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宣德青花盘的基本特点

青花瓷最早产生于唐代,元代景德镇烧制青花瓷技术日趋成熟,到明代宣德时期青花瓷在烧造技术上达到了高峰,以至于陶瓷界有“青花首推宣德”的说法。宣德青花瓷造型秀美,器型多样,主要以日常生活用具为主,如碗、盘、罐等,其中盘极雅致华贵。下面简单介绍一下宣德青花盘的基本特点。

(1)在用料上,宣德青花瓷盘用元代剩下的进口料或郑和下西洋带回来的“苏泥麻青”料,中文译为玻璃蓝,以上两种料实为一种料,同出于一个产地,其特点是色泽浓艳,凝重;在盘上青料浓厚的部分有自然形成的铁锈疤痕,下凹深入胎骨;另一类,发色稍淡,雅致,且无“铁锈疤”,可能是较优质的国产和进口料的混和料,但此类较少;宣德青花瓷盘釉汁均净,地釉泛青;以上是宣德青花瓷在青料上的重要特征。

(2)在造型上,宣德青花瓷盘大小悬殊,主要为生活用具,如日常的餐具(小盘)、盛大宴会(大盘)、陈列工艺品等,敦实古拙,造型隽永,看上去圆浑柔和,有厚重感,手感较永乐稍重,盘的内壁与底交接处,手感粗糙,有凹棱,俗称“月亮底”;圈足内墙根一周和“月亮底”部釉稍厚,为淡绿色;大盘为沙底,小盘为釉底,见窑红;但总的来看宣德青花瓷盘在造型上不甚讲究。

(3)在纹饰上,宣德青花瓷以纹饰取胜,画笔分实笔和勾勒渲染两种,实笔多为细线条,勾勒渲染多为粗线条和纹饰,线条流畅,纹路清晰,有一气呵成感,纹饰画得十分规矩,从不出边线,主要纹样是缠枝和折枝花卉。如莲花、牡丹、山茶、枇杷、灵芝;香草龙常口衔灵芝,尾做卷为草状;海水习翼龙,龙纹见四爪,但传世品中不见四爪龙纹盘,多见三爪龙,还经常出现一只拖着长翎的绶鸟正在啄食枇杷的图案,意境幽深另外宣德青花瓷盘将绘画艺术成功地运用于瓷盘之上,以写意为主,图案画的很满,纹饰繁密,纹样工整,线条往往会出现浓淡不一的笔触,有自然的晕散现象;龙嘴翘如猪嘴,须上翻,身变粗;宣德青花盘中心画犀牛望月或一条鱼;莲花多为双边莲瓣。

(4)在落款上,宣德青花瓷盘无一例外全部有款,出土器物中早期为四字篆款,晚期全部有帝王年号款,为“大明宣德年制”,盘为釉底的常底心书款,盘为砂底的落款于肩部、侧面或折沿下,款分无边框六字一行楷书款和有边框六字一行楷书款两种,款以“”字为多,个别用“造”;“德”字中“四”与“心”紧靠,中间无一横;“”字中“衣”的横边不超过“”,“衣”字第四划的勾与第五划的撇不相连。鉴定时应注意分辩。TAOci52.cOM

taoci52.com小编推荐

明洪武和宣德永乐青花瓷器特点


明代瓷器青花釉继承了元青花的特点,但是在元青花的基础上融入了汉族的审美风格,为明宣德、永乐和成化青花瓷繁荣奠定了基础,也对清代康雍乾三代的青花瓷影响深远,那么明朝青花瓷器有哪些主要特点和时代特征呢?

明初洪武时的青花瓷器器型大都延续元代风貌,与元代枢府釉碗造型接近,但又有向后来以秀美取胜的永乐器形演变的趋势。

明洪武青花缠枝花卉纹碗

青花缠枝花卉纹碗直口,深弧壁,圈足。内外青花装饰,内底一周回纹内绘折枝牡丹纹,内壁绘缠枝菊纹,口沿内外分别描绘浪花纹和缠枝灵芝纹,外壁绘缠枝牡丹纹,近足处绘变形莲瓣纹,莲瓣内绘朵花纹,圈足外墙绘回纹。圈足内施白釉。无款识。

明初洪武时的青花瓷器器型大都延续元代风貌,此器就与元代枢府釉碗造型接近,但又有向后来以秀美取胜的永乐碗形演变的趋势。此碗造型硕大规整,线条比元代碗形更显圆润,所绘纹饰笔法娴熟,线条流畅。

青花缠枝花卉纹碗,明洪武,高16.5cm,口径40.5cm,足径23cm。

明洪武青花云龙纹盘,明洪武,高3.2cm,口径14.4cm,足径8.8cm。

明洪武青花云龙纹盘盘撇口,弧壁,圈足。内外青花装饰,内底双弦纹内绘三朵“品”字形排列的云纹,里口边绘卷草纹,外壁绘云龙纹。圈足内施白釉。无款识。

明洪武青花云龙纹盘瓷器胎质精细,胎体厚重,釉面莹润,青花色泽浅淡,少有晕散,纹饰中分散着极其明显的深色小星点,这种小黑斑的特征与元代和明永乐时的青花器常见的块状黑斑有所不同。值得一提的是,此盘内壁釉下模印云龙纹,延续了元代卵白釉瓷器的装饰风格。

明洪武青花云龙纹盘瓷器图片

明宣德青花瓷器特点

明宣德朝的青花瓷,以其胎釉精细、色泽浓艳、造型多样和纹饰优美而著称,被认为是明代的素花瓷器之冠。宣德青花所用青料为“苏泥勃青”,烧成后在青花部分出现黑疵斑点,与浓艳的青色相映成趣。宣德青花的图案装饰,继承、融合了元代青花的笔绘画风,并渐趋典雅、秀丽。其纹饰以花果纹为主,很少描绘人物。玉壶春式执壶在元代至明初的南方窑场较为流行,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成为传统的造型,明永乐、宣德时期的执壶最为优美,清代各朝均有仿制。此 

明代永乐青花瓷器特征

明永乐年间,青花瓷器经过洪武朝短暂的低潮后又迅猛发展,出现了自元末青花瓷成熟以来的第二个高峰。这一时期,青花瓷器无论产量还是质量都达到了一个新水平,被称为青花瓷器的“黄金时期”。它一改元青花繁密、雄健的格调,呈现出浓艳、凝重、古朴、典雅的艺术风采。由于此时烧制青花使用进口的“苏麻离青”钴料,产品呈现出浓艳明亮的蓝宝石般色彩,纹饰线条间往往会出现晕散现象,宛如水墨画在宣纸上所形成的墨晕,错落有致的黑色斑点与艳丽的青花相映成趣,产生了非凡的艺术效果。

青花竹石纹碗,明永乐,高7.1cm,口径16.4cm,足径5.8cm。

碗撇口,深弧腹,圈足。内光素无纹饰。外壁青花翠竹、怪石及花草纹装饰。圈足外墙绘回纹。圈足内施青白色釉。

此碗形体秀美,胎体较薄,釉面光润,造型源自北宋汝窑淡天青釉碗。碗上画面大面积留白,给人以清新雅致之视觉感受,完全摆脱了元代和明代洪武时期青花瓷器装饰繁缛的典型风格的影响,堪称永乐一朝开创瓷器装饰新风格的标志性作品。

明永乐青花云龙纹扁瓶

青花云龙纹扁瓶是明永乐朝(1403—1424)的官窑瓷,高46厘米。因它腹部的造型是圆形,前人浪漫的将瓶与明月相联想,所以老古玩界的人们亲切的称之为宝月瓶。同许多明代永乐朝的官窑瓷一样,青花云龙纹扁瓶带有异国色彩,这与郑和下西洋的事件有关。您看,它的造型据有伊斯兰教器物的特征,绘青花所用的颜料是产于今天伊朗的“苏泥渤青”料,特点是发色浓重,有铁质黑斑。在器物扁硕的腹部,对称绘着两条好像要腾飞而出的蛟龙。虽然器物上没有绘官窑款,但是腾龙尽显帝王之气。

王者气度的云龙纹青花盘口尊


元青花瓷的收藏是瓷器收藏爱好者的一项梦寐以求,但又是炙手可热的“山芋”,上个世纪的关于元青花的存量之争和国内有否精品之论,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元青花瓷藏品的相继面世,也渐渐偃旗息鼓;相伴衍生的种种教条的、僵化的、唯人论和玄藏说等消极的思维方式都已统统被积极的、唯物的、科学的认识所替代,元青花收藏舆论和实践正向着健康的知识化、理性化稳步迈进,文博界专家和民间藏家联手互补研究,填补了理论文献研究基础,又极大丰富了研究实物的藏品, 即将呈现的中国古瓷文化大繁荣的景象的确可喜。

在上海博物馆编印的《幽蓝神采---元代青花瓷器特集》一书中,记录着大维德基金会藏元“至正十一年”铭青花云龙纹象耳瓶,关于流传过程第七段中有这样一缕描述:“这对青花瓶,经过美国弗利尔美术馆原馆长约翰.波普的重点推介,成为衡量许多相同类型瓷器的一杆标尺,解决了一个重要的历史问题,元青花瓷器界限的清晰呈现,无法离开这杆标尺,尽管时间已过去60年,但依然离不开这对此瓶上面的纪念文字,他给我们用以断代,减少许多费力的说理和繁琐的考证,设想,假如没有这一对瓶,现在的元青花研究会是怎样呢?虽然国内已发现了许多元青花瓷器,但没有一件像至正十一年瓶那样开宗明义的作品,也没有一件十分典型的所谓“至正型”元青花瓷器出土于元代纪年墓中---”。

此次上海君道艺术展示的一对宣德款青花三爪云龙纹象耳盘口尊,通高:26.5厘米,器形典雅,画工精美,瓶纹饰层次分明,疏朗,青花色泽沉静,青料聚集处有凝滞的黑斑。外壁通体青花装饰,口边自上而下绘回纹、蕉叶纹,腹部主题纹饰为云龙纹,圈足外墙绘卷草纹。圈足内施白釉,底足外撇,显得敦厚稳重。双龙纹象征着皇权,彰显霸气,值得珍藏。

明宣德青花瓷收藏品有哪些特点


明宣德青花瓷收藏品有哪些特点?经过了明永乐时期的创新和发展,宣德朝成为明代青花瓷器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宣德时政局也比较稳定,经济发展较快,天下较为富足,为制瓷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加上宣德帝本身喜爱艺术,擅长书画,在他的倡导下,艺术风气激荡,对青花瓷的创作也产生了一定影响。那么,明宣德青花瓷收藏品有哪些特点呢?

1、器形

宣德青花瓷收藏品的造型凝重敦厚,制作精致。底足多为圈足,以浅圈足为多,盘、碗等器的底足多有棱边感。后仿者底足处理的过于圆滑,足端滚圆,无棱边感。

2、纹饰

宣德青花瓷一改永乐的纤细风格,画意豪放生动,笔法遒劲甜畅,内容题材丰富,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尤以龙纹威猛雄健,为明清两代之最。还有一些特征性画法,例如笔画相连的回纹;蕉叶中经用较粗双线勾成,不到叶间相聚成三角形状;莲瓣边框不填色,而莲瓣满色等。现代仿品多笔法呆拙,全无自然豪放甜畅之感。

3、胎体

胎体坚致细白,大器多为厚胎,盘底为光滑无釉的白砂底,没有旋痕。后仿器的胎体处理生硬而显得娇柔造作,砂底处常见清晰的旋纹。琢器的胎体一般分段横接而成,虽然制作精细,仔细观看仍然能看出衔接痕迹。清代所仿扁壶则采用对开模制,前后台模而成,因此在器身两侧可见或摸到拼缝痕迹。现代仿品的器身则没有横向的衔接痕。

4、釉面

多橘皮纹是宣德青花瓷收藏品的突出特征,釉质肥厚细润,釉面多白中泛青,在器身器足的边际、棱角等转折处,常有呈水绿色的积釉。有的釉面气泡密集,大小不一,呈乳浊状。琢器的器里釉汁流淌不均,可见垂流痕。清代仿宣德器中,特别多乳浊现象。雍正时仿宣德器最多,但釉色青中泛白,釉泡大小一致而无层次,橘皮纹过于规整,也不自然,现代仿器的釉色过深,釉层却薄,有的没有橘皮纹。

宣德青花价值不菲


华夏收藏网讯明代宣德(公元1426—1435年,明宣宗朱瞻基年号)年间景德镇御窑厂烧造的青花瓷器,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它以其古朴,典雅的造型,晶莹艳丽的釉色,多姿多彩的纹饰而闻名于世,与明代其他各朝的青花瓷器相比,其烧制技术达到了最高峰。根据资深古陶瓷鉴藏家周国光先生介绍,宣德瓷器为我国瓷器名品之一,其目前的市场价值已高达数十万元以上。

在近期的广州华艺拍卖公司展览中,周国光先生便亲自上手鉴赏了一件估价为50-60万的宣德青花缠枝莲纹盘。根据周先生的描述,该瓷盘的重量感觉比平时所上手的宣德瓷器要偏轻了一点。但是从该瓷器的胎质及造型去判断,该瓷器绝对是一件非常开门的古董。由于很多特征都符合有上百年历史的岁月痕迹,故而周先生也对该拍品给以肯定。明朝宣德官窑青花它以其古朴,典雅的造型,晶莹艳丽的釉色,多姿多彩的纹饰而闻名于世,烧造数量上也是空前的。周先生也为此讲解了宣德青花的鉴定要诀,宣德青花胎体比永乐朝厚重,胎质精密细腻、洁白坚硬。梅瓶、大盘、大罐多是无釉白色细砂底,用手抚摸十分光滑,足边有火石红斑点。(华夏收藏新闻部文字记者:朱妙婵、摄影记者:陈雪雯)

明代的素花瓷器之冠宣德青花


永宣瓷器是明代青花瓷器发展的代表性的两个时期,永乐青花瓷是继元代之后中国青花瓷的第二次高峰,而宣德青花瓷被美誉为“明代的素花瓷器之冠”。

明宣宗朱瞻基是明朝第五个皇帝,是洪熙皇帝朱高炽的长子,年号宣德(1426年~1435年),景德镇御窑厂始建于明代洪武二年(1369年),初设时有窑20座,宣德年间增至58座烧造瓷器。宣德皇帝是知名的蟋蟀皇帝,但是至今没有发现一件宣德的青花瓷蟋蟀罐瓷器,他留给我们的是知名的宣德炉、青花瓷。历史演绎的是一个真实的宣德皇帝吗?值得我们思考。

明宣德朝的青花瓷,以其胎釉精细、色泽浓艳、造型多样和纹饰优美而著称,宣德青花的图案装饰,继承、融合了元代青花的笔绘画风,并渐趋典雅、秀丽。其纹饰以花果纹为主,很少描绘人物,所以有素花瓷器之冠。

宣德青花瓷器特征

宣德青花瓷器跟永乐时期青花一样采用进口的“苏泥勃青”青料,宣德青花瓷器烧成后在青花部分出现黑疵斑点,宣德朝后进口的青料使用殆尽了,明代就开始进入国产青料的青花瓷烧造。

宣德时期使用进口的“苏泥勃青”料,烧成后的青花色泽浓重艳丽,深入胎骨,为宣德青花的显著特征。

宣德瓷器造型碗的外壁以花瓣纹装饰是宣德时典型的风格特征,花瓣纹通常作为主体纹饰与其它花纹配合。

宣德瓷器底足采用十字垫烧,一改前朝十字垫烧容易塌陷的问题。

青花缠枝莲纹瓶

青花缠枝莲纹瓶,高19.8cm,口径3.8cm,足径7.1cm。瓶直口,圆唇,细长颈,扁腹,圈足。通体青花纹饰。口沿下饰朵梅纹,身部饰缠枝花卉,足墙外饰卷枝纹。口沿下从右至左楷书“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款。青花缠枝莲纹瓶造型朴实,青花明艳,瓶口沿下横书款者较为少见,是明宣德青花瓷器之佳作。

青花云龙纹碗

青花云龙纹碗,明宣德,高10.2cm,口径27.8cm,足径11.2cm。

碗敞口,方唇,浅腹,圈足。里白釉无纹饰。外青花装饰。口饰青花线两道,壁饰祥云双龙,近底处饰莲瓣纹,足墙饰如意云头纹。口沿下从右向左横书楷体“大明宣德年制”六字一行款。青花云龙纹碗造型浅阔,纹饰描绘细腻。

青花海水龙纹钵

青花海水龙纹钵,明宣德,高12cm,口径26.5cm,足径12cm。

 钵(音bō)口微敛,弧腹,平底。通体青花装饰。外壁从上至下依次绘海水纹、云龙纹、莲瓣纹。内底青花双线圈内署青花楷体“大明宣德年制” 双行六字款。外底素胎无釉。

青花海水龙纹钵底款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款

此器造型敦实,纹饰生动,青龙矫健,颇有气势,为宣德官窑青花瓷器之精品。

 钵形器早在新石器时代的裴李岗文化和磁山文化的陶器中就已经出现。但“钵”字是佛门盛贮器的音译,自佛教传入中国后,僧人多用之。明宣德时,皇家崇信佛教,特别是藏传佛教。大批藏地僧侣纷纷入京朝贡。宣德时期景德镇御窑厂烧制的瓷钵,敛圆口,弧形深壁,底有两种,一为细砂平底,一为无釉浅圈足环底。品种有白釉、洒蓝釉和青花器。洒蓝釉器的外壁饰有暗刻云龙纹。青花器的外壁绘有云龙、缠枝莲等。清代有仿制品。

青花三果纹执壶

青花三果纹执壶,明宣德,高27.5cm,口径6.2cm,足径10cm。

 壶体为玉壶春瓶式,撇口,细颈,垂腹,圈足。一侧有弯形长柄,柄上有小系,另一侧附长流,流与颈间有云板相连。流、柄、口高低相若。壶盖扣合于壶口,盖面拱起,上饰宝珠钮,可与柄上的小系用绳相连以防壶盖滑落。通体青花为饰,颈部绘蕉叶纹,下饰缠枝莲花一周,腹部两面有菱形开光,一面开光内绘折枝桃,一面绘枇杷果,开光间绘缠枝花卉。盖面及近底处均绘莲瓣纹,流与足墙均饰忍冬纹,柄饰朵花纹。底白釉,无款。

 此壶造型端庄古朴,釉质肥厚莹润,青花色泽深沉含蓄,色重处青花下凹,呈现出点点的黑疵斑痕,与浓艳的青色相映成趣,形成独特的艺术效果。

故宫宣德青花瓷赏析


故宫藏明宣德青花缠枝莲纹瓶

故宫藏明宣德青花海水白龙纹扁壶

故宫藏明宣德青花三果纹执壶

明宣德青花瓷概述

明代宣德(公元1426—1435年,明宣宗朱瞻基年号)年间景德镇御窑厂烧造的青花瓷器,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它以其古朴,典雅的造型,晶莹艳丽的釉色,多姿多彩的纹饰而闻名于世,与明代其他各朝的青花瓷器相比,其烧制技术达到了最高峰,成为我国瓷器名品之一,其成就被称颂为“开一代未有之奇”。《景德镇陶录》评价宣德瓷器:“诸料悉精,青花最贵。”

宣德官窑青花烧造数量上也是空前的,据《大明会典》记载,宣德八年(1433年),朝廷一次就下达了要景德镇烧造龙凤瓷器四十四万三千五百件的任务。其中青花占大多数,由此可见其烧造规模、数量之大。产品不仅供宫廷日常生活之需,而且也作为商品大量行销海外,以及对国外入贡者的答赠,成为东西文化交流的见证。

民窑青花大都比较简洁概括,实力与质量上略逊于官窑,釉面欠滋润,画法奔放自如,用笔较草率,画面构图很讲究意境,充满了民间生活气息,活泼而有趣味。

成书于清代的《南窑笔记》宣窑中讲宣德青花“宣窑一种,极其精雅古朴,用料有浓淡,墨势浑然而庄重,青花有渗青,铁皮锈者”。明王世性《广志绎》中载:“本朝,以宣(宣德)、成(成化)二窑为佳,宣窑以青花胜,成窑以五彩。”明张应文《清秘藏》论窑器中描述“我朝宣庙窑器,质料细厚,隐隐橘皮纹起,冰裂鳝血纹者,几与官、汝窑敌。即暗花者、红花者、青花者、皆发古未有,为一代绝品”。清乾隆年间朱琰《陶说》谈宣德窑“按此明宣窑极盛时也,选料、制样、画器、题款无一不精”。

宣德官窑青花,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艺术以致思想观念。作为宫廷用瓷和精美的艺术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这与当时制度的完备与技术的成熟有很大关系,作品一直被后人推崇,为青花工艺的典范。自明代成化朝开始到晚清民国均大量烧制,最为成功的是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以清宫旧藏的宣德青花为蓝本,去精心烧造,造型、尺寸、纹饰都十分酷似原作,具有宣德青花的韵味,如康熙朝仿宣德青花仕女纹碗、缠枝花纹钵缸,折枝花果纹花口碗,缠枝花纹鱼篓尊,海水异兽纹高足杯;雍正朝仿宣德青花竹石蕉叶纹玉壶春瓶、花果纹梅瓶、花卉纹书纹灯、团龙纹葵式洗、海水龙纹天球瓶、绶带耳葫芦瓶、牵牛花四方委角瓶;乾隆朝仿宣德青花锦纹盖罐、凤穿花纹罐、松竹梅人物纹盘、把莲盘、花果纹执壶等,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明宣德青花瓷胎釉

宣德青花胎体比永乐朝厚重,胎质精密细腻、洁白坚硬。梅瓶、大盘、大罐多是无釉白色细砂底,用手抚摸十分光滑,足边有火石红斑点。中小件器物是釉底。

釉面肥厚滋润,光泽柔和不刺眼,多白中泛青,俗称“亮青釉”。釉面不太平整,像橘子皮,俗称“橘皮釉”,极少数有开片。若在高倍放大镜下观察,釉面充满了大大小小的气泡,甚至小气泡擦大气泡。宣德朝无论什么品种的瓷器,几乎都是这种釉面。

民窑器胎体使用瓷石加高岭土制成,白净,瓷化程度好,与永乐民窑器相比胎体减薄。有色多为淡卵青色,釉质肥润光亮,釉面有气泡和橘皮棕眼。

明宣德青花瓷造型

宣德青花造型丰富,形体多种多样,十分富于变化。从几厘米的鸟食罐到几十厘米的大罐、大缸应有尽有。

瓶有梅瓶、玉壶春瓶、胆瓶、贯耳瓶、四方倭角瓶、折方瓶、天球瓶、宝月瓶、扁腹绶带葫芦瓶等。

壶有执壶、葫芦口执壶、玉壶春执壶、方流执壶、军持、扁壶、背壶、梨形壶、僧帽壶等。

罐有壮罐、蟋蟀罐、盖罐、直口罐、出戟盖罐、鸟食罐、荷叶盖罐等。

碗有撇口碗、花口碗、墩式碗、菊瓣形碗、鸡心碗、合碗、卧足碗、高足碗、十棱高足碗等。

盘有敞口盘、撇口盘、折沿盘、菱花口盘等。

盆有海棠式花口盆、八棱花盆、四方花盆、水仙盆,折沿盆等。

洗有花口洗、卧足洗、菱花式洗等。

另外还有砚滴、笔管、油灯、八角烛台、香薰、渣斗、水盂、盏托、花浇、盘座、高足杯、钵、盒、豆、匜、爵、石榴尊、长方炉、三足筒炉、鱼缸等。

明宣德青花瓷纹饰

宣德青花瓷以纹饰取胜,纹饰画得十分规矩,从不出边线。画笔分实笔和勾勒渲染两种,实笔多为细线条,勾勒渲染多为粗线条和纹饰,线条流畅,纹路清晰,有一气呵成感。纹饰粗犷、随意点绘没有轮廓,俗称“一笔点画”。

纹饰取材范围比较广阔,花鸟鱼虫,人物山水无所不有。纹样绘画上,采用小笔渲染填色,由于笔小蘸料有限,需不断重新蘸料绘画,这样就使得纹饰留下许多深浅浓淡的笔触痕。其构图都达到概括、夸张和取舍,增强了装饰性。另外宣德青花在装饰上还与模印、刻划等方法结合使用。综观宣德青花纹饰是取材范围广泛,构图有新意,装饰手法丰富,绘画讲究恢宏壮阔,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主要纹样是缠枝和折枝花卉,有缠枝牡丹、缠枝莲花、缠枝菊花、缠枝灵芝、缠枝牵牛花、松竹悔、宝相花、栀子、灵芝、百合花、束莲、山茶、枇杷、萱草、莲荷水藻、竹石芭蕉。最常见的是以茶花、菊花、牡丹、莲花组合描绘在一起。而且往往是几种花卉交错重复使用。缠枝莲花在宣德青花瓷中也较为多见,多为双边莲瓣。描绘得非常流畅,线条粗犷,自由活泼,画法布局根据器型讲究变化,既灵活多变又有较强的规律性,显示了当时装饰艺术的高超及绘画功力的娴熟。

瓜果纹有石榴、柿子、荔枝、葡萄、碧桃等。

龙纹有云龙、团龙、夔龙、螭龙、海水龙、赶珠龙、飞翼龙、龙穿花、莲池龙、龙纹牡丹等。

宣德龙纹描绘在整个明代最富有生气,龙首威武昂扬,龙嘴翘如猪,头发长而向上飘起,有双角,龙身舒展修长,矫健勇猛,多见三爪,体现宫廷龙纹的威慑感。龙除了与朵云和海水组成图案外,当时也常和凤结合在一起。香草龙常口衔灵芝,尾做卷为草状。

凤纹有团凤、云凤、双凤、穿花凤、龙凤等。

其他动物纹还有鱼藻纹、麻鹊纹、飞象纹、麟麟纹、海兽波涛纹、狮球纹、枇杷绶带鸟纹等。

人物纹由于受苏麻离青原料易晕散的限制,烧造的不是很多。主要有仕女、吹箫引凤、仙人乘凤、婴戏图、琴棋书画、歌舞人等。仕女常常和庭园楼阁组合描画在一起,格调清幽,如仕女游园、赏月、拜月等。

海水纹在宣德青花中大量出现,也最为擅长,除了少量用作主题纹饰外,多是用作辅助纹饰,采用写实手法描绘,海水起伏翻腾,汹涌澎湃,气势壮阔。

另外庭园小景、山石栏杆、莲托八宝(明代的八宝顺序为:轮、螺、伞、盖、花、鱼、瓶、肠)、阿拉伯文字、梵文、藏文也经常出现于青花瓷器上。

辅助纹饰比较常见的有正反相连的回纹、正反山字、弦纹、十字杵、法轮、缠枝花卉、仰莲、蕉叶、忍冬、龟背锦、垂云、点珠纹、朵花、卷草、蕉叶、忍冬、璎珞、仰覆莲瓣、如意云头纹等。

明宣德青花瓷款识

宣德青花款识曾有满器身的说法,瓷盘无一例外全部有款,其他根据器物造型的不同在口沿、耳、颈、碗心、足底、流、腹部均有书写。早期为四字篆款,其他多写楷书。有六字款和四字款。六字款有“大明宣德年制”双圈双行楷书款、六字横款、六字竖款。四字款有双行双圈楷书款、四字横款、四字竖款、四字篆书款。主要是以器物足内中心的青花双圈六字双行楷书款“大明宣德年制”居多,个别用“造”,“宣德年制”四字款较少。民窑器大多书“福”、“寿”及梵文。

青花双圈六字双行款书于瓶、罐、碗、洗、壶、盘等器物底部。六字横款多书于缸、盂、鸟食罐、弦纹炉、撇口盘、高足碗等器物上。六字竖款一般书于香炉、碗心里部及壶流柄上。四字款一般书于碗、高足杯的底部和梅瓶的肩部。高足碗的款识一般是在碗心,多为双圈六字。盘为釉底的常底心书款,盘为砂底的落款于肩部、侧面或折沿下。

宣德青花款识字体结构布局都很规矩,字与字之间距离、笔划粗细适中,模仿晋唐小楷的笔法,颇有颜体书法之韵味。笔法遒劲有力,书写工整、结构端庄、字体清晰,浑厚而古朴。古陶瓷鉴定家孙瀛洲先生总结宣德款识,作有歌诀“宣德年款遍器身,楷刻印篆暗阳阴,横坚花四双单园,晋唐小楷最出群”。楷书款“大”字多撇短,捺长。“德”字“心”上无一横,这是沿用汉碑中的古体写法。“德”左右两部分靠得很紧,看似不太协调。“制”字中“衣”的横边不超过“刀”,“衣”字第四划的勾与第五划的撇不相连。篆书款书写极少,双圈往往有深浅,六字有的大小不一,字体清晰、圆润,起落笔处呈尖状,“德”字“心”上有一横,“宣”字左边一点多不过横,右边一勾下垂,“制”字下部的“衣”字一横较短。

青花瓷珍品———明宣德青花梅瓶


 专家鉴宝

读者蒋先生手里藏有一件刻有“大明宣德年制”款识的青花瓷器,他珍藏多年,十分喜欢,也买了不少青花瓷器鉴定的参考书自己琢磨“宝贝”的真伪,但总觉得有些力不从心,看到本报每周四收藏版推出的鉴宝栏目后,他特地打来电话,申请鉴定。本期我们请到了原文物局瓷器鉴定专家许锦女士为蒋先生的这件青花瓷把把眼,辨辨真伪,以飨读者。

鉴定结果:这是一件明代宣德官窑珍品青花梅瓶。

鉴定理由:鉴定一件青花瓷器一般要看造型、胎质、釉料、绘画、款识、重量、敲击声音等几个方面。首先,这件梅瓶的造型非常周正匀称,小口,圆唇外卷,短颈,丰肩,肩下渐收,圈足,十分恰到好处,显得颇为丰满,具有端庄高雅的审美特色,而赝品往往仔细从不同角度观察能看出不规整、变形或者不对称。

其次,宣德青花瓷胎体精密细腻,胎质洁白坚硬,薄厚适度,有油润感,这只梅瓶底部为无釉露胎砂底,以手摸之能明显感到极其细腻滑润,而新仿品的胎手感生硬;宣德青花瓷釉使用的是一种叫苏麻离青的进口青料,是当年郑和下西洋从波斯带回来的,这种料在明代成化年间基本就消失了,因此弥足珍贵,采用这种料烧出的瓷器釉面色泽深沉浓艳,有着自然晕散的艺术效果,料色熔融在釉中,好似深入胎骨一样,特别是浓色处出现铁锈般的银黑色结晶斑点,在一定光线下有锡光色,而且呈三角形结晶,用手抚摸釉面凹凸不平,用这种青料描绘的纹饰具有中国画的水墨韵味,被视为无法模仿的特色。

再者,此梅瓶绘画分三部分,主体部分绘画为缠枝石榴纹,肩颈部饰有一圈莲瓣纹,圈足上方为一圈树叶纹,线条粗犷,纹路清晰,描绘得非常流畅,有一气呵成感,自由活泼,且布局疏密有致,这也符合明代宣德青花瓷的特点。

另外,器身肩下部横书“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楷书款识,字体遒劲有力,属于典型的官窑器物,款识笔法工整清秀,用高倍放大镜照视,款识上部呈暗雾状而下沉,甚至晕散开来。

最后,此器物上手重量适中,轻敲时声音清亮,口沿内外和器身釉薄处由于空气氧化呈明显的牙黄色,符合老瓷器的特征。在高倍放大镜下,釉面充满了大大小小的气泡,且泡色青亮密集,甚至小气泡摞大气泡,偶有排列整齐的大泡出现,这些细节都与明代宣德官窑瓷器的特点相吻合。

总之,此件青花梅瓶器型端庄规整,纹饰精美,釉料明显采用苏麻离青进口料,呈黑蓝,釉上绘画部分黑褐色铁质斑点明显,题款也为官窑,无一不精,堪称明宣德时期大件器物中之精品,市场拍卖价可达到1000万元人民币左右。

本报记者李斌采访整理

答读者问

1.读者万先生问:我爷爷传下来的一枚古钱,我看到和你们报纸登的那期花钱专题里提到的金质“淳化元宝”很像,钱币一面有双佛,但就是上面锈得很,可能不是金的,不知道这样的“淳化元宝”有没有铜的?

答:“淳化元宝”是北宋太宗淳化元年(公元990年)开始铸造的,目前只在五台山发掘出背佛的金币近千枚,价格可达10万元左右一枚,因此许多仿造的“淳化元宝”就出现了,根本不存在铜制的,这是后人的仿品。

2.读者何先生问:我有一枚方孔花钱“周元通宝”,上面有八卦图案,比普通钱大且厚,请问有价值吗?

答:“周元通宝”始铸于周世宗柴荣显德二年(公元955年),是五代时期铸造最多、质量最好的铜钱。这属于一枚后人仿造的花钱,用来辟邪驱恶。

3.读者庄先生问:我比较喜欢元代青花瓷器,请问收藏时如何识别元青花瓷器的风格?主要从哪些方面入手?谢谢!

答:元代青花瓷器在造型方面具有胎骨厚重,形制巨大的特点。由于当时的旋削技术较差,器身上常有两道接口,一般大罐内也多有旋纹。元代青花瓷器的胎质,在淘洗技术上不如明清时期(公元1368~1911年)细致,在砂底上可以看出有砂眼、刷痕等污迹,底足和缩釉处常呈现出一种火石红斑。元代青花瓷器的釉层一般比明清时期略厚,白釉底子的闪青程度也较明清为重,可能是当时施釉较厚和釉料中含铁量较多的缘故。在制作工艺上,元代青花瓷器的足部上下多有竹节状凸起的弦纹,器身与器足的接合部位,多采用胎接方式。在装饰上,元青花一般多装饰莲瓣纹,器物肩部绘有垂云纹,中间主题部分填以各种花卉,纹饰繁密,层次较多。这种繁密饰纹的手法,不仅表现在青花瓷器上,也表现在元代织锦和石雕工艺上,成为当时的独特风格。

4.读者吴小姐问:我有三枚铜钱,一枚“咸丰重宝”背面无字,一枚“宋元重宝”,背面也无字,还有一枚“崇宁重宝”,反面写“当十”,两侧是蒙文,请问各值多少钱?

答:“咸丰重宝”、“同治重宝”之类的一般很常见,20-30元一枚,只有铜质优良的样钱珍贵,可达1000多元一枚;而宋代铜币都是小钱,根本没有重宝,这是伪造品;崇宁重宝是北宋徽宗时代的钱币,价格也就3-5元/枚。

鉴识永乐宣德青花瓷要点


青花瓷发展到明代,在元代成熟的基础上又有了长足的进步。经过明初洪武的过渡期,到了永乐和宣德年间,可以说是到了明代青花瓷的鼎盛期。这一时期的青花瓷,一直被视为是中国青花瓷的一种典范,为后世所追仿。这两朝的官窑器,多使用进口青钴料(即所谓“苏麻离青”),但到了宣德朝后,也许是因为进口料的缺乏,有在一个器物上合用国产和进口两种青钴料的现象。在制瓷的风格上,永宣期的青花瓷已完全摆脱了元瓷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个性。由于在制瓷技术和工艺等方面,这两朝大体一致,因此,历来都有“永宣不分”之说。但随着研究的深入,仔细鉴察,还是可以将两朝区分开来的。现择要介绍鉴识两朝青花瓷的要领。

两朝青花瓷的纹饰图案由元瓷装饰的粗放而向秀丽、典雅方向发展。由于用“苏麻离青”料在瓷胎上作画,烧成后易产生晕散现象,一般不适合作要求图象清晰的人物,因此,两朝纹饰多见植物图案,常见的有缠枝莲、牡丹、菊花、牵牛花、石榴、枇杷、葡萄、荔枝、樱桃、灵芝、山茶等。动物纹多见为龙凤图案,后期特别是到宣德朝,又有少量的麒麟、狮球和海兽波涛纹出现。另外,庭园仕女、婴戏等人物纹图案也较永乐为多。特别要注意其绘画的用笔特点,与元代的刷涂不同,两朝此时的绘画,多为双勾填色,系用小笔触一笔笔填绘而成。因此,图案上均可见小笔触填绘的痕迹,无一笔涂抹之作。在鉴识时,除了要注意其“苏麻离青”料的烧成特点外,必须要审察其绘画的用笔特点。小笔触填色也系永乐至成化前期明代青花细瓷绘画用笔的共同特点,这是鉴识的一个重要特征。

从形制上,永乐期的盘、碗之类撇口器的口沿极薄,手抚之较尖而无圆浑之感。永乐细瓷的底不同于元代的斜削法,一般都是采用平削。宣德盘、碗之底多数有棱边感,不同于后仿者的“泥鳅背”。宣德器物以矮底足为多,大盘削足为倒梯形,圈足外墙内收,里墙外斜,用手无法抓起。宣德的大件器均为分段接合,凡见前后身模制而成者,均为仿品。盘类塌底现象明显。宣德器底部露胎处,或属白胎而有火石红,或有一层浅红色的涂抹料,但均无旋痕,凡有旋痕者,皆非宣德朝所出。

在款识上,永乐瓷一般都没有年款,极少数有款之物如青花瓷碗类器,均把年款书写于碗的内心部,且一律是四字篆书款“永乐年制”。自宣德朝起,款识装饰开始盛行,且落款的地方也随器物的形式不同而不同,并非只限于器物底部,前人就有“宣德款识满器身”之说。相对而言,官窑较多,民窑较少。同时要注意宣德年款的一些特定之点,如书写大都以青花写的楷书体,篆书少见。传世完整器的四字篆书“宣德年制” 款多数是后仿,六字篆款更不可信。宣德的楷书款,沿用古碑体,德中间少一横。

但鉴识古瓷,了解其纹饰图案特点、绘制的用笔方法,乃至形制的特征等等固然重要,可这些后世均可依样模仿,因此,只能是一个参考因素,更重要的是要了解其胎釉的烧成特点。

永乐瓷的胎土淘炼很精细,胎质纯净,杂质较少,抚之细腻有如糯米粉。烧成后,有肉红色透釉而出,除了在胎釉的结合处常可见到这种淡红的火石红外,在釉薄处也常从釉后隐现出肉红色来,这是鉴别的重要特征。与宣德相比,永乐的瓷胎薄而宣德厚,因而,永乐器轻而宣德器重。薄胎永乐瓷如盘碗之类虽边缘薄而透,但底心都是厚实而不透的,凡全部薄透者非永乐朝所出。另,薄胎永乐青花迎亮均可见胎质的厚薄不均现象,凡瓷胎厚薄均匀,大都是仿品。宣德瓷的胎质虽然也较白,但已明显不如永乐,所含杂质稍多,有的器物的露骨之处,多见氧化铁的红色斑点,而在永乐器上则是偶见铁斑。这也是永宣瓷胎骨特点的一大区别。

在施釉上,永乐瓷虽然胎质较薄,但施釉很厚,薄胎厚釉是其特点,而且虽釉质肥厚,却不显臃肿。还因为高温烧造,永乐瓷釉色肥亮,白釉的转折聚釉之成水绿色,釉内气泡虽也有大小之别,但没有很大的气泡,排列较松且通透,凡气泡大小一律者,非永乐瓷。宣德瓷大中小气泡都有,形成一组组气泡群,但群与群之间间距也较疏朗,凡气泡密集而整齐者大都非宣德瓷。从釉面看,永乐瓷显莹润,而宣德瓷则呈橘皮纹,白釉地出现一层雾状效果。后仿宣德之器,白釉地没有雾状效果。

此外,要注意“苏麻离青”料的烧成效果。真品晕散现象明显,且它的铁斑沉着釉里,侧看可见明显的下凹现象,色泽也较深。伪品青花没有晕散现象,铁斑色泽较淡,而且浮于表面,有的系用人工点厾而成。

关键的一点,永宣距今已600年左右,因此,传世品都应有较厚的包浆,釉色应是十分清亮,且因包浆缘故,青花应在釉下发出幽光,凡釉面发闷,青花发暗者,十有八九是不对的。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