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早期青花瓷有何特点

① 景德镇早期的元青花带有宋代遗风。绘画较粗,官家尚未重视和使用。

② 多是小型民用器。

③ 和宋影青一样。胎体普遍轻薄。

④ 所延用影青釉,青白不均,釉面肥润。

⑤ 多用国产料,发色灰暗,无铁斑沉淀。用进口苏青料的较少。

⑥ 绘画以铁线描为主。

这件双耳小瓶是景德镇宋末元初的典型作品。

这时的元青花尚未受到普遍重视,只是少数窑口偶尔之作。他们是适应中国人的需要而产生的。

10 ,元中期的青花瓷有何特点?

元代发展到延估时期,青花生产也进入中期阶段,数量和规模上都有大的进展。青花瓷

的生产已经较多。出土物表示当时的青花瓷已趋於成熟。

① 精品中小器皿开始多起来。有高足杯、 玉壶春瓶 、执壶 、梨壶、碗、盘、小罐等多种类型。比如内蒙集宁路延佑遗址出土的碗、盘、高足杯等都已属精品。

② 胎骨 仍较轻薄,开始使用麻仓土、胎色较白,微带青灰,有偏狭气孔,放大镜下,胎质颗粒状明显。胎体淘炼稍差,修胎不精,有时表面有粒状突起,易形成泡状。

③ 元中期的青花器采用的釉料已经趋於多样化。

首先影青釉还在继续使用,占一定的数量;

其次景德镇新发明了专烧青花的一种白釉,这种釉提高釉果的比例,降低釉灰的成分,光亮透明,整体白度高,微微含青,积釉处明显泛青色。

其三,枢府釉青花,枢府白釉曾是元代枢窑院定烧瓷器的指定用釉。用这种釉烧青花瓷较少,有时也用在层次较高的产品上。以釉里红居 多,青花次之。使用枢府釉的青花或釉里红品级要高一些。枢府釉又称卵白釉,其特点是白中含青,光润泽,象鸭蛋皮的青白色。早年的卵白釉含铁量较多,釉色闪 青较重,晚期的卵白釉减少铁的含量,釉色白而纯正,润泽滑腻。 TAoci52.CoM

其四, 元代也烧制红釉青花瓷、兰釉青花瓷、铁釉青花瓷等色釉地的青花器。有的是以色釉饰外,以青花绘内 ,如碗、盘、高足杯等。有的是色釉饰地,开光绘青花,如瓶、罐、壶等。

④ 元中期的绘画风格是以铁绘描为主,以平涂为辅,与元晚期至正型的平涂画风有明显的区别。这类铁线描的画风具有线条流畅犀利,挥洒自然的特点,能看出绘画者高超的绘画功力。

⑤ 元中期的青花器,所用青料是多样的。国产料、苏青料、混合料均有使用。因此元中期延佑时期青花的发色也是不同的。既有发色艳丽凝聚黑斑的,也有发色灰暗不 聚黑斑的。内蒙集宁路考古出土延估型青花器,所使用的是苏青料,据同时出土的各色瓷器有不少墨书“药”、“王宅药铺”等字来看,这些当时是供当地的大商家 所使用。由此可看出,元青花的产生适应了中国社会的需要,国内贸易的发展又推动了元青花向更高精尖层次发展。这个时候的产品仍然为满足民需所用,但已经进 入了元代社会的中上层。进一步的发展必将引起元代统治阶层的重视和征用。促进发展并由统治者征用元青花精品大器已是必然趋势。

taoci52.com延伸阅读

元中期的青花瓷有何特点


元代发展到延估时期,青花生产也进入中期阶段,数量和规模上都有大的进展。青花瓷的生产已经较多。出土物表示当时的青花瓷已趋於成熟。

① 精品中小器皿开始多起来。有高足杯、 玉壶春瓶 、执壶 、梨壶、碗、盘、小罐等多种类型。比如内蒙集宁路延佑遗址出土的碗、盘、高足杯等都已属精品。

② 胎骨 仍较轻薄,开始使用麻仓土、胎色较白,微带青灰,有偏狭气孔,放大镜下,胎质颗粒状明显。胎体淘炼稍差,修胎不精,有时表面有粒状突起,易形成泡状。

③ 元中期的青花器采用的釉料已经趋於多样化。

首先影青釉还在继续使用,占一定的数量;

其次景德镇新发明了专烧青花的一种白釉,这种釉提高釉果的比例,降低釉灰的成分,光亮透明,整体白度高,微微含青,积釉处明显泛青色。

其三,枢府釉青花,枢府白釉曾是元代枢窑院定烧瓷器的指定用釉。用这种釉烧青花瓷较少,有时也用在层次较高的产品上。以釉里红居 多,青花次之。使用枢府釉的青花或釉里红品级要高一些。枢府釉又称卵白釉,其特点是白中含青,光润泽,象鸭蛋皮的青白色。早年的卵白釉含铁量较多,釉色闪 青较重,晚期的卵白釉减少铁的含量,釉色白而纯正,润泽滑腻。

其四, 元代也烧制红釉青花瓷、兰釉青花瓷、铁釉青花瓷等色釉地的青花器。有的是以色釉饰外,以青花绘内 ,如碗、盘、高足杯等。有的是色釉饰地,开光绘青花,如瓶、罐、壶等。

④ 元中期的绘画风格是以铁绘描为主,以平涂为辅,与元晚期至正型的平涂画风有明显的区别。这类铁线描的画风具有线条流畅犀利,挥洒自然的特点,能看出绘画者高超的绘画功力。

⑤ 元中期的青花器,所用青料是多样的。国产料、苏青料、混合料均有使用。因此元中期延佑时期青花的发色也是不同的。既有发色艳丽凝聚黑斑的,也有发色灰暗不 聚黑斑的。内蒙集宁路考古出土延估型青花器,所使用的是苏青料,据同时出土的各色瓷器有不少墨书“药”、“王宅药铺”等字来看,这些当时是供当地的大商家 所使用。由此可看出,元青花的产生适应了中国社会的需要,国内贸易的发展又推动了元青花向更高精尖层次发展。这个时候的产品仍然为满足民需所用,但已经进 入了元代社会的中上层。进一步的发展必将引起元代统治阶层的重视和征用。促进发展并由统治者征用元青花精品大器已是必然趋势。

光绪仿康熙青花瓷有何特点


清代康熙皇帝开创了“康乾盛世”,被人们誉为“千古一帝”。在康熙的统治之下,社会各个行业发展欣欣向荣。无论是民窑还是官窑的发展,在这一时期都有了质的飞跃。在康乾两朝,中国制瓷业焕发出勃勃生机,瓷器产量大、品种多、质量好。可是到了嘉庆时期,中国制瓷业就开始呈现颓势,但是到了光绪时期,清代制瓷业有了回光返照的迹象。虽然无论从哪一方面来看,光绪瓷器仍然都不如康乾瓷器,但是相对来说已经优于前几朝。仿古是光绪瓷器的一大特色,光绪时期的匠人仿古技艺水平很高,仿制了大量康熙青花瓷。现在的奸商鱼目混珠,市面上流通了不少光绪仿康熙青花瓷,人们一不小心就会把光绪仿康熙青花瓷错认为康熙青花瓷,造成金钱方面的损失。因此,各位藏友在购买清代瓷器的时候更应该注意仔细鉴别。今天,小编就和大家说一说清代光绪仿康熙青花瓷的特点,希望对各位藏友有所帮助。

一、呈色

清代光绪仿康熙青花瓷呈色丰富多彩,以青蓝色、黑褐色为主,要么闪紫、要么暗淡。总的来说,都具有清代晚期青花色料的明显特征,附着并不沉稳,甚至是浮于釉面。

二、纹饰

清代光绪仿康熙青花瓷的纹饰兼具细致和粗放两种画风,但是无论是哪种风格的瓷器纹饰都比较缺乏层次感和立体感,线条不够流畅,少了一丝灵韵。

三、款识

虽然清代光绪仿康熙青花瓷器的款识做得很像,但是仔细观察还是可以发现书法十分草率,远不及康熙青花瓷器本尊上面的书房劲道。

四、胎釉

清代光绪仿康熙青花瓷的胎质有粗有细,和近现代瓷器的胎质相近。大型器皿质量相对粗糙,小型器皿的质量相对精细。因为清代光绪仿康熙青花瓷不够坚硬以及胎质松散,故而重量比较轻。清代光绪仿康熙青花瓷的胎釉不够紧致,釉层细薄,并且釉色多是白中泛青。

五、造型

清代光绪青花瓷以仿古瓷为主,多仿康乾青花瓷的造型。因为这个时期的匠人专注仿古,故而制瓷工艺较为精细,直追康乾。虽然仿造技艺甚高,但是也难免体现出时代独有的特色。清代光绪仿康熙青花瓷器型线条呆板,缺失硬朗和灵巧之气。

元民窑青花瓷器有什么特点?


元民窑青花瓷器有什么特点?元代民窑青花盘碗普遍采用重叠垫烧方式,盘碗的圈足无釉,盘碗内底有宽窄不一的涩圈,圈内釉被刮去,露出胎体,这种重叠垫的方法有效地避免了上下重叠垫烧的瓷器发生粘连,既有利于提高烧成的成品率,也有利于节省窑炉空间,多装烧瓷器,节省成本,扩大产量。

元王朝在政权巩固,社会相对安定以后,随着麻仓土的发现和开发,进口苏麻泥青料的增多,瓷石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做胎的工艺技术不断完善,普遍开始了西亚钴料和众多国产青料的分别使用和混合使用的多种方法,元青花瓷器制作、烧成的工艺美术水平,不断提高。从至正年起,不仅官窑元青花瓷器达到历史的高峰,而且民窑元青花也不乏精品。但由于青花瓷器的生产仍然有“有命则供”、官府督烧与“否,则止”,面向市场供应的区别,元代所有瓷器品种的档次、质量亦有优劣之分。

从胎体上看,由于元青花采用二元配方制胎,即瓷石与麻仓土按比例配方混合制胎,这就决定了元青花的胎体普遍较厚重、胎质坚硬;胎质与宋代青白瓷的胎质相似,胎色不是纯白色的,而是层次不一的灰白色或灰黄色或土黄色的;由于粉碎瓷石、淘洗瓷土等工艺的局限性,烧成后的胎体比后世景德镇瓷器仍然粗糙,颗粒状态突出,有偏狭形缝隙,气孔较多,远说不上细腻洁白。但小型器物尤其是民窑青花瓷器中的精品,其胎与元青花官窑瓷器差别并不大。

从成型工艺上看:民用元青花瓷器与元青花官窑瓷器的制作方法一样。如采用内模外刮削制坯、外膜内刮削制坯,再以泥浆做粘合剂合模或多层重叠成型。故大件器物的内壁、内底、腹部、口部等处胎体接痕现象明显。

从挖足、修口工艺上看,与同时代其他知名窑口(如龙泉窑、钧窑等)有一致的风格:大器足底宽厚多为挖足,挖足有深有浅,器底厚重、圈足厚宽,圈足既向内斜削,又向外斜削,从圈足正面看,呈八字形;圈足内底普遍有螺旋状旋坯痕、跳刀痕和乳钉状突出点,圈足上往往能发现修坯不连贯的刀痕;器口向外下方斜削形成的器口极具时代感。大瓶、大罐的底部旋削纹较粗、较疏,小瓶、小罐盘和碗的切削痕较细、较密。底部和圈足内外粘有窑砂,有些已熔入釉中。小型器物(小罐、小瓶、小壶和碗、盘等)削足处理方法常见底足足端外墙斜削一刀的元代突出特点。

元代民窑青花盘碗普遍采用重叠垫烧方式,盘碗的圈足无釉,盘碗内底有宽窄不一的涩圈,圈内釉被刮去,露出胎体,这种重叠垫的方法有效地避免了上下重叠垫烧的瓷器发生粘连,既有利于提高烧成的成品率,也有利于节省窑炉空间,多装烧瓷器,节省成本,扩大产量。笔者发现:元代青花瓷小型罐和瓷壶有的瓶口也无釉,显然是被工匠有意刮去的,刮削痕迹也很明显。这说明元代民窑青花罐、壶类瓷器也有重叠垫烧的。

总之,元代青花瓷器的垫烧工艺也具有多样性,有一匣多器重叠装烧的,有直接在细沙上焙烧的,也有匣钵单件仰烧的,方式方法多种多样。大件器物底部露胎不施釉,小件器则不一定,或者底部露胎,或者底部有施釉;采用铺砂直接焙烧方法的,器物烧成后即形成所谓的砂底,砂底常出现粘砂或铁质斑点,少量器物由于胎土内含有铁质,器物露胎部位经烧结呈现火石红斑痕,但小瓶、小罐和碗、盘等小件器物则也有不见明显火石红,或者不见火石红的。有的元青花民用瓷器与官用元青花瓷器一样,在底部被工匠有意甩洒釉斑点。这种现象是元青花瓷器的独特特点,是鉴定元青花瓷器的一个要点。

从元青花的釉面及青花发色上看:既有玻璃釉、青白釉,也有卵白釉(枢府釉),或偏白,或偏青,或偏青黄,或偏青白,或莹润透亮,或哑光、乳浊感强;透明感强的玻璃釉普遍开细小纹片。但总体上不及宋瓷洁白,普遍偏青,民用青花瓷的透光度比官用青花瓷差。青花发色不稳定,色泽晕散,大体分为两种:一种发色浓重鲜丽呈青翠浓艳,浓厚处有黑色锈斑,深入胎骨,俗称“黑疵”。青料积聚处有蓝黑色或蓝褐色斑点,釉面下凹并哑光。因此用手抚摸时青花釉面上呈凹凸不平之感,这就是使用进口“苏泥勃青”料所特有的呈色效果;另一种为国产料,国产料青花发色呈蓝中泛灰,有的色泽呈青蓝偏灰或青花发色蓝中闪灰。青花上浮与釉面紧贴,晕散青花呈炸开状,上浮青花釉面显有浓黑丝及小点,青花纹饰紧贴釉面,微呈凹状,这也是鉴别景德镇元青花瓷的基本要点。鉴定元青花瓷器是官用或民用,重点是纹饰:前者繁密多层次,精细备至,颇有绘画功底;后者稀疏、简约、随意、草率、匠气较浓。

咸丰早期民窑青花瓷与道光青花瓷


总体来说小件瓷器胎子轻薄,稍粗松;大件瓷胎厚重粗松。修胎不精细,口沿较厚,其余地方厚薄不均。釉面粉白或泛青,基本上都是稀薄的波浪釉。

官窑器胎体轻薄,胎质疏松,釉面白,釉层薄,缺少莹润感,常见“波荡釉”。

咸丰早期民窑青花瓷与道光青花瓷相似,胎质较细。晚期则粗松、笨重。啄器口沿处显厚,腹壁较薄,胎质疏松不够坚致。釉面与道光时相仿,以稀薄的波浪釉为主,早期釉色较白,晚期白种泛青。

青料

编辑

初看颜色深沉稳定,或略艳,或偏黑灰,没有层次感;细看就觉得青花色像浮在釉面上。

官窑器使用国产青料,呈色鲜艳,有的蓝中泛紫。咸丰后期,青花呈色变浅、漂浮。

民窑器的呈色与道光时相似,精细青花瓷呈色鲜艳,粗工青花瓷呈黑灰色、淡蓝色,多有漂浮感。

造型

编辑

咸丰朝官窑器形没有创新,基本是延续道光青花风格,常见的有赏瓶、撇口瓶、大小双耳瓶、玉壶春瓶、方瓶、葫芦瓶、觚、渣斗、炉、罐、缸,各式盘、碗(撇口、敞口)、花口花盆、端把茶壶等。据清宫内务府档案记载,咸丰年间的宫中用瓷主要是咸丰三年(1853年)和咸丰四年(1854年)烧造的。

民窑的器形较多,主要有玉壶春瓶、赏瓶、折腹瓶、四方瓶、双耳瓶、罐、花盆、香炉、花口尊、茶壶、盘、碗、杯、碟以及各种盒子等,还有生活用具。

纹饰

编辑

官窑器主要有缠枝莲、鸳鸯莲花、竹石芭蕉、兰草、勾莲、折枝花、松竹梅三友图、竹石芭蕉、双龙戏珠、云龙、云凤、夔凤、云鹤、花蝶、八仙、八宝、仕女、八卦、婴戏、人物、梵文、寿字、三星、寿星、博古等纹饰。寓意纹饰有:太平有象、三羊开泰、五子夺魁、五谷丰登、蝴蝶探花等。

缠枝莲花布局疏朗,层次清晰,但画的呆板不活泼,枝干看不出粗细、顿挫的变化,绘画技巧上缺乏功力。人物描绘采取夸张手法。整体艺术水平不高。

民窑器题材有花鸟、云龙、团龙、云凤、蘷凤、云蝠、云鹤、山水,八卦、寿星、八仙、婴戏等。

人物形象大多生硬,面部鼻骨高直隆起有勾,俗称“鹰钩鼻”。这种特殊夸张的手法,为咸丰时较典型的时代特征,并沿用至同治时期。山水层次欠清晰,无立体感。

款识

编辑

咸丰官窑青花瓷款识,以楷书为主,字体柔美秀丽,一般没有圈或框,多数是青花“大清咸丰年制”六字楷书款,堂名款很少。

民窑有年号款,“大清咸丰年制”,楷书与篆书并用,以楷书为主,篆书为辅,六字或四字二行。还有印章款,篆书多图章式印款,有的较草率,甚至连笔画都不全。[2-3]

[4]

我国早期青花瓷研究有重大发现


新华网北京4月25日电(记者任忆)由北京艺术博物馆馆长带队的赴土耳其陶瓷考察团近日满载而归。此次考察对我国早期青花瓷的产生、发展、原料、纹饰、造型、用途及在国外的地位等都有重大发现。

起始于元代的青花瓷是我国陶瓷史上的一个重要品种。由于其在当时多用于出口,所以目前国内保存不多,精美器品更是少见。

据介绍,青花瓷美丽的蓝白色调是伊斯兰教民族最崇尚的色彩,在12至14世纪的中西亚地区,中国青花瓷器被历代伊斯兰统治者、各大小苏丹王奉为最珍贵的器物使用和收藏,因而这里成为青花瓷器主要的进口国。这些具有数百年历史、造型硕大、纹饰丰富的元、明两代青花瓷器,仅在土耳其就藏有数百件。然而,对这批稀世珍宝最有发言权的中国专家学者,却始终无缘与之见面。

这次由国内著名陶瓷史专家组成的考察团,对土耳其托普卡比博物馆及其文献、墓葬、民俗和古代仿制中国青花瓷遗址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考察研究,取得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看到了许多想像不到的青花瓷极品,从中看出汉文化、土耳其文化和藏文化的融合和各种文化的相互影响和吸收,尤其是中国瓷器对世界陶瓷生产的影响。(完).

成化早期青花瓷有苏麻离青吗


苏麻离青是我国古代瓷器釉料的一种,早在明代的永乐年间我国就出现了苏麻离青,就更不要说在成化年间早期是否会有苏麻离青了。我国最早的一匹苏麻离青是由郑和其次下西洋从伊斯兰带回来的。在明代的万历年间我国就已经釉料明确的苏麻离青瓷器的历史记录,简单的来说苏麻离青是属于低锰高铁类的钴料,其颜色呈浓重的翠青色,色性稳定,在适宜温度的烧制下呈现出宝蓝色般的色泽,十分的好看。其中用行内人的话来说:“苏麻离青就是在烧瓷器的时候王瓷器上画画的染料,就是现代说的染色剂”。

苏麻离青——这种釉料是在我国古代元朝中后期,在青花瓷制作中使用最多的一种釉料。尤其是在明永乐、宣德以及成化年间的早期使用的最为广泛,在早期所使用的苏麻离青釉料所制成的青花瓷器会呈现出铁锈斑,在瓷器的釉面上也时常会出现缩釉和棕眼的现象,而且釉面积釉和露胎也是经常发生。

由明代成化年间早期所制成的青花瓷器的胎质厚而重,其瓷器的器壁也相对于其他朝代的瓷器来说比较厚重,瓷器的造型也是以大件瓷器为主,在胎釉的着色用料方面,聪明的瓷匠们用进口的苏麻离青料与国产料混合使用,使烧制出的瓷器呈现出深蓝色中略微带一点紫色,形成了所特有的魅力之处,也正是因为这用釉料混合使用所产生出蓝中带紫成为了鉴定元代瓷器的重要手段之一,毕竟在大多数现代的仿制瓷器中,都只是在青花釉料中简单的加一点氧化铁粉,而不可能加入进口的苏麻离青,虽然氧化铁粉在高温的烧制下也会呈现出蓝中带紫,但是在显微镜的观察之下它就会原形毕露,呈现出矿渣状的斑点,而在真品的元代瓷器中是不会出现的。

对于苏麻离青的使用来说,他有重要的四个历史时期,一是我国古代的元朝晚期;二是明朝的洪武时期;三是明朝的永乐年间以及正德年间;四是明朝的正统年间、景泰年间以及天顺年间,这是个时期也被内行人称之为陶瓷史上的“空白期”,虽然说成化早期年间不属于苏麻离青这四个重要历史时期之间,但是成化早期是苏麻离青釉使用的重要过渡阶段。因为瓷器的烧制技艺的不同以及对火候的把握和还原氧化物的不同,苏麻离青釉在各个历史时期所烧制出的颜色也略有不同,其最有代表性的苏麻离青瓷器还当属永乐年间和宣德年间所烧制而成的瓷器。

苏麻离青釉料是我姑瓷器历史中最为重要的釉料一直,尤其是烧制出颜色呈发色蓝艳、晶莹亮丽,就好似是在瓷器釉面之下镶嵌了蓝宝石一般光彩夺人,这种蓝色就好似是现代美术绘画中的紫罗兰色,在颜色的汇集之处还有明显的类似黑的结晶斑块,这算是一种烧制的缺陷,但是也正是因为这种缺陷成为了现代工艺无法仿制之处,反倒是成就了苏麻离青。

成化青花瓷精品欣赏及价格:

1:明成化青花缠枝秋葵纹宫盌,尺寸:14.5 厘米,估价:咨询价,成交价: HKD 141,240,000 ,成交时间:2013-10-08,拍卖公司:香港蘇富比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3年秋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大明成化年制》款。

宫盌弧壁圆滑,口沿微撇,隽秀蕴藉,犹如华葩半开,臻埏埴之巅。淡蓝宜漫抹,浓青善勒骨。外壁巧绘秋葵连枝,蜿蜒曲回,四美竞妍,柔瓣散舒,幽芳怒绽。嫩叶有芒掩映花间,新蕾无意独伫媖娴。盌心团花框双圈,葵瓣旋卷而发。内壁环饰连枝秋葵,与外壁类同,然姿影稍异,更添意趣。盌沿里外、足上各缀弦线二道。通体罩施釉料,透亮若脂,润泽如玉。器底署青花二行六字双圈楷款。

2:明成化青花瓜瓞绵绵纹宫盌,尺寸:15.4厘米,估价:HKD 50,000,000 ~ 70,000,000,成交价: HKD 64,600,000 ,成交时间:2016-04-06,拍卖公司:香港蘇富比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6年春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大明成化年制》款。

成化(1465-87年)御窑烧制之宫盌,娴雅秀丽,质臻至美,古往今来,无可望其项背。青花瓷以成化宫盌最具代表性,而成化瓷亦为中国御瓷最为珍罕的逸品。成化瓷以宫盌及鸡缸杯最为人熟知,于中国瓷器历史上虽昙花一现,但却流芳百世。无论博物馆及私人收藏,或引收藏宫盌为傲,或梦寐求之。绘瓜瓞纹之宫盌,传世仅只十二件,本品正属其一,而同类宫盌,多绘十六瓜果,而本品则瓜果繁多,共绘二十二件,瓜瓞延绵,且纹饰独特,诚为珍品。宫盌,乃青花瓷盌,应为宫廷餐具,仅制于1480年代,前后共十年。宫盌瓷质上乘,造工精细,后人难及,兼且比例触觉美感皆无可比拟,纹饰设计含蓄隽秀,笔法写意,构图巧妙,引人入胜。

成化御窑瓷器,由朝廷严格监管制作。多种瓷盌器型,发展于宣德年间,然而宫盌之形,乃后期创制,曾设计十一款宫盌,其中十款绘花卉纹饰,仅有一款绘果纹。成化瓷器,乍看或似朴实无华,经仔细鉴赏,方显雅韵,宫盌亦然。此类器并非供远观炫示,而应静心观赏,方能体会瓷匠之臻艺,瓷质之上乘,触感之温润,白瓷青花之隽秀,及纹饰独特设计之精妙。成化纹饰,笔法独特。御瓷纹饰以精确为典型,成化瓷器则笔法灵动写意,不为成规所困。如本品之宫盌,盌身瓜瓞纹应均分三组,每组构图有别,分别绘六、六及四个瓜果(图一),本盌乃唯一例外,三组瓜瓞纹各挂八、七、七只瓜果,然而瓜瓞分布精巧,乍看之下,各组纹饰似乎构图相同,整体比例匀称,和谐一致。

3:明成化青花萱草纹宫盌,尺寸:14.9厘米,估价:咨询价,成交价: HKD 56,738,000 ,成交时间:2019-10-08,拍卖公司:香港蘇富比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9年秋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款识:《大明成化年制》款。

宫盌弧壁圆滑,口沿微撇,隽秀蕴藉。淡青细笔,画出萱草婉丽,内外各绘四美连枝,蕊上花丝或露或藏,伴以长叶、弯茎,蜿蜒有致。看似循规守律,细观却谙匠心巧运,一花独簪曲瓣儿,单叶傲占枝茎上,便是盌内团花畔,也有一叶妙分岔,更添意趣。通体罩施釉料,柔润如玉。器底署青花双圈二行六字楷书款。

此宫盌图案柔美雅绝,同类中最罕。同以萱草为饰者,传世仅知伦敦大英博物馆两例,同时在该馆展出。纵观三盌,其萱草描绘独特,壁内外各画四花,其中两朵花丝外展,上缀花药,自然如生,下承尖细长叶,柔然曲卷。另有一式宫盌也绘相类花种(见图三),且较此普遍,所画朵妍花蕊内藏,仅以中心白点交代,且瓣片中轴脉络清晰,叶非纤长。两式宫盌,纹饰布局甚为接近,器内、足外均绘弧曲连枝,方中见圆,各发四葩绽放,盌心加缀团花,疏朗秀逸。

4:明成化青花缠枝秋葵纹宫盌,尺寸:14.7厘米,估价:HKD 40,000,000 ~ 60,000,000,成交价: HKD 56,120,000 ,成交时间:2014-10-08,拍卖公司:香港蘇富比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4秋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大明成化年制》款。

宫盌弧壁圆滑,口沿微撇,隽秀蕴藉,犹如华葩半开,臻埏埴之巅。淡蓝宜漫抹,浓青善勒骨。外壁巧绘秋葵连枝,蜿蜒曲回,四美竞妍,柔瓣散舒,幽芳怒绽。嫩叶有芒掩映花间,新蕾无意独伫媖娴。盌心团花框双圈,葵瓣旋卷而发。内壁环饰连枝秋葵,与外壁类同,然姿影稍异,更添意趣。盌沿里外、足上各缀弦线二道。通体罩施釉料,透亮若脂,润泽如玉。器底署青花二行六字双圈楷款。

成窑美器,堪称景德镇御窑制瓷至臻典范,展现工匠巧思创新与卓越技艺。其原料凝炼,艺术表现登峰造极。所绘纹样,推陈出新,风格独特。成化御瓷胎釉精致,于景德镇至上唯一,触觉美感无可比拟。其釉面细腻如脂,把玩手中,赏心愉悦。其瓷质柔和温润,即由图像可辨。成化瓷器,历经初期沿袭宣德风范,而后转变过渡,显露新姿,直至末期成熟,其风格循序渐成,惟成化晚期寥寥数年间(一说1470年代末至1480年代初,亦或仅于1480年代),宫盌品种应运而生。相较宣窑釉面之透亮微青,成窑白釉更显安靖温润,幔罩青花,雅致细触。所用青料,细炼精纯,成色均匀如一,细腻柔和,大异于宣德青花之浓重青翠,厚堆铁斑。历经数年由中东进口「苏泥勃青」料,青花发色深沉凝重,国产「平等青」于成化一朝得以应用,或单独成器,或与进口钴料相配,以创清丽淡雅特质。成窑绘饰简约隽秀,不矫造作,更有意疏离前朝形制,转而关注材料本身。

5:明成化青花折枝花卉纹卧足杯,尺寸:7.8厘米,估价:HKD 15,000,000 ~ 20,000,000,成交价: HKD 33,850,000 ,成交时间:2017-04-05,拍卖公司:香港蘇富比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7年春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大明成化年制》款。

6:明成化青花缠枝黄蜀葵纹宫盌,尺寸:14.7厘米,估价:咨询价,成交价: HKD 31,480,000 ,成交时间:2006-10-07,拍卖公司:香港蘇富比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06秋季艺术品拍卖会。

7:明成化青花「竹溪六逸」雅集图罐,尺寸:高23.5厘米;宽24厘米,估价:RMB 12,000,000 ~ 22,000,000,成交价: RMB 27,025,000 ,成交时间:2018-06-19,拍卖公司: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北京保利2018春季拍卖会。

明成化“竹溪六逸”雅集图罐,直口丰肩,斜直腹,造型饱满,圈足修整精细硬朗,胎质晰白坚致,通体施釉清透明润,颇有玉质感。外壁青花描绘纹饰,呈色柔和淡雅,正是典型的成化平等青发色。画面布局层次分明,口沿下绘朵云纹一周,肩部和足胫部分别为细瘦的蕉叶纹和变形的莲瓣纹,腹部为主题纹饰“竹溪六逸”雅集图。其绘画颇见意趣,迤逦的流云将画面分隔成两个部分,一侧庭院中有二人对坐弈棋,另一人陪坐观战,有两总角童子立于一旁随侍,一人持手杖,一人抱古琴。另一侧绘一人立于楼阁石阶前,回首平举左手指向远处,似在大声吟诵诗篇,不远处站着的两人正在倾听品味,后又有一童子侍立,场景感十足。整个画面构图疏密有致,极见章法,尤其是借用连续的云气纹使树石楼阁自流云中隐现、同时将画面分隔为不同场景的手法十分巧妙,极富戏剧效果,仿佛观看一出舞台剧一般。此罐绘画笔法细腻,线条流畅,人物比例准确,可见画工有极深的白描功力,讲究线条的表现力,脸部的线条纤细柔和、精准,使每个人物栩栩如生又相互呼应,衣纹表现富有动感。整体笔法既圆润精细,又纵横洒脱,表现了古代高士飘逸的神情,超凡脱俗的气质和高雅的生活情趣。

8:明成化青花缠枝莲瓜棱甘露瓶,尺寸:高27.5厘米,估价:RMB 12,000,000 ~ 18,000,000,成交价: RMB 26,450,000 ,成交时间:2016-12-05,拍卖公司: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北京保利2016秋季拍卖会。

本品器形别致秀挺,线条柔美舒畅,竹节式长颈,口沿饰海水纹,颈与腹部分别绘不同方向的缠枝宝相花纹,枝蔓舒卷缠绕,颇见画笔之灵动挥洒,肩与足墙饰勾莲石榴纹,规整而生动,深得双线勾勒填色技法之精妙。其纹饰层次丰富,却毫无繁密之感。胎质坚致细腻,细白中闪米黄色,迎光透视呈牙白色;釉汁莹白凝厚,抚之润泽如玉,青花浓淡二色分明,色泽略见深沈,幽雅而不媚弱,一展成窑轻盈秀雅的艺术风格。无款,实为礼佛之器沿用永乐成例,故而不落年款,其品格之高更在写款者之上,故成窑之美重在质量与内涵。

9:明成化青花狮子戏球纹大盌,尺寸:20.6厘米,估价:HKD 3,000,000 ~ 5,000,000,成交价: HKD 15,700,000 ,成交时间:2017-04-05,拍卖公司:香港蘇富比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7年春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大明宣德年制》仿款。

此盌纹饰及率意画风承宣德风范,亦吻合其成化初年之断代。成化一朝,以宣德青花为模范,故犹以借鉴。本品盌底着仿款,或藉此述其灵感所出,并表对先朝成就之尊崇,更显对宣德瓷之青睐。此盌虽似宣德,然其钴青流畅,且无黑疵,乃典型成化初年青花特征。

各个时期的青花瓷有什么特点?


各个时期的青花瓷有什么特点?青花瓷是我国瓷器艺术品中的皎皎者。特别是流行小天王的一曲‘青花瓷’让更多的外行人喜欢,并开始关注青花瓷这一美丽的艺术品。所以特意介绍一下各时期青花瓷的特点。大家一起来看看。

(一)唐青花唐代的青花瓷器比较少见。目前较统一的说法是,唐青花主要是由唐三彩的蓝彩釉转变而来的。它的主要特点是:

1,白瓷。

2,釉下有点钴蓝。

3,它的烧成温度在摄氏1300度以下。

(二)宋青花青花经过唐朝的初创期以后,并没有迅速发展起来,而是走向了衰败。所以现代社会中的宋青花也不多见。但宋青花的学者对各种遗迹的发掘确定了宋青花的几个特点:

1。宋青花的胎质一般较粗,多为灰白色胎。也有部分宋青花胎质细腻,胎色洁白。

2。宋青花的青花发色为蓝黑色或者蓝灰色。青花呈色不鲜艳,有的甚至会带着黑。

3。宋青花的纹饰主要有菊花、牡丹、花草纹、树木、圆圈纹、波浪纹和文字等,纹饰简单,仅在少数器物上有比较复杂的纹饰。

4.宋青花多为实用器物。

(三)元青花元青花瓷开辟了由素瓷向彩瓷过渡的新时代,其富丽雄浑、画风豪放,绘画层次繁多,与中华民族传统的审美情趣大相径庭,实在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朵奇葩,同时也使景德镇一跃成为中世纪世界制瓷业的中心。元青花的几个特点:

1.胎体较厚重、胎质坚硬。

2.元青花的釉色白中微闪青,莹润透亮。有的会呈现出带透明的玻璃质感。

3.元青花的钴料有两种,一种是进口的苏麻离青,这种料发色浓重鲜丽呈青翠浓艳;另一种是国产的青料,产料青花发色呈蓝中泛灰,发色没有苏麻离青料那么鲜亮。

(四)明清青花明清时期是青花瓷器达到鼎盛又走向衰落的时期。

首先在明永乐、宣德时期是青花瓷器的发展达到了一个高峰,这时的艺术品以制作精美著称;到了清康熙时更以著名的“五彩青花”使青花瓷发展到了巅峰,并且大量出口到外国;而到了清乾隆以后因为当时的皇帝更重视粉彩瓷的发展,所以逐渐走向衰退,虽在清末(光绪)时一度中兴,但最终无法延续康熙朝的盛势。但总的说来,明清时期的青花瓷制作精美,烧造技术成熟,制作广泛,造型极为丰富。瓷胎质量很高,胎体坚白细润,釉面质量完美,釉质莹润细腻、透亮光洁,青料墨分五色、七色、九色之多,画工生动细腻,写实性强。其制作水平代表了中国古代青花瓷制造的巅峰。

现在您了解各时期青花瓷的特点了吧。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从唐朝的初现,到宋朝的平静,再到元代的爆发,直至明清的高潮与结束。这一系列的变故带给了青花瓷无与伦比的魅力,是收藏礼品界的大热。

清早期青花瓷纹饰断代浅说


大凡喜爱中国古瓷者,绝大多数爱好青花瓷。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即古玩界俗称清三代生产的青花瓷被誉为我国制瓷工艺的又一历史高峰,是目前古瓷收藏者热衷追逐、寻觅的主要目标。

瓷界的朋友都知道,古瓷鉴定主要是辨伪与断代两个方面。在识真的基础上,倘能掌握一些断代的方法,据证以断,循理以求,势必对进一步提高自身鉴赏能力,克服模糊臆断、避免以讹传讹,大有裨益。

青花瓷器的断代与其他瓷器的断代既有相同所在,又有不同之处。识别器物的时代风格是相同的,不同的是,一般瓷器的断代主要看造型,而青花瓷器的断代主要是看纹饰包括主题纹饰和辅助纹饰 。

笔者多年来一直不懈致力于古瓷和书画的收藏与研究,赏玩之余,经验点滴积累成领悟。下面将以纹饰为主要依据判断清三代青花瓷年代的认识归纳成如下几点:

一、先观色调。即古玩界俗称的发色。细观青花色调的变化可以找到时代、分期上的区别。

康熙青花瓷色调以翠蓝色为主流,画面浓淡相间,层次分明。早期蓝中带灰,有的偏灰黑色。深沉、灰暗,或者迷混。十年以后逐渐出现浓深、浅淡与稳定几种色调;中期青翠艳丽或轻淡,呈色技术达到巅峰,佳者被称为宝石蓝,明显有别于早、晚期。晚期浅淡或灰暗色居多,有晕散。

雍正青花色调主要有黑蓝、浅蓝、青翠和晕散数种。用色深沉,无漂浮感,但色泽远不及康熙鲜翠艳丽,色阶层次减少。晕散的呈色加上雍正釉面多有细橘皮纹现象,具仿明宣德的效果,重笔点染形成的黑疵是其独具的时代特征。

乾隆青花色调,很多人以为只有正蓝色一种,呈色深厚稳重,事实上对乾隆青花瓷稍作深入研究的人大都知道早期色调仍有雍正晕散出廓的特征,呈色欠稳定;中期以后才逐渐形成正蓝明快的色调,不但稳定清楚,而且和谐统一。虽然还有少量器物蓝中泛黑,层次不清,但色泽仍然凝重沉着;晚期色调稍显青灰,以民窑最为突出。

二、次辨图样。分辨图样题材内容及表现形式可看出时代特征。

清三代青花瓷图样装饰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单纯的纹样,如各种缠枝花纹以及龙凤、云雷、回纹等;另一类是以山水、人物故事、花鸟等为主题的图案。题材内容往往还与当时皇帝的爱好、意愿及时代风尚分不开,如康熙崇武,刀马人物在图案中有重点表现。雍正时期流行赏赐瓷器之风,赏瓶以白地莲花为主要纹样,并以海水纹饰绘瓶口者为多,表示为官以清白廉洁为重,海水则象征四海升平为意;乾隆本人则力倡松竹梅三友图和群仙捧寿之类的吉祥图案。

每个时代图样都有其不同的时代特色。康熙早期以山水楼阁人物、云龙瑞兽、花鸟鱼虫为主。鱼龙变化、双犄牡丹、冰梅纹饰是特色图样,还出现福寿等吉祥文字;中后期题材广泛,有山水人物、翎毛花卉、仿古铜器纹、博古、寿意、龙凤、禽兽图等。历史、戏剧故事的刀马人,神话传说中的神仙罗汉和以雄狮、麒麟、独角兽为题材的三兽图,长篇诗文词赋等是其独特的画面。

雍正偏重图案化。以花卉内容最为丰富,常见的有牡丹、桃花、海棠、莲花、菊等。折枝花果、缠枝勾莲、蝙蝠仙桃是其典型图案。从器内延伸至器外的画面,又称过枝花、过墙花及过墙龙兴起。此时与康熙比较,有两个减少,一是刀马人较少见;二是大幅的山水图显著减少。

乾隆图样更丰富多彩。除传统的题材外,尤多封建伦理和福禄寿寓意画面。石榴百子、五福捧寿、三羊开泰、五子登科、八吉祥等祈福求祥的内容盛行此朝。另外,赞颂和粉饰太平的图样也有较多表现。如安居乐业、喜上眉梢、丹凤朝阳、渔樵耕读等。但构图流于机械,布局繁缛满密,意境也偏俗。

三、再察画法。古玩界俗称画派。考察画法同样也可看出时代特征。画法的时代个性主要体现在画风和技法两个方面。

先谈画风。康熙早期仍有顺治绘画遗风,豪放粗犷与精细工丽并存;中期深受明末清初画家董其昌、刘沣源、华岩及“四王”等人的影响,构图舒展,意境深远;晚期承上启下,绘工细腻,用笔纤细,但人物景致布局明显缩小。

雍正上承康熙晚期的清秀风貌,笔触更趋精细纤柔,构图疏朗,简洁清晰。山水画仍以“四王”院画为宗,花鸟画则多受恽寿平没骨绘法影响。

乾隆时期,文化艺术得到长足发展,前朝及当时名画家对瓷绘都有一定影响。此时山水绘法多宗董浩、张宗苍,婴戏多本金廷标,花鸟则多据蒋廷锡。

如能将不同时期画风上的一些主要特点把握住,自然可以当作划分时代的一条重要线索。

后说技法。技法即指笔墨的表现手法和技巧。

康熙早期用粗线勾勒平涂技法,填色准确;中期起以细线双勾分色技法为主;晚期则以涂染技法为多。

重笔点染技法是雍正一朝仿永乐、宣德的典型风格。线条中用浓料重笔点染,以摹拟苏勃尼青黑斑及晕散的效果。

乾隆朝有单线平涂和单线平涂后点染技法两种,后者占主导地位。线条平滑均匀,填色一丝不苟。与雍正朝不同的是其青料点染的笔触短而圆。

将上述特征把握住,自然可以运用自如,甚至一探其要处即能大体解决问题。

试据山水图画法上的时代区别为例以证。画风上,康熙早期山水图以意笔抒画,与明天启、崇祯较接近;中期以色料浓淡深浅来表现山水远近高下的层次;晚期受“四王”和华岩影响,层层叠峰,意境高古。雍正山水已由康熙时的顶天立地满布器身改为画面缩小退居一隅,悠远空灵。设色也比康熙浅淡,而用笔更为细腻,山石的层次也改以线条来表现。康熙时近树低于远山,雍正时则近树高于远山。乾隆早期山水以村野亭台、屋宇树石为主景,构图上继承雍正传统,疏朗开阔;中后期山水繁缛细腻,但远近高下表现得较为得体。

技法上,康熙时绘山石多采用长披麻皴和大斧劈皴,并以分水法做出幽菁清新、浓淡相宜的渲染来表现山体的立体感;雍正时绘山石少用长线条的披麻皴和粗犷的斧劈皴,多用长短结合、细碎繁琐的线条来表现山体的立体感;康熙山石的阴阳向背主要靠分水的浓淡来体现,分水的浓淡反差较大,易使山石棱角鲜明;而雍正时则多靠线条的疏密来体现,只表现山石褶皱的复杂;乾隆时绘山石层次感不强,远山只涂抹不勾线,近石重笔苔点布满,以民窑器为盛。康熙时画树技法也与雍、乾明显不同。康熙时画树,枝干喜用披麻皴,老笔纷披,奔放有力;雍、乾时绘枝干,只是描绘皴点,功夫虽细,但笔力纤弱。仔细从它的起落转折等处看清笔法,会更有助于我们的鉴定工作。

最后需说明的是,拙文所列断代说法都是一种参考。它仅表明通过研究,笔者得出的一种初步认知,提出来与读者交流。当然,执此一端即轻下判断结论,也许还欠全面,倘若能进而结合造型、胎釉、款识等鉴定方法,互相印证,殊途同归,如是识别,当更见科学、明晓。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元早期青花瓷有何特点》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元早期青花瓷有何特点》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元青花瓷器气泡鉴别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