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历史的陶瓷艺术

华夏民族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勤劳双手,创造了象徵着东方灿烂文化的中国瓷器。并以其源远流长的历史、精湛绝妙的工艺、光緻茂美的质感、异彩纷呈的品类而名震寰宇,极大地丰富了民族文化和世界艺术宝库,推动着人类文明的进程。

瓷器艺术是造型、装饰、材质、工艺等多元素构成的一个整体,是艺术与科学技术的结晶。通过巧夺天工的艺术创造和科学合理的精心设计,使瓷器具有物质和精神双文化特徵。

近百年来,中国瓷器艺术在其发展中虽举步维艰,历尽沧桑,但总体趋势仍隨社会的前进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进步,并以它累累硕果步入新的世纪,植根于民族传统的当代瓷器艺术,在古老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思想意识融合交织中,逐步形成了新的艺术风格和文化特徵。

介于陶与瓷之间的炻器,在适用于宾馆饭店的成套中西餐具中发挥了较大优势。炻器与厚胎瓷一样,在造型的线形、线角、细部、形体处理上,形成了有别于细瓷及陶器造型特徵的独特风格和规律,丰富了陶瓷造型的表现形式和体系。山东淄博利用本地原料新创造的“焦寶石瓷”,质地坚实,釉面呈秋黄、浅棕、灰白等色,色调娇嫩而无纤弱之感。湖南铜官,河北邯郸,河南禹县、焦作,广东佛山,广西等地均盛产炻器。

颜色釉瓷不仅具有特殊的审美特徵,而且富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浓鬱的文化色彩。越窑青瓷“千峰翠色”之美、钧窑红瓷“夕阳紫翠”之美、柴窑青瓷“雨过天青”之美、景德镇影青瓷“冰肌玉骨”之美都诱发了不少诗人藉物生情,写下了诸如“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雨过天青云破处,者般颜色作将来”、“勿驚午盏兔毛斑,打出春瓮鹅儿酒”等千古佳句。

颜色釉瓷在过云却有“千窑难得一宝”、“十窑九不成”之说。50年代以来,老一辈硅酸盐专家周仁、赖其芳、李国桢等与各瓷区的科技人员一道,用现代科技理化测试分析手段,测定釉的物化状态,用配位场理论研究釉中呈色离子价态和配位体的关系,用热力学状态参数研究烧制工艺与呈色的关系,用科学理论和实验揭示了釉料发色的奥秘,将能工巧匠的实践经验升华到理性的高度,变偶然为必然、化感性为理性,使祖传秘方和传统经验更完善、更科学、更合理。如今,由于采用科学方法进行配料和窑温控制,改进了新的窑炉结构和烧成技术,发掘和运用了新的原、燃材料,不仅提高了色釉的质量,且研究出了适合柴、煤、油、气不同烧成条件的配方,使颜色釉瓷烧成范围更宽、呈色更稳。近年,在钧瓷烧制中选用还原性材料渗入釉料中,使钧釉中还原烧成新技术获得成功,是钧瓷史上的一大技术突破。70年代景德镇研制出“无铅钧红”釉,其色相、光泽度及稳定性均有大贴画度提高,且无铅毒,又是一次铜红釉烧制工艺上的革新。铜红釉的烧制从过去只能烧小件到创烧出3米多高、通体一色的红花瓶和口径1.08米的铜红釉碗,这都标志着现在色釉的配制技术和空投温的控制技术均达到了极高水平。

宋代“五大名窑”的钧、汝、官、哥、定及耀州、德化、磁州等窑的传统名釉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复,在承袭传统余绪中不断研制出各种新彩釉。如邢国正等老艺人烧制的1.5米高的钧瓷《双龙闹环瓶》,朱砂红釉色在阳光下闪现点点金光,红中有紫、紫中有蓝、蓝中有青、青中有白,正所谓“夕阳紫翠忽成岚。”

此外,诸如茶叶末、鳝鱼黄、蛇皮釉、黑釉等各式传统结晶釉,在广东、辽宁、景德镇、河北、四川、山东、福建等地也相继新花怒放,且花色增多,又能定形定位。尤以广东石湾的硅锌矿结晶釉为佳,花形系複瓣、色彩多样、层次丰富。景德镇目前已有“雪花”、“冰花”、“松针”、“闪星”等50余种结晶釉;河北唐山亦在传统铁结晶釉的基础上,新研制出内外两层红、黄花晕散、金圈熠熠的“铁红金圈釉”。辽宁的硅锌矿结晶釉系列不仅成本下降,稳定性好,而且已形成了工业化的生产规模。

宝光盈彩的颜色釉价值不仅在其本身,更贵在为色釉彩、综合工艺装饰等新的艺术形式和品种的开拓,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材质。诸如在刻出的葡萄上填豆青色釉,与青花叶相得益彰,格调更为高雅;在珍珠釉上以蓝、赭花釉和青花描绘山水,另有一番风趣;色釉粉彩则以色釉来衬托,拓宽了粉彩艺术的新天地。除此,尚有“色釉镶嵌”、“色釉开光”、“色釉浮雕”、“色釉加彩”、“色釉加彩”、“色釉描金”、“色釉青花”、“色釉刻瓷”等,无一不与色釉息息相关。

钴料的配制技术、高温窑烧技术和釉下彩绘技术即是构成青花瓷的三个基本工艺要素和工艺特徵。由于钴料产地、釉料选配、烧成温度、火焰气氛、操作手法、审美追求的差异致使近现代青花呈现出多种色调和效果。如本世纪初,多用金属氧化钴配料、色调浓烈蓝艳。50年代前后,青花料用于普通瓷中多为浙江、江西产的土料,青花呈色蓝中泛红。用于高级艺术瓷的多为云南珠明料,它综合了宣德、清代康熙青料之长处,呈色艳而沉、明而透、表现力丰富、发色力较强。80年代后,为适应勾线点垛写意的现代青花之所需,配制仿古“炸料”晕散淋、色泽浓重、沉而不灰、蓝而不俗。亦有用“海碧”青料绘制,色调更加鲜丽艳蓝。尽管如此,大凡青花瓷均具幽靓素雅,晶澈明亮,彩翠色润,青白相映的艺术特色和审美特徵,且经久耐磨、永不褪色、无铅毒害,故居名瓷之首。

青花瓷在全国以南方为主,主要有江西、湖南、安徽、浙江、江苏、广东、福建、四川、云南以及北方的河南、河北、山东、山西等地,但实力雄厚、质量上乘的青花瓷当首推江西景德镇。

历来,景德镇“匯集全国技艺之精华”,同时又将自己的精华推动全国之技艺,各地青花均可寻觅到景德镇青花之踪影。然而在不同地区又因胎质、釉色、钴料配方的差异和地方传统文化背景的区别而各具地方特色:如醴陵青花,实为“釉下蓝彩”,在高白釉下透出鲜明蓝艳的图案纹饰;福建德化青花却在纯白如脂的釉下闪现出青色的纹样。

在景德镇被誉为“青花大王”的王步,循“八大山人”等画家的殊途,以豪迈沉鬱的气格、简朴雄浑的笔墨,将中国画的水墨写意技法与青花技法相糅合,开创了青花“分水写意法”,形成了近代青花艺术新流派和新风格,与传统的“双勾分水法”齐驱并进。其代表佳作如在《春光.青花方箭筒》、《鹅.青花釉裹红天圆地方瓶》、《双鯰》等。这种泼墨写意似的青花分水画风从后辈陶艺家的作品中,可以触摸到王步流派的经络和支脉。

景德镇的陶艺家,不断学习、总结、藉鉴民间青花笔畅神触、率真简约的精髓,结合现代表现手法另癖蹊径,创造出符合现代审美情趣和审美意识的一种新型现代青花艺术。较具代表性的作品如秦锡麟教授的《秋菊、青花葡萄瓶》,装饰构图规范之中有变化,花朵枝葉信手挥就,运用舒展自如,形态质朴大方,富有浓烈的民间意韵。尚有不少年轻作者的作品或为古拙,或为抽象,在其生动活泼而又疏简雄健的笔调间,显露出气势,蕴含着灵性。

在陶艺家的匠心独运下,青花品种和表现形式纷沓而至,创造性地开拓了影青青花、珍珠釉青花、色釉青花、毛地青花等新的表现形式。其总的特色是釉色的华丽或静谧,光亮或无光的质感映照和衬托青花的纯净与青翠,形式表现或为对比、或为和谐、令人耳目一新。

“青花釉裹红”将青花与釉裹红有机结合,青红相映,冷暖相亲。釉裹红常作为点缀色夹在青色之中,仿佛在青花的五线谱中闪耀着几点红色的音符。50年代初,祝大年教授常以“鸡冠花”为题材创作了不少作品。作者汲取传统的缠枝图案构成形式,善于虚实空间处理,青红配合默契,静中寓以律动,民族气质十分强烈。步入80年代后,这种严谨的风格因装饰材料的多样而逐步活跃起来。现代釉裹红流动变幻之色彩与现代青花晕润宛丽之色韵、豪放洒脱之笔调,三者更为协调统一,使人心驰神往。

古称“青花间装五色”的“青花斗彩”,现在不仅仍具青与彩斗艳而不庸俗、华丽而不媚俗、对比而不生硬、有一种静中求动、冷中见暖的艺术魅力,在品种上还创新有斗新彩、斗炉彩、斗釉下五彩及斗色釉等,色饰亦从平塗到洗染、从单色到复色,使青花斗彩更显得楚楚动人。

独绝于世的“青花玲珑”,翠碧相映,虚实相衬。近年来隨着玲珑的发展而有新的提高,如今已有了青花加彩玲珑、青花五彩玲珑、影青青花玲珑、青花薄胎玲珑等新的品种。

青花在艺术瓷上光彩夺目,在日用瓷中同样异彩竞放。既有以严谨图案吻合荘重造型的50年代“建国瓷”、青花茶具,又有像海棠、芙蓉、牡丹等轻松活泼、穿插自如的青花中西餐具。青花瓷明净高雅,在日用瓷中赢得盛誉。80年代以来,青花《梧桐》、青花玲珑《清香》餐具等不少产品多次荣获国际金牌和国家金奖。

在青花日用瓷烧制中,现在有的瓷区采用新的工艺,青花料熔融渗透于釉中,烧制出“釉中青花”。

唐代长沙窑率先使用铜元素为着为剂,开启了宋钧铜红釉和元代釉裹红装饰工艺的先河。由于科技和工艺水平的局限,秋裹红呈色很不稳定,佳品屈指可数,故历来视为名贵之珍。

时至今日,不仅能根据柴、煤、油、气不同烧成条件,按不同的泥料和釉料配制釉裹红色料,而且能科学地掌握烧成温度和气氛,使之还原发色相对稳定。色彩效果和风格特色随不同的配方和烧成状况而千秋各异:有的红中夹绿、黄、赭、紫色斑,变幻微妙;有的红如鷄血,艳丽晶澈、火流律动、宛若郎红;有的红中泛绿、黄中透红;有的红得深沉、闪烁紫光;有的在铜绿周边晕散着红色的边线,深红周围渗透着浅红色晕。传统的釉裹红红得鲜嫩而又沉着,纹饰线条细腻清晰,较少流动和泛绿变化。而现代釉裹红红得娇艳,且红中多变、易于流动、变化自然,更适合现代人的审美心态。

铁锈花在宋代已成为河北彭城磁州窑的代表品种。因材不同而别呈异彩:有白釉、彩釉、黄地、绿釉、黑釉铁锈花等。其特色是将图案构成的手法、潇洒遒劲的笔法、自由疏宕的章法熔为一炉,气势轩昂,意趣盎然,具有民间艺术独特的纯朴美的豪放美。

磁州窑除铁锈花外,釉下彩绘尚有白釉釉下黑彩、白地绘划黑花、白地黑花红彩、白地醤褐花等艺术表现形式。白釉釉下黑彩即在坯胎上施以一层洁白的化妆土,再用毛笔蘸细黑料绘以纹饰,然后罩一层薄而透明的釉入窑烧成。白地绘划黑花则在白釉下的黑花上用工具勾划轮廓、花蕊、葉筋,其纹样较白地黑花更为清晰、细微。它们一个显著特色是运笔粗犷豪迈、黑白对比强烈,具有民间艺术的风格气质和近似中国绘画艺术的笔情墨趣。

自古及今,泥坯工艺装饰手法不断更新和拓展:诸如泥条盘饰、拉坯手捏、乾料裂纹、旋坯抹色、弦纹旋削、模印贴花、泥浆沥线、泥浆喷洒、泥浆拓印、纱纲喷浆、色泥嵌填、色泥绞胎、镂空雕刻、堆填捏塑、玲珑镂填等等,工异技别,撮泥化神。

刻划花,景德镇俗称“半刀泥”,最早见于唐越窑而盛于宋代,是最有代表性的釉下泥坯装饰工艺。“刻划花”即用工具在坯体上刻划纹饰,最后罩釉入窑烧成。由于所刻纹饰呈一边深一边浅,釉料覆盖后,因填充厚薄不同而浓淡不一。深厚者呈浓重色,浅薄者呈浅淡色,使釉色与纹饰相映成趣。

国瓷器艺术,不仅颜色釉争奇斗艳,釉下装饰妖娆多姿,而且釉上装饰亦成就瞩目、欣欣向荣,并以其强烈的民族文化和审美特徵、丰富的艺术表现技巧和品类而屹立在世界壇艺林之中。

精选阅读

雅瓷百器赏瓶 中国陶瓷艺术的珍品


赏瓶,中国陶瓷艺术的珍品。为雍正一朝最新出现的一种造型,作赏赐之用。其器型来源于玉壶春瓶,传世品形制基本相同,撇口,细长颈,肩部装饰凸弦纹,圆腹,圈足。

家居装饰·赏瓶

据《清档》“雍正记事杂录”记载,“雍正八年十月奉命再将赏用瓷品烧造些来”,“赏瓶”一名即来源于此。赏瓶还有一名称叫“玉堂春瓶”,其出处见于清晚期所署的名签。

清嘉庆时期的赏瓶纹饰也多以二方连续缠枝莲纹为主,此纹饰也多延续乾隆时期的纹饰,构图较为繁缛,缠枝也走向清晰,但花的画法则具有本朝的特点。嘉庆一朝的缠枝莲纹赏瓶的市场虽较乾隆一朝低一些,但在清中晚期是最好的,嘉庆一朝的赏瓶数量瓶不是很多,因此嘉庆赏瓶的市场地位很高。

赏瓶

宣统时期的缠枝莲纹赏瓶并不多,此时的典型时代特征是用重笔点染的手法表现纹饰的正面和侧面,其余的则多因袭前朝。宣统一朝的缠枝莲纹赏瓶纹饰是最为呆板的,而且器型也大多较为纤瘦。

所用彩釉以釉下青花为主,主题纹饰为缠枝莲花,青者,清也。莲者,廉也。清朝皇帝取其清廉的谐音,以此瓶赏赐百官,大有告诫臣下为官须清正廉明之意,可谓用心良苦。自雍正至宣统,历朝都有赏瓶的制作。雍正赏瓶流传于世甚少,乾隆以后各朝赏瓶比比皆是。其造型特征有二:一是肩部凸出两道弦纹,一是肩部弦纹不外凸。其间,同治至宣统还出现了粉彩和祭蓝描金的赏瓶。

青花瓷赏瓶

创烧以后,很快就成为了清代瓷器生产中的一个传统器型。其中,尤以乾隆时期赏瓶的生产与使用最为盛行。有专家认为,赏瓶是清中期以后,陶瓷造型中最具代表性的器型。赏瓶的器型优美,适合于在器上绘制纹饰,赏瓶赐于功臣之后,此器将被放置于较为明显的地方,便于臣子观赏,感受皇恩。

赏瓶更适合于观赏者用手握持欣赏。而赏瓶腹部凸起的两道弦纹,则更加加强了赏瓶的曲线美。赏瓶的纹饰不仅只局限于青花缠枝莲瓶,在乾隆时期赏瓶上的纹饰出现了粉彩赏瓶。早期粉彩赏瓶的纹饰种类很多,清晚期时粉彩赏瓶的纹饰常见的有粉彩百蝠赏瓶、粉彩百蝶赏瓶和粉彩皮球花纹赏瓶。

精美陶瓷·赏瓶

赏瓶受到自清以来及至今日的人们包括清代历代帝王的喜爱,成为人们最爱收藏的器形之一。有人认为,赏瓶是清代中期以后陶瓷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器形,可见其在陶瓷史上的特殊地位。

瓷绘鱼纹寓意的历史变迁 令人叹为观止的陶瓷艺术


·鱼纹饰

六、七千年以前,新石器时代半坡氏族公社时期生产的仰韶文化彩陶器上,鱼纹成为最普遍、最具代表性的纹饰。所绘鱼的图形拙朴可爱。其数量之大,线条之美,形象之逼真,令后人叹为观止。鱼,成了远古人类的图腾。这些古朴优美的绘画艺术,完全来源于劳动的实践和对自然界的观察和提炼,反映了当时人们以渔猎为主的生产活动,表达了捕获更多的鱼来满足日常生活需求的美好心愿。

在古代,鱼不仅仅是人们赖以生存的重要食物之一,而且还因此把鱼看成了祥瑞之物。孔丘生子,友人送鲤鱼一对为贺。孔子十分高兴地收下,以为吉祥,便给儿子取名孔鲤,字伯鱼。

·鱼纹饰

在汉代,多将鱼纹刻划在陶或瓷的盆子等大型器物上。到唐宋时期,以鱼纹装饰陶瓷更为盛行。不仅有鱼的瓷塑,还有双鱼连体瓶。划、刻、贴、印等各种风格和形式的鱼纹装饰大量出现。在定窑白瓷上,划花、印花鱼纹最为形象生动。碗、盘内壁有荷叶莲花,器心水波荡漾,双鱼戏水相逐,生趣盎然。至于元、明、清的青花瓷器上,以鱼为纹饰那就更为多姿多彩,而且寓意丰富深远,可以说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鱼文化”。

·鱼纹饰

元青花鱼藻纹多画鳜鱼,大有“桃花流水鳜鱼肥”的诗情画意。由此可见元人对鱼文化同样喜爱。明以后则多画鲤鱼,表达了人们企盼“鲤里跳龙门”的吉祥。鲤鱼跃于波涛之上,口中吐出水气,水气中隐约一条小龙飞上天空。大约这就是所谓“鱼化龙”了。传说鲤鱼跳过龙门便可成龙,比喻幸运和高升,实乃文人对飞黄腾达的一种向往。所以李白在《与韩荆州书》一文中说的:“一登龙门,则声价十倍。”故“鲤鱼跳龙门”是古代常画的题材。

·鱼纹饰

在民间,有许多以鱼表达吉祥的用语,多采用谐音。如:鲤与“利”,鱼与“余”、“玉”等即是。由此便创造出许许多多寓意丰富、形式优美的词汇来。又由词汇经过形象思维,绘制出活泼生动的鱼的绘画来。各类鱼的图像一旦装饰到瓷器上,就大大增加了其观赏性和艺术性,成为畅销的商品,也有了收藏和研究价值。比如常见的瓷画还有“渔翁得利”,一个渔翁捕得大鲤鱼时的欢快表情跃然瓷上;“金玉满堂”,几条金鱼水波中相互追逐嬉戏,寓意儿孙多且活泼可爱;鲢鱼游于莲塘之中,自然是“连年有鱼”,童子抱只大鲤鱼,背后绘以牡丹,叫做“富贵有余”;一条鲶鱼游于水藻中,可谓“年年有余”。

总之,从瓷绘中可以看出,自古以来,鱼受到人们的喜爱,人类与鱼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装饰着鱼文化的瓷器,其上多姿多彩的画面,吉祥谐趣的寓意,很值得陶瓷收藏爱好者细细地玩味。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