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器型——谷仓罐

谷仓罐,中国三国时期出现的一种瓷器又名魂瓶魂亭、堆塑罐等,是从东汉时的五联罐演化而来,形状如坛。在罐上用堆贴与捏塑相结合的手法,堆塑着人物、鸟雀、走兽、亭阙和佛像等形象。其目的在于“所堆之物,取子孙繁衍,六畜繁息之意。以安死者之魂,而慰生者之望。” 谷仓罐也反映了三国时期制瓷工艺在成型技术上所取得的高度成就,至两晋时期,谷仓罐已成为一种流行的瓷器。TaoCI52.Com

编辑推荐

陶瓷器型——梨壶


梨壶——宝珠钮盖,圆腹,弯流,曲把,矮圈足。明初始见,明代永乐景德镇窑烧制的梨壶是典型作品,品种有青白釉、白釉、青釉等。

壶,盛酒器,亦可盛水。《仪礼•聘礼》:“八壶设于西序”。注:“酒尊也。”《周礼•挈壶氏》: “掌挈壶以令军井”。注:“盛水器也。”殳季良父壶铭:“用盛旨酒。”伯陭壶铭:“用自作醴壶。 ”都十分清楚地说明了壶在青铜礼器组合中的用途。青铜壶的制作上起殷商,下至秦汉, 商代前期方壶较少见,随着时代的变迁,形制也不断变化,大多为圆形。壶亦为瓷器主要品种之一。瓷制壶自汉代开始流行,器型多样,用途有多种。 常见的有西晋的扁壶,三国至隋的盘口壶、唾壶、鸡首壶,辽的鸡冠壶,元、明的多穆壶、 僧帽壶以及沿用至今的酒壶、水壶、茶壶、卤壶等。

陶瓷器型——凤头壶


凤头壶——因壶口部似凤首,故名。凤头形壶盖,束颈,腹部微硕,下承以喇叭形高足,一侧有流,另一侧一般附以直立的龙形柄。唐代创制,品种有三彩、白釉及青釉,它既吸收了波斯金银器凤头壶的特色,又揉和了中国的传统风格,极为别致。

壶,盛酒器,亦可盛水。《仪礼•聘礼》:“八壶设于西序”。注:“酒尊也。”《周礼•挈壶氏》: “掌挈壶以令军井”。注:“盛水器也。”殳季良父壶铭:“用盛旨酒。”伯陭壶铭:“用自作醴壶。 ”都十分清楚地说明了壶在青铜礼器组合中的用途。青铜壶的制作上起殷商,下至秦汉, 商代前期方壶较少见,随着时代的变迁,形制也不断变化,大多为圆形。壶亦为瓷器主要品种之一。瓷制壶自汉代开始流行,器型多样,用途有多种。 常见的有西晋的扁壶,三国至隋的盘口壶、唾壶、鸡首壶,辽的鸡冠壶,元、明的多穆壶、 僧帽壶以及沿用至今的酒壶、水壶、茶壶、卤壶等。

陶瓷器形之将军罐


将军罐与梅瓶,在器型上较为相似,把将军罐肩部以上位置遮住,下部形状与梅瓶极为相似,丰肩,近足处略微向外撇,都成“S”形。但两者的气韵上却是极为不同。两者的气质,与其名称极为相相符,可谓一文一武,一阴一阳。

将军罐仅闻其名,就显得极为英武。其外形如同一个顶盔冠甲的大将军,威武雄壮,因此得名。将军罐至元代已经常见,传世的元青花中,就有不少这样的器形。

将军罐,最初烧造为佛教僧侣盛敛骨灰之器,因其宝珠顶盖形似将军头盔而得名。初见于明嘉靖万历朝,至清顺治时方才基本定型。创烧之初虽为冥器,因其敦厚俊伟,气息不凡,遂恭赏器之列。

秦汉时期的陶瓷器历程


秦赢政13岁继王位,后兼并六国,一统天下,始称皇帝。将以往各藩王制度废弃,分天下为郡县,但至二世胡亥,各处大乱,刘邦起事,破秦灭楚,立国为汉。

秦始皇于即位之初便倾天下之力大兴土木,建造大规模的阿旁宫和陵园。所以,砖、瓦等建材和宫殿内所需陶瓷器皿大量烧造。1974年在秦始皇陵东侧出土的大量与真人等大的陶制兵马俑,就是秦始皇陵墓陪葬品的一部分。从已发掘的三个俑坑情况可以看出当时的烧陶水平,数量巨大,仅仅挖出一个角落,就有千万之巨;制作精湛,神态各异,造型生动;工艺成熟,如此巨大的作品,几乎没有变形、开裂的问题,原材料使用当地泥土,凝结性、可塑性强。这一时期的窑炉建设,为适应大量烧制建筑用陶和象兵马俑那样的大型物件,使窑室规模增大,普遍增加了一至三倍。窑炉所设烟囱多已移到后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时期出现了窑床前高后底(约为7o坡度)的特殊设计,是一项创造性改革,使窑室内温度不均的问题得以改善。

汉代是中国陶瓷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所制器物的表面被广泛施釉,有学者认为是受罗马及欧洲人制造琉璃技术的影响,国为当时的人们与上述地区有着密切的贸易往来。

汉代人重视墓葬,成为习俗,殉葬品力求丰富而精细,被称为"明器",它与祭器之别在于它是专门供死者在阴间所用而非为生者用具。陪葬品中除少量石质品、金属制品、木质漆器以外,被大量使用的为陶制品,因为这种材质可历千年而不腐败。除饮食所用的器皿外,大量摹拟生活场景,加以缩微,如陶制的楼阁、仓房、灶台、兽圈、车马、井台、奴仆等等,营造虚幻环境供死者享用。明器当中的壶、尊、盆、罐之类器皿,一般都在素坯之外敷设一层粉彩,并不与胎体相融,稍摩擦便脱落;小型生活场景模型,外表都施加绿色低温铅釉,这种铅釉有毒性已被当时人们所知晓,所以在日常生活用品中并不使用。对陵墓的重视,使这一时期出现了一种特殊建材 "圹砖"."圹"就是指墓穴,圹砖体积较大,内部为空心,外表饰有图案,可连续排列,也可独立成为画面。砖面图案是模具拓印而成的,这是后世陶瓷器表面印花工艺的雏形。此外,在汉代陶器当中,瓦当的艺术成就也非常突出。

汉代的陶瓷器,造型浑厚而饱满,许多器形模仿铜器造型。器物表面施釉烧成温度约在 950oC1000oC之间,为低温釉,所以今天所见到的汉器表面出现有细微碎纹。到汉代为止,我国北方使用的馒头窑已基本达到比较完善的地步。在南方,此时已出现比较成熟的龙窑,增大窑室的同时也缩短了烧成时间。

陶瓷名词:将军罐


将军罐——罐的一种式样。直口,短颈,丰肩,鼓腹下收,平底或浅圈足,因宝珠顶纽盖形似将军头盔,故名。清初景德镇窑流行,多为青花、五彩器。清末民初仿品甚多。

流动性釉色在陶瓷器皿中的运用


陶瓷器皿有着丰富多彩的装饰手法,随着我国现代陶瓷艺术的发展,流动性釉色在陶瓷器皿中的装饰作用日益突显,如何能让流动性釉色在现代陶瓷艺术中展现出很好的效果?本文从陶瓷釉色的基本概念出发到流动性釉色,以及流动釉色在陶瓷器皿中运用的一些特征对上述问题作出解答。先让读者们对流动性釉色有一个初步的认识,然后借鉴前人的研究,对一些知名的陶艺家的施釉方法进行分析。理论联系实际,假设一些实验尝试,来把握釉色的性能和颜色,让流动性釉色与陶瓷器皿完美结合。也通过对作品釉色的分析研究,进而论述流釉器皿在现代室内外装饰的运用,以及其在如今陶艺下的传承与发展等。

100斤青花颜色釉藏酒陶瓷酒坛

1、陶瓷釉色与流动性釉色

陶瓷釉色指的是陶瓷表面的颜色,就是烧制后釉料的颜色。而不同的颜色是因为釉料里不同金属比例形成的,搭配好的釉料颜色烧出来的效果与适宜的窑温有直接关系。自从商代陶工发明了釉到现在已经过了几千年的发展,创作出了各种经典的釉色。从古至今,釉的配比都是非常专业的事情,一种好的釉料呈现出的效果也截然不同。随着现代科技创新的发展与进步,釉色的种类已经非常之多,表现力也极其丰富,为创作提供了有利条件。

流动性釉色是陶瓷釉色的一个种类,是陶瓷釉色的一种特征,不同的釉色不仅在颜色上有差别,在流动性上也是不同的。高温釉色的流动性通常较强一些,因受环境等因素影响得到的效果往往是不一样的。一般当超过釉的熔融范围时,釉就会流淌。因为烧成温度与釉本身的熔融不同,以及釉的不稳定性产生流釉效果。同时,施釉过厚也会产生流釉的现象,釉的这种所谓的缺陷如果被我们使用得恰到好处也会呈现出另一种方式的美感。所以,现在也有很多艺术家刻意让釉流动起来,把釉的流动性发挥到极致。因此,无论是有意或无意的流釉现象都值得去探索创新。

2、流动性釉色的历史及现状

关于釉的起源,一些学者把公元前12000年左右在埃及发现的类似玻璃珠一样的东西看为釉的起源。但在我国陶瓷上釉的起源是商代郑州二里冈以及江西清江城所出土的一些原始青瓷,烧成温度大概在1200℃以下。后来由于金属冶炼技术的提高,以及窑炉的结构变化,慢慢有了烧窑的高温技术,烧成温度又提高到了1200℃以上。在这样的高温下,才真正萌生了釉。高温可以把熔点低的物质转化为玻璃态,形成了一些青瓷釉、青白釉和黑釉。这些釉的出现,也让陶瓷的装饰风格得到了飞跃,虽然当时只是一些铁系土釉,但是为我们现在流动性釉色奠定了基础。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科技水平的进步,人们更加注重自身审美的提高,流动性釉色的发展也在不断前进。

3、陶瓷流釉器皿在装饰中的运用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管是在历史还是现实生活当中,陶瓷器皿作为一个重要的文化艺术载体,被广泛地运用于室内外装饰当中。而室内外装饰的效果直接关系到生活质量及人们的身心健康等,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要设计、创造良好的室内装饰环境。但是,纵观现代的陶瓷器皿艺术,传统的较为规则沉稳的器皿非常多见,而异形的窑变的流动性釉色的陶瓷器皿却相对较少。那么由此可见,流动釉色这类有特色的陶瓷艺术品应该有更为广泛的研究空间。

在室内外装饰中,我们经常看到许多的陶瓷摆件作为装饰物而存在。在室内软装设计中,对于空间、颜色漆、壁纸等的运用都非常丰富了。而在陶瓷器皿中,可以将一些与之相对应的元素进行合理的运用,流釉陶瓷器皿就是很好的选择。这是因为它有丰富多彩的颜色,无论家装是北欧风格、地中海风格,还是中式风格,流釉器皿都会有相对应的颜色形态来进行搭配,使软装与家居环境和谐搭配。同时,这种釉色的随意性也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使人们在繁忙的工作之后,回到家中,能够寓于艺术品进行情感的交流,自然、率性,又有层次感的器皿定会给人们带来一丝清爽的感觉。

综上所述,流釉器皿的创作可以与人们现在所追求的室内外装饰风格相得益彰,因此创作流釉器皿是有必要的。首先,它从传统的陶瓷器皿风格中独立出来,是我们现代陶艺发展中艺术大潮下的产物;其次,它又不同于古老的传统陶瓷器皿施釉方法,在造型、施釉、烧成等流程中,要进行大胆地创新和尝试,摒弃我们习惯的单一施釉做法。在施釉上开拓创新,创作出有现代审美理念,具有个性特点的流釉器皿来装饰我们的生活。这种自然、率性的作品为陶瓷器皿增光添彩,在室内外装饰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4、釉陶瓷器皿创作的意义

陶瓷作为中国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是工艺精神的重要载体。工艺包括手工艺,也包含机械工艺,古代陶瓷制作的工艺手法依靠经验积累和口手相传,而今手工艺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也在不断进步。流釉作品所体现的工艺精神是集技术与艺术为一体,在这个过程中,借助手工的创造,把拉坯这种传统工艺精神通过一些器皿释放出来,然后再与流釉的装饰的工艺之美结合起来。流釉也是一种艺术,这种技术与艺术的结合是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的。生活中有许多的感悟,我们把对生活的感悟通过手工艺的表达传承、渗透于器皿之中。我们需传承的工艺之美精神是中国古代陶瓷的文明,这种跨时代的语言展现出人们的创造精神和征服自然的力量。

首先,流釉器皿给观者呈现出了一定的视觉亮点与冲击力,是有一定的趣味性的。而且它有自己的独特性,每一件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它的成型是手工制作拉坯制成,流釉技法也在现有的技法上得以创新,烧成方法等都是值得去探究的领域。

恰如其分地运用釉色自然流动和刻意让其流动并互相融汇渗透的技法,让流釉作品更形象生动。变化中有统一,层次丰富、率性、自由奔放、绚丽多彩、富有时代感,体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和艺术感染力,不仅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手工艺技法,而且在陶瓷装饰领域中有一个很好的发展和创新。

5、结语

纵观古今,陶瓷釉色在装饰领域的发展都有各自独特的艺术风格,但是大多陶瓷还是采用整体上釉的方法,进行整体的浸釉、喷釉等。只有少量一些流动性釉色被运用于器皿的装饰中。近年来,随着我国科技的发展,釉的种类也越来越丰富,为我们对陶瓷手工艺的传承创新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因此,探索新的施釉手法和新的釉色,以此来适应新形势下的发展,也是对陶瓷手工艺精神的传承与创新。

论瓶型陶瓷曲面浮雕构图


瓶型陶瓷是陶瓷器型中最常见的,除方形和多边形的镶器外,大多数是圆形的瓶型器型。因此,瓶型陶瓷在构图设计时有其特殊性,尤其是传统风格的画面设计较之平面设计更有不同。前人已积累下了非常丰富的经验,我仅结合自己的实践谈论一下瓶型陶瓷浮雕构图有章可循的规律。

一、瓶型陶瓷的特点

1、瓶型的不对称性。瓶型陶瓷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肚大腰圆的造型,以充分显示器物的饱满、耸立,给人以美的感受。尽管人们以奇特为追求目的,但在人的视觉范围内仍以画面区块对称(不是指图画的具体景物需要对称)为平稳、为美感。瓶型器具体到一个画面,总有上下小、中间大,或上大下小,下大上小的不对称感。所以,历代的瓶型斗方都以近似方形、梯形的形状为主,有的直接用圆形斗方,但没有看过三角形斗方,便是明证。

2、瓶型的弧形可造成视觉错觉。在瓶型画面中,从不同的角度可以看到画面不同的效果,尤其是浮雕的凸状纹饰,也就是说正面看是直的,从侧面看就是弧形的,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可造成视觉的错觉。

二、瓶型陶瓷的构图准则和对策

1、水平基准。圆形瓶型陶瓷在拉坯、利坯的制作过程中,可以使它的水平基线很准确。因此,充分利用器物的衔接线确定其水平基准线,是非常重要的。比如,以上下衔接线为基准,平行作线,俗称“打箍”,便能确定相应位置的水平线。又如,依衔接线用圆规划线,分花瓶为若干等分,那对准确制作图案,尤其是边角纹饰是很精确的,远比凭经验打图、拍图,或拉线测量,再对折分区,要精确的多。

2、垂直基准。任取衔接线上两点,用圆规以两点为圆心作弧线交叉,交叉点与两圆心间的中点连线及其延伸,便是瓶体的垂直基准线。垂直基准线的充分利用,对于摆正景物,展示画气的升降,纠正视觉的错觉是有极大帮助的。

3、垂直景物以当面(正对着人的一面)的垂直基准线为准。比如,雕刻宝塔、树干以细长为好,可以避免上下的粗细变化;雕刻较宽的房屋、台基、桌面,以横线长、竖线短为好。所以,雕画房屋,在弯曲比较大的瓶体上,以远景更适宜。

4、保持肩部、底部坯体厚度。一般瓶型陶瓷在制坯过程中,肩部、底部的留泥都比较厚实,那是为了起到支撑瓶体的作用。因此,在浮雕过程中,必须保持肩、底部坯体的厚度,必须使图案纹饰连贯,勿使断裂过深,否则有可能造成瓶体开裂。

5、努力减少狭窄部分。①设饰边角图案。可以看到,在瓶型陶瓷的传统画面创作中,粗细变化较大的颈部和底部常常饰以边角花纹图案,尤其常见的是如意纹、蕉叶纹,当然,在较短的粗细变化不大的颈部也压一条回形纹,古瓷或者仿古瓷往往在回纹部分刻上留款,如:大清乾隆年制。②主体部分开斗方。瓶型陶瓷开斗方是很常见的,无论是画还是雕。但是作为瓶体浮雕,开斗方是有好处的,不仅是美观,斗方的边角和斗方以外的部分起到了支撑瓶体主体的作用,使瓶体不至于变形,于是斗方内的画面可以深雕或者透雕。斗方的设计,古往今来式样千变万化。但不管怎样变化,大致都介于方形和圆形之间。在斗方的四个角或连贯有边框的图案,或另饰别的图案。这对于浮雕或镂雕而言,不仅仅是为了画面的美观,边框与四角的图案对于上下连接肩部、底部,是可以起到支撑作用的,对于保持瓶体的不变形,是很重要的。

6、通景浮雕的构图设计。①远近景致穿插。通景

指瓶型主体的腹部整个一匝作画,浑然一个整体,并无明显主次之分。为了体现画面的远近开合,画面气机韵律的升降出入,因此,构图章法上就讲究远近景致的交叉穿插,才能体现出气韵生动的意境。当然,不仅仅指山水画面,花鸟人物也不例外。但凡一个画面有没有生机,气机是不是紊乱,就看画面有没有一种趋势感。当然,趋势感并不是要求景物一致朝向,相反趋势的景物穿插却更能显现万物的变化和波折、起伏。在瓶体的支撑上,也能起到稳定瓶体不至于变形的作用。②瓶腹接口衔接处不可大面积铲除。笔者就遇到过这种情况,1 9 9 2年曾创作过一个双千件大瓶,上面浮雕了一百匹奔马,在瓶体腹部上面的一道接口箍处,多铲除了整整一箍地皮,烧成后,接头处瘪陷了半圈,致使瓶体报废,实在太可惜了!因此,保持画面的景物连贯并不仅仅是美观的需要,也是保证瓶体不变形的必要。

三、结语

瓶型陶瓷曲面浮雕构图有其独特的个性,在美术方面来说,聚散开合,错落有致,这是美的章法。我并不知道瓷坯在烧制过程中是怎样变化的,但我想的是,瓶型陶瓷的浮雕构图设计,还是需要有一些物理知识,尤其是力学方面的知识。在这里,力的分解组合和画面的景物聚散是一致的。

元代瓷器中最流行的器型“高足杯”


元 青花赶珠龙暗龙高足杯

高足杯,最早作为酒具使用,有陶瓷、金属、玉石等诸种材质。元代高足杯俗称“马上杯”。

元 龙泉窑青釉褐彩高足杯

它是蒙元嗜酒习俗的见证,它是元代制瓷业大发展的象征;它的造型迥异于前代同类作品,在元代,它还出现了青花、釉里红和卵白釉的新品类;因元代天才瓷匠的潜心琢磨,得以独创出世所罕见的品种;同时,它也是元代瓷器中最流行的器型。

元 青花诗文高足杯

最早高足杯始于新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大汶口文化、半坡文化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酒器,其中黑陶高足杯是目前已知的考古发掘中发现的我国最早的高足杯。这说明早在新石器时代,高足杯就已经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

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黑陶高足杯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古时随着酿酒技术的进步和饮酒之风的日渐盛行,酒器也随之得到不断地改进,经过历朝历代的积淀,衍生出名目繁多的杯类酒器,高足杯也是其中之一。高足杯材质不一,不仅有陶器,还有青铜、金银、漆器、玉等质地,不同材质的高足杯在考古发掘中屡有发现。

隋 白釉高足杯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对这种上部为杯或碗形,下部为高柄当足的器物,早期的历史文献不见记载,直到五代十国的周羽冲《三楚新录》才出现“高足碗”的名称。

唐 青釉花口高足杯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在出土的殷商文物中,青铜酒器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其中就有高足杯;春秋战国时期漆器盛行,漆制高足杯频频出现;秦汉时期,玉质高足杯风靡一时。进入南北朝以后,青瓷烧制的杯类产品大量涌现,及至隋唐宋金时期,都有高足杯出现的痕迹。

宋 白釉花口高足杯 故宫博物院藏

元 龙泉窑青釉高足杯

明 仿哥釉八方高足杯

清乾隆 青花缠枝莲高足杯

1271年,蒙古人入主中原,同时也带来了以高足杯作为酒具的器用习惯,这种用五指抓握的豪迈饮酒方式与宋人斯文的饮酒方式截然不同。与前代瓷质高足杯相比,元代高足杯的器型出现了较大的变化,杯身敦厚似碗状,长柄小圈足的造型,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蒙古人喝酒一向豪迈,高足设计便于五指抓握,即使骑在马背上,也可以大口豪饮。此外,修长的把柄便于他们系于腰间或挂在马背,因而高足杯也被称为“马上杯”。

不过,随着政权的稳定,蒙古将士无需再在马背上把酒言欢,伴随入主中原的步伐也一并登堂入室,改为靶杯,大一点的还用来摆放果实。草原文化的审美趋向,也使得元代陶瓷出现了许多新面貌,从品种到纹饰、器型,无不与宋代呈现出完全不同的风貌。

元 龙泉窑青釉褐斑高足杯

元 龙泉窑青釉八宝纹高足杯

高足杯是元代瓷器中最流行的器型

高足杯在元代极为盛行。从考古发掘来看,南北窑口皆有高足杯出土,但就元代高足杯来说,以江西景德镇窑和浙江龙泉窑为多,其中,景德镇窑的产品最丰富。有人对元代青花瓷的器形数量做过统计,得出“就国内所藏元青花总数说,高足杯约占22%”的结论。

元 卵白釉印花荔枝纹高足杯

元 卵白釉印花五爪龙纹高足杯

构思奇巧当属高足转杯

蒙古人入主中原后,中原的陶瓷工艺也受其影响而发生改变,元代陶瓷工艺也随之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从造型到装饰,有了诸多创新,更多地体现出蒙元文化的特征和符号,这种情况的出现与当时作为统治阶层的蒙古民族的生活方式及信仰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元 釉里红斑高足杯

元 釉里红菊纹高足转杯

元代的景德镇窑高足杯不仅在釉色上创造出青花、釉里红、卵白釉等,还在器型上独创出精美绝伦的高足转杯。高足转杯的足与杯底结合处不同于一般的高足杯,杯底心有一圆锥状“公榫”,嵌入足端的“母榫”中,杯体可左右转动。

元 龙泉窑刻花一束莲纹敛口高足杯

1984年江西省南昌县小兰乡南朝墓出土的一件青瓷高足转杯,该杯整体似高足盘托高足杯,杯直接套坐在盘中杯足上,杯体可左右转动,可谓构思奇巧,工艺精湛,为南朝青瓷中难得的珍品。

元 釉里红彩斑堆塑螭纹高足转杯

1980年11月江西省高安县发现的元代窖藏,出土瓷器239件,其中高足杯54件,包括青花高足杯9件,釉里红高足杯2件,卵白釉瓷高足杯14件,龙泉窑高足杯29件。其中的釉里红彩斑堆塑螭纹高足转杯就是一件迎合草原民族的生活习性而生产的高档工艺品。“古代草原民族居住于毡房和帐篷之中,他们席地而坐、就地而卧。当尊贵的客人到来,他们会用外壁堆塑有龙纹或特殊装饰的高足转杯盛着马奶和美酒,转动杯身,当龙杯纽朝着谁,那他就是今天帐房内最尊贵的客人,这是蒙古人最尊崇的待客礼节。”

元 青花一束莲纹高足杯

历代高足杯的最高典范——元代青花

在草原文化及农耕文明的共同作用下,产品质量提高,数量增加,特别是元代青花和釉里红高足杯,成为历代高足杯的最高典范。

它们作为酒文化的衍生产品,既反映了酒对中国陶瓷文化的影响,也深刻地揭示出蒙汉两个民族的文化在特定条件下,从激烈碰撞逐渐走向相互交融的历史物证。

元 青花云龙纹高足杯

元 缠枝菊花纹高足杯

元 青花高足杯

元 青花诗句缠枝花卉纹高足杯

元 青花昭君出塞图高足杯

元 青花龙纹竹节高足杯

天价高足杯的拍卖历史成交纪录

因存世量较少,目前市场上传承有序、精致、保存完好的高足杯才能在拍卖会场上拍出高价,甚至是天价。明代精品高足杯,2010年以前的行情为一件大多在几百万元的价格成交,而2010年以后,一件明代精品高足杯,动辄数千万元的高价,甚至亿元的高价也出现过。

明宣德 青花暗花海水游龙图高足杯 成交价:RMB 9159万

明宣德 青花矾红彩海兽图高足杯 成交价:RMB 6283万

明成化 斗彩番莲纹高足杯 成交价:RMB 6095万

明宣德 釉里红三鱼纹高足杯 成交价:RMB 3464万

明 斗彩葡萄纹高足杯 成交价:RMB 1938万

明成化 斗彩团莲纹高足杯 成交价:RMB 1930万

明 斗彩缠枝莲纹高足杯 成交价:RMB 1814万

明宣德 青花水波应龙纹高足杯 成交价:RMB 1919万

清雍正 斗彩“如日方中”高足杯 成交价:RMB 1248万

古色古香将军罐 汉族陶瓷艺术珍品


将军罐,是中国陶瓷艺术的珍品,因宝珠顶盖形似将军盔帽而得名。初见于明代嘉靖、万历朝,至清代顺治时基本定型,清康熙朝最流行,罐身为直口,丰肩,敛腹,平面砂底,附宝珠顶高圆盖。

精美陶器·将军罐

将军罐的器型出现于明末,明末的将军罐,器型较为矮、拙。到了清代顺治时期基本定型,造型为直口、短颈、丰肩、鼓腹。腹下部渐收,多为平底无釉,通体浑圆,器型高大。康熙时期,是将军罐广为流行的时期,这时的造型,将浑圆的罐体展肩提腹,拉长颈部,收紧圈足,使得将军罐的造型显得挺拔向上,气魄宏伟。

关于将军罐的用途,外行人常说的版本有两种,一:将军罐为古代皇帝奖赏给战场上有功的将士,这将军罐是古代军人至高无上的荣誉;二:将军罐为专供将军级人物使用的一种瓷器,古代的将军家里都用这种瓷器来装东西。实际上,对古玩稍微有点了解的人都知道,将军罐原本的用途类似于今天的“骨灰盒”。明朝嘉万时期,佛教寺院为装殓僧、尼圆寂火化后所遗骨灰,订烧了一批专用骨灰罐,将军罐就这样诞生了。

将军罐摆设

早期口大罐高,晚期口小罐矮。常画仕女婴戏、洞石花鸟两种图案,往往底部无釉露胎,胎体厚重,足边有火石红,官窑产品尺寸小,常在腹部绘团寿纹,底部圈足满釉书有本朝6字款。莲子罐、瓜罐、冰梅罐、竹节盖罐,罐身绘翠竹纹,除青花外,还有白釉绿彩。鼓式盖罐、狮钮盖罐、粥罐,为康熙朝创新式样,多是民窑产品,尺寸不是很大,形体矮而圆,底部无釉露胎,肩部有对称双圆孔,穿有铜环,便于提用。罐盖分圆顶和平顶两种,前者多置宝珠形钮,后者无钮。

将军罐

瓷器藏家认为,荷叶罐、大盖罐都是将军罐的前身。现在,市场上也有现代烧制的将军罐,体积非常巨大,有的甚至高达一两米,摆设起来非常有气势,就现代的技术而言,要制作大型的将军罐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无论是拉坯还是烧制都相当困难。可想而知,在古代生产条件下,体积大的将军罐更加难得。

家居装饰·将军罐

由于将军罐的造型受人喜爱,因此不论是官窑还是民窑都大量地烧造,特别是民窑的制造,从内容到形式都是以老百姓喜闻乐见的题材为主,有戏曲人物、神话故事,这些题材纹饰比较繁缛,在小器物上很难展示,而高大的将军罐,则可以将这些题材全面地展示出来,深受广大百姓的认同。

中国瓷器最常见的器型之琢器


琢器,瓷器在造型上的一种分类。

明代,制瓷行业开始分化为圆器和琢器两大系列。诗人郑廷椿在《陶阳竹枝词》中说: “鸡缸花草九秋描,侍古时将圆琢烧.” 其原注并曰: “圆琢,总名”它们之间,各有自己的产品范围,互不侵扰,就连作坊市局,制瓷工艺,生产术语、行规习俗等亦各不相同。

琢器琢器与圆器的区别仅在于成型,它是指不能完全依靠陶轮一次性拉坯成型的器物。这种器物一般都带有柄、把、嘴和棱角,如瓶、缸、罐、壶等。其中的方形器、棱角器均需用刀裁好泥块,然后用原泥调糊粘合而成。

琢器出自“玉不琢不成器”,是旧时制瓷业两大系列之一,旧时生产圆器所不能制造的大件器物和异型器物。产品具有日用瓷,也有陈设瓷,它的产品不仅与圆器有别,就连坯房布局、工种称谓、生产工艺、行规习俗等也与圆器迥然不同,都有着自己的独特之处。有淀粉、大件、官盖、描坛、淡描、滑石、调削等七个行业。

琢器琢器也有粗瓷和细瓷之分,细瓷指器形精致,做工繁琐的精品瓷,一般供应给朝廷及富商,因此它的工艺水平要求很高。例如青花茶花纹双耳扁壶,粉彩桃蝠橄榄瓶,甚至小到鼻烟壶。

而老百姓日常所用的瓷器,则归为粗瓷,工艺水平要求不高,具有实用性即可。比如做工粗糙的喜字坛,喝茶的壶,汤勺。它们也都属于琢器。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