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懂中国书画也容易识别古陶瓷真伪?这背后的原因是为何?

看懂中国书画也容易识别古陶瓷真伪?这背后的原因是为何?

记得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我刚刚对古陶瓷产生兴趣时,启蒙老师熊之理先生对我说:“要想能正确地给古陶瓷断代,首先要具备对中国书画的鉴别眼力,如果看不懂中国书画,要想能读懂中国古陶瓷几乎是不可能的。”

随着岁月的流逝和收藏之路的不断延伸,此话越来越显出它的中肯和正确。自古陶瓷诞生的那一天起,原始的绘画和书写线条就铭刻在陶胚中。从距今约5000-6000年前的仰韶文化陶器上的各种精美纹饰上来看,如钵、盆、碗、细颈壶、小口尖底瓶、罐及瓮等上面,均用红彩或黑彩勾画出绚丽多姿的几何图案和动物形花纹,其中不乏有人面形纹、鱼纹、鹿纹、蛙纹与鸟纹,无不线条流畅,形象逼真,反映出原始先民潜在的绘画表现天赋。水鸟啄鱼纹船型壶、人面纹彩陶盆、鹤衔鱼纹彩陶缸等都是震惊世界的艺术精品。这些代表一个时代的艺术造诣高度的作品是任何仿品都无法企及的。读懂了那个时代的线条和绘画特点,也读懂了那个时代的印记。

再从华夏艺术水平达到顶峰的宋代来说,以被列为五大名窑的“汝、哥、官、定、钧”为例,汝窑以素为主,也有少量刻划花工艺,台北故宫收藏的一只长颈瓶上就留有划花图案;其次在定窑上,反映出刻、划、印、塑等手法最为丰富,题材也十分广泛,花、鸟、莲、鱼、鹭、龙、鹤均有。几乎任何一件留有刻、划、印花等工艺的作品上都能发现,每一笔线条都是那么有力,每一个转折都是如此的流畅,每一个造型都是这般的生动!甚至毫不夸张地说,当今,没有一件仿品能达到那个时代的刻划水平。

到了元朝,元青花的崛起成为瓷坛独秀,而元青花除了苏麻离青料产生的浓艳深沉的特色外,它的画工给人们视觉造成的冲击力,是后代无人能企及的。那种豪放粗犷的用笔方式,和流畅爽快的大写意线条,在懂得绘画元素的内行人眼里,会带来无比养眼的舒适感。

元青花为什么会受到全球藏家的追捧,和其绘画艺术造诣之深、之独特是有关系的。我一直认为,衡量一位艺术家作品的艺术价值,有一个颇为简单的标准——即看他的作品被摹仿的易难程度。越难摹仿的艺术含量就越高,如果很容易被募仿,那便是低俗的作品。记得三十年代流传在上海书画界的一段佳话:著名海派大师吴昌硕门外挂着几张白宣纸,同时搁着笔墨,来访的人不用留名,只需提笔在纸上书下一横,过后,吴都能识出是谁来访过了。初初听来,仿佛有些玄乎,其实,懂得中国书画线条的人知道这不是诳人的。每个人提笔留下的线条中所反映出的笔墨韵味是不一样的。在精通笔墨精髓的吴昌硕那里,自然逃不过他的火眼金睛。由此,想到了古陶瓷官窑器的落款。

远的不说,就说清三代“康、雍、干”的官窑器底款,都出自御窑专门写款的高手。有的一个时段,比如青花款,几乎是一人书写,写了一辈子,那娴熟的功力,是后人无法仰背的。以落在康熙晚期那些小件器上的青花款为例,流畅和毫不迟疑的笔法,看起来是那么爽,特别是“大、康、制”的最后一捺,爽快而利索,极显颜体神韵。就单单这一笔,我从未见过一件仿品能达到此水平的。再拿“大清干隆年制”的六字篆书款来说,起笔到落笔不会停顿,除了转折处流下一点较深积釉和到止笔处流下的一点积釉外,其他的线条中均可看到书写者毫不迟滞的运笔过程。这是几十年书写功力造成的效果,现代仿者是根本达不到的。故只要见到那些款识线条断续相连,行笔线条积釉不断的东西,必是仿品无疑。

我朋友曾说,清末民国时的书画小家,都胜过现在的所谓书画大师,这话一点不过分,中国书画艺术的造诣培养首先需要心灵的沉静,而浮躁和一切向钱看的现实社会,已经缺失了造就中国书画大师的土壤。中国官窑器上的图案,特别是康雍干以来,都由宫廷造办处顶级书画大师绘书而成,其精美程度可想而知。故看懂了中国书画,也容易识别古陶瓷真伪的面貌!

taoci52.com延伸阅读

血脉相融 陶瓷艺术发展与中国书画关系解读


中国陶瓷、中国书画,本身是两项有着历史文脉关系的艺术,彩陶是中国书画艺术的起源,陶瓷、书画的关系其实是母与子的关系。陶瓷文化是对绘画艺术的继承和发扬,陶瓷绘画受中国画的影响很深,它们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

陶瓷器上出现绘画图案纹饰的情况,最早可以追朔到原始社会。在仰韶文化的陶器中,部分细泥质陶器表面施有陶衣,并有用黑白红等颜色彩绘的图案花纹。唐代长沙窑釉下彩绘,开创了绘画技巧美化瓷器的新领域。

青花的出现,是瓷器装饰绘画艺术的一大突破。特别是元代中期以后,青花已趋于成熟,它的胎体洁白细腻,青料浓翠艳丽,这都为在瓷器上洒脱自如地应用和表现中国的绘画技巧,提供了工艺上的先决条件。元代青花瓷的成就很高,这是因为它在我国陶瓷发展的历史上标志着青花瓷已由初创发展到成熟;还因为它在装饰和绘画工艺水平上,把国画风格技法运用于瓷器的装饰。

元青花瓷装饰绘画的内容和题材都较广泛,主题图案纹饰主要有三种:一是植物纹,以缠枝牡丹和缠枝莲使用最多,此外还有串枝花灵芝等;二是动物纹,以龙纹为主,亦有凤纹、孔雀、狮子、天马、麒麟、草虫等;三是以人物故事题材图案为主题,如元曲杂剧中的历史人物、隐逸先贤的图案等。虽然元代青花装饰画的题材多种多样,但根据众多考古发现以及传世的实物资料不难看出,在元青花瓷中以植物为主题的图案画为主流。其次为动物和动、植物相结合的绘画,人物故事题材图案画较少。

明代是我国瓷器发展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明代青花瓷的装饰绘画,大大超过了元代。明代瓷器纹饰同样以图案为主,其纹样有植物、动物、人物等等。不过,明代以人物故事图案为主题的青花瓷上,出现了以仙山楼阁为背景的故事画,画面大多以云头衬托,内容有元曲故事、神仙高士和闺阁妇女。还有一种婴戏图,数量众多,花样也层出不穷,其内容也在当时各种民间艺术品如版画、年画中屡见不鲜。

综观元代、明代青花装饰绘画内容题材以及装饰风格不难看出,元明两代是青花瓷画的继承和发展时期。自元代开始运用青料作为陶瓷装饰以来,这一装饰手法便日渐盛行。由于青花“料分九等”,色阶深浅不一,加上各时代在瓷胎上运用青料绘画的技巧不一,使瓷画技巧与制瓷工艺益加完美地结合起来。青花瓷绘的风格与当时的中国画有着不绝的渊源关系,瓷器装饰自从吸收了绘画技法以来,扩大了装饰题材和表现手法,得到了惊人的发展,把中国卷轴画的笔墨艺术在瓷画上体现出来,使青花瓷画艺术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崛起于清代末期的浅绛彩是当时景德镇的一个具有创新意义的釉上彩新品种。它一改当时粉彩瓷的繁缛、堆砌、花哨,缺乏艺术情感和创意的面貌,开创了陶瓷文人画的先河,令日渐衰败,江河日下的晚清瓷业,焕发出新的生机。它首次大规模的将诗、书、画统一于瓷器进行表现,将文人画结合进入瓷画,创造出瓷画的全新面貌,开启了现代彩瓷风格,对现代我国瓷绘艺术产生深远的影响。

当时,文人画家为了便于适合自己在瓷上绘画,简化了粉彩的工艺技法,创立了接近元代浅绛山水画的瓷上浅绛彩。他们运用国画技法在瓷上大写意、小写意或工兼写;题材更加广泛,不限于山水。这些活跃的瓷上文人画家开创的浅绛彩在当时代风靡一时,获得了一定的商业上的成功。新安画派是以程门、金品卿、王少维为代表,他们在瓷画领域首开浅绛文人画先河。接着珠山八友承前启后,完整地继承中国书画的传统精髓和景德镇瓷器传统粉彩绘瓷技法,创立了文人画派的新粉彩瓷画艺术。

珠山八友他们自觉追求瓷艺作品的书卷气,努力提高自身的书画和文学修养;他们在瓷艺创作中,执着追求文人画的意境美,具有丰富的人文精神和艺术情感;他们张扬瓷艺家的艺术个性,提高了陶瓷绘画艺术者的艺术品格和社会地位。同时珠山八友的新粉彩又有自己的特色,它综合了粉彩和浅绛彩之优点,既有粉彩的细腻,又有浅绛彩的奔放,且颇具个人风格。珠山八友重视陶瓷工艺,对粉彩彩绘的技法娴熟掌握,创作的作品鲜艳亮丽,经久不变。浅绛彩的文人瓷艺家更注重瓷上彩绘的“写”,而珠山八友在保留中国传统艺术的基础上借鉴和学习了西方绘画艺术的优点,在“写”之外,还有“描”和“彩”的用笔,以加强所绘物体的细腻、真实和立体的感觉。浅绛彩的题材限于文人画的题材,基本保留传统文人画的创作精神。

珠山八友的绘画风格由中国文人画艺术蜕变而来,并且通过新粉彩形式进一步发展。珠山八友在20世纪的上半叶,他们以创新主力军的姿态,活跃在中国陶瓷艺术界,他们在瓷艺创作上的表现形式、品位、格调、审美旨趣和艺术追求都迥异于以往,从而把中国陶瓷绘画推向了新的历史高点。

陶瓷艺术由三部分组成,即绘画、器型、窑变。由于传统陶瓷艺术最大的功能在于它的装饰性,而人们又往往出于实用性的考虑,因而不将绘画这个陶瓷艺术的重要构成部分作为陶瓷艺术的主要内容。所以陶瓷艺术的绘画性千百年来受到人们的淡化和忽视。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传统的陶瓷艺术长期经历着皇权左右的特殊历史阶段,皇帝喜好的图绘,由宫廷画师画好,再带到窑厂交由工匠仿制。因为传统陶瓷上的绘画并不是一次性创作完成的,在工匠们复制的过程中,原作的气韵必然流失不少。这也就造成了传统陶瓷一直以来不被归为艺术品,而被归为工艺品的事实。陶瓷绘画由于不是“创作”,而是“复制”而成,因而一直属于陶瓷艺术的附属部分。但是从美术学的角度来讲,绘画是一个独立的艺术体系。绘画有独立的文化地位和艺术语言,陶瓷艺术发展到今天不应该是孤立的、维持现状的。

如今人们越来越重视绘画性对陶瓷艺术的重大进步作用。传统的继承确实很重要,但那只是对历史的记录,而真正有意义的其实是创新。当代陶瓷的绘画性体现,应该是新世纪中国对国际陶瓷艺术的贡献。这种承担着历史责任的“绘画性”则不仅仅是传统陶瓷上的青花、斗彩、云卷纹和“梅兰竹菊”,而是一种可以与国际对话的艺术语言。

当代艺术家越来越多的关注到陶瓷艺术这种全新的艺术表达形式。一大批学院派陶瓷艺术家都开始拿出相当一部分精力进行陶瓷艺术的创新,尤其是年轻的艺术家。他们有着相当好的文化理论背景,很多就是学西方绘画理论出身的。

今日陶瓷艺术瓷画不同于一般的绘画作品,也早已是百花齐放。它有釉上釉下之分,因而它既可以造成像油画那样的堆积效果,也可以渗入材质造成国画大写意一般的效果,这样的艺术宽度是一般的绘画作品无法达到的。

陶瓷艺术的绘画性,使世界读懂了中国的陶瓷语言。

当然,中国画和陶瓷绘画是不能互替的两种艺术形式,他们只能互相影响,相互借鉴,共同启发,共同进步。陶瓷绘画要重视陶瓷的材质美,注意绘画装饰和优美器形的完美融合。纹饰、质地、造型和谐统一。才能充分展示陶瓷的材质美,器形美、装饰美、色彩美,达到完美的艺术效果。这是陶瓷艺术家应该坚守的,也是广大热爱陶瓷绘画的中国画家需要学习了解的。陶瓷绘画艺术在充分借鉴中国画艺术的基础上发扬光大了陶瓷艺术本身,拓展了陶瓷装饰的途径,并取得了举世注目的成绩,诞生了一大批陶瓷艺术家。留下了不少的传世佳作。这一点是不容否定的。现在不少中国画家热爱陶瓷绘画,并深入实践,给现代陶瓷装饰带来了清新活跃的艺术氛围。也为现代陶瓷绘画艺术带来了不少的变革创新。这也是现代中国画与陶瓷绘画相互影响,共同繁荣的新气象。(摘自景德镇广播电视周报)

看懂这7条就能分辨古瓷新老!


这透露了一个玩收藏的秘诀-就是泡馆!收藏高手,无一不是经常泡馆,喜欢泡馆,喜欢拍馆的人。玩收藏就得先研究。而博物馆,则是收藏爱好者研究瓷器的最佳途径。现在还免费了,可惜了那些年我花在博物馆门票上的银子!一笑。不白花!说实话!

明洪武青花缠枝菊花纹执壶

响应头条号召,发了几个全民刷馆的文章了,再说句老实话,馆藏的那些货,大家都看烂了,再发也没有多少人愿意看。俗话说,现饭炒三遍,狗都不吃!还是需要点新鲜玩意。

那就还是来点干货!搞懂一下几点,你就能分辨新货还是老货!先不说年代,价值,跟咱老百姓关系不大,玩就玩个喜欢,古玩,古玩,就是玩古!古,最重要。只要不是被人拿新货蒙住了眼睛,现在这行市,什么价格买了你都不亏!

鉴别古瓷新老,极为重要,这是需要把瓷器上手的第一要。这关不过,什么都免谈了。且听我娓娓道来:

元青花鱼藻纹大罐的宝光

第一:古瓷釉面无耀眼的浮光,有一层宝光,光泽如玉;新瓷则有耀眼的浮光。但仿古瓷往往作去浮光的处理,主要方法有:(1)用稀酸涂浸,但釉面苍白,在放大镜下可见酸咬的痕迹。。

(2)用兽皮加油打磨,在放大镜下见无数平行的细条状纹。并且油光重,显得很脏。

(3)用茶水加少量食碱久煮或烟久薰,但釉色不正。闻上去有味道,没有土味。

(4)用高锰酸钾涂抹,釉面无光,水泡很容易泡出紫色水来。 其实不管如何做旧,宝光是做不出来的,浮光可以消除。

元代龙泉印花大盘

第二:凡是出土的古瓷,土锈都深入釉里,几百上千年下来,除了悬坑以外,几乎没有古瓷不带有出土痕迹的。伪造者也埋在土里,但年代太短,泥土锈附于表面,用水浸洗即去。

脏不拉几的瓷器一概不能要。等你清洗完就知道又交学费了。清洗完了,再完好的瓷器一般都有土沁。水洗不去。龙泉弟窑的东西是个特例。究其原因是因为龙泉弟窑烧制温度高,釉面玻璃话程度好,属于正烧器,釉质坚硬,很难被泥土腐蚀。

明空白期人物梅瓶的流畅纹饰

第三:瓷器纹饰,真者用笔(刀)流利自然,伪者则生硬、做作、呆板。这需要比较高的美学眼光。笔者不收藏字画,但对字画的研究,也是数十年功力。无他,通过看画,提高自己的审美眼光。就像达芬奇画一个圆一样,简单的一个圆,不是顶尖高手真画不出来。

瓷器鉴定看纹饰,主要看的就是功力!民间画师也许画的不是很符合文人标准,但画了一辈子的人,那个功力绝对不是为了工资上班来对着照片临摹的工人能比的。

明永乐青花描金苜蓿纹碗

第四:古瓷的金色日久磨损,易变色,或只留下痕迹;而新瓷金色鲜艳,光泽耀眼。1840年以前,古代瓷器绘画用的都是真金,年代久远了,留下来一道红色的暗痕。真金有个特点,用玛瑙摩擦就会发亮。

而1840年之后,都是用的洋人发明的化学金,金水,很亮,便宜。一件瓷器如果都对,金也用的真金,而不是金水,那真品几率就大了。因为新仿品不可能大批量制作一件东西,个吧瓷器用真金成本太高(毛笔上沾掉的占了80%)。

汉绿釉铺首罐反铅现象

第五:古瓷中的低温铅釉,釉面都可见一层银色,瓜皮绿釉最明显,新瓷则无。低温铅釉,一般用在陶器上,叫做铅釉陶或者建筑用琉璃瓦上。这种釉用铅粉作为溶剂,一般都是低温7-800度烧制而成。对胎土要求不高。

古瓷的铅釉反铅,现在也能仿。鉴别要点在于,古瓷铅釉出现银色,一般都要入土百年以上,胎土都酥了!而新仿的,用化学药品烧出来的,胎骨却还是很坚硬,和古瓷竟然不同。

明嘉靖五彩龙纹大罐,蛤蜊光明显

第六:蛤蜊光。釉上彩瓷(五彩,斗彩、浅绛彩等彩)一般达一百年以上的,在阳光照射下彩色的周围有"彩虹"般的光晕,目前蛤蜊光也被模仿出来。目前,彩上的蛤蜊光基本已经攻克,但真品有一种,彩上暗淡,而彩周围一圈五彩光晕的蛤蜊光,还不能仿的很像。

原因是假的蛤蜊光都是一次性涂抹上化学药品。加速彩料的氧化。所以没有层次感。而真品,往往在彩的起笔和落笔处,颜料较厚,这样就会造成彩料的层次感,在边缘形成一个肉眼看不到的半圆形,反射出虹光来。仿品这一点无法模仿。

焚香点茶挂画插花,四般闲事,不宜暴家

第七,旧胎后加彩或者接底。先说后加彩,是用旧的白瓷胎来彩绘,由于胎是老的,很容易欺骗群众。清代雍正就用了一批永乐的白胎来画瓷。但一般而言,白瓷目前也价格不低,再说,目前没有库出的白瓷,用传世的旧白瓷,难免釉上有划痕,擦伤,仔细看就能看出,这种方法目前少见了。

再说接底。接底对于古瓷爱好者杀伤力极大,特别是十年以内的收藏爱好者。底部是真的,往往放松警惕。接底的东西以建盏最多。元青花和明三代器也是重灾区。但接底器,仔细看,还是能看出端倪来。相对而言,建盏由于黑釉的遮蔽能力太强,很难看出接底的破绽,其他景德镇瓷器,多少能看出一点来。接底的白胎,在二次入火复烧的状态下,胎的熔融程度和只烧一次的真品是有差异的,内行应该能看出来。

怎么样?看到这里,您对如何分辨瓷器新老有认识了吗?欢迎关注本人头条号,持续不断的有真实收藏经验分享给大家。您还有什么好方法,欢迎留言交流。共同学习提高!

全国书画陶瓷艺术大赛作品征集接近尾声


日前,由景德镇市委宣传部、江西省美术家协会、江西省书法家协会、景德镇市文联主办的“景东杯”大器成景、厚德立镇全国书画陶瓷艺术大赛作品征集工作已接近尾声。

经过半年多的精心筹备,大赛组委会作品征集办公室已征集到书画作品1500余幅,陶瓷艺术作品800余件,来自20多个省、市的书画家、书画爱好者及陶瓷艺术家、陶瓷艺术爱好者共计1000余人。

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著名书法家毛国典,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王锡良书写了景德镇“大器成景,厚德立镇”八个大字参赛,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王隆夫精心书写了一首题为《苏词》的古词,乐穹等一批景德镇市著名艺术家也纷纷送来作品参赛。

据悉,“景东杯”大器成景、厚德立镇全国书画陶瓷艺术大赛旨在让中国文化、艺术和景德镇艺术家走向世界,走向更广大人民群众。大赛坚持“笔墨当随时代”,坚守着为瓷都乃至中国创作更多、更新、更精的与时代脉搏紧密相关,与时代气息密切相联作品的理念,将是一次成功的陶瓷艺术、书法、国画、油画展示。

应广大参赛者的要求,为吸纳更多爱好者及艺术家参赛,经大赛组委会决定,大赛截稿时间延至10月15日,并将出版精美入选作品集,入选作品展将于2013年11月6日至21日在景德镇市昌南美术馆隆重展出。

“汝钧不分”的原因是什么?


“汝钧不分”的原因是什么?喜欢河南禹州钧瓷的人,会发现他们至今仍在烧造一种被当地称为“汝钧”的瓷器,这类瓷器釉色天蓝,在光线下透着一股微微的紫色,稍不留意,就跟汝州地区的新汝瓷混淆了。这类汝钧看起来没啥明显的窑变特征,釉色沉稳静谧,只是微微呈现的紫色,似乎在向人揭示着它们的钧瓷身份。

看似钧瓷,却又像汝窑瓷器,这就涉及了古瓷研究领域常说的“汝钧不分”问题。不妨从汝窑和钧窑的起源和发展说起。汝瓷始烧于唐朝中期,盛名于北宋,在我国陶瓷史上占有显著的地位,北宋时期官府在汝州设窑场。汝窑胎质细润,多数像燃过的香灰色。透过釉底处微微带些粉色,不同于同时期的其他青瓷,风格独特,呈现出一种淡淡的天青色。汝瓷釉汁莹润,多豆青、粉青、月白、葱绿等。通体有细片,底部有芝麻细小支钉,是支烧的痕迹。汝窑烧造技术自北宋末年至建国初期这段时间内完全失传,基本成为一种定论。失传的原因被专家归为:宋金时期战乱不息,朝内自顾不暇,官窑遂告衰退。汝窑的兴盛因此前后不过二十余年,所以弥足珍贵,有人称为,“纵有家财万贯,不如汝瓷一片。”

在汝窑衰落后钧窑产品渐盛。汝钧二窑属于同类,不仅地域相距很近,而且所用胎土、釉料产地也相近。的确,考古发掘中有部分似汝非汝、似钧非钧、亦汝亦钧的青瓷产品,也佐证了“汝钧不分”的存在。清代皇帝兼大玩家乾隆曾将钧窑误为汝窑,并曾将汝窑误为钧窑。

从博物馆藏传世器物和收藏家手中实际藏品来看,汝钧不分也常被人们遇到。如首都博物馆藏有2件“汝钧”瓷,被首博定为“北宋汝窑龙首柄八棱杯”、“北宋汝窑玉壶春瓶”,北京市文物局定为“宋龙泉窑玉壶春瓶”,古陶瓷研究大家赵青云先生称之为“宋临汝窑胆式瓶”。

从典型传世藏品看,“汝钧不分”主要是指天蓝釉和天蓝釉挂斑的器型,追溯其源头:宋时烧造汝窑的汝州和烧制钧窑的神垕只有一山之隔,地理位置很近,交流和学习借鉴肯定比较频繁。汝窑消失后,大量工匠也会迁徙或受聘到临近的钧窑继续施展自己的手艺,并会把当初汝窑的烧造秘籍带到钧窑的烧制工作中,影响到钧瓷的器形、做工和釉色。笔者同时认为,流行于河南禹州地区“汝钧不分”的说法和南宋之后突然冒出来的“粉青”釉青瓷,也隐约告诉世人:汝窑技术并未完全失传,只是在与钧窑等技艺融合过程中发生了某种流变而已。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汝窑技术并未失传,只是在南迁过程中发生了变化。宋时汴梁沦陷,北宋覆亡,部分汝窑工匠随着宋室南迁,并在南宋官窑烧造中继续传承中原汝窑的基本技术,只是南宋皇室成员并不像宋徽宗那样执着于汝窑,且南宋朝廷初期经济拮据,无法苛求瓷器,汝窑的技术就在南宋朝廷不太执着的质量标准中,悄悄发生了流变,并散布至民间。那些没有南迁的匠人,在局势稍微稳定之后,继续着汝窑的烧造事业,在金人更加松弛的瓷器要求中,汝窑变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汝钧。

可以存此一说,以待更多的考古资料加以证实。总之,因为汝窑、钧窑都在河南中部地区,瓷土成分相近,又都属于青釉类瓷器,这就为出现“汝钧不分”的品种提供了客观条件。“汝钧”属汝瓷的变异期、如宝丰县文管所收藏的被定为北宋中晚期的汝瓷天蓝釉敛口盂、北宋中晚期汝瓷椭圆八角把杯、北宋晚期汝瓷天青釉带盖钵、北宋晚期汝瓷天蓝釉带托钵、北宋晚期汝瓷天蓝釉碗等,都被归为“汝钧不分”之作。

外墙瓷砖脱落的原因 瓷砖脱落的原因是什么


外墙瓷砖脱落的原因瓷砖脱落的原因是什么瓷砖装饰效果好、清洁方便、耐用,因此深受消费者青睐。但在日常生活当中使用时很容易出现开裂、空鼓、脱落等问题,那么瓷砖脱落的原因是什么呢?接下来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外墙瓷砖脱落的原因瓷砖脱落的原因是什么

1、瓷砖质量问题

如果瓷砖质量有问题,很容易出现脱落,一般瓷砖的吸水率超过18%。要是选购的瓷砖吸水率超过这个值,那吸水之后容易膨胀,遇到寒冷天气,则会出现脱皮、裂纹甚至是爆裂脱落的现象。

2、瓷砖浸水不当

铺贴瓷砖时,如果瓷砖浸水不当,会造成脱落现象,瓷砖表面过干,会很大程度的影响瓷砖和粘接层之间的结合效果,从而导致脱落。

3、基层处理不好

铺贴前要进行基层处理,要是处理不当,也会造成瓷砖脱落。

4、施工工艺不当

如果铺贴时没有按照正确的铺贴方式,也会造成瓷砖脱落等问题。比如:施工时砂浆配合比不准、搅拌不均匀等等。

坯裂的原因是什么?


坯裂的原因很复杂。主要原因一般认为是由于坯体收缩不均所产生的应力大于坯体的抵抗能力而造成。下面具体分析一些情况。

(1)石膏模型过干、过湿以及模子太老,或新模表面的油膜妨碍吃浆,造成吃浆不均,坯体收缩不匀,而致开裂。

(2)石膏模的棱角太尖不易脱模影响收缩,同时使坯体造成应力集中,引起开裂。

(3)制品厚薄不一或操作时坯体在模型内存放时间过长,妨碍坯体正常收缩,也会造成开裂。

(4)泥浆不合乎要求或泥浆陈腐时间不够。泥浆的比重、水分、流动性等各种指标不符合要求,影响吃浆和脱模,同时还影响坯体的抗裂强度。

(5)配料时可塑料和脊性料的比例不合理,也会形成开裂。

以上原因造成的坯裂通常在坯体脱模后粘接前就能发现。具体原因不同,开裂的部位也各有所异。

(6)割口刀不锐利、削口不平,刀口没有及时抹水,打孔工具不锋利等,也易引起坯体开裂。但这些原因造成的开裂一般出现在割口和打孔的部位。

(7)坯体粘接的干湿不当,粘浆稠稀不适,接口不严不稳,也会造成粘接开裂。

(8)粘接时按力太大或不均,造成粘接开裂。

(9)粘接零件的配方不一致,成工艺指标不合要求。也常造成粘接开裂。

(10)坯体干燥不合理(一般是过急),使坯体收缩不均,而引起坯裂。

(11)操作中刷水过多或用力过重,使坯体产生隐伤。这种伤裂有时在烧后才能发现。

解决坯裂缺陷,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具体分析,先确定开裂的部位,分析可能产生的原因,检查生产的全过程,对症下药。

景德镇举办全国书画陶瓷艺术大赛


讯:“大器成景,厚德立镇”的景德镇精神,是景德镇市城市品格与文化特色的精确凝练,是凝聚人心,催人奋进,推动景德镇市科学发展的思想灵魂。为了弘扬景德镇源远流长的陶瓷文明,乘党的十八大春风,进一步推动陶瓷艺术的发展和创新,加强景德镇与全国书画界的联系,经研究,决定举办景东杯“大器成景,厚德立镇”全国书画陶瓷艺术大赛。

主办单位:中共景德镇市委宣传部、江西省美术家协会、江西省书法家协会、景德镇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展出时间、地点(暂定):2013年8月—9月,景德镇市昌南美术馆

参展要求:

(一)作品内容:①弘扬景德镇精神“大器成景,厚德立镇”的作品;②反映景德镇深厚陶瓷文化底蕴的作品;③反映景德镇山水风光、风土人情的作品;④反映景德镇改革开放巨大成就的作品;⑤其他思想内容健康、积极向上,反映时代精神的作品。

(二)作品规格和形式:书法、国画、水彩、水粉等形式作品不超过6尺整宣;油画作品不超过2米×2米;陶瓷作品(含陶瓷书法、陶瓷雕塑)尺寸不限。

(三)作品收件时间、地点及联系方式:自即日起至7月15日止,作品寄送至“江西省景德镇市昌江大道29号(市文联景德镇书画院),请注明参赛作者姓名、地址、电话。报名联系人:陈鑫鼎:电话18607982221;邮箱:[email protected]

(四)大赛不收任何报名宣传费用。

评奖:主办单位将聘请国内知名美术家、书法家、陶艺家组成评委会,评出金奖4名,奖金各20000元;银奖8名,奖金各5000元;铜奖18名,奖金各1000元;优秀奖若干名;入选作品若干名。入选作者将获得主办单位统一制作的入选证书,并组织展出。获奖作者将获得主办单位统一制作的获奖证书、奖金,并入选获奖作品集,免费获赠获奖作品集。

作品退件:为确保作品退件时的安全,本地作者作品在展览结束后一周内凭收条取回作品;鉴于人力所限,外地作品原则上不予退件,如确需退件,书画作品送稿时需邮寄退件费50元/件,陶瓷作品需邮寄退件费200元/件。

参赛须知:凡送作品参评、展览作者,应视为已确认并遵守大赛各项规定。

紫砂壶显色的原因是什么?


众所周知,瓷器与陶器的主要差别之一,是瓷器含铁量低(<1﹪),通常红色陶器含铁量大于5.5﹪,在正常烧成条件下,陶土含铁量不同,呈色不一。含量≦0.8﹪,烧成后呈白色;含量1.3﹪,烧成后成灰色;;含量2.7﹪,烧后呈灰色;含量2.7﹪,烧后呈淡黄色;含量5.5﹪,烧成后呈淡红色;含量8.5﹪,烧成后呈红色;含量10.5﹪,烧成后呈深红色。但陶土中含有的氧化铁是以多种形式存在,如紫砂泥,就有下列几种;

矿物名称分子式矿物颜色

赤铁矿Fe2O3樱红、暗红色

褐铁矿Fe2O3、nH2O黄褐色至黑色

针铁矿Fe2O3、H2O淡红、淡黄、淡褐色

硫铁矿FeS2黑色

磁铁矿Fe3O4或FeO、Fe2O3铁黑色

经过紫砂泥中Fe2O3和FeO的分析,Fe2O3总7.41~8.62﹪,FeO为0.73~0.55﹪,赤铁矿占90﹪左右,其它为20﹪左右。同时由于MnO2、Cr2O3、CaO及其它少量色着色氧化物的存在,导致了紫砂泥的紫红色调。烧成气氛对紫砂壶的显色关系重大,对宋代中期羊角山紫砂器分析的结果:Fe2O3(总)8.24﹪,FeO5.44﹪,制品断面呈黑色,近代紫砂分析结果:Fe2O3(总)9.95﹪,FeO0.55﹪断面呈紫红色。运用精湛的烧成技术,制品可以获得要求的色泽。这就是紫砂壶显色的原因了。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看懂中国书画也容易识别古陶瓷真伪?这背后的原因是为何?》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看懂中国书画也容易识别古陶瓷真伪?这背后的原因是为何?》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中国明清瓷器真伪鉴别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