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瓷器上图文汇总赏析

多少纹

多少纹是一种原始的装饰纹样,以点线面组成多种规则的多少图形而得名,商周时期多少纹在陶器上的体现非常突出,吴越地域的多少印纹硬陶文化尤其发达,秦汉以后各代,多少纹始终是陶瓷器常见的图案与辅助纹饰。

一、编织纹

泛指竹、苇、藤、麻等编织物遗留在器物上的印痕,以及厥后摹拟这些印痕的装饰性纹样,是一种具有浓重传承性的原始装饰纹样。编织纹始见于新石器期间的早期陶器。在商周时期,编织纹在原始青瓷、印纹硬陶及灰陶器上已作为常用装饰。纹样有:席状、人字状、米筛状、叶脉状、方格状等。汉代陶瓷器承袭了这一传统纹饰。自唐代至清代,编织纹不停盛行不衰,常用作器物的地纹或边饰,也有作为主题纹饰的。

二、网纹

又称“网格纹”、“方格纹”,陶瓷器装饰的一种原始纹样。图案是:将方格以二方一连或四方边疆情势睁开似鱼网,有直线网格、斜线网格和曲线网格之分。网纹的出现正是新石器期间渔猎经济生存在原始制陶及其审盛情识上的反映。网纹的体现方法有刻划、拍印、压印、镂孔、彩绘等多种情势,以彩陶上的彩绘网纹最为生动。

三、条纹

又称“条形纹”、“线纹”,一种原始的陶瓷装饰纹样,由较短的相对独立的线条构成,有竖线、横线、斜线、弧线、宽线、窄线、单线、复线等多种外形。篮纹也可视作一种条纹。条纹有的单独建立,也有与圆点纹、漩涡纹等组成复合纹样的。体现技法重要是刻划、压印、拍印、彩绘等。

四、篦纹

因其是用篦状工具刻、压出篦状纹而得名的一种装饰纹样。商周陶器上多见,瓷器上大量接纳则是宋元时期东南沿海地域瓷窑,青瓷和青白瓷器物上最为多见。用戳刺方法形成的成片点状纹样,风俗上称“篦点纹”;用划花方法形成的精密平行线条纹,风俗上称“篦划纹”。篦纹另有栉齿纹、梳篦纹、篦线纹等多种别称。

五、剔刺纹

也称“刺剔纹”、“锥刺纹”、“针刺纹”、“戳刺纹”等,一种原始的陶瓷装饰纹样,因其是用工具在器坯上成片剔刺而成,故得名“剔刺纹”。用指甲剔刺而成的纹样,旧称“指甲纹”,也应归入剔刺纹类属。工具差别或操纵方法差别,便产生差别外形的纹样。剔刺纹出如今新石器期间早期,装饰伎俩极为原始。

六、云雷纹

陶瓷器装饰的一种原始纹样,图案呈圆弧形卷曲或方折的盘旋线条。圆弧形的也单称云纹,方折形也称雷纹,云雷纹是两者的统称。云雷纹在构图上通常以四方边疆或二方边疆式睁开,体现技法有拍印、压印、刻划、彩绘等。云雷纹出如今新石器期间晚期,大概是从漩涡纹发展而来的。

七、回纹

因纹样如“回”字而得名。线条作方折形卷曲,回纹与雷纹同源同义,亦可视为雷纹形象的一种,有单体、一正一反相连成对和一连不停的带状形等,多用于装饰器物的口部或颈部。制作方法有彩绘、刻划、模印等。回纹最早在马家窑文化范例陶器上广泛出现,商代中期灰陶器上较盛行,商周原始青瓷上也多见。宋代复古风气较盛,回纹再度盛行。宋代吉州窑、定窑、耀州I窑、磁州窑等广泛接纳,景德镇窑烧制的瓶、罐、盘、碗、洗、炉、枕等器物上,回纹常作为边饰出现。

八、弦纹

一种原始的陶瓷装饰纹样,作细而长的线条形,程度睁开并围绕器物周匝。弦纹的出现与原始制陶中轮制方法的产生有关,旋刻出来的弦纹又称旋纹。由于利用工具及处置惩罚方法的差别,有凹凸、粗细、尖方、圆弧等差别外形,也有单线弦纹与复线弦纹之别。别的,另有用彩绘、堆贴等方法形成的弦纹。

九、带状纹

一种传统的纹样,为陶瓷器上带状纹样的统称。带状是指其形状为围绕器物的二方一连图案,上下压以边线。其内容形形色色,包罗带状鱼鸟纹、带状网格纹、带状云雷纹、带状曲折纹、带状多少纹等等。带状纹可装饰在器物的口沿、颈、肩、腹、胫等部位,有作辅助性边饰的,也有作纹饰主题的。风俗上多将作为边饰的称作“带状纹”。带状纹的原始体现方法重要有彩绘、刻划、镂空、压印等。

十、曲折纹

又称“曲尺纹”、‘‘妨害纹”、“三角折线纹”、“曲带纹”等,一种常见的陶瓷器装饰纹样,以边一连条折曲而成。用短直线、横线、斜线、一连或中断组成的单纯与复合带状的曲折纹也归入此类。体现技法有刻划、拍印、彩绘等。

十一、水纹

又称“水波纹”、“波浪纹’’或“波状纹’’等,一种传统的陶瓷器装饰纹样,形象摹拟水活动形态的统称水纹。专门体现海水波涛的,风俗上称作“海水纹”或“海涛纹”。着意体现水的漩涡的,风俗上称作“漩涡纹”或“涡纹”。水纹的体现技法重要有刻划、彩绘、拍印、模印等。战国秦汉期间彩绘陶和原始青瓷上,水波纹成为重要纹饰。

十二、涡纹

又叫“漩涡纹”,水纹中的一种,摹拟水流产生的漩涡状。

十三、海水纹

是水纹中着意体现海水波涛形态的一种纹样,多出现于宋以后尤其是明清期间的瓷器上。

十四、海涛纹

是水纹中专门刻画海水浪涛的一种纹样,多出如今宋以后特殊是明清期间的瓷器上。

十五、螺旋纹

是指形似螺旋的一种陶瓷器传统纹样,也似流水漩涡。在器物成型过程中由于旋削而留于器底的螺旋状线痕,风俗上也称螺旋纹。体现技法重要是彩绘及刻划。结构有个体纹饰左右分列的,也有四方一连的。接纳黑红二色颜料,以赤色为多,有的搭配较为复杂。

十六、云纹

用云朵形纹饰象征高升和快意。云纹多与龙、凤、蝙蝠等相配,偶然也单独利用。元代磁州窑白地黑花云龙纹瓷器及景德镇青花、釉里红、红釉、卵白釉等瓷器上均有云纹装饰。明、清景德镇及其他地方窑陶瓷上也广泛装饰云纹,且情势多样,如灵芝形云、蝌蚪形云、快意头形云、风带快意云、“壬”字形云、“★”字形云等。

十七、云头纹

云纹的一种。其外形犹似下垂的快意,因此又称“快意云”。因多装饰在瓶、罐、壶器物的肩部,亦称“云肩纹”;也有装饰在盘、碗的心田部位的,称作“垂云纹”。清代云头纹重要作为辅助纹饰,其作用有些雷同“开光”。

十八、钱纹

因其图案出现为圆圈中有内向弧形方格,似圆形方孔钱而得名。构图多作二方或四方一连分列,也绘作成串圆圈两相交套合的形象。体现伎俩重要为印花、刻花和绘画,多用于装饰盘、碗的边沿或瓶、罐的肩部或腹部。重要用作辅助纹饰,也有作主题纹饰的。辅助纹样多为单线二方一连睁开,形成装饰带。主题纹样则由钱纹构成整个纹饰格局,并有在圆钱纹的中央填画花卉等图案的。另有以钱纹作地,烘托主题纹饰的。

动物纹

一、鱼纹

广义上可包罗由鱼纹和其他纹样组合而成的纹饰,如鱼藻纹、鱼鸟纹等;狭义上仅指纯粹的鱼纹或以鱼纹为主体的纹饰。鱼纹的体现伎俩有深刻、彩绘、模印、塑贴等。

鱼水组合的画面称为海水鱼纹或水波游鱼纹。如耀州窑青釉花口碗内壁上的海水鱼纹,以篦状工具左旋右转刻划精密的水波纹,以粗健的线条勾勒出游鱼,动态逼真天然。鱼与莲组成的画面,称为鱼莲纹或莲池游鱼纹;鱼与水藻相配称为鱼藻纹。磁州窑的鱼藻纹最为生动,水藻飘动,鱼儿浮游,水藻飘指表现水的流向,令人感受到鱼逆流而上的动态。元、明、清瓷器中鱼藻纹饰更为广泛,多用青花、釉里红、五彩体现单尾或双尾鱼纹,鲭、鲢、鲤、鳜或鲭、鲐、鲤、鲫鱼四鱼与水草组成的寓意纹饰。明宣德蓝釉鱼藻纹盘,以晶莹美丽的宝石蓝色釉托起雪白如玉的鱼藻,清丽动人。

二、鱼藻纹

“鱼”与“余”同音,是“富贵有余”、“比年有余”的意思。鱼纹险些是每个朝代都利用的重要陶瓷装饰图案。鱼纹种类繁多,如莲池游鱼、水波游鱼、水藻游鱼,或单或双,或三五追逐,鱼水相融。双数鱼的构图,在器壁用对称法,两两相对;若在器心,则两鱼并排而游。三五尾单数鱼的构图,多是顺向追逐游动,空间饰以浮萍、水草、莲花之类花卉。

三、摩羯纹

摩羯本是印度神话传说中的河水之精、生命之本,公元4世纪末传人中国。经隋唐,摩羯形象融入龙首的特性。宋代瓷器上的摩羯纹多见于耀州窑瓷器。每每在青瓷碗的内壁刻划头上长角、鼻子长而上卷、鱼体鱼尾的鱼形摩羯,或在碗心的莲池中回旋,或在碗壁的碧波中对游。摩羯纹有的作为主题纹饰出现,也有作辅助纹饰的,与水波、莲荷、荷叶等组成带状纹,烘托婴戏主题纹饰。

四、鸟纹

广义上可包罗鸟纹与其他内容组合的纹饰,如花鸟纹;狭义上仅指纯粹鸟纹或以鸟纹为主体的纹饰。神话性子的凤纹或其他瑞禽纹也归在鸟纹类属。鸟纹的体现技法有刻划、彩绘、模印、塑贴等。唐宋以后,受中国画影响的鸟纹多与花草纹相配为饰,习称花鸟纹。

五、花鸟纹

宋代北方民窑常用的装饰题材,笔触流利生动,风格生动豪迈。如磁州窑残荷秋叶纹枕,枕面画野塘芦鸦、残荷败草、大雁南飞,出现一派深秋景致。格调与此相反的竹雀图,只是草草几笔,便刻画了白头鸟停落在挺秀的竹枝上,竹枝似在微微摇颤,布满逗情面趣和盎然生气。

六、凤纹

凤是太古氏族图腾的一种标记,是太古传说中“出于东方君子之国”的神鸟,其形象在传说中非常秘密奇特。

唐长沙窑青釉注子上釉下彩绘展翅之凤,侧题“飞风”二字。唐三彩陶器上也多有印花凤鸟纹。宋代定窑、耀州窑、景德镇窑瓷器常见印花凤纹,多与牡丹相配,形成风衔牡丹、凤穿牡丹等典范画面,另有双飞凤、双凤穿云等形象。宋吉州窑窑变釉剪纸贴花凤戏朵斑纹,新奇别致。元多数遗址出土的青花凤纹扁壶,以凤首作流,壶身绘展翅飞翔的凤体,凤尾卷起作柄,融实用与雅观于一体,构思精妙。

七、凤尾纹

一种典范的瓷器装饰纹样,因图案形似凤尾而得名。凤纹多作为地纹,或作为辅助纹饰,有锥凤尾和画风尾两种装饰方法。锥凤尾系用锐器在红、蓝、黄、绿等粉彩地色上划出凤尾纹,俗称压凤尾,作为地纹。画凤尾系用彩笔刻画而成,作为辅助纹饰。凤尾纹盛行于清乾隆、嘉庆时期彩瓷上,清乾隆蓝地粉彩凤尾纹开光山川图碗等是其典范作。

八、龙凤纹

一种典范的瓷器装饰纹样,刻画龙与凤相对飞舞的画面。龙为鳞虫之长,凤为百鸟之王,都是祥瑞之物。龙凤相配便呈祥瑞,习称龙凤呈祥纹。明万历五彩龙凤纹笔盒、清康熙斗彩龙凤纹盖罐等都是典范之作。乾隆粉彩龙风纹盒的盖面上饰龙风对舞戏珠的纹样,别有情致。

九、鹤纹

古人以鹤为仙禽,喻意长命,用鹤纹蕴涵延年益寿之意。瓷器装饰中的鹤纹始见于唐代,越窑青瓷上有刻划鹤在云问飞翔的图案,习称“云鹤纹”。明、清瓷器上多画丹顶鹤,景德镇窑青花瓷、五彩瓷、黄釉绿彩瓷上多见。有云鹤纹葫芦瓶,鹤纹与寿字相配,组成长命画面。有黄绿彩鹤纹碗,鹤衔葫芦穿云而飞,寓意福、禄、寿。另有仙鹤衔筹飞向海上瑶台祝寿,称作“海屋添筹”纹。

十、雁纹

广义上包罗以雁纹为主共同其他风景的纹饰,狭义上仅指单独的雁纹。雁纹常以其憩息情况芦苇为衬景,俗称“芦雁纹”。元代服饰制度上称雁衔芦,以是又称“雁衔芦纹”。变为口衔芦苇展翅飞翔状,并成为一种定式。如江西高安窖藏出土的釉里红匝,在得当纹样的圆形画心部位刻画一只赤色衔芦之雁。明代民窑青花瓷器纹样大将雁置于芦苇滩汀上,充溢着一种野逸气味。

十一、鸳鸯纹

古人视鸳鸯为爱情的象征,《古今注》说鸳鸯为“鸟类,牝牡未尝相离,人得其一,则一必思而死,故日匹鸟”。瓷器装饰中的鸳鸯皆成双成对出现,而且多与莲池相配,习称鸳鸯戏莲纹、鸳鸯卧莲纹、莲池鸳鸯纹。宋代定窑、景德镇窑、耀州窑、磁州窑的碗、盘、盘、枕等器物上广泛接纳鸳鸯纹。典范器物有西藏萨迦寺藏明宣德青花五彩鸳鸯莲斑纹碗、“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明成化斗彩鸳鸯莲斑纹盘、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明万历五彩鸳鸯池纹瓶等,均为传世之作。

十二、鹦鹉纹

始见于唐代瓷器,盛行于晚唐至北宋。在构图方法上无论是体现展翅飞舞的单体鹦鹉,照旧首尾相对的成对鹦鹉,都思量器物造型特性,处置惩罚成得当纹样。这些都是由于深受金银器装饰风格的影响。重要体现方法是彩绘、刻划。唐长沙窑出土的鹦鹉纹枕,笔法流利、生动天然。北宋越窑青釉碗、盘等器物上,常刻划首尾相逐的两只鹦鹉,装饰更具韵味。

十三、鸭纹

包罗单独的鸭纹和以鸭主体的组合纹饰。鸭纹多配以荷莲或芦苇,更奇者与雄鹰相配。宋代受中国花鸟画题材影响,瓷器上的鸭纹最为丰富,定窑、景德镇窑、耀州窑、磁州窑多以此为装饰题材,画面上多是两只或四只鸭成双成对,四周莲草相问。尤以老鹰逐鸭最为出色,黑鹰从天飞扑而下,一鸭仓促逃窜,一鸭急钻入水,尚露腚尾,水花四溅,芦苇摇曳,画面逼真动人。

十四、蝴蝶纹

广义上包罗以蝴蝶为主配以其他内容的纹饰,狭义上仅指独立的蝴蝶纹。受宋代花鸟画成熟的影响,瓷器装饰中花鸟虫鱼题材大增,蝴蝶纹开始盛行。宋瓷上蝴蝶纹多取蝴蝶对飞纹样作圆形构图。典范器物有明成化斗彩团蝶纹罐、万历五彩花鸟花蝶纹蒜头瓶等。雍正以后瓷器上还盛行一种瓜蝶纹,即以瓜蔓与蝶纹相配,谐音“瓜瓞”,习称“瓜瓞绵绵”,寓意子孙万代绵延不绝,乾隆粉彩瓜蝶纹瓶即为代表之作。

十五、饕餮纹

饕餮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动物,《吕氏春秋·先识览》纪录:“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饕餮纹应视作兽面纹中的一种。清代名品有康熙青花饕餮纹瓶、五彩加金饕餮纹方熏、五彩加金饕餮纹尊等等。

十六、鹿纹

鹿纹是一种反映原始渔猎生存的传统陶瓷装饰纹样。唐代长沙窑有青釉鹿纹褐绿彩注壶,小鹿体态轻盈,边跑边顺盼,是不可多得的佳作。宋代缂丝上的天鹿纹移植于瓷器,典范纹饰如定窑白釉盘上的印花鹿纹,画面上两只长角鹿奔驰在枝叶缠绕的花丛中,前一只鹿回顾张望,后一只鹿追赶呜叫。磁州窑枕面上所绘鹿纹动态差别,或在山中奔驰、或在草泽间闲步、或卧于灌木中惊望、或立于路途上倘佯,线条流通写意。明代晚期盛行以谐音和寓意象征祥瑞的纹样,鹿纹作为“禄”的替换形象常与蝠(福)、寿桃组合成“福禄寿”祥瑞图案出如今青花瓷器上。乾隆朝创烧的粉彩百鹿纹尊,把鹿纹的人文寄义推到了极致,乾隆以后及近代仿成品较多。

十七、狮纹

一种具有宗教意味的传统陶瓷装饰纹样,包罗以狮为主的组合纹饰,如狮子与绣球、狮子与人物等。入宋以后盛行狮子与绣球的共同纹饰,习称“狮球纹”。南京博物馆藏明永乐至宣德大报恩寺琉璃宝塔狮纹琉璃修建构件,狮作为佛教中的护法神出现,造型奇伟,制作精深。其他典范器有“永乐年制”篆款青花压手杯,杯心绘画双狮滚球,为永乐压手杯的上品。

十八、麒麟纹

麒麟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祥瑞神兽,被视作祥瑞象征,是古代麟凤龟龙“四灵”之一。形象略似鹿,独角,满身生鳞甲,尾像牛尾,简称“麒”。典范作品有元青花麒麟花果纹菱口大盘、元青花麟凤纹四系扁壶等。

十九、海马纹

初见于唐代三彩器上,元代盛行。白马又称玉马,特性是两膊有火焰。元代常在瓶、罐上部的云肩形纹饰中绘白马海水纹,习称“海马纹”。如元青花大罐的肩部所绘海马纹,画一匹两膊火焰上飘的白马,不加渲染,配以蓝线勾画的升沉不停的波浪,增强了白马的神奇感。

二十、云龙纹

是龙纹的一种,因其构图上以龙和云组成而得名。龙为主纹,云为辅纹,龙或作驾云奔驰状,或在云间舞动。始见于唐宋瓷器上,如晚唐五代越窑秘色瓷瓶上的云龙纹、宋定窑印花盘上在祥云间蟠曲舞动的龙纹等。兀、明、清瓷器上云龙纹更为多见。

二十一、海水龙纹

是一种典范的龙纹,以龙与海水组成,体现龙游在海水中。北宋越窑青瓷碗上刻划海水龙纹为典范纹饰。元、明、清瓷器上海水龙纹许多,有单龙、双龙、四龙以致九龙,穿游腾跃于海水之问,多用绘画方法体现,也有效彩绘联合划花的伎俩。

二十二、穿花龙纹

又称“串花龙纹”、“花间龙纹”,体现龙在花枝间穿行。五代越窑青瓷已见龙与蔓草相配的纹饰。明代穿花龙纹运用较多,重要以青花刻画,也有效五彩的。明宣德青花扁瓶,以青花刻画缠绕的花枝和穿行其间的龙纹。正德时穿花龙纹最盛行,盘、碗、渣斗、壶、花觚上较为常见。弘治朝青花瓷器中有龙游戏于莲塘中的纹饰,称“莲池龙纹"或”连池游龙纹”。

二十三、龙戏珠纹

以龙和宝珠组成画面,通常宝珠在火线,龙在后追逐;也有宝珠在中心,左右二龙相对戏游,习称双龙戏珠纹或二龙戏珠纹。五代越窑青釉龙纹四系壶,腹部浮雕双龙戏珠及卷云纹,足口前所见最早的龙戏珠纹饰。

二十四、夔纹

夔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奇特动物,似龙而仪有一足。《庄子·秋水》中纪录:“夔谓炫日:‘吾以一足黔踔而行。”’汉代许慎<说义解宁》也谓夔“如龙一足”。瓷器上的夔纹重要盛行于明、清景德镇瓷器』二,如宣德青花夔龙纹罐、嘉庆青花夔龙福禄万代瓜棱肜龙耳瓶等。

二十五、螭纹

螭是占代传说中的一种动物,属蛟龙类.躯体比力粗壮,有的作双尾状。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明嘉靖白釉红螭瓶,以逐一条蟠螭盘绕白瓶颈肩处,红白辉映,神采耀目。定陵出土明万历黄釉紫彩二螭足炉,以三螭倒立成足,螭身成为炉腹上的堆塑装饰,构思精良、风格古朴、令人赞绝。晚明民窑青花瓷器上螭纹大量涌现,逸笔草草却颇有神彩。清康熙豇豆红太白尊上则是以细线刻划团螭纹,尽显盛世之时候意寻求字斟句酌的审美情趣。

植物纹

一、莲斑纹

莲花是最早用来装饰瓷器的斑纹之一,也是典范的宗教纹样之一,从南朝至清代不停盛行不衰。宋代定窑、耀州窑、磁州窑、景德镇窑、龙泉窑、吉州窑等,多在盘、碗、瓶、罐、枕上分别用刻划、模印、彩绘等伎俩,以串枝、缠枝、折枝等多样姿态体现精美清雅的莲纹。此中折枝式的一花一叶莲斑纹比力多见,如定窑白釉盘上伸展的缠枝莲,茎蔓缠绕,莲花摇曳。串枝莲则多以环带情势布于盘壁,两朵莲花相对开放,烘托着盘心的折枝莲花。

把莲纹是莲斑纹的一种情势,因将折枝莲花、莲叶和莲蓬用锦带扎成束状而得名。常见的是作对称构图的一把莲,另有均齐式构图的二把莲和三把莲,始见于宋代耀州窑青瓷的印斑纹饰,此中三把莲纹样上还印“三把莲”字样。明代永乐、宣德时期把莲纹盛行,景德镇窑烧制的青花把莲纹瓷盘较为多见。

二、莲瓣纹

以莲花花瓣为装饰纹样而得名。莲瓣纹在瓷器上出现始于南北朝时期,这与其时我国佛教盛行有密切关系。按所装饰莲瓣的条理,可分为单层莲瓣、双重莲瓣及多重莲瓣。按莲瓣的形态可分为尖头莲瓣、圆头莲瓣、单勾线莲瓣、双勾线莲瓣、仰莲瓣、覆莲瓣、变形莲瓣等。早期瓷器上的莲瓣纹曾作为主题纹饰出现,如闻名的北朝青釉仰覆莲瓣纹大尊、五代耀州窑青釉刻花莲瓣纹渣斗、北宋定窑刻花莲瓣纹盖罐等。

三、宝相斑纹

将天然界花草(重要是莲花)的花头作艺术处置惩罚,使之图案化、程式化。有两种情势:一种是平面团形,以8片平展的莲瓣构成花头,莲瓣尖端呈五曲形,各瓣内又填饰三曲小莲瓣,花心由8个小圆珠和8瓣小花组成。这种团形宝相花多用于唐三彩装饰,上海博物馆藏唐三彩宝相斑纹盘为典范器。另一种是立面层叠形,以层层绽开的半侧面勾莲瓣构成。此种宝相斑纹多见于明清景德镇瓷器上,以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明永乐影青暗花缠枝韦相斑纹碗、明成化青花宝相斑纹碗为代表。

四、牡丹纹

指以牡丹花为主题的纹饰。唐代人崇尚牡丹,金银器等常以牡丹纹为装饰题材。宋代人受其影响,视牡丹为富贵花,瓷器上盛行牡丹纹饰,宋定窑、磁州窑、耀州窑、景德镇窑等在瓶罐、盘碗、盒枕等器皿上大量接纳。体现技法有刻花、印花、绘画等;情势有独枝、交枝、折枝、串枝、缠枝等。定窑器上常出现一枝独秀的单朵牡丹,耀州窑瓷器上多见花朵两两相对,磁州窑枕面上还可见随云头形曲线绘画3朵牡丹。构图方式有得当式、对称式、平衡式等。

五、扁菊斑纹

特指明洪武朝瓷器卜^的菊花图案。菊斑纹饰在宋、元瓷器装饰中已经出现,花形近似团形。洪武朝瓷器则将菊花外形处置惩罚成扁圆形,因此称作扁菊斑纹。一样平常将菊花的花蕊画成椭圆形双线圈,内填网格纹。其外围以两层长圆形菊瓣,内层菊瓣为白色,外层菊瓣填色留出白边,花形清楚,期间特性光显突出。

六、百斑纹

又称“满斑纹”、“万斑纹”、“万花堆”。以多种花草为题材绘满器身。始见于清乾隆景德镇窑粉彩瓷器,嘉庆朝继承盛行。构图多以牡丹花为主,并绘菊花、茶花、月季花、荷花、百合花、牵牛花等花草,蕴含百花呈瑞之意。由于百花繁密不易见纹饰地色,俗称“百花不露地”,绘画极为工整奇丽。

七、冰梅纹

又称“冰裂梅斑纹”,创制于清康熙朝,以仿宋官窑冰裂片纹为图案地纹,然后于地纹上画朵梅或枝梅。景德镇有以青花作画的,也有以五彩作画的,以青花作画最见格调,多饰于瓶、罐、盘等器物上。康熙冰梅纹盖罐,通体以青花浓料画冰裂片纹,以青花淡料略加晕染,其间勾画白色梅花,蓝白相映,寒梅吐艳尤显芬芳,颇具文人画风韵,是典范的冰梅纹作品。晚清、民国瓷器上多有摹绘。

八、木叶纹

特指以植物叶片经工艺处置惩罚贴烧后在器物上形成的纹样。自然树叶经腐蚀处置惩罚后,贴在素器上,施釉焙烧,树叶的外形及脉络便清楚地留在器壁上。这种木叶贴花装饰方法是宋代吉州I窑的独特创造,装饰在黑釉瓷盏的内壁上,在黑釉的底色中显现纹饰漂亮的黄颜色。木叶纹有单片树叶的,也有两片或三片树叶叠在一起的,犬牙交错。叶形或残叶希罕,或满叶铺地,极富诗情和致趣。

九、蕉叶纹

瓷器的一种辅助纹样,因其以芭蕉叶组成带状纹饰而得名,特指以蕉叶图样作二方一连睁开形成的装饰性图案,写实性的芭蕉纹不在此列。蕉叶纹最初盛行于商末周初青铜器上,用作瓷器装饰则始于宋代。定窑、龙泉窑、景德镇窑多将其作为瓷器的辅助纹样,体现伎俩重要是划花。景德镇出土明洪武青花松竹梅纹执壶,颈部饰蕉叶纹,近腹部饰一周巨细相问的云肩纹,云肩纹内绘画蕉叶的筋脉,非常奇异,恰似变形蕉叶纹。

十、瓜果纹

指以各莳植物果实为主题的纹饰。历代装饰伎俩有模印、贴塑、镌刻、彩绘等。始见于唐代,唐宋两代陶瓷器上多见葡萄纹和石榴纹,有缠枝葡萄、婴戏葡萄、婴戏石榴等图案,均含多子多孙的寓意。体现方式有图案性与写实性两类,构图方法多样。

十一、三果纹

瓜果纹的一种,以二种瑞果作为装饰题材,多见于明、清景德镇瓷器上。最闻名的如宣德釉里红二果纹高足杯,腹壁饰石榴、柿子、桃三种果实,其装饰技法为施白釉后先剔出三种果实的表面,再在表面内填以高温铜红釉,烧成后,红窄石般美丽的二果纹在白釉的烘托下显得格外夺目,称为“宝烧”。

十二、海石榴纹

海石榴纹从伊朗传人,最早出如今唐三彩陶器上,多与宝相花、莲花、葡萄等相配,有模印贴化,也有刻花施彩伎俩。其形象是在盛开的花朵中央暴露饱绽的石榴果,或花苞之中满是石榴子,有的称“海石榴花”。凶石榴“千房同膜,千子如一”,被民间视为象征多子的祥瑞之果,海石榴纹成为一种占祥纹饰。

十三、岁寒三友纹

死代景德镇窑瓷器小始见.明清相沿,凶其在器身卜绘隆冬常青的松、竹、梅而得名。别的,亦见以梅、竹、石或柏、竹、梅组成的岁寒三友纹饰。岁寒三友题材源于文人画,文人画在元代特定的政治与文化配景中产牛,接纳松竹梅或梅兰竹菊等植物象征君子品德的风气,也影响到瓷器及其他一艺品的装饰。

十四、缠枝纹

我国传统瓷器装饰纹样之一,明清时期尤为盛行。因其图案花枝缠转不停而得名,明代称为“转枝”。构图机理是以波状线与切圆线相组合,作二方一连或四力‘一连展丌,形成波卷缱绻的根本样式,冉在切圆空间中或波线上缀以花草。并点以叶子,便形成枝茎缠绕、花繁叶茂的缠枝花茎纹或缠枝花果纹。缠枝莲、缠枝菊、缠枝牡丹、缠枝石榴、缠枝灵芝、缠枝宝相花等纹样,统称缠枝纹。

十五、折枝纹

构图方法系截取花草或花果的一-枝或一部门,形似折下的花枝或花果,习称“折枝斑纹”、“折枝果纹”或“折枝花果纹”,统称折枝纹。如折枝梅、折枝莲、折枝牡丹、折枝枇杷、折枝石榴、折枝荔枝等。折枝纹在瓷器装饰绘画中多作为单独纹样,也有共同禽鸟组成的折枝花鸟纹。以一枝单独利用者居多,也有作一连式或交错式组合。

十六、忍冬纹

一种以忍冬植物为主题的瓷器装饰纹样。忍冬也称金银花、二花,为多年生常绿灌木,枝叶缠绕,忍历寒冷而不凋萎,因此而得名。陶瓷装饰中的忍冬纹通常是一种以三个叶瓣和一个叶瓣互生于波曲状茎蔓两侧的图案。忍冬纹始见于魏晋时期浙江一带的青瓷上,与佛教的传人有关。南北朝时期较为盛行,常与莲瓣纹相配作为主题纹饰。重要体现伎俩是刻划。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南朝青釉刻花忍冬纹单柄壶是典范器物,体现风格比力写实。

十七、卷草纹

又称“卷枝纹”、“卷叶纹”,是一种典范的瓷器装饰纹样,因其以柔和的波曲状线组成一连的草叶纹样装饰带而得名。唐代已非常盛行,日本人称之为“唐草”。图案为植物枝茎作一连波卷状变形,构图机理似缠枝纹,是以波状线与切圆线相组合,作二方一连睁开,形成波卷缱绻的根本样式,再以切圆线为基干变革出有规则的草叶或茎蔓,形成枝蔓缠卷的装饰斑纹带。卷枝纹与缠枝纹最大的差别是仅出现枝茎或草蔓,不出现花草或花果。缠枝纹虽也图案化,但写实性仍较强,而卷枝纹则较凝炼概括,更具抽象性。卷草纹与卷叶纹也有渺小差别。卷草纹只见茎蔓,不见叶形。卷叶纹则叶形显着,极类忍冬纹。卷枝纹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盛行的忍冬纹,但更规范也更过细,通常只作为辅助纹饰。

十八、过枝纹

又称“过墙花”、“过墙龙”,是一种特别的纹饰构图,指器物内壁与外壁或器盖与器身的纹饰相连,十全十美,宛如花枝越墙头,从外壁伸至内墙。有过枝花草、过枝花果等纹样。《饮流斋说瓷》载:“过枝,成化开其先。”清代开始盛行起来,以雍正、乾隆、道光、光绪等朝为盛。过枝花草多见于盘、碗、瓶等粉彩器上,有过枝牡丹、过枝菊花、过枝梅花等。尤其是体现“一枝不安于室来”诗境的过枝花草纹,令人称绝。

十九、皮球斑纹

以多个巨细不一、花色差别的团花有规则或无规则地分布在装饰画面上,宛如跳动的花皮球,因而称作皮球斑纹。皮球斑纹的根本单元是团花,即圆形得当纹样。团斑纹成熟于隋代,隋唐陶瓷器上常见,多以模印伎俩制作。明、清两代团斑纹再度盛行,且内在远比隋唐时期丰富,体现伎俩重要是彩绘。

taoci52.com延伸阅读

霁蓝釉瓷器特性及图文赏析


刘子芬《竹园陶说》:“青色一种,常与蓝色相混。”清末许之衡《饮流斋说瓷》纪录:“古瓷尚青,凡绿也、蓝也,皆以青括之。”这些所记述的即为霁蓝釉。霁蓝釉又称“积蓝釉”、“祭蓝釉”、“霁青釉”。明、清蓝釉习称“霁蓝”,一种高温石灰碱釉。其生坯施釉,经1280~1300℃高温一次烧成。色泽深沉,釉面不流不裂,色调浓淡匀称,呈色较稳固。其釉色蓝如深海,釉面匀净,呈色稳固,后人称其为“霁青”,又因其呈色稳固豁亮如宝石,又被举为把它和白釉和红釉并列,推为宣德颜色釉瓷器的三大“上品”。工艺继续元代传统,延烧不停,重要造型为祭器和摆设用瓷。

清雍正 霁蓝釉橄榄瓶

霁蓝釉是以钴为呈色剂的一种蓝釉其劈头可追溯到唐三彩陶器高温钴蓝釉瓷器则是元代景德镇发明的钴是青花的呈色剂融入釉中即可烧成钴蓝釉呈色非常稳固蓝釉若想到达呈色美丽的结果除釉色须纯净外尚须有雪白的胎质映衬方能显现出蓝如宝石的抱负釉色景德镇陶工在元代发明高温钴蓝釉后又于明清时发明白回青洒蓝和天蓝等釉色辉煌多彩耐人寻味。至成化、弘治、正德时期,霁蓝釉瓷器传世不多,尤其是成化时期,至今未见一件完备器,但景德镇御厂出土过书有成化款的蓝釉碎片,阐明其生产从未中断。嘉靖蓝釉瓷器较为盛行,一是造型品种丰富多彩,二是釉色品种哟新发展。造型除传统的宫廷祭器、摆设瓷外,日用器皿中也常见蓝釉产物。釉色除霁蓝外,又新创一种“回青”釉。嘉靖霁蓝釉色蓝中微泛紫色,有些釉面开微小纹片,个别的有棕色斑点,圈足处施一层酱色釉。嘉靖回青釉多刻暗款,均为六字楷书款,造型有罐、洗、碗、盘、杯、渣斗、香铲等。有些尚浅刻龙凤、云龙及缠枝斑纹。这些器物重要藏于台北和北京的故宫博物院中,均是宫中旧藏。元代景德镇窑产的梅瓶,瓶身通施霁蓝釉,云龙、宝珠施青白釉,主纹刻划一条龙追赶一颗火焰宝珠,并衬以象珊瑚枝一样的四朵火焰形云纹。元霁蓝釉白龙纹梅瓶现在仅瞥见四件,分别收藏在北京颐和园、巴黎吉美博物馆、扬州博物馆、大连藏家张宝权手里。扬州的生存最齐备,也是最大的,是不可多得的国宝级文物佳构。

明代霁蓝最为后人称道的首推宣德一朝。宣德霁蓝釉瓷器多为单一色釉,也有少部门描画暗花的,尚有蓝釉白花的,多为折枝花及鱼藻纹。官窑款有青花和暗款两种。均为“大明宣德年制”双行六字楷书款,凡四字款者,均为后仿。

明宣德 霁蓝釉盘

清代霁蓝釉瓷器生产历代未断,均有佳构传世。有刻暗斑纹的,也有描金彩的,常见造型还是宫廷祭器和摆设用瓷。官窑霁蓝釉瓷多有官款,且做工非常精致,民窑也有霁蓝釉瓷多是庙堂所用的祭器,以炉、瓶最多,均无官款,但有年龄年款的。

宣德朝所烧的霁蓝釉,色调纯正美丽,酷似蓝宝石的颜色,因此又名宝石蓝,与红釉、甜白并称为宣德时期三大高温单色釉品种,向来即享有很高的荣誉,传世品较为少见。此霁蓝釉盘内施白釉,釉色微青,橘皮纹显着。外壁满施高温钴蓝釉,口沿处釉层垂流表现白色胎骨,蓝釉发色纯正,色如蓝宝石般晶莹剔透,是宣德朝霁蓝釉瓷的代表作品。

清乾隆 霁蓝釉杯托(一套)

清乾隆 霁蓝釉描金山川牡丹纹双龙耳海棠形瓶

清乾隆 霁蓝描金宝相花福寿绵长纹梅瓶

清乾隆 霁蓝描金山川诗文双耳瓶

清嘉庆 霁蓝地描金折枝花草衔枝夔龙纹双耳瓶

清光绪 霁蓝描金盖罐

中国历代瓷器名品赏析


瓷器,是一种比陶器更坚硬的器皿。它以瓷土制坯,表面有一层润泽透明的釉,断面不吸水,扣之音响清脆。瓷器,早在商周时期就出现了,色泽为青。六朝时,瓷器无论质地、火度和应用都达到了一定程度。“瓷”这个字在汉以前指“瓦器”,许慎《说文解字》中解释“瓷”为:“瓦器,从瓦次。”而“瓷”的意思与实物相应正式出现则在西晋。晋代的东瓯窑是我国第一座有文献记载的窑场。

这里收集了部分中国历代瓷器名品——青瓷、白瓷、黑瓷、釉里红、窑变、油滴、玳瑁、粉彩、法琅彩、墨彩、青花、黄釉等等……精美的图片和经典的赏析短文让我们更清楚地了解这些瓷器的精与美之所在。

窑变釉圆壶在唐代,曾流行过窑变釉花瓷。其呈色机理是由于釉水中含有多种呈色金属氧化物,在瓷器烧造过程中因釉水熔融下流而形成各种自然流淌的美丽色斑。此壶的釉色以黑色为主,釉面上形成了泉涌般的白色和蓝色斑纹,使器物既庄严又活泼。同类器物极难见到,一般都可定为珍贵文物。原件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长沙窑贴花舞蹈人物纹执壶该壶造型为撇口、短颈、硕腹、平底假圈足。肩部有八棱短流。与流对应的另一侧有扁形曲柄。柄、流之间有双耳。腹部堆贴三处花纹、内容分别为单层方塔,在圆毯上跳舞的舞伎、侧立吹奏乐器的伴奏者,堆贴纹上均施褐色彩斑。器物造型大方、纹饰精美,是长沙、窑瓷器的精品,曾参加1992年全国文物精华展览。原件1973年出土于湖南省衡阳市,现藏湖南省博物馆。

紫定全彩壶高18.1cm口径9.1cm定窑以烧白瓷器为主,兼烧酱釉、黑釉等其它釉色的瓷器。酱釉通常称为紫定,十分稀少。这件紫定壶造型为盘口,直颈斜收,丰肩,平底,釉色为酱紫色,腹部绘金彩已脱落。只能微见痕迹,是难得的紫定珍品。全国已发现的紫定瓷器不足十件,而描金彩者仅此一见,价值高昂自不侍言。曾参加1990年中国文物精华展览。原件1984年出土于安徽省肥西县。现藏于安徽省合肥市文物管理处。 

景德镇窑影青莲瓣形温壶通高25.8cm壶为北宋景德镇湖田窑所产,由注壶和温碗两部分组成,注壶高扬长流,壶盖上雕塑一只小狮子。肩部雕刻有垂莲瓣纹。温碗口部做成一朵盛开的莲花,圈足部雕饰一圈覆莲瓣纹,全器精巧雅致,是北宋景德镇窑影青瓷中的极品。曾多次参加全国文物展览,其图片于1991年被国家邮电部印成邮票向全国发行。1963年出上于安徽省宿松县,现藏安徽省博物馆。 

钧窑粉青窑变粉红碗高8.9cm深7.6cm口径15cm足径4.6cm其造型为圆口内敛、尖底小圈足。口缘较薄,胎体向下逐渐增厚。在粉青釉地上出现因窑变作用形成的铜红斑块。圈足无钧釉,涂饰浅储色薄汁,是钩窑器中的佳品,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国内拍卖市场价可达数十万元。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哥窑葵口碗·南宋口径20cm该碗口沿造型为六瓣葵口式,是常见的宋代碗类造型。但其通体开冰裂纹。“金丝铁线”特征明显,亦属于典型的传世哥窑器物,特别珍贵。1992年参加中国文物精华展览。现藏上海博物馆”。 

金·白唇黑釉油滴盏宋、金时期,福建建阳窑生产的黑釉盏最为著名,称“建盏”。其器型主要有两种:一为敞口浅腹盏,一为敛口深腹盏。其胎色青黑,胎釉均厚,下部垂釉严重。由于窑变作用,釉色品种有兔毫、油滴、银星等多种,而以兔毫为多见、油滴、银星均为罕见,十分珍贵。有的盏圈足底还刻“供御”、“进栈”字样,是供奉的御用品,更为难得,除建窑外,当时全国其它众多的窑场也生产这类造型的黑釉盏,釉色比较著名的有吉州窑的玳瑁——釉色酷似海龟壳;鹧鸪斑——釉色酷似鹧鸪鸟羽毛斑纹。在北方金人统治地区的河北定窑生产的这类产品,造型为多敞口盏,其特点是胎薄体轻、胎色洁白。釉色常常不够黑,而呈铁红色或酱褐色。河南省一带常生产一种白唇黑釉盏,其唇口是白色的素瓷。唇口以下器内外施黑釉,有的黑釉釉面上满布“银星”或“油滴”,是非常珍贵的。这些盏类一般都比较小,口沿直径多在14厘米以内,高度多在5.5厘米以内。这类黑釉器,在日本被称之为“天目”。一些“油滴”,“银星”类黑釉盏被奉为国宝级,特别宝贵。 

龙泉窑荷叶盖大罐高30cm口径24cm直口鼓腹,荷叶形盖,盖顶有纽。由盖至器物底部只饰数道凸弦纹。通体施青绿釉,釉色较莹润。整个器物造型简洁大方,充分展示元代瓷器的造型力度,是元代龙泉青瓷中的佳品。民间交易价在万元以上。1990年参加中国文物精华展览。原件1984年出土于江苏溧水县,现藏该县博物馆。 

青花骑马人物纹罐高34cm口径21cm足径20cm腹径33.9cm该罐造型为典型的元代大罐特点,广口、短颈、宽肩鼓腹、下腹收。整个器型矮平,其青花绘画精细传神,主题纹饰取材于元曲“汉宫秋”,反映王昭君与匈奴人的生活场景。青花发色鲜艳,构图细密,为元青花瓷器中不可多得的精品。原件藏日本东京出光美术馆。 

景德镇窑甜白釉盘高7.6cm口径38.3cm足径37.9cm永乐时期,景德镇窑烧造成功釉质洁白,温润肥厚的白釉瓷器,称“甜白”。以后的各类彩瓷即在此基础上发展,该盘造型为敞口、大圈足、细砂底,胎骨较厚重,釉质莹润,是永乐甜白瓷中的佳作。现藏上海博物馆。 

五彩鱼藻纹盖罐高33.2cm口径19.5cm该罐造型端庄,装饰手法以釉下青花与釉上红、黄、绿等各种色彩相结会,描绘出红鲤鱼游曳于莲藻之间。作品色彩浓艳,是嘉靖五彩瓷器的精品。1990年参加中国文物精华展览。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青花龙凤纹执壶通高20.1cm口径5.1cm足径6.7cm该器物造型为盘口细长颈、硕腹、平底矮圈足、曲柄弯流。口沿上有带鸡心式钮的平盖。盖面饰卷枝番莲纹。口沿部饰二方连续的涡纹。颈部饰松、竹、梅、石纹。流及柄上饰花叶纹。弯流与腹部衔接处加饰兽首纹。腹部龙凤纹及缠枝莲、云纹。器底青花楷书“大明万历年制”双行款。青花发色灰蓝,是万历时期的典型色彩。该壶为万历青花瓷器中的精品,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宝石红观音尊高45.1cm口径10.9cm足径13.7cm郎窑红瓷器红色鲜艳,美如红宝石,故又称之“宝石红”。也有人认为其红色深艳,如初凝之牛血,亦称之为“牛血红”。郎窑红瓷器内外开片、釉面透亮垂流,除口沿浅淡外,越往下红色越浓艳,但一般流釉不过足。口沿因釉层薄,出现“灯草边”,故称之“脱口垂足郎不流。”此尊造型规整,釉色鲜红透明,是不可多得极为珍贵的“郎窑红”官窑器,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青花岁寒三友图瓶高33cm其造型为大口、长直颈、垂腹、圈足外撇。口沿绘一周卷草纹,圈足外壁绘一圈缠枝灵芝纹。瓶身绘松、竹、梅“岁寒三友”图。绘画精美。器底有清花双圈“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二行楷书款。是清代官窑青花器中的珍品。1990年在香港拍卖,以200万港市售出。 

景德镇窑釉里红三鱼碗高9.2cm口径22.4cm足径9.1cm该碗胎釉细腻,釉里红呈色鲜艳,碗外壁绘三尾釉里红鳜鱼。底足内青花双圈“大清雍正年制”六字楷书款,是雍正官窑器中的精品。现藏上海博物馆。 

景德镇窑墨彩山水图笔筒高14.8cm口径18.5cm足径18.5cm彩瓷器以雍正朝为多见。其改变了康熙时的大写意手法,变为以纤细的笔调写实的风格。此笔筒腹部绘一幅山水图,墨色浓淡分明,构图合理得体,洛调高雅,力雍正墨彩瓷器之逸品,十分珍贵。上海博物馆藏。 

珐琅彩花蝶活环壶高13.4cm口长6.2cm口宽4.9cm足长6.5cm足宽5.1cm该壶造型别致,活环为挂烧而成。器外壁施胭脂红釉,釉面上有“轧道”卷草纹,再绘出花蝶图案,内壁及底施湖绿釉。器底中央有“大清乾隆年制”三行篆书款。是乾隆时期极为珍贵的珐琅彩瓷绝品。原件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粉彩莲花纹盖碗通高9.6cm口径11.5cm足径4.6cm该碗将整个器形装饰成一朵盛开的莲花,花纹细腻规整,色泽娇艳柔美,口沿、纽等部位装金,碗底有“大清道光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是道光官窑瓷器中的精品,现藏上海博物馆。 

黄釉划花双龙纹碗高7.5cm口径16.1cm足径7.1cm宣统一朝时间很短,其官窑瓷器传世品不多,非常珍贵。该碗造型为圆唇口、深腹口以下缓收,微垂腹,圈足,外壁划刻双龙纹,黄釉釉色纯正,釉面匀净,是宣统时期官窑瓷器中的精品。现藏上海博物馆。 

粉彩花鸟水仙盆此件水仙盆。器型为五瓣梅花式,造型规整,口沿饰回纹,器外壁至足施孔雀蓝釉,外壁绘“喜上梅梢”花鸟画,器内施绿釉,底施白釉,在器外壁口沿上,署描红“大雅斋”楷书款,右边并缀椭圆章式描红“天地一家春”篆书款。底部有描红“永庆长春”楷书款,这件器物精细雅致,实力不可多得的晚清官窑精品瓷器。藏台湾台北故宫博物院。

大明精品瓷器图文欣赏


青花人物纹笔筒

高19.3、口径18.4、足径16.8厘米

196O年丁淑贞先生 捐赠

器呈筒形,直口,深腹,平底。器身青花绘人物纹并书七言绝句一首,“寒处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寻常一样窗前月,终有香花便不同。”此器造型规整,稳重大方,胎体致密洁白,纹饰构图疏密得体,景物错落有致,青花色泽浓淡相宜,层次分明,人物形神俱佳,栩栩如生,为明末崇祯时期青花瓷的代表作。

嘉靖青花凤穿莲纹盘

高2.3、口径14.5、足径1O.7厘米

1959年李华明先生 捐赠

直口,圆腹,浅圈足,器口包铜呈褐色。盘心绘穿花凤,内外壁皆饰缠枝莲花。器底面施白釉,中有青花“大明嘉靖年”双圈六字楷书款。该器釉面肥润光亮,青花料为西域的回青料,色泽浓翠艳丽,具有较高的工艺水平。

正德黄釉盘

高4.2、口径20.7、足径11.9厘米

1960年周德蕴先生 捐赠

侈口,圆腹,圈足。除器底外毕施黄釉,底面施白釉,中有青花“大明正德年制”双圈六字楷书款。正德黄釉是承弘治之作,但釉色不如弘治黄釉那样浅而嫩,显得深而老,胎也较厚,是正德官窑的特色。

弘治黄釉碗

高10.5、口径23.6、底径9.6厘米

1960年周德蕴先生 捐赠

侈口,圆腹,圈足。除底面外皆施黄釉,底面白釉,中有青花“大明弘治年制”双圈六字楷书款;釉面有细微开片。弘治黄釉是明代黄釉烧制中最成功的品种,由于其黄色特别娇嫩,犹如鸡油之色,因此又称为“娇黄”或“鸡油黄”。

青花缠枝花卉纹盘

高7.3、口径40.7、底径26.3厘米

1981年章立凡先生 捐赠

折沿,圆腹,圈足。盘心及内外壁皆绘缠枝花卉,内口沿饰海水浪花纹;底面无釉,手感滑润,呈火石红。青花用苏尼勃青料,色彩不匀,有结晶斑,釉面肥润光洁有桔皮纹,为明代永乐所产精品。

青花百寿字罐

明 万历年间(1573 - 1620年)

陈设品

高49厘米、口径22.9厘米、足径26厘米

罐直口,短颈,丰肩,圆腹下敛,平砂底。通体青花绘卷草纹托“寿”字,近足处绘如意云纹。外底中心脐形内凹处施白釉,上青花双圈内书“大明万历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

长达四十八年之久的明代万历朝,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明史•食货志》记:“采造之事,大约靡于英宗,继以宪、武,至世宗、神宗而极。”万历瓷器以量多质精,工艺奇巧为特征。卷草纹托“寿”字组成“百寿图”,为吉祥图案,始见于明代嘉靖时期,有青花缠枝莲托百寿字罐。许之衡《饮流斋说瓷》记:“转枝莲托百宝或转枝莲托百寿字,此种奇制,配置极难。”此罐承袭嘉靖瓷器“祈祷寿康”的装饰风格,布局严谨。

五彩瑞兽纹葵瓣式觚

明 万历年间

陈设品

高36.5厘米、口径12.5厘米、足径11.3厘米

器呈八葵瓣式,敞口,长颈,圆腹,近足处外撇。口沿下双长方框青花横书“大明万历年制”六字楷书款。通体绘五彩纹饰,颈部八面各绘花卉、草虫、洞石纹、双龙穿花纹和折枝灵芝托八宝纹,腹部绘异兽、苍松和祥云纹,胫部绘有折枝花卉、异兽、祥云纹等。

五彩是明清时期著名的彩瓷品种之一,万历时期五彩器的制作达到高峰,烧造数量之多,质量之高,堪称空前绝后。此尊造型新颖别致,纹饰缜密,绘制精湛,施彩艳丽,尽展万历瓷器“龙凤花草各肖形容,五彩玲珑务极华丽”的艺术风格。花觚是万历时期的典型器物之一,造型多样,有圆形、葵瓣式、四方、六方、出戟等式,装饰纹样有花鸟、穿花龙、云龙、花篮等。此觚除五彩器外,尚有青花品种。

青花双龙戏珠纹缸

明 隆庆年间

陈设品

高35.6厘米、口径69厘米、底径52.5厘米

唇口平沿,直腹,平底。器绘青花纹饰,平沿处饰卷草纹,外口沿绘古钱纹,外壁绘两组双龙戏珠纹,每组以火焰环绕的珠纹为中心,两侧绘相对而形态各异的腾龙,辅以祥云、海水和山石组成的“寿山福海”图,行龙神态威猛,呼之欲出。内口沿青花横书“大明隆庆年造”六字楷书款。铭款以中锋运笔,遒劲挺拔,粗重豪放。

嘉靖、万历是龙缸烧制的鼎盛期。隆庆一朝时间短,传世瓷器少见。嘉靖、隆庆、万历三朝青花均以回青为料,尤以隆庆官窑选料最精,青花浓艳明丽而著称。此缸形体较大,制作规整,画面生动自然,为隆庆青花瓷中的珍品。

红釉盘

明 宣德

陈设品

高4.4厘米、口径20厘米、足径12.7厘米

盘撇口,弧壁,平底,圈足。外壁、器内施红釉,足内施白釉,青花双圈内书“大明宣德年制”六字两行楷书款。

宣德红釉在继承永乐时期制瓷工艺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使红釉瓷烧造达到了顶峰。宣德红釉殷红灼烁,明如镜,润如玉,似宝光四溢、静穆凝重的红宝石,称为“宝石红釉”,或称为“祭红”。陈浏《陶雅》云:“宣德祭红色匀而釉厚,光彩动人,底足之釉垂垂如漆,所谓大红宝石釉者也。……宣德积红盘两面皆作丹砂,宝光逼人。”许之衡《饮流斋说瓷》有“明宣祭红,天下称为瑰宝”之称。宣德红釉器造型比永乐时更为丰富,有盘、碗、高足碗、梨形壶、僧帽壶、梅瓶、卤壶、炉、洗等,多无纹饰,少量有暗花或金彩装饰,有云龙纹等。此盘造型规整,胎薄体轻,红釉艳丽夺目,为宣德红釉器中的珍品。

青花海水龙纹高足碗

明 宣德

陈设品

高18厘米、口径15.7厘米、足径7.8厘米

碗撇口,深腹,丰底,高足中空外撇。通体青花纹饰,内口沿绘海水纹,碗心为团龙纹,外口沿下青花横书“宣德年制”四字楷书款,外壁绘波浪涛天的海水之上飞奔的行龙,神态威猛矫健,有翻江倒海之势,气势磅礴,足柄为江芽海水纹。

龙纹是明清官窑瓷器典型装饰纹样之一,形态多样,有云龙纹、穿花龙、赶珠龙、莲池龙、海水龙纹等。明初朝廷曾下令景德镇御窑厂烧造带有龙凤纹样的瓷器,并禁止民窑烧制。此器形制别致,秀美典雅,青花色泽浓重艳丽,绘制精湛,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为明宣德官窑的典型器,除绘海水龙纹,尚有缠枝花卉作装饰。

宣德时期青花瓷以古朴典雅的造型,晶莹艳丽的釉色,多姿多彩的纹饰而著称于世,其烧造技术达到了中国青花瓷的巅峰。《景德镇陶录》评价宣窑瓷器有“诸料悉精,青花最贵”之说,其艺术成就被称为“开一代未有之奇”。

青花折枝花果纹执壶

明 永乐年间

陈设品

高26.1厘米、口径6.4厘米、足径9.8厘米

壶体呈玉壶春瓶式样,撇口,长颈,垂腹,圈足。腹一侧有长曲流,流与颈间有云形纽带相连,后设扁带形执柄,柄上有圆形小系便于穿绳。通体青花为饰,颈部绘蕉叶纹,肩部绘缠枝莲纹,腹两面菱形开光,一面内绘折枝桃果,另一面绘折枝枇杷纹,开光两侧绘缠枝花卉纹,近足处绘变体莲瓣纹,足墙绘卷草纹。

此器造型仿西亚地区铜器式样,是永乐宣德时期烧造的典型器物之一,有青花、白釉品种。造型稳重端庄,青花绚丽鲜艳,纹饰清晰流畅。清代乾隆时期有仿,造型、纹饰相同,制作较精致,铭有“大清乾隆年制”款识。

青花竹石芭蕉纹梅瓶

明 永乐年间

陈设品

通高41厘米、口径5.5厘米、足径12.2厘米

梅瓶的形式是小口、短颈、丰肩、瘦底、圈足,因口小可插梅枝而得名。梅瓶在宋元时代甚多,元代景德镇的青花梅瓶很有特色,以后各代所造梅瓶种类增多,并且更为精致美观。

瓶小口,短颈,丰肩,敛腹,圈足。盖呈铃式,宝珠形钮。通体青花纹饰,器肩部绘双勾仰覆如意云头纹,内绘折枝花卉纹,腹部绘竹石芭蕉纹,胫部绘双层莲瓣纹,内饰折枝花卉纹和忍冬纹。盖绘莲瓣纹和折枝花卉纹。

竹石芭蕉纹始见于元代瓷器上,明代永乐时期流行,其后成为瓷器传统装饰纹样历代延用。梅瓶为唐代创烧的瓶式,唐代有白釉器。许之衡《饮流斋说瓷》称其“口径之小仅与梅之瘦骨相称”,故名梅瓶。

宋人称为“经瓶”。宋代磁州窑梅瓶书有“清沽美酒”、“醉乡酒海”等字,为酒具之用。在辽代墓葬壁画中,梅瓶用来插花,作为陈设用瓷。元代江西景德镇窑、河北磁州窑、河南钧窑等均有烧造,明清两代较为流行,成为传统器物造形之一,且品种多样。宋代器身修长秀丽,元代器形雄伟,明清时较为肥矮丰硕。

此器形体端庄,为永乐梅瓶的标准式样,青花发色幽艳,纹饰清新明快,绘制富有层次感,充分展现出永乐青花瓷典雅秀美的艺术风韵。

永乐青花梅瓶除装饰竹石芭蕉纹外,尚有云龙纹、折枝花果、缠枝莲花、竹桃纹等。

青花龙凤纹三足炉

高37.5厘米、口径27.5厘米

炉为鼎式,直口,短颈,鼓腹,器两侧置对称朝天耳,下承三象腿足。通体青花装饰,口沿绘缠枝灵芝纹,颈部为古钱纹,腹部绘龙凤纹,辅以云纹,足绘凤爪纹,耳部绘缠枝莲和卷草纹。炉内施白釉。

此器有元瓷制作遗风,形制较大,器欠端庄规整,胎骨厚重,有窑裂现象。青花发色灰暗,釉质肥润,器内壁施釉不匀。纹饰绘制精美生动,笔力遒劲,豪放生动,风格朴实。苍龙矫健,飞凤轻盈,龙凤相拥,并伴以祥云萦绕,寓意吉庆祥瑞,幸福和平,“龙凤呈祥”图案,为明清官窑瓷器中典型纹样之一。

洪武官窑瓷器,上承元代,下启永宣,以古朴粗犷,气势雄浑为主要特征,同时也显示出趋于简练,纹饰图案向文人画文雅韵致的方向发展。洪武时期烧造的青花器有碗、盘、瓶、壶等,炉十分罕见,故此器弥足珍贵。

李朝青花龙纹罐

高51.6厘米

罐直口、粗颈、圆肩,下腹渐收,圈足内折。口沿弦纹两道,颈部有变形莲纹和回纹,腹部绘两条穿花龙,上下饰如意云头纹瀚海水波涛纹。胎体厚重,有较多开片,青花呈灰蓝色。该瓶纹饰明显受到中国的影响。

青花携琴访友图罐

陈设品

高35.5厘米、口径19.2厘米、足径19.8厘米

罐直口,圆唇,短颈,圆肩,肩下渐收至足。通体青花纹饰,颈部为回纹,肩部为钱纹锦地海棠式开光内绘折技花卉纹,腹部主题纹饰为高士携琴访友图,画面云雾缭绕,似天上仙境,意境深邃,人物描绘惟妙惟肖,生动传神。近足处绘蕉叶纹。

器胎体厚重,釉面肥腴,青花色泽浓重深沉,画风淋漓奔放、纵横豪肆,纹饰布局错落有致,为明代民窑的代表作。许之衡《饮流斋说瓷》云:“明瓷之画也,用笔粗疏而古气横溢,且有奇趣。其地之色釉浓厚深穆,却非后来所有。”

青花山水人物图净水碗罐

明 崇祯

高15.3厘米、口径19.3厘米、足径7.9厘米

唇口,圆腹下敛,高圈足。通体青花纹饰,绘山水人物故事图。图画旁长方形开光内青花隶书:“大明国江西道南昌府南昌县,信士商人萧炳喜助净水碗壹付,供奉萧公顺天王御前。崇祯拾贰年仲秋月吉立”五行四十四字。此器青花色调鲜丽明快,制作精致,为崇祯民窑青花瓷的上品,且有确切纪年款,是明崇祯青花瓷断代的重要标准器。

青花松鼠纹多棱瓷罐

明 天启

香港海关截获走私文物,1990年归还

高20厘米

“五良太浦吴祥瑞造”青花人物花熏

通高14.2厘米、口径8.2厘米 日本制造

这件花熏为圆口,卧猴狮钮、镂空圆盖,六棱形、底部青花款署“五良太浦吴祥瑞造”。六面都用青花绘人物花鸟,人物宽袍大袖,具有明显日本风格。五良太浦是日本伊势松坂人,明正德初年(公元16世纪初)随日本僧人了庵来中国学习制瓷技术,取中国名吴祥瑞。公元1513年回国,在肥田的有田附近开窑制瓷、烧造青花瓷器,从此日本制瓷进入发展时期。他烧制的青花瓷并不墨守中国成法,而有所创造,成为日本制瓷先驱。“有田烧”至今一直是日本的名瓷。

青花八仙葫芦瓶

高58厘米、口径6.4厘米、足轻19.2厘米

葫芦是中国道教的用品,既可装水,也可装药。此瓶小口、束腰、平底,上部呈圆形,下部呈四面形。上部纹饰除飞行的仙鹤外,还有八卦符号。下部四面有八仙形象:张果老手持鱼鼓、吕洞宾手持宝剑、汉钟离手持扇子、铁拐李手持葫芦、曹国舅手持阴阳鼓、蓝采和手持横筒、韩湘子手持花笼、何仙姑手持笊篱。画风生动活泼,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明中后期,皇帝多信奉道教,尤以嘉靖和万历皇帝最为迷恋。从而,与道教内容有关的器物和织绣用品层出不穷。

嘉靖五彩鱼藻纹盖罐

陈设品

1955年北京东郊出土

高46厘米,口径19.8厘米,底径24.8厘米

这件五彩瓷罐,天地式盖,宝珠形钮,圆唇,短颈、丰肩,圆腹,腹下渐收,内圈足,底部书“大明嘉靖年制”款。肩部绘莲瓣纹一周,腹下部绘蕉叶纹一周,罐盖和腹部以多色釉彩描绘出荷花、水藻和游鱼等图案,鱼戏水草之中,怡然自得。

明代嘉靖、万历年间,在成化斗彩的工艺成就基础上,又发展成了著名的青花五彩瓷器。青花五彩秾艳热烈,填笔简朴自然,曾盛极一时。嘉靖官窑五彩器的盛行,可能与嘉靖皇帝本人尊崇道教、深信五彩辟邪有关。据《明史》记载,仅嘉靖三十七年(公元1558年),就在景德镇御窑烧造供内廷醮坛用的瓷器3万件。

这件大罐的肩部绘莲瓣纹一周,腹下部绘蕉叶一周,腹部绘荷花、水藻、游鱼,整体图绘疏密有致。底部用青花楷书"大明嘉靖年制”。明代继各种单色釉成功之后,斗彩、五彩相继大放异彩,嘉靖五彩较前代更加光影夺目。五彩纹饰多以青在为底色,再加红、黄、蓝、绿、紫五色。不过根据图纹需要,五色不定俱全。五彩瓷可分为釉上五彩和青花五彩,前者亦称之为斗彩,是经两次烧制而成;后一种则是青花和五彩同时上釉,一次成器。这件五彩鱼藻纹罐届青花五彩工艺,是明代影瓷中的精品。

嘉靖成化斗彩花蝶纹罐

罐高9.3厘米、口径7.4厘米、足径9.4厘米

这件瓷罐,直口,丰肩,扁圆腹,圈足,底款为“大明成化年制”。以青花、红、黄、绿、赭组成斗彩,图案为花卉,其间数只彩蝶飞舞。

明代成化时期的斗彩,是与宣德青花齐名的明瓷中的代表作。斗彩是釉下青花和釉上彩色相结合的彩色瓷工艺。在明代一般称为青花五彩,其制法是先在胚胎上画好青花图案,罩上透明釉,入窑焙烧;烧成后,在留出的空白处用彩料填绘,再放入烘炉中低温烘烤,即成斗彩。特点是釉下青花与釉上彩釉争奇斗妍,故后人称为“斗彩”。

斗彩在明朝宣德时开始出现,成化年间(公元1465~1487年)成就最突出,是彩瓷的新成就。这件花蝶纹罐,色彩明快鲜艳、青花与彩釉交相辉映,艺术效果非凡。《天工开物》中详尽地介绍了当时烧造瓷器的过程与工艺,并且配有图示。

青花是构成整个斗彩画面的主色,釉上彩只是略加点缀而已。釉下青花和釉上彩色静动兼蓄,对比鲜明,既素雅又堂皇,给人以丰富热烈、鲜明清新之感。成化以后的许多陶瓷著作都对成化斗彩盛赞有加。高濂《燕闲清赏笺》用“精妙可人”、蓝浦《景德镇陶录》用“点染生动”来形容成化斗彩,均非常贴切。陈贞慧《鹦鹉啄金杯》形容成化瓷器“淡淡穆穆,饶风致,如食橄榄,颇有回味”。遇到贵客,用成化杯劝酒,“醉眼婆娑,睹此太平盛物,不胜天宝琵琶之感”。

据说万历皇帝就对成化斗彩杯爱不释手,那时的“成杯一双,值钱十万,当时已贵重如此”。在如今更是难得,早已成为收藏界的宠儿,价格不菲。这件花蝶纹罐,器型小巧、雅丽精致、描画生动,是成化斗彩瓷器中的精品。

甜白釉暗花三系罐

高9.4厘米、口径10.3厘米、底径14.3厘米

这件甜白釉瓷罐,直口、短颈、丰肩。肩部堆贴三个海棠花形托饰,每托各附一个圆形系。腹部圆满壮硕,刻有浅浅不易见的缠枝莲纹饰。器型敦实稳重,胎体洁白细腻,白釉莹润光洁。这是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4年)的白瓷产品。

“甜白釉”实是“白釉”,在“白釉”的生产过程中把铁的含量减少到最低程度,又在脱胎、半脱胎的洁白胎体上施纯净的透明釉,经高温烧制就能使“白釉”更加诱人,被称之为“甜白釉”。明代的“甜白釉”受到后代的极高评价,被称为“甜白”、“堆蜡美玉”、“纯净无杂”、“透亮明快”等等。

甜白釉瓷是在元代枢府瓷的基础上,由明永乐年间景德镇官窑创制的一种高白度瓷器,是在暗花刻纹的薄胎器面上施以温润如玉的白釉,经高温烧制而成。釉下暗花用肉眼难以看出,但通过侧光、放大镜或者灯光透视等,却隐约可见,使原本单一的白色呈现出无与伦比的变化感,给人以亦幻亦真的感觉,体现了中国瓷器美学从形的体验到神的感受的升华,反映了时人特有的审美情趣和高超的制瓷技艺。由于甜白釉在生产过程中把铁的含量减少到最低程度,这样就使釉色精细白净,几无瑕疵,看起来非常诱人,因此,有人形容这种瓷器“白如凝脂、素犹积雪”。

宣德青花灵芝石榴尊

高19厘米、口径6.3厘米、底9.5厘米

石榴尊是宣德窑的新品种,它以胎体精细,釉色鲜明而浓艳,造型新颖,装饰生动而影响后代。此瓶的纹饰以灵芝和石榴为主,灵芝代表长寿,石榴代表喜庆,喻意吉祥长寿。永乐、宣德年间郑和从波斯带回制造青花瓷的上等釉料“苏勃泥青”,从而官窑青花釉料则多以进口料为主。人们发现,使用进口釉料烧制的成品,其色彩更为鲜畅明快,对比性极强。

青花缠枝纹贯耳瓶

高19.7厘米,口径4.8厘米,足径6.5厘米

这件青花瓷,唇口,直颈,颈的两侧有一对相对称的贯耳。丰肩,鼓腹,腹下渐收,高足,底部书“大明宣德年制”款。

一般认为,明代官窑瓷器最好的要数宣德和成化两朝。明人王士性在《广志绎》中评价“本朝以宣(德)成(化)二窑为佳,宣窑以青花胜,成窑以五彩。”清代梁同书《古窑器考》给明代瓷器评级,也说“首成、次宣、次永(乐)、次嘉(靖),论虽不同,总之,明器无能过宣、成者。”程哲所著《窑器说》也抱有类似观点。

宣德青花所使用的钴料是进口的“苏勃泥青”(宣德之后,“苏勃泥青”来源断绝,改用国产的“平等青”)。这种钴料含锰量较低,因而可减少青色中的紫红色调,在适当的火候下,能烧成像宝石蓝一样的鲜艳色泽。但同时由于含铁量高,往往会在青花部分出现黑疵斑点。

这种自然形成的黑斑和鲜艳的青蓝色相映成趣,形成水墨画般的独特效果,显得深沉雅静、浑融沉着。再加上“制样、画器、题款,无一不精”,成就了宣德青花在中国瓷器史上的崇高地位。这件宣德青花缠枝纹贯耳瓷瓶是宣德青花的代表作。

缠枝花纹在明代瓷器中运用很普遍。这种以植物为装饰手段的陶瓷器物,显得完整清秀。

青花海水云龙扁瓶

高45.8厘米、口径8.1厘米、足径14.8厘米

这件青花瓷器,圆口、长颈,扁圆腹,平底,腹的两侧饰满青花海水,各有一条白龙,扬爪腾身,似出没于惊涛骇浪之中,颈部饰有卷草纹和缠枝莲纹。此瓶是由景德镇御窑厂制造的。它圆口、长颈、扁圆腹、平底,腹的两面饰满青花海水,各有一条白龙,扬爪腾身,出没于惊涛骇浪之中,颈部用青花饰以卷草纹、缠枝莲纹各一道。这是宣德年间(公元1426~1435年)青花瓷器中的典型产品。

明代的制瓷业非常发达,瓷窑增多,所产瓷器品质优良,造型美观,色彩绚丽。自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在景德镇珠山麓建御窑(器)厂起,景德镇的地位越发重要,被誉为“瓷都”。高峰时有官窑58座,民窑900多座,市镇绵延十几里,人户超过10万户,其中十有七八从事与陶瓷有关的行业。明万历时人王世懋在《二酉委谭》中记录了当时景德镇的繁荣景象:“万杵之声殷地,火光炸天,夜令人不能寝。戏呼之曰四时雷电镇。”景德镇所产的瓷器,数量大,品种多,质量高,畅销国内外。

明代是中国青花瓷器发展的黄金时代,其中以永乐、宣德两朝最盛。由于这两朝所使用的钴料都是“苏勃泥青”, 釉层晶莹肥厚,色泽浓艳,蓝中泛有黑斑,黑斑和浓艳的青蓝色相映成趣,颇具水墨画般的美感。永、宣两朝的青花瓷不论是在器型上,还是在釉面和纹饰上都很相近,因此有“永宣不分家”之说法。明永乐、宣德年间是中国青花瓷器生产的成熟阶段,其产品以造型清秀典雅,胎体薄,纹饰凝重,青花颜色鲜艳而著称于世。

釉里红缠枝花卉纹碗

明 洪武

高16.2厘米、口径40.5厘米、足径23厘米

碗直口,弧壁,深腹,圈足。通体釉里红装饰,内口沿绘缠枝灵芝纹,内壁绘缠枝菊花纹,内心为折枝牡丹纹,外口沿为海水纹,外壁为缠枝牡丹纹,胫部绘莲瓣纹,圈足外墙为回纹,外底无釉泛火石红色,

此器形体硕大,造型规整,胎质坚细,釉里红发色偏灰,釉质滋润,纹饰精美,布局严谨,绘制笔法娴熟,线条流畅,为洪武釉里红瓷的代表作。

釉里红缠枝菊花纹玉壶春瓶

明 洪武

高32.1厘米、口径8.3厘米、腹径20.1厘米、足径11.9厘米

釉里红亦是釉下彩,先施彩釉,再挂透明釉,然后一次烧成。彩釉中含有铜(Cu)的成分,烧成后呈红色,故称为釉里红。

宣德霁蓝盘

高4.6厘米、口径19.8厘米、底径12.2厘米

蓝釉单色釉是钴釉的成色,最早在唐三彩中已经呈现,曾偶见单色蓝釉的三彩器。元代则有了真正的单色蓝釉瓷器成品。明代宣德时期,蓝釉瓷器已较为流行,称为“霁蓝”或“祭蓝”。它与“甜白”、“祭红”一样被后人誉为宣德瓷器中的上品。蓝釉的特点是色泽凝重,釉面不流不裂,色调均匀一致。它是在高温条件下一次烧成的,其装饰形式有暗花、划刻花纹,也有用金彩镶边,使之呈现出辉煌的金碧色彩。

五彩云龙纹盘

陈设品

高5.1厘米 口径27厘米 足径15厘米

盘撇口,弧壁,平底,圈足。此盘与崇祯青花龙纹盘(图版106)在造型、纹饰、款识均相同,而以五彩作装饰。装饰正面龙纹最早见于明代嘉靖瓷器,因龙首居中,左右对称,似正襟居坐,又称为“坐龙”,在龙纹中最为尊贵。

五彩是明清时期著名的彩瓷品种之一,明万历时期烧造达到鼎盛,万历以后,五彩渐趋衰败,崇祯五彩瓷并不多见,此器有绝对纪年,故十分珍贵。

青花云龙纹盘

陈设品

高5.2厘米 口径26.8厘米 足径16.5厘米

盘撇口,弧壁,平底,圈足。通体青花纹饰,盘心绘正面龙纹,隙地绘有火珠、勾云纹,外环以“寿山福海”纹,外壁为赶珠龙纹,外底青花双圈内书“甲戌春孟赵府造用”八字二行楷书款。“甲戌”为崇祯七年(1634)。

据文献记载永乐第三子朱高燧于永乐三年(1405)封为赵王,自此赵王藩爵一直延续到明灭亡。故此盘为明代赵王府的定烧用器。所绘龙纹身呈竹节形,角上翘似鹿,面部似马,鬃发匀称地披向两侧,时代特征鲜明。瓷器上装饰正面龙纹始于明代嘉靖,崇祯时期少见。

青花山水人物图净水碗

陈设品

高15.3厘米 口径19.3厘米 足径7.9厘米

碗唇口,圆腹下敛,高圈足。通体青花纹饰,绘山水人物故事图。图画旁长方形开光内青花隶书:“大明国江西道南昌府南昌县信士商人萧炳喜助净水碗壹付,供奉萧公顺天王御前。崇祯拾贰年仲秋月吉立。”凡五行四十四字。山水人物图背景上画太阳纹,寓有指日高升之意,是明代清初瓷器上典型的装饰图案之一。

吴长元《宸垣识略》记,萧公堂在北京前门打磨厂,明万历三年建,内刊洪都乡祠,所居均为江西人。萧公据说是鄱阳湖神。崇祯拾贰年即公元1639年。此器工丽的绘画,鲜丽明快的青花色调,制作精致,为崇祯民窑青花瓷的佳作,有确切纪年款,是明崇祯青花瓷断代的重要标准器。

净水碗因用以盛圣水而名,多作为佛前供具,又称为“海灯”,明代崇祯时期创烧,一直延续到清代康熙时期,顺治朝最为流行。净水碗原配有托座,但多已散失,器座其形制称为“号筒尊”或“洗口兽耳瓶”。明代晚期至清代早期定烧供器的风气颇为盛行,器身多书有供奉者的姓名、身份、烧造年代以及祈福求祥的吉语等,装饰多为山水人物、云龙纹等,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青花潘斌绘人物纹笔筒

陈设品

高19.6厘米 口径20.5厘米 足径19.5厘米

器呈直筒形,直口,深腹,平底。通体青花纹饰,绘人物故事图。妇人站于庭院内,眺望远方,一童子乘于龙上,萦绕祥云。传说鲤鱼跳过龙门化为龙,童子乘龙寓意科举通过最后一关,高中状元。状元及第图寓状元得中,仕途畅顺。画面旁书有“己卯秋日于如意轩写,潘斌”题记。己卯年为崇祯十二年(1639)。口沿处刻划缠枝栀子花纹一周,胫部刻水波纹一周。

明朝末代皇帝崇祯(1628—1644)在位其间,正处晚明多事之秋,景德镇御窑厂生产处于停废状况,故传世或出土署崇祯年号款的官窑瓷器很少,民窑的制瓷工艺也渐衰落。

瓷质笔筒始见于三国两晋时期,有青釉制品。明代瓷制笔筒流行于明末崇祯时期,多以青花瓷为主。此器胎体洁白致密,青花色泽浓淡,层次分明,人物形神俱佳,栩栩如生。纹饰构图疏密得体,景物错落有致,颇得章法。笔触运用自然灵活,渲染皴擦,宛如一幅感染力极强的中国水墨画,是崇祯时期少见的佳作。有确切纪年,是崇祯瓷器断代研究的标准器。

黄地素三彩双龙戏珠纹盘

陈设品

高3厘米 口径18厘米 足径11.8厘米

盘撇口,弧壁,平底,圈足。通体以黄釉为地绘素三彩纹饰,盘心绘双龙戏珠纹,双龙奔腾,追逐一颗火焰宝珠,外壁绘折枝花卉纹,外底黄釉地双圈内青花书“大明万历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

素三彩的釉彩以黄、黑、白、紫为主,不用红彩,冷色调且素雅,故称“素三彩”。万历素三彩器有多种色地,有黄色、茄皮紫色为地,造型有盘、碗、炉等器物。此种黄地绿紫彩双龙戏珠盘,自万历朝始有,成为固定式样,历代相袭,清代康熙至清末宣统官窑均有烧制。

青花海水红彩龙纹盘

陈设品

高4厘米 口径20厘米 足径11.6厘米

盘撇口,弧壁,平底,圈足。器青花红彩纹饰,青花绘海水纹,红彩绘龙纹,汹涌澎湃的海水泛起朵朵白色的浪花,九条形态各异的红彩蛟龙闹海,飞腾其间,勇猛矫健,有叱咤风云之势。外底双圈内青花书“大明万历年制”六字二行楷书款。

青花加红彩装饰是明清瓷器品种之一,始于明代宣德年间,其制作工艺是在烧制好的青花器上,以氧化铁为着色剂的红彩辅以描绘纹样,低温烘烤而成,在青花的衬托下,矾红彩愈显艳丽夺目,极富装饰效果。万历青花红彩器有碗、盘、杯等,多署有官窑款识。

五彩张天师驱五毒图盘

陈设品

高3.1厘米 口径16厘米 足径9.5厘米

盘口微撇,浅弧壁,平底,圈足。通体青花五彩纹饰,盘心绘张天师驱五毒图,张天师骑异兽持剑,周围绘蟾蜍、蝎子、蛇、蜈蚣、壁虎五毒,辅以松树、花草、山石纹等。内壁绘折枝花草纹,外壁绘五毒图,间以花草纹。外底青花双圈内书“大明万历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

“五毒”又称为“五毒符”。据民间风俗说法,用刺绣、贴花等方法做成“五毒符”的肚兜、马甲等,佩带在孩童身上,可以除魔避邪。此外,在建筑、陶瓷上装饰“五毒图”,有驱邪镇恶的寓意。张天师即张道陵,西汉人,中国本土宗教——道教的实际创立者。随着道教在中国的迅速发展,作为道教祖师爷的张道陵也逐渐被神化,将张天师奉为降妖伏魔、避邪驱凶的神明、镇宅的保护神。此盘器形小巧玲珑,色彩浓重艳丽。

五彩仙人渡海图碗

陈设品

高6.8厘米 口径15.5厘米 足径5.7厘米

碗口微撇,深腹,弧壁,圈足。通体以青花五彩为饰,内心绘正面龙纹,内口沿折枝花草纹,外口沿绘缠枝如意纹,外壁绘仙人渡海图,远方群山,祥云缭绕,祥鹤高翔,瑞鹿栖于岸际,仙人足踏滚滚海浪而来,描绘出天外仙境。足墙绘卷草纹,外底青花双圈内书“大明万历年制”六字二行楷书款。

此碗为万历五彩瓷的代表作,胎体轻薄,画面构图饱满,线条粗犷,红黄绿诸色纯正,对比强烈,加之浓艳的青花相托,更显五彩缤纷,绚丽多姿。

五彩穿花龙纹蒜头瓶

陈设品

高42.8厘米 口径7.2厘米 足径15.2厘米

瓶蒜头式口,长颈,垂圆腹,圈足。通体绘五彩纹饰,口沿绘忍冬纹并青花横书“大明万历年制”六字楷书款,口部绘缠枝莲纹,颈部绘古树、飞鸟和飞蝶纹,肩部绘折线纹内绘花朵纹,腹部绘穿花龙纹,足墙绘回纹。

蒜头瓶是秦汉时期典型的陶器造型,因瓶口似蒜头形而得名。瓷质蒜头瓶,在隋唐以前不多见,明清时期流行,明万历时期烧造较多,有青花、五彩、蓝釉、酱釉等品种。彩瓷装饰纹样有人物、龙凤、瑞兽、荷塘鸳鸯、花卉草虫、缨络纹等。陈浏《陶雅》评万历彩瓷道:“万历彩画自不如成化之工,要其颜色深厚,画笔雄健,亦迥非后世所及。”此瓶展现出万历五彩器浓翠红艳,纹饰繁密的艺术风格。

青花鱼藻纹盘

陈设品

高3.5厘米 口径18厘米 足径10厘米

盘撇口,弧壁,圈足。通体青花纹饰,内底、外壁均绘鱼藻纹,承袭明代初年的鱼藻纹样,绘有鲭、鲌、鲤、鳜鱼纹,游鱼觅食于水藻间,各显其态,生动自然,外底青花方框内书“德化长春”,外围以“万历年造”八字篆书款。

青花双龙戏珠纹委角长方盒

陈设品

高10.5厘米 口径24×11.5厘米 足径19.5×11厘米

盒长方形,委角,子母口。通体青花装饰,盖面绘双龙戏珠纹,辅以江芽海水纹。盖外壁和盒身绘缠枝花卉纹等,口沿绘回纹,外底长方形框内青花书“大明万历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

盖盒在明代万历朝较为流行,式样繁多,造型别致,有长方形、扁方形、条形、圆形、椭圆形、扇形、桃形、正方形、银锭形、菱形、串铃形、套盒等,按用途可分为果盒、文具盒、笔盒、调色盒等。许之衡《饮流斋说瓷》杂具条记:“印盒巨者,圆径或七八寸,长方形者尤巨,乃当时钤御玺之用也。盖绘龙形,云霞缭绕上方,珍品自殊凡近矣。”故此长方盒应为御用印泥盒。其形制古朴,青花料选用“石子青”,色泽蓝中闪灰,纹饰繁缛,为万历青花的代表作。

青花龙凤纹圆盒

陈设品

高23.5厘米 口径28.5厘米

盒圆形,子母口,圈足。青花装饰,主题纹饰为龙凤纹,辅以折枝花卉、火珠纹。外底青花方形双框内书“大明万历年制”六字两行楷书款,框外围以如意云头纹。

万历瓷盒造型丰富,尺寸不一,最大的口径可达一尺,最小者口径只有斗寸左右。装饰纹样以龙凤纹为主,也有花鸟、草虫、钱纹锦地等。传世品盖多散失,此器保存完好,故弥足珍贵。

中国历代瓷器名品赏析 件件价值连城


瓷器,是一种比陶器更坚硬的器皿。它以瓷土制坯,表面有一层润泽透明的釉,断面不吸水,扣之音响清脆。瓷器,早在商周时期就出现了,色泽为青。六朝时,瓷器无论质地、火度和应用都达到了一定程度。“瓷”这个字在汉以前指“瓦器”,许慎《说文解字》中解释“瓷”为:“瓦器,从瓦次。”而“瓷”的意思与实物相应正式出现则在西晋。晋代的东瓯窑是我国第一座有文献记载的窑场。

这里收集了部分中国历代瓷器名品――青瓷、白瓷、黑瓷、釉里红、窑变、油滴、玳瑁、粉彩、法琅彩、墨彩、青花、黄釉等等……精美的图片和经典的赏析短文让我们更清楚地了解这些瓷器的精与美之所在。

窑变釉圆壶。在唐代曾流行过窑变釉花瓷。其呈色机理是由于釉水中含有多种呈色金属氧化物,在瓷器烧造过程中因釉水熔融下流而形成各种自然流淌的美丽色斑。此壶的釉色以黑色为主,釉面上形成了泉涌般的白色和蓝色斑纹,使器物既庄严又活泼。同类器物极难见到,一般都可定为珍贵文物。原件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长沙窑贴花舞蹈人物纹执壶。该壶造型为撇口、短颈、硕腹、平底假圈足。肩部有八棱短流。与流对应的另一侧有扁形曲柄。柄、流之间有双耳。腹部堆贴三处花纹、内容分别为单层方塔,在圆毯上跳舞的舞伎、侧立吹奏乐器的伴奏者,堆贴纹上均施褐色彩斑。器物造型大方、纹饰精美,是长沙、窑瓷器的精品,曾参加1992年全国文物精华展览。原件1973年出土于湖南省衡阳市,现藏湖南省博物馆。

高18.1cm口径9.1cm定窑以烧白瓷器为主,兼烧酱釉、黑釉等其它釉色的瓷器。酱釉通常称为紫定,十分稀少。这件紫定壶造型为盘口,直颈斜收,丰肩,平底,釉色为酱紫色,腹部绘金彩已脱落。只能微见痕迹,是难得的紫定珍品。全国已发现的紫定瓷器不足十件,而描金彩者仅此一见,价值高昂自不侍言。曾参加1990年中国文物精华展览。原件1984年出土于安徽省肥西县。现藏于安徽省合肥市文物管理处。

历代瓷器龙纹浅议


龙纹是陶瓷器装饰的传统纹样之一。龙为四灵之一,是能走、能飞、能游泳、能兴风播雨的神异动物,因此,装饰在远古时代陶器上的龙纹图案大都与氏族图腾崇拜有关。如最早出现在中原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龙山文化陶盘上的彩绘蟠龙纹图案,就“可能是氏族、部落的标志”(冯先铭主编《中国古陶瓷图典》)。

瓷器龙纹概说

瓷器自产生之日起,龙纹亦即成了青瓷和白瓷常见的装饰题材。东汉至唐代,龙纹多数以堆贴、捏塑、范印手法表现,典型器物有东汉堆塑人兽纹蒜头瓶、南北朝青釉莲花尊、隋朝白釉龙柄鸡首壶、唐代青釉凤头龙柄壶等。别具一格的是,此时的龙纹常常同人物、走兽、飞鸟、莲花等堆塑纹组合使用,反映了人神沟通的宗教思想。这种创作构思,当与该时人们信奉道教,又值佛教传入中土有关。

五代至元代,民间用瓷基本沿袭前朝模式,仍以贴、塑、模印为主。例如北宋吉州窑青白釉龙虎耳瓶、宋景德镇窑青白釉皈依瓶、南宋龙泉窑青釉蟠龙盖瓶等。与皇权有密切联系的瓷器则以刻划、模印的平面图案为主。从l966年浙江杭州钱元瓘墓出土的五代越窑青釉浅浮雕双龙纹罂,从流传有序的上海博物馆所藏的北宋定窑印花云龙纹盘、扬州市博物馆所藏的元代景德镇窑蓝釉白龙纹梅瓶及江西高安窑藏出土的元代景德镇窑青花云龙纹兽耳盖罐上我们可以窥见这一时代信息。此时,作为主体形象的龙纹,因常常与祥云、波涛组合在一起,遂被赋予了神圣的涵义。给龙纹以5爪和3爪、4爪的等级区别,则是已近元末的事情。至元二年(1336年)元廷下令“禁服麒麟、鸾凤、白兔、灵芝、双角五爪龙、八龙、九龙、万寿、福寿字、赭黄等服”(《元史·舆服》),是龙纹最终变成封建帝王权威象征的发端。

明清两代是龙纹的全盛时期,纹饰主要采用釉下、釉上彩绘方法,亦有用印花、划刻、堆贴等工艺技法制作。除了云龙纹、龙凤纹、云涛龙纹和海水龙纹题材外,蟠龙戏珠纹、双龙抢珠纹在明清两代更加盛行,契合于龙爱宝珠的民间传说;相对而言,元代宝珠一般较小,多数画成中空的圆圈状。明清宝珠通常较大,形如火球,又多数与火焰纹一端相连.故有火珠纹之称。尤为重要的是,明清两代龙纹的上颌部位出现了双须。同时,明清龙纹还出现了花间龙、莲池龙、翼龙、正面龙、立龙等形式,为前朝所不见。而五爪龙纹则被官方垄断,并贯穿了明清两朝。

龙纹的分期

纵观瓷器龙纹,其造型变化可分为早、中、晚三期。

东汉至唐为早期。龙的形体带有比较大的随意性,形制取决于器物的装饰需要,着重龙首的艺术效果,所以龙角卷曲,嘴部刻划细腻,但身躯较呆板,颈、腹、尾变化不大,龙爪似蹄。

五代至元为中期。龙身多数披鳞,身、尾界限清晰,体格有强壮的也有纤细的,龙首有角、发,却无双须,龙爪一般为三趾。

明清为晚期。龙作蛇形,龙首之鬓、发、须齐全,身躯矫健、爪以四五趾为主。

龙纹的演绎,深刻着古人的智慧和民族文化的底蕴,亦不乏帝王的君主意识,特别是元、明、清三代的龙纹。总体而言,三代龙纹的外观可概括为元秀、明狞、清庄。

元龙头小,身躯长,常被绘作细脖、细腿、细爪和尖尾形,体态轻盈,屈躯蟠舞,给人一种“昂首举爪、遨游在天”的感觉。

明龙凶猛威武,胸前大多饰有曲折的绶带,身披火焰纹,怒发冲冠,咆哮于海涛祥云之间,以示主宰权势。

清龙气宇轩昂,后脑勺丰满,身躯硕壮,以其庞然大物之态,行震撼天地之威。

这三个朝代的龙纹,虽于不同时期受国体盛衰影响略有差异,但各自的时代特征又是分明的,主要表现在发、睫毛、须和爪。

发:元,光头无发或脑脖处飘1——3绺长发;明,一蓬清晰可数的长竖发,造型如火炬,有的竖发作垂直状,有的略偏斜似不规则的三角形,清,长披发或多撮短耸发。

睫毛:元,眼睫毛现象不明显;明,洪武至正德的眼险上方常常竖起一绺水藻般的长睫毛、有些睫毛似竖立起的长螺蛳,嘉靖朝起,龙的眼睫毛比较写实,眼险的上边缘处一般用数根短竖线表示睫毛;清,睫毛形态多样化,不少被画成竹叶形(有的竹叶呈倒垂状),顺治时睫毛现象习见,康雍时期眼睫毛现象时有时无,乾隆朝起,眼睫毛现象十分普遍。

须:元,上颌部少见有双须;明,双须粗,伸展有力,形如鱼叉,部分龙纹的双须在局部处呈螺旋形曲折,但须尖皆前冲,直而不弯;清,八字般长须外撇弯曲,特别是须尖,绝大多数带翻卷。

爪:元,以3趾、4趾居多,少量5趾,趾的形态无定制;明,第一第二趾相对成蟹钳状,趾间距离比较相近,形若风车;清,第一第二趾舒展成一直线,爪子犹如踏在平地,有龙身腾舞、爪子却着地受力的韵味。

除上述基本特点之外,龙身的装饰在各时代亦多有变化。一般而言,元代龙身喜饰鳞片纹,明代龙身饰网格纹、锯齿纹较多,清代鱼鳞纹常见,鱼鳞多半带有染点。元代龙纹构图突出双龙追逐或邀游云间的艺术效果,是双龙者均为一龙昂首前瞻,一龙回首后望,前后呼应;明清布局着重立体感,双龙于-器者多以龙头位置的一高一低作上下应和,特别是清龙,身体常扭曲成弓形,其腹下有一段下坠,酷似蛇的腹部,为历代龙纹所独有。

龙纹是瓷器装饰中富有意味又有品位的题材,是鉴定的重要内容之一。然而,单靠掌握纹饰特征还是不够的。因为现代作伪者从高保真图录上所获得的知识,已令仿制品的外观非常接近原件。而求真,就需要鉴定者对古瓷潜在的方方面面信息都具有识别破译的能力。

历代瓷器造型各异


掌握各时期瓷器通常的造型特征和共同的风格是鉴别瓷器的重要途径和依据。

看造型首先要对历代器物造型有一个基本概念,掌握器形发展的总趋势。春秋战国的原始青瓷,造型多仿青铜器,古朴刚劲;三国两晋南北朝瓷器,由粗矮向瘦高发展;唐代瓷器则浑圆饱满,具有雍容华贵的气质;宋代器物修长轻盈,给人以生机勃勃之感;元代器物则一反宋代造型风格,器物高大,显得厚重粗犷;明代又一反元代的特点,器物造型秀丽古拙,给人以清新优美之感;清代则器形繁多,制作精巧。

了解历代瓷器造型的基本特征之后,还需要掌握观察造型的方法,对器物的口、腹、底足,乃至耳、流、柄、系等都要仔细观察,总结规律。

以碗足为例,唐代以前为饼形足,唐代中期由饼形足演变为玉璧形足,五代时向圈足发展,而圈足成为我国碗、盘一类器足的整体。可见器物的足底部分也不能忽视,往往成为我们断代的参考依据。

我们知道陶瓷器的形状大体是古时简朴,随时代的演进而渐趋繁复,以元、明、清三代而论,元代造型大多钝重稚拙,无论青白瓷器都比一般宋、明瓷器显得突出。尤其是日常应用的坛、罐、瓶、壶及盘、碗等一般器物,常见有相当大的器型。例如传世的元青花釉黑红大碗有的口径达42厘米,青花和釉黑红大盘的口径也在45至48厘米左右。由于胎体厚重,烧制不易,常见有翘棱、夹扁、凹心、凸底等变形的缺陷,因而文献多有元瓷粗率之论。

永乐时一般盘、碗的底心多是外凸内凹,圈足较元代放大,显得格外平稳。特别是胎土陶炼制精细,造型轻重适宜,如青花缠枝莲纹“压手杯”就极明显。永乐时期还有一种纯白釉胎盘带暗花的器皿,胎体非常轻薄,清代人形容它“只恐风吹去,还愁日炎销”。这种“薄如卵幕”的瓷器,造型精美,都是盘、碗之类,后世虽有仿作,但暗花纹饰的技巧有所不及。宣德瓷器的造型种类更加繁多,无论盘、碗、杯、壶、罐、瓶等制作都非常精致,而且能独出心裁,锐意创新,如“无档尊”可称是空前之作,除乾隆时曾经仿制外,后世很少有仿品。目前传世品中常见的永、宣时期造型有:鸡心碗、花浇、僧帽壶、长圆腹执壶(流口为葫芦形),天球瓶、扁腹绶带葫芦瓶和菱花式洗、菱花式把碗等。

成化时期在瓷质方面精益求精,造型惟重纤巧,而且无大器,其最有名的五彩扁肚撇口把杯、鸡缸杯、高士杯、三秋杯、天宇罐等,都是异常轻盈秀雅的代表作品,为仿制品所望尘莫及。

弘治传世瓷器不多,但以黄釉双耳罐、碗著称于世。正德时期最突出的造型有笔架、插屏、墩式碗、磨盘式香盒、七九出戟圆腹高足瓶等。

嘉、万以后造型渐趋复杂,在器形上有很多创新之作,有所谓“制作益考、无物不有”的记载。只以文具一项,就有笔架、笔盒、笔洗、水丞、砚台、颜色碟、颜色仓、印盒等多种多样。更有大鱼缸、大罐、大瓶、大盘(嘉靖黄地青花大盘口径有达80厘米的),器型之巨胜过元代。其他如镂空瓶、壁瓶、棒盒、方斗杯、灯台等不胜枚举。可以说,在风格上厚重古拙与轻盈华丽兼而有之。

清代瓷器的造型明显增多,并制作精巧。康熙朝创新之作不断涌现。琢器中琵琶尊、马蹄尊、象腿尊、凤尾尊、观音尊、太白尊、苹果尊、吉叶尊、棒槌瓶、布布橙、倒栽、柳叶以及凸腹花觚等都是前代少有的器物。

雍正年间创作丰富,所仿宋代名窑及永、宣成窑瓷器不仅胎釉、纹饰惟妙惟肖,而且在造型上足以乱真。

乾隆年间比较突出的造型有转颈瓶、转心瓶、转带瓶、花篮、扇子及书式印盒、书式金钟罩。这一时期无论创新、仿古都达到了高潮,所仿铜、石、漆、玉、竹、木器以及像生物品均十分相似。

嘉庆、道光以后,大多因袭旧制,很少有创新之作,造型也由精美变为粗笨,逐渐失去前期的优秀传统。

掌握了造型的基本特点之后,还须掌握观察造型的方法。首先要注意口、腹、底三部分。很多同类型的器皿乍看外表极为相似,但仔细观察,差别还是有的。明代中期瓶、壶、罐一类的琢器造型,多在腹部留有明显的接痕,而清代制品由于旋削细致,此种接痕多不明显,而所谓一线之差,往往在断代辨伪工作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明末清初许多民窑盘碗底常有明显的轮状旋削痕(即所谓“跳刀”),而在民窑瓷器中则极少见。康熙大盘有些是双圈底,民窑三彩平底器物下面多有“麻布纹”也是当时造型上比较常见的特征。鉴赏者在鉴别新旧真伪时每以这些作为一部分依据。

历代瓷器名品欣赏


瓷器,是一种比陶器更坚硬的器皿。它以瓷土制坯,表面有一层润泽透明的釉,断面不吸水,扣之音响清脆。瓷器,早在商周时期就出现了,色泽为青。六朝时,瓷器无论质地、火度和应用都达到了一定程度。“瓷”这个字在汉以前指“瓦器”,许慎《说文解字》中解释“瓷”为:“瓦器,从瓦次。”而“瓷”的意思与实物相应正式出现则在西晋。晋代的东瓯窑是我国第一座有文献记载的窑场。

这里收集了部分中国历代瓷器名品――青瓷、白瓷、黑瓷、釉里红、窑变、油滴、玳瑁、粉彩、法琅彩、墨彩、青花、黄釉等等……精美的图片和经典的赏析短文让我们更清楚地了解这些瓷器的精与美之所在。

窑变釉圆壶在唐代,曾流行过窑变釉花瓷。其呈色机理是由于釉水中含有多种呈色金属氧化物,在瓷器烧造过程中因釉水熔融下流而形成各种自然流淌的美丽色斑。此壶的釉色以黑色为主,釉面上形成了泉涌般的白色和蓝色斑纹,使器物既庄严又活泼。同类器物极难见到,一般都可定为珍贵文物。原件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长沙窑贴花舞蹈人物纹执壶该壶造型为撇口、短颈、硕腹、平底假圈足。肩部有八棱短流。与流对应的另一侧有扁形曲柄。柄、流之间有双耳。腹部堆贴三处花纹、内容分别为单层方塔,在圆毯上跳舞的舞伎、侧立吹奏乐器的伴奏者,堆贴纹上均施褐色彩斑。器物造型大方、纹饰精美,是长沙、窑瓷器的精品,曾参加1992年全国文物精华展览。原件1973年出土于湖南省衡阳市,现藏湖南省博物馆。

紫定全彩壶高18.1cm口径9.1cm定窑以烧白瓷器为主,兼烧酱釉、黑釉等其它釉色的瓷器。酱釉通常称为紫定,十分稀少。这件紫定壶造型为盘口,直颈斜收,丰肩,平底,釉色为酱紫色,腹部绘金彩已脱落。只能微见痕迹,是难得的紫定珍品。全国已发现的紫定瓷器不足十件,而描金彩者仅此一见,价值高昂自不侍言。曾参加1990年中国文物精华展览。原件1984年出土于安徽省肥西县。现藏于安徽省合肥市文物管理处。

景德镇窑影青莲瓣形温壶通高25.8cm壶为北宋景德镇湖田窑所产,由注壶和温碗两部分组成,注壶高扬长流,壶盖上雕塑一只小狮子。肩部雕刻有垂莲瓣纹。温碗口部做成一朵盛开的莲花,圈足部雕饰一圈覆莲瓣纹,全器精巧雅致,是北宋景德镇窑影青瓷中的极品。曾多次参加全国文物展览,其图片于1991年被国家邮电部印成邮票向全国发行。1963年出上于安徽省宿松县,现藏安徽省博物馆。

钧窑粉青窑变粉红碗高8.9cm深7.6cm口径15cm足径4.6cm其造型为圆口内敛、尖底小圈足。口缘较薄,胎体向下逐渐增厚。在粉青釉地上出现因窑变作用形成的铜红斑块。圈足无钧釉,涂饰浅储色薄汁,是钩窑器中的佳品,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国内拍卖市场价可达数十万元。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哥窑葵口碗·南宋口径20cm该碗口沿造型为六瓣葵口式,是常见的宋代碗类造型。但其通体开冰裂纹。“金丝铁线”特征明显,亦属于典型的传世哥窑器物,特别珍贵。1992年参加中国文物精华展览。现藏上海博物馆”。

金·白唇黑釉油滴盏宋、金时期,福建建阳窑生产的黑釉盏最为著名,称“建盏”。其器型主要有两种:一为敞口浅腹盏,一为敛口深腹盏。其胎色青黑,胎釉均厚,下部垂釉严重。由于窑变作用,釉色品种有兔毫、油滴、银星等多种,而以兔毫为多见、油滴、银星均为罕见,十分珍贵。有的盏圈足底还刻“供御”、“进栈”字样,是供奉的御用品,更为难得,除建窑外,当时全国其它众多的窑场也生产这类造型的黑釉盏,釉色比较著名的有吉州窑的玳瑁——釉色酷似海龟壳;鹧鸪斑——釉色酷似鹧鸪鸟羽毛斑纹。在北方金人统治地区的河北定窑生产的这类产品,造型为多敞口盏,其特点是胎薄体轻、胎色洁白。釉色常常不够黑,而呈铁红色或酱褐色。河南省一带常生产一种白唇黑釉盏,其唇口是白色的素瓷。唇口以下器内外施黑釉,有的黑釉釉面上满布“银星”或“油滴”,是非常珍贵的。这些盏类一般都比较小,口沿直径多在14厘米以内,高度多在5.5厘米以内。这类黑釉器,在日本被称之为“天目”。一些“油滴”,“银星”类黑釉盏被奉为国宝级,特别宝贵。

龙泉窑荷叶盖大罐高30cm口径24cm直口鼓腹,荷叶形盖,盖顶有纽。由盖至器物底部只饰数道凸弦纹。通体施青绿釉,釉色较莹润。整个器物造型简洁大方,充分展示元代瓷器的造型力度,是元代龙泉青瓷中的佳品。民间交易价在万元以上。1990年参加中国文物精华展览。原件1984年出土于江苏溧水县,现藏该县博物馆。

青花骑马人物纹罐高34cm口径21cm足径20cm腹径33.9cm该罐造型为典型的元代大罐特点,广口、短颈、宽肩鼓腹、下腹收。整个器型矮平,其青花绘画精细传神,主题纹饰取材于元曲“汉宫秋”,反映王昭君与匈奴人的生活场景。青花发色鲜艳,构图细密,为元青花瓷器中不可多得的精品。原件藏日本东京出光美术馆。

景德镇窑甜白釉盘高7.6cm口径38.3cm足径37.9cm永乐时期,景德镇窑烧造成功釉质洁白,温润肥厚的白釉瓷器,称“甜白”。以后的各类彩瓷即在此基础上发展,该盘造型为敞口、大圈足、细砂底,胎骨较厚重,釉质莹润,是永乐甜白瓷中的佳作。现藏上海博物馆。

五彩鱼藻纹盖罐高33.2cm口径19.5cm该罐造型端庄,装饰手法以釉下青花与釉上红、黄、绿等各种色彩相结会,描绘出红鲤鱼游曳于莲藻之间。作品色彩浓艳,是嘉靖五彩瓷器的精品。1990年参加中国文物精华展览。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青花龙凤纹执壶通高20.1cm口径5.1cm足径6.7cm该器物造型为盘口细长颈、硕腹、平底矮圈足、曲柄弯流。口沿上有带鸡心式钮的平盖。盖面饰卷枝番莲纹。口沿部饰二方连续的涡纹。颈部饰松、竹、梅、石纹。流及柄上饰花叶纹。弯流与腹部衔接处加饰兽首纹。腹部龙凤纹及缠枝莲、云纹。器底青花楷书“大明万历年制”双行款。青花发色灰蓝,是万历时期的典型色彩。该壶为万历青花瓷器中的精品,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宝石红观音尊高45.1cm口径10.9cm足径13.7cm郎窑红瓷器红色鲜艳,美如红宝石,故又称之“宝石红”。也有人认为其红色深艳,如初凝之牛血,亦称之为“牛血红”。郎窑红瓷器内外开片、釉面透亮垂流,除口沿浅淡外,越往下红色越浓艳,但一般流釉不过足。口沿因釉层薄,出现“灯草边”,故称之“脱口垂足郎不流。”此尊造型规整,釉色鲜红透明,是不可多得极为珍贵的“郎窑红”官窑器,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青花岁寒三友图瓶高33cm其造型为大口、长直颈、垂腹、圈足外撇。口沿绘一周卷草纹,圈足外壁绘一圈缠枝灵芝纹。瓶身绘松、竹、梅“岁寒三友”图。绘画精美。器底有清花双圈“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二行楷书款。是清代官窑青花器中的珍品。1990年在香港拍卖,以200万港市售出。

景德镇窑釉里红三鱼碗高9.2cm口径22.4cm足径9.1cm该碗胎釉细腻,釉里红呈色鲜艳,碗外壁绘三尾釉里红鳜鱼。底足内青花双圈“大清雍正年制”六字楷书款,是雍正官窑器中的精品。现藏上海博物馆。

景德镇窑墨彩山水图笔筒高14.8cm口径18.5cm足径18.5cm彩瓷器以雍正朝为多见。其改变了康熙时的大写意手法,变为以纤细的笔调写实的风格。此笔筒腹部绘一幅山水图,墨色浓淡分明,构图合理得体,洛调高雅,力雍正墨彩瓷器之逸品,十分珍贵。上海博物馆藏。

珐琅彩花蝶活环壶高13.4cm口长6.2cm口宽4.9cm足长6.5cm足宽5.1cm该壶造型别致,活环为挂烧而成。器外壁施胭脂红釉,釉面上有“轧道”卷草纹,再绘出花蝶图案,内壁及底施湖绿釉。器底中央有“大清乾隆年制”三行篆书款。是乾隆时期极为珍贵的珐琅彩瓷绝品。原件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粉彩莲花纹盖碗通高9.6cm口径11.5cm足径4.6cm该碗将整个器形装饰成一朵盛开的莲花,花纹细腻规整,色泽娇艳柔美,口沿、纽等部位装金,碗底有“大清道光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是道光官窑瓷器中的精品,现藏上海博物馆。

黄釉划花双龙纹碗高7.5cm口径16.1cm足径7.1cm宣统一朝时间很短,其官窑瓷器传世品不多,非常珍贵。该碗造型为圆唇口、深腹口以下缓收,微垂腹,圈足,外壁划刻双龙纹,黄釉釉色纯正,釉面匀净,是宣统时期官窑瓷器中的精品。现藏上海博物馆。

粉彩花鸟水仙盆此件水仙盆。器型为五瓣梅花式,造型规整,口沿饰回纹,器外壁至足施孔雀蓝釉,外壁绘“喜上梅梢”花鸟画,器内施绿釉,底施白釉,在器外壁口沿上,署描红“大雅斋”楷书款,右边并缀椭圆章式描红“天地一家春”篆书款。底部有描红“永庆长春”楷书款,这件器物精细雅致,实力不可多得的晚清官窑精品瓷器。藏台湾台北故宫博物院。

抗战瓷器赏析


有人认为抗日战争的起始时间是1931年9月18日(即九一八事变,日军武装入侵中国东北。并向关内进军由于东北义勇军的牵制日军主要精力指向关外,与国民党签订不平等条约为全面侵华赢得了时间和经济等多方面的准备)。抗日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上一般将这场战争称作“第二次中日战争”,中国一般称其为抗日战争,是指20世纪中期,中国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场民族性的全面战争。战争时间约为八年,故亦被称为八年抗战,或简称抗战。

一级文物——陪都防空瓷水壶

在抗战系列之中流砥柱馆中,有一方珍贵的瓷砚。瓷砚正面绘山水,山谷间小桥流水,青松凉亭。在这一派和平宁静的景色中,题写的不是风花雪月,而是慷慨激昂的歌词:“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这是那个年代中华儿女的一致心声。从落款看,瓷砚是为了纪念“九一八”事变七周年烧制的。

1937年7月17日,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兼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中正在庐山发表《对卢沟桥事件之严正声明》:“政府对于芦沟桥事件,已确定始终一贯的方针和立场,且必以全力固守这个立场,我们希望和平,而不求苟安;准备应战,而决不求战。我们知道全国应战以后之局势,就只有牺牲到底,无丝毫侥幸求免之理。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当时,每位与会将领获赠一把清代瓷壶。国民革命军第36师师长宋希濂将军(1907-1993年)的瓷壶,底款为“大清光绪年制”,壶身有“庐山受训纪念,二十六年七月”字样,落款处有刮除痕迹。宋希濂将军的外侄冷豫民先生在捐赠时介绍,刮掉的字为“蒋中正赠”。刮掉这四个字实属情非得已,否则此壶无法保存至今。如今,这把历经晚清、抗战、“文革”的瓷壶静静地在建川博物馆抗战系列之“正面战场馆”中讲述那段热血沸腾的历史。

铁血救国 抗战到底”盘

历时3个月的淞沪会战是抗日战争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战役,中国军队精锐尽出,投入75个师和9个旅计75余万人,日军投入9个师团和2个旅团约30余万人。是役以中国军队失败告终,但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想,并从上海等地转移了大批工厂、机器及战略物资,尤为重要的是迫使日军调整战略部署,进攻轴线由自北向南转为自东向西,并削弱了日军攻势,并最终在中国地理第二阶梯和第三阶梯地带形成长期对峙,使日本陷于全面被动。川军也参加了这场血战。第21军146师师长刘雨亭率军一度从日军手中夺回泗安。为表彰此功,21军军需官郭叔皋特制一套瓷盘赠刘雨亭将军。盘中绘一条五爪火龙,象征抗日军人的军威,并亲笔题字“雨亭师长泗安胜倭纪念”。刘雨亭将军还有一组五件套瓷器,都有相同款识:“珠江瓷业誉满环球,余长一四六师经理,转战江浙皖赣者四年。辛巳秋奉调驻浮爱,制此以作纪念。止开题于长江军次,文侯敬绘。”

在正面战场馆的抗战空军展厅,有见证空军将士喋血长空的物证,也有反映那段历史的陶瓷杯、碗、罐等。这些寻常之物,从民间的视角记录着抗战中国空军的豪情和悲情。抗战时期,美军、日军装备的制式铝制、铁制水壶是中国军队所不敢奢望的。1941年6月,重庆“陪都空袭服务总队”发给防校高射班士兵曾维学的是一只有“防空水壶”字样的陶瓷水壶。而以破釜沉舟的“沉船”战法阻隔日本海军溯长江而上的中国海军也没有被人们忘记。

蒋介石、宋美龄像瓷盘

在那个“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的年代,各式各样抒发中华民族抗争热情的瓷器数不胜数。虽然绝大多数在后来的风风雨雨中香消玉殒,但是人们还是能在建川博物馆抗战系列馆中不经意地遇见。“精忠报国”彩瓷墨盒,上书“精忠报国伯弗表叔清玩一九三八年侄刘崧生制赠于彭县国防建设区”。1938年是川军出川抗日的年代,刘崧生以这样一件墨盒送给或许是身为军人的表叔,希望他像岳飞那样精忠报国。“民国二十七年四月”在景德镇烧制的整套题写“铁血救国,抗战到底”的瓷器,湛,彰显出其主人直面抗战的豪情。题写“忠勇为爱国之本、孝顺为齐家之本、仁爱为接物之本、信义为立业之本……”、“新生活整齐清洁 简单朴素”的瓷壶、瓷杯,表现出当年直面强敌时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抗战必胜”的双手柄瓷壶和“渴饮倭奴血”的酒杯,更是道出了国人抗战必胜的信心。

而一件美国上世纪40年代初生产的瓷盘部分地注解了那个特殊年代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瓷盘绘蒋介石、宋美龄夫妇画像。蒋介石一身戎装,宋美龄身着旗袍,背后是蒋介石老家浙江奉化溪口、宋美龄母校美国威尔斯利学院的风光。瓷盘背面题有英文,其中说到中国人民对侵略者的不断抗争赢得了世界的尊重,盟国非常有幸能够联合到这样一个坚定的盟友。

如今,距离那个硝烟弥漫的年代已隔66个春秋了,而一件件主题鲜明的抗战瓷器,凝固了那个年代的不同瞬间,穿越时空,默默警示后人:珍爱和平,捍卫和平。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历代瓷器上图文汇总赏析》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历代瓷器上图文汇总赏析》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瓷砖上打孔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