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家窑彩陶的真伪鉴别

彩陶真伪的外表特征:

一、白色粉末状碱性皮壳鉴别

白色粉末状碱性皮壳在彩陶上的出现,多因彩陶在含碱性、酸性化学物质较严重的地下埋放之故,形成时间长达千年以上,浸蚀从外涉内。反复清洗都会重复出现,只有用利器反复刮取,后用盐酸力口水清洗,方可达到满意的清除效果。

伪造这类皮壳者,多使用农药中的二铵、尿素、化肥或醋类含碱较强物质,再掺上水,进行多日浸泡后也会出现类似状况的皮壳,但存有刺鼻的气味,而真品内含泥土和湿阴造成的地气味,不呛人。此外,选择含碱性较强的阴湿地带,埋下伪品,经多日后也会出现白色粉末状皮壳。两类伪造方法都时间短,浸蚀浮浅,稍加清洗便会清除掉。

二、合成皮壳(俗称土锈)鉴别

地下潮湿形成的泥浆、土类、沙粒含碱物质合成后浸蚀到彩陶上面,致使彩陶局部表层出现颗粒状皮壳。由于形成时间较长,浸蚀较深,清洗很难,用酸加水反复清除方见底胎和色彩。如不得法会损坏外部绘制的颜色和纹饰。

伪造这类皮壳,多用木胶、乳胶稍加水稀释成浆状,外用不规则的刷子刷上去,内多用灌浆方式以饰其表。这类也分两种,即回窑类和不回窑类。所谓回窑,即色彩与皮壳处理后,再回到高温炉窑内烧制,这样一来,后上的色彩、皮壳坚实牢固,不易清除。而不回窑就是不经过高温炉窑处理,皮壳与色彩易清除。

鉴别此类伪造也不难。首先要知道木胶、乳胶经高温会被吸收或熔化,惟有搅拌的沙土物质尚存,但因没有浸蚀性,清洗两三次很容易掉落。用盐酸加水清洗,可以一次性清除。而不回窑一类用热水清洗就可清除。

三。自然草根纹鉴别

彩陶上草根纹多见,这是因为彩陶与各种植物茎根常年在地下共存,年复一年,草根生长的痕迹在彩陶表面留下纹理,并且浸透很深,有压印上去的感觉。有的草根纹已深入胎内,对彩陶的色彩、胎质有所破坏。

伪造草根纹,首先在器表伪造一层土状皮壳,再手工压印草根纹,因此没有深进底胎的感觉,而是轻浮于皮壳之上。如果用水反复冲洗,草根纹会随着伪造皮壳的消溶而脱落。而真品的草根纹形成时间需要千年,不易清除。有的伪造者也将伪品埋在多草地带,经过一段时间草根生长的痕迹也会浮现在器表,但与真品相比,浅显轻浮,没有凹印的力度。所以鉴定此类纹理多以入木三分、犹如凹印其内为标准。当然也有一些形成年限短、草根纹浅浮的彩陶,这多为后期形成,比例很小。此外鉴别这类草根纹要注意它的局部性特点,它的埋放地理环境是否存在草根生长环境,这直接决定着彩陶哪个部位出现草根纹或草根纹的形成数量。

四、胎质鉴别

早期胎质,因受手工制作或慢轮兼制局限,胎质厚度不均匀(贴敷、捏制、泥条盘制、轮制),器形多不规整,有歪口、左右腹凸起、凹进变形或整体外倾现象,其内胎多见轮行轨迹、手工盘制痕迹,外胎光滑透亮。此外老胎在地下经几千年埋放,其陶质中许多化学物质已经被其他物质吸收,胎质显得疏松、轻盈,有可透性。另外这种现象与原始的用柴火烧制有直接关系。

伪造的新胎给人的感觉首先是胎质光滑、坚硬,陶质密度较高,外观整齐、规整。在重量上比真品沉重,并且其内有高速轮制留下的痕迹。其次表面有伪装白色粉末状或土浆状皮壳。整体迹象,没有几千年的沧桑感,多是现代人高速轮制,煤火、电力高温技术的产品,尽管伪装得很真实,但经仔细辨别我们依然会找出它的破绽。

五、色彩鉴别

真品器表与色彩之上的草根纹、白色粉末状或黄土浆状皮壳有浸蚀脱落现象。也有因黄土高原气候干燥,自然保护条件较好,浸蚀现象较少。不过陶器色彩经历几千年沧桑,有陈旧感,色彩毛孔似的、斑点似的脱落到处可见。此外真品多用吸附性较强的矿物质颜料,色彩的脱落会造成底胎脱落现象。

新彩第一感觉是鲜艳,自然脱落现象少见。也有用手工打磨其表制造脱落现象来作旧,但多为通体而做,均匀、呆板如刷墙状,缺少真品自然脱落现象。有的色彩绘制上以后,再通过回窑高温烧制,其彩绘不易脱落。不过用盐酸加水清除的力、法可以解决此难题。色彩的新艳、伪造的外表看上去多不自然,略加分析就会一目了然。也有绘彩后不经回窑处理,颜色多用植物颜料剂,但见热水后即易溶化掉落;也有使用矿物颜料的,但没有经过回窑高温处理,反复冲洗就会出现大面积掉落或完全消融。

从以上几个方面我们对彩陶真伪的外表特征进行了分析,但在实际操作中,有可能多种现象同时存在,环环相扣,在鉴别时应层层分析,不能固执其一点而辨真伪。

彩陶作伪的几种形式:

一、新胎新彩

所谓新胎,就是用现代高速轮制技术所制的底胎。坯胎成型后,再经过煤火、电力高温处理,胎质牢固、坚硬。有的伪造者也仿古人,制作时在陶土内加植物、旷物如木屑、陶粒、黄色金属粒(铜状物),用来增加胎质的牢固性和疏松感。加入黄色颗粒的矿物质主要是模仿早期彩陶胎内存在的黄色物质(陶土中备有的黄铜颗粒)。

所谓新彩,是指现代人模仿早期彩陶图饰花纹,用现代绘制材料经后期加工的色彩纹饰。色彩分植物性和矿物质颜料。绘制工具多用尖头毛笔,其绘制过程中多出现锋芒。而古人多使用齐头笔,不易显出锋芒。制作工艺又分回窑和不回窑两类。部分高档伪品绘制纹饰后,回窑进行高温烧制,其彩不易脱落。

鉴别新胎新彩应多分析制作工艺特点、彩质特点,多与正品彩陶比较。

二、老胎新彩

老胎指在真品素面陶的基础上经打磨、纹饰绘制、皮壳伪装,再经高温烧制而后出现的伪品彩陶。其胎质与年代和真品陶器相当,约有几千年时间,而色彩纹饰则是现代人新力口绘上去的,出现千真半假的情况。对彩陶收藏而言,仍视为伪造品,不宜收藏。

三、老胎老彩修复

这类指色彩纹饰脱落后再进行修复,分局部修复和全面修复两种,又分回窑或不回窑两类。其表有伪造皮壳、草根纹处理,其中一部分是原有的,从而出现真伪混杂的情况,可以假乱真。鉴别此类多看草根纹,色彩修复后的陶器,其草根纹多在彩色花纹之下,而真品彩陶上的草根纹多在其上。在颜料的选择和使用上也有不同,并且底胎存有残渣,有脱浮现象。从这一点人手足可辨其真伪。

真品彩陶的几种情况:

一、老胎老彩相对完整的彩陶

这里指破坏很小,自出土以后其胎质没有破裂,色彩纹饰没有脱落,完好程度在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彩陶,对收藏者而言可算为上品。

二、修复保持原貌的彩陶

彩陶出土时已破碎,但碎片又都保存着,经专业人员修复后,可恢复其形状。但不加修饰,保持拼接处的裂隙和色彩图饰残缺的原貌。

三、修复添彩的彩陶

残破彩陶经修复后,再加以修饰。裂缝内填加密封胶状泥土,然后根据原器上保存的花纹样式进行修饰复原。

四、残缺不整的彩陶

因种种原因彩陶出土时已遭破坏,仅残存部分残片,经拼接修复后,尚有部分残缺处,保持残缺原状。

上述分析过程中多以单独现象为例举,而在实际操作中,会同时遇到几种现象并存,我们必须一项一项进行认真分析,不能执其一而忽视其他方向。另外,鉴定工作除了掌握一般规律外,还存在个别特殊现象。例如,彩陶真品也有绘彩不回窑的特殊情况。

taoci52.com扩展阅读

载入史册的陶与彩 马家窑古彩陶的收藏价值


马家窑古彩陶

马家窑古彩陶

马家窑古彩陶

马家窑古彩陶

这是一组典型开门的马家窑古彩陶罐,其精细的纹饰例如流水纹,卷曲纹、蓖纹等在美学研究上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它与我国远古时期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对美的认识结下不解之缘,也引起我国美学界泰斗杨辛先生的高度重视。华夏收藏网字画版资深藏家梅月外史老师在给学生上美学课时业曾引用马家窑彩陶纹论述美的产生。这一组马家窑彩陶器有较大的收藏价值。

一种物品的收藏价值,要看它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观赏价值和增值价值等。所有的远古陶都有历史价值,而马家窑文化古彩陶的文化价值和观赏价值,是其它远古文化类型的古陶器无法比拟的,特别是它的巨大增值潜力,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收藏队伍的迅速扩大,将进一步被人们所认识。2000年以来马家窑文化彩陶的价格,每年都以翻倍的速度增长,成为收藏界十分耀眼的新星。

马家窑文化是分布于甘肃一带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彩陶文化,其彩陶占整个陶系的20%-50%,随葬品中可达80%,而且成型与装饰技术也至为发达。自本世纪二十年代瑞典人发现此类文化遗存以来,马家窑文化一直处在学术界热烈的讨论中。有关中国古代彩陶是本土发生还是西方传入的课题的研究使之声望日隆,其富丽神秘的图案及多变的造型也令艺术家爱不释手。但无论对这些问题作出怎样的诠释,马家窑文化炊食具本身的精美已足以让后人垂涎了。

老窑瓷:肉眼鉴别宋代建盏的真伪


当一种东西一旦有了高价,有了市场的需求,在利益驱动下就会有人造假。

实际上,从上世纪90年代起,国内便出现了仿宋“兔毫盏”。而近几年来,随着造假者在胎、釉、做旧处理等技术上的突飞猛进,对宋代建盏的仿烧技术,则已经达到可以在市场上以假乱真的水平,甚至能让一些专业藏家看走眼。所以收藏老窑器(包括建盏),冯玮瑜认为,传承有序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在来源可靠的情况下,再来看实物就把握大很多。

据国家文化市场调查评估中心葛帆等有关专家研究,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肉眼鉴别宋代建盏的真伪:

一是看外观(造型)。宋代建盏一般以敛口和敞口两种为多见,大多是口大足小,形如漏斗。距口沿一厘米处向内凸起圆棱一道,外壁近足三分之一处无施釉,口沿上的釉大多是深黄褐色的,釉水上薄下厚,近圈足处自然垂流成滴珠状,型号有大、中、小三种,最常见的是中型,口径10—12厘米、高度5-6厘米、圈足2-3厘米的为多。造型敦厚古朴,线条自然流畅,修坯随意大方,一眼看去给人一种古意焕然的感觉。仿制品的外观过于规整,胎釉稍薄,给人的感觉好像是比宋代的“盏”尺寸略大一些,过分灵巧,古韵不足。

二是看胎体。宋代建盏的胎土是用当地富含铁质的瓷土,盏壁的厚度约0.2—0.8厘米左右,最厚处在底部超过一公分,因此上手较沉,有很明显的压手感。由于当时的加工手法及工具都较现代落后,因此胎土中多含没能完全粉碎的较大颗粒,显得略为粗糙。在烧制过程中由于受到窑内一氧化碳的影响、胎呈色紫褐色、粗而坚硬、重如铁渣。宋代“盏”多修胎较草率,经上釉烧成后还能见到修胎时留下的棱角痕迹。底足浅挖近似实足,圈足内常见留有少许浅黄色的垫饼残迹。这些残迹有的由于和胎土烧结在一起,所以很难将之去除。

三是看釉。在“兔毫盏”1310±20℃的烧成温度下,釉水大量向下流动,口沿处的釉较薄,并且多呈黄褐色,它的主要成分为三氧化二铁,因此所受到的侵蚀也比较严重。当我们用手抚摸口沿时就有毛糙扎手的感觉;在5—10倍放大镜的观察下,可以很清楚地看见高低不平、坑坑洼洼的麻子底和条状的侵蚀痕迹,严重些的甚至可以看见时隐时现的露胎处。

如何鉴别古钧瓷的真伪?


何谓古钧瓷呢?根据现代文物收藏和古董界的习惯认可,古今以1911年划界,即1911年以前烧制的钧瓷谓古钧瓷,1911年以后烧制的钧瓷叫现代钧瓷。如何鉴别古钧瓷的真伪?古钧瓷收藏中最大的风险就是真伪,拿真品价格买到一件赝品不仅不能升值,而且会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所以,在收藏古钧瓷时,真伪的鉴别至关重要。

如何鉴别古钧瓷的真伪?古钧瓷鉴定的方法包括科学鉴定和经验鉴定。

科学鉴定是通过仪器进行热释光测试等,对古瓷器胎料的化学组成,特别是微量元素的成分进行分析,从而判断出瓷器的大致年代。

经验鉴定是传统的方法,凭借人的感觉器官,包括眼看、耳听、手摸等,通过对钧瓷造型、釉色、装饰、工艺、胎质的观察与分析,结合鉴定者的学识和经验,来判定钧瓷年代和真伪。

钧瓷的科学鉴定,需要专门的设备仪器,费用大,耗时多。而经验鉴定则比较简便,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下面就古钧瓷真伪的辨别,介绍四种简易的古钧瓷鉴定方法。

一、看造型。钧瓷的造型明代以前有壶、碗、盘、碟、枕等,品种不是很多,多为当时的日用品,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如果有谁拿一件活环瓶造型,说是古代的,那肯定是假的。因为这种活环工艺是新中国成立后恢复钧瓷生产过程中,钧瓷艺人借鉴玉雕的艺术手法推出的新品种,古代是没有的。另外,还有一些造型古代也没有,如虎头瓶、益寿瓶等,都是现代产品。

二、看工艺。古代钧瓷的制作为手工成型。主要有手拉坯和印坯。这两种成型方法都会在器物的内表面留下手工痕迹,如手拉坯的旋纹、肋肢纹,印坯手刮的泥纹等,这可以通过观察器物的内腔而看到。而现代注浆产品的内表面光滑平整,足部内有足窝与外足相对应。另外,注浆产品厚薄均匀,不像手拉坯下部较厚重。但要注意不能单以产品的轻重定真伪,因为注浆产品也可注得很厚。注浆产品与手拉坯、印坯产品还有一个区别,就是注浆产品坯体外部若修整不好,模子对接缝处容易出现凸起线,有的为上下线,呈左右对称状,有的腰部呈现一圈线。所以,从成型工艺上看,注浆者肯定是假冒古代的。当然,现代作伪也有用手工的,这就要综合各种因素来分析判断。

三、看釉色。从时代特征上看,钧瓷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釉色,如唐代的黑釉蓝斑,宋代的紫红花釉,宋元两代的天青、天蓝、月白釉等。而瓜皮绿、大火蓝釉产品,清朝之前是没有的,清末以后才有。从釉质上来分析,宋代的红釉往往发紫、发蓝,呈现乳光,色调深沉稳重。而后世的钧红釉,要么釉色纯红、乳浊度低,要么虽也发紫发蓝,但釉质玻璃感强,光泽明亮。如果作旧杀光,则又显得过于晦暗,显然与古钧不同。后世仿造的一种天青釉器,是在氧化焰中烧成的,釉里边混有钴的成分,色调与古钧有较大差别;而用还原焰烧成的铁呈色的天青釉产品,就须结合胎质、造型、做工、烧成等因素来判断其真伪。

四、看底足。宋代官窑钧瓷底足一般抹有芝麻酱色釉或较薄的青白釉,多数刻有一到十的数码字。但上好的器物当时均已选入皇宫中,不好的统统被打碎深埋地下,所以民间极少见有完整的官钧器物,若有者一般皆为仿品。但官钧残器碎片真品倒时有所见。宋元时期民用钧瓷器物,如碗、盘之类,由于当时是批量生产,故足部的旋削一般不十分讲究,比较随意自然,现在仿制的足部多旋削规整,这一点与古代钧瓷是不同的。

应该说,了解和熟悉古钧瓷的过程,如何鉴别古钧瓷的真伪?鉴定钧瓷是一个不断把玩的过程,只有见到的、经手的古钧瓷多了,才能够炼出火眼金睛,成为鉴定古钧瓷真伪的行家里手。

如何鉴别成化瓷器的真伪


成化瓷器以其轻盈秀雅的风格独步一时,追求淡雅幽婉,特别讲究线条美。收藏界有“明看成化,清看雍正”的说法,这个时期的瓷器多是小件、观赏把玩瓷,在艺术和审美角度上看达到了历代高峰。

方法一:辨胎釉

釉质肥腴,润如凝脂

成化陶瓷胎质洁白、细密、干涩;胎体秀美而轻薄,迎光透视呈牙黄色或肉红色;釉色微微闪青,釉质肥腴,润如凝脂,上手抚之如同婴儿的肌肤一样,为成化官窑器所特有风格,这种釉色是鉴定明成化瓷器的重要特征之一。

方法二:辨纹饰

纹饰线条纤细柔和,多用双线勾勒填色法

成化时期纹饰线条纤细柔和,多用双线勾勒填色法,填色较淡,青花瓷之淡雅之态如轻歌曼舞,画意飘逸潇洒。成化斗彩器物装饰讲究浓淡搭配,以平涂为主,不分阴阳,画面缺少层次感。花朵和人物衣服以平涂法绘画施彩,树叶、花朵无阴阳向背之分,人物衣服,只绘单色外衣,无内衣衬托,故有“成窑一件衣”之说,山石也无凹凸之感。

方法三:辨彩料

“姹紫”一色独具特色,色如赤铁

成化色彩具有清雅的色彩效果,旷绝古今。色彩特征是:“鲜红色,艳如血,厚薄不匀;鹅黄色,娇嫩透明而闪微绿色;杏黄色,闪微红;水绿、叶绿、山子绿色,皆透明而闪微黄;蜜蜡黄,色稍透明;赭紫色暗;姜黄色浓光弱;姹紫色,色浓而无光。而彩色中的“姹紫”一色独具特色,色如赤铁,表面干涩无光,后代很难模仿,可谓成化一代的标志。

怎样鉴别浅绛彩瓷的真伪?


雅致脱俗的浅绛彩瓷,是晚清至民国初年闻名遐迩的瓷苑奇葩,由于多是吴昌硕、吴待秋、黄士陵、王风池、金品卿等著名画家、书法家和御窑厂名匠的作品,品位很高,所以如今这些名家作品的市场价格多在十几万元、几十万元,有的甚至突破了百万元,可见升值潜力之巨大。

浅绛彩瓷俗称文人瓷画,是以一种浓淡相间的水墨釉上彩料绘画纹饰后,再染上浅淡的赭石与极少的水绿、花青等色彩,经低温烧制而成,色调清淡、优雅、柔和,富于水墨韵味。由于其艺术效果与纸本和绢本上的浅绛画相似,所以陶瓷界叫它“浅绛彩瓷”。浅绛彩瓷这种独树一帜的色彩和艺术个性,大大提升了它的鉴赏与收藏价值。从器形分,目前常见的浅绛彩瓷品类有瓷瓶、水洗、笔筒和鼻烟壶等。

浅绛彩瓷诞生于清咸丰年间,盛行于同治、光绪时期,衰落于民国年代,存续时间70年左右,其存世量远没有五彩、粉彩和青花瓷器那么多。特别是御窑中几位顶级名匠,都具有非凡的文化修养与瓷绘技艺,作品的艺术价值和文物价值是相当高的,这也为收藏者提供了可以"捡漏"的机会。在众多的浅绛彩瓷作者中,目前最受追捧的是"珠山八友"的作品,因形神并茂、诗画合璧的特点深受藏家喜爱。

由于浅绛彩瓷日渐走俏,伪品也开始入市,这就更加考验收藏者的眼力。浅绛彩瓷的作伪主要有四种情况:一、新瓷新画:按照旧浅绛彩瓷的构图和风格,直接在新瓷胎上彩绘烧制。这类伪作以带有博古纹饰的大瓶居多。二、老瓷后画:作伪者寻得旧器物后,将上面原有的纹饰去除,再按浅绛彩的模式重新绘画,题假款于其上。三、添款改款:将绘画水平较高的无款浅绛彩瓷作品添加或改成名家题款,有的还故意搞成模糊不清的样子,造成欺骗性。四:珷玞充玉:珷玞像玉但又不是玉,即卖家为了盈利,故意把民国晚期的水彩瓷说成是浅绛彩瓷,以蒙骗收藏者。

鉴别浅绛彩瓷的真伪,除了要把握好胎质、釉色和器型等特征外,还须在以下几方面加以区分:首先是名家彩绘和冒充名家的区别,收藏者要真正熟识各位浅绛名家的绘画风格,将他们的特点吃透,并知晓旧浅绛彩的风韵。其次是真款识与假款识的区别,由于真品作者具有很高的文化素养,因此题款书法往往清丽流畅、极为考究,而作伪者大多书法拙劣、千人一面。三是浅绛彩瓷与粉彩的区别,一定要将民国年间的粉彩瓷、水彩瓷与浅绛彩瓷区分开来。四是浅绛彩瓷珍品与滥竽充数之作的区别,收藏者要盯住浅绛彩瓷艺人的佳作上,潜心收集艺术价值高的精品杰作,则一定会获得最大的投资回报。

鉴别景泰蓝的真伪好坏


景泰蓝是在铜器的表面,施以各色珐琅质,徐成花纹。花纹的四周,嵌以钢丝或金银丝,最后经高温烧制而成。 景泰蓝起自明代景泰年间。以景泰、成化两朝烧制最多,且质量也属上乘。明亡,景泰蓝工艺几乎失传。到乾隆年间,烧制景泰蓝的作坊又渐增多。同治以后,洋人来华,不少人不惜重金收买景泰蓝,国内一些商人便专门设厂烧制,有的甚至假冒景泰、成化年间产品。

景泰蓝中比较重要的材料是珐琅。假的景泰蓝,一般不用珐琅,而用其他颜料代替。伪造景泰蓝的方法主要有:将铜器铸好,用钢丝圈作花纹,加上颜料即可烧制。如果是蓝色,便须用银蓝、硬蓝和黑色三种颜料搅混而成;紫色则用银紫、银蓝、黑色三种颜料搅混;白色用硬白、银白与粉红颜料;深绿用银绿、硬绿、银蓝和黑色颜料;浅绿用银蓝、银绿、蛋青和地子绿四种颜料;黄色则用银黄研面,掺和黄米而成。无论烧制什么颜色的景泰蓝,其中都必须加油烟土,烧成之后,才能有砂眼。烧好后,还得以火镀金,细石磨光。然后抹上杏干粥,使其生锈。数旬后将浮锈洗去,再用油脂擦揩。假景泰蓝的颜色、光泽就与上了珐琅质的景泰蓝几乎一样了。

传世的景泰蓝中,以明代的产品为最上乘。凡明代烧制的产品,其表面大多光洁透亮。绿色如翠玉一般,红色如鸡血,紫色象旧紫晶,蓝色近似蓝锭,白色仿佛凝脂,黄色如嫩姜。这个时期的景泰蓝,丝胎都是黄铜镀金,因为是用火镀上去的,所以都有沙眼。

清代所产景泰蓝,色彩大都有些发糍。其丝胎主要是红铜,镀金也为火镀。乾隆时期所烧制的景泰蓝,以黄白二色为最佳。其黄色黄而发干,与煮熟的鸡蛋黄相同。后来的仿制品则多黄中发绿或发红。乾隆朝的白色景泰蓝也很难仿造。一是因为其白色与车渠石的颜色相差无几,仿者须用很难得到的六品顶珠仿制。

另外,其白色白而且干,后来虽然也有人发明了一种白色的干料,但烧时又不容易熔化。比起其他颜料,火候很难掌握,如果不是手艺高超的工匠,很容易使器物受到损伤。

怎么鉴别宋代定窑瓷器的真伪?


定窑是宋代著名瓷窑之一,以生产白瓷驰名。宋代是定窑的发展时期,产量、质量及制作工艺较五代又有明显提高。定窑瓷器多为白釉,亦有少量的黑釉、酱釉、褐釉、绿釉等。

泪痕:宋代定窑白瓷烧制工艺水平很高,瓷土筛选精细,烧成的瓷胎细密坚致,体轻薄。釉色白中泛黄,呈牙白色。有流釉痕,和流淌的泪痕相似,即所谓的“泪痕”。其厚处均有明显的偏黄色,是宋代定窑的特征。

芒口:宋代定窑口沿多不施釉,称为“芒口”。为了掩饰这种缺陷,芒口处往往镶上金银或铜边。

装饰:宋代定窑瓷主要装饰技法为刻花、划花和印花。尤其以印花工艺最为精美。刻花和划花图纹流畅,见莲花、牡丹、萱草、鸳鸯等纹饰。而仿品和真品相比,刻花、划花刀法不如真品犀利流畅,仿品印花陶瓷纹饰多不清晰。

白胎:定窑颜色釉品种均有一个共同特点,全系白胎,即与白瓷所用胎料完全一样,之时外罩色釉不同。这是紫定、黑定、绿定与其他窑口区别的标志。 

宋代定窑白瓷烧制工艺水平很高,瓷土筛选精细,烧成的瓷胎细密坚致,体轻薄,釉色白中泛黄,呈牙白色;釉处有流釉痕,和流淌的泪痕相似,是宋代定窑的特征。另外一个特征是宋代定窑口沿多不施釉,古董行内人士称为芒口。为了掩饰这种缺陷,芒口处往往镶上金银或铜边。

古陶瓷真伪的鉴别方法


中国陶瓷,历史悠久,品种繁多,它是我国历代文化的结晶。喜爱古陶瓷艺术品的人不少,但是懂得陶瓷鉴定的人却为数不多。因为,古陶瓷鉴定是一门综合的技术,要掌握它,需要下一番功夫。例如,要鉴定一件陶瓷古董的真假,首先要对中国几千年各地陶瓷的生产有所了解,才能从胎质、釉色、造型、纹饰、款识甚至重量等方面入手,作出准确的判断。对初学者来说,如能潜心钻研,循序渐进,掌握一些古陶瓷的鉴别方法是完全可以做得到的。

现将古陶瓷鉴定方法介绍如下:

一般来说,从胎质、釉色可以看出其年代和窑口。例如,距今4000年前的商周时代的青釉瓷器,又称原始青瓷,是青瓷的低级阶段,其胎为灰白色和灰褐色,胎质坚硬,瓷化程度较高;其釉色青,釉层较薄,厚薄不均。这是因为当时采用沥釉方法进行施釉的缘故。

又如,五代时的釉色为天青色。据传说,五代后周柴世宗指雨过天晴的天空,对向他请示御用瓷釉色的官员说:“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作将来。”所以,五代的瓷釉便被钦定为天青色。这种釉釉色莹润,施釉较薄,青中闪着淡淡的蓝色。

又如,宋代龙泉窑的梅子青釉。这是宋代龙泉的最佳色,是青釉中的代表作。其色可与高级翡翠媲美。釉层较厚,釉面光亮,玻化程度高,釉面不开纹片,质莹如玉,其色近似梅树中生长着的“梅子”。

明代永乐、宣德、清代康熙的江西瓷器的胎釉各具特色。永乐时期白釉最负盛名,釉质肥厚,润如堆脂,纯白似玉,釉面光净晶莹;胎色纯白,胎质细腻,并且有厚薄不均现象。如在强光下透视可以看到胎釉呈一种粉红、肉红或虾红色的倾向。这一特征,是其它瓷器中所没有的。

明代宣德年间,与明永乐年间时间虽近,但瓷胎釉色却迥然不同。同一器皿,永乐胎厚,宣德胎薄。宣德时大件琢器底部多无釉,露胎处常有红色点,俗称“火石红斑”,还有铁锈斑点。清康熙、雍正时的仿宣德瓷器则无此特征。

清代康熙时瓷器的胎釉,胎色细白,胎质纯净,细腻坚硬,与各朝代的同一器皿相比,它的胎体最重。此外,这一时期的同一件器,往往施两种白釉,器内、口缘、器外底施粉白釉,其釉较稀薄,往往见有小缩釉现象;底部还现有坯胎中旋纹痕迹。器身施亮青釉,其釉莹润光亮,胎釉结合极坚密。一件器皿施两种釉,是清代康熙年间生产的瓷器的最大特点。

掌握好各朝陶瓷瓷胎、色釉的主要特点,是我们鉴别古陶瓷的年代和窑口的可靠的依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