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嘉靖时期瓷器有什么特点?

官搭民烧

由于烧造量巨大,御窑厂无法完成宫廷的派烧任务,当时一部分钦限瓷器,以“官搭民烧”的名义派给民窑完成,代烧官窑器是民窑中的“官古器”户,在民窑“官古器”户中烧造的瓷器,平时供民间上层阶级所使用,这样就使官、民窑之间界限变得不像明初以来那样分明了。

造型古朴凝重

嘉靖时期景德镇瓷器风格与前朝大不相同,大型器物如大龙缸、大罐、葫芦瓶、大盘等的制作日渐增多,而且一般都较粗糙,不注重修胎,琢器腹部的胎体接胎痕比明初的还要明显,但官窑小件器物仍较精细。嘉靖时期,唯重大器,瓷器造型繁杂而拙笨,风格浑厚敦实。琢器中的瓶类多饰活环双耳,执壶垂腹常突起鸡心;最为流行的是各式各样的大小葫芦瓶,这与皇帝崇尚道教有关;大盘的口径达80厘米;还见有长方、四方、六方、八方、银锭形状的盒,其成型工艺难度,远胜过圆器。更有上圆下方之器,合乎道家“天圆地方”的理论,这些为别朝所少见。

嘉靖朝器物虽制作较粗糙,但瓷器制作水平取得了不小成就。在这里必须要提及的是明嘉靖“大龙缸”,大龙缸是皇宫的专用品,一是用来养鱼观赏,二是放置在宫中盛水防火的。嘉靖朝大龙缸瓷质坚硬,胎体厚重,釉质肥厚,使用回青料绘画。由于龙缸器形巨大,制作技术复杂,烧制十分困难,当时有十窑九不成之说。明人王世懋《窥天外乘》载:“嘉靖间……上忽命烧大缸,围至六尺,所用土料青料既多,比入火,十无二三完好者,做是为虚费甚巨,而人莫教言”。到明万历时期已经烧制不出这种大龙缸,万历随葬的青花龙缸,也只好用他祖父嘉靖年间制造的了。

嘉靖时期瓷器多见道教色彩纹饰

由于嘉靖帝尊道教,故当时瓷器上多见道教色彩的纹饰,如八卦、云鹤、鹿鹤、三星等;花纹图案趋向繁缛华丽,但形象却不如以前生动活泼;此时的婴戏图中,小孩的多数短躯头大,而且头后脑勺画得特别大,小孩显得天真可爱,画匠似将全部爱心绘在瓷器上;此时的龙纹还是猪嘴龙,有的张着大嘴,眼睛圆睁,一副憨态可掬的感觉;也有一些正面龙,面部向外,犹若狮头;瓶、罐于肩部多绘有璎珞纹。

嘉靖青花用的是回青,色调蓝中泛紫

嘉靖官窑青花瓷,是以使用“回青”料为标志的明代嘉靖青花,是明代青花瓷器史上又一个突出的阶段,由于采用西域的回青料,青花色泽浓翠艳丽,发色蓝中泛紫。成书于嘉靖年间的《江西大志·陶书》说:“旧陂塘青产于本府乐平一方,嘉靖中,乐平格杀,遂塞。石子青产于瑞州诸处。回青行,石子遂废。”可知嘉靖时期景德镇曾用过3种青花料,即乐平的陂塘青、瑞州的石子青和西域的回青。其中“回青”料主要是官窑使用,由官府专门保管。民窑中的“官古器”户可能在接受官府派烧官窑器任务时非法的挪用一点外,一般民窑是不能得到的。因此,所谓“回青行,石子遂废”之说,只是指官窑而言。事实上,即使官窑使用回青料,也一定要和江西料掺和使用。《江西大志·陶书》记载嘉靖时期官窑青花配料的情况说:“回青淳,则色散而不收;石青多,则色沉而不亮。每两加青一钱,谓之上青;四六分加,为之中青;十分之一,谓之混水……中青用以设色,则笔路分明;上青用以混水,则颜色清亮;真青混在坯上,如灰色;石青多,则黑。”嘉靖官民窑青花瓷有各种色泽,由于使用不同成分的青料,而官窑中的典型器那种浓翠艳丽的色调正是由于正确的配比所产生的效果。回青钴料应是今新疆地区所产。

嘉靖瓷器品种繁多,色彩丰富

嘉靖五彩器开创了一代彩瓷制作新局面,色调以红绿取胜,整体给人感觉古朴艳丽。为我国彩瓷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于白釉地上直接绘以五彩的器物,其中红彩艳丽如枣皮红色,有时以黄彩衬托,使红黄色重叠,呈现凝厚的橙红色调;黄彩似同蜜蜡;绿彩为大绿;蓝色则以青花代替,色调蓝中泛紫;由于当时烧造红釉器原料缺少和技术退步等原因,多用矾红彩施于白釉之上,来替代红釉。这种彩釉的特点是多数颜色较深而亮,颜色似枣皮的红色,可见用笔涂抹的痕迹;除青花、五彩、矾红彩外,嘉靖时期烧造的品种还有,白釉、黄釉、蓝釉、斗彩、三彩、金彩、孔雀蓝釉、白釉绿彩、白釉黄彩、黄釉绿彩、黄釉红彩、红釉绿彩、黄釉青花、青花红彩、蓝釉白花等,品种十分丰富。

taoci52.com扩展阅读

明代嘉靖瓷器上青花特点


明代后期进口回青料已经使用殆尽了,很少在青花瓷器上使用进口钴料了,但是明代嘉靖青花以进口灰青和国产石子青料配合使用,色泽一反成化,弘治时的浅淡和正德时稍浓而泛灰的色调,青花发色普遍呈现一种蓝中微泛红紫而浓重、鲜艳的色调。其特点是:既没有永乐、宣德及元代青花瓷上那种明显的黑铁斑,也少见正德时期的那种灰黑色调,又比成化时所用的平等青要显得艳丽。

明代嘉靖青花器使用“回青料”,《窥天外乘》记:“回青者,出外国。正德间,大珰镇云南,得之,以炼石为宝。其价,初倍黄金,已知其可烧窑器,用之果佳。”《江西大志》中记,嘉靖青花瓷是回青与瑞州石子青料配料使用,配制比例不同,则呈色各异。此器青花色泽浓重鲜艳,幽菁可爱,纹饰描绘精工,笔法酣畅,体现出嘉靖青花瓷自由豪放的艺术特色。

明代嘉靖瓷器青花特征

明代嘉靖瓷器上青花浓处呈深紫色,往往图案轮廓的笔道和后加盖的青色,润化为一体。构成了鲜名的时代 特色。明代嘉靖瓷器上青花呈色可分为三种:

1. 嘉靖早期青花颜色深沉发灰。呈黑蓝色调,图纹有晕散效果,类似正德晚期,为钴料中回青配方比倒过高或者窑火温度过高的缘故;

2.嘉靖中期青花颜色浅淡发蓝,并且有精细之作。及至万历,越发浅淡,而图案线条更显细密。颇有成化遗风;

3.嘉靖晚期瓷器的青花色调颜色鲜发红发紫,亦称“青金蓝”颇像产于阿富汗之青金石色泽。为嘉靖时青花典型瓷器特点,这种回青料配以石青料产生的效果。

4.大盘是嘉靖官窑烧制的典型器物,有青花、黄釉青花、五彩、孔雀绿釉、孔雀蓝釉等品种。青花瓷是嘉靖时期的重要品种。清人《南窑笔记》品评嘉靖青花:“嘉窑料用回青,故浓翠红艳。多龙、凤、梵书、鱼、鸟、花样,但画工精重,不能比宣、成窑。”龙纹的描绘颇具时代风格,头呈三角形,龙嘴上颚比下颚长,鼻作如意形,状如猪嘴,俗称“猪嘴龙”,为嘉靖时期龙纹的典型形象。

大明嘉靖年制青花龙凤纹瓜棱罐

青花龙凤纹瓜棱罐高17厘米 口径8.6厘米 足径12.4厘米,青花罐器呈八瓣瓜棱形,唇口,短颈,丰肩,鼓腹,假圈足。青花装饰,肩部缠枝花卉纹,并篆书“洪福齐天圣寿万年”八字,腹部为龙凤呈祥纹,并衬以祥云纹,外底青花书“大明嘉靖年制”六字二行楷书款。

嘉靖时期罐的造型丰富,有圆形、方形、六方、八方、长方、扁方、瓜棱等形制,有青花及各色彩釉品种,装饰纹样多种,有云龙、云鹤、八仙、婴戏、鱼藻纹等。瓜棱罐形制别出心裁,借鉴自然界的花果形态,在瓷器上表现出来,制作难度较大。此器端庄规整,反映了制瓷工匠的高超技巧。青花色泽浓艳,笔触流利生动,画法稚拙,纹饰新颖别致,采用图案化的构图技法,使龙凤纹更加富有装饰效果和艺术情趣。

嘉靖青花缠枝莲纹罐

嘉靖青花缠枝莲纹罐高16.5厘米 口径8.5厘米 足径10.3厘米。罐圆口,短颈,鼓腹,假圈足。通体青花装饰,腹部主题纹饰为缠枝莲花纹,辅以勾莲纹。外底青花双圈内书“大明嘉靖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此器追摹成化青花瓷的笔意,但青花发色较艳丽,画法稚拙纤细,时代特征鲜明。

嘉靖青花仙人寿字纹八棱罐

嘉靖皇帝信奉道术,祈寿求福图案为瓷器的重要装饰。形体高大,造型规整,青花发色纯正鲜艳,纹饰富丽繁缛。

青花仙人寿字纹八棱罐高49.7厘米 口径21.9厘米 足径25厘米,罐呈八棱形,唇口,直颈,丰肩,鼓腹,圈足。通体青花装饰,颈部钴蓝地绘折枝花卉纹,肩部锦地圆形开光内书“福”、“寿”字,腹部“寿”字锦地绘八仙人物,辅以江芽海水纹,胫部为变体莲瓣纹。

明代嘉靖青花云龙纹盘瓷器特点


大盘是嘉靖官窑烧制的典型器物,有青花、黄釉青花、五彩、孔雀绿釉、孔雀蓝釉等品种。青花瓷是嘉靖时期的重要品种。清人《南窑笔记》品评嘉靖青花:“嘉窑料用回青,故浓翠红艳。多龙、凤、梵书、鱼、鸟、花样,但画工精重,不能比宣、成窑。”龙纹的描绘颇具时代风格,头呈三角形,龙嘴上颚比下颚长,鼻作如意形,状如猪嘴,俗称“猪嘴龙”,为嘉靖时期龙纹的典型形象。

嘉靖青花云龙纹盘

青花云龙纹盘盘敞口,弧壁,平底,圈足。高8.8厘米 口径44.4厘米 足径28.2厘米。青花云龙纹盘以青花纹饰装饰,盘心和外壁绘云龙纹,云纹呈“壬”字形,外口沿下青花横书“大明嘉靖年制”六字楷书款。

明嘉靖青花云龙纹盘

明代成化和嘉靖瓷器绣墩


瓷质绣墩,因其体型高大、面部宽平,烧造难度很大,所以在古代坐具中很少见,明代的瓷质绣墩,过去所知以嘉靖、万历时期最为多见。随着近几年的考古发现,说明早在明中期以前,御器厂已开始烧造绣墩。斗彩绣墩,纹饰用青花勾线、内填彩料。正统至天顺时期,已开始用青花勾线完成釉上彩纹饰的轮廓线,至成化时这种工艺已非常成熟。

绣墩又称坐墩、凉墩,为一种古代坐具,多置于庭前院落,既实用又美观。河南安阳隋墓中曾出土有青釉小瓷墩,宋、元时期亦有制作。绣墩风行于明、清两代,其时代特征是,明代墩面普遍隆起,而清代均系平面。主要有青花、五彩、粉彩、珐花、三彩等制品。

明成化珐花镂空孔雀花卉纹绣墩

明成化珐花镂空孔雀花卉纹绣墩【类别】:瓷器、珐华瓷

明成化珐花镂空孔雀花卉纹绣墩【年代】:明成化年间

【文物原属】:明代宫廷御用瓷器

【文物现状】: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明成化珐花镂空孔雀花卉纹绣墩【简介】:

明成化珐花镂空孔雀花卉纹绣墩高35cm,面径22.3cm,底径23.5cm。

绣墩呈鼓式,中空,面微鼓。墩面中心镂刻牡丹纹。腹上下各饰凸起鼓钉纹,腹中部镂雕有凤来仪图,朵朵牡丹竞相怒放,枝叶纵横交错,洞石交叠,山影重重,祥凤翩翩起舞。腹两侧各贴塑一兽面耳。通体所施釉色为白、蓝、紫及孔雀蓝四种。

明代嘉靖五彩龙穿莲池纹绣墩

五彩龙穿莲池纹绣墩,明嘉靖,高36.9cm,面径24.0cm,底径24.0cm。清宫旧藏。

绣墩呈鼓式,中空,面微隆起。内素胎,外青花五彩装饰。墩面绘一正面龙腾跃于莲花水池之上。外壁中间主题纹饰为二龙穿行于莲花水池中,上下各凸起鼓钉纹一周,鼓钉与墩面之间和底足之间均绘回纹。

绣墩又称坐墩、凉墩,盛行于明清两代,见有木质、石质、瓷质等材质。品种有青花、素三彩、斗彩、粉彩等。

明代各时期青花瓷器有哪些特征?


明清时期是青花瓷器达到鼎盛又走向衰落的时期。当时景德镇已经是明代青花瓷器官窑产地。明永乐、宣德时期是青花瓷器发展的一个高峰,以制作精美著称;总的说来,这一时期的官窑器制作严谨、精致;民窑器则随意、洒脱,画面写意性强。从明晚期开始,青花绘画逐步吸收了一些中国画绘画技法的元素。

1、明初(洪武朝1368--1402)的青花瓷有大小盘、碗、梅瓶、玉壶春瓶等。所用青料以国产料为主,也不排除有少量进口料。青花发色有的淡蓝,有的泛灰。前者有一部分有晕散现象。纹饰布局仍有元代多层装饰的遗风,题材也变化不大,但许多细节已有变化:如蕉叶的中梗留白;花瓣留白边较之元代更明显清晰;牡丹叶子“缺刻”部位较深,不如元代的肥硕;菊花绘成“扁菊”,**以方格纹表现;龙纹仍是细长身,但除了三、四爪外,已出现五爪,爪形似风轮,气势不如元龙凶猛矫健。辅助纹饰的如意云头由元代的三阶云改为二阶云;莲瓣纹内多绘佛家八宝(元代多绘道家杂宝)。碗、小盘多绘云气纹,仅绘于器物外壁的上半部。器物底足多平切、砂底无釉见窑红。未出现年款,带款的器物也极少。

2、永乐、宣德(1403—1435)的青花瓷器呈现出了较高的工艺水平。此期所用青料,以苏泥勃青为主,多见“铁锈斑痕”。也有部分国产青料。但即便是国产料,发色也相当好。器型有盘、碗、壶、罐、杯等。尤其是出现了一些僧帽壶、绶带扁壶、花浇等非汉文化的器型,反映了这一时期与外域、外族的文化交流与融合。纹饰多见各种缠枝或折枝花果、龙凤、海水、海怪、游鱼等。胎质较以前细腻致密。釉质肥润,多见橘皮纹。

两朝的器物相比,永乐的器型较轻薄、秀美,青花发色较浓艳、铁锈斑痕更重,纹饰较疏朗,描绘更细腻,底釉较白,器物多无款,仅见“永乐年制”四字篆书款。宣德器器体较厚重,纹饰较紧密,底釉略泛青,带款器较多,有四字或六字年款,并有“宣德款布全身”之说。总的说来,宣德青花数量大、品种多、影响广,故有“青花首推宣德”之说。

3、正统、景泰、天顺(1436—1464)三朝,由于政治动荡、天灾人祸等因素影响,导致了经济的衰退。而且从正统初即多次下令“禁造官样瓷器”,故这一时期瓷器数量较少,被称为陶瓷史上的“空白期”。总的说来,此期器型主要还是瓶、罐、碗、杯、盘等几类。所用青料仍有部分是“苏青”。青花发色有的浓艳,与宣德器相近似,有的淡雅,与成化器较接近。釉面多泛灰。胎体较厚重。底足修削不细腻,有敦厚感;多见浅宽平砂底,有的有粘砂现象,有的见火石红。

正统时的瓶、罐器口为直颈形,与宣德器一致;天顺时的则是象梯形的上窄下阔形,与成化时相近。瓶、罐的身体均是丰肩、圆腹、下收、足稍外撇;梅瓶的器身较宣德的修长。纹饰以一笔点划为主,有人物、花卉、龙凤、孔雀等。人物的背景多画大片云气纹。瓶、罐边饰喜画海水纹或蕉叶纹,其蕉叶中梗留白,叶面较宽大,像小树一般。款识正统的是福字款;景泰开始款识从器心移到器底,除福字外,还有“太平年造”、“太平”、“大明年造”等;天顺有纪年款、梵文款等。

4、成化(1465—1487)、弘治(1488—1505)、正德(1506—1521)三朝处于明中期。成化和弘治中期以前使用平等青,发色淡雅。弘治晚期与正德则发色灰蓝。但此期也有个别器物发色浓艳,有铁锈斑。

成化多淡描青花。纹饰布局前期疏朗,后期繁密,多画三果、三友、九秋、高士、婴戏、龙穿花等。花叶似手掌撑开状;叶子多齿边,花叶均无阴阳正反;鱼藻的水草飘似海带;山石似钥匙状无凹凸感;边饰较简单,碗、盘、杯等口沿、圈足仅用弦纹装饰;龙多为夔龙,鼻子长长的像象鼻;十字宝杵、阿拉伯文等伊斯兰教内容的纹饰多见。胎质细腻洁白,釉极细润有玉质感,但稍微发青。器型有罐、梅瓶、洗、盏托、盘、杯、碗等,炉为三乳足筒式或鼓形炉。款识除“天”字罐外,还有“大明成化年制”六字单、双行款;图记款主要有方胜、银锭等。

正统时的瓶、罐器口为直颈形,与宣德器一致;天顺时的则是象梯形的上窄下阔形,与成化时相近。瓶、罐的身体均是丰肩、圆腹、下收、足稍外撇;梅瓶的器身较宣德的修长。纹饰以一笔点划为主,有人物、花卉、龙凤、孔雀等。人物的背景多画大片云气纹。瓶、罐边饰喜画海水纹或蕉叶纹,其蕉叶中梗留白,叶面较宽大,像小树一般。款识正统的是福字款;景泰开始款识从器心移到器底,除福字外,还有“太平年造”、“太平”、“大明年造”等;天顺有纪年款、梵文款等。

4、成化(1465—1487)、弘治(1488—1505)、正德(1506—1521)三朝处于明中期。成化和弘治中期以前使用平等青,发色淡雅。弘治晚期与正德则发色灰蓝。但此期也有个别器物发色浓艳,有铁锈斑。

成化多淡描青花。纹饰布局前期疏朗,后期繁密,多画三果、三友、九秋、高士、婴戏、龙穿花等。花叶似手掌撑开状;叶子多齿边,花叶均无阴阳正反;鱼藻的水草飘似海带;山石似钥匙状无凹凸感;边饰较简单,碗、盘、杯等口沿、圈足仅用弦纹装饰;龙多为夔龙,鼻子长长的像象鼻;十字宝杵、阿拉伯文等伊斯兰教内容的纹饰多见。胎质细腻洁白,釉极细润有玉质感,但稍微发青。器型有罐、梅瓶、洗、盏托、盘、杯、碗等,炉为三乳足筒式或鼓形炉。款识除“天”字罐外,还有“大明成化年制”六字单、双行款;图记款主要有方胜、银锭等。

弘治器物早、中期大致与成化同,甚至比成化更纤巧柔和。后期与正德器接近。花叶纹细而密,梵文图案增多,龙纹纤细柔和,人物洒脱。款识为六字、四字楷书款都有。

正德仍用国产料,前期用平等青,发色灰蓝。晚期始用回青。有的晕散。其器物的器型、胎质、釉质与弘治接近,气泡密集。深腹碗、带座器等流行。后期多见大器。纹饰常见的有凤穿花、鱼藻、狮子绣球、庭园婴戏、树石栏杆、莲托八宝等,绘画较弘治的粗。碗盘底心下蹋,碗出现鸡心底。器底多见窑红、粘砂、跳刀痕等现象。年款有四字和六字楷书款,个别用“造”字。

5、明晚期的嘉靖(1522—1566)、隆庆(1567—1572)、万历(1573—1620)三朝中,以嘉靖的时间最长,故此朝的器物发色不尽相同,早期的与正德器相近,发色灰蓝。但此期独具特色的是使用回青料。纹饰除传统的仍流行外,道教色彩的纹饰大量增加,如云鹤、八仙、八卦、道家八宝等。花组字为独具特色的纹饰。此外还有婴戏、高士、鱼藻图等。婴戏图的娃娃头前额突出明显。胎、釉均是小器细、大器粗。大器较多。八角形、四方形、六角形、上圆下方式葫芦瓶等异型器多见。朝珠盒为此朝独特器型。款识“制”、“造”均用,以“制”字居多。器底心书“金录大醮坛用”为祭祀用器。还有东书堂、东萝馆等堂名款。

隆庆朝由于时间短,因而器物也少,大器、带年款器则更少。青料用回青,呈色稳定、纯正,蓝中泛紫(不像嘉靖器般紫得厉害)。纹饰与嘉靖朝相近。因以小件器为主,胎、釉较细腻。多六角、八角等造型。官窑器的款识有“大明隆庆年造”和“隆庆年造”两种,不见“制”款;民窑器款有“隆庆年造”或“制”四字款;吉语款有万福攸同、福寿康宁等,颂语款有富贵佳器等。

万历早期用回青,中晚期用石子青及浙料。多淡描青花。纹饰除传统的外,还流行锦地开光纹饰;纹饰布局繁密,主题不清;另外福禄寿字为纹饰的也多见。瓶类较多见镂空、套活环等工艺。器型除传统的外,新出现了壁瓶。胎质较粗,釉白中泛青。款识多见“大明万历年造”,也有“大明万历年制”、“万历年造”;多伪托款,有宣德、成化、嘉靖的。总的来说工艺水平较前退步。

6、明末天启(1620—1672)、崇祯(1628—1644)时由于政治动荡,导致百业凋敝,陶瓷业也萧条冷清。天启十九年以后朝廷即无下令造官窑器,因此天启年款器甚少,以“大明天启年制”为主,也有“天启年制”款。民窑器中各种图记款、堂名款、吉语款、颂语款增多,如玉堂佳器、万福攸同等;多伪托款,有永乐、宣德、成化、天顺、正德、嘉靖等朝的,其中伪托天顺款的惟有天启。纹饰仍以传统纹饰为主,但道教内容的纹饰较万历时少,画意粗率。此期的纹饰较疏朗,生活气息较重。胎体厚重、胎质粗松、器形不规整、器底粘砂、塌底、跳刀痕等已成时代特征。

崇祯无官款器。器型不多,以钵式炉多见,此外还有碗、杯、瓶、花觚等。青料有石子青、浙料等。发色粗者多晕散、精者稳定。纹饰图案除传统题材外,高士图尤其多见。婴戏图小孩头大脚小比例不谐调。山水人物图(高士图)中秋草、括号云、小太阳等为典型特色。胎质粗疏。釉白中闪青,有的发灰。

总体来说,明青花工艺比较完善,已经具备规模生产的能力,现有很多精品存世。

乾隆时期瓷器特点


1、造型规整,比例适宜,外观曲线虽不及雍正时的优美,但仍比嘉、道时期的隽秀,小件器物尤为精致。前期器型和雍正时一样恰到好处,后期则显呆滞。此后各朝的造型风格,除嘉庆初尚能恪守乾隆l日样夕长余者皆为依次递减,每况愈下。2、前期胎体细润,后期渐趋粗糙。3、青花呈色虽有多种表现,但以稳定的纯正兰色居多。初期有黑褐、青灰、淡兰各色,色调均沉着,纹饰清晰。4、炉钧釉到乾隆时与雍正时不同,其颜色由松石绿和深兰色组成。5、法琅彩也称“古月轩”或叫“瓷胎画珐琅”,一般都有“乾隆年制”四字楷书的兰料款。6、古铜彩就是用粉彩及金彩,在瓷器上进行绘画,用来模仿古代青铜器的红、绿、兰各色锈斑,这是乾隆时期瓷器彩色的发明。7、乾隆瓷器中,有流行在红、黄、兰、绿、等彩地进行可绘画,可称为彩地绘画。8、有的彩地上开出圆光进行绘画,称作开光绘画9、由乾隆开始出现了彩地轧道,这种轧道,是用工具划出来的,像轧出来的一样,因而称为轧道。10、出现了用粉彩绘画的百花不露地瓷器s11、制作工艺水平极高、精巧、秀丽、无奇不有,为制瓷史上所罕见。12、图案纹饰,时代特征鲜明,绘画工细、层次清晰,画凤严谨而细腻13、器足较前朝宽厚、足脊滚圆,有的涂以黄色或黑色釉。足器近釉处,多有刮削胎体留下一圈小锯齿痕。14、官窑年款,多数是篆书体“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书图章款,个别也有“乾隆年制”四字篆书图章款。楷书款比较少。民窑器物上的家藏款不大盛行。

清代各时期的釉里红有什么特点?


釉里红是在元代开始烧造的,明初辉煌了一段时间,在宣德就停止了。差不多二百年之后。康乾盛世再度辉煌,随着盛世的结束,釉里红也就结束了。可以说,釉里红的烧造,都是伴随着盛世出现的。

釉里红三果纹碗是宣德朝创烧的一个名贵瓷种,它构图设汁新颖,果纹刻划非常生动。三果,分别为苹果、桃、石榴,代表平安、长寿、多子的吉祥寓意。其标准釉色应该是亮青釉和鲜红的红色,但是由于氧化铜在高温下特别活跃,非常不容易烧成,窑温稍偏釉色就会发生变化。

1.清雍正釉里红

明宣德时期原物与雍正时仿品的造型、纹饰、款识均相同,但两者也有差别。宣德原物口微撇,丰腹,高足,足微外撇。细砂底用手摸有滑润感,通体白釉,釉面有橘皮状小棕眼,外口边及底边积釉处,釉色浓泛青。

雍正仿宣德三果纹高足碗与真品比,口部撇度小,腹部深,细砂底少光润。口边及底边的积釉处青蓝色,釉面的橘皮棕眼非常细小。在款识方面,真假瓷器虽然都写在碗心,但真品字体大小不一,笔法遒劲有力;仿品款字体过于规整,拘谨无力。

真品的胎薄,釉面呈浅乳白色,细而温润;仿品胎较厚,釉面为青白色。三果的画法也稍有不同,宣德器三果为苹果、石榴、桃,雍正仿品把苹果画成两只连在一起的形状。

雍正时期御窑厂烧造的釉里红和青花釉里红瓷器质量最好,达到历史最高峰。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有人称雍正时期的釉里红为‘宝烧红’,发色呈鲜红色调,成品率高。

釉里红瓷器以仿宣德三鱼高足碗、盘、碗、三果高足碗、云龙碗、后三果瓶多见,还有蝙蝠碗等。釉里红呈色鲜艳十分成功,比康熙釉里红发色更为鲜艳,器物大多有‘大清雍正年制’双行六字楷书款。

这个时期,除了白釉釉里红之外还有青釉釉里红团龙、团风纹样的器物;雍正时期青花釉里红器也是历史上烧造最成功时期,常见器物有水盂、小水洗,石榴尊、梅瓶、花盆、各式瓶、碗、杯、盘等。纹样有缠枝花、串枝花、三果、松竹梅、莲托八宝、莲池图、云鹤、八仙、山水、人物、百鹿等。

釉里红颜色大多浅淡,但也有鲜艳制品。其纹饰中用青花绘制的树叶和用釉里红绘制的桃子都十分鲜艳,能够烧出如此鲜艳的两种不同颜色;说明雍正时期釉里红瓷器的制作技术已经十分成熟。

雍正皇帝对瓷器的要求非常高,雍正釉里红画得非常精细,主要特征就是:轻描淡定。画的笔道非常细,一点也都不晕散。而康熙时期的釉里红,经常发黑。因为那个时候,对温度控制不好。一旦温度高,颜色就飞了。所以工匠们,宁愿温度低一些,至少不会烧成一个白瓶。

2.清康熙釉里红

而且康熙时期的釉里红,甚至包括康熙早期的一些瓷器,都不会写款。就算要写,一般也会写明朝的款。如果一个颜色偏黑的釉里红,上面还落有‘康熙年制’,肯定就不真。可越是这样,反而价值非常高。民国时期,很多收藏爱好都知道,康熙的釉里红可是了不得的收藏。

3.清乾隆釉里红

乾隆则继承和发扬了雍正和康熙的态度。据《清档唐英奏折六十二号》记载:乾隆四年十月二十五日,唐英在北京,太监胡世杰奉乾隆皇帝之命,交给唐英釉里红挂瓶一件,画样一张。并传旨:‘看明瓷器釉色,照纸样花纹烧造几件送来,务要花纹清真。并将古瓷样式好者挑选几种,亦烧造釉里红颜色,俱写乾隆年款,送来呈览’。

可能有很多人不知道唐英,但只要是对乾隆时期的瓷器有研究的人,肯定就知道唐英是何许人也。他是乾隆皇帝任命的督陶官,由朝廷亲自派到景德镇坐镇,专事管理和监督烧瓷。虽然这个督陶官的品级不高。可是权力非常大。

唐英也不负圣恩,他从四十七岁到景德镇,干了二十八年,一直到七十五岁。实在干不动了。才请旨退休。唐英在退休之后,才几个月的时间,就去世了。可见,他确实是干到了油枯灯灭。

当时唐英是直接可以跟乾隆对话的。可见乾隆对烧瓷的重视。现在很多博物馆里,都有落款“沈阳唐英”的国宝级瓷器。甚至唐英在景德镇时期所烧造的瓷器,行内人都称之为“唐窑”。可见唐英在瓷器史上的地位。

唐英当时把挂瓶看了许久,把样子和颜色仔细记在脑子里,拿着纸样回去,亲自督促窑工。一定要把釉里红的颜色充分表现出来,釉水要肥润、颜色要鲜明。这件事发生在乾隆初年,说明当时对釉里红的重视程序非常高,釉里红的地位也显得很高。

所谓的挂瓶,就是挂在墙壁上的瓶子。瓶子一般都是圆的或是方的,那怎么挂呢?其实挂并只是半个瓷器的状态,前面有个弧度,后面是平的,可以挂在墙上装饰。当时的乾隆皇帝,很喜欢挂瓶。

当然,论价值的话,雍正时期或者乾隆时期的釉里红三果纹高足碗,还是不如宣德时期的。虽然雍正期的釉里红质量好,技术水平高。可是保有量也大啊,什么东西都是这样,物以稀为贵,越是稀少的东西,价格自然就越贵。雍正和乾隆时期,由于已经掌握了全面的技术,不管烧多少,都能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

4.釉里红的衰败

釉里红三鱼纹高足碗,明宣德

釉里红到了乾隆后期,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自然就谈不上突破,只是陷于一种程式化。随着乾隆盛世的结束,釉里红的黄金时代也跟着结束了。晚清的时候,咸丰一朝曾经烧过一些,咸丰的特点是,画的很细弱,软弱无力,以后就再也没有烧造过了。

釉里红的衰败,有很多原因。

第一个原因,我觉得是清代其他彩瓷品种的出现。清代有大量体貌瓷在生产,尤其粉彩中的矾红彩的出现,对釉里红产生了强烈的冲击。釉里红瓷器,从清雅角度上讲,不及青花。它是暖调子,青花是冷调子。从热烈角度上讲,它不及其他彩瓷。五彩、斗彩、粉彩、珐琅彩,都显得比它热烈。所以从这两个角度要求,它都显不出优势。虽然釉里红很珍贵,可是当有替代品,或者更好的产品出来之后,自然而然就会被淘汰。

比如说从建国以来,我国很多行业,原本都是手工制造。可慢慢的,都被机械化代替。因为机械化生产出来的产品,不但成本低,而且质量好,不容易出次品。当然,也有些行业,因为机械化,反而失去了传统文化。

第二个原因,康熙时期不仅仅只有釉里红,还有其他品种。比如说朗窑红、豇豆红,雍正时期的祭红,乾隆时期的珊瑚红、矾红等等。各种红釉的出现,导致对釉里红逐渐丧失兴趣。第三,尽管当时釉里红的工艺比较成熟,但烧造的难度和成本依然很大,导致它在市场上缺乏相应的竞争力。

清代有一个很喜欢写陶瓷诗歌的诗人叫龚鉽。他在《景德镇陶歌》中写道:‘市上今传釉里红,唐窑独著百年中。暗然淡简温而理,都识先生尚古风。’龚鉽提到了‘唐窑’,就是唐英时期的瓷器。诗里说:乾隆时期,市面上还很流行釉里红,唐英时期釉里红的生产,能够独领一百年。但这种瓷器还是显得比较暗淡温和,也许只有唐英先生才能够理解,古代的这种风尚。

明代嘉靖隆庆万历瓷器特征


明代瓷器有自己的时代特征,从瓷器的纹饰、款识、器形、瓷器品类来鉴别明朝瓷器的特征。明代是中国青花瓷器生产的黄金时期,而宣德朝则是明代青花瓷制作的顶峰阶段。

嘉靖时期

(1522----1566年)

一、嘉靖时期瓷器的概况

明代传至嘉靖,国政渐渐趋腐朽衰败。由于对封建王朝的骄奢淫逸,横徽暴叙,加上自然灾害的祸及,此时已是国库空虚,民力耗竭;同时史贪官横,激起人民的不满和反抗,此起彼伏的农民起义,动摇了封建王朝的根基。明代统治至此每况愈下。

此时的景德镇瓷器,风格与前朝相比大不相同,大型器物如大龙缸、大罐、葫芦瓶、大盘等的制作日渐增多,而且一般都较粗糙,不注重修胎,甚至琢器腹部的胎体衔接痕比明初还要明显。但官窑的小件器物仍很精细,只是与成化、弘治、正德时的色调和风格不同而已。

嘉靖时,瓷器制作仍以景德镇为中心。由于当时对外交往和贸易的扩展,瓷器也作为主要外销产品而大量倾注于国外市场,从而刺激和促使其品种和花样迅速创新。据蓝浦《景德镇陶录》一书记载:“制作益考,无物不有。”尤其是五彩器开创了一代彩瓷制作新局面,质量和数量都蔚然可观,为我国陶瓷发展作出了新的贡献。

正德时的瓷器以多书阿拉伯文为其突出的特点,嘉靖时的瓷器纹饰则多具道教的色彩,常见器皿有大葫芦瓶(谐音“福禄”之意)及口径达80厘米的大盘,(有说是用以盛冰的冰盘)等,造型也开始趋向多样化,如将各类瓷器做成八方、六方、四方、斗形和天圆地方等形状(可能与道教有关),其造型工艺的难度,远胜过那类简单的天圆地方;但造型多不规范,有夹扁、翘棱现象。

由于青花色料改用回青料(有的加石青),又称之为“青金蓝”或“佛头青”,其色调如朝珠串上的青金蓝石呈现的佛头青色,蓝中泛紫,构成鲜明的时代特征,这种色调,持续于嘉靖、隆庆、万历三朝。万历初期色多浅淡,隆庆时色泽最佳,呈色浓艳;至万历晚期,则色调灰暗,平庸无奇。此外,嘉靖官窑青花器中也有如成化时期的,蓝色鲜亮极富神韵。

此时,与五彩并行发展的另一类彩釉套叠工艺也很流行,如红釉黄彩,绿釉红彩、红釉绿彩等等,虽釉彩单调,但纹饰丰富,正反色搭配巧妙,十分醒目,显得新颖别致,以后,清代粉彩器上纷繁的色地、轧道等,就是在继承这种釉彩叠饰工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嘉靖时,金彩也在瓷器的纹饰中得到广泛应用。

明代仿古之风,成化时首开先例,嘉靖时更有发展,此时所仿成化青花器和斗彩器非常成功,如斗彩婴戏杯,颇具形神,为明仿明的佳作。万历时崇古之风更甚,当时成化鸡缸杯可值钱十万,价格如此昂贵并非偶然,除悠久的尚古渊源外,应当说,嘉靖时的大量仿品至少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造型特征:

嘉靖时期,唯重大器,瓷器造型繁杂而拙笨,风格浑厚敦实,与前朝大相径庭。琢器中瓶类多饰活环双耳,执壶垂腹常凸起鸡心,最为流行的是各式各样的大小葫芦瓶。圆器盘、碗类口多不圆,圈足直径较万历略小,足脊较薄,圈足一般均向心倾斜,倾斜度大者可以用手指勾挂起。

器型选例:

梅瓶----撇口,长颈,硬折肩,腹直下敛或呈束腰形。有青花或白釉品种,青花多绘老人、八仙、云鹤及缠枝莲等。

活环瓶----洗口,长颈,扁腹下垂,高足外撇,平底,颈部饰有双兽耳套活环。品种有青花与五彩器,多以龙凤纹为饰,外口沿署“大明嘉靖年制”官窑横款,清代康熙时与民间常有仿品,其区分点为:嘉靖器釉面肥润光亮,青花色泽浓艳深沉;康熙器胎坚体重,平底露胎致密纤细,青花呈翠蓝色调,民国器釉面泛青绿色,青花色调灰暗晕散、漂浮。

玉壶春----撇口,细颈,长颈下丰。其青花器,胎体较薄,绘有花鸟纹饰。

蒜头瓶----器型多样,蒜头形小口,长颈,扁腹,足有高矮之分与圈足中空或平底之别。有青花、蓝釉、五彩、釉里红等品种。其装饰或以青花、五彩绘璎珞、灵芝、云鹤、松竹梅、八仙,或堆塑出露胎火石红的蟠螭纹。

葫芦瓶----在原有的基础上发展出多种样式,如四方、六方、八方、上圆下方或多棱等。品种有青花、五彩、五彩描金、哥釉、蓝釉、白釉、黄釉及其他彩器。纹饰多具道教色彩,如云鹤、八仙、八卦、璎珞、缠枝莲、福禄寿及“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万寿清平”等吉祥文字。

执壶----器型多样,颈部细长,溜肩圆腹,足部高矮不等。常见有青花、蓝釉、白釉、五彩镂空开光三彩描金、红彩描金、金彩(红、蓝、诸地)等品种。装饰有露胎的火石红麒麟或描金的云龙、凤凰牡丹、折枝花八宝等。腹部常凸起鸡心为饰。

梨壶----与永乐、宣德时造型相似,但型制略大。有青花器与黄釉托红彩釉器。

罐----式样较多,大小高矮不一,大器高达71厘米。有圆形、瓜棱、四方、四方倭角、六方、八方、长方、扁方等,常见的有青花及各色彩釉器物,纹饰内容丰富,有团寿、鱼藻、云鹤、开光人物等。

塑像----比例适中,形象生动,潇洒。有寿星、文昌帝君、东方朔、八仙、观音、老君与人形枕。常以青花、三彩或五彩为饰。

缸----器型较大,高矮不等,多署边款,青花、五彩器较为多见,纹饰有云龙、穿花龙王、龙凤、婴戏、鱼藻、荷莲、缠枝莲等。

大碗----此时多见,为墩式或撇口式。有五彩、青花等品种,绘凤穿花、海水龙、松树寿字、人物等纹饰。

爵杯----类似青铜器造型,属于祭祀器,造型高矮,大小不一,其高奘器三足直立状,小器足腿外卷.有青花、蓝釉、黄釉、白釉、五彩及黄釉描金等品种。

方斗杯----呈斗形,因制作工艺较圆器复杂,故器型多不规整,见有青花、黄地绿彩、红地绿彩、绿地红彩及红地描金等彩器品种。纹饰为松竹梅、婴戏、缠枝花、松鹤等到图案。款识多不带栏圈。

马蹄杯-----呈马蹄形,器口较成化时的外卷。有回青、洒篮、孔雀篮、白釉等品种。

盘-----有青花、黄釉青花、孔雀绿釉、孔雀篮釉、茄皮紫釉、五彩等品种,器型多样。其中青花和黄釉青花龙纹大盘。最大口径可至80厘米,足内无釉,圈足内敛。其小盘与碟,除圆口外,还有方形与菱花形口,多为浅广,并常见塌底现象。纹饰有云龙、云鹤、松竹梅、“寿”字十八卦、道教符咒、吉祥文字、等等。

三、图案纹饰特征

嘉靖时的瓷器纹饰多用双勾轮廓线填涂,画风自然,既使图案画亦不板滞,仍显生趣。

此时的纹饰,突出地表现了为封建统治者“吉祥祈福”的内容,如灵枝、瑞兽祥麟、福寿康宁、寿山福海、团寿字、缠枝莲托寿字等,是最为常见的纹饰,甚至还有以树木或花枝缠绕形成“福”字或“寿”字的图案。

由于嘉靖皇帝本人好黄老之道,此时,瓷器上也相应地有道教思想内容的图案纹饰,如八仙、八宝、八卦、如意、老子讲经、灵枝捧八卦、缠枝莲托八宝、云鹤,等等。

宣德时期已有的的缨络纹,嘉靖时也大量出现,多见于青花、五彩及珐琅花器上。鱼藻纹在此时用得更加普遍、所画鱼体多肥大。同时,通俗演义与传奇人物也逐渐被采纳作为纹饰的主题,如东方朔偷桃、孙悟空大闹天宫等。以吉祥文字作瓷器装饰的,内容多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万寿清平”等,除为统治阶级祈福外,也有粉饰太平之意;有一些吉祥语,则作为款识而出现,富有时代特征。嘉靖时所画龙纹,体渐细腻;仿绘宣德时的蟠螭龙纹,也远不如宣德龙那样气宇轩昂。

总之,嘉靖时期瓷器纹饰已趋富丽繁褥,笔法虽清丽,但画面缺少层次。

常见图案纹饰:

云龙、团龙、飞龙、荷塘龙、海水团龙、穿花龙、凤凰、凤穿花、麒麟、狮子、龙虎、狮球、八骏、三羊、四云(龙、凤、麟、龟)、蟠螭、云鹤、桃鹤、海马、异兽、海马云纹。荷塘鸳鸯、鲤鱼、四鱼、水草鱼、鱼藻、缠枝莲、缠枝灵枝、缠枝葡萄、缠枝子午莲、缠枝莲托寿字、折枝花、折枝莲、瓜蝶、朵莲、蕉叶、忍冬纹、缨络、开光图景。海水、云纹云头、八宝、八卦、婴戏、竹林老人、松下老人、牧牛、八仙过海、加官图、赏月图、阿拉伯文、梵文、符咒、吉祥语(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永保长春、福、寿、百寿)等等。

四、瓷器品种特征

青花-----明代是中国青花瓷器生产的黄金时期,而宣德朝则是明代青花瓷制作的顶峰阶段。宣德年间使用的青料大部分是“苏泥勃青”料,青花上有金属光泽的黑斑,成为宣德青花瓷器的重要特征;但也有一部分宣德青花使用国产青料,其特点是青花发色淡雅,少有晕散和结晶斑。嘉靖时青花品种的典型特征是,由于采用回青料,改变了经往青花的色调,形成了浓艳泛紫的色泽。但嘉靖一朝,烧瓷年代长,数量多,不同时期的产品有不同的特征。其呈色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

(1)青花呈黑蓝色,色调深沉而灰暗,纹饰有晕散现象,类同于正德晚期。这种现象,主要见于嘉靖前期,在嘉靖晚期也时有出现,如嘉靖仿明初的青花罐及圹碗之类,但釉面色泽与洪武时的那种灰青不同,而是青中闪白。

(2)青花蓝色浅淡,这种色调嘉靖中期最为常见,并且不乏精细之作。至万历时愈发浅淡,唯纹饰线条更加细密。此类青花器,有鱼藻纹盘及婴戏盖罐,不但纹饰精细,而且胎体玲珑,釉质细润,颇有成化青花器的效果。

(3)青花色调浓重而泛紫,为嘉靖时典型的上等颜色,这是“回青”中加有“石青”的缘故,其色泽如宝石一样鲜亮,又似青金蓝般艳丽。

釉里红-----据《大明会典,卷201》记载“嘉靖二年,令江西烧造瓷器,内鲜红改为深红。”故历来陶瓷器中的红釉至嘉靖失传一说。但故宫博物馆珍藏着一件此时的釉里红蒜头瓶,其长颈至肩处凸雕一釉里红蟠螭,器身细润肥厚光洁的白釉,与永乐甜白釉十分贴近,但器型与凸雕装饰工艺为嘉靖时所盛行的,故其创作年代应确定为后者。

此外,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文具小品中,还有几件较为独特的红釉器,如灵枝式洗、羊形笔架与山石镇纸等。据其圆浑的造型、肥润的釉面和鲜艳又沉着的色泽等特征判断,也应为嘉靖时期的作品。

明嘉靖时景德镇仍能烧制釉里红品种。至于文献所记载的嘉靖时以红代替红釉之说,笔者认为,此处并非指红釉失传,仅指此时与红釉并存的创新品种。如故宫博物院所藏的嘉靖红彩釉盘,即为此类红彩的瓷型,盘内外均施红彩釉,色呈黑紫的枣皮红,表面无光,底足内釉面也是亮青釉,圈足窄而细致。

青花釉里红-----见有绘人物山水景致的瓷扳,釉面青白肥润,青花为回青料,蓝中泛紫,所绘人物形象洒脱,鲜见的是明鲜的釉里红点出旭日,给人以画龙点睛的视觉效果。

五彩-----嘉靖五彩盛极一时,色调纯正,并以红浓绿鲜取胜,其制作之精者,可与杰出的永乐、宣德青花颉颃。

此时五彩所用彩料有红、黄、蓝、绿、紫、黑等色,有的间绘青花。所用红彩为枣皮红,凝厚光洁;而多用孔雀绿是嘉靖五彩的突出特点。

此时於白釉地上直接绘以五彩的器物,胎体不如以前规整,釉面亦不够细润,其中红彩艳丽,多用黄彩托红,使红黄色重叠,呈现凝厚,柔美的灯红色调黄彩同蜜,绿彩为大绿、淡绿或浅孔雀绿;色彩的对比极为强烈,十分醒目。如嘉靖五彩团龙大罐,(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及荷兰海牙市博物馆、法国巴黎吉美博物馆均有收藏)就属于这类五彩器,其器足底部有一圈露胎,中间施釉如脐形,并有款识写于脐内。此时,五彩器中大器较多,如大罐、大缸、大盘、花盘等;罐类中的方形、圆形等不同样式。目前流散在国内外的嘉靖五彩大罐为数不少,并和仿品鱼龙混珠,如仿嘉靖五彩团龙或鱼藻纹的大罐,釉面的陈旧和光泽都不自然,显露人为作旧处理的痕迹。

饰以青花纹五彩器,因青花色调浓艳,所以更能衬托的雅致明泽,如五彩云鹤八吉祥罐、凤穿花花盆之类,青花色泽浓艳,蓝中泛紫。这些用青花纹饰衬托的五彩器,都属于官窑瓷器中的精品。

嘉靖五彩瓷器所用的紫色为赭紫,其色浓艳,多涂于纹饰中的山石或树杆(青花五彩器所绘树杆则少用赭紫色)。其图案纹饰用等尚称细致,但画意表现得不够细致,如所绘的龙纹虽貌似凶猛,却因线条很细而不显得色调色压内荏。常见的五彩盘和罐,绘的云龙、云凤、花鸟、八仙、八吉祥等纹饰。黄地五彩和黄地红龙纹饰,多见诸罐与方斗杯、盘类。

凡出土的五彩器,彩色多有被腐蚀的痕迹,如绿彩常带的氧化泛铅的“银片”或粉剂状的铁斑,表面闪烁五光十色的光泽,仅土浸年久自然形成的现象,可成为我们鉴定时的有力旁证。其彩色受腐蚀后易脱落,因此,清洗时要特别注意。同时应注意区分人为腐蚀充作出土的仿品。这种仿品上的绣斑,仅酸性或碱性药剂浸泡而成的,并非自底层泛出,仅浮于表面,白蒙蒙近似日常食用之白碗。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日本所仿的嘉靖五彩器,胎体都很规整,纹饰绘制也很精细,但往往失之过细,所画龙纹,卷身粗短,风貌失神,与中国龙纹形象不同。鉴别时,应从胎体、釉面。底足亮青釉,色彩、纹饰等方面细心揣摩判定。

斗彩-----嘉靖斗彩制作比较精细,其器型和纹饰等多与成化斗彩相似。如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嘉靖斗彩子午莲纹盘,盘底画折枝牡丹、花心黑彩开光,署嘉靖款识,仿成化斗彩的效果甚是逼真,又有嘉靖斗彩双耳三乳足炉,从造型到器身给的斗彩折枝花图案(其间的八卦纹饰除外)均与成化相似,施彩也很浅淡,最为突出的是仿成化的斗彩婴戏杯,其色调、画意几乎可以乱真。但上述仿品虽仿制精致,均无成化器特有的姹紫色。

三彩-----其色调浓重而沉闷,不够鲜艳、匀净,显得古旧;胎体上多有粗线条的暗刻花装饰,其施彩或色地上给以红、绿、紫彩;或在色地上绘以黄、绿紫彩,也有留出白地作局部纹饰图案的,常见器有梅瓶、大罐及绣墩等,民国时期有以旧胎后挂彩釉的。

金彩-----此时广泛使用金彩,常见樊红地彩器及蓝釉、红彩釉、瓜绿釉、黄釉、白釉、赭釉是使用。虽金彩线条纤细,但纹饰画意却显粗率。所见有葫芦瓶、罐、执壶、碗等。还有于霁蓝釉香炉镂孔的白龙纹上涂以金彩的,也有于霁蓝或黄釉爵杯等祭器上饰以金彩的,等等。

白釉孔雀蓝或孔雀绿彩-----这是用孔雀蓝或孔雀绿彩直接于白釉器上一笔涂绘出花纹日新品种(此品种纹饰中至今未见兼用其他色彩来勾勒轮廓线的)施彩虽不均匀,但色调却浓艳凝重。

白釉黄彩-----和孔雀蓝彩、孔雀绿彩一样,也是单独用黄彩来描给纹饰,黄彩浅淡、绘以龙纹,毋须用其他色彩勾勒轮廓线。见有盘、碗类,为摹拟成化官窑之作。

白彩赭彩-----赭色发紫。常见器有高足碗与小折沿盘,多绘山景松树、松鼠葡萄及花卉等。

白釉红黄绿紫黑孔雀绿彩-----此品种中的黑彩并不用来勾描轮廓线,而仅用以绘局部纹饰。如嘉靖红绿彩八仙人物罐,就是仅用黑彩来描绘人物的头发、衣服和鞋等,其色泽不及清代康熙时漆黑乌亮。

黄釉绿彩------此品种器物,嘉靖时较以前多见,但黄彩不及以前匀净,且多杂质。常见有方斗杯、盘、碗、高足碗、圆盒、罐等,刻填的绿彩纹饰,有凤穿花、龙凤、缠枝花,或八子等人物。

绿釉黄彩-----是相反于黄釉绿彩的品种。两者器型、纹饰大体相同,绿彩深浅不一。

黄釉红彩-----俗称“黄上红”此一工艺技巧绐自宣德时期,于嘉靖彩器中多用。通常以黄釉为地,红彩涂绘,并特意留出黄地图案构杨主题纹饰,有的刻有花纹,还有的则是红彩或黑褐彩勾描主题花纹轮廓,更有的于黄釉上涂红彩后用浓红色勾画轮廓。民国时的仿品有卷唇圆腹罐和高奘罐,较之真品器型单薄而欠浑厚感,胎质白釉不闪青而泛白,并且不够肥润、明亮。

红釉黄彩-----此瓷器品种样子相反于黄釉红彩,而器型、纹饰、色彩及工艺均民于黄釉红彩品种。此类红上黄或黄上红品种,器型有罐、碗、方杯及盘,民国时屡有仿品。

红釉绿彩-----以红彩釉为地,刻填或绘以绿彩纹饰,多见方斗杯、盘、碗与罐类,纹饰中有鱼藻、松鹤、婴戏、狮球等。

绿釉红彩-----与红釉绿彩品种相反。见有缠枝纹葫芦瓶与方斗杯。

黄釉黄彩-----此类物品,是在淡黄釉上以赭彩勾描弹头饰轮廓线,再填以黄彩的品种,又称“黄上黄”见有嘉靖官窑黄釉黄彩龙纹盘之类。

青花红彩-----嘉靖、隆庆、万历三朝的青花和红彩的色调基本一致,故此品种在这三朝区分不大,要以款识而定。纹饰除青花海水红彩龙纹外,还有与此相反的红彩海水青花龙纹,多见于大盘、大碗或一般器物。其红彩既与宣德的黑红浓艳色彩不同。清代康熙时所仿此类品种,除红色较浅外,在鉴定中还要据青花色调、釉面特征来区分。

蓝釉五彩-----蓝釉色彩并不浓艳,釉厚处显黑,薄处闪灰白,惜不能衬托出五彩的浓艳效果。但其釉面肥厚光亮,完全不同于清代的蓝釉器。若见到此种加绘五彩的蓝釉器物,当可定为明代嘉靖或者万历时期所制作。

红釉-----此品种的釉色多不鲜艳,呈浓重的褐红色,所施文具类,造型敦厚,釉亦肥腴,风格古朴。

青花地白花-----此品种绐于元代,以青花为地,特意留出空白以作图案。嘉靖时制作的,线条纤细不柔和,较之正德时的显得简单生硬。常见盘、碗之类。还有的以回青釉作地,留出白釉花纹图案(同时期还有以红、黄彩涂染的一类)。其回青色调是透黑,并有深浅不一的旋转刷痕。有的器物底部亦施回青釉,并覆盖青花款识。

蓝釉-----嘉靖蓝釉,其色调浓处泛黑,稍浅处泛灰,釉面都很光亮。常见有葫芦、扁瓶、罐、洗、炉、执壶与盘、碗等。

茄皮紫釉-----有深浅两色,深者紫色,于大盘、大碗等大型供器之上,浅者,似同末熟之茄皮,露淡紫色。此类釉色多见于比较精细的盘、碗类。

冬青釉-----仅仿宋龙泉窑的品种,其青绿色调介于豆青和粉青之间。釉面肥厚,光亮洁净,玻璃质强,见有暗刻灵芝、竹纹、云楷的直口圆腹瓶及盘、碗,多署的嘉靖官窑年款。

洒蓝釉-----此时的洒蓝釉作为低温色釉,釉面肥厚,色调晦暗、浓深。所见器型的马蹄小杯与撇口盘,其器满施蓝釉,底暗刻楷书六字款。清代康熙时的洒蓝釉则为高温釉,釉面光泽度较高。…………

五、胎釉特征

胎体:

嘉靖瓷的胎质有的不及前朝,大件器物多制作粗糙,时有夹扃;接痕明显,易脱断、掉底;底足处理粗糙,有跳刀痕与粘砂现象,露胎处火石红色浓重。大部分琢器胎体厚重,而一般官窑的小件器的制作仍旧相当精细,胎薄体轻,瓷质坚硬细密,造型规整,底足处理亦很齐整。由此而知,嘉靖时期瓷器胎体的面貌,是厚重古拙与轻盈秀丽兼而有之。

釉面:

嘉靖瓷的釉面与胎体的情况一样,粗糙、厚薄参差不齐。一般官窑器及民窑小件精品。釉面都很细润,呈青白、黄白或灰白色;而那些釉面欠平,制作极其粗糙的大器类,与官窑及民窑小件精品相比,有天壤之别。

六、鉴定要点

1、嘉靖时期大件器物烧制日盛,器型多种多样,尤多见方形、棱形的造型。

2、琢器胎体厚重,衔接痕显露,常见绕结下坚固以至接痕断裂的现象,器里尤其明显。

3、大件器多有翘棱、夹扁、并伴随底心下凹和塌陷的现象。

4、圆器圈足多向内收敛,有的甚至可用手指勾起。玲珑的薄胎器皿、一般为滚圆矮浅窄小的圈足。

5、器底施釉多为“亮青釉”。

6、大器一般釉面粗糙不平,多数官窑及民窑小品则细润肥厚。

7、青花用回青色料,有时加入石灰、其色调呈特殊的紫蓝、青金蓝色,同时亦有发浅淡的黑灰之色,釉下的青花轮廓线的模糊不清及晕散的现象。

8、青花及白釉器物常于口部涂刷酱黄釉,形成黄口之特征。

9、纹饰线条虽纤细清丽,画风显得粗率,多见道教色彩及吉祥祈福内容的画面。

隆庆时期

(1567---1572年)

一、隆庆时期瓷器的概况

隆庆一朝,仅六年。当时政局不稳,社会动荡不安,经济萧条,生产凋敞,景德镇又屡遭水患,因而瓷器生产的规模急剧收缩,其品种和数量均大量减少,但也并非如一些文献记载那样:此时无物。从遗存的传世宝物来看,此时的青花和五彩器两类,制作技艺更加精细,于嘉靖、隆庆、万历三朝中犹如鹤立鸡群,光彩夺目。如所见的青花团龙提梁壶,五彩荷莲水禽大鱼缸、五彩凤纹六方罐及各式各式盒、洗、盘、碗等,制作都很精美,更胜嘉靖青花、五彩一筹。

二、造型特征

隆庆一朝的瓷器造型,大体同于前朝风格,古朴浑厚,多出花形器,并有较多的镂空工艺作品。

器型选例:

提梁壶-----器型浑圆,提梁式柄;柄与流上均绘缠枝叶纹;壶身缓云龙或团龙间以八宝。钱纹;青花色泽艳丽,纹饰繁密。此种提梁式柄为一种新的装饰方法,既稳重古雅、又大方实用。

鱼缸-----器呈鼓形,高至35.6厘米。所绘水禽荷莲细腻,青花五彩与嘉靖时的色泽一样艳丽。其“大明隆庆年造”款,写于口沿内铡。

云龙纹瓶-----为青花器,有铭文:“隆庆元年李启十一承造漳滨遗人制”,现收藏于故宫博物院。

罐-----的圆、方、六方等型制,且有大器。见有花和五彩品种,纹饰多为飞凤、团凤、云龙、花鸟、缠枝灵枝等。

炉-----器有朝冠双耳,下承三足如鼎,口沿下饰凸弦纹,并以红彩书款“大明隆庆年造”口、器身以红彩绘缠枝莲或龙纹。

盒-----隆庆朝瓷盒的造型繁多,常见四方。长方、八方及银锭式、镂空器等,有青花与五彩品种。

菱蓊式洗-----此时洗的造型以花口为多,除梅花式外,尚有棱花式洗,其器口内敛,器身矮浅,胎薄规整,书有青花龙、猴、鹿纹等。另还有于青花地黄彩龙上用红彩描绘龙麟的彩器,色泽艳丽。

碗-----有撇口、洗口、卧足、墩式和诸葛碗等,器分大小,有青花、五彩与青花五彩等品种。纹饰多绘龙凤、穿花龙、缠枝灵枝、蟠螭、人物等。

盘-----有收口和撇口式,器型浑圆,制作规整,腹壁较浅坦。常见青花、黄釉、五彩、青花红彩器等。

杯-----多见撇口。有白釉、黄釉、青花和青花红彩等品种。

三、图案纹饰

隆庆时期的纹饰大致沿袭嘉靖旧制,但书意潇洒,尤其人的身材修长,姿态飘逸。此时创新与流行的图案有行书诗句、攀枝娃娃、三凤朝阳。

常见图案纹饰:

灵芝、缠枝灵芝、缠枝灵芝托八宝、松竹梅、雉鸡牡丹、团云龙、双龙、六龙、龙凤、团龙凤、三凤朝阳、龙凤穿花、团螭、荷莲、鱼藻、玉兔、狮子、松猴、虎、垂直花鸟、攀枝娃娃、高士、仕女、婴戏、花叶、蕉叶、团轮花、行书诗句等。

四、各品种特征

青花-----嘉靖、隆庆、万历时所用青花料都是“回青”,色调也相近;但隆庆青花器由于选料的精细和技术的纯熟、色调最为美丽,“回青”的呈色蓝中泛紫,纯正稳定,可谓炉火纯青。这一现象是笔者从多年实践中观察发现的,完全可以作为判断隆庆青花器的一个重要特征。

官窑器传世品较少,其青花大器少见,小品胎薄体轻,盘、碗之类常以蟠螭纹作边饰或主题纹饰,色调多浓重(万历时亦常用此边饰,但线条细弱,青花色淡,画意粗率)。官窑青花器款识和以往不同,多写“大明隆庆年造”,用笔遒劲、粗重豪放。

民窑器物胎体比较薄,玲珑规整,青花色调的浓艳比之官窑器毫不逊色。纹饰枸图简洁,多己山石兰草、垂直花鸟、玉兔月亮、松竹梅、蜂鹿等。署款草率,字体密集而靠拢。

青花红绿彩-----以青花为主题,辅之以红绿彩纹饰,纹饰布局显得密麻零乱。此种画风至万历朝更甚,几乎是无隙不入。

五彩-----隆庆五彩也与青花器一样,同为极致,此时,红黄绿紫各色都极为鲜艳(赭彩较嘉靖时浅淡),色调纯正,对比强烈,加之以浓艳的青花相烘托,显得五彩缤纷。

斗彩----此品种仍摹仿成化有蕉叶。所见隆庆斗彩鸳鸯荷莲盘,纹饰用色调与成化斗彩同类器相仿,但署隆庆款,还见有于成化斗彩花卉杯底,以“大明隆庆年造”红彩款覆盖原成化官窑青花红彩器,其中凡青花色调艳丽醒目者,均可考虑归隆庆时期。

黄釉青花-----黄釉肥厚润,色调浓深;青花色泽亦很鲜艳。二者相互辉映,格外悦目。

黄釉-----比之前朝色调更为浓深。釉面虽肥厚光润,但厚薄不匀,略欠平整,是入火熔时形成的滞留现象,透过器物的釉面,时常可见单线勾划的暗刻缠枝花纹,图案粗率。由于黄釉覆盖较厚,使多数器皿花纹模糊不清,底足釉面仍为独特的亮青釉。

白釉-----釉质肥腴纯净,釉面洁白光润,色调的纯白或白中闪青两种同嘉靖时的一样,亮青色明显。此品种器物中,刻花及光素器皆有。

五、胎釉特征

胎体:

隆庆瓷胎坚致慎密,大器、小品,其特征基本和嘉靖时一样,但器型较前朝更为规整。

釉面:

隆庆官窑青花器釉面较白,一般民窑器物的釉面白中闪淡青色,都很光亮、肥腴。

六、鉴定要点

1、隆庆青花器色调蓝中泛紫,浓重艳丽。在嘉靖、隆庆、万历三朝的青花中,以隆庆时青花呈色最佳,这点可作为嘉靖青花器的主要依据。

2、官窑款识多写“大明隆庆年造”,极少写“制”字,字体以中锋运笔,格外粗放,色泽浓艳。

除精细的官窑器外,民窑器大多胎薄玲珑,器型规整,纹饰真切,署款的字体草率面集拢。

万历时期

(1573---1620年)

一、万历时期瓷器的概况

万历是明代十六皇帝中统治时间最长的一个,在位的四十八年,处于晚明衰弱阶段。

此时,王公贵族奢侈极欲,对百姓压榨愈甚。万历皇帝更不惜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积极为自已营造定陵,加之连年的兵变及灾荒,更使帑藏空虚,民生困苦,生产低落。这种社会状况,也影响到瓷器制造。据文献记载:“万历七年江西大饥,,灾情严重:万历十一年,景德镇地方官上报灾情,请求减烧瓷器,但未能获准;万历二十七年,太监潘相督造龙缸,由于逼迫严紧,窑工童跳火自焚,激起了工匠们的反抗。

统治阶级的侈糜之风,充分表现在瓷器的制作上。当时,五彩器的制作达到了鼎盛时期,其数量之多,质量之精,堪称空前绝后。万历以后,五彩器渐趋衰败,至明末,昔日济济葳蕤之态已不复在。

万历时期,瓷器装饰工艺普通地采用镂孔手法,正面龙纹及纹饰也较嘉靖时运用得更加广泛,面凤纹的颈部,则时常绘出细密的毛发(隆庆时实已肇始其端,见隆庆青花三凤朝阳盘);此外,还开始将盆景、花篮、盘花等作为主题纹饰。

在制作工艺上,万历官窑小件器物比较注重质量,精雕细作;而一般大器却制作草率,显得粗笨。其间的青花器物,早、中期仍为浓深的回青色,至晚期限,则多呈灰暗色调。另一突出特点为,普遍采用淡描手法来进行青花器的纹饰描绘/所仿先朝资器的品种数量大增,有的民窑器甚至随意书写宣德或成化年款。

自万历中期始,中国与南洋和西方各国的瓷器贸易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上百万件中国瓷器被葡萄牙、荷兰商船源源不断地载往世界各地,当时欧洲各国的上层社会以搜集中国瓷器为时髦,从而使景德镇外销瓷产量巨增。万历三十年(1602年)后,荷兰商人开始把欧洲流行的器皿造型、纹样介绍到中国来,以使景德镇生产的日用瓷更符合欧洲人的习惯。因此,这一时期的瓷器纹饰除传统的花鸟、瑞兽及人物图案外,还常见西方国家的族微、外国文字、罗盘、经书、喷水图及西洋风景画;边饰间隔开光,内绘枝花或硕果。造型有军持壶、花口盘、碗及镂雕器物等。万历晚期,中国瓷器在世界各国市场上丰厚利润引起了日本人的注意,他们开始大量摹仿被称之为“芙蓉手”的中国青花瓷器,其造型、胎釉虽近似景德镇瓷,但纹饰构图及运笔却显呆板,具有日本绘画风格。同时期内,欧洲、荷兰与葡萄牙等各国也在进行仿制。荷兰的陶器匠师们在万历十二年(1584年)后,通过东印度公司直接从中国购得白色釉料及青花颜料,用来仿烧中国青花器皿,并获得成功;但其胎质并非为瓷而属精陶,釉面虽也呈青白色却显乳浊而不透亮。

二、造型特征

万历时器型最多样,几乎所有日常实用器和陈设品都可以在同期的瓷器中见到,最常见的是各式瓷盒与文具类(如五龙笔山、砚、镇纸、印盒、笔搁、笔管等)以及五彩和青花的各种折沿盆与器座。新出现的造型的壁瓶、筒瓶、蟋蟀罐、棋子罐及外销的各种大盘、食具等。

器型选例:

梅瓶-----撇口或小直口,长颈硬折肩,腹细长渐收,器身最高的可达60厘米左右。有青花与斗釉器等品种。纹饰常绘各类人物、莲辨、缠枝莲、云龙等。

万历时期

(1573---1620年)

一、万历时期瓷器的概况

万历是明代十六皇帝中统治时间最长的一个,在位的四十八年,处于晚明衰弱阶段。

此时,王公贵族奢侈极欲,对百姓压榨愈甚。万历皇帝更不惜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积极为自已营造定陵,加之连年的兵变及灾荒,更使帑藏空虚,民生困苦,生产低落。这种社会状况,也影响到瓷器制造。据文献记载:“万历七年江西大饥,,灾情严重:万历十一年,景德镇地方官上报灾情,请求减烧瓷器,但未能获准;万历二十七年,太监潘相督造龙缸,由于逼迫严紧,窑工童跳火自焚,激起了工匠们的反抗。

统治阶级的侈糜之风,充分表现在瓷器的制作上。当时,五彩器的制作达到了鼎盛时期,其数量之多,质量之精,堪称空前绝后。万历以后,五彩器渐趋衰败,至明末,昔日济济葳蕤之态已不复在。

万历时期,瓷器装饰工艺普通地采用镂孔手法,正面龙纹及纹饰也较嘉靖时运用得更加广泛,面凤纹的颈部,则时常绘出细密的毛发(隆庆时实已肇始其端,见隆庆青花三凤朝阳盘);此外,还开始将盆景、花篮、盘花等作为主题纹饰。

在制作工艺上,万历官窑小件器物比较注重质量,精雕细作;而一般大器却制作草率,显得粗笨。其间的青花器物,早、中期仍为浓深的回青色,至晚期限,则多呈灰暗色调。另一突出特点为,普遍采用淡描手法来进行青花器的纹饰描绘/所仿先朝资器的品种数量大增,有的民窑器甚至随意书写宣德或成化年款。

自万历中期始,中国与南洋和西方各国的瓷器贸易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上百万件中国瓷器被葡萄牙、荷兰商船源源不断地载往世界各地,当时欧洲各国的上层社会以搜集中国瓷器为时髦,从而使景德镇外销瓷产量巨增。万历三十年(1602年)后,荷兰商人开始把欧洲流行的器皿造型、纹样介绍到中国来,以使景德镇生产的日用瓷更符合欧洲人的习惯。因此,这一时期的瓷器纹饰除传统的花鸟、瑞兽及人物图案外,还常见西方国家的族微、外国文字、罗盘、经书、喷水图及西洋风景画;边饰间隔开光,内绘枝花或硕果。造型有军持壶、花口盘、碗及镂雕器物等。万历晚期,中国瓷器在世界各国市场上丰厚利润引起了日本人的注意,他们开始大量摹仿被称之为“芙蓉手”的中国青花瓷器,其造型、胎釉虽近似景德镇瓷,但纹饰构图及运笔却显呆板,具有日本绘画风格。同时期内,欧洲、荷兰与葡萄牙等各国也在进行仿制。荷兰的陶器匠师们在万历十二年(1584年)后,通过东印度公司直接从中国购得白色釉料及青花颜料,用来仿烧中国青花器皿,并获得成功;但其胎质并非为瓷而属精陶,釉面虽也呈青白色却显乳浊而不透亮。

二、造型特征

万历时器型最多样,几乎所有日常实用器和陈设品都可以在同期的瓷器中见到,最常见的是各式瓷盒与文具类(如五龙笔山、砚、镇纸、印盒、笔搁、笔管等)以及五彩和青花的各种折沿盆与器座。新出现的造型的壁瓶、筒瓶、蟋蟀罐、棋子罐及外销的各种大盘、食具等。

器型选例:

梅瓶-----撇口或小直口,长颈硬折肩,腹细长渐收,器身最高的可达60厘米左右。有青花与斗釉器等品种。纹饰常绘各类人物、莲辨、缠枝莲、云龙等。

蒜头瓶-----蒜头形直口较嘉靖时开始阔,长颈较粗,圆腹、圈足。有青花、五彩、蓝釉、酱釉等品种。纹饰多绘龙凤、鸳鸯荷莲。花卉单虫、缨络等。

葫芦瓶-----造型有圆形、瓜棱形或小口细长颈式,也有的器型较嘉靖时粗短。品种有青花和五彩等。纹饰多绘人物、八仙、缠枝莲、花鸟、狮子牡丹等。

筒瓶-----为万历时首创的新造型之一,并一直沿袭至清代康熙年间,风行一时。器呈直口,溜肩、腹至足为长筒形。器身以青花绘较为细致的山水人物为饰,青花色泽稳定或晕散。广东省博物馆有此类藏品。

镂孔洗瓶-----故宫博物馆藏有万历五彩镂孔云凤纹洗口瓶,洗口、长颈、圆腹、圈足、颈间塑有兽首衔活耳装饰。所绘凤纹、云头和锦地纹均为镂孔透雕。

壁瓶-----器型多样,有葫芦式、半圆式、莲花口式、瓜棱式等,尺寸也有大小之分。见有青花、五彩及蓝釉品种。所绘图案的龙纹、高士、八仙、松竹梅、斗鸡、芦雁、折枝花叶、雉鸡牡丹等。青花云龙壁瓶上常的仰覆荷叶托长方牌形的万历官窑年款,颇为新颖。

军持-----为嘉靖、万历时所外销瓷品种,广见于南洋与欧洲各国。其造型繁杂多变,并有高矮与大小之分;有青花、青花加彩、红绿彩、五彩及加金彩等品种;工艺有粗有细;还见有署纪年款的。

花觚-----有圆形、四方、四方撇口、方腹折角、六方和出戟等式样,最高可至74厘米,大器造型多不规整。有青花和五彩品种。纹饰多绘花鸟、花篮、云龙、龙穿花及人物等,笔划粗率、构图繁密。

蟋蟀罐-----有圆、方、扇面、梅花、瓜棱、葵辨等式样。绘有人物、花卉、龙凤、团龙等纹饰。品种有青花和五彩器。

罐-----器型多样,有圆、扁、瓜棱、大口、小口多种,并有大小高矮等不同规格,继永乐之后复现耳系装饰。品种有青花器和五彩器。绘有花鸟、云鹤、

香炉-----有扁形、筒形、瓜棱形、莲辨形。双兽耳形、朝冠耳形等式样。见有青花、哥釉青花、五彩、三彩、酱釉、蓝釉等品种。所绘图案有八仙、高士、龙纹、凤纹、花鸟、荷莲鱼藻等。

缸-----器型较大,多见五彩器和青花器。绘有婴戏、龙凤、海水云龙、龙穿花、凤穿花、鱼藻荷莲、鸳鸯卧莲等纹饰。

折沿盘-----造型有圆形、八方形、葵辨口形(同于隆庆器)、梅花形等多为青花和五彩器,绘有龙凤、八仙饮酒、老子骑牛等纹饰。

盒-----器型多种多样,有圆形、桃形、长方形、长方倭角和长方带格式、带屉式、银锭式、方胜式、牛眼式、天盖地式以及镂空器物等。其传世品完整器少,盖多散失。见有青花和五彩品种。纹饰以龙凤纹饰为主,也有花卉、草虫、钱纹锦地以及镂雕装饰。

高足杯-----器型大致为两类,除特意仿宣德青花器外,尚有胎薄体轻,纹饰纤细的淡描青花器。足彩多为平底高足或浅圈底高足。

碗-----器型与嘉靖时相似,唯器口常有小折沿,或折沿后边沿再向内收拢;腹较深;器足除较高的直形圈足与里矮外高的平面斜削圈足外,还有卧足。

盘-----器型与嘉靖时人体相仿,但此时的盘类,器口较厚,塌底严重(有的平放时底面甚至可以旋转);浅盘圈足较前开阔。盘类造型,于万历时始见攒盘。

外销人盘-----多为宽板沿品,器壁浅坦,胎体较薄,并成为万历至康熙时期外销瓷盘的传统造型,万历青花人物类因广见于西方各国,故常被认为是外销瓷的典型;其实,这类人盘并非仅用于外销,本世纪三十年代曾大量积聚于北京古玩市场,近年于江西省广昌地区万历三十年(1600年)前后墓葬中也有相当数量出土.这说明,在明代万历当时,瓷器产品的外销与内售并没有泾渭分明的界线.

树木寿字、百鹿、云蝠、雉鸡牡丹等纹饰。

文具类-----此时造型丰富,有五龙笔山, 笔船、笔洗、笔插、砚、水盛、颜色碟、小印盒等。品种多为青花和五彩器,甚至有的瓷笔涂漆画彩,仿作成漆器,纹饰有人物、花鸟、草虫、龙凤纹等。

雕塑类-----多为人物,如吹螺人、布袋僧。八仙人,寿星、真武、观音、仕女、文昌、坐佛、童子等。有青花与五彩品种。有的青花人物塑像还见缝插针加绘红、黄、绿彩,以适应彼时流行的嗜好浓艳彩的风尚。

三、图案纹饰特征

万历时期,瓷器是最为突出的装饰是镂孔与雕塑,这是以前不常用的工艺手法。镂雕器中常见瓶、盒之类,镂雕手法大多粗率、无细腻感。雕塑工艺则多用于人物形象,与嘉靖时同样带有道教色彩和吉祥内容,如八仙、寿星、真武人帝、观音、布袋僧等。

工艺装饰中,除用刻、划、镂孔、雕塑外,还喜用前朝己有的开光图案。这种突出主题的装饰手法,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这时,瓷器的绘画风格,表现为布局繁密,主题不明,有的器物甚至里外均饰图案。笔法是,早期近似嘉靖、线条颇细,有深浅阴阳之分,晚期则简单草率得如同儿童画一样幼稚。此外,万历晚期,还开创了青花淡描、钱线描及勾勒淡水点染的绘画技法。

这一时期,常见的图案为龙凤、蟠螭、折枝灵枝及钱纹。其中龙纹呆滞无力,气魄不足人物和兽类的体形都比例不当,常常失真;人物画多富于道教色彩,如张天师斩五毒等;那些用各种锦文为在的图案,画画往往过于繁密,纷纭杂杳。

值提注意的是,此时纹饰寓有嘉靖更多有福、禄、寿内容,如树木“福”字、“寿”字、寿山福海、百鹿、百鹤、云里百蝠等。以后清代各朝普遍饰用的这类图案(如乾隆时的粉彩百鹿图。五蝠捧寿等),盖源于此。以青花渲染白筋的白色、淡水点染的葡萄及铁线勾描出的人物等,也是此时流行的新创画面。此外,民窑器物中,继嘉靖之后,也有一些放牧、捕鱼、秋收之类描绘劳动人民生产、生活的场景、具有浓厚有生活气息。

常见图案纹饰:

双龙、云龙、穿花云龙、穿花行龙、穿花团龙、龙托“水”字、龙舟、龙凤、云凤、双凤、狮球、狮子牡丹、麒麟、蟠螭、海兽、百鹿、百鹊、仙鹤、松鹤、竹鹊、鸳鸯荷莲、雉鸡牡丹、桃树花鸟、云里百蝠、荷塘芦雁、花草虫蝶、垂枝花鸟、花鸟、雄鸡、鱼藻、蜂蝶、三鱼、秋虫、花卉、荷莲、团花、朵梅、花叶、三果、葫芦、葡萄、白菜、花篮、盆花、石榴花、秋葵花、松竹梅、月影梅、缨络莲花、牡丹盆景、垂枝牡丹、洞石花卉、灵枝、缠枝莲、缠枝葫芦、缠枝莲托梵文、折枝莲八宝、折枝花卉、八宝、阴气八宝、八卦、云肩、云头、长条莲辨、钱纹、灯笼、树木“福”“寿”字、吉祥词句(大吉、全寿、天下太平等)、行楷书体诗句、陶渊明爱菊、周茂叔爱莲、松下老人、八仙庆寿、醉八仙、五谷丰登、老子说经、老子出关、张天师斩五毒(五毒为蛇、蜈蚣、蜥蜴、蟾蜍、蝎子)、寿星、三国故事(关公赞貂婵、关公审貂婵、夜读春秋等)对弈、仕女、婴戏等。

四、各品种特征

青花-----前朝纯正的色泽的基调与嘉靖、隆庆时一致,也是蓝中泛紫,但像隆庆时那么浓艳深重的色调则逐渐少见。万历青花呈现的色调,与中晚期有明显区别,大致可分为早期;深重艳丽,蓝中泛紫、典型器有梅瓶、缸、罐等;中期;蓝中闪灰,发色渐浅,晚期;蓝色灰暗,多有晕散,如胎体单薄,稍欠规整的盘、碗类;及至万历未期,出现更加浅淡的色调,并延续到天启时期,如淡描青花的婴戏碗、盘。所绘人物形象都较小。

还有一些奇特的青花器,如深壁花口大碗。折沿花口大盘与军持等器型,多属当时的外销瓷。采用连续开光和镂孔工艺,颇的异国情调;另有万历官窑镂孔凸雕青花开光八仙人物纹碗等,亦很新颖。

釉里红-----署万历年款的红釉器,至今尚未见到。但万历官窑釉里红或釉下纹饰却呈色鲜红,十分悦目。而以青花相衬的一类官窑器物,釉里红色调却不艳丽。如莲辨式洗,莲辨上所绘的釉里红,浅淡如粉红色又如故宫博物院所藏的“闹学图”碗,其青花色调浓艳,釉里红却为铁红色。民窑中,这类青花釉里红器物,也时有所见。

尽管所见釉里红器物不多,却证明铜红釉品种在万历时确有烧制。旧有文献所记载的红釉失传之说,看来未必恰当。

哥釉青花-----常见的万历哥釉青花器(瓶、樽、罐、缸、薰、洗、炉等),究竟是江西省的景德镇窑或吉州窑所烧,还是广东省潮洲窑所烧,目前尚无定论,这类器物,大多胎体粗糙厚重,衔接痕明显,底足处理多不规整,釉面闪米黄色或黄色,开片的纹路并非常见的黑色,而是粉红色,青花色调为蓝是泛黑或发灰的回青色。常见用白花、赭花堆出简单图案的装饰,如松鹿、花蝶、蟠螭生平。堆出的白花、赭花开片不明显.器底除署本朝年款外,还时常题有“金玉佳器”、“万历年制玉堂佳器”、“富贵佳器”。“雅”、“福”等字,青花款识色重。这一品种的器物,除大量传世品外,于墓葬出土物中也时有所见,如一九六五年江西南城县于天启四年(1624年)墓中出土的哥釉青花松鹿梅瓶,一九六六年江西省南城县于崇祯元年(1628年)墓中出土的哥釉青花折枝花蝶胆瓶(后者墓主于泰昌即1620年,葬于,崇祯元年)。这两件哥釉青花器,釉面肥厚,器足处理规整,口施酱釉。笔者认为,它们应属于同一地区所烧制的同一品种,其制作年代,应为先于天启、崇祯的前朝,即万历时期。

五彩-----万历五彩素负盛名,深受国内外的珍视,赢得了极高的声誉,因而也具有很大的经济价值。过去它曾大量地流散到国外,早己为世界各国的中国瓷器爱好者所熟悉;日本人尤其重视,视若国宝,而且件件立档,作为重要文化财富而登记在案。

万历五彩主要有以下一些特征:

(1)胎体厚重,有歪斜和不圆的现象,尤以镂孔瓶、盒更为明显,由于瓷土淘炼不

精,而胎质略显粗糙,大件器物多为砂底,修胎不规整,衔接痕迹显露,器足多斜削并留有刮痕,盘、碗底心与凹。一般中,小件器物,则制作得很精细、规范。

(2)釉面乳白莹润,但与嘉靖、隆庆时相比己略显逊色,后期釉面稀薄而呈青白色。

(3)彩的色调对比都很强烈,较嘉靖时更加浓艳凝厚,大红大绿,有华丽之感(嘉靖

时五彩器多用孔雀绿,而嘉靖时则少用)。多用釉下青花作局部图案或勾描轮廓。早期青花色艳,中期色调则显晦暗,未期更为浅淡。

(4)较多采用开光图案和镂孔工艺,为此时五彩器的又一特点。

(5)绘画技法幼稚,图案不规整,线条虽细,却以繁密为重。纹饰中以青花双线勾勒出轮廓然后填彩,其彩色常溢漫出线。致使纹饰显得粗率模糊;所画人物形象不是上身过大,就是下身过小,比例失调;所绘人物即不生动,也不严谨,形象欠缺气魄,仅以炽烈的色彩取胜。

万历五彩大型器物很多,但完整的较少。如此较多见的五彩大缸与花觚类,胎体厚重,瓷土粘接不牢,接痕处常有断裂,或因冰冻而破碎。中、小件常见器物,有盘、碗、盆、盒之类,但隔盒类常祗剩下半部的隔屉与盒底,彩色好多损伤。万历时的蒜头瓶有青花器也有五彩器,瓶上所画鸳鸯荷莲,为沿袭宣德、成化官窑彩器纹饰演变而成,易于辩认。成化以后各朝,这种固定纹饰大体相同而微有差异;绘此类图案的盘、碗,如不仔细观察对比真伪款识,往往不易辨别其时代。

因万历五彩重见于世,同样也被国内外做假者所青眯,笔者过去见过许多仿品,所用彩料多为明代遗留下来的旧颜料,所绘人物等图案纹饰的风格也和万历一样,潦草不规,从形态、甚至器型也照搬旧品,对这些器物应特别注意,可从款识和时代特征方面去区分真伪。

过去日本人所仿万历五彩器水平较高,其胎釉、青花色调、彩绘、款识都很精细,但因与景德镇烧造温度不同,胎体玲珑,胎质瓷化程度高,玻璃质强,迎光透视胎体透亮,具有不可掩饰的日本工艺风格,其所仿万历五彩小品,如小盒、小盒及碗之类,多被带来中国配制古色古香的锦盒,盛装之后再运回日本,鱼目混珠充作古玩兜售,甚至有不少中国人也上当受骗。更有诡谲者,故意在器盖或口边沿做好残缺之状,稍不经心,便入彀中。

斗彩-----所见的万历斗彩器物不多,其器型及纹饰仍宗仰成化,如开光折枝花叶碗、团莲高足杯、团花碗、人物碗及方鼎等。但所绘的青花与彩色,却都比成化斗彩的色调明显加重,显然和万历五彩器色调一脉相通。以斗彩鸳鸯荷花碗为例,虽然外表与成化时期的器物大体相似,但青花色调却显得浓重艳丽,仍具有本时期的特征。

三彩-----万历三彩器有各种色地。其彩均直接施于胎坯上。以黄釉为地的黄绿紫三彩器,黄釉色重,色调沉闷,透过黄釉层,可见粗糙胎体上密布的黑色小斑点,同时黄釉中也多因釉质不纯而见有小红点或血丝痕;其绿彩浅淡鲜艳;以紫色所勾描的纹饰轮廓线,加黄釉后呈色黑赭,也有于黄地紫绿彩上留以白釉龙纹的装饰。款识中有青花款和青花上罩黄釉所致的黑色款。常见器型有大小不等的盘、碗、炉等,后来这类器型和龙纹已成固定式样,历代相袭,清代自康熙至宣统,都有尊崇万历三彩样式而由官窑仿制的黄地紫绿龙纹盘。

万历时,另有以茄皮紫色为地,刻暗花后填以白、绿、黄色、组成龙纹、折枝花等图案的茄皮紫釉三彩碗、盘。这类器物的茄皮釉面多不鲜亮,底部也施茄皮紫釉。并有刻款。此外,遗有于暗刻纹饰上仅填单一绿彩的折枝花盘。北京地区明代定陵出土的一件万历三足鼎炉,却是以黄釉为地,塑有施茄皮紫釉的蟠螭龙,龙首盘绕成为双耳,甚为奇特。与此造型完全一致的,还有孔雀绿低温釉,因年久而部份剥釉,这一珍品现藏于山西省博物院。过去,嘉靖、万历三彩器也和珐琅、琉璃器一样,多流入法国,为彼方人士所嗜好和珍藏。

金彩-----此时红、绿、赭彩器上喜加金彩纹饰,金彩与嘉靖时相同,但署款为“大明万历年制”或“万历攸同”、“富贵佳器”等。

青花紫彩-----采用斗彩工艺手法,以青花勾描部份轮廓,再填以紫彩或用紫彩描绘部份纹饰,见有万历官窑青花紫彩龙纹碗等。

青花绿彩-----以青花勾描纹饰的轮廓作局部或片断的图案,然后在勾描的纹饰中填以绿彩。如万历官窑青花绿彩花卉碗。

青花红彩-----万历时期的青花红彩,青花色调多为青金蓝色,红彩亦有深浅之分。纹饰中,有青花海水、红彩龙纹;亦的与此相反的红彩海水、青花龙纹,釉面均呈亮青色。器型有杯、碗、盘、高足碗与大碗、大盘等,大多署有官窑款识。

红地青花-----此品种也称“青花加红”。其装饰方法为:以繁密的青花纹饰为主,特意在空白地上填涂红彩(个别也填以绿彩)。与青花红彩之区划,在于红地青花是以青花纹饰作主题的,纹饰有云龙、狮子、牡丹等,画意都很草率。万历晚期青花色调为青灰色,涂施的红彩常见厚薄不匀的现象,常见的琢器有葫芦瓶、壶、罐等,多无款。而署官窑年款的的盘、碗类圆器,比较少见。另外,还有民国时于万历青花器上后挂红彩的伪作,其红彩泛黑而艳。据知,过去常有在宣德、正德、嘉靖与万历时的旧青花器上,后挂孔雀、瓜皮绿及红彩釉的伪作,有的后挂釉器因久售不出,又将彩釉脱去,恢复原来面目。越是名贵的品种,越是稀有的年款,古董商人越要想方设法的去伪作。

青花地白花-----以青花为地,留出白花纺饰,多绘麒麟、牡丹纹,见有香炉与盘、碗类。其草率的画意,生硬的线条,为明晚期瓷画的通病。

蓝釉白花-----是继承宣德瓷的品种,如这时制作的蓝釉白花鱼藻纹盘,就近似宣德的同类器,但釉面明亮色泽却逊于宣德的宝石蓝,而泛深灰色,器型的蒜头瓶、梅瓶、胆瓶、罐、香炉及盘等,其中的香炉最常见,其炉型为收口式三足,胎体衔接痕明显,器里为白釉式青白釉,器外腹灰蓝釉面凸起的白云装饰,与上述哥釉青花白花工艺相同,器底常署“玉堂佳器”或“大明万历年制”款。

酱釉青花-----酱釉青花面较肥厚,有的很光亮,堆起的白花纹饰,与蓝釉白花的效果一样,器型种类也与蓝釉白花大致相同;胎体比较厚重;纹饰中有龙纹、凤纹、麒麟、折枝花鸟、八卦等;底足刮削齐整,足脊带有棱。

白釉红彩-----万历红彩与嘉靖、隆庆时一样,一样的色泽鲜艳似枣皮红,浓者泛黑紫,浅淡者如珊瑚红色

黄釉五彩-----此品种为万历时所独具,仅由黄釉青花以青花纹饰为主,通体罩以黄釉,釉面不及前朝的细润,加绘的红、绿彩、浓重艳丽。款识有青花款和暗刻款。

黄釉-----其色泽浓深,釉面肥厚。此时并存两种施釉工艺;一种是以白釉衬底覆施黄釉;另一种则是于毛胎上直接施釉,后者釉中多隐现小黑点或血丝状小点。所见碗类,器型多不规整,碗壁与嘉靖时的相比略厚较高,有刻划纹饰的,亦有光素器,有的为白釉裹,其暗刻纹饰均同于万历白釉器,圆器口沿部多有内敛小折边。

蓝釉-----釉面光润,蓝中闪黑灰色。盘、碗类除通体施蓝釉者外,也有刻暗花或器裹为白釉器的器型和底足特点来区分。

哥釉-----盘、碗等圆器类器型不规整,胎体较薄,釉面光亮,多开细碎片纹。梅瓶、锥把瓶及葫芦瓶等琢器类,釉面灰白,不光亮,有圆形口、花辨形口与酱黄釉面。底足一般为平砂底。器身多以钱泥釉花、酱色花或青花开光为饰。

回青釉-----特点与嘉靖时一样,但此时少见。有刻龙纹图案的盘、碗类。个别器口施有酱青黄釉。

冬青釉-----此品种,嘉靖时色泽青绿,万历时色调浅淡,泛黄白色。此时,三乳足香炉一类刻有松竹梅花纹,署款为“玉堂佳器”、“大明万历年制”等。还有色调更浅淡的薄胎浅碗一类,造型不规整,款字色淡,潦草,均为万历晚期之物。

五、胎釉特征

胎体:

万历时,由于瓷上淘炼不精,制作粗糙,器物胎体大多厚重,屡见夹扁、窑裂等现象。大件器物胎体不规整,底足为砂底。盘、碗底足除有显著刮削,跳刀痕外,底心多下塌,甚至有的底塌到圈足不能著地,但万历器物并非全部粗糙,多数官窑圆器类仍精细,其修胎规整,胎体薄厚适度。至晚期,官、民窑中仍有薄胎之作。

釉面:

早期器物釉面厚润,有玻璃质感,中期精致的器物,釉面仍很细润,呈乳白色或青白色;晚期器物多为淡青色,釉质稀薄,常见漏釉现象。

六、鉴定要点

1、万历瓷器一般质地粗糙,胎体厚重;器身多有双形,欠规整。

2、其青花色泽、早、中期呈蓝中泛紫色,晚期灰暗晕散。

3、装饰工艺技法,有镂雕、镂孔、开光、暗刻等,青花纹饰开始采用淡描及涂抹手法。此时,给画风格繁褥麻密,幼稚滞拙,具有粗犷的民间艺术色彩。晚期画面更不考究,布局繁乱,人物形象比例不当。

4、常见大器多粗犷砂底,也有个别为平底或浅宽圈足,底部中心落款处凹陷,并于中心施釉如脐;盘、碗之类足径较阔,底部多施釉,而无釉的砂底可见明显的放射状跳刀痕与火石红色,官窑圈足处理多滚圆,民窑则多斜削,并出现了通常认为是清代康熙时才有那种斜削式细砂拱壁底,如河南省一九八二年文物展览中的明万历四十五年墓出土的青花白菜纹小碗。

5、落名款自嘉靖始,渐次增多。万历时,民窑器的绘图标记有仙鹤、灵技、兰草、如意去头之类,以后清代康熙瓷中所采用的图记,源于此。

6、国内外传世的万历瓷器中,有许多其实是历代仿品和后加彩的伪作,鉴定时要仔细观察。清代仿品多带有本朝时代特征;对日本伪作,应从胎体、色彩及画风上区分之。

1、嘉靖胎质不及前朝,器型多种多样,有方形、棱形的造型。

2、琢器胎体厚重,接痕显露。圆器多有随底心下凹和塌陷。

3、一般器物釉面粗糙不平,官窑及民窑小件器物则细润肥厚。往往见釉下的青花轮廊线有模糊不清及晕散的现象。

4、青花用回青料,有时加入石青,其色调呈特殊的紫兰,青金兰色,同时也有发浅淡黑灰色。

5、青花及白釉器物,常于口部涂刷酱黄釉,形成黄口之特

征。

6、纹饰线条虽纤细清丽,画风多写意却显得粗率, 画面多见道教色彩及吉祥祈福内容。

7、器底施釉,多为亮青釉。

8、圆器圈足多向内收敛,甚至有的可用手指挂起来。玲珑薄胎器皿一般为滚圆矮浅窄小的圆足。

9、款识字体,笔划较粗,均为楷书体。一般多于底足书写六字双行、带有双圈。“大”字的一抛一捺较平,“靖”字立部往上,“年”字一抛挨上点,“制”字衣横少越刀。

10、隆庆时青花色调兰中泛紫,浓重艳丽。在嘉靖、隆庆、万历三朝的青花中,以隆庆时青花呈色最佳。这点可作鉴定判别隆庆青花器的主要依据。

11、款识多写“大明隆庆年造”,极少写“制”字。隆庆时器物传世不多。

万历瓷器特点

1、万历瓷器,一般质地粗松,胎体厚重,器身多变形不规。

2、青花色调,早中期呈兰中泛紫,晚期为灰暗晕散,并开始采用浅描手法。

3、装饰工艺技法,有楼雕、楼空、开光、暗刻等,青花中出现类似铁线描的绘画。此时绘画风格,繁缚麻密,幼稚滞拙,具有粗矿的民间艺术色彩。晚期画面不考究,布局繁乱,比例失当。

4、大器多粗砂底,也有个别平底或浅宽圈足,底部落款处常略微凹陷,并于中心施釉如脐。盘碗之类,足径较阔,底部多施釉,无釉的砂底,可见明显的放射状跳刀痕与火石红色,官窑圈足多处理为滚圃,民窑则多斜削, 并出现了通常认为是康熙时才有的那种斜削式拱壁底。

5、青花瓷器釉色:早期浑重艳丽,兰中泛紫。中期兰中闪灰,发色渐浅。晚期兰色灰暗,多有晕散。

青花缠枝花纹天球瓶,高46cm,口径8.9cm,足径15.2cm。

瓶唇口,长颈,球形腹,平底。通体青花装饰。颈部绘缠枝莲纹和上仰变形如意头纹,其内绘花蕾。腹部为缠枝花卉纹。素底无釉。肩部青花楷体“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横排款。

青花缠枝花纹天球瓶器形体高大端庄,纹饰细密严谨。

明代红釉瓷器特点


红釉是以氧化铜为着色剂,在高温还原气氛中烧成,最早出现于唐代的长沙窑。 纯红釉瓷器创始于元代晚期,元代始成功地烧制出红釉器物。明代永乐、宣德时烧制出著名的“宝石红”釉。清代康熙时,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先后烧制出郎窑红、豇豆红和霁红。

纯红釉瓷器创始于元代晚期,至明永乐年间完全成熟。明代鲜红釉瓷器以永乐、宣德时产量最大,质量也最好。宣德红釉与永乐红釉齐名,釉层肥润,呈色鲜红,釉面多有桔皮纹,口沿有整齐的“灯草边”,红白分明。器物以碗、盘、洗多见。宣德以后,红釉趋于衰落,历朝虽仍有少量制作,但成功者罕见。

明代永乐红釉素有“鲜红”之美称,此时的红釉瓷器继承了洪武朝红釉器制作的工艺成果,施釉均匀,釉面莹润,烧成火候恰到好处,釉色鲜红明艳,完全改变了洪武朝红釉瓷红中泛黑的不纯色调。

明代鲜红釉瓷器以永乐、宣德时产量最大,质量也最好,此后因瓷器烧造技术等方面的原因,生产渐入困境,产量锐减,成功之作很少见。至嘉靖时,虽然宫廷一再催烧鲜红釉瓷器,但由于烧造难成,有关官吏不得不请求以容易烧造的低温矾红替代。

明成化鲜红釉瓷器红釉釉层肥腴,呈色鲜艳,灿若天然红宝石。由于釉层气泡大且密集,釉面泛桔皮纹,使入射光线发生散射,视之柔和悦目。圈足外墙积釉处红里透黑,宛如青虾之背。口沿因高温烧成时釉料熔融、垂流而显露白色胎骨,形成一道圆润的白边。胎体较厚。

鲜红釉葵花式洗

鲜红釉葵花式洗,高3.8cm,口径15.9cm,足径13cm。

洗通体作十瓣葵花式,敞口,浅身,腹壁近直,平底。通体施鲜红釉,釉面匀净,色鲜艳。口沿与腹壁花瓣出筋处显露洁白的胎色,与器身的红釉相映生辉。底施白釉,无款。

纯红釉瓷器创始于元代晚期,至明永乐年间完全成熟。宣德红釉与永乐红釉齐名,釉层肥润,呈色鲜红,釉面多有桔皮纹,口沿有整齐的“灯草边”,红白分明。器物以碗、盘、洗多见。宣德以后,红釉趋于衰落,历朝虽仍有少量制作,但成功者罕见。此洗凭其造型和红釉特征来判断,应为稀有的宣德红釉器珍品。

鲜红釉盘

鲜红釉盘,明永乐,高4.2cm,口径19.3cm,足径11.7cm。

盘撇口,浅弧壁,圈足。通体施红釉,盘口显白色胎骨,足内施青白釉,无款识。

此盘造型规整,胎薄体轻,红釉色泽鲜艳纯正,是永乐朝官窑红釉瓷作的典范。

明代永乐红釉素有“鲜红”之美称,此时的红釉瓷器继承了洪武朝红釉器制作的工艺成果,施釉均匀,釉面莹润,烧成火候恰到好处,釉色鲜红明艳,完全改变了洪武朝红釉瓷红中泛黑的不纯色调。

器物的口沿映出白色胎骨,是因为烧制时,釉层在高温熔融状态下自然垂流,致使釉层变薄,显露出胎色,这种现象俗称“灯草口”。

明成化鲜红釉盘

明成化鲜红釉盘,高5cm,口径20.9cm,足径13.5cm。

明成化鲜红釉盘敞口,弧壁,圈足,底微塌。因形似鸟窝,俗称“窝盘”。盘里及足内均施白釉。外壁施高温铜红釉。红釉釉层肥腴,呈色鲜艳,灿若天然红宝石。由于釉层气泡大且密集,釉面泛桔皮纹,使入射光线发生散射,视之柔和悦目。圈足外墙积釉处红里透黑,宛如青虾之背。口沿因高温烧成时釉料熔融、垂流而显露白色胎骨,形成一道圆润的白边。胎体较厚,外底青花双圈,内楷书“大明成化年制”双行六字款,色泽淡雅,顿挫有力。

明代鲜红釉瓷器以永乐、宣德时产量最大,质量也最好,此后因技术等方面的原因,生产渐入困境,产量锐减,成功之作很少见。至嘉靖时,虽然宫廷一再催烧鲜红釉瓷器,但由于烧造难成,有关官吏不得不请求以容易烧造的低温矾红釉取而代之。

传世的成化鲜红釉瓷器极其罕见,故极珍贵。前些年景德镇珠山成化官窑遗址出土成吨的瓷片标本,鲜红釉瓷标本仅属个别,而上述鲜红釉盘标本亦属仅见,说明成化鲜红釉瓷只是偶然烧造。这种盘的造型、釉质(釉内气泡、桔皮纹等)均极似宣德鲜红釉盘,如无款识,极易被误认为是宣德器。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