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美大师熊钢如:人们对陶瓷艺术判断标准不甚清晰

青花釉里红“家和万事兴”瓶

文、图/记者金叶

在中国陶瓷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景德镇以集大成者的姿态,辉煌地体现了中国陶瓷发展的卓越成就。9月3日至14日在广州岭南会展出的“景德镇当代大师陶瓷艺术精品展”,将迎来一批当代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和中国陶瓷艺术大师,熊钢如便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与景德镇众多的陶瓷艺术家一道,以自己的艺术实践开拓着21世纪陶瓷艺术新辉煌。

立志去景德镇展拳脚

今年上半年,一只卖了2个多亿的“鸡缸杯”搅得收藏圈沸沸扬扬。但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在历史悠久的“瓷都”景德镇,有一位能将鸡在瓷器上画得出神入化的国家级大师——熊钢如。他画笔下的鸡,雅淡诙谐,既富有草根生活的无限趣味,又有着盎然向上的精气神,似乎比那只天价鸡缸杯更接地气儿,更加切合当代人的情怀。若非如此,景德镇的人也不会送给熊钢如一个亲切的称呼:“雄(熊)鸡公”。

熊钢如的老家在江西丰城县。离他家不远处,就是陆羽在《茶经》中记载的唐代六大名窑之一——洪州窑的古遗址。小时候,熊钢如经常在古窑址玩耍,也常捡拾一些好看的瓷片回家把玩,对瓷艺的爱好也许就在潜移默化中根植在了他幼小的心间。

幼年时,熊钢如的父母双双早逝,小小少年成了孤儿,被迫独自在这世间艰难求生。课余时间,他打柴捉鱼,为自己攒钱读书。挣扎着上到高中时,熊钢如有幸碰到一个特好的老师——班主任宋老师,知道他喜欢陶瓷,并且有不错的绘画天赋,便积极鼓励并予以指导。他告诉熊钢如,洪州窑虽然比景德镇烧造的历史更悠久,但用的是火候不高的软质瓷,景德镇使用的则是高岭土的二元配方。若是喜欢陶瓷,一定要去景德镇才能大展拳脚。在老师的鼓励下,熊钢如在1960年考入了学院美术系。

在陶瓷学院经过四年扎实的基本功训练之后,熊钢如于1964年凭借优异的成绩被分配到了景德镇雕塑瓷厂,很快便在强手如云的厂里崭露头角。24岁那年,他根据自己做过翻砂工的体验,创作了一件反映工业题材的作品《铸》,在华东地区美术展中亮相。作品塑造的是一个典型的炼钢工人的形象,头戴一顶附有滤色镜的鸭舌帽,手持劳动工具,炯炯有神的目光坚定地注视着前方,两条胳膊上鼓起的肌肉蕴藏着强大的力量。这件作品在美术展上引起极大轰动,后来还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以最熟悉的“鸡”入画

不过,熊钢如在生产一线没有待太久的时间,很快就进入了管理层。1986年,他被提拔为江西省陶瓷工业公司的副总经理,主管全江西省陶瓷工业的技术工作。“在厂里主持工作的时候,我还可以用业余时间搞搞雕塑,进了公司之后就彻底失去了这个条件。雕塑可以说是陶瓷领域里的‘重工业’,需要很大的场地,成块的时间,对原料也有要求……这些条件在公司里都不具备,而我又不想丢掉专业,所以就只有转型了,从陶瓷雕塑转到了陶瓷绘画上来。”熊钢如坚持在繁忙的工作中,每天都挤出几个小时来画画。因为在陶瓷学院时就为造型能力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所以他对于使用笔墨在宣纸上描画,并没有太费周折就找到了感觉。而将笔墨语言转换成陶瓷语言描绘到瓷器之上,就更是水到渠成之事了。

不过,熊钢如深知在专业上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在山水、人物、花鸟几大门类当中选择主攻花鸟,并且又在花鸟门类中选择了自己最有体验的“鸡”来作为主要的描绘对象。“我从小在农村长大,对鸡的观察比较深刻。而且‘鸡’在民间的意头很好,和‘吉’谐音,有消灾驱鬼的含义。西汉韩婴在《韩诗外传》中还赋予了鸡‘五德’:文(有冠为文)、武(有距为武)、勇(敢斗为勇)、仁(见食相呼为仁)、信(报时不失为信)。可见,鸡是相当具有‘正能量’的动物。”

熊钢如的绘画语言独到,善于用简洁的块面构建雄鸡的精神抖擞与母鸡的温柔内敛。《四季大吉》四条屏上的红冠金爪、顾盼生辉的雄鸡、《世上只有妈妈好》中俯视着小鸡而真情流露的母鸡,都令人过目难忘。同时,熊钢如的笔墨又有极强的概括力,以简取胜,虽然颇有不合法度之处,但难能可贵的是于简洁中出神入化,充满笔墨趣味和生活情趣,带有较强的个人风格,显示了不傍人门户的独特风貌。

熊钢如

对话

釉色、图案必须为造型服务

广州日报:在您看来,陶瓷的造型、釉色和上面的装饰图案,哪个最重要?

熊钢如:中国有一句古话: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对一件陶瓷器皿来说,造型是“皮”,釉色和图案是“毛”,这个主次关系是很明显的,不能本末倒置。陶瓷的釉色也好,装饰图案也罢,都必须跟造型协调、和谐、统一,形成整体之美。

广州日报:但现在景德镇似乎有一个潮流,就是很多“陶瓷大师”变成了“陶瓷画家”。大家的关注点似乎过多地落在了绘在陶瓷上的画上面?

熊钢如:这和我们目前的市场不够成熟有关系。人们对瓷器好坏的判断标准不是特别清晰,盲目追求画面之美,甚至很多时候对于什么样的画才算是好画也不清楚,令一些庸俗之作也大有市场。这种现象又非景德镇独有,比如浙江龙泉的青瓷、宜兴的茶壶,本身是很高雅脱俗的,现在也有人在上面加各种彩,味道都不对了。我虽然不排斥在陶瓷上做装饰,但我认为一个重要的原则是“协调、和谐、统一”。

但我认为大家也不要过于担心这件事情,因为实际上业内对瓷器的造型和绘画必须要“协调、和谐、统一”这一点,已经有足够清晰的认识。学院现在有两大专业:一是陶瓷设计,主要以造型为主;一个是陶艺,是以陶瓷装饰为主。也就是说我们的学院教育,是将造型设计和装饰设计作为专门的学科来对待的,没有厚此薄彼。而且学院里还会经常办一些学习班,对一些常年从事拉坯的工匠进行艺术训练,让他们也开始意识到,简单的陶瓷造型里面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邃的美感空间,让他们逐渐学会带着艺术的眼光去工作,而不再像过去那样,完全靠传承甚至是本能在做。这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造型的水准。

广州日报:我在采访中也接触到一种言论,他们认为陶瓷上就不该画画,应该像宋瓷那样,以器型和釉色取胜,这样才纯粹、简洁,才是中国瓷器的最高境界。

熊钢如:这种观点又有些极端了。考察中国陶瓷的发展史,绘画和陶瓷一直都是紧密结合的。七八千年前我们就有了彩陶,老祖宗已经开始在陶瓷上进行各种装饰,这是我们瓷器传统的一部分。宋朝的瓷器虽然更强调器型美,以纯色釉为主,但其实当时的刻花技术也有绘画的内容。纯色釉的瓷器自有其迷人之处,但不能因此否定彩绘陶瓷的价值和意义,否则还谈什么百花齐放?

实用陶瓷艺术化

要符合基本规律

广州日报:您特别擅长在瓷器上画鸡,笔下的鸡神气活现、威风八面,不禁让人想起最近风头无限的鸡缸杯,您认为那上面的鸡画得怎么样?

熊钢如:我觉得鸡缸杯可能更加重要的是它的历史意义和文物价值。毕竟那个年代此类的陶瓷作品,存世量不多,具有一定稀缺性,今天的人们可以依托这个小小的杯子,对当年的陶瓷工艺技术发展情况有所了解。

就杯子上面的那幅画而言,虽然我认为水平比较一般,但它毕竟代表了当时的绘画风貌。

广州日报:您怎么看待陶瓷的实用性和艺术性之间的关系?

熊钢如:我们现在在北京故宫博物院里看到的传世瓷器,就既是实用器,又是经典的艺术品。实用性和艺术性结合得非常完美,这是我们所追求的。

现在的陶瓷大致分为两大类:一是实用陶瓷;一是陈设艺术陶瓷。但现在又有人提出一个口号,叫“实用陶瓷艺术化,艺术陶瓷实用化”,有点像是“跨界”艺术。让实用陶瓷变得艺术起来,我认为不是不可以,但要符合一些基本的规律。一个瓷碗,造型可以极尽美感,但首先你得能做出来,得符合工艺生产的标准;其次是造型不是想怎么美就怎么美,还要能实现基本的功能性。

我们景德镇现在有一种珐琅瓷,在茶具上做一些捏花雕塑,非常漂亮,展示效果也不错。但是,作为实用茶具,我认为它是非常失败的。因为不好清洗,一碰就坏,唯一适合它的命运就是永远待在陈列柜里。但有意思的是,这样的产品,市场反应特别好,国内外的销售情况都不错。虽然有市场需求就有它存在的合理性,但我坚持认为实用器具一定要实用性和艺术性相结合,且要以实用性为主。

大家简介

熊钢如,1941年2月生,江西丰城人,1964年毕业于学院美术系,1988年被评为江西省高级工艺美术师,1999年被评为研究员。他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是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

小编推荐

陶瓷艺术之美


从陶瓷艺术的审美需求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一个时代的文化内涵和一个国家的民族精神。

中国陶瓷艺术是世界艺术史上最精彩的篇章之一。它与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以及各种文学艺术形式紧密关系、互为影响、共同繁荣,成功地造就了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唐代唐三彩,色彩绚烂,艺术高超;宋代五大名瓷,晶莹滋润,空前绝后;明清青花瓷,色泽鲜透,巧夺天工。还有千峰翠色的青瓷,深蕴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的宜兴紫砂……这些无不是每个收藏家都梦寐以求的稀世珍品。作为一种以立体造型为基础的综合性艺术,陶瓷制作原本出自人类的日常生活需要。然而,随着科技工艺的发展和人类审美意识的增强,它又从单纯的日常需要中升华出来,形成独立的艺术门类,最后达到集雕塑、绘画、书法和工艺等多门成就于一身的境地。

景德镇周惠胜大师手绘青花瓷花瓶

陶瓷的艺术美与其他造型艺术一样,来源于自然美和生活美,来源于客观物质世界,具有特定的社会历史基础。然而,它又不是原始的自然形态的美,而是经过艺术家的主观加工,其中渗透了艺术家的美学观点和美学思想以及艺术独创性。因此,它比自然美、生活美更集中、更典型。

陶瓷艺术美是通过具体形象来展示自己的风姿神韵,而这种艺术形象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它可引起人的美感,使人得到美的享受,它是人对社会生活的审美判断的集中表现,是艺术家审美意识的物化。

和谐是构成陶瓷形式美的重要原则之一。和谐体现在具有美感的陶瓷器物的造型、装饰、色彩、肌理中。和谐并不是要求在某一件陶瓷造型上,或是多件组合的成套陶瓷造型上,都单纯地表现相同性和一致性,而是由于相互对立的、矛盾着的或有差别的因素,经过设计达到一种新的结合,从而达到互动、互成的美学目标。

陶瓷艺术之美在于器型、纹饰、釉色。由于其表现手段是立体的、綜合的,因而也就是多观点、多层次和形式异常丰富的。在那厚薄、卷舒、冷暖、莹润之间,不仅展示了历代制瓷工匠们的高超艺术,也饱含着人类对美的艺术追求,反映出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阶层人们在文化传统、审美趣味、艺术风格等各个方面的差异与变化。

总之,宋人所体现出的是优雅秀美的艺术风格,追求轻松灵动的美感。从造型到纹饰,抒情而写意,图案流动率意,富于韵律。釉色多为单色釉,但其色泽恬美自然,柔和纯净,是古人尚玉,在瓷器制作上的反映。宋瓷之美,虽未唐代之恢宏气势,但优美高雅则过之,清丽潇洒而不失挺秀,是不饰粉黛,洗去铅华的自然之美。

元人在瓷器上表现出厚重和简洁,造型概括洗练,挺拔舒畅。绘制在青花瓷上的图案,笔意纵横,酣畅淋漓,人物精美,气宇昂轩,无论龙凤麒麟,花草走兽,皆神采飞扬,极具气势,去掉了宋人的飘逸优雅而代之以浑厚质朴,饱满结实的艺术效果。

中国陶瓷艺术的历程,经过了漫长的岁月,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工艺手段和艺术追求,反映出各自时代的工艺水准和艺术品味。“秋毛冬骨,夏阴春英”,每个时代,瓷器艺人都留下了他们心血的结晶,是留给我们的丰厚文化遗产。

陶瓷艺术,直至整个工艺美术里的诸多美感都是通过形式美显现出来的,主要凭借视觉上的形式美如线条美、质地美、结构美等一一传递给受众。

视觉美就名词的角度而言,是最容易让人望文生义的汉语词汇之一。通俗所说的“悦目”都可类为视觉美。陶瓷艺术中流畅的线条,朴拙的造型,峰回路转的一个镂空,都能让人悦目赏心,视觉美是陶瓷艺术审美中的第一个层面。它经由视线带来内心的冲动和情感的满足。视觉美是陶瓷艺术的特殊目的,抛却了这种形式上的美,陶瓷艺术可以提供知识、宣扬一种道德、服务于某种实际目的,这个时候,陶瓷还是陶瓷,但是却已经不是艺术了。所以,形式上的视觉美是陶瓷艺术不可剥离的一层肌肤。一个好的陶瓷艺术作品首先要带来视觉上的愉悦,要具备视觉美。

在陶瓷艺术领域里,对视觉美的反抗是隐忍的。因为陶瓷艺术不同于绘画、文学以及其他的艺术作品,它与壶与茶融汇得难解难分。最显然的反抗就是雕塑——陶瓷雕塑。另辟蹊径的艺术家使出浑身解数对常规的陶瓷视觉形式作了反抗,即或如此,由于受到陶瓷材质的影响,比之当代西方国家的雕塑,仍有蚍蜉与大树之落,更毋庸说雕塑盛行的古希腊。这种热烈的对传统陶瓷艺术形式的反抗,隐约透露出急躁,而且显得步履蹒跚。与康德的认识相同的是另外一种对陶瓷艺术视觉美的完善。那就是另创同旧的形式一样明确的一种新形式。这就要谈到绞泥。它在陶瓷三元色的基础上,进行反复实验,调制出青、灰、黄、红、紫五种不同的颜色,使陶瓷的语言瞬间丰富,视觉美也因此达到一个全新的高度。约定俗成的视觉表达存在缺憾,全盘推翻太冲动,安于现状太被动,创造“绞泥”的过程,是对陶瓷艺术视觉美进行探索的过程,这种让人眼前一亮的视觉美表现背后隐藏着艺术家温厚热情的思考。由此我们可以看到,陶瓷艺术的视觉美,与艺术家的艺术本性息息相关。艺术思想是自由奔放的,视觉美才有望丰腴斑斓。对陶瓷艺术家而言,陶瓷艺术是通向思想自由的必经之路,视觉美是艺术本性的外露。

陶瓷花瓶艺术品-室内装饰花瓶

陶瓷艺术的视觉美其实并不被视觉囿限。素器洗练,线条与造型之美首当其冲,但真正动人的还是意象。比如吕尧臣的《伏羲》,视觉上象形阴阳之合,细读却觉包孕宇宙,有天地之合的气象。

陶瓷艺术家在创作的时候,视觉美背后隐藏着很多欲言又止的情绪,这种情绪不自觉在线条和造型中流露。陶瓷艺术的视觉美感,是艺术家内心情感涌动的某种表情,或哭或笑,圆不一式,方非一相,都是艺术本性的倾诉。好的陶瓷艺术作品在视觉美上能够引起共鸣,作者将生命与情感存在于作品中,谁都不能视而不见。因此,视觉美不只是一种客观的美,或者说它其实是一种主观的美。

陶瓷艺术与雕塑艺术一样,所表达和表现的视觉美起初都是静止的具象的。在这一点上它们永不能和文学家、诗人相比,他们所表达的美是流动的,而且不可取证。陶瓷艺术家要将内心奔涌的情感按捺下去,以冷静的双手捏塑出一件作品,无论处在怎样的激情里面。杰出的陶瓷艺术作品通常都具备一种主要的特征,那就是冷静和冲动同在。前者是视觉上的,后者也是视觉上的,只是后者最终占据心灵。这个时候,陶瓷艺术家以平和的心态展示一个伟大的沉静的灵魂,尽管处在一切激情之中。就如伦勃朗的油画,在直接的视觉美与艺术本性之间,艺术本性终于昭然若揭,可见其被醒目地烙于受众脑海。

陶瓷美术是工艺美术的一种,工艺手法和技巧是它的重要属性。因此,弄清楚各个门类的工艺过程、特点、各个门类特有的技艺及其重要意义,这是欣赏陶瓷艺术不同于欣赏其他艺术门类的地方。

大师紫砂与高端名茶的文化对语


赵为民

北京大学文化研究与发展中心主任

黄宏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教授

堵江华

中国艺术研究院紫砂艺术教授

顾晓地

姑苏茶人

王曙光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金融学系副教授

原琳《北京商报·中国紫砂周刊》主编

茶与紫砂作为文人雅士吟物咏志、抒发情感的载体,在文化的发展长河中功不可没。如今,随着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人们开始有了更高的精神追求,吃茶、玩壶也渐渐成了修身养性、平心静气的文化之举。加之收藏热带动了拍卖价格的上扬,茶与紫砂正在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茶与紫砂,究竟如何定位?是一种饮品与一种器皿?还是一种生活态度?甚至是承载更多的文化符号?日前,《北京商报·中国紫砂周刊》与“大唐春”共同在京举办的一场别出心裁的文化聚会“檀茶会·枇杷雅集”上,大师紫砂作品与高端茶的文化对语,不仅使到场的各界文化名人享受到了至真至美的甘醇佳品,而且在品茗、赏壶、咏枇杷之余,进行了一场有关茶与紫砂的观点碰撞,对茶与紫砂文化的本质进行了还原性的探讨。

“紫砂文化的本质是"心平气和"

紫砂壶应该是作为茶文化的一部分而存在的,但它们之间又不是简单的饮品与茶具之间的关系。应该说,在泡茶过程当中,紫砂自身独特的文化魅力也逐渐体现了出来。

紫砂壶体现了中国文化中许多本质的特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中国的文化。它的包容性就传递了一种“和”的文化。

早在英国前首相布莱尔拜访北京大学的时候,我曾以紫砂壶相赠,不仅传达了中国紫砂文化和茶文化“精行俭德”的精髓,更传递了中国文化“和”的精神。而这种“心平气和”的态度,正是品茶的至高境界。

季羡林大师送给我“谈茶”二字,正是吃茶的另一重境界,这种境界超出了人们对生理的需求,达到了精神层面的高度。我们组织和召集这样的雅集,就是为了能够在社会上增加人文气息,让大家有更高的精神享受。以“心平气和”的态度去对待生活,对待事物,乃至对待整个生存环境。

“茶产业做大必须有文化的支撑”

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近些年来已经深入到世界的各个角落。但是,茶文化的研究整体还比较表浅。茶产业要做大,必须要有文化的支撑。此次雅集与我即将要举办的“中国古代茶器展”,就是希望对中国茶文化的弘扬起到推动的作用。

我们现在对古代茶器的挖掘是非常不够的,我在整理藏品的过程中深深地感到,一部茶文化的发展史通过茶器所反映出来,就是一部中国文化史、一部中国工艺美术史和一部中国陶瓷发展史。古代茶器的器型,茶壶上的诗词、绘画、贴塑都非常精美,体现了中国人的审美特质。紫砂也是茶器中很重要的内容,承载了很多历史,很厚重。从现代来讲,紫砂有很多工艺大师参与,又有书画家的介入,增进了文化品位与内涵。

希望雅集这种形式开风气之先,在饮茶时能有更多文化内涵,有更多文化主题,使茶文化真正有文化的内容。

“紫砂的艺术价值在于多元融合”

紫砂艺术品的价值自去年春拍“相明石瓢壶”创出1232万元的成交纪录后就成为社会关注的话题。

我认为,优秀的紫砂作品是将陶文化、茶文化及诗文、书画、篆刻等诸多文人元素融为一体的极具中华文化代表性的艺术品,而且紫砂作品也是最能融入人们生活、能让人感受、让人品味的艺术品。近些年随着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艺术品市场也迅速壮大,最近两年国内顶级艺术品、收藏品的成交价格更是快速提升,东西方艺术品的市场价格差距有了很大程度的缩小。

从本质上讲,中国文化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艺术思想则源远而流长,包含着丰富的中华文化元素的艺术作品应该更具生命活力!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壮大,作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艺术品的价值也会得到更大的认同,极有中华文化代表性的紫砂艺术品的艺术价值同样还有很大的认识空间。

“好壶泡好茶是一种态度”

从古到今,茶与紫砂都是不可分割的。我认为,首先要有好的人生态度,才会有好的休闲态度,才会有好的对待一种文化的心态。作为一个爱茶人,我被人称为“茶精”,除了因为我对茶性的了解之外,还因为我对茶的态度,其实那更应该说是一种对茶的恭敬心。

好茶一定要用好的壶来泡,是我坚持的一种观点。一把壶,可以不必是名人名家作品,但它应该是一把好壶,泥料纯正,透气性好。在此次“枇杷雅集”上,我们用顾景舟大师的作品泡饮传承有序的古董普洱茶,这就是一种对待茶的态度。

从技术的角度来讲,老茶更适合用透气性较高的粗砂壶;而乌龙茶则适合用密度较高的朱泥壶……其实,用心去体会,就会感受到每一种茶的不同物语,才能将水、温度、时间控制得恰到好处,把茶叶中口感最好的那一部分体现出来。这,就是一个爱茶人,一个“茶精”,对茶、对紫砂的态度。

“紫砂特质在于大美至简”

我们需要让紫砂的价值回归到它的本质上来它是一个泡茶器皿,然后与艺术形式一起构成了文人生活的一个方面。在明白了这个问题之后,再来谈紫砂文化才不会偏离实质。

以前的壶非常朴素,有一种“大美至简”的感觉。这种简单的美,符合紫砂壶本身所洋溢出来的审美特性平和、从容、淡定,一种中国人特质的体现。但是现在市场有种现象违背了紫砂的本性,就是随意地把各种文化符号结合到紫砂壶上。这种错位的感觉并不是因为陶刻的内容不好、作者不对,而是因为它们的文化特质与紫砂壶不匹配。

紫砂壶的文化特性,展示了中国传统文人的恬淡心态,把这个凸显出来,才是紫砂壶的价值所在。所以从设计、创作、书法、绘画的配合都要围绕这一特性,与它的气质相吻合。这是紫砂壶独立的价值,别的艺术形式无法取代。

“还品位以真诚”

看惯了太多富翁在拍场上掷金过亿的“豪举”,但号牌举落间,有多少人是因为挚爱才把拍品抢入囊中?无论是天价紫砂,无论是号级名茶,你是否在真正地品味它、把玩它、欣赏它?是否在真正地享受它至真至美的简约与甘醇?

茶与紫砂,不在其价是否昂贵,不在其质是否顶级,不在冲泡间是否严格按照程序的要求;只要在你财力允许的范围内,在恰当的时间与恰当的人静静地品饮,慢慢地把玩,以其作为谈资与载体,引入心灵的碰撞与交流,享受纯粹的精神的愉悦,甚至有时,不需要真实语言的赘述。就像“无我茶会”,茶具各异,茶质不一,冲泡技术相差甚远;对方为你献上的茶,也许鲜爽无比,也许苦涩难咽,但你得到的,是一份心意,是一份诚挚的奉献。于是,一切随缘,且啜且品,将心置于真诚与宁静,感受纯粹的赐予……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