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达摩与德化窑

瓷器是中国的骄傲,但就人物造型而言,以福建德化窑成就最高,以瓷圣何朝宗为代表的德化窑艺术家尤其擅长创作佛道人物,其中,菩提达摩更是明、清、民国直至今日长盛不衰的创作主题。由此,我们有必要去了解历史上一个真实的菩提达摩,从而进一步提高对德化窑瓷雕艺术的鉴赏水平,也为生生不息的德化窑创作提供借鉴和参考。

菩提达摩,简称达摩,是中国佛教史上最富传奇色彩的人物,以他为主题的绘画、雕刻等艺术作品也最为丰富。

唐、宋以来,佛教界流传的菩提达摩的故事,大体是说:

菩提达摩,南天竺(古印度)人,婆罗门种姓,“神慧疏朗,闻皆晓悟;志存大乘,冥心虚寂;通微彻数,定学高之。”史称佛传禅宗二十八祖。

菩提达摩一生以游化为务,梁大通元年(公元527年)历经艰辛渡沧海辗转到达中国广州,由广州刺史出面迎接,旋即被请到南朝梁国之部南京,拜见了梁武帝萧衍。萧衍问:“我广造寺宇,渡众人为僧;写佛经,造佛像也不遗余力。凡此种种,有何功德?”答:“并无功德。”萧衍追问:“为何没有功德?”答:“你只不过干了几件好事而矣,这实际上算不了什么功德。”说罢低眉合掌口唱“南无”。萧衍闻言,心中不悦。菩提达摩知道因缘不契,遂决意继续北上。

但当菩提达摩来到汹涌的长江边时,竟找不到渡船可乘,于是他便折断一枝芦苇踏上,渡过了长江。这枝芦苇一共有五片叶子,所以后来的禅宗产生了五个伟大人物,这就是“一苇渡江”的故事。

他到达北魏国都洛阳后,曾参访过修梵寺和永宁寺,不久,他便隐于洛阳至嵩山一带,随其所止,悔以禅教。《皇唐嵩岳少林寺碑》叙述达摩有这样潇洒的一笔“深入惠门,津梁是寄,玄悟法宝,尝托兹山。”

冬月某夜,大雪纷飞,四十岁的神光求法安心,达摩为坚其志,令其退去并言除非天降红雪,于是神光断臂立雪,达摩遂收为弟子,并改名慧可。

其间孝明帝三次下诏,召见达摩,他都不赴宫应命。

达摩禅宗,在四祖道信以前,都是奉行的苦行僧,穿衣“冬则乞补,夏便通舍,覆赤而已;乞食,无论好坏皆受而食之,且每日正午前吃一次饭,过午不食;不住寺宇,民宅,而坐于远离人烟的林间、草地、坟冢间,并常坐不卧。“惟服一衣、一钵、一坐、一食”而已。

达摩在岩穴间坐禅,面壁九年,传说连他的精气神影都透进了石壁。

达摩面壁九年后,欲返印度,众弟子前来汇报修禅心得,他对道副说:“汝得吾皮”。他对某弟子说:“汝得吾肉。”又对道育说:“汝得吾骨”。最后对慧可说:“汝得吾髓。”并以衣钵为信物传法于慧可,后出禹门游化,于东魏天平三年(公年536年)灭化于洛滨,葬熊耳山前空相寺中。

当时西行求法归国的高僧宋云,却在西域戈壁荒野中遇到已死了的菩提达摩。他赤着脚,提着一只鞋,显得闷闷不乐。宋云问道:“大师往哪里去?”回答说:“往西天去!”说完就独自向西走去,消失在茫茫之中。

宋云回到洛阳,说起此事,人人诧异,开棺验视,棺内仅一只芒鞋而已。

达摩在中国始传禅宗,他那清澈澄明的伟大思想“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一直在中国佛教界浅吟高唱,并深深影响了中华文化,经二祖慧可,三祖僧,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等大力弘扬,终于一花五叶,盛开秘苑,成为中国佛教最大宗门。后人便尊达摩为中国禅宗初祖,并尊少林寺为中国禅宗祖庭。

至今,嵩山少林寺仍留有达摩洞,初祖殿,二祖庵和养臂台等遗址。

历史上流传下来不少关于达摩的故事,其中最著名的有一苇渡江,断臂立雪,面壁九年,衣钵传人,只履西归等,这些美丽动人的故事,都表达了后人对达摩的无限景仰和怀念之情。

菩提达摩的故事也深深影响了德化瓷雕艺术的创作,但对禅宗历史和文化的理解和把握,直接影响了每一位艺术家的创作力和作品的优劣高下。胸有成竹,题材的构思始终是最重要的第一步;我手写我心则是作品达到的一个最高境界。

我们首先来看两件明何朝宗款达摩立像作品,一件表现的是达摩一苇渡江的主题,且不必谈何氏惯有的疏密有度,连绵流畅的衣饰处理风格,达摩脚下是波涛汹涌的江水,而眼里流露的是几分愠怒和无比的坚毅。愠怒的也许是梁武帝萧衍的功利心以及不解禅宗精髓,还有这无船可渡的江水,但进一步坚定了他不畏艰难誓成大法的决心。而另一件作品表达的内容更加深远,它表现的是达摩经历了一苇渡江,断臂立雪,面壁九年之后大彻大悟——“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立文字,教外别传”这一横空出世的思想和能得其髓的人以衣钵传之。正是这种思想和代代相传的精深博大,禅宗发展成为了中国佛教最大宗门,所以它表达了禅祖一生最重要的内容。这时的达摩脚下是中岳的高岗,历历可数的胸骨,磨砺的手指,突出的门牙更加硕长,扭动S型的身材和格外饱满的胸腔给人以力的震撼,达摩的眼神既不是凶也不是苦,而是充满一种得道后的天地正气。

德化窑佛道人物我们还可以看到明张寿山款达摩,清博及渔人款达摩,当代名家款达摩以及大量的无款达摩等。但就艺术内容和艺术形式而言。我相信,热爱德化窑瓷雕艺术的人们心中自有高下。

瓷器从它产生的那一天起,就凝聚了无数人的心血和汗水,但在浩翰的中国瓷器历史中,名垂千史的首推何朝宗,瓷圣之誉,实不为过。阅尽沧海的徐悲鸿先生有句不为大众所知的名言可作每一个艺术家的座右铭,这就是“尊德生,崇文学,致广大,尽精微,极高明,通中庸者,其百世艺人之准则乎?”

这就是艺术,美目巧兮,顾盼生辉。

世界不能没有艺术,艺术也永将演绎传承和创新两大主题。

西方艺术之都法国巴黎的卢浮宫有三件镇馆之宝,除一件为“蒙娜丽莎”的油画外,另外两件均为“维纳斯”和“胜利女神”的雕刻品。在欧美,德化建白瓷享誉“中国白”的殊荣,公认是东方艺术的明珠,世上独一无二的艺术品,而在中国,人们往往喜欢把何朝宗的作品赞誉成“东方的维纳斯”,我想就这个问题作一个初探、断臂的“维纳斯”和无头无臂但有双翼的“胜利女神”主要都是以形体特别是衣纹的处理为胜,但就表现形式而言,“胜利女神”更胜一筹,那种不是丝绸,胜似丝绸的衣裙随着形体的变化而流动,仿佛在清晨的海风中苏醒而舒展。“维纳斯”高2.04米、“胜利女神”高2.63米,两者均以大理石雕刻而成,而何朝宗的作品一般不高于0.5米。由于材料和大小的不同,何朝宗的作品在衣纹上不能说好过“胜利女神”,但对人体的把握,特别是衣袍里人体的呼应,大有疏可跑马,密不透风,曹衣出水,吴带当风的艺术韵味。瓷雕的完成过程比直接雕刻更为复杂,小件作品更能达到一种佛在家里,禅在心中的美妙效果。但在神态和手的处理上,何朝宗的作品则好过“维纳斯”和“胜利女神。”手的处理历来是中外艺术家共有的最难处理的形体问题,也许有人说艺术需要一种残缺的美,但这种看法最多只对了一半。试问,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好在哪里?如果没有充满内心活动而神秘的眼神,让人产生不绝的联想,和那双细腻而优雅的双手,“蒙娜丽莎”又是什么?我们来看何朝宗对神态的处理,且不必再说他的达摩,我们来品味他的观音,何朝宗款的观音有一个共同特点,那是一种眼观鼻,鼻观心,微微那么一瞌的神韵,气定神闲又悠远无尽,难矣!画虎画皮难画神。自何朝宗以后,德化窑名家辈出,但时至今日,无论是复古还是创新,何朝宗都创造了人们难以企及的艺术高度。

艺术品中表现观音和达摩的题材非常多,包括绘画,雕刻等,但和何朝宗的瓷雕相比,则高低自见。

在中外文化不断交融的今天,世界上大小博物馆可称得上传世之作的珍品一般具有三个共性:一是描述一件大众化的事物;二是非凡的功力;三是划时代的创新。如是,何朝宗可入流矣!

何朝宗是否步入禅门我们不得而知,但他对禅宗历史和文化的把握以及饱含神圣的宗教情感是肯定的,尤其是他感念菩提达摩智慧坚毅的一生和清澈澄明的思想,每每或创作之中,或劳累之余,或夜半梦醒之时,他也许为此会悄然泪滴,这也是何朝宗自己一生的写照和艺术精髓。而他的观音则是追求一种“万家呼求万家应”的大慈大悲,我较推崇一件明“心默子”款的观音。现藏英国伦敦维多利亚与亚伯特博物馆。观音姿态随意地倚坐在山石之上,她略微俯首,而容俊秀,直鼻小口,双目微瞌,形貌极为慈祥。头挽高髻,并未戴华美的宝冠,素洁的长衣广袖徒垂拂于盘曲的左腿之上,右腿竖曲,赤裸的右足由衣裙下半露出来,将两手随意地放在坚起的右腿漆上。这种倚坐姿态与一般造像中的倚坐像不同,姿态极为自然悠闲。衣纹疏朗流畅,但能表现出衣料的质感,更具生活化,并不像早期佛教菩萨造像那样过分裸露躯体,呈现的是具有一定厚度而色泽雅致的衣裙,使造型端庄稳重。裸露出的前胸处又饰一朵宝相花,在端庄净洁的色调中增添了几分灵巧华美之感。而对这样一位端庄而又慈祥的菩萨,自然与面对那些威严吓人的神祗不同,信徙自然愿意敝开灵魂心扉,皈依于她的足下。整个作品清新隽永,犹如细雨润物,春风扑面……我之所以较仔细描述这件作品,是因为这是一件最值得探讨的明代观音作品,首先这也是一件最好的德化窑观音作品,但作者“心默子”是谁?人们一直不得而知,一头雾水。如果说何朝宗的作品空前绝后,那么“心默子”和何朝宗孰高孰低?笔者慎重的认为,何朝宗和心默子就是一人,这其中和菩提达摩有关系,原因有二:第一,这件作品的形神,纹饰以及太湖石的艺术手法和何朝宗的艺术手法如出一辙,而且非何朝宗莫属,所谓“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干曲而后晓音”。第二:今嵩山少林寺西北约三公里的山腰处,有一个“达摩洞”,相传是菩提达摩坐禅处,洞前有石牌坊一座,横额刻“默玄处”三字,为明万历三十二年所立。“默玄”即“默心”,正是何朝宗对菩提达摩的无限敬仰,精神上的皈依,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和自谦以及文字运用的需要,他的心中隐藏了一个不为外人所知的谜底,“心默子”即菩提达摩的转世之子。可见,历史上真实的何朝宗除了拥有和菩提达摩相同的坎坷人生,智慧和坚毅的性格,他也把禅宗思想融入到了自己创作的理念中了,甚至浸淫进了何朝宗的骨髓,何朝宗创造的作品其实也是禅宗思想在艺术世界的完美写照,“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何朝宗的哪一件佛道作品又不是如此。

我常常为何朝宗而感叹,历史上对他的文字记载可靠的只有一句“……何朝宗者,不知何许人,或云祖贯德化,寓郡城,善陶瓷像,为僧伽大士,天下传宝之。”何朝宗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他的身世,他的性格,他的艺术世界,他的苦与乐,他的欣喜悲哀……等等等等。这一切的一切犹如白鹿过野,空谷传音,迷一样的何朝宗。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何朝宗是一个身世坎坷,智慧坚毅,善于学习和观察,身怀绝技,具有极深文学艺术修养的人,是一个情感细腻丰富,具备高尚品德的大智慧者,他就是释家中的佛,道家中的仙,儒家中的圣。由此,我心感到释然,这就是艺术和艺术生活。生平一句话足矣!留下的是宝贵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古今中外多少伟大的艺术家又何尝不是如此,一句话也是何朝宗,说不尽的也是何朝宗。

何朝宗是德化的骄傲,更是中国的骄傲。遗憾的是,现在人们对德化窑和何朝宗的研究和系统整理还不是很够,这和中国收藏界的主流鉴赏水平以及当地政府有很大关系。随着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以及世界文化的不断交融,德化窑和何朝宗的艺术价值会得到应有的提高。

衷心希望广大德化窑收藏爱好者用艺术的精神,理性的态度来弘扬这一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让“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艺术品”不仅仅是一名美好而苍白的空话……如是,善莫大焉?!

小编推荐

达摩历史故事之二


孝明帝与达摩

达摩尊奉师命来中华弘扬大乘教义,临行之前,般若多罗大师指点他,南朝皇帝好大喜功,热衷虚荣,对佛理并非真正通晓,建业(今南京)不是弘 法的理想地方。长江以北,地域辽阔,民风淳朴,信佛崇教人众不可胜数,乃传化大乘教义理想之处。达摩谨记师傅教诲,漂洋过海,意欲前往北朝传化。不想到达广州后,被梁武帝迎到建业,拜为师傅。数日后,二人对佛理方面见解不一,达摩不辞而别,一路向北,要渡过长江到北朝传化。

传说达摩来到长江边上,江水浩淼,一片茫然,他沿江寻找,只见江风吹拂,芦苇起伏,芦花漫天,却不见一只渡船。这时候,梁武帝闻报达摩不辞而去,派快骑追赶,自己也随后赶来。达摩站在江边,回头遥见追赶的快骑如飞而来,遂不慌不忙得折下一根芦苇抛向江中,又翻个筋斗,稳稳得站在芦苇之上,飘飘荡荡向对岸渡去,梁武帝赶到江边,见此情景,连呼“大师!”达摩头也不回仍向前渡。梁武帝无可奈何的吁叹:“真神僧也!”

达摩渡过长江,孑然独行,遍访名山古刹。一日,他在化缘时,听人言讲刚刚建成的魏京永宁寺塔壮丽无比,堪称世界之奇观。于是,他就前往京都洛阳,观看永宁寺塔。未进京城,达摩就远远看见永宁寺塔高耸入云,燕盘莺飞,环绕塔顶。达摩匆匆向塔走去,只见沿街百姓纷纷回避,御林军密布森严。达摩询问路人,方知是孝明帝拓跋陪伴胡太后在此祭塔,一切人等不得近前。

古都洛阳既是京城,更是佛门重地。自东汉永平年间建造白马寺,佛教传入中国以来,到北魏时期,已相当鼎盛。北魏道武帝跋硅开国以后到孝明帝曾经降旨灭佛,毁坏寺塔,残杀僧徒。但道武帝死后,佛教依旧盛行。孝明帝的母亲胡太后,更是的忠实的佛教弟子,永宁寺塔就是她降旨建成。这座宏伟庄严,建筑、雕塑及工艺美术皆属一流的寺塔,有九层浮图一所,高九十丈,“殚土木之功,穷形造之巧”,可称塔之瑰典,盖世奇观。

达摩欲近塔前,被御林军阻拦,便双手合十,默念“南无……”虽是默念,但声音传至孝明帝耳中,却若洪钟,孝明帝大惊,知道附近定有世外高人,边让左右前去打探,片刻回报:“有已异僧欲观塔,被御林军阻拦,正在合掌默念!”孝明帝传旨:“快请圣僧前来!”

达摩来到塔前,一心观塔,视孝明帝如无人。良久,达摩双手合掌,感慨地说:“我活了一百多岁,走遍天下,还不曾见过如此宏伟壮观的寺塔,实乃旷古奇绝……”孝明帝见达摩夸赞寺塔,视自己无人,他何曾受过如此冷落,心里不快,就问达摩:“什么是佛?”达摩答曰:“心既是佛!”孝明帝说:“此话错矣!人之觉悟是佛,觉悟了的人是佛!”达摩说:“心则是人之根本,人之觉悟实乃由心而生,只有人心觉悟才有人之觉悟,所谓万善心生,万恶亦心生,即此理也!”

孝明帝认为达摩的话有道理。但他是皇帝,从来都是言出如山,容不得反驳,对达摩毫不留情的反驳很是不满,于是又问:“您看我是否可以成佛?”达摩冷冷地说:“凡是有性命的人和动物皆可成佛,您却不能。”孝明帝愤然问道:“为何不能?”达摩说:“佛乃心生!心里有佛,行事才能向佛,久而久之,自然彻悟人生,修得正果。你出门行走,前呼后拥,鸣锣开道,百姓回避,鸡犬也要让你三分。在佛塔面前你尚且如此,可见你平时八面威风,光彩无限了!这种行为,如何成佛?”孝明帝沉默良久,心生愧意,但又想自己是皇帝,皇帝有皇帝的威严,有皇帝出行的规矩,他就有意识地问达摩:“你可识朕?”达摩说:“朕是何人?”皇帝尚未答话,伴驾太监斥责达摩道:“何方疯僧,敢对皇上如此无礼,是在该打!”达摩并不理会,又问孝明帝:“皇上是谁?”孝明帝答到:“皇上是我!”达摩问:“我是谁?”孝明帝说:“我就是我,难道还是别人不成?”达摩说:“非也!我不是我,我不知是何物也!”孝明帝见达摩言语非凡,想到刚才他嘴里在默念,声音却如洪钟,心知绝非凡夫俗子,于是说话口气也就温和多了,他问达摩:“我作何解,敬请赐教。”这时候,达摩才放下合掌,给孝明帝讲了一个佛经上的寓言。

达摩讲到:过去有一个人到远方去,夜里独自在荒郊一个屋子里歇息。半夜的时候,有一个鬼背着一个死人,来到他跟前。后面还有一个鬼,跟着进来骂前鬼:“死人是我的东西,你为什么要背到这里?”骂着,一把抓住死人一只手,把尸体从前鬼身上拉下来,前鬼说:“这里有人可以证明,死人是我背来的,是我的东西,不信你可以问他!”于是,二鬼都问人,是谁背的死人。这人想,二鬼争尸,是为了借尸超生。如果说是前鬼背来的,后鬼不得超生,恼恨于我,我必死无疑。如果说是后鬼背来的,前鬼恼恨,我也是死。如实说是死,妄语亦是死,我何必妄语呢?他就据实说:“死人是前鬼背来的。”后鬼听后怒目相视,把死人的手拔下来,扔到地上,前鬼赶紧取下死人的臂膀把手接上。就这样,二鬼把死人的两足头肋都拔下来,又安装如初。二鬼把重新组装起来的死人共同吃了,然后抹抹嘴巴,如风而去。

这个人就想:二鬼争尸,共食尸首而去,不知投胎何处。我虽然躲过一场灾难,但眼见二鬼未转生,分食无名尸体之情景,可见人的肉身,全是空身也。我的身体虽是父母经血所生,但实质上不知是谁人身上之肉。如果说有身,尽是他人的身肉,如说无身,我有何解?这个人想来想去,心性痴迷,不得其解,非常苦闷。

第二天,他往前赶路,到了一个新的国家,见一座壮丽的佛塔下面有许多和尚在拜塔,心想,我见了他们不问多余的事情,就问他们我这身体是有还是无?他走上前去问僧人。有一个小和尚问他:“您是什么人?”他回答:“我也不知道我是谁。”他就把昨天夜里的事情向众和尚原原本本说了。和尚们听罢,都说:“人的肉身,从古以来就没有我,并不是现在才无我。你本是一个凡夫俗人,经此奇遇,心生无我,虽然迷茫,但却与佛有缘,只要进入佛门,定能获得正果。”这个人听了和尚的话,当即剃发为僧,断诸烦恼,后来修得罗汉道。

达摩讲完了故事,问孝明帝:“根据这则寓言,你说朕为何物?”孝明帝明白寓意,答说:“空物也!”达摩说:“你能觉悟人之无我,私欲已去大半!要知人生一世,荣华富贵,实乃过眼烟云。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只有积德行善,造福于人,乃真功德!”

北魏时期,正是天下迷信正浓时期,鬼怪奇异风行天下,孝明帝对这则语言深信不疑。于是,他奉达摩为异人,把他请进皇宫,盛情款待,当得知达摩来自释迦牟尼的国度,甚为尊崇,要拜达摩为护国禅师,同理朝政。达摩以世外之人,只崇佛法为由,婉言谢绝,只身前往少林寺弘法。

达摩在少林寺蚩尤洞面壁九年,孝明帝曾下三道圣旨,召达摩进京,达摩闻召不起。孝明帝没有怪罪达摩,相反更加敬仰达摩对信念的追求精神。后来,达摩在少林寺传法慧可后,到定林寺弘法,孝明帝经常离开洛阳,到定林寺降香拜佛,恭敬地聆听达摩传讲禅学。并多次拨出银两,修葺空相寺,以示对达摩的敬意。

当代德化陶瓷名家作品欣赏:

《17寸渡海达摩》林建平

《达摩渡江》柯国镇

《一苇渡江》徐才提

《达摩渡江》苏杜村

《一苇渡江》颜松柳

《达摩》郑志德

德化窑古陶瓷概述


德化地处“闽中屋脊”戴云山脉。境内秀山环抱,林木葱茏,气候宜人,矿藏丰富。尤其是优质的瓷土矿遍布各乡镇,真可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自古以来,聪明勤奋的劳动人民,利用得天独厚的天然资源,锻造出了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德化古瓷都。

一、唐、宋、元时期

人类择取生存环境总是自觉地归依天然所“适”而从之。早在新石器时代,德化先民便懂得利用瓷土烧制印文陶了。到了唐末五代,制瓷业已比较发达,当时曾任归德场(德化县旧称)场长的颜仁郁作诗描绘道:“村南村北春雨晴,东家西家地碓声。”足见当时瓷业发展之盛况。

宋元时期,德化瓷业无论从规模还是技术都得到迅猛发展。现已考查的宋元窑址多达33处,主要烧制青白瓷、白瓷。大量产品销往国际市场,是“海丝之路”主要外销商品。当时主要生产芒口碗、弦纹洗、军持壶、粉盒和动物、怪兽,以及瓶、盆、碟、罐等日常用品。器形大都端庄优雅,胎骨灰白坚实,颗粒较粗,迎光照视多能透明;釉水均薄,色泽晶亮(俗称玻璃釉);纹饰多数采用模印和刻画,盛行莲瓣纹装饰,纹样多变,莲瓣清瘦,有仰有覆,图形规整,部分产品配以各种不同花卉图案装饰,别具风姿。

从德化碗坪仑宋代窑址出土的残件发现,北宋时德化已有瓷雕产品。《安平志》记载“元代德化瓷雕佛像已很盛行”,遗憾的是作为民窑器,以前不受宫廷官府的重视,而且产品多数出口,加上历史变迁,时有毁佛像之浩劫,以及向来瓷雕佛像从未作为陪葬品(除了瓷俑)等客观因素,目前宋元时期的佛像瓷雕几乎匿迹,值得欣慰的是2004年春天,笔者收藏到一尊宋代德化窑青釉坐莲观音,是德化窑宋代人物瓷雕的宝贵物证。

二、明代白釉瓷

明代开始生产象牙白瓷,其质如玉,色如象牙,晶莹温润,珠光宝气,是世界上备受推崇的珍品瓷种,西方称之为“中国白”。伴随着白釉瓷的生产,出现了一批雕塑艺术大师,其中明代瓷圣“何朝宗”雕制的瓷观音等人物佛像,被称为“东方维纳斯”,他的作品被国内外大型博物馆珍藏,被较有实力的收藏家竞藏,被明清皇室宫廷供奉宝藏。因此,收藏界视德化古瓷雕精品为“民窑中的上乘官窑器”。

明代中叶,德化白瓷雕,开始走向黄金鼎盛时期,长盛不衰,延续至今,以至获得“天下共宝之”盛誉。

1、白釉瓷特征鉴赏

明代德化白釉瓷的烧制成功,是德化陶瓷史上一个闪光的里程碑。当时瓷工对烧制白瓷技术进行大胆改革尝试,除了精选优质瓷土,还着手改变窑式结构,变分室龙窑为阶级窑,其结构是分室砌建。由于阶级窑是分室砌建在具有一定坡度的斜坡上,保持后一室较前一室提高一定高度的多个窑室串连在一起的窑形,而且每个窑室都有各自的火门和火堂,便于控制火焰的走向和温度,加上阶级窑比分室龙窑体积较大,但总长度缩短,它在控制火候气氛和增加产品质量,都具有较大的优越性、合理性,使德化白釉瓷质量的改进起到重大作用。明代白釉瓷又称“象牙白”、“猪油白”等,被誉为“乃中国瓷器的上器”。当时德化瓷土多取自附近山皮浅层,瓷土含有适量氧化铝、氧化铁、氧化钾,以及风化长石、石英等天然成份,其硬度高。瓷工根据长期经验,采取选矿与配料加工相结合,再利用分室阶级窑控制氧化焰气氛,以1360度窑火瓷化,烧制出的瓷器不但温润且能透明,呈现出油脂般的白中闪黄、白中泛微红等颜色的“中国白”了。由于土釉成份的差别,以及烧成气氛的不同,白瓷呈色也就不尽一致,人们根据它的泛色特征起不同名称:

绿白:还原焰烧成。白中泛绿,积釉部分呈水绿色。同样胎釉成份,如果用氧化焰烧之,则变成象牙白瓷。

桐油白:氧化焰烧成。白中泛黄、温润如玉,略透明。多数产自三班窑,因色如桐油而得名。

象牙白:氧化焰烧成。白中泛微黄,色如象牙,极其温润,迎光照视,即使胎厚也能透明,焕发出烨烨宝气。

孩儿红:属氧化焰烧成的窑变瓷,数量稀少,是象牙白瓷中的珍品,迎光照射,则焕发出婴孩肌肤般粉嫩的红光,极为赏心悦目。

猪油白:氧化焰烧成。如脂似玉,晶莹透亮,釉色极似纯净猪油而得名。

葱根白:胎土纯净洁白,釉色白得发蓝,极似葱根颜色,透明度较高,具有珠光宝气之质感,高温窑火纯清地步,是较为难得的珍品瓷。

雪白:也称玉白瓷,胎骨白净坚实,釉色洁白高雅,冰肌玉骨之质感,透明度较高,迎光照射焕发纯白光洁,还原焰高温烧成。

乳白:也称为高白瓷,釉面奶油白色,如脂似玉,主要体现在釉面肥厚温润洁白,还原焰烧成。

鹅绒白:色如初生的鹅绒,白中闪黄,温润悦目,氧化焰烧成。

青白:还原焰烧成,白中泛青,俗称“青硅釉”,胎釉结合致密,胎骨纯净,施釉较厚,温润古雅。

明代白瓷具有三个特点:一是瓷胎坚实洁白,二是瓷釉脂润如玉,三是胎厚也能透明。德化窑白瓷因独具这一特色而驰名天下。

明 福德正神坐像(绿白)

2、明代白瓷品类

明代德化白瓷大致可分为生活器皿与人物雕塑两大类。

(1)生活器具。生活器具涉及面很广,凡是生活中能以瓷代替的东西,几乎都有瓷器制作。主要有陈设供器、餐饮器具、文房杂器等三种品类。

陈设供器指的是提供寺庙、祠堂及府宅厅堂的陈列,以及文房客厅的装饰摆设之用。常见器形有炉、瓶、尊、觚、灯盏、烛座等。造型多仿青铜礼器,但对纹饰进行改进,把繁缛的纹饰图案大为简化。

明三足鼎炉

炉式变化较多,工艺最为考究,多与明代宣德炉相似,所见有方鼎式、园鼎式、六角式、鬲式、钵式、簋式、筒式等。明代德化白瓷炉,虽无铜炉那七彩斑斓的纹理铜色,但在光线照耀下,内外玉色辉映,“宝色内涵,珠光外现”,与宣德铜炉有异曲同工之妙。

瓶的形体有玉壶春、胆瓶、腿瓶、蒜头瓶、梅瓶、盘口瓶等,其造型精致优雅,线条柔美流畅,质感晶莹温润,美妙绝伦。觚的造型与纹饰模仿商代典型兽面纹铜觚形制,极具典雅古朴,是明代德化窑白瓷较为珍贵的精品。

明 堆雕螭龙执壶

餐饮器具常见的有酒器、茶具及盘、碟、碗、杯等日常用品,这类瓷器造型优美,胎坚釉润,民间遗传下来的完美器件已十分稀少了。

文房杂器。明代德化窑白瓷制作的文房杂器多为精雕细琢,极其精致雅观,雕饰艺术具有诗情画意,有较高的艺术观赏价值。产品主要有笔筒、笔架、砚台、印章、印盒、乐器等。文房杂器的造型特点是模仿动植物形状,如狮形烛插、荷叶洗、鱼形水注、石榴形砚台、虾蟹形灯盏等;另一装饰特点是在瓷器外表题刻吉祥语或诗文,多为草书刻写,用刀娴熟精炼,具有较高的书法艺术水平。

明代生活用瓷除了香炉有少部分底足落有印章外,较少标年款,偶有者多出自捐赠寺庙或祠堂的题刻,或者陪葬品(如墓志铭)因墓葬之需标明墓主卒年姓名。

2、人物雕塑

德化窑人物雕塑源远流长,萌于宋元兴于明清。明代雕塑大师何朝宗以及同时期成长起来的名师高手何朝春、林朝景、林我范、林希宗、林孝宗、陈伟、林子信、心默子、张寿山等,他们制作的瓷观音等人物瓷雕蜚声中外,其所开创的独特风格和技艺垂范后世,流传至今,称之为何派技法。何派技法风格影响甚广,传至福建各地以及江西景德镇。(有关明清人物瓷雕在另文中作专题论述)

三、清代瓷器

德化窑清代瓷器大致可分为乾隆前和乾隆后两个阶段。

乾隆前瓷器是德化白瓷和青花瓷高度发达的时期。白瓷雕塑沿袭了明代烧制技法,而且涌现了一大批名师高手,如何朝水、陈念山、陈振义、苏学金、刘宏荣、林扬等,他们所雕塑的人物以及文房杂器皆十分精致雅观。德化窑自明末至乾隆年间所烧制的白瓷具有同等优美质感,因此我们称这一时期瓷器为“明末清初”。由于乾隆后随着国力衰退,生产力下降等因素,瓷艺不但没有得到提高,而且渐渐失去一些先进的生产方法。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大量生产青花瓷,把多数阶级窑转为龙窑,窑火气氛也随之产生变化,以氧化焰烧成的“中国白”瓷则演变为还原焰的青白瓷了。

清青花笔筒

清腿瓶

进入清代,德化青花瓷器的生产极为兴盛。它代替了白釉瓷而成主流,成为销往全国各地以及国际市场的主产业,全县已发现的青花瓷窑址达277处,足见当时青花瓷器生产之盛况。德化窑历属民窑,装饰题材民风浓厚,多姿多彩,充满乡土气息。山水人物画大都体现的是江滨风光、山乡田舍,还有古代民间传说和人物故事等,动物、植物以及博古杂宝、诗词铭文等描绘,均表现了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寓含榜上题名、财源昌盛、百子千孙、平安富贵等意义。德化青花瓷的胎釉结合坚密,胎质细腻洁白,釉水肥厚莹润,青花发色青翠悦目,个别瓷器有“铁锈斑”和“蚯蚓走泥纹”特点。

德化窑明清时期不但生产白釉瓷和青花瓷,而且生产五彩瓷。尤其是三班洞上“月记窑”和“上涌桂林村窑”所烧制的青花瓷、五彩瓷最为精致,是德化青花、五彩瓷器的名窑。

清代白釉瓷的特征。乾隆前与明代的釉色大致相同,白中所泛出色泽较浅淡,但釉面更为光亮,不似明代釉色的深沉。乾隆后白釉瓷几乎白中泛青,称之为青白瓷。到了清晚期,瓷釉变得灰青,透明度较差,釉水也较薄。清代瓷塑装饰手法,较之明代更为繁褥,造型也较呆板,没有明代装饰的鲜活流畅感。器型瘦削,没有明代的丰满。

德化窑因属民窑,纪年款识与江西景德镇不一样,大致可分为三种。一是人物瓷塑钤上印章。从实物来看,凡有钤上制作者姓名印章的瓷雕,都较精美。如钤印何朝宗、何朝春、林朝景、陈伟、陈振义、林希宗、林孝宗、张寿山、张翕、曾达衢、林子信、刘宏荣、林扬、林捷升、许云麟、江上渔人、苏学金等名章。另一种是钤印或刻写“珍和金记”、“茴江山人”、“博及渔人”、“玉堂”等商号或窑号,还有的在瓷器底部写上“月记”、“似玉”、“永玉”、“珍记”、“玉记”、“兴”、“吉”、“太”、“福”等青花款。迄今发现标注商号、窑号款识的有一百多种。清代时期各种瓷器纪年款式较多,有题刻款、墨款、浮雕年款、堆贴印章款等等。

清 “月记”款青花

四、民国时期

民国时期德化瓷业逐渐衰退,尤其是民国后期,偏远乡村民窑先后倒闭。针对外销不振,瓷业衰退的状况,瓷业界有志之士提倡改良新瓷种。瓷雕老艺人许友义首创了活动马链的木兰从军及各种古代仕女,神话人物和龙舟;彩画艺人郑少陶改良彩画,恢复古彩,引进日本彩料和金水,宏扬了德化瓷釉上彩的制作风貌,产品焕然一新。但值得一提的是清末民初德化瓷业界出现几位瓷雕艺术家,如林捷升、许友义、许光敬、苏加善、游长子、陈振义、苏学金等,他们是何氏雕塑技法的重要传人,产品畅销海内外。

民国时期白釉瓷特征:釉色青灰,胎骨不够洁白,颗粒不够匀细。人物瓷塑多样化,增加了近代人物的雕塑,如裸女,顽童等,具有较浓的现代生活气息,民国中期始,采用铸浆法生产,胎骨较薄。

德化窑瓷器乡土气息浓厚,品类繁多。不但盛产丰富多姿的日用瓷、工艺瓷,还生产外销的西洋工艺瓷等。本文限于篇幅,挂一漏万,仅根据本人一些收藏品略谈陋见。失误之处,亟待方家指正。

陈明良,男,1963年7月出生于瓷都德化,高级工艺美术师。2002年荣获德化县工艺美术大师,2005年荣获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2007年授予德化县“优秀拨尖人才”荣誉称号,2006年6月被评选为中国收藏家喜爱的陶瓷艺术大师。现任德化县凤池瓷雕厂厂长,中国古陶瓷学会会员,中国陶瓷工业协会理事,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福建省收藏家协会常务理事,德化瓷专业委员会主任,德化县政协委员会委员,

陈明良历经二十余年收藏德化窑古瓷以来,为国家为社会保护了许多德化窑古陶瓷文化遗产,成果显著,部分藏品如:明代猪油白瓷雕观音像、香炉、烛座、青花瓷盘、花瓶、笔筒等10多件套藏品多次荣获奖誉。其中明代万历款象牙白瓷“五彩盖罐”被全国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报道。2003年10月,在福建省首届收藏精品博览会活动中,明代瓷圣何朝宗作品象牙白瓷披坐观音被评为“收藏精品”;2006年11月,中央电视台《艺术品投资》“2006民间寻宝记一一走进福建”在德化举行鉴宝活动中,藏品德化窑明代何朝宗款观音、明代蟠龙执壶、宋代坐莲观音、民国十不全等四件被评为十大宝物。陈明良先生撰写的多篇论文在CN级发表,2005年以自己收藏的2千余件古瓷编著《德化窑古瓷珍品鉴赏》一书。

福建德化瓷器与荷兰


17、18世纪,中国除了江西景德镇瓷外,福建德化瓷以它洁白的瓷胎和釉色、适应西方用途的品种和具有东方艺术风格的观音瓷塑像而著称于欧洲。欧洲人称德化瓷器所特有的洁白如玉的釉色为“中国白”,直到现在,荷兰等欧洲国家还是这样称呼它。

荷兰早就与福建进行陶瓷贸易,1932年冯和法在《中国瓷业之现状及其状况》一文中提到:“宋末,荷兰人从福建(主要应指泉州)贩运瓷器至欧洲,价值每与黄金相等,且有供不应求之势。”17世纪,葡萄牙占据了澳门,荷兰就以印度尼西亚的爪哇作为它和中国开展贸易的基地。大批的福建商舶来到爪哇,带去德化瓷器、丝绸等。荷兰入侵厦门后,以厦门作为贸易的据点,德化瓷器也就成为荷兰商人们经营的主要商品。不但如此,德化也有人前往荷兰进行贸易活动。据该县《蕉溪吴氏族谱》记载:清末,该族吴大光与吴德标有“五湖托迹陶公业,四海交游晏子风”之志,远涉荷兰呵老坡经商,获利满载,慷慨乐施,造路桥捐资不吝,后分别于光绪卅一年(1905年)和卅二年卒葬荷兰。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博物馆等地,至今仍珍藏着一些古代的德化瓷器。

德化瓷器为销往西欧,在适应西方人生活习俗和保持传统民族风格的同时,也在造型和装饰上进行了革新。据朱培初先生的介绍和分析,17、18世纪,德化生产销往欧洲的啤酒杯是荷兰商人提供本国或德国的金属或陶质的啤酒杯式样并来德化定制的。德化的特品瓷塑也很多表现了荷兰人的生活题材,如“打猎”生动地塑造了荷兰人在打猎时的场面;题为“前进”的瓷塑,表现了欧洲商人在中国旅行的情景。至于表现荷兰和欧洲商人骑马、骑狮、骑龙、骑麒麟甚至骑在荷兰北海中的海象身上的作品,就更多了。这类荷兰商人定购的德化瓷塑在欧洲流行了很长的时间。

值得一提的是近几年来,德化陶瓷企业家纷纷走出国门,到荷兰等欧美国家了解市场信息,利用古瓷都的工艺技术,成功地开发出适销对路的西洋小工艺瓷,如圣诞、釉盘、花瓶、动物、公园等系列产品,为中荷经贸往来再谱新章,如今的德化县已为中国最大的西洋小工艺瓷生产和出口基地。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