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瓷都景德镇御窑博物馆建设成果综述

厚朴的瓷窑文化,泥与火的记忆温度,造就了“因窑而生,因瓷而盛”的千年瓷都景德镇。断壁残垣的老窑遗址,薪火相传的不灭使命,这些都是景德镇御窑博物馆自然而然的源泉。坐落在中国古窑址之上,融汇古御窑与现代建筑科技的建筑——景德镇御窑博物馆项目如今已初露端倪,建成后将成为景德镇对话世界的新名片、复兴千年古镇、重塑世界瓷都的新地标。置身其中可以体验到中国工匠精神的传承,见证中国智慧创造的世界奇迹,感受中国建设者的精益求精。

创造世界最大规模窑址群体迁移保护工程纪录

今年6月上旬,第三届首都国企开放日,数十名媒体记者、专家和公众走进世界唯一皇家瓷厂、中国唯一古御窑遗址——景德镇御窑博物馆项目,揭密世界最大规模窑址群体迁移保护工程,体验每1平方厘米都不相同的异形建造艺术,聆听新时代大国工匠和明清工匠的对话。

建设中的景德镇御窑博物馆项目,其前身是世界唯一皇家瓷厂——景德镇御窑厂,是明清两代御用瓷器的专职制造场所,也是中国唯一古御窑厂遗址、全国10处大遗址保护展示示范园区。据了解,景德镇御窑博物馆项目2016年10月正式动工,目前御窑博物馆结构主体、拱体窑砖砌筑和干挂已全部完工,8个拱体建筑初露端倪,正在进行拱内机电安装和幕墙工程以及配套修缮工程的施工。

景德镇御窑博物馆工程建设过程中,遇到了总重量为734吨的明清时期的窑址,按照国家文物局的意见和要求,必须将其迁往5公里外的场地进行保护。窑址共六块,最重的窑址重达214吨,迁移途中要穿过浅埋密集燃气管道的老城区,这样的窑址迁移在国内外都没有可以参考的先例。中建一局景德镇御窑博物馆项目部设计了数套方案,成功闯过完整取出窑址、起吊、运输和归安四道大关,创造了世界最大规模窑址群体迁移的世界首个成功案例。

为保证窑址能完整地从地下取出,中建一局景德镇御窑博物馆项目部首先在地下区域进行侧部分层开挖,逐层用工字钢和钢板进行侧向封闭至窑址底部,底部采用无缝光管水平并列拼接包封。为确保已封闭的窑址能顺利起吊,项目部将4根工字钢穿入底部起吊点钢管以增大钢管强度,再利用500吨和350吨的汽车吊同时起吊,协同作业。

为了确保运输安全,顺利穿过道路狭窄的老城区,中建一局景德镇御窑博物馆项目部提前用铁索和钢管加固了窑址和车辆,用有80个车轮的自动调平轴线车装载窑址,沿路铺设了20毫米厚的钢板路面以保护地下浅埋的管线,并委派管线检测人员全程进行地下管线检测,将意外事故发生率降到最低。

在最后一道归安关卡,中建一局景德镇御窑博物馆项目部用两台汽车吊协同作业,将窑址吊装下放至预定位置,并对其进行整体焊接、加固,涂刷防锈漆,在外侧搭建桁架保护棚以避免窑址受损,至此窑址归安顺利完成。

创造窑砖干挂及砌筑工艺在多曲面拱体结构上成功应用的世界首个案例

去年3月,景德镇御窑博物馆设计方案在戛纳获得“未来建筑”奖,而“未来建筑”奖是全球唯一表彰世界范围内尚未建成但富于创意的优秀建筑设计作品。

“这个建筑之所以能获大奖,因为它是每1平方厘米都不相同的异形建筑。以往接触到的异形建筑很少有曲面的,这个建筑的结构不仅是曲面,而且是多曲面、变曲率,国内外从未有过此类项目的施工经验,建造难度可谓举世罕见。比如,多曲面、变曲率的钢筋混凝土拱体结构,对模板安装要求非常高。工程施工要在确保拱体剖面形状的同时,还要确保多曲面弧度与设计尺寸完全吻合。最难的是每段拱体浇筑完毕后,下一段还须与上一段实现平滑相接。”中建一局景德镇御窑博物馆项目经理齐玉顺说。

中建一局景德镇御窑博物馆项目部用中国智慧和大国工匠精神,将中国现代建造神器和手工砌筑完美结合,将这个“未来建筑”奖设计杰作变成了现实,创造了窑砖干挂及砌筑工艺在多曲面拱体结构上成功应用的世界首个案例。

针对各项业内罕见的技术难点,中建一局景德镇御窑博物馆项目部组建了一支由全项目部各专业工程师组成的项目级BIM团队,利用BIM5D行图纸深化和协同管理,并基于BIM+MR、放线机器人和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对双曲面拱体的施工进行从交底到验收的全过程质量监控。

“通过MR混合现实技术,施工人员可预先直观看到异型拱体的完成情况,达到身临其境的模型交底效果。”中建一局景德镇御窑博物馆项目BIM负责人万仁威说。“基于BIM的智能放线机器人可以直轻松实现放线测量,用放线机器人每100米可将误差1厘米降到5毫米之内。能在一天内测量130个点,平均每天可以节省2个人工”。测量员刘永祥说。

入窑一色,出窑万千。为实现设计“拱体表面砖体的颜色、厚度、材质呈渐变趋势”的要求,中建一局景德镇御窑博物馆项目部通过调整不同的粉料和熟料配比,定制了190万块响砖、窑汗砖、基砖、青砖和灰砖,同时搜集到90万块老窑砖,并前后进行了11次样板实验,对各种窑砖的比例和位置反复调整,仅窑砖干挂和砌筑一项累计使用280万块窑砖。

“每一块砖都是工人手工砌上去或挂上去的,所有的窑砖和构件必须精准保证精准的错缝,才能确保8个拱体的弧度是平滑的,不出现端部翘头的情况。工人砌挂完成每一平方厘米,项目技术人员均要运用放线机器人从不同方位对成型后拱体的弧度、角度进行复核校准,一旦发现拱体弧度有偏差,就要立刻调整。”齐玉顺说。

设计师要求要最大程度凸显建筑本身的色彩,必须使用清水混凝土施工方案。清水混凝土是指混凝土拆模后不做任何装饰处理,这就要求预埋件及预留洞口位置必须准确,混凝土浇筑必须一次达到清水效果。但项目部发现景德镇以及周边省市的搅拌站,没有一家有清水混凝土施工经验,他们决定自己来试验配比。为了调配出符合设计要求的清水混凝土,项目部做了28次试验,终于找到了设计方认可的颜色。(来源:景德镇日报)

taoci52.com小编推荐

景德镇国家陶瓷科技城取得四大建设成果


记者从2011中国(景德镇)高技术陶瓷国际论坛了解到,由江西省和科技部共建的景德镇国家陶瓷科技城取得四大成果并获科技部肯定。

一是景德镇市目前已经成为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试点市,景德镇高新区升级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陶瓷产业进入良性发展。2010年,全市陶瓷工业总产值实现160.2亿元,陶瓷出口3.08亿美元。仅景德镇市新升级的国家级高新区就有入园陶瓷企业近70家,年产值超过30亿元,其中包括以远红外陶瓷、功能陶瓷、结构陶瓷、生物陶瓷、电子陶瓷等为系列产品的40多家高技术陶瓷企业。

二是陶瓷科技和教育事业不断发展,高新陶瓷技术成果转化初见成效,高新陶瓷技术和产品开始自成体系。当地积极依托学院、国家日用和建筑陶瓷工程中心,促进真空发射、远红外电热薄膜模块、纳米氧化锆粉体、高性能低膨胀陶瓷和微波介质陶瓷等60多项非金属新材料技术和50多项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转化。高技术陶瓷产品也由原来以压电陶瓷为主扩展到纳米陶瓷、陶瓷粉体、防弹陶瓷、功能陶瓷、远红外陶瓷品种齐全的产品架构,技术陶瓷产业集群正在形成。据统计,2010年景德镇高技术陶瓷企业户数同比增长9.52%,高技术陶瓷产值同比增长48.07%。

三是国家日用及建筑陶瓷工程技术中心建设进展顺利,结出丰硕成果。景德镇以工程技术中心为依托,建设了国家陶瓷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江西)、中国陶瓷知识产权信息中心、全国陶瓷标准化中心和全国陶瓷文献信息中心等4个国家级公共服务平台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四是学院、昌飞公司、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院被授予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在拓展国际合作渠道、创新合作方式、提升合作层次,成为技术先进、人才聚集的国际化研发基地方面成果显著。景德镇共成功举办了七届高技术陶瓷国际论坛,参会海内外专家学者规模已达1000多位,发表宣读论文约300篇,有超过三分之一被美国《工程索引》收录,20多项高技术陶瓷项目落地。

科技部国际合作司参赞徐海在肯定陶瓷科技城建设成果的同时表示,景德镇在世界陶瓷技术和产业发展中有着重要地位和影响,希望能进一步加快国家陶瓷科技城建设,推进产学研结合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不断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景德镇国家陶瓷科技城由国家科技部与江西省人民政府于2004年10月共同启动建设。拟在景德镇建成陶瓷新技术研发基地、陶瓷高新技术产业基地、陶瓷商贸和国际交流中心、国家陶瓷人才培养基地。

千年瓷都景德镇准备复建官窑


竣工两年的昌南大道绵延5公里,几乎全部辟山而建,道路两旁刻意保留的山体斜面,用各种碎瓷制作成了“千年窑火”等造型;几条主干道路的路灯,灯柱全部用陶瓷装裹;甚至连路名都与陶瓷有关:瓷都大道,古窑路……

沿古窑路步行数分钟,就到了古陶瓷博览中心。76岁的刘水德坐在作坊里,一边吸烟,一边观察着游客的动静。如果导游介绍完上一道工序,向他这道工序走来时,他就把烟含在嘴里,拿起一只待加工的半成品瓷器,熟练地“表演”起来。

这是一片明清之际建造的民窑作坊,作坊的瓦片与木桩都失去了本色,一律变成灰色,另一边是展示区,整齐地排列着已经烧制好的花花绿绿的瓷器,给作坊带来鲜艳色彩。“我10岁就开始学做瓷器了,干了56年喽。”刘水德说,他们这些作坊,一方面作为旅游景点展示,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不让老艺人的手艺失传,“现在烧窑都用瓦斯,用电了,但我们的老手艺还是不能丢。”刘水德带了两个徒弟,他手把手地把技艺传授给了他们。

实际上,刘水德及其他老艺人在作坊里“表演”的工序,只有主要的五道:做坯(使器具初步成型)、印坯(使器具内壁光滑)、利坯(使器具外壁顺畅)、刹合坯(为器具内外上釉)和画坯。而在古代,完整的工序多达72道。

见记者眼馋,刘水德让开位置,让记者也来“利坯”。坐下,仿照老师傅的样子,用木棍搅动辘轳,使之快速转动,然后拿来一只碗具,用一把蝴蝶型的刀具沿碗具外壁刮削,辘轳带着碗飞快地转动,刮削下的粉末雪花似的飞扬。很快,这只碗被记者划了个洞,经此一试,记者彻底打消了转行做窑工的念头。

离作坊很近,是窑工们的祖师爷——“风火仙师”的神庙。不过,这位“风火仙师”并非虚构人物。明神宗时期,景德镇受命为皇帝制造殉葬龙缸,但多年未果。32岁的童宾为了反抗暴政,投身窑火。次日,窑工们惊奇地发现,龙缸竟烧成了。从那以后,童宾就成为窑工们膜拜的对象。

刘水德说:“只要干上我们这行,轻易不会转行的,会干到死的那天。”

“复建”官窑,市政府搬迁

彭春文是景德镇市委宣传部新闻出版科的科长,人很忙,电话一个接一个,因为,前一天晚上,景德镇庆祝“千年华诞”的晚会刚刚结束。

北宋年间的1004年,当时叫“新平镇”或“昌南镇”的景德镇,将一些贡品瓷器运到朝廷,瓷器“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皇帝特别喜爱,于是询问瓷器的产地,因为当时的年号为“景德”,于是大臣就回答:“产于景德镇。”景德镇因此得名,并在千年发展史上写下辉煌一笔。

景德镇市瓷局,是全国仅有的两家陶瓷行业行政管理机关(另一家为河南禹州市陶瓷局)。12月20日,瓷局综合科主任段雪灿这样评价千年以来官窑对民窑的促进作用:“由于要上贡,官窑出产的瓷器都是百里挑一,同时,也使得日用陶瓷向艺术化方向发展,最终使景德镇瓷器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至于“瓷局”,其实早在元代就有了。

果真,在“御窑厂”的大型宣传牌上,记录着1278年,元世祖忽必烈设立浮梁(现为景德镇下辖县)瓷局,因此奠定明清两代制瓷工艺的基础。

“御窑厂”遗址就在市中心商业区,离“瓷贸大厦”很近。说是“遗址”,其实走进去,已经看不出一点遗址的影子了,两边全部是大型宣传牌,介绍着官窑的历史,除此之外,就是一些民居和机关。“其实你只要再往里走,能看到一座当时人们办公的场所,这也是地面上唯一的历史遗存物。”景德镇市委宣传部一位负责人说。

据这位负责人说,当时官窑管理极其严格,朝廷时不时派员督陶。有一次,为了整肃纪律,杜绝官窑贡余品的外流,明朝宣德帝朱瞻基将督陶官张善处死,然后将所有的贡余品、次品打碎,并深埋“御窑厂”。这一打碎深埋的举动,固然是为了维护皇权,但也“打出了官窑的至精至美”。

“‘御窑厂’地下有面积达5万平方米的地带,堆积着价值连城的无数古瓷碎片。”原在“御窑厂”办公的市政府整体搬迁至景德镇的新区。现在,国家文物局正在这里开展有计划地发掘,不久,这里将成为“中国陶瓷文化遗产中心”。

历史文化名城要“盘活”

“瓷贸大楼”是景德镇市以销售陶瓷为主的专业市场,肖群英正在与伙伴们打牌,她周围的货架上,陈列着精致的艺术瓷、日用瓷。

“我们景德镇人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制作瓷器———传统嘛,从烧窑、做坯到彩绘,基本上一家人都能包干。”她说,不过现在,会制作瓷器的人家越来越少了,“都集团化了。”不制瓷了,就开始贩瓷。景德镇市直接从事陶瓷行业的从业人员就达10万人,如果把搞经营销售、企业管理的人员也算在内的话,景德镇几乎有三分之二的人在从事陶瓷行业。

但是,景德镇人也有危机感。日本的京瓷陶瓷企业,一年的销售收入相当于江西全省的财政收入,而且,他们占据了工业技术陶瓷的制高点和绝大部分市场。景德镇市瓷局段雪灿为记者提供的资料显示,与国内其他产瓷区相比,工业还处于落后位置,产品花面陈旧,器形单调,成本高,价格和市场占有率低。12月16日,当地的《瓷都晚报》刊发消息,景德镇市专门分管陶瓷工作的副市长历数非法展销、地摊经营以及梭式窑深藏城区的危害,然后,他对在场的人士说,大家对景德镇的艺术瓷关注很多,现在,“请多多关注日用瓷。”

“就我的理解,他是在强调艺术瓷和日用瓷两者需要统筹,”博物馆馆长助理、高级工艺美术师陈军说,日用瓷需要艺术化,艺术瓷也要面向市场,需要产业化。在他看来,只要克服长期形成的工匠作坊心态、官窑做派,抛开“等、靠、要”的落后观念,了解国内外陶瓷发展趋势,艺术瓷和日用瓷都有市场。

一位艺术学院的毕业生,创办了一所“陶艺研修院”,每年慕名前来研修的学生络绎不绝,不但声名日隆,而且收入可观。这件事给景德镇以强烈的启迪和震撼:景德镇的陶瓷教育早已形成系列,其陶瓷学院是全国唯一的陶瓷专业院校,在景德镇,国家级“中国工艺美术师”占了全国的三分之一,达到12位。一个毕业生能办教育,为什么景德镇不能办?于是,景德镇开始做相关产业的文章。如今,从昌南大道进入景德镇,偌大的广告牌就告诉你:景德镇还在建设中国陶瓷博物馆等旅游文化设施。

在馆内的陶瓷艺术研究所内,画工们正在专心致志地进行“釉下彩绘”作业,他们画几笔,就抖一抖笔,以便颜料能浸润到笔尖,画完一幅往往需要3天。多少年来,景德镇就是依靠这种方式,打出了名气。千年瓷都景德镇,因瓷而立,因瓷而名。

中国御窑工艺博物馆在景德镇开馆


中国御窑工艺博物馆20日在中国瓷都景德镇的御窑厂遗址开馆,为公众欣赏古代皇家精品瓷器、了解中国精湛的制瓷技艺及其发展历程提供了一个平台。

景德镇御窑集中了元、明、清三代中国最优秀的工匠和最好的原料,为皇族烧出了当时世界最高水平的瓷器。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只看到御窑瓷器的烧成品,其制作管理过程与深厚的工艺内涵却常被忽视。

为此,景德镇文化部门组织业内高水平企业,探索古代制瓷工艺,根据御窑瓷器特征,印证考古资料与文献史料,经上千次试验,力图再现御窑瓷器的生产工艺,并严格按照这些工艺模拟烧造出一批产品,使普通公众也能欣赏到古代专供皇族的精品瓷器。

中国御窑工艺博物馆馆长向元华说:“馆内展品达150多件,主要模拟明、清时期御窑厂生产的日用瓷器,再现了白鹿尊、青花抱月瓶、百碟瓶一批历史精品。”

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张燕认为,这批展品在逼真度等方面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生产者对古代制瓷工艺各个环节的研究非常深入,遵循这些工艺生产出来的部分产品公之于众,有助于研究人员解决中国陶瓷考古史上的一些疑难问题,为研究中国陶瓷史、科技史、文化艺术史提供了一分宝贵的实物资料。

博物馆还通过文字、图片、多媒体等多种形式,向游人展示制瓷工艺的历史和传承,介绍这些珍品的原料和窑具,工匠成型、彩绘、填色的制瓷过程,以及历代帝王管理窑厂、官员监督工匠制作的历史等。

博物馆位于元、明、清三代专门烧造宫廷用瓷的皇家窑厂遗址之上,这片遗址面积约6万平方米,具有独特的文化考古价值。多年来,文物考古部门进行了多次抢救性发掘,清理了埋藏落选的贡品、遗址等大量官窑标本,修复了数以千计的官窑珍品,有一批被誉为“绝世孤品”的瓷器和文物遗存面世。

景德镇 千年瓷都浴火生


都说景德镇是一张世界性名片,而陶瓷就是这座城市的“金字招牌”。在经济转型过程中,产业受到严峻挑战,效益滑入谷底,整个行业陷入困境。进入新世纪,景德镇市适应全球经济大趋势,开始重新审视陶瓷产业的现状和未来,并迅速调整对策,掀开了陶瓷产业改造的新篇章。

大手笔之一,大力兴建园区,重建生产基地。借国有企业改组改制这一契机,大胆实施“退城进郊、退城进园”战略,于2002年着手建设1.5平方公里的陶瓷工业园,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滚动发展”的思路,打造一个崭新的陶瓷产业基地。两年之后,又开辟了新的基地——总体规划达8.12平方公里的陶瓷科技园,吸引陶瓷企业纷纷入驻。如今,陶瓷工业园已有台达、常青、环球等40余家陶瓷企业落户,陶瓷科技园也有台湾海畅、浙江三雄、潮州东富盈、清华大学新纪元等30多户高技术陶瓷企业相继加盟,集聚效应开始显现。

大手笔之二,瞄准品牌企业,引企拉动引资。随着城市建设的加速推进,城市品位和功能不断完善,陶瓷产业的招商引资有了突破性进展。在外引陶瓷企业入市战略中,该市坚持引进规模大的、科技含量高的、国际上品牌响的企业。几年下来,台资企业台达、海畅、东璟,美资企业常青,日资企业嘉佳以及东富盈、大邦陶瓷等数十家知名陶瓷企业相继来景德镇投资建厂,引进外资4800万美元、内资10.6亿元。他们的加盟,不仅带来了资金,更重要的是带来了新的工艺技术、新的管理理念和新的市场份额。这些项目达产达标后,每年将新增产值14亿元。

大手笔之三,扶持民营陶瓷,帮助其做强做大。景德镇历来有“官民竞市”的传统,有大大小小民营陶瓷企业2400余家,从业人员4.5万人。为尽快把这些小苗培养成大树,市委、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民营陶瓷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和举措,使得环球陶瓷、佳洋陶瓷、鹏飞建陶、南光陶瓷、望龙陶瓷等一批民营陶瓷企业脱颖而出,成为非公经济的龙头企业。今天,民营陶瓷企业的产值已占据该市陶瓷产业的半壁江山,成长为新的主力军。

大手笔之四,占领科技高地,加快创新步伐。在景德镇市的极力争取下,我省第一个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国家日用及建筑陶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该市落地,并依托学院开展陶瓷前沿科学的研究。如今,工程中心研究的部分项目已被列入国家“科技攻关引导项目”,得到国家创新基金的支持,多个成果已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大大提升了产业在国际上的核心竞争力。

“千年瓷都”景德镇的生存困境


在中国,景德镇是个特别的小城市,几乎每个从这里机场出发的旅客,都随身携带了机场能允许的最多数量的随身行李。3月22号,从景德镇出发飞往的北京的一趟航班,空姐额外花了15分钟的时间来重新安排旅客的行李。一位空姐暗暗嘀咕:“明明还有许多座位没卖出去,行李架竟然都满了?!”飞机起飞的时候,所有的空座上都“坐”满了行李,装在里面的,都是瓷器。

景德镇原名昌南,位于江西省西北部。据说,英文“china(陶瓷)”就是由此而来。宋景德元年,宫廷下诏命当地烧制御瓷,并在底款署上“景德年制”,景德镇因此得名。近日,在英国伦敦一家拍卖行中,一个估价并不高的清乾隆粉彩镂空瓷瓶以5160万英镑(约5.5亿人民币)的天价成交,意外创下中国艺术品在全球拍卖的最高价格。陶瓷商务网。一千多年过去了,宋、元、明、清都以不复存在,而这四朝官窑所在地景德镇却因而扬名天下。景德镇曾以自己“千年瓷都”的身份为傲,是中国惟一一座依靠一种产业维系生存十个世纪而没有中断的城市。

然而,文明世界的china,在世界市场的价格却已经是一落千丈。据有关部门统计资料显示,2010年,我国日用瓷单件出口均价为34.62美分,而进口日用瓷单价高达4.90美元,出口价格仅为进口价的1/10。其它的陶瓷品种和其它行业的产品也有类似情况。

景德镇开出租的李师傅,载了一位对瓷器没有什么了解的游客在城里转悠。作为一个老景德镇人,他好心建议到:“千万别去买什么大件艺术瓷。现在的景德镇,水很深啊,普通瓷器蒙你几万块钱那叫一个容易。要对瓷器不懂的话,买点便宜的餐具开开心心回去就行啦!”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李游宇介绍说,中国陶瓷曾经有着无比辉煌的历史。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近百年来,中国陶瓷生产一直停滞不前,传统工艺没有得到有效保护,设计观念落后,中国陶瓷产业始终在低层次徘徊。现在世界上70%的日用瓷是由中国生产的,全世界三分之二的人用的是中国瓷器。但是,一些世界知名博览会上,中国馆的瓷器确是价格最低的。

瓷都的衰落

明清两代,景德镇一直是皇家陶瓷的生产基地,同时也有很发达的日用瓷产业。改革开放以后,陶瓷行业引入了市场机制,国家订单也已被激烈的市场竞争代替,习惯了坐地起价的景德镇人仍然坐等买主,并没有尝试出去接触、了解市场。尤其是在器形方面,由于观念封闭,一直在走模式化的道路,除了模仿之外别无创新,完全和市场需求脱轨。上世纪90年代,连年亏损的几大国营瓷厂不得不改制为股份公司,“化整为零”让景德镇的瓷器产业失去了规模化生产的能力。一夜间,6、7万瓷厂的工人们为了生计成了各自为政的作坊主。拉坯大师王炎生,就亲身经历了这个转变。

76岁的王炎生是家里学拉坯的第五代传人。拉坯,就是拉制出瓷器形体的步骤,也是考验师傅手巧技高的关键一步。王炎生从8岁开始学习拉坯,16岁的时候进入了当时赫赫有名的国营瓷厂——建国瓷厂。1952年,建国瓷厂正式挂名营业,厂址就在明清时期的御窑厂。

“当时在瓷厂工作是一件很自豪的事情。那时瓷厂员工的收入是普通城镇人均收入的两倍。而且我们的瓷器都被当作国家领导人送给外国友人的礼物,”王师傅回想起来还是很自信。瓷厂在90年代后期倒闭,厂里的工人一下子都失业了。王师傅说“很多师傅都转行了,只有不到1/10的人继续做瓷器,大部分人想开小作坊。但是因为规模小,无法正常维持生计,许多小作坊也倒闭了。我们这行做的是手艺,经常不练就生疏,慢慢的也就丢了。”

王炎生是幸运的,瓷厂倒闭以后,他在景德镇“古窑”景区找到了一个工作——展示拉坯工艺。工作很轻松,每天有游客的时候简单表演一下就行,一个月近2千的收入,在这个小城市也算中等水平了。在古窑景区,还有很多像王炎生一样的制瓷大师,现在他们的工作也都是做展示,剩下的时间,这些师傅们聊聊天,晒晒太阳,收入的稳定让他们不需要在费力的靠手艺吃饭了。工艺现在对他们而言更多的是作为一个展示的项目,而非精美瓷器制作过程中一个精益求精的步骤了。

在制瓷中,师徒相传也是一个不变的传统。在欧洲,作坊的瓷匠们都用同一种原料配方,但在成品的造型、颜色的创意上都各自有不同。但在中国,瓷器的外观几乎家家相似,但配方确实保密的,而这个秘密,也只在人数有限的师徒体系中流传。

王炎生的拉坯技术也只有三个传承人,他15岁的孙子,是最小的一个,而小孙子现在也是以学业为重,拉坯技术不能每天都练习。即便如此,王炎生也不愿把手艺外传。她说:“这个是家族手艺,怎么能被其他人随便学走,那我们的技术还有什么奥秘?都传开了就不值钱了。”

小作坊的挣扎

景德镇人以“白如玉、薄如纸、声如磬、明如镜”的景瓷为豪,但如今的景德镇,小作坊产品最是出名。最多的时候,瓷都有4千多小作坊,产品良莠不齐。这些作坊出产的一些大瓶子大盘子,前几年在一些国家的“展销会”经历也很尴尬。这些印着“景德镇制”的大件,在展销会上售出比原价翻了数十甚至几百倍的价格。展销会初期,展商会以高价出售,展销会越往后,同样的产品价格就不断下降最后一落千丈。这样不利于瓷都发展的名声也导致了另一个尴尬——景德镇人出国的护照都难以拿到签证了。

然而小作坊里,还是有一些有理想的年轻人,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开创一片新局面,同时也面临许多困难。江西陶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07级毕业生雷杰就是其中一员。他说:“现在要找一位老师傅学陶瓷制作简直不可能。都是家传的,好多老手艺人也不做了。现在景德镇市场上真的很难找到好的瓷器,跟明清时候比,完全不似当年盛况了。小作坊求生很困难,市场都变成了恶性竞争的关系,大家都是拼低价,而不是比品质。”

对于雷杰的介绍,06级中国美院的毕业生汪豪,也有同样的感受。与很多景德镇的私人作坊一样,汪豪也在城区边上的村子里租了一栋房子做工作室。每个月1千多的房租,还有生活开支和工具原料,每个月的收入也刚刚能饱腹。汪豪说:“现在学校里教的陶艺,只能学到一些基本的步骤,几乎不可能让你从头到尾完整的体验制作工艺,也就无法体会制作工艺背后一些因为操作的细微差别造成的神奇差异。”

汪豪说,现在的人讲求实用性,学校里教授的也只是手艺,而对于陶瓷文化的体会少之有少。“陶瓷,手工制作的东西都是有灵魂的,必须去体会和实践,不是一种快文化。”

对于在学院的学生来说,创意,是他们理解的年轻一代的招牌。今年大四的陶瓷学院雕塑系学生高灵,现在也算一个年轻创业者了。和很多陶院的学生一样,高灵也在学校附近租下了一小栋村子里的居民房,作为自己的陶瓷作坊。每个周六,景德镇都会有一个创意集市,很多年轻人带着他们自己设计制作的陶瓷来“赶集”,一些厂商也借此机会寻猎一些好产品。高灵最近接到的是一个杭州的香薰公司的订单,制作香薰的瓶子。800个瓶子,对于学生来说,也是一个不小的单子了。他自信的告诉我们:“我的一个师兄做的挺好,一年挣了几十万呢。”而对于技艺的精良与否,他这么说:“我们自然不能和那些老艺人比,但我们有的是他们没有的创意,我们做有个性的东西,这是我们的市场。”

千年瓷都景德镇何日再现辉煌?


中国著名瓷都江西景德镇有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其精妙绝伦的陶瓷自古闻名中外。而今,景德镇的陶瓷发展状况如何?记者近日到该地采访,感触不浅。

目前,景德镇除少数大陶瓷企业有一定的规模和品牌影响力外,许多企业资产规模普遍偏小,效益规模不够;一些陶瓷品牌虽然市场铺得大,但占有率不高,知名度不大,被戏称为“家门口的状元”——在本省本地颇具知名度,但放在中国甚至全球的大背景下就鲜为人知了。

景德镇历史上以艺术瓷、陈设瓷为主,一件高档艺术瓷价钱很高,可是艺术瓷的创作需要深厚的艺术功底,耗时良久、产量稀少。产业要做大做强,不仅需要将艺术瓷、陈设瓷的传统特色发扬光大,更迫切需要大力发展与大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日用瓷和建材陶瓷。

在日前举行的第三届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媒体见面会上,景德镇市市委书记许爱民告诉记者:落后是不争的事实。

景德镇人不得不接受这样一个现实:千年瓷都并没有为当地带来与其名气相称的经济效益。目前,景德镇的地方经济支柱已经让位给以昌河、华意为代表的机电工业企业了。

景德镇市的有关资料分析显示,与中国其他陶瓷产区相比,业现已全面落后,发展势头不及广东潮州,总量规模仅相当于江苏宜兴的一半,产业特色不及湖南醴陵,陶瓷产品出口意识不及河北唐山,建筑卫生陶瓷不及广东佛山、山东淄博,优化产业集群思路不及福建德化。全市陶瓷年产值长期徘徊在十亿元人民币以下,而在广东南海,仅新中源建筑陶瓷厂一年的产值就达到了二十六亿元。

景德镇虽然有部分企业的陶瓷产品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但大多数企业的产品仍属于中低档产品,外观质量差,花色品种和器型格调单一。景德镇长期只有产地的概念,而没有形成产业的名牌效应,极大制约了日用陶瓷产业的健康发展。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景德镇制瓷基本上由国营瓷厂一统天下。改革开放以后,景德镇的陶瓷产业进入混乱的状态,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十大瓷厂”风光不再,成千上万家技术含量低下的小作坊诞生。私营业主在经营过程中往往唯利是图,粗放式的经营与管理对“景德镇”的品牌形象是一种严重破坏。景德镇瓷业衰落最直接的表现就是营销方式的落后,有很多陶瓷私营业主热衷于“展销”,而说白了,这种展销就是地摊式销售。

目前,为了重振雄风,景德镇市提出了打造“景德镇”大品牌的概念。一九九九年,国家商标局正式签发了协会申请注册的“景德镇”牌商标。近年来,该市采取多种举措发展陶瓷业,吸引海内外资金投资景德镇,扩大在海内外的影响力。业内人士希望,有过辉煌历史的千年瓷都江西景德镇,能尽快重振昔日的辉煌。

景德镇:“博物馆+”让博物馆活起来


2019年5月18日是第43个国际博物馆日。当天,我市6家国有博物馆、12家民办博物馆和1家行业博物馆,紧紧围绕“作为文化中枢的博物馆:传统的未来”活动主题,一改以往的主场模式,活动百花齐放,充分发挥博物馆在文化传承中的“中枢”作用,以观众为中心,以社会为导向,广泛服务于社会,提高群众对博物馆重要性的认识,营造全市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博物馆热”正在成为社会文化的新时尚;“博物馆+”正在成为社会发展的新引擎;博物馆正在为文明交流互鉴提供新空间。

管理层面的重视

5月17日,记者采访了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旅游局文物科科长占兴华。他告诉记者,从这些年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旅游局对博物馆的管理来看,从数量到质量上的要求越来越严。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作为文化中枢的博物馆:传统的未来”,对此,占兴华给出了自己的理解。他认为,要辩证地看待传统和未来,优秀的传统文化要发扬,但博物馆要活起来,也要与时俱进,要将科技融入博物馆的未来发展中,使传统焕发新的生命力。在占兴华看来,博物馆的未来发展会越来越好,“博物馆热”和“博物馆+”可以使博物馆得到延伸发展,衍生出新的文博产品。

形式多样的展览

5月18日,记者在我市各大博物馆采访时,真实地感受到这座城市在国际博物馆日的丰富活动,更感受到博物馆对于这座城市不可或缺的意义。国际博物馆日当天,我市举办国有博物馆展览7项,非国有博物馆展览5项,国有博物馆开展社教活动7项,非国有博物馆宣传活动10余项。

如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的“文化遗产图片展”、景德镇民窑博物馆的“景德镇民窑制瓷宣传展”和浮梁县博物馆的“博物馆进部队——文物保护图片展”。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精选出近170幅反映民国时期制瓷资源、制瓷技艺、瓷业建筑和解放后计划经济时期陶瓷发展、城市风貌的老照片进行集中展示,目的是弘扬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彰显瓷都工匠精神,为中华文化走出去贡献“景德镇力量”,同时配以免费定时讲解,为公众系统梳理了景德镇悠久的陶瓷文化历史。景德镇御窑博物馆和景德镇民俗博物馆联合外展“启明气象——景德镇御窑出土洪武官窑瓷器特展”,本次展览从珍贵的文物中挑选出92件洪武官窑瓷器精品,通过此次展览向参观者展示明代洪武官窑的辉煌成就。同时,民俗博物馆提供的系列窑具、古代传统制瓷用具等也在展览中展出,并现场展示了包括传统手工成型工艺、陶瓷绘画工艺的景德镇传统手工制瓷技艺,让观众参与体验,通过文物静态陈列与技艺动态展示结合,让观众直观地了解传统制瓷工艺,感受陶瓷文化的魅力。

博物馆的创新

景德镇厚森青花瓷博物馆举办了“开拓与探索——文化青年创业展”,旨在通过讲述文化及相关领域青年创业的故事,探求文化及相关领域创业的方法与思路。景德镇十大瓷厂博物馆和景德镇景东艺术陶瓷珍品博物馆于博物馆日,举办以“当代文创产品展览”“景东文化创新产品展览”为主题的展览,将陶瓷历史与现代艺术创新相结合,通过当代创新型文创产品,让观者在特色各异的展品中感受传统与创新。我市各博物馆围绕活动日主题,发挥各馆的特色和优势,积极布置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展览,搭建博物馆公众展示、普及文化的平台。

通过“5·18国际博物馆日”各项活动的开展,充分发挥博物馆作为社区、社群、社会活跃参与者的角色定位,倡导博物馆以高质量的文化供给,让公众了解和熟知博物馆,增进了公众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博物馆将以“彰显人文、荟萃艺术、城市窗口、文化地标”为己任,充分讲好瓷都故事、传播好瓷都声音、诠释好瓷都特色,充分发挥文化中枢的作用。

千年瓷都景德镇:加速跑向浙江怀抱


1996年,景德镇市最大的民营建筑陶瓷生产企业“鹏飞建陶”副总经理欧阳琦还在武汉念书,父亲从景德镇送他到武汉花了12个小时,把瓷器送到武汉正好也是12个小时。现在,武汉与景德镇通了高速公路,6个多小时就能往返两地。

杭千高速的省外终点——景德镇早已作好了迎接杭州人的准备。景德镇市交通局局长金宜鹄说,杭新景高速公路在江西境内景婺常路段的106公里,肯定将在明年10月份建成通车。

一片瓷瓦省下一毛五分钱

鹏飞建陶生产的瓷器50%销往浙江。杭新景高速对欧阳琦来说,相当于50%的产量提高了一倍的物流速度,每片售价2.8元的瓷瓦还能省下0.15元的运费。

欧阳琦算了一笔账:他把瓷瓦送到临安,现在走景德镇—祁门—黄山—临安,一路上基本与都是省道。晚上8点出发,第二天早上6点才到;如果走今后的杭新景高速,只要3个小时左右,来回时间只要一天。

同时,高速公路的安全系数比省道更高。

现在运送瓷瓦到临安的价格为160元/吨。欧阳琦预计,到时候至少可以省下60元/吨。每吨货共有约400片瓷瓦,平均下来每片大约能节省运输成本0.15元。

浙江帮了景德镇的大忙

古时候,景德镇的瓷器外运主要靠城边的昌江。最近几十年来,昌江水位明显下降,江上也没船了,瓷器外运只能想其他办法。

景德镇有火车站有飞机场,但在欧阳琦看来,这两种渠道都不是运送瓷器的好办法。“景德镇的火车站只是个过路站,没有始发车,铁路建设年代久远,时速比较慢;而飞机运输不仅成本太高,而且航线也有限。”

因此,公路运输是景德镇瓷器外运的主要手段。浙赣间高速的落成,可以说帮了景德镇乃至江西的大忙。

千年瓷都加速跑向浙江

从杭州到景德镇最常走的有三条路线:杭州-黄山-祁门-景德镇,杭州-黄山-婺源-景德镇,还有从杭州绕杭金衢高速走杭州-金华-衢州-婺源-景德镇。记者走的是杭州-黄山-婺源-景德镇路线,路上花了7个多小时,走其他两条也都得花掉6小时左右。

以后,杭州到景德镇就可以走杭州-建德-开化-婺源-景德镇。这将是从杭州到景德镇最近的一条路。全程估计在3.5到4小时之间。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千年瓷都景德镇御窑博物馆建设成果综述》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千年瓷都景德镇御窑博物馆建设成果综述》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景德镇古代瓷器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