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代白瓷传瓶

在国内,很多古陶瓷收藏爱好者都知道中国古陶瓷在唐代有南青北白一说。所谓南青北白,就是指南方烧造的青瓷与北方烧造的白瓷,这是中国古代陶瓷史上的两朵奇葩。

南方以烧造青瓷为主。当时主要的青瓷窑口有越窑、洪州窑、婺州窑、瓯窑等。越窑是中国古代南方最著名的青瓷窑口。所在地主要在今浙江省上虞、余姚、慈溪、宁波等地,因这一带古属越州,故名之。早期的越窑瓷器在中国宋代以前的南方诸省非常流行,古人用“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来形容它的美丽。

而北方则以烧造白瓷为主,它的主要窑口有北齐和隋时河南的相州窑、隋唐时期河南的巩县窑、河北的邢窑以及四川的大邑窑等。这些北方白瓷可以用“欺霜赛雪”来形容,唐代大诗人杜甫就写过一首脍炙人口的诗《又于韦处乞大邑瓷碗》盛赞白瓷,其中有一句是“君家白碗胜霜雪”,可见当时北方白瓷的精美。

这件瓷瓶是4月25日大河鉴宝活动中鉴定的一件藏品。此瓷瓶高22厘米,腹径12厘米,白胎白釉,胎质纯净细腻,釉色光亮温润,有细小的冰裂纹。盘口,单颈有三道弦纹,双腹相连。肩左右两侧各塑一条修长的龙形柄,以手工捏塑而成,手法简单干练,形象生动逼真。经鉴定认为,这是一件隋代河南巩县窑的白瓷传瓶,为隋代白瓷的代表之作。

天津市艺术博物馆珍藏有一件这样的白釉龙柄联腹壶,形制与这件双龙柄联腹壶几无二致,底刻有铭文“此传瓶有并”,所以人们以传瓶称之。这样形制的器物还有一件,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是1957年由陕西省西安市大业四年周宣帝外孙女李静训墓出土的。

我们一般所知最早的白瓷出现在北齐,如北齐武平六年(575年)河南安阳范粹墓出土的几件。但这些白瓷瓷化程度不高,一般器物中是白中闪青。真正成熟的白瓷烧造还是在隋代。隋代墓葬中曾出土不少白瓷器,隋开皇十五年(595年)征虏将军张盛墓、大业四年周宣帝外孙女李静训墓、大业六年(610年)金紫光禄大夫姬威墓等,都出土了大量白瓷,这批白瓷虽然还稍带有白中泛青的特征,但较之范粹墓出土的白瓷要好得多,胎釉中的含铁量较前减少,烧成温度有所提高,施釉技术也有所改进,器物的白度与硬度比范粹墓白瓷也有提高。瓷器的造型丰富,瓷胎洁白,釉面光滑,应毫无异议地称作白瓷了。

白瓷自北齐开始出现,历经隋代走向成熟,到唐代已形成“南青北白”的局面,烧造技术的日趋完善,为日后出现精美的彩瓷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此,北方白瓷的烧造成功比南方青瓷的出现更令人激动。此次大河鉴宝活动中藏友展示的这件精美的隋代白瓷传瓶尤显珍贵。

taoci52.com延伸阅读

隋代青瓷、白瓷工艺特征概述


隋代瓷器仍以青瓷为主,也有一定数量的白瓷。隋瓷的胎子普遍较厚,胎质坚硬,釉子无论青绿、青黄还是黄褐,均为玻璃质,施釉不到底,大多数都有垂流现象。隋瓷多光素无纹,部分带纹饰的主要以印、划贴为主。所谓印花,是把模子上的纹饰压印到瓷胎上,使纹饰凸起,再施釉入窑;划花是用尖状工具在胎子上划出纹饰,施釉入窑;贴花是将用手捏或模印等做成的小纹饰片贴到胎子上,再进行烧制。常见纹饰有团花,草叶、莲瓣。卷叶、波浪和弦纹等,个别的也有加饰黑褐彩的。隋代白瓷是从青瓷转化而来的,最早的白瓷是由北朝的制瓷工匠创烧的,但这时的白瓷釉不是真正白色的,而是透明的玻璃釉罩在白胎上。器物胎质较白,釉面光润,已基本上看不到如南北朝白瓷中白中泛青或闪黄的痕迹。隋代制瓷技术的重要成就之一,是成功地在瓷胎上采用白色化妆土。上釉之前,精选含铁成分少的白瓷土细密地挂在坯上,可以避兔瓷器烧成后胎体表面粗糙、坯面出现孔隙及胎体颜色不好等弊病,增强釉色透明莹润的质感,特别是对白瓷釉色透明度的提高和呈色的稳定,起着重要作用。

隋代瓷器


隋代瓷器仍以青瓷为主,也有一定数量的白瓷。隋瓷的胎子普遍较厚,胎质坚硬,釉子无论青绿、青黄还是黄褐,均为玻璃质,施釉不到底,大多数都有垂流现象。隋瓷多光素无纹,部分带纹饰的主要以印、划贴为主。所谓印花,是把模子上的纹饰压印到瓷胎上,使纹饰凸起,再施釉入窑;划花是用尖状工具在胎子上划出纹饰,施釉入窑;贴花是将用手捏或模印等做成的小纹饰片贴到胎子上,再进行烧制。常见纹饰有团花,草叶、莲瓣。卷叶、波浪和弦纹等,个别的也有加饰黑褐彩的。

隋代白瓷是从青瓷转化而来的,最早的白瓷是由北朝的制瓷工匠创烧的,但这时的白瓷釉不是真正白色的,而是透明的玻璃釉罩在白胎上。器物胎质较白,釉面光润,已基本上看不到如南北朝白瓷中白中泛青或闪黄的痕迹。隋代制瓷技术的重要成就之一,是成功地在瓷胎上采用白色化妆土。上釉之前,精选含铁成分少的白瓷土细密地挂在坯上,可以避兔瓷器烧成后胎体表面粗糙、坯面出现孔隙及胎体颜色不好等弊病,增强釉色透明莹润的质感,特别是对白瓷釉色透明度的提高和呈色的稳定,起着重要作用。

隋代瓷器器型主要有四系或六系盘口壶和罐、龙柄鸡首壶、唾壶、多格盘、五盅盘,高足盘,瓶、砚、盘和碗等。这时的壶、罐造型比南北朝时更加瘦高,讲究曲线美,肩部大多塑成"U"字形系,也有桥形系。鸡首壶的鸡头挺胸耸冠,手柄一端的龙首探进盘口,非常生动。除了鸡首壶。还有数量极少的其他动物形壶,这一时期还出现了双龙柄盘口壶。碗多为直口深腹,假圈足稍高。盘有大有小,有深有浅。高足盘的足上小下大呈喇叭状。

白釉盘口瓶 隋 高47厘米

估价:RMB480000-640000 成交价:RMB635979

瓶作盘□,细颈,鼓腹,通体施白釉,釉面光润,釉色透明莹润,具有质感。青瓷印花罐 隋 21Xl6X9·4厘米

此罐直口,肩部饰有4个方形耳,方形耳问又各饰4个U字形耳,共有8耳。深腹,腹壁向下内收,至底部又外侈,工底。肩、腹各有弦纹3周。肩刻有覆莲瓣一周,腹部饰圆、方相间的花纹一周,圆形为八瓣莲花形,万形框内为竖条纹。胎灰黄色,器表内外均施青釉,釉不到底,器身冰裂纹。此罐出土时内盛核桃,但已炭化。白瓷双系鸡首壶 隋 27.4X7.1X7厘米

壶作盘口,细颈,颈部饰凸弦纹两周。肩部丰满,自肩以下腹壁逐渐内收,至底部又外侈,平底。肩部向前伸出一鸡首,高冠圆目,张口作啼鸣状,颈上有印痕以饰羽毛。肩的后部向二伸出一把手,把端作璃首,张口衔壶之盘口,把为两条形合成。肩的左石各有一系,作双瓣重合形,下作一圆饼饰。肩与颈相交处有凸弦纹一周,腹部饰凹弦纹两周。胎灰,施白色化妆土,透明釉。近底部及底无釉,器身有细小冰裂纹。

白瓷


胎和釉均为白色的瓷器。白瓷要求胎、釉含杂质比青瓷更少,其中铁的氧化物只占1%,或不含铁。以氧化火焰烧成,胎体白,釉层纯净而透明。中国白瓷大约在北朝时期出现,河南安阳北齐武平六年(575年)范粹墓出土了最早的—批白瓷,有长颈瓶、四系罐等,具备了白瓷条件,但质地较粗,烧结不成熟、有的釉色泛黄或泛灰。河北内丘北朝瓷窑遗址出土的白瓷、有碗和四系罐,水平与范粹墓出土白瓷相似。隋、唐、五代白瓷工艺大踏步前进,一些隋墓如姬威墓、张盛墓、李静训墓出土的白瓷数量、品种和水平都超过北朝,隋代白瓷窑址有河北内丘、临城、河南巩县等地。在巩县窑附近发现一个窖藏,出土了质量比较高的隋代白瓷深腹杯和双耳罐。唐化白瓷生产广泛发展,其中邢窑白瓷达到“如银似雪”的水平。唐代诗人皮日休在《茶瓯》诗中说:“邢客与越人,皆能造兹器。圆似月魂堕,轻如云魄起。”邢窑白瓷在当时后来居上,与久负盛名的越窑青瓷并驾齐驱,形成“南青北白”的局面。邢窑白瓷上还刻有皇宫中储藏珍宝的御库“大盈库。的“盈”字,说明邢窑曾为皇宫烧贡瓷。唐代生产白瓷的窑口还有河南巩县窑、曲阳窑、鹤壁集窑、密县窑、登封窑、荥阳翟沟窑、郏县窑、山西浑源窑、平定窑、陕西铜川黄堡窑、安徽萧县窑、江西景德镇窑等。五代曲阳窑(定窑前身)快速发展,工艺水平提高,有的制品上刻“官”、“新官”字样,也有用褐彩写“菜玉”字样的。宋代白瓷高速发展,生产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是定窑。定窑白瓷胎薄釉润,有象牙般的质感,刻花层次清晰,划花如行云流水。它最早发明覆烧工艺,使产量猛增4至5倍。其他白瓷窑还有河北磁州窑、四川彭县窑、山西平定窑、阳城窑、介休窑、孟县窑、河南密县窑、登封窑、福建德化窑、安徽泗州窑、宿州窑等。辽金时代,北方上述河北、河南、山西等地的瓷窑继续生产,辽宁、江西、内蒙古等地受定窑、磁州窑的影响也生产白瓷。内蒙古赤峰的缸瓦窑学习定窑工艺,生产具有定窑风格的白瓷,产口水平很高。元代白瓷工艺达到新的水平,景德镇湖田窑区生产精细白瓷,有碗、盘、瓶、罐等器皿。白瓷工艺水平的提高,为青花、釉里红等品种的发展打下基础。明代景德镇成为驰名中外的瓷都,各种瓷器竞展丰姿,白瓷工艺同样得到发展,永乐的甜白釉釉色细腻甜润,宣德至晚明的白色釉质莹润如堆脂。景德镇白瓷始终是瓷器中的一个优秀品种,它的优秀质量一直保持到清代。白瓷发展史上,德化窑产品特别引人注意。德化白瓷胎体细密、透光性好,白里透红,有“中国白”的美誉。明代著名工匠何朝宗、林朝景、张寿山等人制作的观音、达摩等瓷塑享誉海内外,是中国白瓷的名品。(见如下图)

多样瓷枕传千年


瓷枕是我国古代夏季纳凉的寝具,北宋张耒在《谢黄师是惠碧瓷枕》诗中说:“巩人作瓷坚且青,故人赠我消炎蒸,持之入室凉风生,脑寒发冷泥丸惊……”这是古人对瓷枕的赞美。

瓷枕按用途分为生活实用枕、随葬冥器和医用脉枕。

瓷枕最早见于隋,唐以后大量生产,宋代以磁州窑系列制品最为丰富,有长方形、腰圆形、云头形、鸡心形、六角形、八方形、椭圆形等多种样式,也有塑成小孩、卧女等人形枕,卧虎、卧龙、双狮写实的卧兽形枕,以及镂雕成宫殿、戏台等建筑形枕。典型器如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宋定窑白釉孩儿枕、江苏镇江出土的青白瓷卧女枕、上海博物馆收藏的金代雀鸟纹虎枕等。

磁州窑在今河北邯郸地区,为北宋、金代著名民窑,装饰工艺多样化,有刻、划、剔、彩绘等技法,尤以白地釉下绘黑、褐彩和剔、划化妆土等纹样的制品最具代表性。装饰图案的题材多反映人们喜闻乐见的内容,具有清新、活泼的生活气息和浓厚的民间色彩。

金代磁州窑莲荷秋雁虎枕,长38厘米,瓷枕卧虎形,枕体中空。虎身施赭黄釉,毛发斑纹以黑彩绘成,耳、眉、眼和嘴则以白釉点缀,猛虎生威,栩栩如生。枕面白釉、黑彩勾勒一周,酱黑彩简笔绘摇曳的莲荷、南飞的秋雁,意境高远,笔锋老练、流畅。

唐代白瓷


唐代白瓷窑口多集中于北方,主要有河北的邢窑、定窑,河南的巩县窑、密县窑,山西的浑源窑、平定窑,陕西的黄堡镇窑。五代时期,江西景德镇也开始烧造白瓷。

邢窑白瓷按其胎、釉的质地,可以分为粗、细两大类。粗白瓷的胎质又有粗、细之分,粗胎的一类胎色灰白,胎质粗糙;细胎的一类胎体致密,胎色较淡,但仍不够白,往往施一层白色化妆土。粗白瓷的釉质较细,有些还有细碎的纹片,釉色为灰白或乳白色,还有黄白色。细白瓷的胎色纯白,个别的白中闪黄釉质很细,釉层中有微细的小棕眼,器物多施满釉,釉色纯白或白中微泛青色。邢窑白瓷多是素面无装饰,唐代中期以后特别是晚唐五代,邢窑常常采用雕塑、堆贴、印花、刻花、压边、起棱、花口等装饰方法。

唐初定窑瓷器胎质较粗,胎色为青灰色,淘洗欠精者呈褐色,瓷胎均己烧结;白釉器物内璧施满釉,外施半釉,釉面光润,积釉处呈灰色。唐代中期,胎土经过仔细淘洗,胎质坚硬,胎色纯白,釉直接施于瓷胎上,无化妆上,釉色乳白,个别积釉处呈灰绿色或浅青白色,釉质细洁失透。晚唐至五代时期胎土质地此前期更细,胎壁薄而轻巧,釉质细洁,呈乳白色,器物除底足等接触面外,均施满釉。

晚唐五代直到宋初,定窑还有一种带有"官"或"新官"款字的精白瓷,其基本特征是:胎薄轻巧,质地细洁,呈纯白色;釉面滋润,釉为乳白色或白中泛青色,除底足外,均施满釉。一般讲,"官"、"新官"款宇刻在胎薄细腻、制作精巧,釉色纯白或白中闪青器物上的,属于唐、五代时期;刻在釉色白或白中泛黄或部分微微闪青,有时带有刻划花装饰器物上的,属于北宋早期;刻在用覆烧法烧成,口沿无釉并带有刻划花装饰的器物上的,则属于北宋后期。

邢窑白釉碗 唐 直径14·3厘米 估价:RMB8000 口外卷贴壁成唇,斜弧壁,浅宽足似璧,全器光素无纹。胎体坚致,釉色雪白,有"类雪类银"的说法。

白釉双龙耳瓶 唐 60.8*12X15.5厘米 此瓶盘口,弦纹长颈,长圆鼓形腹,平底。两只龙柄连接于盘口与瓶肩之上,龙口紧紧衔住盘口,形成了此瓶最突出的部分,给人以匀称稳重之感,同时亦便于提拿,集装饰性与实用性于一身。瓶身通施白釉。此类器物形成于隋代,盛行于唐代。

邢窑白瓷执壶 唐 高33·2厘米 估 价:RMBl560000一1950000 成交价:RMB2344600 邢窑白瓷在唐代与越窑产的青瓷同时著称于世,代表了唐代瓷器生产的两大主流。此壶线条流畅,造型优美,胎质坚硬,釉色洁白莹透,通体素净,有 "美银类雪"的美誉。

白釉广腹盖瓶 唐 高 14.6厘米 估价:RMB96000一120000 成交价:RMB148995

建白瓷


旧称明代福建德化窑烧制的优质纯白瓷。德化窑是我国陶瓷史上有名的民窑,其窑址已发现多处,其中以屈斗宫窑址最有代表性。明以前德化窑烧瓷品种较杂,有黑瓷、青花、白瓷,其生产白瓷的历史可以追溯至宋代,明代其白瓷晶莹洁白,驰名中外,清代开始衰退。建白瓷主要以其胎釉纯白而独具特色,它与北方白瓷和江西景德镇宋代白瓷在胎釉的化学成分等方面有所不同。德化地区盛产瓷石,经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检测,德化白瓷胎体含石英、绢云母和高岭土等矿物质,其中氧化钾含量高达6%,氧化铁含量较低、由宋代的0.57%降至明代的0.35%,因此烧成后玻璃相较多,胎白致密,透光度较好。而北方白瓷及景德镇白瓷用氧化铝含量较高的粘土烧成,其中氧化钾含量只有2%~3%,此种粘土内含助燃物质少,烧成后胎质不够致密,透光度较差。德化窑的瓷釉为典型的钾—钙釉,氧化钾、氧化钙含量高,三氧化二铁含量低,加之当时窑工们已能熟练地掌握氧化烧成技术,所以德化白瓷釉色光润、纯净,乳白如凝脂,有玉的质感。而北方白瓷釉三氧化二铝含量高,氧化钾含量低,以氧化镁为助熔剂,此种釉薄且显现出牙白色调,白中泛黄。景德镇白瓷釉中氧化钛、三氧化二铁与三氧化二铝含量适当,烧成时采用氧化还原气氛,所以釉色白中泛青。明代德化窑白瓷质地优异,但日用器少。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说:“德化窑,惟以烧造瓷仙精巧人物玩器,不适实用。”已发表的考古资料及传世品正与文献记载相符。德化窑盛产瓷塑像,常见的有观音、罗汉、达摩、寿星等,造型生动,面部雕刻细腻逼真,突出个性;衣饰刻画准确流畅,静中有动。瓷塑艺人何朝宗、林朝景等在历史上久负盛名。明代德化窑也生产供器,如尊、鼎、香炉以及精美的工艺品,像梅花杯、八仙杯。生产的箫笛等瓷质乐器音质远出竹器之上,颇负美名。德化白瓷在元明时期还大量销往海外,在非洲的坦桑尼亚和和东南亚的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斯里兰卡等地均发现了元明时期的德化白瓷和青花瓷器。

李朝白瓷


要说清李朝白瓷的渊源还要追溯到高丽青瓷,甚至与中国瓷器的关系。故宫博物院古陶瓷专家冯小琦告诉记者,自唐代以来,高丽便开始模仿中国瓷器造型,这一点可以从其出土的诸多瓷器中可见。

高丽王朝(918年-1392年)之后,李朝(1392年-1910年)开始了其漫长的统治时期,并逐渐有了与高丽青瓷齐名的李朝白瓷、李朝粉青。

当时的文人成伣(1439年-1504年)在《慵斋丛话》中记载:“世宗朝御器专用白瓷,至世祖朝杂用彩瓷,求回回青于中国,画樽、杯、觞,与中国无异。”由此可知,李朝青花瓷的出现应不晚于15世纪中期世祖时。17至18世纪,李朝青花已表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器物多见四方、六至十二角等棱角造型。

直到这时,李朝白瓷与李朝粉青都受到中国瓷器的影响。其中李朝白瓷受到中国北方窑的风格影响,而李朝粉青则受到磁州窑的影响。不过尽管高丽青瓷、李朝白瓷等与中国瓷器渊源颇深,但自高丽开始其在陶瓷的形态、样式及技法上都与中国有很多不同。类似韩国早期的瓷器没有釉上彩,“只是到了后来才发展出来。

韩国的古陶瓷也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收藏界可能更为追捧高丽青瓷,这部分缘于其工艺、质地在某些方面甚至超越中国。近年来,中国市场成交价最高的高丽青瓷要算去年中国嘉德在香港拍卖中所拍的12世纪高丽翡色青瓷五瓣花形盏托,成交价为517.5万港元。相比之下,出现在中国市场的李朝白瓷数量则相对较少,其估价一般在几十万元。

敬瓷为宝 妙壶传芳


“敬瓷为宝”,这是一个朋友送给颜宝敬的字,既巧妙嵌入了他的名字,也是他酷爱陶瓷茶具的生动写照。泉州德化人颜宝敬爱茶具、做茶具、藏茶具,讲起陶瓷茶具文化来头头是道,还收藏了许多陶瓷老物件,其中有上百个老茶壶和不少老茶杯,从中可以看到古人对茶具的讲究。

痴迷于研究茶具文化

颜宝敬痴迷茶具。

比如一个普通的盖碗,他就能讲出一系列的标准。盖碗的大小,决定了茶与水的比例。盖子盖住碗的比例以八分碗为宜。盖碗的底部形状、盖子上的盖粒大小也会影响泡茶的体验。盖子的弧度、碗边沿外翻的程度以及碗的整体造型,对茶叶与水的交融影响很大。碗的边沿要经过打磨处理,以免割手……如此之多的设计细节,让听的人纷纷感叹一个普通盖碗的学问之深。

讲这么多,似乎和收藏没有什么关系。但正是这种对于制造茶具的近乎苛刻的追求,驱动着颜宝敬去传统茶具文化中寻找更多的灵感。10多年前,他开始收藏老茶壶,希望从中更直观了解茶具发展的历史文化,汲取古代制瓷人的设计理念精华,为现代爱茶之人奉上更好的茶具。

“把传统的书画、书法、诗歌与陶瓷融为一体,形成独特的文化陶瓷,集品位和艺术于一体,这是我一直追求的。”颜宝敬说,传统老茶壶及茶杯等的设计理念,在这方面十分值得借鉴。

烧瓷的温暖烙印于心

颜宝敬出生于德化县一个陶瓷世家,唐末时期中国第一部陶瓷专著《陶业法》就是出自其祖上第三代祖宗颜化綵之手,颜氏第十六代祖宗颜俊高是明朝中外闻名的陶艺大师,其流传下来的作品至今被奉为精品。到颜宝敬这一代,颜氏制陶的窑火已传承了三十一代。

颜宝敬从小听着祖辈传奇般色彩的故事,受周围成片瓷厂氛围的熏陶,内心对于制陶祖业一直有着一份特殊的情结。“那时候娱乐设施很少,放学了没地方玩,就跑到瓷厂看烧瓷。”想起旧日时光,颜宝敬脸上还会有着幸福的光泽,“冬天时候冷,烧窑时,窑炉附近都很暖和,感觉很舒服”。

虽然打小沉浸在陶瓷文化中,但是成年后的颜宝敬并没有如愿以偿地踏入陶瓷世界,1982年,家境贫寒的他高中毕业后就成了当地一名中学历史教师。安稳的工作并没有消磨颜宝敬“学祖辈做一个制瓷名家”的念头,他大量阅读有关陶瓷知识的各类书籍,丰富自己的陶瓷知识,特别是对德化白瓷的研究几乎达到忘我的境地。

这种质朴的情感,一直延续到颜宝敬投身陶瓷茶具事业。在一个时机到来之时,他毅然辞职,投入制瓷事业中。他对陶瓷的全部热爱在收藏、制作陶瓷茶具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老茶壶古朴却经典耐看

颜宝敬平时爱好收藏,他收藏各类具有一定历史价值的产品上千件,创立了“卓越博物馆”,其中就有不少陶类和瓷类产品。“别人收藏是为了升值,我收藏是为了从中学习到一些传统的工艺和一些创新灵感”。颜宝敬的收藏理念,使得他的收藏范围更广,包容性更大。除了自己下乡去“淘宝”,他身边的朋友、员工也会把自己看到的老茶具带回来给他。每得一件老茶壶,颜宝敬总要查书找资料,一坐就到深夜。这一习惯不仅让他学习到不少专业知识,也给他事业带来了极大的帮助。

“在我国,使用陶瓷的历史十分悠久。我国古代曾经历过数次陶瓷辉煌时期,很可惜的是,许多优良的传统工艺如今已经失传。所有的工艺秘密都只留在那为数不多的珍品中。研究它们可以从中学到不少东西。”颜宝敬常一边把玩一边感叹,中国古代在陶瓷研究方面的成就:一件件美轮美奂的茶具既让人享受了泡茶的快乐,也让人感受到“美”的魅力。

在颜宝敬看来,老茶壶值得称道的地方有很多,包括制瓷工艺、设计理念、颜色搭配等。研究古人制作茶具的特点,对他及其研发团队设计现代茶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我还沿用了一些古代器型,设计了一批复古型的茶具,也有不少朋友喜欢”。

与老茶壶多年的近距离接触,让颜宝敬对这些老物件有了更深入的感受。古人崇尚古朴,虽然没有很多装饰,但茶壶器型耐看。在他看来,“当时的生活节奏慢,由此引发的审美观念也不一样”。经过长期使用过程的不断总结改进,古代茶壶的器型也臻于完善,成为经典之作。“现代的东西求新求变,反而不能流传很久,这也是收藏老茶壶给我的一个重要启迪。”颜宝敬如是说。

古朴却经典耐看,其制瓷工艺、设计理念、颜色搭配多有独到之处。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隋代白瓷传瓶》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隋代白瓷传瓶》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白瓷砖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