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保繁昌窑12年后再现龙窑 出土大量精美青白瓷

昨天下午,在位于繁昌县南郊的繁昌窑遗址柯家冲窑窑址,一座长达35米多的龙窑正在考古人员的悉心作业下逐渐露出它本来面貌。这是繁昌窑自2002年发掘以来的又一次大规模考古发掘。这次发掘中,还出土了不少精美青白瓷器和大量瓷片、窑具。经历千年风霜,不少瓷器看起来依然釉色莹润,温婉大气。

【惊喜】12年后繁昌再现龙窑

昨天下午,繁昌县南郊烈日当头,数十名考古人员正在一座山坡上紧张工作。在用塑料布搭建起来的发掘现场,一座30多米长的窑址已发掘到窑尾。自上世纪50年代被发现后,繁昌窑声名远扬。经过专家考证,在方圆1平方公里的范围内,繁昌窑由相邻的柯家冲窑、骆冲窑等组成。昨天正在进行发掘的就是柯家冲窑。来自省考古所的现场发掘负责人罗虎告诉记者,2002年9月~11月,省考古所和中科大联合,对柯家冲窑遗址进行了首次发掘,发现了一座斜长50多米的龙窑,也被称为繁昌柯家冲1号龙窑。这次发掘的2号龙窑是从去年11月份正式启动的。罗虎告诉记者,这次发掘的2号龙窑距离2002年发掘的1号龙窑仅有十几米远,两条巨龙相邻盘踞,更显“霸气”。【规模】一次可烧数万件瓷器

顺着山路往上走,记者看到,在发掘现场的周围草丛里和山路上,到处散落着大大小小的碎瓷片。随手捡起一块,就能看到清白的色泽,质地莹润,龟裂的花纹清晰可见。窑址两边,堆放着密密麻麻的碎瓷片和各种废弃窑具的碎片。站在窑址中央,尽管岁月流转,仿佛还能感受当年窑厂热火朝天的生产景象。

罗虎告诉记者,根据考证,繁昌窑的产品年代最早始于五代,正在发掘的这座柯家冲2号龙窑的年代应该介于五代至北宋中期。这座龙窑长约35米,整个窑炉中间宽两头窄,中间窑床最宽的地方有近3米,这在当年应该算是中等规模的窑炉了。“这样一座龙窑,一次可以烧制两万多件甚至更多的瓷器。”不过由于当时的工艺水平的局限,瓷器烧制过程中的残次品率要比今天高得多,在窑址两边密密麻麻堆放的碎瓷片就是被随地倾倒的残次品。【技艺】青白瓷小狗栩栩如生

繁昌窑在中国瓷器史上,地位显著。在2002年的发掘中,就曾出土了大量精美瓷器。在这次发掘中,考古人员同样有不少发现。罗虎告诉记者,这次从龙窑中出土的器型包括碗、盏、碟、盘、温碗、执壶、香炉、瓷砚台、瓷塑小动物、粉盒、水盂等,其中相对完整可以修复的大约有160多件。精巧的青白瓷小狗看起来栩栩如生,憨态可掬。

记者看到,在出土的器物中,大部分都是这样的生活用品,尤其各种瓷盏、瓷碗比较多,器型典雅大方。罗虎告诉记者,青白瓷本身就反映了宋代文人的审美品位,倾向于素雅,与明代以后艳丽的粉彩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出土的大部分器物身上都有或深或浅的裂纹,部分还有菊花纹、莲瓣纹等花纹。罗虎告诉记者,这种自然的开裂现象叫做“开片”。在当年,是受制作水平的局限,大部分繁昌窑瓷器上都能看到。可这样的裂纹却有独特的美丽,后来甚至演化出独特的制瓷工艺,后来哥窑等出产瓷器上的冰纹等就是“仿古”的结果。(记者王素英刘媛媛文/摄)

【名词解释】

龙窑

龙窑我国古代南方窑炉的一种常见形式。南方多山地,龙窑依山而建,呈长条形,自下而上,下面是窑头,上面是窑尾,几十米长顺山倾斜而下,看起来确实颇有“龙”的气势。

扩展阅读

浙江龙泉3支百年龙窑将重燃窑火


千年技艺将重现

据从浙江省龙泉市宝溪乡方面获得的消息,曾经中断百余年的古龙窑,在龙泉各方的努力下,将在11月份重新点燃窑火,在重现昔日烈焰腾空的景象的同时,龙泉青瓷千年传统烧制技艺也将再次展现在人们面前。

地处闽浙交界的宝溪乡是近现代龙泉青瓷传承基地。近年来,随着液化气窑炉的普遍使用,传统龙窑失去了往日的辉煌,绝大多数龙窑作坊歇业多年,窑场荒废。龙泉市宝溪乡党委、政府十分重视龙窑的保护工作,以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成功入选“人类非遗”为契机,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保护这一千年文脉,使之弘扬光大。

目前,宝溪乡保存较好的龙窑有9支,这样的规模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都是绝无仅有的。今年,溪头村的7支龙窑已申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了解,11月份复烧的龙窑共有3支,分别为陈家窑、五股窑、金品窑。其中陈家窑、五股窑属于溪头村集体所有,金品窑为老窑工金品所有。为迎接龙泉撤县设市20周年庆祝大会暨第五届中国龙泉青瓷龙泉宝剑节,宝溪乡投入资金,对3支龙窑进行了全面维修,其中陈家窑的修缮工作已进入尾声。

据悉,11月2日,五股窑将进行试烧。节庆期间,3支龙窑将正式点燃窑火,并举行复烧仪式。

成都科甲巷出土大量明清瓷器 现两米长明清墙砖


近期,因市政建设需要,市考古队开始对科甲巷旁的市第一人民医院旧址进行常规的考古发掘工作。经过半个多月的发掘,昨日记者获悉,该工地内出土了大量明清时期的瓷器和陶器,其中不乏图案精美的青花瓷,还有造型别致的小型石像,但遗憾的是绝大多数出土遗物都已经残缺。

记者昨日前往该工地现场,看到工人们正在工地西南部拓方,目前拓方区域约占整个市第一人民医院旧址的一半。从探方的截面可以清晰看到,从上至下的地层中都有大量遗物堆积,其中以陶瓷残片为主。在发掘工地旁,十余个白色编织袋摆放在一起,现场考古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袋中所装都是这几天刚刚出土的陶瓷残片,其年代从明清至民国时期,以明清遗物居多。

“前些天我们刚刚把市第一人民医院旧址的地基清理干净,发掘到了明清时期的地层,明清时期的春熙路也是市中心,所以出土遗物非常多,有些青花瓷非常精美,等发掘工作告一段落后我们会慢慢研究。”此外记者还看到,工地的中部有一段约两米长、20厘米高的墙砖,据介绍,这段墙砖也是明清时期的,但由于残余有限,目前无法判断是何用途。

考古工作人员介绍说,接下来他们将继续深挖地层,并将探方逐渐扩大到整个市第一人民医院旧址,预计将会有唐宋时期的遗迹和遗物出土。“春熙路一带在唐代早期还是郊区,但到了唐代晚期就成为市中心了,宋代的春熙路更是繁华,所以等发掘到唐宋时期的地层后,估计会有更多有价值的遗物出现。我们现在非常期待发现与唐宋江南馆街相关的遗迹,或许会有水渠与江南馆街的水渠相连,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唐宋时期成都先进的地下排水系统。”(记者祝丹妮)

什么是青白瓷


青白瓷也叫“影青”、“隐青”、“映青”。指的是釉色介于青白二色之间,青中泛白、白中透青的一种瓷器。青白瓷是宋元时期景德镇及受其影响的窑场烧成的、具有独特风格和鲜明时代特征的新品种。由宋迄元,青白瓷盛烧不衰,青白瓷系窑场多分布在南方几省,主要有江西浮梁景德镇窑、南丰白舍窑、吉安永和窑,广东潮安窑,福建德化窑、泉州碗窑乡窑、同安窑、南安窑等。

江西景德镇是青白瓷的烧造中心,北宋时其青白瓷的基本特征是胎质细密,呈白色,透光度极好;釉的透明度高,光泽性强,流动性较大,釉色青白,最好的呈色如天青稍淡,釉薄处泛白,积釉处则呈水绿色,北宋偏早的一些器物积釉微泛黄色器型多见盘、碗等日用器皿,还有瓶、壶、盏托、注壶、枕、油盒等,油盒底部多有"吴家盒子记"、"段家盒子记"等标记,均为阳文直书,此外尚有"蓝"、"朱"、"程"等共计14家;装饰的方法主要是刻花和印花,多在碗、盘的内壁,刻花花纹吃刀深浅不同,施釉后,吃刀深处积釉成青绿色,浅处泛白,层次感很强。

刻印花图案内容主要是花卉。宋代景德镇青白瓷传世最多的是盘、碗、碟、盒及魂瓶等,尤其是魂瓶,江南地区宋墓儿乎都有出土。直至现今一个做工完好、堆塑各种龙、虎、龟、蛇、鸡、犬、凤等纹饰的魂瓶真品,在市场上最多只能卖到儿千元。

南宋中期以后,景德镇受定窑影响采用复合支圈覆烧法,盘、碗的口沿也形成"芒口"。此时胎质比以前稍粗,釉色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偏白,一类偏青。在造型方面,南宋前期与北宋相似,主要有斗签碗、平底碟、弧壁浅盘等南宋中晚期碗演变为撇口弧壁形。在装饰手法方面,南宋早期多为刻花、划花,内容以牡丹、荷花等花卉为主,也有婴戏晚期印花很多,图案层次较多,构图繁缛,除花卉、水波游鱼外,还出现了人物故事题材。

安徽繁昌发掘的古代瓷窑可考证五代时期我国就有青白瓷烧造技艺


安徽繁昌近日发掘的一座保存完整的古代瓷窑,经专家考证认定为我国最早烧造青白瓷的窑址之一。这一发现使我国青白瓷烧造技艺的产生年代由宋代推至千年前的五代时期。

这次发掘由安徽文物考古所、中国科技大学和繁昌县联合进行。发掘面积500多平方米,出土北宋龙窑窑址一座、作坊遗址一处,出土大批瓷器标本及窑具,其中有数百件较完整或可复原的青白瓷器物。

我国以精湛的制瓷技艺著称于世,瓷器依瓷料中含铁量不同而分为青瓷、白瓷、青白瓷等类别,北方多产白瓷,南方多产青瓷,中部地区则产青白瓷。瓷器既可作器皿盛放物品,也可仅作装饰之用,它以漂亮的外观和实用的价值受到各国人们的喜爱,许多收藏家以拥有中国瓷器为自豪。

繁昌瓷窑地处我国中部,出土的瓷器标本釉色以青白为主,有的较白,有的偏青,是典型的青白瓷。专家称,窑旁堆积下层出土的瓷器标本具有五代特征,其同类器物曾出土于南唐二陵,表明繁昌窑在五代已烧造青白瓷。

这些瓷器器型有执壶、罐、炉、粉盒、碗等,其中瓜棱壶、葵口碗等造型精美,釉水滋润。还出土有大量匣钵、垫饼等窑具。匣钵分为漏斗状和筒状两种,以漏斗状为主。从窑旁的大量废弃堆积观察,其中绝大部分为匣钵碎片,瓷片很少,表明该窑成品率较高。

据文献记载,晚唐五代时期,我国南方有宣州窑,五代时为南唐国的官窑,繁昌古属宣州,系南唐国所辖。此次发掘证明繁昌窑曾为南唐宫廷生产贡瓷,其中一些产品可能曾销往海外。

踏访千年古龙窑 追寻铜官窑的“足迹”


1300年前,长沙铜官火烧九天,烧出了世界第一批釉下多彩陶瓷,烧出了世界上最早带有广告语的陶瓷,烧出了名扬海内外的长沙铜官窑,开创了陶瓷业一个伟大的时代。

1300年后,世界陶瓷史上保存最完整、脉络最清晰的中华瑰宝、“汉文化向外扩张的里程碑”、“世界陶瓷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长沙铜官窑再次站在了世人的面前。

2012年6月,长沙铜官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在长沙市望城区开园。千年窑火怎样点燃?长沙铜官窑能否复兴?日前,记者走进遗址公园,领略这段跨越千年的历史。

龙窑遗址。(资料图片)

保存最完整的龙窑露面

长沙铜官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内的谭家坡遗迹馆,首次公开展示了世界上保存最为完整的龙窑——谭家坡一号龙窑,正是在这里,诞生了世界上最早的釉下多彩瓷器。

谭家坡一号龙窑在1983年考古发掘中发现,是迄今为止保存最为完整的唐代古龙窑,位于谭家坡大窑包的南坡。窑址正南北向,通长41米,宽度2.8米至3.5米不等。根据山坡的自然坡度而起伏,可分5段,最陡处23度,最平缓处9度。整个窑可分为窑头、窑床、窑尾三大部分。窑头有火门和火膛。2010年考古发掘,揭露谭家坡1号龙窑考古发掘区域窑场制瓷有关遗迹取泥洞、淘洗池、储泥池、陶车坑、工棚、烘烤炉、釉缸、装窑台面等28处,出土可修复文物上万件。

谭家坡遗迹馆建筑以尊重历史、保护文物为设计理念,赋乡土以情结,赋文物以尊严,赋历史以记忆,依托考古挖掘现场,结合地形,依山就势。该保护展示设施总建筑面积为2417.05平方米,总高度为8.55米,以38.77—44.1米大跨度钢结构为主体。

谭家坡遗迹馆陈列布展以龙窑及作坊遗迹为展示主体,重点展现长沙窑瓷器的生产过程。参观路线从谭家坡坡底右侧序厅进入,参观长沙窑窑区沙盘模型;然后左拐从下往上参观制瓷作坊区;随后进入音像播放厅,观赏考古工作者发掘长沙窑的影像资料;然后来到谭家坡龙窑窑门,依次了解长沙窑瓷器的烧造过程;最后观众将欣赏到一段3D动画,该动画以谭家坡龙窑现状为基础,一步步复原到唐代烧瓷的壮观场面,同时将前面参观的遗迹串联起来,动态演绎唐代长沙窑瓷器从制作到烧造的全过程。

长沙铜官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门楼。(资料图片)

追寻铜官窑的“足迹”

为配合长沙铜官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开园活动,6月上旬,《长沙铜官窑考古新成果展》在新落成的长沙窑研究中心举办。

展品主要为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南省博物馆、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近年考古发掘出土与征集的,长沙窑最具代表性的瓷器、瓷片,共计219件。其中包括“黑石号”打捞的长沙窑瓷器、标本23件,长沙市城市考古发现的长沙窑瓷器、标本10件,长沙窑窑址近两年发掘出土的瓷器、标本186件。

“黑石号”长沙窑瓷器集中向社会展出,在国内尚属首次。

1998年,在太平洋的印尼水域,发现了一艘唐代古沉船,后来被命名为“黑石号”。船上打捞出文物6万多件,其中有58000多件是铜官窑出产的瓷器。这批文物的发现震惊了世界,让世人了解到远在1300年前的唐代,铜官窑的瓷器就曾大批量地远销海外,也从侧面印证了铜官窑是中国海上陶瓷之路的起点之一。

考古遗址公园期待双赢

为有效保护这一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长沙铜官窑遗址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纳入全国100个重要大遗址保护项目。2010年,长沙铜官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获国家文物局第一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2011年长沙铜官窑陶瓷烧制技艺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该项目从2009年启动建设,三年已投资2.8亿元对核心保护区及考古遗址公园进行一期建设,改造唐风民居104幢,加强了周边景观绿化建设,谭家坡龙窑遗迹馆、入园门楼、梦回大唐瓷版画长廊、觉华塔、宝塔广场、登山游道、石渚坪广场、彩唐桥等建设也已全面完成,公园相关配套设施正同步推进。

公园二期建设将持续进行考古发掘,做好文物本体保护与展示工程,完成陈家坪龙窑遗址、庙台遗址、灰坪市场码头遗址、挖泥洞遗址等保护展示;完成博物馆建设及陈列布展;持续推进水利水系整治、乡村生态环境整治、景观绿化美化等建设。

国家文化部党组成员、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说:“考古遗址公园是文化遗产保护领域提出的新概念。它不是游乐场,主要目的是保护考古遗址本体及其周围环境,同时融合了教育、科研、游览、休闲等多项功能。提出遗址公园的建设,就是希望能将考古遗址的保护和发掘融入到当地经济社会建设当中。一方面能提高当地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带动旅游,增加收入;另一方面也能保证遗址公园考古能长期进行,不用像以前一样,挖一次就回埋一次。”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