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陶瓷产业化势在必行

艺术陶瓷,是指在陶瓷白胎或坯胎上,包括瓶、尊、屏、瓷板画、薄胎碗、雕塑等其它器皿,通过陶艺家、陶瓷艺人精心创作绘画烧成后,可供人们陈列、欣赏、收藏的陶瓷艺术制品,也称陶瓷艺术。如今在千年瓷都景德镇,艺术陶瓷可以称得上是陶瓷界一支独一无二的奇葩,代表了景德镇千年陶瓷之精华。现在面对艺术陶瓷的产业化,则要求具有同一属性的艺术陶瓷企业或组织集合成社会承认的规模程度,以完成从量的集合到质的激变,真正成为这一产业的排头兵。

随着人们对生活情致的艺术追求不断提高,艺术陶瓷产品的市场不断升温,作坊式的生产方式已经满足不了对艺术陶瓷产品的需求,艺术陶瓷产业化势在必行。艺术陶瓷如何实现产业化,一是企业组织形式要创新。按照产业化的要求,要使艺术陶瓷成其为产业,首先要达到一定的规模程度,才能从量的集合实现质的飞跃。过去几千人的艺术瓷厂为景德镇艺术陶瓷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现在成千上万的工作室和生产作坊,虽然也能带来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的繁荣的景象,但形成不了规模效应。这就要创新企业组织形式,像农村的经合组织、文艺界的经纪人公司,承接订单,接洽业务,负责销售,或按照品种器型成立各种专业协会,来负责与各工作室和作坊的沟通,艺术陶瓷才能达到一定的规模,形成量的集合。

这其中,景德镇市陶瓷研究所就利用自己的人才优势、品牌优势,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企业固定资产增加了,职工收入提高了,实现了质的飞跃。景德镇市雕塑瓷厂陶瓷创业基地则通过工业旅游带动艺术陶瓷生产的集合,中外172家陶瓷艺术家、教授的工作室在该厂落户,有13名外国人长期在自己的工作室进行创作、香港乐天陶舍也在该厂设立了分支机构,中外陶瓷文化艺术的交流在这里欣欣欣向荣。

二是传统技艺传承要创新。艺术陶瓷的生产很大程度上要靠手工制作,娴熟的技艺千锤百炼、炉火纯青,这也就是景德镇艺术陶瓷精美绝伦的关键所在。景德镇千年窑火不断,是靠一代一代人的传承而继往开来的,父传子、师傅带徒弟、祖祖辈辈做陶瓷的,在景德镇比比皆是,陶瓷技艺的传承、提高、创新得到了保证。现在,虽然大专院校、职业学校能培养一些陶瓷技术的专门人才,他们可以补充到创作设计或高级技工人员队伍里,但实际操作的做坯、烧炼、绘画工人,还是要师傅带徒弟的办法来传承。要改变这种传统的传承模式,那就需要政府有关部门加大陶瓷技艺人员的培训力度,发挥陶瓷创业基地的作用,为企业和陶瓷小作坊输送合格的人才,也可以把培训工作办到企业去,还应该给那些享受政府津贴的陶瓷技艺传承人压担子,让他们也承担起培训陶瓷技艺人才的责任,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和绝技传给后人。

三是艺术陶瓷的产销要有创意。光有量的集合,没有适销对路的产品,也实现不了质的飞跃。所以在艺术陶瓷产业化形成时,就要做到生产一代、研制开发一代。根据人们的需求、掌握市场的变化,在陈设瓷、纪念瓷、庆典瓷、旅游瓷等众多领域里,创作出更多更好的,器型优雅、画面独特,有创意的艺术陶瓷精品,这样才能在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

艺术陶瓷是景德镇的优势,艺术陶瓷是景德镇人的骄傲,把握艺术陶瓷产业化的发展机遇,景德镇艺术陶瓷将迎来百花争艳的艺术春天。

相关阅读

宜兴紫砂壶:量产化还是大师化?


一把顾景舟的紫砂壶可以拍出1232万元的高价,而几十万、几百万的“大师壶”在宜兴也几乎是一壶难求。改革开放前一把只要几毛钱,几乎人人家中必备的紫砂壶,如今被炒到令人咂舌的地步。

对于紫砂壶的“高烧”现状,有人担忧是否存在泡沫,并提出能否实现紫砂壶的规模化量产,从而避免产业“虚火旺盛”。

80岁的徐汉棠老人是著名紫砂壶艺人顾景舟的第一位入室弟子,他的壶如今也是千金难求。今年1月,徐汉棠经典作品“四世同堂”紫砂壶以80.64万元成交。6月,徐汉棠制、韩天衡刻画的一把“秦权壶”又拍出86.25万元的高价。他对于如今紫砂壶市场出现的过度“高烧”现象也有自己的看法。

“某些收藏家缺乏真正的鉴赏力,他们感兴趣的是被普遍认为好的东西,而不考虑自己的感受。他们要的是值钱的,而不是精美的;要时髦的,而不是独特的。艺术家的名字比作品的品质更重要——人们是靠耳朵去欣赏视觉作品,致使仿作伪作的恶劣倾向泛滥,并继续蔓延。”徐汉棠认为。

10月22日,在第二届北京紫砂艺术节活动上,紫砂壶市场的未来方向成为与会嘉宾关注的重点。

“真正的大师壶除了具有实用价值外,还具有人文艺术价值,应该说符合高品高价的市场原则。”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副理事长、宜兴市陶瓷行业协会会长史俊棠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

江苏宜兴是紫砂壶原料的唯一产地。宜兴在中国太湖流域,有山有水,有茶,有得天独厚的紫砂土,由紫砂土中提炼出的紫砂泥可以做成各种紫砂陶,其中紫砂壶在紫砂陶中独树一帜。据第二届北京紫砂艺术节活动的策划人、北京紫砂艺术馆馆长赵炎介绍,宜兴紫砂是集传统的陶文化、茶文化、诗词、书法、绘画、篆刻、雕塑诸多艺术门类为一体的艺术品,具有独特的实用价值、人文价值和艺术价值。

而史俊棠也认为,如今市场也存在一定“泡沫”问题。“价格炒到这个份上,买的不一定懂,懂的不一定买得起。同时,紫砂大师作品的高价位,造成大量仿冒作品入市,而没有一定紫砂艺术修养的人很难分辨。”

对于宜兴紫砂壶该不该大规模的量化生产,史俊棠给出了否定答案。“紫砂壶产业占宜兴总体经济的比重并不大。我们重点培育紫砂壶的品质,如果大规模量产就会是品质下降,也会造成仿冒品泛滥。”

紫砂壶为何升值?史俊棠认为,关键在于稀缺。“大师10多人,高级工艺师100多人,工艺师200多人,助理工艺师800人左右,技术员1000多人,”史俊棠说,“这就是宜兴紫砂工艺人才的储备,拥有技术职称的从业人员不过2000多人,这些人能供应多少紫砂壶呢?”而产生一个大师的周期,通常在20年以上,这种供应稀少与收藏品投资需求的巨大反差,自然造成出自大师之手的紫砂精品价格扶摇直上。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由于宜兴紫砂壶特有的原料和深厚的艺术传统,走“大师”之路应该是地方产业发展的主流,而规模化量产或许会影响行业升级。

大力推进文化旅游产业 加快三产一体化发展


6月22日讯木版年画,是登封老艺人耿炳伦大半辈子的最爱。这些年,老艺人明显感觉到,登封的木版年画正在发生着悄然改变:一是从事木版年画开发的人员的年龄构成越来越低;二是前来观光、欣赏木版年画的外地游客越来越多;三是木版年画外走的数量越来越大;耿老先生说,木版年画越来越受人追捧,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登封市委、市政府从小处着眼,从大处谋划的发展理念。

实际上,老艺人心中的“从小处着眼,从大处谋划”的发展理念,指的是登封市从文化旅游资源大市到三产一体化发展的嬗变历程。

登封市是一个旅游资源大市,拥有极其丰富的文化资源。佛、道、儒三教荟萃,有“天下第一名刹”少林寺,中岳嵩山,规模最大的道教圣地中岳庙,北宋四大书院之一嵩阳书院,还有中国现存最早的天文建筑元代观星台。

过去,和大多景区一样,这个文化旅游资源强市同样面临着“有说头,少看头,没玩头”的尴尬,近些年,登封市委、市政府科学规划、深度开发、精准营销,倾力促进文化旅游发展壮大。

视觉梦幻,听觉震撼。2006年,一台世界一流的山地实景演出剧目——《禅宗少林·音乐大典》问禅嵩山,引资1.5亿元的大型实景演出项目,填补了郑州乃至河南夜间旅游内容的空白。

2009年,按照体制外突破的思路,成功引进港中旅集团,开创了“企业规范化管理”的新时代。2010年,嵩山景区接待团队游客增长116%,境外游客增长156%,收入增长60%。

登封市先后开发宝剑、图书、医药、禅茶、陶瓷等20余种代表嵩山文化特色的旅游纪念品,每年直接收入超亿元,形成旅游、演绎、武术及纪念品开发等多个产业,2010年接待中外游客达710万人次,实现文化旅游收入近50亿元。

登封拥有各类武校56所,并在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立1000多家武术培训分支机构,形成了全球最大的武术教育培训基地,每年在全球表演少林功夫2000场次以上,现场观众达300多万次,媒体观众覆盖全球近20亿人次,奥运会开闭幕式和连续12年的春节联欢晚会都充盈着少林功夫元素。登封,被形象地称为“世界功夫之都”。

2010年8月1日,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申遗”历经6年的艰辛与曲折,被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和“申遗”的道路一样,登封市委、市政府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理念也在不断升华。

经过不断研究、论证、动员,全市已初步形成“保护大嵩山、发展大旅游、形成大产业”的共识。确立了“规划先行,项目带动,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加快推进文化旅游资源向文化旅游产业,旅游景区向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区‘两个转变’”的工作思路。高标准编制了《登封市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总体规划》、《郑州嵩山文化产业园区总体规划》、《登封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等40余个文化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

按照发展总体规划,总投资360亿元的天地之中旅游新城项目正在规划设计;总投资15亿元的旅游小镇项目已获国家文物局批准,总投资3.3亿元的“场馆”(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建设工程一期拆迁已经完成;总投资1.8亿元的郑州大学嵩阳书院已完成前期准备工作;总投资2亿元的锦鹏生态酒店已进入试营业阶段;总投资10亿元的夕阳红文化生态园已完成投资6000万元。嵩山国际饭店、中岳文化苑、嵩山国家地质博物馆、少林景区停车场扩建工程、太室山索道、文化遗产管理中心等项目都在加紧进行。

以少林禅武文化产业园、嵩阳国学文化产业园、中岳民俗文化产业园、古文明展示产业园、文化加工产业园、生态产业园等六大园区为支撑的文化旅游发展大格局正逐步走向成熟。

登封市委书记王福松说,近年来,登封市坚持把培育开发文化旅游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途径,倾力促进文化旅游发展壮大,增强经济实力,增加群众收入。下一步,登封市要坚持“大产业”发展理念,着力推动三产一体化发展,一是着力推进文化旅游产业与农业相结合,推动一产增效,二是着力推进文化旅游产业与工业相结合,促进二产转型,三是着力推进文化旅游产业与房地产、商贸、饮食等第三产业结合,带动三产升级。

中国经济网记者了解到,眼下,老艺人耿炳伦也在忙活着一件事,他正和全国的同行电话联系,看能不能组团到国外参加一个宣传推介活动,因为,中国的文化,正在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国际目光。

家居陶瓷个性化定制的设计方法


陶瓷是中国重要的文化符号,自古以来陶瓷作为装饰品在家居生活中占有独特的地位。随着现代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家居装饰有了新的认识和审美,家居陶瓷的需求越来越大,家居陶瓷的个性化要求越来越高。本文通过分析家居陶瓷制品的现状,根据消费者的个性化定制需求,探讨家居陶瓷的设计方法。

富贵图装饰盘_陶瓷家居工艺摆件

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的开放,对生活质量的高要求,现代家居设计更注重客户的精神追求和审美需要,作为家居设计中的重要装饰,人们对家居陶瓷提出了多样化的要求。现代的家居陶瓷在审美的基础上同时要求个性化,要求传统和现代审美相结合,体现情趣美、个性美以及自然美,注重与时俱进,随时代创新发展。家居陶瓷的个性化定制日渐增多,满足客户的审美需求,形成新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方法越来越重要。

一、家居中的陶瓷制品

陶瓷在中国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家居陶瓷更是流传深远,陶瓷是重要的艺术形式之一,有着独特的历史价值和审美价值,是人们喜爱的观赏和收藏物品。现代陶瓷不仅有浓厚的古朴气息,同时带有独特的时代质感。

家居陶瓷种类繁多,不同的消费者有不同的实用要求,不同的实用需求也决定选择不同的陶瓷产品。普通的家庭生活中使用最多的是日用陶瓷,日用陶瓷不仅要求实用比如餐具等的使用,同时对美观的要求越来越重视,在一定程度上实用性的家居陶瓷已经成为家庭中的艺术品,作为家居审美装饰的重要存在。另外还有作为专门欣赏类的陈列陶瓷,与实用的陶瓷制品不同,陈列陶瓷更注重精神享受,对于观赏性的要求高,要求体现主人的品位和艺术修养,营造良好的家居环境,比如陶瓷灯具,与过去的玻璃灯具不同,陶瓷灯具能够带来独特的舒适的灯光享受,在实用和审美上都能满足人们高质量家居环境的要求。

金丝麦秆马到成功花瓶 高档中式家居摆件

二、家居陶瓷个性化定制的前景

家居装饰行业正在上升发展,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家居装饰的需求不仅是实用,而且更加重视美观,尤其是个性化的要求,私人定制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定制模式渐渐渗透到各行业各领域,特别是观赏性的满足精神需求的产品和服务,定制成为未来家居设计包括家居陶瓷的发展趋势。定制不仅仅是有钱人或者上流社会能够选择的方式,定制已经进入大众化,在进行家居装修设计时已经不是简单的采购、随意的拼接,而是越来越关注整体的搭配和美观,注重时尚、个性,打造独一无二的家居环境。

三、家居陶瓷定制设计方法

(一)利用现代科技

陶瓷的设计中有许多不可控因素,比如古代的窑变、扎染和柴烧。在科学技术水平高速发展的今天,家居陶瓷设计中的非可控因素仍在,尤其是个性化定制。设计中对工艺和技术等的要求比较严格,在材料的选用中既不能浪费也不能太多低劣,要保证客户使用的安全,符合相关的行业规范。因为陶瓷制品设计中的不可控因素,设计中可以充分利用这种不可控的趣味性和独特性,同时让客户感受到独特的产品体验。设计师要计划好整个制作流程,充分利用现代的科学技术,使用声控等一些感应装置,比如投影灯或者热感应和光感应,提高产品的质量。在两种物质的结合、风和火等叠加上,借助传感器,或者光敏材料和光致发光技术等先进的科技,补充传统窑变的不足,减少外力、环境改变或者物质结合对成品的影响。

(二)利用互联网

互联网的发展影响着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随着客户个性化定制需求的提高,商家要依据客户的不同要求设计出客户真正需要的家居陶瓷制品。在个性化的要求下,将家居陶瓷制品细分,设计者需要以消费者为主体,进行创新开发,利用互联网可以实现消费者和设计师的直接沟通,陶瓷产品可以建立自己的定制平台,对应不同的客户,按照客户提供的室内环境、室内装饰风格进行不同的个性化设计。

(三)完善流程

个性化定制是以消费者的需求为主导的,在家居陶瓷设计之前要先进行确定,特别是客户要求条件高的情况下,要重视客户递交的素材或者提供的绘制图。在制作模型时要安排合理,各种材料的运用比例要适中不能过多或者过少,按照程序出模、除灰和补水,绘制纹样时要精细。对于数量多的定制,要确定客户是否对样品满意,满意之后再进行正品的制作。最后要注意检查是否有黑点等问题,色彩是否均匀,配件装备是否合格,是否有落款或者贴花的要求,保证效果与设计图一致。

总而言之,家居装饰越来越被人们重视,为人们提供精神上的调节和享受,家居陶瓷成为人们室内装饰的新宠,家居陶瓷满足了人们对生活的实用要求,同时满足了对艺术气息的要求,个性化的家居陶瓷定制需要新的设计方法,需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不断创新,实现多样化需求,为人们提供良好的家居环境。

中国文化报:过度资本化将影响艺术的价值


国内2011年度春拍中各大拍卖行的不俗表现,似乎印证了中国这个“全球第一大艺术品市场”并非浪得虚名。而事实上,中国艺术品在屡创天价的背后并没有向公众展示出足够的艺术含量,人为炒作、价格虚高、假拍的质疑声此起彼伏。中国艺术品究竟能给人们留下什么?难道只是一些与艺术无关的惊人数字吗?

中国当代艺术品市场是由“洋爹妈”带大的。上世纪90年代初,一批东南亚富商瞄准了中国当代艺术品数量大、质量高、价格低的特点,他们陆续来到中国大批购入中国现当代艺术品。而这些富商把艺术品买回去,就放在库房里静待其升值。缺乏市场认知使得中国当代艺术品升值缓慢,但这一阶段并没有持续多久,很快,西方资本的介入让中国当代艺术品驶上了快车道。通过一系列造势,中国当代艺术品不断升温。2004年起,中国当代艺术品价格开始一路高涨,从一幅几十万元飞速攀升至近亿元的天价。今年4月,张晓刚的油画三联作《生生息息之爱》以7906万港元成交。从拍卖数据看,中国当代艺术品的升温无疑都是由海外拍卖所引领的,西方藏家也一直是中国当代艺术精品的收藏终端。

在中国当代艺术品市场日益膨胀和暴利的驱动下,中国买家开始寻求翻盘的机会。但此时个人创作已被集约化、作坊式的生产方式所替换,艺术品被大批量生产以满足市场的需求,这种生产模式下的作品无任何艺术可言,在收藏和鉴赏方面,中国藏家和普通群众对中国现当代艺术品并没有表现出足够的兴趣,其投资也很难以收藏为目的,更多的只是反复倒手变现。

与中国当代艺术品相比,古董书画被中国藏家广泛接受,其价格也远远超过中国当代艺术品。齐白石的《松柏高立图》以4.25亿元成交标志着中国近现代艺术品迈入4亿元时代,相比存世量较少的精品瓷器而言,书画对于中国拍卖市场更具拉动作用。但不论价格如何,每件中国艺术品几乎都在被市场肯定的同时也受到了社会的质疑,作伪、炒作、假拍的疑云一直笼罩着整个中国艺术品市场。今年6月,有记者通过暗访对天价书画的黑幕进行了曝光,中拍协也随后表示天价拍卖存在违规,将与相关部门联合介入调查。

当人们惊叹于拍卖行成交数字的巨大时,天价书画作品的艺术内涵却往往不能支撑起这一棵棵参天大“数”。那些愿意继续挖掘艺术品真正价值的人反而从拍品和其流通过程中发现了更多问题,而这些问题全部指向了艺术品市场的过度资本化。艺术资本化,是指艺术品市场通过资本运作,将艺术品当做金融资本的衍生产品,从市场中获取高额利润的过程。作为投资形式,艺术资本化本身无可厚非,但过度的资本化就会使艺术品逐渐符号化,最终将抹杀艺术品固有的艺术价值。

目前,中国艺术品强大的吸金能力毋庸置疑,但在资本的驱使下,越来越多的艺术家甘愿充当商人的角色,能给中国艺术品带来希望的优秀艺术家屈指可数。在中国艺术品市场泡沫不断膨胀的当下,藏界更应该关注对艺术家的培养,否则擎天巨“数”一旦倒下,中国艺术品市场将难以重振旗鼓。

解说陶瓷上下五千年文化(中)


宋元工艺美术的最高成就是陶瓷工艺,在继承唐代的基础上得到空前发展, 它在唐、五代“南青北白”的基础上,受当时商品流通、城乡庶民生活及宫廷御用的推动,产量激增,质量提高,在花色品种和纹饰图案上也有所改进和创新,形成了自由奔放、简练潇洒的时代风格,并出现了汝窑、官窑、哥窑、定窑、钧窑等五大名窑,而当时的磁州窑、耀州窑、吉州窑、龙泉窑、景德镇窑等名窑也以其清新质朴的瓷器闻名于世。

汝窑

汝窑窑址位于河南省宝丰县。宝丰宋代隶属汝州,故简称汝窑,又因其是烧宫廷用瓷的窑场,故也称 "汝官窑"。其烧造时间不长,仅从宋哲宗到宋徽宗烧造了20年。汝窑瓷器胎均为灰白色,深浅有别,与燃烧后的香灰相似,故俗称"香灰胎",这是鉴定汝窑瓷器的要点之一。

汝窑碗 宋高6.7cm,口径17.1cm,足径7.7cm。

碗撇口,丰腹,圈足微外撇,胎体轻薄。通体满釉,呈淡天青色,莹润纯净,开细小纹片。制作规整,足内有五个支钉烧痕及乾隆御题诗一首。

汝窑三足樽,宋,高12.9cm,口径18cm,底径17.8cm。

此樽仿汉代铜器造型,直口,平底,口、足径度相若。外口及足上各凸起弦纹两道,中部凸起弦纹三道,下承以三足。底部有5个小支钉痕。里外满施淡天青釉,釉面开细碎纹片,莹润光洁。

汝窑盘,宋,高3.5cm,口径19.3cm,足径12.6cm。

盘口微撇,圈足外撇。盘身满釉,开细碎纹片。底有5个支烧钉痕,并刻有“寿成殿皇后阁”六字。

此器制作工细,釉质纯净,开冰裂纹片,是宋代汝窑瓷器中的上品。其题字表明此器为当时供奉宫廷的器物。

汝窑圆洗,北宋,高3.3cm,口径13cm,足径8.9cm。

圆洗敞口,浅弧壁,圈足微外卷。通体施偏蓝的淡天青色釉,釉面开细碎的片纹,胎呈香灰色,外底有三个细小如芝麻粒状的支钉,并有镌刻的“乙”字。此洗工艺精湛,釉色莹润。

官窑

官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窑有南北之分。据文献记载,北宋末徽宗政和至宣和年间(1111-1125年),在汴京(今河南开封),官府设窑烧造青瓷,称北宋官窑。宋室南迁杭州后,在浙江杭州凤凰山下设窑,名修内司窑,也称“内窑”。后又在今杭州市南郊的乌龟山别立新窑,即郊坛下官窑。以上统称南宋官窑。

官窑以烧制青釉瓷器著称于世。主要器型有瓶、尊、洗、盘、碗,也有仿周、汉时期青铜器的鼎、炉、觚、彝等式样,器物造型往往带有雍容典雅的宫廷风格。其烧瓷原料的选用和釉色的调配也甚为讲究,所用瓷土含铁量极高,故胎骨颜色泛黑紫。器之口沿部位因釉垂流,在薄层釉下露出紫黑色,俗称“紫口”;又底足露胎,故称“铁足”。

官窑贯耳瓶辽宋西夏金时期 高22.8厘米、口径8.3厘米、足径9.6厘米

宋代瓷器的质地、釉色、式样、产量都远远超过前代。这件官窑贯耳瓶即仿自古代青铜投壶造型,直口阔腹,瓶侧筒状贯耳与足部两侧长方孔相对应,可以穿系绳带。此瓶釉色厚润,端庄典雅,是宋代瓷器中的珍品。

官窑弦纹瓶高33.6cm,口径9.9cm,足径14.2cm

瓶洗口,长颈,圆腹,高圈足,圈足两侧各有一长方形扁孔可穿带。颈至腹部有凸起弦纹7道。瓶通体以青釉为饰,釉层肥厚,呈粉青色,釉汁莹润,具有凝厚深沉的玉质美。

此瓶体仿汉代铜壶式样,简洁雅致,凸起的弦纹改变了造型的单调感,增强了器物的装饰性。器身布满大片纹,纵横交错,是宋代官窑瓷器的代表作品。

官窑圆洗,高6.5cm,口径22.6cm,足径19cm。

洗直口,微敞,器身近直,洗里坦平,圈足矮宽,底部边沿露胎无釉。此洗造型端庄典雅,通体施青釉,釉呈粉青色,纯净莹澈。釉面上,金丝般的片纹纵横交织,片纹间又闪现出条条冰裂纹,优美和谐。

宋代官窑瓷器主要为素面,既无华美的雕饰,又无艳彩涂绘,最多使用凹凸直棱和弦纹为饰。其上纹片粼粼,愈显高洁古雅。这件官窑圆洗是宫廷御用器,在造型、工艺及装饰技巧方面都十分考究,尤以釉色及片纹突出。同时,借助于烧成后期的二次氧化作用,在釉层较薄的器口或未被釉层遮盖的器底部分,形成“紫口铁足”,使器物愈显古朴庄重。

官窑葵瓣洗,高4.8cm,口径18.7cm,足径11.2cm。

洗八瓣葵花式,斜直壁,折底,圈足。通体施粉青釉,釉面开片,片纹交织如网。足底边无釉,露铁黑色胎。

官窑大瓶,宋 高34.5cm,口径9.9cm,足径14cm。

瓶圆口,直颈,垂腹,圈足。通体内外施青釉,釉面开有冰裂状纹片,上部开大片纹,近底处纹片细碎。

“官瓷重楷模,精华四海粹”,这是《饮流斋说瓷》中对宋代官窑瓷器的赞美。

宋 官窑琮式瓶

哥窑

宋代“五大名窑”之一,这里所说的哥窑是指传世的哥窑瓷。其胎色有黑、深灰、浅灰及土黄多种,其釉均为失透的乳浊釉,釉色以灰青为主。常见器物有炉、瓶、碗、盘、洗等,均质地优良,做工精细,全为宫廷用瓷的式样,与民窑瓷器大相径庭。

传世哥窑瓷器不见于宋墓出土,其窑址也未发现,故研究者普遍认为传世哥窑属于宋代官办瓷窑。

哥窑传世品均为宫中藏品,目前主要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及国外一些大博物馆中。

哥窑弦纹瓶高20.1cm,口径6.4cm,足径9.7cm

瓶广口,细长颈,扁圆腹,圈足,颈及肩部凸起弦纹四道,器里外及底心满釉,通体开金丝铁线纹片,底足露胎处为酱色。

釉面开片原因釉与胎的收缩率不一致,冷却时形成一种釉裂胎不裂的现象,古代工匠巧妙地利用错落有致的开片,顺其自然,形成一种妙趣天成的装饰釉。哥窑釉质凝厚,釉色沉稳,其胎体中含铁量较高,烧成时口沿处釉下垂,形成酱口。

南宋 哥窑五足洗

跻身于宋代五大名窑之列的哥窑因窑址至今尚未发现而成为中国陶瓷史上一大悬案。

这件传世五足洗内外施米黄色釉,器身布满深褐色和浅黄色的大小开片,这种因胎釉膨胀系数不同而产生的开片被古代文人称为"金丝铁线"。这件作品造型别致,制作极为精美,是一件稀世珍品。

哥窑碗,高7.5cm,口径19.8cm,足径5.6cm。

碗敞口,弧壁,浅圈足。里外满饰青釉,釉厚润如脂。釉面布满细碎的开片纹,深浅不一,如网如织,深纹片呈黑色,浅纹片呈黄色,俗称“金丝铁线”纹。

哥窑鱼耳炉,高9 cm,口径11.8cm,足径9.cm

此炉造型仿商周青铜礼器簋,“S”形轮廓线上收下凸,勾勒出端庄饱满的体态,两侧对称置鱼耳,下承圈足。炉的外观古朴典雅,通体施青灰色釉,釉面密布交织如网的“金丝铁线”,使素净的釉面富于韵律美。外底有6个圆形支烧钉痕。

哥窑八方碗,高4.2cm,口径7.8cm,足径2.8cm

碗呈八方形,口微外撇,弧壁,瘦底,八方形圈足,足微外撇。碗里外满施釉,外壁施釉较厚,开片较大,为冰裂纹;内壁施釉薄,开片细小而密集,形成一种无规则的蜘蛛网线,即百圾碎。口沿因釉下垂呈现出紫色,足边无釉,呈铁黑色,俗称“紫口铁足”。

哥窑八方贯耳扁瓶高14.9cm,口径4.6-3.7cm,足径4.8-6.4cm

瓶仿青铜器式样,为八方形,口微外撇,颈部凸起两道弦纹,两侧各有一筒状圆形直耳,中空,俗称“贯耳”。腹下部丰满,高圈足微外撇。底足一周无釉,呈黑色

哥窑葵花洗,高3.5cm,口径12cm,足径8.8cm

洗呈葵花瓣式,洗心微向内凸起,底有6个支钉烧痕。通体施灰色釉,釉汁厚润,釉面满布开片,纹片大小相间,大片的纹线呈铁黑色,小片的纹线呈金黄色,故有“金丝铁线”之称。

此洗造型玲珑小巧,典雅可爱,是宋代哥窑瓷器中的精细之作。

定窑

宋代北方著名瓷窑。窑址在河北曲阳涧磁村。始烧于晚唐、五代,盛烧于北宋,金、元时期逐渐衰落。北宋定窑以烧造白釉瓷器为主,装饰方法有划花、刻花、印花和捏塑等。纹饰以莲花、牡丹、萱草为常见,画面简洁生动。定窑除烧白釉外还兼烧黑釉、绿釉和酱釉。造型以盘、碗最多,其次是梅瓶、枕、盒等。常见在器底刻“奉华”、“聚秀”、“慈福”、“官”等字。盘、碗因覆烧,有芒口及因釉下垂而形成泪痕之特点。

定窑白釉刻花直颈瓶 宋 高22cm,口径5.5cm 足径6.4cm

瓶平口外折,颈细长,圆腹,高圈足外撇。腹部刻螭龙穿花纹饰。

此瓶造型优美,胎体洁白,螭龙纹刻划得矫健生动,刀工遒劲有力,线条自然清晰,为定窑的上乘佳作。

定窑印花螭龙纹盘,宋,高4.7cm,口径23cm,足径10.8cm

盘敞口,口沿无釉(俗称芒口),浅弧壁,圈足。通体施白釉,外壁釉垂流形成泪痕。碗内模印螭龙纹。胎体轻薄,胎色洁白。

印花装饰是宋代定窑所采用的一种主要装饰手段。北宋中期以后定窑发明了覆烧工艺,“芒口”是这种工艺所留下的特征,覆烧可以充分利用窑的容积,大大提高产量。

白釉刻花折腰碗,高5.5cm,口径16.8cm,足径9.4cm

碗敞口,浅式,斜腹,近底处内折。通体白釉,口部镶铜。碗内、外壁及里心划刻莲花、莲叶纹。

此碗白釉纯净,所饰莲花线条自然流畅。碗之内、外壁均有刻划纹者较为罕见,此碗是定窑瓷器的精美之作。

定窑白釉盏托,宋,高6.5cm,口径8.6cm,足径8.2cm

盏托上呈杯形,口沿无釉,托镶铜口,圈足外撇。里外施白釉,杯口与托口沿各饰回纹一周。

此盏托造型规整,釉色温润,纹饰简洁,具有美观而实用的特点

定窑白釉刻花梅瓶,宋高37.1cm,口径4.7cm,足径7.8cm

瓶小口折沿,短颈,丰肩,肩下渐收敛,圈足。俗称“梅瓶”。通体施白釉,釉色柔和洁净,白中闪黄。肩部刻菊瓣纹一周,腹部刻缠枝莲纹,下部刻上仰蕉叶纹,刻花清晰婉转,深浅不一,莲花简洁典雅,线条流畅,显示出定窑刻花技术的娴熟。

此瓶造型挺拔,是宋代定窑梅瓶的标准式样。

孩儿枕,高18.3cm,长30cm,宽11.8cm

枕作孩儿伏卧于榻上状,以孩儿背作枕面。孩儿两臂环抱垫起头部,右手持一绣球,两足交叉上跷,身穿长衣坎肩,长衣下部印团花纹。榻边模印花纹,四面开光,其中一面凸起螭龙,相对的一面光素,其余两面凸起如意头纹。枕身釉作牙黄色。底素胎,有两孔。

定窑紫金釉葵瓣口盘,宋,高3.5cm,口径17.9cm,足径5.9cm

盘口外撇呈六瓣葵花状,腹部渐敛,近底处呈折角状,故称“折腰盘”。器里外施紫色釉,外部施釉不到底,足墙露胎,足底心有釉。

此盘造型规整,是宋代北方地区常见的器形。其釉色匀净,折角线清晰,堪称定窑瓷器中的精品。

钧窑

北宋著名瓷窑之一。窑址在今河南省禹县城内的八卦洞。钧窑利用铁、铜呈色的不同特点,烧出蓝中带红、紫斑或纯天青、纯月白等多种釉色,以蛋白石光泽的青色为基调,具有乳浊而不透明的效果。钧瓷的又一特征是釉面上常出现不规则的流动状的细线,称“蚯蚓走泥纹”。北宋钧瓷的器形主要有花盆、盆托、洗、盘、炉、钵、碗、尊等。花盆、盆托、尊等器物底部往往刻有一至十的数目字,表示一套器物的大小序号,还有的刻有“奉华”等字样。

玫瑰紫釉葵花式花盆高15.8cm,口径22.8cm,足径11.5cm。

花盆六瓣葵花式,折沿,口沿边起棱,深腹,圈足。盆内外施釉,口沿以内呈灰蓝色,外呈玫瑰紫色,口沿下流釉,凸棱处釉薄呈酱色。

玫瑰紫釉海棠式花盆托,高14.7cm,口径23.3-18.6cm,足距8cm。

花盆托通体呈海棠式,敞口,折沿,腹上阔下敛,平底,四云头足,盆底有5个圆孔。底面刻有“重华宫”、“金昭玉翠用”八字楷书及“四”字。盆内壁施月白色釉,外壁施玫瑰紫色釉,釉层厚润,上有“蚯蚓走泥纹”。

钧窑鼓钉三足洗,高9.4cm,口径23.5cm,足距9.5cm。

洗作鼓式,亦称鼓式洗。器身上下饰鼓钉二周(上22枚,下18枚),其下承以三如意头足。洗内施天蓝色釉,外为玫瑰紫色釉。底刷黄褐色薄釉,绕底一周有支烧痕,并刻有“一”字标记。河南禹县钧台窑址曾发现刻有“一”至“十”数目字的钧瓷标本,与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官钧窑瓷器相同,此类数目是同类制品从大到小的编号。

钧窑玫瑰紫釉花盆,宋,高18.4cm,口径20.1cm,足径12cm

花盆撇口,长颈,圆鼓腹,圈足外撇,足底开有五个渗水孔,并刻有数目字“六”。通体内外施窑变釉,各部位釉色有所不同。口沿至颈部以天蓝色釉为主,又散晕着玫瑰红色釉,犹如晚霞;腹部釉色以玫瑰红色为主,明亮艳丽;外底施酱色釉。此器造型端庄,色彩变化丰富,堪称钧窑瓷器中的精品。

钧窑天蓝釉八角龙首把杯 宋 杯高5.1厘米,口径10.3---8.2厘米

杯作八角形,直口,浅腹略鼓,腹以下渐收,平底。一侧附一环形把,把上塑龙首。胎质紧密。器内外施天蓝釉,釉色乳浊失透。口沿釉薄,下腹部及底露胎。此杯造型特殊,制作精巧,为钧窑中的少见之作。

钧窑天蓝釉紫斑罐 宋元

蓝釉红斑是钧窑瓷器中常见的品种,虽不如“海棠红”、“玫瑰紫”那样名贵,但也是铜红釉的成功之作,故颇受世人珍爱。

钧窑天蓝釉红斑贴花双耳三足炉 宋元

形制高大凝重,胎骨厚重,胎质坚硬颇粗,呈灰色。通体施天蓝釉,釉面肥厚莹润,局部添饰红斑,红蓝相映。为元钧瓷器中少见的大器。

磁州窑 北宋、金代北方地区著名的民间瓷窑之一。窑址位于河北磁县观台镇与彭城镇一带,宋代属磁州,故名。产品以白瓷、黑瓷和白地釉下黑、褐彩绘瓷为主。白瓷装饰有划花、剔花、绿斑、褐斑及珍珠地划花等。白地釉下黑、褐彩划花器是磁州窑的优质瓷,器物除瓶、缸、罐、碗、盆等日用品外,以瓷枕颇为著名,枕底往往有张家、李家、王家和陈家造等印记。

磁州窑白地黑花八方枕,宋 高12cm,枕面长32cm,宽23cm;底长31cm,宽21.5cm。 枕八方形,面、底出沿,枕壁棱角处有八条竹节状突起,背面有一通气孔,素底无釉。枕面白地上以黑彩描绘折枝牡丹一枝,并在花瓣、花叶上刻划出筋脉。枕面周边描绘黑彩边框。 此枕采用的竹节出筋装饰是宋代磁州窑的典型风格,枕面画面精细生动,为磁州窑的高档产品。 磁州窑白地黑花竹纹枕,宋,高10.5cm,长28.3cm,宽19.8cm。 枕呈长方多边形,枕壁有八面,枕面和底部均出边。枕面与枕壁均有白地黑花装饰,枕面为篁竹一丛,枕壁为卷草纹。 在宋、金、元时期,瓷枕是磁州窑的主要器形之一。此枕采用简笔画法,笔触自然流畅,形象地表现出篁竹的挺拔与柔韧,具有中国传统水墨画的效果。枕的底部戳印“张家造”款识。 磁州窑白地黑花鹡鸰图虎枕 宋元 枕作卧虎状。胎呈灰色,敷化妆土,虎身施赭黄釉,毛发斑纹以黑彩画成,耳、眉、眼和嘴则以白釉点缀,虎耳各有一小圆孔。枕底露胎,墨书“大定二年六月廿六日×家”一行。耀州窑 北宋著名瓷窑之一。1959年发掘,窑址以今陕西铜川黄堡市为代表,包括陈炉镇、立地坡、上店等处,宋代属耀州,故名。耀州窑唐代已开始烧黑釉、白釉和青釉瓷,曾使用化妆土。玉璧底碗及堆酱彩朵花小盖盒是其典型器。北宋时以青瓷为主,兼烧酱色釉器。北宋中、晚期是耀州窑的鼎盛时代。耀州窑青釉刻花婴戏纹碗 宋,高8.5cm,口径20.8cm,足径4.8cm 碗敞口,宽唇,圈足。里外施青釉。碗内刻婴戏莲花纹饰,一肥胖的婴儿戏于三朵莲花之间,两手腕各戴一手镯,憨态可掬。 青釉刻海水鸭纹碗,高7.4cm,口径17.8cm,足径4.9cm 碗敞口,腹为六花瓣形,近底渐收,圈足。内壁蓖划海水纹,碗心刻划一游鸭,外壁光素无纹。通体以青釉为饰,釉色深沉,青中泛黄。 此碗造型优美,纹饰清晰,鸭纹的刻划生动传神,海水纹宛转自然,由此可见耀州窑瓷工们娴熟的技艺,是耀州窑瓷器的代表作品。 吉州窑 位于江西吉安永和镇,宋时称吉州,故名“吉州窑”,又因烧造地点在永和镇,也称“永和窑”。其创烧于唐而终于元,所烧品种繁多,是一座综合性的民间窑。吉州窑瓷器地方特色浓郁,其中以黑釉瓷器上特有的装饰风格著称于世,除剪纸贴花外,还有木叶贴花、剔花、玳瑁釉、鹧鸪斑釉等等装饰手法,皆惟妙惟肖。吉州窑叶纹三足炉 宋元 平沿,肩、颈部各饰凸弦纹一道,附三足。平沿处饰褐彩回纹。肩、颈部以褐彩作地留出白色回纹。器腹饰主题纹样,是在白地上绘褐色叶纹,花纹规整、细腻,色彩对比鲜明。吉州窑黑釉剔花梅瓶 宋,高19cm,口径5cm,足径6.8cm瓶小口,圆唇,短颈,丰肩,内凹足。通体施黑釉,器身剔折枝梅花,纹饰部分露黄色胎,花蕊用褐彩勾画,装饰效果极强。龙泉窑 宋元时期中国南方最大的民间窑厂,窑址在今浙江省龙泉市,故名。窑址已发现上百处。始烧于北宋前期,南宋至元为其鼎盛时期,瓷窑数量成倍增长,其产品质量提高。南宋中期烧成了著名的粉青釉,器型也更加丰富,尤以鬲式炉、堆塑龙虎盖罐、双耳瓶、八卦炉为典型器。器物胎色灰白,釉质滋润,造型多种多样,在生产白胎青瓷的同时,还仿造官窑的黑胎器物。元时在烧制大件器物上成就突出,近三尺的大盘、大瓶,烧成后不变形。明中期后渐衰落。龙泉窑三足炉 高12.4cm,口径14.5cm,足距9.2cm 炉折沿,短颈,扁圆腹,下承以三足。肩部饰凸起弦纹一道,腹部与三足对应处饰有三条凸起的直线纹。通体施青绿色釉,三足底部显露酱黄色。青釉弦纹瓶 高31cm,口径10cm,足径11.3cm瓶洗口内敛,细长颈,斜肩,扁圆垂腹,圈足外撇,颈上凸起弦纹3道,腹中部凸起弦纹4道。里外满釉,胎体洁白,圈足露胎处呈现火石红色。通体所施的粉青釉,青翠碧绿,汁水莹彻,温润如玉。龙泉窑堆塑蟠龙盖瓶 宋元灰白色胎,底足露胎无釉,泛显火石红色。施粉青釉,釉层匀厚,色泽莹润。在拉坯成型的同时,结合雕塑装饰,生动、典雅,是龙泉窑青瓷中的精品。龙泉窑青釉贴花龙凤纹盖罐 宋元 盖呈荷叶形,全器端庄敦厚。通体施青绿釉,釉面肥厚莹润。主题纹样贴花而成,在器腹饰云龙戏珠纹,器盖饰云凤纹。无釉处呈赭红色。景德镇窑 江西景德镇市我国著名产瓷地区,自唐以来就烧制青瓷.宋代景德镇的突出成就是制成著名的“影青”瓷,釉色呈一种半透明的淡青色,胎料采用高岭土,胎薄质细,装饰方法大多采用划花和刻花。青白釉刻花梅瓶 高26.6cm,口径5cm,足径8.5cm 瓶小口出边,溜肩,肩下渐收,内圈足。通体施青白釉,腹部刻缠枝花卉。 此梅瓶造型比宋代较为典型的修长形梅瓶略显粗短。所刻花纹在匀净的青白釉面上若隐若现,青白相映,素雅恬静。景德镇窑青白釉瓷器胎质洁白,声音清脆,因此有专家认为传说中对“柴窑”的品评,所谓“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很可能是指这种青白釉而言。青白釉双狮枕 高15.5cm,长17.5cm 枕分上、中、下三部分,上部枕面为如意形,其上刻缠枝花纹;中部雕塑双狮作搏斗状;下部为腰圆形,枕底胎厚重无釉。其整体施青白釉,釉色匀净。 青白瓷是宋、元时期我国南方地区生产的一种重要瓷器品种,是古代窑工仿照青白玉的外观而制作的,又有“假玉器”之美称,以景德镇地区的产品质量最佳。

多元化或成陶瓷行业发展趋势


现阶段,行业竞争的加剧导致企业都在寻找新的“药方”来延续企业命脉,随着消费者多元化需求不断攀升,企业发展渠道多元化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

在现今各行各业寻求长期发展的道路上,多元化发展也成为了常出现的模式。面对消费者越来越多的多元化需求,一些陶瓷企业也逐渐地往整体家居方向在转型。对于陶瓷企业而言,要想朝着多元化发展,必须做好充足的准备,多元化发展对产品的要求不再单一,所以要求企业具有更高的产品设计能力和新产品技术研发能力。

新产品的设计和研发是紧密相关的,空有设计没有技术的产品,只是一个花瓶,在质量方面完全得不到保障,但只有技术没有设计的产品,也只是一个“粗糙品”,难以获得消费者的认可和青睐,所以在陶瓷企业转型多元化的路上,技术研发同样也是一个关键性的环节。

随着陶瓷市场主体的转变,我国陶瓷市场的形势也翻天覆地,对于已经具有一定品牌影响力的一线、二线品牌来说,影响很小,而对于新建的中小卫浴洁具企业,未来两年他们将会面临产品滞销的危机。众所周知,我国卫浴行业多为中小企业,如何面对接下来的市场竞争成为企业的首要考虑问题。

陶瓷属于常用消费品,耗资不菲的消费者在产品的长期使用过程中需要不断的保养和维护,所以售后服务对于陶瓷企业和消费者来说,都显得尤为重要。从社会发展态势来看,服务也将成为任何企业经营的重点。在产品质量、技术支持都难较低下的时候,服务水平则成为各大企业争夺市场的有力武器。不管市场竞争如何变幻,企业需加强品牌的技术研发勇于突破,勇于创新,才能矗立于行业之林。

解说陶瓷上下五千年文化(上)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瓷器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大约在公元前16世纪的商代中期,中国就出现了早期的瓷器。因为其无论在胎体上,还是在釉层的烧制工艺上都尚显粗糙,烧制温度也较低,表现出原始性和过渡性,所以一般称其为"原始瓷"。

瓷器脱胎于陶器,它的发明是中国古代先民在烧制白陶器和印纹硬陶器的经验中,逐步探索出来的。烧制瓷器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制瓷原料必须是富含石英和绢云母等矿物质的瓷石、瓷土或高岭土;二是烧成温度须在1200℃以上;三是在器表施有高温下烧成的釉面。

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瓷器产生于东汉时期(公元25~220年)。这一时期在前代陶器和原始瓷器制作工艺发展,东汉时期北方人民南迁以及厚葬之风的盛行的基础上,以中国东部浙江省的上虞为中心的地区以其得天独厚的条件成为中国瓷器的发源地。唐代瓷器的制作技术和艺术创作已达到高度成熟;宋代制瓷业蓬勃发展,名窑涌现;明清时代从制坯、装饰、施釉到烧成,技术上又都超过前代。

曙光熹微原始瓷

青釉弦纹尊 商周 (公元前16-前11世纪)

这是现存原始青瓷中难得的精品。原始青瓷指一种用含铁量在3%以下的粘土成型,经过人工施釉,烧成温度在摄氏1200度以上的青釉制品。此尊釉色滋润,呈色稳定,器表匀净光洁,造型端庄工整,朴实无华,象这样制作极精的原始青瓷传世较少。

战国原始瓷提梁盉 高17.7cm,口径7cm

盉直口,圆腹,下承以三兽形足,流为兽头状,壶体另一侧饰一卷曲短尾。提梁为弓形,顶部两端饰有锯齿形棱脊,肩、腹部饰以四道连续的水波纹。器物造型古朴端庄,釉色青中泛黄,施釉均匀,纹饰简洁明快,富有动感。

青釉划花双系壶

壶撇口,长颈,溜肩,肩部相对两侧各有一系,鼓腹,圈足。通体施釉,釉呈黄绿色。肩部饰划花纹饰,颈、肩及腹部饰弦纹5道。

西汉原始青瓷的胎质一般比较疏松,存有大量气孔,吸水率高,胎色呈灰色或深灰色。其釉层普遍较厚,色调偏深,多呈青绿或黄褐等色。装饰纹样则有弦纹、水波纹、云气纹及划刻花纹等,壶、罐等多饰双系或堆贴铺首。

此壶器型敦厚古朴,纹饰洗练,釉厚而色深,是典型的西汉原始青瓷向东汉青瓷烧成的过渡性器物。

生机盎然的成熟青瓷

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大动荡时期,南北制瓷业的发展也不平衡。在比较安定的南方,以浙江早期越窑为中心,继承并发展了东汉青瓷的成就,这些青瓷习惯上被称为“六朝青瓷”。北方则由于连年战乱影响,瓷器的生产起步较晚,直到6世纪初期的墓葬中才有随葬青瓷发现,但晚期的墓葬中却出现了白瓷。

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青瓷的生产以浙江地区最为发达,窑场广泛分布在浙江北部,中部和南部地区,分别是唐代德清窑,越窑,瓯窑和婺州窑的前身,其中以位于宁绍平原的早期越窑水平最高。

青瓷双系壶东汉 高24.5cm,口径11.5cm,底径9cm。

壶洗口,束颈,溜肩,鼓腹,腹以下渐敛,平底。肩部置对称竖系。通体内外施青釉,外壁施釉不到底。颈、肩部刻划水波纹,腹部刻划密集的弦纹。

这件青釉双系壶胎体较薄,釉层匀净光洁,属于刚从原始瓷中脱离出来的质量更高一筹的青釉器,堪称我国最早的瓷器。

青釉羊 高13.2cm

羊卧伏状,昂首张口,体态肥硕可爱。背部饰对称的线条纹。腹部浅刻戳点和条纹,似羽翼张扬。此器釉色青绿,晶莹润泽。羊首上端开一圆洞。

羊在古代被视为祥瑞动物,三国两晋时,青瓷中屡见羊形器,均精致可爱,为一时风尚。

青釉龟形砚滴 高5.8cm,口径2.4cm 腹径4.9-4.7cm。

砚滴为乌龟形状,龟首昂起,颈部刻划螺旋纹。龟背前小后大,有圆形的小直口可以盛水,龟腹平坦,刻划十瓣莲花装饰,通体施青釉不到底。

这件砚滴为东晋时期所制,属于南方青瓷越窑系,造型生动,工艺精湛,不失为一件精美的古代文房用具。

青釉褐斑四系壶 高17.9cm,口径8.4cm

壶洗口,长颈,丰肩,鼓腹,腹下内收,平底。底部无釉,有支烧痕迹。肩部刻划弦纹2道,四面分别饰一横向系。外口凸起弦纹1道,器身施半截釉,釉色青黄,散布有垂淌的褐斑。

此器为东晋时期所制,褐色彩斑装饰面积较大,形态千变万化,或似泼墨,或似树叶,装饰效果绮丽,十分罕见,属于南方青瓷越窑系。

青釉双系卣 高23.7cm 口径11.7-10.6cm 底径16.4cm。

卣直口,短颈,平肩,垂腹,腹下饱满,圈足外撇,通体呈扁圆形状。卣的肩部前后两面各贴塑兽首,其下各立一系。肩左右两边分别塑有龙首系,龙鼻下卷构成圆环。两对系大小相间,形成稳重平衡之美。施青釉,釉面匀净,微黄。外壁上部印纹饰4组:中间为4行菱形模印纹饰一周,其上下分别戳印圈点纹,最下方由一周山形纹托起上部图案。器壁的菱形纹饰与圈足外壁上模印的3行菱形图案相对应。

青釉印纹贴花洗 高9cm 口径20.7cm 底径15.7cm

洗折沿,鼓腹,平底,三兽足。器外壁模印网纹一周,上下戳印圆圈纹,网纹上又分六方模印贴塑6尊佛像。洗沿刻划条形羽状纹饰。洗内底刻划太阳纹、水波纹和羽毛纹。

洗在当时是主要的生活器皿之一。此洗属南方青瓷越窑系,具西晋时期比较流行的造型,借鉴和吸收了青铜器的纹饰和造型,又以佛像作为装饰,反映了当时佛教已在中国得到广泛的传播。

青瓷莲花尊南北朝 河南省上蔡县出土 高49.5厘米

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国广泛传播,许多建筑、日用器物都用佛教图像加以装饰。这件莲花尊颈部有2个天人、4个交脚而坐的佛像。“天”是佛教对神的称呼,佛经中有20种“天”和其他小神,许多神住在天上,叫做天人,表现他们时多作飞腾状,故今日又习称“飞天”。飞天能奏乐、散花,又能护法,是佛的弟子和侍卫。莲花在佛教信仰中象征洁净。尊腹部作出浮雕式莲花4层,上3层下覆,下1层上仰,把器物形体配合得很华贵。

此尊为1948年河北景县封氏墓出土的四件莲花尊之一。器型高大,气魄雄伟,纹饰华缛精美,集贴、印、堆塑、刻划、模印、浮雕等多种装饰技法于一体。装饰题材莲花、团花、飞天与佛教艺术题材吻合,反映了佛教艺术对北方陶瓷的影响。经过化验分析,其胎、釉组成具有北方青瓷特点,该尊为北方青瓷的杰出代表作。

黄釉绿彩刻莲瓣纹四系罐 高23.5cm,口径7.7cm,足径8.4cm。

罐直口,溜肩,肩部有四弓形系,腹下渐收敛,假圈足,平底。口部及下腹部各刻弦纹一周,肩部刻弦纹数道,四系之下刻忍冬纹一周,腹部刻下垂莲瓣纹。器身上半部施黄色透明釉,又在八个方向上各施一道绿彩,下部露胎。

黄釉绿彩罐胎质洁白,造型工整,釉色突破了单一色彩,更富装饰性,为丰富多彩的唐三彩工艺开创了先河。

冰清玉洁的隋唐五代瓷器

隋朝历史很短,不足40年,但却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朝代:她为大唐帝国的创建铺平了根基。在陶瓷史上,隋代陶瓷工艺也不曾有什么独特的建树,可她却为一个新的陶瓷时代拉开了序幕。

同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的繁荣昌盛相一致,唐代瓷器的制作与使用更为普及,瓷器的品种与造型新颖多样,其精细程度远远超越前代,在发展中形成了“南青北白”的两大瓷窑系统。南方地区主要烧制青瓷,以浙江越窑为代表,北方地区主要烧制白瓷,以河北邢窑为代表。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越窑,唐、五代至北宋初年著名的瓷窑。唐代制瓷作坊集中在浙江上虞、余姚、宁波等地。随着瓷器质量的提高和需求量的增加,瓷场逐步扩大。越窑以生产青釉器著称,唐代以素面器为重,有“如冰”、“似玉”的美誉。唐代诗人陆羽在《茶经》中评价青瓷茶盏,以越窑器为第一。由于其产地在浙江一带,为旧时的越州,故称“越窑”。

越窑青釉花瓣口碗 高3.6cm 口径14.1cm 足径6.5cm

碗十花瓣口,口以下渐敛,平底,里外满釉,釉色青绿,如“嫩荷涵露”、“古镜破苔”。唐代中期以后越窑产品的质量逐渐提高,有“类玉”、“类冰”及“千峰翠色”之誉。至晚唐,越窑更加兴盛,其中碗的形式很丰富,有荷叶、海棠和葵瓣形,还有仿金银器造型者。此花瓣口碗为越窑具有代表性的佳品。

越窑青釉瓜棱壶 唐,高20.4cm,口径8.9cm,足径9.4cm

壶撇口,束颈,溜肩,长圆腹,圈足。通体呈四瓣瓜棱形,肩部一侧置短流,另一侧置曲柄,与流、柄成十字形的颈、肩之间置双系。通体内外及圈足内均施青釉。此壶造型圆润饱满,釉质润泽,为晚唐越窑的代表作品。

越窑青釉八棱瓶 高21.7cm,口径2.3cm,足径7.9cm

瓶直口,长颈,腹部呈八棱形,圈足外侈。灰白色胎,质致密。釉呈浅青绿色,唐人陆龟蒙诗云:“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道出了越窑青瓷的釉色特点。

越窑青釉直颈瓶 高22.4cm,口径2.3cm,足径7.3cm

瓶直口,长颈,颈上细下略粗,硕圆腹,圈足。通体施青釉,釉色莹润细腻,发色纯正。

唐代越窑青瓷以其釉色之美著称于世,为当时全国青瓷之冠。唐代越窑青瓷釉质细腻,透明度好,釉色极为优美,青绿色调,浑厚滋润,其胎体灰白色,浅淡的胎骨使釉色愈加亮丽幽美,釉面犹如一湖清水。

越窑青釉海棠式碗 唐代

这是一件传世瓷器中造型独具一格的越窑青瓷碗:器形规整,丰满硕大,碗口如一朵盛开的海棠花;胎质细腻,釉色匀润,青中闪黄,润泽如玉。早在唐代,以浙江慈溪上林湖为中心的越窑,烧造了许多专供帝王享用的贡瓷,这件海棠式碗即是其中的一件精品。

越窑青釉刻莲花纹盒 五代,通高4.8cm,口径8.8cm,足径5.4cm。

盒直口,外撇圈足。盒盖面坦平,直口。盖面刻花,中心为一莲蓬,外环莲瓣一周,盖边与盒底中腰各有弦纹一道,盒里外及足内满釉,釉呈青黄色。

五代时期的越窑青瓷质地细腻,胎体轻薄,釉面光滑,造型趋于秀美,刻花技法更加成熟。这件越窑刻花盒为五代时的瓷器精品,器物施满釉,釉薄而匀,明显与唐代越窑不同。五代时期,更多地注重花纹装饰,刻花、印花、划花技术发展到了高度成熟的阶段。

越窑青釉壶 高14.2cm,口径6.1cm,足径7.4cm

壶撇口,短颈,溜肩,圆腹,椭圆形圈足。颈部一侧有八方形短流,另一侧为曲柄。壶身饰直线纹四条,将壶身分为四瓣形。壶内外施釉,釉色青中闪黄,晶莹透澈,釉面开有细小的纹片。

越窑青釉四系壶 唐代

胎呈浅灰色,质地细腻致密。通体施青釉,微泛黄。釉层均匀光洁。造型圆润饱满,制作精致工细,通体无暇疵,是一件十分罕见的唐代越窑佳作。

越窑青釉执壶 五代高19.7cm,口径9.7cm,足径7.6cm

壶撇口,短颈,溜肩,长圆形五瓣瓜棱腹,浅圈足。壶身一侧置弯流,另一侧置连于口、肩之间的曲柄,肩部置对称竖系。壶内外及足内满施青釉,釉面开细碎片纹,壶流根部积釉处产生窑变现象。

经对唐、五代墓出土陶瓷执壶进行对比研究后发现,与唐代执壶相比,五代执壶的构造更趋合理,特别是壶流明显加长,便于实用,这件青釉执壶就是最好的例证。

五瓣葵口秘色瓷盘 唐

相传,在唐代,有一种叫做“秘色瓷”的瓷器,这种瓷器除了皇室成员之外,其他任何人无权享用。凡是有幸见到“秘色瓷”的人,无不为它的美仑美奂所倾倒。要烧成这种瓷器,必须使用一种秘密配方。然而,不知从何时起,这个秘密配方和这种神秘的瓷器就一同消失了,几百年来,再也没有人亲眼见过 “秘色瓷”。

秘色瓷碗 唐朝时期 高7.1厘米、口径25厘米 1987年陕西省扶风县法门寺塔地宫出土

法门寺相传始建于东汉,唐时建有护国真身宝塔及地宫,供养佛指舍利。地宫中的许多文物是唐皇室供奉的,其中的秘色瓷是作为贡瓷的越窑精品,属宫廷专用。因其釉色、形制少为人知,故以“秘色”相称。器物以青绿釉为主,釉内夹杂玛瑙细末,釉面润泽晶莹,釉层有透明感。

邢窑白釉小壶 唐高10.5cm,口径2.5cm,足径5.3cm

壶敛口,短颈,圆腹,圈足。肩一侧有短流,对应一侧有壶柄,柄上端饰装饰结。

此壶造型小巧,釉质白润,是河北邢窑唐代的产品。

唐代,邢窑是北方的著名瓷窑,以烧白瓷为主,兼烧黄釉、黑釉、三彩品种。其产品不仅供国内使用,而且远销世界各地。邢窑遗址位于唐代河北邢州境内,中心窑场在今河北省内丘县城关一带。从窑址调查和发掘所出土的标本看,唐代邢窑白瓷有精、粗之分,以供不同阶层人的需求。正如唐人李肇《国补史》所曰:“内丘白瓷瓯,端溪紫石砚,天下无贵贱通用之。”

邢窑白釉皮囊式壶 唐通高12.5cm,口径2.2cm,底径12.5cm。

壶提包式,上窄下宽,形似袋囊。顶端一侧为短直小流,中间有一曲柄,另一侧饰一曲尾。袋囊的转折处饰有凸起的摺线纹,中间亦饰凸线一道。此壶通体施白釉,在有装饰线的积釉处,釉泛青白色。平砂底,以行草书体刻划工匠名称“徐六师记”四字。

此壶的造型源自唐代金银器,具有稳重、大方、实用的特点。

白瓷至唐代已自成一个系统,可与青瓷分庭抗礼,陆羽在《茶经》中以“类银”、“类雪”赞美其釉色之白。它不以纹饰取胜,而注重造型与釉色的相互衬托。唐白瓷以河北邢州所产最负盛名。这件精雕细琢并带有工匠名款的器物是研究唐代白瓷的珍贵的实物资料。

白瓷双腹龙柄传瓶 隋朝时期 高18.6厘米、口径4.5厘米、腹径6.3厘米

此器两瓶身相联,联接处上伸一杯式口,颈部有凹弦纹三周。釉施及于腹部弦纹以下,有冰裂纹细开片,近底部分及底部露胎。高岭土(瓷土)含铁量较高,经过1300℃高温只能烧成青瓷器,经过控制而降低瓷土中的含铁量,克服铁的呈色干扰,即能烧制成白瓷。中国在北齐时已开始烧制白瓷,但当时烧成的白瓷普遍泛青,说明含铁量偏高,烧制温度偏低,烧制工艺还不够成熟。这件隋代白瓷器,胎、釉已完全不见白中泛青现象。

白瓷长颈瓶 唐朝时期 高22.2厘米、口径6.9厘米、底径7.2厘米

唐代白瓷生产以北方地区为盛,邢窑在今河北省临城县、内丘县一带,其产品色泽如雪似银,叩之铿锵有声,代表了当时白瓷的最高水平。此外,河南巩县窑烧造白瓷的时间长,产量大,品种多,公元8世纪是其高峰,西安市唐大明宫遗址和西市遗址曾发现巩县窑的产品。河北曲阳窑烧造白瓷的时代较晚,但其产品胎质洁白,釉色白净光润,晚唐时已取代了邢窑的地位。这件白瓷长颈瓶的造型,在唐代瓷器中实属罕见。

白釉瓶 高14.4cm,口径6cm,足径7.2cm

瓶口外撇,肩下渐收,底足平实。通体施白釉,釉色无杂质,瓶体除肩部刻划两组弦纹外,别无纹饰。

邢窑白瓷传世品以盘、碗居多,瓶类非常少见。此瓶器型虽小,釉面又无刻划纹样,但纯净洁白的釉色,端庄秀美的造型,仍能使人感受到大唐盛世雍容华贵的气质,有极高的收藏价值。

邢窑白瓷以其实用的造型、洁白的釉面在唐代成为最受欢迎的瓷品种之一。唐朝人李肇《国史补》中就曾记载:“内丘白瓷瓯,端溪紫石砚,天下无贵贱,通用之。”不仅如此,邢窑白瓷与越窑青瓷都被作为地方名瓷向宫廷进贡,并成为最早的贸易用瓷运往海外,受到各国人民的喜爱。

邢窑白釉“盈”字盖盒 唐代

胎质白皙密致。通体施白釉,仅子口接触处未施釉。釉层洁白匀净。底部刻一“盈”字,应为唐代内府“百宝大盈库”的简称。是唐代白瓷中的佼佼者。

褐釉模印贴花双耳罐 高19.2cm 口径12.6cm 足径14.2cm

长沙窑是唐代南方重要的、规模甚大的青瓷窑场,其窑址位于湖南省长沙市郊铜官镇瓦渣坪,所以又称“铜官窑”或“瓦渣坪窑”。长沙窑始于初唐,兴盛于中晚唐,终于五代。长沙窑最重要的成就,是最先把铜作为高温着色剂应用到瓷器装饰上,烧出了以铜红作为装饰的彩瓷,这是我国陶瓷史上的一项重大发明,也是我国釉下彩绘的第一个里程碑,对宋代的钧窑,元明清时期的釉里红、豇豆红、郎窑红等铜红釉产品的问世,都起到了最初的奠基作用。

长沙窑青釉褐彩贴花人物壶 唐 白釉绿彩枕 高9.5cm,长16.5cm,宽10cm。

枕长方形,圆角,一侧有孔。枕面白釉地,中央以绿彩绘4朵菱形花纹组合成的大菱形图案,四角又各绘小朵花纹。釉面开细小纹片,底无釉。

长沙窑青釉褐绿彩花卉纹枕 唐代

此枕釉下彩绘褐、绿色花瓣,色调柔和。唐代长沙窑的釉下彩绘已经比较成熟,采用蓝、绿、褐、黄、红等多种彩料。长方形圆角枕是唐代典型的瓷枕样式。

三彩盖罐 通高23.5cm,口径12.8cm,足径12.8cm

罐口微撇,短颈丰肩,肩下渐收至底,平底圈足。罐盖尖顶,出边,直口,盖与罐口不吻合,略小于罐口。罐口施黄釉,罐身施釉不到底,以绿釉为地,衬以白点及黄道组成的菱花图案,盖面以绿釉为地,衬以白点及黄道组成的四瓣纹饰。

唐三彩陶器是我国古代陶瓷史上的一枝奇葩,是在汉代低温铅釉陶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的成果。

三彩双系罐 高12.5cm,口径13.5cm,底径6.9cm。

罐呈扁圆形,口内敛,平底,口外两侧各有一系。器内施黄釉,外壁以绿釉为地,上以白、黄、绿三色点染花朵。器施半釉不到底,露胎处呈白色。

解说陶瓷上下五千年文化(下)


独领风骚的元代瓷器

元代制瓷业是宋,金制瓷业的继续和发展。元瓷夹在宋和明清两个制瓷业高峰之间,过渡性十分明显。一方面,宋、金时期的一些名窑,如磁州窑、钧窑,景德镇窑,龙泉窑的传统产品仍在继续烧造,特别是龙泉,青白系诸窑,由于外销的需要,大件器型增多,生产规模普遍扩大;另一方面,元代中晚期景德镇又正式烧出了青花,釉里红,钴蓝釉,铜红釉,卵白釉等新品种,为它日后成为瓷都奠定了基础。

元朝统治时期,北方定窑、耀州窑巳经走向衰落,钧窑和磁州窑则继续发展。

元代景德镇成功地烧造出青花瓷和釉里红瓷,这是两种极具特色和名贵的品类。青花着色力强,呈色稳定,纹饰永不褪脱,且风格幽靓典雅,素净秀丽。光润透亮的青花釉与素雅明净的白胎巧妙配合,互相衬托,颇具中国水墨画之特色,并且标志着由素瓷转为彩瓷的新时代的到来;元青花以其多层次,满画面,主次分明的装饰特征和以彩绘为主兼刻、划、印花的装饰技法,为我国陶瓷艺术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青花凤穿花执壶 高23.5cm,口径4.7cm,足径7.3cm,腹径13cm

壶直口,口下渐展,粗颈,垂腹,腹下内敛,圈足微外撇。腹一侧安有上细下粗的长弯流,另一侧有如意形把柄,柄上端安小系。平顶盖,圆珠钮。底白釉,无款识。流绘以火云纹,柄有银锭、宝钗等纹饰,盖绘菊瓣纹。器身于青白釉下满饰青花纹样,腹两面均绘凤穿缠枝花卉图案,并间以火珠云及竹石纹。

青花麟凤纹盘 高7.9cm,口径46.1cm,足径26.1cm

盘折沿,菱花式口,盘心坦平,圈足。器身施青白釉,底素胎无釉。盘内外绘青花纹饰多层。口沿上饰一圈卷草纹,里壁青花网纹地上突出白色的缠枝牡丹6朵,盘心边缘环以卷草纹一周,中央青花地烘托麒麟、翔凤各一,空间衬以白色的莲花及朵云纹。盘外壁为缠枝莲花6朵。

花海水白龙纹八方梅瓶 高46.1cm,口径6.2cm,足径13.4cm

梅瓶胎骨厚重,小口平沿,颈细短。瓶身修长,有八棱。肩饰斜格锦纹,锦纹下一周大如意云头纹,内绘凤或麒麟穿牡丹图样,瓶身中部一周绘4条白龙,衬以青花海水和火焰纹,近足处饰一周如意云头纹,内绘牡丹花叶。

青花鸳鸯莲花纹盘 高7.3cm,口径46.4cm,足径29.8cm

盘折沿,16瓣菱花口,盘心坦平,圈足。盘内、外施亮青釉,底素胎无釉。盘内外绘青花纹饰。内沿面环绕锦纹。内壁饰串枝花一周,6朵仰覆牡丹相间缀于曲折的枝茎上。盘心绘鸳鸯戏莲主题纹饰,并蒂莲竖向环置,一对鸳鸯戏于其间。盘外壁亦以串枝牡丹环绕,与内壁纹样相对应。

景德镇窑青花牡丹纹罐 元,高27.5cm,口径20.4cm,足径19cm

罐直口,短颈,圆肩,敛腹,浅圈足,砂底。内外施白釉,外壁以青花为饰。口沿为缠枝花,肩部为缠枝莲花,腹部通景绘缠枝牡丹,近足处为仰莲瓣纹。

釉里红高足杯 高9.1cm,口径7.5cm,足径3.8cm

杯撇口,深腹,瘦底,下承中空竹节式高足。通体施青白釉。杯身涂抹3块釉里红斑,并置一小圆系,杯底和高足以子母榫相衔接,可以自由转动而不脱开

釉里红刻兔纹玉壶春瓶 高20.5cm,口径6.3cm,足径6.8cm

瓶撇口,细颈,圆腹,圈足。俗称“玉壶春瓶”。通体施青白釉,肩部及腹径最大处各有暗刻弦纹四道,上腹部暗刻一只野兔奔跑于花草间,刻花技法娴熟,刀锋犀利洒脱,线条流畅自然。小兔作回首观望状,以釉里红点睛,形象栩栩如生。花纹空白处随意涂抹釉里红,形成红地白花,增强了图案的艺术效果。瓶内口部施釉里红。

釉里红缠枝牡丹纹碗 高10cm,口径20.6cm,足径9.1cm

碗墩式,口微外撇,圈足。通体白地红花,内外口沿各绘回纹一周,碗内壁为缠枝菊纹,碗心双圈内饰折枝花卉纹,外壁绘缠枝牡丹纹,足外墙绘回纹一周。

此碗纹饰活泼明快,红色较艳,无论造型或纹饰构图都具有鲜明的时代风格,为元代釉里红瓷器的代表作品。

青花釉里红镂雕盖罐 通高41cm,口径15.5cm,足径18.5cm

罐直口,短颈,溜肩,鼓腹,圈足,砂底无釉。胎体上薄下厚,胎质细腻,青花色彩浓艳,釉里红略暗。附狮钮盖。

绚丽多姿的明代瓷器

明时的景德镇官民竞市,“有明一代,至精至美之瓷,莫不出于景德镇”,“合并数郡,不敌江西饶郡产……若夫中华四裔,驰名猎取者,皆饶郡浮梁景德镇之产也”,景德镇真正成了“天下窑器之所聚”之地。除了在继承前代技术并发扬光大的种类烧造方面外,明代景德镇还消化和吸收了各大日益没落的著名窑场的优秀技艺,并广采博收外来文化的精华,不拘一格,大胆创新,创造了许多新的品种、新的造型、新的装饰,真正是“开创了一代未有之奇”,而所有这些创新,不仅造就了明代景德镇在全国制瓷业的中心地位,而且光照千秋,辉映千古。

洪武

釉里红松竹梅纹玉壶春瓶 高33cm,口径8.8cm,足径11.3cm

瓶撇口,细颈,圆腹,平底,圈足。通体釉里红纹饰:里口沿绘卷枝纹一周,颈部绘蕉叶纹,颈、腹之间绘变形海水、卷枝纹各一周,腹部主题纹饰为松竹梅,衬以山石、芭蕉、灵芝纹。近足处绘莲瓣纹一周,圈足上亦绘卷枝纹。

釉里红缠枝牡丹纹执壶 高32cm,口径7.3cm,足径11cm

壶唇口,细颈,斜肩,硕腹,圈足。壶身作玉壶春瓶式,壶体一侧置弯曲细长的壶流,并以一云板形饰件与壶身相连,另一侧置曲柄,连接于颈腹之间,柄上端置一小系。壶通体绘釉里红纹饰,唇口绘回纹一周,颈部分层绘焦叶纹、回纹、缠枝灵芝纹各一周,腹部满绘缠枝牡丹纹,壶流亦满饰缠枝花卉,壶柄绘有缠枝栀子花等纹饰,近足处为一周变形莲瓣纹,足外墙绘卷草纹。足内满施白釉,无款。

鲜红釉高足碗 高9.9cm,口径15.8cm,足径4.2cm。 碗撇口,弧腹,高圈足微外撇。碗外壁及足满施鲜艳的宝石红釉,内壁为白釉,有暗云龙纹装饰。碗心暗刻篆书“永乐年制”四字款。 此碗造型秀美,鲜红釉纯净无瑕,亮丽匀净,为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唯一带有永乐官窑年款的红釉器。甜白釉划花缠枝莲纹梅瓶 高24.8cm,口径4.5cm 瓶小口,肩下渐敛,足胫处略外撇,圈足,砂底无釉。通体施甜白釉,釉面暗划3组纹饰,依次为卷草纹、缠枝莲花纹、折枝花卉纹,以弦纹间隔。 甜白,明永乐时期景德镇御窑厂创烧的一个白釉品种,其特点是白如凝脂,素若积雪。之所以称“甜”,是因其洁白的釉色给人一种甜美之感。又有人称其为“填白”,是指在此白瓷上可填彩绘画。青花压手杯 高4.9cm,口径9.2cm,足径3.9cm 压手杯是明代永乐时期景德镇御窑厂创制的新型瓷杯。杯体如小碗状,口微撇,直壁,丰底,圈足。此杯制作精细,形体古朴敦厚。内外均绘青花纹饰,青花色调深翠。杯心有葵花一朵,花中心青花篆书“永乐年制”四字款。外壁口沿下绘朵梅一周,腹部饰缠枝莲纹。压手杯的特点为胎厚体重,重心在杯的底部,口沿微微外撇,手握杯时,正压合于手的虎口处,给人以稳重贴合之感,故有“压手杯”之称。

青花折枝花果纹梅瓶 高28.5cm,口径4.8cm,足径11.3cm

瓶小口圆唇,短颈,丰肩,宽圈足。通体青花装饰。肩部绘变形莲瓣纹,纹内绘朵花。瓶身绘折枝花果,大小各3枝,分别为石榴、枇杷、樱桃、葡萄、荔枝,近足处绘上仰蕉叶纹一周,素底无釉。此瓶是明永乐时期景德镇御窑厂烧制的宫廷用器,这种梅瓶的传世完整器物不多,十分名贵。

明永乐年间,青花瓷器经过洪武朝短暂的低潮后又迅猛发展,出现了自元末青花瓷成熟以来的第二个高峰。这一时期,青花瓷器无论产量还是质量都达到了一个新水平,被称为青花瓷器的“黄金时期”。它一改元青花繁密、雄健的格调,呈现出浓艳、凝重、古朴、典雅的艺术风采。由于此时烧制青花使用进口的“苏麻离青”钴料,产品呈现出浓艳明亮的蓝宝石般色彩,纹饰线条间往往会出现晕散现象,宛如水墨画在宣纸上所形成的墨晕,错落有致的黑色斑点与艳丽的青花相映成趣,产生了非凡的艺术效果。

宣德

鲜红釉菱花式洗 高3.8cm,口径15.9cm,足径13cm

洗通体作十瓣菱花式,敞口,浅身,腹壁近直,平底。通体施鲜红釉,釉面匀净,色鲜艳。口沿与腹壁花瓣出筋处显露洁白的胎色,与器身的红釉相映生辉。底施白釉,无款。

蓝釉白花鱼莲纹盘 高4cm 口径19.2cm 足径12.7cm

盘敞口,弧壁,圈足。内外均以宝石蓝釉为地,并饰白釉鱼莲纹装饰。盘心在白色圈栏内绘莲池游鱼图,两尾游鱼潜游于飘浮的水草与盛开的莲花之间,外壁亦绘莲池游鱼纹,荷莲与游鱼规则地相间排列。足内施白釉,青花双圈内楷书“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款。

青花梵文出戟盖罐 高28.7cm,口径19.1cm

罐直口,平肩,硕腹,下部微向内收,平底,口上有槽,肩部凸起8个长方平面扳手,附圆盖。胎体厚重,釉色青白,青花浓艳并有黑疵,以渲染手法描绘纹饰。罐身分层饰海水纹、八宝、蓝查体梵文及莲瓣纹。罐盖面饰4朵云纹,间以五个蓝查体梵文,是佛种子字,盖之外壁饰海水纹;盖内顶面莲瓣纹环围,九瓣之上各书一蓝查体文字,中央双线圈内从左至右篆书“大德吉祥场”五字,与罐内底面同样的五字相对应。

青花缠枝莲纹瓶高19.8cm,口径3.8cm,足径7.1cm

瓶直口,圆唇,细长颈,扁腹,圈足。通体青花纹饰。口沿下饰朵梅纹,身部饰缠枝花卉,足墙外饰卷枝纹。口沿下从右至左楷书“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款。

明宣德朝的青花瓷,以其胎釉精细、色泽浓艳、造型多样和纹饰优美而著称,被认为是明代的素花瓷器之冠。宣德青花所用青料为“苏泥勃青”,烧成后在青花部分出现黑疵斑点,与浓艳的青色相映成趣。宣德青花的图案装饰,继承、融合了元代青花的笔绘画风,并渐趋典雅、秀丽。其纹饰以花果纹为主,很少描绘人物。

青花矾红彩海水龙纹合碗高7.4cm,口径17.4cm,足径9.3cm

碗敞口,折底,圈足。碗外青花红彩饰海水龙纹,以青花绘云及海水,红彩绘双行龙,下腹部饰凸起的弦纹两道。碗里光素无纹饰,中心青花双圈内楷书“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款。这种类型的合碗应有盖,此碗失盖。

宣德青花加彩器物比较少见,此碗造型秀美,为当时首创。所绘龙纹下辅以海浪纹饰,愈显生动。

鲜红釉描金云龙纹碗高8.8cm,口径20.9cm,足径9cm

碗撇口,弧腹,瘦底,圈足。通体施红釉,口沿一周呈白色,称“灯草边”。内外壁均以金彩描绘二龙戏珠纹,外壁近底处以金彩绘变形莲瓣纹一周,金彩虽已脱落,但图案依稀可见,可以想见原初金彩与鲜红釉相辉映的富丽气度。足内施白釉,无款。

清乾隆帝曾于丁酉年作诗赞此宣德红釉碗:

“雨过脚云婪尾垂,夕阳孤鹜照飞时。沼澄铁旋丹砂染,此碗陶成色肖之。”

成化

斗彩婴戏图杯高4.8cm 口径6cm 足径2.7cm

斗彩初创于明宣德年间,是一种以釉下青花勾线,再以釉上彩绘填彩的方法。斗彩工艺至成化年间趋于成熟,烧制的斗彩瓷也最为精美,因使用的是国产平等青料,具有呈色稳定、色泽淡雅的特点,再加艳丽的釉上色彩,使其形成主次分明、交相辉映的艺术格调。《博物要览》云:“若宣窑五彩,深厚堆垛,成窑用色浅深,颇有画意。”成化官窑制品常见高足杯、酒杯、盘、碗、罐等小型器物,造型玲珑奇秀,胎体细润,彩料精纯,绘画淡雅幽婉。此件斗彩婴戏图杯即其中的代表作之一。此杯造型轻盈秀雅,胎体洁白细腻,所绘婴戏纹饰为成化器中少见的题材,愈益珍贵。

成化彩鸡缸杯

此杯是明成化朝景德镇御窑厂烧制的宫廷用器,明清文献多有所载,颇为名贵。明万历年间《神宗实录》载“神宗时尚食,御前有成化彩鸡缸杯一双,值钱十万”,由于鸡缸杯的名贵,引来仿制不息。清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各代无不仿烧。康熙时仿品最佳,从造型到纹样都贴近原作。

斗彩高士杯,高3.4cm,口径5.9cm,足径2.7cm

杯敞口,口沿微撇,口下渐敛,浅圈足。足内双方栏内楷书“大明成化年制”双行六字款。杯外壁绘两组斗彩纹饰,一为“王羲之爱鹅”,一为“俞伯牙携琴访友”,故有“高士杯”之称。画面中王羲之着红衣,临池俯视水中游鹅,身后一绿衣童子手捧书卷,四周环以垂柳、野花,彩云轻飘。另一面俞伯牙服绿衣,头扎双髻,稳步前行,一红衣书童抱琴相随,四周松柏苍翠,野菊丛簇。

弘治

黄釉描金双耳罐高31.6cm,口径18.8cm,底径17cm。

罐直口,溜肩,肩以下渐敛,平底,口、肩之间置对称曲带形双耳,口、底大小相若。罐内施白釉,外施黄釉。罐身上下共有描金弦纹7道,双耳上各有青花线2条,下腹部相对的两面以金彩绘二牛。底素胎无釉。

青花麒麟纹盘,高6.5cm,口径34.5cm,足径22.2cm。

盘撇口,弧壁,圈足。砂底无釉,有褐色斑点,俗称“糊米底”。盘里口饰双弦纹,盘心青花双线圈内绘两只奔腾追逐的麒麟及朵云纹。盘外壁绘首尾相逐的麒麟,间以朵云纹。外口沿楷书“大明成化年制”横行六字款。

据文献记载,成化青料系用江西饶州乐平出产的“陂塘青”,又称“平等青”,这种青料含铁量低,没有了宣德青花那种黑斑,其柔和淡雅和透澈的蓝色与宣德青花浓重艳丽的效果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黄釉描金双耳罐高31.6cm,口径18.8cm,底径17cm。

罐直口,溜肩,肩以下渐敛,平底,口、肩之间置对称曲带形双耳,口、底大小相若。罐内施白釉,外施黄釉。罐身上下共有描金弦纹7道,双耳上各有青花线2条,下腹部相对的两面以金彩绘二牛。底素胎无釉。

嘉靖

霁蓝釉梅瓶高27.4cm,口径3.8cm 足径8.6cm

瓶小口,短颈,丰肩,肩以下渐广至腹部内敛,圈足。通体施高温霁蓝釉,近底处由于积釉较厚呈紫黑色。足内无釉露胎。

此瓶造型端庄古朴,釉色浓重而匀净深沉,釉面莹润,是明嘉靖蓝釉瓷器的精品。

白釉塑贴红蟠螭纹蒜头瓶 明嘉靖,景德镇窑制品,高30cm,口径2.6cm,足径10cm。

瓶口呈蒜头形,细长颈,溜肩,鼓腹,高圈足外撇。瓶通体施白釉,釉质洁白细润。口部刻细线蒜瓣纹,腹部有粘接痕一周。瓶颈至肩部塑贴一条红色螭龙,曲体上仰,口衔仙草,由肩部向颈部盘绕,卷尾与首相接,四肢平伏于瓶肩部。

万历

五彩镂空云凤纹瓶高49.5cm,口径15cm,足径17.2cm。

这件镂空云凤纹瓶不仅成功地运用了五彩装饰,而且以熟练的镂雕技艺,给人以巧夺天工之感。如此繁密的镂空与五彩装饰相结合的工艺,反映出当时瓷匠们高超的技能,是万历时期官窑五彩瓷中的稀世珍品。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