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鉴定古董瓷器

如何鉴定古董瓷器?古董瓷器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很高的艺术收藏价值,爱好者甚多。可火爆的市场、高额的利润,致使大量的仿品流入市场。赝品越仿越真,档次越仿越高,做旧手法越做越到家,搞得一些专家们也真伪难辨。那么如何鉴定古董瓷器呢?

一是眼力鉴定:此种鉴定方法是通过一些对于瓷器有丰富研究以及鉴赏经验的鉴定专家或资深收藏者来进行鉴定。通常在鉴定古董瓷器可以通过瓷器的款识、器身上的纹饰、器型、胎釉等方面入手。

款识:每个朝代款识的书写都不相同,官窑跟民窑的款识也是不相同,现今的传世藏品以及仿品都是以明、清两代的瓷器较多,这些明、清的官窑绝大部分都有年款和年代特征。比如说,明代款识就有“永乐款少、宜德款多、成化款肥、弘治款秀、正德款恭、嘉靖款杂”一类的说法,所以,款识是鉴别断代的方法之一。

胎釉:古有“胎为骨,釉为衣”的说法。我们在鉴别胎质的时候,可从器物底物没有施釉的地方入手,分辨胎土淘炼的纯净度以及烧结的缜密程度。因为每个时代淘炼的方法有区别,明代以前的相比清代、民国时期,胎土中的金属含量以及杂质为较多。

器型:每个朝代因为民风不同,在器型有也会有一定的区别,就如同我们常说的“明大粗”的说法,明代风格相对比较粗矿,在于器型上也是比较喜欢粗矿型的,旁边器型都会比其他年代来的大粗的感觉。

纹饰:每个朝代根据当时的民风,特别是当朝帝王的喜好,会体现出明显的时代特征。无论是器身纹饰的题材、内容、手法以及工艺技术等,都会有不同的表现,固然,纹饰也是判断瓷器年代的重要方法之一。例如:明代初期,永宣时期的瓷器中的青料会有晕散以及下凹的斑痕等当时特有的现象,这是后代的仿品都无法准确仿造再现。清朝雍正时期仿的永宣年间的器物,通常会用复笔加重点染青花的方法来刻意仿较永宣青花的效果,但是因为钴料的不同,也就没办法克服色彩漂浮的弊端。又比如,成化斗彩瓷器的纹饰当中有种“花无阴面,叶无反侧”的现象,画人物时衣服的纹路不加渲染,表里不分,如同着着单衣。这些细微的时代特征,通常会被后朝及现代仿造者忽略。

二是仪器检测法:除了判断瓷器表面特征之外,还可以结合科学的检测,来对瓷器的化学成分进行数据品对,仪器检测相对于专家鉴定就更有权威性,但不同的检测技术也会出现的不同的时间距离偏差。

taoci52.com编辑推荐

古董陶瓷花瓶怎么鉴定?


关于古董景德镇陶瓷花瓶鉴定的问题,简直就是古董爱好者的命根啊!古董陶瓷花瓶和普通的陶瓷花瓶有很大的不同,因为它有时间的印记,不同的朝代都有其不同的特点,那么关于古董陶瓷花瓶那么庞杂的信息应该怎么鉴定呢,那就请您跟着小编一起来学习一下古董陶瓷花瓶怎么鉴定。

古代陶瓷花瓶的鉴定可靠的有两种办法,他们分别是眼力鉴定和仪器检测法。

那咱们先来看一下仪器检测法吧。

仪器检测法:随着科学的进步我们已经可以逐步借用仪器来对古董景德镇陶瓷花瓶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并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通过计算来推算出其年代。虽然这种方法具有比较多的理性因素,但是小编我并不太看好这种方法,一是因为不同的检测技术也会出现的不同的时间距离偏差。而是我认为纯理性的东西都不太符合社会生活的需要,这样就会生老一辈鉴别艺术的传承收到阻力。

古董陶瓷花瓶怎么鉴定?

另一种方法是靠眼力鉴定,当然也包括使用触感嗅觉等感觉,也就是俗称的人工鉴定。您可别小瞧这种方法,这是咱们中华民族传承了几千年的一门手艺,他凝结了那些老人们的无数心血,反正小编我是由衷的敬佩,他们所用的方法,小编我大致的给您编辑了一下,请您分享。

这个眼力鉴定通常在鉴定古董瓷器可以通过瓷器的款识、器身上的纹饰、器型、胎釉等方面入手。

一、款识:款识及作品本身的落款识别,每个朝代款识的书写都不相同,官窑跟民窑的款识也是不相同。款识能帮助藏家比较准确地判断年代。明代中后期至清代的陶瓷花瓶,款识已经非常普及。款识之所以能作为断代的依据,是由于历代的窑场成千上万,而它们落款字体都不可能是统一的。

二、纹饰:每个朝代根据当时的民风,特别是当朝帝王的喜好,会体现出明显的时代特征。无论是器身纹饰的题材、内容、手法以及工艺技术等,都会有不同的表现。元代以前,陶瓷花瓶的装饰主要是印花、画花、刻花、贴花、镂刻等。纹饰方面主要是花卉、动物、婴戏。釉上、釉下的彩绘只有黑、褐、红、绿等几个颜色。

三、器型:每个朝代因为民风不同,在器型有也会有一定的区别,就如同我们常说的“明大粗”的说法,明代风格相对比较粗矿,在于器型上也是比较喜欢粗矿型的,旁边器型都会比其他年代来的大粗的感觉。

四、胎釉:古有“胎为骨,釉为衣”的说法。自从商周的上釉原始瓷和秦汉的单色釉发明以来,颜色釉发展到现在已经有100多种。在鉴别胎质的时候,可从器物底物没有施釉的地方入手,分辨胎土淘炼的纯净度以及烧结的缜密程度。因为每个时代淘炼的方法有区别,明代以前的相比清代、民国时期,胎土中的金属含量以及杂质为较多。

古董瓷器收藏


有人说,粮油一分利,珠宝百分利,古玩千分利。一件清雍正的青花缠枝莲纹大碗曾在1997年的广州艺术品(公物)拍卖公司春季拍卖会上以1.5万元“屈就”,当时无人回应。但是在今年元月该公司的迎春拍卖会上,它却拍出了38万元的高价。

业内人士说:广州是瓷器收藏的“宝地”,只要留些心眼,说不定您也能淘出千分利。

“淘瓷”“钱途”无限

一位瓷器爱好者告诉笔者,前不久他在韶关淘到一件清末的外销瓷器,只花了100元,没想到在古玩市场上被人用10倍多的价钱买走了。

国家文物鉴定会委员、文物鉴定专家曾土金说:“一方面,瓷器和其他古董一样都属于动产,变现快。另一方面,它的升值空间可能大得让人难以预料。所以,作为投资是很好的。”

瓷器收藏的层次很多,内容很广。除了明清官窑瓷器外,民窑中的精品瓷和本地的广彩也非常具有收藏和投资价值。

瓷器投资要有三股力

收藏同样具有风险,投资不当也可能血本无归。瓷器的收藏投资要有三股力:这就是眼力、实力和魄力。

曾土金说,瓷器的魅力要先能把自己“迷”倒,才能拿着它去吸引其他买家。而实力是指一定的资金投入,魄力是投资的勇气。

收藏贴士:如何选购瓷器?

瓷器投资除了可以在有良好信誉的正规文物商店购买以外,通过拍卖公司参与竞买也是不错的选择。虽然国内的所有拍卖公司基本上都不保真,但他们的专业鉴定人员都会尽量保持拍品的可靠性。一般来说,一场拍卖会所展示的艺术品中,有八成左右的艺术品可靠就已经很不错了。

那么,如何参与选购竞买呢?瓷库中国专家建议:首先就要仔细看样,定好心理价位。看样是竞买活动顺利进行的第一个步骤,顾客应对物品的真伪、成色、规格等细细观察。至于拍品上标有的参考价,顾客如果不懂行,可到相关商店或市场去了解一下同类档次的价格,确定自己竞买的最高出价、即“心理价格”。其次是运用竞价技巧。拍卖场上,竞买者应冷静观察场上的竞价情况,稳定自己的竞价心态,守住心理价格。竞价时,一般可按加价幅度轮番出价,但价格接近心理价位时应谨慎,避免受拍卖场上竞价气氛的影响,盲目超出心理价位的界限。

如何鉴定明代瓷器


明朝是中国陶瓷史上一个重要发展阶段,它的日用陶瓷、建筑陶瓷和其它类型的陶瓷制造大大地超过了以前历代,展示了陶瓷业大发展的局面。由于制瓷工艺技术的不断提高和实行“官搭民烧”制度,客观上对手工业工人的积极性起到了促进作用。民窑不仅产量超过官窑,而且烧成了许多高质量的可以与官窑相媲美的瓷器。明代青花、五彩、斗彩瓷器是瓷器生产的主流。

如何鉴定明代瓷器,具体说来,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

一、造型

明代瓷器的造型,是鉴别真伪的重要依据。这是因为各类器型多能确切表现本时代的生活习惯、审美标准、风俗面貌和技术成就。若能谙熟并善于识别其形状和神态,就掌握了一种比较可靠的鉴定方法。

对于明代的一些典型器型,特别是名贵品种,更应烂熟于心,形成固有的正宗概念。越是名贵的品种,便越会有人去仿制。在鉴别中,有了准确的器型概念,无须多究,便可一眼识破那些低劣的赝品;有了准确的器型概念,对那些貌似真品的伪作,经细心体察和揣度后,就能看出神离之处,找出其细微差别;有了准确的器型概念,就能善于体会各时代的不同风格和神态,对那些维肖的仿品,便能独具慧眼,看出其虽维肖但不维妙之处,从而窥出破绽。明初洪武时期的青花瓷色泽暗黑,这主要是元末明初战争频繁,苏料进口中断,使用国产青料造成的。

永乐、宣德年间瓷器制做也如明代国力一样处于一个上升阶段,尤其青花瓷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史称“永宣瓷”。它的主要特点是:由于郑和下西洋,从中亚伊斯兰国家带回了“苏麻离青”料。在适当的火侯下,能烧成像宝石一样的鲜艳色泽,但由于含铁量高,往往会在青花部分出现黑疵斑点。

精品青花鱼丰满花瓶

在掌握各时代瓷器品种的特征及时代风貌的同时,应侧重对器型的古拙、敦厚、粗笨、秀美、玲珑、华丽等不同风格进行研究,详加分析对比,摸清其演变规律。久而久之,便可充分利用不同器型特征,熟练地鉴别真伪。明代永乐年间的器型古拙秀美,当时出现的一些精品,如白釉脱胎暗花盘碗,青花压手杯之类,都是后仿品在造型等方面远远不可企及的;宣德时期造型种类明显增多,并且制作精致,独出心裁,有些是空前绝后之作,若不具备很高的技术水平,难以仿制成功。故永宣青花器,仅见清代盛世康熙、雍正、乾隆时的仿品及民国时的赝作,除此而外其他时期少见。至于成化时期,器型惟重纤巧,大器较少,其碗、杯子、天字罐类,都出色地代表了当时轻盈秀致的风格,并为仿品所望尘莫及。弘治、正德时期虽器型品种不多,但却端庄秀逸。嘉靖、万历以后,器型渐趋复杂,又有许多创新之作,风格上厚重古拙与轻盈华丽兼而有之,只是比起永宣时期的作品未免粗糙。

对于造型,要从以下几点去观察:器口、腹、底、柄、耳、颈、流、系、足以至器里。若能经常测量器体部位,体重厚薄,熟记大小,对于鉴定工作更为有利。

二、纹饰

瓷器上的纹饰,也和造型一样,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对于明初永宣青花器上的晕散下凹斑痕等特有现象,在后代的仿品中都不能准确再现。在断代和鉴别真伪时,观察、比较同时期与相近朝代其他工艺品的图案画意等特征也很重要。例如,明清两代瓷器的画面,就与同时代的织绣、竹、木、漆、牙、玉、铜、银等工艺品装饰,互有影响,一脉相通;又如成化时期瓷器的海上水八怪,缠枝莲纹,也与前朝景泰掐丝珐琅器上纹饰相同。如此等等,便可发现时代的特征,找出共同的规律,无论是官窑还是民窑器物,都应作大量细致的对比分析,便如永乐、宣德瓷器的缠枝莲、海水龙、成化瓷的青花底足双线特征,正德瓷的回文,嘉靖、万历瓷的道教画与镂雕工艺,康熙瓷的双猗牡丹、回影梅,雍正瓷的过枝花和皮球花等等,在决疑辨伪中,都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鉴定真伪,还可根据纹饰的笔法,远近疏密的层次,笔力纤弱等等。

三、胎釉

就瓷器而论,胎为骨,釉为衣。细致观察胎体和釉面也是断代和鉴别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鉴定胎质时,可从器足的无釉处观察,注意胎土淘炼的纯净与烧结的缜密程度。如著名的永宜细砂底器,露胎处均可见到金属自然氧化形成的黑褐色星点或火石红色;另外明代胎体迎光透视,都显肉红色而清代及民国仿品则为青白色。如以洁白细润著称于世的成化胎体,迎光透视显牙白或粉白色,具有如脂似乳的莹润光泽。

青花釉下五彩缠枝牡丹花瓶

对于明代各种不同的釉面观察方法,除以眼目直观外,必要时还可借助放大镜。观察时更要注意釉质的粗细,光泽的新旧,釉面的厚薄,以及气泡的大小、疏密的程度等特征。对各时代釉面的典型表现,要牢记心中,如明代瓷器釉面都闪现不同程度的青白色,明早期釉面常有无色的自然开片及缩釉现象;明代宣德的桔皮釉,明代晚期黄釉釉面所闪现的血丝状小红点。另外釉面的新旧光泽也可说明真伪。对各时期施釉的厚薄,釉面的莹润与干涩,釉质的缜密和疏松及浓缩、积釉等状态也需掌握,这也是鉴定真伪的一个重要因素。如常见永乐白釉器口,底边角与釉薄处闪白和闪黄,釉厚处闪浅淡青色。永乐翠青积釉处的气泡密、玻璃质强,明代蓝釉釉面表现的灰黑色调,明代宣德釉面的棕眼现象等等。所以,造型、纹饰、款识、釉色、胎质等鉴定方法必须同时并用,方能收到殊途同归,全面一致的效果。

四、款识

明代瓷器各代款识千差万别,凭款识特点来断代和辨伪也就相当重要。体会各代款识的不同风格,首先可以从研究笔法入手,然后将真假实物款识,相互比照,结合实物,反复审度其字体的结构、排列的形式、落款的部位,以及款字色泽的深浅浓淡等。另外,也应当注意总结同一时期及早期和晚期款识不尽相同的变化规律。

作为中国陶瓷史上重要发展时期的明代陶瓷艺术的欣赏及鉴定,不仅是文博工作者的必修课,而且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文化生活的日益丰富多彩,也必将成为越来越多的陶瓷收藏受好者和享受者需要了解和掌握的知识,也必将成为提升全民文化修养的一个方面。

官窑瓷器价格 如何鉴定


南宋官窑瓷釉呈色非常丰富,大体上有粉青、灰青、天青、月白、淡黄、密腊、鹅皮黄等,其中以粉青色为最佳。本文根据十余年来仿制南宋官窑的实践,主要探讨南宋官窑瓷釉面粉青色形成条件及影响釉面呈色的有关因素。

一、南宋官窑瓷粉青色釉对釉中碱土金属氧化物RO、碱金属氧化物R2O含量的要求

浙江是青瓷的发源地,其釉的发展过程可以按三个历史时期,划分成三个阶段:

1.商周时期,为釉的孕育和形成阶段。此阶段釉中主要熔剂碱土金属氧化物RO的含量逐渐提高到15%,碱金属氧化物R2O的含量较低,变化不大,一般不超过3%,而着色剂Fe2O3的含量较高,一般在3%以上。随着窑炉设备和烧制技术水平的提高,烧成温度能达到1200C,此温度能把釉浆烧成光亮、半透明、富含玻璃相的瓷釉面。该阶段是原始青瓷出现时期,即以陶到瓷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出现的釉都比较薄,有小裂纹,胎,釉结合不好,多数易剥落,带有一定的原始性。

2.汉至隋唐五代时期,釉的成熟阶段,该时期碱土金属氧化物RO的含量增加到18%以上,碱金属氧化物R2O的含量仍变化不大,不超过3%,而Fe2O3含量降低到3%左右,这就形成了真正的石灰釉。这个时期窑炉的烧成温度接近1300C,胎、釉交界处的中间层得到充分反应,使得胎、釉结合良好,无剥釉现象。汉、晋时期的越窑青瓷是这个阶段典型的代表。

3.宋代以后,釉的提高阶段。这个时期,釉中碱土金属氧化物RO的含量又重新降低到15%以下,而碱金属氧化物R2O的含量从前一时期的3%左右增加到5%左右,这就形成了石灰——碱釉。石灰——碱釉的出现,为釉面粉青色的形成奠定了物质基础。

官窑青瓷时处南宋,是浙江青瓷最辉煌的时期,南宋皇宫对瓷釉面呈色要求很高,要求釉面呈色青中略带黄,不泛灰,柔和、淡雅、悦目的粉青色是南宋官窑瓷追求的最高境界。要达到粉青色釉,一方面,釉的物性必须为石灰——碱釉,另一方面,釉层必须很厚,长期试验显示:釉层厚度只有在1mm以上,才有可能出现粉青色,这个厚度比越窑青瓷釉要厚许多倍。石灰——碱釉中的碱金属氧化物R2O在高温时的粘度比碱土金属氧化物RO要大得多,这就使得厚厚的釉层在高温熔融阶段不会因流淌而使釉层变得很薄,瓷釉厚度能保持在1mm以上,这就是南宋官窑能以薄胎厚釉闻名于世的物质基础。总之,釉面出现粉青色,釉面厚度须在1mm以上。玻化程度很高的釉,且厚度在1mm以上,就只有石灰——碱釉能提供这样的物质条件。故南宋官窑青瓷釉中碱金属氧化物R2O的含量应在5%左右,而碱土金属氧化物RO的含量应低于15%。

二、釉面呈色与着色剂铁含量的关系

釉面呈色与着色剂铁含量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用含铁的天然物质来装饰陶瓷器在我国有着古老的渊源和悠久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商周时期的原始青瓷釉。南宋官窑瓷釉的着色元素为铁,由釉料中使用紫金土这种富含铁的原料带入,因此,釉料中紫金土的含量对釉面呈色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试验表明,釉料中Fe2O3的含量在1%左右时,釉面能呈现纯正的粉青色;含量在0.7%以下,色泽偏淡,为淡青、月白等色;含量在1.2%以上,色泽偏深,色调碧绿,呈现翠绿色。

三、釉面呈色与烧制气氛的关系

南宋官窑青瓷釉着色元素是铁(Fe),而Fe只有在Fe2+态时,才呈现青色。自然界中的紫金土,其铁元素以Fe3+态存在其中,因此,南宋官窑瓷釉必须采用还原气氛烧制,通过还原介质使Fe2+=Fe3+在高温烧制时达到相对平衡,还原比值(Fe2+和Fe3+含量比值)的大小,决定了釉面的色调。温度一定时,在强还原气氛下,还原比值大,釉面呈现悦目的粉青色;还原气氛较弱时,还原比值小,釉面色调偏灰,出现灰青色;在中性气氛和弱还原气氛下,还原比值很小,Fe2+基本上是Fe3+高温分解所致,釉面色调偏黄,呈淡黄、密腊、鹅皮黄等色。如在氧化气氛中烧制,则呈现亮黄色。因呈色元素Fe在不同气氛下,呈现不同颜色,同一种颜色,因还原比值不同,其色调亦不同。而南宋官窑瓷的烧制设备——龙窑,因体积庞大、燃烧点分布不均匀,且是平焰烧制,窑内气氛差别很大,能形成强还原的区域不多,这正是南宋官窑瓷釉呈色异常丰富的关键原因。

四、釉面呈色与釉料玻化程度的关系

陶瓷釉料同玻璃一样,都是由玻化氧化物,即网络组织氧化物(如SiO2)和变性氧化物(如CaO、MgO、Na2O、K2O)及中间性氧化物(如Al2O3、Fe2O3)组成,其完全熔融时的温度,是由其本身的化学成份决定的。一定铁含量的釉,其熔融温度的高低对色调深浅(如Fe元素在还原气氛中呈色)影响很小,因此铁含量相同,但化学成份不同,即熔融温度不同的官窑青瓷釉能烧出非常相似的粉青色来。釉面色调的深浅虽然同熔融温度的高低关系不大,但与釉的玻化程度关系很大,玻化程度高(烧成温度接近熔融温度,高温保温时间长),则釉面呈色偏深;而玻化程度低,则釉面呈色偏淡。试验显示,南宋官窑粉青釉的烧成温度大约在1250±20C,也即1230-1270。

五、釉面呈色与胎体铁含量的关系

陶瓷釉虽然类同玻璃,但因釉必须融合在坯体表面,所以釉的化学成份不象玻璃那样自由,它受到胎体化学成份的制约,釉和胎之间必须形成良好的中间层。中间层的化学组成比较复杂,受多种因素制约,其中胎体的化学成份起到非常重要作用。把同一种釉施在不同胎体上,烧制时会形成不同的中间层,而该中间层对釉面呈色的影响非常大。具体对用铁元素做着色剂,在还原气氛下釉面呈色而言,同一种成份的釉,与不同含铁量的胎配合成瓷,在同一烧成制度下,含铁量高的胎,釉面呈色深;含铁量低的胎,釉面呈色浅。试验显示,南宋官窑粉青色瓷胎的含铁量为3±0.3%。

六、釉面呈色与釉层厚度的关系

南宋官窑青瓷之所以被后世所推崇,主要因其独特的上釉工艺,使釉层较厚,釉面能形成滋润如玉的效果。可见,釉层厚度对釉面呈色效果影响非常大。试验显示,在同等条件下,釉层薄,呈色深;釉层厚,呈色淡。这是因为,瓷胎、釉经高温烧制,能形成结合良好的中间层,如釉层薄,胎釉中间层距釉表面近,而中间层铁含量高,对釉面影响较大,使釉表面呈色加深;反之,厚釉,中间层距釉表面远,对釉表面呈色影响相对减小,釉面呈色淡雅。如胎体厚度在4±0.5mm时,釉层厚度控制在1.0——1.5mm时,釉面能呈现纯正的粉青色,釉层厚度在0.8mm以下,釉面呈灰青色,釉层厚度在1.5mm以上,色泽偏淡,呈现如月白等色调。

七、釉面呈色与胎体厚度的关系

在其它条件相同时,胎体的厚度对釉面呈色亦有一定的影响,胎体薄,釉面呈色淡,胎体厚,釉面呈色加深。因此,当胎体厚度在2mm左右时,0.7mm左右的釉层厚度就能使釉面呈现粉青色,大量出土的薄胎粉青色残瓷片就是很好的例证。

综上所述,南宋官窑瓷釉形成柔和、淡雅、悦目的粉青色,需要许多相关条件,且要求比较苛刻,现归纳如下:

1.釉必须是石灰——碱釉,即碱土金属氧化物RO的含量在15%以下,碱金属氧化物R2O的含量在5%左右。单一的石灰釉,其高温粘度较小,釉层因流淌而变薄,无法形成厚釉层;而单一的长石釉(碱釉),其高温粘度较大,很难使厚度达1mm以上的釉层流淌均匀,特别是在玻化程度很低的烧成制度下。因此,只有石灰——碱釉才能形成釉面平整而釉层较厚的釉,石灰——碱釉是南宋官窑粉青色釉形成的物质基础。

2.釉中着色元素铁Fe的含量,对呈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铁Fe含量在1%左右,呈现粉青色的概率就大,而小于0.7%,则呈色基本偏淡,多为月白等色,大于1.2%则呈色偏深,多为翠绿等色。

3.烧制气氛是釉面呈色的决定因素。强还原气氛下,釉面可呈现粉青色,弱还原气氛下,呈灰青,中性气氛下,呈淡黄色或黄灰色,氧化气氛下,则完全呈现鲜亮的黄色。由此可见,必须在还原气氛下烧成才能呈现青色,烧制气氛的控制,对釉面呈色至关重要。

4.釉料玻化程度对釉面呈色的影响没有烧制气氛明显,但对色调的调控,亦是非常重要的。玻化程度高,胎、釉中间层反应充分,中间层的铁含量得以提高,且釉层因玻化程度相对较高,釉层因流淌而变薄,故釉面色调加深。反之,则偏淡。

5.胎体着色元素铁的含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釉面呈色。胎体铁含量变化,胎釉中间层铁含量亦随着变化,在胎、釉铁含量差值较大时,甚至改变釉面层铁含量,使釉层呈色发生很大的变化。胎体含铁量低,釉面呈色偏淡;胎体含铁量高,釉面呈色加深。胎体铁含量在3%左右时,釉面易形成粉青色。

6.釉面厚度在很大的程度上能减小胎体对釉面呈色的影响,厚釉层使釉面距中间层远,呈色受其影响减轻,且因厚釉能使光产生乳浊效果,故釉层厚度达1mm以上时,釉易形成柔和、悦目的粉青色。当然,太厚,达1.5mm以上,则易形成月白色,而太薄,小于0.7mm,则易泛灰,形成灰青色。

7.胎体厚度对釉面呈色的影响,虽然不是很大,但当胎体厚度在2mm以下时,胎体铁总含量很低,对釉面影响力较小,故釉层厚度在0.7mm左右时,釉面就能形成纯正的粉青色。当然,胎体太薄,高温承载能力低,器物易变形,大多不能烧成正品。

如何鉴定明清瓷器真伪?


明清瓷器以其器形多样、色彩艳丽、纹饰精美、装饰性强而格外被人们关注。拍卖会上,一件明清官窑精品瓷器,动辄即被抬至数十万、上百万元的价格;古玩城中,人们流连忘返,对这类造型各异、五彩斑斓的器物偏爱有加。

然而,在热闹的背后,却隐藏存在着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仿品、赝品横陈,让人真伪难辨。许多收藏爱好者因不知道怎样辨伪而不敢介入,有的藏友凭感觉去买,结果屡屡买到的是赝品。那么,明清时期的瓷器如何鉴定真伪呢?

远古瓷器,因年代久远,保存民间的传世品甚少,如发现有出土文物,可借助墓葬品仿证参考,同时还可借助历代窑址标本,用现代科技方法进行断代鉴定。而明、清时期的瓷器,因距今较近,传世品较多,加之当时仿制摹古之风盛行,所以对明、清时期的瓷器鉴定,除了需对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等历史知识有综合性的了解外,还要靠我们掌握各朝代瓷器的典型风貌和基本特征作规律性的认识和研究,通过实践,在白己脑子里形成了概念后,才能对瓷器进行科学鉴定。有四个非常重要的关键点我们必须学会,它们分别是瓷器的器型、胎釉、纹饰、款识。

1、器型

明清瓷器的各类器型,能较多的准确反映明清各朝各带在当时的生活习俗、社会风貌、审美标准和技术条件。在鉴定过程中,要重视对时代风貌的研究,并对其不同的风格进行详细了解。

明清瓷器造型丰满、浑厚、古朴,器型线条柔和、圆润,给人以质朴、庄重之感。胎体,琢器指立体造型,如瓶、尊等,都较厚重。圆器指平面造型,如盘、碗等,其胎体也较清代厚重。

明代瓷器的造型除继承前朝的之外,也有因时代需要变化而新产生的,如永宣时期的压手杯、双耳扁瓶、天球瓶等。成化时期则以斗彩鸡缸杯、天字盖碗等为典型器物;正德、嘉靖、万历各朝的大龙缸、方斗碗、方形多角罐、葫芦瓶等也都颇具代表性。另外也有各式文房用具如笔管、瓷砚、水注、镇纸、棋子、棋盘、棋罐等瓷器传世。

清代无论在器型或种类方面均显著增多,并且制作精巧。康熙时期的马蹄尊、象腿尊、凤尾尊、苹果尊、棒棰瓶以及凸腹花觚等都是前代少有的器形。到了雍正在器形的创作方面更加丰富多彩,橄榄瓶、太白坛、菊瓣盘等尤其是所仿宋代名窑。乾隆时期比较突出的造型有转颈瓶、转心瓶等,到了嘉庆、道光以后,很少见有创新之作。观察瓷器的器型一般首先要注意口、腹、底三部分,很多同类的器皿乍看外表极为相似,仔细观察这三个部分,便可得出不同的结论。

2、胎釉

就瓷器而论,胎为骨,釉是衣。细致观察胎体和釉面,是断代和鉴别中很重要的。

釉面呈青白色,是元明两代瓷器的共同点,只是青白程度各朝略有差异,明代官窑瓷器和民窑瓷器釉面一般都呈青灰色,官窑瓷器却较民窑瓷器更加白润肥厚,玻化程度也较高。明代景德镇瓷器品种按其制作工艺可分为:釉下彩,釉上彩,斗彩,五彩及单色釉,杂色釉等,此外,还有仿哥釉,仿龙泉釉,铁红釉等,其中还有一种釉称之为杂色釉兴盛于明代嘉靖时期。

清代康、雍、乾三代的景德镇瓷业进入了制瓷历史高峰,青花、五彩、三彩、郎窑红、豇豆红、珐琅彩品种风格别开生面;雍正的粉彩、斗彩、青花和高低温颜色釉等,粉润柔和,朴素清逸。颜色釉中霁红、霁蓝、酱色釉、黄釉等数量在当时都比较多,康熙时期豇豆红、郎窑红、胭脂红、祭红、洒蓝、瓜皮绿、孔雀蓝、豆青、金银釉等等花色品种纷纷出现,争奇斗艳。珐琅彩、粉彩也是这一时期劳动人民的重大发明。

鉴别胎质时,可从器足的无釉处观察,注意胎土淘炼的纯净与烧结的缜密程度。明清瓷器制坯前的和泥是人工,人工和泥制坯烧出来的胎密度适宜,无密度过大或过于疏松现象。现代仿品瓷器制胎用的泥是炼泥机炼制,用这样的泥制作出来的胎密度过大,拿到手里有过重的感觉。也有用灌浆的方法制胎的,其密度又过于疏松,拿到手里有过轻的感觉。老瓷器露胎部分长期与外界物质和空气接触,经过风化和吸取营养,胎质有滋润的感觉;仿品瓷器的胎质一般较为干涩。从釉面的新旧光泽上,各时期施釉的厚薄,釉质的缜密和疏松,及浓缩、积釉情况等都能作为瓷器鉴定真伪的一个重要依据。

3、纹饰

明清不同时期的瓷器纹饰多为写意,画面豪放生动,画龙多凶猛,咀巴象猪咀,俗称“猪咀龙”,怒发前冲,爪部团成圆形,有三爪、四爪、五爪,晚期龙纹有衰老之态。前期所绘凤纹与元代一样,颈部无发毛,在龙、狮及兽身上多带有火焰纹。嘉靖以后所画儿童形象,头部很大,额角及后脑勺凸出。八宝图案为轮、螺、伞、盖、花、鱼、罐、肠。文字装饰有回纹、百寿字、福字等。

瓷器纹饰都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不同的风格特点,明代瓷器纹饰装饰主要以绘画为主,也有刻花、划花、印花、镂雕等方法,官窑瓷器的纹饰比较工整、细致,民窑器物的纹饰笔法潇洒、自由奔放。明代所画的人物比较挺拔,小孩儿头比较肥大,不合比例。清代瓷器的纹饰较为复杂,追求工细纤巧,虽有惊人之作,但少创意而流於匠气,在康熙后期的瓷画风格多受当时著名画家“四王”的影响,装饰内容多为山水松石、古装人物、神仙罗汉、仕女美妇等等。

明清瓷器各部分比例处理都比较好,看起来比例搭配和谐,仿品一般很难做到。如果外观线条僵硬,处理草率,过度不自然,则基本可断为仿品。从器型上鉴别古瓷器真伪,最好是拿被鉴别对象与某一历史时期的典型器物相对照,仔细观察口沿、耳、肩、腹以及圈足是否相符,从而得出鉴别依据。

古代的画师都是终身制,他们从小开始绘瓷,手法非常娴熟,线条流畅自然。现代仿品瓷器大多整体构图不协调,绘画拘谨,线条滞涩,绘画草率。对细节的处理不够缜密,过度把握不好。

4、识款

明清瓷器各代款式千差万别,以款识特点来断代和辨伪也就相当重要。明代瓷器的款识形式一般以书写为主,极少有刻印的。前人总结的明代瓷器款识规律是:永乐款少,宣德款多,成化款肥,弘治款秀,正德款恭,嘉靖款杂。

清代共有帝皇十个,均有帝皇纪年款的瓷器传世,他们依次是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清代的官窑瓷器和民窑瓷器的款识在题写上是有一定的惯例的,因为开创了金彩、墨彩、珐琅彩等题写工艺,各种堂名款、花押款、吉语款层出不穷。

顺治官窑器以书写“大清顺治年制”两行六字楷书青花款为主,也有写“顺治年制”四字款;康熙朝历时61年,款识较多。其官窑款多为“大清康熙年制”六字两行或三行青花楷书款,晚期有少量篆书款;雍正官窑款主要是“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两行楷书青花双圈款,也有双方框款,其次是多用于单色釉瓷上的三行六字篆书款;乾隆官窑款用得最多的是“大清乾隆年制”三行六字篆书款款字一般以青花书写为主,但亦有抹红写款,在白瓷、茶叶末、珊瑚红等特殊器物上往往用“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刻款;嘉庆官窑器一般都用“大清嘉庆年制”三行六字篆书款;咸丰及其后的同治、光绪、宣统大多为六字双行或六字三行“大清××年制”款,其中光绪时署有“大雅斋”、“天地一家春”及“长春同庆”、“永庆长春”等款的官窑器最为精致,民窑款则多无定制,形式较多。

总之,鉴别瓷器真伪,上述条件缺一不可,同时,又要防止草木皆兵,对所见之器均乱加猜测。研究古玩瓷器是一门复杂的学问,还需要各位加深对识别赝品必要的锻炼和阅历。

如何鉴定定窑瓷器


定窑瓷器鉴赏要点有哪些?定窑瓷器起源于唐代,是中国北方早期烧制白釉的窑址之一。但是在唐代,由于刑窑巩县窑极其强大,定窑瓷器尚处于初创阶段,故未有较好的产品出现,五代开始,定窑瓷器逐渐发展起来,并最终取代了刑窑瓷器的地位而成为中国北方最具代表性的白釉瓷产地。那么,定窑瓷器鉴赏要点有哪些呢?

第一,定窑瓷器,白胎白釉,胎很细,细腻紧密,很薄,五大名窑中最薄,釉白光亮。

第二,在唐末五代到北宋时,定窑主要烧柴,采用“还原焰”烧法烧制,含铁偏重,这时期的定窑瓷器会有一点点偏青色。到了南宋,则烧煤为主,用“氧化焰”烧法烧制,含铁量则偏少,定窑瓷略微有一点点偏黄。

第三,定窑瓷器的胎在做成之后,在没有完全干透的时候,工匠会用一种竹刷进行修复,把器物刷平,所以器物内外都可能会有竹丝的痕迹,而且由于釉比较薄,所以在看定窑瓷器的时候,还能透过那层釉看到那些竹丝痕。

第四,很多定窑瓷器的釉都会有泪痕,主要呈现在器物外表,需要注意的是,所有的泪痕都是自上而下的。除此之外,定窑白瓷釉面有数点极小的黑色杂质颗粒,即使宫中收藏品亦不例外,而伪品则没有这种杂质。

第五,定窑瓷器施釉在近足部及足部往往又多处露胎,仿品无此现象。

第六,定窑瓷器足边棱角清晰,却不是整齐划一,足边往往不平并有多处小小的缺口,而仿品足边处理绝对整齐划一。

古董瓷器从哪几个方面鉴定真品与赝品


中国古代瓷器一直是收藏和拍卖主流古董和古玩艺术品,也是成交量最高的,但是瓷器官窑一直都有赝品出现,无论是古玩市场上还是收藏网站上都有销售赝品瓷器,那么对于瓷器爱好者来说从从哪几个方面鉴定瓷器的真品与赝品。

瓷器鉴定真品与赝品从瓷器的原料与鉴定,瓷器的断代,瓷器的造型,古董瓷器的纹饰,瓷器鉴定的年代依据,青花瓷器的款识来介绍。

古代瓷器的纹饰及器物款识,其画法和刻法多自然流畅,赝品瓷器尽管笔法熟练,但难免生硬、呆板,釉色和烧造工艺都有区别的。古瓷的彩绘,颜色沉着含蓄,彩与胎的覆着粘接自然。但是赝品瓷器后加彩的器物,加彩的地方色彩特别鲜艳,光泽度强,显得刺目。古瓷中器物表面有一层银光色,很自然,这种自然银光赝品的新瓷器无法仿制。古瓷上金彩的颜色也不一样,清代道光十年(1840年)以前瓷器上的金色一般是用金粉描绘,金色深沉,稳重。1840年以后仿制的古瓷是用金水描画,虽光泽度好,但不如以前的色深。

一般古瓷底足露胎处其胎质有一种熟性.因年久有一些灰尘浸入,但灰尘已吃进胎内,与胎结合紧密。新仿品露胎处的胎有生性.其灰尘浮于表面,也有的是用胶与泥土混合粘上去的。有些古瓷由于原料的特殊性而显出独特的颜色.也是仿品所不能及的。

出土古瓷上的土锈会浸入瓷质内部,与瓷釉紧密结合,不易剔除。伪造出土瓷器上的土锈,有的是用胶与土混合粘上去的,如未用胶,则土锈质松,浮而不实,稍加碰击,锈斑就会刮落下来。

古董瓷器因年代久远,器物釉面光泽深厚温润,光由内发,这种光是自然形成的。

赝品仿造的瓷器往往釉面有一层浮光,光亮刺眼,或者说叫做“生性”,即使用消光剂或其他方法去掉表面浮光,也不会呈现古瓷温润的酥光。

中国的陶瓷业生产有着八千年左右的悠久历史,名窑迭出,佳作不断。自元末明初以来,在古陶瓷业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一种有意摹仿前代瓷器的特殊品种,此即为人们习称的“仿古瓷”。产生仿古瓷的原因,或出于崇古意识,或因对于古瓷艺术的爱好,变有因牟利而为者。明代仿古瓷的生产已形成规模。清代康雍乾时期、晚清至民国时期以及本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形成了仿古瓷的三个高潮期,其仿品包罗万象,种类繁多,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作品技艺精湛,维妙维肖,真伪难辨,给我们识别和研究古瓷带来很大的困难。鉴于上述情况,为了普及古瓷研究的辨伪知识,我们特从故宫博物院藏瓷器中遴选出部分有代表性的作品,采取真品与仿品对照的方式进行展示,以供各界观众研究鉴赏,用作辨别古瓷真伪的依据。

第一部分:明代仿古瓷

明代仿古瓷的兴起与当代皇帝的复古意趣有密切的关系。明朝建立后,汉族文人试图恢复宋代理学发展的盛势,以重建文人士大夫的精神体系,这一思潮亦影响到封建君王的艺术品味与追求。明宣德皇帝命景德镇御器厂仿制宋代五大名窑中的汝窑和哥窑瓷器。存世的署“大明宣德年制”款的仿宋代汝窑盘、仿宋代哥窑碗等就是这种精神追求的物证。其后的成化皇帝继承这种精神追求,命景德镇御器厂仿制宋代官窑和哥窑瓷器,制品的种类更为丰富。

明代中晚期,由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兴起,制瓷业中出现“官民竞市”的局面。许多民间窑厂为了市场竞争的需要,大力摹仿宋代名窑瓷器。同时,由于宫廷对明代前期名窑瓷器的偏爱,还命景德镇御器厂仿制永乐、宣德、成化瓷器。这一时期仿制的宋代官窑、哥窑、定窑、钧窑、龙泉窑及仿明代前期名窑的青花、斗彩、红绿彩、白釉和红釉制品等,使仿古瓷的生产形成了相当大的规模。

第二部分: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仿古瓷

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时期,中国古代制瓷工艺达到历史上的巅峰。这时期的仿古瓷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尤其是雍正、乾隆年间的督陶官唐英,不仅本身精通制瓷技术,对前代名窑瓷器有精深的了解,而且积极组织力量进行了卓有成效的仿古瓷生产,并在此基础上发明了瓷器的创新品种。

此时期的仿古瓷十分丰富,主要有仿青花、仿釉里红、仿五彩、仿斗彩、 仿红彩、仿绿彩、仿红绿彩、仿红釉、仿蓝釉、仿黄釉、仿白釉、仿汝釉、仿官釉、仿哥釉、仿定釉、仿钧釉、仿龙泉釉等制品。这些制品或刻意摹仿前代名窑瓷器,或将仿古与创新融合在一起。仿古固然十分酷肖,而与创新的融合则以产生出许多新的工艺品种,使当时的瓷坛呈现出生机勃发、异彩纷呈的局面。

第三部分:晚清至民国时期的仿古瓷

清代晚期,随着宫廷文物的大量流失,以赢利为目的的古玩商行迅猛发展,一些古董商趋时牟利,大兴作假之风,致使仿古瓷不断涌现,其间又以光绪时期为甚。光绪仿古瓷以仿清代康、乾时的官窑瓷器为主,如今康熙青花、五彩、素三彩以及洒蓝、豇豆花、孔雀绿、茄皮紫等;仿乾隆青花、粉彩、斗彩、霁红釉等。另有仿元代钧窑瓷器、仿明洪武清花大碗、仿明永乐青花压手杯等。其中以所仿大件器物最具特色。

民国承晚清遗风,古玩行业繁荣不衰,促使瓷器仿古进一步兴盛。此时仿古瓷生产不仅仿古的年代长远,而且种类繁多,上至六朝青瓷,下至清光绪官窑瓷器,无所不仿,其中最突出的是仿宋代龙泉青瓷,仿明宣德青花,仿清代康、雍、乾粉彩、珐琅彩以及胭脂水、郎窑红、豇豆红、粉青釉等。

第四部分:20世纪80年代至今的仿古瓷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改革开放,国强民富,沉寂多年的文物收藏之风重又兴起,拍卖公司大量出现,收藏队伍不断扩大,古陶瓷接二连三地被拍出天价,从而刺激了陶瓷的仿古作伪之风再度兴盛。上至新石器时代彩陶,下迄民国瓷器,几乎无所不仿,其品种之多超过以往任何时期。较为常见的有仿六朝青瓷,仿唐代鲁山花瓷,仿唐三彩,仿宋代耀州窑青瓷、磁州窑瓷器、建窑瓷器、吉州窑瓷器、景德镇影青瓷以及仿汝、官、哥、定、钧窑瓷器,仿辽代瓷器,仿明代德化窑瓷器,仿元代及明、清各朝景德镇瓷器等。

瓷器应该如何鉴定真伪


我国的古代艺术品制作,历史悠久,样式众多,产量庞大,除了历代流传下来大量的传世品,地下出土物亦层出不穷。但是,历史上某些人出于各种动机,对古董作了大量复制品或伪品,真真假假,鱼目混珠。为了保护祖国的文物,研究古董的演变规律,所以,便需要对它的制作年代和真伪及其艺术水平的高下进行研究。

古董鉴定的基本目的是为了辨别真伪,判断时代、产地和质量优劣,揭示历代古董的内涵及价值,从一个侧面研究人类的物质文化史和社会发展史。同时还起到保护祖国文物,提高人们艺术修养等作用,从而使其在现代人类社会中发挥积极功效。近现代的古董古玩投资,也逐渐成为一种新兴的产业。

鉴定的方法

分类法:运用类型学的分类排比法,找出各种陶瓷之间的异同点,加以分类分型,摸索出器物演变的规律,达到认识和掌握的目的。

比较法:利用已知的标准器(例如窑址标本,纪年墓出土或器物本身带有年款的陶瓷器),与彼此有某种联系的鉴定对象加以对照,从各个方面进行研究和比较,以已知比未知,使未知变知之,得出合乎事实的判断。

甄别法:在实践的基础上,运用调查、考证和科学检验等不同方法,通过逻辑思维和概括,对鉴定对象作出正确的甄别。

甄别法

已经是市场的主流,科学越来越强大,仪器越来越先进,鉴定的误差越来越小!

鉴定老师鉴定藏品的时代已经过去了,鉴定老师,鉴定藏品出现在的错误比比皆是!

所以甄别法,物理仪器鉴定是2015年鉴定的首选!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