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寸之间 微塑大千世界

——专访陶瓷微书大师王芝文

中国访谈网记者:郑韶东王俊林王锦武实习记者:李洁

汕头冬日的早晨,阳光总能奢侈地暖和到每一个角落。穿过绿荫缠绕的宁静小院,我们心怀仰慕来到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王芝文老师的陶瓷微书艺术馆。这座坐落在汕头市紫茵庄内的艺术圣殿将无数人的惊叹定格于此,具有中国风的简约建筑风格镶嵌原生态的绿,淡雅而不失庄严。步入大厅,迎面一幅厚实的乳白色玄关,以毛泽东狂草书法设计成镂空图案。“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沁园春.雪》中的诗句仿佛在向每一位参观者诉说着王芝文老师无数殊荣背后的的艰辛和执着。玄关的右侧,一条坚韧的大麻绳将独特的石头造型灯串起,依傍着楼梯贯穿了这三层艺术空间,艺术馆的每一个展厅都蕴含着一个深刻的主题,如果说第一展厅的“叹陨”让我们在残败的艺术品庄严的伤逝中慨叹万分,第二展厅的“藏粹”让我们为这巅峰艺术而折服,那么第三展厅的“咏臻”更让我们对艺术作品中所流露出王老师“正德厚生,臻于至善”的艺术神韵以及成名后的平常心由衷地赞颂。艺术馆里每一个精湛的作品都着实让我们将各种惊叹发挥到极致,而令我们更加急切于想见到这位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陶瓷微书”的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王芝文老师。

正当我们还在唏嘘不已之时,王老师一袭精致的黑色西装搭配时尚的波点围巾,温和、儒雅地出现在我们面前。他健硕的体魄,潇洒的神态,加上那富有艺术气息的微卷中长发,举手投足间透出的魅力更令人倍添敬重。王老师热情、谦和地跟我们一一握手,在三楼的会客厅,点一支上等禅香,品一茗香醇红茶,我们一道围坐在酸枝茶几边,听着王老师浑厚的男中音为我们娓娓道来他如何结缘这“不可思议”的艺术……

所谓微书,是中国书法的一种,其最大特点是字体微小,多写于布、绢或纸上。王老师的微书独辟蹊径,把微书写在陶瓷上,再将陶瓷烧制出来。他创作时仅凭肉眼裸视,欣赏者则需要借助放大镜才能看得清楚。王老师的微书注重“书画配”,让微书作品与山水国画相映成趣,异彩纷呈,其创作出来的陶瓷艺术品,远看是一件造型艺术,近看的时候是一幅画,再拿放大镜看,才发现画是由无数密密麻麻的汉字所组成,可以说这是集诗、书、画、瓷为一体的综合艺术。据了解,近些年来,王芝文创作的陶瓷微书作品已先后获得国家级、省级金奖三十多项,作品被人民大会堂、中南海紫光阁、中国国家博物院、韩国首尔市政府、美国贝克斯菲尔德艺术博物馆等国内外机构所收藏,并被作为“国礼”赠送给外国首脑。

谈及如何与微书结缘,王老师说,实属偶然,他从小爱好书法,后来读了美术专业,毕业分配到陶瓷厂,负责陶瓷设计,那时他就意识到,可以把书画和陶瓷进行很好的结合。经过多次摸索,他开始尝试把一些微小的字写在陶瓷上进行烧制。直到1989年,汕头当地组织收集一些本土艺术品到新加坡参加艺术品展览会,王芝文老师把自己创作的一个用微书写着《古文观止》的陶瓷笔筒送去参展。在新加坡展览的时候,引起了轰动,受到极大的关注,当地媒体争相报道,相关专家也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左起:实习记者李洁、中访网记者王俊林、微雕大师王芝文、中访网记者王锦武、郑韶东)

的确,像陶瓷微书这种独特的艺术创作既要有对作品选材、构图创作的宏观思虑,在书写前必须将构图、谋篇布局了然于胸;更要有执笔时的微观想象,达到“得之于心、应之于手”的最高境界,这就对创作者的个人能力提出了极高的要求,要求其具备高超的书法功底、美术基础和文学积淀,同时要有持之以恒的耐心、超于凡人的毅力。而更重要的是王芝文老师勇于对传统审美标准的挑战,三是对艺术表现形式的独创。这里不得不提到的是王芝文老师的陶瓷彩绘声绘色创作,尤其以他的山水题材最具特色,也最能表现他的水准。在他的作品中,即可以感觉到宋、元山水的神韵,又能看到清代四王的功力,在学习传统中形成了他那古朴、苍厚的风格。他的作品显示了他的融会能力和创造精神,把绘画修养成功地运用到陶瓷彩绘方面,熟练地掌握和发挥了陶瓷彩绘颜料的特性。充分考虑到画面构图与器物造型或是瓷板形状的结合,相应地还有笔墨情趣的表现,形成了与感到自然而相适,没有任何生涩牵强之感,这是陶瓷彩绘很难得的。

王芝文创作的陶瓷微书作品由于既继承了中国书法艺术和传统陶瓷工艺的独特风格和艺术精髓,又提高了艺术欣赏和收藏价值,因而声誉鹊起,获奖无数。近些年来,已先后获得国家级、省级金奖三十多项,作品被人民大会堂、中南海紫光阁、中国国家博物院、韩国首尔市政府、美国贝克斯菲尔德艺术博物馆等国内外机构所收藏,并被作为“国礼”赠送给外国首脑,为中国的艺术界争得崇高的荣誉。在这许多光环的背后,又有谁能想象出王老师在陶瓷微书创作路上的异常艰辛?王芝文老师坦言,能取得今日这些辉煌成就实属不易,这一路走来,他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心血和精力。

艺术大师吴冠中说:“真正的艺术家都是在苦难中成长的,艺术家没有吃过苦,没有感情和心灵的波动是成长不起来的”,这个观点在王芝文老师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在二楼展馆内,打开那扇电动皇宫门,我们看到了王芝文老师花了足足7年时间呕心沥血创作而成的代表作《三国志》,这一个30多英寸的陶瓷箭筒艺术品,上面竟写满了整本30多万字的《三国志》,让参观者叹而观止。这个作品获得了“大世界吉尼斯之最”的至高荣誉,也是艺术馆的“镇馆之宝”。王芝文老师和我们分享了他创作《三国志》时的难忘经历。这件作品当时是准备用5年完成的,因为难度太大,做到一年多的时候,王老师曾经放弃过,直到某一天恍然大悟了,意识到自己既然选择要创作“世界之最”,就必须先挑战极限,义无反顾地做下去。就是这样一个支撑点,王芝文老师决定再坚苦再难都要继续下去,于是重新拿出藏封已久的作品,每天用一管微毫,方寸间进行精细创作。整个过程非常枯燥,这样一晃就是七年光阴。那是一段多么难熬的岁月啊!

因为微书是写在陶瓷上,因此文字书写完成后,还面临着最后也是最为关键的环节,就是烧制。万一最后的烧制环节出现问题,就功亏一篑了,也就意味着多年的心血转眼付诸东流。说到这,王老师不禁感叹道:“想想当时烧制《三国志》的最后阶段,我到现在还有着难以言喻的深刻回忆。几天几夜的无眠煎熬,直到作品成功烧制出来,我才放下心中压了多日的大石头。”是的,我们惊叹的不只是《三国志》的惊艳出炉,我们更是深刻体会到王芝文老师对陶瓷微书这一门艺术的热爱与执着,他是用生命和灵魂在雕刻着梦想,用毅力和坚韧成就希望。是这份难能可贵的执着,让他一直坚持了这么多年。现在的他已经不仅仅是陶瓷微书的创造者,而更是陶瓷微书的守护者。王老师早在十多年前就懂得申请专利保护。例如他的作品都有着自己的防伪标示,有些在泥坯上刻印章,上面再上一层釉,变成印章在釉的下面,这是一种标示。例如每个作品的底部都有着他的手印等。这也是王芝文老师为什么被评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知识产权大使的原因!

访谈中,我们了解到,虽然陶瓷微书现已被列为“非文化遗产项目”但至今都还没有专门培养、传承微书艺术的机构或民间团体、协会。王老师说,现在的当务之急就是寻找传承人,让陶瓷微书艺术发扬光大,不只局限在中国,而是让它走向全世界。每每他的作品在国外展出的时候,都引起当地的轰动,这也让他深切地体会到什么是艺术无国界。如今的王芝文老师依旧醉心于自己的陶瓷微书事业。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他便在安静的工作室里焚香、坐禅,雕刻。他时刻以彭元瑞佳句“何物动人,二月杏花八月桂,有谁催我,三更灯火五更鸡”来激励自己争分夺秒地进行创作。随着艺术馆第一展厅展柜上的奖杯和荣誉不断增多,王芝文老师却毅然选择了回归平淡。当近日,CCTV-1“出彩中国人”的剧组找到王老师,邀请他做为节目嘉宾出现在节目中展示才艺时,他十分犹豫,本想回归平淡却又盛情难怯。他的低调谦和,正如艺术馆第三展厅所采用的平实设计手法,生动地体现了王老师达到最高境界后的回归——“正德厚生,臻于至善,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不知不觉中,一焚禅香燃尽,访谈也近尾声,转身望见,展厅尽头圆门处的一幅白色镂空书法,内容正是首层那幅镂空书法中故意漏掉的毛泽东诗句:“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主,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是啊,古往今来,再辉煌的帝皇也都有所长,也有所短。一个人能专注在某个领域上不懈追求,实在难能可贵。正所谓“术业有专攻”,王芝文老师用最朴实的至臻情怀,在方寸间,微塑大千世界。他必将成为我国陶瓷微书史上一颗最璀璨的明珠……

扩展阅读

瓷界创新——软陶瓷


什么是“软陶瓷”呢?陶瓷给我们的质感往往是光滑坚硬的,而软陶瓷区别于传统陶瓷之处便在于它的质地。软瓷砖质地柔软,摸上去就像牛皮,花纹突出,立体感强。其实,软陶瓷是从美国USB公司引进来的技术,软瓷砖主要是把柔性元素加入到陶瓷中,改变了传统陶瓷的冰冷坚硬质感,使家居环境更加温馨。

软陶瓷和真正陶瓷是有差别的。首先是弹性不同,更加耐磨:软陶瓷是柔软的,有弹性的,行走感觉和一般的硬陶瓷不一样,耐磨性也更强;其次是表现力不同:软陶瓷由于特性不同,更适合于浮雕效果的表现,可以给设计师提供新的设计元素;其三是缩短了制作时间:软陶瓷是一次成型,一个模大概7天就能交货,大大缩短了一般陶瓷制作的时间。

软陶瓷除了有弹性强、防滑抗潮、质轻体薄等优越的特性外,更颠覆了传统瓷砖的概念,打破了瓷砖固有的形态。同时,它从取材、生产过程到回收都十分环保,符合了陶瓷行业节能减排的发展方向,具体体现在三大方面: 第一,软陶瓷用普通的泥土代替陶土作原材料,解决了陶土资源紧缺的问题;第二,软陶瓷将烧制的温度控制在400度以下,基本实现了零排放,而且比传统的陶瓷节省能源80%左右,解决了陶瓷产业一直面临的污染和耗能的问题;第三,软瓷技术对泥土的结构进行研究,采用光和作用和物理的剧变技术让泥土在排列结构上形成网络状,变得柔软而富有弹性,独辟蹊径地解决了传统陶瓷同质化的问题。

至于价格,软瓷砖的均价为每平方米400至500元,另外还要用专门黏合的泥,价格在每平方米10元以内。由于价格不菲,该产品目前主打中高端市场。比如一些别墅项目,还有条件很好的学校、医院等。

此外,软瓷砖具有特有的装饰效果,适合一些特定的场所,从建筑装饰范围来讲,家装空间、外墙都比较适合。在装饰效果要求比较高的地方,如KTV、酒店、瘦身中心等,这样的场所比较适用。软瓷砖有陶瓷实现不了的装修效果,在家装方面,软瓷砖可以保持干爽,卫浴、儿童房、高端卧室均可适用。

古色古香将军罐 收藏界“黑马”


将军罐,是汉族陶瓷艺术的珍品。—种罐式,因宝珠顶盖形似将军盔帽而得名。初见于明代嘉靖、万历朝,至清代顺治时基本定型。清康熙朝最流行。罐身为直口,丰肩,敛腹,平面砂底,附宝珠顶高圆盖。

将军罐

明清时期罐器之一,乞丐颇似将军的头盔,故而得名。将军罐始见于明嘉靖、万历年间,至清顺治之气基本定型,盛行于康熙朝。其器形体高大,各朝其形略有不同。常见品种为青花、五彩器,此外还有黄釉、茄皮紫釉、三彩等。

粉彩将军罐

将军罐的器型出现于明末,明末的将军罐,器型较为矮、拙。到了清代顺治时期基本定型,造型为直口、短颈、丰肩、鼓腹。腹下部渐收,多为平底无釉,通体浑圆,器型高大。康熙时期,是将军罐广为流行的时期,这时的造型,将浑圆的罐体展肩提腹,拉长颈部,收紧圈足,使得将军罐的造型显得挺拔向上,气魄宏伟。

仿哥釉将军罐

将军罐,官民窑均有,但民窑所占数量多,早期口大罐高,晚期口小罐矮。常画仕女婴戏、洞石花鸟两种图案,往往底部无釉露胎,胎体厚重,足边有火石红,官窑产品尺寸小,常在腹部绘团寿纹,底部圈足满釉书有本朝 6 字款。莲子罐、瓜罐、冰梅罐、竹节盖罐,罐身绘翠竹纹,除青花外,还有白釉绿彩。鼓式盖罐、狮钮盖罐、粥罐,为康熙朝创新式样,多是民窑产品,尺寸不是很大,形体矮而圆,底部无釉露胎,肩部有对称双圆孔,穿有铜环,便于提用。罐盖分圆顶和平顶两种,前者多置宝珠形钮,后者无钮。

装饰品·将军罐

由于将军罐的造型受人喜爱,因此不论是官窑还是民窑都大量地烧造,特别是民窑的制造,从内容到形式都是以老百姓喜闻乐见的题材为主,有戏曲人物、神话故事,这些题材纹饰比较繁缛,在小器物上很难展示,而高大的将军罐,则可以将这些题材全面地展示出来,深受广大百姓的认同。

什么是陶瓷的晶界?


陶瓷,一般是通过将粉末原料形成、烧成而获得的。经过这些工艺所制得的陶瓷,是由许多微晶聚集的多晶体构成,这就不可避免的存在着晶界。晶界不仅在陶瓷烧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而且还对得到的烧结体之物理、化学性能有很大影响。以往,在利用多晶体时,往往认为这些晶界带来不良影响,但近年来由于对属于陶瓷特征的这些晶界从积极方面加以利用的方法的开发和实用化,从而产生了由“用陶瓷也是可能实现的”,到“只有用陶瓷才能实现“这样的变化。

陶瓷的微观结构如图1(a)所示,是由微晶、晶界、晶界析出物、晶界气孔、晶粒内析出物、晶粒内气孔等构成的。构成陶瓷主成分的微晶尺寸,一般由1微米至几十微米,结晶轴方是任意的。微晶直径与原料颗粒直径、杂质、烧成条件有关。陶瓷晶界有位错、空孔等晶格缺陷和晶格畸变存在。因而杂质易容集中,形成图1(b)、(c)、(d)所示的晶界偏析层、层状析出物等。下面分项简述之。

(1)晶界偏析层 一般,将在晶界由偏析的杂质离子所形成的层称为晶界偏析层。晶界偏析层厚度由20埃至1微米。在晶界,因为形成远远超过一般固溶界限的固溶,所以,可以发现与结晶内部晶相明显不同的物质。

(2)层状析出物 在含有杂质特别多而超过固溶界限时,杂质作为另外的结晶相在晶界析出。这种析出物有层状和粒状之分。层状析出物通常由液相烧结所造成。晶界析出物的熔点比陶瓷的烧结温度低时,产生液相烧结。在液相的浸润性良好时,完全浸透微晶晶界,各个微晶被液相包围,形成层状偏析层。ZnO非线性电阻是熟知的实例。

(3)粒状析出物 杂质的量超过结晶固溶量,其熔点比烧结温度高时,杂质呈粒状在晶界析出。MgO作为添加剂可用于透明氧化铝陶瓷,但如添加量较多,则会在晶界析出MgAl2O4,从而降低透光性。

晶界独具的物理、化学现象是:(1)晶界扩散;(2)控制晶界引起的生成反应;(3)晶界电势;(4)晶界高电阻层;(5)由晶界形成结合,等。图2所示是晶界的物理化学现象及其应用实例。

古色古香将军罐 古玩收藏界黑马


将军罐,是汉族陶瓷艺术的珍品,因宝珠顶盖形似将军盔帽而得名。初见于明代嘉靖、万历朝,至清代顺治时基本定型,清康熙朝最流行,罐身为直口,丰肩,敛腹,平面砂底,附宝珠顶高圆盖。

将军罐

关于将军罐的用途,外行人常说的版本有两种,一:将军罐为古代皇帝奖赏给战场上有功的将士,这将军罐是古代军人至高无上的荣誉;二:将军罐为专供将军级人物使用的一种瓷器,古代的将军家里都用这种瓷器来装东西。实际上,对古玩稍微有点了解的人都知道,将军罐原本的用途类似于今天的“骨灰盒”。明朝嘉万时期,佛教寺院为装殓僧、尼圆寂火化后所遗骨灰,订烧了一批专用骨灰罐,将军罐就这样诞生了。

将军罐的器型出现于明末,明末的将军罐,器型较为矮、拙。到了清代顺治时期基本定型,造型为直口、短颈、丰肩、鼓腹。腹下部渐收,多为平底无釉,通体浑圆,器型高大。康熙时期,是将军罐广为流行的时期,这时的造型,将浑圆的罐体展肩提腹,拉长颈部,收紧圈足,使得将军罐的造型显得挺拔向上,气魄宏伟。

将军罐摆设

早期口大罐高,晚期口小罐矮。常画仕女婴戏、洞石花鸟两种图案,往往底部无釉露胎,胎体厚重,足边有火石红,官窑产品尺寸小,常在腹部绘团寿纹,底部圈足满釉书有本朝6字款。莲子罐、瓜罐、冰梅罐、竹节盖罐,罐身绘翠竹纹,除青花外,还有白釉绿彩。鼓式盖罐、狮钮盖罐、粥罐,为康熙朝创新式样,多是民窑产品,尺寸不是很大,形体矮而圆,底部无釉露胎,肩部有对称双圆孔,穿有铜环,便于提用。罐盖分圆顶和平顶两种,前者多置宝珠形钮,后者无钮。

家居装饰·将军罐

瓷器藏家认为,荷叶罐、大盖罐都是将军罐的前身。现在,市场上也有现代烧制的将军罐,体积非常巨大,有的甚至高达一两米,摆设起来非常有气势,就现代的技术而言,要制作大型的将军罐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无论是拉坯还是烧制都相当困难。可想而知,在古代生产条件下,体积大的将军罐更加难得。

将军罐·瓶身纹饰

由于将军罐的造型受人喜爱,因此不论是官窑还是民窑都大量地烧造,特别是民窑的制造,从内容到形式都是以老百姓喜闻乐见的题材为主,有戏曲人物、神话故事,这些题材纹饰比较繁缛,在小器物上很难展示,而高大的将军罐,则可以将这些题材全面地展示出来,深受广大百姓的认同。

民窑现代作品诠释世博


上海逸清轩联手五大名窑、八大窑系的陶艺家、企业家,设计制作了许多具有世博元素的精美艺术品。

一、智慧中华五韵瓷

该瓶巧妙结合了汉字“中”之神与上海东方明珠塔之形,集中华陶瓷精粹的釉下五彩,将中国红、青花、描金、浮雕融于一体,体现了中华之魂,五韵之美,实为大师手笔。湖南省陶瓷艺术大师肖建辉,在中国工艺美术大事邓文科、陈扬龙指导下,历经千辛万苦,花费多年心血,终于向上海世博会献上了“和谐明珠”瓶、“富贵东方”瓶、“吉祥明珠”瓶等经典力作。其中,绘有上海市花——白玉兰的“盛世东方”瓶尤为珍贵。

二、当代官窑青花“瓶定江山”

该瓶仿元青花缠枝莲纹梅瓶,小口、直颈、丰肩、鼓腹、卧圈足,腹绘缠枝莲。釉色圆润,青花浓艳,整个器型构图严谨,层次分明,主题突出,绘画生动,气韵非凡。设计第一套景德镇邮票的陈荣明大师、中华仿古瓷第一人黄云鹏大师以及“珠山八友”后人都用古法烧制过仿国宝元青花的瓷器,“瓶定江山”就是其中的精品之作。

三、和谐茶具

该瓷器造型大气,制作精良,为获得英国手工业联合会颁发的 “世界文化工艺美术大师”徐善平所做。徐大师毕业于上海大学美术学院,从事艺术创作二十多年,受英国立体派绘画的影响,在艺术创作中独特的将概念主题与艺术形象有机结合。把中国传统元素运用立体手法将主题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青瓷“和谐茶具”体现了这种创作思路。

四、盛世花开瓶

该瓶系用麦秆画制成,胎体采用高白泥、乌金釉经高温烧制而成,主题画面采用麦秆工艺,经蒸、煮、浸、剖、刮、碾、贴、剪、烫、粘贴等几十道工序制作而成。牡丹乃为国画,象征富贵吉祥。 《盛世花开》预示着上海世博会顺利举办。背面为彩色的上海世博会标志和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是河南省汝南一笑堂为世博制作的有环保理念低碳的特许艺术品。

五、吉祥海宝瓶

该瓶采用高白玉瓷,并用青花加描金工艺制成,画面上浪花朵朵,跳跃着欢快的音符;海宝活泼可爱,带来了海洋的清新气息,洋溢着美好生活的喜悦。浓郁的喜庆气息与上海世博会“以人为本”的精神巧妙融合,祝福人间吉祥、人生美好。这是湖南华联精心制作的世博瓷,寓意让生活更美好。该企业拥有国内规模最大的内部展厅——华瓷展厅。吉祥海宝瓶釉色有中国红和海洋蓝两种供陶瓷爱好者选择。

六、青瓷浮雕海宝

作品出自于有着千年文化的龙泉青瓷,通过浮雕形式采用龙泉历史上典型的粉青和梅子青釉色,白胎厚釉,釉层丰厚,光泽柔和,釉色纯正自然,蕴润如玉的色泽非常接近世博吉祥物海宝。该作品经上海辰窑烧制后不久,就被作为政府礼品赠送给了国际展览局秘书长洛塞泰斯先生。由于龙泉青瓷烧制的特殊性,故此还没法满足市场上所有的世博特许专卖店,只能供应一小部分门店或在该店订购。本次展览作品中有不少是在逸清轩的辰窑中试制烧成的。

在逸清轩一楼的中华名窑馆和四楼的精品馆陈列了龙泉4位国家级大师,8位省大师及20多位市大师的青瓷作品,此外还有享誉海内外的五大名窑,八大窑系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如河北定窑的陈文增大师、河南钧窑的孔相卿大师、宜兴紫砂陶的顾绍培大师以及醴陵的黄永平大师、汝窑的李廷怀大师等作品。

“陶瓷界的笔墨意境”—花鸟陶瓷画


陶瓷是一种“颜值和实力兼具”的器物,不仅有着各种优美的曲线器形,瓷胎上的各种绘画造型也是充满了艺术性和创造力。下面给大家介绍的是陶瓷艺术界的花鸟画。

陶瓷花鸟画大规模发展起来是在唐代长沙窑时期,并随着陶瓷装饰材料的发展而发展,经久不衰,直至当代。唐代长沙窑以高温褐绿彩花鸟画为主,风格写意。至宋代时,北方的磁州窑兴起,磁州窑最负盛名的是白地黑彩写意花卉生动传神,不逊文人画家手笔。它的特点是将中国画的技法大量运用于陶瓷绘画,形成了白瓷黑花的独特风格,取得了强烈的对比效果元代时景德镇青花瓷出现,其明快美观的艺术效果使其很快成为中国彩绘的主流,其中花鸟画题材占据多数。明清时期之后,出现了更多的陶瓷花鸟画品种,在陶瓷花鸟画艺术创作中,工笔、写意以及工写兼备等各类风格百花齐放。

中国历代画家关注现实,体悟自然,经过长期艰辛的探索,在生活中不断提取创作素材。五代黄鉴、黄居采笔下花鸟形象勾勒精细,形象逼真而富有真实的美感;五代徐熙、徐崇嗣开创的“落墨花”、“没骨花”花鸟画,给人以清淡高雅的美感;至宋代崔白、赵昌又更提倡以造化为师,写生之风盛极一时。苏轼、文同等文人墨客以梅、兰、竹、菊等为创作题材,为“文人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成为元、明、清文人画发展的先导,一直影响到今天明代以青藤、白阳为代表的水墨淋漓、笔意奔放的写意花鸟画,独具笔情墨趣;清代任伯年以生动活泼的笔意、鲜活明丽的赋色描绘出一幅幅令人喜爱的花鸟画。

实际上在每个朝代和每个时期,陶瓷花鸟画都在发展和创新,都在适应这个时代的需要。不可否认,时代对陶瓷花鸟画的影响是巨大的,而当下的陶瓷花鸟画发展方向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随着时代步伐的前行,挣脱以往较为统一的发展方向,呈现丰富多彩的面貌、向着多元空间发展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也是陶瓷花鸟画从传统向现代转型过程中所产生的必然现象。

陶瓷的美是多样而丰富的,陶瓷文化也在不断的发展演进。陶瓷工艺的发展也融入了绘画等多种艺术技艺,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作品。

古色古香——书斋里的瓷器世界


瓷器是中国古代的伟大发明,材质温润坚硬、洁净高雅,有似冰类玉的特质,暗合了文人以德比玉的理想境界,因而从书斋独立出现起,瓷器就和书斋结下了不解之缘。

瓷器形制灵活、宜浓妆又适淡抹,是书斋中的笔筒、印泥盒、笔洗等多种器具的首选。

笔筒

相比其他文具,笔筒在古代文具中出现得最晚,大致到了明朝晚期文人的案头才设置笔筒,传统笔筒常以竹、木制成,而瓷器笔筒不仅品种丰富,有青花、单色釉、粉彩、五彩等,几乎囊括了所有陶瓷品种,且图案也不拘一格,式样繁多。

水洗

也称笔洗,是用来盛水洗笔的器皿,以形制奇巧、种类繁多、雅致精美而广受青睐。宋代已有典雅的瓷笔洗问世,造型多为扁圆形,上饰各种花纹图案和象形物,或富贵吉祥,或文雅庄重,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启迪。

墨床

亦称墨架、墨台,多为瓷制,通常不会太大,宽不过二指,长不过三寸,造型一般为几案式或床式,或曲折,或简练。明代由于制墨业的繁荣,墨床也随之流行,又因明代尚朴素浑厚之风,因此明代的墨床大都线条劲挺,棱角分明,表面纹饰极浅,呈平面化,有的通体光面不加任何雕饰。

印泥盒

印泥盒是用来放印泥的盒子,是文房必备用具之一。在印泥盒中,瓷印泥盒无疑具有无可争辩的老大地位,瓷器表面有一层釉,能够很好的保护印泥,又不吸油,更为重要的是,随着陶瓷工艺与文化的发展,陶瓷的装饰手法极为丰富,青花、粉彩、颜色釉诸多变化,使得瓷制的印泥盒可以呈现出无穷的样式,以满足各种不同的审美偏好。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