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教您鉴别明清瓷器上的另类款识

(编辑白頔)中国文物网、中国科学院文物鉴定中心、美术馆协办的“2015收藏讲座鉴宝活动”第七期。本次活动邀请到了北京市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文博副研究员李宗扬亲临现场为藏友免费授课。在将近两个多小时的课程里,李宗扬通过影像与实物相结合的方式,为到场藏友系统讲解了明清瓷器的款识特征及鉴别要点。

讲座现场李宗扬结合实物为藏友讲解明清瓷器的款识特征

在讲到中国瓷器款识的发展脉络时,李宗扬表示,我国瓷器自出现以来,历代器物上出现带款识的情况并不多,即使有也是属于个别情况,偶尔出现一些刻划或书写得很潦草的款识,多属于记年、记事款。而自从明代开始,瓷器的款识装饰之风逐渐盛行起来,并不断地丰富与完善,成为制瓷工艺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与瓷器的其他各个方面一样,成为鉴定瓷器年代及真伪的重要依据。

在讲到明清瓷器的款识特征时,李宗扬指出,明清时期瓷器款识以年款为主,包括楷书体款和篆书体款。写款的方式既有横款也有竖款。官窑器物大多都有年款,少数民窑器物也有年款,可谓品种繁多,形式多样。

宣德瓷器的年款除了写在瓷器的底部以外,有些瓷器会写在其他的地方

在讲座中,李宗扬也对明清各代瓷器的年款特征作了详细的说明。比如,永乐一朝不管是官窑还是民窑,写有年款的瓷器都非常少;宣德瓷器的年款除了写在瓷器的底部以外,有些瓷器会写在其他的地方;成化瓷器虽然制作精美,但是年款写的却不是很工整,字体往往略显肥笨;弘治瓷器的年款写得工整秀丽且字体偏瘦小;正德瓷器的年款写得横平竖直且字体偏大;隆庆时的年款和以往所不同的就是所有年款的最后一个字都是“造”字,而不是“制”字等等。

 

除了“常规”的年款以外,李宗扬在讲座中提到,明清瓷器上其实还存在一些“另类”的款识,这些款识一般被称作“花押款”,也称花样款、记号款、图案款等,是指落于瓷器底部的非文字的图案标记,较多见于景德镇出产的民窑瓷器上。“花押”的本意原是指在文书契约上的签字或代替签字的符号,被用作取信于人的凭记。花押的使用在唐代已经出现,在元代达到兴盛。由于花押广为流传,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了瓷器生产上。花押款瓷器在明代就已经出现,而到了清代康熙、雍正时期则开始广为流行。

据李宗扬介绍,明清时期的花押款常见有以下这些图案:第一类是佛教图案,如轮、螺、伞、盖、花、罐、鱼、肠等;第二类是道教图案,如还魂扇、宝剑、葫芦、花篮、渔鼓、笛子、荷花等;第三类是动植物图案,如龙、凤、鹿、龟、鹤、松、竹、梅、灵芝、瑞草、艾叶等;第四类是博古图案,如八卦、太极、八宝、八音、琴棋书画等;第五类是“豆腐干”图案,即在双重方框内绘横竖相间的线条;第六类是“四朵花”图案,即在双重圆圈内绘四个似字非字的图案或四个花朵等等。

经李宗扬鉴定为落有“豆腐干”款识的清康熙五彩鱼化龙纹盘

在当天下午的鉴宝活动中,一些藏友也带来了自己的瓷器藏品,并请李宗扬为其一辩真伪。其中,一位多次赴海外淘宝的藏家带来了一件瓷盘,其底部恰好就落有之前讲座中所提到的“豆腐干”款识。最后,这件瓷器被李宗扬鉴定为清康熙五彩鱼化龙纹盘,也令到场藏友大饱眼福。

经李宗扬鉴定为落有“豆腐干”款识的清康熙五彩鱼化龙纹盘

taoci52.com精选阅读

专家教你辨认古瓷器真伪的秘诀


“盛世兴收藏”,近两年来,各家电视台的“鉴宝”栏目红红火火,每天都有百姓抱着自己收藏的古玩艺术品请专家鉴定。2011年,《富春山居图》的两岸合璧再一次让人感受到中国博大文化的魅力,也让国人看到了内心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渴望和向往,同时这又为艺术品市场添加了一把火。

出于对文化的传承,中国民间历来有收藏的传统,而到了今天,艺术品收藏投资时代已经进入了最兴旺的时候。

据统计,我国的艺术品收藏者和投资者已经增长到7000多万,每年的交易额超过人民币400亿元,以至少每年10%到20%的速度迅速递增。业界人士称,艺术品收藏将成为今后最赚钱的投资之一,艺术品收藏是继股票、房地产热之后的第三大投资热点。

现在正是收藏的好时候。不少收藏家都这样感叹。

但是随着收藏的日益火爆,古玩市场上的古瓷器赝品越来越多,大有“铺天盖地”之势,令人防不胜防。对于广大瓷器收藏爱好者来讲,该如何鉴定古瓷器呢?

一位资深收藏家表示,在尚未有知识和经验积累的前提下,一定要谨慎,要以学习的心态来对待古玩收藏。“一要学懂,二要戒贪,三要冷静”。当面对一件传统艺术品时,首先要弄清它是新的还是旧的,不然收藏或投资是没有依据的;不要轻易相信自己能“捡漏”,抱有“捡漏”、一夜暴富这样心态的人,往往就会上当。多阅览收藏方面的书籍,在互联网如此发达的今天,最鲜活的古瓷器真伪对比图、细节图在网上都能找到。还要多逛古玩市场、多接触实物。将着眼点放在器物本身的历史、文化、艺术、工艺价值上,才是收藏的正确态度。

“这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只有多钻研历史,多看多研究古董知识,再多交点‘学费’,才有可能明白一些皮毛。”

辨认古玩瓷器真伪的“秘诀”

要能在古玩市场的茫茫大海里寻找到有价值的古瓷器、古玩,不经磨难,不历练出一双目光如炬的“慧眼”,是很难识别的。而且由于历代传统文化的推崇,中国历代都有文物仿造,到现今作伪手段不断翻新、提高,利用高科技制作的古玩,连很多行家都会上当。那么,初涉收藏界的朋友应该从何下手呢?

鉴宝专家、中国收藏家协会陶瓷委员会委员、杭州利国文化交流有限公司董事长余绍尹是一位拥有30多年收藏经验的收藏家。他亲自传授了几条在他多年收藏经验基础上总结出来的简单实用的分辨古瓷器真伪的“秘诀”。

第一招:富有美感。艺术性越强的瓷器越值得收藏。古代的瓷器,特别是官窑瓷器的制作都是不顾成本,追求最高端的艺术效果,因此好的古玩无论从造型、工艺、色彩、图案等各方面都具有极高的艺术审美价值。因此,选择收藏瓷器,首先就是要选在视觉上能给人以较高审美享受的。从另外一方面说,收藏最基本的就是要带给人精神上的审美愉悦感。如果非常喜欢一件瓷器,哪怕不是真正的古玩,能带给人很高的审美愉悦,也是一件美事。这样的收藏能让自己获得快乐。抱着这样的心态去学习收藏,会让学习的过程更轻松和自在。

第二招:随身携带放大10倍的放大镜,看瓷器表面的“气泡”。如果“气泡”完全大小均匀,则是现代的电窑和煤气窑烧制的。而真正的用柴窑烧制的古瓷器表面应该有大小不等的气泡,还会出现颗粒非常大的“破泡”,这是由于年代久远的瓷器本身的物理变化,无法仿制的。要注意的是,用放大镜看的时候,最好是看瓷器表面“青花”花纹,在有颜色的衬托下,能看得比较明显。

第三招:用手指弹器皿,听其声。此招适用于大盘子、大碗之类的较大体型的瓷器。一只手悬空托住瓷器底部,另一只手用手指轻弹瓷器边缘。若是好的古瓷器,你将听到如钟声一般悠远悦耳的声音,而且余音袅袅,回旋声将持续很久,非一般瓷器可比。

“别小看这简单的三招,要真正的活学活用,要经历大量的实战体验,同时还要不断地学习,这样才能有真正的收获。”余绍尹认真地说。

他还反复强调:要学习收藏,一定要熟知历史知识。每件器物的材质、绘画艺术等都有它的时代特征。当你对那些重大时代的背景、典故、人物乃至技术工艺能力都了如指掌的时候,你才能发掘到古玩真正的价值所在。而且很多声名显赫的知名古玩所具有的收藏价值,也都是依靠独具慧眼的收藏大师所发现的。

鉴定古瓷器年代的方法

在瓷器方面,目前最为藏家欢迎的是宋代五大名窑,明代成化、永乐、宣德等年代的瓷器,清代最精的则是雍正年间、然后是康熙和乾隆年间的,这些年代产的瓷器也是历代藏家所追求的。

那么如何来辨别古陶瓷的年代呢?古陶瓷鉴定是一非常复杂而又综合的技术,要掌握它,需要下一番功夫。有能力的鉴定师都要对中国几千年各地陶瓷的生产了如指掌,才能从胎质、釉色、造型、纹饰、款式甚至重量等方面作出准确的判断。而对初学者来说,可以通过掌握一些古陶瓷的鉴别方法,继而循序渐进地来掌握诀窍。

简单地说,就是要根据各期陶瓷胎质、釉色的特点来判断。

一般来说,从胎质、釉色可以看出其年代和窑口。例如,距今2500多年前的战国时代的青釉瓷器,又称原始青瓷,是青瓷的低级阶段,其胎为灰白色和灰褐色,胎质坚硬,瓷化程度较高;其釉色青,釉层较薄,厚薄不均。这是因为当时采用沥釉方法进行施釉的缘故。

五代时的釉色为天青色。据传说,五代后周柴世宗指雨过天晴的天空,对向他请示御用瓷釉色的官员说:“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作将来。”所以,五代的瓷釉便被钦定为天青色。这种釉釉色莹润,施釉较薄,青中闪着淡淡的蓝色。

宋代龙泉窑的梅子青釉。这是宋代龙泉的最佳色,是青釉中的代表作。其色可与高级翡翠媲美。釉层较厚,釉面光亮,玻化程度高,釉面不开纹片,质莹如玉,其色近似梅树中生长着的“梅子”。

明代永乐、宣德、清代康熙的江西瓷器的胎釉各具特色。永乐时期白釉最负盛名,釉质肥厚,润如堆脂,纯白似玉,釉面光净晶莹;胎色纯白,胎质细腻,并且有厚薄不均现象。如在强光下透视可以看到胎釉呈一种粉红、肉红或虾红色的倾向。这一特征,是其它瓷器中所没有的。

明代宣德年间,与明永乐年间时间虽近,但瓷胎釉色却迥然不同。同一器皿,永乐胎厚,宣德胎薄。宣德时大件琢器底部多无釉,露胎处常有红色点,俗称“火石红斑”,还有铁锈斑点。清康熙、雍正时的仿宣德瓷器则无此特征。

清代康熙时瓷器的胎釉,胎色细白,胎质纯净,细腻坚硬,与各朝代的同一器皿相比,它的胎体最重。此外,这一时期的同一件器,往往施两种白釉,器内、口缘、器外底施粉白釉,其釉较稀薄,往往见有小缩釉现象;底部还现有坯胎中旋纹痕迹。器身施亮青釉,其釉莹润光亮,胎釉结合极坚密。一件器皿施两种釉,是清代康熙年间生产的瓷器的最大特点。

此外,近年来,利用科学仪器检测技术来鉴别古陶瓷的年代也成为了一种常用的重要手段。

古瓷的底足很关键

根据鉴定专家的经验,要鉴定古瓷的真伪,底足是很关键的。底足是古瓷所含信息量最大的地方。透过底足,可以见其胎、其釉,可以见其胎釉结合情况、烧造工艺、老化程度等。那么,如何从底足鉴定古瓷真伪呢?首先也是要掌握各个朝代瓷器的特征,如足的形状,胎的质量等,还可从以下几方面鉴定古瓷真伪。

首先,底足是否有粘沙现象。明代以前的器物多有不同程度的粘沙现象,明清瓷器足内积釉处也有粘沙,而仿品却很少有粘沙。虽然仿品也有少数粘沙,但不像真品那样显得老化干燥。因仿品的烧造工艺高于古时,釉也施得不是那么厚,不会造成积釉,使之极少有粘沙。

其次,看底足露胎之处胎骨磨损情况。一般来说,仿品的磨损比较平滑,没有真品那么自然。真品的露胎处显得比较干燥,而仿品显得细腻。

然后,看底足露胎之处的火石红。各个时期瓷器的火石红不同,或多或少或无。如明代民窑瓷底足处火石红特别浓郁,而其仿品的火石红就完全不同,有的是用浆釉涂抹的,显得轻浮不定,有的颜色偏黄。

最后,看底足的垫烧痕迹。明以前的瓷器时常可以清晰地看到垫烧痕迹,只不过各窑有各窑的垫烧方法。如汝窑有芝麻钉支烧,哥窑有“跌足”等。

看各时期底足的特别之处,主要是观察各个时期瓷器底足露胎处的痕迹。如南宋瓷器有旋纹;元代多有旋坯痕并有鸡心点;明代则多有放射状的跳刀痕,旋坯痕较少;清代官窑瓷几乎看不到什么痕迹。

从古瓷的底足来判断的方法比较专业,适用于已经积累了一定经验的收藏爱好者。

专家教你如何判断瓷器价值


在通常情况下,瓷器件的价值大小决定了价格高低,而不同的价格则对应了瓷器件的价值档次。从目前的市场实况看,古今瓷器的价格结构大致可作以下分档。

就年份已久的古旧瓷器而言,位列第一的当推各个朝代的官窑瓷器件,其中又以“御窑”和名头特别响的器件价格为高,因而也最具收藏价值。多年来的市场表现表明,明朝各代瓷器器件和“清三代”(康熙、雍正、乾隆)的器件,最受市场追捧,其现在的价格与10年前相比,普遍提高了10至100倍。其中如明成化斗彩鸡缸杯、康熙豇豆釉彩器、雍正珐琅莲子碗等,如今的市场价已达百万元至上千万元之巨。瓷器收藏品的价值的确定,是瓷器收藏鉴定的一部分,称为“评价值”。评价值是通过对某件瓷器质量优劣的鉴别,以评定该瓷器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鉴别器物的优劣,主要看其是否完整,是否有裂痕、变形等,以及是不是上乘之作、稀世珍品等,从而评定其艺术水平、收藏价值。

判断民窑瓷器价值高低的标准:

一看图案。看民窑瓷器上绘画图案是否精美,大致可分人物、山水、动物花鸟、简单图案4档。在各种图案中有字的比没字的值钱,诗文题赋的价格最高。有些民窑青花瓷器上书有特殊的文字款识,其价格也相对较高。

二看器型。陈设瓷、琢器的价格高于日用瓷、圆口器。近两年市场中收藏最热门的是书房中用的印泥盒、笔架、笔筒等文玩小摆件,其中以笔筒的价格升速最快。买一些康熙时期绘画水平比较高的香炉、笔筒等,比较有升值潜力。

三看工艺。在选购民窑瓷器时,要从它的工艺、装饰、窑火3个方面来考虑它的价位。2013年春季拍卖会上,天津文物公司上拍的一件康熙青花暗缸,在康熙时期是比较普通的器型,由于它的画工比较精细,颜色烧得很好,但沿口上有伤,当时的估价在20万元左右,最终以138万元成交,说明了拍卖市场对这类民窑精品的认可程度。如嘉庆至道光时期的青花釉里红山水人物天球瓶,可以估到15万至30万元。在选择这类收藏品时,一定要选择文人气息比较浓、画法精细、器型完整的瓷器。

四看品种。目前投资晚清、民国粉彩瓷器,特别是粉彩陈设瓷器具有升值潜力。晚清、民国的粉彩器比同时期民窑青花器价格高,现有“一粉彩器顶三青花”之说。特别是清同治、光绪、宣统和民国初期江西景德镇“珠山”生产的署“同治年制”、“光绪年制”、“官窑内造”或有准确纪年款的各类粉彩器,特别是陈设器最具升值潜力。

一件古陶瓷器的科学价值、艺术价值、历史价值,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收藏研究者中是不完全一样的。比如:宋代、明代的民窑陶瓷,20世纪三四十年前几乎不为人们所重视。近些年,人们又特别看重它们,特别是民窑器绘画的挥洒豪放、含蓄精炼、拙朴茂美,为艺术家们所倾倒,崇拜得五体投地。又如:有些人酷爱青花瓷,另一些人则对青瓷一往情深。尽管如此,评定古陶瓷价值还是有一定的标准的,如:完整器比不完整者价值高;“物以稀为贵”,历史上生产少的、难得一见的、出土传世极少的科学价值高(如、汝瓷、官瓷、明代窄白朝代器等);名窑精品,如邢窑、钧瓷等价值也很高;见于文献着录的瓷器(如水乐青花压手杯,成化斗彩鸡缸杯等)高;官窑器由于胎釉细润、造型规整、绘画精妙,历来价值比较高(清末民初,凡带官款的器就能卖高价)。

一朝一代,我们总是感叹这陶瓷又卖出了多少的高价,你有没有想过自己选出哪些具有保值能力的陶瓷呢?这东西到底改怎么去分辩?

想要从当代的陶瓷作品中选择具有收藏价值的,应该充分先了解到该瓷器制作的背景,目前来说具有收藏价值的陶瓷器具应该有一下四类:

第一类:可以代表当代陶瓷艺术成就的大师作品,这类器具一般都是纯手工制作而成,所以数量不是很多,价格方面也不会便宜,1万至数万不等,但是保值能力很强。

第二类:是具有现代陶艺观念的名家作品。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一些在艺术院校学习和深造的陶艺传人开始制作一些现代的陶瓷作品,但因个人名气不同,价格起伏较大。

第三类:是指具有升值潜力的陶艺室作品。这类作品市面价格不高,每件几百元到几千元不等,但是随着陶艺师技艺的不断增长和级别的提高,他们所做的器具也会随之增值,而其前期的作品上升也会很快,可谓最性价比的收藏作品。

第四类:是留有名人书画家“墨宝”的作品。这类作品收藏价值非常高,但是价格也十分昂贵,但是市面上的仿制品也非常多,很难购得珍品,应谨慎选择。

宋代瓷器款识如何鉴别


宋代瓷器审美偏向于文人瓷,因为 宋代中国文化发展到顶峰,具有文人气息的美,属于柔性美,也反应出中国文人气息和文化气息。

宋代瓷器的款识比前代也开始增多,形式各种各样,内容丰富多彩。款识的主要内容有作坊标记、工匠姓名、制作年份、吉祥语、宫殿名称和宫廷用瓷专用款铭等。总的特点是款识文字简明扼要,仍以刻划款为主书写款较之以往有所增多,模印款前期增加,字体精瘦有力,具有宋代风格。以下是宋代瓷器主要款识内容:

宋代汝窑瓷器款识鉴别

汝窑青瓷为宋代青瓷之冠,传世品很少,全世界仅有几十件。汝窑瓷器仅见三种款识。

一为“奉华”字样,为宫廷玉工制作。奉华堂是南宋高宗时德寿宫的配殿,如汝窑出戟樽、汝窑瓜棱注碗及汝窑纸槌瓶,这三件器物的底部均刻有“奉华”二字。又如汝窑粉青釉樽,仿铜器樽等,底部都刻“奉华”二字。

另一种款识是于器底刻一“蔡”字,刻“蔡”字款的无疑是物主的姓氏。如宋代汝窑青瓷碟和青瓷盘均刻有“蔡”字。这可能系蔡京父子所用。蔡京是宋徽宗时的宰相,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其子蔡修贵为当朝附马,徽宗曾七次到其府第,赠予无数珍宝,其中有汝瓷是理所当然的事。还有一种刻“甲”、“乙”、“丙”、“丁”字样,以划分器物的等级。

宋代定窑瓷器款识鉴别

定窑瓷器是进奉皇帝的,所以,宋代瓷器款识多与宫廷有关。其中数量最多的是带“官”字款的。“官“字款白瓷在晚唐及五代都曾出土,宋代更为多见。大多是盘、碗、瓶、壶和罐。其中有'官”字款刻花莲瓣碗、“官”字款净瓶、“官”字款盖盒等,还有“新官”字样的,如“新官”字款莲瓣口碗等。这些出土器物均为精工制作,是为上层人物制作的。另外,辽宁博物馆也藏有“官”字款碗、“官”字款鎏金口划花凤纹洗以及“官”字款葵口碗等。在出土及传世定窑瓷器中有刻“尚食局”、“尚药局”款识的。带“尚食局”款识的多为大型盘类器物,字体有粗细两种,河北曲阳出土一件白瓷印花云龙纹盘,上面刻有“尚食局”三字。宋定窑白釉瓷碗,刻有”食局官区正七字”款识。宋定窑白釉瓷碗,其外壁由右向左横刻“尚药局”款识。据记载,宋代宣徽院下设六局,其中尚食局掌管膳食之事,尚药局掌管和剂诊候之事。故刻这些款识的器物是宫廷内食用及药用之器。另外,定窑瓷中还有底刻“五王府”三字,这是某五王府定烧的器物。在博物馆收藏的定窑瓷器中有一些铭文是宫廷玉工镌刻的。这类款识多为宫殿建筑的名称,有“奉华”、“风华”、“慈福”、“聚秀”、“禁苑”、“德寿”。如一件宋定窑白釉折腰盘及白釉碗,其底足内均刻“奉华”款识。

定窑瓷器款识除刻划以外,还有模印和书写款识。如一件宋定窑白瓷盘,盘心印阴文:“定州公用”。这是专门为定州府衙烧制的瓷器。

宋代越窑瓷器款识鉴别

宋代越窑瓷器款识以刻划的纪年款为主,所见款识基本上是北宋的纪年有“太平戊寅”(公元978年)、“太平二年”、“端拱元年”(公元988年)、“熙宁四年”、“淳化二年”、“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大中祥符五年”等。还有款识是一个字的,如宋越窑青瓷款识“供”字。

宋代钧窑瓷器款识识别

宋代钧窑瓷器带款识的很少,主要以数字为主。即在器物底部刻一至十的数据。数目字的确切用意是,即数目字越小,器物越大,就是说刻“一”字是同类器物中最高或口径最大的,刻“一十一”字是最低或口径最小的。

其款识常见于洗、盘、碗、炉蹲等器物底部。这种数码款识在宋瓷中独具特色。刻数字款的器物有一件宋钧窑葵式三足洗,葵口折沿,腹分六瓣,底支撑三个如意形足,外壁玫瑰紫釉,色彩绚丽,底芝麻酱釉,底刻有“六”字。钧窑器还有底刻“奉华”、“重华宫芝兰室用”、“重华宫漱芳斋用”等款识。如博物馆藏宋钧窑天青葵花式盆托,刻“重华宫芝兰室用”款字。宋钧窑天蓝海棠式水仙盆,器底刻“重华宫漱芳斋用”款字。这些瓷器专供宋内府使用。

鉴宝专家教你辨认古瓷器真伪的秘诀


“盛世兴收藏”,近两年来,各家电视台的“鉴宝”栏目红红火火,每天都有百姓抱着自己收藏的古玩艺术品请专家鉴定。2011年,《富春山居图》的两岸合璧再一次让人感受到中国博大文化的魅力,也让国人看到了内心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渴望和向往,同时这又为艺术品市场添加了一把火。

出于对文化的传承,中国民间历来有收藏的传统,而到了今天,艺术品收藏投资时代已经进入了最兴旺的时候。

据统计,我国的艺术品收藏者和投资者已经增长到7000多万,每年的交易额超过人民币400亿元,以至少每年10%到20%的速度迅速递增。业界人士称,艺术品收藏将成为今后最赚钱的投资之一,艺术品收藏是继股票、房地产热之后的第三大投资热点。

现在正是收藏的好时候。不少收藏家都这样感叹。

但是随着收藏的日益火爆,古玩市场上的古瓷器赝品越来越多,大有“铺天盖地”之势,令人防不胜防。对于广大瓷器收藏爱好者来讲,该如何鉴定古瓷器呢?

一位资深收藏家表示,在尚未有知识和经验积累的前提下,一定要谨慎,要以学习的心态来对待古玩收藏。“一要学懂,二要戒贪,三要冷静”。当面对一件传统艺术品时,首先要弄清它是新的还是旧的,不然收藏或投资是没有依据的;不要轻易相信自己能“捡漏”,抱有“捡漏”、一夜暴富这样心态的人,往往就会上当。多阅览收藏方面的书籍,在互联网如此发达的今天,最鲜活的古瓷器真伪对比图、细节图在网上都能找到。还要多逛古玩市场、多接触实物。将着眼点放在器物本身的历史、文化、艺术、工艺价值上,才是收藏的正确态度。

“这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只有多钻研历史,多看多研究古董知识,再多交点‘学费’,才有可能明白一些皮毛。”

辨认古玩瓷器真伪的“秘诀”

要能在古玩市场的茫茫大海里寻找到有价值的古瓷器、古玩,不经磨难,不历练出一双目光如炬的“慧眼”,是很难识别的。而且由于历代传统文化的推崇,中国历代都有文物仿造,到现今作伪手段不断翻新、提高,利用高科技制作的古玩,连很多行家都会上当。那么,初涉收藏界的朋友应该从何下手呢?

鉴宝专家、中国收藏家协会陶瓷委员会委员、杭州利国文化交流有限公司董事长余绍尹是一位拥有30多年收藏经验的收藏家。他亲自传授了几条在他多年收藏经验基础上总结出来的简单实用的分辨古瓷器真伪的“秘诀”。

第一招:富有美感。艺术性越强的瓷器越值得收藏。古代的瓷器,特别是官窑瓷器的制作都是不顾成本,追求最高端的艺术效果,因此好的古玩无论从造型、工艺、色彩、图案等各方面都具有极高的艺术审美价值。因此,选择收藏瓷器,首先就是要选在视觉上能给人以较高审美享受的。从另外一方面说,收藏最基本的就是要带给人精神上的审美愉悦感。如果非常喜欢一件瓷器,哪怕不是真正的古玩,能带给人很高的审美愉悦,也是一件美事。这样的收藏能让自己获得快乐。抱着这样的心态去学习收藏,会让学习的过程更轻松和自在。

第二招:随身携带放大10倍的放大镜,看瓷器表面的“气泡”。如果“气泡”完全大小均匀,则是现代的电窑和煤气窑烧制的。而真正的用柴窑烧制的古瓷器表面应该有大小不等的气泡,还会出现颗粒非常大的“破泡”,这是由于年代久远的瓷器本身的物理变化,无法仿制的。要注意的是,用放大镜看的时候,最好是看瓷器表面“青花”花纹,在有颜色的衬托下,能看得比较明显。

第三招:用手指弹器皿,听其声。此招适用于大盘子、大碗之类的较大体型的瓷器。一只手悬空托住瓷器底部,另一只手用手指轻弹瓷器边缘。若是好的古瓷器,你将听到如钟声一般悠远悦耳的声音,而且余音袅袅,回旋声将持续很久,非一般瓷器可比。

“别小看这简单的三招,要真正的活学活用,要经历大量的实战体验,同时还要不断地学习,这样才能有真正的收获。”余绍尹认真地说。

他还反复强调:要学习收藏,一定要熟知历史知识。每件器物的材质、绘画艺术等都有它的时代特征。当你对那些重大时代的背景、典故、人物乃至技术工艺能力都了如指掌的时候,你才能发掘到古玩真正的价值所在。而且很多声名显赫的知名古玩所具有的收藏价值,也都是依靠独具慧眼的收藏大师所发现的。

鉴定古瓷器年代的方法

在瓷器方面,目前最为藏家欢迎的是宋代五大名窑,明代成化、永乐、宣德等年代的瓷器,清代最精的则是雍正年间、然后是康熙和乾隆年间的,这些年代产的瓷器也是历代藏家所追求的。

那么如何来辨别古陶瓷的年代呢?古陶瓷鉴定是一非常复杂而又综合的技术,要掌握它,需要下一番功夫。有能力的鉴定师都要对中国几千年各地陶瓷的生产了如指掌,才能从胎质、釉色、造型、纹饰、款式甚至重量等方面作出准确的判断。而对初学者来说,可以通过掌握一些古陶瓷的鉴别方法,继而循序渐进地来掌握诀窍。

简单地说,就是要根据各期陶瓷胎质、釉色的特点来判断。

一般来说,从胎质、釉色可以看出其年代和窑口。例如,距今2500多年前的战国时代的青釉瓷器,又称原始青瓷,是青瓷的低级阶段,其胎为灰白色和灰褐色,胎质坚硬,瓷化程度较高;其釉色青,釉层较薄,厚薄不均。这是因为当时采用沥釉方法进行施釉的缘故。

五代时的釉色为天青色。据传说,五代后周柴世宗指雨过天晴的天空,对向他请示御用瓷釉色的官员说:“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作将来。”所以,五代的瓷釉便被钦定为天青色。这种釉釉色莹润,施釉较薄,青中闪着淡淡的蓝色。

宋代龙泉窑的梅子青釉。这是宋代龙泉的最佳色,是青釉中的代表作。其色可与高级翡翠媲美。釉层较厚,釉面光亮,玻化程度高,釉面不开纹片,质莹如玉,其色近似梅树中生长着的“梅子”。

明代永乐、宣德、清代康熙的江西瓷器的胎釉各具特色。永乐时期白釉最负盛名,釉质肥厚,润如堆脂,纯白似玉,釉面光净晶莹;胎色纯白,胎质细腻,并且有厚薄不均现象。如在强光下透视可以看到胎釉呈一种粉红、肉红或虾红色的倾向。这一特征,是其它瓷器中所没有的。

明代宣德年间,与明永乐年间时间虽近,但瓷胎釉色却迥然不同。同一器皿,永乐胎厚,宣德胎薄。宣德时大件琢器底部多无釉,露胎处常有红色点,俗称“火石红斑”,还有铁锈斑点。清康熙、雍正时的仿宣德瓷器则无此特征。

清代康熙时瓷器的胎釉,胎色细白,胎质纯净,细腻坚硬,与各朝代的同一器皿相比,它的胎体最重。此外,这一时期的同一件器,往往施两种白釉,器内、口缘、器外底施粉白釉,其釉较稀薄,往往见有小缩釉现象;底部还现有坯胎中旋纹痕迹。器身施亮青釉,其釉莹润光亮,胎釉结合极坚密。一件器皿施两种釉,是清代康熙年间生产的瓷器的最大特点。

此外,近年来,利用科学仪器检测技术来鉴别古陶瓷的年代也成为了一种常用的重要手段。

古瓷的底足很关键

根据鉴定专家的经验,要鉴定古瓷的真伪,底足是很关键的。底足是古瓷所含信息量最大的地方。透过底足,可以见其胎、其釉,可以见其胎釉结合情况、烧造工艺、老化程度等。那么,如何从底足鉴定古瓷真伪呢?首先也是要掌握各个朝代瓷器的特征,如足的形状,胎的质量等,还可从以下几方面鉴定古瓷真伪。

首先,底足是否有粘沙现象。明代以前的器物多有不同程度的粘沙现象,明清瓷器足内积釉处也有粘沙,而仿品却很少有粘沙。虽然仿品也有少数粘沙,但不像真品那样显得老化干燥。因仿品的烧造工艺高于古时,釉也施得不是那么厚,不会造成积釉,使之极少有粘沙。

其次,看底足露胎之处胎骨磨损情况。一般来说,仿品的磨损比较平滑,没有真品那么自然。真品的露胎处显得比较干燥,而仿品显得细腻。

然后,看底足露胎之处的火石红。各个时期瓷器的火石红不同,或多或少或无。如明代民窑瓷底足处火石红特别浓郁,而其仿品的火石红就完全不同,有的是用浆釉涂抹的,显得轻浮不定,有的颜色偏黄。

最后,看底足的垫烧痕迹。明以前的瓷器时常可以清晰地看到垫烧痕迹,只不过各窑有各窑的垫烧方法。如汝窑有芝麻钉支烧,哥窑有“跌足”等。

看各时期底足的特别之处,主要是观察各个时期瓷器底足露胎处的痕迹。如南宋瓷器有旋纹;元代多有旋坯痕并有鸡心点;明代则多有放射状的跳刀痕,旋坯痕较少;清代官窑瓷几乎看不到什么痕迹。

从古瓷的底足来判断的方法比较专业,适用于已经积累了一定经验的收藏爱好者。

明清红釉瓷器鉴别


红釉瓷器的众多名称,实际上指的都是同一种“铜红”高温烧制的瓷器,因器物烧成后的呈色色階各异有所分别,人们分别对其称谓而已, 单色纯红釉瓷器到明代永乐、宣德朝时,才真正烧制成功!明清二代的“铜红”釉瓷器的烧制,都是由朝廷直接设立的“御窑”进行作业,其产品是供皇室专门用来祭祀祖先、天地的御用祭器(以青、黄、红、白四色象征天、地、日、月),十分珍贵。

明代项子京(项元汴字号子京。明万历年间的大收藏家,著有《蕉窗九錄》《古瓷图说》,浙江嘉兴人),所著流传至今《古瓷图说》中的论断为据:. . . . . 遂以有纹无款之宝石红为祭红,而以无纹有款之鲜红为积红,俗亦有以积红作醉红者,又谓之鸡红不知语其血、其冠、其羽也,大氐随其品色以定名称。

明代晚期,对永宣红釉瓷器鉴定有二种结论:

一、 有开片纹,永宣年款的器物定为宝石红器。

二、 无开片纹,永宣年款的器物定为鲜红器。

开片纹无年款的器物,釉层肥厚,发色均匀,深沉纯净极似红宝石的颜色:有款无开片纹的器物,釉层较薄,发色鲜艳,呈大红色階,无深沉感。因此,不是任何红釉器都能适合“宝石红”的称谓!红釉器的呈色必须符合“红宝石”的色階——纯净深沉!否则只能用其它“红”冠之。

明清二代红釉瓷器传统鉴定手段,必须掌握好对胎釉及工艺特征和纹饰、造形等方面加以综合鉴别

一、明永宣纯红釉瓷器:永乐的坯胎较薄,胎土细腻洁白纯净,器口釉薄处呈“灯草口”,御窑器的胎脚是两边很规整,在圈足内外各削一刀,呈“鲫鱼背”状。(民窑器的削足,有平削,有在脚内削一刀,胎脚呈尖状),器物有开片纹和无开片纹,有年号款和无年号款二种器物,色调纯正,釉厚如脂,莹润鲜艳如鸡血被称为“鲜红器”。品种有:盘、碗、僧帽壶、小梨壶、高足碗等:宣德红釉器坯胎较厚,胎土细腻洁白纯净,有灯草口,制作工艺与永乐相同,同样是有开片纹和无开片纹,有年号款和无年号款二种器物,但由于宣德红釉的呈色比永乐的呈色深沉,红而不鲜,均匀纯净,更显凝重和静穆,釉色中闪现如同红宝石的光泽。因此,宣德的红釉器在当时被称之“宝石红器”。品种有:僧帽壶、莲瓣壶、大小高足碗、莲瓣洗、葵口洗、碗、盘等器物。永宣红釉器的纹饰以云龙纹为主。

二、永宣时的红釉器是多次上釉的器物,有的内外施红釉,有的外施红釉内施青白釉或白釉,釉面特征肥厚如脂,温润如玉,釉不流淌(无流动痕迹),裂纹不出(有开片纹,但都在釉内,釉表面看不见),烧成后呈色较为深沉(发色比郎窑红器深沉),釉内的气泡稀少(应与釉内含宝石有关)寥寥无几(可从局部放大的釉中察看,如同汝器的气泡寥如辰星),由于多次上釉入窑烧制,有的器物的胎脚会挂釉(参看桃式把壶、梅瓶、永乐暗龙纹盘的胎脚),而且釉厚的器物都会在釉内开冰片纹,凡器内外施青白釉的器物,聚釉处都会呈深浅的绿色,器物胎釉交界处都会呈现自然均匀的年代风化干燥状和火石红圈线。

三、清代康熙“郎窑红”红釉瓷器的坯胎较厚,胎土细腻、洁白纯净,官窑器物的脚修成很规整的半圆型“泥鳅背”(不见竹刀修过的痕迹),釉面都开冰片纹还有不规整的牛毛纹显现,器物有年号款识和无年号款二种,发色鲜艳呈大红色階,因此郎红器被冠以“牛血红”的名称,烧成后釉面的玻璃光感强烈,釉内的气泡多(此永宣器多得多),釉的流动性极大(在釉面能明显见到)器口釉薄处呈灯草口,而且釉的垂流不过足(有脱口垂足,郎不流之称),釉的垂流部份色浓釉厚呈虾青色,都停止在器物的胎脚之上,整齐如刀削。这些状况都是在鉴定郎窑红器时的重要依据。器物有:观音尊、棒槌尊、穿带瓶、胆式瓶、梅瓶、僧帽壶、高足杯等。

鉴宝专家教你辨认古瓷器真伪的“秘诀”


“盛世兴收藏”,近两年来,各家电视台的“鉴宝”栏目红红火火,每天都有百姓抱着自己收藏的古玩艺术品请专家鉴定。2011年,《富春山居图》的两岸合璧再一次让人感受到中国博大文化的魅力,也让国人看到了内心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渴望和向往,同时这又为艺术品市场添加了一把火。

出于对文化的传承,中国民间历来有收藏的传统,而到了今天,艺术品收藏投资时代已经进入了最兴旺的时候。

据统计,我国的艺术品收藏者和投资者已经增长到7000多万,每年的交易额超过人民币400亿元,以至少每年10%到20%的速度迅速递增。业界人士称,艺术品收藏将成为今后最赚钱的投资之一,艺术品收藏是继股票、房地产热之后的第三大投资热点。

现在正是收藏的好时候。不少收藏家都这样感叹。

但是随着收藏的日益火爆,古玩市场上的古瓷器赝品越来越多,大有“铺天盖地”之势,令人防不胜防。对于广大瓷器收藏爱好者来讲,该如何鉴定古瓷器呢?

一位资深收藏家表示,在尚未有知识和经验积累的前提下,一定要谨慎,要以学习的心态来对待古玩收藏。“一要学懂,二要戒贪,三要冷静”。当面对一件传统艺术品时,首先要弄清它是新的还是旧的,不然收藏或投资是没有依据的;不要轻易相信自己能“捡漏”,抱有“捡漏”、一夜暴富这样心态的人,往往就会上当。多阅览收藏方面的书籍,在互联网如此发达的今天,最鲜活的古瓷器真伪对比图、细节图在网上都能找到。还要多逛古玩市场、多接触实物。将着眼点放在器物本身的历史、文化、艺术、工艺价值上,才是收藏的正确态度。

“这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只有多钻研历史,多看多研究古董知识,再多交点‘学费’,才有可能明白一些皮毛。”

辨认古玩瓷器真伪的“秘诀”

要能在古玩市场的茫茫大海里寻找到有价值的古瓷器、古玩,不经磨难,不历练出一双目光如炬的“慧眼”,是很难识别的。而且由于历代传统文化的推崇,中国历代都有文物仿造,到现今作伪手段不断翻新、提高,利用高科技制作的古玩,连很多行家都会上当。那么,初涉收藏界的朋友应该从何下手呢?

鉴宝专家、中国收藏家协会陶瓷委员会委员、杭州利国文化交流有限公司董事长余绍尹是一位拥有30多年收藏经验的收藏家。他亲自传授了几条在他多年收藏经验基础上总结出来的简单实用的分辨古瓷器真伪的“秘诀”。

第一招:富有美感。艺术性越强的瓷器越值得收藏。古代的瓷器,特别是官窑瓷器的制作都是不顾成本,追求最高端的艺术效果,因此好的古玩无论从造型、工艺、色彩、图案等各方面都具有极高的艺术审美价值。因此,选择收藏瓷器,首先就是要选在视觉上能给人以较高审美享受的。从另外一方面说,收藏最基本的就是要带给人精神上的审美愉悦感。如果非常喜欢一件瓷器,哪怕不是真正的古玩,能带给人很高的审美愉悦,也是一件美事。这样的收藏能让自己获得快乐。抱着这样的心态去学习收藏,会让学习的过程更轻松和自在。

第二招:随身携带放大10倍的放大镜,看瓷器表面的“气泡”。如果“气泡”完全大小均匀,则是现代的电窑和煤气窑烧制的。而真正的用柴窑烧制的古瓷器表面应该有大小不等的气泡,还会出现颗粒非常大的“破泡”,这是由于年代久远的瓷器本身的物理变化,无法仿制的。要注意的是,用放大镜看的时候,最好是看瓷器表面“青花”花纹,在有颜色的衬托下,能看得比较明显。

第三招:用手指弹器皿,听其声。此招适用于大盘子、大碗之类的较大体型的瓷器。一只手悬空托住瓷器底部,另一只手用手指轻弹瓷器边缘。若是好的古瓷器,你将听到如钟声一般悠远悦耳的声音,而且余音袅袅,回旋声将持续很久,非一般瓷器可比。

“别小看这简单的三招,要真正的活学活用,要经历大量的实战体验,同时还要不断地学习,这样才能有真正的收获。”余绍尹认真地说。

他还反复强调:要学习收藏,一定要熟知历史知识。每件器物的材质、绘画艺术等都有它的时代特征。当你对那些重大时代的背景、典故、人物乃至技术工艺能力都了如指掌的时候,你才能发掘到古玩真正的价值所在。而且很多声名显赫的知名古玩所具有的收藏价值,也都是依靠独具慧眼的收藏大师所发现的。

鉴定古瓷器年代的方法

在瓷器方面,目前最为藏家欢迎的是宋代五大名窑,明代成化、永乐、宣德等年代的瓷器,清代最精的则是雍正年间、然后是康熙和乾隆年间的,这些年代产的瓷器也是历代藏家所追求的。

那么如何来辨别古陶瓷的年代呢?古陶瓷鉴定是一非常复杂而又综合的技术,要掌握它,需要下一番功夫。有能力的鉴定师都要对中国几千年各地陶瓷的生产了如指掌,才能从胎质、釉色、造型、纹饰、款式甚至重量等方面作出准确的判断。而对初学者来说,可以通过掌握一些古陶瓷的鉴别方法,继而循序渐进地来掌握诀窍。

简单地说,就是要根据各期陶瓷胎质、釉色的特点来判断。

一般来说,从胎质、釉色可以看出其年代和窑口。例如,距今2500多年前的战国时代的青釉瓷器,又称原始青瓷,是青瓷的低级阶段,其胎为灰白色和灰褐色,胎质坚硬,瓷化程度较高;其釉色青,釉层较薄,厚薄不均。这是因为当时采用沥釉方法进行施釉的缘故。

五代时的釉色为天青色。据传说,五代后周柴世宗指雨过天晴的天空,对向他请示御用瓷釉色的官员说:“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作将来。”所以,五代的瓷釉便被钦定为天青色。这种釉釉色莹润,施釉较薄,青中闪着淡淡的蓝色。

宋代龙泉窑的梅子青釉。这是宋代龙泉的最佳色,是青釉中的代表作。其色可与高级翡翠媲美。釉层较厚,釉面光亮,玻化程度高,釉面不开纹片,质莹如玉,其色近似梅树中生长着的“梅子”。

明代永乐、宣德、清代康熙的江西瓷器的胎釉各具特色。永乐时期白釉最负盛名,釉质肥厚,润如堆脂,纯白似玉,釉面光净晶莹;胎色纯白,胎质细腻,并且有厚薄不均现象。如在强光下透视可以看到胎釉呈一种粉红、肉红或虾红色的倾向。这一特征,是其它瓷器中所没有的。

明代宣德年间,与明永乐年间时间虽近,

但瓷胎釉色却迥然不同。同一器皿,永乐胎厚,宣德胎薄。宣德时大件琢器底部多无釉,露胎处常有红色点,俗称“火石红斑”,还有铁锈斑点。清康熙、雍正时的仿宣德瓷器则无此特征。

清代康熙时瓷器的胎釉,胎色细白,胎质纯净,细腻坚硬,与各朝代的同一器皿相比,它的胎体最重。此外,这一时期的同一件器,往往施两种白釉,器内、口缘、器外底施粉白釉,其釉较稀薄,往往见有小缩釉现象;底部还现有坯胎中旋纹痕迹。器身施亮青釉,其釉莹润光亮,胎釉结合极坚密。一件器皿施两种釉,是清代康熙年间生产的瓷器的最大特点。

此外,近年来,利用科学仪器检测技术来鉴别古陶瓷的年代也成为了一种常用的重要手段。

古瓷的底足很关键

根据鉴定专家的经验,要鉴定古瓷的真伪,底足是很关键的。底足是古瓷所含信息量最大的地方。透过底足,可以见其胎、其釉,可以见其胎釉结合情况、烧造工艺、老化程度等。那么,如何从底足鉴定古瓷真伪呢?首先也是要掌握各个朝代瓷器的特征,如足的形状,胎的质量等,还可从以下几方面鉴定古瓷真伪。

首先,底足是否有粘沙现象。明代以前的器物多有不同程度的粘沙现象,明清瓷器足内积釉处也有粘沙,而仿品却很少有粘沙。虽然仿品也有少数粘沙,但不像真品那样显得老化干燥。因仿品的烧造工艺高于古时,釉也施得不是那么厚,不会造成积釉,使之极少有粘沙。

其次,看底足露胎之处胎骨磨损情况。一般来说,仿品的磨损比较平滑,没有真品那么自然。真品的露胎处显得比较干燥,而仿品显得细腻。

然后,看底足露胎之处的火石红。各个时期瓷器的火石红不同,或多或少或无。如明代民窑瓷底足处火石红特别浓郁,而其仿品的火石红就完全不同,有的是用浆釉涂抹的,显得轻浮不定,有的颜色偏黄。

最后,看底足的垫烧痕迹。明以前的瓷器时常可以清晰地看到垫烧痕迹,只不过各窑有各窑的垫烧方法。如汝窑有芝麻钉支烧,哥窑有“跌足”等。

看各时期底足的特别之处,主要是观察各个时期瓷器底足露胎处的痕迹。如南宋瓷器有旋纹;元代多有旋坯痕并有鸡心点;明代则多有放射状的跳刀痕,旋坯痕较少;清代官窑瓷几乎看不到什么痕迹。

从古瓷的底足来判断的方法比较专业,适用于已经积累了一定经验的收藏爱好者。

明清官窑瓷器上的萱草


一、萱草简介

萱草属于百合科的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每逢春天自丛生的地下球茎中发芽,5-7月份抽茎开花。萱草花色种类繁多,花瓣可分单瓣、重瓣等,多不结果。从我国古代史料看,萱草自古雅俗共赏,被人广为栽培。由于它涉及领域宽广,因此别名甚多,如《诗经·卫风·伯兮》中称其为“谖草”,《救荒本草》称其“川草花”,《古今注》称“丹棘”,《说文》为“忘忧草”,《本草纲目》为“疗愁”,还有诸如“萱芎”、“宜男草”等,现代人则对“金针花”、“黄花菜”等俗名较为熟悉。

1.“母亲花”说

《诗经疏》称:“北堂幽暗,可以种萱”。“北堂”(又做“萱堂”)是古代士大夫家主妇常居住之处,后来指母亲居室,常用它来代表母亲。叶梦得《遣模归按视石林》诗中:“白发萱堂上,孩儿更共怀”中的“萱草”就代指母亲。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不少游子远行前会在北堂种植萱草,希望母亲在春暖花开时节看到萱草盛开,以便减轻对远方游子的思念,忘却忧伤。唐朝诗人孟郊(字东野)早年生活贫困,屡试不第时曾周游湖北、湖南、广西等地。常年在外使他对游子的感受极为深刻,所作《游子吟》流传至今,诗中写到:“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其中的“寸草”即是游子临行前为母亲种植的萱草,期待日后开花慰藉母心。他的另一首《游子诗》同样脍炙人口:“萱草生堂阶,游子行天涯。慈母倚堂门,不见萱草花。”,两首都提及了慈母、游子与萱草三者的相互关系。

把萱草比作母亲花的诗词还有王冕的《偶书》:“今朝风日好,堂前萱草花。持杯为母寿,所喜无喧哗”,相关实例较多,此处不一一列举。

2.“宜男草”说

据传古代民间有妇女怀孕时在胸前佩戴萱草花就会生男孩之说,因此萱草又有“宜男草”之称。三国时期魏国诗人曹植曾写到:“草号宜男,既烨且贞。其贞伊何?惟乾之嘉。其烨伊何?绿叶丹华。光彩晃曜,配彼朝日。君子耽乐,好合琴瑟。”《吴谱》一书成书于三国时期,其中也有:“小院闲阶玉砌,墙隈半簇兰芽。一庭萱草石榴,多子宜男爱插。”以上词赋足以体现当时民间的“萱草宜男”习俗。

唐代宫廷内外也流行这种求子习俗。玄宗时,兴庆宫中栽种的萱草多种多样,有人作诗:“清萱到处碧,兴庆宫前色倍含。借问皇家何种此?太平天子要宜男。”

3.“忘忧草”说

由于母亲见到游子临行前为自己种植的萱草可以忘却思儿忧愁,于是该草又做“谖草”,“谖”即“忘”,俗称“忘忧草”。唐代李峤在《萱》诗中写到:“屣步寻芳草,忘忧自结丛。黄英开养性,绿叶正依笼。色湛仙人露,香传少女风。还依北堂下,曹植动文雄。”该诗中就是将其作为“忘忧草”来描述的。

4.药用与食用

古代不少医药书中介绍过萱草的忘忧药用功能,例如《本草注》中称:“萱草味甘,令人好戏,乐而忘忧”;《本草求真》谓:“萱草味甘而气微凉,能去湿利水,除热通淋,止渴消烦,开胸宽膈。令人心平气和,无有忧郁。”等。萱草不仅有药用效果,当其花蕾在含苞待放时采摘下来,还可以制成鲜美的菜肴,这就是人们最常说的“黄花菜”或“金针菜”了。

二、萱草在历代绘画中的使用

在通讯、交通不便的古代,萱草俨然是联系母子情感的一条无形纽带。当游子远离父母时,母亲见到游子临行前所植萱草茁壮成长、灿烂盛开,心中必定产生强烈的见花如见子效果。同样,浪迹天涯的游子想到母亲日夜陪伴萱草也会在心理上得到极大宽慰与鼓舞。

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曾说:“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为了维护统治,历代帝王也都推崇“以孝治天下”,并且自古以来母亲在儿女心中的地位神圣不可替代。在这种复杂背景下,画家可以花代母、以墨表心,随意几笔萱草花都可能令观赏者触景生情,产生心理共鸣。

明代王镇墓出土的李在《萱草花图》有以下题诗:“帘卷薰风夏日长,花含鹄嘴近高堂。筵前介寿双亲乐,颜色辉辉映彩裳。”,从题诗内容看应是庆贺郑仪母亲诞辰的祝寿画。明代才子唐寅也曾作《萱草图》,并题诗:“北堂草树发新枝,堂上莱衣献寿卮。愿祝一花添一岁,年年长庆赏花时。”诗中的“莱衣”即是二十四孝中的“莱子斑衣”。

夏商时期,我国已经开始为成年男子举行冠礼(女子为“笄礼”),即成年礼。先秦时男子的成年礼固定在20岁,《礼记·冠义篇》写到:“故冠而后服备,服备后而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成年礼一般都隆重庄严,目的是让行礼者增强成人意识,懂得成年后的责任与重要性。据说,古代行礼后的男子不能再穿童子彩衣嬉闹,免得失去成人尊严。然而年逾七十的莱子(有一说为年逾八十)身着斑斓彩衣在年迈双亲面前舞蹈、表演,博取老人欢愉,于是,老莱子以孝闻名天下,成为后世之楷模。

由于萱草既有“母亲草”,又有“宜男草”之称,属于宫廷内外喜闻乐见的花草植物,因此它可以与寿石结合在一起,构成“宜男多寿图”,与牡丹结合,组成“宜男富贵”,与石榴结合在一起,构成“宜男多子”等。

三、与萱草相关的明清官窑瓷

瓷器的纹饰取材于日常绘画,因此萱草在明清官窑瓷绘画中也经常可以看到。永宣时期最典型的萱草图案器物应是景德镇瓷器厂制作的青花萱草纹玉壶春瓶,雍正时期,御厂也曾制作过相似的“官仿官”釉里红制品,仅是绘画略有出入。宣德的大盘图案多样,其中也使用了萱草纹做主图案,制作了青花、黄地青花、霁青等大盘。

另外,人们往往注意成化豆彩鸡缸杯中的母子鸡,其实杯中绘画除了表达安逸、团圆、祥和的家庭生活外,还有一层萱草与寿石结合所暗藏的“宜男多寿”寓意。

雍乾时期,景德镇御厂以及宫内造办处都制作了不少与萱草有关的瓷器制品。从雍正珐琅彩石榴萱草花鸟图小碗的题诗看,“珠攒作蒂,缃剪成”摘选自唐代诗人温庭筠的《海榴(即石榴)》,因此该器中石榴为主题纹饰,萱草、岩石等为辅助纹饰。石榴象征多子,与“宜男草”一起构成“宜男多子图”。

清代珐琅彩瓷中以萱草主题的器物多用李峤的“香传少女风”或“色湛仙人露,香传少女风”诗句,乾隆时期,造办处设计者对原诗句有所修改,变成“晓色湛仙人露,画香传少女风”。

乾隆时期除了花鸟之外,虫草绘画也很有很大发展。御厂将萱草与各类昆虫结合,使构图更有自然情趣。该类图案中经常辅助绘有石竹花,蕴含了祝寿之意。清道光粉彩瓶中萱草则被用作辅纹

四、总结

萱草在我国古代是一个集“母亲花”、“宜男草”以及“忘忧草”于一体的文化缩影,纤弱的它既代表了当时社会历史文化的积累与沉淀,又体现出华夏民族中真挚含蓄的母子情感,令人无形中倍感作为炎黄子孙的自豪与骄傲。

瓷器的另类解读者


早在2006年的上海国际元瓷论坛上,通过一篇论文,我已经对姚炜曾先生的严谨和认真钦佩不已,但是,当我手捧他的新著《鉴瓷实录(宋瓷篇)》,依然深感震惊。在这本书里,他收录了公元955年至1279年间典型的宋汝瓷、宋官窑、定瓷、钧瓷、龙泉瓷、耀州瓷、磁州瓷、临汝瓷、柴瓷及后周柴瓷等宋代瓷器三百余件,用五百幅瓷器全图及细部图片阐述了自己识瓷、辨瓷的方法。资料翔实,观点明确,说服力强,让人受益匪浅!

炜曾先生将瓷器中被鉴定的元素成分检测报告与国家公布的相应元素成分进行比较,核对含量比,再根据胎、釉、形、彩的表征作出目鉴评估。他认为,对鉴别一件瓷器,这两者缺一不可,而科学元素的“对应”则处于基础地位。由于资料的积累和认知度的不断更新,这本《鉴瓷实录(宋瓷篇)》的整理、编辑竟然持续了十年,仅以炜曾先生与藏友分享的诸多经验中的几条为例,就可以看出书里面那些看似只言片语的经验总结中蕴含的巨大工作量。

一、北方瓷胎三氧化二铝的含量〉28%,南方瓷胎三氧化二铝的含量〈25%。

二、汝窑为低硅质釉,二氧化锶的含量〈60%。

三、汝、钧、邢、定窑的含磷量高,三氧化二磷〉0.6%,釉面失透。宋定窑瓷基本不含磷。汝、钧、邢、定窑的含镁量高1.8%〈氧化镁〈2.8%,氧化镁;宋官、龙泉、景窑釉的含镁量低,0.2%〈氧化镁〈1.8%。

所有涉足收藏的人都不难想象出炜曾先生为这本书付出了多少辛劳,他以个人的经济实力,做无数次的试验,得出如此精确的结论。且不谈这些数据全面与否,我们必须承认的是:一个构建在千件瓷器科学数据基础上的结论一定比道听途说、比感觉、比任何人眼学更具有力量!

姚炜曾先生的开拓精神和顽强的毅力可能是与生俱来的。1980年,他骑着单车行程三万里,走云南、上西藏,历时一年有余,成为中国第一个骑单车走全国的旅行家,新华社还向全世界作了报道。作为上海市摄影家协会常务理事,姚炜曾先生有着多次在国际和全国摄影比赛上拿大奖的经历,说到这里面的奥妙,炜曾先生说“险以远则至者少,灵感、奇观都只光临那些敢于跋涉的人。”

国庆节的《南方周末》刊登了一篇叫做《赝品帝国》的文章,用三个词总结了当前的收藏界——欣欣向荣、乱象丛生、无法无天。对此,炜曾先生是认可的,但是他同时说,将很多东西定为“赝品”却是完全没有依据的,文博界一切的“乱象”都来源于眼学。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姚炜曾先生深信,越来越成熟、稳健的藏友会理顺收藏思路,推动民间文物收藏的发展。

鉴定就是讲道理,合理就对,不合理就错。这是启功先生说过的一句话,姚炜曾先生把它印在了《鉴瓷实录(宋瓷篇)》的扉页上。炜曾先生说:“鉴定古瓷器有很多办法,我用这本书阐述我的道理和方法,希望能对其他藏友有所启迪。”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