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瓷”收藏及其辨伪

迄今为止,市场炒作过的毛泽东相关文物中,影响大、价位高、最神秘的莫过于“毛瓷”。只是因为没有官方的正式版本,这才给民间传说有了想象的空间。1996年12月14日,毛主席用瓷在北京太平洋拍卖有限公司首次亮相,68件主席用瓷瞬间拍卖一空,总成交870万元人民币,平均每件12.2万元。“毛瓷”的珍贵开始为世人所知。据说,1996年文莱王室曾欲以550万美元的价格向一位中国收藏家购买300件毛主席用瓷,平均每件15万元人民币,但最终还是遭到这位收藏家的拒绝。

中国的收藏家有个习惯,都希望自己的收藏品能成套。实际上收藏“毛瓷”是很难成套的。一套完整的“毛瓷”有多少件,所包括的那些品种数量各是多少,这些基本的数据连“毛瓷”的作者们都说不清楚,一人一种说法,也无记录可考。当年陶研所送交中央瓷器的出库单据和资料绝大部分已丢失。目前所说的“套”都是商家为了销售需要编造出的谎言。

在市场上,假“毛瓷”主要有以下三大类。

第一,用轻工部陶研所历年来生产的其他陶瓷产品冒充“毛瓷”产品。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用“7801”冒充“7501”。“7501”画工严谨、细腻,“7801”画工粗糙,而且两者画法也有所不同,以釉下彩茶杯为例,观其梅花图案中向左伸展的梅枝杈,“7501”向上收笔,“7801”向下收笔,区别较为明显。

第二,利用制作“7501”时剩余白瓷胎进行“后加彩”。此种赝品均为釉上彩产品。这类瓷器有一个最基本的要点,就是凡白瓷胎上有质量缺陷,如黑点(铁点)、针孔、缩釉等。有的赝品为掩盖瓷胎上的质量缺陷,在彩绘过程中有意用桃花枝干图案等进行遮盖,必须仔细观察方能看得出。

第三,私窑新仿品。一些私营陶瓷厂垂涎于“毛瓷”的惊人售价和由此带来的丰厚利润,积极网罗人才研制仿品。这些新仿“毛瓷”的制作水平与真品相比,还存在较大差别,无论是胎质、造型、色彩以及画工还不及“7801”,明眼人一看便知。

景德镇、湖南醴陵、广东石湾、广东潮州、浙江龙泉、江苏宜兴等处是中国最负盛名的瓷器产地。至清朝末年,全国瓷业生产兴旺发达,景德镇窑、德化窑与醴陵窑并称南方三大名窑。其中湖南醴陵的实用瓷价格十分低廉,但因产量少,长期以来只供国宾用品,未为收藏者所熟悉。

1915年,美国为庆祝巴拿马运河工程竣工,在旧金山举行了“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湖南醴陵釉下彩瓷器,因瓷质细腻、画工精美获得最高金牌奖。1905年,清政府拨库银18000两,派熊希龄等人在醴陵创办湖南瓷业学堂。匠师在传统青花装饰的基础上,创造出今天名扬于世的“釉下五彩”瓷。M.TAOCI52.coM

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文革瓷”因造型和风格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而独具魅力,而“主席用瓷”无疑是这一时期最高水平的代表。1974年,醴陵为毛泽东特制了一批瓷器,然后就没有再造了,这就是后来称作“毛瓷”珍品中的一部分。经瓷器专家鉴定,该批薄胎釉下双面五彩花卉瓷器晶莹剔透,似玉泥嫩肌般温润可人,各项指标皆展示出醴陵瓷的独特神韵和成就。醴陵在民间就有“红色官窑”之称,几代国家领导人对醴陵瓷的偏爱更令它蒙上了一层神奇色彩,也大大提升了其价值。据估计,全国醴陵“官窑瓷”收藏品不超过400件,“毛瓷”绝大部分收藏于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中国革命博物馆、中南海丰泽园等处,流落于民间的不足200件。

taoci52.com编辑推荐

毛瓷宝贝收藏与辨伪


中国的收藏家有个习惯,都希望自己的收藏品能成套。实际上收藏“毛瓷”是很难成套的。一套完整的“毛瓷”有多少件,所包括的那些品种数量各是多少,这些基本的数据连“毛瓷”的作者们都说不清楚,一人一种说法,也无记录可考。当年陶研所送交中央瓷器的出库单据和资料绝大部分已丢失。目前所说的“套”都是商者为了销售需要编造出的谎言。

就收藏而言,物以稀为贵是一个重要原则。“毛瓷”只烧过这一批,使用的是一座容积四立方米经技术改造后耐高温的倒烟窑。当事人回忆,当时入库的成品瓷只有2000件左右,其余有相当数量是未经过彩绘的白瓷胎。

目前市场上出现的“毛瓷”绝大部分都是假货。甚至,一些赝品在销售时还出示了个别制作者个人签发的鉴定证书,因此具有更大的欺骗性。

经笔者调查,市场上的假“毛瓷”主要有以下三大类。

第一,用轻工部陶研所历年来生产的其他陶瓷产品冒充“毛瓷”产品。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用“7801”冒充“7501”。

鉴定:“7501”画工严谨、细腻,“7801”画工粗糙,而且两者画法也有所不同,以上图2号釉下彩茶杯为例,观其梅花图案中向左伸展的梅枝叉,“7501”向上收笔,“7801”向下收笔,区别较为明显。

第二,利用制作“7501”时剩余白瓷胎进行“后加彩”。此种赝品均为釉上彩产品。

鉴定:这类瓷器有一个最基本的要点,就是凡白瓷胎上有质量缺陷者,如黑点(铁点)、针孔、缩釉等。有的赝品为掩盖瓷胎上的质量缺陷,在彩绘过程中有意用桃花枝干图案等进行遮盖,必须仔细观察方能看得出。

第三,私窑新仿品。一些私营陶瓷厂垂涎于“毛瓷”的惊人售价和由此带来的丰厚利润,积极网罗人才研制仿品。

鉴定:这些新仿毛瓷的制作水平与真品相比,还存在较大差别,无论是胎质、造型、色彩以及画工还不及“7801”,明眼人一看便知。

“毛瓷”的收藏与辨伪


中国的收藏家有个习惯,都希望自己的收藏品能成套。实际上收藏“毛瓷”是很难成套的。一套完整的“毛瓷”有多少件,所包括的那些品种数量各是多少,这些基本的数据连“毛瓷”的作者们都说不清楚,一人一种说法,也无记录可考。当年陶研所送交中央瓷器的出库单据和资料绝大部分已丢失。目前所说的“套”都是商者为了销售需要编造出的谎言。 就收藏而言,物以稀为贵是一个重要原则。拿“毛瓷”和历代官窑相比。前者要少得多,就拿乾隆窑来说,乾隆在位六十年,御器厂就要为他烧六十年的瓷器,再加上“官搭民烧”,每年都要有数万乃至十万件的产品问世,目前乾隆官窑存世品有多少无法计算。而“毛瓷“只烧过这一批,使用的是一座容积四立方米经技术改造后耐高温的倒烟窑。据当事人讲,包括试验在内前后共烧十七窑。在一般情况下,四立方米的倒烟窑平均一次可烧陶瓷餐具四五百件,“毛瓷”的餐具大都配有盖子,因此每窑应在三百件左右。由此推论,包括废、残、次品以及未加彩的半成品在内总数不会超过五千件。据黄万凯先生回忆,当时入库的成品瓷只有二千件左右,其余有相当数量是未经过彩绘的白瓷胎。由此可见“毛瓷”数量要远少于存世乾隆官窑,因此它更具有升值潜力。 过去之所以没有引起收藏界的注意,是由于知道了解它的人太少了。随着有关资料的不断披露,“毛瓷”已成为当今收藏热点之一。

随着“毛瓷”价格的急剧攀升,如何辨别其真伪已经引起收藏界的广泛关注。目前市场上出现的“毛瓷”绝大部分都是假货。甚至,一些赝品在销售时还出示了个别制作者个人签发的鉴定证书,因此具有更大的欺骗性。经笔者调查,市场上的假“毛瓷”主要有以下三大类。 第一:用轻工部陶研所历年来生产的其它陶瓷产品冒充“毛瓷”产品。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用“7801”冒充“7501”。 所谓“7801”是1978年华国锋主持中央工作期间,陶研所基本照搬“7501”设计稿,为中南海烧制的一批瓷器。严格讲它们应当是“7801华主席用瓷”。这批瓷器除部分品种的造型与“7501”明显不同外,彩绘图案与“毛瓷”极为相似,外行人很难鉴别。特别是胎质,由于使用的是“7501”的剩余原料,因此它与“毛瓷”完全一样。“毛瓷”问世以后得到省、市领导们的青睐,为满足上级“需要”,陶研所在制做“7801”过程中有意加大产量。事后将剩余产品当作为礼品赠给各级领导。正因如此,“7801”的库存量远远大于“7501”。1982年春节前夕陶研所将少量“7501”和大量“7801”混在一起分发给本所职工。当时所内除极少数参与过这两次制做工作的高级技术人员能将两种产品区分出来,其他绝大多数人都无从知晓。时至今日,所里大部分职工还以为当时分到他们手里的那批瓷器都是“毛瓷”。 区分“7501”和“7801”可从下述两方面进行。一,从产品品种着手。比如人们在拍卖会上见到的痰盂、大号茶杯、圆形烟灰缸、酒具等等都是“7801”的产量,“毛瓷”中没有这些产品。二,有些品种“7501”和“7801”都生产过,区分它们难度较大,主要是分析比较它们的彩绘图案。首先“7501”画工严谨、细腻,“7801”画工粗糙,其次两者画法也有所不同,仅以2号釉下彩茶杯为例,观其梅花图案中向左伸展的梅枝叉,“7501”向上收笔,“7801”向下收笔,区别较为明显。又如“毛瓷”中的釉下彩双面绘芙蓉花碗和用白线钩勒花头的梅花技法在“7801”中是绝对没有的再有“7501”的彩绘用料也比“7801”考究,无论是细度还是艳度前者都比后者好。 第二,利用制作“7501”时剩余白瓷胎进行“后加彩”。此种赝品均为釉上彩产品。由于釉上彩产品要经“高温釉烧”和“低温彩烧”两步完成,因此在完成第一步“高温釉烧”后,必然要将其中有质量问题的白瓷胎淘汰后再进行彩绘。“毛瓷”的质量要求极其严格,只有按照国家质量标准达到特级和一级的白瓷胎才可进入后道彩绘工序,其余全部淘汰。被淘汰下来的白瓷胎最初是入库封存,以后就陆续处理给所内职工。得到者,又请人照葫芦画瓢仿造了一批得到者,又请人照葫芦画标仿造了一批“7501”。虽然其中也有少数因出自“专家”之手画得较细较象,但绝大部分与真品相去甚远,要么画工粗糙、构图走样,要么手法拙劣、色彩不正。鉴定这类瓷器还有一个最基本的要点,就是凡白瓷胎上有质量缺陷者,如黑点(铁点)、针孔、缩釉、吃烟、变形、桔釉等等均为赝品中,其绝大多数白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质量总是。有的赝品为掩盖瓷胎上的质量缺陷,在彩绘过程中有意用桃花枝干图案等进行遮盖,必须仔细观察方能看了出。 第三,私窑新仿品。 近两年,随着国内经济改革力度不断加深,景德镇十大国营瓷厂因严重亏损,资不抵债纷纷倒闭。甚至连因制作“毛瓷”而名扬海外的原轻工部陶研所也在劫难逃,因经费严重短缺,许多员工下岗待业。一些私营陶瓷厂垂涎于“毛瓷”的惊人售价和由此带来的丰厚利润,积极网罗人才研制仿品。 这些新仿毛瓷的制作水平与真品相比,还存在较大差别,无论是胎质、造型、色彩以及画工还不及“7801”,明眼人一看便。以“水点梅花”茶杯为例。图案中梅花的色彩,真品鲜艳,仿品暗淡。这主要是由于彩绘用料的不同。真品是使用德国进口的金红料为主料,仿品使用的是国产料。二是杯盖造型不同。真品造型挺拔端庄,作工考究。仿品造型显得绵软无力,作工粗糙。如果观其实物恐怕破绽就更多了。首先胎质就不同,如用光线照射,真品足圈四周胎壁较厚处略呈翠绿色,仿品则呈暗红色。这一方面说明仿品的烧成湿度和瓷化程度不及真品,另一方面也说明仿品所用陶瓷配料与真品存在差异,原因是由于临川高已绝产,只能使用其它材料代替,这样就无法保证其物化指标和性能与临川高岭土完全一致。正是由于仿品采用的瓷土性能不及临川高岭土,可塑性和耐高温性能都较差,所以仿品多是一器壁 较厚不易变形或注浆成型的品种,如茶杯、汤勺、饭勺、香烟缸、烟灰缸、酱油壶、笔筒、牙签筒、胡椒粉瓶以及所谓的酒杯、酒壶、痰盂果盘等等。由此可见“毛瓷”这个特定历史产物,自部世至今虽只有二十多年的历史,要想仿造刀绝非易事。 最后笔者要说尽管“毛瓷”数量不多,也不是所有的“毛瓷”都有很高价值,应按质论价。同为“毛瓷”也分三六九等。就总体而言,最有价值者当属送入中南海的产品,。它们在质量上无可挑剔,均为特级品,在品种上也是最全的。当然这批“毛瓷”为国家所有,很难进入流通领域。其次就是1989年参加北京僵工艺美术品展览的那批产品,它们也是毛瓷中的上乘之作。原陶研所的展览室中还有二十几件质量不错的釉下彩产品,据讲不会出售了。至于那些流散于民间的“毛瓷”,有些质量还可以,按照轻工业部的质量等级标准,属二、三、四级品,但也有相当一部分是等外品和残次品。这类“毛瓷”的收藏价值自然要低一等。就具体品种而言,笔者认为最有价值的当属釉下彩双面绘芙蓉碗,它是举世无双的艺术极品。其次是那些制作工艺复杂且烧制数量少的产品,如文具中的臂搁等。釉上彩产品由于合格率高,其制作数量要远远少于釉下彩产品,因而相对要珍贵一些。中国收藏家喜欢“立件”产品,如饭煲、品锅、醋壶、酱油壶等,日本收藏界更偏爱碗,各有所好。

龙泉瓷如何辨伪


说起我国老窑瓷器,人们往往首推宋时五大名窑,即汝官钧定哥。起始于北宋的龙泉青瓷,似乎品级要低一等。其实,优质的龙泉古瓷,从古至今,历来受到收藏家的青睐。

龙泉窑位于浙江南部龙泉地区,与福建毗邻。汉代开始,已经有瓷窑,但真正让世人认可的是北宋时的青瓷。龙泉瓷是以地域而命名,以后便相沿袭。

龙泉窑自宋至清800余年的烧造历史中,不同历史时期都有着鲜明的时代风格,南宋的龙泉窑更以其莹润如玉的粉青和梅子青称绝一时,深受海内外人士的喜爱。此后根据市场的需求和人们的喜好,商家纷纷对龙泉窑的产品进行仿烧。

在国内,景德镇仿烧龙泉窑产品延续的时间最长,从元代开始到清代,凭借着雄厚的烧瓷技艺,仿烧器物品种丰富。其最大的特点不是对龙泉窑产品机械地模仿,而是在注重釉色的基础上,对器物的品种和造型加以创新。

清末民初之时,日本、德国、美国先后有人来龙泉搜集青瓷,其后国内大批古董商纷至沓来,由此引发了龙泉挖掘古窑址和盗掘古墓之风。与此同时,龙泉当地研制仿古青瓷之风大盛,一批民间制瓷艺人纷纷加入此行。清光绪、宣统年间,孙坑范祖绐、祖裘兄弟制仿古青瓷名噪一时,至民国初期,县城廖献忠(清秀才)仿古制品几可乱真。

1956年,龙泉瓷厂恢复生产。浙江博物馆收藏了一批解放后烧制仿龙泉窑的产品,主要是根据南宋龙泉窑器物形制,如:双鱼洗、鬲式炉、牡丹纹大瓶等器物,但仿制得不刻意。

20世纪80年代始,一些龙泉大型瓷厂以仿古工艺品的形式大批量生产龙泉窑青瓷。

近年来,随着文物收藏热的兴起,为获取高额利润,各种文物作假应运而生。龙泉窑青瓷的作伪,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辨识:

1.器型

仿烧往往选每个时代龙泉窑的典型产品,如北宋的执壶、五管瓶,南宋的莲瓣碗、凤耳瓶、鬲式炉、元代的牡丹纹大瓶、刻花大盘、各式香炉等器物。仿品很少是对照真品的实物进行仿烧,因此造型上线条呆板,缺乏神韵,颈肩部的转折十分生硬,足端部过于整齐,器型比例失调,器物形制的规格和尺寸也不够规范。

2.胎釉

龙泉窑的釉和胎每个时代都有它特定的成分及相应的烧造工艺。龙泉窑不同时代胎色的呈色、质地的粗疏和细腻、釉的色泽和质地,都不尽相同。

对粉青、梅子青釉的仿烧,一般釉料不用化学配方,而沿用传统配方,即在瓷土中有选择地加入植物草木灰,尽管釉的质感非常像,但缺乏内敛的厚实感,往往浮光隐现。

明代龙泉窑豆青和深绿釉色的瓷器,胎壁厚重,器底粗糙,是现代仿制较容易掌握的,这类产品需仔细辨别。作伪器物一个重要工序,就是对器物釉表面进行去光处理,主要采用强酸溶液腐蚀、土埋及一些工业技术上的打磨。近年来,专家学者对经过作旧处理的器表损伤,在高倍显微镜下表现出的不同显像,作了归纳和总结,提高了对古陶瓷辨伪的科学水平。

3.纹饰

龙泉窑产品的伪品的刻划纹样,不如真品线条的婉转流畅。贴花工艺的纹饰,不像真品的生动自然。露胎是元代龙泉窑最具特色的装饰工艺,元代龙泉窑特有的葱绿釉色和露胎赭红色的相衬,伪品对这类产品的仿烧,提供了识别点。

4.装烧方法

装烧技术在龙泉窑的每个发展时期都是不相同的。在垫烧的工具上,归结起来不外乎垫圈和垫饼两类,但不同时代在圈足上所垫的部位是不同的,留下各时代不同的烧造痕迹。特别是南宋时期的龙泉窑产品的“铁足”、“朱砂足”往往是不规则的。元代垫圈痕迹、明代器物的圈足露胎部,显露出“火石红”。龙泉窑早期的产品,十分完整的少见,多少留有些残疵,主要在圈足部分。因此作伪者往往采用“更于底部或边缘略碎米许”或沾粘窑渣的手法来蒙人。

仿古瓷色辨伪


瓷器仿古之风颇烈且流长而源远。

据说早在宋代,即有人模仿制作当时五大名窑瓷器。明清时,更有专仿宋代

名窑的名瓷器出现。晚清以迄民国,历史上诸般名瓷更成了仿制者追逐的目标。

瓷器辨伪也就成了一种专门学问。这里仅就瓷器色彩方面的辨伪作一简述。

红色红为最难仿之色。光绪初中叶所仿者,只是薄施淡抹而已。民国时,则

无论大红、深红,以及胭脂红、豇豆红等难仿效之色,都无一不有仿制者。而且

所仿亦往往能达到六七成真。虽专家亦往往被其所欺。这类瓷器,色泽尽管可以

炫人,但行家里手则可从瓷质、瓷胎细加辨识,终可寻找出其中与真器不类之处

来。

绿色绿色之难仿更胜于红色。纯色釉中的绿色者则颇足乱真,但细察亦可见

其色仍乏深黝之致。至于仿康熙彩之硬绿,就更难形似,其釉色常常混而不清,

或者发黑,或者发黄;这是因为掺入有洋料之故。所以,凡是新仿制者,其有硬

绿处,莫不用砣去光,以掩其痕迹。这也往往成了辨伪之一要害。

紫色紫色也是最难仿之色。釉薄则色淡,厚则发混。而且,新仿制者,其色

往往紫中发红,或紫中发黑;这是因为由其它色配合而成的原故,与旧瓷之紫比

较起来,则一眼能见其差别。

黄色黄色之新仿制者,其色均匀,足以乱真。但是也有毛病,就是色泽过鲜。

假若是深黄,则釉色亦略显混浊,与天然之金珀黄光润透亮迥然不同;至于蛋黄

色,与旧者相比较,也能看出其差别。

蓝色蓝色是历来仿旧中最有成效者。光绪中,仿蓝瓷或蓝而带黑,或蓝而带

灰,都不难于判断。民国时,仿制康熙蓝工艺水平竟达十之七八,以致足以乱真。

对此辨识的办法,则只有从瓷器的胎质以及所绘画面加以辨别了。

白色白色是最难辨识的色彩。大概说来,新仿制者,其釉色近糠,火气十足,

要想像旧瓷那样的莹润美质,是很不容易的了。有人认为可以从白瓷的发青发黄

之点判断其年代,但也有人不以为然。尤其民国时新仿制的白瓷,其光致之极,

几乎与乾隆时所制一样。但在瓷器鉴赏家眼里,则能见出其细微差异:一则光由

内发,一则光由外铄,两者相去终为太远也。

黑色黑色瓷新制与旧制终难相混。旧瓷黑釉与彩浑成一片,新瓷之黑不但显

得浮光泛然,而且仔细辨认,即可见出釉与彩之间杂有明显痕迹,不能水乳交融。

瓷器制伪与辨伪的方法都很多,以上仅就瓷色方面作一简单介绍。

彩陶的收藏与辨伪


三足圜底彩陶钵(老官台文化)

鸟纹瓶(马家窑文化石岭下类型)

大锯齿纹彩陶盆(仰韶文化)

水波纹罐(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

叶纹壶(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

彩陶收藏的现状

中国彩陶发现较晚,至今仅有85年,而彩陶的诞生到今天却已有8000年的历史。彩陶记载着人类文明初始期的经济生活、宗教文化等方面的信息。彩陶文化分布广泛,延续时间长,从距今8000年到距今3000年左右,绵延了5000多年,跨越老官台、仰韶、马家窑、大汶口、屈家岭、大溪、红山、齐家等文化,在世界彩陶历史中艺术成就最高。从制作工艺、艺术成就、历史价值、升值空间等诸多因素看,陕、甘、宁、青的仰韶、马家窑、齐家文化彩陶和山东地区的大汶口文化彩陶最宜收藏。

试以近十年价格为参数对彩陶价值进行评估。仰韶文化彩陶因近十年发现数量不大,民间流通很少,普通彩陶价格增值比较稳定,十年前的一件半坡类型彩陶钵(有一周红彩)大约在2000~2500元,如今大约在10000~16000元。其精品如半坡类型细颈瓶目前已达到80000~150000元,庙底沟类型完整的彩陶瓮大约在80000~130000元之间(十年前大约是20000~30000元)。由于发现和存世量少,制作精美,仰韶文化彩陶的价格只会越来越高。

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一件绘有满彩的普通的盆,十年前大约在3000~5000元,现在在40000元~60000元左右。一件马家窑类型饰满彩的精品瓶,十年前大约在12000~20000元,现在应在100000~120000元。

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的旋纹大罐,十年前在5000元左右,现在大约在30000~40000元之间,精品今年已达50000元。半山类型稍大一些的鸟形罐,十年前大约在5000~6000元,如今在40000~60000元,精品已达80000~120000元。

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高12~18厘米的小罐,十年前在40~80元,如今已达600~1000元,马厂类型四圈纹大罐,十年前在800~1200元,现在约8000~15000元。

总之,彩陶的增值空间大小与其文化类型、艺术价值、史学价值、存世量、知名度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一件精品彩陶更离不开它的完整性和艺术性。从目前彩陶的价位来看,远未达到它应有的价位,增值空间还很大。

近几年喜爱彩陶的人越来越多,但彩陶造假、贩假之风的盛行使一部分艺术家、收藏者望而却步。

彩陶造假常见的六种手段

1. 照猫画虎

以已发表的考古发掘出土的彩陶为范本进行仿制,其制作成本在10元至30元之间,但要价一般几百元至几千元。对行家来说,从器形、胎质、色彩、图案和烧制火候上一看即可识破,但一般收藏爱好者却很容易上当。有少量伪作达到了惟妙惟肖的程度,报价也较高,有些比真彩陶的价格还高,欺骗性极大。

2. 老胎新画

行里叫“后画彩”。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老彩后描,分整体描和局部描。受地下水土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有的彩陶出土时色彩脱落非常严重,造假者往往是在保留原彩的基础上进行后画彩、后描彩。方法是:1.用丙烯颜料画,看上去感觉新,色彩明快,不易洗掉;2.用矿物颜料画,即采用古人所使用的颜料绘制,色彩上已达到乱真的程度,局部描彩则更难辨认。

另一种是老胎后画彩,也分两种情况:1.把脱落严重的彩陶上残存的彩用砂纸打磨掉,然后抛光修整,重新绘彩;2.直接在出土的素陶上用前面的二种画法绘彩。彩陶上如绘制动物、人物等图案,价格都很高,因此作伪者在真彩陶的几何形图案的空白处或只有外彩而没有内彩的盆或钵内,填画动物、人物和怪异图案,再用喷灯加温固定颜色,或重新回炉,用水擦洗不掉色。这是目前见到最多的一类。

北宋定瓷的辨伪


定瓷是以工艺闻名天下的,它的印花和刻花技艺开创了北方装饰工艺的先河。它的造型独特,技艺精湛,装饰题材丰富,因而深受收藏家们的喜爱,所以在市场上出现了大量的仿品,一般可以从造型、釉色、装饰花纹和底足等几个方面来鉴别。

定瓷作为北宋时期最具有代表性的白瓷,是其他陶瓷无法效仿的。因此在辨别定瓷的真伪时,首先看它的造型,真品

定瓷是以工艺闻名天下的,它的印花和刻花技艺开创了北方装饰工艺的先河。它的造型独特,技艺精湛,装饰题材丰富,因而深受收藏家们的喜爱,所以在市场上出现了大量的仿品,一般可以从造型、釉色、装饰花纹和底足等几个方面来鉴别。

定瓷作为北宋时期最具有代表性的白瓷,是其他陶瓷无法效仿的。因此在辨别定瓷的真伪时,首先看它的造型,真品的造型端庄典雅,线条自然流畅,而仿品的造型一般比较拘谨。第二,从釉色来说,定窑白瓷是白中泛黄,白中泛青,仿品的釉色过于白,给人一种煞白的感觉;第三从装饰花纹来看,定瓷有刻花、印花等多种工艺,它的花纹十分清晰,而仿品的装饰工艺简单,尤其印花的效果十分拙扑;最后从底足的处理方法来看,定窑白瓷的底足不是很规整,底釉也不是很均匀,一般有漏釉的痕迹,而仿品的低足比较光滑,底釉比较均匀。

彩陶收藏的行情与辨伪


在我国,彩陶的发现比较晚,至今仅有85年,而彩陶的诞生却历史悠久,到今天已经有8千年,跨越了老官台、仰韶、马家窑、大汶口、屈家岭、大溪、红山、齐家等文化。中国彩陶在世界彩陶史上艺术成就最高。从制作工艺、艺术成就、历史价值、升值空间等诸多因素看,陕、甘、宁、青的仰韶、马家窑、齐家彩陶和山东的大汶口彩陶,最值得收藏。

10年前,一件半坡类型彩陶钵(有一圈红彩)价值大约在2千~2千5百元,如今已升值到1万~1万6千元。其中的精品,如半坡类型细颈瓶,目前的价位已达到8万~15万元。庙底沟类型完整的彩陶瓮,价格在8万~13万元之间(10年前大约是2万~3万元)。由于发现和存世量少,制作精美,仰韶文化彩陶的价格只会越来越高。

马家窑类型的一件绘有满彩的盆,10年前的价格大约是3千~5千元,现在则飙升到4万~6万元。一件马家窑类型饰满彩的精品瓶,10年前大约是1万2千~2万元,现在已经达到10万~12万元了。

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的旋纹大罐,10年前的价格是5千元左右,现在大约在3万~4万元之间,其精品在2006年已升至5万元。半山类型稍大一些的鸟形罐,10年前价值5千~6千元,如今在4万~6万元之间,精品已飙升至8万~12万元。

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高12~18厘米的小罐,10年前只有40~80元,如今已达6百~1千元。马厂类型四圈纹大罐,10年前卖8百~1千2百元,现在则是8千~1万5千元。

总之,彩陶的增值空间大小与其文化类型、艺术价值、史学价值、存世量、知名度有着密切关系。一件精品彩陶更离不开它的完整性和艺术性。从目前彩陶的价值来看,还远未达到它应有的价位,增值空间还很大。

近几年喜爱彩陶的人越来越多,但彩陶造假、贩假之风的盛行,使很多收藏者望而却步。下面告诉各位几种常见的彩陶造假手段:

1.照猫画虎以已经发表的发掘出土的彩陶为范本进行仿制,其制作成本在10元至30元之间,但要价一般几百元至几千元。对行家来说,从器形、胎质、色彩、图案和烧制火候上一看即可识破,但一般收藏爱好者却很容易上当。有少量伪作达到了惟妙惟肖的程度,报价也较高,有些比真彩陶的价格还高,欺骗性极大。

2.老胎新画行里叫“后画彩”。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老彩后描,分整体描和局部描。受地下水土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有的彩陶出土时色彩脱落非常严重,造假者往往是在保留原彩的基础上进行后画彩、后描彩。方法是:1.用丙烯颜料画,看上去感觉新,色彩明快,不易洗掉。2.用矿物颜料画,即采用古人所使用的颜料绘制,色彩上可达到乱真的程度,局部描彩则更难辨认。

另一种是老胎后画彩,也分两种情况:1.把脱落严重的彩陶上残存的彩用砂纸打磨掉,然后抛光修整,重新绘彩。2.直接在出土的素陶上用前面的两种画法绘彩。彩陶上如绘制动物、人物等图案,价格都很高,因此作伪者在真彩陶的几何形图案的空白处或只有外彩而没有内彩的盆或钵内,填画动物、人物和怪异图案,再用喷灯加温固定颜色,或重新回炉,用水擦洗不掉色,这是目前所见最多的作伪。

砖瓦辨伪


我国古代建筑房屋,最初是用夹版筑土成墙的版筑技术。以后又发展到使用土坯垒砌,称为“甓”。根据文献记载和考古发掘资料考察,殷代还没有发现瓦,屋顶用茅草遮盖,据推测,瓦在周代已经产生,但多用于贵族的屋舍,一般人的住室仍用草顶,所以古人常说“茅茨不剪”、“茅茨土阶”。砖的发明比瓦要晚,战国遗址中曾发现过空心砖,但用于墓室。《诗·陈风·防有鹊巢》中说“中唐有瓷”,意思是说堂下通过中庭通往前门的路是用砖砌的。甓,旧释“瓴甋”,即砖,用砖砌墙是比较晚的事了。

一、砖

一般建筑用砖,是素面的。汉代烧砖,由于其火候高,砖质坚硬如铁,常用作砚材,成为古玩。砌在墓室中的砖,多有画像和文字,一向为收藏家所重视,秦汉砖更为珍贵,有所谓“秦砖汉瓦”之说。砖刻文字,在考证历史和书法艺术上,有其不可低估的学术价值。画像砖,则是十分宝贵的艺术珍藏品。画像砖有的是用雕刻好的模型印制的,也有直接在砖上雕刻的,有的还加施色彩。至东汉和六朝时期,随着厚葬之风和砖式墓的流行,获得更大发展,其形式也从秦汉的一砖一画,发展为六朝的大型砖印壁画。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东传影响日远,画像砖开始被大量应用于佛教石窟、寺院。各个时代的画像砖,在制造工艺、雕刻技法、题材内容、艺术风格上都有着鲜明的特征。秦汉时期,多为雕刻砖,表现手法一般用大块大面的浮雕,块面圆厚,古朴简练,粗放而富于动感,砖体坚劲如铁,工艺已达到极高水平。六朝开始,画像砖开始用模制批量生产。唐代经济文化获得全面发展,佛教艺术发展到空前规模,制砖工艺也达到历史最高峰,不仅画像砖种类多,数量多,而且工艺也完全成熟,形状规范,火候适中,质地坚硬,砖面有一定的光泽。艺术风格写实写意并行,纹饰多有佛教艺术题材,丰富多样,具有浓郁的装饰性,华美璀灿。雕刻技法成熟,纹样精致,广泛采用线雕,线条均匀,曲折回环,自由舒展。这种线面结合的技法,使主要部分鲜明突出,人物、花卉形象生动。唐代以后,画像砖逐渐衰落。洞窟中窟顶、甬道顶遍绘连续性团花,整体图案艺术形成严整、匀齐、庄严的艺术风格,但由于刻意追求装饰效果,纹样繁缛,题材雷同,往往给人以单调、呆板图案化的感觉,缺乏艺术性。宋代的龙、凤砖,画面主要施用粗细不同、宛转自如的凸线,给人以强烈的动感,造型栩栩如生。清代画像砖,有的在烧成的砖上直接施以平面阳刻浮雕,或者再用墨线勾绘,以表现细部特征,造型粗放豪迈。画像砖是古代绘画和雕刻艺术高度结合的珍品,是研究我国雕刻工艺的重要实物资料。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