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被偷窃的瓷器技艺

中国陶瓷在世界历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瓷器的输出向其他国家展示了我们高超的瓷器烧制技艺,让国外友人大吃一惊。

三百年前的欧洲,人们的餐桌上没有像样的餐具,使用的多是卫生质量不合格的陶碗。贵族阶级虽然使用银制餐具,但银制餐具易生锈发黑,严重影响人们正常的一日三餐。此时中国冰清玉洁、极其卫生的白色瓷质餐具传到了欧洲,全欧洲为之倾倒,视之为“白色黄金”,于是一下子风靡,纷纷涌现在帝王将相乃至平民百姓的餐桌上。中国外销瓷“事件”,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了。18世纪初,欧洲大量从中国进口外销瓷,很多国家财政拮据,不少国家颇感危机,呼吁抵制中国货,而私底下,纷纷山寨中国产品。

而实际上,对中国瓷器的仿制更早就开始了。马可·波罗的日记里曾记录了瓷器的存在,并大为宣扬瓷器的好处,这助推了欧洲人的热情,其中尤以意大利美第奇家族的法兰西斯科最是疯狂,他16世纪中后期,即在佛罗伦萨的鲍博利公园建窑,开始试验模仿中国瓷器。美第奇家族模仿中国瓷器从造型、釉色上看已经十分逼真,但由于试制困难重重,又花费巨大的财力,1587年,法兰西斯科去世后,美第奇陶瓷生产才停止下来,目前传世的只有60多件。

意大利美第奇家族模仿中国瓷器虽然失败,却带了一个头,很多国家,诸如荷兰、英国、法国、德国等纷纷跟上,开窑建厂,继续模仿,试图打开中国瓷器生产的秘密。同时,欧洲国家还派出了间谍,专门刺探中国瓷器生产的情报。这一重任落在传教士的身上,于是,受政府派遣的宗教间谍来到中国,法国传教士昂特雷柯莱是最著名的一位。

从1698年开始,昂特雷柯莱(中文名殷弘绪,1664—1741年)作为在江西省的传教士,担任景德镇一个陶工圣会的牧师,但他同时却秘密地探询景德镇烧瓷的秘方。昂特雷柯莱接到国内商人的订货要求,他们希望这些订货图案能显示浓郁的法国文明特色,并打算将这些订货瓷器献给法国皇帝。

昂特雷柯莱并没有满足法国国内那些商人们的订货要求,他说他不愿增加陶工的负担,很多陶工都是他管辖的圣会的一员,他需要和陶工们和谐相处。这可能正显示了昂特雷柯莱的心思缜密之处。他与当地陶工交往已久,获得了他们的信任,从而获得更多的瓷器生产的秘密。不久,昂特雷柯莱寄回国内三封信,详细记录了中国景德镇烧瓷的过程,这三封信便成了欧洲瓷器史上最有名的信件。昂特雷柯莱神甫如此描述瓷器生产:“一种非常美丽的蓝花在一些时间后出现在瓷器上。

瓷胎看起来非常洁白,当绘上彩料时,其色调呈淡黑色,等其干燥后,再罩以釉,彩料似乎完全消失掉,埋藏在釉下面了。但是通过焙烧,彩料变成幽靓的蓝色来。这差不多像在太阳的照耀下蝴蝶变得美丽漂亮的情形一般。色彩缤纷,赏心悦目。”

法国学者伯德莱提供的研究证据表明,昂特雷柯莱寄往欧洲不少景德镇的瓷器原料白不子与高岭土样本。1750年,奥尔良大公热诺维凡也从中国运来不少白不子与高岭土样本,命令工匠盖塔尔在法国寻找类似的原料。

昂特雷柯莱并不是第一个潜入中国的瓷器间谍,第一个来中国刺探瓷器生产情报的是天主教传教士克鲁兹,1547年他离开葡萄牙来到中国,是第一个描绘中国青花瓷生产流程的欧洲人。此外还有一个著名的“瓷器间谍”,是法国驻中国汉口的领事谢尔策,他在1882年访问了景德镇窑厂,为法国塞夫勒窑厂窃取情报、搜集样品。

18世纪,法国正处于路易十五时期,路易十五的情人蓬帕杜夫人亲自关心皇家陶瓷生产,她领导的塞夫勒瓷厂很快生产出了高质量的类似瓷器的产品。当然,要完全模仿烧造出完全一致的产品,非一朝一夕,虽然瓷器间谍暗中相助,但仍然需要假以时日。

17世纪时,中国正处于明清两朝更迭之际,中国陶瓷等商品出口一时阻断,造成输欧瓷器迅速减少。此时荷兰人抓住商机,加紧仿制中国青花瓷,其产品几乎覆盖了中国瓷器空缺的欧洲市场。于是,欧洲市场到处都是荷兰代尔夫特窑生产的青花釉陶,这些釉陶外表几乎完全模仿中国瓷器,因此获得欧洲市场青睐。17世纪,荷兰各地都在模仿中国瓷器,产品为锡釉陶器,其中最重要的是代尔夫特镇。后来,英格兰也如法炮制,制造相类的釉陶,专家称英式代尔夫特釉陶。英式代尔夫特釉陶满足了本国的需求,受到乡村人和新兴中产阶级的欢迎。

可见,代尔夫特窑不仅大量模仿中国瓷器,还带动了其他国家的仿造热潮,荷兰也因此繁荣起来。今天,在欧洲各地的博物馆、文物市场,都能看到这种类型的釉陶。荷兰人还特别喜欢中国德化窑产品,称之为“雪瓷”,于是大量模仿,这些白瓷当中,他们似乎特别喜欢仿制德化窑的佛教观音像,这也是受了法国传教士殷弘绪那封著名的陶瓷信件的影响,这封1712年殷弘绪从中国景德镇写回国内的信中专门描述了景德镇制作的观音像。虽然代尔夫特釉陶成就很高,但毕竟与真正的瓷器有着区别。

欧洲自从美第奇家族模仿中国瓷器始,足足进行了一百五十年的实验烧造,最终生产出了地地道道的瓷器产品。而完成这一过程的竟然是一个囚犯。

欧洲很多国家都在模仿中国瓷器,甚至还派出间谍,德国虽然也加入其中,瓷器生产却较为滞后。而最后,烧制出地地道道瓷器的幸运却落在一个叫波特格尔的德国青年身上。波特格尔是一个年轻的炼金术士,梦想一夜暴富,诈称能点铁成金,如能炼金成功,可以解决财政危机。于是他渐渐有了些名气,被普鲁士一世召进了宫里。然而,波特格尔一进入宫廷,就惶惶不可终日。

他害怕把戏被拆穿,他知道,炼金太难,要想点铁成金无异于痴人说梦。如此下去,终有一天会被揭穿,会被扣上“欺君之罪”。在1701年的一个夜晚,他逃了,逃至萨克森的威腾堡,被萨克森统治者奥古斯都二世逮捕,囚禁在城堡。奥古斯都二世责令他炼出金子来。就在波特格尔觉得自己将永远待在牢房永无出头之日的时候,机会来了。原来奥古斯都二世一直梦想试制出像中国瓷器一样美妙的器皿,宫廷顾问契恩毫斯伯爵一直在与他合作,研究瓷器生产的秘方。奥古斯都二世命令波特格尔做契恩毫斯伯爵的助手,希望他将功赎罪,配合契恩毫斯伯爵,寻找“白色金子”。

功夫不负有心人,奥古斯都二世与波特格尔、契恩豪斯三人经常秘商,在新建立的迈森窑厂里,波特格尔日日夜夜地试烧,最终取得了成功,欧洲真正的硬质瓷诞生了。迈森瓷器亮相欧洲之后,迅速占领了欧洲的市场。欧洲人虽然看见新的产品形式出现,但已经习惯接纳中国的瓷器。因此迈森窑厂仍然大量模仿中国以及日本的瓷器,以适应市场之需。

这时的英国,工业革命正如火如荼。英国陶匠威基伍德在大量模仿中国瓷器之后,获得了丰富的烧造经验,又熟读了传教士昂特雷柯莱有关中国瓷器生产的书信,产生了改革的灵感,在英国斯塔福德郡建立了欧洲第一条瓷器生产线。英国是工业革命的领头羊,又是较早进入机械化生产的国家,所以在瓷器生产中也引进机械化技术,是水到渠成的事。再加上英国本土陶瓷需求大增,从19世纪开始,机械化生产下的印花瓷器出现。

机械化进入原本手工为主的陶瓷生产领域,虽然对于中国瓷器在全球热销带来致命的一击,但从世界陶瓷产业来看,这一革命性的改变却是注定的事情,它彻底改变了全球陶瓷生产的性质。同时,英国人开展鸦片贸易,这种罪恶的交易使得西方有钱购买它所需要的茶叶、丝绸和瓷器。

中国外销瓷进入欧洲的过程中,虽有许多无奈,但输出了当时中国所拥有的高科技,也输出了文化。客观上看,中国外销瓷带动了整个欧洲的瓷业生产,使欧洲瓷业得到蓬勃发展,也为人类文明作出了伟大贡献。

taoci52.com精选阅读

瑞典“中国宫”遭窃 一些中国瓷器和塑像被偷


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著名旅游景点皇后岛王宫中的“中国宫”6日凌晨遭一伙窃贼“光顾”,宫内一些珍藏品被偷。

根据当地警方的初步侦查结果,窃贼是在当地时间凌晨2时乘巡逻保安人员刚离开之际,打破玻璃后门进入“中国宫”的。他们打碎了宫中的3个展柜,偷走了里面的一些中国瓷器和塑像等珍藏品。

警方说,从作案的手段来看,这是一起有预谋的盗窃案件,而且还可能是一起受人指使的盗窃案件,因为“中国宫”中的展品无法在古董市场上出售,只能供人收藏。

警方目前在附近的湖边找到一辆被窃贼丢弃的轻便摩托车,因此警方怀疑窃贼是乘船逃离现场的。

“中国宫”是斯德哥尔摩近郊皇后岛王宫的一个组成部分,是1753年瑞典国王阿道夫·弗雷德里克为庆祝王后洛维萨·乌尔丽卡生日而建造,里面收藏有中国的瓷器、漆器、泥人等古董。皇后岛王宫早已被列为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是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的一个著名旅游景点。宫殿的一半以及“中国宫”向公众开放,另一半是瑞典国王卡尔十六世·古斯塔夫的住所。国王一家上世纪80年代中从市中心的王宫搬到这里居住。

曾造“边陲名瓷” 个旧欲重振瓷器产业


在大多数人眼中,个旧是“锡都”,但很少有人知道,个旧的青花瓷也曾闻名东南亚。昨日,个旧市锡文化创意产业园开园,个旧市委书记王忠表示,个旧市委市政府期望个旧瓷器产业能够重振雄风。

据了解,云南的青花瓷器创烧于元代后期,清代受到内地陶瓷业的冲击,基本绝烧。云南元明时期烧制的青花瓷器造型端庄,纹饰简朴生动,在中国陶瓷史和工艺美术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个旧青花瓷瓷质细腻、洁白透明、釉面莹亮,曾被誉为“边陲名瓷”。

个旧瓷器厂是个旧轻工产业的代表,始建于1958年,有近千员工,以生产杯、碗、盘、碟、成套餐具等日用细瓷为主。2009年4月,个旧市瓷器厂因经营不善破产。

昨日,个旧市委书记王忠表示,个旧瓷器厂的产品曾经畅销全国25个省市地区,出口中东,并逐步走向东南亚市场。该厂生产的青花玲珑瓷及釉下青花彩青花瓷系列曾被列为国家星火计划项目,荣获”七五”首届星火计划博览会金奖和国家部优产品。当前,在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个旧市委市政府期望个旧瓷器产业能够重振雄风。

据了解,个旧发展瓷器产业有天然优势,制造瓷器所用原料大部分都可取用当地资源,全市高岭土、长石、石英等保有储量300多万吨,高岭土质地白腻,料泥纯净,打浆、沉淀、脱水后即可塑坯生产。

昨日,借个旧锡文化创意产业园开园之际,个旧迎来了十多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和陶瓷名家,并在现场进行瓷器创作。

讲述滇人制瓷史瓷器曾出展英国


一个被称为景德镇第二的古瓷窑遗址,一段经历过辉煌却又逐步衰落的滇人制瓷史……如今正以一种全新的面貌静静地守候在玉溪市区瓦窑村附近的钱瓜山下。昨日,记者从玉溪市红塔区文物管理所获悉,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玉溪古瓷窑遗址已经修缮完毕。古窑遗址换新颜

“在两年以前,这里还有许多茅草,周围都是乱石岗。”昨日上午,红塔区文物管理所所长王河云回忆起玉溪古瓷窑遗址旧貌时,不禁感慨道。可现在,大型的景观水池,全新的游人长廊,加上1500平方米的新展馆……这一切似乎很难与“古遗址”联系起来。不过只要推开展馆的大门,历史的痕迹便一览无余:3个依坡而建突出于地表的长方形龙窑,埋藏在四周黄土中的大小不一的残破瓷片,还有那些稍显完整但已经泛黄的瓷器皿,无一不在向人们讲述着曾经存在于此的滇人制瓷史。曾出展大英博物馆

1960年12月,这个记录着滇人制瓷史的古瓷窑遗迹终于被人发现。王河云说:“当时在瓦窑村地发现的古瓷窑遗址有3处。1986年经国务院批准,对古瓷窑进行了挖掘,发现了3座龙窑,土瓷片、残瓷器、残窑具上万件,差不多两吨重。后来专家认定,玉溪古瓷窑年代为元末明初时期。”

同时,王河云还说:“这些瓷器的出土为研究云南元朝至明代瓷器发展史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其中青花鱼藻纹玉壶春瓶,以其精美的造型、独特的工艺被故宫博物院收藏。其他瓷器和瓷片文物曾到香港大学冯平山博物馆、英国的大英博物馆和牛津大学博物馆展出,古窑遗址也于1983年被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将免费对公众开放

“可随着历史的发展,老馆接待量已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王河云说。就在一年多以前,红塔集团出资150万元对古瓷窑遗址文物进行修缮改造。其间,省文化厅厅长贺光曙曾实地察看,并提出建议:玉溪古瓷窑遗址在保护安全的情况下,可以对公众开放,做展览,作学术研究。

对于向公众开放,王河云十分赞同:“今年6月20日左右,古窑遗址的修缮工作基本结束了,可以向公众开放了,而且我们不会收门票,免费向大家开放,希望有更多的人能了解云南陶瓷业的历史。”

青瓷大师制瓷技艺


青瓷大师世博会秀绝活

随着双手的微妙变化,陶瓷碗形也在不停地变化,手引泥走,泥随手变,在制瓷大师的手下,一只轻薄的泥碗胚胎成型,虽但在游客的眼中,俨然就是一件精美的工艺品。

这是世博会中国元素活动区瓷坊里德精彩一幕。世博会期间,徐朝兴、毛正聪、徐定昌、陈爱明、张曦等制瓷高手先后在瓷坊现场表演拉坯、刻花、跳刀等传统制瓷技艺,向海内外游客展示全球陶瓷界首张“人类非遗”名片的独特魅力。大师现场表演活动为期一个月,每天安排一位大师,三天一换,目前已是第七位大师在表演。为吸引人气,瓷坊还安排了青瓷大师与游客的互动节目,中外游客可以亲身体验制瓷技艺,自己动手制作陶瓷。

20天的时间里,热爱青瓷技艺的游客一天比一天多,大师们常被中外游客围得水泄不通。既要为游客做解说,又要知道制瓷技艺,大师们忙的不亦乐乎,但是他们都心情愉快。大师们纷纷表示,能有机会代表龙泉青瓷的制瓷者到世博会现场展示技艺感到很自豪,他们将尽全力,想游客展示出自己最高的制瓷技艺。

瓷为国粹。作为中国陶瓷史上烧制年代最长、窑址分布最广、生产规模和外销范围最大、质量最高的名窑——龙泉窑,如今在世博会上正通过大师们的现场表演,让千年瓷韵成为一段可以触摸到的历史。

阅读延伸: 龙泉青瓷产品成功走进世博会

国际陶协主席望中国龙泉青瓷接轨国际现代陶艺

中国第一套大型龙泉青瓷乐器研制成功

元青花曾被朱元璋“清剿”过?


读了高阿申先生的《说说元青花》(2007年8月27日《中国文物报·收藏鉴赏周刊》)一文,觉得其中有些观点虽然新颖,但经不起推敲:我想瓷器既不是“毒品”、更不是“妖魔”,它只不过是用来吃饭、喝水、贮物的器皿而已,用得着朱元璋兴师动众地来“清剿”吗!何况作为开国之君的朱元璋,连国家大事都忙不过来,哪里会去考虑对他的政权无任何危害的“元青花”?而且,朱元璋是一个讲求节俭治国的君主,连看到小太监穿着新鞋在雨水中行走都要叫来训斥一顿,难道对好好的“元青花”不让利用,非要砸掉了才痛快?这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吧!而高先生为了让他的论点成立,还推想了七点理由,这七点无史记载和根据的理由能说服人吗?现逐条来谈谈我的看法,以就教于高先生。

一、所谓“自明朝建立以后,元青花只存在于地下,要么存在于天高皇帝远的国外”。我认为这主要是由当时的国家局势所造成的。元朝是一个热衷于征服的朝代,这就要有经济实力作支撑,而筹资最可行的办法就是大量出口瓷器等手工业产品。而且烧制瓷器既方便、成本又低(用不花钱的御土、官柴和轮班匠);还受到外国人的欢迎,这是元青花大量出现在国外的原因。至于“存在于地下”是因为元末时局动乱、人人自危,一些富户和私人窑主为了逃避战乱,将带不走的元青花大器暂时窑藏起来,以备日后变现维持生计,因而出现“中华大地(地面)上几乎不见传世品(元青花)”,并非朱元璋的恶作剧。其实传世品还是有的,那只著名的元民张文进定烧的青花云龙纹象耳大瓶,不是在20世纪曾出现在国内古玩市场上吗?可惜当时无人认识而流落他国,成为至正型元青花的标准器。

二、至于为什么“皇宫内承传有序的汉唐至宋元的各式名瓷中,唯独没有了元代青花”?我想,现在价值连城的元青花当时并不为游牧民族出身的君主看好,可能他们认为使用元青花不够档次、笨重又易碎,不符合天子身份,哪里有金器、银器轻巧漂亮气派!因此,在元宫内根本就不去用它,明清皇宫也就没有元青花的承传之物了。

三、上面已经说过,由于当时元青花不是出口就是窖藏,可能连《格古要论》的作者都没有看到过“色泽靛蓝艳丽的元青花”。他所看到的是洪武初期民窑所烧制的那种有窑裂,缩釉,青花发色晦暗、装饰纹样简率的青花器,因此说了“青花及五色花者俗甚”的大实话,并不是因为害怕朱元璋而做了违心事,故意把好东西说成“俗甚”的吧。

四、所谓“纹饰是瓷器上的语言”,而“洪武朝官窑器故意要同前朝花纹(元代)较劲”,这好像是朱元璋的旨意,是高先生的猜想。不妨我也来大胆猜想一下,是陶工从异族统治下解放出来的内心表露,他们采用在纹饰上“你实我虚,你上我则下”的方式表达进入新社会(明朝)的愉悦心情。我们在史书上可以看到朱元璋的勤政和凶残,也可以看到他的节俭和三宫六院,更可以看到他制造的“文字狱”和妄诛功臣,但就是不见记载“野蛮摧残”元青花的事?我想如果当年真有此事,即使正史不载,野史也会透露。难道“摧残”元青花比制造“文字狱”、残杀功臣还要恶劣?更见不得人?

五、所谓“(明)立国之初,利用百姓对前朝种族歧视之不满,掀起一场由其操纵,以肃清蒙元文化为名,包括蒙元文化载体元青花在内的大围剿,也就在所难免”。但查阅史书,明立国之初并没有发生过“肃清蒙元文化的大围剿”之事。其中所说的“蒙元文化载体之青花”,无非是说其上的纹饰,据我所见,元青花瓷上所绘的纹饰根本没有歌颂元朝统治者的内容,而有的是汉传统的花卉、鱼草、瑞兽、云龙及戏曲故事等,这与朱元璋的恢复汉制相合,有必要去“肃清”它吗?

六、朱元璋之所以在洪武二年急着去设置陶厂(建文四年才改称御器厂),那是立国之初大量需要瓷器用于祭祈、馈赠来华使团及宫廷的日常生活用瓷,并不是“主要目的就为封杀元青花”。元青花是“死物”,难道它会与人竞争,非要烧制洪武瓷来“封杀”?

七、把“元青花”与“胡惟庸案件”联系起来没有道理。胡惟庸因“通蒙古”等被诛,难道“元青花”会“通蒙古”?如果说留着“元青花”会使人思元,那么元朝留下来的东西多着呢,岂不都得消灭掉。

行文至此,我们意见已经说完。我认为在“不见史载”的情况下,想像和推理是可以的,但要合情合理,经得起推敲,如有旁证那就更好了。

然而事实说明,朱元璋起义时虽然打着“驱除胡虏,恢复中华”的旗号,但他实现了消灭蒙元取得政权之后,不可能立即把一切都改变过来,这有一个延续和利用的过程。例如:明朝立国之初,中央机构仍沿袭元制,设立中书省,综理政务;对工匠的管理也沿用元朝的匠户制度等等。

1973年11月,在安徽省蚌埠市(原属凤阳)龙子湖东岸曹山南麓的一座被盗的明朝开国元勋汤和墓中,发现一件未被盗走的精美的元青花双兽面耳大盖罐,可以否定所谓朱元璋曾发动过“清剿”元青花的事情。如果当年真有此事,作为朱元璋的大臣汤和,怎敢私藏元青花并用它陪葬?我想,“大胆假设”,是否应该“小心求证”才对。

曾龙升瓷塑作品的价格怎么样


曾龙升,是我国现当代著名的陶瓷美术家,也是我国业内外公认的陶瓷美术大师。曾龙升先生祖籍江西省丰城县,出身微寒。由于父亲一辈是木工匠人,曾老很早就受到这种木刻工艺的熏陶,也由此产生了对于雕刻的兴趣。后来,他的这种雕刻热情,逐渐转移到了陶瓷工艺上。年仅14岁的曾龙升,就已经追随叔父来到了景德镇制瓷作坊,学习陶瓷雕塑。这种幼年即为陶瓷店学徒的实践经历,进一步催生了他对于陶瓷工艺美术的认知和学习,也为他的陶瓷创作积淀了较为深厚的基础。

曾龙升先生在陶瓷工艺美术上的成就,主要集中在立体瓷塑上。在学徒期间,由于曾老固有的天资和勤奋刻苦的学习态度,他的陶瓷技艺增长迅速,早年创作的《十八罗汉》、《济公》等瓷塑作品,就已经深受大众喜爱和欢迎。学成以后,曾龙升先生开始进行独立的陶瓷雕塑创作,同时声名也逐渐远播。此后,他的多件作品数次在各类艺术展览中获奖。

真正使得曾龙升先生享誉业内外的作品,是他上世纪30年代应旅美华侨之请创作的《孙中山》大型瓷塑。这件大型瓷塑不仅在美国展出,更是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荣获了金质奖章。此后,曾老在陶瓷雕塑领域的崇高地位得以完全确立。建国后,他的创作热情更加高昂,接连创制了《天女散花》《屈原》、《文天样》等多件瓷塑,均被选送至人民大会堂陈列展设。

可以说,建国后短短的10年,也是曾龙升老人生命的最后十几年内,正是他瓷塑作品创作的黄金期。这一时期的瓷塑作品,如果是当下我们作为收藏,一般要从两点来进行考虑。第一点,曾老是我国第一位在国际上获得金奖的瓷雕艺术大师,那么在他的这个创作黄金期内,有很多件作品的收藏价格都非常高。如2014年由景德镇华艺拍出的一件1956年-醉太平瓷雕,成交价就已经高达120.75万;同场的一件1959年-钟馗试剑瓷雕,更是以276万的高价成交。目前,曾老建国后所有瓷塑作品价格最高的,是一件毛泽东伟人素胎瓷雕像,成交价为437万。

第二点,我们也要考虑到其作品的一些小局限。在拍卖市场上,我们也常见到曾老的部分瓷塑作品,成交价仅在万元左右。这并不是说他的作品不值钱,而是有一定两极分化。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建国后曾老的部分瓷塑,已经采用了模具浇铸的工艺手段,并非完全手作,故而价格稍低。

至于曾龙升先生在民国时期的瓷塑作品,目前市场的普遍行情还是很不错,价格一般在10~60万之间。但是,收藏他民国时期的瓷塑作品,同样需要注意“藏精”。曾老在陶瓷店作学徒时的瓷塑作品,也有一定收藏价值但是市场价格普遍低一些,大概在万元上下。到他完全独立创作瓷塑乃至作品《孙中山》面世以后,曾老的瓷塑技艺就基本趋于成熟,作品价格也就更高一些。

瑞典“中国宫”6日凌晨遭窃贼“光顾” 珍藏品被偷


瑞典"中国宫"遭窃 一些中国瓷器和塑像被偷

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著名旅游景点皇后岛王宫中的“中国宫”6日凌晨遭一伙窃贼“光顾”,宫内一些珍藏品被偷。

根据当地警方的初步侦查结果,窃贼是在当地时间凌晨2时乘巡逻保安人员刚离开之际,打破玻璃后门进入“中国宫”的。他们打碎了宫中的3个展柜,偷走了里面的一些中国瓷器和塑像等珍藏品。

警方说,从作案的手段来看,这是一起有预谋的盗窃案件,而且还可能是一起受人指使的盗窃案件,因为“中国宫”中的展品无法在古董市场上出售,只能供人收藏。

警方目前在附近的湖边找到一辆被窃贼丢弃的轻便摩托车,因此警方怀疑窃贼是乘船逃离现场的。

“中国宫”是斯德哥尔摩近郊皇后岛王宫的一个组成部分,是1753年瑞典国王阿道夫•弗雷德里克为庆祝王后洛维萨•乌尔丽卡生日而建造,里面收藏有中国的瓷器、漆器、泥人等古董。皇后岛王宫早已被列为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是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的一个著名旅游景点。宫殿的一半以及“中国宫”向公众开放,另一半是瑞典国王卡尔十六世•古斯塔夫的住所。国王一家上世纪80年代中从市中心的王宫搬到这里居住。

盘点景德镇那些濒临失传的陶瓷技艺


景德镇千年窑火不断,其瓷器以“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独特风格蜚声海内外,而瓷业辉煌与其先进的制瓷工艺密不可分,在长期制瓷过程中,形成了一套严谨的传统手工制瓷工艺。据明代科学家宋应星的《天工开物》记载,一只普通的杯子细分起来工序达到72道之多,因此有“一杯工力过手七十二,方可成器”的说法,每道工序都简化到不能再简化的程度。炼泥的只管炼泥,拉坯的只管拉坯,彩绘者也是画者画而不染,染者染而不画,如此明细分工提高了制瓷效率,也使景德镇瓷器得以成为全国瓷器的翘楚。

然而时至今日,随着机械化生产大规模的推进,很多古老的手工制瓷技艺日渐式微,甚至面临失传的境地。在国家大力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今天,抢救性保护、完整性保护和生产性保护成为当前文化大发展背景下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三大要素。

今天,我们粗略盘点制瓷七十二道工序,看一看千年瓷都景德镇有哪些濒临失传的陶瓷技艺。

做坯:是泥巴变成瓷坯的第一道工序,师傅通过手动车盘,将捺好的泥放在轱辘车的转盘中心,通过转动的车盘以手间距离的收放,即可以做成器皿造型,每只坯要求厚、薄、大、小一致,形状和模型一样。

印坯:印坯是圆器用于器物内壁定型的专用模具。它是用山土制成的干燥后具有一定的强度和吸水性。制模技术要求高,通常是“一尺之坯只得七八寸之器”,修模则要“熟谙窑火泥性方能计算尺寸加减以成模范”。

利坯:经过拉坯成的圆器器皿,待稍干后,还需套在尺寸相符的模具上用手拍打按实,这样就能做到坯胎的规整一致。要使器皿表面光洁和厚薄一致,还得经过轱辘车旋削,而这种称为利坯工艺,是成型最关键的工序。

剐坯:拉坯的时候圆器的下部会留有一段长约二至三寸的泥足,这是方便取坯绘画青花时掌握用的,画完后,必须把泥足挖掉,这道工序俗称剐坯(或叫挖足)。

捏雕:瓷雕中的一种,把少许的瓷泥放在手掌中用搓削剔压等技法,可以组合成各种花鸟,造型十分逼真。

挛窑:柴窑烧过多次,难免会有损伤,就应该请挛窑的行家来修补。他们调的泥像糖浆一样黏稠,把砖排砌上去就很紧贴。历史资料记载,古时有户姓魏的人家,就专门从事这种行业,在景德镇非常出名。

填色:景德镇的彩绘分工很细,一般来说画的人不填色,填色的人不会画,而填色的技术比较复杂,并且细致,仅晕染法就有用油和用水的区别。

茭草:瓷器发运前要包装好。一般碗杯盘碟之类,以三四十只或五六十只为一组,茭草成长形圆柱状,再用竹篾横扎在腰间,这样无论是水路还是陆路搬运,都很方便和安全,而且还环保。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曾被偷窃的瓷器技艺》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曾被偷窃的瓷器技艺》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曾龙升瓷器如何鉴别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