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好觚 豪饮善战的女将

声名显赫的王妃

妇好,是商朝第二十三代王武丁的王妃,她生前曾是一名能征善战,参与国家大事,主持祭礼,为商王朝开疆辟土,立下汗马功劳的人物,地位显赫一时。

唯一未被盗掘的大墓

妇好墓是目前唯一未被盗掘的商王室成员墓葬,墓中出土了铜器、玉石器、象牙器等近两千件随葬品。其中铜器468件,更有105件铜礼器上铭刻“妇好”或“好”字,是目前唯一能与甲骨文相印证而确定其年代与身份的商王室墓葬。所出铜器大多可作为断代标准器物,具有极高的研究和收藏价值。

礼器组合

觚,是一种饮酒器,盛行于商代,其基本形制为长筒状身,大喇叭形口,斜坡状高圈足。据专家考证,饮酒时如需温酒而饮则用爵,不需温酒而饮则用觚,所以觚、爵常配对而出,成为当时礼器组合形式的核心。

妇好墓出土如此众多的酒器,足见商代饮酒之风的盛行。

妇好觚(商代)M.TAocI52.COm

通高25.6厘米

1976年河南省安阳妇好墓出土

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

taoci52.com延伸阅读

瓷器(花觚)欣赏及鉴别


花觚这一瓷器品种产生于清初,主要盛行于顺治、康熙、乾隆时期。随着瓷器从乾隆后期及嘉庆开始衰退,这一品种已渐消失。我们欣赏不同时期得花觚时,可领略到不同时期的艺术风格,造型的变化,在欣赏它的艺术美感的同时,从色彩、胎釉、造型、胎体去辨别不同时期的品种,增强鉴别真伪得能力。

顺治时期(1644-1661)

顺治 青花山水人物图花觚

顺治瓷器处于明末清初的过渡阶段,其造型,胎釉,纹饰都具有鲜明的过渡特性,造型古朴,顺治花觚其次的釉质青白;器物口沿施酱黄黄釉,深浅不一,黄釉口是顺治时期的重要特征,花觚所绘内容大都以"山石花鸟"为主,青花料在这一时期已采用浙江料,圈足足根由明代的斜削变为滚圆的泥鳅背装。

官窑瓷都是青花款,为"大清顺治年制""顺治年制"双行楷书款,民窑则多写干支年款,玉堂佳器等古语款。产量也不小,故现存数量相对较多,在图案装饰布局上另一个主要特征是在器下部多绘有芭蕉叶图案,在器型上口沿外敞角度同其它同时代同类品种相比较小,器中部未有明显突出部分,整体性较强,器高在20cm-44.5cm之间。

康熙时期(1662-1722)

康熙 青花五彩人物图花觚

这一时期德花觚品种在当时也是较常见德品种之一,造型古拙,凝重质朴。瓷土精细,瓷质坚密,胎体厚重,为清代各朝比重最大,釉面光洁细腻,胎釉结合紧密,有紧披光亮感。康熙瓷器器口施加含粉的白釉以及器里釉色与器物釉面基本保持一致是这一时期的重要特征。青花用料以青翠的"翠毛兰"为代表。五彩以红、黄、紫、绿、蓝、黑等,很少用青花,这一时期的花觚所绘图案大多为山水、人物。口沿敞口角度加大近90゜,口沿及底沿部多有装饰纹带,或双蓝圈,器中部明显隆起把所绘内容分为上、中、下三个部分。

雍正时期(1723-1735)

雍正时期为清代盛世,瓷器生产达到了历史水平,器型风格轻巧俊秀,玲珑妩媚,但象花觚类器型较少见。

乾隆时期(1736-1795)

乾隆 釉下三彩花觚

这一时期青花已用两广料,色调稳定,沉着,浑厚,花觚外型与康熙花觚正相反,口沿敞口角度减小,中部隆起加大,底部外敞角度加大,整个器型显得匀称稳重,中部有隆起装饰线,"轧道工艺"又称"钯花""锦上添"。这一时期得瓷胎总体上"坚不及康熙,细不及雍正",瓷器造型规范,胎釉精细,绘画秀丽,质量上乘,但艺术格调不如前两朝,已呈现衰退的趋势。

清代乾隆掐丝珐琅花觚鉴藏


清代乾隆掐丝珐琅花觚

花觚始于元代,主要流行于明嘉靖、万历至清乾隆这一段时期。早期的花觚除了陈设用之外,民间多用于插花,布置厅堂。笔者收藏的这对清代乾隆年间的掐丝珐琅花觚,便是在一个古镇的大户人家厅堂里觅得的。这对花觚色彩艳丽、工艺精湛,茶余饭后本人经常拿出来把玩。

这对花觚是传统的铜胎掐丝珐琅器,高29.8厘米、口径14.6厘米、底径9.2厘米。上面是喇叭口,中间是鼓腹,下部是圈足,器型古朴典雅。器身上是一些布局规整的花草纹。虽然花草纹饰繁密,但层次分明,色彩艳丽,极尽皇家富贵奢华之美。显得非常华丽、大气。而且无论是胎质、釉色,还是品相,都接近完美,让我爱不释手。

后来,经业内专家鉴定,确认这对花觚出自清代乾隆年间,收藏价值很高,升值空间良好。

据专家介绍,花觚的造型隽秀,端庄大方,线条变化十分丰富。常见的有五彩花觚和青花花觚两种。装饰题材有人物故事、民间传说、缠枝花卉或是花鸟等。早期的花觚人们通常把它描述为“尊”,它是仿青铜器造型的一种陈设用瓷。随着瓷器烧造技术的不断提高,瓷器的造型更加丰富,很多陈设用瓷开始有了一定的实用功能。文/陈斐华

清代青花花觚到底要多少钱


一个清代青花花觚到底要多少钱,大家为了这个花觚的价格可算是争论不休。

这是一种仿青铜器造型的陈设瓷器,藏主认为是清代的,高30cm,直径11cm,瓶身有山水花鸟图示。瓷质坚密,胎体厚重,藏主收藏了七八年当时是和别人换的,自己认为要6万元人名币。

不过有人认为这不是什么名贵的瓷器,不超过2万。又有人觉得超过2万,甚至要3-5万,因为这个花觚寓意很好,是富贵的意思。觚身上有白头翁,整体的形制和晚清的形制是符合的,十分漂亮。而且花觚是我国很奇特的器型,这也是一段历史的见证。

本以为不高于两万的价格已经很低了,没想到有一位认为只要5000-8000。虽然说花觚的寓意很好,但是显得十分单调,觚下面的漆有有些磨损了,顶部也不是很完美,有些凹凸不平。藏主忍不住打趣:你怕是太过喜欢我的花觚才故意挑刺的吧。

一位识货的藏友一口咬定这个花觚一定在1.5万左右。在之前他就买了差不多的花觚,青花花觚的市场也正是1.5万元。

这位藏友开始仔细地分析了,花觚底下有一个成化年制,是寄托款。成化年制从康熙的时候就有了,后来到雍正乾隆,历朝都有。刚才认为的底部磨损其实也并不是这样的。底下的污状其实是叫褐斑,是一种专门的装饰工艺。用一种类似紫金土这样的料涂上,现在就看起来就呈褐色,加上白釉青花就是三种颜色了,看起来不那么单调。这个风格是康熙当时流行的一种仿官釉,它是继承前朝的传统。

不过为什么之前说花觚是我国瓷器中最奇特的器型?

在明代的时候花觚主要是呈三段式,上面是喇叭口,中间的觚腹,下部是凤尾。这样的花觚被称为我国古代装饰类陶瓷中的伟大创造。

随着瓷器的烧造手段不断提高,烧制的造型越来越丰富,花觚就是仿青铜器樽的瓷器器型。和青铜材质的不同并没有难到制瓷工匠,反而利用瓷器可以添材施釉的特点烧制出来了五彩和青花这两种最有代表的花觚种类。奇特的花觚造型加上繁密的色彩纹饰,不仅将布置厅堂的装饰的用途发挥无疑,还可以作为插花等功能。成对的花觚和烛台放置香炉两侧,端庄大方。陈设和使用的并存,被人们推崇,到现在的市场上也有不错的位置。所以才有了这样的称谓。

耐人寻味的唐窑青花缠枝莲纹花觚


清乾隆青花缠枝莲纹花觚(一对)

西藏博物馆作为综合性一级博物馆,林林总总馆藏有近6万件套藏品;其中史前文物数量众多,展示了西藏地区远古历史文化;历史文物精彩纷呈,展示了藏民族光辉历史和灿烂文明以及与祖国不可分割的历史事实;民族文物特色鲜明,展示了藏民族悠久的民俗文化。

博物馆担负着引领风尚、传承文明、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促进稳定的重要职责。随着免费开放工作的不断深入,公众对文化需求的不断提 升,如何将博物馆职能外延,究竟博物馆镇馆之宝当属何物的问题困扰着我们。从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研究价值入手,众多藏品均可称之为镇馆之宝。鬼斧神工的 竹、角、牙雕制品,美轮美奂的瓷器精品,惟妙惟肖的玉雕制品,雍容华贵的服饰,珠光宝气的饰品,端庄秀丽的造像,精美绝伦的绘画唐卡等等,皆可鉴选出镇馆 之宝。这里向大家推出的是五供之一的一对青花花觚。不仅因其级别高、品相佳,而且因其背后深藏的故事之神秘。

乾隆时期,由于政治局势稳定,社会经济得到飞速发展,文化空前繁荣,瓷器制作水平也处于历史上的巅峰。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官窑瓷器生产所取得的高度成就,与这三朝皇帝对瓷器生产的关心和对瓷器的喜好有密切关系。尤其是督陶官制度的建立,更是有效地确保了该时期大量精美旷世之作层出不穷。其中康熙时期江西巡抚郎廷极督造的“郎窑”、雍正时期内务府总管年希尧督造的“年窑”和乾隆时期内务府员外郎唐英督造的“唐窑”广为人们所熟知。这一对乾隆 青花缠枝莲纹花觚,根据其腹部开光中的题款可以得知,它就是由唐英所监造的“唐窑”产品,系乾隆五年唐英为北京东直门外坝北长店村二道街东口观音大士殿所 特制的五供之一(五供即一个香炉、两个烛台、两个花觚或花瓶)。据史料记载,唐英在雍正、乾隆时期前后20多年的时间里监督管理景德镇御窑厂,毕生致力于 制瓷工艺的研究,取得了巨大成就,他所督造的瓷器也因此被称为“唐窑”。这对花觚形体高大精美,青花纹饰秀丽流畅,表现出乾隆时期高超的制瓷技艺,是“唐 窑”中的珍品。故宫藏有一件,成对珍藏实属难得少有。这对精品之作是为北京一寺院观音大士殿特制,现因何缘由藏于西藏博物馆?五供中其余如今又藏于何处? 花觚背后的故事耐人寻味。

康熙青花辛夷寿石图花觚赏析


这件藏品是我今年在香港苏富比拍卖会购得,为原纽约戴润斋旧藏。这件花觚的造型是从上古青铜器觚而来,撇喇叭口,微鼓腹,下承撇足,胎骨坚致雪白,通体内外施光洁明润的白釉,外壁上近足胫处绘一丛芝兰寿石,石丛中伸出一株枝干遒劲的玉兰树,树上生出朵朵婀娜洁白的玉兰花,留白的花朵映衬在青花晕染的底色上,营造出仿如月色迷茫中花儿摇曳生姿的气氛,充满了浪漫迷人的艺术气质。青花发色明快淡雅,渲染得层次分明,犹如水墨淋漓的画卷,充分表现出了康熙青花的特点。

明末清初,江南地区的文人雅士们掀起了一种生活艺术化的风潮,这件青花花觚,就是一件这个风尚中的代表性作品。选用了清雅高贵的玉兰花作为主题,再渲染出月下花影的气氛,更加突出了清远益香、宁馨动人的艺术氛围,使这件青花瓷器成为了纯粹的艺术品,真是低调而华贵,品位高雅,耐人寻味。

康熙时期使用的青花料是浙料,特点是呈色清新明快,青翠宜人,可以进行渲染而得到层次分明的效果,素有“墨分五色”的美誉,即渲染的浓淡能分出五个色阶,大大增强了青花的表现力,受到后人的特殊赞美。这件花觚上素白的玉兰花以水墨般淋漓的青蓝色为底子,仿造云影月色,反衬得花朵更加雪白无瑕。富有高雅的文人趣味,可算是康熙民窑青花中的罕见精品,耐人寻味。

清康熙青花指日高升图花觚


花觚,在赵汝珍《古玩指南》中描述如下:“觚,酒器也,容三升。旧说为八角形,今之所见者,则为圆形,或四方形者,与壶之状相反,腹部最小,底大于腹,口又大于底,均敞口,今人多作插花之用,故群称为花觚。”安康市博物馆收藏有一件清康熙青花指日高升图花觚(图1),青花发色纯正,釉质肥润,胎质细密,寓意吉祥,吸引不少参观者驻足欣赏。

此器高22、口径17、底径12.5厘米;呈喇叭口,长腹内收,胫外撇,内壁施白釉,玉璧底足,糙面露胎。瓷绘纹饰是这件器物一大亮点。其纹饰为三段式布局。其中,颈部饰郊野景致,在树木、芭蕉(图2)、花草间,主体绘一头戴乌纱帽、身穿官袍、一手拿笏板置于胸间的古代官人,两个伺童一前一后。一伺童高举扇伞,为前面官人遮阳,另一伺童右手高举指向空中的太阳(图3),寓意“指日高升”。“指日高升”指很快就可升官,旧时官场预祝之词。腹中部饰一周缠枝连纹。胫部饰一周花草蝴蝶纹。

该器青花发色纯正,呈青花五色,胎质呈糯米胎,具有康熙青花瓷典型特征。康熙早期青花使用浙料,呈色灰蓝,个别发色较灰暗,与顺治青花特点相近。中期青花使用云南省的“珠明料”,这种青花色料提炼精纯,呈色鲜蓝青翠,明净艳丽,清朗不浑,艳而不俗,有的呈宝石蓝色,鲜蓝而不火气,与明嘉靖青花蓝中泛紫的特征有很大的区别。康熙青花有五个层次的色阶,有“头浓、正浓、二浓、正淡、影淡”之分。这也是康熙青花备受世人推崇的重要原因之一。

青花缠枝莲纹花觚鉴藏


清乾隆青花缠枝莲纹花觚(一对)

西藏博物馆作为综合性一级博物馆,林林总总馆藏有近6万件套藏品;其中史前文物数量众多,展示了西藏地区远古历史文化;历史文物精彩纷呈,展示了藏民族光辉历史和灿烂文明以及与祖国不可分割的历史事实;民族文物特色鲜明,展示了藏民族悠久的民俗文化。

博物馆担负着引领风尚、传承文明、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促进稳定的重要职责。随着免费开放工作的不断深入,公众对文化需求的不断提升,如何将博物馆职能外延,究竟博物馆镇馆之宝当属何物的问题困扰着我们。从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研究价值入手,众多藏品均可称之为镇馆之宝。鬼斧神工的竹、角、牙雕制品,美轮美奂的瓷器精品,惟妙惟肖的玉雕制品,雍容华贵的服饰,珠光宝气的饰品,端庄秀丽的造像,精美绝伦的绘画唐卡等等,皆可鉴选出镇馆之宝。这里向大家推出的是五供之一的一对青花花觚。不仅因其级别高、品相佳,而且因其背后深藏的故事之神秘。

乾隆时期,由于政治局势稳定,社会经济得到飞速发展,文化空前繁荣,瓷器制作水平也处于历史上的巅峰。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官窑瓷器生产所取得的高度成就,与这三朝皇帝对瓷器生产的关心和对 瓷器的喜好有密切关系。尤其是督陶官制度的建立,更是有效地确保了该时期大量精美旷世之作层出不穷。其中康熙时期江西巡抚郎廷极督造的“郎窑”、雍正时期 内务府总管年希尧督造的“年窑”和乾隆时期内务府员外郎唐英督造的“唐窑”广为人们所熟知。这一对乾隆青花缠枝莲纹花觚,根据其腹部开光中的题款可以得 知,它就是由唐英所监造的“唐窑”产品,系乾隆五年唐英为北京东直门外坝北长店村二道街东口观音大士殿所特制的五供之一(五供即一个香炉、两个烛台、两个花觚或花瓶)。据史料记载,唐英在雍正、乾隆时期前后20多年的时间里监督管理景德镇御窑厂,毕生致力于制瓷工艺的研究,取得了巨大成就,他所督造的瓷器也因此被称为“唐窑”。这对花觚形体高大精美,青花纹饰秀丽流畅,表现出乾隆时期高超的制瓷技艺,是“唐窑”中的珍品。故宫藏有一件,成对珍藏实属难得少有。这对精品之作是为北京一寺院观音大士殿特制,现因何缘由藏于西藏博物馆?五供中其余如今又藏于何处?花觚背后的故事耐人寻味!

好的古陶器 出在黄河流域


马家窑文化舞蹈纹彩陶盆(资料图片)

马未都说收藏《陶瓷篇》

烧陶的温度要有控制。历史上的烧陶,一般情况下都会低于1000℃,瓷器一般要烧到1200℃以上。所以说,一开始温度也限制了瓷器的产生。

黄河贯穿9个省,我们都称之为母亲河。陶器主要的发现地域,大多数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也有,但与黄河流域相比较,陶器数量要少,而且烧的温度也略低。所以今天我们如果把陶器拿出来单独地看,黄河流域烧造的是最好的陶器。

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都是黄河流域沿岸的文化;沿着长江流域的,主要是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仰韶文化,有一个“人面鱼纹盆”,非常有名。马家窑文化,著名的是“小口尖底瓶”。小口尖底瓶是一个提水的工具,它做得非常聪明,是尖底,为的是一旦进入水中,尖底瓶就会立刻翻个儿,水从它的口中流入;而当它装满水的时候,就立刻正起来了,这就是它的功能。五千年前的古人,已经开始用这么漂亮的东西来提水了。

产生陶器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因为中华民族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民族,是农耕民族。农耕民族的意识影响了我们生活的很多方面。因为我们是一个以种地为生的民族,以农业为主的都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我自己供自己吃穿,我们的贸易能力相对来说比游牧民族弱。首先弱在意识上。这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一个典型特征。而游牧民族是通过易货生存,通过交换取得他们不生产的东西。

农耕民族是定居的民族,需要大量生产用具。但生产时不考虑游牧民族需要抗震动的物品。比如游牧民族愿意使用是金属器、皮制器、木制器等等,都是不容易磕碎的,因为他们生活在行动当中。定居民族可就不在乎这个,分量重一点儿也没关系,易碎的话,小心一点儿就可以了。

农耕民族的思维定式就是重农轻商,我们几千年的文明都是重农轻商。所以在农业发达的时期,国家非常强盛;而当我们进入一个贸易社会,或者说经济社会的时候,弱点就显现出来了。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