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那些名贵的北宋汝窑瓷器

北宋汝窑碗

上有乾隆皇帝御笔题诗,为国家一级文物,是北京故宫镇馆之宝。目前北宋汝窑碗仅存世两件,另一件在英国达维德基金会,属严禁拍卖的 国家一级文物。此汝瓷碗高6.7厘米,口径为17.1厘米,足径7.7厘米。敞口微外卷沿,深腹、外撇足,足内有五个小支钉痕。

北宋汝窑弦纹樽

身价数亿堪称“汝瓷之王”,弦纹三足樽全球仅存一件,为北京故宫博物院镇院之宝,是传世汝瓷中极为罕见的大件器,无价之宝。樽高12.9厘米,口径18厘米,足径 17.8厘米。樽直口、圆筒腹、平底,由三个变形兽足支撑。胎质细腻,呈香灰色,胎体较轻。

北宋汝窑大盘

属全球最大,千古一绝的北宋汝窑瓷器,亦是北京故宫博物院的镇馆之宝,是存世汝窑盘中最大的一件。汝窑盘釉色天青纯正,内外均开冰裂片,底足外撇,满釉,五支钉支烧,高3.4厘米,口径19.6厘米,足径13厘米,是标准的汝官窑器物。

北宋汝窑莲花碗

为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国宝,为全球罕见传世珍宝,十吨黄金不换。莲花碗呈十瓣莲花形,俯看形如十曲花瓣,形似一朵盛开的花朵。 莲花碗高10.5厘米,口径16.2厘米,足径8.1厘米,造型比例适度,器身随花口亦呈十瓣,凸凹与莲口相衔接,协调自然,美观大方。

北宋汝窑葵花洗

经34轮叫价,最终以2亿天价成交。北宋汝窑天青釉葵花洗是唯一现存的葵花六瓣形盆洗,其直径为13.5公分,六葵瓣花式,口 略撇,上丰下敛,浅腹薄壁,器身随沿起伏,圈足微外撇,底有细小芝麻钉痕三枚。 北宋汝窑葵花洗原被英国著名的中国古陶瓷收藏家艾弗瑞·克拉克夫人收藏,上世纪70年代转入日本藏家手中。

精选阅读

古代瓷器:盘点一下那些“价值连城”的建盏


北宋蔡襄《茶录》

北宋苏轼《送南屏谦师》

南宋杨万里《以六一泉煮双井茶》

北宋陶谷《清异录》

盛于宋代的点茶传入日本,逐渐演变成了近乎宗教般神圣的茶道艺术,将日本民族菊与刀的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到了16世纪的日本战国时代,诞生了一位传奇茶人千利休,在那个血雨腥风的年代,千利休用茶道直指人心,将茶道演绎成了一种神圣的生活美学。宋代的建盏传到了日本,便成为了近乎神圣的国宝级宝物。在日本室町时代,武士为了一件唐物赔上整座城池乃至身家性命的例子不在少数。目前被日本定为国宝的陶瓷只有14件,其中8件来自于中国,8件中则是有3件曜变天目。

高7.2厘米,口径12.2厘米,足径3.8厘米。说到曜变天目,最为著名的大概就是静嘉堂文库所藏的这只了,它在光线照射下能发出七彩光芒,随着视角的改变色彩变幻莫测,给观者以一种不可思议的感觉。堪称无价之宝!其流传经历依次是:16世纪上半叶美浓稻叶家、德川将军家(柳营御物)、17世纪再回到淀藩主稻叶家、小野哲郎(大正七年,1918年)、岩崎家(昭和九年,1924年)、后置于岩琦家所建的静嘉堂文库美术馆。

高6.8厘米,口径12.3厘米,足径3.8厘米。这件的曜变效果略逊于静嘉堂文库美术馆藏品,但是仔细欣赏,仍然称得上是美轮美奂。它传自江户时代水户德川家,大正七年(1918年)藤田平太郎以53800日元购得。其流传经历依次是:德川家康(1542-1616)、德川赖房(1603-1661,水户德川家)、藤田平太郎、藤田美术馆。

高6.6厘米,口径12.2厘米,足径3.8厘米。这件的曜变效果相比较前两件显得更弱一些了,它原归京都大德寺龙光院的创建者江月宗玩(1574-1643)所有,一直深藏寺院。

2003年6月12日伦敦苏富比,成交价28.56万英镑。早在13年前,这种级别的建盏就是这个价了,如果它再现市场,朋友们可以猜猜会拍出什么价格。

2011年5月伦敦苏富比,成交价110.52万英镑。这是之前所保持的建盏拍卖最高成交价了,极美的银豪。

2015年香港佳士得秋拍,同为临宇山人专场,成交价约合人民币202万,这件属于非常漂亮的金毫,口沿有一点点小伤,真心不算贵!

2016年香港苏富比春拍琵金顿专场上的一只兔毫,品相并不算很好,584万港元成交。

2016年纽约佳士得秋拍,【临宇山人】专场II,成交价约合人民币7800万元。这只被业内诸多资深人士评价为历年拍卖上最好的一件建盏,之前没有,之后也很难再有的南宋油滴天目茶盏,以150万美元-250万美元的不菲估价上拍,经过20多分钟的激烈竞价,最终以1030万美元落槌,加上佣金1170.1万美元,约合人民币7800万元!远远刷新了之前2011年在伦敦创造的约合近1200万元人民币的建盏拍卖世界纪录!

盘点一下那些“价值连城”的建盏


南宋 《五百罗汉图》

宋代建盏在茶道史上具有极高的地位,更是茶人圣物。宋徽宗在著名的《大观茶论》中亲自为建盏写评论:“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取其焕发茶采色也……”不仅如此,徽宗还用亲自碾茶、点茶、赐茶,茶宴群臣。并很风雅地说:此自布茶。一代艺术皇帝亲自给建盏背书,大学士蔡襄也特别在专著《茶录》中提到当时盛极一时的斗茶: “视其面色鲜白,著盏无水痕者为绝佳。建安斗试,以水痕先退者为负,耐久者为胜。”

——北宋 蔡襄 《茶录》

忽惊午盏兔毛斑,打作春瓮鹅儿酒

——北宋 苏轼《送南屏谦师》

鹰爪新茶蟹眼汤,松风鸣雪兔毫霜。

——南宋 杨万里《以六一泉煮双井茶》

闽中造茶盏,花纹鹧鸪斑,点试茶家珍之。

——北宋 陶谷《清异录》

盛于宋代的“点茶”传入日本,逐渐演变成了近乎宗教般神圣的茶道艺术,将日本民族“菊与刀”的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到了16世纪的日本战国时代,诞生了一位传奇茶人——千利休(公元1522-1591年),在那个血雨腥风的年代,千利休用茶道直指人心,将茶道演绎成了一种神圣的生活美学。宋代的建盏传到了日本,便成为了近乎神圣的国宝级宝物。在日本室町时代,武士为了一件“唐物”赔上整座城池乃至身家性命的例子不在少数。目前被日本定为“国宝”的陶瓷只有14件,其中8件来自于中国,8件中则是有3件“曜变天目”。

曜变天目 东京静嘉堂文库美术馆藏 国宝级

高7.2厘米,口径12.2厘米,足径3.8厘米。说到曜变天目,最为著名的大概就是静嘉堂文库所藏的这只了,它在光线照射下能发出七彩光芒,随着视角的改变色彩变幻莫测,给观者以一种不可思议的感觉。堪称无价之宝!其流传经历依次是:16世纪上半叶美浓稻叶家、德川将军家(柳营御物)、17世纪再回到淀藩主稻叶家、小野哲郎(大正七年,1918年)、岩崎家(昭和九年,1924年)、后置于岩琦家所建的静嘉堂文库美术馆。

曜变天目 大阪藤田美术馆藏 国宝级

高6.8厘米,口径12.3厘米,足径3.8厘米。这件的曜变效果略逊于静嘉堂文库美术馆藏品,但是仔细欣赏,仍然称得上是美轮美奂。它传自江户时代水户德川家,大正七年(1918年)藤田平太郎以53800日元购得(当时大约相当于40公斤黄金)。其流传经历依次是:德川家康(1542-1616)、德川赖房(1603 - 1661,水户德川家)、藤田平太郎、藤田美术馆。

曜变天目 京都大德寺龙光院藏 国宝级

高6.6厘米,口径12.2厘米,足径3.8厘米。这件的曜变效果相比较前两件显得更弱一些了,它原归京都大德寺龙光院的创建者江月宗玩(1574-1643)所有,一直深藏寺院。

2003年6月12日伦敦苏富比,成交价28.56万英镑(约合人民币300万)。早在13年前,这种级别的建盏就是这个价了,如果它再现市场,朋友们可以猜猜会拍出什么价格。

2011年5月伦敦苏富比,成交价110.52万英镑(约合人民币1175万)。这是之前所保持的建盏拍卖最高成交价了,极美的银豪。

2015年香港佳士得秋拍,同为临宇山人专场,成交价约合人民币202万,这件属于非常漂亮的金毫,口沿有一点点小伤,真心不算贵!

2016年香港苏富比春拍琵金顿专场上的一只兔毫,品相并不算很好,584万港元(约合488万元人民币)成交。

2016年纽约佳士得秋拍,【临宇山人】专场II,成交价约合人民币7800万元。这只被业内诸多资深人士评价为“历年拍卖上最好的一件建盏,之前没有,之后也很难再有”的南宋油滴天目茶盏,以150万美元-250万美元的不菲估价上拍,经过20多分钟的激烈竞价,最终以1030万美元落槌,加上佣金1170.1万美元,约合人民币7800万元!远远刷新了之前2011年在伦敦创造的约合近1200万元人民币的建盏拍卖世界纪录!

汝窑瓷器的鉴定和鉴赏


北宋汝窑刻“丙、蔡”款碟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北宋天青釉荷花式温碗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汝窑作为一代名窑,高丽曾对其进行过仿制。自明代以来,汝窑瓷器一直受到人们的热捧。

明代宣德时期,景德镇御窑厂已开始仿烧汝釉瓷器。清代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各朝也都有仿烧。但明清景德镇御窑厂所仿汝釉瓷器只是模仿汝窑瓷器的釉色,基本不模仿其造型。

真正对汝窑瓷器进行全方位仿制还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河南汝州、宝丰都在仿制。但迄今为止,据笔者观察,仿品很难乱真,在造型、釉质、制作工艺方面仍存在一些缺憾。

造型方面。仿品显得呆滞,缺乏神韵。尤其是采用注浆成型者,更缺乏神韵。所仿汝窑三足弦纹樽往往胎体过厚。笔者曾问仿制者为什么不将胎体做薄些,回答说是胎体做薄了极易变形。看来还是胎体配方存在问题。另外,臆造的器型也很多,尤应引起注意。

釉质方面。仿品的釉质很难达到与真品完全一致,往往带有乳浊感,普遍偏向“钧釉”,釉色也多偏蓝。釉面不是无开片就是开片无不及而过之。

制作工艺方面。支钉痕不是过大就是过小,钉痕的颜色往往过白。

还见有在仿品上錾刻乾隆御题诗者,只要看看真正的汝窑瓷器上所錾刻的乾隆御题诗就会发现,仿品上所錾刻御题诗的字体根本达不到乾隆时的刻诗水平。至于在仿品上包金镶银者,更是别出心裁之作。

古代瓷器:汝窑瓷器的鉴定和鉴赏


北宋汝窑刻丙、蔡款碟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北宋天青釉荷花式温碗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汝窑作为一代名窑,高丽曾对其进行过仿制。自明代以来,汝窑瓷器一直受到人们的热捧。

明代宣德时期,景德镇御窑厂已开始仿烧汝釉瓷器。清代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各朝也都有仿烧。但明清景德镇御窑厂所仿汝釉瓷器只是模仿汝窑瓷器的釉色,基本不模仿其造型。

真正对汝窑瓷器进行全方位仿制还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河南汝州、宝丰都在仿制。但迄今为止,据笔者观察,仿品很难乱真,在造型、釉质、制作工艺方面仍存在一些缺憾。

造型方面。仿品显得呆滞,缺乏神韵。尤其是采用注浆成型者,更缺乏神韵。所仿汝窑三足弦纹樽往往胎体过厚。笔者曾问仿制者为什么不将胎体做薄些,回答说是胎体做薄了极易变形。看来还是胎体配方存在问题。另外,臆造的器型也很多,尤应引起注意。

釉质方面。仿品的釉质很难达到与真品完全一致,往往带有乳浊感,普遍偏向钧釉,釉色也多偏蓝。釉面不是无开片就是开片无不及而过之。

制作工艺方面。支钉痕不是过大就是过小,钉痕的颜色往往过白。

还见有在仿品上錾刻乾隆御题诗者,只要看看真正的汝窑瓷器上所錾刻的乾隆御题诗就会发现,仿品上所錾刻御题诗的字体根本达不到乾隆时的刻诗水平。至于在仿品上包金镶银者,更是别出心裁之作。

宋代临汝窑瓷器


临汝窑为中国宋代北方瓷窑之一。窑址分布在河南临汝县境内,以严和店窑为代表。临汝宋属汝州,亦称“汝窑”。临汝窑烧瓷始于北宋中叶,北宋后期至金代盛烧不衰。过去古陶瓷界认为,临汝县窑场宋时烧瓷有二:一是烧宫廷用瓷的御用汝窑业,二是烧民品用瓷的民间窑业。由于烧造宫廷用瓷的汝窑址尚未在今临汝县境内发现,所以现在所说的临汝窑则专指民间窑业。据最新的考古发现,河南宝丰清凉寺窑是一处烧制御用青瓷的汝窑遗存,今被称为“汝官窑”,出土了较完整的碗、盘、洗、瓶、盏托、盂、器盖等20余件,胎质细腻,香灰色,青釉温润有鳞状片纹,裹足支烧,工艺精细。其特点与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北宋宫廷御用汝瓷相类。

临汝窑产品以食具为大宗。瓷器品种以青釉瓷为主,兼烧钧窑系青瓷。青瓷的器类以盘、碗居多,样式简单。宋代瓷窑习见的瓶、壶、罐、枕等器物极为少见。器皿的胎质较粗,胎色灰白,釉色青中闪绿,釉层稍厚,釉中气泡较多。盘、 碗器的胎体略厚重,轮旋修坯较粗,圈足部位欠规整,多粘挂窑渣。钧窑系青瓷盘、碗、洗等器物的釉色有青绿、月白、天蓝,色泽纯正,釉质滋润,具有宋钧窑特征。一种于淡月白釉上显露鲜红斑的釉色,是独具特色的作品。

临汝窑瓷器

临汝窑的装饰绝大部分青瓷饰以印花,刻花极少另有光素无纹饰者。印花纹样均饰于盘、碗器内壁,花纹廓线凸起,以点线纹勾勒叶筋为其特点。题材以花卉为主,菊花、牡丹最多,还有枝叶纹、海水纹等。习用缠枝式或折枝式布局表现多彩的花姿。碗器多用缠枝式构图,六朵大小不一的菊花或牡丹花相间穿缀在弯转的枝茎上,仰覆有致。折枝式构图有两种:一种是一枝花的二方连续式布局,器壁上一根曲绕的枝茎缀着两朵盛开的花朵和大叶,花与叶的轮廓线凸起,筋脉线凹下,凸、凹线纹相衬,使花叶越显丰满;另一种是三枝花的交叉布局,每一枝茎上缀着两朵小花和舒展的小叶,纤秀清丽。有的折枝式与缠枝式布局并用,变化多姿。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临汝窑青釉印花盘,六瓣花式的盘壁上印六株竖式折枝花,盘心上花枝缠绵,花朵怒放,花叶勾卷,与花瓣式秀巧的盘体相配,和谐美观,是装饰画面依形布局的典范。还有较为多见的团菊纹,通常在碗内壁印一朵无花蕊的团菊,有的则在团菊中心的圆圈内印一阳文“童”字或阴文“吴”字,可能是窑业主的姓氏。亦有在碗内壁印缠枝宝相花纹,碗心印“吴”字的。临汝窑装饰花纹中的海水纹颇有特色,以八到十层的圈线表现波浪层迭的海水,水中心飘浮一朵小花,很有落花流水的意境。有的于海水中心翻浮一小田螺,在青绿釉掩映下或隐或现,极富艺术感染力。

临汝窑青釉印、刻花瓷器与耀州窑青釉印、刻花瓷器的造型与装饰相类,但质量逊于耀州窑,烧瓷时间亦晚于耀州窑。临汝窑的生产显然受耀州窑影响,故被认为属耀州窑系。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