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历史和元代白瓷

元是一个游牧民族,它在很多地方跟辽、金、西夏有类似之处。元世祖忽必烈在1227年灭西夏,1234年灭金,1279年灭南宋。1271年,元定都北京,当时叫大都。元在至正十五年(1278),统一中国之前就设立了浮梁瓷局,这是中国的行政政府第一次在景德镇设立官方管理瓷器的机构。这个机构设立后的第二年,元就把南宋灭掉了。浮梁就是景德镇,浮梁瓷局官九品,芝麻官,非常小。虽然官阶非常低,但它毕竟是一个行政机构。

元朝人开始对瓷器生产有比较明确的分工和记载。烧窑的人都记录在案了,每个人都是让烧什么就烧什么,如果超出规定的范围,可能就要受罚。凡是犯了错误的人,一律问罪。如果发生欺蒙,牙人,就是中间的掮客、经纪人;商人;甚至运输公司都要一起担当罪过。

元朝有一点跟辽、金、西夏不同,它的对外交流非常多。元帝国输出的地方包括中亚、西亚、东南亚、东非、北非、西非,触角伸得比较远。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当时到中国来转了一大圈儿,写了《马可·波罗游记》,对后来欧洲了解中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元朝沟通中外文化的能力比较强,但同时又是一个崇尚武力的朝代,所以对中原的伤害相对来说也比较大。元对中原的不利有这么几点:一、战争的破坏。元人确实是横扫千军如卷席,一直都打到欧洲去了。二、元是个游牧民族,比较相信武力,漠视农耕,觉得种地这件事不重要。其实如果所有人都觉得不重要,就麻烦了。元人是靠抢,可别人不能靠抢。再有,元人对文化也比较漠视,所以这时文人的地位开始下降,完全不如宋朝。

景德镇在元代建立了浮梁瓷局,烧造了很多优美的陶瓷,比如蓝瓷、白瓷、红釉、釉里红、青花瓷等。其中元代特有的瓷器青白瓷到了元代,塑造的东西就多了,比如观音像。工匠利用瓷土的特性,塑造出元代观音,观音带的璎珞都具有少数民族的特征。首都博物馆就藏有一件。

青白釉观音坐像

元代景德镇追求白瓷是因为元朝人“国俗尚白”,“以白为吉”。首都博物馆还收藏了一件元代景德镇的白瓷多穆壶。多穆壶是蒙古人专门装奶茶的,汉族人不使。壶的形状跟汉族的壶完全不一样,这些少数民族特征都可以在瓷器中反映出来。

白瓷多穆壶

元代烧的白瓷叫枢府瓷。“枢府”指元代的枢密院,是国家的中枢神经。枢府瓷是官方定烧的瓷,白瓷,上面常写“枢府”二字。民国时期,枢府瓷的地位非常高,后来人们开始喜欢花花绿绿的瓷器的时候,就把它看得比较低。明朝《新增格古要论》中提及“元朝烧小足印花者,内有枢府字者高”,说得很清楚,只要写上“枢府”两个字,就知道是元朝的官窑了。

编辑推荐

新安海底沉船中的元代外销瓷掠影


清雍正青花矾红描金竹石牡丹纹盘 高4.1厘米 口径37.8厘米 足径21.8厘米清乾隆镂空青花吉庆如意纹盘 高2.7厘米 口径23.7厘米 足径4.2厘米清乾隆模印开光青花楼阁山水纹瓶 高28.8厘米 口径5.9厘米

清康熙青花仕女春水照影图盘 高5.3厘米 口径33.7厘米 足径19.1厘米

外销瓷回流进入收藏市场,已经成为近来颇受关注的一个现象。2010年2月4日至5月9日,首都博物馆与北京福海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就曾在首都博物馆举办中国清代外销瓷展,共展出192件(套)精品,为观众提供了一次集中感悟清代外销瓷的难得机会。

16世纪起,由于东方航线的开辟,中国外销瓷器大量输入欧洲,仅在18世纪的100年中,中国瓷器输入欧洲的数量据最保守的估计也在6000万件以上。从中国瓷器大规模远销欧洲开始,代表东方美学的中国瓷器艺术就以其特有的风格影响着这个时代的欧洲艺术。它在中国陶瓷彩绘艺术的基础上,融合欧洲的文化艺术,创造出那个时期独具特色的瓷器制品。

欧洲人在很长时间内都以为,中国瓷器是一种含有贝壳原料的制品。它以其纤细淡雅的情调激发了欧洲人的想象力,甚至于催生了一个艺术时代。此外,瓷器上绘制的山川屋舍、人物服饰乃至于神话传说,都间接将中国文化向西方输出。正如《西方人眼中的中国陶瓷艺术》一书中所说:“瓷器作为一种文化,既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在欧洲人最先倾倒于瓷器的物质因素后,也逐渐被它的精神内容所折服。瓷器的细腻、精巧、温润慢慢成为一种被广泛认同的美学风格,再加上其他因素的推波助澜,形成了欧洲盛极一时的洛可可艺术风格。”

以追求柔媚细腻为情调的洛可可艺术,喜欢用贝壳、旋涡、山石、卷涡、水草及其他植物等花纹作为装饰题材,其追求视觉华丽和舒适实用的风格在中国瓷器艺术中得到印证——晶莹光润、精致秀美、接近大自然的色彩。

本次展览再现了清代,尤其是18世纪中西文化交流的过程,体现了中国瓷器艺术在18世纪中西方经济与文化交流上所起到的举足轻重的作用,反映了国内学者对清代外销瓷研究的现状。此展无论是对普通观众,还是对瓷器爱好者、瓷器收藏家以及研究中西文化交流史的学者而言,都是很好的机会。

元代官府的高级定瓷:卵白釉瓷


元 卵白釉“太禧”铭印花云龙纹盘

元 卵白釉折腰碗

卵白釉是元代景德镇窑在青白瓷基础上创烧的一种高温白釉瓷器,因釉色多白而微微泛青恰似鸭卵而得名。过去由于传世和考古出土的卵白釉器物上常见在模印纹饰间印有对称的“枢、府”二字铭文,故又有枢府釉的别称。“枢府”即“枢密院”的简称,是元代掌管军事的最高机关,这些印“枢府”铭的器物无论在胎质、釉色还是制作工艺上,均比当时的其它产品略胜一筹,是景德镇受命专门为其定烧的官府用瓷,但传世卵白釉器中除印“枢府”铭外,还见模印有“太禧”即元代朝廷掌管祭祀机构“太禧宗煙院”的简称,以及“福禄”、“东卫”、“昌江”、“天顺年造”等铭文的器物,因此现在研究者均认为应以符合学术规范的卵白釉来命名这一品种。

元代卵白釉瓷器的胎体一般较为厚重,器物施釉比较匀净,由于釉中含钙量较低,而含钾、钠成分较高,高温下黏度大,所以釉层较厚,釉面呈失透状,釉质温润,光泽内敛,色调均匀无开片,有的制品釉面有小棕眼。

元代卵白釉瓷造型不见大器,多为盘、碗和高足杯等器型小巧的圆器,其中碗式见有折腰碗、斗笠碗、撇口碗等,以折腰碗最为典型,它的器型特点是撇口、斜壁,下腹呈直角形内折,小圈足,也有的为平实的小底足。而明《新增格古要论》“古饶器”条中所载“元朝烧小足印花者,内有‘枢府’字样者高”,指的就是这种碗式。此外,传世卵白釉碗的器足也有元代景德镇产品的普遍特点,底足多无釉,外底心常有脐状凸起,削足规整,一些采用垫饼支烧的器物,底部常现火石红色砂底,并有褐色斑点,足墙边还常粘有砂粒。

元代卵白釉瓷的装饰方法相对简单,主要为本色印花装饰,纹样题材以各种花卉纹为主,亦有龙凤、云鹤及八吉祥纹等。由于器物施釉普遍较厚且呈失透状,所以传世器中一些制品内壁釉下模印纹饰往往显得不甚清晰。

元代釉里红鉴赏


釉里红创烧于元代,是瓷器釉下彩装饰手法之一。截至目前为止拍卖所收录的釉里瓷器拍品的总拍量为5328件,总成交额为172322万元。有关资料介绍,“釉里红”是将含有金属铜元素为呈釉里红瓷器色剂的彩料按所需图案纹样绘在瓷器胎坯的表面,再罩以一层无色透明釉,然后入窑在1350℃以上的高温还原焰气氛中一次烧成。

釉里随着收藏界“元青花热”的持久不衰,元釉里红更成为热中之热。元代时期的釉里红瓷器,一直都是市场上相对比较少见的高古类古陶瓷。而在收藏界一提及元代釉里红,行家们通常想到的都是玉壶春瓶或大碟,而关于方形的釉里红古瓷则相对比较罕见。

在一本收藏协会的会员藏品集刊物中,刊登了广东省收藏家协会理事、广东文物研究会理事何满光先生所收藏的一件元代釉里红古瓷。该盆为方形,如意云头足,平沙底。盆口为长方形,四壁微向下收。胎土细腻,烧结坚密。器壁用青花绘栀子花、荷花、菊花和梅花,笔法简练洒脱,青花发色温润典雅。“该盆的器形非常独特,查阅相关图录并不多见。”何满光说。“但在1995年的中国嘉德[微博]拍卖公司的秋拍中,就有一件类似造型及纹饰也相同的方盆拍品,其估价为50万~70万元人民币。” 据何伯的仔细对比,两者有着许多的共同特征。他透露:“釉里红线绘,即在瓷胎上用线条描绘各种不同的图案花纹,这是釉里红最主要的装饰手法,但由于高温铜红的烧成条件比较严格,往往会产生飞红的现象。”一般真品的古瓷气泡洞都会有相当的钙化程度,显露出时间的痕迹。穿孔气泡通过尘埃的不断累积,通常都是自然均匀地“铺垫”出来。“而新仿的古瓷,气泡往往是填平而又饱满的。”何伯说。

古代瓷器:元代釉里红鉴赏


釉里红创烧于元代,是瓷器釉下彩装饰手法之一。截至目前为止拍卖所收录的釉里瓷器拍品的总拍量为5328件,总成交额为172322万元。有关资料介绍,釉里红是将含有金属铜元素为呈釉里红瓷器色剂的彩料按所需釉里红线绘,即在瓷胎上用线条描绘各种不同的图案花纹,这是釉里红最主要的装饰手法,但由于高温铜红的烧成条件比较严格,往往会产生飞红的现象。一般真品的古瓷气泡洞都会有相当的钙化程度,显露出时间的痕迹。穿孔气泡通过尘埃的不断累积,通常都是自然均匀地铺垫出来。而新仿的古瓷,气泡往往是填平而又饱满的。何伯说。

元代珐华器陶龙


藏品描述:陶制龙,体型硕大,长1.98米,宽0.50米,高0.70米,通体有施釉痕迹,但颜色已经剥落,除龙头以外部位均有龙鳞,龙背顶部有波浪形的鳍,龙头较长,龙嘴大张,青齿獠牙,下颚有须,龙目圆睁,脑后有鬃,但双脚已经明显缺失。龙腿强壮,身下有云雾缠绕。

藏品来源:藏家景先生

鉴定专家:中国国际收藏协会瓷器鉴定部主任高肃

鉴定结果:元代珐华器宫廷建筑构件

鉴定理由:这件陶制的龙,实际属于古代的珐华器,亦称珐花器或法花器,是一种以蓝、绿、黄、紫、白等多种釉色为基调的低温彩釉陶瓷器。山西和景德镇的珐华器在制作工艺上基本相似,主要区别于胎质和釉色,由于这两种珐华器生产工艺的复杂和特殊,制作历史的短暂以及其生产的地域相对较少,所以,能保存完好、流传至今的产品并不多见,传诸于世藏宝于民的精品更是凤毛麟角。这件藏品的胎质明显为陶,因此判断为山西所造珐华器。

从琉璃的制作工艺上讲,珐华器因产地和时代不同在胎质上也存在着明显不同。按照《古瓷鉴定指南》一书的说法:“蒲州一带所出者,系元代末年之物,其胎纯系土定胎,其釉纯似玻璃釉,然仍系料质,其蓝如深色宝石之蓝,其紫如深色紫晶之紫,其黄质如金箔,惟比金箔色略深透耳,孔雀绿一色尤为鲜艳,垂釉之处亦不发黑,其釉上之绿比他釉另外透亮,与绿水一般,其底里之绿与翠玉之菠菜绿同。潞安、泽州一带所出者,系明代初年之物,以透花瓶罐等件为最多,其胎有江沙、白沙两种,其胎质极糟,其性极糠,以刀刮之,其屑即落,其釉亦系玻璃釉,为各色较元末略灰耳。” 这段记载也佐证了此件陶龙的年代为元代。

在装饰技法上,这件珐华器采用了压模、捏塑、刻划、贴花等传统工艺手法,从审美角度上看显得大气质朴,这是当代人所无法复制的。同时,珐华器在釉色上多表现为鲜艳亮丽的珐翠、珐蓝、珐紫,这在此件陶龙残存的釉斑上也可以看到。

最后,该器型龙为元代龙的特征,龙头扁长,龙目明亮,龙眉粗壮,龙角后伸,龙躯细长,气势凶猛,推测应有一对,分布于大殿屋顶的两侧,应为十分罕见的元代宫廷建筑装饰配件,对研究元代宫廷建筑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因此很难给出估价。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