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三代青花到清晚期青花的特点转变

清代的青花瓷制造,无疑以“清三代”著称,即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青花瓷器,其中康熙时期的青花瓷尤为精美,说它“独步大清”也是不为过的。这三个时期的青花,有共同的艺术审美之处,更多的是其精彩纷呈的一面。

1.清康熙青花五彩山水人物纹将军大罐,拍卖成交价格:55,476,000元;尺寸:高47.5cm;MD18.6cm;BD21.3cm。典型的大清康熙年青花五彩山水人物纹将军大罐,宝珠顶盖,盖为康熙时期五彩花卉纹盖,直唇口,短颈,丰肩,鼓腹下渐收,腹部绘制山水与人物,呈献清代康熙年下的写意生活,整体画法古朴,人物细腻,山水画工俊朗,疏密有致,色彩明艳。彩料老化自然,圈足底部满釉,底部修足明显符合康熙时期时代特征。

康熙时期的青花瓷,大多造型挺拔硬朗,在胎釉彩上有“紧皮亮釉”之特点。至于纹饰,是与当时的社会习俗和帝王的审美情趣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早期多出现一些体现古代战争场面的纹饰,后期社会安定时则多出现耕织图、山水人物图等。另外,双圈足是康熙时期颇具时代特征的一种底足特征。

2.清康熙青花五彩山水人物纹将军大罐,拍卖成交价格:12,000,000元;尺寸:高31.5cm;直径40cm。此尊外形滚圆,是呈苹果状的水盂,口内敛若果蒂,下凹于圆腹之中,无颈,鼓腹,至足部渐敛,卧足。尊外饰两条青花五爪龙纹,气势磅礴,颇具皇家风范;满纹饰青花折枝、盛开牡丹花卉数朵。口沿饰四朵小团花,间以火云弦线,肩部圈饰如意纹,近足处缀几何蕉叶纹。胎体厚薄相宜,瓷质洁白细腻。底署青花三行六字无框楷款。M.tAoci52.coM

及至雍正期间,青花瓷的造型变得较为秀气柔和,胎体此时是最白的状态,基本没有什么杂质。纹饰变得更为讲究秀美,布局上更为合理,纹饰主题多流行花鸟、风景图案。此时的器足多呈现泥鳅背特征,具有滚圆、细腻、光滑之特点。

3.清康熙青花开窗矾红山水纹梅瓶,拍卖成交价格:37,000,000元;尺寸:高40cm;口径65cm;底径15cm。

到了乾隆时代,由于前两朝的艺术沉淀与成器影响,此时的青花不论是造型还是制造工艺,都变得更为复杂。同时制瓷多用青白釉,少数用粉白釉,釉面均匀莹润。此阶段有一个胎体上的变化,即胎壁较前朝青花略厚,但整体仍然细腻洁白,具有坚实的瓷质。此时国内受西洋文化的影响较大,这种影响同样也体现在制瓷工业上,尤其是纹饰方面,出现了较多西洋妇孺形象以及儿童画等。

4.大清康熙青花釉里红长寿鹤寿桃花瓶,拍卖成交价格:9,810,000元;尺寸:高43cm 直径11cm B:13.5cm。

“清三代”青花的出彩,一来是因为这三个时期的青花瓷器在工艺上都有很好的保持和进步,在造型、纹饰等方面各有特色;二来也因为雍正、乾隆时期造型创新是非常多的,达几十种,但是乾隆之后的造型没有大的创新,基本延续前期的品种和风格。

5.清雍正 青花缠枝花卉纹蒜头大瓶,拍卖成交价格:60,184,920元。瓶蒜头,束颈,圆折肩,弧腹渐收,圈足。通身以青花装饰九层纹饰,口沿饰缠枝菊花纹,颈部饰蕉叶纹上下相对,每组蕉叶纹由长短蕉叶相互重迭,极具层次感,颈部下部绘折枝莲及回纹。瓶肩部则饰如意花卉纹、缠枝莲纹及折枝花,肩部下方饰方形蕉叶纹一周。瓶腹部满饰缠枝花,近足处饰海水纹。底青花书「大清雍正年制」篆书款。

这个原因,既可以解释为何清后期,尤其从咸丰年开始,青花瓷器没有让人眼前一亮的新器问世;也可以从侧面映证,晚清制瓷尤其喜爱仿烧前朝青花,既说明前朝器物的精美绝伦,也能看出清晚制瓷工业在创新性上的匮乏。

6.清雍正 青花穿花龙纹长颈胆瓶,拍卖成交价格:61,170,600元;尺寸:38.6cm。青花龙纹长颈胆瓶,瓶腹饱圆,器颈转折柔润修长,绘五爪飞龙气势万千,穿梭繁花折枝地,将雍正帝的思古之情与审美高度,纳于一身。

在晚清的仿前代青花之路中,咸丰是走得较为艰难的,虽然官窑青花的质量一度出现回转,但是由于朝代持续时间短暂和西方列强的入侵,青花总体产量非常少并且整体质量比较欠佳。

7.清雍正 青花「折枝花果」图凸莲瓣撇口瓶 ,拍卖成交价格:36,325,560元;尺寸:42.3cm。此雍正青花折枝花果凸莲瓣撇口瓶标志着清初景德镇御窑厂的至高成就,也体现了御窑督陶官唐英(1682-1756,字俊公,号蜗寄居士)的创意材华。唐英十六岁任内务府员外郎,事于养心殿,看尽养心殿作坊的珐琅作及画作,耳濡目染,成为他当督陶官时品味和灵感的泉源,对清初瓷器制作作出卓越贡献。

其造型趋于笨拙,纹饰也显得呆板,一般的胎体较前代厚重一些且胎质粗松、釉面稀薄泛白,故而精品青花十分之少。

8.雍正 青花粉彩八桃梅瓶,拍卖成交价格:17,501,850元;尺寸:高42cm。

到了同治年间,景德镇官窑的生产状况有所恢复,但是产量也比较少,并且器物整体造型仍然大面积地欠缺秀美的气质,纹饰虽然不特别呆板,但是开始“图案化”且笔法细弱,所以创新的精品几乎没有,而以少数仿明代器物为佳品。

9.清乾隆 青花胭脂红料双凤戏珠纹龙耳扁壶,拍卖成交价格:106,519,600元;尺寸:高48.9cm。壶唇口,短颈,颈、肩处饰对称夔龙耳,扁圆腹,椭圆形圈足。通体青花绘牡丹、莲花和芙蓉,再缀以胭脂红料花朵;口沿下绘如意云头纹一周;腹两侧胭脂红料绘双凤戏珠纹;足墙饰缠枝莲纹。底青花书「大清乾隆年制」篆书款。

光绪时,制瓷业的复苏情况良好很多,有“回光返照”之感。光绪仿前代青花瓷的水平较高,所以整体的造型比较丰富,纹饰多彩,笔法细但拘谨。工艺上,其胎质坚密细白,但与清前期相比又松软一些。宣统时期的官窑瓷规整精致,又具现代气息,间或产少量仿前清青花瓷。虽然宣统制瓷业的时间非常短,但也算给清朝及中国古代官窑瓷器画了一个完整的句号。

10.清乾隆 青花缠枝花卉纹贯耳瓶,拍卖成交价格:82,935,000元;尺寸:高59.2cm。

11.清乾隆 青花春耕图双福如意大抱月瓶,拍卖成交价格:56,718,200元;尺寸:高59cm。这件珍罕之作器身敦硕,釉下钴蓝画工娴熟,前后腹各饰一面大型圆形开光,内绘耕耘图,边框环饰规整的缠枝牡丹纹。颈侧对称置蝙蝠耳,衔一枝喻长生不老的灵芝,瓶颈前后亦各绘一只蝙蝠。

12.清晚期 青花八宝纹贯耳瓶,拍卖成交价格:275,000元;尺寸:高46cm。

13.清晚期 青花九桃子天球瓶,拍卖成交价格:清晚期 青花九桃子天球瓶元;尺寸:高60cm。直口,束长颈,斜肩,圆腹,卧圈足,器形高大丰满,极为规整。器身通体绘青花九桃纹,绘画自然写实,形象生动,青花发色深沉浓艳,釉汁清淡润泽,包浆自然。

taoci52.com延伸阅读

清三代官窑瓷


清三代御窑瓷器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历史地位,它继承了明代景德镇瓷业的优良传统,无论从胎质、釉彩,还是造型、纹饰等方面都追求精益求精,釉面光滑细腻,胎土淘练精细,胎釉结合好,器形多样而雄浑,整体表现出了规矩、挺拔、大气和豪放的特色。本文专访中国古陶瓷评鉴专家丘小君,以康雍乾三代的官窑瓷器特点为中心展开,从各朝釉色、造型、装饰及款式创新入手,结合帝王喜好与文人气息、景德镇御窑厂督陶官以及与外销瓷的渗透影响等,全面立体地还原一个清三代官窑的辉煌历史。

陶瓷:陶瓷鉴赏 陶瓷知识

一、追慕前朝 仿古创新

中国瓷器生产,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达到历史高峰,进入了瓷器的黄金时代。清代继承发扬了明代传统的青花、五彩,并开创了绚丽多彩的粉彩、珐琅彩和古铜彩,还出现了多品种的单色釉,而镂雕、转颈、转心的工艺技巧,更是达到鬼斧神工的境地。

丘小君认为,清三代官窑的特色首先是从明代官窑的基础上向前发展。他说:“清三代官窑在明代官窑基础上,继承了明代很多优秀的传统内容、烧造方法、品种等。特别是康熙、雍正两朝,受到明代最著名的永乐、宣德青花瓷器影响,对其非常崇敬与赞赏,也全面继承了明代成化时期瓷器的优秀工艺。所以,我们看到很多清代早期不写官款而写成成化、宣德款的青花瓷器,都是源于对明代官窑瓷的继承与膜拜心理。”

清康熙仿明宣德青花折枝花果纹葵口碗(图1)

清雍正仿明宣德青花团龙凤纹葵花式洗(图2)

“康仿成化、雍仿宣德”即指这批不写本朝款识的瓷器。其中,成化款的多是康熙时期所写,这批写款与成化的写款有所区别,具有康熙时期的写款风格。

清康熙仿明成化青花款(图3)

明成化青花款(图4)

而雍正时期在仿宣德苏泥勃青料的效果方面做到了极致,追求苏泥勃青料的自然晕染,有起伏深沉的古朴风格,在青花料的绘画上注重了渲染,人为加重涂染和点染,烘托出青花的晕染效果。

清雍正仿明宣德青花晕散效果(图5)

明宣德青花绶带耳葫芦扁瓶与清雍正仿品对比(左:明宣德 右:清雍正)(图6)

“所以,清三代官窑瓷器首先是对明代官窑的继承,然后才有开拓。这个开拓完全改变了明代时期的风格。明代以古朴古拙为主,胎体不如清代精细,有‘粗大明’之称,且釉面较清代肥厚,而清代比较坚致细薄。两个时代风格截然不同。区分明代与清代瓷器,从胎和釉上就能看出两种不同的风格。”丘小君补充道。

明宣德青花竹石芭蕉玉壶春瓶足底与清雍正仿品对比(左:明宣德 右清雍正)(图7)

此外,和明代一样,景德镇代表了整个时代的水平。清代在景德镇恢复了御窑厂。明清两代御窑厂不完全相同。清代御窑厂的督陶官,不像明代由中官担任,而是由朝廷派遣官员担任,并且采用了雇佣劳动力的方式,御窑厂平时只有少量额定人员(约二三十人)。御窑厂集中了优秀的制瓷工匠,为满足宫廷奢侈生活的需要,可以不计成本地提高质量和仿制古代名窑器,创制新品种。这就促进了技术进步和整个制瓷业的发展。同样颇为重要的是,清三代御窑厂督陶官也对制瓷业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丘小君说:“整个清代制瓷都以清三代官窑风格为主导,而清三代官窑相当一部分成就得益于一些优秀的工匠和督陶官。他们的贡献对中国陶瓷发展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康熙年间著名的“臧窑”,就是指臧应选督造的官窑。文献记载,康熙朝监制官窑瓷器的还有刘源和郎廷极,著名的郎窑红即出自这个时期。此外,还有“熊窑”“年窑”“唐窑”等。

清三代珐琅彩的艺术特点


在丰富多样的清代皇室自用瓷器中,瓷胎画珐琅是最具特色的彩瓷器。从清朝康熙时期到清朝雍正时期,再到清朝乾隆时期,它的色泽在不断地变化,由浓烈端庄慢慢变得清丽雅致,再趋于精密繁复的雍容华美。

在“清三代”这一阶段里,珐琅作为一种洋味十足的材料,在瓷器上发挥得淋漓极致。中西风格彼此交融化作一体,展现了皇家生活的奢靡和豪华。按照不同的装饰工艺来进行分类的话,我们具体可以将金属胎珐琅器分为掐丝珐琅、錾胎珐琅、画珐琅以及透明珐琅等等。也有将以上两种或者是多种工艺结合起来共同装饰同一件瓷器的,人们将这种情况称之为“复合珐琅”。而实际上,珐琅工艺虽多,但是和瓷器相关的珐琅工艺独有一种,那就是画珐琅,人们一般将画珐琅称作“珐琅彩”,其正式学名为“瓷胎画珐琅”。

在清朝康熙时期、雍正时期以及乾隆时期,珐琅彩瓷器都被人们视为最为珍贵的皇室御用瓷器。在那个时候,珐琅彩瓷器结合了中国传统制瓷工艺和来自法国的画珐琅彩技法,作为一种全新的彩瓷品种横空出世,使得广大瓷器收藏爱好者赞不绝口,奈何它又是宫廷御用瓷器,普通人家往往可望不可即。在清朝康熙时期,珐琅料都是从国外进口而来的,用料有多高昂价格可想而知;值得高兴的是,到了清朝雍正中期,中国也成功烧制出了珐琅料,不再依赖从西方国家进口。

清代珐琅彩瓷器的制作工艺精良,当时的景德镇窑依照朝廷准备好的御样烧制出素胎,接着经由漫长的路途把素胎运送到朝廷养心殿造办处,宫廷画家再在素胎上面绘制珐琅彩。珐琅彩描绘好了之后,将瓷胎放入皇宫里面的小窑中,经过两次低温烧造而成。珐琅彩瓷器非常耗费工时,烧制珐琅彩需要投入的成本比较高,但是珐琅彩生产的数量却非常少。珐琅彩以小件为主,大件珐琅彩瓷器是比较罕见的,并且珐琅彩这一瓷器品种,彻彻底底地被皇室垄断,因此,珐琅彩瓷器具有很大的收藏价值。在清宫端凝殿里面,一度藏有四百余件珐琅彩瓷器,这些瓷器分别都有着显赫贵重的身世。

珐琅彩瓷器作为清代康雍乾三朝皇帝的心爱之物,不管是从制瓷工艺还是从艺术审美的角度上来看,都反映了当时中外文化融合和中国制瓷工艺的出色成就。正因为珐琅彩创制初衷和制瓷工艺是与众不同的,所以它才有着前所未有的艺术成就。

清三代瓷器的种类及工艺特点


“清三代”瓷器指的是清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生产的瓷器。这三朝因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瓷器的生产也是空前繁荣,今天小编就为大家介绍一下清三代瓷器的种类及工艺特点。

清三代的斗彩相当部分是追仿明成化等时期的官窑器。康熙仿成化斗彩比其他二朝少,因而更显珍贵。雍正斗彩以两部分为主,一部分仿成化斗彩,有鸡缸杯、天字罐;另一部分则是当时流行的造型。雍正斗彩在彩绘上创造了一种新方法:在青花内填彩,起到特殊的渲染作用。乾隆斗彩与雍正斗彩基本相似,不同的是,有不少器物是为宫廷寿庆典礼特别烧制的,常常加饰金彩、粉彩、洋红等。

造型有盘、碟、杯、碗、鸡缸杯、天字罐等,品种十分丰富,雍正突出的图案有“八蛮进宝”、蝠鹿等。雍正斗彩代表了清代斗彩最高成就。清三代斗彩有相当部分很难区分各自的特点,有些只得从款式、造型上加以区分。

清三代粉彩绘画原料是在含铅粉的玻璃白(含砷元素)中加呈色金属而制成。在工艺上受了珐琅彩的影响,用粉彩绘画原料在素胎上作画,再低温烧成康熙粉彩属初创阶段,工艺不够精致。雍正时技艺精熟,胎薄,瓷质洁白。用纯净的透明釉在烧成的白瓷上彩绘,用没骨法绘出物体的浓淡相间,明暗阴阳,达到了淡雅柔丽的极致美感。乾隆粉彩品种多于雍正时期,风格承袭了雍正时期,又大胆吸收了油画技法和题材,显得更加富丽而又不失雅致。

造型以杯、碟、罐、花觚、笔筒、六角瓶、提梁壶,及文房用具笔洗、印盒等。纹饰以花蝶、蝠鹿、过枝花卉多见。康熙粉彩的产生给彩绘艺术带来了新领域。雍正粉彩代表了清代粉彩的最高水平。

康熙珐琅彩彩料为进口料,有一种玫瑰红或胭脂红料,发色剂是黄金,称为“金红”,很名贵。康熙珐琅彩改变了以往彩瓷用胶水或清水施彩的做法,而是用油施彩。雍正珐琅彩以白地彩绘为主,图案远比康熙丰富得多,以画配诗最为名贵。乾隆珐琅彩品种更为丰富,除了沿袭雍正朝的风格外,还风行色地开光图案,以及圣经等西洋人物故事题材。

造型以碗、盘、花瓶、茶壶等多见。纹饰有一些特别的品种,即诗配画,还有西洋人物,花卉等。康熙珐琅彩的创造把彩绘瓷的制作技术推向了顶端。

清三代的青釉以微量铁为呈色剂,是中国最古老、最传统曾占主导地位的色釉瓷,之后其地位逐渐被其他瓷器所替代。一直到康熙朝的仿青釉瓷器,重新提升了青釉的地位。雍正青釉已能达到相同器物色泽一致的高成品率,实属难能可贵。雍正青釉品种丰富:有粉青、冬青、豆青等。乾隆青釉在工艺上追随前朝,但造型更为丰富。

造型有盘、碗、瓶、炉、笔筒、盖罐、扁瓶、花盆、渣斗、洗、双耳壶,以及仿青铜器。康熙有豆青地青花、豆青地青花釉里红。雍正有印花装饰。乾隆防瓷器在圈足上涂抹一层黑色釉酱。其中雍正青釉的烧造技术达到了历史上最高水平。

清三代粉彩怎么鉴别


粉彩瓷是除珐琅彩之外,清代宫廷又创烧的新型彩瓷,主要是在烧好的胎釉上加入砷物的粉底,涂上颜料之后用笔洗开,产生粉化效果之后就是我们常常在市面上看到的粉彩瓷。今天我们要谈论的是清三代的粉彩瓷,主要是指康熙、雍正、乾隆三个时期粉彩瓷的发展以及有哪些独有的特色、价格以及升值空间是怎样的。

粉彩作为一种釉上彩的陶瓷装饰,在已经烧制好的白瓷上进行二度创作,入窑之后在七百摄氏度左右的炉温下烧制而成,凭借着绚丽多彩、卓尔不群的特征受到世人的喜爱。粉彩在康熙时期首次创烧,雍正时期迎来了属于它的兴盛时期,而乾隆时期则是在雍正粉彩烧制基础之上,创烧出了新的品种,可以说是三个时期都有着属于它们的收藏价值。

清代康熙晚期景德镇窑开始烧制粉彩瓷,但是这一时期由于经验不足,制作较为粗糙,主要的纹饰还是延续了五彩的纹饰进行制作,以白地粉彩器和绿、黄、紫三彩瓷上加入胭脂红彩两大类进行烧制,烧制时间较短,存世量较少,我们以“清康熙涂菊亭粉彩赏荷小碟”为例,这件瓷器最大的特色就是在于有人物、荷塘以及书法的加入,在做工的难度上较高,釉色层次非常的丰富饱满,其收藏价值是非常之高的,这类的瓷器价格在几十万是非常正常的。

在雍正时期,粉彩瓷在各个方面都有了空前的发展,特别是在造型、彩绘上,从其彩料上看,雍正时期的瓷器要比康熙时期彩料更加的精细,色彩更加的柔和,画面层次更加的丰富,有了更深层次的寓意,例如:牡丹、月季、四季花等等,从其烧制的产量上看,雍正时期有官窑和民窑进行烧制,精致、鲜艳、独特是粉彩瓷所具备的特征,收藏价值较高。

而粉彩的烧造到乾隆时期是较为著名的一个瓷器品种,在雍正时期发展基础之上又有了新的突破,例如:常见的鹿头尊上有了艳丽的纹饰以及构图美感更加的强烈,但是由于烧造难度较大,所以鹿头尊流传至今的较少,价值自然也是非常之高的,甚至要比康熙、雍正时期的瓷器价格更高。色地粉彩、色地开光中绘粉彩等等新品种都是在乾隆时期得以烧造的,从其纹饰以及色彩、釉质都有着较为高水平的呈现,例如:其纹饰有了仕女、福寿、八仙等,色彩上有了“绿里绿底”等等,独具特色。现在市场上的清三代粉彩流通较多,但是大部分收藏价值都较小。

清三代粉彩图片及价格:

1:清雍正粉彩春梅灵芝盌,尺寸:10.1厘米,估价:HKD 12,000,000 ~ 15,000,000,成交价: HKD 28,975,000 ,成交时间:2019.10.08,拍卖公司:香港蘇富比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9年秋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大清雍正年制 款。

本品灵芝纹饰,寄托追求长青之愿望,与杜氏〈金缕衣〉及道教长生之说互相呼应。雍正帝奉行道教,熟读古籍,对〈金缕衣〉亦应非常熟悉。再者,《唐诗三百首》仅杜氏一人为女性,故此可推断〈金〉诗颇受皇帝重视。

梅芝之饰,制作时间早于较为人熟知的梅竹双清灵芝或桃树茶花的配搭。

2:清乾隆青花粉彩缠枝花卉开光梅菊图御制诗文柿蒂耳瓶,尺寸:高34.5厘米,估价:RMB 4,500,000 ~ 6,500,000,成交价: RMB 27,025,000 ,成交时间:2013.05.12,拍卖公司: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中国嘉德2013年春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乾隆本朝。

本瓶口颈呈喇叭形,两侧分别堆塑柿蒂附耳,腹部圆润而修长,圈足外撇,整体造型挺拔俊朗,线条流畅而不失节奏感。此瓶形首创于乾隆朝,由于其腹部空间开阔,既便于通景作画,也可运用开光手法布局,修长的颈部可堆塑各式双耳,亦可不加修饰,从而使这一瓶形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再加之其自身造型隽美出众,因此自出现之时,即成定式,一直流行至嘉、道两朝,并衍生出多种相似造型,加饰各式双耳,是乾隆朝以降最为成功的创新瓷器造型之一③。本瓶主体纹饰作于腹部四面开光之中,开光为长方倭角形,凸起于瓶身之上,从而起到突显其中内容的作用,同时也使画面更具立体感,但这种装饰方法增加了瓶颈与瓶腹胎体的厚度差,对制胎和烧造温度的控制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这一方法在此时也仅用于少量高档御窑瓷作之中。四面开光之中的正背两面分别以墨彩隶书书写乾隆皇帝两首御制诗,诗作末尾分别钤“乾隆”、“宸翰”朱文、白文印。这一钤印方式,也是乾隆时期御制瓷器书写御题诗文时所惯用的。两侧面开光中分别描绘诗中所赞咏的秋菊与冬梅。菊花图以各色不同品种的秋菊为主体,花朵漫生于画面之中,或含苞、或绽放,左上一隅,一只秋虫闻香而至,既巧妙填补了画面空白,又为花朵增添了动感与生气。梅花图中一株梅树于画面下方蜿蜒而出,左右伸展,布满整个画面,梅树枝头不见枯叶,唯有粉、白两色梅花傲雪而生,一株火红山茶与梅树同栖同生,绽放于梅干一侧,不仅为画面增添生机,也预示着春日将近。两幅图画构图并不以饱满取胜,而是注重花朵之间的距离感与空间感,再搭配清雅的设色与细腻清秀的笔风,从而给观者一种温和沉静,而又不失富贵的美感。本瓶辅纹饰以釉下青花和釉上粉彩交相绘制而成,口沿、肩部及足胫分别以粉彩描绘如意云头、回纹及蕉叶,将整个瓶身分为颈部及腹部两部分,分别绘制缠枝花卉图案,但纹饰主题不尽相同,颈部以粉色双犄牡丹花为主体,花朵、枝叶间穿插蝙蝠、万字结与红色柿果,其中柿果意在与瓶耳相互呼应。腹部四开光周围则绘制明清御窑瓷器上最为经典的缠枝莲花图案,其间缀有宝罄,与颈部所绘蝙蝠、万字结共同组成“福庆连绵”的美好寓意。整器纹饰绘画笔法工整细腻,用色种类丰富、色泽艳丽,而最为点睛之处在于其部分枝叶以青花绘制而成,发色淡雅,避免了因布局紧凑而产生的繁复之感,从而使整个图案在不失富丽堂皇的同时还透着一股清柔之气。细心观察还可发现,本瓶主辅纹饰分别采用的牡丹、莲花、菊花、梅花四种花卉恰好组成一个四季轮回,这应该不是简单的巧合,而是包含着设计者蕴藏于其中精巧心思。瓶内部和底部施松石绿釉,釉色清澈亮丽,色泽比嘉、道等朝所用松石绿釉浅淡,这正是乾隆晚期高档御窑器所施松石绿釉的典型颜色。瓶底部松石绿釉中心留有长方形空白,以矾红彩书写“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款识书写流畅洒脱,一气呵成。

3:清雍正御制粉彩过枝虞美人盌(一对),尺寸:直径13.4厘米,估价:HKD 15,000,000 ~ 20,000,000,成交价: HKD 26,500,000 ,成交时间:2017.11.29,拍卖公司:佳士得香港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7年秋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双方框六字楷书款。

盌侈口,深腹,圈足。内外壁彩绘罂粟花,纹饰相连,如花枝过墙而出。外底青花双方框内书「大清雍正年制」楷书款。两盌纹饰章法基本相同。

4:清雍正粉彩“福寿双全”图碗,尺寸:14.3厘米,估价:HKD 20,000,000 ~ 30,000,000,成交价: HKD 23,060,000 ,成交时间:2011.10.05,拍卖公司:香港蘇富比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1年秋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大清雍正年制》款。

雍正御瓷的桃蝠纹,描绘入微,淘宝满莹润,枝叶繁茂,经脉毕现,祥蝠姿态各异,生动可爱,因此虽不常见,仍广为人之。与本器相仿之品,虽然屡见于册,却如凤毛麟角,极为罕见。

5:清乾隆粉彩百花不露地葫芦瓶,尺寸:高32厘米,估价:RMB 12,000,000 ~ 22,000,000,成交价: RMB 22,400,000 ,成交时间:2010.12.05,拍卖公司: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5周年秋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大清乾隆年製”款。

乾隆一朝,瓷艺精进,榷陶使者唐英殚心竭虑,集历代名窑之大成,括中外良器之精萃,藉以御窑厂之能工巧匠,以瓷为胎,敷设彩釉,铸就千古不遇之辉煌。其间既崇尚复古,亦勇于创新,所带来的技术突破与艺术新姿采均在中国艺术史上写下重要的一页。诚如《陶雅》所称:“至乾隆,则华缛极矣,精巧之致,几于鬼斧神工。”其中百花不露地一项为乾隆御瓷粉彩器之珍贵隽品,历为藏家所珍。本品于乾隆御制彩瓷之中堪称别致,巧取葫芦为形,尊贵秀雅,装饰雍容华丽,通体点缀各式花卉,圃簇繁丽,上下相映,各尽其妍,种类之多,不胜分辨,使人仿佛置身百花丛中,目不暇接。其设计独具匠心,画面虽繁密却不乱,花叶分布各有主次,婉转舒展,颇见柔美之姿。其笔意精美绝伦,彩料妍亮,色彩搭配与转换之妙又恐非言语可表。底施松石绿釉,匀净厚润,中心书红彩篆款,端庄规整,足际处涂抹金彩一周,全器上下皆工致非凡,处处彰显出乾隆彩瓷无与伦比的华丽与尊贵。百花不露地装饰之出现必在工艺繁荣之世,考其源流,可知雍正一朝为初创阶段,多见碗杯之属,花叶之间留有空隙,尚无致密之象,实物可参见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品,乾隆之后发展至极致,嘉庆初年尚见。其工序之繁缛,设色之丰富,绘画之多彩,绝非数人之力可成,当为彩瓷之翘首。彩瓷之妙贵在工致,工致之本则在于良工与巧匠。百花不露地者,若无良工为之构图设计,巧匠为之敷彩洗染,何来一器成,天下宠?故其烧制颇为考究。

6:清乾隆粉青地粉彩“瓜瓞绵绵”图金彩双螭耳撇口瓶,尺寸:53.2厘米,估价:HKD 12,000,000 ~ 15,000,000,成交价: HKD 21,380,000 ,成交时间:2009.10.08,拍卖公司:香港蘇富比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09秋季拍卖会。

7:清乾隆粉青釉描金镂空开光粉彩荷莲童子转心瓶,尺寸:高28.1厘米,估价:咨询价,成交价: RMB 21,336,000 ,成交时间:2008.05.11,拍卖公司:北京翰海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08春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大清乾隆年制”篆书款。

此器称为“转心瓶”, 因在镂空的瓶内套装一个可以旋转的内瓶而得名。“转心瓶”又称为“旋转瓶”、“套环瓶”,流行于清乾隆时期的瓶式之一。“转心瓶”瓶体由内瓶、外瓶、底座分别烧制组成。内瓶上部为外露的瓶口,瓶身似筒形,上有装饰绘画,有四季景物、山水人物、花鸟虫鱼等。瓶底有内凹的槽,外瓶形状似灯笼,内、外瓶套合后放于瓶座上,座上的立轴嵌入凹槽。外瓶通常镂空,内瓶可随之旋转,瓶体上的图案如走马灯般可通过外瓶镂空处看到。由于转心瓶工艺复杂,烧造难度极大,不仅要求内外瓶的设计尺寸要适度,同时瓶体各部分若有毫厘之差就会前功尽弃,“转心瓶”的制作充分体现出其精湛的工艺水平。

8:清乾隆紫地轧道描金粉彩缠枝花卉八吉祥纹瓶,尺寸:高19.4厘米,估价:RMB 12,000,000 ~ 20,000,000,成交价: RMB 20,700,000 ,成交时间:2016.12.04,拍卖公司:北京翰海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6秋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大清乾隆年制”篆书款。

此件紫地轧道缠枝花卉八宝纹瓶,巧作纤颈撇口,垂肩丰腹,承以矮足。通体造型比例妥帖,不失端庄。外壁以繁复粉彩细绘,上下部分分别装饰有“锦上添花”之称的轧道色地粉彩花卉纹,无论口沿之处的灵芝云,颈部缠枝宝象花纹,颈肩部之卷草纹,肩部及近足处之西洋卷草花卉纹,皆笔触温婉,细腻入微,色彩丰富。腹部主体留白,绘粉彩八宝纹,立体像生,八宝之外,不复加更多装饰,使其意义更为突出,意蕴深刻。足墙以料彩绘回格纹,底心留白署矾红“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方款。以粉彩花卉搭配锦地的“锦上添花”,出自治瓷名臣唐英的巧思,如此搭配所打造出的极致美感效果空前绝后。“锦上花”式设计源自古典文学中“锦上添花”一语,首见于宋代文人书法大家黄庭坚的《了了庵颂》。与苏轼年代相若的黄氏乃当时最具影响力之文人,以唐代诗人杜甫为宗,尤以收藏、临学杜甫之作著称。同身为书家、诗人及画家,乾隆帝对于黄氏极为景仰,因此“锦上添花”一词对他亦别具意义。诗中,黄氏以丝绸织锦比拟新建之佛庵,而现身于其间的他,就像是花朵,落于织锦上,使得这幢独特的建筑更显迷人。“锦上添花”成了朗朗上口的成语,意指“好上添好”,寓意吉祥,贺人美事加乘,福禄双至。此器上下部分以这种极为繁复的工艺描绘,展现了令人眼花缭乱的丰富色彩与细节,而器身通景却以白底洋彩描绘八宝纹,于繁复热闹中忽而展现宝像庄严之氛围,深刻阐释了五蕴皆空,诸般心愿集之大成的深刻奥义。

9:清雍正粉彩福寿纹碗,尺寸:直径14.4厘米,估价:RMB 8,000,000 ~ 12,000,000,成交价: RMB 14,950,000 ,成交时间:2011.11.17,拍卖公司:北京翰海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1秋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大清雍正年制”楷书款。

粉彩瓷始创于清康熙朝,雍正、乾隆时期迅猛发展,雍正粉彩由玻璃白在彩绘画面打底,用传统绘画中国的没骨画法渲染,突出了阴阳浓淡的立体感,色彩丰富,以娇艳柔丽名重一时。粉彩装饰图案丰富,纹饰有山水人物、花草虫蝶等。造型精巧玲珑,胎体轻薄,釉面莹洁细润,敷彩新嫩,纹饰绘制精工,纹饰画意生动,寓意吉祥,色调清丽淡雅,清新隽雅,为雍正粉彩器的上品。正如陈浏《陶雅》评论雍正窑器有:“雍正窑极精之脱胎瓷画。有四绝焉。质地之白。白如雪也,一绝也。薄如卵幕,口嘘之而欲飞。映日或灯光照之,背面能辨正面之笔画彩色。二绝也。以极精之显微镜窥之。花有露光。鲜盆娥细。睫有耸毛。且茎茎竖起。三绝也。小品而题极精之楷篆,各款细如蝇头。四绝也。”

陶瓷文化:清三代瓷器的种类及工艺特点


“清三代”瓷器指的是清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生产的瓷器。这三朝因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瓷器的生产也是空前繁荣,今天小编就为大家介绍一下清三代瓷器的种类及工艺特点。

清三代的斗彩相当部分是追仿明成化等时期的官窑器。康熙仿成化斗彩比其他二朝少,因而更显珍贵。雍正斗彩以两部分为主,一部分仿成化斗彩,有鸡缸杯、天字罐;另一部分则是当时流行的造型。雍正斗彩在彩绘上创造了一种新方法:在青花内填彩,起到特殊的渲染作用。乾隆斗彩与雍正斗彩基本相似,不同的是,有不少器物是为宫廷寿庆典礼特别烧制的,常常加饰金彩、粉彩、洋红等。

造型有盘、碟、杯、碗、鸡缸杯、天字罐等,品种十分丰富,雍正突出的图案有“八蛮进宝”、蝠鹿等。雍正斗彩代表了清代斗彩最高成就。清三代斗彩有相当部分很难区分各自的特点,有些只得从款式、造型上加以区分。

清三代粉彩绘画原料是在含铅粉的玻璃白(含砷元素)中加呈色金属而制成。在工艺上受了珐琅彩的影响,用粉彩绘画原料在素胎上作画,再低温烧成康熙粉彩属初创阶段,工艺不够精致。雍正时技艺精熟,胎薄,瓷质洁白。用纯净的透明釉在烧成的白瓷上彩绘,用没骨法绘出物体的浓淡相间,明暗阴阳,达到了淡雅柔丽的极致美感。乾隆粉彩品种多于雍正时期,风格承袭了雍正时期,又大胆吸收了油画技法和题材,显得更加富丽而又不失雅致。

造型以杯、碟、罐、花觚、笔筒、六角瓶、提梁壶,及文房用具笔洗、印盒等。纹饰以花蝶、蝠鹿、过枝花卉多见。康熙粉彩的产生给彩绘艺术带来了新领域。雍正粉彩代表了清代粉彩的最高水平。

康熙珐琅彩彩料为进口料,有一种玫瑰红或胭脂红料,发色剂是黄金,称为“金红”,很名贵。康熙珐琅彩改变了以往彩瓷用胶水或清水施彩的做法,而是用油施彩。雍正珐琅彩以白地彩绘为主,图案远比康熙丰富得多,以画配诗最为名贵。乾隆珐琅彩品种更为丰富,除了沿袭雍正朝的风格外,还风行色地开光图案,以及圣经等西洋人物故事题材。

造型以碗、盘、花瓶、茶壶等多见。纹饰有一些特别的品种,即诗配画,还有西洋人物,花卉等。康熙珐琅彩的创造把彩绘瓷的制作技术推向了顶端。

清三代的青釉以微量铁为呈色剂,是中国最古老、最传统曾占主导地位的色釉瓷,之后其地位逐渐被其他瓷器所替代。一直到康熙朝的仿青釉瓷器,重新提升了青釉的地位。雍正青釉已能达到相同器物色泽一致的高成品率,实属难能可贵。雍正青釉品种丰富:有粉青、冬青、豆青等。乾隆青釉在工艺上追随前朝,但造型更为丰富。

造型有盘、碗、瓶、炉、笔筒、盖罐、扁瓶、花盆、渣斗、洗、双耳壶,以及仿青铜器。康熙有豆青地青花、豆青地青花釉里红。雍正有印花装饰。乾隆防瓷器在圈足上涂抹一层黑色釉酱。其中雍正青釉的烧造技术达到了历史上最高水平。

清中晚期青花瓷器


先从嘉庆说起。有学者认为,清朝到了这个时期,根本就不需要嘉庆,应该需要另一个雍正出现。嘉庆是个和事佬,除了把和杀了,谁都舍不得杀。和珅是伤害了他,他多少也算一点儿公报私仇,把和珅杀了,未能利用和珅的能量,很可惜。嘉庆的才华显然比不上他的父亲乾隆,不论是政治才华,还是艺术オ华,都比不上。他也没有很强的欣赏能力。他自己的个性比较情弱,所以对臣下都非常宽松。不能说放任,但他确实比较宽容。

清嘉庆 青花缠枝花卉赏瓶

中国历朝历代,封建社会的特征就是君王一个人说了算,君王的个性反映了一个国家、一个朝代的个性。那么,嘉庆这种软弱的个性,体现到瓷器上是什么呢?也是软弱。过去的古董行里,瓷器在康雍乾三朝分得很清楚,就是康熙、雍正、乾隆。一到嘉庆、道光,习惯上就不分了,把俩搁一块儿,合称为“嘉道”。

那么,“嘉道不分”包含着什么意思呢?第一,说明康乾盛世所代表的优秀陶瓷到此结束。“嘉道的”,听着就是一种轻蔓的口气嘉道瓷代表着大众的、自由的、很随意的标准盛行。第二,嘉道瓷是陶瓷中因循守旧的产品,过去在古董行里被称为“大路货”。这种东西不是收藏用,是摆放装饰的。外国人喜欢中国文化,不懂,买两个大瓶,家里摆着、反正不太贵,摆着好看就行,碎了也不可惜,等级比较低。第三,嘉道的东西过去不作为收藏品,博物馆里也很少有。20世纪80年代编写《中国陶瓷史》的时候,器写到乾隆为止,下面就说“嘉庆、道光以后,江河日下",完了,连写不写,比较蔑视。

清嘉庆青花苍龙教子图摇铃尊

为什么会形成这个局面呢?首先是国力衰竭。我们看那段历史,嘉庆同题不是嘉庆时出现的,而是乾隆晩期就开始出现了,因为有和珅。有一句话叫“和珅跌倒,嘉庆吃饱”,但和珅真的跌倒以后,嘉庆并不能因此吃饱一和一个人的财产不能救整个国家。当你没有生产力的时候,和的财产只能解燃之急,却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衰落的局面。当时国家的经济和政治走下坡路,已经无力挽回了。

19世纪是中国不堪回首的一个世纪,很多优良的文化遗产都在这个时期毁之殆尽。比如“万园之园”的的圆明园,比如永乐时期在南京修造的报恩寺塔这些著名的中国景观,都在这个时期毁灭。19世纪这个不堪回首的世纪,又导致了20世纪上半叶,就是在1949年以前,中国处在一个兵荒马乱的年月,很多上了年纪的中国人,都能感受那个时代带来的痛苦。

清嘉庆 青花云龙纹螭耳瓶

今天是一个安定的社会,而战争社会的残酷是和平时代的人不能想象的。那么,祸根是什么时候种下来的呢?就是乾隆晚期到嘉庆。在这个时期,优秀的督陶官制度就此终结。制度没了,剩下的都是“代管”。什么事一代管,就得瞎一半儿。景德镇改成地方官去代管,不是中央派大员来了,那就完全不一样,一看就是官方不重视了。嘉庆以后的官窑,形成一个简单的定式,就照着以前的路子,该怎么烧,你给我烧出来完事,不求创新。

但嘉庆初年的时候,还有一点儿好东西,为什么?乾降爷还在呢!嘉庆四年,也就是乾隆去世以前,清朝有两个年号。老百姓就知道:嘉庆改元了,称嘉庆元年、嘉庆二年、嘉庆三年、嘉庆四年。那宫里怎么说呢?得叫乾隆六十年、乾隆六十二年、乾隆六十三年、乾隆六十四年,还要承认乾隆的余威。所以在这个时期,有一模一样的瓷器,但款识写得不一样,一个写“大清乾隆年制",一个写“大清嘉庆年制”。景德镇所有的信息都是通过中央政府提供,两边都得讨好啊,所以两个款都得写着。一回烧俩瓶子,写爸爸一个款,写子一个款,反正谁都不得罪嘉庆皇帝在嘉庆四年以前没有权力,杀和都是乾隆死后的事。乾隆刚一驾崩,嘉庆几天之内就动手了。按按照过去的说法,老爷子尸骨未寒啊,这边就动手了。但是谁都明白,只要乾隆有一口气在,嘉庆都不可能杀掉和坤。

清嘉庆 青花飞马纹盘

嘉道以后的青花,颜色开始清淡,釉面开始稀薄,质量下降,倫工减料,这是一点一滴积累的结果。鸦片战争爆发以后,景德镇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产品从质量到数量都在下降,技术人员大量流失,青黄不接。这个时期的特点在瓷器纹饰上有所体现,能够看出纹饰开始变得软弱,跟人物性格一样,我讲过,康熙时候的龙纹,都极富有扩张性,极富有杀伤力。

嘉庆青花盘

到了乾隆,就变得非常平缓,是一个标准的龙纹。到了嘉庆,这龙纹就有意思了,它变得非常妩端,非常软弱,好像在讨好世人。三个阶段,都能感受出微妙的变化。嘉庆那龙,就跟刚洗了澡出来似的,特别干净,一看这事就要瞎。

清道光 青花山高水長八吉祥蓮紋盌.

我有一个朋友,眼我去逛市场他看见一个瓶子,问我“这个瓶子是什么时候的?”我说“这是嘉庆的。”他一看,底下没写款,就问:“你怎么知道?”我说:“你看这龙,跟洗了澡似的,特妩媚。”他说:“为什么是这个样子?”我说“这会儿是时代往走了,这龙也打不起精神了。”他就说:“那这个东西没款,能不能买?”我说说:“从今天的收藏角度看,可以买,它依然能代表那个时期最有价值的瓷器。”我当时告诉他这些特征以用后,他就把这瓶子买了。从这件事能看出,鉴定时首先要紧扣大的时代先不要追求细部特征,那些需要你慢慢去体会。要考虑多层因素,不能只一个因素。有时瓷器以外的因素,比瓷器以内的因素还重要。当时还有个典型的画法叫“勾子莲”。过去老古玩行都说。“那瓶子是勾莲的。”

道光官窑青花缠枝莲盘

在雍正、乾隆时期,画的最多的一个图案叫“缠枝连”,跟宗教有关,非常优美的缠枝大莲花。我讲过的青花赏瓶,上面面画的都是莲花,谐音“清廉”。到了嘉道以后,偷工减料,缠枝莲都画得特别简单,一个勾就画出一朵花,所以叫“勾子莲”,简称“勾莲”。过去叫“缠枝莲”,好听吧;“勾莲”从叫法上就是一种蔑视,听着就弱。以上仅是本人从事多年的经验所写,欢迎留言。

清晚期宣统青花瓷


宣统青花之所以被大家追捧,除了精美之外,更多的是历史价值。

宣统皇帝在位仅三年,历时很短。青花瓷多见仿古之作,水平也很高,几可追迹康熙青花。

由于时代的进步,此时制瓷已采用大规模的机械化生产,所以宣统瓷已具有现代瓷的特征。

宣统青花基本上是光绪青花的延伸,虽然做工方面有所加强,但技术上始终没有根本性的突破。民窑瓷器继续沿袭光绪传统,国外先进的制瓷技术还没有对民窑产生任何影响。

为了满足市场需要,特别是满足广大农村市场的需要,民窑粗瓷产量大大增加,间或生产少量仿古瓷和艺术瓷,中档瓷器几乎不见生产,给人们的印象是景德镇瓷业急剧衰落,这正是受当时形势所迫的写照。

宣统皇帝在位仅三年,历时很短。青花瓷多见仿古之作,水平也很高,几可追迹康熙青花。由于时代的进步,此时制瓷已采用大规模的机械化生产,所以宣统瓷已具有现代瓷的特征。

据《清档》记载,在宣统二年,清政府命景德镇御窑厂为皇宫烧造了一批瓷器,主要是白釉素瓷,其中也有为数不多的青花瓷。宣统青花基本上是光绪青花的延伸,虽然做工方面有所加强,但技术上始终没有根本性的突破。

宣统二年(1910年),由清政府主导在景德镇成立了江西瓷业公司,总厂设于景德镇,分厂设于鄱阳。

公司聚集了当时清朝一批杰出的瓷业人士,他们试用机器制瓷和煤窑烧瓷,采用了当时的先进方法,生产出不少精品瓷器,其中包括一部分青花瓷。一些满清王公贵族在景德镇订烧瓷器,署款“来鹤堂制”、“济世堂制”等。

以上三个方面的瓷器加起来数量不大,流传到今天的作品很少,故而非常珍贵。

民窑瓷器继续沿袭光绪传统,国外先进的制瓷技术还没有对民窑产生任何影响。为了满足市场需要,特别是满足广大农村市场的需要,民窑粗瓷产量大大增加,间或生产少量仿古瓷和艺术瓷,中档瓷器几乎不见生产,给人们的印象是景德镇瓷业急剧衰落,这正是受当时形势所迫的写照。

胎釉

宣统官窑瓷胎坚硬,瓷化程度高。胎质纯净、细腻、洁白。用手轻叩瓷胎能发出清脆的金属声音。如果把同治、光绪、宣统三朝同类的青花瓷盘作一比较,宣统瓷胎最薄,其次是光绪,最后是同治。

民窑青花瓷的胎体多数较轻薄,胎质细密而莹润,有现代瓷的特点。器型更加规整,胎质高度瓷化,釉面火光十足。

宣统官窑釉面有两种,一是青白釉,一是纯白釉,以白釉居多。釉表面不见气泡点,洁白透亮,釉层很薄,但施釉均匀。

宣统官窑釉面洁白,与现代釉汁基本相同。究其原因,是在光绪后期,景德镇御窑厂来了一些曾在日本留学专供窑业的人才,如张浩等人,他们通过学习化学方法,把釉汁中微量铁元素清除干净,从而使官窑釉汁达到了洁白的程度。民窑釉面于光绪时期的相同,只是施釉较厚。

青料

青花呈色有三种:第一种是精炼传统青料,鲜亮娇润、釉中发色,色分多层,稳定不晕散,多用于官窑装饰;第二种蓝中带灰,多用于民窑粗器;第三种青中含紫,明艳晕散,色浮釉表,是进口的化学青料,多用于绘制民窑瓷器。

造型

宣统官窑青花瓷器数量较少,如今所见的有玉壶春瓶、赏瓶、纸槌瓶、盖碗、盖罐、香炉、坛、杯以及各式盘碗等,与光绪器物没有多大区别,只是造型更加规整,胎体更加轻薄,修胎更加精致。碗盘圈足处理非常精细,圈足外墙内倾,内墙垂直,圈足成滚圆的泥鳅背状。

宣统民窑青花瓷器与光绪青花一样,没有多大区别,只是日用瓷多余陈设瓷,粗瓷多于中高档瓷,青花瓷的品种比光绪时少得多。

宣统民窑青花与官窑青花相比,是走了两个完全相反的极端。民窑青花瓷器朝着粗糙方向发展,讲究便宜耐用。因此如今所见到的宣统青花,大多胎体厚重,造型笨拙,修胎简单,足底粘有窑砂。

纹饰

宣统官窑青花纹饰仍以传统纹饰为主,如龙凤、八仙、八宝、八卦、云蝠、云鹤、团花、缠枝莲、寿字等仿清三代纹饰,构图严谨,绘画风格与光绪差不多,但画工更细腻。

宣统民窑青花纹饰基本上是继承光绪纹饰的传统,少有创新。

款识

宣统官窑青花瓷只有“大清宣统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一种。青料色泽明快、鲜亮,不晕散。字外无圈框,字体似光绪款,笔法遒劲,字体秀丽,具有很高的书法价值。

宣统时期的堂名款有“来鹤堂制”、“济世堂制”、“宜春堂制”等。

宣统民窑青花款,见具体年号款和干支纪念款,以楷书为主,篆书为辅。如用楷体书写“大清宣统庚戌制造”款,与光绪款识写法基本一致,随意而草率,位置不正,书法水平低。

喜欢的朋友关注下,方便下次观看。每天为大家更新。

清晚期青花瓷鉴赏知识


咸丰(1851~1861年)

咸丰朝共11年,青花瓷器烧造数量极其有限,官窑青花瓷的质量曾一度回转,略有精品出。咸丰六年以后的十余年间,朝廷内忧外患加剧,战火弥漫整个景德镇,官窑毁坏殆尽。咸丰末年,又遭八国联军入侵,国家受到巨大损失,清代瓷业之败落,莫过于此,故咸丰时期的传世精品甚少。

咸丰青料使用国产青料,可能是珠明料。典型咸丰青花发色淡雅或鲜艳,民窑青花发色灰暗或灰黑色。咸丰青花瓷造型趋向笨拙,官窑青花的时代风格与道光朝相若。其人物特点是鼻骨高直、隆起有勾,俗称“鹰钩鼻”。纹饰呆板,无生气。在工艺方面,一般胎体较前朝厚重,胎质粗松,釉质泛白,釉面稀薄,具有“波浪釉”的时代特征。

咸丰年款主要以“大清咸丰年制”六字楷书青花款为主;仿明清款有“成化年制”“天启年制”“大明天启年制”和“雍正年制”等,刻写兼有,楷书刻款,呈四字两行排列;楷书写款,呈六字两行排列,无边框。还有红彩款。堂名款有“退思堂”款等。最早咸丰年款为“咸丰元年淮阳履和堂陈祭器”铭款,传世品中有“咸丰元年淮阳履和堂陈祭器”铭款青花炉。民窑盛行图章式的篆书款。图记款主要有二寿桃、桃蝠和百结等。

同治(1862~1874年)

同治朝共13年,当时景德镇官窑开始恢复生产,但青花瓷产量很少,但有少数历代相传的仿明代器物属于精品。

同治青料采用国产青料,可能是珠明料。典型同治青花发色清雅明艳。民窑大多发色蓝灰色,或黑淡和蓝黑色,但均显漂浮。同治末期开始用进口青料洋蓝,发色鲜亮,明艳泛紫,缺乏天然矿物青料的美感。

同治青花瓷器型见拙而欠秀美,纹饰已图案化,笔法细弱,缺乏生机,内容多带有封建迷信色彩。官窑多用福禄寿禧等吉祥如意的图案作为主要装饰,缺乏创新。民窑画法则杂乱无章,绘工大多欠精。在工艺方面,胎质粗松(官窑较细白),釉色泛白,平整度差,白中泛青的釉面基本不见。同治托(堆)粉青花器尚常见。瓶口多见葵花口,肩部堆塑二螭龙纹,瓶颈部或贴塑对称双兽耳,或饰板式灵芝耳。

同治年款多用 “大清同治年制” 六字楷书款或 “同治年制”四字楷书款。堂名(其它)款主要有“务本堂制”“竹雪轩制”“慎思堂制”“体和殿制”“山高水长”及“太平天国千岁卍夫国安”等。专为慈禧烧制的青花瓷多署“体和殿制”铭款。民窑则多四字篆书款,或六字戳记印章款和四字抹红楷书款。图记款有寿桃、百结等。

光绪(1875~1908年)

光绪年间,青花瓷生产稍有复苏,呈现“回光返照”之状。光绪青料使用浙料,同时可能也用珠明料。民窑则用洋蓝或石子青。光绪晚期,中外古陶瓷爱好者剧增,古瓷珍贵稀少,因而市面上仿古器随之大量涌现,光绪仿康熙、乾隆等历代青花瓷的水平较高,使得青花瓷市场鱼龙混杂,令人不辨真假。

光绪青花发色漂浮在釉中,而康熙、乾隆则在釉下;光绪仿永乐、宣德笔法,也用点拓法,但“铁斑”漂浮,比清早期仿品机械呆板。豆青地托粉青花少见了。光绪青花瓷的造型丰富多彩,纹饰图案丰富,笔致细而拘谨。工艺上,胎质细白坚密,但与清前期的相比明显松软;民窑则更觉粗糙、笨重。釉面稀薄,欠温润,釉色白中微闪青,已趋向现代瓷的纯白色调。瓶颈部两边或饰对称铺首衔环耳。

光绪年款是“大清光绪年制” 六字篆书款和六字楷书款并用。仿明清款主要有 “大明永乐年制”“大明宣德年制”“康熙年制”“雍正年制”和“乾隆年制”等,以楷书为多,呈四字两行和六字两行排列,或六字三行排列,多无边框。篆书款呈六字两行横式排列,无边框。堂名(其他)款有“兴邑复古窑造”“若深珍藏”“储秀宫制”“长春宫制”“嘉泰松轩”“俭存斋”“聚厚轩”“燕赵悲歌之士孔子四十一癸卯(光绪二十九年)制”款(青花人物故事图碗)、“乐道堂主人制”款(青花缠枝莲折角高足碗)、“清华珍品”和“江西瓷业公司”等。最早光绪年款是“光绪廿九年世忠堂”铭款,传世品中有“光绪廿九年世忠堂”铭款青花云龙纹筒炉。民窑器有“光绪年制”楷书抹红款。图记款有灵芝、百结和鱼款等。民国赵汝珍认为,“若深珍藏”铭款为官窑款。

宣统(1909~1911年)

宣统一朝,虽仅三年,但其官窑瓷精致规整,具有现代气息,间或生产少量仿清早期青花瓷。既给景德镇明、清官窑瓷器,也给中国古代官窑瓷器画上了一个完整的句号。

宣统青料使用国产青料,可能是珠明料。典型青花发色青翠明艳,民窑多用洋蓝。宣统青花瓷少数造型规整,大多胎体厚重,造型笨拙,主要有瓶、罐、炉、杯、碗和盘等。纹饰图案主要有龙、凤、八仙、八宝、八卦、云蝠、云鹤、团花、缠枝莲和“寿”字等。在工艺上,机制的器形更加规整,胎质高度瓷化和釉面玻化,使器物表面火光十足,胎体也较轻薄,颇具现代瓷特征,扣之可闻清越的金属声,但机械制瓷技术尚未对民窑产生影响。

宣统年款主要有“大清宣统年制” 六字楷书青花款,或六字楷书抹红款。仿明清款主要有“大明嘉靖年制”及“康熙年制”等,为楷书款,呈六字三行或四字两行排列,无边框。堂名款主要有“宣统乙酉宜春堂制”“宣统庚戌宜春堂制”“宣统己酉宜春堂制”、“宣统二年继世堂”和“来鹤堂制”等。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清三代青花到清晚期青花的特点转变》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清三代青花到清晚期青花的特点转变》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清三代瓷器鉴别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