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届中国陶瓷艺术大展”北宋官窑非遗传承人王东霞荣获1金1银

2018年11月4日,为期四天的第十一届中国陶瓷艺术大展在浙江省龙泉市落下帷幕,大展共收到来自全国25省市和122所艺术院校的共3300余件陶瓷艺术作品参展参评。其中北宋官窑非遗传承人王东霞的两件作品,通过专家评审,共获得1金1银,充分展示了其北宋官窑艺术创作的技艺和水平。此次艺术大展由中国陶瓷工业协会主办,龙泉市人民政府承办,全国各陶瓷产区政府、协会及院校协办,共同为广大的陶瓷爱好者和参展者带来一场视觉盛宴!

“中国陶瓷艺术大展”是由中国陶瓷工业协会主办,每四年一届,已连续举办了十届。该大展历时四十余年,是中国陶瓷界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活动,被誉为中国陶瓷行业的“奥林匹克”,其中第十届于2015年在湖南醴陵举办。第十一届中国陶瓷艺术大展以“传承、弘扬、创新、超越”为主题,由浙江省龙泉市承办,同期举办的还有龙泉市首届世界青瓷大会及系列活动,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原会长步正发、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常务副理事长傅维杰出席了活动开幕式。中国轻工联合会原会长步正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陶艺协会主席托比恩·卡瓦斯博先生、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常务副理事长傅维杰、浙江省经信委轻纺办主任李京宁、丽水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戚永远、丽水市政协副主席汤家友、龙泉市委书记王顺发、龙泉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叶石玄仙、龙泉市委常委诸葛春杰、龙泉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罗永文、龙泉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杨洪斌、龙泉市政协副主席曹新民等主要领导和嘉宾出席了本次的开幕式仪式。最后,由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原会长步正发宣布第十一届中国陶瓷艺术大展开展!

taoci52.com精选阅读

第十一届中国(淄博)新材料技术论坛在山东淄博举行


9月6日,第十一届中国(淄博)新材料技术论坛在山东淄博市举行,来自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有关专家和研发人员;全国100多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和项目研发人员参加此次论坛。

本届新材料技术论坛,分别举行院士、专家淄博科技行,中国(淄博)国际科技成果招商洽谈会系列活动,科技创新主题报告会、淄博高新区与高校合作共赢高峰论坛、青岛大学产学研合作专场对接洽谈会,院士行暨洽谈会合作项目签约仪式等。

新材料技术论坛成为淄博科技进步的重要平台,前十届新材料技术论坛累计有中国工程院及中国科学院院士203人次、专家326人次,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86名专家、学者,国内100余所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3600余人次博士以上的科技研发人员前来参加,5155个技术合作项目在淄博落地生根,带动全市科技投入和高新技术产业投资544.83亿元。

淄博是国家级新材料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基地,2010年,中国材料研究学会授予淄博市全国首个“新材料名都”称号。

非遗传承人埃及展精湛技艺


讯:1月31日至2月5日,江西省对外文化交流团一行6人受文化部组派,与江苏省共同组成9人的民俗艺术家小组访问埃及,参加了埃及2013年“欢乐春节”大庙会活动和驻埃及使馆举办的2013年华人华侨新春招待会。非遗传承人朱丹忱、范双梅作为江西省民间艺术家的代表亮相尼罗河畔的迈阿迪岛公园,他们现场挥毫,展现中国传统书法和绘画,成为埃及“欢乐春节”庆祝活动中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得到了中国驻埃及大使宋爱国的高度称赞:“在埃及持续动荡的局势下,你们毅然派遣艺术家送来精彩富有特色的江西艺术,传播中国传统文化,谢谢你们了!”

2月1日,由埃及开罗中国文化中心举办的第四届埃及开罗“欢乐春节”大庙会在美丽的迈阿迪岛公园火热进行。中国驻埃及大使宋爱国夫妇、埃及旅游部特别代表阿姆鲁?隋德基先生,多位埃及前驻华大使、当地侨领等出席,并同观众一起观看了精彩的文艺演出和手工艺表演,当地及中国的多家媒体对庙会活动进行了采访报道。

中国的书法、绘画、吹糖人、面塑、剪纸等民间艺术家的展示吸引了大量中外来宾,其中,景德镇市陶瓷书法家朱丹忱大师现场书写春联、贺年卡,吸引大量宾客,久驻不愿散去;艺术大师范双梅现场展示扇面作画和卡纸作画艺术,让埃及市民如痴如醉,爱不释手。近5个小时里,大庙会的民俗展示区始终人头攒动,直至活动结束时,仍有不少来宾因没有得到大师的作品而感到惋惜,纷纷表达,希望活动能够多持续几日。

2月2日中午,开罗万豪酒店阿依达厅张灯结彩,喜气洋洋,驻埃及使馆隆重举行2013华侨华人新春招待会。宋爱国大使夫妇、旅埃华侨华人、中资机构、汉语教师及志愿者、留学生、新闻机构代表及使馆工作人员500余人出席。江西、江苏等9位民间艺术家也应邀参加了招待会,并向来宾展示了书法、绘画等中国传统手工艺术,博得到场嘉宾的一致好评。招待会上,各位大师纷纷向驻埃及使馆赠送了自己的作品。

从十一届唐山陶博会看唐山陶瓷产业


陶瓷是唐山的一个特色产业,也是经济支柱产业之一,陶瓷博览会作为唐山陶瓷与外界商旅沟通的桥梁倍受唐山市委市政府与神会各界的重视。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昌智、全国政协副主席林文漪、中国建筑联合会副会长叶向阳、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会长丁卫东、唐山市委书记赵勇等领导出席了开幕式并参观了展会。

纵观唐山陶博会唐山陶瓷囊括了日用陶瓷、艺术陶瓷、建筑卫生陶瓷、工业陶瓷等陶瓷的所有类别,日用陶瓷和艺术陶瓷比较强势,建筑卫生陶瓷除惠达陶瓷外知名品牌甚少,工业陶瓷是利用陶瓷绝缘、防腐的特性做成电力材料、化学器皿的陶瓷器具,不过做工业陶瓷的很少,另有少数陶瓷机械设备生产企业和一些独做陶瓷出口贸易的外贸企业,他们与大量的陶瓷生产企业形成一个互补的产业链。

唐山陶瓷集团是唐山最早的陶瓷企业,产品涉猎也最多,几乎包括所有的种类,但在日用瓷方面最有实力,改革开放之后当地的陶瓷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惠达陶瓷集团也是在那个时候成长起来的,它开始曾经作为唐陶集团一个分厂,而后驶入了发展快车道,在建筑卫生陶瓷行业闯出了一片自己的蓝天,在建筑卫生陶瓷行业远远超过了其他企业,成为历届唐山陶瓷博览会的焦点企业,本届陶博会上惠达陶瓷不仅有新颖的展品更重要的是有精彩的节目互动,可见惠达深谙展览会的传播套路。

提及陶瓷大家都会想到骨质瓷,骨质瓷是高档瓷器号称瓷器之王,最早产生于英国,在中国最早产于唐山,后唐山的骨质瓷技术流传到山东、山西、深圳等地区。唐山陶瓷已经形成了“红玫瑰”“海格雷”“隆达”等骨质瓷品牌,它们走品牌化道路各有所长,是当今日用瓷市场上十分走俏。话说回来,唐山陶瓷企业有很多,但真正形成品牌的却屈指可数,很多企业还是作坊式运。唐山陶瓷目前处于少数龙头于作坊生产并存的局面,亟需整合产业链打造产区品牌,以现有龙头企业为榜样发展品牌。

近年来,原有“三山一海”的陶瓷产区格局被打破,若干大牌企业各地建厂布局全国,有业内人士言唐山陶瓷不足为患,实属愚见。日用瓷和艺术瓷方面占据国内领先地位,以惠达为代表的唐山卫陶亦形成行业龙头,虽不如佛山产区名牌多,但作为老牌陶瓷产业基地有着古老的陶瓷文化底蕴与精湛的陶瓷生产技艺,加之环渤海经济圈的崛起,唐山陶瓷产区必有长足的发展。

景德镇市举行第四批市级非遗传承人考核


7月6日上午,由市文广新局主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承办的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技艺展示考核在市群众文化活动中心举行。副市长熊皓出席并巡视考场。

当日上午7时左右,全市130位艺术工作者来到考核现场,准备展示自己的绝活。考核一开始,粉彩、墨彩、新彩、古彩、青花、雕塑等形式的陶瓷创作以及根雕制作等技艺纷纷被展示出来。现场,李菊生、曹春生、饶晓晴等7名专家学者组成的专家评审委员会也被他们精湛的技艺所吸引。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此次申报人数之多,技艺种类之广,总体技艺水平之高都超过往届。

据了解,近几年,全市共开展了三批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评选活动,共选出224名代表性传承人。为进一步充实景德镇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队伍,从今年5月以来,景德镇市就开展了第四批传承人的申报、推荐和评审工作。本次评审分现场技艺考核表演和作品展示两部分,从7月6日至8日,共有130人前来申报、390件作品参加展示,接受专家现场评审。

心系传统技艺,陶艺传承人渴望更多关注

7月6日,天气非常炎热,但是,这却丝毫阻挡不了艺术工作者们希望将自己的绝活传承下去的心态。当天,共有上百名艺术工作者参加考核,其中有4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和中国陶瓷艺术大师、13位省工艺美术大师,此外,还有许多身怀绝技的民间艺人,申报人所从事的技艺涵盖了景德镇市手工制瓷技艺当中拉坯、利坯、釉上釉下绘制以及根雕、红茶等50项非遗代表性项目。

今年参加人数很多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的参加人数明显增多。整个会议室里面大多都是陶瓷工作者,他们时而低头深思,时而抬头注视自己的作品。一件件陶瓷坯胎,经过了他们的精心打磨之后,变成了一件件精品。

为什么今年的人数比往年多出许多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这批考核全市共有156人申报,既有70余岁的年长者,也有30多岁的年轻人。近年来,随着时代的变迁,不少传统老手艺、民间手工艺逐渐从人们的生活和记忆中淡出。许多珍稀罕见的民间工艺因后继无人正面临消失困境;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后继乏人,也面临灭绝。也正是因为如此,景德镇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普遍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地位和作用受到了广泛关注,所以今年参加的人数比往年多出了许多。

古稀老人的坚守

在现场,一位陶艺工作者吸引了记者的注意。她就是74岁的徐秀娥,徐秀娥从十岁开始学习青花玲珑,一直至今。满头白发的她,坐在考核现场非常醒目,谈起参加考核的原因,老人一边用小刀在瓷碗上认真地雕花一边回答记者:“这是我第一次参加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技艺展示考核,就是因为喜欢才来参加的。平时在家我也雕刻,比如刻刻观音、金鱼等,这门技艺是从我的祖辈流传下来的,我们家世世代代都靠这门手艺养活自己”。

虽然年纪大了,但徐秀娥依然对陶瓷艺术充满激情。平时在家,她也经常带徒弟,她希望有人能够继承她的技艺。徐秀娥说,“这门技艺说难学其实也不难学,最重要的是自己喜欢,要是不喜欢,就很难静下心来琢磨”。采访结束时,她告诉记者,“希望在我有生之年,能有更多人关注这门技艺,也希望有人将这门技艺发扬光大。”

传统陶瓷技艺亟待传承

与其他传承人桌上摆满了颜料、刀具、画笔等工具相比,.侯隆仁的桌上显得有些另类,他的桌子上只有简单的一把刀和一块塑料皮。记者看见,经过侯隆仁的巧手打磨后,这块塑料皮有如一朵栩栩如生的菊花。侯隆仁告诉记者,“我这门技艺属于雕刻技艺,以前青花玲珑碗上面的边纹、底部的花纹都是雕刻完了之后印上去的,这是一门冷门技艺。”

“现在学习这门技艺的人越来越少了。”侯隆仁说,30年前与他一起从事雕刻的手工艺者还有很多,但是如今坚守的人很少。“平时我都很少雕刻,除非是熟人。”侯隆仁告诉记者,为了生计,他也不得不暂时放下自己心爱的雕刻。

不过让侯隆仁觉得欣慰的是,近期他收了两个来自陶瓷学院的徒弟。他告诉记者,这两名学生是陶瓷学院的教师介绍给他的。有人跟着自己学习雕刻,让侯隆仁感觉自己的技艺有了传承。“我这次来参加考核,也是希望这门手艺能够继续发展下去,不想让它随着时间的变迁消失掉。同时我也希望能够收到更多的徒弟,将这门手艺发扬下去。”

高岭土史考1


高岭土史考——兼论瓷石、高岭与景德镇十至十九世纪的制瓷业

刘新园白焜(景德镇陶瓷历史博物馆)

第一章:前言

第二章:景德镇五代至南宋白瓷瓷胎原料探索

第三章:高岭土应用之前的景德镇制瓷业

第四章:高岭土于元代引进瓷胎

第五章:高岭土的前身——麻仓土、御土

第六章:高岭山粘土矿床的开发

第七章:明、清高岭的质量与产量以及高岭成为国际通用的Kaolin和Kao1inite命名地的由来

第八章:高岭土与景德镇元明清制瓷业

第九章:结论

第一章前言

中国是瓷器的祖国,又是高岭土(Kao1in)的故乡。人们要研究中国古代陶瓷的辉煌成就,就自然而然地需要考察高岭土。这是因为高岭土是制造瓷胎的重要原料之一,它不仅与瓷器的质量,而且与瓷器制造业的命运都有密切的联系。然而,从矿物学角度来看,高岭土至今都还没有一个公认精确的定义。①现在要探索该类粘土在我国发现与应用的历程时,也就只能先从一些并不理想,但已广为流传的概念谈起。

从一般的辞书来看,高岭土似有广、狭两种含义:

广义的,泛指其化学组分中含有铝硅酸盐,矿物组成主要为高岭石的一种具有良好塑性的白土,或制瓷业通用的白色陶土。

狭义的,则特指我国最著名的瓷器产地——景德镇东五十公里以高岭山为中心的地区所出产的一种白色土状的瓷用原料。

据我国地质界和陶瓷界的考察,高岭山的这类粘土由白云母花岗岩、伟晶岩风化而成。②其矿物组成,既有埃洛石也有高蛤石;由其化学组分中三氧化二铝(AI203)在35%左右,铁、钛等着色物质极微(约0.6%),烧结温度在1700·C以上.

景德镇制瓷业所用原料与辅助原料的命名,多用这四种方式:

1.按用途分;如瓷石、釉泥。

2.按产地分:如高岭、陈湾、南港、三宝蓬等。

3.按焙烧前的外貌分,如赤石;按焙烧后的外貌分:如白土。

4.按使用对象或所有者分:如御土、官土。

但以产地命名者居多,高岭土即是最著名的一例。

众所周知,景德镇是以出产白瓷而闻名世界的其白瓷瓷胎从很早的年代起就使用高岭土加瓷石两种原料制作(即陶瓷工艺界所说的“二元系统”)⑨

高岭土与瓷石,在我国古代文献中虽无严格的定义,但若仔细体会那些忠实记述景德镇陶瓷工艺的文献,还是可以了解它们的差别的。

明·宋应星在1636年刊印的《天工开物》卷中《陶埏·白瓷》记述景德镇瓷器瓷胎制备工艺时说:

土出婺源、祁门二山:一名高粱(岭)山,出粳米土,其性坚硬;一名开化山,出糯米土,其性粢软。两土和合,瓷器方成。

清·无名氏《南窑笔记·合泥》又谓:

子(音den,景德镇俗字。笔者按:此处特指用瓷石舂制而成的块状泥料)性软,高岭性硬,用二种配合成泥。或子七分、高岭三分,或四、六分,各种搭配不同。……一切瓷器坯胎骨子俱用合泥做造。

以上文献谈到高岭土时所说的“其性坚硬”或“性硬”,均指该类粘土与狭义的瓷土(指粉碎瓷石所得之土⑩)在高温下成瓷时的性能而言。也就是说,狭义的瓷土在焙烧成瓷时极易瘫塌,而高岭土则不软化,故曰“性硬”。可知明清时代的景德镇陶工是把高岭土当作一种抗变形的原料掺进瓷胎的。

本文所说的“高岭土”,尽指景德镇在各历史时期内所使用的高岭山或与高岭山所产的那种形态和质量大致相近的粘土。由于这类粘土曾经对景德镇至全世界的瓷器制造业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因此本文就打算围绕着与它有关的一些史实。对该镇10一19世纪的白瓷瓷胎原料与瓷业的相关问题作一初步考察。

第二章景德镇五代至南宋白瓷瓷胎原料探索

第一节学术界对早期白瓷、青白瓷瓷胎原料的推测

清*乾隆四十八年(1793年)《浮梁县志》卷十二《述旧》记景德镇早期白瓷谓:

(唐)武德四年(621年),有民陶玉者载瓷入关中,称为假玉器。

南宋·蒋祈《陶记》:

景德陶,昔三百馀座,埏埴之器洁白不疵,故于他处,皆有“饶玉”之称。

从这两条文献来看,景德镇远在初唐至南宋的这一漫长的历史时期内所制瓷器骨胎都洁白致密,并具有良好的半透明感,否则的话,当时人就不会把它称作“假玉器”或“饶玉”了。

建国后,我国陶瓷工体者与文物考古工作者都十分关注景德镇的陶瓷史料,对该地区的商瓷窑遗址进行过细致的考察。从取得的实物资料来看,初唐瓷器虽待发现,但五代、—南宋的这一阶段的窑业遗址都有白瓷或青白瓷出土,其瓷胎致密,白度高达70%,透光度十分良好,它们比我国同时代的其他窑场所生产的白瓷瓷胎更为优异。可见这个地区的产品,早在十世纪就已达到现代瓷器的标准了。⑩

景德镇早期白瓷瓷胎是使用什么原料制造的呢?这是研究中国陶瓷史尤其是研究景德镇陶瓷工艺发展史的人很感兴趣的事。但由于唐宋时代记述瓷器生产工艺的文献极为稀少,人们耍了解这些情况,就只能求诸遗物了。

从五十年代开始,周仁、李家治等先生就对该镇出土与传世的一些古陶瓷进行过理化测试。他们在1960年发表的《景德镇历代瓷器胎、釉和烧制工艺的研究》(《硅酸盐》1960年第四卷第二期)一文中,谈到该镇唐宋瓷器瓷胎原料时说:“唐宋时期的瓷器可能只用一种瓷石或者掺入极少量高岭作为制胎原料。”这两位先生作出的“可能只用一种瓷石制胎”的结论,显然是因为他们所测试的这一时期的标本中,有一部分含三氧化二铝(ALzO3)在17%左右,与今天还在继续使用的瓷石的化学组分相近。而“可能在瓷石中加入了少量的高岭土”的结论,则是因为还有一部分瓷器瓷胎中的三氧化二铝的含量要稍微高于瓷石。从化学组分这一角度得出这样的结论,显然是无可非议的。但后一推测影响巨大,致使不少著名的古陶瓷学者在研究景德镇早期(五代——宋)陶瓷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时,往往都把它归结于其境内出产的优质高岭土。

景德镇唐宋时代的陶工在制造瓷胎时到底是使用一种原料——瓷石,还是两种原料——瓷石加高岭土呢?这就成为我们探讨高岭土在景德镇地区的始用年代时所不能回避的一个问题了。

第二节南宋以前的瓷胎仅用瓷石制作

近十年,我们对景德镇一带的古瓷窑遗址、古矿区以及古文献作过许多调查与发掘,再以这些资料为依据验证周仁等先生的结论时,我们比较赞赏他的前一个推测——元以前的景德镇在制造白瓷瓷胎时所用的原料可能仅瓷石一种。而对后一推测却有不同看法。这是因为:

1.近年来,我们研究蒋祈《陶记》时,发现这一重要文献写于南宋中后期(13世纪前半期)。①文中记述景德镇当时瓷器的瓷胎原料时仅提到“石泥”(即将瓷石舂打成粉加水制成的泥料)一种,罗列出来的瓷用原料产地也只有瓷石产地。既没有记述除石泥之外还须掺入某种与石泥的形态或性质不同的粘土制胎,又没有记述出产高岭土的高岭、李黄与大洲三地。可见在蒋祈的时代——南宋中后期,景德镇尚未使用高岭土。

2.1972年一77年,我们在湖田窑宋代地层中发现了刻有“进坑”、“下项泥”、“郑家泥”的影青瓷碗残片。经景德镇陶研所对“进坑”等残片测试,遗物的化学组分与瓷石相近。⑩这些实物也表明当时仅用石泥一种原料制胎。

3.从景德镇古瓷石矿与高岭土矿的分布情况来看:高岭土矿较为稀少,在东河一带仅见高岭、李黄地区,而西河只有大洲一处,以上三处均末见元以前的开采遗迹与古瓷窑。而瓷石矿则遍布东、南、西河地区,尤以南河和小南河一带最为密集,凡有这类矿藏的地方几乎都有元代以前的瓷窑。显然这些瓷窑是因原料近便而设置的。

我们知道,景德镇一带所产的瓷石,一般为长英岩蚀变而成,其中之长石转变为绢云母、水云母和少量高岭石。由于含绢云母、高岭石等粘土矿物,故粉碎加水具有可塑性,如用上层瓷石(即烧结温度较高的所谓高温瓷石,景德镇又称硬质瓷石)作坯,在1200。C左右烧成,也不至于变形。所以清·同治十年(1871年)《余干县志·物产志》提到景德镇在其地采掘的这种“高温瓷石”时,就把它写作“碗石”(即用以制碗之石)。直至今天,赣南与广东的某些小型窑场,仍使用单一的瓷石制胎。可见仅瓷石一种即可以制出符合现代标准的瓷器,只是这类瓷器焙烧时易变形,成品的热稳定性差一些而已。如果把周仁等先生的后一推测和上述各方面的情况相印证,我们以为元以前的景德镇仅用瓷石一种原料制胎,而没有发现加入过高岭土(即使是少量的)的迹象。但是周仁先生研究这一时期的瓷器时,为什么会发现有一部分瓷胎的三氧化二铝高于18%,而钾钠物质又会低于现今使用的瓷石呢?

我们把周仁先生所测数据和景德镇陶研所近年来测试的一组宋代影青瓷的胎、釉数据⑩进行过比较,发现了这样一种趋势:

铝氧高于17%、钾钠低于现今使用的瓷石(尤其是Na2O低1.2%)的瓷胎多为五代北宋的遗物,而其化学组分与现今的瓷石相近的则以南宋制品为多。

鉴于这些实事,是不是五代——宋初的陶工们制备瓷胎时如周仁先生推测,在瓷石中加入了少量的高岭土,而南宋的则仅用瓷石一种原料制胎呢?我们认为这种可能性似乎存在。因为在瓷石中加入高岭土制胎有许多优点(详第四章),其时的景德镇并不缺乏高岭土,如果五代——北宋人采用二元配方法制胎,到南宋时是不会被人们忘却的。而五代——北宋大部分的瓷胎铝氧偏高、钾钠物质偏低(与现今常用的瓷石比)这一事实,并不是掺入了少量高岭土的标志,而正是某些地质或历史原因的真实反映。

近年来,地质工作者郭邦相、张伯周等同志对景德镇一带的瓷石矿床作了许多调查与研究,从他们取得的大量资料来看,南河和小南河一带的古瓷石矿床可分为“蚀变”与“风化”两种类型:

蚀变型瓷石矿床可分两个层位:

1.接近地表的上层,三氧化二铝的含量一般高达18—19%,钾、钠氧化物的总量一般低于3%。由于铝氧含量较高,在1200。C左右烧成不易变形,故景德镇称它为“高温(或硬质)瓷石”。

2.下层瓷石的铝氧含量为15~17%,钾钠氧化物含量一般为4~6%,莫氏硬度5.5—6度,掺入高岭土为理想的制胎原料。

风化型瓷石矿床可分三层:

1.第一层为半松散之岩石,铝氧以及钾钠物质含量与蚀变型上层矿石相近。

2.第二层与蚀变型下层相近。

3.第三层的铝氧仅13—15%,钾钠氧化物高达5—7%,硬度为莫氏6~7度,焙烧时易变形,景德镇一带称“低温(软质)瓷石。”⑩

上述两型矿床的上层瓷石异于下层,是因接近地表的上层处于风化壳内,在风化过程中碱金属氧化物(尤其是Na2O)流失,铝氧相应富集而造成的。再把郭邦相等同志的结论与景德镇陶研所对安徽祁门瓷石矿⑩,李国帧、叶宏明同志对浙江龙泉瓷石矿所作的考察相证,也完全一致。

如果再把周仁先生等与景德镇陶研所测试景德镇五代——南宋瓷器瓷胎所得数据,和以上矿床不同层位的瓷石的化学组分相印证,我们马上会发现五代、北宋的瓷胎多与蚀变或风化型矿床的上层瓷石(高温瓷石)的化学组分接近,而南宋的则与蚀变型的中下层或风化型的中层相似。因此可以确定五代、北宋瓷胎多使用上层瓷石制传,而南宋瓷胎则多取材于中下层。

五代北宋人多用上层瓷石、南宋人多以中下层瓷石制胎,与人类采矿的规律一致,却与古居住遗址的堆积规律相反。这是因为人类的居住遗鞠址是从下往上层层堆积,而瓷石矿的开采则沿着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途径进行。五代北宋瓷胎的化学组分异于当今的常用瓷石,这一事实正说明了当时人使用的是表层风化程度大的所谓“高温瓷石”。可见周仁等先生对这一时期的瓷胎原料所作的第二个判断(即在瓷石中加入少量高岭土制胎的推测)与历史实事不符。那些把景德镇早期白瓷或青白瓷的成就归结于其境内所出之优质高岭土的观点,就与史实相差更远了。因为高岭土在其时还有待陶工发现。

第三章高岭土使用之前的景德镇制瓷业

第一节上层瓷石与景德镇五代北宋兴旺的制瓷业

1952年景德镇陶瓷馆吴良华老先生在南河地区的杨梅亭、白虎湾发现了采用支钉重合叠烧法烧制碗盘的两处瓷窑遗址。1953年,故宫博物院陈万里先生鉴定为唐代遗存并著文报导。⑩1980年以后,我们又在黄泥头、南市街、湘湖、湖田等古瓷窑址相继发现了与杨梅亭、白虎湾窑烧法和型制一致的产品。通过对湖田窑的试掘与南唐二陵所出白瓷的比较,⑩我们认为以上瓷窑的废品均属五代遗物,它们证明早在10世纪前半期,今景德镇一带已经有许多窑场生产白瓷了,只是那时的装烧工艺比同期名窑(如邢窑、长沙窑)落后,⑩器物制作不精。但由于瓷釉洁白、瓷胎致密并具有良好的透光感,它在瓷质上似乎要比唐代极负盛名的邢窑产品更为优异。

这一时期烧造的白瓷,也许是诞生不久,或者是制作不精吧;也许是由于群雄割据,战争频繁,而流布不广,以致不见于同期文献记载。

赵匡胤统一中国后,结束了五代的战乱局面,社会逐渐安定。在唐代以产茶出名的饶州浮梁,这时也开始以瓷名闻京师。从乐史《太平寰宇记》来看,饶州已在太平兴国时(976一984)列为向朝廷贡瓷的五州之一。《宋会要辑稿·食货五二》记宋初饶州白瓷已是汴京皇家瓷、漆器仓库中的藏品了。随着装烧工艺的改进,成型技术的提高,过去质地精良制作粗劣的五代白瓷,至宋代己成为质地优异、制作精细的白瓷或青由瓷了。

1004年,饶州所贡白瓷居然得到了最高统治者——宋真宗的赏识,于是宋王朝就正式在这个瓷窑所在地设置了景德镇。⑩

从我们在景德镇进行考古调查所获得的资料来看,凡有白瓷生产的五代窑场,如湖田、杨梅亭、黄泥头、南市街等,在入宋以后都得到了新的发展,因为遗址上的宋代堆积比五代大为增厚,其产品量多而质优。浮梁南河与小南河一带的湖坑、三宝蓬、何家蓬、牛氏岭、月山下、小坞里、凤凰咀等出产瓷石的地方也相继兴起了中小型窑场。可见入宋以后,尤其是北宋中后期,这儿的窑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所以景德镇人程筠在崇宁四年(1105年)给河南修武当阳峪窑窑神庙撰写碑文回忆他的故乡时,很骄傲地说:

番君之国善陶冶,运以口口遍天下。⑩

建国三十多年来,考古工作者先后在江西、江苏、辽宁、内蒙、湖北、安徽、四川等十二省区的辽、宋遗址和墓葬中大量发现了青白瓷⑩,这些遗物为我们描画出其时的饶州瓷器有着广阔的商业市场。而沉睡在今景德镇南河或小南河一带的一处紧连一处的由青白瓷片与匣钵片组成的北宋时代的“工业垃圾”,又为我们展示出一幅消逝已久的北宋浮梁“村村陶埏、处处窑火”图。

为什么质地最优的早期白瓷会出现在今景德镇南河一带呢?这一带的窑业为什么会在北宋时代得到蓬勃的发展呢?这里面当然有许多社会原因。但我们以为与其地拥有丰富的瓷石矿、尤其是与其时的矿床拥有丰富的上层瓷石的关系最为密切.因为这层瓷石:

1.多裸露于地表或接近地表,容易被陶工们发现利用。

2.风化程度比中下层大,其硬度仅为莫氏4度,采掘十分方便,因而成本不高。

3。从其化学组分来看,三氧化二铝的含量较高(约17~19%)而钾钠等氧化物却比较低(约3%),既能烧制出半透明感很强的瓷胎,在1200。C的高温下也不易变形。

4.其矿物组成中含有一定量的绢云母与高岭石,成型时可塑性较好。

第二节上层瓷石的枯竭与南宋时代的窑业危机

从有关史料来看,景德镇南宋窑业不但没有在北宋的基础上得到更大的发展,却反而呈现出衰落的趋势。

1.从考古资料上观察:(1)南河一带在北宋曾经繁荣过的各窑场绝大多数没有南宋时代的遗物,象宁村、小坞里、月山下等数十处北宋窑址至此时多已停产,甚至包括规模巨大的南市街窑亦复如此。(2)能够持续烧造的仅见湖田窑与镇窑等少数几处,但其南宋堆积中,仰烧产品减少,覆烧器增多,大量生产的碗碟之类均为芒口。无论从其废品还是从江南南宋墓葬出土的景德镇瓷器来看,色泽不美的阴黄瓷器的比例都有增大的趋势,制品的适用与审美价值远逊北宋

2.从文献史料来看:蒋祈记其时景德镇瓷器的市场仅列举江、湖、川、广、福建、浙江等淮河、长江以南的几省,不记北方;北方金代遗址亦不见或极少见到景德镇南宋产品,可见其市场比以上北宋考古资料“描画”出来的范围大为缩小。南宋时代的政治形势与北宋时大不相同。“靖康”以后,宋王朝丧失了广大的北方领土,景德镇瓷器市场缩小自与政治原因密切。但此时的龙泉与吉州窑无论是烧制技术还是生产规模却较前大有发展,那么,景德镇南宋窑业为何低落呢?这就不是一个简单的政治因素所能解释。

清。康熙21年《浮梁县志·古迹》条:

监镇厅,宋设景德镇东南,后摧于水。嘉泰二年(1202年),姚守谦徒镇西。

《宋史》卷三百九十《莫蒙传》谓:

莫蒙,字子蒙,湖州归安人……除户部员外郎。朝廷遣蒙措置浙西、江淮沙田、芦场,言者论其丈量失实,征及贫民。责监饶州景德镇。

清·嘉庆《河南强氏家谱》卷二《世系·子魁》条:

子魁,伯达公之子,……宋绍定戊子(1228年)以文学进,仕饶州通判,以监陶得至浮梁景德镇。

文献表明其时的景德镇仍有南宋政权设置的管理窑务的“监镇厅”,朝廷和饶州并直接委派官员榨取赋税。

《宋史·食货下七·香》:

嘉定十二年(1219年),臣僚言:以金银博买,泄之远夷为可措。乃命有司止以绢帛、锦绣、瓷、漆之属博易。

《宋会要辑稿》刑法二之一四四:

(嘉定)十五年(1222年)十月十一日,臣僚言:国家置舶官于泉、广,招徕岛夷阜通货贿。彼之所阙者如瓷器、茗、醴之属,皆所愿得,故以吾无用之物易被有用之货,……。

又,《宋会要辑稿》职官四四之二三记南宋绍兴七年(1137年)十月三日高宗谓:

市舶之利最厚,若措置得宜,所得动以百万计,岂不胜取之于民?联所留意于此,庶几可以少宽民力尔。

瓷器既是诸蕃所需之物,宋高宗又热衷于市舶之事,景德镇瓷器的内销情况虽因宋金对峙难以和北宋相比,但南宋赵汝适《诸蕃志》记当时的瓷器外销15国,可见它仍有广阔的海外市场。

但是景德镇南河一带的北宋诸窑为什么会在这时停产呢?

曾从许多方面考虑,我们以为和制胎原料的关系更为密切。从上章的考察得知,兴起于北宋的诸窑都是采用容易采掘、质地优异的上层瓷石制胎。但是上层瓷石总是有限的,象三宝蓬之类的风化型的矿床,当表层瓷石采完之后,中下层的瓷石由于铝氧含量低(仅13—15%),钾钠氧化物含量较高(约6~7%),烧结温度偏低,不能单独制胎。蚀变型瓷石矿(如南港之类)的下层瓷石(铝氧含量约15~17%),质量也不及上层,虽能制胎,但由于南河地区地下水位高,开采艰难,成本必然高昂。在这种情况下,那些依附于农业的、曾以其原料就近为之优势而兴起的小窑,必因采掘条件的变化或原料的质量变劣而不能持续烧造。

1980年,我们曾请轻工部陶研所测试湖田窑南宋时代的两件覆烧芒口碗,发现其胎中氧化铝的含量仅16%。印证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与国外对该地商宋瓷片的测试结果,其铝氧的含量多在17%以下。⑩这一趋势证实:在南宋时代持续烧造的镇窑与湖田窑所使用的制胎原料多为中下层瓷石。

蒋祈《陶记》谓:“进坑石泥,制之精巧,湖坑、岭背、界田之所产已为次矣。”

能够制造精巧瓷器的原料仅进坑一处!?其他产地的瓷石的质量已非北宋可比了。由于《陶记》写于嘉定七年至端平元年(1214—1234年)⑩,再把这一重要文献印证以上所述的遗存情况和测试其遗物化学组分时取得的数据,使我们确信,南宋时代的景德镇已面临严重的原料危机。

那么,景德镇陶工如何度过这一危机呢?

从湖田窑与镇窑遗址上大量堆积着的支圈组合式窑具来看,其时碗盘等日用瓷的烧造己采用覆烧方法了⑩。把用中下层瓷石制成的碗坯翻转过来覆放在支圈上去焙烧,坯体成穹窿状,当然会起到减少变形的作用。但在原料的配制方面没有新的突破,即使在装烧工艺上进行改革,也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因而遗址上瘫塌变形的废品仍然不少。更何况采用覆烧法烧成的瓷器因工艺的局限,其色泽多阴黄(窑室含水量增多影响升温),

其边口必然无釉。而这类边口无釉的所谓芒口瓷器,贵族们早在北宋时代就已经感到“不堪用”了。⑩南宋的景德镇出于不得已而持续生产,其售价可知。

其时的景德镇为了克服重重困难,除采用上述的覆烧方法之外,还设置过火房。

《陶记》谓:

至若冬泥冻脆不可以烧,坯陶既就不复易操,乃有“火房”。由于“火房”的设置,进行湿作业的工匠已不受季节的限制。把坯房变成暖室让工人操作,还不见诸明清记载,可见当时的市场对瓷器的需求何等迫切!

尽管采用覆烧方法能勉强利用软质瓷石并使窑室装载量高于北宋四倍,节省燃料四分之三⑩;尽管“山川脉络不能静于焚毁之余(《陶记》)”,湖田窑与镇窑的陶轮在滴水成冰的日子也不能停止旋转;但这些努力毕竟不能改变因原料的质量降低而造成的劣势。所以“镇之巨商不如意者十八九,官之利羡乃有倍蓰之亏”1(《陶记》)今之不可复古矣!

这是蒋祈在《陶记》中记述景德镇南宋窑事之后,顺及流行于当时的言论。就原料这一角度来说,的确如此。因为大自然赐给人类的资源——上层瓷石,既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不是无穷无尽的。当陶工们把容易开采的蕴藏量有限的“高温瓷石”用尽之后,景德镇往何处去呢?摆在当时人面前只有两条道路:一是听任自然界的摆布,象许多曾经模仿景德镇生产过青白瓷的窑场(如江西南丰、广西藤县中和窑等)一样,把优质原料用尽之后归于灭亡;一是寻找新的资源,并把中下层瓷石利用起来。很值得庆幸的是景德镇选择了后一条道路,因而迎来了元代的繁荣并使自己成为明清时代的瓷业中心。

陶瓷的欣赏和选择(1)


在我国悠远的历史长河中,陶瓷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

千百年来,陶瓷在文人和工匠的共同努力下,逐渐发展完善。元代以后,景德镇作为瓷都,地位显赫。青花、釉里红、颜色釉、五彩、斗彩、粉彩、珐琅彩,以及妙肖的仿生瓷应运而生,装点古人的生活。

至此,陶瓷已成为大众的必需。文人赋予她思想,工匠赋予她生命。这个原本仅与生活相关的器物,竟成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追求。在这片祥云的笼罩下,陶瓷功能由单一变多元,由实用趋向艺术。汉唐无法想象宋元,宋元也无法想象明清。当汉的辉煌,唐的张扬,宋的含蓄,元的舒旷,明的斑斓,清的华彰,一并呈现在我们眼前,我们才知道自己仅是匆匆的过客,但我们依然幸福。这种幸福,来自于能面对如此丰厚的遗存,并有欣赏和选择的自由。

陶瓷在人们生活中被广泛地利用,发挥着不可代替的作用,它可以分为日用陶瓷和陈设陶瓷(亦称美术陶瓷)两大类。日用陶瓷在古代和现代生活中,一直都占有重要地位,应用范围广,使用数量多,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用具。日用陶瓷包括品种很多:有餐具、茶具、咖啡具、酒具、文具、灯具、厨房用具,以及其他日用杂品。

陈设陶瓷主要用于生活环境中的点缀装饰,供人们欣赏·陈设陶瓷特别注重艺术的效果,造型和装饰都有比较强的感染力,讲究与环境协调的整体效果,要求具有独特的风格和较高的艺术性。陈设陶瓷属于器皿类型的有花瓶、花插、花罐、壁瓶、挂盘、花盆、吊盆等;属于雕塑类的有小型圆雕、浮雕、壁饰等;另外还有瓷板画、壁画、彩饰瓷砖等;现代艺术陶瓷也应用在环境艺术设计中,不仅有传统的琉璃制品用于建筑物,大型雕塑和园林雕塑也利用陶瓷来制作,特别是抽象主题特征的雕塑,更适合用陶瓷材料烧制。

对于日用陶瓷和陈设陶瓷的欣赏,有着较大的差别。日用陶瓷首先是要具备合理的使用功能,由此而形成的基本造型结构和式样,具备构成形式美的重要条件,只有在这一前提下,日用陶瓷的形式美才能够成立,否则是没有意义的。所以在欣赏和挑选日用陶瓷时,首先要考虑是否适用,其次才是考虑造型的形体比例,轮廓线条的变化,装饰纹样的结构和色彩,以及整体是否协调。

欣赏水平比较高的人,对于日用陶瓷更进一步的要求,就是根据陶瓷材料本身的特点,要形成一定的风格;对作品的整体而言,要有一定的韵味,这也就决定着作品的格调,决定着作品是否能够有感染力,也就是作品的艺术性。

陈设陶瓷的主要功能是美化人们的生活,是供人们欣赏的。陈设陶瓷造型的变化不受使用的要求制约,造型应该更丰富多样,按照形式美的法则去创造。一件陈设陶瓷作品摆在家里,要长时间为人们所欣赏,达到耐人寻味,就必须有优美的造型,漂亮的釉色,精致的工艺,这样才能使人反复欣赏,回味无穷;倘若一览无余,单调乏味,就失去了应有的装饰作用。

一般来说,陈设陶瓷大都不是什么大作品,也并不表达重大的题材,多是小品摆设,但在生活中却直接影响着人们的审美情趣,潜移默化地对人起着美育作用,这也是文化教育中不可忽略的一个部分,是陈设陶瓷的重要内涵。

手工制瓷的大观园非遗传承的圣地


名坊园:吹响了保护传统制瓷工艺的集结号

曾经的景德镇传统手工制瓷技艺,为景德镇在世界历史的发展当中奠定了不朽地位。如今,景德镇依然仰仗着古老的传统手工制瓷技艺,吸引着世界各地爱慕陶瓷艺术的人们,纷纷以朝圣般的最虔诚姿态,来到这里探寻着为何这里的陶瓷历经千年沧桑仍旧散发着如此迷人魅力的答案。无疑,传统的手工制瓷技艺仍是景德镇的魅力所在,仍旧生命力强大。正是看到了传统制瓷工艺的价值和力量,景德镇市委、市政府才提出了扶持传统手工制瓷业发展的名坊园构想。

名坊园位于陶瓷工业园区唐英大道以北,外环北路至瑶家坞水库区域,面积达500余亩土地;以搭建特色传统陶瓷产业集聚平台,吸引景德镇市传统手工制瓷发展态势好、实力较强的特色作坊企业聚集,共同打造国内外陶瓷名人、名品的“名坊园”。

名坊园建设进展如何?未来的名坊园又将要如何发展?近日,记者来到名坊园施工现场进行采访。

(一)

走在唐英大道以北的名坊园路上,现代的、徽派的、园林式的企业建筑群使人目不暇接。内外格局各异的20多栋单体建筑,每栋均是青瓦白墙,高度协调,整体风格有机统一,没有丝毫突兀之感。园内道路宽阔,路网发达,建筑外是青青草地和古木。据这里的工作人员介绍,为了不耽误工期,晚上,这里依旧是灯光明亮,业主仍在连夜赶工,即使遇到雨季,工地上仍旧看得见施工的工人们辛苦地工作,只为工程能按期圆满的竣工。记者看到,园内格局已定,错落有致的建筑群“标致”地挺立。很难想象,仅仅一年多之前,这片土地的原貌,竟是杂草丛生的山地,直到名坊园项目部开进大型机械来平整土地,还时常有野兔、野鸡出没其间,荒凉可见一斑。那时候,名坊园还只是一张蓝图和一片荒山。

名坊园,是集景德镇名人名作坊及国内五大名窑于一体,旨在集中与竞争中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手工制瓷这一艺术瑰宝的文化产业项目。2012年确立,2013年6月正式动工,项目落地在陶瓷工业园区,并由陶瓷工业园区具体负责实施。首批从两千多家陶瓷作坊中,通过“海选”及专家团队审核把关,确定的20多家作坊基本为“有绝活、有实力、有市场、有影响、有产值、有税收”,并全部以“企业化模式”注册入驻园区,同时,吸引了外地的邢窑、越窑磁州窑及河南汝窑、官窑等中国各大历史名窑入驻。建设模式主要采取“政府定规划,审设计,做公共基础配套,企业自行出资建设主体”的方式进行,一期占地共约240亩,每户企业占地5亩左右。

据介绍,名坊园是围绕陶瓷发展优先战略,在推动陶瓷现代化生产的同时,大力扶持手工制瓷业的发展,大力开发和制造高端陶瓷奢侈品牌及其产品,大力实现陶瓷手工业作坊的集中、集聚,大力推动陶瓷历史文脉、传统制瓷工艺技术的挖掘和传承,大力发展陶瓷工业旅游而精心打造。同时,她将成为我国首个吸收“定、汝、官、哥、钧”五大名窑及其精品,充分展示名人、名品、名坊及中国名窑口的手工制瓷平台。

据了解,名坊园委托知名设计单位及市建筑设计院完成有关规划和设计工作。建筑风格主要以现代中式并体现徽派元素,具体到各个单位则由企业自主决定,要求融入手工生产、工业旅游观光、传统技艺展示和购物休闲等元素,充分将陶瓷生产、展销和旅游哦、等有机的结合,既符合园区建筑总体规划和设计要求,又能突出各自特点。

目前,名坊园项目一期所有入园企业已全部完成土建工程,部分企业正在紧锣密鼓进行内部装修。园内景观工程已履行完所有相关审批程序,2015年1月内开工建设,以确保今年5月可正式开园。名坊园项目二期已完成规划方案设计,2015年内可望完成土建。建成后的名坊园,将立足景德镇,归集国内各产瓷区能工巧匠,形成传统手工制瓷基地,将被打造成为国际国内高端陶瓷手工产品展销平台,突显“名人”、“名品”效应,建设景德镇区域“名片”,并构建起以之为核心的陶瓷文化旅游新景区。

(二)

名坊园的打造对于景德镇具有什么样的意义呢?通过采访记者了解到,第一个意义是打造“景德镇”招牌之下又一个区域“名片”和陶瓷品牌。经过海选,对入园企业层层把关,使得进入名坊园的企业已经有了一个好的“坯胎”。入园之后,经过严格管理,辅以创意、改造和提升,就极有可能成为“景德镇”这个地域商标之后的的另外一个“品牌”:到景德镇就去名坊园!买高端瓷器就去名坊园!

名坊园汇集了当前国内众多名窑入驻,除了景德镇本土企业以外,还有五大产瓷区、十大窑口,婺州窑、邢窑等知名窑口入驻。名坊园汇集了国内顶尖的手工制瓷技艺,并且以企业化模式、市场化手段进行规模化发展,形成一个强有力的“组合拳”,可以弥补当前国内工业陶瓷、科技陶瓷与国外相比缺乏优势等不足。可以利用传统手工制瓷的优势,在最短的时间内重新抢占国际高端市场,重新在国际上刮起景德镇“旋风”。

随着国际市场对个性化产品的消费需求的增长、文化性消费特点的形成以及对奢侈品的追求,人们又重新唤起了历史的记忆,重现追求高端手工制瓷之风,试图藉此重新找回人与陶瓷之间灵气相通的感觉。整个国际市场对手工产品都在进行重新认识与追求。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国内前几年的艺术品消费就显得是对手工产品的“病态”要求,造成了一段时间的“繁荣”,这也折射出了特定群体的消费心理,即追求个性化的产品、追求带有浓厚的景德镇符号并且有人为创造性的陶瓷产品。在目前这种形势下,可以利用传统的手工制瓷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也可以在国际上找到应有的市场,利用名坊园的手工制瓷抢占国际市场。

另外,因为年代久远、历史遗忘等因素,景德镇很多制瓷技艺散落在民间,即将要湮没在历史长河的危急关头,为了体现对历史负责、对传统技艺的保护,市政府以独特的眼光,作出了倡议“集中保护传统手工制瓷,要建设名坊园”的重要决定。名坊园的建设除了上述要达到的几个效果之外,还可以更新景德镇人制作陶瓷的理念,景德镇做瓷器不是做批量产品,而是做高端精品。世界上只有一个景德镇,只有一个瓷都,名坊园的产品要符合景德镇的千年文化底蕴,要符合千年地域酝酿出来的独特品位,所以名坊园的企业要作为向整个景德镇市陶瓷产业业界发出的一种倡议,做精品、做高端、保护传统,要以弘扬传统、传承技艺为己任,这是对历史文化的一种贡献。

陶瓷工业园区办公楼远眺

(三)

“领略生态环境,欣赏精湛技艺,购买高端精品,感受陶瓷文化”,这是名坊园项目发展定位。因此,该项目一改普通商贸区建设标准,突出以特色景区的高标准予以打造。主体建筑已完工的企业主们将积极投入到建筑内部功能的完善上:包括建设以生产为主的手工作坊区、产品集中呈现的展示区、交流和传播技艺的陶瓷文化交流中心、为客户提供高端服务的“VIP”会所以及颐养身心的休闲区等;陶瓷工业园区也将成立专门的机构对名坊园项目进行统一管理、服务和统一的包装推广。使优美自然环境与工业生产参观有机结合,把传统工艺变成现代人欣赏和消费的产品,变成文化传递的符号和活跃经济的载体,以此形成新的旅游目的地。

然而,更加令人振奋的远不止名坊园项目本身。陶瓷工业园区在名坊园北侧引进实力雄厚的一家集团公司建设五星级陶瓷文化主题旅游度假村,以吸引更多游客前往。目前,该项目已进入规划设计阶段;在名坊路东侧规划了总共约200余亩土地拟建设二期及陶瓷商贸中心。目前,该项目土地平整已经完工,即将开工建设;正在筹划中的第三期工程,将连通陶瓷工业园区内包括法蓝瓷、宝瓷林、缘源和博大陶瓷等工业旅游景点,以及修通连接浮梁县古县衙景区的道路。到那时,这里将将形成一个以名坊园项目为核心,辐射周边3至4平方公里范围内包括手工制瓷精品区、传统文化展示区、陶瓷销售商贸区、陶瓷工业生产区、文化休闲度假区在内的,陶瓷主题鲜明,文化特色浓郁,服务功能齐全的“名坊园”大格局。

此外,工程配套设施是名坊园建设的重点。名坊园项目部门的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项目部门前这条宽9米、长860米的路面,通车加铺设雨污水管,仅花费了80个有效工作日。西边还有1500米施工便道,他们也只用了一天两夜时间完成。水和电都是企业建设的保障,园区克服了重重困难,保障水电畅通。每天都有工作人员巡查水电,企业如果遇到困难,只需向项目部提出来,他们就会立即去解决。

当记者再一次行走在建设中的名坊园时,呈现眼前的是一片繁忙的施工景象,施工人员们个个干劲十足,也有不少厂房已经搭建完工,正在进行内部的装修工作。按照设想,未来的名坊园将成为一座主题鲜明,功能齐全、特色浓郁的陶瓷文化旅游新区,“名坊园”将及陶瓷文化旅游区、创意展示区、精品销售区、休闲观光区为一体。在今后,只要游客们踏进名坊园风景线,就能“一站式”体验景德镇独特的陶瓷文化的无穷魅力。

山西陶瓷产业概况与发展趋势1


山西省位于我国中部地区,陶瓷资源贮藏十分丰富,拥有优质高岭土-大同土、石英、长石、黑釉土、石膏、高铝矾土等各种矿藏资源多达56种。特别是高岭土、长石、石英石、紫砂陶土、耐酸粘土、石灰石以及丰富的燃料——煤炭等资源储量极为丰富,为陶瓷产业发展提供了丰厚的条件。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直到20世纪90年代末,山西陶瓷工业总的经济实力还是很差强人意的。一是长期以来,山西未能把发展陶瓷的工作摆放到桌面上,缺乏大的项目投资,陶瓷产值多年徘徊不前。二是当地缺乏大型陶瓷企业集团,陶瓷产品实物的质量多为低档。产品缺乏品牌,陶瓷企业的外向型开拓意图不确;三是陶瓷产品种类单调,仅有一些生产规模不大的日用瓷厂,产品以内销瓷碗为主。还有一些耐火材料生产厂。艺术陶瓷产品也不发达。四是陶瓷科技与设计方面的技术力量很缺乏。瓷厂要搞点新项目,显得捉襟见肘,还得聘请河北唐山、彭城、以及山东淄博的技术人员前来指导。五是瓷厂所在地,一般交通比较落后,更缺乏出海口岸,与外界缺乏沟通,比较闭塞。因此,建国50多年,山西虽然空有那么多与那么好的丰富的陶瓷资源,尚算不上一个综合性的陶瓷产区。说其乏善可陈,一点也不为过。

一、陶瓷规模渐成气候

近年来,在山西省各级政府的筹划与大力扶持下,山西陶瓷产业呈现异军突起的局面,生产规模不断扩大,迅速成为当地地方经济又一新的增长点。日用陶瓷、工业陶瓷、建筑陶瓷、民用陶瓷、艺术陶瓷五大品种相继崛起。为了尽快将陶瓷产业搞上去,山西省党政一把手等先后考察了佛山陶瓷等陶瓷产区,他们认为佛山陶瓷产区的发展模式、经验、思路对山西发展陶瓷业很有启发,对山西有很强吸引力,希冀今后山西各市加强与佛山陶瓷的亲密合作。在此基础上积极开展招商引资,近年来在发展陶瓷产业方面取得来一系列新成果。,目前山西全省的北、中、南部,都有陶瓷产区分布,如朔州的出口日用瓷、阳泉与阳城的建陶产品,阳泉的耐火材料、浑源的艺术仿古瓷、以及化工陶瓷等都比较有名。为推动陶瓷产业发展,山西有的市县提出了当地政府规划,对陶瓷行业结构进行调整,根据陶瓷市场走势和自身产业基础,积极利用高新技术改造卫生陶瓷、电工陶瓷、建筑陶瓷和日用陶瓷产业,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档次,把陶瓷产业逐步发展成阳泉经济增长的新亮点。做大陶瓷产业总量,结构优化,增强综合竞争力。陶瓷发展要按照“去粗存精,由大变强”的发展思路,以建设“北方瓷都”为目标,全面实施陶瓷产品“高档化、品牌化、系列化”和陶瓷企业“联合化、规模化、集团化”的转型升级发展策略。目前,山西陶瓷行业,在许多方面有了新的喜人的变化与突破。

1.朔州陶瓷产区

到目前为止,位于晋北的朔州陶瓷产区,年产各种陶瓷制品3亿件以上,年创产值8亿元,上缴利税5000万元,正在成为我国华北地区新兴的日用陶瓷工业基地。朔州市兼有优质原材料的资源优势。朔州境内已经拥有两个国家批准的中型陶瓷生产企业雁北陶瓷厂和应县大众陶瓷厂,但陶瓷行业生产一直不够景气,两个企业相继破产、分解,陶瓷行业步入历史发展低谷。伴随经济结构调整工作的全面展开,朔州陶瓷业又迎来了发展的二次春天。以怀仁县和应县为陶瓷集中地的朔州陶瓷工业在地方政府的大力扶持下,短短的几年间,依靠民间资金的投入,相继形成了规模和产能庞大的陶瓷工业集群。朔州瓷区分布于怀仁县、应县、雁北等地。

怀仁县现有世嘉陶瓷有限公司、东海陶瓷有限公司、伟业陶瓷有限公司、明鑫陶瓷有限公司、佳美乐陶瓷有限公司、昌盛陶瓷有限公司、嘉吉陶瓷有限公司,应县顺鑫陶瓷有限公司、新星陶瓷有限公司等一批生产能力达到规模以上统计口径的骨干陶瓷企业相继建成投入运行。怀仁嘉明瓷业有限公司最为引人关注,建设规模之大、生产能力之强、产品质量之优,以超越历史的姿态,成长为朔州市陶瓷行业的首家出口创汇型企业。到2006年朔州市日用陶瓷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37378万元,产值比重已经由十六大前的不足0.3%提升到1.2%。特别是怀仁县政府从谋求陶瓷行业成长的角度出发,积极谋划,科学决策,在2006年引进外资成功建成怀仁陶瓷大市场,为规范行业市场秩序,统一市场交易行为,集朔州市陶瓷企业之产能,做大做强朔州陶瓷产业奠定了基础。目前,朔州市把陶瓷业作为与煤、电、奶并列的支柱型产业,提出创建“瓷都”的大构想、制定实施资金、用地、税收等倾斜政策,建立新型工业园区,大力扶持陶瓷产业的发展。

怀仁还建起了陶瓷研究所,全县形成了以嘉明陶瓷公司为主的9家大型陶瓷企业,年产高档日用瓷具2亿件,年创利税3000万元,成为全县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应县去年通过改组改造,投资1400万元使4家陶瓷企业起死回生,新上5条生产线,每年向市场提供瓷具8000万件。一度曾陷入困境的原朔唯陶瓷公司,在市政府的精心运作下,由山西威尔公司兼并经营,现技改工程已经完成,实现了满负荷生产。山西朔州陶瓷业迎来发展的二春.目前,朔州市生产的陶瓷产品畅销全国30多个省市自治区,有的产品还远销美国、澳大利亚、俄罗斯、加拿大、东南亚、西欧等国家和地区。朔州市怀仁县地处我国中部地区晋北高原,是全国日用陶瓷主要生产城市之一。早在辽宋时期,朔州市怀仁县就成为当时中国北方重要的日用陶瓷生产集散基地。目前日用瓷生产山西省占全国第7位,朔州日用陶瓷产量达到3.99亿件,占全省的十分之七强。朔州已经成为华北最大的陶瓷生产基地,在全国陶瓷行业中已占有重要地位。怀仁也从一个陶瓷业的小县成长为销售网络遍布全国、日用膏白瓷产量占到国内三分之一市场份额的陶瓷大县。

怀仁的陶瓷生产,历史悠久,工艺精湛,在全国陶瓷行业中占有重要地位;怀仁的群众文化,丰富多彩,底蕴深厚,具有独特的文化魅力。中国·怀仁陶瓷文化节始于2000年,原名“陶瓷博览会、群众文化节”(简称“一会一节”),从2001年更名为中国·怀仁陶瓷文化节,至2006年已连续举办七届。本届陶瓷文化节开幕当天,共签订合作项目9项,项目投资总额350205万元,合同、协议引资341855万元,项目全部建成运营后,年可新增产值(含销售收入)183323万元、实现税金36259万元。嘉明陶瓷有限责任公司是一家全员股份制民营企业,始建于1992年8月,产品畅销多个国家和地区,是朔州陶瓷的龙头企业。嘉吉陶瓷有限责任公司是一家民营股份公司,公司位于怀仁县云东经济开发区,占地200亩,注册资金2500万建筑面积24000m2,共有2条日用瓷生产线,一条匣钵生产线,一条烤花生产线,及办公室、化验室等生产附属设施,年生产日用瓷3500万件。现共有员工387人,管理技术人员100人,主要生产高白瓷、玉莹瓷,300多个规格品种,从2004年开始,公司决定自营出口产品,并按出口业各需要,建立了从原料入厂、生产过程控制、成品检验、业务运作等一整套管理流程,经过一年多试运行,已基本正常可以满足出口及输美要求。该公司生产流程科学合理,技术在当地比较先进,建有严格的生产管理制度,生产过程能有效控制,产量质量稳定为山西省质量信的过单位。

2.阳城陶瓷产区

阳城县位于晋城市。阳城陶瓷有着悠久的生产历史,唐宋时期已普遍生产黑白釉瓷器。至明清时期,阳城县的陶瓷产品曾经成为贡品。20世纪70年代,阳城陶瓷厂所产的玉柱茶具,被人民大会堂宴会厅选用;青松咖啡茶具,获得国家对外经济贸易部颁发的荣誉证书,畅销10多个国家和地区。由于种种原因,上世纪80年代中期,曾经辉煌的阳城陶瓷业滑入低谷,走了下坡路。

随着产业结构调整的步步深入,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入人心,阳城县的决策者们决定利用当地得天独厚的资源、地理优势大力发展陶瓷业,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经过反复调研,县委、县政府决定建设陶瓷工业园区,以园区为载体,实现土地节约利用,资源优化配置,基础设施共享,充分保护环境,企业利润最大化,凝聚产业集聚效应,使传统的陶瓷产业在新型工业化之路上脱胎换骨、>发生机。陶瓷业将逐渐成为阳城县的又一新型支柱产业。

阳城县为了建立陶瓷工业园区,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借此机会亲自带队,到南国陶都佛山的中国陶瓷博览城和华夏陶瓷博览城设摊布展,大力宣传阳城县的资源优势和发展环境,之后,又多次南下广东佛山招商引资。为了提高办事效率,县政府又及时成立了招商局和园区管委会,制定优惠政策,创优发展环境,采取多种形式吸引技术和资金,吸引外地客商入园投资办厂。

阳城县委、县政府的真诚邀请及便捷快速高效的服务打动了外地客商。温州客商携资5000万元第一个入区抢滩,使平静的园区顿起波澜。之后,由西河乡政府和广东佛山客商彭曙光合资创建的新天地陶瓷有限公司、由下孔煤矿和湖南岳阳客商李德军合资创建的三德陶瓷有限公司等企业相继入园。目前,已有7家企业签订入园协议,其中有6家已经进入园区,协议投资金额3.7亿元,建设生产线23条。按照阳城县的规划,建瓷园区建设分为两步走:第一步,用3至5年时间,投资5个亿,占地500亩,建成25条中高档全自动墙砖生产线,形成年产6000万平方米的生产能力。第二步,再用5至8年的时间,投资10亿元,再建40至50条中高档陶瓷生产线,使年生产能力达到1.5亿平方米,在中国北方引领风骚。山西省阳城县建瓷工业园区的工人们正在生产腰线、花片瓷砖。连日来,工人们正在紧张地生产颇具人性化家庭特色的新品,这种自主创新的新品一问世,就受到了用户的欢迎,园区已开足马力生产,在十七大召开前批量上市。

3.阳泉陶瓷产区

阳泉市位于山西省中部,是我国最大的无烟煤基地、三大铝矾土矿生产基地和五大硫铁矿生产基地之一。是京、津、唐及沿海发达地区向内地辐射的重要通道,处于环渤海经济圈、太原经济圈和石家庄经济圈的辐射范围内。阳泉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可开采的矿藏资源多达56种。特别是陶瓷粘土、紫砂陶土、高岭土、耐酸粘土、石灰石、长石、石英石等资源储量极为丰富,为陶瓷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和空间。近年来,阳泉市委、市政府结合自身优势,提出了建设新能源和新型材料工业基地的战略目标,各项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本次推介会是阳泉市委、市政府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招商引资的一次重大活动,将为阳泉与佛山共创“交流、合作、发展、功赢”的美好未来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平台。

阳泉市共有16家陶瓷企业,代表企业如华龙陶瓷有限公司、阳泉建筑陶瓷厂。阳泉建筑陶瓷始建于1982年,占地面积4.2万平方米,现有职工450余人,拥有固定资产3000万元,主要产品“太行”牌水晶内墙砖系列产品先后荣获市、省、部优质产品奖、第三届国际畅销产品博览会国际金奖、山西省著名商标、山西省建材企业行评行检第一名等称号,企业先后荣获省级先进企业、市环保先进集体、市创利税100万元企业、省重合同守信用单位、山西省优秀质量管理小组、市主要污染物排放达标企业、山西省卫生先进单位等称号,我厂按国标GB6566—2001标准要求经山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矿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对建筑材料放射性核素限量检验合格并通过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阳泉建筑陶瓷厂位于阳泉经济开发区,区属企业的第一纳税大户,是开发区的支柱企业。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近年来不断进行技术改造,购买了进口压砖机等设备,新建了一条年产200万平方米内外墙地砖辊道窑生产线,采用煤气烧成,喷雾于燥新工艺,产品品种不断更新,产品质量稳步提高,产品畅销全国十几个省、市自治区,部分产品打入国际市场,畅销东南亚地区。多年来坚持以推进科技进步,注重培养人才,不断提高企业整体素质为指导,坚持质量第一、信誉第一、面向市场、用户至上的办厂宗旨,使企业不断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奋勇前进。

阳泉市耐酸砖陶瓷公司主要产品为标型、异型、特异型耐酸瓷砖、板型耐酸瓷砖、瓷环、瓷管。耐酸砖产品均按GB/T8488—2001—Z2标准生产该产品是以石英、长石、粘土为主要原料,经高温氧化分解制成的耐腐蚀材料,具有耐酸度高,吸水率低,在常温下不易氧化,不易被介质污染等性质,除氢氟酸及热磷酸外,对湿氯盐水,盐酸、硫酸、硝酸等酸类及在常温下的任何浓度的碱类,均有优良的抗腐作用,各项指标均高于该标准。广泛用于石油、化工、化肥、制药、食品、造纸、发电、冶炼、化纤、电镀室、化验室、以及塔、池、罐、槽的防腐内衬,并在污水处理工程方面和露天地面等工作场地发耐腐作用。(未完待续)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第十一届中国陶瓷艺术大展”北宋官窑非遗传承人王东霞荣获1金1银》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第十一届中国陶瓷艺术大展”北宋官窑非遗传承人王东霞荣获1金1银》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陶瓷艺术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