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宝丰县清凉寺小村发掘汝瓷碎瓷片

一座古老而神秘的窑场,能把矿石、泥土与火幻化为晶莹剔透、如冰似玉的珍宝,这就是备受北宋皇帝偏爱与赞赏的汝官瓷。由于烧造的汝瓷仅供宫廷使用,严禁流入民间,所以汝瓷存世稀少,成为陶瓷界注目的焦点和世界各博物馆争相收藏的宝物,而民间则有“纵有家财万贯,不抵汝瓷一件”的说法。字

串8

汝窑窑火仅仅燃烧了二十几年,就因战争而消失了,而汝瓷的所有谜团,就像这神秘的器物一样,或埋入地下,或湮灭人间了……字

串6

“纵有家财万贯,不抵汝瓷一件”,汝瓷是传世品保存最少的一种瓷,据专家统计,目前全世界传世的汝官瓷不足80件。

2000年6月,河南省宝丰县偏僻的清凉寺小村,突然热闹起来,大批的考古工作者、文物贩子几乎同时来到了这里,因为在村民居住的民房下面,考古工作者有了一个惊人的发现:这里发现了一批千年难得一见的宝物——碎瓷片。

人们为什么要不惜一切代价找到它,这些破碎的小瓷片里又隐藏着什么秘密呢?

名列宋代“汝窑、官窑、哥窑、定窑、钧窑”五大名窑之首的汝窑,因地处河南古汝州而得名,在中国陶瓷史上有“青瓷之首,汝窑为魁”之誉。这些专为北宋宫廷烧造的御用瓷器即“汝官瓷”,简称“汝瓷”。汝瓷之所以被称为五窑之魁,就在于它独特的颜色——天青色。

专家介绍说,汝窑瓷之所以受大家欢迎,主要在它的天青釉。汝窑的天青釉色应该在北宋时期达到了最高峰,目前还没有发现比汝窑的天青釉色烧得更好的釉。为了烧制釉色独特的汝窑瓷,工匠们不惜工本,选名贵玛瑙入釉,使其工艺更加精湛,最终使汝瓷呈现出汁如堆脂、面若美玉、莹润纯净、素雅高贵的皇家之气。h

ttp://

因此,历代皇帝都把汝瓷视为吉祥之物,镇宫之宝。南宋文献中有这样的记载:汝窑宫中禁烧,内有玛瑙为釉,唯供御拣退,方可出卖,近尤难得。汝瓷在南宋初就显得十分珍贵,到了元、明、清各朝代,更是深藏宫中,直至清末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汝瓷才流出宫外,几百年来,可谓弥足珍贵,有价难求。

1992年,散失于民间的一件直径为8厘米的北宋汝窑瓷盘在美国纽约拍卖时,成交价为154万美元;而在香港的一次拍卖中,一件宋汝窑三牺尊,以5000万港元易主。

由于文献记载不详,烧造汝官瓷的汝窑究竟在哪里,它是如何烧造的也就成了千古之谜。为破解谜底,无数的古陶瓷专家学者为此费尽心血。

最早对汝窑瓷的寻找是从陈万里先生开始的。1950年,北京故宫博物院的专家陈万里先生专程来河南寻找汝窑。他当时跑了河南的不少地方,临汝、宝丰、鲁山,回去以后写了一篇文章《汝窑的我见》。而从60年代,当时找到的主要是民窑烧造的那些瓷器,并没有找到汝窑。

“清凉寺到段店,一天进万贯”,一句流传于宝丰县清凉寺一带的乡间俚语诉说了这里曾经有过的贸易盛况,这也引起了来此进行调查的考古人员的注意。

字串8

20世纪80年代初,一群年轻的考古工作者徒步沿清凉寺到段店进行考察,10多公里范围内竟发现有数十座窑址,但是却并未发现汝官窑遗址的任何线索。与此同时,当地一些酷爱汝瓷的民间人士,也以他们自己的方式,在寻找着有关汝官窑窑址的蛛丝马迹。

74岁的王留现老人,老家就在宝丰县的大营镇,家距清凉寺不足4公里。小时候也耳闻目睹过这一带有宝藏的传闻,自从他进了县文化馆后,就把传闻当作一项事业去研究了。后来,他调到陶瓷厂从事专业陶瓷研究工作后,就更加留意从田地里寻来的碎瓷片,他不断问自己:“汝窑会不会就在清凉寺这一带呢?”

字串4

1985年盛夏的一天,有人告诉王留现,大营镇清凉寺村有户人家的红薯窖塌了,无意间露出了一个瓷器,王留现得知消息后,马上赶到了清凉寺村。

王留现到那儿一看,吃了一惊。那个东西猛然一见,就有一种雾光效应,虽然这个雾光效应很短时间就消失了,但是这个东西跟过去的不一样。最后,王留现毫不犹豫地借了600元钱,买下了这件从未见过的瓷器。但是,它到底是官窑还是民窑呢,王留现的心里也没数。

1986年,王留现带着从清凉寺出土的那件瓷器,参加了在西安召开的中国古陶瓷研究会,他找到了当时著名古陶瓷专家、上海博物馆的汪庆正副馆长。

回上海以后,汪庆正就派人到清凉寺去调查了。一年后,王留现意外地接到了一封从上海博物馆寄来的信件。信上说,希望他能够拿瓷器到上海来和上海博物馆的馆藏汝瓷进行对照鉴别。对照鉴别完后,汪庆正就跟王留现郑重地说起了收购他那件汝瓷的事。汪庆正说这个汝瓷洗就是国家珍贵文物,不能个人收藏,应当献给国家。最后,上海博物馆给王留现颁发了国家文物局的奖状,并发给了5500元奖金。王留现老人当年花了600元钱买下的这个汝瓷洗,据说现在的价值近千万美金。德-化-陶-瓷-总-站

1987年5月,上海博物馆依据他们在清凉寺采集到的同传世汝窑器完全相同的46块碎瓷片,和王留现捐献的汝瓷洗,首次向世人宣布了汝窑的发现。

德化陶瓷总站

为找到汝官窑所在地,揭开它神秘的釉料配方和烧造工艺,以孙新民为主的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准备开始对宝丰县清凉寺进行第一次试掘……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1987年10月份进行了第一次试掘。当时开了两个探方,发现有11件比较完整的、可以复原的汝窑瓷器。这就证实了宝丰清凉寺就是汝窑的产地。

在随后两年的发掘中,考古队尽管也发现了一些汝窑瓷碎片,但是,发现的大部分还是民窑的产品,它们并不是汝官窑。

字串6

10年后的1998年初,考古队对清凉寺窑址又进行了第4次重点发掘。http://

他们先后发现了4座烧制民用青瓷的窑炉,找到了汝窑瓷器的单独烧造区,在此之前发现的多是混烧窑炉。但是,最为关键的汝官窑瓷器的中心烧造区,一直扑朔迷离,不肯与考古学家们谋面。

在发掘的间隙中间,清凉寺的一个村民在清凉寺村内挖了个地窖,在地窖里面出现了一些瓷片。专家们感觉这个非常重要,因此报请国家文物局,批准1999年在此做了试掘,终于发现真正的汝窑的中心铸造区应该是在清凉寺村内。

当时考古队仅仅是在村外的小便道上,或者是在村民的院内进行了局部的钻探,但还不敢肯定这里就是汝窑烧造区。因此搬迁村民的时候,考古队心里担心,如果没有发现汝窑,就对不起搬迁的村民。

最后,他们还是决定冒这个险,毕竟,半个世纪的寻找积累的经验,使他们对这次挖掘还是有信心的。因此,考古队最后下决心,报请当地政府搬迁了4户村民。

2000年6月,河南省考古研究所组织精干人力,在当地政府的密切配合下,进行了第6次考古发掘,经过近半年多的发掘,终于有了惊人的发现。

字串9

毫无疑问,宝丰县的清凉寺村就是半个世纪以来,考古学家一直苦苦寻觅的北宋汝官窑瓷器的中心烧造区。2000年的第6次发掘,共发现了窑炉19座,作坊两处,以及水井、灰坑、过滤池、沉泥池等重要遗迹。字

串8

这里的汝官窑遗址,经探定大约有25万平方米,几乎全在清凉寺村内。这次发掘,弥补了长期以来研究汝官窑瓷器不见窑址和实物标本缺乏的遗憾,窑址中出土的遗物之丰富,也是历年来发掘所没有见过的。

北宋以来,汝窑青瓷工艺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它不仅保持了汝窑的传统瓷艺,又具有自己的独特风格,烧造出一批精良作品,而博得北宋皇帝的赏识。字

串9

在一幅古画中,人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桌上陈列着许多瓷器,足见那个年代瓷器业的兴盛,而此图正是宋徽宗皇帝亲手所绘的《文会图》。也许,如果没有宋徽宗就没有汝窑的辉煌。宋徽宗不仅书画技艺精湛,还十分喜欢瓷器,是他首先肯定了汝瓷的精美。据南宋史料载:“本朝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所指正是徽宗下诏书“弃定用汝”的决定。“雨过天晴云破处,这般颜色作将来”是宋徽宗对汝瓷的最佳赞誉。

德化陶瓷总站

短短的20年间,汝窑昙花一现,便消隐于战乱的尘烟之中,它的烧制工艺随之失传,工匠们再也烧制不出同样的精品了。

康熙、乾隆年间,瓷器烧造蔚然成风,大规模地仿烧也使北宋五大名窑中的官窑、哥窑、钧窑、定窑四大名瓷重回人间。而在北宋末期消失的汝官瓷,在烧造工艺上没有留下任何片言只语,但是,价值连城的身价,又使历朝历代的工匠们争相仿烧汝瓷,但都因找不到其要诀而未能成功。因而,世人有“造天青釉难,难于上青天”的说法,这更给汝官瓷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小编推荐

陶瓷文化鉴赏-河南省:古窑集


河南省:

扒村窑:在今河南禹县扒村,故名。创烧于唐,终于元,属磁州窑系,以烧白地黑花瓷为主。其产品特征是:(1)胎色深灰或米黄,白釉呈乳黄色。(2)白地黑花与磁州窑风格相似,不同处是纹饰笔调粗放凝炼,黑彩浓厚,也有在白釉上画红、绿、黄等彩色花卉的。(3)器形主要有瓶、盆、罐、盘、碗、枕等,以折沿花卉大盆最具代表,盆内用黑彩绘莲花、荷叶、水波等纹饰,纹饰布局层次繁多,为扒村窑装饰一大特色。

汝窑:在今河南宝丰县,宋属汝州,故名。以烧青瓷为主,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其产品特征和鉴定要领是:(1)胎质细洁而呈香灰色.(2)釉色以纯正的天青色为主,有淡和深两种.此外还有卵青和粉青等色.釉面较为光亮,一般都是细密开片,无纹片者较少见.(3)器形有盘、碟、洗、出戟尊、玉壶春瓶、胆式瓶、三足洗、撇口碗、十瓣葵花口碗、葵瓣盏托、椭圆形水仙盘等。盘的圈足较大,圈足外卷呈八字状。(4)烧造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支钉支烧,一种是垫圈或垫饼垫烧。采用支钉支烧的器物通体满釉,器底留有支钉痕,支钉细小如芝麻状,且多靠近圈足内墙,支钉断面处一般呈白色;支钉数为3、5、6个,以5个为多,椭圆形水仙盆则采用6个支钉。采用垫圈或垫饼垫烧的器物圈足足端无釉,但少见。(5)少数器物有铭款。见有两种,器底刻"奉华"和"蔡"字款。

钧窑:在今河南禹县八卦洞与钧台一带,金代属钧州,因钧台或钧州,故名。始烧于唐代,盛于北宋晚期,金元时继续烧造,以烧制乳浊釉青瓷为主,兼烧黑瓷及白地黑花瓷,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其产品特征和鉴定要领是:(1)宋代产品胎色较深,呈浅灰色或褐紫色

当阳峪窑:在今河南修武县当阳峪,故名。烧瓷于宋代,烧制白瓷、黑瓷、酱色釉瓷、白釉剔花及绞胎等品种。其特征是:当阳峪窑(1)胎色以赭灰居多,故多施用白化妆土。(2)以白釉剔花最富有代表性,纹饰流利洒脱,尤以黑白、褐白对比强烈的色彩独具一格。瓶罐一类器物上除主题纹饰外,剔刻方块形组成的几何图案作辅助纹饰,为其它瓷窑所不见。(3)绞胎器的特征是用白、褐两种色料绞在一起,组成对称整齐与羽毛相似的纹理。

临汝窑:在今河南临汝县,故名。烧瓷于宋、金,以烧制青瓷为主。其青瓷特征和鉴定要领是:(1)胎较厚,胎色有灰白和浅褐两种。(2)釉色多青中闪绿,釉层较厚。(3)装饰技法有印花、刻花,以印花为主。纹饰与耀州窑有不少共同点,但比耀州窑逊色,题材多见缠枝、折枝的菊花或牡丹花,团菊花常见。海水纹具有独特风格,布局多为圆圈形式,一般8-10圈,形成多层波浪式水纹,中心常为一朵花或田螺纹。(4)宋代碗、盘圈足较宽,足端一般无釉露胎,足内有釉。金代产品则挖足较深,足内一般无釉,器内底刮釉一圈,有"涩圈"痕。

鹤壁窑:在今河南鹤壁市,故名。始烧于唐代而终于元代,唐代烧白、黄、黑瓷;宋金时期以烧白地黑花瓷为主,属磁州窑系。其产品特征是:(1)胎色灰白。(2)唐代器物有短流壶、花口钵等。(3)宋金时期除烧白地黑花瓷外,还有白釉划花、褐黄釉刻花及钧窑系青瓷。白地黑花彩色乌黑;褐黄釉刻花最富代表性,有鹅、莲花与兔吃草等纹饰,在纹内敷一层薄薄的白化妆土,然后施釉,在深褐色地上托出褐黄色纹样,具有特殊风格。(4)白釉划花大碗与磁州窑风格相同,碗心有5个长条状支烧痕。盆口径一般都在40厘米以上。

密县窑:在今河南密县,故名。始烧于唐而终于金,品种较多,有白瓷、黑瓷、黄瓷、青瓷及珍珠地划花。其特征是:(1)唐、五代以烧白瓷为主,胎较粗糙,普遍使用白化妆土,以增加釉层白度。器物以碗、盘、壶等生活用具为主,碗多唇口外侈,圈足平面宽、浅,足外侧边棱用刀削去;壶颈较宽,柄与口沿齐平,均具有唐代特征。(2)晚唐、五代创用珍珠地划花装饰,至宋代流行,纹饰具有仿唐金银器錾花工艺特征。(3)还烧制白地黑花瓷,瓶、壶等器物上多画简洁的花草纹,画花纹的较别致,是此窑独创。(4)采用三岔形支具垫烧,有的器底留有3个支烧痕。

登封窑:在今河南登封县,故名.始烧于唐代,北宋为其繁盛时期,终于元代,以烧白瓷为主,兼烧黑瓷及三彩陶器,白釉珍珠地划花最具特色.其特征是:(1)胎色灰白.(2)以白瓷为主,有白釉绿彩、白釉刻花、白釉剔花、白釉珍珠地划花及白地黑花等品种,珍珠地划花受密县窑影响,产量在同类瓷器中最大。(3)器型有瓶、枕、罐、洗、碗等;以瓶、枕较多。瓶有两种形式,一种形似橄榄;一种为小口,长身,瓶高在40厘米以上。(4)装饰以珍珠地划花为代表,如瓶的下部常划不规则莲瓣纹,中部突出位置珍珠地划缠枝花卉纹。珍珠地划花卉纹腰圆形枕最为多见。(5)柳斗杯剔花也有一定特色,有两种不同,一为白瓷,先剔刻后上化妆土及釉;一为淡赭色,先上化妆土,然后剔刻,再罩以透明釉。取得不同的装饰效果。

鲁山窑:在今河南鲁山县,故名。创烧于唐代而终于元代,烧制花釉瓷。

郏县窑:在今河南郏县,故名。创烧于唐代而终于元代,烧制花釉瓷、黄瓷及白瓷等。其特征是:(1)胎色灰白。(2)唐代花釉瓷器与鲁山窑不同,就釉色与彩斑特色来看,有黑色、月白和钧蓝釉,饰以天蓝色细条纹彩斑,器物有壶罐。(3)唐代黄釉瓷器物主要是碗、罐和壶等,以碗为多,碗内只施半釉,碗底有五角形或六角形露胎,这种施釉方法是为了叠烧的需要。罐的造型为口唇微外撇,短颈,平底,口部都不施釉,有一层白化妆土,一般高度在20厘米以下。壶流呈短小的圆柱形,多有双系,壶身印有席纹装饰,较为特殊。(4)唐代黑瓷碗的施釉方法与黄瓷碗相同,有的还在五角或六角形的中心部位绘一朵花蕊。金代则采用中心刮去一圈釉叠烧。

巩县窑:在今河南巩县,故名。烧瓷于隋、唐,隋代烧青瓷,唐代以烧白瓷为主,此外还烧三彩陶器,黑瓷、绞胎与茶叶末釉也有一定比例。其唐代产品特征是:(1)白瓷胎色灰白,釉色白腻,质量较好,黑瓷胎白釉黑。(2)器形有碗、盘、壶、瓶、罐、枕等,以盘碗为最多。白瓷碗的特点是侈口,有的口缘作四花瓣形,碗里壁沿花瓣口凸起四条直棱,地足有浅圈足、圆饼状实足和玉璧形足数种造型。盘类以直口、平底浅盘多见,装饰与碗相同,口缘四花瓣形,缺口处凸起成四条直棱。(3)黑瓷态体较厚重,碗以平底大碗为多,里施白釉,外施黑釉。盘的造型与白瓷盘相同,施釉亦是里白外黑,但口沿不施釉露胎,为巩县窑的独特制法。瓶类器物修坯精细,制作规整,在北方唐代黑瓷中少见。(4)所制绞胎特征多模仿漆器纹理。(5)器物装烧垫具有三岔支具和长方形或圆珠形托珠,碗盘器内或足端一般留有3-4个垫具痕。

宜阳窑在河南宜阳三里庙等处,故名。为宋代瓷窑。以烧青釉为主,兼烧白釉,白釉黑花及黑釉等品种。青釉施釉较厚、色多样。装饰有印花、刻花等。青瓷刻花先刻出花叶轮廓线、花筋叶脉以蓖状工具划刻,风格与耀州窑完全相同,碗内满刻菊瓣纹,罐的盖面刻百折纹,也与耀州窑风格相近。

宝丰窑:在河南省宝丰县,故名。为宋代陶瓷窑。产品有白瓷、青瓷,低温三彩陶器等。青瓷装饰有印花、刻花、印花缠枝菊花为多,纹饰清晰,线条细而圆润,与耀州窑风格雷同。刻花花纹轮廓用刻花法,花叶筋脉用蓖划,与耀州窑风格相同。近年在宝丰清凉寺一带发现了烧瓷类似汝官窑产品的窑址,被认为是汝窑的所在地。

安阳窑:在今河南安阳北郊安阳桥附近,故名。经过小规模试掘,初步判明是隋代青瓷窑址。据此,可确定安阳地区部分隋墓出土青瓷是此窑所产。五十年代在善应、天僖二镇还发现宋元时期窑址,前者专烧钧釉瓷器,后者烧白瓷;二镇距磁州较近,但未发现有磁州窑风格的瓷器。

汴京官窑:北宋后期设在汴京(今河南开封)由官府直接经营的瓷窑,故名。官窑专为宫廷服务,有南北之分,宋代顾文荐《负宣杂录》有“宣政间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记载,明代《事物绀珠》、《留留青》因袭此说。此窑继汝窑之后为宫廷烧制瓷器,形质与工艺与汝窑有共同处。器多仿古,胎骨深灰或紫色,釉色有粉青、月白,釉质晶莹润泽,有纹片,有紫口铁口特征,底有支钉烧痕。具体窑址至今尚未发现。

东窑:在汴京(今河南开封)附近。专烧砖瓦。《宋会要》窑务条文载:“京东西窑务掌陶工为砖瓦器给营缮之用,旧有东西二务景德四年废止,大中祥符二年复置东窑务。”明代曹昭《格古要论》有董窑条,调其特征与官窑相似,而且又不及,今亦少见。明清两代谈瓷笔记多引用之。但董窑实物未见传世,窑址亦无明确地址,或为东窑之误会。

色青绿,有雕镂极精的香薰,属越窑系。

陶瓷文化:河南宝丰开建汝官窑遗址公园


日前,河南省宝丰县拨付1000万元专项资金,全面启动清凉寺汝官窑遗址公园建设,力争通过2至3年的努力,使遗址公园建设凸显成效。

名列宋代五大名窑之首的汝官窑因专为宫廷烧制御用青瓷器而蜚声海内外。但辉煌一时的汝官窑窑火仅燃烧了20年就神秘地消失了,不仅烧造工艺失传,连窑址也湮灭在历史的尘埃中,成为我国陶瓷史上的千年悬案。1998年以来,考古工作者在宝丰县清凉寺村发现了汝官窑中心烧造区,确认清凉寺为汝官窑遗址,这一发现曾轰动海内外,被评为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清凉寺汝官窑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被列入全国100处重要大遗址保护项目,总体保护规划已由国家文物局批准实施,但由于经费不足、拆迁困难等原因,保护规划的实施进展缓慢。

据了解,宝丰县委、县政府将实行清凉寺汝官窑遗址公园规划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并将遗址公园规划建设任务细化成93项,明确分工到28个联席会议成员单位,每周召开联席会议,确保遗址公园建设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清凉瓷枕夜生香


瓷枕,是我国古人纳凉的寝具。李清照名篇《醉花阴》中“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的词句,形象地将青白釉瓷枕喻为“玉枕”,并反映了瓷枕清凉去热的物理特性。

瓷枕始见于隋代,唐代以后开始大量生产,并逐渐成为人们喜爱的乘凉的床上枕具。到了两宋及金、元时期,瓷枕的发展进入繁荣期,产地遍及南北。同时在装饰技法上也有很大的发展,刻、划、剔、印、堆塑等技法被采用,极大地丰富了瓷枕的表现力和艺术性。古人认为,瓷枕有“清凉沁肤、爽身安神”的作用。古代瓷枕的品种复杂多样,南北方各大名窑都有烧制,以宋代的艺术成就最高。宋代以磁州窑、曲阳定窑、扒村窑、当阳峪窑、登封窑所出瓷枕为多。其中尤以河北磁州窑和曲阳定窑的产品最负盛名。磁州窑瓷枕富有时代特色,文化内涵十分丰富,瓷枕形状多姿多彩,有长方形、腰圆形、半月形、鸡心形、四方形、六角形、八方形、椭圆形、银锭形……也有塑成婴孩、卧女等人物形,卧虎、卧龙、双狮、寿龟等写实形以及雕镂成宫殿、戏台等建筑形。其造型精巧,制作细腻,令人叹为观止。

瓷枕上施以彩釉,并绘精美的图案,或花鸟鱼虫、珍禽野兽,或诗词歌赋、格言警句,或山水人物、日月星辰,还有很多反映人们日常生活场景的画面,意趣盎然,生动活泼,雅俗共赏

此枕造型为一男孩卧于榻上,他双臂环抱垫起头部,右手持一绣球,两足交叉上跷,一副天真顽皮的神态。胖胖的圆脸,双目炯炯有神,身着长袍,外穿坎肩,下着长裤。衣纹线条和衣着、木榻上的刻花装饰简洁流畅。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