按不同的加工与施釉方法处理的,有錾胎珐琅、掐丝珐琅、浅浮雕珐琅和画珐琅之分。而掐丝珐琅和画珐琅的区别,是按制作时釉面图案有线与无线之分,前者是掐丝显现花纹,然后填以珐琅料,后者是涂以珐琅后,再在上面画出花纹。

明代珐琅器由内廷御用监制烧造,有掐丝珐琅和錾胎珐琅两种,有纪年款识的掐丝珐琅器,仅见宣德、景泰、嘉靖、万历年号。四个时期的器形与艺术特征都比较明显,如早期多为供妇人闺阁中用的花瓶、盒、盏、香炉之类;宣德时有直颈瓶、长方盘、圆盒等器;万历时期有熏炉、盘、祭祀供器烛台、净瓶等器。四个时期的艺术特征各不相同,特别是宣德鼎盛时期的珐琅器掐丝构图严谨,釉色纯正,格调典雅;景泰年间珐琅器大量生产,又由于此时期用蓝色最为出色,故称“景泰蓝”,掐丝细润、釉色淡雅;嘉靖时期掐丝粗放,多为吉祥图案,釉色对比强烈;万历时期,掐丝粗细不匀,图案繁缛。

清代珐琅器在继承明代的传统上,结合西洋画珐琅制作工艺,并有所创新。清康熙、雍正、乾隆三位开明君主,在宫廷中广聘西方的传教士、建筑师、艺术家等任职,并醉心于西方的珐琅器,主张吸收西方的先进文明,清康熙时期由西方传教士将画珐琅(法国始创)礼品进献给朝廷,并传授西方的画珐琅工艺。清初内廷武英殿设“珐琅作”,康熙五十七年与养心殿“造办处”合并。康熙时期的掐丝珐琅分为粗丝淡釉和匀丝浓釉,掐丝比明代细密均匀,釉色虽不及明代,但胎骨厚重坚实,器形以杯、碗、盒、盘、炉等小型器为主。乾隆时期的珐琅器制作最为繁荣,做工超过了明代。釉面多用锦地;色彩有天蓝、宝蓝等,并新创粉红、绿、黑等色;品种除炉、盒、盘、文房等器外,并出现宫廷陈设的桌椅、床榻、屏风等大型器皿。道光时期的珐琅器用黄、红、粉红做地色,做工精良、富丽华贵。清代掐丝珐琅除宫廷造办处御制外,清代末期北京民间作坊也很兴盛,并出现专营珐琅器商号。其中江苏扬州的王世雄有掐丝“珐琅王”之称。

画珐琅是在铜胎上绘画珐琅的复合工艺。产生于康熙年间,兴盛于乾隆,并发展到制作珐琅彩瓷。早期的画珐琅有细孔,色调较暗,后期釉料较薄,表面平滑,画风工整、花纹图案精美生动,色泽鲜艳。其工艺在器表先涂一层白珐琅,然后绘画施彩。器里则施以淡蓝色珐琅,器底挂白釉。雍正时期珐琅彩鼻烟壶最流行,多绘以人物、花卉、山水、鸟兽、楼阁,色彩艳丽。清代广东也是画珐琅的重要产地,相对于清宫造办处画珐琅工艺注重传统手法的宫廷样式,广州民间私家作坊的画珐琅则吸收了西洋画法,出现仿欧洲风格的造型,用西方的釉料,构图繁密,线条奔放,洋溢着欧洲西洋画色彩;并盛行锦地开光人物、花卉、山水风景等;釉色鲜艳并有玻璃质光泽感。

二看铜胎

珐琅器的铜胎主要有两种,其中最主要的一种铜胎是锻打铜胎。其工艺是先用陶泥塑出其型,分体翻制出各部位陶范(如瓶体是分两半,壶体另分盖、嘴、把等部分),以陶范再翻铸成低熔点合金铅锡凹凸套模。古人是将熟铜,锤打成相应厚的铜叶子,近代人是采用熟铜板烧红退火,将其夹在铅锡合金凸凹模具中,冲压出来。再将分体的冲压件烧焊为一体,打磨焊缝成胎形。故我们称为锻打铜胎。另一种铜胎是錾胎,铜胎由铸造烧焊成型的,而后胎内烫松香胶固定,减地起线法錾刻图案花纹,再点蓝、烧蓝、磨光、镀金。

此外,极少见的还有一种是铸胎器,该类器传世很少,且不可能成批的在世面出现。而像朋友的那几个高仿的新胎新釉的珐琅器,铸造时胎体厚且笨重。为了能将表面铸痔、砂眼等缺陷去除,需要扒去一层皮,打磨掉厚厚一层,表面才能光洁,以便于铜丝掐成图案粘于胎面,再点蓝、烧蓝。不否定这几件高仿珐琅器的是掐丝点蓝高手,丝工细腻流畅,烧蓝到位,咬蚀旧色逼真,口沿内壁、底足虽也磨光镀金,但仿制者却忽视了胎体内壁粗糙。因为一般珐琅器内壁,底足内一般要涂施浅蓝色薄釉,而该器腹内咬蚀呈古铜色,铸造的砂眼内还可以抠出白色石英砂粒,这就肯定这几件器物是新胎器。因此,如果知道珐琅器烧制原理就不难认定其为高仿器。

我国的失蜡法铸造始于春秋战国时期,铸造时的内芯外模壳都是陶泥培烧,脱蜡后才浇铸铜胎,铸制缺陷往往是器内残留有灰或砖红泥范,但不可能残留有石英粉。国外采用石英砂搞精密铸造工艺是在“二战”时期,从德国、俄国用于铸造飞机叶轮开始。我国的机械制造工业引进该技术是在建国以后,最早应用于文物复制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各地民间组织利用该技术在八十年代中到九十年代。这个期间做伪者大量用此技术仿制文物,仿制的古铜器曾一度泛滥,器物多粗制滥造。而上述两位朋友让笔者所见的珐琅器有可能就是这类的铜胎。

真正的珐琅器讲究胎薄平光,当前市面上的高仿珐琅器如果是锻打铜胎,则能达到胎薄体轻,须要小心对待;如遇是铸胎器,胎体厚重,拿在手中便知真伪,容易断定为伪器;此外还可以再从特征与包浆等处去观察,也可以识别出仿制品。

三看包浆

珐琅器在制作完成后,釉面有强烈的釉光感,镀金处呈黄亮色。但是珐琅器经过了百年的岁月,受到空气的氧化、辐射、灰尘等污染以及人为擦洗,加之终日爱不释手地把玩,珐琅器釉面光泽会逐渐变旧失亮,日积月累形成的皮壳,我们称之为包浆。根据笔者所处理过明清珐琅器的感觉对比,有年头的珐琅器都历经数百年沧桑,民国至今的珐琅器也有近百年的时间,釉面的旧色是由空气中的微尘和腐蚀物侵蚀及氧化作用,逐渐自然形成的。特别是鎏金地子的老器旧金色是熟黄色。所以,区别老珐琅器与高仿器的皮壳的新老要一看老光是否自然;二看包浆是否一体;三看手感有无生涩之感。新作珐琅器的釉面新光多用细砂纸或研磨砂、研磨膏揩磨,先研去贼光,再用酸与高锰酸钾、松香水等或其他混合溶液强化咬蚀处理。所咬蚀旧色比较容易辨别,仔细看上去,一是不正,因为化学药物与釉面蚀新反应是速成的,色泽不自然,用棉球蘸酒精、丙酮类溶剂易擦除,露出新釉光;二是不均匀,同一部位有明显的深浅不一,这是因为药物刷涂不均所致;三是手摸生涩,有的故意在耳、足等嵌物接缝处,残留污垢,特别是脏垢,如用指甲即可抠下。

四看款识

珐琅器的款不是随意而题的,都有一定的格式和规定。以上述几件珐琅器为例,三件炉底分别铸有减地阳文“大明宣德年制”、“大清康熙年制”、“大清乾隆年制”的楷体款识。仔细想想便可看出以上几件珐琅器款识的疑点,这些历来被视为稀世珍宝珐琅器,有着不同年号的款识,又都为宫廷御制品,在民间怎能同时出现在一起呢?再仔细看,款识标示也不对,御制款识字体书写都有一定的格式。比如山东某博物馆所藏的一蹄足圆鼎形珐琅香炉内施浅蓝色釉,腹底中心白地蓝色双方框内蓝色“雍正年制”竖双行楷书款;又如某皇家寺庙陈设的珐琅五供,其中双盘连座式烛台,底沿蓝色双龙纹长方框内施红色“雍正年制”横单行楷款;另一件长方鼎形炉内均饰浅蓝釉,底部有“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方印蓝款。此外,目前明代仅见到的官方纪年款识只有宣德、景泰、嘉靖、万历四朝,如遇到有其他纪年如成化、弘治年制的就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藏家还可以从根据珐琅器的总体意境去辨别真伪珐琅器,老器的丝工细腻流畅,造型稳重古朴,色彩华丽,可谓金碧辉煌,而新仿者则不然。此外藏家要想更多地了解珐琅器的辨识,就应多去北京故宫、颐和圆等皇家殿堂去看看珐琅器,记清楚各时期的珐琅器的造型、纹饰、图案、釉色、款识特征,与市场中所见到的珐琅器相对比,就不难辨识老器与高仿器的区别。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青花瓷真伪辨识五要点》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青花瓷真伪辨识五要点》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古代瓷器青花瓷砚台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