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把握文物流通的 价值尺度

◎刘汝会

文物在流通领域究竟有多少价值,不同的需求有不同的解读。学者曰,文物是由人类创造、与人类活动有关、已经成为历史的过去、且不可能再重新创造的具体物质遗存,是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专家称,文物具有社会、政治、军事、经济、生态、文化、艺术等多重价值,并是天文、地理、史学、哲学、美学等不可或缺的依据。对于寻常百姓来说,家里有一件古董,就是最值钱的宝贝。由于不可多得和不可再生,往往被视为无价之宝而世代相传。这里,有祖先的气息与情感,也有对其经济价值的无限期盼。其实,文物一旦进入流通领域,就自然体现到具有价值尺度职能的货币上来,就必然依照判定价值的客观规律定价。故此,正确把握文物在流通领域的价值尺度,对保护传承、收藏交流、依法转让和流通至关重要。

文物本是无价之宝

流通遵循以稀为贵

文物见证了人类历史和文明,揭示了我们是谁,从哪里来和曾怎样生活。文物将前人终身努力得以的发现、技术、艺术和经验,以物质为载体传承给下一代。后代在前人的基础上,如捷径般节省大量时间与金钱,创造比前人更加辉煌的成果,这亦是文物给后人带来的直接经济价值。如今,我们在文字、印刷、造纸、火药、指南针、瓷器、丝绸、茶叶、遗传学以及书法和绘画艺术,甚至水利、建筑、古刹寺院及佛教等方面,仍然是古人发明、发现和创造的直接受益者。从这个角度看,文物的价值似乎无限,不可估量。

现代产品的价格制定原则,主要由综合成本、社会平均利润和产量构成。如果将一件古代珍稀文物按照现代产品定价原则定价,结果恐怕是难以承受的天文数字。以人们熟知的鸡缸杯为例,明朝成化皇帝不计成本,倾全国之力,万里挑一地给万贵妃定制的这批酒具(鸡缸杯),当时已成天价。明朝万历《神宗实录》中写道:神宗时尚食,御前有成化斗彩鸡缸杯一双,值钱10万。经过550多年光阴流转,1999年4月的香港苏富比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会上,一件品相完好的鸡缸杯,被拍出了2917万元港币,成为当时中国古代瓷器在拍卖市场上的成交最高纪录。15年后(去年4月8日),鸡缸杯在香港苏富比中国瓷器春拍会上,以2.8124亿港元成交,再次刷新中国瓷器的世界拍卖纪录。

同样是一次拍卖会上,另一件明代的斗彩瓷碗,却只拍出了2800万港元。同是成化斗彩瓷器,比鸡缸杯更大,为何仅是鸡缸杯价格的10%,令许多收藏爱好者大惑不解。其实,一件文物价格,不单是器型的大小所决定的,还包含了朝代、完整度、窑口、画工、瓷胎、釉色、文化含量等多重因素。物以稀为贵,鸡缸杯不仅存世数量稀有,艺术和工艺上稀有,还见证了一段古代皇帝罕见的旷世爱情。一只酒杯虽不是大器,却是皇上御用,古今闻名。虽是“唯恐风吹去,还怕日炎消”的轻薄之物,却完整保存550多年。所有这些稀有罕见之因素,应该是它的价值所在。

明看成化清看雍正

彩瓷摆件备受推崇

中国古代玉器、青铜器和瓷器,是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文物。瓷器有高级瓷与普通瓷之分。高级瓷器在制作工艺和成本上,远高于一般瓷器,也是传世最多、流传最广和价值最高的文物之一。作为古代中国的特产和奢侈品,瓷器还与丝绸、茶叶一起,通过各种贸易渠道传到外国,并成为西方收藏家对东方艺术的重要收藏品。至今,欧美人在结婚或乔迁新居时,仍有赠送高级瓷器、茶具的习俗。

从古代艺术品市场行情来看,瓷器、字画和玉器,是人们收藏的主要形式。在瓷器方面,元明清时期的瓷器价值最高。其次为宋朝瓷器、唐五代时期瓷器、六朝时期瓷器、原始青瓷和晚清民国瓷器。从艺术价值方面看,主要由造型、装饰、图案三个方面去判断。在造型上,通常陈设器(俗称摆件)价值较高。其次为文房用具、冥器、日用器。在装饰上,目前以彩装饰价值为最高。如成化斗彩和雍正时期的珐琅彩(珐琅彩艺术始于康熙,盛于雍正)。在价值方面,通常是彩装饰最为昂贵,釉装饰、胎装饰为次。在图案方面,通常是人物图案为最高。动物图案、植物图案、山水图案和吉祥图案为次。在科学研究价值方面,有纪年款的瓷器排其首,出土的瓷器为次。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官窑生产的瓷器,通常高于民窑的瓷器。而官窑瓷器中,御用瓷价值最高,其次为王室用瓷、赏瓷和用于外交的礼瓷。其中,在宫中养心殿烧制的器具其价值通常较高。

明看成化清看雍正,是人们对这两朝精湛瓷器艺术的共识。成化瓷之所以珍贵,不仅因为开国之初就在原浮梁瓷局的基础上首次建立了御窑厂(官窑)和有着极为严格的管理制度(督陶罐督办不力便问斩,官窑多余贡品、次品一律集中打碎就地掩埋),还因为成化皇帝多才多艺,他的审美情趣和喜好直接影响御窑的生产。在他的倡导下,成化官窑烧造的瓷器瓷质精美,彩饰优雅。其瓷白如玉,其胎薄如翼。小巧别致的斗彩瓷器,成为明代官窑之冠。雍正时期的御用瓷集中了前朝瓷器的所有优点,并在技术上达到了空前的水平。罕见的是,重要的御用瓷器必须经雍正皇帝御批方可烧造。督陶官年希尧、唐英集中了全国最优秀的工匠,雍正皇帝博学多才及亲力亲为,对当时瓷器的设计、工艺、造型、绘画等方面起到了直接推动作用。成化、雍正两朝瓷器之所以难得可贵,与两朝皇帝的才学和高度重视密不可分。

掌握知识自明其价

懂得比对无师自通

一件古董值不值钱,值多少钱,并不是凭空想象或道听途说。一件文物有多高价值,究竟谁说了算,亦有着凿实的依据和行内严格的判定标准。在浩如烟海的古文物当中,真品、赝品、仿品、伪品、精品、次品、行品、孤品、官品、民品、皇品、王品、赏品、礼品、商品、名品、整器和残品等,不仅品质各不相同,也因此决定了不同的价值。在此方面,字画如此,玉器如此,古家具如此,瓷器如此,任何古玩都如此。以瓷器为例,在同样是官窑和御用制品中,不仅品性、品质直接决定其价值,立件、摆件、挂件、大件、小件、实用器、把玩件等,亦是判定其价值高低的直接依据。此外,单色釉、青花、粉彩、斗彩、珐琅彩、描金、镂雕,以及龙凤纹、人物彩绘、动物纹、花鸟纹、配诗图等,也无不昭示着其自身价值。还值得注意的是,工艺和色彩的难易度,以及器物的完整与残缺,制造的年代、落款等,有时可天壤之别。

按一般行规,正品比赝品(同朝仿品)价值高。仿品(后朝仿前朝)比伪品(现代伪造)有价值。精品高于行品(批量制造),孤品优于精品。御品高于王品(王室用品),官品高于民品,赏品高于礼品。名品高于商品。在色彩方面,通常按照用料和难易程度决定其价值高低。珐琅彩、斗彩和粉彩,一般高于青花和单色釉。但极难烧造的豇豆红及百件成一器的罕见单色釉,有时亦不亚于彩瓷。器型方面,由于通常摆件在质量上好于立件,尽管立件大于摆件,也不见得比摆件价值高。其次,一般情况下大件比小件贵重,但必须在同一条件下相比。把玩件多为欣赏之精品,而实用器往往产量较大和保管不宜,多半不如把玩件价值高。当然,同样需要在同一条件下比较。不可把皇帝用的餐具与大臣家里的摆件相提并论。

人们大都知道,在古代规制中,龙凤分别象征皇帝与皇后,而黄色则是皇家的专用色,寻常百姓不可拥有和使用。因此,龙凤纹饰及黄底(皇帝)的瓷器在流通交易时,往往高于绘画要求极高的人物画瓷其他纹饰瓷器。而人物画瓷器又高于动物和花鸟纹饰瓷器。此外,再从文物的品型、品性、品相、品质及完整度、制作的难易程度、寓意等方面综合分析。一旦符合所有最佳条件,则是最为有价值之物。一项不符,减少一值,多项不符,则大打折扣。完全不符,则一文不值。总之,掌握了比对法则和必要的文物知识,便能把握尺度,胸有成竹,自明其价,无师自通。

taoci52.com精选阅读

瓷器收藏要把握好几个尺度


古瓷器收藏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居民收入和生活质量息息相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古瓷器收藏队伍得到迅速壮大。据了解,目前在古瓷器收藏队伍中,除少数学者型收藏鉴赏家和企业型收藏投资家拥有一些高档古瓷珍品外,大多数喜爱瓷器的收藏者是以收藏中低档瓷器为主,其收藏目的也出于兴趣爱好、陶冶情操。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特别受近年来各类收藏品价值的大幅上涨的刺激,古瓷器收藏投资风生水起,“以瓷养瓷”之风逾来逾盛。

中国陶瓷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隋唐五代精美的越窑青瓷到宋代的五大名窑瓷器以及元代的青花瓷系列,都成为世界瓷器史上的耀眼之星。我国解放初期及“文革”期间,由于国民收入较低,加上人们对流散在民间的这些物品不大了解,因此古瓷器的市场价值不高。但改革开放之后,特别是随着收藏投资市场的活跃,古瓷器价格一路上涨。与此同时,无论是古瓷或是新生出炉的陶瓷,都有人在收藏,瓷器收藏队伍正在不断壮大。但事实上,不是所有瓷器都具有收藏投资价值。瓷器收藏与钱币、邮票收藏投资一样,需要讲究方式方法,特别是初入瓷器收藏领域者,除了注意辨别真伪外,还要把握好几个尺度。

第一要“古”。古瓷、古董贵在一个“古”字。古瓷器属于传统收藏,或称古玩(现代收藏称现玩)、古董。远古的器物是历史文物,加之瓷器的保存不如金玉、铜石等物容易,越古越少,越古越贵。改革开放以来,大规模的基础建设和荒山野岭的开发利用,使不少古瓷器出土重见天日,这便为古瓷宝库增添了不少瑰宝,也为收藏者提供了机会。

第二要“稀”。物以稀为贵。如宋代汝瓷,便因其稀有而倍加珍贵,尤其是御用汝瓷。据有关资料统计,从北宋晚期至今传世的御用汝瓷总数不超过百件,且分别珍藏于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及各地、各国博物馆和少数收藏家手中,故有了“纵有家产万贯,不如汝瓷一件”的说法。据了解,目前市面上,一块带有芝麻钉的汝瓷残片已达数千元,如果是一件完好无缺的汝瓷器,那将是数万,数百万元甚至更高的价位。国内外古瓷收藏界,均以宋代“汝、钧、官、哥、定”五大名窑作品为热点,其次要数元代青花彩瓷了。而唐代青花(唐青花是由白瓷与三彩孕育而生,唐代白瓷成熟的烧制工艺,使三彩器与唐青花以其洁白的衬底映照出艳丽的色彩效果)因其存世数量极少而难得,故唐青花瓷从其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上讲,均具有相当高的收藏价值。

第三要“美”。在宋代五大名窑中,只有定窑烧制白瓷,而汝、官、哥、钧都是以青釉取胜。然而,定瓷精品之所以珍贵,倒不仅仅在于其如雪似银的胎釉,而在于它精美的划花、刻花和印花的纹饰。而汝瓷的精美,可谓宋代瓷艺百花苑中一朵奇葩。它的造型,既注重古朴典雅,又追求造型美丽,把造型艺术之秀美,釉色高雅素净之风尚以及装饰艺术之风格融为一体,把东方美学特有的艺术神韵展现得淋漓尽致。元代青花和清代彩釉瓷器,也都是以精美而闻名,虽然在民间有一定的藏量,但价格也都不菲。如北京中拍国际拍卖有限公司2007年迎春大型拍卖会,一个元代青花“云龙纹玉壶春瓶”以88万元人民币成交。

第四要“俏”。要注重收藏市场需求量大、行情看涨的古瓷。这种“俏”货价格攀升潜力大。约10年前,清三代官窑瓷器在拍卖会上的成交价才几千、几万元。由于市场需求量不断增大,现在的官窑瓷器已达几十万、几百万,甚至几千万了。另外,国内古瓷的拍卖价近年来虽然不断升高,但与国际拍卖价相比还是较低的,后者往往高出几倍甚至十几倍。因此,古瓷的市场前景看好,升值潜力仍较大。如北京中嘉国际拍卖有限公司2006年秋季北京拍卖会上,一件元代青花“五龙罐”估价300万元至500万元人民币;而在2005年7月12日伦敦佳士德举行的“中国陶瓷工艺精品及外销工艺品”拍卖会上,一件款式样品与“五龙罐”差不多的元代青花“鬼谷下山罐”则以1568.8万英镑(折合人民币2.3亿元)成交,创下中国陶瓷艺术品拍卖纪录。

《中华珍宝》流通纪念币邮票大全收藏价值


《中华珍宝》流通纪念币邮票大全收藏价值

《中华珍宝》流通纪念币邮票大全收藏价值,为庆祝党的十八大即将召开,纪念《文物保护法》颁布30周年、修订10周年,推动文化遗产事业科学发展,由中国文物学会收藏鉴定委员会监制的《中华珍宝?中华传世国宝文物流通纪念币邮票大全》正式出版发行。

该藏品首次根据国家文物局2001年发布的《文物藏品定级标准》进行遴选,首次采用纪念币、邮票合璧的形式,完整系统地收录了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邮政正式发行的全部国宝文物邮票,以及中国人民银行自1984年开始发行金属流通纪念币以来所发行的全套国宝文物流通纪念币,是中国第一部收录国宝文物题材流通纪念币和珍邮枚数最多、门类品种最全、规模最大的权威藏品,国家文物局原副局长闫振堂为该藏品题词“中华珍宝”。

据了解,《中华珍宝?中华传世国宝文物流通纪念币邮票大全》分为上下两册,全套共收录藏品361枚,其中包括:自1984年至今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敦煌藏经洞》、《万里长城》、《秦始皇兵马俑》、《明清故宫》、《颐和园》等全套国宝文物、世界文化遗产流通纪念币14枚,以及自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邮政局正式发行的《清明上河图》、《富春山居图》、《洛神赋》等国宝文物珍邮347枚,内容涵及园林、古建、世界文化遗产、雕塑、壁画、石刻、传世书画、古籍、陶瓷、漆木、金银铜器、玉石、文化遗珍等全部文物邮票种类,汇集了多套中国邮票史上具有“第一”性质的文物珍邮,载体形式包括邮票、小型张、首日封、整版套票等。

《中华珍宝·中华传世国宝文物流通纪念币邮票大全》是中国集邮史上文物专题邮票一次收录枚数最多、门类品种最全、规模最大的珍邮全集;册内所收录的流通纪念币,更以全套完整版的形式,将国宝文物的风采再现于方寸之间,枚枚均有法定面值,其中不乏“龙头币”、“黑马币”等珍贵品种,使其不但具有收藏价值,更具更直观的史料价值与文物价值,国内仅限量发行500套。

瓷器收藏注重四大尺度


第一要“古”

古瓷、古董贵在一个“古”字。古瓷器属于传统收藏,或称古玩(现代收藏称现玩)、古董。远古的器物是历史文物,加之瓷器的保存不如金玉、铜石等物容易,越古越少、越古越贵。

第二要“稀”

物以稀为贵。如宋代汝瓷,便因其稀有而倍加珍贵,尤其是御用汝瓷。据有关资料统计,从北宋晚期至今传世的御用汝瓷总数不超过百件,且分别珍藏于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及各国博物馆和少数收藏家手中,故有了“纵有家产万贯,不如汝瓷一件”的说法。国内外古瓷收藏界,均以宋代“汝、钧、官、哥、定”五大名窑作品为热点,其次要数元代青花彩瓷了。

第三要“美”

在宋代五大名窑中,只有定窑烧制白瓷,而汝、官、哥、钧都是以青釉取胜。然而,定瓷精品之所以珍贵,不仅仅在于其如雪似银的胎釉,而在于它精美的划花、刻花和印花的纹饰。而汝瓷的精美,可谓宋代瓷艺百花苑中的一朵奇葩,它既注重古朴典雅,又追求造型美丽,把东方美学特有的艺术神韵展现得淋漓尽致。元代青花和清代彩釉瓷器,也都是以精美而闻名,虽然在民间有一定的藏量,但价格也都不菲。

第四要“俏”

要注重收藏市场需求量大、行情看涨的古瓷。这种“俏”货价格攀升潜力大。约十年前,清三代官窑瓷器在拍卖会上的成交价才几千、几万元。由于市场需求量不断增大,现在的官窑瓷器价格已达几十万、几百万元,甚至几千万元了。另外,国内古瓷的拍卖价近年来虽然不断升高,但与国际拍卖价相比还是较低的,后者往往高出几倍甚至十几倍。

教你正确的看待钧瓷开片


钧瓷以“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美名著称,而钧瓷的开片也是钧瓷的一大特色,很多人甚至把钧瓷开片看成是辨别钧瓷真假的一个特征。

那么,钧瓷为什么会开片呢,为什么钧瓷的开片会这么神器呢,下面给大家科普一下:

钧瓷开片现象是高温下釉质与胎体进行融合,然后降温冷却后,釉和胎因膨胀系数,也就是热胀冷缩的系数不一样,釉面就会开裂,就成了我们说的开片,开片算是一种缺陷美。因这一缺陷极富美学情调,反而构成了钧瓷审美的组成部分。

钧瓷一出窑后就会因温差而开始开片,叮当有声音,清脆美妙。这种开片有研究说会持续几年或者几十年,纹路会不断的出现。

钧瓷的开片是一种自然艺术的体现,看着感觉是碎裂了,而用手抚摸的时候却感觉不到痕迹,因为开片是基本都是在内部的,这就是开片的艺术。

常见的开片有冰裂纹、鱼子纹、牛毛纹、蛛网纹、叶脉纹、蟹爪痕、孔雀衣、袈裟片等。

不过,钧瓷的开片并不能确定钧瓷的真假与好坏,因为在其他瓷窑中,如汝窑、官窑等都有开片现象的出现,所以,开片并不能说明钧瓷的真假与好坏。

钧瓷主要以釉色窑变丰富多彩而区别于其他瓷,钧瓷之所以非常尊贵,就是其窑变色彩非人力可控的,珍品难求,常有“家有万贯不如钧瓷一片”“世人都知黄金贵,不如钧瓷一把泥”的美称,所以钧瓷釉色的变化才是最重要的标准。

注意:

这里要提示一点,开片和开裂是有本质区别的,选购钧瓷在看开片的同时,也要注意器物是否真的开裂了!

古瓷收藏应该把握哪些要素


目前,古瓷收藏人数是较少的,主要是以学者、资深藏家为主,一般的瓷器藏家偏向于近现代瓷器。古瓷的价值是高于近现代瓷器的,为何藏家人数较少呢?甚至,古瓷价格的涨幅度是低于近现代瓷器。主要的原因在于,人们对于古瓷的认识不够深,不能准确的辨别。今天,就来详谈一下古瓷收藏应该把握哪些要素?

古瓷收藏

一、年代。古瓷、古董贵在一个"古"字。古瓷器属于传统收藏,或称古玩、古董。远古的器物是历史文物,加之瓷器的保存不如金玉、铜石等物容易,越古越少,越古越贵;

古瓷收藏

二、造型。在宋代五大名窑中,只有定窑烧制白瓷,而汝、官、哥、钧都是以青釉取胜。然而,定瓷精品之所以珍贵,倒不仅仅在于其如雪似银的胎釉,而在于它精美的划花、刻花和印花的纹饰。而汝瓷的精美,可谓宋代瓷艺百花苑中一朵奇葩。它既注重古朴典雅,又追求造型美丽,把东方美学特有的艺术神韵展现得淋漓尽致。元代青花和清代彩釉瓷器,也都是以精美而闻名,虽然在民间有一定的藏量,但价格也都不菲;

古瓷收藏

三、存量。物以稀为贵。如宋代汝瓷,便因其稀有而倍加珍贵,尤其是御用汝瓷。据有关资料统计,从北宋晚期至今传世的御用汝瓷总数不超过百件,且分别珍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及外国博物馆和少数收藏家手中,故有了"纵有家产万贯,不如汝瓷一件"的说法。国内外古瓷收藏界,均以宋代"汝、钧、官、哥、定"五大名窑作品为热点,其次要数元代青花彩瓷了;

四、升值。要注重收藏市场需求量大、行情看涨的古瓷。这种"俏"货价格攀升潜力大。约十年前,清三代官窑瓷器在拍卖会上的成交价才几千、几万元。由于市场需求量不断增大,现在的官窑瓷器价格已达几十万、几百万,甚至几千万了。另外,国内古瓷的拍卖价近年来虽然不断升高,但与国际拍卖价相比还是较低的,后者往往高出前者几倍甚至十几倍。因此,古瓷的市场前景看好,升值潜力仍较大。

日本的馆藏中国文物


流失到日本的中国文物数量最大,其中甲骨片日本收藏最多。在流失海外的近3万片甲骨片中,日本有近13000片。日本1000多座公私博物馆几乎都收藏有中国文物,数量大概在数十万件。在这些博物馆中,东京国立博物馆的收藏最为丰富。资料显示,战后日本归还了一部分战时掠夺的文物,有158000多车,其中有2000多件是比较珍贵的,但这只是很少的部分。

珍贵的中国雕塑

东京博物馆的东洋馆共分三层。第一层陈列着包括木乃伊在内的埃及珍贵文物,印度、犍陀罗(今印度、巴基斯坦地区)早期佛教文物,东南亚与西亚的考古出土遗物,等等。笔者最感兴趣的是一号展厅名为“中国雕刻”的特别展览,26件南北朝与唐代的文物,大部分是来自中国陕西省西安宝庆寺、中国山西省长子县、山西省云冈石窟、河北省响堂山石窟等地的石佛造像,比如唐代宝庆寺如来三尊佛龛、天龙山石窟第21窟如来像,也有少量隋代金铜造像如势至菩萨立像。其中,6件公元703年至704年间的宝庆寺石佛造像甚至可考人名,比如德感造十一面观音龛、姚元景造如来三尊佛龛、高延贵造阿弥陀三尊佛龛、李承嗣造阿弥陀三尊佛龛、萧元造弥勒三尊佛龛、韦均造如来三尊佛龛等,具有极高的史料研究价值。

新石器时代到汉代111件文物珍品

东京博物馆东洋馆的第二层可以说就是“中国专馆”,一共五个陈列室,其中四个为“中国考古”,剩下的一个是“中国绘画书法”。“中国考古”的第一陈列室是从新石器时代到汉代出土的早期文物,一共111件展品,涵盖了骨器、石器、陶器、玉器、青铜器等品种。陶器部分,有中国甘肃省、青海省出土的齐家文化红陶双耳壶、褐陶水差形土器,也有中国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出土的商代白陶豆,西周时代的灰陶鬲,中国河北省易州出土的战国时代黑陶磨光纹小壶、夹砂红陶鬲,中国安徽省寿县出土的战国时代彩釉壶,等等。玉器部分,既有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的玉斧、玉璧、玉环、玉饰,二里头文化的玉刀,也有商周时期的饕餮纹佩玉、龙纹佩玉等。此外,还有一定数量的礼乐、祭祀用青铜器。

绚烂多彩的历代陶瓷

“中国考古”的瓷器陈列室,一共有33件从三国时期到唐代的加釉彩陶器及43件宋代到清代的瓷器。早期瓷器包括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古越州窑产的青瓷神亭壶、青瓷双耳壶、青瓷狮子、青瓷天鹅壶、青瓷莲纹盘,唐代长沙窑产的黄釉褐彩碗、黄釉绿褐彩鸟纹碗、绿釉枕、绿釉奁,以及大量的唐代三彩随葬器,如三彩骆驼、三彩马、三彩天王俑、三彩镇墓兽,等等。东洋馆的宋代瓷器有:定窑的白瓷盘口瓶、白瓷莲花纹钵、白瓷印花花卉纹轮花钵,耀州窑的青瓷唐草纹水注、青瓷凤凰唐草纹轮花钵,钧窑的靛青釉轮花钵,官窑的青瓷轮花钵,越州窑的青瓷花纹水注等。

东洋馆的元、明、清瓷器陈列,涵盖各个时期的精品,几乎就是一部发展史。

中国绘画成日本国宝

东京国立博物馆拥有的众多珍贵文物中,首推日本政府所指定的87件国宝和610件重要文化财产,而这些顶级文物中有一批是来自于中国宋元明时代的绘画与书法。在“中国绘画书法”陈列室中,仅南宋李生《潇湘卧游图卷》、南宋李迪《红白芙蓉图》、南宋梁楷《雪景山水图》和元代因陀罗《禅机图断简寒山拾得图》4幅作品就获得了“日本国宝”的称号。其余珍贵绘画还包括南宋马远的《洞山渡水图》,明代朱端的《寒江独钓图》,清代赵之谦的《花卉图》等。而书法作品则囊括了黄庭坚、朱熹、赵孟頫、八大山人(落款)、郑燮等名家。东洋馆第三层陈列则以朝鲜文物为主,也可间接观察中国传统文化对半岛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

禁止出国展览的陶瓷文物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和对外文化交流的扩大,文物出国(境)展览呈现出日益繁荣的局面。但是也由此加大了文物遭受损害的可能性,对文物的安全构成了潜在威胁。对此,国家文物局根据地方文物部门和有关方面专家的意见,确定了禁止出国(境)展览的重要文物。截至目前,已公布三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的目录。2002年1月18日,国家文物局印发《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规定64件(组)珍贵文物为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的文物;2012年6月26日,中国国家文物局发布关于《第二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书画类)》的通知,37件(组)一级文物自即日起禁止出境展出;2013年8月19号,国家文物局发布《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目录》,共有94件(组)一级文物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目录,含青铜器、陶瓷、玉器、杂项等四类。

鹳鱼石斧图彩陶缸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

高47厘米、口径32.7厘米、底径20.1厘米,为新石器时代前期仰韶文化的葬具,1978年出土于河南省临汝县阎村。

陶缸是用夹砂红陶土盘拉成型,敞口、圆唇、深腹、平底,沿下有四个对称的鼻钮,腹部一侧有一副高37厘米的、宽44厘米的《鹳鱼石斧》彩陶饰图。整幅图内容分为两组:右边画的是一把竖立的装有木柄的石斧。石斧上的孔眼、符号和紧缠的绳子,都被真实、细致地用黑线条勾勒出来。左边画的是一只圆眸、长喙、两腿直撑地面的水鸟。它昂着头,身躯稍微向后倾,显得非常健美,嘴上衔着一条大鱼,面对竖立的石斧。

经专家用碳十四测定,它是原始社会仰韶文化时期的产物,距今已有6000年左右的历史。

陶鹰鼎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

该鼎高35.8厘米,口径23.3厘米,为新石器时代后期仰韶文化时期文物,1958年出土于陕西省华县太平庄一座成年女性墓葬。

陶鹰鼎采用伫足站立的雄鹰造型。鹰体健硕,双腿粗壮,两翼贴于身体两侧,尾部下垂至地,与两只鹰腿构成三个稳定的支点。鹰眼圆睁,喙部有力呈钩状,结构简洁,威武雄壮,彰显出一种强大的张力。鼎口设置于背部与两翼之间,紧密结合似背抱状,将鼎形器物特征与鹰的动物美感巧妙地融为一体。

该鼎周身光洁不加纹饰,造型上既强化了雄鹰固有的形神特征,又与陶器的工艺造型取得了和谐统一。仰韶文化以精美彩陶而著称,鹰形陶鼎的问世表明此时的人们不但擅长彩绘图案的创作,在造型艺术方面也有很强的实力。

青花釉里红瓷仓江西省博物馆馆藏

又称红釉堆塑楼阁式仓,是元代瓷器珍品,造型别致,属于随葬明器,青花釉里红瓷器物本已非常罕见,这种楼阁式瓷仓且有明确纪年的样式,迄今仅此一件。1974年出土于江西省景德镇。

瓷仓通高29.5厘米,横宽20.5厘米,进深10厘米。整个楼阁,形式上是一座宴乐厅。全仓部分施影青釉,部分施红釉,并以青、红彩绘点缀装饰。青料呈蓝灰色,釉里红呈紫红或红褐色,色彩调配庄重,使整个楼阁亭台浑然一体,凝重秀丽。楼阁高低相错,主次有序,充分表现了元代时期江南木结构建筑的特色。

人面鱼纹彩陶盆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

高16.5厘米,口径39.8厘米,是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陶器珍品,1955年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半坡。

由细泥红陶制成,敞口卷唇,口沿处绘间断黑彩带,内壁以黑彩绘出两组对称人面鱼纹。人面呈圆形,头顶有似发髻的尖状物和鱼鳍形装饰。前额右半部涂黑,左半部为黑色半弧形。眼睛细而平直,似闭目状。鼻梁挺直,成倒立的“T”字形。嘴巴左右两侧分置一条变形鱼纹,鱼头与人嘴外廓重合,似乎是口内同时衔着两条大鱼。另外,在人面双耳部位也有相对的两条小鱼分置左右,从而构成形象奇特的人鱼合体。在两个人面之间,有两条大鱼作相互追逐状。整个画面构图自由,极富动感,图案简洁并充满奇幻色彩。

彩陶舞蹈纹盆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

彩陶盆高14厘米,口径29厘米、底部10厘米,马家窑文化,1973年出土于犬通县上孙家寨遗址第20号汉墓。该陶盆卷唇平底,内壁绘有四道平行带纹,最上一道较粗,口沿处也由一圈带纹,上下两组纹饰间有舞蹈人三组,每组两边用内向弧线分隔,两组弧线间还有一条斜向的柳叶形宽线。舞蹈纹每组五人,手拉手,面向一致,头上有辫发,外侧的两人的一臂均为两道线,似为表示舞蹈动作之意。值得注意的是在每个人物的体侧都有一尾状物,大约是模拟动物的一种装饰。舞蹈人足下的四道平圆圈线,可能是表示人们在湖边进行舞蹈表演的场景。盆的外壁用三道线装饰,它模拟着三道绳圈将陶盆紧紧地捆扎着。

该作品画面简洁,线条明快,笔法酣畅,所表达的舞蹈语言相当丰富、准确。透过静止的画面,仍能让今人感受到远古的舞蹈艺术家击节踏歌、肢体扭动时强烈的节奏感的特点。不仅让我们形象地观赏到五六千年前“舞蹈艺术家”那幽雅美妙、整齐划一的翩翩舞姿,而且能感受到原始社会欢快、浓烈的部落节日气氛。

彩陶贴塑人纹双系壶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

口径9.2厘米,高33.4厘米,马家窑文化,1974年出土于青海乐都县柳湾采集。泥质红陶,侈口,口沿外翻,短颈,鼓腹,腹下部内收,平底,腹中部有对称的环耳。器正面自领至腹部有堆塑和彩绘相结合的裸体人像,似为男女两性的复合体。器身施黑彩,器背面和两侧绘圆圈纹,圈内填网格状纹饰。

这件彩陶壶头像部分就运用了雕镂、贴塑、刻画和绘画等不同的艺术手法。头部的各器官既安排得恰到好处,又注意表达人物的表情,使人的面部显得生动传神,是史前雕塑艺术的杰作,推测此壶可能与祭祀或巫术活动有关。

彩陶网纹船形壶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

高15.6厘米,长24.8厘米,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1958年陕西宝鸡北首岭出土。该器为泥质红陶,口部呈杯状,器身横置,上部两端突尖,颇像一只小船。在两侧的腹部,各用黑彩绘出一张鱼网状的图案,鱼网挂在船边,似正撒网捕鱼,又像小船刚刚捕鱼回来,在晾晒鱼网。陶壶上端两肩上,横置两个桥形小耳,既便于提拿,又可穿绳背负,随身携带。

此彩陶船形壶为盛水器,属于随身携带的水壶或酒壶类物品。陶壶两端如船形上扬,尤其是壶身装饰网纹,极似从河里收网捕鱼或者捕鱼结束将网搭在船边晾晒的情景,从造型设计到装饰纹样,都让人联想到渔船、渔网、捕鱼活动等水上生活场面。

彩绘蟠龙纹陶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通高9.0厘米口径37.0厘米,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1980年出土于山西襄汾陶寺遗址第3072号墓。这件彩绘龙纹陶盘出自陶寺遗址的大墓中,可能是当时“王室”使用的礼仪用品。从陶寺的龙纹陶盘开始,我国的龙形象的演变发展,延续至今。

彩陶八角星纹豆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口径26厘米,足径14.5厘米,通高28,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1978年出土于山东泰安大汶口遗址。豆为盛食器,也是祭祀用的礼器。此豆口沿上用褐、红彩绘对顶三角形与若干线条相间组成的图案,腹部用白彩在深红色陶衣上绘有5个方形八角星状纹饰,纹饰构图对称,色彩对比强烈,堪称我国彩陶艺术珍品。

青釉堆塑谷仓罐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高46.4cm,口径11.3cm,底径13.5cm,三国·吴,1935年浙江绍兴三国墓出土。该器以百鸟争食、欢庆丰收、牲畜满栏等题材的立体雕饰展现了1700多年前江南吴地庄园五谷丰登的场景,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此器用来随葬,称为“冥器”(又称“明器”),目的是祈望死者仍能保持生前的种种享受。

青釉虎子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

虎子高约15厘米,前后长约20厘米,吴“赤乌十四年”款,1955年江苏省南京市赵土岗出土。虎子起源于战国,风行于汉及六朝,因器形似虎而得名,总体造型基本一致,每个时代在细部刻画上有所不同,这件虎子通体浑圆,斜颈圆口,上有弓背奔虎状提梁,并刻有细纹,既美观又防滑。“虎头”向上仰起45度,嘴巴张得圆圆的,目视远方,腹下有缩状四肢。全身饰淡青釉,造型摆脱了僵硬强求外表形似的模式,注意对内在精神的表现,精巧而又不失质朴。

此器出于中国早期最主要的窑场——越窑,这种动物造型的大量出现和演变,改变了越窑瓷器风格单一的局面,形成了崭新的艺术风格,这也是当时社会正孕育着重大转型的鲜明特征。

青釉褐彩羽人纹双系壶南京市博物馆馆藏

三国·吴,1983年江苏南京雨花区长岗村出土。

青釉神兽尊南京博物院藏

高27.9厘米,口径13.2厘米,西晋,1976年江苏宜兴周处家族墓出土。尊的造型为盘口短颈削肩鼓腹平底,象个大鱼篓。器表由肩至腹堆塑面目狰狞的神兽纹饰,兽首昂起,双眼仰视,张口含珠,四肢紧贴前胸及下腹,前肢上举,后肢伏地蹲坐,两侧刻划双翼纹,背后有耸起的脊毛五撮。双翼及翎毛用线条刻划的手法简单勾勒,使兽毛轻柔的质感跃然壁上。匠师紧紧抓住器形削肩鼓腹的形体特征,运用夸张写意手法,以盘口作兽的头顶,以器腹为兽腹,以器耳为兽耳,兽爪兽脊等都有序地布列在器物的各个部位。让人“尊”、“兽”难辨,显示了高超的雕塑技艺和丰富的想象力,确是独具一格的青瓷精品。

青釉仰覆莲花尊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

高63.6厘米,口径19.4厘米,足径20.2厘米,北齐青瓷,1948年河北景县封氏墓群出土。该尊侈口、长颈、溜肩、长圆形腹、高圈足。口沿下有桥形耳一对,肩部有六系,并附盖。通体有纹饰十三层,除颈部贴塑宝相花及压印团兽纹外,其它均为莲瓣纹。盖纽下双重覆莲瓣,盖沿边上翘双重仰莲瓣,上腹三层覆莲瓣,下腹双层仰莲瓣纹。整体纹饰雕塑整齐细腻,上呼下应,富丽堂皇。莲花尊的纹饰内容与佛教密切相关,用于随葬代表逝者的一种精神寄托。

白釉绿彩长颈瓶河南博物院藏

高22.5厘米,口径7厘米,北齐,1971年河南安阳范粹墓出土。此器为目前发现的年代较早的白瓷。造型规整、古朴,胎质细白,白釉较光润,是北朝瓷器中的精品。器白釉施绿彩,开创了中国陶瓷釉彩装饰的先河,它是单色釉向彩色釉发展的重要一步,为色彩斑斓的唐三彩奠定了工艺基础。

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早期的瓷器均属于青瓷系统,白瓷的生产要晚于青瓷,白瓷生产的条件比青瓷更为严格,必须降低胎、釉料中的铁的含量。白瓷的出现,标志着制瓷工艺的巨大进步,它打破了青瓷一统天下的局面,为以后彩瓷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隋白釉龙柄双联传瓶天津博物馆馆藏

高18.5厘米,口径5.2厘米,腹径11厘米,底径2.5厘米,隋代,器单颈双腹,饰有捏塑双龙形柄,龙头摊入瓶口,通体施白釉,瓶底刻有“此传瓶有□”,可知此器名为“传瓶”。陕西西安隋大业四年(608年)李静训墓曾出土类似的一件,但无铭文,故此瓶的年代也应为隋代。此器造型独特,制作精致,胎细质坚,釉质温润洁白,显示出隋代白瓷生产的水平,为隋代白瓷的佳作。器身刻有其名称,在古代陶瓷中较少见,为研究古代器物的名称提供了实物资料。

青釉凤首龙柄壶故宫博物院藏

通高41.3cm,口径19.3cm,足径10.2cm,唐代宫廷御用瓷器。此壶造型奇特,纹饰新颖,盘口形、细颈,斜溜肩,腹部自上而下逐渐圆鼓,下腹缓收,圈足呈喇叭形。壶盖与壶口吻合成凤头状,凤的嘴下啄,凤头扣在壶的口沿上,使得壶整体颇似一只挺立的凤鸟。通体青釉,有玻璃质感,光滑圆润,带有北朝以来北方青瓷的遗风,为唐代青瓷中的典型器物。壶体以塑贴和刻划技法装饰,纹样繁复,结构严谨,层次清晰,粗细搭配,疏密有致,十分协调,富有美感。这件青瓷凤头龙柄壶,堪称为唐代瓷器中的瑰宝。

鲁山黑釉蓝斑腰鼓故宫博物院藏

长58.9厘米、面径22.2厘米,唐代。此鼓呈长圆筒形,两头粗,中间细,即所谓“广首纤腰”。通体施黑釉,匀净的釉面上闪点着几十块蓝色彩斑,宛如黑色锦缎上的亮色装饰,静穆而典雅,又使原本凝重的黑釉变得活泼跃动充满生机,装饰效果极佳。鼓身凸起七道弦纹,一方面起着装饰的作用,另一方面在烧成时又能起着控制彩釉流动变化的作用,可谓构思巧妙。

陶骆驼载乐舞三彩俑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

高58.4厘米,长43.4厘米,唐代,1957年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鲜于庭诲墓。骆驼昂首挺立,驮载了5个汉、胡成年男子。中间一个胡人在跳舞,其余4人围坐演奏。他们手中的乐器仅残留下一把琵琶,据夏鼐先生研究,应该是一人拨奏琵琶,一人吹筚篥,二人击鼓,均属胡乐。骆驼载乐陶俑巧妙地夸张了人与驼的比例,造型优美生动,釉色鲜明润泽,代表了唐三彩的最高水平。

青釉褐蓝彩双系罐扬州博物馆

高29.4厘米,口径16.2厘米,底径19.5厘米,唐长沙窑,1974年江苏扬州石塔路出土。器施釉下彩绘,用褐彩和绿彩相间的联珠纹组成卷云和莲花纹,装饰奇特。彩绘纹样不仅有中国传统绘画的笔墨韵味,而且带有异国情调。联珠纹应是受波斯萨珊王朝装饰纹样的影响而移植和演化而成的,也反映出唐代陶瓷在制作过程中,善于吸收、融合外来文化。

釉下彩绘在唐代长沙窑广泛使用,它打破了中国青瓷的单一釉色,丰富了唐代陶瓷的装饰技法,对后来釉下彩瓷的发展开创了先河,在中国釉下彩彩绘陶瓷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此器形体较大,纹样精美,造型端庄,反映了唐代长沙窑釉下彩瓷发展的最高水平,实属罕见。

青釉褐彩云纹五足炉临安市文物馆馆藏

通高66厘米,口径36.5厘米,底径41厘米,唐越窑,1980年浙江临安水邱氏墓出土。器由盖、炉和座三部分组成。胎体通施白色化妆土,上绘褐彩,表面施青釉,色泽青黄。器身饰釉下彩云气、如意纹等八组图案。该器器型罕见,形体高大,造型端庄,采用堆贴、彩绘和镂雕的装饰技法,制作精美,工艺精湛,有极高的艺术研究价值。越窑的釉下彩绘瓷较为罕见,故此炉弥足珍贵,且为明确纪年墓葬出土,保存完好。

唐三彩骆驼载乐俑陕西历史博物馆馆藏

高58厘米,长43厘米,唐代,1959年陕西西安中堡村唐墓出土。骆驼昂首直立于长方形座上,张口嘶鸣状。驼背铺有带花边圆形垫子,其上搭一平台,用刻花毯子覆盖,其上有七个男乐俑盘腿朝外坐于平台四周,手持笙、琵琶、排箫、拍板、箜篌、笛、萧正在演奏,中间立一体态丰腴载歌载舞的女子。施蓝、绿、黄等单色釉。造型新颖,器形硕大,骆驼健壮,人物表情丰富,形象逼真,陶塑艺术精湛,色彩艳丽。为研究唐代雕塑艺术、音乐舞蹈、人物如实提供了宝贵资料。且为墓葬出土,制作精美,造型在三彩器中极为罕见。

五代越窑莲花式托盏苏州博物馆馆藏

五代越窑,1956年江苏苏州虎丘云岩寺塔出土。此件器物由碗和其下的盏托组合而成,通高13.5厘米,其中碗高8.9厘米、口径13.9厘米;盏托高6.6厘米、口径14.9厘米、底径9.3厘米。从托盏露胎处可见瓷胎呈灰白色,细腻致密,颗粒均匀纯净;釉色滋润内敛,捩翠融青,呈现出玉一般的温润感。

在1987年陕西省扶风县法门寺塔唐代地宫考古发掘之前,这件莲花式托盏一直被称为“青瓷”,随着法门寺地宫13件越窑青瓷被确认为历史文献记载的“瓷秘色”(即秘色瓷)之后,这件“五代越窑莲花式托盏”有了一个更为重量级的身份——五代、北宋年间秘色瓷标准器。

青釉刻花提梁倒流壶陕西历史博物馆馆藏

通高18.3厘米,腹径14.3厘米,腹深12厘米,五代耀州窑,1968年陕西彬县出土。此壶设计巧妙,由于注口在器物底部,注水时需将壶倒置而得名。通体施青釉。装饰技法有刻划、堆贴等,堆贴子母狮生动形象,刻花缠枝牡丹纹有浮雕感,线条流畅,为五代时耀州窑的产品。

耀州窑唐代开始烧造青瓷,五代时期受到南方浙江越窑的影响,主烧青瓷,且青瓷质量比唐代明显提高,五代时期是耀州窑青瓷的成熟期,此壶为五代耀州窑瓷器中罕见的珍品,新颖别致的器型、犀利清晰的刻划纹饰、青翠欲滴的青釉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犹如鬼斧神工之作,保存完整。

天青釉弦纹樽故宫博物院藏

北宋汝窑,高12.9厘米,口径18厘米,底径17.8厘米。此樽直口,平底,口、底径度相同。外壁近口及近足处各凸起弦纹两道,腹中部凸起弦纹三道。下承以三足。外底有5个细小支烧钉痕。里外满施淡天青色釉,釉面开细碎纹片。

此樽仿汉代铜樽造型,器形规整,仿古逼真,釉色莹润光洁,浓淡对比自然。瓷樽始于宋,汝窑、定窑、龙泉窑均有烧造,为陈设用品。目前所见传世宋代汝窑天青釉弦纹樽只有两件,除故宫博物院收藏的这件以外,英国伦敦大维德基金会也收藏一件。

弦纹瓶故宫博物院藏

北宋官窑,高33.6厘米,口径9.9厘米,足径14.2厘米。瓶洗口,长颈,圆腹,高圈足,圈足两侧各有一长方形扁孔可供穿带。颈至腹部凸起7道弦纹。通体施青釉,釉层肥厚。器身布满大片纹,纵横交错。

此瓶仿汉代铜器式样,线条简洁雅致,凸起的弦纹改变了造型的单调感,增强了器物的装饰性。形体高大,造型端庄古朴,线条优美,釉色给人以凝厚深沉的玉质美感,器体有“紫口铁足”的官窑器特征,为官窑瓷器的上乘之作。

钧窑月白釉出戟尊故宫博物院藏

高32.6厘米,口径26厘米,足径21厘米,北宋。尊的造型仿古代青铜器式样,喇叭形口,扁鼓形腹,圈足外撇。颈、腹、足之四面均塑贴条形方棱,俗称“出戟”。通体施月白色釉,釉内气泡密集,釉面有棕眼。器身边棱处因高温烧成时釉层熔融垂流,致使釉层变薄,映现出胎骨呈黄褐色。圈足内壁刻划数目字“三”。

此尊为官窑的产品,造型古朴端庄,形体高大,胎细质坚,为钧窑中的珍品,为宋代宫廷使用的典型陈设用瓷,后为明清两朝皇帝所珍藏。

在宋代钧窑瓷器的传世品中,以各式花盆和花盆托最为多见,出戟尊则较少。目前全世界所见仅约10件左右,除此件以外,还有上海博物馆收藏的宋代钧窑月白釉出戟尊、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宋代钧窑丁香紫釉出戟尊等。

瓷器中的精品文物鉴赏


到故宫瓷器馆参观过的人,无不叹服珐琅彩瓷器的精美,人们不能不想起那个关于珐琅彩瓷器的传说。

相传历史上在我国江西瓷都附近,曾有一户胡姓人家,世代烧瓷为生。他家的瓷制品因为精美得到了百姓的欢迎,也就惊动了官府。乾隆南巡时他的臣子将胡姓制瓷献给皇上,得到皇上大大赞美。大臣想让胡姓人进宫专为皇上和皇宫制瓷。因为种种原因姓胡的不愿意进宫,于是大臣们在宫里特设一个窑,按照胡姓人的烧制方法烧制出了精美的珐琅彩瓷器。为了表示宫里与民间的不同,也为了显示这种瓷器的出处,有人就将“胡”字拆开,将专为宫中烧的这种珐琅彩瓷器叫做“古月轩”。

一、传说很有味道,但珐琅彩瓷器的出

现是瓷器发展史上的一个必然产物珐琅彩瓷器的前身是景泰蓝,也就是所谓的“画珐琅”。它兴起于明代,是在铜胎上以蓝为背景色,掐以铜丝,再填上红、黄、蓝、绿、白等色釉烧制而成的工艺品。后来这种“画珐琅”的方法被用在瓷胎上,珐琅彩瓷器烧制成功于康熙年间。

珐琅彩的彩料还有“洋为中用”的成分。五彩和粉彩中都不含的化学成分“硼”珐琅彩中有;珐琅彩中含“砷”;康熙前的瓷器中黄色为氧化铁,而珐琅彩中黄色的成分是氧化锑;珐琅彩还有用康熙前没见过的胶体金着色的金红。上述化学成分分析说明了珐琅彩是国外引入的,文字上也有记载,宫中原名《瓷胎画珐琅》的档案于乾隆八年改名《瓷胎洋彩》。由此可见珐琅彩确是欧洲进口,由此更可见康熙帝国时中外文化与贸易交往的盛况。

珐琅彩瓷器从创烧到衰落都只局限于宫廷之中供皇室使用,是“庶民弗得一窥”的御用品。

珐琅彩瓷器没有大的器物造型,绝大多数是盘、碗、杯、瓶、盒、壶,其中碗、盘最多,只是每一品种都有不同的变化。另外还有一个品种是宜兴紫砂陶胎外绘珐琅料彩,这也是难得一见的。珐琅彩瓷器在胎质的制作方面是非常讲究的。胎壁极薄,均匀规整,结合紧密。在如此的胎质上又施釉极细,釉色极白,釉表光泽没有桔皮釉、浪荡釉,更没有棕眼的现象,确可用“白璧无瑕”来赞誉。乾隆款紫地轧道珐琅彩婴戏纹双联盖瓶康熙款红地珐琅彩开光豆绿地牡丹纹杯

二、珐琅彩瓷器的研究重点是珐琅彩

瓷器彩的绘画、质地和颜色珐琅彩瓷器的绘画是精华的所在,也是鉴定真伪的关键一环。珐琅彩瓷器的胎、彩和造型终究逃不过同时期其他彩瓷器的影子,而绘画却有他独特的一面。珐琅彩的绘画大多出自宫廷御用纸绢画的画稿。据记载,从康熙到乾隆画供奉纸画的名画家众多,其中最为著名的有:王原祁、蒋廷锡、郎世宁(意大利西洋画家)、冷梅、唐岱、高其佩、邹一桂、袁江、董邦达、金廷标、李世倬、沈睴、袁瑛、王敬铭、钱维城等等。这些名画家的画稿被画工精心地描绘于珐琅彩瓷器上,形神兼备,各具不同的风采。

珐琅彩绘的发展有各自的时代特点。

康熙时候的珐琅彩绘大都仿照铜胎画珐琅时的色彩图案。内容多为缠枝牡丹、缠枝西蕃莲、缠枝秋葵,也有写生花卉。构图上是讲究对称的规矩图案,花大叶大,内容简单,缺乏生气。这时彩色质地的衬托就显得非常有用,质地有红、黄、蓝、白等各种颜色,但所有色彩和绘画都在器物外面,内壁洁白。施色匀净是康熙珐琅彩的最大特点。

雍正初年时珐琅彩绘变化不大,构图仍是呆板的对称,但写生画开始多了起来,有了些活力,背景地仍是胭脂红、黄、蓝、白等色。到了雍正中期,“院画”的工笔画在整个社会流行开来,很得雍正皇帝的赏识。珐琅彩瓷器的画工们迎合皇帝的好恶,在珐琅彩瓷器上以“院画”为底稿,开始“勾、画、皱、染”,这也是珐琅彩瓷器独有的。绘画题材多为寓意深刻的芙蓉鸳鸯、灵芝水仙、锦鸡牡丹、梅兰竹菊、翠竹麻雀、秋树八哥等,更有各种山水楼阁画面。因为雍正本人喜欢水墨及设色山水,所以这些画中就有用赫、墨、蓝单色或两种颜色画的,极为淡雅清丽。“团蝶图”则是集所有颜色于一身,据说有36种颜色之多。终究是纸绢画做底稿,这些画有直接在洁白如雪的瓷器上画的,有在设色上画的,但设计都很精巧。此时的器物身上仍多数是里不画,有少许里画的则外面就被敷上彩色。此时也偶见“锦灰堆”画法。

到了乾隆时期,珐琅彩绘画又有了新的发展。其一,前面已经提到的郎世宁这个意大利画师曾是乾隆的御用画工。画式画法中的阴阳向背与凹凸感就不仅出现在纸绢画上,也出现在珐琅彩瓷器的绘画上。珐琅彩绘上有用矾红勾画面部的,用不同浓淡、深浅、颜色表现人物衣衫,配景极为传神,乾隆款黄地珐琅彩开光婴戏纹瓶乾隆款蓝锦地珐琅彩折技花卉纹灯龙尊这是中西结合的人物画法。其二,“锦灰堆”画法的大量运用。“锦灰堆”就是在一种彩色质地中用各种颜色绘制各式各样的织锦纹、丝绸纹和其他花纹,花纹中又添绘各式各样的缠枝花和其他图案,所以也叫“锦上添花”。“锦灰堆”这种繁密的华丽是乾隆在位时的流行时尚,而且愈演愈烈。乾隆后期,“锦灰堆”内还要根据画意的主题描绘大开光,再有多个小开光的也不新奇。开光内绘画山水、人物、诗句种种,极尽奢华之事。

现在谈到珐琅彩的质地。珐琅彩是用珐琅质与樟脑油调和而成的,因其彩料的质地像料,所以称作料彩。

珐琅彩料的彩,品种非常丰富,这也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加的。主要品种有白、绿、黄、蓝、紫、矾红、胭脂红、赭、墨等,且有浓淡之别,更有中和色出现,如倭瓜黄、杏黄、蛋黄、葵绿、孔雀蓝、孔雀绿等等难以计数。

三、由于珐琅彩瓷器不同于其他瓷器的绘画,于是就出现珐琅彩独特的题句和印章珐琅彩瓷器根据画面的不同需要,常常绘有题句。珐琅彩绘画的底稿是纸绢画,一幅完整的纸绢画常常有题款,这在瓷器上就演变为题句。纸绢画是画师们在宫廷中画给皇上欣赏的,题材多是歌功颂德、粉饰太平的献媚之作,题款也就有了固定的言辞,如“玉剪穿花过,霓裳带月归。”“连树穿绿树,长日啭黄鹂。”“枝生无限日,花海自然秋。”不胜枚举。这些题款被珐琅彩瓷器的画工们精心地临摹于瓷器之上,贴画切意,使用的是墨色的珐琅彩料,柔润适当,使得珐琅彩绘更见神采。

珐琅彩绘另一个不可或缺的是印章,也就是绘于题句前或后的印章。印章的内容也多是固定的,是根据绘画的内容和题句内容而定的,像“先春、香逸、山高、水长、霞映、君子”等,用于印章的临摹技术高超,材料有用胭脂水的,有用矾红的。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