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来天欲雪 能饮一杯无

西周青铜方彝—贮酒器宋代温碗注子—温酒器清末黑釉玉壶春瓶—盛酒器清犀角荷叶杯—饮酒器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这是中唐诗人白居易脍炙人口的五言绝句《问刘十九》。全诗意气昂扬,轻松洒脱,窗外天晚欲雪,窗内围炉煮酒,与知己举杯畅饮的温馨场景至今打动人心,直入胸怀。品味诗句之余,让人忍不住想在这“晚来天欲雪”的冬天,同好友一起去重温那场千年之前的酒局。

顾名思义,酒器酒具是指用来盛酒的器具。古人云,“非酒器无以饮酒,饮酒之器大小有度”。一般来说,酒器按用途可分为贮酒器、温酒器、盛酒器和饮酒器四类。

绿蚁新醅酒—贮酒器

从诗中描述的情景来看,新酿的美酒,色绿香浓,当然还在刚刚启封的贮酒器中。贮酒器最为常见最为经典的便是青铜贮酒器,在漫漫历史长河里,青铜贮酒器更像是中华民族最本质的血液,在人类进化、文明演变的历程中始终保持固有的体温和心跳,它鼎立持重不乏鲜活凌厉,温和典雅又满是狂野铿锵。

青铜贮酒器以其雄浑古朴的造型、绚丽精美的纹饰、等级森严的形制著称,金尊美酒不仅弥漫着浓烈的醇香与癫狂,也弥漫着上古三代“封邦建国,天子威赫”的礼乐与尊崇。在青铜贮酒器中,气势雄伟、精美绝伦的四羊方尊便是贮酒器的典范。作为彰显帝王伦常的器具,青铜酒器在每一个封建王朝都被统治阶级用来祭天祀祖、宴飨宾客、歌功颂德,待其死后则与其同葬于墓中。对于国家来说,青铜酒器和鼎之类重器多被人们看作是社稷的象征、威权的体现。而对于个人,则更多体现身份和地位。

除尊以外,在青铜酒器家族中,钟、钫等均为贮酒器,钟即圆形壶,钫即方形壶,但形体均较大。可以说,后世材质不一,形制多样的贮酒器大多是由尊、钟、钫演变而来。李白诗中“金樽美酒斗十千”中的金樽,也是贮酒器,但从字形来看,在原先的“尊”旁边加上“木”,这是因为汉代以后,贮酒器不再是威武鼎盛的青铜礼器,而变成更为平易近人的木制漆器或陶器,即便高贵一点的,也是玉器、鎏金器之属。

红泥小火炉—温酒器

“红泥小火炉”当称得上千古名句,在色彩与气味,陶土与火焰之中奇趣天成、浑若一体,它所描绘的便是大名鼎鼎的温酒器了。古人饮酒喜欢温热后再饮,温酒不伤脾胃,能够起到保健作用。同时,温热的酒喝起来绵甜可口,可以让人体会到“温酒浇枯肠,戢戢生小诗”的意境。

因为常常要温酒,便有了专门用来温酒的温酒器。关于温酒器的记载,早在商周时期就已经出现。在汉代,已有温酒樽这种酒器,配以勺,便于取酒。汉代温酒器一般呈圆筒形,两侧有辅首衔环,上不沿饰,宽带,其间浮雕有峰峦、龙、凤、虎、鹿、牛、羊、蛇、狐、兔、禽等。《三国演义》中多次写到“煮酒”、“热酒”,都是将酒温热了再喝,而“青梅煮酒”一词更成为英雄相惜、高端探讨的代名词。晋代文人左思在《魏都赋》中就有“冻体流澌,温酎跃波”的词句,明确说到温酒。唐代开始出现大量的金银材质的温酒器具,造型华丽端庄,制作精细。不过,以白居易当时的身份背景,显然是无法享用金质温酒器的,所以诗中提到了更加原生态的“红泥”,即陶瓷,这与宋代温酒器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宋代,使用成套温酒器来温酒的习俗颇为流行,一般是注子与温碗。加热方法有两种,一是直接将酒瓶放置炭火之上加热,如河南巩义市出土的宋代厨娘温酒图;二是用温碗注子给酒加热,是将盛满酒的注子放入温碗之中,碗内加注热水,用以温酒,然后斟入台盏或杯中饮用。由于碗内的热水可随时更换,因此使用这套酒器可以达到时刻保温的目的。

晚来天欲雪—盛酒器

《问刘十九》诗第三句,便由景及情,渐入佳境。天黑在即,大雪将下,该拿出精美的盛酒器,与朋友一起赏诗论道了。如果说贮酒器与温酒器只是基础和点缀的话,盛酒器便是酒器中的中流砥柱了,它与饮酒器一起构成了酒席之上最为活跃和生动的部分。盛酒器讲究的是含蓄和容纳,在吞吐交融之间展现自身之美,盛酒器最能让人迸发想象的器形便是玉壶春。

唐代王昌龄诗云:“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无论是实指玉雕壶具还是瓷壶,人们都不能不把它当做玉壶春瓶最早的出处。玉壶春瓶的造型定型于北宋时期,无论当时后世都是一种装酒的实用器具也是中国瓷器造型中的一种典型器形。玉壶春瓶的基本造型是由左右两个对称的“S”形构成,线条优美柔和,典雅高贵,优美舒朗,常用来比作女子。唐代司空图《诗品·典雅》中有“玉壶买春,赏雨茆屋;座中佳士,左右修竹”的句子;苏东坡赋“玉壶先春,冰心可鉴”也算是一种绝佳的赞叹,可见玉壶春瓶在唐宋时期流行之广,影响之大。虽然收藏界一般认为玉壶春瓶起源于北宋,其实它的造型正是由唐代寺院里的净水瓶演变而来,其造型上的独特之处是:颈较细,颈部中央微微收束,颈部向下逐渐加宽过渡为杏圆状下垂腹,曲线变化圆缓;圈足相对较大,或内敛或外撇。

能饮一杯无—饮酒器

无论是举杯遥祝还是捧觞对酌,“能饮一杯无”这样轻松洒脱的语句只能在手持饮酒器,面对倾心知己之时。无论是天然材料还是陶、青铜、漆、瓷、玉乃至后来的金银牙犀,都可以作为制作饮酒器的材料,且每个时代都有相应的特色。饮酒器一般有觚、觯、角、爵、杯、舟几种。

饮酒之人则雅致成性,总能用一种极为精巧有趣的酒杯喝酒。据载,三国曹魏时代,郑公悫及其幕僚们发明了一种碧筒饮。所谓碧筒饮,就是采摘刚刚冒出水面的新鲜荷叶盛酒,再将叶心捅破,使茎叶相通,然后从茎管中吸酒。酒香夹裹着莲香,实在是香冷美妙的天然饮品。受碧筒饮的影响,唐宋的能工巧匠,用金、银、玉、瓷、琥珀等质材,模仿荷叶的形状,制作成各种各样的酒杯,世称“荷叶杯”。与荷叶杯的奇思妙想相比,饮酒器诞生之初却有着极为严格的形制和纹饰,《礼记·礼器》有云:“贵者献以爵,贱者献以散”、“尊者举觯,卑者举角”。可见,王公贵族们使用酒杯,依身份高低贵贱而又严格的规定和区别,否则就是僭越。在当时,诸侯朝拜天子或会盟,以青铜酒器饮酒,并非只为饮酒,更体现了“礼”。正因为诸侯们使用不同等级的饮酒器,后来出现了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沿用至封建王朝的覆灭。

刘英杰

延伸阅读

受徒一杯茶 赠徒12件明代青花瓷


“赵青花”要收徒弟了!昨日记者获悉,9月29日下午6时,享誉海内外的四川省知名收藏鉴定专家,素有“赵青花”美誉的赵德均,将在成都余庆会馆举行“拜师收徒仪式”,收四川大学讲师杨树为徒。众所周知,赵德均曾到各地乃至各高校讲学,学生可谓成千上万,但真正的徒弟却一个也没收,为何这次他要破例收徒?高校讲师杨树为何又要拜只上过3年学的赵德均为师?记者昨日采访了即将成为师徒的双方。

只上过三年学赵青花实战成专家

在四川古玩界,几乎所有资深人士都了解,“赵青花”其实只上个三年学,但就是这个只上了三年学的人,却有一身古玩收藏鉴定的真本事,被四川大学等高校聘为客座教授,国内不少古玩艺术收藏机构也频频请其“掌眼”,以上宾之礼相待,在他家里随便一个碗碟、罐子都是价值上万的,因其收藏之丰富更被同行称为“西南一霸“。他为何如此牛气?杨树说,以他多年对赵老师的了解,以前做药材生意的赵老师,自从倾心古玩陶瓷特别是青花收藏后,真的下了血本,不断自学古玩知识,不断购买古玩藏品,在付出了不少“学费”后历炼出了鉴定古玩陶瓷的“火眼金睛”。据说,虽然赵德均只上了三年学,但他早年见到关于古玩收藏的书就买,经常通宵达旦地看,看过的古书里挤满了他翻字典对比查出后写上的简体字,字典都被他翻烂了!

徒弟:拜他为师就是要学真本事

四川大学讲师、省收藏协会会员、省古玩协会会员杨树说,他很早就对古玩陶瓷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随着了解的不断深入,他越来越感到不想仅仅成为一个收藏爱好者,而想按照传统方式拜个师父贴身学习。经过很长时间接触,他发现赵老师首先人很好:几年前他就发现赵老师在琴台路免费为市民鉴定藏品,当时他就觉得赵老师与很多专家爱拿架子的态度大不一样;而后来的接触,更让他感到赵老师的实战本事高深莫测:很多东西,别人看半天都模棱两可不置一词,但赵老师却能迅速辨出真伪,并且让人心服口服。“我觉得拜师父就要拜这样的。”杨树说,他不喜欢那种写了无数关于古玩鉴定的论文、书籍,却自己都拿不稳不敢下手买古玩的所谓专家、教授,在他看来古玩行眼力很重要,而眼力是靠实战锻炼而来的。

师父:拜师仪式上赠徒明青花

昨日下午,赵德均表示,原本他没有计划收徒弟,只在外授课带学生,这次破例收杨树为徒,是因为杨树实际上已经贴身跟随他两年多了,经过这两年的考察,他发现杨树对古玩收藏的兴趣非常浓,帮忙做事从不讲条件也不谈报酬,尽心尽力做事就为了学到更多古玩收藏知识,而且经过这几年,他发现杨树对古玩收藏有很好的领悟力,“现在他对一般的古玩都可以辨出真伪了”。另外,他还发现杨树在古玩收藏方面态度严谨,从不会自封专家,也不会不懂装懂胡乱发言,觉得他人品和学品都很不错,才同意收他为徒。

记者了解到,29日下午的拜师仪式将严格按照传统仪式进行,跪拜、敬茶、送拜师礼等手续一个都不会少,整个仪式将在川内众多收藏家、企业老总、银行领导的见证下进行,过程预计持续一个小时。赵德均表示,既然决定收徒他就不会有任何保留,古人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是徒弟对师父应有的态度,而他对徒弟也不会有任何吝惜,就在收徒仪式上,他计划回赠给杨树的礼物就是一套珍贵的明青花,这套青花共12件,年代从洪武到崇祯,堪称难得的珍品,“送给他,就是让他手里有真东西做蓝本,今后鉴定揣摩起来就有了好标准了。”

紫砂文化:紫砂器茶文化一壶在手自泡饮


饮茶之风,盛于唐,兴于宋。唐代盛行烹茶,宋代流行点茶,所以当时用茶多为饼茶,制作过程十分复杂。茶的饮用方式制约茶器具的发展,因此茶器具的形制、质地与构成必然反映时代特征和差异。唐宋及以前,茶器具的使用多为陶瓷茶具与金属茶具,达官贵人甚至盛用金、银、铜制茶具,这里一方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经济生产力,表现了豪门竞奢的社会风尚;另一方面也体现了茶器具生产发展的进步以及茶器具在茶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茶器具的存在,是为了完成饮茶过程的礼仪风尚。用器的过程,即是茶的品饮过程,同时也是领受茶文化精神,内心深省民族传统意识的过程。唐宋时代繁复的茶器具,不但把中国的茶文化发展引向顶盛,同时也不可避免地把中国茶的文化内涵推进狭窄的胡同。这样,从茶的品饮方式到茶器具的发展,也将面临一个巨大的演变,中国茶文化原精神又将得到新的飞跃。

茶事中使用紫砂的记述可见于蔡司沾《霁园从话》所记:“余于白下获一紫砂罐,有“且吃茶清隐”草书五字,知为孙高士遗物。每以泡茶,古雅绝伦。”孙高士即孙道明,号清隐,元代人,曾以其居名“且吃茶处”。

紫砂产于宜兴。宜兴周代称为荆邑,秦王政二十六年,改名阳羡。西晋阳羡名将周处的长子周玘,三兴义兵,晋怀帝为表障其功,改阳羡为义兴。宋太宗太平兴国元年时,为避太宗赵光义讳,改称宜兴迄今沿用。宜兴所做茶器具的原料是当地独有的紫泥、本山绿泥、红泥三种,统称为紫砂泥。用紫砂泥制作的茶具也叫做紫砂器。紫砂器的创始,有文字的记载,始见北宋诗人梅尧臣的诗句:“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其次,欧阳修也有“喜共紫瓯吟且酌,羡君潇洒有余情”的诗句。虽然这里提到的“紫泥新品”、“紫瓯”不是后来意义的紫砂器,但是在1976年,宜兴丁蜀镇羊角山古窑址发掘出大量紫砂陶片,其断代时间为北宋中期,这也是紫砂器始于北宋时期的佐证。

初期的紫砂,出自何人之手,已不可考。但紫砂器真正兴起在明代中期,这些不但有实物遗存,而且还有较详实的文字记载。在中国古代茶书中,对紫砂器的记载始见万历十五年许次纾的《茶疏》:“往时龚春茶壶,近日时大彬所制,大为时人宝惜。盖皆以粗砂制之,正取砂无土气耳。随手所作,颇极精之。”其后,在各时期的茶书中对紫砂器的专门描述和记载陆续增多,并有系统阐述紫砂器的专著问世,明代周高起《阳羡名壶系》和清代吴骞《阳羡名陶录》是其中最著名的二种。

紫砂器兴起于宜兴不是偶然的,它是中国茶文化大环境陶冶下的突出成果,同时也是中国茶文化发展变革的必然产物。据考古表明,自母系氏族社会起,宜兴就有制陶业存世,并一直延续到唐、宋、元、明时期的大规模生产。明代初期,平民出身的明太祖朱元璋鉴于连年战乱、泰世初平,为体恤民情、减轻贡役出发,下诏废除团茶,改制叶茶。朱元璋的这措施不但减轻了广大茶农为造团茶所付出的繁重苦役,也带动了整个茶文化系统的演变,茶的品饮方式发生根本变化,手撮茶叶、用壶冲饮,替代烹煎方式,由于茶具有了用作案几陈设品的可能,茶事开始讲究器具。品茗本是生活中的物质享受,茶具的配合却蕴涵了人们对形体审美和对理趣的感受。

紫砂器造型形态完美、装饰纹样适合、内容健康向上,制作技巧精湛,且与诗书画及金石篆刻结合,雅俗共赏,使人把玩不厌,正好满足了茶文化时代变革的需要。也就是说,紫砂器受到人们珍视,在于它具有与品饮散茶相适应的物理特性和实用的艺术价值。近人南海“百壶山馆”主人李景康和顺德“碧山壶馆”主人张虹在其合著的《阳羡砂壶“茗壶为日用必需之品,阳羡砂制,端宜论茗,无铜锡之败味,无金银之奢靡,而善蕴茗香,适于实用,一也。名工代出,探古索奇,或仿商周,或摹汉魏,旁及花果,偶肖动物,或匠心独运,韵致怡人,几案陈之,令人意远,二也。历人文人或撰壶铭,或书款识,或镌以花卉,或锓以印章,托物寓意,每见巧思,书法不群,别饶韵格,虽景德名瓷价逾钜万,然每出以匠工之手,响鲜文翰习观,乏斯雅趣也。”紫砂器的蕴香特征,至今没有任何物品能够替代。它的外形艺术创作,也至今不衰,仍然保持着蓬勃的创造力。

中国传统文化对茶饮的渗透,几乎涉及茶文化的各个领域,尤其是各种哲学思想和美学思想的融会,给茶文化注入了蓬勃的生命力。九流十派,百家争鸣,儒道释三家并存,不但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的整个进程,也给茶文化的发展起着原动力的影响。光从陆羽《茶经》汇录的茶史人物来看,也几乎全是儒道释三家的代表人物。但在三家思想对茶文化的影响中,又以道家思想影响最大,并在茶文化体系建构中占主导地位,尤以柔静形成茶文化的主体思想特征。明代中期以后,社会矛盾极为复杂,社会问题急趋尖锐,难以解决,促使文化人开始从自己的思想上寻求自我完善和解脱。同时,程朱理学进一步发展,王阳明倡导“心学”,反释家禅宗与道家清静溶于儒学之中,形成新儒学,强调个人内心修养。茶文化的柔静思想恰好与这种推崇中庸沿简、崇尚平朴自然、提倡内敛喜平的时代思潮不谋而合。表现在对茶器具的追求上,紫砂器的自然古朴形象能够体现时代思潮与茶饮形式的融合。因此,大量文人参与紫砂器的创作活动,推动了士人的购藏风尚,引导了紫砂技艺在艺术典雅情趣上的丰富与提高。

文人参与紫砂器的制作活动,有着多种的形式,除了邀请大家艺匠特别制作外,大多文人是自己亲自设计外形,由艺人按“壶供真茶,正是新泉话火,旋瀹旋啜,以尽色声香味之蕴,故壶宜小不宜大,宜浅不宜深,壶盖宜盎不宜砥,汤力茗香,俾得团结氤氲。”冯可宾也在《茶笺》中对紫砂小壶的盛行趋势作了说明:“茶壶以陶器为上,又以小为贵,每一客,壶一把,任其自斟自饮,方为得趣。壶小则香不涣散,味不耽搁。”紫砂小壶的精巧,带给人不光是茶的真味,而且融汇着天、地、人、茶的统一意念。

紫砂器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在茶文化愈加广泛的传播中,紫砂器必然成为中华民族茶文化史上闪烁光芒的灿烂明珠。

遇见李雪


艺术大刘劲松作品:釉下五彩瓷屏风艺术大易龙华作品:绿彩山水瓷文具釉下五彩与BIO止物技术结合的艺术陶瓷净水器整墙的艺术瓷酒瓶这种能装一百斤白酒的釉下五彩艺术瓷

酒瓶极受个人藏酒者欢迎

封锐摄本刊记者郭佳封锐

在醴陵新世纪艺术馆体验釉下五彩并淘选瓷器,有幸遇到艺术馆的创始人—湖南省陶瓷行业协会副会长、湖南省陶瓷酒瓶行业管理委员会主任、湖南新世纪陶瓷有限公司总经理李雪。

新世纪艺术馆是座私人陶瓷艺术馆,同时也是国家3A级旅游景区,作为主人的李雪经常出现在这里。他的陶瓷公司将醴陵釉下五彩瓷与国际前沿科技相结合,艺术馆里展示着新世纪陶瓷历年来为全国各地知名酒厂生产的上万款陶瓷酒瓶及各种陶瓷餐具、酒具、茶具、保温杯、净水器、烟嘴烟斗、陶瓷饰品等,既具强烈的现代感,又透着浓浓的艺术氛围,这就是艺术融于生活的现代瓷艺。

陶瓷酒瓶

美得有些不一样

要问全国哪里生产的陶瓷酒瓶花样种类最丰富,醴陵当属翘楚。这和醴陵发达的陶瓷产业基础分不开,但也源于十几年前的一个偶然决定。

上世纪90年代,传统酒瓶和日用瓷样式简单、附加值低,整个瓷城醴陵几乎没有企业愿意生产陶瓷酒瓶。别人不做的,新世纪陶瓷却开了这个头;本来普通的产品,新世纪陶瓷却做得不一样。从一开始,就有一种开拓的勇气和创新精神。

“1982年,我十几岁时,父亲开办了一家作坊式的工厂,我们五兄弟帮忙打理,起初主要生产配套陶瓷产业的耐火材料、窑具等产品。”李雪忘不了,1995年底,贵州老伙记酒厂经人介绍来醴陵找到他们,一拍即合,“干!”二哥李林、四哥李锋等技术人员一星期内夜以继日高质量地完成设计并制出样品,从12万个的订单,到24万个,再到240万个……几年后,湖南新世纪陶瓷成为国内首屈一指的陶瓷酒瓶专业定制企业,来自全国各大酒厂的订单络绎不绝,在行业内信誉卓著。“远在东北的一家企业,几年内从不过来(检查),仅通过远程付货款、收货。”

订单越接越多,产品花样也日益繁多。李雪接任新世纪陶瓷总经理后,2005年,考虑将醴陵独有的釉下五彩瓷技艺应用至陶瓷酒瓶的生产,引入先进设备,加强技术研发,请来一批大师级艺术家合作,推出艺术精品酒瓶,为酒文化注入国画艺术和瓷韵气息。

陶瓷酒瓶的文化艺术价值直线上升,“从几元、十几元一个的普通瓶,到几百元一个,几千元一个,甚至上万元一个的艺术瓶,新世纪提高了整个行业的档次和产品附加值。”李雪一直以对行业的贡献而自豪。

海量藏品

艺术馆顺势而建

精美的艺术瓷酒瓶在逐渐增多,“新世纪”的知名度也不断提高,慕名而来的客人超出了公司的接待能力。“一万多种不同款式的酒瓶,已经不得不专门腾出一处地方来安放。有时一天同时来六、七家客户要参观产品,接待不过来。”

醴陵釉下五彩瓷在世界享有崇高声誉,何不让更多的人了解这项艺术,甚至亲自体验一把陶瓷的制作乐趣?2009年,具有创新精神的李雪,经公司董事会讨论决策后投资6000余万元,兴建了占地面积12000平米的新世纪艺术馆。中国首家瓷酒文化主题艺术馆就此诞生,并成功创建国家3A级旅游景区,开创了中国陶瓷文化旅游的先河。

不到新世纪艺术馆,永远体会不到那种震撼。当这些各式各样精美绝伦的艺术品找到一个集中安放的家园,醴陵釉下五彩的魅力顿时令人叫绝。“我们一般都鼓励客户来走一走,很多客人来了一看,当场签下订单。”

“这是个人藏酒者最喜欢的产品之一。”在一个水墨风格釉下五彩的巨大瓷酒瓶面前,李雪爱不释手地抚摸把玩,仿佛抚摸自己的孩子。行走在庞大的艺术馆内,他对每一件作品都很熟悉。“有的酒厂、个人藏酒者、艺术收藏家甚至以"我的酒瓶是新世纪做的"而自夸。”

现在的新世纪艺术馆,融入瓷文化、酒文化、茶文化及各种现代瓷艺精品,陶瓷工艺体验区、游客中心、购物中心、精致客房、餐厅等旅游设施完善,自开馆以来累计接待游客超过20万人次。艺术馆成为集文化展示、旅游休闲、艺术交流、科研创新、教育教学等为一体的陶瓷文化基地,按待过俄罗斯、澳大利亚、韩国、日本、阿塞拜疆、尼泊尔等国的外籍游客,以及香港、澳门、台湾等地的客人,为醴陵陶瓷的推广传播起到积极作用。

现代瓷艺

融入健康生活

“看到(陶瓷)产品出来的过程,是一种享受。”李雪微微眯眼,随手拿起茶几上一个漂亮的釉下五彩瓷烟灰缸。这是一款烟灰不会被空调和电风扇风吹出来,而且不会磨损高档家具,能实用的艺术品,充分体现了李总的人性化设计。

来参观的游客为陶瓷艺术痴迷,对精美的生活用瓷产生向往。“我们正在做这样一件事情,把艺术陶瓷实用化,满足中产阶级对家居艺术陶瓷的需求,并形成一个强势品牌。”李雪强调,“中国陶瓷,向来只有产地的地域观念,缺少国际化品牌,这是和国外产瓷区最大的差距。我们要复兴民族陶瓷工业,就一定要形成自已的品牌推向世界。”

2011年艺术馆建立前后,新世纪开始大规模研制各类艺术生活瓷。将陶瓷制作与科技、艺术相结合,与醴陵釉下五彩工艺结合,引进韩国专利技术开发系列BIO艺术陶瓷,净水器、烟斗、烟嘴、茶具、酒具、餐具、办公用具等健康陶瓷,兼具生活便利和艺术美感,很好地诠释了李雪“生活陶瓷艺术化,艺术陶瓷生活化”的理念。

“釉下五彩不像釉上彩那样需要采用含铅镉的熔剂来帮助发色和降低焙烧温度,而且釉层的保护还能抵抗自然酸碱的侵蚀,所以既环保又耐看。生活用瓷五彩缤纷,艳而不俗,淡而有神,色彩变化丰富,平滑光亮,晶莹润泽,清雅明快,具有饱满的玉质感,亮晶晶、水灵灵,给人一种视觉享受。”因为这些特性,艺术生活用瓷不仅能为高品质生活和办公带来健康和安全,而且还能带来审美的愉悦感,彰显生活品质。

把现代瓷器的健康和审美带进家庭生活,新世纪已申请注册了60余项实用新型、外观及发明专利,并率先在同行业中取得美国FDA认证。发布了数字化陶瓷酒瓶、高温色釉陶瓷酒瓶、经典大酒坛、防伪结构酒瓶等系列新产品。第三代高档酒瓶防伪技术重点在酒瓶本身上做文章,酒瓶一开即无法复原,让假冒产品原形毕露。多功能陶瓷酒瓶使用后还能作为水杯或茶叶罐继续使用,低碳环保而具观赏价值。

从艺术陶瓷酒瓶的研制,到推动现代瓷艺发展;从醴陵釉下五彩工艺,到BIO生化陶瓷技术;从提升整个行业的产品附加值,到振兴民族陶瓷工业。李雪表示,陶瓷本身的实用性和艺术性密不可分,未来的瓷艺一定建立在生活实用的基础上。

艺术融于生活,釉下五彩等传统制瓷工艺将进一步发扬光大。“过去,中华文明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到西方。今天,我们有梦想,把中国的陶瓷家居用品与陶瓷艺术品等中国元素,传播到全世界!”这是李雪的梦想,也是新世纪陶瓷人的梦想。

室无瓷不雅 室无字不古


古语有云:“室无瓷不雅,室无字不古”,说的是我们住的居室里,如果没有瓷器就不够雅致,如果没有书法就不够古朴,一语道破了瓷器和书法在居室装饰中的作用。的确,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家居布置也重视起来,不仅要住得舒服,而且要住得有品位、有格调,这就需要瓷器和书法这样有文化气息的装饰品来帮忙了。

留连在民博会的各个展馆,我不由自主地惊叹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各种精美雅致的绣品、古朴庄重的家具、粗犷奔放的根雕、晶莹剔透的瓷器、龙飞凤舞的书法……这些巧夺天工、凝聚人类智慧的艺术作品,无不令人惊艳叹服。我在想,这里有多少佳作珍品,自古以来只能是权贵手中的玩物,不是平民百姓所能企及的,而现在却飞入寻常百姓家,不能不说是社会的一大进步。像书画、瓷器、刺绣、古玩、奇石……这些普通平民百姓无法问津的高雅之物,也登堂入室进入普通人家,为平凡家居增添浓厚的文化气息。

有人说,那是有钱人的消遣,我们穷人消费不起。我不这样想,有钱人的确有有钱人的消遣,可是穷人也有穷人的乐趣。比如说,我们买不起昂贵的艺术品,可以买一些便宜的,比如一个色彩雅致的挂盘,一幅豪气干云的书法,马上就会让我们平凡的居室蓬荜生辉,充满雅致而古朴的趣味。有钱当然更有条件追求高品质的文化艺术品,可以买一些艺术精品摆放在家里,增加家居的文化品位。否则,家里装修得再好,也给人一种暴发户的感觉,再怎么有钱也不能把钱贴墙上吧?

让我们的居室里多一些瓷,多一些字,多一些文化艺术品吧,这样我们的生存环境就会变得雅致而古朴,它可以陶冶我们的身心,让我们的心灵找到休憩的港湾。追求一种低调的华丽,追求一种简朴的雅致,成为现代都市人共同的目标。

中式与欧式的瓷器饮具


瓷器传热不快,保温适中,与茶不会发生化学反应,用来沏茶能获得较好的色香味;而且造型美观,装饰精巧,具有艺术欣赏价值。

中国由古至今的瓷器茶具主要有白瓷茶具、青瓷茶具、黑瓷茶具。白瓷茶具以色白如玉而得名。白瓷,早在唐代就有“假玉器”之称。今天市面上流行的景德镇白瓷青花茶具,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又开发创制出许多新品种,无论是茶壶还是茶杯、茶盘,从造型到图饰,都体现出浓郁的民族风格和现代东方气派。景德镇瓷所生产的茶具是当今最为普及的茶具之一。

青瓷茶具主要产于浙江、四川等地。浙江龙泉青瓷,以造型古朴挺健,釉色翠青如玉而著称于世,是瓷器百花园中的一支奇葩,被人们誉为“瓷器之花”。

黑瓷茶具产于浙江、四川、福建等地。宋代斗茶之风盛行,斗茶者们根据经验,认为黑瓷茶盏用来斗茶最为适宜,因而驰名。在古代,由于黑瓷兔毫茶盏古朴雅致,风格独特,而且磁质厚重,保温性较好,因此常为斗茶行家所珍爱。

如今有一种英国的骨瓷,流入中国。骨瓷因在其土中加入牛、羊等食草动物的骨灰(以牛骨粉为佳)而得名,是环保的绿色消费品。骨瓷色泽呈天然骨粉独有的自然奶白色,瓷质细腻通透,器型美观典雅,彩面润泽光亮,花面多姿多彩。骨瓷是一种比较昂贵的瓷器,据说英国的皇室、美国中上层人士饮茶,多用骨瓷茶具。如今中西合璧,中国的白瓷、青瓷、黑瓷也都制作成咖啡具,英国的骨瓷也不会忽略制作中国茶具。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