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珐琅彩官窑釉上彩是怎么样画成功的?

珐琅彩瓷器作为清代官窑瓷器中极具有代表性的一类,不仅从外观上看富丽堂皇,明艳可喜,从其烧造方式上来说,也是历代以来极具创新色彩的。尤其是康熙时期,珐琅彩的名贵使得其专供御用,官窑才可烧造瓷胎,再由宫廷画师绘制釉上彩,其釉上彩技法出神入化,那么,康熙珐琅彩的釉上彩是怎么样画成功的呢?

首先,珐琅彩是与西洋技法相结合而烧造成功的名贵瓷器,采用的方式则是在瓷胎上使用珐琅绘制,而同样闻名天下的景泰蓝则是在铜胎上画珐琅,与珐琅彩相较是另一种韵味。珐琅彩所采用的瓷胎就 与一般的瓷胎不同,需得用景德镇所出上等白瓷,烧制完成之后再运输进京,加以绘制。景德镇所出白瓷瓷质密实精美,便于作画。所以要想画成功一个质量上乘的珐琅彩瓷器,必须要有好的白瓷作底,方可成功。

其次,珐琅彩瓷器采用釉上彩技法时,所选择的彩料是较为特殊的。国产彩料在二次绘制后再经烧造,容易脱色,且成色不明。所以珐琅彩瓷器所用的皆为进口彩料,明黄、暗红等,不仅色彩明丽,且色阶稳定,在釉面上的表现更好。有了这样进口的彩料,康熙珐琅彩的釉上彩绘制,更为自然流畅,且精细程度高,观赏价值也更好。

最后,釉上彩的烧造过程较为繁复,要经过数次绘制,而且是在釉面上绘制,所以对绘制技巧以及烧造条件都极为严格,二次烧造的低温必须卡得精准,才能做到釉上彩不脱不流不变色。这一点决定了康熙珐琅彩的珐琅绘制无法由普通的画匠来完成,必须托于宫廷,保证其质量,也保证其烧造出的釉上彩形态完美。这是普通民窑官窑所不能达到的水平,所以康熙珐琅彩的釉上彩能如此成功,一定程度上是一个时代的产物。

综上,我们可以看到,康熙时期的珐琅彩,在釉上彩方面的成功是基于几个重要因素的,包括景德镇窑口所出的质量上乘的白瓷打底,以及进口的颜色鲜明的彩料运用,当然最关键的还是珐琅彩瓷烧造时的条件,方方面面都是当时的最高条件,如宫廷画师专司其画等,让康熙珐琅彩的釉上彩烧造成功。

康熙官窑珐琅彩瓷器赏析及价格:

1:清康熙粉红地珐琅彩开光花卉盌,尺寸:14.7厘米,估价:咨询价,成交价: HKD 238,807,500 ,成交时间:2018.04.03,拍卖公司:香港蘇富比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8年春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康熙御制》红料款。

器形雅正,弧壁浑圆,高岭为胎,质密细腻,诚景德镇御窑佳品,皑白美如雪。跋涉送京,宫中添珐琅,外壁涩胎厚施彩,匀净透亮。着粉红为地,嫣绯嫩色,彷佛半怯羞容,庸须胭脂红。画四面梅花形开光,轻抹碧蓝,内绘群芳,恰似倚窗观晴空,青云映花浓。朱槿裙下难自珍,百合岂羡虞美人,玫瑰栀子不相让,水仙月季共幽香。花窗外,绀蓝雏菊俯压枝,瞰洋花卷叶,暗溢西风。妙笔下,或含苞、或盛绽,渲染细腻,纤瓣柔叶姿婀娜,意雅趣真。盌内巧留白,外底红料书「康熙御制」双行四字宋体款,罩双方框,字体挺拔隽朗,照证清宫绝艺。

2:清康熙御制胭脂红地珐琅彩莲花图碗,尺寸:11厘米,估价:咨询价,成交价: HKD 74,040,000 ,成交时间:2013.04.08,拍卖公司:香港蘇富比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3年春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康熙御制》蓝料款。

口微外撇,盌壁内收,圈足边沿切修规整。胎质洁白似玉,缜密细腻,釉料纯净光亮,胎釉紧密相合。所施料彩明艳,玻璃质感,口足边沿各留白一周。胭脂色地,凝沉厚重。器身满绘瑞莲佳荷,华彩缤纷,蓝倚青绿,粉伴黄白。花朵,或含苞,或绽放,婀娜多姿;莲叶,见蜷展,见枯残,意雅趣真。底书「康熙御制」双行四字蓝料楷书款,外罩双方框,字体工隽挺拔。

3:清康熙御制珐琅彩胭脂紫地牡丹盌,尺寸:直径14.3厘米,估价:RMB 16,000,000 ~ 26,000,000,成交价: RMB 35,650,000 ,成交时间:2017.12.18,拍卖公司: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北京保利十二周年秋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康熙御制」款。

此碗形制沈稳端庄,线条柔美自然,胎体轻薄坚质,为清宫中最为经典的宫碗造型。内壁所施釉水清透明润,外壁不施透明釉,直接以各色珐琅料在涩胎上施以彩绘,可见此式外壁涩胎瓷碗当是景德镇为内廷烧造珐琅彩所特制。外壁自足端至口沿均以胭脂紫料为地,色泽沈郁,因珐琅彩料较厚且不易涂抹均匀,可见有明显的气泡,色彩浓淡亦有所分别,而这也正是康熙珐琅彩在初创时的时代特征,厚重而有质感。胭脂紫地之外再绘以九朵或盛放,或含苞的牡丹,俯仰有致,风姿绰约,布局繁密而有致,不减清疏之气,益见设计构图之佳妙,绘画之精妙颇有恽南田笔意,画匠以墨彩勾勒花枝叶脉,覆以各式彩料,斑斓绚丽,其中墨绿一色极为凝厚鲜亮,翠韵悠然,为后世所不及。九朵牡丹计有鹅黄、嫩绿、宝石蓝三色,为典型的珐琅彩料,釉彩凝厚鲜亮,花叶部分再施以透明釉,故使得鲜润欲滴的牡丹花与直接施于涩胎不上透明釉的胭脂紫地子形成鲜明对比,一明一暗,一亮一涩,尤见出玉堂富贵花的妍丽夺目。花蕊、花心以胭脂红点绘出粒粒细斑,刻画细致入微。花朵的描绘则以各色珐琅料勾勒轮廓,花瓣与轮廓线之间留白,一方面以彩料的熔融表现花瓣的轻柔,另一方面也尽量避免不同珐琅料彩之间因流动产生交迭,可谓别具匠心。整体绘画技艺精湛,尤其花叶的表现颇见功力,通过绿色的浓淡变化表现叶片的的阴阳向背,富立体质感。碗底施以透明釉,外底中心涂抹一层透明釉彩,上以蓝料彩绘双方框,框内以宋体书写「康熙御制」四字双行款,款字端庄周正,骨肉匀称,色泽明快。「御制」二字更是体现出此碗的品级不凡,一方面体现出其当为康熙本人方可赏玩使用,另一方面也可视为康熙皇帝本人的指导意志在珐琅彩创烧过程中的体现。值得注意的是本件款识写法与其他康熙珐琅彩器略有不同,其中「熙」字下部四点笔势连贯,可见下笔绝无半点犹豫,一气呵成,书法颇具功力,带有些许董书意味。而康熙本人书法以临摹赵孟俯、董其昌最多,又得最为推崇董字的沈荃指授,故其时自皇帝至朝野王公大臣皆学董,无怪乎连宫廷珍玩落款也带有当时书风。同时这也引出了另一个议题,即珐琅彩的制作场所。宫内普通日用瓷器均由景德镇烧造解运进京,并没有在款识书体上也追求风潮的诉求,而珐琅彩是在内务府造办处设于养心殿的作坊内最终完成的。内务府为清代最大的政府机构,辖下造办处的主要作坊最初设于养心殿,康熙三十年大部份迁到慈宁宫后,仍沿用旧称「养心殿造办处」,但无论在养心殿还是慈宁宫,距康熙日常起居的干清宫距离均非常之近,他可以非常方便的审视造办处烧造的珐琅彩器物,提出各种意见,如在他的耳提面命下,「御制」确实名副其实,落款也自然迎合了康熙的书风,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性。沿此思路将本件作品的款识与存世其他珐琅彩瓷器对比后会发现,这种独特性其实是康熙珐琅彩的一种共性,即康熙珐琅彩瓷器的个体差异非常明显,其原因也非常容易理解,珐琅彩正于此时初创,成熟的釉料、工艺还在不断完善中。

4:清康熙御制黄地珐琅彩花卉纹盌,尺寸:直径142厘米,估价:HKD 12,000,000 ~ 18,000,000,成交价: HKD 16,840,000 ,成交时间:2014.05.28,拍卖公司:佳士得香港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4年春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胭脂红料双方框《康熙御制》楷书款。

盌微撇口,弧壁,圈足。外壁以黄彩为地,上以胭脂红、粉蓝、粉紫、粉白及浅绿珐琅彩绘花卉纹,包括月季、菊花及萱草,配以葱翠枝叶,色彩绚丽斑斓,姹紫嫣红。底胭脂红料双方框内书「康熙御制」楷书款。

姹紫嫣红开遍:清康熙御制黄地珐琅彩花卉纹盌苏玫瑰亚洲艺术部资深学术顾问像本拍品这一类署胭脂红料四字楷书款的黄地花卉纹康熙御瓷数量较少。世界各地珍藏的近似例皆画工出色,但比照之下,本品依然是最出类拔萃的例子之一。

这件御制康熙盌的纹饰皆饱含吉祥寓意,它亦引证了画师如何充份利用十八世纪初数十年间渐臻完善的新珐琅彩,就此可证诸此盌纹饰的主要元素(如花朵)或次要部分(如月季叶梢的背面、花萼边缘及花蕊部份),其细节无不画意绵长。凡此种种,足证本拍品确是珐琅彩器物中的圭臬之作。

5:清康熙黄地珐琅彩荷花纹酒杯,尺寸:高4.8厘米,估价:咨询价,成交价: HKD 6,620,000 ,成交时间:1998.11.03,拍卖公司:佳士得香港有限公司,拍卖专场:1998秋季拍卖会。

6:清康熙珊瑚红地珐琅彩九秋同庆小碗,尺寸:直径10.8厘米,估价:RMB 3,000,000 ~ 5,000,000,成交价: RMB 4,370,000 ,成交时间:2011.11.13,拍卖公司: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中国嘉德2011秋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康熙御制”四字二行楷书款,康熙本朝。

珐琅彩瓷器是清代康雍干三朝极为名贵的宫廷御器,创始于康熙朝,是在康熙帝授意之下,由造办处珐琅作的匠师将铜胎画珐琅之技法成功地移植到瓷胎上而创制的新瓷器品种,故在当时也称作“瓷胎画珐琅”。珐琅彩瓷在制作程序和用料上是其它众多品种无法比拟的,无论用料、绘工,皆代表当时的最高水平,故其一直属宫廷垄断的工艺珍品。御制珊瑚红地珐琅彩九秋同庆碗即为康熙朝珐琅彩中著名的一例,为雍干嘉三朝沿袭烧造,是清宫御瓷之经典名品。

此碗胎体细薄坚致,内壁施白釉,温润莹美,外壁施珊瑚红彩为地,色泽匀净浓妍,以诸色彩料绘就牡丹、秋葵、菊花、兰花、罂粟花、秋海棠、山茶、芍药、栀子花等九种秋天盛开的花卉,构成九秋图。图中花枝招展,风姿绰约,妍美妩媚之态在秋日华光之下一展无遗。绘画技巧高超,以彩料之浓淡的变化来表现花叶的阴阳向背,突出花卉的立体感。布局繁密有致,自带清疏之气。因秋天是收获的季节,遂集九种秋草于一图,寓意九秋同庆,共贺丰收。底以青花双方框内书“康熙御制”四字款。整器隽秀娇巧,堪称收藏绝品。

7:清康熙黄地珐琅彩折枝莲纹碗,尺寸:直径13厘米,估价:RMB 1,800,000 ~ 2,600,000,成交价: RMB 3,190,000 ,成交时间:2004.06.07,拍卖公司:中贸圣佳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04春艺术品拍卖会。

钤印款识:“康熙御制”楷书款。

碗地子为明黄色,以衬托四朵黑粉二色花瓣的莲花,绘者用绿、紫、蓝等色绘莲花的卷叶,并用丰富的色彩描绘细微之处,图案生动,形态逼真。绘者运用了康熙皇帝所喜爱的西洋透视法,色彩浓淡处理适度,赋予画面生动的立体感。同时,多姿多彩的颜色增添了欢快的色调。表面晶莹剔透的釉质,与画面浑然一体。珐琅彩瓷创烧於康熙晚期,雍正六年(1728年)以前均为进口的西洋珐琅彩料,色彩多至十几种。珐琅彩瓷的制作方法是先由景德镇官窑选用最好的原料制成素胎,烧好後,送到清宫内务府造办处珐琅作彩绘烧成。珐琅彩瓷专作宫廷玩赏器和宗教、祭祀的供器,制作极为考究,因此成本高,而产量低,传世品很少。

8:清康熙珐琅彩胆瓶,尺寸:高15.8厘米,估价:RMB 2,500,000 ~ 3,000,000,成交价: RMB 1,008,000 ,成交时间:2010.11.06,拍卖公司:上海老城隍庙拍卖行有限公司,拍卖专场:世佳艺术2010年秋季大型艺术品拍卖会。

胆瓶最早出现于唐代,因器型如悬胆而得名。此瓶瓶身以各色绘描金双龙戏珠纹,双龙穿梭与于百花之中,热闹非凡。

9:清康熙洒蓝地珐琅彩寿桃纹碗(疑似后加彩),尺寸:直径14.5厘米,估价:RMB 800,000 ~ 1,200,000,成交价: RMB 920,000 ,成交时间:2018.01.08,拍卖公司:保利(厦门)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保利厦门2017秋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款识:“康熙御制”四字双行楷书款。

碗敞口,深弧腹,玉璧底。内壁施洒蓝釉,碗心描金绘莲花纹,中心饰圆形篆书“寿”字纹样。外壁蓝地珐琅彩绘寿桃、莲花、牡丹等纹饰,婀娜莞尔,色彩明丽,以寓吉祥富贵,长寿安康,在宝石蓝地的衬托下,以紫红、金黄、草绿等色绘就的纹样显得格外娇美。底足呈玉璧形,内落红色双圈“康熙御制”楷书款,字体工整稳重,气韵非凡。

taoci52.com编辑推荐

康熙珐琅彩官窑价值如何?


在收藏界,康熙珐琅彩官窑的瓷器,一向是价格居高不下,真品一瓷难求的盛况,大家有目共睹,可谓收藏界的宠儿,瓷器中的精品。那么,如果抛开价格,单论康熙珐琅彩官窑的价值,应该如何看待呢?

首先,康熙年间的官窑瓷器,大多品质精美,本身就是极具代表性的瓷器。更何况珐琅彩瓷器,原料珍惜且不论,工艺复杂少见也是非旁的可比,二次烧造的过程更是需要从景德镇挑选上好瓷胎,入京进行装饰再进行烧制,其成本与难度不是一般窑口能够负担的,所以珐琅彩瓷器一向属于宫廷垄断的,专供御用。特别是康熙年间,本就为创始时期,铜胎上绘制珐琅的同款,更是珍惜难得,乾隆之后甚至绝迹,可见康熙官窑珐琅彩的珍贵,绝不仅仅体现在价格上,更体现在其通体的气派与工艺难度、存世量上。

但是,如果仅仅论价值高低的话,康熙官窑珐琅彩内部,又有上下之分。比如说有的瓷器上带冲,这是瓷器收藏流通过程中很容易出现的,也是在所难免的,但是这种冲的大小,也是影响价值的重要因素。关键是要区别其冲线程度,有的是非常影响美观度的,所以价值也会相应有损,但如果是并不影响美观度的带冲线的瓷器,与完整瓷器差别不大,则整体价值,并不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当然,康熙年间的珐琅彩,从装饰程度上来说,相较于他朝,更温丽雅致,且有创始之功,名贵程度又添几分。但是也因为其珍贵,二次烧造的过程中,从景德镇到京城,多方协同才烧造出这样进贡的珍品,民间不见烧造,流传到民间的珐琅彩瓷器则更少,现在故宫博物馆中藏有的康熙珐琅彩瓷器,都是定时展出的,这种直到民国三年才第一次被社会各界所熟知的瓷器,其价值还用再赘述吗?

总之,由于康熙年间的官窑所出瓷器本就属质量上乘的,何况是珐琅彩瓷,其要求的瓷胎好,技术高,且原料难得,存在时间短,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与观赏价值,而且正是因为其系官窑所出,数量少,流通到民间的更少,“物以稀为贵”,何况是质量如此精美的珐琅彩,所以康熙年间的官窑珐琅彩,不仅价格高,价值更高。

康熙珐琅彩精品赏析及价格参考:

1:清康熙御制胭脂红地珐琅彩莲花图碗,尺寸:11厘米,估价:咨询价,成交价: HKD 74,040,000 ,成交时间:2013-04-08,拍卖公司:香港蘇富比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3年春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康熙御制》蓝料款。

口微外撇,盌壁内收,圈足边沿切修规整。胎质洁白似玉,缜密细腻,釉料纯净光亮,胎釉紧密相合。所施料彩明艳,玻璃质感,口足边沿各留白一周。胭脂色地,凝沉厚重。器身满绘瑞莲佳荷,华彩缤纷,蓝倚青绿,粉伴黄白。花朵,或含苞,或绽放,婀娜多姿;莲叶,见蜷展,见枯残,意雅趣真。底书「康熙御制」双行四字蓝料楷书款,外罩双方框,字体工隽挺拔。

2:清康熙御制铜胎画珐琅彩黄地牡丹雉鸡图盖盒,尺寸:10.1厘米,估价:咨询价,成交价: HKD 19,720,000 ,成交时间:2005-05-02,拍卖公司:香港蘇富比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05春季艺术品拍卖会。《康熙御制》款。

3:清康熙铜胎掐丝珐琅「缠枝蕃莲」纹嵌宝石三象足双耳盖炉,尺寸:67厘米,估价:HKD 8,000,000 ~ 12,000,000,成交价: HKD 11,860,000 ,成交时间:2011-10-05,拍卖公司:香港蘇富比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1年秋季拍卖会。《大清康熙年制》款。

4:清康熙胭脂红地珐琅彩牡丹纹盌,尺寸:14.2厘米,估价:HKD 3,000,000 ~ 4,000,000,成交价: HKD 7,004,000 ,成交时间:2002-05-07,拍卖公司:香港蘇富比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02春季拍卖会。

5:清康熙御制铜胎掐丝珐琅仿古缠枝莲纹大铜镜,尺寸:直径43.5厘米,估价:RMB 5,000,000 ~ 8,000,000,成交价: RMB 6,555,000 ,成交时间:2018-06-20,拍卖公司: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北京保利2018春季拍卖会。

此镜以精铜所造,镜背鎏金保存情况良好。镜面圆形,打磨极为光滑,照影清晰而柔和。背面施淡蓝色珐琅釉为地,满饰缠枝莲纹,中心有黄铜按钮,边缘以铜圈隔出花边带,深蓝地上亦饰小朵莲花,与缠枝莲图案呼应。纹饰构图繁密精致,圆钮与外区环纹的搭配又调节了内区满地缠枝莲的紧凑布局,从而形成富于节奏的置陈变化。框做菱花形,色泽沈穆厚重,包浆润泽,满雕卷草纹,连绵不绝,团团如意。花纹线条细腻雅致,工艺臻熟,流畅自然。背面无花纹,鎏金厚重。全器气息富丽华贵,鎏金灿烂,釉彩鲜明,使镜面于富贵之中又呈现出形制庄重、质朴自然的仿古之风。此镜置于室内,光华耀目,低调奢华而满室生辉。如此硕大的铜镜造价高昂,极为难得,视野广阔,非一般小铜镜可比。

6:清康熙铜胎掐丝珐琅云龙纹多穆壶(一对),尺寸:高60.5厘米,估价:RMB 2,600,000 ~ 4,600,000,成交价: RMB 5,175,000 ,成交时间:2015-06-06,拍卖公司: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北京保利2015春季拍卖会。

明清时期,由于皇室对西藏及藏传佛教的重视,许多具有西藏民族特色的器物开始进入宫廷,多穆壶即是一例。多穆原意为盛酥油的桶。藏语称为董莫(mdong-mo)或多穆,口沿加僧帽状边,又添把和嘴,遂成为壶。其造型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体现了藏、蒙、满、汉民族团结的主题。由于清代大量册封和法事需要精美的法器和摆设配合,造办处生产了许多这类器物,同时也供清帝赐高僧之用,多穆壶更加流行。此对多穆壶为铜胎,以掐丝珐琅之技装饰器表,壶身为筒圆竹节形,共分为三节,其中上节较长。顶部为波浪形斜口,口沿、三道弦纹节及底足作鎏金处理,光素无雕刻;壶身上部置铜鎏金龙首,口出短流,并作铜鎏金鱼化龙为手柄。整器通体施蓝色珐琅釉为地,器身以云龙纹为主题图案,以红,黄,青各色掐饰赶珠龙纹,矫健苍莽,指爪锋利,五色祥云瑞气围绕其旁,下有海水江崖。流口及把手则饰卷云纹。整器造型具有浓郁的游牧民族风格,铜质精纯,珐琅釉质细润,龙形的壶把增添一丝动感。其掐丝纤细均匀,刚劲流畅,填釉饱满,很少砂眼,为康熙时代掐丝珐琅工艺的鲜明特征。特别是龙的样式,高额宽颊,长眉下垂的形象,显现出康熙时代的风格特点,是康熙仿明代珐琅制品的精美代表作,皇家气派十足,兼具装饰与实用价值。

7:清康熙掐丝珐琅缠枝莲龙耳玉壶春,尺寸:高52.5厘米,估价:RMB 2,600,000 ~ 3,600,000,成交价: RMB 4,140,000 ,成交时间:2011-06-05,拍卖公司: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1年春季拍卖会。

此瓶撇口束颈,身形挺拔秀美,予人典雅大气之感。瓶身颈部作镀金兽耳一对,瑞兽腰背弯曲作弓形,颈首作回望状,神情肃穆古朴。壶瓶器身以蓝釉为地,其上作掐丝珐琅装饰,绘缠枝莲花纹饰,单线花叶柔丽婉转,色彩纷呈,蓝釉色泽流露沉静典雅之气韵,繁花造型彰显华贵曼妙之身姿,颇为精妙,是典型的康熙时期纹饰特点。清代掐丝珐琅工艺全面兴盛,达至巅峰,并形成内府造办处,设立珐琅作,用以专门研发珐琅器具。此件掐丝珐琅缠枝莲龙耳玉壶春造型端庄雅正,珐琅彩绘沉郁高贵,其间花卉金边为饰,更添华丽柔美气息,呈现皇家宫廷气度,极具收藏价值。

8:清康熙铜胎掐丝珐琅高束腰香几,尺寸:高78.2厘米,估价:RMB 3,500,000 ~ 4,500,000,成交价: RMB 4,025,000 ,成交时间:2017-06-18,拍卖公司:中贸圣佳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7春季艺术品拍卖会。

此香几之妙,在线条的运用,忽隐忽现的线条把上下贯通,周围脉络自然而畅。香几几面呈五瓣花形,中心开光镶珐琅彩西番莲纹,外绕二夔龙于云海中奔腾,开光外满绘宝钱龟甲纹。腰部与几面的五瓣形对应有五个弧面,中置绦环板,饰宝钱龟甲纹,使腰部纹饰分成上下两部分,上部弧面各有一开光,内绘为双龙捧寿,双龙张牙舞爪呈侧身上升状,体为靛蓝色,寿字均为双金线涂红,再配以黄、绿色点缀,开光之间以缠枝花纹铺满;下部面积较窄,掐丝绘一圈夔龙游走其中,首尾相继,姿态灵动而有气势。牙板雕作大小相隔的如意云头纹样式,其上满饰云寿纹,足则使用垂足式造型,五足间是五个壶门轮廊,柔婉修长,仿佛是五个大莲花瓣,整器色彩明丽,纤秾合度,极富美感。

9:清康熙御制铜胎画珐琅锦地福寿纹炉,尺寸:直径9.3厘米,估价:RMB 2,000,000 ~ 3,000,000,成交价: RMB 3,584,000 ,成交时间:2010-11-20,拍卖公司: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中国嘉德2010秋季拍卖会。

“康熙御制”四字二行楷书款,康熙本朝。炉敛口,扁圆鼓腹,下承三乳足。炉内壁施天蓝色珐琅釉,外壁以黄色珐琅釉为地,器身黄釉上又有红色云雷纹为地纹。炉身主体绘有蟠桃图案,绿叶和红花点缀周围。蟠桃上方有蝙蝠一只。蟠桃两侧伸出一折枝花卉,花心处各托起一较小蟠桃。花叶之间相互缠绕,与蝙蝠、蟠桃一起寓意“福寿连绵”。空处另有变形花朵图案。底部施白釉,内以蓝料书“康熙御制”四字楷书款,外画双圈框。铜胎画珐琅又称“洋瓷”“广珐琅”“珐琅画”,是西方技法传入我国的产物。画珐琅制作时,先在铜胎上涂一层白色釉料,烧制后再用各色釉料描绘不同图案,并二次烧制而成。由于珐琅彩釉料的特殊性,令画珐琅色彩绚丽富有光泽,且耐腐蚀耐磨损,可历经上百年而光泽依旧。铜胎画珐琅技法起源于15世纪中叶欧洲比利时、法国、荷兰三国交界的佛朗德斯地区。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廷平定台湾以后,海禁开放,东西贸易交往愈发频繁,西洋制品开始大量涌入,西方的画珐琅便是此时由广州等港口传入中国的。因其从西方传入而外观似瓷,故俗称为“洋瓷”;又因在广州传入后就地设厂研制,宫中又称其为“广珐琅”。中国开始制作铜胎画珐琅始于康熙时期。康熙三十二年扩充内务府造办处,将珐琅作设为治器作坊之一。现已证实,画珐琅至迟于康熙三十年即在宫中试烧成功。但是此时的珐琅由于技术尚未成熟,成品釉色黯淡无光,色釉突出器表,是早期开创阶段的特征。康熙五十五年后,造办处开始征召民间及国外珐琅匠人入宫,如潘淳、杨士章等。特别是康熙五十八年法国人陈忠信来京指导之后,画珐琅的制作进入成熟期,烧制出一批佳作。康熙朝的画珐琅器物,如上文所述,可分为开创期和成熟期两个阶段。开创期由于技术所限,器物体积小,釉色少,颜色不够纯凈,色彩互相浸染渗透现象时有发生。成熟期的画珐琅作品器形种类和釉色都有所增加。釉色纯正亮丽,色彩协调,所绘图案以花卉为主,画风细腻,一些图文为宫廷中名画家手笔。由于康熙酷爱画珐琅,故此类器物落款多为“康熙御制”,与掐丝珐琅的“康熙御制”“大清康熙年制”款有所区别。本品即为成熟期的作品。宣德炉为明宣德三年宣宗敕工部所铸铜器,以铜质好,铜色晶莹温润而著称。宣德炉的制作本为祭祀焚香所用,后也用于室内陈设熏香。铜炉形态端正,光泽内含,雍容典雅,为历代文人雅士所喜。此炉器形仿自宣德炉,小巧精致,胎体厚薄均匀。釉料质地温润,表面有一层玻璃质光泽,兼具宣德炉型之精巧和珐琅器色彩明艳润泽的特点,是康熙年间画珐琅器中的佳品。 与此件炉造型、画工相近者,可见香港苏富比于1980年所拍的一件画珐琅荷花图炉,互为参考。

雍正珐琅彩拍卖价格怎么样?


雍正珐琅彩拍卖价格怎么样?雍正珐琅彩拍卖价格,雍正是一位审美情趣偏重清新雅致的帝王,为了将自己的追求融入的宫廷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他对常用的宫廷器皿纹饰提出了自己的要求。而前朝所制的珐琅彩瓷主要采用的是色彩单一,品种不多的进口珐琅料,无法满足皇帝要求。为此造办处的工匠们不得不开始了国产原料的试制,所幸凭借国人的智慧,在雍正六年宫中自制彩料获得成功,多种的淡雅色彩为雍正珐琅彩瓷上,多姿的纹饰提供丰富的色彩。那么雍正珐琅彩拍卖价格多少钱呢?

据了解,清宫珐琅彩瓷虽然近年来频频出现在海外市场,但其总数大概不超过50件,其最高成交纪录多由苏富比和佳士得两家老牌拍卖公司垄断,而且大致形成了一个较为稳定的价格空间,如出现最多的康熙色地珐琅彩花卉纹碗,最高成交纪录(胭脂红地)760万元,最低成交纪录(蓝地)427万元,大体稳定在500万元左右。

在内地虽然也时有相关东西推出,但往往成交价较海外低。如中贸圣佳2004年春拍推出的“清康熙黄地珐琅彩折枝莲纹碗”(直径13cm),成交价仅为319万元。上海崇源2003年春拍推出的“清雍正珐琅彩花卉纹碗”(高6.5cm,口径14.2cm),是集诗、书、画、印为一体的雍正珐琅彩瓷中的名品,成交价仅为134万元。而纽约佳士得1999年春拍会推出的“清雍正珐琅彩月季绿竹诗意小杯”(直径6.2cm),小巧精致,成交价达1891万元。

2005年10月23日,一位身份不明的中国商人通过香港古董商翟建民在苏富比拍卖行举行的秋季单件专品拍卖会上,以1.1548亿港元买下一只清乾隆御制珐琅彩“古月轩”题诗花石锦鸡图双耳瓶(现存中国国家博物馆)。据悉,该瓶曾于1975年出现在伦敦佳士得的拍卖会上,当时的成交价格为1.6万英镑,30年时间,身价暴涨了近千倍。

收藏珐琅彩瓷,动辄数百万元,不是一般收藏爱好者有财力企及的,但这并不影响收藏爱好者的热情。不少收藏者更愿意花几万元来买只高仿品存放起来。这里说的“高仿品”实为彩瓷收藏新秀——现代珐琅彩瓷。同样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

清代的珐琅彩瓷器,色彩绚丽、雍容华贵、工艺精湛让人叹服,再加上其宫廷御用品的特殊身份,堪称瓷器中的“贵族”,极少流入民间,其工艺还曾经一度失传。如今,随着现代的制瓷技术破解了珐琅彩瓷器的制作奥秘,现代的珐琅彩瓷器也在收藏人士的热捧下“飞入寻常百姓家”。现代珐琅彩瓷是本着仿旧如旧的原则研制出来的,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目前的市场价位在仅在数千元至数万元之间。

虽然“现代珐琅彩瓷”因用料等不同与真正的清三代珐琅彩有着本质的差别,但也不失为一种学习珐琅彩瓷的有效工具和手段。

“玩收藏要从自己的经济实力、个人喜好出发,避免盲目跟风。”一位收藏爱好者如是说。收藏现代珐琅彩瓷器是见仁见智的行为,关键在于藏家自身喜好:“工艺精湛的作品,无论新旧都将具有投资升值空间。”

什么是釉上彩? 釉上彩有多少种类?


什么是釉上彩?釉上彩有多少种类?

瓷器的彩按照与底釉的上下层关系,可分成三大类:釉下彩、釉上彩,釉上釉下双层彩。其与瓷器的纹饰密不可分,是彩瓷的重要装饰方法。彩瓷的底釉又可分为无色透明和带一定色泽的,所以不同色泽的底釉和上述三种瓷彩工艺结合起来,便变化出了数以百计的彩瓷品格,使其成为瓷器世界里的一个庞大家族。不论是色调柔和淡雅、有粉匀之感的粉彩,还是画面立体感强、色彩瑰丽的珐琅彩,或是体现着东方艺术静谧内涵、幽菁高雅的青花,都显示出了中国劳动人民非凡的创造力和想像力。小编今天就和大家介绍一下釉上彩的相关知识。

顾名思义,釉上彩是指釉上加彩,是陶瓷的主要装饰技法之一。它是在已经烧成的瓷器釉面上,用各种彩料绘制各种纹饰,然后二次入窑,用600℃-900℃的低温烧制,凝固彩料而成。

1、五彩

五彩为瓷器釉上彩品种之一,是景德镇窑在宋元釉上彩器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所谓五彩,不过是寓意多彩,并非必定用五种色彩,但画面中的红、绿、黄三主色是不可缺少的。主要着色剂为铜、铁、锰等金属类。五彩系在已烧成的素器上用多种彩料绘画图案花纹,再入彩炉以770℃-800℃低温二次烧成。因烧成后的色彩呈玻璃状、有坚硬的质感,又称“硬彩”,是相对于粉彩而言的。

经过明朝的发展,五彩在清朝达到了鼎盛时期。康熙五彩瓷器可分两大类:一类是青花五彩;一类是釉上五彩。以釉上五彩最具康熙五彩特色。五彩描金的做法也很普遍,金彩鲜艳不易脱落。金彩还施在洒蓝釉、青釉、红釉等瓷器的釉面上,也收到了一种特殊的艺术效果,比明代鲜艳光亮,画彩技术精湛,方法也多样。康熙五彩的一个特点是红彩运用得比较多;另一特点是除了在白瓷地上彩绘外,还在各种颜色釉瓷器上施彩,如在豆青地、米黄地、霁蓝地、洒蓝地、黑地、红地和各种瓷地上施五彩,使得五彩瓷器别开生面、独具一格。

2、斗彩

斗彩又称逗彩。“斗”是接合、拼合之意,又通逗,有招惹、逗引之意,指釉下青花和釉上彩之间互相呼应配合,是明景德镇窑创烧的彩绘装饰之一。最早使用“斗彩”这一名称并给予解释的,见于清雍正年间的《南窑笔记》。广义上讲,所有由釉下青花和釉上彩拼逗绘画纹饰的都可称为斗彩,涵盖所有的青花加彩。狭义上讲,斗彩专指成化官窑生产的青花加彩器,后代烧制的仿成化或具有成化风格的青花加彩器也称为斗彩。

斗彩的施彩技法,通常指的是一种在器胎上用青花料双钩纹饰轮廓,施亮釉烧成素瓷后,在青花双钩线内填画需要的色彩。制品多以釉下青花和釉上红、黄、紫、绿等鲜丽的色彩拼绘纹饰,有釉上、釉下色彩争艳媲美之意,遂称为“斗彩”。斗彩的彩料丰富,有鲜红、油红、杏黄、姜黄、水绿、叶子绿、孔雀蓝、葡萄紫、姹紫等等。

3、粉彩

粉彩是瓷器釉上彩品种之一,于清康熙末年创烧,鼎盛于雍、乾时期。粉彩是景德镇窑在康熙五彩瓷器的基础上,采用珐琅彩的进口色料绘制,经炉火烧制而成的。其做法是:首先在白胎上用墨线起稿,然后在图案内填上一层可作熔剂又可作白彩的玻璃白。用国画的技法以彩料绘画纹样,施于玻璃白上,再经填、洗、扒、吹、点等将颜色依深浅不同晕开,使纹饰有明暗、浓淡层次,经低温二次烧成。其整体瓷面光泽透亮、色彩丰富、色调淡雅、粉润柔和,故称为“粉彩”。粉彩又可分为青花粉彩、祭红釉地粉彩、天兰釉地粉彩、豆青釉地粉彩、珊珊釉地粉彩、抹红彩地粉彩、绿釉地粉彩、窑变釉地粉彩等。

4.水彩

水彩是光绪末期出现的一种瓷器彩色。此种彩色不含粉质,具有彩料薄、颜色暗淡的特征,它是光绪末期、宣统以后瓷器上所使用的一种彩色。

5.软彩

所谓软彩就是一种含粉量极微、颜色暗淡的彩色,它介于粉彩与水彩两者之间,可以说是属于粉彩的范畴。它出现于同治晚期,到光绪、宣统时比较盛行。

6.珐琅彩

釉上彩瓷器的一种,主要特点是彩料凝重、花纹突起、色彩鲜艳明丽、画笔精细。“珐琅”又称“佛郎”,属于低熔点的玻璃,烧成温度约为650℃--800℃,基本上是透明且带有光泽的,因加入各种不同的金属氧化物着色而呈各种不同颜色的彩釉。珐琅彩为外来釉料,故名称颇混淆。“洋瓷”是当时百姓的称呼;宫中的廷储藏饰盒的标签是"瓷胎画珐琅"、“瓷胎羊彩”;清末许之衡在《饮流斋说瓷》一书则称为“古月轩”。其主要用于清宫廷用器,为清康熙晚期所烧造,色彩有几十种。

7.绿彩

以铜为着色元素,在氧化气氛中烧成的一种陶瓷装饰彩。绿彩是瓷彩家庭中主要成员之一。我国古陶瓷中绿彩品种甚多,其呈色有十余种,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取决于彩料中铜的含量和窑温的变化。绿彩在装饰瓷器时,可以用于釉下,也可用于釉上。康熙珐琅彩和雍正粉彩中的一些绿彩略带黄色,就是加有锑的缘故。据文献记载:绿彩与黄料配合可呈现略似枯叶的色彩,称为“枯绿”;若绿料多一些就呈“酱绿"色。

8.金彩

用金作陶瓷上的装饰,始于唐代……古代金彩装饰有描金、贴金(戗金)两种技法。描金即把金粉调入适量的胶水中,用毛笔蘸金料在瓷面上描饰。明人曹昭的《格古要论》认为:宋代定窑的描金方法是取大蒜汁作胶调金描画,贴金类似磁州窑刻花填彩技法。清代以金粉代替了金箔,描金代替了贴金。清代后期,德国的液态金(金水)传入我国,金箔、金粉均被淘汰。金水是一种金的树脂酸盐,特点是使用简单、耗金量低、外观富丽,所以后来成为金彩的主要原料。

9.蓝彩

传统的釉上蓝彩是由钻蓝铅釉发展而来的,蓝彩的着色剂是天然的钴土矿。据考古资料得知,战国中出土的陶胎琉璃珠上的蓝彩即为钴的呈色。唐代用钴作为陶器上的呈色剂已经很普遍,尤其是唐三彩中的蓝彩和纯蓝彩陶器。钴土矿的化学组成由于产地不同而有较大的差别,除所含主要着色元素钴外,还含有不同量的铁、锰等元素。为了略微调整蓝彩的色调,还于料中加入少量的铜。清康熙年问创烧了釉上蓝彩,从而取代了五彩瓷器上的釉下青花。

10、黄彩

有铁黄、锑黄两种。铁黄彩由铁黄铅釉发展而来,创始于汉代,唐三彩上的黄色釉即属此类。在明代嘉靖官窑器皿中还可见到黄釉黄彩器,又称“黄上黄”,即在淡黄釉上以赭彩勾描纹饰轮廓线,再填以黄彩。在清代康熙以前,瓷器上的黄色釉和黄彩均用铁黄。康熙时期的斗彩、五彩中的黄彩也是铁黄。康熙珐琅彩瓷器上所用的黄彩是进口锑黄彩料。雍正时期开始使用国产的锑黄彩料装饰瓷器。锑黄料中除含锑外,还含有作为稳定剂使用的锡。

11.白釉红绿彩

自釉红绿彩是北方磁州窑系开创的一种装饰方法,出现于金代。方法是:用毛笔蘸红、绿彩料,在已烧成的瓷器釉面上描绘花纹,然后置于800℃左右的炉中加以烘焙,使彩料烧结在釉面上。彩料有红、绿、黄以及金、银彩等。从出土实物看,多在白釉碗、碟上加绘红、绿等彩的花鸟纹,也有以黑彩在釉下描绘纹饰轮廓线,釉上填人其他色彩的。

12、黄地紫彩

目前发现最早的黄地紫彩是成化时期的产品。20世纪80年代在景德镇御器厂遗址出土有成化款黄地紫彩云龙纹盘、碗的标本。这种彩瓷的制作过程是:先在素胎上刻云龙纹饰,覆白色透明釉入窑烧造,然后在刻好的云龙纹上绘紫彩,其余部分施黄彩,再人低温彩炉焙烧而成。黄彩为地,紫彩作装饰,是这一品种的特征,以紫色绘制的纹饰有人物、花卉、动物等。

13、黄地红彩

俗称“黄上红”,始见于明宣德时期,于嘉靖时期最为流行,此后一直延续到清末。制作工艺是先在高温烧结的瓷胎上施黄釉,入窑二次在900℃左右温度下烧成黄釉器,再在其上绘饰图案,然后三次入窑在750℃以上低温下焙烧而成。装饰方法多为刻花或以红彩、黑褐彩勾描主题花纹轮廓,再填以红料。除黄地红彩外,还有一种与此品种对应的红釉黄彩,以红釉为地,黄彩绘制各种纹饰,其制作工艺与黄地红彩相同。

14、白釉孔雀蓝

用孔雀蓝彩直接在白釉瓷上描绘花纹,而且不用其他色彩来勾描轮廓线,施彩不匀,但色泽却艳丽凝重,这种工艺始见于明代嘉靖时期。孔雀蓝或孔雀绿色自宋代出现以来,一般多用于装饰瓷器的器身,成为单一的釉色,或与其他彩料配合,共同装饰彩瓷,很少当作一种独立的色彩在器表进行彩绘装饰的。而在嘉靖年问,白釉孔雀蓝的独特工艺得以实现。

什么是珐琅?什么是珐琅彩?


珐琅,又称“佛郎”“法蓝”“珐琅”,是一外来语的音译词。珐琅一词源于中国隋唐时古西域地名拂菻。当时东罗马帝国和西亚地中海沿岸诸地制造的搪瓷嵌釉工艺品称拂菻嵌或佛郎嵌、佛朗机,简化为拂菻。出现景泰蓝后转音为发蓝,后又为珐琅。1918~1956年,珐琅与搪瓷同义合用。1956年中国制订搪瓷制品标准,珐琅改定为珐琅,作为艺术搪瓷的同义词。

珐琅的基本成分为石英、长石、硼砂和氟化物,与陶瓷釉、琉璃、玻璃(料)同属硅酸盐类物质。中国古代习惯将附着在陶或瓷胎表面的称“釉”;附着在建筑瓦件上的称“琉璃”;而附着在金属表面上的则称为“珐琅”。

金属胎珐琅器则依据在制作过程中具体加工工艺的不同,可分为掐丝珐琅器、錾胎珐琅器、画珐琅器和透明珐琅器等几个品种。

珐琅器主要有两种,一是源自波斯的铜胎掐丝珐琅,约在蒙元时期传至中国,明代开始大量烧制,并于景泰年间达到了一个高峰,后世称其为“景泰蓝”。此后,景泰蓝就成了铜胎掐丝珐琅器的代称。另一种是来自欧洲的画珐琅工艺,它在清康熙年间始传人中国。 

具体说来,掐丝珐琅器在明景泰和成化两朝最为常见,其后工艺水平均明显下降。清代的景泰蓝工艺胎薄,掐丝细,彩釉也比明代要鲜艳.花纹图案繁复多样。乾隆时期制品虽然不能和景泰、成化时期相比,但是比起弘治、正德以后的出品物也绝不逊色。20世纪初叶,景泰蓝总体制作水平不及前代,胎体薄,色彩鲜艳有浮感,做工较粗。这时只有“老天利”、“德兴成”制作的景泰蓝做工细,质量好。 

画珐琅技术自传入中国后,在康、雍、乾三朝得以发展,三朝作品在造型、釉色、纹饰、落款等方面都各具特色。康熙时期的画珐琅器釉色亮丽洁净,纹饰以写生花卉及图案式花卉为主。雍正年间的画珐琅器器型制作工整,黑釉光泽亮丽,超过康、乾二朝。乾隆年间的画珐琅器装饰趋向”稠密”、“细致”的堆砌式,更多了中西合璧的装饰方式,工艺上出现了画珐琅与内填珐琅、掐丝珐琅等相结合的现象。 

珐琅器作为艺术品收藏中的一个门类,也吸引了广大的收藏爱好者,收藏对象以景泰蓝居多。我们所指的景泰蓝收藏是指晚清和晚清以前用手工制作、工艺复杂的景泰蓝,当时景泰蓝工艺的每道工序都有很高的要求。此外,十年浩劫后,国内遗存民间的晚清以前的景泰蓝几乎荡然无存。稀少的存世量与广阔的市场需求形成了一个明显的反差和增值空间。而且当今市场上景泰蓝器皿与同时代的景德镇官窑瓷器相比较,价格低得多,所以它的升值潜质相对也更大。

康熙盛世中的瓷器 釉上彩之粉彩、斗彩、素三彩


粉彩

粉彩瓷器创于康熙晚期,因彩料中含有“玻璃白”粉而得名。其烧成的温度比五彩低,色彩柔和,又称为“软彩”。“玻璃白”是一种含砷的白色粉末,掺于彩料中,可将各种彩“粉化”,使彩料调配出或深或浅的颜色。在彩绘部位用“玻璃白”打底,然后施彩渲染作画,可产生浓淡不一,阴阳分明的效果。若彩绘后于作画部位另涂一层“玻璃白”,烘烧时与色料熔化成玻璃状,又与釉面密结,则呈色晶莹。此外,“玻璃白”还可单独作白色颜料使用,描绘雪景等纹饰。

康熙 粉彩钟馗醉像

康熙 粉彩折枝花水丞

康熙 粉彩花蝶纹盘

底部

康熙 粉采花蝶纹盘

斗彩

斗彩的特点是突出青花线描,在青花线内填染各种色彩,既柔和清雅又娇艳秀丽,是明代首创。康熙斗彩瓷器既有继承又有创新。又由于彩料不够纯净,部分传世品的色彩表面有小黑点,从而成为独特的时代特征。在装饰方法上,康熙斗彩比明代又进一点拓宽,有作为器物的局部纹饰或边饰的;有与青花、五彩组合在一件器物上的;有将斗彩加暗花装饰的,实为别出心裁。

康熙 斗彩八宝绿云龙纹盖罐

底足

康熙 斗彩人物纹碗

碗内部图案

康熙 斗彩人物图案菱花式花盆

局部

康熙 斗彩龙鹤纹盘

底足

鹤纹

康熙 斗彩竹凤纹碗

底部

康熙 斗彩串枝桃纹碗

碗内图案

底部

康熙 斗彩龙凤盖罐

康熙 斗彩龙凤盖罐

底部

康熙 斗彩花蝶纹盖罐

盖顶部图案

底部

素三彩

素三彩指器体纹饰不用红彩,而以黄、绿、紫三色为主,有时加点蓝或白,因而显得明净幽雅。景德镇素三彩瓷器,创于明代正德年间。康熙时期素三彩常以其中一色为地,其它二色绘纹饰,因此有“黄地三彩”、“绿地三彩”、“紫地三彩”和“白地三彩”等。黄、白地者明快,绿、紫地者雅静。施彩方法新巧,多数产品在素胎上刻划出纹饰的轮廓线,然后施彩上釉,经低温火烧制而成。纹饰以云龙花鸟为主或锦地“开光”。主要器型多为盘、杯及瓶、罐、盒等。也有根据器型设计的要求,出现素三瓷塑人物及不同形状的香薰等,大大丰富了康熙素三彩瓷器的表现能力。另外,在素胎上施黄、绿、紫三色,使呈虎皮状斑点纹的,俗称“虎皮釉”,是康熙时期所特有的素三彩品种。

康熙 素三彩折枝花卉盘

康熙 三彩镂空锦地梅花纹六方香薰

康熙 黄地三彩紫绿龙纹折沿大盘

康熙 黄地三彩丹凤长圆盒

康熙 三彩虎皮釉碗

康熙三彩瓷除以上外,还有黄地红、黄地绿、黄地紫及蓝地黄、绿地紫等多种绘龙纹饰的宫廷用瓷。

康熙 黄地紫云龙纹饰碗

康熙 绿地紫云纹碗

康熙 黄地红龙纹碗

关于釉上彩与釉下彩的区别!


(一)产生的年代不同

釉下彩:最早雏形可以追溯到宋代,一直延续至今。

釉上彩:在明代从釉下青花彩绘的基础上所创造出来的。

从时间上来说,釉下彩的年代更为久远,从传承上来讲,可以说釉上彩源于釉下彩。

(二)制作歩骤、过程不同;

釉下彩:在生坯或经过烘烤后的素坯上用色料从事彩画装饰,再经过上釉,最后窑烧而成,釉彩和彩绘的纹样是一次烧成,色料充分渗透在坯釉中。

釉上彩:先要烧成白瓷胎的瓷器之后,再在瓷器的表面用色料进行彩画装饰,然后窑烧而成的,彩绘的纹样与釉彩是分开烧的。

(三)烧成的温度顺序不同:

釉下彩:在生坯上直接进行创作,只需要用色料画完后上釉,再经1200℃至1300℃左右的窑火烧成就可以了;如果是在素坯上画釉下彩绘的方法的话,则是先把泥坯用800℃烧成素坯,画完、上完釉之后再经1200℃至1300℃左右的窑火烧成。

釉上彩:先用1200℃至1300℃左右的窑火烧成白瓷坯,用色料画好彩画装饰后,再用800℃进行二次窑烧。

(四)外表不同:

釉是一种透明的、经久不易变的特殊物质。

釉下彩:先用色料进行彩画装饰,再在其上施釉,釉是在最表层的。所以釉下彩绘出来的器物色彩光润,表面平滑,渗透连绵,永不褪色,即使久经磨蚀,只要釉面完好,并不减少产品彩绘时的色泽鲜艳度。所以我们所看到的历代釉下彩绘的文物,如魏晋时期的青瓷、唐代的青瓷、三彩釉陶;宋代的北方民窑出土的黑白彩绘、红绿彩绘瓷器;元代的青花、釉里红(二者均属于釉下彩绘的分支)等虽然年代久远,却均保存的较为完好。作为日用瓷(比如杯、碗、瓢、盆等)是很安全的。

釉上彩:由于是画在釉面上的,色彩表的颜色有几百种,绘制的技法比较容易,表现力极强。但是因为色料并没有与釉料融合,所以所绘制的纹样突出釉面,摸上去有手感,不会像釉下彩那么光滑。

(五)分类不一样:

釉下彩:主要以青花、釉里红和釉下五彩为主。

青花是用一种经高温烧成后呈现蓝色的矿物质颜料绘制而成。在不表现方法上,是以同一颜色的各种深浅不同的色调来表现对象。其特点是:明快、清新、雅致、大方,装饰性很强,素为国内外人士所钟爱。并且在世界的制瓷工艺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釉里红用一种经高温烧成后呈现暗红色的矿物质颜料绘制而成。其表现内容和方法与青花无异,烧成后的沉着热情,故一般用来表达“吉祥、富贵”。高级制品中常用此法。

釉下五彩是在青花和釉里红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其特点是色彩绚丽、锦绣灿烂,因为其在高温中也是变化多端,烧成不易,所以很少用来装饰日用瓷。

釉上彩绘主要包括古彩、粉彩、新彩等几种。

古彩是一种较古的传统装饰方法,其名称是有别于粉彩而言的。特点是色彩鲜艳,对比强烈,线条刚健有力,具有浓厚的民间年画的风格。

粉彩是在釉上五彩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色彩多样;在表现技法上,从平填进展到了明暗的洗染,风格和笔法上是传统的中国画的特征。无论工笔写意用粉彩几乎都能表现。

新彩是受外来影响而形成的一种新的彩绘方法,在表现技法上用西画的方法,也可用国画的方法。

六)色料不同:

釉下彩:色料用高温烧成,色料在未烧制前与烧制后的色相变化比较大,而色料中能耐高温的不多,因此颜色的变化极难掌握。

釉上彩:色料用的是650℃——800℃的低温烧成。由于温度低,许多颜料都能经受这样的温度,故烧出来的颜色变化不大。

(七) 用的调料品不同:

釉下彩:一般来说用的是甘油、牛胶、乳香油、有的甚至用茶叶水来进行调和色彩。

釉上彩:多用的调料是樟脑油或松香油进行调和。

(八)技法不同:

釉下彩:以分水法为基础技法,即在勾好的轮廓线内,用色料填色

釉上彩:以洗水法为基础技法,即先用笔蘸“水色”往坯上塌一笔,然后将笔上的颜色洗掉,挠水反复洗擦。

综上所述为釉下彩绘与釉上彩绘的不同,外行者与初学者从表面的凹凸与光泽度就基本可以区分了。

如何识别釉上彩和釉下彩


釉上加彩是陶瓷的主要装饰技法之一,主要是使用各种彩料在已经烧成的瓷器釉面上绘制各种纹饰,然后在经过二次加工低温固化彩料而形成的,一般包括彩绘瓷、彩饰瓷、珐琅彩等、釉下彩是瓷器釉彩装饰的一种,又被称之为“窑彩”。主要用色彩在已成型晾干的素胚上绘成各种各样的纹饰,然后加上白色的透明釉或者其他浅色面釉一次烧成,主要有青花、釉里红、釉下三彩等,两种有着很大的差别,首先是产生的年代不同,其次是最主要的制作的工艺是不同的,然后是在其瓷器的外形就可以看出有着明显的差别,最后就是釉上彩和釉下彩瓷器的分类有着明显的差别,所以说两者是不同的且有非常大的区别,再加上其种类的不同其价格和收藏价值也是不同的。

首先是釉上彩和釉下彩的产生年代不同,从时间上来说釉下彩的年代更加的久远,釉下彩从宋朝开始烧制一直延续至今,而釉上彩是在明朝时期的釉下青花彩绘的基础上所创造出来的,从传承的角度上来看釉上彩源于釉下彩;其次是两者的制作过程不同,釉上彩是先通过1200-1300摄氏度的窑火烧成白瓷胚,再通过色料画好彩画装饰过后二次进窑使用800摄氏度的温度,而釉下彩是直接在生胚上直接进行创作,只是需要在色料画完之后上釉,在经过1200-1300摄氏度烧成。

然后是其器物外表是不同的,釉上彩是画在釉面上的,色彩表的颜色有几百种,绘制的技法比较的容易,但是色彩和釉料却没有融合为一体,所以绘制出的纹样突出了釉面,手感非常强,然而釉下彩是先用色料进行初步的装饰然后在进行施釉,光滑度会比釉上彩更强;最后就是釉上彩和釉下彩的分类是不同的,釉上彩色料使用的是650-800摄氏度,由于温度低,烧制出的颜色变化并不大,多用的调料是樟脑油或者松香油进行调和,但是釉下彩是使用高温烧成的,色差比较大,颜色的变化非常难以掌握,一般是用甘油、牛胶、乳香油甚至会使用茶叶水进行调和色彩,所以釉上彩和釉下彩细分有着明显的差别。

由于古代的技艺相对而言较现代相差很大,釉上彩主要是通过以洗水法为基础技法,在通过笔蘸水色在洗掉经过发福的擦洗,而釉下彩以分水法为基础技法,在勾好的轮廓线内使用色料进行填色,所以说釉上彩和釉下彩有着很大的差别。现代我国的市面上釉上彩和釉下彩的瓷器大多都是现代大批量生产的,在价格和收藏价值上差别了很多,而流传至今的釉上彩和釉下彩瓷器则很少,特别是材质、造型上收藏价值和价格都非常之高,大多都在大型拍卖会上才难得一见,所以说釉上彩和釉下彩瓷器没有好坏之分,关键还是看其类型。

釉上彩和​釉下彩有什么区别?


釉上彩和​釉下彩有什么区别?1.产生的年代不同

釉下彩:最早雏形可以追溯到宋代,一直延续至今。

釉上彩:在明代从釉下青花彩绘的基础上所创造出来的。

从时间上来说,釉下彩的年代更为久远,从传承上来讲,可以说釉上彩源于釉下彩。

2.制作歩骤、过程不同

釉下彩:在生坯或经过烘烤后的素坯上用色料从事彩画装饰,再经过上釉,最后窑烧而成,釉彩和彩绘的纹样是一次烧成,色料充分渗透在坯釉中。

釉上彩:先要烧成白瓷胎的瓷器之后,再在瓷器的表面用色料进行彩画装饰,然后窑烧而成的,彩绘的纹样与釉彩是分开烧的。

3.烧成的温度顺序不同

釉下彩:在生坯上直接进行创作,只需要用色料画完后上釉,再经1200℃至1300℃左右的窑火烧成就可以了;如果是在素坯上画釉下彩绘的方法的话,则是先把泥坯用800℃烧成素坯,画完、上完釉之后再经1200℃至1300℃左右的窑火烧成。

釉上彩:先用1200℃至1300℃左右的窑火烧成白瓷坯,用色料画好彩画装饰后,再用800℃进行二次窑烧。

4.外表不同

釉是一种透明的、经久不易变的特殊物质。

釉下彩:先用色料进行彩画装饰,再在其上施釉,釉是在最表层的。所以釉下彩绘出来的器物色彩光润,表面平滑,渗透连绵,永不褪色,即使久经磨蚀,只要釉面完好,并不减少产品彩绘时的色泽鲜艳度。所以我们所看到的历代釉下彩绘的文物,如魏晋时期的青瓷、唐代的青瓷、三彩釉陶;宋代的北方民窑出土的黑白彩绘、红绿彩绘瓷器;元代的青花、釉里红(二者均属于釉下彩绘的分支)等虽然年代久远,却均保存的较为完好。作为日用瓷(比如杯、碗、瓢、盆等)是很安全的。

釉上彩:由于是画在釉面上的,色彩表的颜色有几百种,绘制的技法比较容易,表现力极强。但是因为色料并没有与釉料融合,所以所绘制的纹样突出釉面,摸上去有手感,不会像釉下彩那么光滑。

5.分类不一样

釉下彩:主要以青花、釉里红和釉下五彩为主。

青花是用一种经高温烧成后呈现蓝色的矿物质颜料绘制而成。在不表现方法上,是以同一颜色的各种深浅不同的色调来表现对象。其特点是:明快、清新、雅致、大方,装饰性很强,素为国内外人士所钟爱。并且在世界的制瓷工艺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釉里红用一种经高温烧成后呈现暗红色的矿物质颜料绘制而成。其表现内容和方法与青花无异,烧成后的沉着热情,故一般用来表达“吉祥、富贵”。高级制品中常用此法。

釉下五彩是在青花和釉里红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其特点是色彩绚丽、锦绣灿烂,因为其在高温中也是变化多端,烧成不易,所以很少用来装饰日用瓷。

釉上彩绘主要包括古彩、粉彩、新彩等几种。

古彩是一种较古的传统装饰方法,其名称是有别于粉彩而言的。特点是色彩鲜艳,对比强烈,线条刚健有力,具有浓厚的民间年画的风格。

粉彩是在釉上五彩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色彩多样;在表现技法上,从平填进展到了明暗的洗染,风格和笔法上是传统的中国画的特征。无论工笔写意用粉彩几乎都能表现。

新彩是受外来影响而形成的一种新的彩绘方法,在表现技法上用西画的方法,也可用国画的方法。

6.色料不同

釉下彩:色料用高温烧成,色料在未烧制前与烧制后的色相变化比较大,而色料中能耐高温的不多,因此颜色的变化极难掌握。

釉上彩:色料用的是650℃——800℃的低温烧成。由于温度低,许多颜料都能经受这样的温度,故烧出来的颜色变化不大。

7.用的调料品不同

釉下彩:一般来说用的是甘油、牛胶、乳香油、有的甚至用茶叶水来进行调和色彩。

釉上彩:多用的调料是樟脑油或松香油进行调和。

8.技法不同

釉下彩:以分水法为基础技法,即在勾好的轮廓线内,用色料填色

釉上彩:以洗水法为基础技法,即先用笔蘸“水色”往坯上塌一笔,然后将笔上的颜色洗掉,挠水反复洗擦。

综上所述为釉下彩绘与釉上彩绘的不同,外行者与初学者从表面的凹凸与光泽度就基本可以区分了。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康熙珐琅彩官窑釉上彩是怎么样画成功的?》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康熙珐琅彩官窑釉上彩是怎么样画成功的?》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瓷砖怎么样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