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釉里红瓷器的特点是什么?

元代釉里红瓷器的特点是什么?釉里红是元代景德镇窑创烧的一种釉下彩绘。釉里红即釉下的红色,它以氧化铜在瓷坯上着彩,然后施透明釉,1300℃还原焰烧成。但真正色彩鲜艳的极为罕见,这是因为它的制作过程复杂。这一工艺始于元代,明代达到成熟阶段,清代以后,更有所发展。

元代釉里红大多呈灰白色,器物以碗、罐居多。装饰简单,有缠枝莲、缠枝牡丹、草叶纹等。明洪武年釉里红较为盛行,呈色浅红而带灰色。当时的器物釉面有的有纹片。除了玉壶春瓶、玉壶春执壶及口径在20厘米的大碗为釉底外,其它均为糙底。装饰以线描为主,纹饰有缠枝菊纹、缠枝牡丹、缠枝莲等,与元代的人物故事、动物、鱼藻等图案相比,就显得简单了。器型除了瓶、壶外,还有盘、碗、罐等。m.tAocI52.cOM

清雍正时的釉里红呈色鲜红且有层次,烧造得极为成功,可谓历史高峰。当时器型有盘、碗、瓶等,纹饰以三鱼、五蝠为多见。釉里红瓷是指用铜红料在胎上着彩,然后罩以透明釉在高温还原气氛中一次烧成,使釉下呈现红色花纹的瓷器。现有的出土资料和传世实物表明釉里红瓷器首创于元代景德镇。

由于釉里红以铜红料为呈色剂,铜红釉在烧造技术上难度很大,正常显色不仅与彩料中的铜含量和基釉的成分有关,并且对烧造的气氛和窑温的要求都十分敏感,配方和烧成条件的任何细小变化都会导致色调不正,因此发色纯正的釉里红瓷在元代很少见,大多是灰红色。明代洪武时期釉里红仍然较少,发色多是比较淡的红色或偏灰的红色,但较之元代有了很大提高,永乐宣德时期的釉里红发色极佳,浓厚鲜艳似宝石,也有淡红色的,这与当时的透明白釉提炼已达到极高水平有关。宣德以后釉里红走下坡路,直到清代康、雍乾三朝才得以复苏,这时的釉里红发色较为纯正艳美。

釉里红的最大特点是烧制难度大,成品率极低。它是以铜为着色剂,在白胎上直接绘制各种图案纹饰,在上面施一层釉,铜在高温还原焰中发出了红色,所以名叫“釉里红”釉里红瓷创烧于元代,但数量极少,可谓凤毛麟角。原因是铜离子对温度极为敏感,在窑炉中火候不到,呈现黑红色或灰红色;火候销过铜离子便挥发,从釉层中逸出,呈现特有的飞红现象或干脆退色,纹饰不连贯。当时烧柴窑很难控制窑温,只有凭把桩师父的经验与取出火照对比,无法大规模生产。

而且元人尚白,汉人尚红,民族认同感也有别,所以釉里红产量一直很小。然而到了明洪武朝,釉里红瓷却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从实物遗存量上比较,甚至比青花瓷还多。洪武早期的制品多呈黑红,不够鲜艳,甚至有些烧成了“釉里黑”也未被打碎埋掉。即便如此,此类品种贯穿洪武朝始终,坚持不懈。中、晚期多呈较纯正红色。风格古朴、厚重,器型硕大,纹饰丰满,气势夺人。充分展示了明朝开国之君的胸怀与气度。

taoci52.com精选阅读

元代哥窑的特点是什么


哥窑出现于宋朝,为宋朝五大名窑之一,其出品的瓷器更是在中国瓷器史上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而哥窑瓷器一直备受藏家的喜爱和追捧。宋代哥窑是哥窑的开始,而元代哥窑则是其辉煌的延续,因而,在现代收藏中,元代哥窑的价值极高。

哥窑最早的记录文字来源于元朝,即元至正二十三年,孔齐《至正直记》中提到“乙未冬在杭州时,市哥哥洞窑者一香鼎,质细虽新,其色莹润如旧造,识者犹疑之。会荆溪王德翁亦云,近日哥哥窑绝类古官窑,不可不细辨也。”现代学术认为,这里提到的哥哥洞窑和哥哥窑就是我们所说的哥窑。元代哥窑的主要特征有四点,分别如下:

一、无光釉

属于无光釉,但看起来却像酥油一样,有光泽。其色调非常丰富,而且多样,像米黄、粉青、奶白等都是元代哥窑中的经典。

二、特殊纹线

在元代哥窑中有一种特殊的纹线叫做:金丝铁线。这种纹线看起来就像是网状开片,又像冰裂纹一样,在明代《格古要论》曾提到,"哥窑纹取冰裂、鳝血为上,梅花片墨纹次之。细碎纹,纹之下也。"

关于金丝铁线还有一个传说,据说在宋朝龙泉县,有两个兄弟,自小随父亲学习手艺。老大吃苦耐劳,深的父亲真传,老二则比较活跃,但也学的一身本领。等父亲过世之后,兄弟两个分了家,各自经营一个窑洞。

因为是兄弟,所以当地人为了区分两人制作的瓷器,就将老大称为哥窑,老二成为弟窑。兄弟两个同时烧制青瓷,各有名气,但是老大因为吃苦耐劳,兢兢业业,所以,在烧制青瓷方面的名气反而比弟弟高一些,甚至传到皇帝的耳边,让皇帝龙颜大悦,并钦定哥哥为皇家烧制青瓷。

老二心眼小,羡慕嫉妒,于是趁哥哥不注意,将粘土扔到哥哥的釉缸中。哥哥用了这样的粘土釉,结果烧完之后发现,瓷器表面都裂开了,裂纹也是有大有小,看起来毫无规律。老大很难过,但痛定思痛之后,他决定重新烧制。他泡了一杯茶准备休息一下,没想到不小心撒到瓷器上,让裂纹变成了茶色,后来老大又试着将墨汁涂上去,又变成了黑色,这样就不经意间形成了闻名后世的金丝铁线。

三、釉中有气泡

元代哥窑的釉层通常都比较厚,而且含有气泡,就像是珠子一样。

四、紫口铁足

即胚体大多是紫黑色或者是棕黄色,足底却是黑色的。

以上四点就是元代哥窑的四大特征,也是其独特、珍贵的表现。在现代文物收藏中,元代哥窑是非常稀有的存在,无论是收藏价值、市场价值都极高,收藏者众多。

元代釉里红瓷器


元代釉里红瓷器的生产尚处在创烧的初级阶段,工艺上不太成熟,尚未形成生产的主流。

元代釉里红瓷器的胎(含胎质、胎色、胎体)、釉(含釉质、釉色、施釉)、成型制作工艺技术的制作特征等,与元代的青花瓷器基本相同,只不过元代釉里红瓷器的胎以胎质坚致、胎色灰白、胎骨厚重的为多,也有一部分胎色白而胎质坚致者。釉面以青白釉为主流,有的明润光泽。而器物的造型种类、装饰纹样的题材内容及形式也大体类同于青花瓷器,唯数量较少、品种较少。可以说,釉里红瓷器有的,青花瓷器全有;而青花瓷器有的,釉里红瓷器不一定有,也即元代釉里红瓷器的造型品种、纹样题材内容仅仅是青花瓷器中的一部分,装饰纹样的题材内容多采用元代的传统题材,较之青花瓷器更少些,且更简单、粗率些。

元代釉里红瓷器的铜红素所呈现的红色,往往并不纯正,常有变色和流散的现象出现,发色偏黑或发灰色,有的甚至多烧成釉里黑、釉里灰或釉里黑褐,只有少量的精品呈色浓艳,彩料薄的地方呈色浅淡,有的釉里红的铜红彩料在熔融过程中有明显的流动和晕散现象。

元代釉里红瓷器的绘画技法和纹样都与青花瓷器一样。

线描勾勒,是元代釉里红瓷器装饰的最主要的绘画技法之一。在瓷胎上用细线条来描绘勾勒出各种不同的图案纹样的轮廓线(与青花瓷器的装饰描绘勾勒相同)。犹如中国画绘画中的白描技法。有的则有铜红彩料覆盖在刻划好的图案纹样的刻划线条上,产生的效果为“白地红花”。纹样线条因铜红彩料的因素,常有晕散(也叫“飞红”)现象的出现。

平涂渲染,常与刻划的图案纹样相结合。以含铜元素的彩料,在瓷器呸体上,用毛笔蘸着彩料来摹绘敷彩、点染皴擦、平面吐染成图案纹样。或在刻划、堆塑的图案纹样、造型纹样、造型装饰上平涂渲染,常以成块、成片的形式出现,称为“红班”,产生的效果为“斑块”。或在纹样周围(有的是刻划好的)平面涂染而成,图案纹样部分留白,又称之为“拨白”,产生的效果为“红地白花”。

元代釉里红瓷器的装饰纹样题材,基本与同时期的青花瓷器相似,但没有青花瓷器上的装饰纹样那么丰富多彩,主要的都是元代的传统题材,如云龙、云凤、凤穿花、鱼纹、芦雁、玉兔、鹤、鸭、山鸡、凤凰、鸳鸯、花鸟、花卉、山水、人物、、诗文等。花卉纹中以串枝、缠枝形式来表现的,如莲花、菊花、牡丹、灵芝等,其他还有荷花、莲瓣纹、变体莲瓣纹、焦叶纹、葡萄、松竹梅、万年青、月季花、山茶、蔷薇、杂宝、十字宝杵、双莲回纹等等。

釉里红瓷器有什么特点?


釉里红是瓷器釉下五彩品种之一。首创于元代。因以铜为着色剂在瓷胎上绘纹饰,(含铜0.3%~0.5%)施于坯体,罩以透明釉,在高温还原气氛中烧成,使釉下呈红色花纹,故又称“铜红釉”,是我国颜色釉中的名贵品种。由于铜在高温下易挥发,对窑室烧成气氛非常敏感,烧成技术不易掌握,故而初创阶段红釉呈色不够纯正,发色暗红。明初烧成永乐“鲜红”与宣德“宝石红”名贵品种,质料细腻、红而深沉、釉汁莹厚,器口一周洁白宛如玉带,为后人所重,有“以鲜红为宝”的评价。嘉、万时期,鲜红器多以矾红代之,这是由于铜红釉难以烧成所致。

元代釉里红瓷器:由元代江西景德镇创烧。元代釉里红大多呈灰黑色,少量红色器物以青花盖碗、罐、玉壶春瓶居多。装饰简单,有缠枝莲、草叶纹等。明洪武朝釉里红较为盛行,呈色浅红而带灰色。装饰以线描为主,纹饰有缠枝菊纹、缠枝莲等。

明代釉里红瓷器:明永乐时期的釉里红器物也不是很成功,传世不多,直到宣德时期方成功烧制出釉里红瓷器。这时期还有以白釉剔花填红料做纹饰,烧成后图案凸显白色釉面的方法,呈色鲜红。

清代釉里红瓷器:清雍正时的釉里红呈色鲜红且有层次,烧造得极为成功。当时器型有盘、碗、瓶等,纹饰以三鱼、三果、五蝠为多见。不管是元、明还是清初,釉里红瓷器都是采用三种不同的装饰方法:一是釉里红绘线,即在瓷胎上用线条描绘多种不同的图案花纹;二是釉里红留白,装饰方法多出现在元代中、晚期;三是釉里红涂绘,以铜红料成片、成块地涂绘成图案花纹。

郎窑红的特点是什么?


郎窑红的特点是什么?郎窑红是模仿明宣德时期宝石红釉特征烧制的。釉凝厚,玻璃感强,佳品呈鲜红色。传世品以瓶较多,常见的有观音瓶、棒棰瓶(棰口直颈者为硬棒棰,撇口圆肩者为软棒棰)、直颈扁腹瓶;盘碗也为数不少,有通体呈菊瓣形的。郎窑红器皿的口部多为白色,与宣德红釉瓷器的灯草口特征相似,器皿的底部有白色、米黄色者称为米汤底,浅绿色者称为苹果绿。郎窑红瓷器底部书写年款的有大明宣德年制、大清康熙年制两种,但数量不多郎窑红是铜红釉中较鲜艳的一种,其釉面光洁透亮,有玻璃质感,开纹片并有牛毛纹,釉色深浅不一。色深者红艳,有明如镜、润如玉、赤如血的特征,其釉色莹澈浓艳,仿佛初凝的牛血一般猩红,光彩夺目。色浓者泛黑,色浅者粉红,色淡者暗褐。

郎窑红器里釉有米黄色、微青色、白色三种,均开有纹片。

郎窑红器足底釉有米汤色,苹果青色,均显露红色的斑晕,偶然也有红釉底和白釉底。

郎窑红器有单层釉和双层釉两种。双层釉是没有脱口现象的,单层釉者其口沿釉在高温中往往下垂流,使口沿显露胎骨之色,一般呈白色、米黄色、浅红色或淡青色,形成了脱口。由于釉逐渐垂流,使器物上半部釉色浅淡,下半部釉色深艳,形成了垂釉。但因为制作工艺精湛和掌握好火候,使郎窑红器垂釉一般均不过足,称之郎不流。统称脱口、垂釉、郎不流,这是郎窑红器的鉴定要点。但是郎不流也不尽然,根据耿宝昌先生的调查统计,约有15%是流釉过足而稍加修整的,但与后世窑变釉的斩足现象又有程度不同的区别。

郎窑红釉器,在其他方面也都具有康熙朝的时代特征。一是胎骨洁白细密而坚硬,足底露胎处有火石红;二是口沿涂有粉质的粉白釉或浆白釉,且多有破泡;三是修足有平切式、平切棱角略园式、滚园式或为里收外斜削的二层台式;四是器身红釉与足除露胎处有一条白色线;五是器型独特如观音樽、油鎚瓶,笠式碗等都是康熙时极为流行的造型;六是大多数无款,偶有青花福、寿、大清年制款。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铜是一种很活跃的元素,在不同的烧制气氛下,铜的呈色是不一样的。正常的铜红是在还原气氛下的呈色,但由于古代窑火、窑温等控制并不是很精密,常常会出现烧制失败。如果气氛控制失误,使窑内呈氧化气氛,则铜则会呈层次不同的青绿色,郎窑同样也存在这样的问题。传世的郎窑器有所谓的郎窑绿或称绿郎窑,又有一种器里釉为红色而器外呈浅绿色的称为反郎窑,这些就是当时流传下来的郎窑红器的变异类。郎窑绿器的特点与郎窑红器基本上是一致的,可以用相同的原则加以鉴定,而反郎窑器则多为水盂等小型器,数量极其稀少。

以上是由小编搜集整理的“郎窑红的特点是什么?”的相关知识,更多收藏知识,请持续关注我们。

元代的青花釉里红瓷器


元 青花釉里红鸳鸯砚滴

青花云龙纹兽耳盖罐

青花釉里红是瓷器釉下彩品种之一,青花是一种高温釉下彩装饰,以金属钴为着色剂,罩透明釉高温烧成便呈美丽的蓝色。而釉里红也是一种高温釉下彩装饰,以金属铜为呈色剂,装饰和烧成工艺和青花一样。这种将青花、釉里红两色同施于一器的装饰方法便称为青花釉里红。

由于青花着色剂是钴,釉里红着色剂是铜,二者性质不同,烧成温度以及对窑室气氛的要求也有差异,因此两者施于一器,而且红、蓝呈色均恰到好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釉里红的呈色因烧成气氛的优劣而异,有的红的鲜艳,有的深沉发暗,成紫红色,有的浅淡发黄,有的发黑,成为釉里黑,只从花纹线条的边沿晕染地方隐隐看到一点红色。由于铜元素活跃,对烧成气氛特别敏感,因此比青花的钴蓝更容易浸漫晕散。有的图案略有浸漫但花纹清晰,浸润的红色起烘托作用,自元代景德镇窑创烧以来,明清皆有烧造。

青花釉里红始烧于元代中期景德镇。元代青花釉里红在创烧时期烧造水平并不高,呈色也不纯正。后来烧造水平提高,能够成功地烧造出青花釉里红,无论是青花的发色,还是釉里红的呈色均较为纯正。到元代末期,随着社会的动乱,经济衰退,瓷器的烧造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又出现像最初的釉里红呈色不鲜艳,甚至发灰、发黑现象,青花呈色也由明丽的靛青变为灰暗的色调。

元代青花釉里红瓷器极为稀少,在国内外传世的所谓的元代青花釉里红也存在着争议。目前比较可靠的是1965年在河北保定出土的一批元代窖藏青花器中,发现了极为精美的青花釉里红开光镂空花卉纹盖罐两件,一件现藏于河北省博物馆,另一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器为直口,短颈,溜肩,圆腹,腹以下渐收,圈足砂底。此器采用镂空青花和釉里红装饰的方法。开光外用青花绘画纹饰,颈肩为缠枝牡丹纹,肩饰忍冬纹,并有下垂的如意云头纹,云头纹内饰莲池纹,云头纹之间饰折枝牡丹纹。器腹四面有海棠形开光四个,开光内镂空浮雕牡丹、石榴、菊花、四季花卉纹。在镂空的部分以釉里红点缀花朵,青花饰叶。罐盖极为特别,蹲狮纽纹,盖面以青花饰变形莲瓣纹,下饰回纹。胎体较粗(在这样的大型器物上,胎体较粗是为了减少变形),釉面青亮,极为滋润。此器器型较大,制作精湛,镂雕精湛,无变形。青花和釉里红发色纯正,极为难得。此类工艺如此复杂、烧造技术如此精湛的器物目前世界仅有4件,其中两件在新中国成立前已流散在国外,流散的两件均缺盖,故出土的两件元代青花釉里红大罐显得弥足珍贵。

哥窑瓷器的特点是什么


宋代的哥窑在后世受到人们的青睐,元、明、清时期有许多模仿者,他们有自己的风格,被称为仿哥窑。虽然它们的生产工艺无法与宋代哥窑相媲美,但它们有其自身的特点。那么,你知道哥窑生产出来的瓷器都有哪些明显区别于其他陶窖制作出来的特征吗?

1、元哥窑

元代瓷器一般粗糙,瓷体一般厚而松,哥窑产品的胎体厚重,胎体是松散的灰黄色,即使是那些比较小的瓷器也缺乏灵活性。釉面装饰多为浅灰白色,釉质薄,浑浊沉闷,仿佛是火候不够的感觉,且含有一定杂质,釉面不均匀、不干净。裂细纹片,开口较乱,色调不清,缺少宋代哥窑那种开口自然明亮、整齐的效果。

1996年,杭州老虎洞中出土了一些遗迹,老虎洞遗址可分为三个时期:南宋、元初和元末。其中,南宋遗物为修内司官窑,而元初、元末的主要遗物仍与官窑瓷器外观相似,说明元代老虎洞继续生产仿制官窑物品。

元代晚期,有一种容器与流传下来的哥窑非常相似,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的相关研究我们可以知道,就其中使用的一些化学物质来说和原先的哥窑是一样的。都有有浅灰色,深灰色和黑色的胎色,釉色多为蓝灰色、粉蓝和天蓝色。

2、明初仿哥窑

明初,与元代相似,南京沐英墓出土的双耳长颈瓶,有月白釉、薄釉、开片,上有紫黄褐的釉色。器具多为外倾和不规则倾斜设计。扬州博物馆还收藏了从明墓出土的同一对文物,这些物品的釉面与南京明故宫和凤阳明皇陵的釉面相同。

3、明永乐仿哥窑

永乐时期,仿制哥窑是景德镇皇家窑厂的一项新工作,它具有白胎轻、釉色白亮、裂纹大等特点。看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的永乐青花漏管,漏管是哥窑的风格。

4、哥窑

最为关键的特点就是生产出来的瓷器有釉面开孔的现象,原先是一种自然的现象,而后来人们对其裂开规律有了掌握后,故意让其开裂,从而创造了一种独特的审美感受。宋代哥窑釉光彩夺目,釉面分为厚线和薄线两种。术语“冰裂”通常被称为“金丝和铁丝”。

哥窑瓷有紫色的纹路,质地薄,此外还有油灰色、米色、粉蓝色三种釉料,表面布满裂纹。这是哥窑最重要的特点,如果是没有薄膜开口和金丝铁丝的话就不是哥窑了。

清代瓷器的特点是什么?


清代瓷器的特点是什么?1、造型,顺治,康熙时,古拙,丰满,浑厚硬朗挺拔,雍正时的造型秀气柔和,乾隆时则显规整,工艺复杂。嘉庆,道光以后则稚拙笨重。例如康熙时期有自己独特风格的,如双鹿尊等,是康熙时期独有的。总体来看,雍正、乾隆时期造型创新达几十种,乾隆之后造型就没有大的创新了,基本延续前期的造型特点和风格。

2、胎体,清康熙、雍正、乾隆时期胎土的淘炼发展到了一个新水平,胎骨结构更紧、更细密、有重量感、可塑性好,为这一时期的瓷器品种呈现多样化提供了保证。清中晚期的胎土则又向粗糙发展,器物的胎质多有颗粒和杂质,也显得疏松,整个瓷器的质量下降明显。例如康熙时,胎体体重,质地坚硬细密。雍正时有胎质轻薄,细润,洁白度高。道光以后的胎体厚笨,质地粗松。清代的琢器类腹,颈部接痕极为少见。明代瓷器露底处,常泛火石红色斑到清代已基本消除。大件器物和早期器物,多为光滑的砂底。顺治,康熙时瓷器足型较为多样,有双圈层底,斜削式底,二层台式底,卧底,滚圆泥鳅背形足等。

3、釉面,不及明代肥厚光亮,施釉稀薄,色泽略显青白。顺治,康熙两朝,釉面平整细腻,胎釉结合紧密,釉面分别呈青白,粉白,酱白,硬亮青等几种色泽。雍正时釉面细白莹,多有桔皮皱纹。乾隆时的平整泛青,嘉道以后的不够平整,波浪明显。晚清时施釉稀薄,釉质疏松,不够坚致。清代青花呈色最好的是康熙中晚期,用云南明珠料,呈色是所有青花瓷器中最好的,俗称“五彩青花”。雍正、乾隆青花有呈色浓郁深沉的特点。

4、纹饰,深受同时期绘画的影响,御用官窑瓷器,图案趋向规范化,用笔细致入微,构图拘泥,繁缛。早期纹饰中的山水,树木多采用斧劈皴,并加皴点,古装仕女高髻秀丽,柔细的花绘采用没骨画法。晚期纹饰中的人物面部无神,鼻部隆大。这一时期龙纹形态不一,既有方头大额,正肃苍劲的,也有纤柔细身的,一般为狮子头,龙发较多,龙脚明显突出,两支脚立体感强,龙身体粗笨,一般画为四爪和五爪,如同鸡爪。清代常常以八宝图案为轮,螺,伞,盖,花,罐,鱼,肠。另外在清代,由于瓷器工艺受到了西方绘画艺术的影响,因而在瓷器上出现了具有西方绘画风格特点的花纹图案。如在珐琅瓷器和部分出口瓷器上,时常可以看到一些绘画西洋人物,楼房,船和狗之类的花纹图案。民窑瓷器,写意写实并存,用笔豪放。

5、款识,清官窑多署皇帝年号款,多六字、四字的,如“大清康熙年制”、“乾隆年制”等。民窑有干支年款,吉祥语款,私家款及图记款等。有印,刻,青花,红釉,金彩,料彩等多种,楷篆均有。例如康熙楷多篆少,前期字体宽大,笔画粗重而挺拔,顿捺明显;后期字体渐趋清秀。雍正时期楷,篆并用,款识己定为专人书写,故各类瓷器上的字体基本一致。楷书六字三行横排双圆圈体式,是早期流行的款识,款的书法一般写得柔弱略草,也有少数款写得工整有力。六字两行围有双圈或方框竖写的,时间略晚,字体工整秀丽。乾隆以后篆多楷少,大多书写规整,笔道严谨,根平竖直,书法生动。嘉庆瓷器款识基本承袭乾隆款识特点:以篆书六字三行为主。官窑款字体工整,结构严谨。多用青花书写,也有红彩、金彩及刻款。还有少量楷书款。道光时期多篆书,少有楷书。篆款书体为铁线篆,行笔圆润流畅;楷书款,圆润工整,篆书款,六字三行横排的,无圈栏;六字一行横排的,多数落于器外口沿下或中腰。楷书款,多六字三行横式排列,围以双圈环,有青花、金彩、红彩款及刻款。白釉器青花款与刻款兼有,刻款为六字楷书两行竖式。窑变釉、茶叶末釉及炉钧釉器是刻款,为篆书六字三行横式。

明代青花釉里红瓷器的特征是什么?


明代青花釉里红瓷器的特征是什么?在釉下的红彩釉,经火一次性高温烧成。釉里红彩瓷最早呈现在元代,景德镇初次烧制成功,但并不完美。因为烧制技能难于把握,元代釉里红多烧成黑色或黑紫色,成品率适当低,尽管如此,可是开了烧造釉里红的先河。明代在此基础上成功地把握了釉里红的烧造技能,呈现了很多的精品,如洪武釉里红双耳瓶。宣德时的釉里红,瓷器颜色更为艳丽。成化时釉里红三鱼碗、高足碗呈色淡雅鲜亮。万历时釉里红瓷以釉上汞红代之。万历官窑釉里红三鱼碗、高足碗和三果高足碗等,其釉下纹饰却呈色鲜红,非常顺眼。天启时也有青花釉里红,色彩不鲜,非浓即淡,釉面淡薄,画意粗豪,釉里红大多用在部分或装点于图画中,崇祯时未见釉里红商品。

中国瓷器的发展,由宋代的大江南北成百上千窑口百花争艳的态势经由元代过度之后,到明代几乎变成了由景德镇各瓷窑一统天下的局面。景德镇瓷器产品占据了全国的主要市场,因此,真正代表明代瓷业时代特征的是景德镇瓷器。景德镇的瓷器以青花为主,其它各类产品如釉下彩、釉上彩、斗彩、单色釉等也都十分出色。

整个明代1368——1644年,先后有十七个皇帝在位执政,共经历276年{南明除外}。其瓷器的制作可分为三个时期:

早期:洪武,建文,永乐,洪熙,宣德;其中洪武,永乐和宣德为最高峰。

中期:正统,景泰,天顺,成化,弘治,正德;其中成化最著名。

晚期:嘉靖,隆庆,万历,泰昌,天启,崇祯。其中嘉靖,万历量最大。

明代景德镇瓷器品种按其制作工艺可分为:釉下彩,釉上彩,斗彩,五彩及单色釉,杂色釉。

明代瓷器的主要特征:

造型——一般都显丰满,浑厚,器型线条柔和,圆润,给人以质朴,庄重之感。

胎体——一般都比清代的厚重,弘治以前注重修胎,接痕不大明显;正德以后及明末各朝接痕特别明显,胎体更为厚重粗糙,民窑器物尤甚。多有“火石红”的现象,俗称“黄溢”。

釉面——最大特点为釉质肥厚,滋润。青花瓷器中,大多皆为青白色,俗称“亮青釉”,贯穿于整个明代的始末。

纹饰——主要有龙,凤,麒麟,山水,人物,花鸟,走兽等。画面豪放而潇洒,笔意酐畅而纯熟,构图疏简而高古。

器足——大件器物多为砂底,常有塌底,粘砂,跳刀痕。器足形状有直圈足,平削圈足,壁型圈足,高足等众多形状。

款识——明代以前,景德镇瓷器多不署款。永乐以后,开始在官窑器上书写本朝年号款,干支款,图记款等。多以青花书写,兼有暗刻,凸印等。

明代瓷器各代款识千差万别,凭款识特点来断代和辨伪也就相当重要。体会各代款识的不同风格,首先可以从研究笔法入手,然后将真假实物款识,相互比照,结合实物,反复审度其字体的结构、排列的形式、落款的部位,以及款字色泽的深浅浓淡等。另外,也应当注意总结同一时期及早期和晚期款识不尽相同的变化规律。

明末天启、崇侦年间,署本朝年号款的官窑器少,但署前朝年号款的却较多。不过,这些署前朝年号款的瓷器多为民窑粗制滥造,款识字体十分草率,排列杂乱。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元代釉里红瓷器的特点是什么?》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元代釉里红瓷器的特点是什么?》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瓷砖是什么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