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国礼精品紫砂壶10日亮相

“2007中国东盟博览会”秘书处定制的11件紫砂精品壶10月10日下午在宜兴范家壶庄首次亮相,这批国礼紫砂将于10月28日由中国方面分别馈赠给出席东盟博览会的11个国家的领导人。在此之前,宜兴范家壶庄陶瓷艺术品公司在广西与东盟博览会秘书处签约精品紫砂壶。参加此次盛会的各国政要将获得他们组织生产的精品紫砂壶。

由高级工艺师范伟群设计制作的这一组紫砂精品壶,分别以和平、团结、平等、合作、和谐、共享等主题思想命题,在泥色的选配、造型的变化、装饰的把握等方面均保持了传统紫砂的韵味,又突出了东盟博览会倡导的“和谐团结、平等共进”的主题精神,极具视觉美感和文化内涵,得到东盟博览会秘书处高度肯定和赞扬。据悉,由温家宝总理倡议、中国和东盟各国经贸主管部门及东盟秘书处共同主办的东盟博览会以中国和东盟自由贸易区合作为主题,现已成为企业开拓东盟市场的有效平台。同时,也成为中国与东盟建立对话关系的重要载体。

扩展阅读

陶瓷文化:宜兴紫砂壶的别称


顾景舟大师作品【汉云壶】。

壶以砂者为上,盖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供春最贵,第形不雅,亦无差小者,时大彬所制又太小,若得受水半升,而形制古洁者,取以注茶,更为适用。这是晚明文震亨《长物志》中对壶的评价,文中所指的壶,即我们今天习惯上所称的紫砂壶,或称宜兴壶。前者是根据材料称呼,后者则是根据地名来称呼。

五百年来,紫砂壶的称呼,并没有统一的名称。不同的称呼,散见于各种史料中,俯拾即得,列举如下:

【瓯注】往时龚春茶壶,近日时大彬所制,大为时人宝惜。盖皆以粗砂制之。正取砂无土气耳。随手造作,颇极精工。《茶疏》明许次纾著。

【宜兴罐、砂罐】宜兴罐,以龚春为上,时大彬次之,陈用卿又次之。锡注,以王元吉为上,归懋德次之。夫砂罐,砂也;锡注,锡也。器方脱手,而一罐一注价五六金,则是砂与锡与价,其轻重正相等焉,岂非怪事!《陶庵梦亿》明张岱著,卷二砂罐锡注。

【荆溪壶】茶疏煮,速如风雨。导至一室,明窗净几,荆溪壶、成宣窑磁瓯十余种,皆精绝《陶庵梦亿》明张岱著,卷三闵老子茶

【时大彬罍】自余来阳羡,有客示以时大彬罍,甚小,而其价甚贵,余心恶之,曰:必击碎之为快。而所谓时大彬事,必屏诸四夷为快。《明文海》书时大彬事。

【瓦瓶】近日小技著名者尤多,然皆吴人。瓦瓶如龚春、时大彬,价至二三千钱。龚春尤称难得,黄质而腻,光华若玉。《袁中郎随笔》杂著卷时尚。

【宜壶】宜壶作者推龚春,同时高手时大彬。碧山银搓濮谦竹,世间一艺俱通神。《赠高侍读澹人以宜壶二器并系以诗》陈维崧,《美术丛书》初集第三辑《阳羡名陶录》黄宾虹、邓实编,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

【阳羡茗壶】明人周高起著《阳羡茗壶系》一书。是目前已知的最早一本关于宜兴紫砂壶的专著。书中对紫砂壶的创始、源流、名家、派别等进行了论述。《檀几丛书》二集卷四十六,清王晫张潮编纂。

【茗注】茗注莫妙于砂壶,砂壶之精者,又莫过于阳羡,是人而知之矣。《闲情偶寄》卷十一清李渔

【宜兴泥壶】近日一技之长,如雕竹则濮仲谦,螺甸则姜千里,嘉兴铜炉则张鸣岐,宜兴泥壶则时大彬《池北偶谈》卷十七清王士祯撰。

【瓦壶】近日小技著名者尤多,皆吴人。瓦壶如龚春、时大彬,价至二、三千钱。铜炉称胡四,扇面称何得之,锡器称赵良壁,好事家争购之。然其器实精良,非他工所及,其得名不虚也。《居易录》卷二十四清王士祯。

【宜兴砂壶】宜兴砂壶以时大彬制者为佳《履园丛话》卷十二艺能清钱泳辑。

【宜兴茗壶】尝谓友人钱小谢曰:宜兴茗壶不能刻山水,虽摹古人画本亦不佳。数语真得此中甘苦者。《墨林今话》卷十六清蒋宝龄。

【宜兴茶壶】台湾郡人茗皆自煮,必先以手嗅其香,最重供春小壶。供春者,吴颐山婢名,制宜兴茶壶者,或作龚春,误,一具用之数十年,则值金一笏。《台阳百咏注》清周澍。

【宜兴沙壶】宜兴沙壶创于吴氏之仆日供春者,及久而有名,人称龚春,其弟子所制更工,声闻益广,京口谈长益允谦为作传。《五石瓢》清刘銮。

【宜兴砂注】壶以宜兴砂注为最,锡次之《五石瓢》清刘銮

【阳羡磁壶】自明季始盛,上者至与金玉等价。百余年来,名辈既尽,时工所制,率粗俗不雅,或涂以丹黄,无一可入清玩者。《桃溪客语》卷三吴骞。

【紫沙宜兴壶】俄而长须奴提一紫沙宜兴壶置几上。客窃笑其遽易粗品。《野语》清费南辉编。

以上所述,不同的称呼,均指的是宜兴紫砂壶,但有些史料中所出现的罐、罂、瓶,指的就不是紫砂壶了,而是指用紫砂陶材料做的用来存放茶叶的器皿了。

【紫砂新罐】虎丘春茗妙烘蒸,七碗何愁不上升。春箬旧封题谷雨,紫砂新罐买宜兴《某伯子惠虎丘茗谢之》徐渭该诗中的紫砂新罐,即是用来贮存茶叶的。

【罂】藏茶,茶宜箬叶而畏香药。喜温燥而忌冷湿。故收藏之家,先于清明时收买箬叶,拣其最青者,予焙极燥,以竹丝编之。每四片编为一块听用。又买宜兴新坚大罂,可容茶十斤以上者。《茶说》明屠隆撰。

【茶瓶】瓶或杭州或宜兴所出,宽大而厚实者贮芽茶乃久久如新,而不减香气。《茶经》明张谦德撰。

紫砂壶精品,调砂装饰


历史上有许多好的调砂泥,不同时期不同历史年代,有不同的代表性泥色和调砂特色,这就给收藏者和紫砂鉴赏家们提供了历史作品鉴赏的佐证。一件上好的紫砂陶艺品,特别是紫砂壶类、在实际使用中壶体表面肌理给人以手感舒畅、细而不腻,形如:豆沙、红木质的感觉,取悦于于心,雅致迷人。为了追求独特的视觉效果,前人运用调砂、铺砂、嵌砂等技法,在泥料中、打好的泥片上或壶胚上铺撒、点缀事先已经筛选好的,颗粒均匀的熟砂粒作为装饰。产生细梨皮、龙砂、雪花等种种不同的质感。此类壶外观质感好,"砂"感十足,古朴大方,诱人无比。比如说,黄玉麟的“斗方铺砂壶”、“提梁壶”等,时大彬的大部分作品如“大彬如意”、“调砂提梁”、“书扁”、“僧帽”、“葵花”等等,都是其中的精品。

 图:平盖调砂壶欣赏

调砂不只是装饰手法,是工艺的需要!铺砂、嵌砂等才是装饰手法的一种表现!调砂也是市场需要,一开始那些人喜欢纯紫砂,就连紫砂杯也一样,不能有石英,不能有云母,更不能有铁质,甚至用磁铁来吸,后来又复古,兴什么调砂,全是消费者的喜好,决定了制作者的方向。市场上的假壶,往往是仿造这种调砂的效果,由此可见一斑,而真正的老壶,调砂确实少见,有的看似调砂实际上是泥料中含砂比例较高加之纯手工炼泥方式造成的。古法制泥表面会有梨皮状的颗粒隐现的状态,是和泥料目数和含砂量相关的。古人不曾调砂,用选料更为恰当,经烧制表现为粗而不糙,看着粗旷,而手感润滑,和看到的似乎不一样。而现在的调熟砂是对以前质感的模仿,因为现在泥料含砂量低,目数细,通过调熟砂达到表面梨皮的效果,只是满足视觉上的需要,上手一摸所见即所得,粗糙。

所谓调砂的说法应主要源于今人(包括一些古人,如清代李斗)的误读,今天工艺品的利用方法是表面的模仿,以及砂质质量下降的无奈。古人是选泥、配泥、养泥,矿脉和土层不同,因此目数上才有区别。很多明清老紫泥现在没有了,就是很好的证明。手边如果有几把明清名家老壶的真品一下子就会清楚了。而这些砂作伪者根本没见过,想仿的乱真也仿不出来。古来的所谓“调砂”,皆为工艺所致!现如今的调砂,是为工艺所控!手工炼制与机械炼制,有本质的区别!机械的介入成就了紫砂批量发展,减少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劳产率,但从另一个方式,也破坏了紫砂的自然质感状态,“刻意的调砂”逐渐作为一种工艺孕育而普及了!现在的一些小壶,做的光亮可鉴.手感润滑.的确得温润之意.但调砂是视觉效果.手感还是一样温润,这是一个基本准则。铺砂的,就不一样了.那是一种包容万物,饱经风霜的胸怀与履历。在壶型的设计上,会与泥性切合.正所谓:粗而不糙,细而不腻,沙砾隐现,并无刺感,符合内涵,不外扬的特点!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